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参加佛学夏令营?在炎热的天气里,舍弃家里的冷气、电视、电冰箱等享受,不辞辛苦地来参加佛学夏令营,究竟有什么意义?当然,首先要有“为法而来,非为床座而来”的认识。以下列举几点来说明参加佛学夏令营的意义。
一、开拓智慧的领域
佛学还未东传中国之前,中国读书人的思想,总是局限在自我的天地里,经过佛法的熏陶后,在时间上明白了三世的生命过程,在空间上接受了无限的虚空观念,其他又如业力的润生、因果的事实、涅槃的境界、出世的思想,无一不开拓了我们思想的领域。
禅宗参一句话头,可以参究终生,净土宗的一句佛号,包含了宇宙间的奥义,佛经的翻译丰富了我国的文学创作,佛学的树立为中华文化艺术增添了丰富的内容,自古聪明敏捷的中华民族,再加上佛教无始无终的思想影响,更如三春花开,五色缤纷,枝枝叶叶繁衍无尽了。一般的知识,只看到人类本身,而佛学可以看到一切众生;一般的知识,只看到现在,而佛学可以看到未来;一般的知识,只看到这个世间,而佛学可以看到十方世界。因此,唯有佛学才是开拓智慧领域的不二法门。
二、寻求心灵的主人
在无穷无尽的时空中,我们轮回生死,无有脱期。对于自己心中的主人,常常认识不清,所谓怀珠作丐,有宝反穷,使得每一阶段的生命,都是心外求法,为物所牵,为物所囚。佛学是一部万能宝典,它比一般学术更能在人生问题上给予完整且周延的解释与指导。对于人生,其他学术仅从枝末上探究,而佛学则从根本上去阐明。佛学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的眼睛不要光看别人,要先看清自己。
尚未找到心灵主人的人,就会善恶不分、是非不明。世间用金钱收买我们,我们的生命就操控在金钱手里;世间用爱情诱惑我们,我们的生命就操控在爱情手里;世间用威权压迫我们,我们的生命就操控在威权手里。一个心灵有主的人,决不会被金钱买动、被爱情诱惑、被威权压迫。如何才能找到心灵的主人呢?唯有研究佛学,佛学是开启心灵之门的一把钥匙。
三、安顿生命的世界
时代的动乱,生命的无依,哪一个人不感到苦闷?哪一个人不感到彷徨?科学不能安顿我们的生命,哲学也不能解决人生的问题,政治、经济及军事,虽然能为世间解决局部的问题,但也为人生带来更大的纷扰。生命应该寄托在一个什么样的安全世界,可以说已是全人类一致的问题。
安顿生命的世界,并非是其他宗教所指的天堂,甚至也不光指佛教里的极乐世界,因为安顿我们的生命,不是指生养死葬,也不是指未来的归宿。如果我们的生命找到安顿,不管生也好,死也好,东也好,西也好,有形的色身虽然像波浪一般汹涌澎湃,但就像水一样,是不会失去它寂静的自性。
有一个真实的世界,可作为生命的安顿,这里面只有平等而没有差别,只有寂静而没有动乱,只有幸福而没有苦恼,只有永恒而没有短暂,这个世界就是觉者佛陀的世界。佛学,是生命之学。研究佛学,不是为了标新立异,也不是为了技能及温饱,而是为了庄严自己,超脱自己,为自己的生命寻找一个得以安顿的世界。
四、升华我们的人格
人之所以称为万物之灵,在于人有尊严,这个尊严就是“人格”。人格,不是父母师长所能给予,也不是黄金、美钞所能购买,人格是由遵循道德中而培养,由契合真理中而升华。有的人流芳百世,有的人遗臭万年,其中的分别就在于有没有人格。
商朝的伯夷与叔齐,耻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而今日以伯夷、叔齐比人,人人皆喜;夏桀与商纣,都是一国之主,称为人王,而今日以夏桀、商纣比人,人人皆怒。这是为什么?就是人格的分野。契嵩禅师曾慨叹说:“尊莫尊乎道,美莫美乎德。道德之所存,虽匹夫非穷也;道德之所不存,虽王天下非通也。”
在人格的范围内,不以成败论英雄。秦桧杀死岳飞,表面看来,秦桧胜利,岳飞失败,但恶名千古的是秦桧,万世崇敬的是岳飞。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希图荣华富贵;史可法损其所有,在扬州抵抗清兵,最后舍身成仁。岳飞、史可法,为历史留下千秋浩气,万古英灵,而秦桧、吴三桂则落得遗臭万年的下场,他们分别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同的人格表征。
人生在世,有其当为,也有其不当为。当为者,虽是赴汤蹈火,杀身丧命,也在所不辞;不当为者,虽高官厚禄,黄金、美钞,也应该拒绝,这种情操,要在青年时期中培养。在浩瀚无边的佛法中,在庄严宁静的道场里,可以长养青年的信心,以及升华青年的人格情操。
佛陀由于悲悯当时社会阶级的种种不平等,众生间的弱肉强食,毅然抛开王子的荣华,去寻找失去的人格尊严,历经六年的参访学道及六年的修习苦行,终于使佛陀的人格升华,使他成为不灭的真理、人间的慧光。青年们要升华自己的人格,就要依循着佛陀的足迹迈进。
五、净化我们的烦恼
我们生活于五浊恶世,为六尘境界所围绕,不是贪欲作祟,就是瞋恚鼓兴,愚痴邪见,颠倒是非。烦恼,像杻械枷锁一样,紧紧地束缚了人生。青年人由于思想未臻成熟,事业经济未有基础,就业的问题、爱情与婚姻的问题、家庭的问题等等,所面临的这些现实生活问题,使青年们常常被烦恼所苦。有的为了孝顺尊长,放弃自己的理想,成了传统下的牺牲品;有的迎合时代潮流,背弃家庭伦理,作了道德的叛徒。
家里有钱,但金钱不能驱逐烦恼;父母有势,势力也不能化解烦恼。八万四千烦恼,都是障道的劲敌。佛鉴禅师说:“好嗜欲则贪爱之心生,好利养则奔竞之念起,好顺从则阿谀小人合,好胜负则人我之山高,好聚敛则嗟怨之声作。”有的青年因烦恼而自暴自弃,有的青年被烦恼击垮了自己,所以,净化烦恼,是青年急迫的问题。
佛法昭示我们,幸福大门时时为我们敞开,只要摒弃私我,淡泊欲念,建设服务的人生观,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就可以从少欲知足中,领悟净化烦恼的法门,从佛法中,体悟使烦恼净化之道。
六、庄严我们的世界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每一个人都有每一个人的世界。法藏比丘发四十八大愿庄严他的世界,终成为极乐净土;佛陀的弟子富楼那到蛮荒输卢那国去布教,便是希望把该国庄严成善良的社会。我们为什么要入学读书?为的是扩大我们知识的世界;我们为什么要精勤工作?为的是建设我们事业的世界;我们为什么要服务人群,为的是美化我们道德的世界;我们为什么要研习佛学?为的是庄严我们大我的世界。
庄严我们人格的世界,不是凭着幻想,也不是仗着空谈,主要是实践自己的慈心悲愿,不论是外境的金池宝地、亭台楼阁,或是内心的清净光明、无分别智,都应该努力去庄严。经典告诉我们:修桥建寺、布施救贫,是庄严外境的世界;尊敬别人、奉行威仪,是庄严自身的世界;恶念不生、正念清净,是庄严心灵的世界。梁朝傅大士云:“庄严绝能所,无我亦无人,断常俱不染,颖脱出嚣尘。”《维摩经》云:“欲净其土,先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只要奉行佛教清净法,身心世界自会庄严。
七、探索生命的能源
由于能源缺乏,许多的科学家及工程师,有的飞往太空,希望在太空发掘能源;有的潜入海里,希望从海底取得能源,然而,更需要探索的是我们内心的能源!我们人人都有一个生命,但是生命的来源究竟是什么?所谓“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我们却一无所知。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是一位真正的能源专家,他对于生命能源的探索,已作了最佳的示范。
过去的高僧大德努力地拜佛、念佛,事实上,佛,无须我们来拜,更无须我们来念,只不过是借着拜佛与念佛来探索我们生命的本源。
父母生下我们,使我们有假体、假相,父母又为我们取了假名,成长后历经生老病死的过程,可是却不知道还有个不生不死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生命本源。所以禅宗祖师的参话头,参“念佛是谁?”、参“什么是祖师西来大意?”、参“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为的就是寻找生命的本源,寻找自家的面目。
有一位禅师走到佛殿里,对着佛像吐了一口痰,旁边的同参责备他:“什么地方不好吐痰,偏偏要往佛身上吐?”
禅师说:“请告诉我哪里没有佛?我还要再吐痰!”
佛性遍满虚空、充满法界,一个经过了探索而达到目的的人,对自己的本来面目,就能有新的认识。
丹霞禅师也曾将佛殿里的木雕佛像,取来烧火,纠察师骂他何以如此大不敬,禅师说他是为了要烧舍利,纠察师说:“你这人也太痴,这是木刻的佛像,怎能烧出舍利来呢?”
丹霞禅师便说:“既然烧不出舍利,那有何用?再多拿几个来烧吧!”
真正认识佛的人,才是真正探索到自己圣贤的本源和境界之人。
佛教把向外追求的人称为“外道”,而佛教本身乃是向内探索的宗教,所以又称为“内学”。外道所追求的是心外之道、心外之法,这都只是一些枝末。以分别心追求而得的一般知识,在你知、我知的感受上,在在皆因人而异,而佛学是根本之学,能一通而百通,一了而百了。佛学并非以分别意识追求即能得解,还须经由内心的体证,才能真正地彻悟。覆盖在心中大圆镜智上的尘垢,经由佛法的拂拭后,就能显现光明,如实地映照出一切实相。
八、探索内心的宝藏
太阳的能源有限,海底的宝藏也有限,唯有内心的宝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所谓“河沙妙德,总在心源”,我们是为了探求自己圣贤的本源而来,也是为了探索自己的佛性宝藏而来。世间人营求忙碌,总是希求荣华富贵,其实世间财宝,虚而不实,“富贵如同三更梦,荣华好比九月霜”,人为财死,比比皆是。如果我们能把追求世间财富的精神,用来开采内心的宝藏,所得到的才是真正的财富。青年要找到自己内心的宝藏,首先必须认识自我的真如本性。
九、追寻宇宙的真理
参加佛学夏令营,不是为了虚荣,以为来山学道,就不同凡响,也不是为了享乐,以为山中清风明月,自有快慰的感受。参加佛学夏令营,乃是为了追寻宇宙的真理而来。以前有一则广告标语是“我找到了!”这是一句令人深思的话,希望来参加佛学夏令营的青年,每个人回去后都能很肯定地说:“我找到了!”究竟找到了什么呢?即找到宇宙人生的真理。什么是宇宙人生的真理?
在佛教中,凡被称为真理,必须具备四种条件:普遍如是、本来如是、必然如是、永恒如是。举例来说:我会死,你也会死,人人都会死,古今中外的人,有生必定会死,所以生死无常符合普遍如是、本来如是、必然如是、永恒如是的条件,因生死无常就是世间的真理。
以佛教的“因果论”来说,什么因就招感什么果,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果遍于一切事理,因果便是真理。如为什么要吃饭?因为肚子饿,这是“因”;为什么要睡觉?因为疲倦,这也是“因”。吃饭的结果如何?当然饱了,这就是“果”;睡觉的结果,是恢复精神,这便是“果”。所以,连最平常的吃饭、睡觉都在因果中,由此可见因果的普遍性、本来性、必然性、永恒性。
佛教的真理是什么?即业感、因缘、空性。下面分别说明:
1.业感:人之所以生生不息,轮回不休,乃是由于起惑、造业、受报的结果。而人之所以有荣华富贵与贫贱困顿之差,也都是由于受到自业牵制的结果,并非什么神明所能赐予,更非上帝所能主宰;真正能掌握、主宰命运的,完全是我们自己。业的价值,便是自己的行为决定一切。业的意义,是非常自由平等的,一切都是自作自受,谁也改变不了。
2.因缘:佛陀悟道,悟了什么道呢?即觉悟宇宙人生的一切,都在因缘、缘起法则当中。宇宙中的一切万法,也都仗缘而生起;一切法不能独自存在,一切法有其一定相互存在的关系。
我们生存在这个世间,每一天的生活,都要感谢因缘。譬如每餐所吃的饭,来自于商人贩卖的米,而商人贩卖的米,又来自于农民的耕种,而农民所播下的禾苗种子,则须依赖阳光、空气、雨水、肥料等因缘的集合,才能成长。一粒小小的米中,就包含了许多人的血汗辛劳及多种的因缘条件,可知来处不易,因此我们应该感谢因缘。
我们要搭车,必须有司机驾驶;要看书,必须有作者写作,出版社出版。在这宇宙之间,事事物物皆是由因缘才能相互依存。所以,任何事物,几乎都值得我们相互感谢,再三感恩。但是“因缘观”不属于知识论辩的范围,因缘必须从修证中,才能真正体验,才能真正了悟。
3.空性:一提到“空”,有人就会想到“四大皆空”,然而四大皆空还不是真正的空,仍然还是“有”,为什么?因为还有“空”的观念,必须连“空”的观念都没有才可以。一般人对这样的空总是恐怖难信,好像什么都空了,什么也就没有了,其实空无的世界最富有,就像虚空一样,因为其空阔浩瀚,才能拥有山河大地,行星万象。
十、追寻大我的人生
世界上,无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其生命的本体都是平等、永恒、无差别的,明白这层道理,就能体会菩萨何以能行无缘大慈及同体大悲的精神。如果我们能把自私小我的藩篱拆除,则男女老少都无所差别,你我他与所有的人都一样,生命的本体都是一而不二,就算死亡来临,也只死了肉体,死不了永恒的真我。
衣服破了,可换套新的衣服;身体坏了,也同样可换个新的色身。道理虽然相同,不过,当这个“我”搬家时,由于业力的不同,会有住体面的“高楼大厦”或微贱的“茅舍矮屋”之差别,但生命的价值是不二不异的。
明白了以上的道理之后,就能对人生的前途感到无限的光明,就会对未来的生命生起无穷的希望,这便是学佛带给我们的真正益处。如果能进一步追寻佛法的真理,则更能感受到青青翠竹、郁郁黄花,无非如来法身;潺潺流水,鸟啼莺叫,皆是如来说法,此即所谓“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所以过去的禅师们,有的闻打铁声而开悟,有的见花落花开而见道,这也是十分自然的事了。
十一、扩大无限的心胸
虽然人类的色身很渺小,但是心胸、眼界,却能无限量地扩大。扩大,是做人处事很重要的原则。以学习来说,最初在家里向父母学习,然后到学校向老师学习,如今更进一步来佛学夏令营学习,这便是学习领域的扩大。唯有将心胸作无限的扩大,将眼界作无边的伸展,才容易达到人与人之间,人与事之间,或人与物之间的沟通及交流。
一个人心胸的宽窄,决定其一生事业的成败;放不下他人、排挤、嫉妒的人,只有孤立自己。原谅你的仇敌,佛说“冤亲平等”,这是多么伟大的心胸!叛逆者提婆达多三番两次地设计谋害佛陀,而佛陀始终认为这是逆增上缘,把他看成善知识。没有黑暗,哪有光明?没有罪恶,哪有善美?被人包容只是显示自己的渺小,能包容别人才是伟大的人物。能包容别人并不傻,因为心量有多大,未来的成功就有多大。
一般人的心胸,多半太过狭小:少年时爱父母,结婚后爱伴侣,而后爱儿女……为什么爱得那么少呢?俗云:“宰相肚里能撑船”,可见得能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其度量也要比普通人大得多。但是学佛者,则要能更进一步的容天、容地、容一切众生,乃至扩大到能够“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十二、扩大无边的眼界
一般人的眼光都很短视,尤其是现代的青年们,不但患近视眼的人很多,更严重的是患了心境的近视者更多。常常是看见了自己,就不能看见别人;看见了前面,就不能看见后面;看见了现在,就不能看见未来。
那么,如何扩大我们的心胸,放宽我们的眼界呢?在此举几个例子作为参考:
释迦牟尼佛曾至忉利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回到僧团时,弟子们争先恐后地去迎接,其中有一位神通第一的莲华色比丘尼,第一个到达佛陀面前,恭敬地说:“佛陀,弟子莲华色第一个来迎接您了!”
佛陀却说:“正在打坐思维空性的须菩提,才是第一个来迎接我的人。”
佛陀接着又说:“能见到真理的人,才是真正的见到佛陀。你只是见到佛陀的色身,而须菩提此刻见到的是佛陀的法身;见到法身,就如同见到佛,所以须菩提是第一个迎接我的人。”我也常告诉佛光山的弟子,能认识我星云并没有什么了不起,最重要的是,能真正体会我创建佛光山的风格、宗旨、目标,那才是真正地认识我。
佛陀的十大弟子中,有位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有一次听佛陀说法,说到“如来说法,出广长舌相,遍满三千大千世界”时,心中有所疑问,于是以神通力,飞行至东方世自在王如来的佛国,想试试是否可以听到佛陀说法的音声。那时,世自在王如来正在说法,目犍连刚走进去,就被一位弟子伸手将他拈了起来,说:“哪来这么一条黑头虫?”世自在王如来赶紧喝止了那位弟子,说:“那是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目犍连,为了想证实如来说法的音声是否遍满大千世界而来的。”接着便训斥目犍连:“目犍连,怎能以你的心力来测知诸佛如来广大的境界呢?”其实,就以我们所知的电台广播,其音波就能到处宣流,更何况是如来说法呢?
有位读台大历史系的学生,他非常爱好爬山,他说:“每次登上高山,在那巍巍的高山顶上,放眼一看,海阔天空,顿时就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因而也就学得更加谦虚,更加放宽自己的心量。可是一下山,回到家里,即刻就感到苦恼。我的父母亲都是台湾大学的教授,却常和邻居吵架,吵的也只不过是:‘你家的树叶怎么落在我家的院子里?你家的脏水怎么流经我们的水沟?’……”
像这样,当了教授,应该是很有学问、涵养,但有时候,世俗的分别知识,反而为我们带来更自私、更狭隘的人生,使得我们越来越会计较,也越来越钻向牛角尖里去了。唯有佛法,能使人生的境界扩大。佛法如大海,佛法如高山,所以无论是上了佛法的高山,或是下了佛法的深海,都能拓宽我们的眼界、扩大我们的胸襟。孔老夫子曾说:“登泰山而小天下。”登上了佛法的高山,就会发觉,世间事有何值得费心斤斤计较的呢?
十三、信仰三宝的崇高
孙中山先生说:“信仰就是力量。”所以人生必定要有信仰。有了信仰,就等于在坎坷的人生旅程中,有了拐杖,可帮助我们跋涉崇山峻岭;信仰又好像是生命的慈航,可帮助我们由凄苦的此岸,航向安乐的彼岸。
在信仰中,邪信是最不好的,等于以一盲引众盲,不但无法到达目的地,还会因而迷失方向。不信比邪信好,迷信比不信好,正信比迷信好。有些老公公、老婆婆,手里拿了一炷香,朝神像前一跪,嘴里就是喃喃不停,虽然有人说他们迷信,但是他们的精神却因此而有了依止处,而对生命展现出希望。当然,最好的还是正信。
如何拥有正信?即我们要信仰三宝的崇高及信仰自我的价值。我们常慨叹佛世距今已远,所谓“去圣时遥”,但是别忘了还有三宝的力量,时时在加被我们。三宝是佛、法、僧:
佛,如光。光有温暖、照耀、庇护的作用。佛也和光一样,佛陀的慈悲之光,温暖我们;佛陀的智慧之光,照耀我们;佛陀的福德之光,庇护我们。
法,如水。水有灌溉、洗涤、成长的作用。法也和水一样,法水能灌溉润泽禾苗;法水能洗涤祛除一切污秽;法水能成长滋润花木万物。
僧,如风。风有吹拂、流通、清凉的作用。僧也和风一样,僧宝的德风,可以吹拂众生;僧宝的德风,可以流通社会,僧宝的德风,可以清凉众生。
佛、法、僧,三宝的重要,好比阳光、雨水、空气(风),看来都很平常,实则缺一不可。“日光空气水,人生三件宝”;“佛法僧三者,出世之三宝”,无此则精神慧命难以成长,无此则心灵世界无以升华。
十四、信仰自我的价值
信仰伟大崇高的三宝虽然重要,但还不及信仰自己重要。如果问:“佛是谁?”“三宝是谁?”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佛,都是三宝。此即“自性三宝”。释迦牟尼佛成道时曾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所指的也就是自性三宝。
希望青年学子能从佛学夏令营中,开拓自己的智慧领域,寻求自己心灵的主人,寻找安顿生命的世界,升华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烦恼,庄严自己的世界,并从中探索生命的能源,探索内心的宝藏,追寻宇宙的真理,追寻大我的人生,扩大无限的心胸,扩大无边的眼界,信仰三宝的崇高,信仰自我的价值。
1969年7月讲于佛光山大专佛学夏令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