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ook随身读:女性中医养生小全书-经络养生——经络通,无疾一身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黄帝认为:经络是“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的根本,也就是说经络能“决生死,治百病”。命要活得长,全靠经络养。

    经络可以决生死、治百病

    经络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黄帝内经》

    中医认为经络是经脉与络脉的总称。有人说经络就是运行气血的路线,它分布在全身的上下里外。如果说我们的身体是一座摩天大厦的话,那么经络就是隐藏在大厦墙里的电线网络。大厦灯火通明与否,全依仗这些网络,而一旦电线出现故障,大厦就会陷入黑暗之中。人体也是如此,一旦经络不通,我们的气血就不能顺利地运送到各个脏腑,身体随之会出现问题。

    《黄帝内经》里对人体经络的作用推崇备至,经络是“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的根本,也就是说,人生下来、活下去、生病、治病的关键都是经络,可以说是“决生死、治百病”。

    具体来说,它有以下作用:

    1.联络脏腑,沟通全身

    经络可以把人的内脏、四肢、五官、皮肤、肉、筋和骨等所有部分都联系起来,就好像地下缆线把整个城市连接起来一样。每一条通路通畅,身体才能保持平衡与统一,维持正常的活动。

    2.运行气血,营养脏腑

    天然气需要用管道输送到各个地方,同样,气血也要通过经络输送到身体各处,滋润全身上下内外。这是经络的第二个作用。每个人的生命都要依赖气血维持,经络就是气血运行的通道。只有通过经络系统把气血等营养输送到全身,人才能有正常的生理心理活动。

    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外部疾病侵犯人体往往是从表面开始,再慢慢向里发展,也就是先从皮肤开始。经络与皮肤相连,可以运行气血到表面的皮肤,好像砖瓦一样垒成坚固的城墙,每当外敌入侵时,经络首当其冲地发挥其抵御外邪、保卫机体的屏障作用。

    4.反映内在,以表知里

    疾病也有从内生的,“病从口入”就是因为吃了不干净的东西,使身体内的气血不正常,从而产生疾病。这种内生病首先表现为内脏的气血不正常,再通过经络反映在相应的穴位上。所以经络穴位还可以反映人内在的毛病,中医管这叫“以表知里”。

    5.刺激经络,调整气血

    人的潜力很大,我们的肝脏只有1/3在工作,心脏只有1/7在工作……如果它们出现问题,我们首先要做的是激发、调动身体的潜能。按照中医理论,内脏和经络的气血是相通的,内脏出现问题,可以通过刺激经络和体表的穴位调整气血虚实。这也是针灸、按摩、气功等方法可以治疗内科病的原因。

    我们都知道,嘴不但能吃饭,还能吃进细菌,成为疾病感染的途径。经络也一样,它可以运行气血,行使上面说的那些功能,但是人体一旦有病了,它也是疾病从外向里“走”的路。只要我们知道了它们的循行规律,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来预防疾病的发展。这就好比敌人来偷袭,我们知道了它的行军路线,就可以提前做好防护准备。

    中医养生小提示

    经络通畅靠运动。因为“动形以达郁”,只有动,气血才能通流全身;常练气功也可通经络,因为气功中的“同天运转法”、“升降开阖法”就是使经络之气正常循环运行的重要功法。

    揭开经络预测疾病之谜

    愈小的东西愈灵敏,经络是人体最细小的网络,所以能最早提供人体疾病的信息。

    ——杨力

    著名医学家杨力认为经络可以预测疾病。经络是身体的一个通道,能通内达外,也是疾病传变的途径。人体在生病时,许多症状可以反映在经络的走形上,古代中医的察言观色就是利用经络这种特点看病的最好见证。

    扁鹊路过齐国都城临淄,见到了齐桓侯。他见桓侯气色不好,就断定他已经生病了,便直言不讳地对他说:“你有病在肌肤,如不快治,就会加重。”桓侯听了不以为然,说自己没病。扁鹊离去时,桓侯还对侍从说:“医生都是贪图名利的。他们没有本事,就把没有病的人当有病的来治,以窃取功利。”过了五天,扁鹊再次拜见桓侯,对桓侯说:“你的病到了血脉,不治疗会更加严重的。”桓侯更不高兴了。再过五天,扁鹊见到桓侯时告诉他:“你的病已经在肠胃之间,再不治就没救了!”桓侯很生气,根本没有理睬他。等到扁鹊第四次来见桓侯时,他只瞥了一眼,就慌忙跑开了。桓侯派人询问时,扁鹊说:“病在肌肤,用汤熨可以治好;病在血脉,用针灸可以治好;病到肠胃,用酒剂也能治愈。可是现在桓侯的病已经深入骨髓,再也没法治了,我只好躲开,以免获罪。”没过几天,桓侯果然病重,派人请扁鹊医治,扁鹊却早已逃离齐国,而桓侯因为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不久就死掉了。

    人体的各个器官,每时每刻都在运行变化着,一旦发生疾病就会通过种种症状在经络的行走路线上,给我们发出报警信号,如果我们能够关注经络,重视这些疾病发出的信号,就能够及早预防和治疗疾病,从而减少疾病对我们生命的威胁,保证我们的健康和生活。

    汉代的名医淳于意就能通过察言观色来看病,他可以预先知道病人的生死,判断能否治疗,以及用什么方法治疗。有一次,淳于意给济北王的侍女们治病,其中有一个叫竖的女子,她看起来气色很好,但淳于意摸了一下她的脉说:“竖伤了脾脏,不能太劳累,依病理看,到了春天会吐血而死。”过了一段时间,济北王看她的脸色没有变化,就认为淳于意说的不对。但到了第二年春天,竖果然吐血而死。其他的名医如华佗、张仲景等也有用把脉的方法来判断潜症的例子。

    人可以通过经络感传现象获得疾病信息。因为经络是联系人体脏腑的桥梁。经络感传现象是内脏有病,可以由相通的经络沿线反映出来,具体是出现酸、麻、胀、痛或热感冷感,或者是出现红线、白线、痘疹带、汗带或其他感觉异常现象,如过敏线、湿疹、痣等。

    经络感传还存在着这样的现象,即兴奋的病如高血压、甲亢、过敏性疾病及躁狂症会增强敏感性,而抑制性疾病就会降低敏感度,如低血压、甲减、抑郁症等。另外,清晨刚睡醒状态下,经络感传的敏感度会加强,所以如果清晨发现上述经络感传信息,应就医进一步检查。

    经络,是人体最敏感的系统。传统的观点认为“久病入络”,其实初病最先入络,许多疾病的最早先兆即出现于络脉。

    经络系统可能是一种特殊的生命活动方式,属于微观层次上的新结构。因此,人体脏腑的病理变化,哪怕是极微小的疾患,亦能从经络上窥出端倪。由于经络具有内属脏腑,外络肢节的作用,所以经络是最重要的全息系统。

    中医养生小提示

    皮肤白皙而细嫩是女性朋友最关心的事情。其实,只要刺激脚底,就可以使皮肤健美。方法就是在洗澡时用刷子摩擦脚底。由于人体的一切内脏都与脚底相联系,所以通过刷子的刺激,可促进体内激素的分泌,使皮肤变得白嫩。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

    ——皇甫谧

    中医有“通则不痛,痛则不通”的说法。意思是说,如果身体各部位经络气血畅通,就不会感到不舒服;如果身体某些部位有了病灶,经络气血不通畅,就会有不舒服甚至疼痛的感觉。身体的经络好比一条水沟,要是水沟堵塞了,久而久之,不免要发臭。因此,水沟要经常疏通。

    同样道理,身体的经络也要经常疏通,才不会生病。魏晋著名医学家皇甫谧的针灸学就是建立在经络的基础上的。

    针灸就是以火点艾柱或艾条,灼烧穴位,并通过全身经络的传导来调整气血和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病保健”的目的。关于针灸下面一节要讲到,这里不再赘述。下面要向朋友们介绍的是一种可以自我操作、简便有效的方法——“颤抖功”。

    “颤抖功”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每天早晨在空气清新的草坪上、树林中或湖边进行,没有这个条件的,也可在自家的阳台上进行。先全身放松,排除杂念,眼睛微闭,面带笑容,两脚与肩同宽,两手自然下垂,手心向里,然后两腿上下颤动、带动全身有节奏地抖动起来。每次颤抖10~15分钟,每天一次。

    做“颤抖功”的时候加入4个意念,效果更佳。意念,亦叫心理暗示。一是反复意念全身的病气、浊气通过两个脚心的涌泉穴排入地下;二是反复意念软化全身血管,以预防动脉血管硬化;三是反复意念稀释血液,以预防心肌梗死、脑血栓等疾病;四是反复意念疏通全身经络气血,以预防经络气血不通。意念时思想要高度集中,比如意念软化血管,即想到全身的血管由硬逐渐变软。每个意念反复1~2分钟。

    一个四十多岁的妇女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关节肿痛使她苦不堪言。她吃过药,打过针,可丝毫没有效果。后来,经名医传教,她每天坚持做“颤抖功”,过了一段时间,病情有了好转。

    所以,为了使身体各部位的经络气血畅通,注意多做“颤抖功”。

    中医养生小提示

    每天早晚两次按摩合谷、内关和足三里3个穴位,按压频率约为每分钟30次,每次按摩5分钟,以达到酸、麻、胀感为有效,这样可以直接激活人体最主要的三条经络,使全身气血畅通。

    针灸能治病,也能进补

    针灸能扶正祛邪、治病保健。

    ——《针灸甲乙经》

    魏晋著名医学家皇甫谧著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有重大价值的针灸学专著,而皇甫谧亦被人们称作“中医针灸学之祖”。针灸是根据经络腧穴的理论,来调整经络,借以通达营卫、协调脏腑,以增强体质、治病防病、强身益寿。

    话说尼克松访问中国期间,一名随行美国记者正巧得了阑尾炎,于是在中国以纯针刺麻醉做了手术,从此针灸一炮而红。此时正是西方与中国的蜜月期,凡西方记者来中国必要参观针刺麻醉手术,神奇的针灸在西方广为传播,西方人对东方针灸羡慕不已。

    针、灸是两种不同的方法,就其作用而言,针法是用不同的针具刺激人体经络腧穴,以达到激发经气,调整人体机能的目的;灸法则是采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借助药物烧灼、熏熨等温热刺激,以温通气血。

    中医认为,针灸最主要的治疗作用是“调和气血”。

    这在现代医学中被称为“调整作用”。所谓调整作用,就是指矫正机体功能偏盛或偏衰,使之保持平衡,达到治病的目的。针灸不仅能够治疗功能性的疾病,而且对组织器官的代谢过程和某些器官质性的改变,也都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比如针灸能治溃疡病、慢性胃炎、子宫下垂等。

    针灸的第二个作用是镇痛。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先看一个小故事:

    一位老人讲了他的亲身经历。他说:“我小时候,经常胃痛。一天我又胃痛,坐在村头的一棵大树下。这时来了一个老头,走过来对我说:‘你肚子痛是吧?来吧,让我给你扎一针就好了,而且,这一针能保你三十年不再肚痛。’老头拿出的一根针有半尺长,在我肚上扎了一针。扎完老头就走了,我的肚子也不疼了。三十多年过去了,我的肚子真的再没疼过。”

    这个故事虽然无法考证它的真实性,但针灸镇痛的作用是不用怀疑的。

    针灸的第三个作用是增强机体防卫、免疫功能。

    实验证明,针刺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比如针刺正常人的足三里、合谷穴后,白细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指数上升l~2倍,吞噬能力也相应提高,针刺后24小时达最高峰,72小时恢复正常。针刺对抗体形成也有影响。

    如针刺正常人的足三里、天枢等穴位,观察针刺前后的补体效价,结果发现针刺后比针刺前的平均值普遍提高。

    总之,针灸的治疗功能是非常强大的,但针灸又不一定必须针对疾病才能进行,对养生、进补、强身健体、预防疾病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对血成分的调整作用、对器官功能的调整作用、对胃泌素分泌的促进作用等。

    针灸治病与针灸养生的方法基本相同,但着眼点不同。针刺治病着眼于纠正机体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而针刺保健则着眼于强壮身体,增进机体代谢能力,旨在养生延寿。正因为二者的着眼点不同,反映在选穴、用针上亦有一定差异。若用于保健,针刺手法刺激强度宜适中,选穴不宜多,且要以具有强壮功效的穴位为主。

    同样,保健灸法在身体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也是要达到和气血、调经络、养脏腑、延年益寿的目的。《医学入门》里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说明灸法可以起到针、药有时不能起到的作用。

    中医养生小提示

    针灸对片面的单纯肥胖性高血压有很好的作用,它能控制体重,对血压、植物神经、血脂都有很好的调节作用。针灸能治疗高血压,但并不是每种高血压都能治。所以,高血压患者应在专业的医生指导下,中西医结合,控制血压。

    经络按摩,养颜健身

    经络按摩对强身健体,美容塑身有着极为良好的效果。

    ——杨力

    每一位女性朋友都希望拥有美丽的容貌和匀称的身材。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世界各地的女性朋友运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无时无刻不在与“美”做着斗争。时髦的整形手术、眼花缭乱的化妆术无不体现出女性对于美的无限追求。但是整形可能会被毁容,不适合的化妆品又会使皮肤受损。面对这些无奈的困惑,我们应该怎么做?其实,只要用双手就能达到健康与美丽的双重目的,即经络按摩。

    根据中医典籍所记载,串联穴道之“经络”,内连脏腑、外络关节,任何一条经络阻塞不顺,都会影响到脏腑机能的运作,反之,五脏六腑的病变或机能低下,也会导致经络堵塞。如何以经络拍压的方式来达到健身美容的功效呢?

    劳累一天的女性可以在空闲的时候自己做一下有针对性的选穴按摩,你会发现,按摩之后神清气爽,疲惫之感一扫而光。

    第一,抗衰老穴位:

    涌泉(足底正中心凹处)

    百会(头顶正中)

    劳宫(手心正凹处)

    以上三穴入心、脑、肾经,经常按摩有抗衰老作用。

    第二,增强食欲穴位:

    足三里(外膝下3寸)

    合谷(拇指、食指之间凹处)

    三阴交(内踝上3寸)

    胃气是正气的根本,增强胃气,可改善食欲。

    第三,增强免疫力穴位:

    足三里(内膝下3寸)

    涌泉(足底正中心凹处)

    肾俞(在腰上,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

    此三穴是肾经和胃经的穴位,经常按摩可增强肾气及心气。

    第四,美容养颜穴位:

    四白(眼眶下凹中)

    地仓(口角旁开0.4寸)

    合谷(手大指及食指之间)

    这三个穴位都是胃经之穴,胃经是循面最广、最营养面部的经络。所以经常按摩它们可美容养颜。

    第五,增强睡眠质量穴位:

    三阴交(足内踝上3寸)

    涌泉(足心正中)

    神门(在掌后,兑骨之端陷中)

    以上是脾经、心经及膀胱经的穴位,经常按摩可以养心安神,睡眠良好。

    第六,增强性功能穴位:

    曲泉(膝窝处取)

    关元(脐下3寸)

    肾俞(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旁开1.5寸)

    以上是肝经、任脉和膀胱经穴位,经常按摩可增强性功能。

    第七,消除疲劳穴位:

    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

    足三里(膝下3寸)

    合谷(拇指、食指之间)

    此三穴分别是督脉、胃经、大肠经穴,经常按摩可帮助消除疲劳。

    第八,养心安神穴位:

    神门(在掌后,兑骨之端陷中)

    三阴交(内踝上3寸)

    劳宫(掌心正中凹处)

    此三穴是心经、脾经及心经的穴位,经常按摩可养心安神。

    第九,增强脑力穴位:

    神庭(头正中发际后0.5寸)

    百会(头顶正中凹处)

    脑户(后脑骨上凹处)

    此三穴是督脉穴,经常按摩可增强脑力。

    第十,急救穴位:

    人中(鼻子、上唇之间的正中处)

    合谷(拇指、食指之间凹处)

    涌泉(足心)

    这三个穴是大肠、肾经穴,急救时用之。

    第十一,防感冒穴位:

    大椎(第一颈椎棘突下)

    合谷(拇指、食指之间凹处)

    风池(颈后发际凹处)

    这三穴是督脉、大肠经及胆经穴,经常按摩可防感冒。

    第十二,保养眼睛穴位:

    肝俞(背部第九胸椎棘突下,正中旁开1.5处取穴)

    睛明穴(眼内眦外)

    四白(眼眶下骨凹处)

    此三穴是督脉、膀胱穴、胃经穴,经常按摩可保养眼睛。

    第十三,保养耳朵穴位:

    耳门(耳屏前突起之凹处)

    翳风(耳垂下后分凹处)

    合谷(拇指、食指之间凹处)

    此三穴是三焦经、大肠经穴,经常按摩可使耳聪。

    中医养生小提示

    沿足胃经的面部路线进行按摩,可以增强女性面部滋养,起到美容作用。路线是:从鼻尖引眼内眦→下到面部→口唇→从下面颌→上耳前→上额际,经常按摩可以起到美面、美目、美鼻及美唇的作用。

    中医养生箴言

    ◎《黄帝内经》里对人体经络的作用推崇备至,经络是“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的根本,也就是说,人生下来、活下去、生病、治病的关键都是经络,可以说是“决生死、治百病”。

    ◎杨力说:“愈小的东西愈灵敏,经络是人体最细小的网络,所以能最早提供人体疾病的信息。”经络,是人体最敏感的系统。传统的观点认为“久病入络”,其实初病最先入络,许多疾病的最早先兆即出现于络脉。

    ◎魏晋著名医学家皇甫谧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他认为,如果身体各部位经络气血畅通,就不会感到不舒服;如果身体某些部位有了病灶,经络气血不通畅,就会有不舒服甚至疼痛的感觉。

    ◎皇甫谧在其所著的《针灸甲乙经》中说:“针灸能扶正祛邪、治病保健。”皇甫谧亦被人们称作“中医针灸学之祖”。针灸是根据经络腧穴的理论,来调整经络,借以通达营卫、协调脏腑,以增强体质、治病防病、强身益寿。

    ◎《医学入门》里说“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认为灸法可以起到针、药有时不能起到的作用。

    ◎杨力认为“经络按摩对强身健体,美容塑身有着极为良好的效果”。根据中医典籍所记载,“经络”内连脏腑、外络关节,任何一条经络阻塞不顺,都会影响到脏腑机能的运作,反之,五脏六腑的病变或机能低下,也会导致经络堵塞。中医认为,按摩经络可健身美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