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地方大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江苏巡抚

    道光十二年(1832年),林则徐被任命为江苏巡抚。当年父亲为他取名为“则徐”,字元抚,其中寄托了他对儿子的殷殷希望,如今,林则徐已经达到了他的期望,完成了光宗耀祖的责任,而且还会有更好的前途。只不过林老先生已经看不见这些了,如果他泉下有知,也该含笑九泉了。

    清朝把国家分为十八个行省,巡抚相当于一省的省长,布政使专管财政。到了乾隆时期,又在巡抚之上设了八个总督。总督辖管一个或多个省份。如果只辖一省,那么总督就兼任巡抚。如果辖两省或三省则不一定兼任,因此总督和巡抚在职权上缺乏明显的划分,经常为了争权而发生摩擦。

    江苏省是林则徐任职最久的省份,他的“林青天”之称就是江苏的百姓送给他的。林则徐在江苏熟人很多,他的上司两江总督是陶澍,两人关系很好,不会发生巡抚和总督闹矛盾的情况,两人一起为当地百姓做了不少的好事。另外林则徐也了解当地的各项事务,做起事来驾轻就熟。

    后来林则徐过世,当地百姓犹不忘陶、林二公的恩泽,在南京城为他们二人建立祠堂。后任的两江总督左宗棠曾在里面题词:

    三吴颂遗爱,鲸浪初平,治水行盐,如公皆不朽。

    卅载接音尘,鸿泥偶踏,湘间邗上,今我复重来。

    从乾隆晚期开始,清朝官员贪污腐败的现象就很严重,林则徐爱民如子,廉洁清明的作风让道光皇帝曾一再感叹“得人尤难”。

    林则徐不仅自己清廉节俭,他对自己的家人也是如此的要求。他的孩子们,个个都拥有吃苦耐劳的性格。女儿嫁到了贫穷的人家,林则徐也不给她们置办丰厚的嫁妆,当其生活拮据时,林则徐也不常接济她们。许多人都说林则徐是铁石心肠,但其实林则徐只是希望借此锻炼他们克勤克俭的精神和骨气。她的女儿敬纫最终被写进了史书当中,《沈葆桢妻传》中形容她是“治家尤有节度,断线残纸,必储以待用”。

    林则徐的夫人更是勤俭节约的典范,史书上记载过一个十分感人的小故事:

    在林则徐任云贵总督期间,昆明的总督府建筑均仿闽式风格。中秋节的晚上,林则徐和夫人在庭院赏月,林则徐对妻子说:“这儿的庭园景色实在美极了,假如回廊上再有几盏宫灯,又有素心兰置于其间,就更完美了。”

    不料没过多久,长廊上就挂满了宫灯,阶前被种上了清香扑鼻的素心兰。这时淑卿对林则徐说:“这些灯花固然风雅宜人,但毕竟花钱费工,你随口说的话被善于察言观色的有心人听了去,他们为了找机会奉承,就做了这些事,你今后说话要格外小心,免得劳民伤财。”

    林则徐很认同夫人的这番话,连忙命人撤掉宫灯。林夫人整日布衣荆钗,粗茶淡饭,不管林则徐的官做到多大,她的生活都没有任何改变。林则徐“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最终却是两袖清风,让官场上的很多人都敬佩不已。林则徐也很坦然地在家中挂着一副对联:郊原两足云归岫台阁风清月在天。

    兴利除弊

    巡抚的工作千头万绪非常繁琐,但林则徐却毫不畏惧,下定决心全力以赴把它做好。他担任巡抚后的第一个举措就是整顿吏治。在这项工作中,林则徐秉承着一个原则,那就是诸葛亮的“明赏罚”。林则徐对日常的考绩非常认真,对考绩和披阅试卷的评语写得也是十分仔细,把它作为赏罚的标准。

    为了避免因一时的印象而产生偏见,林则徐还格外注重长期的考察,随时观察属下并暗自做记录。除了他自己的观点外,他还会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综合考量后才下定论。在此可以比较一下总督陶澍和林则徐的评语,以武进的县官姚莹为例,陶澍的评语写道:“精勤卓练,有为有守。”而林则徐给他的评语是:“学问优长,所至于山川形势,民情利弊,无不悉心讲求,故能洞悉物情,遇事确有把握。前在闽者,闻其历着政声,自到江南,历试河工、漕务、词讼听断,皆能办理裕如,武进士民,至今畏而受之。”相比之下,林则徐的评语更能让朝廷判断出这个人是不是一个合格的官员。林则徐一直力求公正,毫无私心,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另一个让林则徐觉得有改革必要的,就是科举考试。江苏是个人口大省,每次科举考试都是人头攒动,拥挤混乱。而由于试卷太多,主考官阅卷时也时常应付了事。对于很多寒窗苦读多年的学子们来说是十分不公平的。

    林则徐首先开始想办法改善科场的秩序,让一切都变得井然有序,就连考场卫生和考生们的饮食情况都十分关心。之前考场没有专门的茅厕,考生只能在院边墙角随处便溺,不到一会儿工夫就臭气熏天,蚊蝇群集。林则徐再也无法忍受这种不堪入目的场面,竭力改善这种环境。林则徐还亲自查看科场内卖的饭菜以及糕饼点心,甚至有时不放心还要亲口尝一尝,让那些学子们很感动。

    林则徐在翰林院的时候曾被派出去当过考官,所以在阅卷的工作上他还是很有经验的。他精选一批认真负责的考官,把如何批阅考卷的原则详细地告诉他们,千叮咛万嘱咐,告诫他们对于那些“不出色”、“欠通顺”等评语一定要谨慎,要详细写出原因来才行。经过这些考官的批阅,林则徐还要重新核查那些不合格的试卷,避免有“沧海遗珠”的情况。林则徐不满当时舞弊成风的状况,严厉处罚舞弊的行为,尽最大的努力维持考试的公平。

    江苏的连年水灾是让历任巡抚都感到头疼的大事,林则徐在处理这件事上显示出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敢做敢当的魄力。林则徐就任巡抚那年,洪泽湖湖水泛滥,淹没了下游淮扬低洼地区。林则徐马上下令整修被冲毁的堤坝,而附近的灾民都靠公家的救济金过日,纷纷逃到临近的县躲避水灾。

    林则徐很重视抚恤灾民的工作,但是有些灾民却安于靠救济金过日子,水灾过后也不肯回家劳作。还有一些人趁机伪装成灾民骗吃骗喝,让林则徐很是苦恼。于是林则徐在给贫困户配发粮食的同时,还派官船遣送灾民回家收拾家园,严惩那些冒充饥民的混混们。林则徐还派人调查农田荒芜的原因,政府将帮助那些没钱的农民购买种子,协助灾民尽快恢复残破的家园。

    第二年,水灾再次发生,粮食减产,林则徐便上奏请求减免田税。不料快收割的时候又逢大雨,谷粒被雨水浸湿,全都发芽霉烂,农民实在是没有能力交田赋了。林则徐原本打算再请求皇上减免田税,谁知奏折还没写完,道光就下旨责备他,说是这几年来江苏等几个省份每年的纳赋都迟交,年年都要朝廷拨款救济,严厉地批评了当地的官员。

    皇帝都发火了,做臣子的只有遵命的分了。总督陶澍一向老成持重,打算顺着皇帝的意思做。但是林则徐实在不忍心不顾那些贫苦百姓,一定要为他们向皇帝请命。

    陶澍很欣赏林则徐的一腔热血,但是他很冷静地反对林则徐的坚持,他认为那样简直是自讨苦吃。他在官场打拼多年才做到了两江总督的位子,不愿为这件事情丢了乌纱帽。林则徐见状也不再劝他,声明此事自己负责,不连累总督。林则徐自己上奏,写了一篇长达三千字的长奏章,声泪俱下地描述了百姓的疾苦,终于感动了道光皇帝,致使他收回成命。

    水灾的范围很广,为了避免贪污成性的官员们中饱私囊,林则徐派年轻的士子担任救灾放赈的工作。这个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后来林则徐在广东禁烟,也同样任用年轻的学子们去铲除当地的烟贩。

    然而赈灾减税并不是根本的解决水患的办法,还是要从水利工程上着手。林则徐在翰林院时就曾下过很大功夫去研究这门学问,可以说是一位杰出的水利专家。他上任之后就改进漕运,亲自监督了多个水利工程,江苏也由水患频繁,渐渐变得连年丰收。在江苏巡抚的任上,林则徐还写了一篇京城一带水利计划的蓝图,那就是《畿辅水利议》。

    当时京城的米粮都靠江南供给,在粮食转运的过程中,最容易发生贪污受贿的事情,而且京城一带人口增加迅猛,对粮食的需求也日益增大,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林则徐明白要想大力改革,必定与许多人的利益冲突,必定与一股大而复杂的势力相对抗。但是他义无反顾地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那就是在北方试行种稻,粮食不再依靠南方的供给。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灌溉问题。

    黄河携带大量的泥沙,而且一到雨季就泛滥成灾,是北方的一大水害,林则徐绞尽脑汁,想要这个水害变成水利,那样北方就可以种植稻米,既免去了漕运当中的腐败作风,又可以改善当地的经济状况。

    其实这个想法并不是林则徐的首创,早在宋朝,郭守敬就打算兴办畿辅水利,鉴于北方人不善种稻,本想雇用有经验的江南人,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元末起义不断,社会动荡,这项计划最终没能得到落实。

    林则徐的计划得罪了当时许多目光短浅的大臣,尤其是权臣琦善,这个计划最终由于他们的反对而搁浅,而且也为日后鸦片战争埋下了隐患。

    林则徐的计划断了许多人的财路,所以遇到了重重的阻挠,使他不得不放弃。最后还是在他被流放新疆的时候,在那种恶劣的条件下兴修水利,开垦农田,也算是完成了当初的夙愿吧。后来咸丰皇帝重新提起畿辅水利之议,而林则徐已经垂垂老矣,没有精力去筹办了。

    湖广总督

    林则徐一心为民,道光皇帝对他也是颇为倚重,后来让他署理两江总督,没过多久,已经52岁的林则徐又升为湖广总督。他在湖广总督的位置上一共待了一年零七个月,这期间,他注重发展军事,曾亲自到荒山野岭中探望驻扎在那里的士兵。原本是三年一度的考核,林则徐却随时参劾,力求客观、公正、翔实。

    当时两湖的苗族人时常作乱。道光十一年发生过湖南瑶人赵金龙之乱。他们住在山洞中,民风彪悍,却又时常受到汉人的欺凌,积怨渐深,最终闹事作乱。这些山区的人闹起事来很难镇压,对于他们而言,“官有万兵,我有万山,其来我去,其去我还”。林则徐了解了来龙去脉后,一方面提高镇压的力度,派兵长驻于此;另一方面减轻土著居民的负担,改善他们的生活。那些土著终于不再闹事。

    林则徐担任湖广总督后,开始严厉缉拿走私盐的人。但是当他渐渐明白了走私商人的苦衷,得知他们也是为生活所迫时,就开始尽量替他们设想,劝导并帮助他们完成转业,让他们成为官盐的挑贩。他做事一向都本着仁义的原则,寻求彻底解决的办法,他不急功近利,绝不应付了事,深受百姓的爱戴。

    当时的中国已经鸦片泛滥,林则徐的好友黄爵滋和程恩泽首先在朝中提出鸦片问题,立即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朝廷因此而分成水火不容的禁烟派和弛禁派。而随着曾经提携过林则徐的大学士曹振铛的去世,朝中的风气大变,满人穆彰阿继任大学士,排挤贤能,林则徐也开始仕途坎坷。

    林则徐前十年的为官生涯颇为顺畅,官居高位,一直都是道光所器重的地方大员。但是在鸦片战争后就被革职,继而发放新疆伊犁。这和道光任用嫉妒贤能的穆彰阿为相有很大关系。另外,满族大臣始终忌讳身为汉人的林则徐,他的声望越高,满清宗室就对他越不放心,最终道光皇帝经不住身边人的挑拨离间,导致林则徐发放边疆的下场。后来咸丰皇帝整顿吏治,将穆彰阿与耆英等奸臣革职,重新起用林则徐,但是那时的林则徐已经大限将至,刚离开福建不久就去世了。此后咸丰就大力起用汉人,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个个都可算是清代的中兴名臣。

    经济侵略

    提起林则徐,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禁烟,这也是他一生最大的功绩。而禁烟之事,就发生在湖广总督的任内。鸦片本身和它背后的各种势力在中国盘根错节,由来已久,要清楚了解禁烟的全过程,这里需要简单介绍一下历史根源和当时的背景。

    印度人创吸食之法,认为鸦片能止咳。罗马人把鸦片当麻醉剂,觉得它能安神止痛。吸鸦片的方式是明代的时候由南洋传入我国的。在唐代,有罗马人进献一种叫做“底也加”的治痢之药,其中就含有鸦片的成分。

    唐代包容性很强,是个很开放的朝代,许多阿拉伯商人从扬州、广州将鸦片输入中国。据文献上记载,中秋夜或九月九日种植的鸦片花大子满,而当时在长安与四川都已有人开始尝试种植。鸦片在宋朝被称为“御米”,人们认为将鸦片与粥同煮食用,可以起到滋补的作用,还可以治呕吐、下痢、腹痛,简直就相当于现在人们眼中的人参,不过性急多用反而有害。苏辙就曾经对鸦片有过描述:“罂栗可储,实比秋谷。研作牛乳,烹为佛粥……”

    明代人用针孔在罂栗花上刺十几个孔,用竹刀刮下流出的汁液,放在瓷器中保存,用纸封牢,然后晒上27天就干扁成片。鸦片在明代的时候极其昂贵,价比黄金,又十分盛行,神宗晚年不理朝政不见大臣,有人就怀疑他染上了鸦片瘾。

    明代医书记载了两种服食鸦片的方法:吞食和吸食。发明鸦片吸食法的是爪哇人,这种方法被荷兰人带入台湾,再由台湾传入福建,进而流行于整个中国。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以前,葡萄牙商人垄断了鸦片贸易。但是后来由于受到英国的排挤而渐渐失去了垄断地位。鸦片的贸易基本上由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控制,产销结合,大发横财。东印度公司将目光锁定在了中国,发现这是一片潜力巨大的市场。英国商人把澳门作为仓储集聚地,这个选择也是有原因的。最初是葡萄牙人看中了这个地方,在此设立许多公共设施,甚至建造堡垒、筑码头、设商馆、派官员等。

    道光元年,两广总督阮元捉拿了澳门鸦片的囤户叶恒树,随后就开始严厉禁止在澳门设立鸦片仓,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英商们又把仓库设于船上,这些船经常停留在福建的南澳、铜山、厦门与台湾等附近海域。这些船行驶很快,而且都有自己的武装。他们也会打点中国官方的巡船,官商勾结,事后大家一块儿分赃。

    起初中国将鸦片视为药材进口,鸦片买卖可以正大光明地进行,但是从嘉庆元年(1796年)起,政府就开始严格禁止输入鸦片,从此鸦片的贸易就开始转入地下,英国商人为了销售,只好把价格压低,开放民营,允许“自由商人”贩卖鸦片。虽然政府明令禁止,但是在利益的驱动下,还是有不少人铤而走险去做鸦片买卖。东印度公司也不再直销,只站在策划和辅导的立场从旁协助,将销售完全交给了那些精明狡诈的鸦片商人,这样一来,进入中国的鸦片开始越来越多。东印度公司甚至在广州成立了分公司,仅仅是幕后操纵,规模也是越做越大。

    随着鸦片的盛行,越来越多的人发现了鸦片能够带来巨大的收益,美国人也想来分一杯羹了。但是有英国人在那,他们只能卖一些品质低劣的土耳其烟土,销量当然不好,收益也没有预期的那么大。

    在这些鸦片商人中,最著名的就是查顿和马蒂生。这两人都是十分精明厉害的人物,而且和东印度公司有很深的渊源。将印度的鸦片销到中国,查顿出了很大的力,而马蒂生则负责具体事宜,为打通各项关节而奔走。他结识了一位名叫郭士立的普鲁士传教士,这人最后成为了这些毒枭们的翻译者。他是一个中国通,对于中国官场的腐败了如指掌,他给了马蒂生信心,让他不顾中国政府的三申五令而不断地倾销鸦片。郭士立还用中文写了许多宣传单到处散发。查顿不久就注意到了台湾,心中衡量着开辟台湾市场的可能性。这些商人们对这个海岛十分感兴趣,希望能取得治外法权,不受中国法令的约束。

    沿海的鸦片走私日益猖狂,商人们的走私技巧层出不穷,无孔不入,他们还曾经争取让鸦片贸易合法化,虽然没有成功,但中国政府已经无力管理了。英国国库财源滚滚,虽然也有不少英国政治家反对这种不道德的行为,但是眼看着国家因此而富裕,也就保持沉默了。英国的鸦片商人走私猖獗,主要就是由于政府的保护与支持。

    沅,他指出鸦片消耗了中国的大量白银,长此以往对国家来讲是个很大的损失。道光十八年(1838年),鸿胪寺卿也就是林则徐的好友黄爵滋上奏,提出严厉禁烟的请求,他“以死刑禁烟”的提议曾经让举国上下感到震惊。道光十九年(1839年),道光听从了黄爵滋的建议,颁布了私贩烟片和吸食烟片者皆以死论罪的法令。

    那些正直爱国的官员为流失的银子和关税而痛心不已,而鸦片走私进口也同样让那些贪官污吏很不高兴,因为他们失去了捞油水的机会。所以后来朝中官员分成了两派:禁烟派和弛禁派。

    由于中国对对外贸易的不重视,导致对外通商的制度很不完善,有些规定在现在看来甚至很荒谬,中国闭关自守所养成的闭塞和无知显露无遗。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英国使者马戛尔尼抵达大沽口,在热河觐见乾隆,呈递了国书。中国政府热情地款待了他,但是军机大臣却总是回避和他商讨通商事宜。马戛尔尼最终一无所获地返回。

    道光十四年(1834年),东印度公司宣告解散,粤督李鸿宾要求英商设立一个监督机关以代替东印度公司,人员的基本组成要有一位主务监督,其下设第二、第三副监。英方派来的主务监督就是耐佩尔勋爵。这位带有皇家血统的贵族,不仅负责管束英国商人,还要努力促进中英关系。英国外相巴麦斯顿希望两国能在和平友好的气氛下商讨问题,希望能直接和两广总督甚至中央级的官员交涉。

    这位高傲的贵族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不但没能完成任务,和中国官员闹得很僵,还最终染上疟疾,丢了性命。道光十六年,义律接替耐佩尔勋爵,成为了英国在华最高官吏。这时英国商人一致向政府反映,监督的权力太小,无法与中国政府开启真正的谈判,必须授予特权,并有自己的兵力做后盾。他们打算与中国政府交涉,开放通商口岸。

    英国外相得知了商人们的要求后,交代义律,如果和平的手段不能取得通商的资格,那么采取非常手段也是可以的。他要求越过“公行”这个中间环节,和中国进行政府级的对等外交,公文的拟定也要采取平等的方式。这样的要求换来了中国官员的一顿侮辱,英方恼羞成怒,决心要诉诸武力。道光十七年(1837年),英国驻印度舰队司令佐曼特兰接到英国方面的命令,要他率领军舰来中国。佐曼特兰接令后立刻动身,一时间山雨欲来,而此时的中国的官吏们却还在醉生梦死之中。

    有了军队做后盾,义律底气十足,开始对中国官员软硬兼施,双管齐下。当时英国人很轻视中国,他们很清楚清政府外强中干的状况,在他们眼中,中国的大小官员,平民百姓,甚至是皇帝本人都是可以用钱买通的。义律叫人花钱买通了很多人,从海口商人一路送到朝中的达官显贵。林则徐将要面对的,是很强大的阻力,而这个不择手段的义律,就是林则徐禁烟时的主要对手。

    两派对立

    道光年间,中国鸦片盛行,上至王公子弟,下至贫民百姓,都有吸食鸦片的人,更有一些人为了购买鸦片而落得倾家荡产的地步。国人每年购买烟土的银子,几乎与国家的税收相当。尤其是东南沿海地区,几乎有百分之六七十的人都吸食鸦片,烟馆遍地都是。相传道光皇帝本人吸食鸦片,不过后来翻然悔悟,说道:“如果不禁绝鸦片,让其流行内地,不但亡家,实可亡国。”说罢就杖毙了进呈鸦片的太监。

    江西人吴嵩梁在《洋烟行》的诗中描写道:

    双枕对眠一灯紫,似生非生死非死。

    瘦肩山耸鼻流水,见者皆呼鸦片鬼。

    呼吸苟延日余几,呜呼生已无人理!

    林则徐对鸦片深恶痛绝,一再指控这是“谋财害命”。一般百姓吸食鸦片后经常丑态百出,身体变坏,而更为严重的问题是,军队当中也有人吸食鸦片,导致军队的战斗力下降,不堪一击。鸦片除了让国民体质下降之外,还严重影响民生经济。中国的银矿有限,鸦片大量走私进口之后,中国便出现了银子危机,外商用黑色的烟土换取中国白花花的白银,有识之士纷纷对此表示担心。

    银子减少还带来一个负面影响,那就是造成了铜钱的贬值。中国以银两为计算单位收取各项赋税,银子愈来愈少,一两银子就要折合更多的钱,而老百姓手中大多都是铜钱,这么一来就相当于赋税也涨了好几倍,最后引起物价上涨,人们的生活愈加艰难。而生活的艰难又引起社会的不稳定,逃税或者作奸犯科的事常有发生。于是整个清朝社会骚动迭起,乱象丛生。

    道光十五年,黄爵滋呼吁彻底扫除烟穴,彻底取缔鸦片交易,严查趸船、快蟹、窑口。他还提出应该整顿军备,巩固国防。但是黄爵滋的号召仅仅得到了中层阶级的响应,高级官员则反应冷淡。

    还有一些人,他们仅仅从经济的角度考虑问题,而弃国民健康于不顾,主张开禁,这就是弛禁派。弛禁派的观点是由广东人何太青提出的,他向好友许乃济提出建议,开禁鸦片,并在中国引进种植,这样就可以防止白银外流了。

    广东总督卢坤很赞成这个建议,立刻以试探性的口吻去问道光皇帝。道光一听之下有些动容,但是一想起自己曾三番两次地下令禁烟,朝令夕改的话实在有损颜面,一时之间无法作出抉择,只好保持沉默。善于察言观色的卢坤一见道光的反应就明白了八九分,立刻把消息告诉了许乃济,许乃济好比吃下一颗定心丸,就向道光上奏,指出禁烟政策的缺点,让那些贪官和奸商大发横财。奏章中指出,与其让百姓畏惧法律,不如让他们赚得利益。至于白银的问题,完全可以让外商以货易货,不用银两折算,就可以避免外流了。而且如果批准在中国种植鸦片,就不会出现洋人垄断鸦片贸易的局面,白银外流也自然就制止了。

    卢坤调走后,邓廷桢接替他成为两广总督,他起初也是弛禁派的,还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让鸦片贩子们欢欣鼓舞。

    弛禁派的提议立刻引起了禁烟派的群起反击,其中以许球的奏章说得最为明白,他还提出了对付鸦片商人的具体办法,为后来林则徐对付英国鸦片商人提供了借鉴。

    一直到道光十八年,黄爵滋的“死刑禁烟”的建议加剧了两派的争执,道光也觉得这个提议有些偏激,打算听听封疆大员们的说法再作决定。于是清朝的各个封疆大臣陆陆续续抵达京城。盛京将军和山东巡抚5月7日就到了,紧接着山西巡抚抵京,其他人也在接下来的两三个月中赶到,综合考虑到各官员的路程,林则徐是反应最快的一个,他第一个响应黄爵滋的“死刑禁烟”的提议,于5月19日抵京。就连在京师附近的直隶总督琦善,还比林则徐晚了将近十天。

    身为湖广总督,林则徐时刻关注着朝中关于鸦片的讨论,通过京师的朋友们和长子林汝舟了解京城的形势。除了黄爵滋,禁烟派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张际亮,此人以禁烟为终身事业,此时特地由京师至湖北,要与林则徐当面商谈禁烟之事。

    张际亮于5月14日到达武昌,林则徐马上将他迎至督署。原本就对禁烟一事有过透彻思考的林则徐,经过了和张际亮的一番长谈后,心中已经初步拟定了禁烟的步骤和做法:先对那些吸食鸦片的人进行劝导,尽量允许他们改过自新,这样可以尽量减少死刑的发生;然后要对那些开设烟馆、贩卖烟具的人判以重刑,允许他们自首,但是要将所有的鸦片销毁;开馆的雇主及保甲长如果知情不报的话,将承担连带的责任。

    林则徐禁烟的决心很大,办起事来雷厉风行,但是他总是心怀仁义,尽量为别人留生路。而且他早就认识到鸦片的危害,多年来费尽心思四处搜罗戒药的方法,此次也在奏议上写明了。林则徐做事谨慎细心,他写出来的药方都是经过多次的试验,证明有效无害才敢提出。

    到10月时,道光已经收到了28份奏章,其中,23份表达了自己反对禁烟的意见,而在这23人中,满人有13人。持赞成意见的8人中,只有两人是满人。在这个紧要的关头,军机大臣穆彰阿也站出来反对,一时间弛禁派占了极大的优势,而禁烟派则势单力薄,处于不利的地位。

    林则徐早就意科到会是这样的结果,他的心中也早有打算,在道光还没有收齐所有奏章的几个月里,先在自己管辖范围内的湖北、湖南两个省份展开行动,包括查封鸦片贩子,收缴烟具,而且早在著名的虎门销烟之前,林则徐就已经开始了销毁鸦片的行动,在湖南地区,林则徐收缴了2300支烟枪,尽数焚毁,在湖北也焚毁了1200支烟枪,用桐油烧毁烟土和烟青,然后把灰烬投入江心。林则徐还自掏腰包,让人配制了许多帮助人摆脱烟瘾的药,然后四处散发。湖南、湖北在林则徐的努力下成为了“禁烟的模范省”,林则徐希望借此能够做出表率,争取大家对禁烟派的支持。

    林则徐在湖南和湖北的努力,不仅证明了禁烟的可行性,让大家明白民情不畏法,风俗可转移的道理,更让道光皇帝对禁烟产生了很大的信心,让他坚信事在人为,只要努力就一定会有成果。

    林则徐在两湖禁烟的成绩斐然,确实起到了很大的带头作用,两江总督陶澍也开始行动起来,两广总督邓廷桢也不甘落后,纷纷效仿林则徐的做法。此后,禁烟派的总督们都开始行动起来,查封烟馆,就连平时一向对烟贩放任不管的直隶总督琦善,也开始着手缉拿烟贩。看到禁烟行动的影响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其中,林则徐觉得时机大好,连忙向道光皇帝上奏。后来魏源把这篇奏章进行浓缩改写,文章变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成为了留传至今的千古名句:

    厘不禁绝,国日贫、民日弱,十年之后,岂惟无可筹之饷,抑且无可用之兵。

    文章直言鸦片对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危害,道光帝看过之后终于下了决心,一定要实行禁烟,于是立刻下令召见林则徐,打算委以重任。

    肩负重任

    道光十八年(1838年),林则徐于初冬时节进京。到达京城的第二天,道光皇帝一大清早就召见了他,而且一连八天,每天都要和林则徐商讨事情,道光一心想要提高林则徐的威信,对他礼遇有加,恩宠的程度让其他的官员望尘莫及。这是林则徐一生中的最后一次进京,也是他最后一次见道光皇帝。

    经过了一连几天的商榷,11月15日,道光颁布了一道诏谕:

    谕内阁:湖广总督兼兵部尚书林则徐,颁给钦差大臣关防,驰驿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所有该省水师兼并节制。

    钦差大臣是皇帝特命的官员,权力很大,是皇帝派遣专办某件专案的人。关防是指大印,是专门给特派官员临时执掌的,普通的印信是正方形,而关防却是长方形。

    大家都对道光的这项决定感到意外,连黄爵滋都不例外。这样隆重的任命,整个清朝都不常见,过去清朝只派过三次钦差大臣,颁发关防,而且好像还都不如这次郑重。道光皇帝把对内的行动上升到了对外层次。

    道光的器重让林则徐受宠若惊,他万万没有想到道光会把钦差大臣的重责交给他。林则徐一再推辞,但是道光皇帝却不肯收回成命。在他心目中,只有林则徐这种一心为国为人民着想的人才能承担起这项重任,除此之外别无他选。

    身为水利专家的林则徐这样形容当时的感觉:“鸦片之来,如黄水然,唯有严堤防以御之。” 林则徐深知这项任务的艰巨性,不仅要和举国上下企图以鸦片获利的人为敌,还要和那些外国政府支持下的外国商人作斗争,前方的道路艰险异常,有重重阻碍在等待着他,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稍有不慎也许就会落得个粉身碎骨的下场,但他也明白这是深深关系到国家前途的一项任务,为此只好不计个人生死、祸福荣辱,承担下这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重担。林则徐的心中涌起一股背水一战的悲壮,沉重不堪。

    当时一般的统治阶层都对外国人有或多或少的恐惧,西洋人的船坚炮利,四处横行,有识之士纷纷为国家的前途担忧不已。林则徐事先已预测到此举很可能会开启战端,为此做好了心理准备,为了国家的生死存亡,他只能不惜一战。

    暂且除去外国人不谈,光是道光最宠幸的那两个朝臣,军机大臣首席穆彰阿和直隶总督琦善就时常让林则徐感到不安。穆彰阿向来都与林则徐意见不和,对林则徐十分嫉恨,而且他很仇视汉人官员,很害怕汉人权势太大。而琦善是林则徐在提出《畿辅水利议》时无意中得罪的,他认为林则徐越俎代庖,管了他直隶总督的事,心中为此而记恨林则徐。这两个人位高权重,党羽众多,他们要想牵制林则徐的话,林则徐恐怕寸步难行。

    身居高位的汉人官员中,有一位叫王鼎的向来仗义执言,但是辩论起来往往不是穆彰阿的对手。这位王鼎是林则徐的至交好友。林则徐的最后一次京师之行持续了13天,一朝成为道光倚重的钦差大臣,应酬就变得比以往还多,但在林则徐的日记中,只记录了至王鼎家吃饭的事,可见他们交情绝非泛泛。而朝中另一位汉人官员——大学士潘世恩则是完全帮不上什么忙,此人毫无主见,只知道明哲保身,在整个道光一朝中都不敢为林则徐出头。

    清朝的官场腐败至极,从一封英国商人布利斯特致外相的信中,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官场收受贿赂的严重程度,不但许多总督巡抚拿过红包,甚至连军机处的要员也私下收了鸦片商人的好处。那些达官贵人口中虽不便说,心中对断了他们财路的林则徐痛恨至极。这一池污水深不见底,林则徐深陷其中,步履维艰。

    广东官场的贪污之风更甚。甚至有英国商人说,有些中国的官船也转运鸦片,这些船上还公然挂着海关监督和总督的旗帜。中国政府一面口口声声禁烟,一面又让这种监守自盗的龌龊行为发生,那些外国商人当然看不起中国法令,继续嚣张在中国附近的海域,完全不把中国的官员放在眼里,这就是所谓“物必自腐而后虫生”。

    最腐败就是清朝的海军了。水师派出的巡船对于那些走私船和海盗船统统不敢招惹,谁都不敢惹,甚至还为走私船大开方便之门,厚颜无耻地要求英商,每万箱鸦片就要交给他们数十箱到百箱,充做是水师查获鸦片的成果,以便他们交差。最先这样做的就是韩肇庆,在一段时间内简直是名利双收,一边大发国难财,一边还因功升官,为自己的做法而暗自得意。在这种海关人员个个贪污的情形下,中国每年输入的鸦片总量上升到了4万箱。这其中,两广总督邓廷桢自然要承担失察之责。

    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南下禁烟,自然让这些贪官污吏咬牙切齿,这样大面积的官商勾结,真要认真追究起来,彻查鸦片入境责任的话,实在是难以想象会牵扯多少人。真要是把他们逼急了,他们又难免与朝中权臣沆瀣一气,进谗言陷害林则徐。这一层层的中国官员,远比外国商人和政府势力可怕得多,但是林则徐别无选择,他唯一的信念就是彻底铲除烟祸。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林则徐也立下了誓言,要不惜一切代价斗争到底,绝不退缩。临行前,林则徐对沈鼎甫说:

    死生命也,成败天也,苟利社稷,敢不竭股肱以为门墙辱!

    城外的朔风重重地打在脸上,衣袖在大风中翻飞,林则徐告别了同僚好友,踏上了征途,这一去,就再也没能返回京城。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