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己以敬-情趣审美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各言其志

    〔解题〕本文题目系编注者据正文所拟。赋诗观志,行于春秋时代,《左传·襄公二十七年》:“郑伯享赵孟于垂陇,子展、伯有、子西、子产、子大叔、二子石从。赵孟曰:‘七子从君,以宠武也。请皆赋以卒君贶,武亦以观七子之志。’子展赋《草虫》,赵孟曰:‘善哉!民之主也。抑武也不足以当之。’……”《论语》中此一节与《左传》所记者类似,但并非赋诗言志,而是直截了当地道出个人的心愿。孔夫子最终认同曾皙“浴沂咏归”的人生情趣,并非否定“为国”乃至“为小相”的具体志向,而是从全方位人生向往逍遥自在的境界,属于儒家入世诉求以外的“诗意的栖居”。就此而论,儒家学人并非只是一脸严肃的正襟危坐,有时也自有其个性天趣的展现,甚至对生活不乏幽默感。汉刘向《说苑》卷一五《指武》:“孔子北游,东上农山,子路、子贡、颜渊从焉。孔子喟然叹曰:‘登高望下,使人心悲,二三子者,各言尔志。丘将听之。’”这也是孔子考察诸弟子志向的一次记录,登高令人生悲,曾被钱锺书先生总结为“农山心境”。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居则曰[3]:‘不吾知也[4]。’如或知尔,则何以哉[5]?”

    子路率尔而对曰[6]:“千乘之国[7],摄乎大国之间[8],加之以师旅[9],因之以饥馑[10],由也为之[11],比及三年[12],可使有勇,且知方也[13]。”夫子哂之[14]。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15],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16]。如其礼乐,以俟君子[17]。”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原学焉。宗庙之事[18],如会同[19],端章甫[20],愿为小相焉[21]。”

    “点,尔何如?”

    鼓瑟希[22],铿尔[23],舍瑟而作[24],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25]。”子曰:“何伤乎[26]?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27],春服既成[28],冠者五六人[29],童子六七人,浴乎沂[30],风乎舞雩[31],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32]:“吾与点也[33]!”

    三子者出,曾皙后[34]。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35],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36]?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37]?”

    ——《论语·先进》

    [1]子路:即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曾追随孔子周游列国。后死于卫国的内乱。曾皙(xī西):即曾点,一作曾蒧(diǎn点),春秋末鲁国南武城人,曾参的父亲,小孔子六岁,孔门弟子中在七十二贤人之列。冉有:即冉求,字子有,春秋末鲁国人,孔子弟子,后为季孙氏家臣,孔子曾声称冉有不再是其学生,并要求弟子“鸣鼓而攻之”。公西华:即公西赤(前509—?),名赤,字子华,公西是复姓,春秋末鲁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侍坐:在尊长近旁陪坐。

    [2]“以吾一日长乎尔”二句:意谓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长,就有话不说出来。毋吾以,即“毋以吾”。

    [3]居:平素家居。

    [4]不吾知:即“不知我”,意谓无人了解赏识我。

    [5]“如或知尔”二句:意谓如果有人赏识你,你将有何作为?或,有人。以,用,表示作为。

    [6]率尔:急遽貌。

    [7]千乘(射nɡ剩)之国:有兵车千辆的诸侯国,春秋末期,相对于万乘之国为小国。乘,古以一车四马为一乘。

    [8]摄:夹处。

    [9]加之以师旅:意谓大国前来侵犯。师旅,师、旅为古代军队编制。后因用以指军队。这里当谓战事。

    [10]因之以饥馑(jǐn谨):意谓紧接着国内有饥荒的灾祸。因,增添,累积。饥馑,庄稼收成很差或颗粒无收。《诗·小雅·雨无正》:“降丧饥馑,斩伐四国。”毛传:“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

    [11]为之:谓治理此千乘之国。

    [12]比及:及至,等到。

    [13]知方:知礼法。

    [14]哂(shěn审):微笑。

    [15]“方六七十”二句:意谓国境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如,连词,表示选择关系,或者。

    [16]足民:使民富足。

    [17]“如其礼乐”二句:意谓至于礼乐教化,只有等待贤者君子来承担了。这是冉有自谦的说法。如,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至于。礼乐,礼节和音乐,古代帝王常用兴礼乐为手段以求达到尊卑有序远近和合的统治目的。

    [18]宗庙之事:谓诸侯在宗庙中的祭祀仪式等。

    [19]如会同:或者诸侯盟会事宜。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

    [20]端章甫:穿礼服,戴礼帽。端,即玄端,古代的一种黑色礼服,祭祀时,天子、诸侯、士大夫皆服之,这里用如动词。章甫,商代的一种冠,通释为礼帽,这里用如动词。

    [21]小相:傧相的谦称。相,诸侯祭祀、盟会时的司仪官。

    [22]鼓瑟希:谓曾皙弹奏瑟渐趋缓慢。希,通“稀”。

    [23]铿(kēnɡ坑)尔:形容金石玉木等所发出的洪亮声,谓置放其瑟的声音。一说为弹奏结束的终止音。

    [24]作:谓挺身跪直,即长跪。唐以前人席地而坐,跪姿,臀部压于脚跟;长跪亦跪姿,但直起身来,伸直腰股,以示庄敬。

    [25]撰:才具,谓才智和能力。一说作“陈述”讲,指子路等三人所说的话。可参考。

    [26]何伤乎:有什么妨碍呢?伤,妨碍。

    [27]莫(mù木)春:春末,农历三月。莫,“暮”的古字。

    [28]春服既成:谓春服已经穿定。春服,春日穿的衣服。

    [29]冠(ɡuàn贯)者:谓成年人。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

    [30]浴乎沂(yí移):宋朱熹集注:“浴,盥濯也,今上巳祓除是也。”另据清刘宝楠《论语正义》,谓在沂水边洗沐(洗头)以祓除不祥。一说再沂水中洗澡,暮春水尚寒,似不确。汉王充《论衡·明雩》:“浴乎沂,涉沂水也。”可参考。沂,水名,流经今山东曲阜市南。宋朱熹集注:“沂,水名,在鲁城南,地志以为有温泉焉,理或然也。”

    [31]风乎舞雩(yú鱼):谓在舞雩台上乘凉,吹吹风。风,被风吹,引申为乘凉。舞雩,谓舞雩台,古代求雨时举行乐舞祭祀的场所,有坛,故称。

    [32]喟(kuì溃)然:感叹、叹息貌。

    [33]与:赞许。这里体现了孔子在政治上难以有所作为的情势下,企盼过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

    [34]曾皙后:谓曾皙最后走。

    [35]让:谦让。

    [36]唯求则非邦也与:意谓难道冉求所说的就不是诸侯之事了吗?唯,语首助词。邦,国。与,通“欤”。

    [37]“赤也为之小”二句:意谓如果公西华只能做诸侯的小相,谁还能做那大相呢?之,代指诸侯。小,即前文所称“小相”。孰,谁。

    王子猷(二则)

    刘义庆

    〔解题〕本文题目系编注者据正文所拟。刘义庆(403—444),字季伯,南北朝时宋武帝刘裕之侄,历官秘书监、尚书左仆射、荆州刺史、江州刺史。病卒,谥康王。《世说新语》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依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三十六类,每类若干则,全书凡千馀则,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淡,往往三言两语,人物形象即呼之欲出。王子猷,即王徽之(338—386),字子猷,王羲之第五子,曾官车骑参军、大司马参军、黄门侍郎。书法家,以生性高傲、放诞不羁、不拘小节著称于世。以下两则可见东晋名士审美情趣与注重自我、率意任性的个性特点,每为后世读书人所津津乐道,引为掌故。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1],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2]

    王子猷居山阴[3],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4],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5]。忽忆戴安道[6],时戴在剡[7],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8],造门不前而返[9]。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10],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世说新语·任诞》

    [1]啸咏:犹歌咏。

    [2]何可一日无此君:南朝梁刘孝标注引《中兴书》云:“徽之卓荦不羁,欲为傲达,放肆声色颇过度。时人钦其才,秽其行也。”

    [3]山阴:今浙江绍兴。

    [4]皎然:明亮洁白貌。

    [5]左思:(250?—305?),字太冲,西晋著名文学家,其传世《招隐诗二首》,其一有云:“杖策招隐士,荒涂横古今。岩穴无结构,丘中有鸣琴。白雪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6]戴安道:即戴逵(326—396),字安道,东晋谯郡铚县(今安徽濉溪)人,终生未仕,绘画工人物、山水,擅长雕塑,善鼓琴,博才多艺。

    [7]剡(shàn善):古县名,治所在今浙江嵊州西南。

    [8]经宿(xiǔ朽):一夜。

    [9]造门:到门口。

    [10]乘兴:趁一时高兴;兴会所至。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解题〕根据逯钦立《陶渊明事迹诗文系年》,本篇带有作者自传性质的散文当作于陶渊明五十六岁时。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有云:“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据“少有高趣”一句,似乎此篇撰写于作者青壮年时期。然而从全篇行文语气推断,以作于其暮年说较为可靠。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卷一《陶渊明祠堂记》有云:“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归去来辞》,皆有悠然自得之趣,视矫世绝俗之士,相去悬殊。后世但知其人品之高,卓越千古,即史氏亦仅以隐逸目之。惟宋罗端良愿《祠堂记》最能得其品谊之实。其略云:‘渊明生百代之后,独颓然任实。虽清风高节邈然难嗣,而言论所表,篇什所寄,率书生之素业,或老农之常务。仕不曰行志,聊资三径而已。去不曰为高,情在骏奔而已。饥则乞食,醉便遣客。不藉琴以为雅,故无弦亦可。不因酒以为达,故把菊自足。真风所播,直扫魏、晋浇习。’”此评最得古代真正读书人之本色,甘于贫贱,自得其乐,率真而无一丝矫饰。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1],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2],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3];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4]。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5],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6],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7]。环堵萧然[8],不蔽风日[9]。短褐穿结[10],箪瓢屡空[11]。晏如也[12]。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13]。忘怀得失,以此自终[14]。

    赞曰[15]: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16]。”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17]?酣觞赋诗[18],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19]?葛天氏之民欤[20]?

    ——《陶渊明集》卷六

    [1]何许:何处。

    [2]闲静:安闲宁静。

    [3]不求甚解:意谓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刻意在字句训诂上花工夫。

    [4]“每有会意”二句:陶渊明《与子俨等疏》:“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会意,会心,领悟。

    [5]亲旧:亲戚故旧。

    [6]造饮辄尽:谓一去饮酒就喝光为止。造,至。

    [7]吝情:犹顾惜;顾念。

    [8]环堵:四周环着每面一方丈的土墙。形容狭小、简陋的居室。萧然:空寂;萧条。

    [9]不蔽风日:谓难以遮蔽风吹与日晒。

    [10]短褐(hè贺):粗布短衣,古代贫贱者或僮竖之服。穿结:谓衣服洞穿和补缀。

    [11]箪(dān丹)瓢:盛饭食的箪和盛饮料的瓢,亦借指饮食。屡空:经常贫困,谓贫穷无财。

    [12]晏如:安定;安宁。

    [13]颇示己志:谓略微表达一己之志向。颇,略微;稍微。

    [14]以此自终:谓如此生活到老。

    [15]赞:纪传体史书篇末用于赞颂或评价人物等,多为韵语,后亦作为一种文体。作者本篇有意模仿史书用赞,但未用韵语。

    [16]黔娄:春秋时期隐士名。“不戚戚于贫贱”二句:意谓不因贫贱而忧伤,对于富贵也不急切营求。语本汉刘向《列女传》卷二《鲁黔娄妻》记述黔娄去世后曾子与黔娄妻有关其谥号的一段对话:“曾子不能应,遂哭之曰:‘嗟乎,先生之终也!何以为谥?’其妻曰:‘以康为谥。’曾子曰:‘先生在时,食不充虚,衣不盖形。死则手足不敛,旁无酒肉。生不得其美,死不得其荣,何乐于此而谥为康乎?’其妻曰:‘昔先生君尝欲授之政,以为国相,辞而不为,是有馀贵也。君尝赐之粟三十钟,先生辞而不受,是有馀富也。彼先生者,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其谥为康,不亦宜乎!’曾子曰:‘唯斯人也而有斯妇。’君子谓黔娄妻为乐贫行道。”

    [17]极其言:谓推究黔娄妻的话。极,深探,穷究。兹:指代五柳先生。若人:那样一种人,指代黔娄一类的隐士。俦(chóu筹):同类。

    [18]酣觞:纵酒。

    [19]无怀氏:传说中的上古帝王。《管子·封禅》:“昔无怀氏封泰山。”唐尹知章注:“(无怀氏)古之王者,在伏羲前。”宋罗泌《路史·禅通纪三·无怀氏》:“无怀氏,帝太昊之先。其抚世也,以道存生,以德安刑……当世之人甘其食,乐其俗,安其居而重其生。”

    [20]葛天氏:传说中的远古帝名,一说为远古时期的部落名。《吕氏春秋·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掺牛尾,投足以歌八阕。”宋罗泌《路史·禅通记》:“葛天者,权天也,爰拟旋穹作权象,故以葛天为号。其为治也,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无能名之。”陶渊明认为上古社会民风淳朴,故以作其民为理想。

    山中与裴迪秀才书

    王维

    〔解题〕王维(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生于蒲州(今山西永济)。盛唐著名诗人。裴迪(生卒年不详),关中(今属陕西)人,工山水诗,接近王维诗风,与王维、杜甫皆有唱酬。秀才,唐初曾与明经、进士并设为举士科目,旋停废。唐人或称应举的读书人为秀才。王维在蓝田辋川有别墅,风景优美,王维与裴迪等友人经常畅游其中,诗歌酬唱为乐。这篇小文即在蓝田山中所写,描写景物,富于诗情画意,古代读书人之审美趣味尽皆蕴含其中,凸显了古人对于心灵自由的憧憬。

    近腊月下[1],景气和畅[2],故山殊可过[3]。足下方温经[4],猥不敢相烦[5]。辄便往山中[6],憩感配寺[7],与山僧饭讫而去[8]。北涉玄灞[9],清月映郭[10]。夜登华子冈[11],辋水沦涟[12],与月上下[13]。寒山远火,明灭林外[14]。深巷寒犬,吠声如豹[15]。村墟夜舂[16],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17],携手赋诗,步仄径[18],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19],春山可望,轻鯈出水[20],白鸥矫翼[21],露湿青皋[22],麦陇朝雊[23]。斯之不远[24],傥能从我游乎[25]?非子天机清妙者[26],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27]!因驮黄蘖人往[28],不一[29]。山中人王维白[30]。

    ——《王右丞集笺注》卷一八

    [1]腊月下:谓农历十二月月末。腊月,因腊祭而得名,通常指农历十二月。下,这里指月末。

    [2]景气:景色;景象。和畅:温和舒畅。

    [3]故山殊可过:谓我的蓝田辋川别墅特别宜于游玩。故山,旧山,这里即指其辋川别墅。过,来访;前往拜访。

    [4]足下: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温经:温习经书。

    [5]猥:副词,随便。不敢相烦:不敢干扰。这是宛转、客气的说法。

    [6]辄便:随即。

    [7]憩(qì器):休息,歇息。感配寺:似当作感化寺。王维有《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诗,裴迪有《游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诗,张籍有《登咸阳北寺楼》诗(一作《登感化寺楼》),白居易有《感化寺见元九刘三十二题名处》诗。

    [8]山僧:住在山寺的僧人。饭讫(qì器):吃罢饭。

    [9]玄灞:即灞水。玄,黑色。晋潘岳《西征赋》:“南有玄灞素浐,汤井温谷。”唐李善注:“玄、素,水色也。灞、浐,二水名也。”灞水,即霸水,流经今陕西西安与蓝田。

    [10]郭:这里指蓝田县外城。

    [11]华子冈:王维蓝田辋川别墅中的一处景观。王维《辋川集·华子冈》诗:“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

    [12]辋水:即辋川,一作辋谷水,在今陕西蓝田县南,源出南山辋谷,西北流入灞河。沦涟:谓水波。

    [13]与月上下:形容月映于水,月影随水波上下浮动。

    [14]明灭:谓忽明忽暗。

    [15]吠声如豹:形容犬吠声凶猛。

    [16]村墟:村庄。夜舂(chōnɡ充):夜晚用杵捣臼的响声。

    [17]曩(nǎnɡ攮)昔:往日,从前。

    [18]仄径:狭窄的小路。

    [19]蔓发:蔓延滋长。

    [20]鯈(tiáo条):又名白鯈、白鲦,一种生于淡水的小白鱼。化用《庄子·秋水》“鯈鱼出游从容”之典。

    [21]矫翼:展翅。

    [22]青皋:春天的水边,绿意盎然的水边。王维《自大散至黄牛岭见黄花川》诗:“青皋丽已净,绿树郁如浮。”

    [23]麦陇:同“麦垄”,即麦田。朝雊(zhāo ɡòu昭构):谓清晨野鸡鸣叫。

    [24]斯之不远:意谓春天的景象即将来临。

    [25]傥(tǎnɡ躺):或许,也许。

    [26]天机:犹灵性,谓天赋灵机。

    [27]无忽:谓不要忘怀。

    [28]因驮黄蘖人往:意谓托运送黄蘖药材的人给你捎信。黄蘖,亦作“黄檗”或“黄柏”,落叶乔木,树皮淡灰色,中医可入药,有清热、解毒等作用。

    [29]不一:同“不一一”,即不详细说。旧时书信结尾常用语。

    [30]山中人:以战国楚屈原的自称而自称,有些许调侃意味。

    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柳宗元

    〔解题〕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河东解县(今山西永济)人。唐德宗贞元九年(793)进士,贞元十四年(798)中博学宏词科。因参加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改革运动遭到失败,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后改柳州(今属广西)刺史。卒于任所。他在文学史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与韩愈共同从事古文运动,有“韩柳”之号。柳宗元贬官永州,为后世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所选此篇即为八记中的第四篇,或简称“小石潭记”。不同于古人游记多有欣然自得之趣的流露,这篇游记于工致细腻的写景中,总隐含一种淡淡的忧思,孤寂落寞中仿佛有难以自已的情怀,从而令山水打上了作者的主观印迹。清王国维《人间词话》论境界有云:“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此虽论词之语,于散文游记亦榫卯相合。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1],隔篁竹闻水声[2],如鸣佩环[3],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4]。全石以为底[5],近岸卷石底以出[6],为坻为屿[7],为嵁为岩[8]。青树翠蔓[9],蒙络摇缀[10],参差披拂[11]。潭中鱼可百许头[12],皆若空游无所依[13]。日光下澈,影布石上[14],佁然不动[15];俶尔远逝[16],往来翕忽[17],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18]。其岸势犬牙差互[19],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20],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2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右[22],余弟宗玄[23]。隶而从者[24],崔氏二小生[25],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集》卷二九

    [1]小丘:永州八记中的第三篇为《钴□潭西小丘记》,两篇相承接。

    [2]篁竹:竹丛。

    [3]如鸣佩环:形容流水声清脆悦耳。佩环,谓玉质佩饰物,古人系其组件于腰间,行走时相互撞击,叮当作响。

    [4]清冽(liè列):清澄而寒冷。

    [5]全石以为底:谓潭底由整块石头构成。

    [6]近岸卷石底以出:谓靠近岸边处的潭底石向上翻卷而高出水面。

    [7]坻(chí池):这里谓水中高地。屿(yǔ雨):小岛。

    [8]嵁(kān堪):石高峻状。

    [9]翠蔓:绿色的蔓生野草。

    [10]蒙络:蒙盖连接。摇缀:摇曳连缀。

    [11]参差(cēn cī岑阴平疵):不齐貌。披拂:飘动。

    [12]可百许头:大约有百尾左右。

    [13]若空游无所依:意谓如在空中游动,无所凭借。明杨慎《丹铅馀录》卷一:“柳子厚《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此语本之郦道元《水经注》:‘渌水平潭,清洁澄深,俯视游鱼,类若乘空。’沈佺期诗‘鱼似镜中悬’,亦用郦语意也。”

    [14]“日光下澈”二句:意谓日光直透水底,鱼的影子投射于石上。

    [15]佁(ǎi蔼)然:静止貌。一本作“怡然”,未如“佁然”义胜。

    [16]俶(chù触)尔:犹倏尔,谓忽然。

    [17]翕(xī西)忽:犹倏忽,急速貌。

    [18]“潭西南而望”三句:意谓向小石潭的西南面望去,流入潭的河水如北斗七星般的曲折,又如蛇行一样蜿蜒,忽隐忽现流淌而来。

    [19]犬牙差互:形容河岸的形势如犬牙般相互交错。

    [20]环合:围绕。

    [21]“凄神寒骨”二句:意谓因景物幽深,令人感到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悄怆(chuànɡ创去声),忧伤,凄凉。幽邃(suì穗),幽深,深邃。

    [22]吴武陵:信州人,元和初进士,历官太学博士、韶州刺史,因事贬潘州司户参军,卒于任。柳宗元谪永州,而武陵亦坐事流永州,两人得以交往。龚右:一作“龚古”,生平不详。

    [23]宗玄:柳宗元从弟柳宗玄。

    [24]隶而从者:作为随从而一起来的人。

    [25]崔氏二小生:谓柳宗元姐夫崔简的两个儿子。崔简(?—812),字子敬,进士,历官刑部员外郎,出刺连州,流□州,卒。见柳宗元《故永州刺史崔君流配□州权厝志》。

    醉翁亭记

    欧阳修

    〔解题〕这篇文章撰写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欧阳修在滁州刺史的贬官任上,时年四十岁。“不惑”之年即以“醉翁”自号,恰如同苏轼四十岁即在其《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词中自称“老夫”一样,大约是古人自我作老的一种习气。赵宋王朝读书人的生态环境远较唐代宽松,即使仕途暂遇挫折,也能维持一定的人格尊严,这是欧阳修在被贬官的失意状态下仍能保持悠然自得以及“与民同乐”旷达精神的基础。文章二十一个“也”的虚词的运用,不觉累赘,反而有一唱三叹的抑扬顿挫之美,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尽在其中。据《朱子语类》卷一三九,宋朱熹曾论欧文修改之妙云:“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如寻常不经思虑,信意所作。”可见传世美文并非作者信笔挥洒所致,其间甘苦,唯有个中人方能体味。

    环滁皆山也[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3],琅琊也[4]。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5],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6]。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7],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8]。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9]。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10],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2]。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13],云归而岩穴暝[14],晦明变化者[15],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16],佳木秀而繁阴[17],风霜高洁[18],水落而石出者[19],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20],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21];山肴野蔌[22],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23],射者中[24],弈者胜[25],觥筹交错[26],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27],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28],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29]。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30]。

    ——《欧阳文忠公文集·居士集》卷三九

    [1]滁:谓滁州,今属安徽。

    [2]林壑(hè贺):山林涧谷。

    [3]蔚然:草木茂密貌。深秀:谓山色幽深秀丽。

    [4]琅琊(lánɡ yá郎牙):即琅邪山,在今安徽滁州市西南十里。西晋伐吴,琅邪王司马伷曾在此驻兵,因名。琅琊,又写作“琅邪”。

    [5]潺(chán缠)潺:流水声。

    [6]酿泉:泉名,在今安徽省滁州市西南。

    [7]翼然:鸟展翅貌,这里形容建筑物亭顶呈高耸开张之状。临:居高面低。

    [8]智仙:琅邪山开化寺僧人。

    [9]太守:官名。秦置郡守,汉景帝时改名太守,为一郡最高的行政长官,宋以后改郡为府或州,太守并非正式官名,只用作知府、知州的别称。自谓:以自己的别号“醉翁”名亭。

    [10]饮少辄醉:谓饮酒不多就醉。辄,就。

    [11]故自号曰醉翁:欧阳修《赠沈遵》诗:“沈夫子,恨君不为醉翁客,不见翁醉山间亭。翁欢不待丝与竹,把酒终日听泉声。有时醉倒枕溪石,青山白云为枕屏。花间百鸟唤不觉,日落山风吹自醒。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客。”

    [12]寓:寄托。

    [13]若夫:至于,用于句首或段落的开始,表示另提一事。林霏:树林中的云气。

    [14]暝(mínɡ明):昏暗。

    [15]晦明:阴晴;明暗。

    [16]野芳发而幽香:谓野花初放而散出淡淡的清香。此为春景。

    [17]佳木秀而繁阴:谓嘉树茂盛,树荫浓密。此为夏景。

    [18]风霜高洁:谓凝霜皎洁,天高气爽。此为秋景。

    [19]水落而石出:谓冬季因水位下降而令石头显露出来。此为冬景。

    [20]伛偻(yǔ lǚ禹旅):脊梁弯曲,驼背,谓老年人。提携:领手牵扶,谓孩童。

    [21]洌(liè列):清澄。宋方勺《泊宅编》卷一:“欧公作《醉翁亭记》后四十九年,东坡大书重刻于滁州,改‘泉冽而酒香’作‘泉香而酒冽’,‘水落而石出’作‘水清而石出’。”冽,通“洌”。可参考。

    [22]山肴野蔌(sù素):野味和蔬菜。

    [23]非丝非竹:谓不以演奏音乐为乐。丝,胡琴、琵琶一类的弦乐器。竹,箫笛一类的管乐器。

    [24]射者中(zhònɡ众):谓投壶获胜。投壶,古代宴会礼制,亦为娱乐活动,宾主依次用矢投向盛酒的壶口或投壶专用的高壶,以投中多少决胜负,负者饮酒。

    [25]弈者胜:谓围棋博弈获胜。

    [26]觥(ɡōnɡ公)筹交错:酒器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觥,盛酒或饮酒器,古代用兽角制,后也用木或青铜制,这里泛指酒杯。筹,酒筹,饮酒时用以记数或行令的筹子。

    [27]颓(tuí推阳平)然:倒下貌。

    [28]阴翳(yì义):谓树木枝叶繁茂成阴。

    [29]“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四句:从庄子与惠子濠梁观鱼脱化而来,展现一种物我交融的愉悦心态。《庄子·秋水》:“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乐其乐,谓因众人之乐而感到快乐。前“乐”为动词,后“乐”为名词。

    [30]庐陵:今江西吉安市。欧阳修为宋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市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故常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爱莲说

    周敦颐

    〔解题〕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宋道州营道(今湖南永州市道县)人。宋代理学开山祖,为程颢、程颐之师。黄庭坚谓其“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莲花,通称荷花,其君子品格正是作者的自我写照!“说”作为一种文体,属于阐述某种道理或主张的文章,明杨慎《丹铅杂录·珊瑚钩诗话》:“正是非而著之者,说也。”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1]。晋陶渊明独爱菊[2];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濯清涟而不妖[5],中通外直[6],不蔓不枝[7],香远益清,亭亭净植[8],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9]。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10];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1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2]!

    ——《周濂溪集》卷八

    [1]蕃:众多。

    [2]晋陶渊明独爱菊:南朝梁萧统《陶渊明传》:“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弘(王弘,江州刺史)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陶渊明《饮酒诗二十首》其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又《和郭主簿诗二首》其二:“芳菊开林耀,青松冠严列。”又《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见本书所选《与子俨等疏》“题解”。

    [3]“自李唐来”二句: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京城贵游,尚牡丹三十馀年矣。每春暮,车马若狂,以不耽玩为耻。执金吾铺官围外寺观种以求利,一本有直数万者。”唐刘禹锡《赏牡丹》诗:“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李唐,即唐朝,唐代帝王姓李,故称。盛,极。

    [4]淤泥:犹污泥。染:沾染。

    [5]濯:洗涤。清涟:谓水清澈而有细波纹。妖:艳丽。

    [6]中通外直:谓莲茎内空直挺。

    [7]不蔓不枝:谓莲茎直而无分枝蔓生。

    [8]亭亭:独立貌。净植:洁净地直立着。

    [9]亵(xiè谢)玩:谓亲近不庄重而玩弄。

    [10]隐逸:犹隐居;隐遁。

    [11]鲜(xiǎn显)有闻:很少听说过。鲜,少。

    [12]宜乎:犹当然;无怪。表示事情本当如此。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解题〕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代著名文学家。据明弘治十三年(1500)《黄州府志》卷四《寺观·本府》:“古寺,在今城南大云寺前,今为民居。”乾隆十四年(1749)《黄州府志》卷二〇《寺观·黄冈》:“承天寺,在城南,今废。即东坡乘月访张怀民处。”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文字狱,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无权签署公文,开始了在黄冈长达五年之久的流放生活。然而苏轼达观自处,自认是田舍翁躬亲农耕并且乐在其中。佛老与世无争的思想令其固有的“致君尧舜”的儒家理念逐渐淡薄,这是他排除极度精神苦闷的一种无奈选择。在寻常景物中发现美,发现可以任意驰骋想象的空间,正是寻求自我解脱的人生境界。正因为苏轼有此一人生境界,才令他安然度过了其人生此后更为凶险的惠州、儋州之贬。无疑,读这篇小品文字,作者那超凡脱俗之想将带读者进入一个精神无限自由的新天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2]。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3],水中藻荇交横[4],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5]。黄州团练副使苏某书[6]。

    ——《苏轼文集》卷七一

    [1]元丰六年:即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赵顼的年号(1078—1085)。

    [2]张怀民:即张梦得,一字偓佺,宋清河(今属河北)人。元丰六年亦因事贬谪黄州,初时寓居承天寺。后曾筑亭于住所之旁,以纵揽江山之胜概,苏轼名之为快哉亭。苏轼弟苏辙有《黄州快哉亭记》记其事。

    [3]庭下如积水空明:意谓庭院中洒满月光,如同一泓积水清澈透明。

    [4]藻荇(xìnɡ姓):前者为水生藻类植物,即水藻;后者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叶呈对生圆形。

    [5]闲人:清闲无事的人。这是对贬谪人生的一种自我调侃。

    [6]黄州:今湖北黄州市。团练副使:宋代散官官阶之一,多用于迁转,一般不任事。

    游武林湖山六记

    王士性

    〔解题〕王士性(1540—1598),字恒叔,号太初,又号元白道人,临海(今属浙江)人。明神宗万历五年(1577)进士,历官确山知县、礼科给事中、四川参议、太仆少卿、鸿胪卿。平生喜游历。武林是旧时杭州的别称,因其地有武林山而得名。武林山即杭州城西灵隐、天竺诸山的总名。万历六年(1578)已考中进士的王士性被选为确山(今属河南)县令,从其家乡取道杭州上任,得便与友人畅游西湖山水,于是连同“昔游”所记,写下此文,作为游武林六记之首与代序。此文而外,其馀五文:《出涌金门过孤山至岳坟记》、《出清波门游湖南诸山至六桥记》、《出钱塘门观戒坛至灵隐上三天竺记》、《再出清波门至六和塔望潮记》、《登吴山记》。晚明是一个鼓吹个性解放的时代,文人士大夫大多流连山水,在其中寻觅自己的精神寄托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王士性对杭州湖山胜概情有独钟,将其景致分为晴、雨、雪、月之观加以渲染,从而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找到人生的情感归宿。

    苏子瞻云:“天目之山[1],苕水出焉[2]。龙飞凤舞[3],萃于临安[4]。”则堪舆氏言也[5]。临安胜以西湖为最[6],白傅之函[7],苏公之堤[8],唐、宋以前,夫非潴溉地耶[9]?南渡后[10],山有塔院,岸有亭台,堤有花木,水有舸舫[11],阴晴不问,士女为群[12],猗与白云之乡[13],遂专为歌舞之场矣[14]。

    余自青衿结发[15],肄业武林[16],洎乎宦游于四方[17],几三十年,出必假道[18],过必浪游[19],晴雨雪月,无不宜者。语云:人知其乐,而不知其所以乐也[20]。余则能言,请尝试之。

    当其暖风徐来,澄波如玉,桃柳满堤,丹青眩目[21],妖童艳姬[22],声色遝陈[23],尔我相觑[24],不避游人,余时把酒临风,其喜则洋洋然[25]。故曰宜晴。

    及夫白云出岫[26],山雨满楼[27],红裙不来[28],绿衣佐酒[29],推蓬烟里,忽遇孤舟,有叟披蓑,钓得艖头[30],余俟酒醒,山青则归,雨细风斜则否[31]。故曰宜雨。

    抑或琼岛银河[32],枯槎路迷[33],山树转处,半露楼台,天风吹雪,堕我酒杯,偶过孤山[34],疑为落梅,余时四顾无人,则浮大白[35],和雪咽之,向逋仙墓而吊焉[36]。故曰宜雪。

    若其晴空万里,朗月照人,秋风白苎[37],露下满襟,离鸿惊起[38],疏钟清听[39]。有客酹客[40],无客顾影[41]。此于湖心亭佳[42],而散步六桥[43],兴复不减。故曰宜月。

    余居恒系心泉石[44],几欲考卜湖畔[45],良缘未偶[46],聊取昔游记之。然吾游夥矣[47],每挟宾朋,止占一丘一壑,行踪未遍,夕阳旋归。惟戊寅春[48],捧檄朗陵[49],念走风尘[50],未卜再游何日,乃与所知蔡立夫、吴本学辈[51],纵目全湖一周,遂以斯游记。

    ——《五岳游草》卷三

    [1]“天目之山”四句为苏轼《表忠观碑》中文字。天目之山:即天目山,在今浙江西北部,东北至西南走向,分为东、西两支,是古今游览胜地。

    [2]苕(tiáo条)水:即苕溪,在今浙江北部,有东、西两源,东苕溪(龙溪)源出天目山南,西苕溪源出天目山北,在湖州附近汇合注入太湖。

    [3]龙飞凤舞:形容山势水流奔放,姿态生动。

    [4]萃:聚集。临安:宋代府名,即今杭州。南宋绍兴八年(1138),宋高宗定都于此。

    [5]堪舆氏言:谓风水师的话。堪舆家,古代占候卜筮者的一种,以后专指相地看风水者。宋范坰、林禹《吴越备史》卷一云:“郭璞《临安地志》云:‘天目山前两乳长,龙飞凤舞到钱唐。海门山起横为案,五百年生异姓王。’”苏轼之语或本此。另见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卷一。

    [6]胜:形容事物优越、美好。

    [7]白傅之函:谓石函桥。这里有颂扬唐白居易居官为民兴利除害之意。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卷八:“石函桥,唐刺史李泌建,有水闸,泄湖水以入下湖。”白傅,即白居易(772—846),晚年官授太子少傅,故称白傅。《新唐书》本传云:“为杭州刺史,始筑堤捍钱塘湖,钟泻其水,溉田千顷。复浚李泌六井,民赖其汲。”又,白居易有《钱塘湖石记》一文,为其离任杭州时所作,内有云:“钱塘湖一名上湖,周回三十里,北有石函,南有笕。凡放水溉田,每减一寸,可溉十五馀顷,每一复时,可溉五十馀顷。”又云:“予在郡三年,仍岁逢旱,湖之利害,尽究其由。恐来者要知,故书于石。”

    [8]苏公之堤:即苏公堤,又称苏堤。在西湖上,南起南屏路,北接曲院风荷。为苏轼于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任杭州知州时所筑成,堤上六桥,古朴美观。西湖十景之首,即苏堤春晓。

    [9]潴(zhū猪)溉:蓄聚灌溉。

    [10]南渡: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下,宋高宗渡长江南逃,后建都临安,史称南渡。

    [11]舸舫(ɡě fǎnɡ各上声仿):大船称舸,并连起来的船只称舫。

    [12]士女:青年男女。

    [13]猗与(yī yú衣鱼):叹词,表示赞美。白云之乡:即白云乡,比喻仙乡。

    [14]歌舞之场:形容繁华之所。语本宋林升《题林安邸》:“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5]青衿:青色交领的长衫,明代秀才的常服。这里即指少年学子。结发:即束发。古代男子自成童开始束发,因指初成年。

    [16]肄(yì亿)业:修习课业。

    [17]洎(jì记)乎:等到,待及。宦游:旧时谓外出求官或做官。

    [18]假道:借路。

    [19]浪游:四方漫游。

    [20]“语云”二句:似套用宋欧阳修《醉翁亭记》:“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只太守之乐其乐也。”

    [21]丹青:红色与青色。这里泛指绚丽的色彩。

    [22]妖童:美少年,古代多谓男色,与“娈童”意近。艳姬:妖艳的美女。

    [23]遝(tà踏)陈:聚积杂陈。

    [24]相觑:对看;互相看见。

    [25]“余时把酒临风”二句:套用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把酒临风,谓迎风举起酒杯畅饮。洋洋,自得貌,喜乐貌。

    [26]白云出岫(xiù秀):反用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岫,峰峦。

    [27]山雨满楼:语本唐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山雨欲来风满楼。”这里即指风。

    [28]红裙:当谓歌妓。

    [29]绿衣:代指婢妾。佐酒:劝酒。

    [30]艖(chā插)头:小船头。

    [31]雨细风斜:语本唐张志和《渔父》词:“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32]琼岛银河:形容大雪覆盖下的杭州湖山景色。琼岛,传说中的仙岛,仙人的居所。银河,晴天夜晚,天空呈现的由大量恒星构成的银白色的光带。

    [33]枯槎(chá茶):木船。

    [34]孤山:孤耸于西湖里湖与外湖之间,故名。又因山上多梅,一名梅屿。

    [35]浮大白:饮一满杯酒。

    [36]逋(bū补平声)仙墓:即林和靖墓,在西湖孤山放鹤亭附近。林和靖(967—1028),名逋,字君复,北宋诗人,卒后,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钱塘(今杭州)人。他隐居西湖孤山,不仕不娶,植梅养鹤,有《林和靖诗集》。吊:凭吊。

    [37]白苎(zhù住):同“白纻”,即白衣,古代士人未得功名时所穿衣服。这里即谓作者未获功名时的装束。

    [38]离鸿:失群的孤雁。

    [39]疏钟清听:指西湖十景之一的“南屏晚钟”。唐宋时杭州南屏山麓西湖南之净慈寺内,有一铜钟,寺僧傍晚敲钟,悠扬动听,因名南屏晚钟。明洪武十一年(1378),重铸一口大钟,传声更远。

    [40]酹(lèi类)客:谓与客举行以酒浇地的一种仪式,以表示祭奠。

    [41]无客顾影:语本唐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顾影,自顾其影,这里有自矜、自负的意思。

    [42]湖心亭:故址在今杭州西湖中。亭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初名振鹭亭,万历间重建,又称清喜阁,金碧辉煌,规模壮丽。今亭重建于1953年,为一层二檐、四面厅之建筑。

    [43]六桥:谓西湖苏堤上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六桥。

    [44]恒:长久。系心:挂心。泉石:指山水。

    [45]考卜:古代以龟卜决疑,称“考卜”。这里是问卜择居的意思。

    [46]良缘未偶:谓未遇美好的缘分。偶,遇合,幸运。

    [47]夥(huǒ火):众多。

    [48]戊寅:即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

    [49]捧檄:原谓为母出仕,这里就是做官之意。据《后汉书·刘平等传序》,东汉毛义有孝名。张奉去拜访他,正遇府檄至,令毛义出任守令,毛义拿到檄,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张奉因此看不起他。后毛母死,毛义就不再出去做官,张奉才知毛义出仕完全是为了让母亲高兴,感叹自己知他不深。朗陵:西汉所置县名,明代为确山县(今属河南)。王士性中进士后,出任确山县令。

    [50]风尘:宦途,官场。晋葛洪《抱朴子·交际》:“驰骋风尘者,不懋建德业,务本求己。”

    [51]所知:相识的人;要好的人。蔡立夫:据汪道昆《太函集》卷七六《南屏社记》云:“自天台至者则蔡立夫。”可知蔡立夫曾于万历十四年(1586)参与汪道昆在西湖主持之南屏社。又明胡应麟《少室山房集》卷五八有七律一首,诗题为《蔡立夫素不事曲糵,入都下忽以酒人名,每一举觞,辄酣畅累日,夜乃醒,醒则复呼酒,酒已复醉,或至经月始复常,自名连环饮。得歌者苗凤,时置屏障间相酬酢。余甚高其风格,戏赠此章》,可见蔡立夫善饮酒,生活放荡不羁。吴本学:生平不详。

    叙陈正甫《会心集》

    袁宏道

    〔解题〕这篇文章撰写于万历二十五年(1597),陈正甫时任徽州知府,适逢袁宏道解任吴令后畅游歙县一带。陈正甫,即陈所学(生卒年不详),字正甫,一字志寰,景陵(今湖北天门)人。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其所编《会心集》今不传,大约是汇辑古人有关事迹者,偏重于“趣”的阐发。此叙即从“趣”生发议论,认为“趣”生于真与自然,在“童趣”、“山林隐士之趣”、“愚不肖之趣”的分殊中,以“童趣”全本真与自然,故为最上乘之趣。这显然与李贽的“童心说”有一脉相承的地方。从审美角度而言,所谓“趣”是主、客观两者相结合映发的产物。作者之弟袁中道《刘玄度集句诗序》曾论及“趣”与“慧”的关系:“凡慧则流,流极而趣生焉。天下之趣,未有不自慧生也。”这番议论与本文所谓“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之说异曲同工,都传达出“性灵说”的真义。明陆云龙《叙袁中郎先生小品》云:“中郎叙《会心集》,大有取于趣。小修称中郎诗文,云率真。率真则空灵现,空灵现则趣生,即其不受一官束缚,正不蔽其趣,不抑其性灵处。”此外,趣生于空灵,具备一定的审美情境是必须的,清初张潮《幽梦影》有云:“楼上看山,城头看雪,灯前看月,舟中看霞,月下看美人,另是一番情境。”明代文人士大夫审美重“趣”,读此文可略见一斑。

    世人所难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态[1],虽善说者不能下一语,唯会心者知之[2]。

    今之人慕趣之名,求趣之似,于是有辨说书画、涉猎古董以为清[3];寄意玄虚、脱迹尘纷以为远[4];又其下则有如苏州之烧香煮茶者[5]。此等皆趣之皮毛,何关神情[6]。

    夫趣得之自然者深,得之学问者浅。当其为童子也,不知有趣,然无往而非趣也。面无端容,目无定睛,口喃喃而欲语,足跳跃而不定,人生之至乐,真无逾于此时者。孟子所谓“不失赤子”[7],老子所谓“能婴儿”[8],盖指此也。趣之正等正觉最上乘也[9]。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愚不肖之近趣也[10],以无品也[11],品愈卑故所求愈下,或为酒肉,或为声伎[12],率心而行,无所忌惮,自以为绝望于世,故举世非笑之不顾也,此又一趣也。迨夫年渐长[13],官渐高,品渐大[14],有身如梏[15],有心如棘[16],毛孔骨节俱为闻见知识所缚[17],入理愈深,然其去趣愈远矣。

    余友陈正甫,深于趣者也,故所述《会心集》若干卷,趣居其多,不然虽介若伯夷[18],高若严光[19],不录也。噫,孰谓有品如君,官如君,年之壮如君,而能知趣如此者哉!

    ——《袁宏道集笺校》卷一〇

    [1]女中之态:意谓女子的神态、风度、气质等偏于精神方面的外在表现。宋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一:“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清初李渔《闲情偶寄·声容部·态度》有专论女子“态度”文字,可参考。

    [2]会心者:谓能于内心领悟的人。

    [3]涉猎:只作肤浅探求,不求深入研究。古董:珍贵希见的古物。清:清雅之趣。

    [4]玄虚:谓道家玄远虚无的学说。脱迹尘纷:谓将自身从世俗的纷扰中摆脱出来。远:淡远之趣。

    [5]苏州之烧香煮茶:事本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韦应物,立性高洁,鲜食寡欲,所居焚香扫地而坐。”苏州,即韦应物(737—792?),唐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以曾任苏州刺史,后世称韦苏州。

    [6]神情:人面部的神态、表情。

    [7]不失赤子:语本《孟子·离娄下》:“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赤子之心,即婴儿天真纯朴的心。

    [8]能婴儿:语本《老子》第十章:“专气致柔,能婴儿。”意即结聚精气以致柔顺,能像婴儿的状态吗?

    [9]正等正觉:佛学术语,或译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即一切真理之无上智慧。最上乘:佛学术语,意即至极的教法。

    [10]愚不肖(xiào孝):愚昧不成材的人。

    [11]品:这里谓做人的品位。

    [12]声伎:亦作“声妓”,旧时宫廷及贵族家中的歌姬舞女。

    [13]迨(dài代):及,到。

    [14]品:这里指官阶的品位。

    [15]梏(ɡù故):古代木质的手铐。比喻约束。

    [16]棘:牢狱。古代狱外种棘,故常以“棘土”指牢狱。心如牢狱即见识短浅,心胸不开阔。

    [17]闻见知识:以耳、目之感觉为基础所获取的知识,宋明理学家不分程朱一派或陆王一派,皆认为这种知识属于浅层次的,与“德性之知”或“良知”对立。宋朱熹编《二程遗书》卷二五《畅潜道本》云:“闻见之知,非德性之知,物交物则知之,非内也,今之所谓博物多能者是也;德性之知,不假见闻。”明王守仁《王文成公全书》卷二〇《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一云:“个个心中有仲尼,自将闻见若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又《王文成全书》卷三六收录王畿《刻阳明先生年谱序》有云:“良知不由知识闻见而有,而知识闻见莫非良知之用。”袁宏道受阳明心学影响很深,所以有“俱为闻见知识所缚”之语。又,明代禅僧德清(1546—1623),号憨山老人,约与袁宏道同时,其《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三《示离际肇禅人》:“若论此事,本无向上向下,才涉思维,便成剩法。何况以有所得心,入离言之实际乎?禅人果能决定以生死为大事,试将从前厌俗心念,乃至出家以来,所有一切闻见知识,及发参求本分事上日用功夫,着衣吃饭,折旋俯仰,动静闲忙,凡所经历目前种种境界,细微推求,毕竟以何为向上事?再将推求的心,谛实观察,毕竟落在什么处?凡有落处,便成窠臼,即是生死窟穴,皆安想一边事,非实际也。”(《卍续藏》第一二七册)

    [18]介:耿介,有操守。伯夷:商代孤竹君之子,为逃王位,与弟叔齐逃至周。周武王灭商,两人耻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古人认为伯夷是高尚操守的典型。

    [19]严光:字子陵(前37—43),汉会稽馀姚(今属浙江)人。少与刘秀同学,刘秀即位,即汉光武帝,召其为官,不受,退隐富春山。古人认为严光是清高人士的代表。

    曳尾涂中

    庄子

    〔解题〕本文题目系编注者据正文所拟。《秋水》在《庄子》一书中虽然属于《外篇》,但一般认为其内容最能体现庄子思想。清王夫之在其《庄子解》卷一七开首即说:“此篇因《逍遥游》、《齐物论》而衍之。”而《逍遥游》与《齐物论》又是《庄子·内篇》中最为集中体现庄子哲学思想精髓的篇章。不为权力世界与世俗杂务所羁绊,而徜徉于逍遥自在的精神世界,一切任其自然,会通于超现实的“至人”境界,构筑了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由天地。古代文人士大夫在庙堂与山林的抉择中,有时出处行藏可能完全身不由己,儒道互补或曰外儒内道往往成为内心躁动的平衡器。兼济天下时不妨板起一副儒家的面孔,独善其身时又可以摆出道家的超然姿态,从《庄子》的历代接受角度而论,“曳尾于途中”或许只是读书人百般无奈中的一种心理祈向而已。

    庄子钓于濮水[1],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2],曰:“愿以境内累矣[3]!”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4]。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途中乎[5]?”二大夫曰:“宁其生而曳尾途中。”庄子曰:“往矣[6]!吾将曳尾于途中。”

    ——《庄子·秋水》

    [1]濮水:一名濮渠水,流经春秋时卫地,其下游分为两支,分别绕今与河南接壤的山东东明县南、北注入巨野泽与瓠子河。

    [2]楚王:这里当谓楚威王(?—前329),芈姓,熊氏,名商,公元前340年—前329年在位。大夫:古职官名。周代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等;各等中又分上、中、下三级。后因以大夫为任官职者之称。先:致意。

    [3]愿以境内累矣:意谓请庄子受累管理楚国国内的政事。

    [4]王巾笥(sì四)而藏之庙堂之上:意谓楚王将神龟以巾包裹再放置于箱箧中,藏于庙堂之上,以备占卜之用。巾笥,谓以巾包裹,藏入箱箧。笥,盛衣物或饭食等的方形竹器。庙堂,帝王的祖庙的殿堂。

    [5]曳尾于途中:谓拖着尾巴在泥途中爬行。

    [6]往矣:去吧。

    湖心亭看雪

    张岱

    〔解题〕张岱(1597—1680),一名维诚,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出身于仕宦之家,早年生活富贵平和,艺术兴趣广泛。将近五十岁时,明朝覆亡,徙居卧龙山,贫困不堪,发愤著书,以明遗民身份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程。一生著述宏富,约有三十馀种,内容涉及文史、经学、医学、地理、饮膳等,文学方面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湖心亭,参见本书所选《游武林湖山六记》注[43]。明崇祯五年(1632)的冬天,张岱旅居杭州,正值此地三日大雪,于是他就在万籁俱寂的夜色中乘船至湖心亭观赏雪景。这一行动本身就是晚明文人士大夫某种情趣的反映,即以自然为尚,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而得趣与识趣,也是一种文化素养的体现。“趣”多萌生于空灵,因空灵是神韵的产生基础,而神韵又是“趣”所附丽者。作者有意将视角游移于身外,反观自我所处之情境,具有遗世独立的企盼,这正是那一时代读书人个性天趣之所在。

    崇祯五年十二月[1],余住西湖[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3],余拏一小舟[4],拥毳衣炉火[5],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6],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7],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8],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9]。问其姓氏,是金陵人[10],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11]:“莫说相公痴[12],更有痴似相公者。”

    ——《陶庵梦忆》卷三

    [1]崇祯五年:即公元1632年。崇祯为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西湖:在今浙江杭州,又称武林水、西子湖、钱塘湖、明圣湖。湖周约十五公里,孤山峙立湖中,小瀛洲(三潭印月)、湖心亭、阮公墩三小岛鼎立湖中,苏堤、白堤将湖面分为外湖、里湖、岳湖、西里湖与小南湖五部分,风景优美。

    [3]更定:古代五更计时中的初更时分,相当于现代计时晚八时左右。每更约相当于现代计时的两小时。

    [4]拏(ná拿):牵引。这里谓驾船。

    [5]毳(cuì翠)衣:毛皮所制衣。

    [6]雾淞(sōnɡ松):雾滴因天寒在零度以下的树枝等物上所凝成的白色松散的冰晶,俗称树挂。沆砀(hànɡ dànɡ杭去声荡):白气弥漫的样子。

    [7]长堤:指西湖苏堤,为宋代文学家苏轼任杭州知州时于元祐四年(1089)所筑,横贯西湖南北。

    [8]一芥:比喻小舟。语本《庄子·逍遥游》:“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

    [9]大白:大酒杯。

    [10]金陵:今江苏南京市。

    [11]喃喃:形容人低语的象声词。

    [12]相公:旧时对读书人的敬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