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青年-佛教青年的生涯规划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从古至今多少的圣贤英雄,因为对自我的一生有规划,才能为人间留下贡献,留下榜样,留下言教,留下历史功绩。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行事要有规划,才有依循的方向及目标。至圣先师孔子,一生兢兢业业,用心教育,他规划自己“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树立了儒家圣人的风范。印度的修道者,一生也有四个时期的规划:

    第一,梵行期:8岁拜师求学,以12年学吠陀,习祭仪。

    第二,家住期:20岁,返家结婚生子,祭拜祖灵,经营俗务。

    第三,林栖期:儿子成年后,家产让子,自己栖居树林修苦行,专心思维,过宗教的生活。

    第四,遁世期:退休的时候,断绝世俗执着,被粗衣,持水瓶,游行遍历。

    传统丛林中,也有每个学习的阶段性。例如“五年学戒,方得听教参禅”,意思是在律仪上受过严格训练,净化自己的身心,养成高尚的气质,合度的行止,然后才可以去研究教理或参究话头;又如“十年之内莫游方”,指的是一个出家人的成长,起码要有10年时间的熏陶,才能有坚定的道心、成长的道业,因此这段期间,应该沉潜养成,努力充实自己,不宜外出攀缘。

    到了21世纪的现代社会,已经不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是各行各业,百花齐放。一个20岁的青年,学校毕业一直到退休之龄,只要认识自己的性向才能,不断自我充实,无论是经商、体育、打球、甚至下棋、舞蹈,一样可以发挥所长,散发生命的热力,发展出一片天空来。

    身为佛教青年到底要如何作生涯规划呢?可以从六个方面来讲:

    一、从年龄增长来规划人生

    (一)成长学习期

    这个阶段,除了知识的学习以外,最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和礼貌。有礼貌,才能有所成就;没有礼貌,走到哪里都没有人缘。有良好的习惯,清洁、整齐、威仪、勤奋,纵使智慧不足,学问差了点,还是会受人欢迎。

    25岁以前,要将课堂上教授的知识、做事的技术,以及做人的基本道德观念等所学完成,甚至借由苦行,增加自己的精神毅力;或者到寺院丛林过团体生活,接受切磋磨炼。因为父母、师长、朋友对我们的帮助是有限的,唯有自立自强,才能提升自己,幼稚、不懂事只会白白浪费青春。

    这个时期,年轻人的价值判断,时常会随着外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例如小孩子在幼儿园的阶段,常常会说:“这是我妈妈说的、爸爸说的。”上了小学,得到老师的教导,他会说:“这是老师说的。”到了中学阶段,以朋友为重,就改口说:“我朋友说的。”等到上大学,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我女朋友说的”或者“我男朋友说的。”

    无论大小事情,都是别人说的人生,并没有真正找到自己。因此,25岁以前,应该找到自己所认为可以安身立命的根据。信仰不是老公公、老婆婆才需要,不论是信奉佛教还是基督教,信仰是青年寻找目标、寻找安身立命之处的助缘。

    (二)实习服务期

    到了25~35岁的阶段,要学习与大家合群合作、共生共处,把群我的关系处理好,事业的基础实习完成,把理念付诸实行。

    有一个徒众与我相遇,我问他几岁?他很不好意思地说:“我今年40岁了。”

    “有什么特长吗?”“没有。”

    “你会讲经吗?”“不会。”

    “你会念经吗?”“念得不好啊!”

    “你会做什么事吗?”“没有专才。”

    师徒之间难得一见,总要讲几句鼓励安慰的话,但是听到他的回答,感到很失望,终于忍不住对他说:“你都40岁了,怎么还没有学到一点有用的东西呢?”我觉得人生在35岁以前,应该学习创业的基础。

    在这个时期,你的学业已完成,应该开始服务大众,将自己所学奉献出来,回馈社会。甚至扩大自己奉献的范围,或做义工,或为义工服务等。世界上最伟大的义工就是释迦牟尼佛,他一生做众生的义工,从来没有要求薪水;观世音菩萨,游诸国土,度诸众生,也是做义工;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为众生解除苦难,是地狱众生的义工。出家人也是众生的义工,他终其一生,都是做服务奉献的工作。做义工比做志工好,志工是有志去做,做好做不好,不一定。义工必定是心甘情愿投入事情,因为有情有义、慈悲、奉献、服务,更为超越升华。

    (三)弘法布教期

    到了35~45岁,可以弘法布教。人生犹如一块田地,如是因,召感如是果,在菩提园里栽种菩提种,当然收成的就是菩提果。想要将来有收成,就必须赶紧播下种子。因此,所谓“以弘法为家务,利生为事业”,这个阶段你可以广结善缘,利乐众生,发挥所长。

    (四)佛法圆融期

    45~50岁,不妨规划为教、学、做并重的人生,一面自学自做,一面将经验传授与人,所谓自利利他,在教学做同时进行的状况,佛法的实践与运用,也会逐渐圆熟。

    (五)经验传承期

    65~75岁的人生,应当著书立说,以传承经验;或专职教学,把一生的智慧经验传承给后代。

    一直以来,中国人讲究“密笈”、“密传”,甚至民间技艺也有所谓“传媳不传女”的说法,因此许多一生努力的技术、技艺,宝贵的方法与经验,都因为这种陋习而失传了,这是非常可惜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首相丘吉尔讲了一句话:“一个伟大的人物,并不是自我成功立业而已,而是将来要有一个继承人。”这是一句很重要的话。我深信,唯有让年轻人及早出头,未来才有源源不绝的活力与希望;唯有及时“世代交替”才能与时俱进、生生不息。尤其佛教强调传灯,以一灯燃百灯,百灯燃千灯,灯灯无尽,法灯才得以传承下去。

    所以,在我58岁的时候,毅然把领导创建18年的佛光山,传给第二代徒众心平和尚。我觉得,人要交棒,要有传承。因为人生就像是一场接力赛跑,要与人竞赛,必须要交棒,才能到达目的地。

    (六)云游度生期

    75~85岁的人生,可以云游度生,随心所欲;或一面教学,一面游山玩水。此时功成名就,不必为旅费挂念,也不用挂心无人招呼,可以随喜随缘传授经验、阅历,将本土化的人生,扩展到国际化的人生,将经验阅历国际化,扩展宽广的未来人生。

    二、从生命四期来规划人生

    (一)少年时期,要有礼赞生命的感恩

    对一个少年而言,父母生养我们,师长教育我们,国家保护我们,社会成就我们,乃至衣食住行、日用所需,都是很多人辛苦帮助才能维持,因此要有感恩的心。懂得感恩的人,才是富有的人。心存感恩的人,会孝养父母,会帮助朋友,会回馈社会国家。

    此外少年时期,要培养尊重生命的态度。我常看到有一些儿童玩弄小鱼、小虾、知了、蜘蛛、青蛙等动物,到最后,小小的生命都被弄死了。如此不懂得尊重生命的可贵,怎么能保证将来不会打人、杀人,甚至认为杀死人如同踏死蚂蚁一样的轻松呢?

    现代科学证实,尽管只是一只小老鼠、小鸡,你每天赞美它,它必定生长得很好;甚至花草树木,每天为它浇水、赞美它,它也会生长得非常茂盛。假如咒骂它丑陋、难看,花草树木也会慢慢枯萎死亡。只要你有爱心,它的磁场力量,都能与万物感应道交的。

    佛教讲“十法界”,人是十法界的中心枢纽,往上升就是声闻、缘觉、菩萨、佛,向下堕则是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等六道轮回。而人生究竟要上升或下堕呢?这一生的枢纽就是在少年时期,你未来究竟是成功立业,还是社会的害群之马?重要就在于少年时期要养成好的习惯。

    (二)青年时期,要有自觉信心的价值

    所谓“闻善言要着意”。如果大家听到一句话有所觉悟,就能得到受用。反之,我说我的,仍然是我的,对你没有帮助。

    人生究竟要觉悟什么呢?“自我信心的价值”。相信自己拥有无穷无尽的能力,如果是一个贫穷人家的子弟,要发心不让家庭永远贫穷,若是一个家世很好的子弟,要发愿维护家庭的传统,继续发扬光大。

    各位青年能参加国际佛光会青年分会,这真是千生难遇、万劫难逢的机缘。如果你能把握这种肯定自我信仰的价值,未来一生受用无穷。

    (三)壮年时期,要有活水源头的精进

    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活水源头来。”壮年时期,要发愿自己做源头活水。活水在哪里?在我们的心里,我的心中要不断地有活水流出,发愿服务大众,扩大生命内涵,那么,发展出来的生命,都是清净的、美好的。

    尤其壮年是人生的巅峰,不可因志得意满而安于现状,不容片刻的犹豫、停顿,否则就是落伍了;也不应因失志落寞而裹足不前,只要有活水源头的精进,就能继续再创人生的另一个高峰。

    (四)老年时期,要有平静欢喜的生涯

    人生要能动,也要能静。到了老年的时候,人生“从绚烂归于平淡”,这时要静下来,有“大智若愚”的体会,能随遇而安、随心自在,随缘欢喜,这样的生活妙趣无穷。

    老年可以莳花植草、品茗下棋,过一种修心养性的悠闲生活,甚至信仰宗教,过一种淡泊无欲的修行生活。能平静地安度老年,面对生死能无忧无惧,这就是人生莫大的福报。

    三、从理论观念来规划人生

    从理论观念上,怎样规划人生呢?

    (一)20岁以前要建立“当然如是”的观念

    富家子弟仗着父母拥有的钱财,要什么有什么,凡事称心如意。家庭贫寒的子弟,生活艰难,或许做过报童、小贩、跑堂、服务员,赚取微薄的收入。纵使生活艰难困乏,但不必怨叹,这一切都在成就我们的精神毅力,要有“想当然尔”的观念。人生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想当然尔”这一句话,对我一生受益很多,我12岁出家,在寺院丛林里受着专制、打骂、难堪、挫折的教育。虽然经常被人踩在脚下,受到不被当人看的待遇,但是从小父母就给我一个“当然如是”的观念,老师打我骂我,是应该的;给我委屈冤枉,也是当然的,因为我在接受教育。不论遭遇到什么困难挫折,我都是逆来顺受,所以一生的心情都很平静,乃至后来在弘法过程中,碰到伤害、诽谤,我也告诉自己:这是娑婆世界,社会实相,当然如是,必然如此。年轻的我,培养自己不愤世嫉俗、不怨天尤人的性格,这些打骂,反而激励我,让我更加精进,更加健全。

    (二)40岁以前,要建立“心甘情愿”的观念

    40岁是事业有成的人生,因此孝养年老的父母,要心甘情愿;妻子贤惠与否,既已成家,就要心甘情愿;工作上辛苦劳累,也要心甘情愿,为社会尽一份心力;养儿育女,种种辛劳,也要心甘情愿;甚至交朋友,即使给朋友骗了,也要心甘情愿。只要我有力量,就不会倒下去。

    像我做和尚,总想,父母没叫我出家,也没有人逼我做和尚,是我自己心甘情愿为众生服务的,因此,就不感到苦、感到难,或认为不好、受委屈。“心甘情愿”,这股力量是强大无比的。

    (三)50岁以后,要建立“一切靠我”的观念

    人生,靠朋友、靠家庭,都是靠不住的。有担当的人,总是想家庭的幸福要靠我,社会的和乐要靠我,国家的富强要靠我,佛教的弘扬要靠我,众生的解脱要靠我。拥有这样的观念,人生不管遇到什么逆境都不会灰心。

    一切靠我,要先从本身的健全做起,要有这样的愿力、承担,才能创造出光明的前途,为人生开出丰美的花果。尤其身为佛弟子的我们,应当要有“佛教靠我”的信念来护持正法,在浩瀚的宇宙中,发挥正知正觉的力量,为个人及大众无限的生命留下善美深远的价值。

    (四)60岁的人生,要建立“广结善缘”的观念

    俗话经常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识。”人和人相遇时也会说:“我们有缘。”世间上最宝贵的就是广结善缘,因为人与人之间,都是靠着缘分在维持关系。

    人到了60岁,更要有广结善缘的观念。如何广结善缘呢?你可以用经济结缘,譬如布施一点金钱帮助人;用语言结缘,对人说一句好话,赞美别人;用功德结缘,就是做善事,譬如修桥、铺路,热心社会公益等;用教育结缘,我传授你技术,告诉你怎样做好人,如何做好事,就是教育结缘;用服务结缘,帮你写字,帮你服务,在自己只是举手之劳,却和对方结了缘。

    甚至,也可以用身体结缘,和对方合掌、微笑、点头,甚至劳动、工作,有时候拨出一两个小时,听听别人纾解心里的烦忧,给他一些安慰、鼓励,这是用时间结缘;以物品救济贫苦人家,这就是物资结缘。最重要的是用欢喜结缘,因为世界上没有比欢喜更宝贵的东西,有时我们用再多的金钱、物资送给别人,别人未必很欢喜。不如用欢喜心与人结缘,不但不需要付出辛苦,而且有很大的收获。你能满众生所求,这就是广结善缘。

    (五)70岁以后,要建立“皆大欢喜”的观念

    佛陀曾说,“苦”是世间的真相,俗话也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既然是这样,人与人之间,更要同舟共济,真心相待,尤其为人处事,承上启下最圆满的境界,莫过于“皆大欢喜”。因此,彼此更应本着“皆大欢喜”的诚意,多方沟通,费心协调,照顾每个心灵,达到真正的和平幸福。

    尤其到了70岁,是所谓“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阶段,一言一行,一事一物,都能处理圆融,让大家皆大欢喜。

    四、从性格志向来规划人生

    规划人生可以从性格、志向上着手,为自己的人生找出一条路。譬如:

    1.研究性格:天生具有研究的性格的人,可从事科学、医疗、天文、生物、宗教、哲学等研究。

    2.实际性格:重视现实生活的人,可从事劳工、机械、农业等实际生产工作。

    3.艺术性格:喜好创作文学、诗词、小说、绘画、舞蹈、音乐的人,可立志做一位诗人、画家、音乐家、导演等等。

    4.社会性格:喜欢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大多具有合群团队的性格。这种人喜欢做义工,牺牲奉献,精进不懈,可以多多参与国际佛光会活动,过集体创作的生活,发挥团结合作的力量。

    5.开创性格:有创建、有见解的人,可以从事政治,为大众谋福利,或从事产品推销、开发,将好产品介绍给消费大众。

    6.传统性格:具有传统保守、规矩笃实性格的人,他讲究义气,不会出卖主人,可以从事秘书工作。

    7.宗教性格:具有慈悲胸怀、热心公益、乐天知命、安分守己性格的人,可做一个慈善家、修道者。所谓“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宗教生活,能让你过随遇而安、随喜而作、随心自在的布教生活。

    大家要立志,五年内,考取国际佛光会的檀讲师、檀教师、檀导师。未来的佛教,必定需要许多有为的菩萨行者出来弘扬;未来的佛教,历经一番革新,必定是从山林到社会、从寺庙到家庭、从僧众到信众的时代,各位青年朋友们要立志,一面传教,一面学习,扩大生命的意义。

    五、从美学意境来规划人生

    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个真善美的人生,那么应当如何规划呢?

    (一)文学的人生

    30岁之前,不妨把自己规划成一个文学的人生。因为诗词歌赋的意境,可以陶冶性情;文学中有情有义的境界,可以丰富思想内容;文学里唯美的世界、变幻的人生,可以美化人生,扩大生命,进入真善美的境界。乃至文学里的浪漫意味、理想主义、想象的境界,都是属于年轻人所拥有。所以,30岁以前喜爱文学是很好的现象,应该要有规划地去了解、阅读和研究。

    一天不读一本书,就会失去人生的价值,用比较俗气的话说,就是“蚀本”。尤其现在是一个讲求快速的时代,学习怎能不加速进步?好比看报纸,几十张,哪里能一个字、一个字慢慢读?如果能养成阅报的习惯,即使10分钟,也能掌握天下大事、内容大要。除了看书要快,做事也要快。我对于两三个人做同样一件事情,还做不好的情况,实在感到忧心,人生岁月有限,哪里有时间拖拉呢?所以,做事要能运用智慧、灵巧、般若。

    我一生没有上过正规的学校,只有在兵荒马乱中,读过不到一年的私塾,甚至一个12岁的小孩上佛学院,每天跟在大学生后面玩,那许多大人根本就不理睬我,甚至还打骂我、欺负我。

    直到十七八岁,南京乡村师范学校迁到重庆,图书馆里的书带不走,栖霞律学院把它接收过来,我才有机会被老师派去做图书馆管理员,也才得以埋首书堆,阅读文学作品。这段时期,从中国小说到外国小说,从古代小说到近代小说,几乎无所不看,无所不读,而且读得很快。求学要有一种渴望,一般人以为只有饮食才能填饱肚子,其实知识也能当饱,读书读到禅悦法喜,也是一种饱。

    所谓文学的人生,并非只是看报纸,世事变化无常,昨日的报纸内容已是过眼烟云,明日黄花。文学作品的价值,在于它能使人荡气回肠、点滴心头,增加我们对世间的诸多体会。我个人读书很容易受启发、受感动,例如,看《水浒传》,就想到梁山去做好汉;读《岳传》,生逢抗战时期的我,也兴起“精忠报国”,去做游击队员,保卫国家的念头。我从小就有救国救民,牺牲奉献,舍我其谁的愿心。

    我也曾经遇到挫折,经常被人骂没出息,加上我不善于唱诵,在当时的佛教界,就更不为人所重视了。不过我也常想,有没有出息现在就能知道吗?二十年以后再看看吧!我之所以不被一句话所打倒,就在于我有一点文学的意境,把自己的人生规划出一条文学的路,自我期许,自我陶醉,自我要求。

    (二)哲学的人生

    文学是人生美丽的外表,而哲学是宇宙人生的真理内容。30岁至50岁的阶段,要把文学的书籍放下,拾起哲学的书籍,规划一个哲学的人生。因为此时人生的经验阅历增加了,感到深入哲理书籍很重要。

    我在这个阶段看《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俱舍论》等艰深复杂的论点,甚至学习讲说、思维。人生有了文学的了解,再来通达哲学,也就不为难,对人生的体验,也就会更加深刻了。

    从文学到哲学,使我体会到一沙一石里有三千大千世界;一心一念里有无边的法界;从“须弥纳芥子,芥子藏须弥”里,融会文学与哲学的意境与价值;在一句“阿弥陀佛”圣号里安定身心,在蒲团禅坐中,深刻体会“宇宙人生就在当下”。我寻到蕴含在生命深层的真如佛性,感到自己的力量在增加,世间的荣华富贵、穷通得失,有如过眼烟云,我已不在意了。怎样过一个哲学的人生,一般人不容易体会,不过有一个方法,凡事常常提起“为什么”的疑惑。例如有人问:“为什么要吃饭?”“吃饭会饱。”这容易回答。但是再问:“吃饭为什么可以饱啊?”就不容易回答了。人生许多的问题,若能多追问几个“为什么”,哲学的意境就会出现。

    禅宗的参禅,就是要人提起疑情,提起疑惑的心。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父母未生我之前,什么是我的本来面目?”、“念佛的是谁?”、“我是谁?”、“我是什么?”……一直参究下去,人生难以了解的问题就会慢慢地浮现到面前,或许有时会感到很模糊,但是没有关系,因为哲学是属于思维的。佛教提倡“以闻思修入三摩地”,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现代年轻人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思想,因为在成长过程中,所读所学都是世间的知识、技术,几十年下来不曾养成思想的习惯。

    (三)宗教的人生

    50岁以后要过一个宗教的人生。人生到此,纵使儿女成群、财富丰足,却也慢慢地感到这些都不是自己的,世间也不属于我一个人的,反而觉得念一句佛号,这一句佛号就是我的;参禅一支香,这一支香的功德是我的;结一分缘,这一个缘分就是我的。此时宗教会带给我无形的安慰、空无的解脱。

    想要过宗教的人生不能没有基础。譬如一些人到年老才要出家,丛林有一句话:“骨头啃不动了,才想要来吃豆腐啊!”人生80岁了,才想要学吹号吗?已经吹不动了。所以青年时期是很宝贵的,什么事业都要在年轻的时候把握因缘,打好基础。

    六、从发心立愿来规划人生

    怎样规划人生?首先自问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认为上等的教育是教我们做人,中等的教育是教我们做事,下等的教育则是把书读好。把书读好,不一定会做事,也不一定会做人,因此,怎样做人很重要。究竟人生何去何从?如何规划自己?举一些浅显的譬喻供大家参考。

    (一)要做一个皮箱

    出外旅行,手中拎着手提箱,当需要用的时候提起它,不需要的时候就放下它。应该提起时你不提起,就好比人生不奋发、不努力、不勤劳、不能负重,没有使命感,前途就有限;得放下时,而你却执着,怕他人抢、他人偷,天天带着皮包吃饭、睡觉、参观、上课,这不是很累赘和麻烦吗?所以凡事当得提起要提起,当得放下要放下。

    (二)要做一面镜子

    镜子不只是照我们的面孔、丰姿、仪表,更要照我们的心,是看到我有慈悲心、信仰心、般若心、道德心、责任心、忠心、孝心、爱心呢?还是看到自己面孔的丑陋,心中贪、瞋、愚痴、嫉妒、怀疑等肮脏的垃圾?身体肮脏,要用清水洗,内心肮脏,就要用知识、智慧、佛法洗净。社会讲究环保,不但要美化环境、美化面容、美化语言,还要美化我们的心,经常反观自省。

    除了玻璃做成的镜子,世间一切万象,师长朋友,乃至自己的思想也都是一面镜子,人要常常要在镜子前面考察自己。

    (三)要做一只彩笔

    好比艺术家用彩色的笔,将大地山河美丽的一面呈现出来,人生也要用一支彩笔,画下我们的历史,画下立功、立德、立言,画下对人间的贡献,画下多彩多姿的事业,所以我们要立志为人间留下一些色彩。

    (四)要做一本笔记簿

    《了凡四训》的作者袁了凡有一本笔记本,叫作“功过簿”,他每天在笔记本上记下自己言行思想的功劳或过失。我们也要能有一本笔记本,每天记下自己在世间的是非对错,做一个检讨、记录和反省。

    (五)要做一支蜡烛

    这个世间是众缘成就的,彼此都是我成就你,你成就我。因此一个人绝不可以自私自利,要经常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否则如何在这世间生存呢?把自己规划成一支蜡烛,如同蜡烛一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人生哲学。

    (六)要做一个时钟

    一天有24小时;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一生经历有生老病死;甚至在无限的时空里,生命有来来去去。时钟从1点走到12点,又会再回头,人的生命力也要像时钟一样,不停地走,不停地动,如果不走、不动了,那就成为废物了。所以人生要勤劳奋发,进取勇为,要生生不息地向上努力,自我创造。做人不必要求他人欣赏,但自己要动起来,自立自强、自我奋发、自我健全、自我播种,才能有所收成。生命必须不断地升华,才有意义。

    人生应该如何规划?立志发愿:

    做一杯清水,给人清凉解渴,给大地万物滋润生长;

    做一棵树木,给人遮荫庇护;

    做一座桥梁,给人方便,让人通过;

    做一条大路,让众生可以行走,到达目的地;

    做一颗棋子,给人指挥分配,纵使是车、马、炮、小兵、小卒也能立大功;

    做一个蒲团,使众生安住身心,体悟宇宙三千大千世界;

    做一尊佛祖,只要拥有一颗佛心,承担自己是佛,就不会跟人计较、嫉妒,许多恶习就能消除。因为“我是佛”,就不会去偷、去抢、抽烟、喝酒、游乐、赌博。承认自己的佛心,就能重新改造自己。有佛心,眼睛看到的世界都是佛的世界,听到的都是佛的声音,说的话都是佛的语言,手脚做的都是佛的事情。

    除此之外,还要自我期许,发愿规划我们的人生,成为智慧灵巧的人生、幽默风趣的人生、服务奉献的人生、忍耐宽容的人生、融和欢喜的人生、逍遥自在的人生、慈悲喜舍的人生、信解行证的人生、自他圆满的人生、从人到佛的人生。

    如何规划人生?刚才说到孔子的人生规划,也可以给我们一个遵循参考。十五立志于学,到了三十而立,人生健全了,四十岁就能不受环境的诱惑了。青年朋友也要学习不为金钱、爱情的诱惑所动摇,不为外在的威势而恐惧,甚至不为别人的一句话而起心动念,伤心哭泣或得意忘形;到了五十知天命,你年岁增长了,慢慢就能懂得人间的因果、因缘及群我的关系;六十耳顺时,尽管他人对我们说些是是非非,善恶好坏,心中自有方寸,不会受外在环境影响;到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时的人生是最自由洒脱的。

    有一次,我在美国洛杉矶,恰巧碰上寒流,徒众对我非常关心,拿了一顶帽子要我戴。我已经七十几岁,可以从心所欲不踰矩,理应可以戴帽子了,但是我仍然把帽子放下来不戴,徒众们怪我为什么不戴帽子,我说:“如果我一戴帽子,徒众也会跟着我戴帽子。”

    多年前,我有了一部代步的汽车,有些人就批评说:“和尚还坐汽车啊!”我当然不好跟他说:“我从高雄到台北国父纪念馆,讲经,差一点就赶不上,我不坐汽车,要怎么办呢?”

    所以,对于许多问题、想法,都是要经过谨慎思考,才能建立正确的观念。

    这里转述一则民间流传的笑话。阎罗王在阎罗殿上审判世间人的善恶,把惊堂木一拍,众鬼魂匍匐低头。阎罗王说道:“小李!你过去世在人间做人,乐善好施,并未犯下什么大过,还算忠厚,现在判你再次投胎到人间做人,寿命30年。”小李非常感激阎罗王,礼谢后退到一旁。

    阎罗王又把惊堂木大力一拍:“老王!你过去在人间急功近利、好吃懒做、不明就理,常常做出许多糊涂事,现在判你到人间做牛,寿命30年。”

    老王一听,紧张地说:“阎罗王啊!做牛好辛苦啊!要拉车、犁田,做种种的苦工,到了年老的时候,人们还要剥我的皮、吃我的肉……30年当牛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可否给我寿命15年就好了?”

    阎罗王回答:“这怎么可以,剩下的15年怎么办呢?”

    在一旁等候到人间做人的小李跑向前要求道:“我做人30年太短了一点,不如把他做牛的15年寿命给我吧!”阎罗王答应了:“好吧!小李的寿命再加15年,可以活到45岁。”

    阎罗王把惊堂木一拍又说:“钱二!你过去在人间欺善怕恶,常常仗势欺人,现在给你到阳间做一条狗,寿命也是30年。”

    做狗的钱二赶快磕头说:“阎罗王啊!做狗好辛苦!吃的是剩菜剩饭,住的是屋檐墙角,无法遮晒避寒,不论是烈日当空或是凄风苦雨,都要看守门户,遇上主人不高兴的时候,还要遭受拳打脚踢的命运,30年的生命实在太长了,我只要15年就好了。”

    “那还有15年怎么办呢?”

    做人的小李又赶快跑出来说:“阎罗王!没有关系,做狗的那15年再给我好了。”阎罗王没有办法,只好答应。

    阎罗王把惊堂木一拍,审判孙三:“孙三!你过去在人间用计谋欺骗人,现在让你到人间去做猴子,寿命30年。”

    做猴子的孙三惊慌地说:“猴子在深山里吃树叶、水果,本来可以与世无争,但是世间人经常不愿放过我们,手持着猎枪、弓箭,随时准备射杀,让我们每天生活在担惊受怕里,所以30年对猴子来说实在太长了,我希望受报15年就好了。”

    这时候要去做人的小李又跑出来了:“那15年再给我好吗?”阎罗王又答应了。小李的寿命从做人的30岁加上牛、狗、猴子给的各15岁,一共可以活到75岁。

    这个故事譬喻什么呢?人生起初的30年,小时候有父母疼惜,身强力壮,长大后谈恋爱,旅行郊游,是人生最感到有意义的时候,但是毕竟人生如梦一场,很快就会过去了。

    30岁至45岁之间,是牛给人的15年,这期间娶妻生子,背负家庭生活的重担,如同牛一般必须辛勤地工作。

    45岁至60岁的人生如同狗的生命,年过半百的老爸老妈,在家里煮好饭菜后,不仅要让儿女先吃,而且儿女吃饱后,可能把碗筷一丢,就说:“妈妈!今天有朋友约我去看电影。”最后留下了老爸老妈吃剩菜剩饭。甚至儿女们三更半夜不回家,老爸老妈倚门而望,就像狗看门守候一样。

    60岁至75岁是猴子给人的15年,这时期的人生就像猴子般,每天生活在恐惧里,担心无常的弓箭随时会射过来。

    讲到人生,我们不甘愿像牛、狗、猴子一样过一生,希望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所以不能没有规划。从古至今多少的圣贤英雄,因为对自我的一生有规划,才能为人间留下贡献,留下榜样,留下言教,留下历史功绩。

    以上,人生的生涯规划,提供给大家参考,过一个怎么样的人生,就有赖自己的发心和努力。

    1997年讲于佛光山“国际佛教青年会议”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