MBook随身读:女性中医养生小全书-精神养生——好心情是女人健康的守护神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养生的根本在于养心。

    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生的核心和关键。中医认为形神合一才是完美的健康。形是形体、肉体;神,就是精神。只有形体健康与精神健康相结合才是标准的身心健康。

    一个好心态,胜过万灵药

    身体不健康并不一定是由食物引起的,更多的是因为自己的心态。

    ——杨力

    常言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都离不开健康的身体,然而没有健康的心态,便谈不上健康的身体。

    知名的生物学家巴甫洛夫通过大量的科学研究认为,不良的心态会影响身体各部分的生理机能,从而导致许多严重疾病。现代医学也认为,一切对人体健康不利的因素中,危害最大的是恶劣的心理状态。

    有一位高官,在位的时候整日红光满面,见到人的时候总是冲人一笑,满脸都是自信和充实。然而过了几年之后,他从位子上退了下来。刚几天的时间,脸上便再也看不见那种自信和充实的微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副怅然若失的模样,从他的神态中能看出一种深深的失落感。

    没过多久,这种失落感让他变得白发苍苍。这种变化太快了,着实让人大吃一惊。然而,接下来的事实却是谁也没想到,本来他的身体一直很好,也没有严重的病,但是就在退下来的一年后,却突然离世了。

    大家都认为这个高官死于他自己的心态。本来退休是一件很正常的事,然而,这位高官却不能用正常的心态去对待,他始终沉浸在以往的岁月里,留恋昔日的辉煌和忙碌。现实和过往的反差让他陷入了极度的失落情绪之中。

    强烈的失落令他焦虑不安,引发失眠,食欲下降,从而身体的抵抗力下降。就这样,身体越来越不好,离幸福越来越远离死亡就越来越近了。这位高官就在自己失落的心态中,离开了人世。

    这个悲剧揭示了一个道理——心态决定一个人的健康。

    百岁老人陈鑫,一生平静从容,性格随和,宽厚善良。遇事不急,生活很有规律,是老人的颐养天年之道。103岁的刘镜寰是寿星中的高级知识分子,老人是退休的中学教师,会画油画,写一手好毛笔字,平时在家看报纸,听广播,心平气和过着悠闲的日子。

    从上面两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学会调整自己的七情六欲,才能够给我们带来幸福和健康。

    杨力教授强调,身体不健康并不一定是由食物引起的,更多的是因为自己的心态,这和中医提倡的调摄七情可养生不谋而合。

    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各种新鲜事物层出不穷。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女性还要面对工作家庭的双重压力,很多人一时难以适应,心情浮躁、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与其相关的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其中知识分子所占比例较大。因此,女性积极地调节心理平衡,经常保持健康心态,对维持健康至关重要。

    中医养生小提示

    运动会把体内积聚的疲劳物质排出体外,同时,运动还会产生愉快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

    养心调神,保持良好情绪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黄帝内经》

    养心调神就要保持良好的情绪。人的情感活动和心理健康与躯体的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精神因素对躯体的影响更大,甚至超过了生理因素。

    医生在就诊的病人中发现,一些机能性疾病是由精神心理因素造成的,如神经官能症、偏头痛、消化不良等,可以称之为心因性疾病。某些器质性疾病,如溃疡病、高血压、冠心病的产生和加重,也与心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有时甚至造成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

    柳宗元和苏东坡同为我国古代大文豪,他们一生遭遇相近,但寿龄相差悬殊。柳宗元青年时即胸怀大志、力求改革,但由于身处李唐王朝日趋衰落的时代,被贬官流放后,郁郁早逝,年仅47岁。苏东坡同样是宦海沉浮,几起几落,甚至身陷囹圄,存亡未卜,可他能处变不惊,将生死置之度外。他对逆境仍处之坦然,终年66岁。这在当时可以算是长寿了。

    二人之所以会有这么大的差异,是因为苏东坡善于养心,而柳宗元不能用平常心对待事物的得失。

    《黄帝内经》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悲伤肺”,“恐伤肾”。也就是说,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但异常的情绪活动,则可引起很多疾病,小至毛发大至全身。

    良好的情绪是人体的一种有助于健康的力量。现代医学实验证实,不良心理因素是一种强烈的“促癌剂”。

    谈到这里我们可能会想到两个人:一个是林黛玉,因为她多愁善感,眼泪从冬流到春,春流到夏,最后愁死了;另一个是周瑜,被诸葛亮气了三次,就吐血而亡,临死前大叫:“既生瑜,何生亮!”

    有人建议林黛玉养宠物,让周瑜练武,转移注意力。

    此法不错,林黛玉也养了一只宠物——鹦鹉,周瑜平时也耍耍拳,但这种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还远远不够。其实每个人都该向阿Q学习,学习他的精神胜利法。阿Q的精神胜利法虽然在文学上经常被批判,但它不失为调心养神的好方法,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就是心灵鸡汤。

    那么,现代女性该如何做到调心养神,保持良好情绪呢?

    第一,必须树立正确的养生保健观点,并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古人说:“养生莫若养性,养性莫若养德。”

    所谓养德就是注重道德修养。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心胸开阔,开朗乐观,生命之树常青。

    第二,要培养宽宏大度,襟怀坦荡的品格。对待现实生活的态度,不要患得患失,不为名利而争,不为琐事烦恼,千万不能对周围的一切都看不惯,整天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这些负面情绪对身体健康极为有害。

    第三,广交朋友,乐于互相交谈。当你遇到困难,受到挫折,甚至遇到不幸时,首先要冷静下来,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可向亲朋、同事倾诉苦衷,从他们的劝告和开导中得到力量和帮助。这样,苦闷的情绪会慢慢消失,心情变得豁达、轻松。

    第四,兴趣广泛多样,自寻乐趣。琴棋书画是中国古人颇为赞许的兴趣爱好,养育鱼鸟,种植花木也是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在情绪不佳或紧张的工作之后,观赏一场相声或哑剧,常常被逗得捧腹大笑,精神振奋;欣赏一下优美动听的音乐,紧张和苦闷也会随之消除。尤其是对老年人,更应培养广泛的兴趣,用丰富多彩的爱好,调剂、点缀晚年生活。

    中医养生小提示

    人生在世,我们要学会培养乐观的人生态度,提高心理上的抗逆能力,胸怀要宽阔,情绪宜乐观。要淡泊宁静,知足常乐,把人生忧喜、荣辱、劳苦、得失视为过眼烟云。万事只求安心,保持精神内守,人则长寿。

    宽厚善良使人健康长寿

    唯乐可以养生,欲乐者莫如为善。

    ——《先天后天论》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在《先天后天论》中写道:“唯乐可以养生,欲乐者莫如为善。”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也写道:“性既自善,内外百病悉不自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生之经也。”道出了与人为善与养生之间的关系。

    宽厚善良使人健康长寿。当人不怀好意和愤怒时,肾上腺素分泌加强、呼吸急促、心跳加快,严重时会损伤心脏。所以医生建议,要理解和善待他人,在自己被误解时,也要学会解脱。

    在我国现当代文学界,提到叶圣陶叶老,人们无不钦佩他的高风亮节。叶老1894年出生于苏州一个平民家庭,从1912年起就从事教育工作,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于1988年2月16日去世,享年94岁。

    叶老为人宽厚仁慈。著名诗人臧克家曾经说过:“温、良、恭、俭、让,这五个字是做人的一种美德,我觉得叶老身上兼而有之。他待人一向坦诚,为朋友们办事尽心竭力,实在办不成的也要向朋友解释清楚,绝不推诿。”

    他热心助人,乐于提携后进。20世纪20年代他以长篇小说《倪焕之》蜚声文坛,后任《文学周报》和《小说月报》等期刊的主编,这一时期他扶植了一大批文学青年,如茅盾、巴金、丁玲、施蛰存、戴望舒等,他却从不以老资格作家自居。

    叶老为人豁达,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当他发现中小学语文教材的质量需要提高时,就把主要精力转向了对语文教学的研究。虽然这种繁重的工作影响了他的文学创作,但他却不在意。

    叶老的这些美好品德使他心胸开阔,能容人、助人和体谅人,自然就排除了不必要的干扰,保持了泰然的心境,从而坦然地面对生活,和善地对待人生,总是保持平和、愉悦的心境,保持身心健康。由此可见,张景岳在《先天后天论》中写的“唯乐可以养生,欲乐者莫如为善”确实有道理。

    善良正直的人,与人相处时心地坦荡,遇事出于公心,凡事为大家的利益着想,没有私心,这样便心无烦忧,吃得香、睡得好,能促进体内分泌一些有益的激素、酶类和乙酰胆碱等。这些物质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程度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提高肌体的抗病能力,促进健康长寿。

    中医养生小提示

    我们每天都要与人交往,也经常会碰到别人需要自己理解、帮助和支持的事。在这些事面前,要做到宽宏大量,与人为善,这不仅是一个人品质修养高低的表现,也会影响到自己的身体健康。

    恼怒伤身要学会制怒

    人借气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

    ——《老老恒言·戒怒》

    “怒”是历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它是情志致病的罪魁祸首,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怒不仅伤肝脏,还伤心、伤胃、伤脑等,导致各种疾病。

    《老老恒言·戒怒》说:“人借气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这些论述充分指出了恼怒伤身的严重危害性。如果遇事心平气和,不焦不躁,则对身体大有好处。

    1975年,联合国卫生组织在加拿大北部格陵兰岛考察时,发现居住在岛上的爱斯基摩人中百岁以上的老人很多。为了找到他们长寿的原因,有几名丹麦科学家留了下来,对爱斯基摩人的周围环境、生活规律、饮食结构等方面,进行了长时间的跟踪考察和对比分析,结果惊奇地发现这里的老人的血液像年轻人的血液一样,血脂不高,血压正常,几乎无一患心脑血管疾病和肥胖症。后来,他们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现象:爱斯基摩人从来不愤怒。并不是他们从来没有愤怒情绪,而是他们能够控制愤怒。能控制愤怒被爱斯基摩人看成高尚的品质。也正是控制愤怒,让爱斯基摩人健康长寿。

    那么,怎样才能戒怒,达到心平气和、不焦不躁的状态呢?

    首先,要学会自我控制。

    当你遇事而想发怒时,赶快提醒自己,吵架只会让自己更愤怒,而且还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麻烦。这样,你就不会使用粗鲁的语言,更不会采取粗暴的行动,而收敛自己愤怒的情绪,这样对双方都有利。在电影《林则徐》里,林则徐在墙上贴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两个醒目的大字——“制怒”,他借用无声的文字语言来控制自己的怒气。

    其次,可以运用疏泄法。

    即把积聚在心中的愤怒情绪,通过适当的方式宣泄出去,以尽快恢复心理平衡。但必须学会用正当的途径和渠道来发泄和排遣,绝不可采用不理智冲动性的行为。否则非但无益,反而会带来新的烦恼,引起更严重的不良情绪。

    疏泄情绪的方法很多,如找朋友去诉苦,把自己心中的苦闷和盘托出,或去健身房去健身,到丛林中或湖泊旁散步,或到无人处去大哭一场等。

    再次,采用转移法。

    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变人的思想焦点,或改变其周围环境,使其与不良刺激因素脱离接触,从情感纠葛中解脱出来,或转移到别的事物上去。

    最后,采用闭目定志法。

    中医养生小提示

    当自己感觉焦虑不安、烦躁易怒时,可采用闭目定志法。具体方法是闭合双目,然后凝神定志,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都集中于调整呼吸上,使呼吸均匀和缓,有“气沉丹田”的感觉,10~30分钟即可使人情绪逐渐平静,心平气和,精神内守,坦然舒畅。

    怒气会使你的颈部和肩部内的肌肉紧张而引起头痛,自我按摩头部或太阳穴10秒钟左右,有助于减少怒气,缓解肌肉紧张。

    笑口常开可抗衰老

    笑一笑,少一少;恼一恼,老一老。

    ——《类修要诀》

    我国自古就强调,笑口常开有利于健康,有利于抗衰老。明代医学家胡文焕在《类修要诀》中写得很明白:“笑一笑,少一少;恼一恼,老一老。”

    笑为心声,是乐观的表现,常笑的人,形成习惯,就更容易时时乐观。笑是人的良好情绪的反应。笑不仅能使肺部扩张、促进血液循环,而且能够消除对健康有害的神经紧张感。会使健康的人更健康,生病的人更快痊愈。

    清朝的时候有位八府巡按,患了精神抑郁症。家里为他请了许多名医诊治,但都没有效果。有一天,一位老中医为他治疗,诊舌按脉,沉吟不语。过了好一会儿,老中医煞有介事地说:“唉呀,大人得的是月经不调症嘛!”这位巡按和他的家人听了以后,大笑不止,尤其是患病的巡按更是捧腹大笑。这次诊断过后,巡按每当想起此事,就禁不住笑了起来。可奇怪的是,就在他经历了一次次开怀大笑以后,他的病竟不药而愈了。巡按亲自拜访老中医,并询问其中缘由。这位老中医笑着说明原委:“我是故意让你经常笑一笑,使你精神愉快,心情开朗,这样病自然就会好了。”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们不难发现,笑对一个人的健康多么重要。笑可牵动全身主要神经和数十块肌肉,能够行气活血、增进脏腑功能、防病祛疾、消除疲劳和抑郁情绪,使人轻松愉快,对健康十分有益。医学临床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绪是维持人的生理机能正常进行的前提,有51%的疾病患者可以通过自身机能调节而获得痊愈。俗语所说的“乐以忘忧”、“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就是这个道理。

    作为一个现代女性,经常保持愉悦的心境,体验内心的微笑,更是维护身心健康、延年益寿的大补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冰心说得好:“对我来说,保持健康的方法不是吃补药,而是一句话:‘在微笑中写作,心情舒畅。’这可以说是我健康长寿的‘维生素’。”

    中医养生小提示

    进食或饮水时大笑易使食物或水进入气管,导致剧烈咳嗽或窒息。吃得很饱后大笑易诱发阑尾炎或肠扭转等疾病。

    解闷消愁胜于服药

    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

    ——吴尚

    祸从口出,人人皆知,但病由心生,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情绪与心血管、肌肉、呼吸、泌尿、新陈代谢和内分泌等功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当情绪激动达到高潮时,便是愤怒,那时,植物神经系统中交感神经极度兴奋,大量释放肾上腺素,导致心跳突然加快,血压急速升高,如患有高血压,便容易导致脑血管破裂,引起脑溢血,如患有冠心病,由于冠状动脉强烈收缩,引起心肌梗死,而危及生命。

    不少疾病都是心病引起的,“病由心生”这句话很有道理。清代医学家吴尚说过:“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因此,我们应该知道:保持乐观健康的心态很重要,药和营养品只起到外因作用,乐观健康的心态才是健康的内因。

    那么,如何做到乐观呢?自古以来许许多多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给我们作出了榜样。

    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吟唱,岳飞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豪情,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思想,让我们感受到旷达者的欢快与潇洒,热情和豪放。近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削官为民,穷困潦倒之时,忍受了常人无法忍受的打击,向人们展示了“宦海归来两袖空,逢人卖竹画清风”的坦荡,表现出乐观者的豁达。同是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不幸一目失明,但是他却专门刻了一枚“尚留一目看梅花”的闲章,以极大的热情去对待生活。

    心理学家提出:以下6种方法可以帮助女性保持乐观的心态。

    1.豁达法

    人有很多烦恼,心胸狭窄是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烦恼,一个人应该心胸宽阔,豁达大度,遇到事情不要斤斤计较。平时要开朗、合群、坦诚,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不必要的烦恼了。

    2.松弛法

    具体做法是被人激怒以后或感到烦恼时,应该迅速离开现场,进行深呼吸,并配合肌肉的松弛训练,甚至还可以进行放松训练,采用以意导气的方法,这样就可以逐渐进入佳境,使全身放松,摒除内心的私心杂念。

    3.制怒法

    要有效地制止怒气是不容易的。就一般情况而言,克制怒气暴发主要依靠高度的理智。比如在心中默默背诵传统名言“忍得一日之气,解得百日之忧”等等。万一克制不住怒气,就应该迅速离开现场。

    4.平心法

    一个人应该尽量做到“恬淡虚无”、“清心寡欲”,不要被名利、金钱、权势、色情等困扰,要看清身外之物,还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陶冶情操,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5.心闲法

    一个人只要有闲心、闲意、闲情,就可以消除身心疲劳,克服心理障碍,保持健康的心态。

    6.健忘法

    忘记烦恼,可以轻松地面临再次的考验;忘记忧愁,可以尽情地享受生活所赋予的种种乐趣;忘记痛苦,可以摆脱纠缠,体味人生中的五彩缤纷。

    中医养生小提示

    英国文学家萧伯纳在解释什么是乐观时指出:“乐观与悲观的区别就在于,如果面前放着半杯水,乐观者看到的是‘还有半杯水’,而悲观者看到的是‘只有半杯水’。”

    心理平衡,需做到三个“三”

    所有健康长寿处方中,心理平衡是第一重要的。心理平衡的作用超过了一切保健措施和一切保健品的总和。

    有了心理平衡,才能有生理平衡;有了生理平衡,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功能、各器官代偿功能才能处于最佳的协调状态,一切疾病都能减少。因此谁掌握了心理平衡,谁就掌握了健康的金钥匙,谁就掌握了生命的主动权。

    ——洪昭光

    护心要靠“心理平衡”,这同样是保持身体健康,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如今,心血管病与癌症两大疾病都与心理因素有关。性格偏执、过于争强好胜,或者长期情绪低落、忧郁等都是致病的心理因素。

    因此,养成良好的健康心理,用阳光思维方式即积极的心理暗示去看待问题,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心境能够有效地预防心血管疾病。

    洪昭光指出:“所有健康长寿处方中,心理平衡是第一重要的。心理平衡的作用超过了一切保健措施和一切保健品的总和。有了心理平衡,才能有生理平衡;有了生理平衡,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功能、各器官代偿功能才能处于最佳的协调状态,一切疾病都能减少。因此谁掌握了心理平衡,谁就掌握了健康的金钥匙,谁就掌握了生命的主动权。”

    漫画家华君武先生就是一个乐天派,1915年生于江苏无锡。他的养生秘诀就是不在乎年迈,不透支身体。老人对生死看得很淡,他深谙生老病死是人生的自然规律,能够坦然地面对疾病和衰老。

    华君武是位和悦达观的长者,有幽默的性格和健康的人格,笔下常出现活蹦乱跳的兔子形象。2000年他不慎跌坏了股骨,手术后卧床40多天。他为此还作了一首打油诗:“龙腾新千年,兔断股骨头。开刀动手术,喜遇新华佗。卧床四十天,下地学走路。轮椅靠边站,拐杖也可丢。龟兔在竞走,慢也不落后。”在85岁高龄逢此一难,华老还能如此豁达,实在让人敬佩。

    洪昭光认为做到三个“三”,就达到了心理平衡的至高境界。

    第一是三个“正确”。

    一是正确对待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明比智更难。二是正确对待他人,心中常有爱心。三是正确对待社会,常怀感激之情。这样在社会交往和事业追求中才能给自己准确定好位。不要自卑不到位,也不要自傲常越位。只要自我定位客观准确,处事就能够得心应手,心理压力就小。

    第二是三个“既要”。

    一是既要全心全意奉献社会,又要尽情享受健康人生。二是既要怀殷殷报国志,在事业上力争一流,又要有颗淡淡平常心,在生活上甘于平淡。三是既要精益求精于专业知识,又要有多姿多彩的休闲爱好。这样人的心境和情绪,认知和感觉才能有深度和广度,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潇洒惬意,达观坦荡。

    第三是三个“快乐”。

    一是顺境时要助人为乐。在助人的过程中,自己的人格也得到了升华,心灵也得到了净化。二是要知足常乐。

    无须将心灵的标准定得过高,要懂得满足,懂得感恩,懂得该放下的时候就放下,让心灵解脱。三是逆境中要自得其乐,不能气馁。逆境时意味着光明就在前面,正如巴尔扎克说的“苦难是生活最好的老师”。放下心头沉重的包袱,走出命运的长冬,也许便会迎来生命的春天。

    中医养生小提示

    大自然是心灵的净化器。孔子说要“虚以待物”。其实,只要宁心静神,就可以听到自然界的天籁之音,如潺潺的流水声,清脆的虫鸣。应当经常到远离城市的大自然中去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倾听大自然的声音,这样心情自然畅快,心境自会平和。

    名不过求,利不过贪

    名不过求,利不过贪。

    ——王为兰

    王为兰是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也是知名的医学教授,年过90的他依然精神矍铄、耳聪目明。王老一直坚持工作,为我国的传统医学事业作出了很大贡献。

    王为兰教授一直贯彻的养生经验是“十不过”,其中最重要的两条就是“名不过求,利不过贪”。他对名利的态度是:“名”任其自由发展,绝不刻意追求,以不伤害别人为准;“利”取之有道,绝不徇私舞弊,只求温饱,不求富贵。他常说能为病人解除痛苦,是他最大的光荣和愿望;平平安安、克勤克俭的生活,是他最大的幸福。王老既无私心,不管顺境、逆境都能处之泰然,有如此高寿也就不足为奇了。

    古代有位医生,自取名号为“四休居士”,黄庭坚问他为何取名四休呢?四休笑而答道:“粗茶淡饭饱即休,补破遮寒暖即休;三平平满过即休,不贪不妒老即休。”黄庭坚听后感叹说:“此安乐法也,知足者,极乐之园也。”

    人活在世上,物质享受是有限的,而精神享受却是无限的,一个人被名利缠绕,就永远没有健康可言;若放下名利包袱,你就会发现健康就在你身边。要想健康长寿,就要从思想和行动中做到不追名、不逐利,不患得患失,不斤斤计较,一个人胸怀坦荡,内心清静,才能活得踏实、活得健康。

    中医养生小提示

    善待自己,掌握好名利与健康的平衡点,把握住健康的主动权,拥有健康的体魄,人生才会更美丽。

    中医养生箴言

    ◎杨力认为:“身体不健康并不一定是由食物引起的,更多的是因为自己的心态。”

    ◎《黄帝内经》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悲伤肺”,“恐伤肾”。中医认为,七情六欲人皆有之,属于正常的精神活动,但异常的情绪活动,则可引起很多疾病,小至毛发大至全身。

    ◎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在《先天后天论》中写道:“唯乐可以养生,欲乐者莫如为善。”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也写道:“性既自善,内外百病悉不自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生之经也。”中医认为,宽厚善良使人健康长寿。

    ◎《老老恒言·戒怒》中说:“人借气以充身,故平日在乎善养。所忌最是怒。怒气一发,则气逆而不顺,窒而不舒,伤我气,即足以伤我身。”中医认为,恼怒伤身。

    ◎我国自古就强调,笑口常开有利于健康,有利于抗衰老。明代医学家胡文焕在《类修要诀》中写得很明白:“笑一笑,少一少;恼一恼,老一老。”

    ◎不少疾病都是心病引起的,即“病由心生”。清代医学家吴尚说:“七情之病,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也。”中医认为,保持乐观健康的心态很重要,药和营养品只起到外因作用,乐观健康的心态才是健康的内因。

    ◎洪昭光说:“所有健康长寿处方中,心理平衡是第一重要的。心理平衡的作用超过了一切保健措施和一切保健品的总和。有了心理平衡,才能有生理平衡;有了生理平衡,人体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功能、各器官代偿功能才能处于最佳的协调状态,一切疾病都能减少。因此谁掌握了心理平衡,谁就掌握了健康的金钥匙,谁就掌握了生命的主动权。”

    ◎王为兰说:“名不过求,利不过贪。”他对名利的态度是:“名”任其自由发展,绝不刻意追求,以不伤害别人为准;“利”取之有道,绝不徇私舞弊,只求温饱,不求富贵。

    ★慢生活,慢养生。

    ★一个人只要有闲心、闲意、闲情,就可以消除身心疲劳,保持健康心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