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壮志不老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远赴边疆

    在鸦片战争中,英军唯一忌惮的就是林则徐,他们在林则徐那里碰了钉子,于是转战定海、宁波,一路北上渤海,以摧枯拉朽之势直逼大沽。平时只知道吃喝玩乐的沿途各大官员全都没了主意,在外敌面前完全不懂如何应变。为了推卸责任,逃避惩罚,他们异口同声指责林则徐为罪魁祸首。坚强的林则徐并不在乎大家的中伤,但是让他心中悲愤不已的是,在众口铄金之下,道光也开始不再信任他,对他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在国家最需要他的时候,在他最想为国家和百姓出力的时候,他却因为那些小人而无法获得重用。

    同样是败给英国,签订了屈辱的条约,但是日本却能痛定思痛,走上了明治维新的道路。而道光皇帝不但不思反省,还轻信谗言,让林则徐报国无门,国家内忧外患,真是让人感叹。

    林则徐多年来操劳国事,尽心尽力,如今已经须发皆白,广东的百姓听到他被革职的消息,都禁不住失声痛哭。将林则徐革职后,道光开始格外倚重琦善,但是琦善最终还是让他很失望,面对义律,琦善只会妥协退让,道光无奈,只好将琦善革职,任命两江总督裕谦为钦差大臣。裕谦虽然奉行林则徐的路线,仍然不能挽救浙江的危急,此时的道光不由得怀念起林则徐的才干和忠心,终于降旨派林则徐衔四品赶赴浙江,而林则徐则带着复杂的心情北上。途经飞来寺时,林则徐留下两句联语:

    孤舟转峡惊前梦绝磴飞泉鉴此心

    林则徐还在途中与南下省亲的长子汝舟在南昌相聚,当地的官员和名流们都纷纷赶来迎接父子二人,林则徐与宾客们谈了一夜,直到快要天亮的时候才入睡,第二天又兼程赶往浙江镇海。

    消息传来,镇海的地方百姓激动不已,都想看一看这位久负盛名的禁烟功臣。林则徐一到达目的地就赶紧接见巡抚刘觊珂,然后又上山勘察地理形势及炮台部署,了解当地的军力和装备。

    新任的钦差大臣裕谦对林则徐的人品和才干都很佩服,多亏了这位裕谦,浙江的防卫部署都采用了林则徐的方法。可惜没过多久裕谦也被贬革职。

    就在林则徐刚刚开始想要大展拳脚之时,噩运再次降临到了他的头上。道光对琦善很是气愤,琦善很可能遭受极刑,这对满洲权贵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此纷纷由于琦善的倒台而迁怒于林则徐,一面营救琦善,一面再次向道光进谗言,蓄意陷害林则徐,发誓要让林则徐再也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在这些小人的搬弄是非下,林则徐、邓廷桢被贬到了新疆伊犁。

    林则徐平静地接下圣旨,默默收拾行囊,打算次日就起程离开。走到杭州的时候,旧时的同僚好友纷纷前来相送,白发苍苍的林则徐将要去往遥远的新疆,许多人都心中不平而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为了答谢前来送行的友人,林则徐写了两首诗,展现了他不畏艰险的胸襟和气魄:

    唱彻阳关万里秋,借书还为说三州。

    几人绝域逢青眼,前度归程羡黑头。

    不信玉门成畏道,欲倾珠海洗边愁。

    临歧极目仍南望,蜃气连云正结楼。

    惜别群公各感秋,酒痕襟上话杭州。

    传书犬欲寻黄耳,瞻屋乌难换白头。

    相送莫贻临贺累,有心都寄夜郎愁。

    追谈往事还西笑,多少羁臣出节楼。

    林则徐到达扬州的时候,传来河南境内黄河决堤的消息,当时的河东河道总督王鼎自然不想错过林则徐这个出名的水利专家,于是向道光上奏极力推荐林则徐协助治理,立刻得到了道光的批准。于是原本打算直奔新疆的林则徐就奉旨前往河东。林则徐的朋友们听说可以带罪立功,都为他感到高兴,以为这样就不必远赴伊犁了。

    林则徐不辞辛劳,日夜都奋斗在最前沿,在大家的努力下,终于在六个月后完成了任务。王鼎高兴地为大家设庆功宴,以上宾之礼待林则徐,大家都以为林则徐将功赎罪,不用再跋山涉水跑到新疆,纷纷向他表示祝贺。然而热闹的宴席还没结束,大家言谈正欢的时候,道光的旨意到了,林则徐还是要前往伊犁。众人都被这道圣旨惊呆了,举座愕然,一个为国家鞠躬尽瘁的忠臣,竟然得到这样的待遇,王鼎的心凉透了,大家都是一副敢怒不敢言的样子,只有林则徐面不敢色,谈笑自如,叫人看了更加心酸。

    第二天林则徐起程前往伊犁,白发苍苍的王鼎赶来送行,不禁老泪纵横,悲不可抑。这份情怀让林则徐很是感动,曾在诗中写道“君恩每饭总难忘”。

    王鼎为了能够让林则徐回来付出了很多努力。他屡次向皇上推荐林则徐,那个糊涂皇帝就是听不进去。王鼎悲愤交加,每次遇到军机大臣穆彰阿都忍不住破口大骂,穆彰阿只是苦笑着回避他。王鼎为人直率,哪怕是在皇帝的面前也毫不掩饰对穆彰阿的仇恨,大骂他是秦桧、严嵩之流,穆彰阿也不反驳,只是沉默不语。道光皇帝见此情形很不满意,对王鼎说:“卿醉矣!”就命太监把他搀扶出去。

    又有一次,王鼎在道光面前苦谏,执意要求重新重用林则徐,道光皇帝终于失去了耐心,拍案而起,王鼎就在心中作出了一个决定,要用“尸谏”来引起皇上的注意,无奈王鼎牺牲了性命,还是没能实现自己的心愿,这一切都是穆彰阿捣的鬼。

    穆彰阿的亲信陈孚恩反应机敏,办事很有手段。一天早朝,陈孚恩没找到王鼎的身影,担心他做出什么不利于穆彰阿的事来,就连忙驾车赶到了王鼎家中,而此时的王鼎已经自缢身亡了。按照当时的规定,大臣自杀,必须要奏闻验视才可入殓。王鼎的家人都不敢随意解下尸体,陈孚恩见状自作主张把尸体解下,还从王鼎的衣服中搜出了不利于穆彰阿的奏章,陈孚恩威胁王鼎的儿子说:“这些话皇上早就听腻了,呈上去只会惹得龙颜大怒,不但令尊得不到抚恤,还可能影响你这辈子的仕途,还是不要给皇上看到这封奏章吧。”

    王鼎的儿子当时正任职翰林编修,陈孚恩的话正中他的要害,他思索了一会儿,就同意了陈孚恩的建议,谎称王鼎是死于暴疾。陈孚恩立此大功,受到穆彰阿的赞赏,从此平步青云,成为了兵部尚书军机大臣。

    王鼎的死因惹得大家纷纷猜测,觉得这件事非常蹊跷,但是也没有人想到要彻查此事。可悲的是王鼎以死相谏,却最终连自己的子孙都不支持,让人欷歔不已。听到王鼎的死讯,正在驻守边疆的林则徐心痛不已,他写下两首诗送给这位义气相投的知己:

    才释元圭告禹功,公归遵渚咏飞鸿。

    休休岂屑争他技,蹇蹇俄惊失匪躬。

    下马有坟悲董相,只鸡无路奠桥公。

    伤心知己千行泪,洒向平沙大幕风。

    廿载枢机赞画深,独悲时事涕难禁。

    艰屯谁是舟同济,献替其如突不黔。

    卫史遗言成永憾,晋卿祈死岂初心。

    黄扉闻道犹虚席,一鉴云亡未易任。

    虽然被派遣到了边疆,但是林则徐并没有把这些宦海沉浮放在心上,只是念念不忘烽火连天的江南与国家的安危,下面是他写给家人的一首诗,诗中流露出了他的豁达和对国家的忠心: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说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他从长安赴伊犁时,连路费都发生困难。林则徐为官清廉,又时常自掏腰包给百姓办事,导致他去新疆的途中连路费都不够。最后还是变卖了一点家产才上路。当地富贾苏百万知道了这件事,执意要送一百万银子给他,但是林则徐坚持要用自己的房契作抵押,否则就不肯接受。而这一笔钱,除了路上必要的花销之外,林则徐全部捐到了伊犁附近的渠工工程上。

    塞外黄沙

    多年的劳累,加上旅途的颠簸,让林则徐显得异常衰老。在长途跋涉中,林则徐还染上了疟疾和疝气,而且体力也渐感不支。到达西安时,曾差一点因为疟疾而送命。含冤被贬,背井离乡,为国家作贡献的一腔热血无处发泄,让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

    林则徐有写日记的习惯,就连这样艰苦的旅途也不例外。只不过后来这些珍贵的资料都被分给了子孙后代们,以至支离破碎,没能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值得庆幸的是,从西安到伊犁这段旅途的日记流传了下来,被编成文集,名为《荷戈纪程》。这些日记中记载了他的沿途见闻和感受,对山川要塞、豪杰遗迹、风土民俗、民生疾苦都有详尽的描写,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七月初六一直记载到十月初十。书中有诗云:

    荷戈绝徼路迢遥,故纸差堪伴寂寥。

    纵许三年生马角,也须千卷束牛腰。

    疗饥字学神仙煮,下酒胸同块垒浇。

    不改啸歌出金石,毡庐风雪夜萧萧。

    郭柏苍的《竹间十日话》对林则徐的这段旅程也有记载,他的行李车有7辆,其中大部分都是书籍,这些书被装在20个大筐里,筐上分别标着“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的字样。除此之外,林则徐还带了许多绫绢宣纸,皆为公卿士子求书之备。

    林则徐擅长书法中的欧阳体,早在翰林院时就享有盛名,他的墨宝至今还为世人所珍藏。过去为国家大事而奔波劳碌,导致林则徐一直没有机会一展所长,而日记就是很好的写字机会,他的日记通篇用工整的小楷写成,在为母亲弃官服丧期间,还曾写过许多对联。如今在这漫长的旅途中,林则徐终于有时间练习书法,还经常应邀为别人写字,百姓前来求题咏者络绎不绝。

    林则徐对于在墨宝上加盖的印章也很花心思,上面的字样能反映出他在不同时期的人生经历。如果印章上的字样是“读书东观视草西台”,那就说明这是林则徐在翰林院任内官时所做;如果印章上刻的是“诃臣开府”的话,就说明这是林则徐当江苏巡抚时的作品;在湖广总督的任上,他的印章上的字样是“管理江淮河汉”;而在新疆的那段时间,他所用的印章是“宠辱皆忘”,表达了他豁达的心态;在饱尝了塞外黄沙,见识了大半个中国,从新疆回来后,他引用了苏东坡的那句“身行万里半天下”;后来林则徐又担任云贵总督,兼领太子太保的头衔,印章上刻的就是“青宫太保之章”;到了晚年,林则徐辞官退隐,回首自己跌宕起伏的一生,他又刻了一个印章,上面写着“历官十四省统兵四十万侯官林则徐字少穆印”的字样。

    毕竟林则徐年事已高,在漫长的旅途中,不能再像往常那样连日地赶路了,途中他曾在河南洛阳的亲家叶申颧那儿小住了几天,这是他停留的第一站。林则徐在老友的陪同下去了龙门香山寺玩赏。继续西行,在春暖花开的四月天里,一行人又在华阴县稍作停留,在华阴县令的陪同下游览了华山,当时正赶上浴佛节,林则徐心情舒畅,还作了一首长歌。

    到达西安后天气已经转热,盛夏来临了,林则徐的疟疾又再发作,差一点就命丧于此了。为了养好身体,也因为当时雨季来临,河水暴涨,无法上路,林则徐在西安停留了整整一个夏天,秋初才开始上路。

    林则徐的夫人此时在西安犯了风湿病,身有官衔不能出关的大儿子汝舟留下来照顾她,18岁的次子和16岁的小儿子都陪在林则徐的身边,和他同赴伊犁。上路的那天,仅前来送行的大小文武官员就多达三十几位。道台方仲鸿和刘监泉等都是林则徐的门生,许多人都送到了城外二十多里,陕西巡抚李星沅也答应帮忙照顾林则徐的家眷和转交家信。长子汝舟对于即将远赴塞外的老父亲十分不舍,一路跟着父亲送了五天,最后还是林则徐劝他回去陪伴母亲。

    阴历七月底,林则徐一行抵达兰州,满城的文武官员早就听说过林则徐的大名,对他的忠心和才干都很敬佩,于是集体来到城门外迎接。林则徐受到了兰州官员们的热情款待,在此地停留了九天,最后于八月十四日达到了凉州。长城边缘的小城市消息还有些闭塞,林则徐一直关注着国家局势,此时也只是知道镇江失陷,不知《南京条约》已缔结多日。他始终坚信,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国家就一定会转危为安。林则徐时刻都想着报效祖国,还在信中说道:“扼要首在荆襄,须联结秦楚以为之。”

    林则徐在凉州停留了七八天,同乡晚辈郭柏荫一直陪在林则徐的左右,林则徐就在这有些荒凉的边境度过了中秋节。一轮孤凄的圆月挂在苍凉的原野上空,林则徐心中感慨万分,去年的中秋节,他还在和邓廷桢、关天培三人在广州沙角炮台赏月赋诗,月光还是一片朦胧的银色,但却人事已非,仅一年的时间,当年虽已年迈但都豪情不减的三个人,关天培已经为国捐躯,邓廷桢和自己一样被派遣到了边陲,林则徐叹了一口气,想起了去年此时做的一首长歌,发现原来去年的此时,自己心中就已经有了不祥的预感:

    今年此夕销百忧,明年此夕相对不?

    留诗准备别后忆,事定吾欲归田畴!

    八月二十二日,林则徐起程继续再往西北行,不多时就到达了甘肃省最后一个大站——肃州,再往西北行,就是出塞的嘉峪关了。肃州早已远道相迎,等候多时了。林则徐在这里接到了邓廷桢的来信,他已代为安排了林则徐在伊犁的寓所,林则徐作了一首诗回复他:

    扬沙翰海行犹滞,啮雪窍卤味早谙。

    知是旷怀能作达,只愁烽火照江南。

    来到了草木不生的塞外,无边无际的瀚海黄沙在大地上厚厚地铺开,北风呼啸,夹带着飞沙走石,迎面打来,四目望去,北边是长城的尽端,南面是傲然的雪峰,那是绵延千里的祁连山。林则徐策马出关,见到这完全不同于中原的景象,不知何日能够返回家园,报效国家,林则徐悲从中来,不禁潸潸泪下。

    一行人在大风中艰难前行,风餐露宿,极尽颠沛之苦。白发苍苍的林则徐紧紧地拉住了两个儿子,步履维艰地向前走,天地间一片寂寞凄凉。

    不管到了怎样的环境当中,林则徐始终都能保持达观的心态,很快地适应命运交给他的各种安排。林则徐渐渐就能以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这大西北的苍莽和辽阔,看黄沙和雪山搭配而成的雄浑与壮美,林则徐忘记了旅途的劳顿,不禁诗意大发,其中不乏轻松谐趣之句:

    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

    经过了一段艰难的旅程,风尘仆仆的一行人来到了新疆的第一站,位于天山南麓的哈密。这里是古代从玉门关通往西域的必经之地,有汉、回两城。哈密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出产的哈密瓜尤为香甜可口,颇负盛名。林则徐受到了当地官员的热情接待,休息两天后又再向西行。经过了半个月的翻山越岭,众人来到了天山北麓,到达了水草丰美、宜耕宜牧的乌鲁木齐。林则徐在此休息了四天,然后又经过了半个月的行程,最终达到伊犁。这一次等待林则徐的,是前所未有的隆重的欢迎仪式,伊犁将军和总督派遣的人员早已在城外等候多时了。

    经过了千辛万苦,跨过了大半个中国,林则徐终于到达了终点站伊犁城。公道自在人心,这一路走来,路过的地方官无不对他表示友好和尊敬,伊犁的文武官员也都对林则徐敬重有加,让还是罪臣之身的林则徐很是感动,忘记了长途跋涉的疲劳和不适,体会到了一丝温暖。

    更让林则徐感到高兴的是,在这背井离乡的时候,还能见到好友邓廷桢。在邓廷桢的陪同下,林则徐来到了他在伊犁的第一个家,这是邓廷桢为他安排的住所,位于南街鼓楼东边的第二条巷子。

    紧接着伊犁将军布彦泰送来许多粮食,包括米、面、羊、猪、鸡、鸭等,其他官员也分别送来许多生活用品,前来慰问邀宴的官员络绎不绝。

    布彦泰早先和林则徐没有任何交情,但是林则徐清正廉明的作风和办事的魄力远近闻名,布彦泰对他也是仰慕已久,经常在生活中帮助林则徐。林则徐来到这里以后,和当地的官员相处得很融洽,众人经常聚在一起饮酒作诗,谈天说地,也聊以慰藉林则徐的忧愤之心。这段期间,林则徐和邓廷桢几乎无日不见,这对患难之交的老友在一起,让这边塞生活看起来也没有那么凄凉,而林则徐的夫人在山西巡抚的照料下生活也十分安定。林则徐在这段时间里经常和家人及朋友通信,这些信件最后都被收录在了《软尘私议》中,从中可以得出林则徐对一些重要时事的观点。

    第二年,在大文豪苏东坡诞辰805周年之日,林则徐和邓廷桢以及一些朋友设宴欢庆,林则徐还即兴作了一首诗:

    中原俎豆不足奇,请公乘云游四夷。

    天西绝塞招灵旗,下有荷戈之人顶礼之。

    林则徐坚信学无止境,每到一地,都把文风带到那里。后来随着邓廷桢的离开,林则徐就少了许多作诗的兴致,诗文也少了许多。邓廷桢是林则徐到达伊犁后离开的,已经年近七旬的他,实在不适合再继续驻守边陲。邓廷桢东归之后,林则徐就将注意力放在了两件事上,一个是对俄国的研究,另一个就是新疆的开垦工作。

    戍边垦荒

    在广东的时候,林则徐曾经向道光提出过造船制炮,改善军备的建议,但是道光却愤怒地指责他“一派胡言”,林则徐忧心如焚,但随后就被派遣到新疆来,没有机会再进言了。后来林则徐在去伊犁的途中经过扬州,和好友魏源进行了一番畅谈。林则徐的想法触动了魏源,给了他编写《海国图志》的灵感。魏源根据林则徐请人翻译的《西夷四州志》来编写,希望能够借此普及国人的世界知识。

    当时俄国的势力已经延伸到了印度,和英国的摩擦已经不可避免,为了争取优势,俄国不断怂恿中国断绝和英国的贸易。而且俄国也同样对中国垂涎已久,包藏祸心,不可不防,但当时并没有多少人意识到这个问题,只有林则徐是较早关注俄国的人,可算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具有现代知识和历史眼光的人。魏源继承并进一步推进了他的思想,使中国的士大夫阶层对国家的对外关系以及国际关系的认识有所提高。

    清朝的中国,南面经常受到英国人的侵扰,北面还受着俄国的威胁,而中国起先只注意到了东北边境的俄国人,特许他们和那里的人通商,并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但是在乾隆、嘉庆两朝,英国人遣使要求通商,却被中国严词拒绝,英国人愤怒之下便想要凭武力解决,以达到通商开埠的目的。

    英国的武力侵扰吸引了中国全部的注意力,以致大家都忽略了一个潜在的敌人——俄国。其实英国人东来的本意,只是想要和俄国获得同等的权利,但是自以为是的清政府完全没有了解他们的意图,而且也完全不懂得在外交上利用英、俄之间的利害冲突坐收渔人之利。

    从地理位置上讲,西北地区与俄国接壤,高屋建瓴,对于控制中国来说十分重要。《尼布楚条约》后,许多有识之士已经注意到了俄国的野心。他们的密使伪装成商人,准备勾结准格尔,意欲染指新疆,偷偷地从事政治上的颠覆活动。

    当时俄国已经在中亚有了一定的根基,控制了吉尔吉斯草原,正在进一步到伊犁搜集资料。到了道光二十年(1840年),俄国和伊犁之间的贸易往来愈来愈频繁,俄国出口到伊犁的货物价值已高达八十九万八千英镑。道光二十五年,一条从奥伦堡至伊犁的公路修建而成,俄国人已经开始为侵略新疆作准备了。而这一切都被林则徐看在眼里。

    因为重要的国防地位,清朝一直都很重视伊犁。它位于天山的一块盆地之中,北、东、南三面环山,伊犁河从西面流过,成为了俄国人进入新疆的捷径。伊犁南可控制南疆,北可通往乌鲁木齐和塔城。素来都有一种说法,那就是要想平定全疆,必先占据伊犁。伊犁将军之下有副都统、四大领队大臣等高级官吏,伊犁城素有“铜墙铁壁”之称。在新疆未设行省之前,伊犁是这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当时国人对新疆的认识很有限,一般人都觉得那里只是一个文化落后的沙漠地区而已。但当时的俄国人却认识到了新疆的重要价值,因为那里有着丰富的资源,矿产有石油、煤、金、银、铜、锡、钨,还有非常稀有的铀。

    左宗棠有过一段很著名的对新疆战略位置的分析:“重新疆,所以保蒙古,保蒙古,所以卫京师。西北指臂相连,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若新疆不固,蒙古不安,匪特甘、陕、山西各边,时虞侵略防不胜防,即北关山,亦将无家宁之日。”

    当年林则徐托人译了许多西方资料,主要目的就是想要增进国人对海上强敌的认识。随后中、英之间爆发战争,举国上下都将目光投向海上,忽略了背后伺机而动的敌人。命运的安排让林则徐在这个时候来到伊犁,他当然要仔细研究一下这个敌人。

    为了彻底认识俄国这个潜在的敌人,林则徐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搜集各方资料,撰成《俄国国纪要》,提醒国人不能只关注海上的战事,还要加强对陆上强国的注意。另一方面就是从根本上充实边防,他四处考察,改进水利,提倡耕种,改屯兵为操防。林则徐重视对北面俄国的防卫,他的想法和认识都受到了后来湘军的重视,所以林则徐对湘军有很大的贡献。后来到了光绪年间,朝中就防日还是防俄的问题争论不休,李鸿章就主张放弃新疆,集中力量扩充海军以防日本。而后来的湘军首领左宗棠却坚决反对放弃新疆,这个立场之所以这么坚定,就是受了林则徐的很大影响。林则徐不但是提拔左宗棠的人,也是左宗棠最敬重的前贤。

    与魏源等人积极主张设立新疆行省不同,左宗棠更重视在新疆的设防,他的很多主张都可以说是林则徐思想的延伸。新疆当年的情势和蒙古类似,但最终却没有走上外蒙古“独立自治”的道路,这其中离不开林则徐和左宗棠的努力。

    后来林则徐回到中原,《南京条约》已经签订,英人占据香港,五口通商,正是气焰嚣张的时候。大家纷纷问林则徐对时局的看法,林则徐的回答却出乎大家的意料,对于英国,林则徐已经不怎么关心了,反而俄国是他心中最大的不安,而当时俄人已有数十年没侵犯中国了。林则徐看事情眼光长远,他认为英人之患是一时的,而俄人之患将遗于后世。

    新疆地广人稀,粮产量不足,如果爆发战争的话,要从千里之外运输粮食,很不方便也很不安全。所以林则徐就抓紧垦荒,厚植国力。他当初那个没有实现的《畿辅水利议》的计划,也刚好可以在这里派上用场。已经60岁的林则徐兴致勃勃地埋头苦干,对于他来说,不管在什么地方,都可以实现人生的价值。

    当伊犁将军布彦泰把林则徐协同垦荒的事上奏给皇上的时候,道光决定把开垦推广到其他的地方,除了伊犁和乌鲁木齐之外,还要扩展到吐鲁番及其南疆。林则徐不顾年迈的身体,奔波于万里黄沙之间,亲自勘察了库车、阿克苏、喀什噶尔、叶尔羌、乌什、和阗、伊拉里克、塔勒纳沁等城,足迹遍布天山山脉中的吐鲁番和哈密。

    伊犁附近的阿齐乌荒地曾经被开垦过,最后却由于无法引入水源而功亏一篑。但是水利工程是林则徐的强项,他凭借着丰富的经验,亲自督建最重要的工程,自己也承担了一部分的花费。布彦泰终于见识到了林则徐老练的办事能力,认为生平所见过的人,无人能出其右。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正月,林则徐要到乌鲁木齐和吐鲁番考察。途中看到许多水坑,林则徐好奇地向当地人打听起来,才知道这些水坑叫“坎儿井”。林则徐仔细研究了一阵,发现了让他振奋的事情。原来这些坎儿井能引水横流,由南向北,渐引渐高,水能从土中穿穴而行,这个发现能够解决很多地方的灌溉问题。

    “坎儿井”实际上就是竖井和暗渠的合称,最主要的部分是地下的“暗渠”。暗渠非常宽大,可容得下两人并行,每年春天都要对其进行泥沙清理。暗渠上再凿“竖井”通于地面。暗渠有长有短,最长14公里,上有7个井,最短的3公里,上有2个井。凿井首先要探查出哪里有丰富的泉源,然后凿地为泉,为了避免水渗漏,必须要铺上羊毡,井与井之间一般相隔五六丈,最后打通暗渠,使它们相连。井通常都被凿在四面有高山的沙漠绿洲,以便用高山融水形成的地下伏流作为灌溉用水。

    其实坎儿井由下而上出水是人们的一种错觉,而实际上完全相反。因为地下暗渠的坡度小于地面坡度,让人误以为是水往上流。平时竖井的井口是封闭的,形状像是馒头。井旁都堆满了沙砾,只有要清理淤泥的时候才打开。

    开凿暗渠的花费很大,而且技术要求也很高,之所以要用“暗渠”而不用明渠,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沙漠干燥,水源珍贵,用暗渠可以减少蒸发;二是在这一地区,地下水远远比地上水的资源丰富,开暗渠更能引来水源。三是用明渠土质易塌坏,而地底的暗渠由于拱力的关系则没有这项缺点。

    坎儿井的发明无疑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探索才成功的,它的应用给新疆带来了很多好处。吐鲁番是个高山环绕的盆地地区,气候燥热,干旱少雨,是坎儿井带来的水维持了当地的生活和生产,让吐鲁番成为了一个物产丰富、盛产瓜果的地方。

    此次勘察,湖南人黄冕一直跟随在林则徐的左右,当年林则徐在江南兴办水利工程的时候他就从旁协助,在镇海制炮的时候也有此人的参与。这一次,黄冕又协助林则徐对坎儿井进行改良,进而推广到其他地区。新疆地区的人民对林则徐感恩戴德,为了纪念林则徐的恩德,他们将这些灌溉系统称之为“林公井”,和后来甘新公路两旁纪念左宗棠的“左公柳”同样有名。

    天山的积雪成为了这些坎儿井的丰富的水源,吐鲁番四季都十分炎热,冰雪消融得很快,坎儿井很少有断水的时候。还有一井分两道掘开,形成了一个“人”字,这样涌上来的水就更多了。

    在林则徐的精心改良下,坎儿井受到了大家的欢迎。没过多久,附近托克逊境内也成功开出了坎儿井,为开垦田地解决了最根本的问题,是一项造福一方的工程。后来有一些商人出资凿井,专做供水的生意,田亩的租值也靠有几口井而定。甚至渐渐产生了一个极具特色的风俗,询问他人的财产,常常是问这一家人有几口井,坎儿井日渐成为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设施了。

    托克逊往西的伊拉克里被当地人称之为“板土戈壁”,那里土壤肥沃,地形平坦,西面紧邻沙石戈壁,戈壁上时常有山泉涌出,甚至汇成一条大河,可惜水势散漫,很难加以利用,最后这些泉水白白流入沙漠之中。由于无法得到灌溉用水,这里一直都是板土戈壁,荒凉而人烟稀少。

    林则徐看了那里的情形后觉得很可惜,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些水充分利用上。经过一番研究,林则徐的心中终于有了规划方案。他命人将沙石戈壁的水想办法纳入渠中,然后筑起一座水坝,这样就可以实现对水量和水势的调节。另外,他还命人修建了可通往板土戈壁的支渠。完工之后,林则徐又进行了一番检查,然后启动水坝放水,水顺势而行,周边的百姓看了都兴奋不已。

    经过了多番努力,水利设施已差不多完成,接下来就该安插垦民,发放领地了。林则徐以“人、寿、年、丰”四字为编号,各选一位诚实公正的农民管理编号内钱、粮、水利之事。安排妥当了这里的事,林则徐顾不上休息,赶到南疆阿克苏等八城,深入到了距嘉裕关万里之遥的大西北。这里曾经有过很高程度的文明,几处绿洲都历史悠久,十分有名。林则徐不停歇地工作,忙起来的时候甚至连家信都没有时间写,就这样一路风尘仆仆,最终完成了那里的勘测工作。

    由于工作内容繁琐,任务量大,朝廷派全庆辅助林则徐办理开垦和安民的工作,一旦遇到土地肥沃之处,就大量开垦屯田,安插民户,然后开渠引水。虽然有很多人从旁协助,但这些工作都是只有林则徐最能胜任,他不但是水利工程方面的专家,而且阅历丰富,办事精细老练,像丈量土地、分配农田、迁移民户等各项工作,他都做得毫无纰漏,让所有的人心服口服,这些工作也因此而能在短时间内发挥效用。

    在新疆的日子,林则徐既安定了民生,也巩固了国防。他的足迹遍布天山南北、东西十八城,寻找水源、开辟沟渠、划拨田亩,督促民众进行耕作,实行寓兵于农的政策,粮食的产量也大大增加,彻底改善了少数民族同胞的生活状况。他以戴罪之身,完成了如此艰巨的任务,不但为国家节省了大量运输方面的人力、物力,还使得新疆地区每年上缴大量的田赋。这是新疆百年来从未有过的盛况,他的功绩将永远造福这里的人民。

    众所周知,林则徐一生最伟大的功绩是禁烟,中英战争起,林则徐遭奸人陷害,被革职戍边,一时间,林则徐就像个悲剧英雄那样成为全国目光的焦点,很多人都觉得他没有东山再起的希望了,殊不知这正是他另一段功业的起点。林则徐从来都没有放弃报国的理想,在西行的旅途中,他荣辱不惊,一路吟诗,心情舒畅,同时又奋发向上。虽然沿途关山险阻,朔漠无垠,一路颠簸,但他仍能坦然地欣赏关外山川景色的雄浑与壮丽,在偏远的回疆脚踏实地,埋头建设,开创出一片新的局面,这种积极而大无畏的精神,值得我们后人效法。

    林则徐的积极向上让他再次赢得了命运的垂青。道光二十五年九月,道光收到了垦荒工作圆满完成的报告,随即封林则徐为四五品京堂候补,召他回京。布彦泰被嘉奖晋升为陕西总督,至于协同林则徐的全庆,也被升为“擢内阁学士典礼部侍郎衔”。以年迈之躯奔波劳碌的林则徐终于打动了道光皇帝,再度被朝廷重用。

    林则徐并没有想过要重回朝堂,加官封爵,身居要职多年的他早已看淡了宦海沉浮,他只想在余下的生命里为国家和百姓再做些实事,没想到这一番柳暗花明,又出现了转机,心中真是感慨万千。但林则徐还是很平静地接了旨,坚持完成了他要做的工作,然后才踏上东归的路。这时候的他,已经对西北壮阔的山川生出了几许情愫,竟然有些难以割舍了,“格登山色伊江水,回首依依勒马看”。

    十一月的嘉裕关,风寒刺骨,远处的冰雪依旧清冷,林则徐终于和西北的风沙告别了,他将一生珍重这一段人生经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