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己以敬-去私从善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与人为善

    孟子

    〔解题〕本文题目系编注者据正文所拟。“与人为善”作为成语,今天多取意于善意帮助别人之谓,而在孟子的话语中,“与人为善”是“偕同他人一起做好事”的意思。《左传·宣公二年》有晋国大夫士季(范武子)劝谏晋灵公一段有名的话:“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只有改正错误,才是决心向善的起点,否则,一切皆无从谈起,所以《易·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所选孟子这一段话,以子路、夏禹、虞舜为例,讲求“闻过则喜”、“闻善则拜”以及“与人为善”的道理,言简意赅,发人深省。宋朱熹集注云:“此章言圣贤乐善之诚,初无彼此之间,故其在人者有以裕于己,在己者有以及于人。”可谓中肯。清黄宗羲《子刘子行状下》:“有过,非过也。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古代读书人正视自己过失并勇于改正,属于传统价值观中的不可忽视的闪光点。

    孟子曰:“子路[1],人告之以有过则喜[2]。禹[3],闻善言则拜[4]。大舜有大焉[5],善与人同[6],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于人者[7]。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8]。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孟子·公孙丑上》

    [1]子路:即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鲁国人,孔子的学生,曾追随孔子周游列国。后死于卫国的内乱。

    [2]过:过失;错误。

    [3]禹: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姒姓,名文命,鲧之子。又称大禹、夏禹、戎禹。原为夏后氏部落领袖,奉舜命治理洪水,据传治水十三年中,三过家门不入。后被选为舜的继承人,舜死后即位,建立夏朝。后世视为圣王。

    [4]拜:敬受。

    [5]大舜:上古传说中著名的帝王。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或舜。相传受尧禅让,后禅位于禹。死于苍梧。有:同“又”。大:表示程度更进一层。

    [6]善与人同:意谓善与人通。

    [7]“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二句:意谓虞舜从种庄稼、制瓦器、当渔夫以至继任为君主,没有一个长处不是从他人习得。《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8]与人为善:偕同他人一起做好事。与,偕同。宋朱熹集注:“与,犹许也,助也。取彼之善而为之于我,则彼益劝于为善矣,是我助其为善也。”如此为解,亦通,可参考。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解题〕《战国策》作者不详,西汉刘向校订战国时诸国史料始定名,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共三十三篇,通行的汉高诱注本即分为三十三卷。内容主要记述春秋以后至秦灭前二百四十馀年间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活动,反映谋臣策士的游说言辞,虽不无夸饰,但文笔犀利,语言生动,影响深远,其史学与文学价值皆有可观。这篇文章题目系后人根据其内容所加,大多选本约定俗成。邹忌是齐国人,以善鼓琴仕齐,齐威王用以为相,封成侯。他智商与情商都很高,因而能够见微知著、由近及远,小到家庭氛围,大至君臣关系,总结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发人深省。讽,谓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纳谏(jiàn建),接受规劝,这里指君主接受臣下进谏。在专制社会,一言九鼎的君主左右从来不乏阿谀奉承的佞臣,身边忠正敢言者则凤毛麟角。前者可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后者则可能惨遭不测,甚至连累家族。忠言逆耳,良药苦口,谈何容易!

    邹忌修八尺有馀[1],身体昳丽[2]。朝服衣冠[3],窥镜[4],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5]?”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6],客从外来,与坐谈[7],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8],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9],私我也[10];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1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12],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13],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14]。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15]。”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16],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17],闻寡人之耳者[18],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19]。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20]。期年之后[21],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22],皆朝于齐[23]。此所谓战胜于朝廷[24]。

    ——《战国策》卷八《齐策一》

    [1]修:长,这里谓身高。八尺:战国一尺约相当于今天的23.1厘米,八尺约合现代185厘米。

    [2]昳(yì艺)丽:光艳美丽。

    [3]朝(zhāo昭):早晨。服:穿戴。

    [4]窥镜:照镜子。

    [5]孰与:比对方怎么样,表示疑问语气。

    [6]旦日:明天,第二天。

    [7]坐谈:犹空谈。

    [8]孰视:注目细看。孰,通“熟”。

    [9]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即“以……为美”。

    [10]私:偏爱。

    [11]威王:齐威王(前378—前320),妫姓,田氏,名因齐,战国时期齐国(田齐)第四代国君,公元前356年—公元前320年在位。在位期间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政治改革,国力日强,称雄于诸侯。并礼贤重士,在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稷门外修建稷下学宫,广招天下贤士议政讲学,成为当时的学术文化中心。

    [12]方千里:方圆千里。

    [13]宫妇:君王的姬妾。

    [14]四境之内:谓举国。

    [15]蔽:蒙蔽;壅蔽。

    [16]面刺:谓当面指责。寡人:古代君主的谦称。《礼记·曲礼下》:“诸侯见天子,曰‘臣某侯某’。其与民言,自称曰‘寡人’。”唐孔颖达疏:“寡人者,言己是寡德之人。”

    [17]谤议:非议指责。市朝:市场和朝廷,这里谓公共场合。

    [18]闻寡人之耳者:传闻到我耳中。闻,闻于。

    [19]门庭若市:门前像集市一样。形容来的人很多。

    [20]时时:常常。间(jiàn建)进:间或有进谏。

    [21]期(jī基)年:一周年。

    [22]燕(yān烟):周代诸侯国,姬姓,周公奭之后,在今河北省北部和辽宁省西端,建都蓟(今北京城西南隅)。为战国七雄之一,后为秦所灭。赵: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赵烈侯与魏、韩三家分晋,建立赵国,疆域约当今山西中部,陕西东北角及河北西南部。后为秦所灭。韩: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韩虔侯与魏、赵三家分晋,建立韩国,疆域约当今山西东南角与河南中部,介于魏、秦、楚三国之间,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后为秦所灭。魏: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魏文侯与赵、韩三家分晋,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魏惠王迁都大梁,因而魏也被称为梁,疆域约当今河南北部与山西西南部。后为秦所灭。

    [23]朝(潮潮):诸侯相拜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

    [24]战胜于朝廷:意谓在朝廷上战胜敌国,即因政治修明、国力强盛而令敌国畏服。

    去私

    〔解题〕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卷一《孟春季·去私》。《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秦相国吕不韦组织门下学者集体编纂的杂家类著作,亦称《吕览》,约成书于秦王政八年(前239),时当秦统一六国前夕。全书分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凡二十馀万言。全书内容以崇尚道家为主,兼采儒、墨、法、兵诸家之长,举凡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军事等各方面皆有论述。

    所选此篇据第二个故事称赏墨者执法无私事,当出于墨家者流。此篇第一个故事讲祁黄羊举贤任能之公,《左传·襄公三年》、《韩非子·外储说左下》也有类似记述,不过前者主人公用的是祁黄羊之字祁奚,后者则成为赵武的美谈。所谓“外举不避雠,内举不避子”,历来受到读书人的赞誉,其实如此选贤任能只是假定荐举者公正无私而且知人善任、无所不知的基础上实现的,这当然是一种幻想。作为人材选拔制度,两汉的察举征辟、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之所以都难以维持久远,一部分原因正如法国18世纪思想家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的著名论断:“权力只对权力的来源负责。”任人唯贤成了任人唯亲的挡箭牌。隋唐及其以后的科举取士制度的标准相对客观,但仍避免不了朋党或帮派的形成,更适应不了社会的工业化进程。看来欲达到真正的任人唯贤,还要以现代化的社会管理运行机制为基础:任人有法!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1]:“南阳无令[2],其谁可而为之[3]?”祁黄羊对曰:“解狐可[4]。”平公曰:“解狐非子之雠邪[5]?”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雠也。”平公曰:“善。”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居有间[6],平公又问祁黄羊曰:“国无尉[7],其谁可而为之?”对曰:“午可[8]。”平公曰:“午非子之子邪[9]?”对曰:“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平公曰:“善。”又遂用之。国人称善焉。孔子闻之曰:“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雠,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10]。”

    墨者有钜子腹□[11],居秦[12],其子杀人,秦惠王曰[13]:“先生之年长矣,非有他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之以此听寡人也。”腹□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14]。’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15]。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之。子,人之所私也[16]。忍所私以行大义,钜子可谓公矣。

    ——《吕氏春秋》卷一

    [1]晋平公:(?—前532),姬姓,名彪,晋悼公之子,春秋时期晋国国君,公元前557年—公元前532年在位。曾于湛阪之战战胜楚国,一度恢复晋国的霸主地位。清毕沅据《左传·襄公三年》所记,认为祁奚荐贤当在晋悼公四年(前570),而非晋平公时期。祁黄羊:即祁奚(前620—前545),姬姓,祁氏,字黄羊,历官中军尉、公族大夫。荐贤时,祁奚为中军尉。

    [2]南阳:在黄河以北、太行山以南,约相当于今河南济源市至获嘉县一带,春秋时属晋。以在晋山南河北,故曰南阳。令:春秋谓君大夫,即有封地的大夫。

    [3]而,介词,表示并列关系。

    [4]解(xiè谢)狐:晋国大夫(?—前570)。生平事迹不详。

    [5]雠(chóu愁):通“仇”,谓仇人。

    [6]居有间(jiàn建):谓相隔一段时间。

    [7]尉:即军尉,春秋时晋国设置的军官名。

    [8]午:即祁午,祁奚之子。

    [9]子之子:谓您的儿子。前“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或美称,对话中相当于“您”。

    [10]公:公正无私。

    [11]墨者:墨家的门徒和学者。钜子:先秦墨家学派领袖称号。腹□(tūn吞):人名,姓腹名□。

    [12]秦:嬴姓,周孝王封伯翳之后非子为附庸,与以秦邑,秦襄公始立国,至秦孝公,日益富强,为战国七雄之一。

    [13]秦惠王:即秦惠文王(前356—前311),嬴姓,赵氏,名驷,秦孝公之子,公元前337—公元前311年在位。

    [14]“杀人者死”二句:不见于《墨子》。《荀子·正论》:“夫征暴诛悍,治之盛也。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是百王之所同也,未有知其所由来者也。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

    [15]大义:谓大道理。

    [16]私:偏爱;宠爱。

    明王有三惧

    韩婴

    〔解题〕本文题目系编注者据正文所拟。韩婴,西汉燕(今属河北)人,汉文帝时为博士,汉景帝时做常山王太傅。汉武帝时,曾与董仲舒辩论,不为所屈。所著今存有《韩诗外传》十卷。所谓“明王三惧”,即“恐不闻其过”、“恐骄”、“恐不能行”。这些内容都是儒家治国平天下理念中忧患意识的体现,身负重任,惟恐大败亏输,所以谨慎小心,戒骄戒躁。这种行事小心翼翼,时常反躬自省的处世态度,于今仍有意义。

    孔子曰:明王有三惧[1]: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2],二曰得志而恐骄[3];三曰闻天下之至道而恐不能行[4]。

    《诗》曰:“温温恭人,如集于木。惴惴小心,如临于谷。战战兢兢,如履薄冰。”[5]此言文王居人上也[6]。

    ——《韩诗外传》卷七第十三章

    [1]明王:圣明的君主。《左传·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

    [2]尊位:高位。

    [3]得志:谓实现其志愿。

    [4]至道:指最好的学说或强国之道。

    [5]“诗曰”数句:语出《诗·小雅·小宛》第六章,宋朱熹集传:“此大夫遭时之乱,而兄弟相戒以免祸之诗。”温温,柔和貌。恭人,宽厚谦恭的人。如集于木,谓如同爬上树,时刻惧怕坠落。惴(zhuì坠)惴,忧惧戒慎貌。如临于谷,谓如同俯视深谷,惧怕跌下去。战战兢兢,畏惧谨慎貌。如履薄冰,谓如同在薄冰上行走,惟恐陷入水中。

    [6]文王:诸本或作“大王”,清周廷寀注云:“‘文’疑当为‘明’。”可参考。若为“文王”,则当指周文王,或许正是韩婴解《诗》有别于毛诗处。

    深虑论八

    方孝孺

    〔解题〕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逊志,人称正学先生,台州宁海(今浙江宁波)人。宋濂弟子,建文帝时召为翰林侍讲,迁侍讲学士,为《太祖实录》等总裁。燕王朱棣(即后来的明成祖)“靖难兵”起,攻入南京,命方孝孺起草登极诏书,不从被害,宗族亲友被株连者八百馀人。方孝孺学术醇正,工为文章,风格雄健豪放,文笔畅达。《深虑论》为其所撰一组文章,共十篇,反映了这位儒家传统思想传人深沉的忧患意识。清康熙间问世的散文通俗读本《古文观止》曾入选《深虑论》第一篇,已广为世人所知。这是其中的第八篇,所论者为“祸常起于人所恃”的问题。这个问题,古人早有论述,如《吕氏春秋·本味》:“士有孤而自恃,人主奋而好独者,则名号必废熄,社稷必危殆。”方孝孺就此深入开掘,析薪破理,阐述君主不自以为是、刚愎自用且能虚心待下、集思广益的重要性,极有说服力。

    骁勇之士多死于锋镝[1],聪明之士多败于壅蔽[2],天下之祸常起于人所恃[3],而出于意之所不虞[4]。其故何哉?人可以有德而不可恃其有德,可以有才而不可恃其有才,恃之所生,祸之所萃也[5]。匹夫持挺而立于贲、育之前[6],贲、育变色而不敢动[7],非畏之也,不知持挺者之勇怯也[8]。使人号于贲、育之门曰:“我勇盖天下!”贲、育则笑而杀之耳。何哉?真勇者,固未尝自恃其勇而骄人。谓聪明者智足以尽万物之变,才足以通万事之要[9],而心尝欿然[10],夸辞不出于口[11],忲色不形于面[12],以旁求于当世之人。故能谋者献其谋,有力者效其力,凡一艺一能之士,皆为之竭尽而不敢欺之,以其所处者谦,所求者广,而不自恃其聪明也。

    夫苟自恃其聪明[13],未有不败于其臣者也。盖恃则自盈[14],自盈则耻闻过,耻闻过则人不告之以善,而见闻日狭矣。见闻既狭,于是奸谀之徒谬为卑谄以媚适[15],将顺之于内,而窃其威柄[16],妄行赏罚于外。是国家之大权潜移于下,而祸乱乘之以起,皆自恃其聪明之过也。唐德宗之于卢杞[17],宋高宗之于秦桧[18],方其任二臣也,自以为圣贤相逢,欢然共政而不疑[19],其时虽告之以为壅蔽,彼固以为妄言而不信矣。孰知为计之愚,适为奸臣之所笑哉!然则其所恃以为聪明者,乃愚之甚者也。故人君不贵乎智,而贵乎不有其智;不贵乎才,而贵乎不居其才;不贵乎聪明,而贵乎取众庶之言以为耳目[20]。不如是,而好于自用者,未有不败于壅蔽者也。

    ——《逊志斋集》卷二

    [1]骁(xiāo削)勇:犹勇猛。锋镝(dí迪):刀刃和箭镞,这里泛指兵器。

    [2]壅(yōnɡ雍)蔽:遮蔽;阻塞。

    [3]恃(shì式):依赖;凭借。

    [4]不虞:没有意料到。

    [5]萃:聚集;汇集。

    [6]匹夫:独夫,这里谓有勇无谋的人,含轻蔑意味。挺:通“梃”,谓棍杖。贲(bēn奔)、育:战国时勇士孟贲和夏育的并称。

    [7]变色:改变脸色,这里谓内心恐惧的反映。

    [8]勇怯:勇敢或懦弱。

    [9]要:纲要;要点。

    [10]欿(kǎn侃)然:不自满的样子。

    [11]夸辞:大话。

    [12]忲(tài太)色:骄纵之脸色。

    [13]苟:假设,如果。

    [14]自盈:犹自满。

    [15]奸谀:奸诈谄媚。谬为:假装。卑谄:谓低声下气,谄媚奉承。媚适:逢迎顺从以取悦于人。

    [16]威柄:威权,权力。

    [17]唐德宗:即李适(kuò扩)(742—805),唐代宗李豫长子,唐朝第九位皇帝(武则天除外),在位二十六年(779—805)。其执政前期,用杨炎为相,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唐廷有中兴之象。后期任用卢杞等,政局转坏。卢杞:字子良(?—约785),唐滑州灵昌(今河南安阳滑县西南)人。以荫入仕,历官御史中丞、御史大夫、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人阴险狡诈,居相位期间,忌能妒贤,先后陷害杨炎、颜真卿等。又征收房屋“间架税”、“除陌税”,天下怨声载道,贬新州司马,不久改为澧州别驾。

    [18]宋高宗:即赵构(1107—1187),字德基,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朝第十位皇帝,南宋开国皇帝,1127年—1162年在位。在位期间重用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主和派大臣,迫害打击抗金将领,杀害岳飞。绍兴三十二年(1162)传位给养子赵昚(宋孝宗),自称太上皇帝。秦桧(1090—1155):字会之,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进士,历官左司谏、御史中丞,擢参知政事,随后拜相,前后执政达十九年,力主与金合议。历封秦、魏二国公,深得高宗宠信。卒赠申王,谥忠献。开禧二年(1206),宋宁宗追夺其王爵,改谥谬丑。

    [19]共政:共掌政事。

    [20]众庶:众民;百姓。

    改过

    王守仁

    〔解题〕《教条示龙场诸生》撰写于王守仁贬谪至贵州任龙场驿丞期间,谆谆之意,溢于言表。在龙场,王守仁以其学问与儒者之风感染了当地学人,学子纷纷前来问学,这篇文章即缘此而作,正如文前小序所言:“诸生相从于此,甚盛。恐无能为助也,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其慎听,毋忽!”这篇文章督促人们应积极内省并努力实践。《易·益》:“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论语·子张》载录子贡之语:“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学而》中“过则勿惮改”则是孔子之语。君子勇于改过,在儒家文化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值得一提的是,阳明“龙场悟道”即发生在这一时期,所谓“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奠定了其心学基础,若联系此文考察,读者或别有会心。

    夫过者,自大贤所不免[1],然不害其卒为大贤者[2],为其能改也。故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诸生自思平日亦有缺于廉耻忠信之行者乎[3]?亦有薄于孝友之道[4],陷于狡诈偷刻之习者乎[5]?诸生殆不至于此[6]。不幸或有之,皆其不知而误蹈,素无师友之讲习规饬也[7]。诸生试内省[8],万一有近于是者,固亦不可以不痛自悔咎[9]。然亦不当以此自歉[10],遂馁于改过从善之心[11]。但能一旦脱然洗涤旧染[12],虽昔为寇盗,今日不害为君子矣。若曰吾昔已如此,今虽改过而从善,将人不信我[13],且无赎于前过,反怀羞涩凝沮[14],而甘心于污浊终焉,则吾亦绝望尔矣。

    ——《王阳明全集·悟真录七·教条示龙场诸生》

    [1]大贤:才德超群的人。

    [2]不害:不妨碍。卒:终于,最后。

    [3]诸生:明代称已入学的生员,俗称秀才。忠信:忠诚信实。

    [4]孝友:事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

    [5]狡诈:狡猾奸诈。偷刻:犹刻薄。

    [6]殆:副词,尚。

    [7]讲习:讲议研习。规饬(chì翅):以正言劝诫。

    [8]内省(xǐnɡ醒):内心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检查有无过失。

    [9]悔咎(jiù旧):追悔前非。

    [10]自歉:自感惭愧。

    [11]馁(něi内上声):丧失勇气;害怕。

    [12]脱然:超脱无累。旧染:谓往昔沾染的不良习气。

    [13]将:连词,如,若。

    [14]羞涩:难为情,情态不自然。凝沮:即“疑沮”,谓恐惧沮丧。凝,通“疑”。

    积善

    袁了凡

    〔解题〕袁了凡(1533—1606),即袁黄,初名表,后改名黄,字庆远,又字坤仪、仪甫,初号学海,后改了凡,后人常以其号“了凡”称之,原籍嘉善(今属浙江嘉兴),生于吴江(今属江苏)。明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历官宝坻知县、兵部职方主事,罢归乡里,著述以终。

    此篇节选自《了凡四训·积善之方》,题目为编注者所拟。力劝世人积善行德,《易·坤·文言》“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早开其端,道家《老子》也有“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的警示,佛家因果报应说传入华夏,更令《尚书》中的“福善祸淫”四字深入人心。此文显然有融儒、释、道而一之的用心。宋叶梦得《岩下放言》卷下:“以圣人之道在有心无心之间……仁义,无心于为则顺人之性,有心于为则乱人之性。”为善的最高境界则是排除功利目的的无心为之,类似于此文中的“阴德”。

    何谓端曲[1]?今人见谨愿之士[2],类称为善而取之[3];圣人则宁取狂狷[4]。至于谨愿之士,虽一乡皆好,而必以为德之贼[5]。是世人之善恶[6],分明与圣人相反。推此一端,种种取舍,无有不谬。天地鬼神之福善祸淫[7],皆与圣人同是非,而不与世俗同取舍。凡欲积善,决不可徇耳目[8],惟从心源隐微处[9],默默洗涤[10]。纯是济世之心[11],则为端;苟有一毫媚世之心[12],即为曲。纯是爱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愤世之心[13],即为曲。纯是敬人之心,则为端;有一毫玩世之心[14],即为曲。皆当细辨。何谓阴阳[15]?凡为善而人知之,则为阳善;为善而人不知,则为阴德[16]。阴德,天报之;阳善,享世名。名,亦福也。名者,造物所忌[17],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18];人之无过咎而横被恶名者[19],子孙往往骤发[20],阴阳之际微矣哉[21]。

    ——《了凡四训·积善之方》节选

    [1]端曲:谓正直与邪僻。

    [2]谨愿:诚实。

    [3]类:率,皆;大抵。

    [4]狂狷:指志向高远的人和洁身自好的人。《论语·子路》:“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三国魏何晏集解引包咸曰:“中行,行能得其中者,言不得中行则欲得狂狷者。狂者,进取于善道。狷者,守节无为。欲得此二人者,以时多进退,取其恒一。”

    [5]“至于谨愿之士”三句:意谓“谨愿之士”就是孔子所说的“乡愿”,属于足以败坏道德的小人。杨伯峻译“乡愿”为“没有真是非的好好先生”(《孟子·尽心下》译注)。

    [6]善恶:褒贬。

    [7]福善祸淫:谓赐福给为善的人,降祸给作恶的人。常用为劝人行善之词。

    [8]徇耳目:意谓顺从眼见或传闻的表相影响。徇,顺从,曲从。

    [9]心源:犹心性。佛教视心为万法之源,故称。

    [10]洗涤:意谓清洗、除掉恶习杂念等。

    [11]济世:救世;济助世人。

    [12]媚世:求悦于当世。

    [13]愤世:愤恨世事的不平。

    [14]玩世:谓以不严肃的态度对待生活。

    [15]阴阳:这里谓不欲人知的行善与公开招摇的行善相互对立的两种行为模式。

    [16]阴德:暗中做的有德于人的事。

    [17]造物:即造物者,特指创造万物的神。

    [18]奇祸:难以预测的灾祸。

    [19]过咎(jiù旧):过失;错误。横(hènɡ恒去声):意外,突然。

    [20]骤发:谓突然发达起来。

    [21]微:精深;奥妙。

    能容让(二则)

    张英

    〔解题〕张英(1638—1708),字敦复,一字梦敦,号乐圃,又号倦圃翁,桐城(今属安徽)人。康熙六年(1667)进士,选庶吉士,历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兵部侍郎,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本文二则节选自其家训《聪训斋语》,以其内容相近且相互关联,故缀于一处。题目为编注者所拟。桐城老张家的房基地与邻居产生纠纷,家人致书张英请求撑腰,张英回书七绝一首:“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此诗还有另一版本:“纸纸索书只为墙,让渠径寸又何妨。秦皇枉作千年计,今见墙成不见王。”达观大度,家人接书醒悟,礼让邻居三尺,邻居见状大受感动,也让出三尺,桐城从此留下“六尺巷”的遗迹。张英之子张廷玉(1672—1755)历仕三朝,官至大学士,绝不像一般“官二代”或“富二代”那般飞扬跋扈、不可一世,名声更超过其父,去世后成为清朝唯一一位配享太庙的汉臣。古代贤臣家教之严之有效可见一斑!

    古人有言:“终身让路,不失尺寸[1]。”老氏以让为宝[2],左氏曰:“让,德之本也。”[3]处里闬之间[4],信世俗之言,不过曰渐不可长[5],不过曰后将更甚,是大不然[6]。人孰无天理良心是非公道?揆之天道[7],有满损虚益之义[8];揆之鬼神,有亏盈福谦之理[9]。自古只闻忍与让足以消无穷之灾悔[10],未闻忍与让翻以酿后来之祸患也。欲行忍让之道,先须从小事做起。余曾署刑部事五十日[11],见天下大讼大狱[12],多从极小事起。君子敬小慎微[13],凡事知从小处了[14]。余行年五十馀,生平未尝多受小人之侮,只有一善策:能转湾早耳[15]。每思天下事,受得小气则不至于受大气,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此生平得力之处。凡事最不可想占便宜,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16]。”便宜者,天下人之所共争也。我一人据之,则怨萃于我矣[17];我失便宜,则众怨消矣。故终身失便宜,乃终身得便宜也。

    古云:“终身让路,不失尺寸。”言让之有益无损也。世俗瞽谈[18],妄谓让人则人欺之,甚至有尊长教其卑幼无多让。此极为乱道[19]。以世俗论,富贵家子弟理不当为人所侮,稍有拂意[20],便自谓:“我何如人!而彼敢如是以加我!”从傍人亦不知义理[21],用一二言挑逗之,遂尔气填胸臆[22],奋不顾身。全不思富贵者,众射之的也,群妒之媒也[23]。谚曰:“一家温饱,千家怨忿[24]。”惟当抚躬自返[25],我所得于天者已多,彼同生天壤,或系亲戚,或同里闬,而失意如此,我不让彼,而彼顾肯让我乎?尝持此心,深明此理,自然心平气和,即有拂意之事、逆耳之言,如浮云行空,与吾无涉。姚端恪公有言[26]:“此乃成就我福德相[27]!”愈加恭谨以逊谢之,则横逆之来盖亦少矣[28]。愿以此为热火世界一帖清凉散也[29]。

    ——《文端集》卷四六《笃素堂文集十·杂著·聪训斋语》节选

    [1]“终身让路”二句:《新唐书》卷一一五《朱敬则传》:“敬则兄仁轨,字德容,隐居养亲。常诲子弟曰:‘终身让路,不枉百步;终身让畔,不失一段。’”又《汉书》卷六八《霍光传》:“光为人沉静详审,每出入下殿门,止进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其资性端正如此。”作者或综合两者而用为古语。

    [2]老氏以让为宝:这里当谓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即谦让与不争。《老子》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3]“左氏曰”三句:《左传·文公元年》:“卑让,德之基也。”《左传·昭公十年》:“让,德之主也,让之谓懿德。”“德之本也”四字,系作者误记所致。

    [4]里闬(hàn汉):里门,代指乡里。

    [5]渐不可长:谓刚露头的不好事物不能容许其发展滋长。

    [6]是大不然:谓这绝非正确。

    [7]揆:揣度。天道:犹天理,天意。

    [8]满损虚益:意谓自满招致损失,谦虚得到益处。语本《书·大禹谟》:“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9]亏盈福谦:意谓使骄傲自满者受损害,使谦虚者得福。语本《易·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亏,义同“害”,这里皆有损害的意思。

    [10]灾悔:又作“灾晦”,谓灾难,晦气。

    [11]署:指代理或暂任。刑部:清代掌管刑法、狱讼事务的官署,属六部之一。

    [12]大讼大狱:谓影响很大的诉讼案件。

    [13]敬小慎微:谓对细微的事也持谨慎小心的态度。

    [14]从小处了:谓在事物处于苗头阶段加以处理,不令其发展。

    [15]转湾:同“转弯”,谓改变想法,即换一种思考。

    [16]“子曰”三句:语出《论语·里仁》。意谓依据个人利益而行动,就会招来很多怨恨。

    [17]萃:聚集;汇集。

    [18]瞽谈:瞎说。

    [19]乱道:妄言;胡说。

    [20]拂意:不如意。

    [21]从傍人:随从;仆从。义理:谓合于一定伦理道德的行事准则。

    [22]遂尔:于是乎。气填胸臆:意谓怒从心上起。

    [23]“众射之的也”二句:意谓富与贵是为社会所妒恨的目标与诱因。的,箭靶的中心。媒,诱因。

    [24]“一家温饱”二句:此与俗谚“一家饱暖千家怨”义同。怨忿,怨恨气愤。

    [25]抚躬自返:同“抚躬自问”,即反躬自问,谓自我反省。

    [26]姚端恪公:即姚文然(1621—1678),字若侯,号龙怀,桐城(今属安徽)人。明崇祯十六年(1643)进士,入清官至刑部尚书。卒谥端恪。《清史列传》卷七、《清史稿》卷二六三皆有传。后者云:“文然清介,里居几不能自给,在官屏绝馈遗,晚益深研性命之学。”张英次子张廷玉娶姚文然第六女,张、姚两家为儿女亲家。

    [27]福德:福分和德行。

    [28]横(hènɡ恒去声)逆:横暴无理的行为。

    [29]热火世界:热烈纷争的世界。清凉散:可退热祛暑的中医成药。

    无怒轩记

    李绂

    〔解题〕李绂(fú福,1673—1750),字巨来,号穆堂,清临川(今属江西抚州)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由编修累历官内阁学士、广西巡抚、直隶总督,雍正间被诬下狱,乾隆初起授户部侍郎,补光禄寺卿,迁内阁学士,后以病致仕归。他以理学著名,学宗陆王。

    因人、因事发怒,人所难免,“怒发冲冠”“怒气冲天”“怒火中烧”“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汉语中不乏形容人发怒的成语或俗谚,《战国策·魏策四》还分别讲述了“天子之怒”与“布衣之怒”的区别,可见“遇事不怒”实在为常人所难做到的。不怒既难,如何“制怒”就成为文人士大夫的寻常话题,这篇《无怒轩记》就是探讨如何制怒的。所谓“无怒”,并非真的不生气,而是如何控制怒火蔓延的意思。轩,这里当以“屋室”释义。

    怒为七情之一[1],人所不能无。事固有宜怒者,《诗》曰:“君子如怒,乱庶遄已[2]。”是已。顾情之发也[3],中节为难[4],而怒为甚。血气蔽之[5],克伐怨欲之私乘之[6],如川决防[7],如火燎原,其为祸也烈矣!

    吾年逾四十,无涵养性情之学,无变化气质之功,因怒得过,旋悔旋犯[8],惧终于忿戾而已[9],因以“无怒”名轩。不必果无怒也。有怒之心,无怒之色;有怒之事,无怒之言。盖所怒未必中节也。心藏于中,可以徐悟,色则见于面矣;事未即行,犹可中止,言则不可追矣。怒不可无,而曰“无怒”者,矫枉者必过其正[10],无怒,犹恐其过怒也。

    轩无定在,吾所恒止之地即是[11],以榜之[12]。

    ——《穆堂初稿》卷三〇

    [1]七情:人的七种感情或情绪。《礼记·礼运》:“何谓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2]“君子如怒”二句:语出《诗·小雅·巧言》:“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君子如祉,乱庶遄已。”全诗意在讽刺周幽王听信谗言,终酿祸乱;斥责小人厚颜无耻,搬弄是非。所引四句大意是:周王听到谗言若发怒,祸乱也许可以迅速平息。周王见到贤者若欢喜,祸乱也许可以立即终止。文中所引两句为四句中的首句与第四句。庶,或许,也许。遄(chuán船),疾速。

    [3]顾:但是。

    [4]中(zhònɡ众)节:合乎礼义法度。语本《礼记·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5]血气:谓气质、感情。蔽:遮蔽。

    [6]克伐怨欲:谓好胜、骄傲、忌刻、贪婪四种恶德。《论语·宪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三国魏何晏集解引马融曰:“克,好胜人也;伐,自伐其功也;怨,忌小怨也;欲,贪欲也。”乘:凭借。

    [7]决防:冲破堤岸。

    [8]旋悔旋犯:意谓一边追悔,一边又生怒。

    [9]忿戾:蛮横无理,动辄发怒。

    [10]矫枉者必过其正:指为纠正偏差故意超过应有的限度,以防止达不到目的。

    [11]恒止之地:谓经常止息之所。

    [12]榜:题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