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重整山河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缴烟行动

    虽然道光皇帝为他造足了势,给他声势浩大的出行阵容,但林则徐一路南下,还是没有改变以往的作风,尽量保持低调,从不在任何地方滞留,不打扰地方官。

    早在出发前,林则徐就开始派人去广东了解情况了,而且派出去的人都是自己信得过的、聪明干练,且懂得行情的手下。这些人到达广东后开始明察暗访,为林则徐收集翔实的情报资料,以便了解各国国情、烟贩活动、官商勾结等实情。林则徐还特别留意查顿这个人,派专人观察他的一举一动。

    正月初二,林则徐因大风雪在江西停留了些时日,10天以后就接到了派出去的密探采回的情报,林则徐仔细研究了这些宝贵的资料,最后列出了一份名单,最主要的有14名,次要的有40名。林则徐人还没到广东,缉拿要犯的密探就已经上路了。他们都穿着便衣,打算要出其不意、毋枉毋纵,把这些为祸一方的官员一网打尽。这份黑名单中的人,大都有滥用职权、包庇烟贩的嫌疑,正是这些人给烟贩们做后台,才导致烟贩们肆无忌惮,无视中国的法令。

    邓廷桢曾经是弛禁派的人,但林则徐行动的魄力和无畏的精神深深感染了他,最后邓廷桢向林则徐表白“共矢血诚,俾祛大患”,让很多人大呼意外。

    林则徐即将要面对的外籍烟商们,自是以在广州盘踞了二十年之久的查顿为首,许多人称查顿是“铁头老鼠”。查顿原本就是个英国混混,没有正当职业,后来靠鸦片发了大财,在英国也一跃成为了名人。此时查顿正志得意满,他的“鸦片王国”也正发展到顶峰时,想不到却碰到林则徐这样一个软硬不吃的官员,查顿思虑再三,还是决定避其锋芒,离开了他的鸦片大本营,从此再也没有回来。查顿走后,英国商人丹特就取代了他的地位,成为了广州英商的领袖。这个人自然也在林则徐的名单当中,不仅没有逃跑,还打算留在广州见林则徐。

    林则徐的行程同样也是受到多方关注,一有个风吹草动都会传到广州。一时间中外烟商和大小官员都以紧张的心情等待林则徐的到来,义律更是跑到了澳门观察形势。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钦差大臣林则徐终于到达了广州。一时间广州上下人心惶惶,有的外商还心存侥幸,认为这一次肯定又是雷声大雨点小,想来这位钦差也是个可以收买的人。但是也有些人早就听说过甚至是领教过林则徐的公正廉明,知道他的铁腕作风,心中一时忐忑不安。

    到广州之后的林则徐依然是原则不改,一切吃穿用度都由自己负责,绝不接受地方的供应,绝不利用职权到处赊欠,一律现金交付。凡是官员们有事要禀见,他都马上接见。

    林则徐将公馆设在“越华书院”,详细研究过“海防问题”和“夷人问题”的梁廷枬,把自己精心收集的宝贵资料都交给林则徐参考。林则徐大部分时间都深居简出,经常向梁廷枬打听情况,还和两广总督邓廷桢、巡抚怡良、水师提督关天培、海关监督豫堃等共同用餐,以便更加了解当地的情形。

    到了二月初二,林则徐对广州的鸦片贸易总体上有了一个认识,一个方案渐渐成形,林则徐就开始了查办“海口事件”的行动。他命勾结外商、走私鸦片的行商们暂住在“越华书院”附近,随时等待传审,严厉禁止外商们离开广州。

    审讯由林则徐亲自执行,他每次都能问到节骨眼上,往往一针见血,让这些行商们难以招架。行商们对这位外来的钦差所知道的内幕感到很讶异,再也不敢掉以轻心,一个个小心应对,再不敢有所欺瞒。更让他们刮目相看的是,林则徐时不时地就能脱口说出一些英文或葡萄牙文,起初行商们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虽然如此,林则徐也没能松一口气。那些外国商人们都有武力做后盾,而且个个奸诈狡猾,林则徐需要时刻保持警惕,他知道让外籍烟贩交出鸦片肯定不是件容易的事,这项工作任重而道远。他们的鸦片藏在“趸船”中,出没无常,不容易抓获。林则徐还是没能想出一个斩草除根的办法以杜绝病源。

    鸦片商人试图交出1000多箱的鸦片暂时渡过难关,他们以为这样就可以应付过去,但是林则徐当然没那么容易罢手,他并不是一位能打马虎眼的钦差。这时有一个人引起了林则徐的格外关注,那就是自诩为烟商领袖的丹特。当时已经有些美国商人打算妥协,交出鸦片,但是丹特却从中阻挠,一再破坏林则徐的计划,还煽动其他人一起抵抗到底。林则徐决定把他作为重点突破对象,丹特见状连面都不敢露了,躲在商馆之中不敢出来,不过林则徐很快就不再管他了,因为一直在澳门隔岸观火的义律来到了广州。义律终于出现了,各大外国商人纷纷表示唯义律马首是瞻,林则徐的目标,自然又转到了他的身上。

    义律为人城府很深,既有着英国海军帝国主义的扩张精神,又不乏外交官的圆滑手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义律都能够以鸦片利益为重,隐忍妥协,对来往的官员彬彬有礼,中国官员都对他很有好感。他和英商的关系密切,但是从不表现出来,不过这一次他决定为英国的商人出头,与林则徐抗衡到底。他要保护英国的商人们和他们的财产安全从广州撤退,而此时已经有很多商人决定缴烟,并承诺不再往中国输入鸦片,但是义律却从中作梗,他的出现让林则徐的努力成果付诸流水。义律此次高调地出现在广州,摆出一副来者不善的姿态,而广州港外的一艘舰艇还在待机而动,显然也是义律的安排。

    林则徐也不甘示弱,他撤走商馆的华籍办事人员,严防奸细去给外国船只通风报信,他还派人截回了打算逃跑的丹特等人,派兵重重围住商馆,切断他们的对外联系。一时间形势变得十分紧张,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双方的冲突仿佛一触即发。

    开始时义律提出要直接和林则徐谈判,但旋即又食言。后来随着美国商人的妥协,义律也突然表态愿意缴烟。林则徐连忙积极开展缴烟工作,一面切断烟源,一面发放有助于戒烟的药物给烟民。林则徐在禁烟的道路上,似乎看见了曙光。

    虎门销烟

    禁烟运动的高潮,就是大快人心的“虎门销烟”。

    道光十九年(1839年),林则徐在一众文武官员的陪同下,于2月27日经水路来到了虎门。一行人轻舟出海,完全不在乎暴露在海面上的24艘外国船只的射程之内。虽然虎视眈眈,但是林则徐毫不畏惧,任何危险都不能动摇他禁烟的决心。当时义律和其他的外国商人都被押在广州,在鸦片没缴清之前,林则徐绝不放他们离开,所以那些外国舰队也不敢贸然发动攻击。

    虽然那些鸦片商人有失德行,但林则徐也不想把他们逼上绝路,让他们血本无归。最终林则徐想出了一个办法,每上缴一箱鸦片,就补偿给他们5斤茶叶。这些茶叶没有上报公账,而是由林则徐本人和当地人士捐出来的,但是一番好意最终却被义律别有用心地拒绝了。义律对英国商人们承诺,因上缴鸦片而遭受的损失,将来都可凭收据获得他本人和英国政府提供的补偿,义律给大家开了十二个月的期票,说是要回国交兑。而事实却是英国政府根本没有承诺过这么一回事,义律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设下圈套拖英国政府下水,让英国政府被这些损失惨重的烟贩纠缠,最后好下决心对中国实施武力报复。

    截止到四月初六,包括邻省的鸦片船在内,所有的鸦片船都陆陆续续来到虎门上缴鸦片,收缴的鸦片多达两三百万斤。这时外界的人们都纷纷猜测这位具有铁腕手段的钦差大臣会如何处理这些鸦片。外国商人们希望中国政府能成立鸦片专卖,然后用赚来的钱设立基金,补偿他们的损失。然而大大超乎了大家的预想,林则徐的处置方式竟然是将这大量的鸦片全部销毁,处理得干干净净。有些人拍手叫好,有些人大失所望,那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以为林则徐要借此机会发一笔横财的,后来都恍然大悟,在心中暗自惭愧。

    林则徐这样做是有道光帝的批准的,他原本打算把烟土交到北京,但数量实在太多,运送回京的话太过劳师动众,实在没有必要,于是道光批示直接在虎门焚毁。林则徐收到指示后就开始琢磨焚毁的方法。这次的鸦片有两三百万斤之多,如果还用过去的方法,很难处理得干净利落。拌桐油用火烧土地中会留有渗入的残膏,若仔细挖掘,还能再挖出一些,而这次林则徐是下定了决心,一定要彻底毁掉这批鸦片,不能让它们再继续害人。

    经过一番研究和实验,林则徐终于找到了最佳办法。他先命人在虎门海滩挖了两个大池,在池底洒上一层厚厚的石灰,严封四周以防止其扩散,然后引水入池,在水中撒入盐,再将鸦片倒入盐水中泡上半天,这时再放入整块烧透的石灰,池中的水就立刻沸腾了起来。为了让块状的石灰彻底溶解,林则徐又命工人们用铁锄木棍搅拌。待到涨潮之后的退潮,林则徐命人打开池子,让海水冲走池中的一切, 然后用清水冲洗池子,过后就了无遗痕了。

    除了对销毁鸦片的工作一丝不苟之外,林则徐还格外留心是否有鸦片被偷偷带出。所有的工作人员在完工后都要搜身。带着这样谨慎的工作态度,大概一天可以完成三四百箱鸦片的销毁工作。林则徐亲自点验每箱的品级数量,丝毫不敢马虎大意。

    四月二十日早晨,林则徐率同文武官员,那篇精彩的祭文被公认为可以和韩愈的《祭鳄鱼文》相媲美:

    独是归墟虽广,群动胥含,倘波臣之夙戒无闻,恐水族之豫防莫及,本除害马,岂任殃鱼!比诸毒矢强弓,会须暂徙,庶使歼麟凡介,勿损滋生!

    四月二十二日开始焚化烟土,大家决定把这一天定为“禁烟节”。销毁鸦片的工作足足持续了22天,共销毁鸦片19179箱。有些人烟瘾发作,跑到现场妄图偷鸦片,最后都被当场捕获。

    焚烟的场面很壮观,真是千百年来难得一见。附近的居民都跑来争相观看,现场被围得一重又一重,甚至连外国商人也带着亲朋好友特地赶来观看。

    原本之前林则徐已经被任命为了辖区最大的两江总督,因为前任两江总督陶澍告老还乡,临走时特意举荐林则徐继任,但是销毁鸦片的工作一日未了,林则徐就亲自在第一线监督管理,决不离开,坚持他一贯的“除恶务尽”的作风。

    林则徐费尽心机,总算让外国商人们乖乖地将鸦片上缴,他想要趁热打铁,一鼓作气,严厉惩罚那些还有囤货的商人和吸食者,以免鸦片贸易死灰复燃,造成奇货可居的局面。但是就在这个紧要关头,道光下了一道让林则徐很是寒心的命令,京师方面反而下令减轻吸鸦片烟者的罪名。林则徐心中明白,一定是朝中有些吸食鸦片的大臣进了谗言陷害他,阻挠他的事业,林则徐心中升起一种不祥的预感,但是他只能继续上奏,尽量保护自己苦心经营的局面。

    中国官员的相互倾轧让外国商人们心中窃喜,登时心思又活络了起来。原本有些人已经准备收手不干了,听到了消息之后又心生希望,采取观望的态度,想看看有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道光皇帝的这一道圣旨,大大增加了林则徐工作的困难,使事情越发难办了。

    虽然因为禁烟的工作,林则徐得罪了许多朝中的官员,但出乎意料的是,林则徐在广东的人缘很不错。同样很受道光赏识的两广总督邓廷桢先前还是弛禁派,和林则徐分属两个不同的阵营,而且他的身份也让他很难做到和林则徐合作无间、步调一致,但是邓廷桢确实发自真心地佩服林则徐,尽可能地帮助和配合林则徐的工作,他比林则徐大10岁,又早林则徐六年当上了总督,但是却和林则徐相处得很融洽,丝毫没有倚老卖老的派头,二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整顿水师

    鸦片全部被销毁之后,林则徐就开始考虑整顿水师。他心中很清楚,销毁鸦片的举动定然会引起英国的不满,为了有备无患,中国必须要有强大的海军力量,否则一旦发生战争,中国一定没有办法和英国强大的海军舰队抗衡。而且鸦片曾经带给水师巨大的利益,禁烟之后,如何能让那些捞不到油水的水师奋力去作战,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水师内部腐败严重,如果要彻底清查的话,肯定会牵连甚广,影响到整个水师的士气,因为几乎没有人是清白的,连两广总督邓廷桢也不例外。邓廷桢曾经对林则徐的禁烟工作大力支持,不管于公于私,林则徐都不希望让邓廷桢丢掉官位,晚节不保。

    因此,林则徐对水师的将士们大多都从轻发落,给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水师将士们个个对他心存感激,整个水师面目一新,后来还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之下打了好几场漂亮的胜仗。

    林则徐深知中国的海军力量和英国舰艇的巨大差距,因此他将军队化整为零,采取“游击”战术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除此之外,他还想出了使用“火船”的办法,在暗夜里向敌船抛掷火器,实行火攻。为了壮大水师的队伍,他从渔民延户中挑选出了5000名精壮之士,每月发给他们薪饷和赡家费,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训练。

    延户是当时中国一类十分特殊的人群,他们以船为家,常年居住在水上,活跃于闽、粤沿海一带。自唐宋起,他们就以贱民的身份被编入户籍,直到雍正年间,政府才将这些延户和其他百姓一视同仁。清代以后,他们还在香港、澳门一带经营水上饭店和水上运输。这些人以捕鱼采珠为生,有着极佳的水性,很适合被训练成水军。

    当时广东附近的海域生活着大量的延户,渔船遍布,他们过着亡命之徒的生活,经常不顾惜自己的性命,就连不把中国水师放在眼里的英国舰艇都对这些延民们有所顾忌,所以林则徐才把这些人招募到了水师当中,只要训练得法,他们就能大大增强水师的实力。

    林则徐把他们编入广东水师当中,还有几点用意:首先,民众的力量很大,能够重振军心士气,而且林则徐也没有向上面拨请经费,也没有向他省调兵,只是就地取材、就地募款就解决了问题,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真正做到了物尽其用;其次,林则徐担心这股强大的海上力量总有一天会被英方所用,如果这些人沦为英商贩毒走私的工具,那么禁烟的工作将难上加难,后果不堪设想,所有林则徐一定要抢先掌握这股力量。

    林则徐对收集情报和资料的工作也十分重视。他命人天天收集当时的《澳门新闻报》的新闻,并翻译成中文。此外,林则徐还主持翻译了几本学术作品,有关于武器制造的,有关于西洋史地的,如《地理百科全书》,还有关于商业经济的,等等。他还委托美籍医生派克,翻译了《万国公法》的一部分,后来魏源的《海国图志》中,就编入了大量林则徐收集的资料。

    民族长城

    林则徐明白缴烟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办法,于是他要求外国商人们作出承诺,表示以后不会再来中国贩卖鸦片。林则徐始终都相信这些外国商人还是很重信用的,只要他们作出保证,林则徐就感到安心多了。有些烟商已经打算答应了,但是义律却从中作梗,他从来就没有诚意停止鸦片生意,义律害怕如果让林则徐得逞,那么以后的走私货都没人买,这个责任他实在负不起。义律的插手使得双方的谈判再次破裂,中英关系也陷入了低谷。

    林则徐一直赞成黄爵滋“死刑禁烟”的严厉主张,一再强调“货即没官,人即正法”,让义律感到很恼火。义律处心积虑,就想要获得在中国的治外法权。他认为要中国人戒掉鸦片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只要中国人的鸦片瘾不断,鸦片走私行为就一定不会断绝。若是英国商人不卖鸦片,别国商人也一样会卖,他不想眼睁睁地看着大把大把的银子都被别人赚走。而林则徐则认为如果国人都能严于律己,决心戒烟,那么外国商人们自然就不会揪住中国不放了。

    义律搅乱了林则徐和外国商人的谈判后,又开始在海上私卖鸦片,他以极低的价格引诱海上的渔民们购买,更过分的是,他禁止做正当生意的英国商船进入,结果32艘商船滞留在九龙尖沙咀一带,船主们纷纷叫苦连天。林则徐知道后勃然大怒,立刻下令出动水师,全面扫荡海面上的鸦片走私。

    林则徐和义律的冲突远不止于此,在不久之后爆发的“林维喜案件”中,二人再次针锋相对。这起案件的起因是一群去尖沙咀买酒的英国水手和当地人产生了冲突,打伤了村民林维喜,结果林维喜在第二天就不治身亡了。林则徐知道后,强烈要求义律交出凶手。义律一口拒绝了林则徐的要求,他早就有意行使治外法权,觉得这件事就是一个时机,于是他私自审讯犯人,出款抚恤受害者的家人。

    在林则徐看来,义律这样做不符合中国的法令,在《万国公法》中也没有找到有关条例。林则徐一怒之下便通知澳门当局停止供应英国人水及食物,并撤去了他们雇用的仆役。林则徐和邓廷桢于七月二十六日亲赴澳门安抚葡萄牙人,顺便巡视当地的情形。至于义律那边,在听说了印度兵船抵达的时候就起了动武之心。

    林则徐一直对义律有所提防,为了防止有汉奸接应敌人,二十七日中午,林则徐派大鹏营的参将赖恩爵率领3艘船到附近海面巡逻。赖恩爵保持高度的警惕,果然发现义律的5艘船在悄悄逼近,他连忙大声喝阻。而地方船上的人却对他笑脸相迎,声称他们想上岸购买粮食,要向关天培请求许可。

    赖恩爵不疑有诈,回头想找一个懂英语的人和他们交涉,然而就在这时,5艘英船一起向他们开火,刹那间硝烟四起,密集的炮弹袭来,登时就有一个正在修船的士兵被轰得血肉横飞,当场殒命。中国船的设备落后,几乎连招架之力都没有。赖恩爵怒气冲天,一点也不畏惧敌人的强大武器,马上下令各船开火反击,结果一击即中,一艘英船在漩涡中团团打转,船上的人纷纷狼狈落水,这一炮起到了很强的威慑效果,其余4艘船再也不敢恋战,掉转头后落荒而逃。

    这一次小小的胜利大大鼓舞了中国的官兵们,个个都欢欣雀跃,而义律却输得很不甘心,没有多久又带兵前来,这一次的兵船比上一次的多,而且设备精良,火力迅猛,但是中国的官兵们也毫无畏惧,他们士气如虹,奋勇向前。有些英军当场中弹身亡,有些被打落水下,被英兵放下的小艇救了上来。中国官兵花样百出,以智取胜,在重要部位堆沙包、浇海水,最终让英军狼狈不堪地退回了尖沙咀。

    这次九龙尖沙咀的海战揭开了鸦片战争的序幕,历时5小时,从伤亡人数上看,中国无疑取得了胜利,中国两死六伤,而英国方面,仅捞起的浮尸就有17具,一名叫德忌士的舰长失去了一只手,受伤人数也不少,这就是中英的第一次交战。虽然规模很小,但是却增强了中国军士的自信,大家不再惧怕洋枪洋炮,开始同仇敌忾,奋勇向前了。道光皇帝知道后很高兴,对赖恩爵赞不绝口,并升了他的官,然后又抚恤阵亡的将士,并且下了一道让林则徐等人很为难的旨意:

    既已大张挞伐,何难再示兵威?林则徐经朕谆谕,谅必计出万全,一劳永逸。断不至轻率债事,亦不致畏葸无能也。

    道光一方面想要迎战,一方面却又舍不得多花钱。林则徐、邓廷桢和关天培三人商量之后,只好决定“以守为战”,四处筹款募捐好充当军费。

    义律并没有因失败而老实,反而更加愤愤不平,一心要把事情闹大。林则徐也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冷静地分析了当前的形势,他清楚如果英方倾巢而来,从中国的实力和不重视海防的观念来讲,中国根本就不是英国人的对手。很多人都把林则徐当做是主战派,殊不知当时的主战派正是道光本人。林则徐认为现在开战的时机未到,当务之急,是禁烟和巩固国防,只有强身强国,国家才有尊言可言,但是道光完全不理他苦口婆心的劝说。

    林则徐在后来的家书中,向自己的妻子透露了他心中的委屈,也表达了自己为了国家不顾生死和名誉的决心:

    外间悠悠之口,都谓我激起夷衅,殊不知实出圣躬独断,屡颁严旨……盖以身许国,但求福国利民,与民除害。自身生死尚且付诸度外,毁誉更不计及也……虽然严厉打压鸦片走私,但是林则徐一直都很支持正当的国际贸易,不管是和哪个国家,他都表示友好,然而义律却最怕中英贸易恢复正常,那样的话,他就无法实现武力报复中国的愿望了。九月二十八日,义律拦截了所有英国商船,打算阻止这些人到中国做生意,但是这次他没有如愿,关天培适时地阻止了他的行动,义律又再度逞强,于是穿鼻海战爆发了。

    这场战役持续了十天,第一次交手英军就死伤20多人。此后英军不断前来挑衅,关天培率领众将士在一天之内连胜六仗。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传开后使得举国上下都振奋不已。

    经过了穿鼻海战,中英关系彻底破裂,再也没有和谈的希望了。而此时的道光却得意忘形,沾沾自喜,竟然下令停止中英的贸易。林则徐没有办法,只好执行道光的命令,严禁贸易。但同时他也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很严重,英国可能会倾巢而出,以武力作为报复手段,到时候就不是这样的小打小闹了,林则徐心中担忧不已,命令沿海各省加紧防范。后来道光又接连下了几道旨令,一再重申停止对外贸易的法令,让想要缓和局势的林则徐深感为难,道光完全不想留有任何余地。

    十二月的时候发生了几次人员的调动,邓廷桢被任命为两江总督,林则徐出任两广总督。随后邓廷桢又转调闽浙总督,两江总督换成了伊里布。

    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导致鸦片的价格一落千丈,让原本还想继续在闽粤沿海进行鸦片走私的义律大失所望。失去了鸦片走私优势的英国商人地位也不如从前,美国商人趁机崛起,占据了对华贸易的首要位置,英国商人看在眼中,只有分外眼红的份了。

    林则徐为了缓和中英关系作出了很多努力,他相信义律的所作所为必定不是英国国王的意思,料想这其中恐怕有义律的挑拨和渲染,因此林则徐拟了一份书面说明,也就是著名的《谕英吉利国王檄》,这篇文章经过了道光的审核,由袁德辉翻译,最后林则徐为了保险起见,还特意拿给美国人威廉·亨德,让他由英文再翻回中文,林则徐检查之后没有什么不妥之处,打算直接呈给英国国王,但是来自美国的医生派克看过之后,觉得这样做恐怕不会有什么效果。

    林则徐的这篇文章确实没起到什么作用。义律果然在英国国会挑拨离间,歪曲事实后还大肆宣扬,说中国人对英国君主和国会的不满和侮辱,而对自己贩卖鸦片违反中国法令的事却略过不提。义律的宣扬在英国国会引起了轩然大波,国会通过了三天的讨论,最终通过了对华出兵的议案。英国远征东方的大军已经出动了,林则徐的信才漂洋过海辗转到了英国。当时大部分的普通英国人,都不了解英国商人大量走私鸦片到中国的内幕。

    英国舰队开始的时候屡次进犯广州,但在林则徐和关天培的守卫下都无功而返,最后英军决定放弃防守严密的广州,转而攻向定海,结果英军一路势如破竹,中国军士连连败北。道光皇帝这才从志得意满的迷梦中惊醒,但还是改不了吝啬成性、舍不得经费的毛病。一下子面临大敌压境的窘境,满朝文武都慌了神,再加上有些权臣早就存着坏心思在等待时机,大家一股脑地把责任都推到了林则徐的身上,纷纷要求将林则徐革职查办。

    义律早就预料到了这种情况,声称如果直隶总督琦善到广东的话,中英就可以和平相处。道光一听如释重负,立刻派琦善到广州。琦善到了广州以后,立刻命令水师撤退,撤销了林则徐整顿军备时的诸多措施,还厚颜无耻地巴结义律,用山珍海味宴请义律,并送给他美女。义律得寸进尺,趁机提出许多条件,琦善也都毫不犹豫地答应,完全违反了当初禁烟的立场。林则徐在广东的努力都白费了。

    倒是占领定海的英国人伯麦说过一句公道话,他在得知林则徐和邓廷桢被革职的消息后说:“林公是中国的好总督,有血性、有才气。”而另一位对中国官吏素无好感的英国人宾汉也对林则徐赞不绝口:“他的最大死敌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手从来没有被贿赂玷污过。”这种出自强敌之口的赞美,往往是最具有说服力的。

    尽管连敌人都为他感到不平,但林则徐本人对革职之事却表现得很平淡,他一向都是一个荣辱不惊的人。但是林则徐心中还是很担心国家安危,他始终坚信“能战方能和”的道理,只有真正有实力,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而像琦善那样卑躬屈膝,摇尾乞怜,始终不是长久的办法。果然,义律的得寸进尺终于让道光忍无可忍,一怒之下,改“抚”为“剿”,再次决定和英国开战,但此时林则徐苦心经营的海军防卫已经被琦善破坏殆尽,几乎就等于是“开门揖盗”了。

    琦善一味的笑脸相迎,不料义律竟然提出要中国把香港割让给英国,这种事关领土的大事,琦善实在不敢擅自答应,只能拒绝了。义律因此而大为光火,于道光二十二年(1841年)一月七日开始了对虎门的攻击。

    一时间广州地区炮火声不断,面对实力雄厚的英国舰队,关天培率领军士奋勇迎敌,可终究由于寡不敌众而失掉了虎门的各大要塞。原本琦善可以调动好几万的兵马,此时他却按兵不动,关天培长叹一声,誓死也要守卫靖远炮台。英军登陆时,他的部下见大势已去,纷纷逃跑,此时他的身边只剩下几名老弱残兵,关天培面无惧色,亲自发炮。战斗的最后,已经成了血人的关天培独自一人发炮攻击敌人,等英军拥上来时,他挥刀砍死了几名英军后死在了乱刀之下,一代名将就这样壮烈牺牲了。

    关天培英勇地战斗到了最后一刻,赢得了世人的敬重,就连敌人都对他甚为佩服。参加这次战役的英舰尼美西斯号的舰长荷尔曾写道:

    许多中国军人死得既英勇又高贵。其中最可敬可哀的,莫过于关提督之壮烈成仁。他的家人前来收尸时,白兰汉号号角齐鸣向他致敬。

    关天培生前和朋友喝酒聊天的时候曾开玩笑地说过:“看相的都说我生当扬威,死当庙食。我现在都快40岁了,只怕是没有希望了。”道光听了关天培壮烈捐躯的消息之后,心中也是一阵悲怆,然后赐丧赐祭,并在他殉国之处,立专祀祭之。他死后的哀荣,也算是应了“生当扬威,死当庙食”的预言了。

    在鸦片战争中,中国之所以失败,主要是由于道光在军费上的过分紧缩,其实道光下定决心禁烟,也是从经济的角度考虑的,鸦片战争之前,他这么说过:“英美如海中鲸鳄,来去无定。在我则九省戒严,隔洋郡县,俱当有备,而终不能我武维扬,扫穴犁庭。试问内地之兵民,国家之财富,有如此消耗之理乎?”可见道光完全是从钱财的角度考虑问题,而缺乏真正长远的眼光。道光不肯在国防上多花钱,最终导致藩篱尽失,终至一着错,满盘皆输。毕竟当时的英国人还是路远人少,后援难继,如果当初肯花一笔钱拨为国防预算,也不致沦到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地步。

    文化冲突

    林则徐是个眼界很开阔的官员,十分注意学习西方的知识,但当时中国的大环境却有诸多的限制。

    首先,我国没有专门的外交机构。当时国人对于和外人关系的理解极为肤浅,觉得和外人的关系仅属于商场上的关系,如果发生重大事故,钦差大臣就是临时的外交官,而且还必须承担所作决定的政治责任,时常换人也会造成外交方针摇摆不定,政策也缺乏连贯性。

    其次,当时的整个中国社会,都严重缺乏对外界的认识,导致处理外交事务时经常有处理不当的地方。很多人都单纯地认为,如果外国人得不到中国的茶叶,就会肠塞而死。和外国人打交道的杀手锏就是断绝贸易。与此相反,许多外国人回国后多著书立说,官方也发布商务监督的报告。还有《澳门月报》专门研究中国地理,探讨中国政事。

    再次,不重视和外国人的谈判,总是派些小官员去和外国人交涉,这些小官员学识修养都有限,而且往往也没有作决定的权力,只是做个传话人而已,大大降低了沟通的效率。

    最后,妄自尊大,不了解国际惯例,拒绝其他外国势力的调停,失去了和平解决问题的机会。

    外交上的闭塞,让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习惯国际上的做法。比如中国当时自诩为天朝上国,对于两国公文要用平等款式觉得难以接受。罗素有一次在伦敦作关于中国问题的演讲,当他念到乾隆要英国使者转交给英国国王的信时,下面的听众哄然大笑,信中的内容翻译成白话是:“英国这个野蛮僻陋的国度,你们对中国的上国文化,不胜欣羡……”罗素严肃地解释道:“如果你们了解当时的中国,就不会觉得可笑。中国就如同鼎盛时的罗马帝国,认为没有国家有资格与他平等地外交,这也是历史和环境所致。”最初有外国人要求通商,中国人总觉得他们是来入贡,派信使时总称他们是来朝。

    所以,鸦片战争的起因除了贸易纠纷之外,还有中西文化的冲突。最终鸦片战争以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结束,中国的统治者们才开始渐渐地觉悟,逐渐从“天朝大国”的观念中解脱出来,而加入了近代列邦的圈中。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