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和情感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和情感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它所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而是客观事物与人的主观需要之间的关系。这种特殊反映的内容仍然来源于客观现实,也就是说,客观现实中的对象和现象与人们之间的关系是情绪和情感的源泉。
喜怒哀乐是怎么回事?
每个人都有情绪反应,而喜怒哀乐是最基本的情绪状态,每个人都在反复体验着这些情绪,那么情绪是怎么一回事呢?
首先情绪的产生。一般认为,情绪是个体感受并认识到刺激事件后而产生的身心激动反应。
何谓刺激事件?此处所说的刺激事件不仅指来自外部环境的某种刺激(诸如,看见一只色彩斑斓的蜘蛛、一句滑稽的话、一声婴儿的啼哭,等等),而且还包括来自个体内部环境的生理上的以及心理上的刺激。具体而言,胃痛或牙痛、饥饿干渴、气喘心跳等属于身体内部的生理刺激,而想到度假、想到考试、想到恋人、想到去世的朋友等则属于来自内心的刺激,它们都会引起你的情绪反应。
个体对刺激事件的认识,比如,一种气味,淡淡的,你嗅到后并无异样感受,如果传来一阵水果的味道,那是你喜欢吃的水果,这种香味让你感到愉悦。但是,另一种你不喜欢吃的水果散发阵阵气味,你闻到后感到很难受,这些都是用于外界刺激而引起的情绪。
我们几乎每天都要表达自己的情绪,“今天我高兴”,“我现在很懊恼”,“昨天那事让我感到很难过”,“吓死我了”,“真恶心”,“我喜欢你”……也会描述他人的情绪,“他太紧张了”,“这人怎么这么开心”,“我父亲对我很生气”,“昨晚圣诞节舞会上,大家都很兴奋”。情绪是我们每个人不可缺少的生活体验,情绪是有血有肉的生命的属性,“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我国传统文化中,自古以来就有“七情”之说,所谓“七情”,就是喜、怒、哀(佛家称“忧”)、惧、爱、恶(佛家称“憎”)、欲。从我们现代人的视角来看,这七情之中,属于好的情绪者较少,而令人不悦的情绪却占多数,这是否深刻反映出我们的先辈对人生“苦多乐少”的现实体验和认识呢?
一般认为,如果外部事物能够满足人的需要,能够达成人的愿望和目标,就会使人满足,从而产生好的情绪体验;相反,人的某种追求遭受挫折而告失败,或者其所拥有、所珍惜的对象(当然也包括人)一旦失去,则会产生痛苦等不良情绪。而且失去的痛苦往往比获得的喜悦对人产生更大的心理影响。我们人类有多种多样的需要,如前文所述,较低层次的需要获得满足以后,还有较高层次的需要有待满足,欲望往往容易膨胀而难以达到被满足的限度。而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很多愿望被成全者少而受挫者多,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样的现实难道不使我们大多数人感觉苦多乐少吗?
但情绪的好和坏事实上与我们自己的心态和想法有关,与刺激关系并不大,一件事,在别人眼中看着是悲哀的,在你眼中也许就是喜乐的,看自己怎么想了。
情绪的情景性与情绪产生类型有何关系?
美国第九任总统威廉·亨利·哈里逊出生在一个小镇上。小时候,他是一个很文静又怕羞的男孩子。因为他性格与其他男孩不同,人们把他看成傻瓜、缺心眼儿,镇上很多人常常喜欢捉弄他。人们常把一枚5分的硬币和一枚1角的硬币扔在他面前,让他任意捡一个。小威廉总是捡那枚5分的硬币,于是引来围观的人一阵阵嘲笑,接着会有其他人也都玩着类似的把戏,从中取乐。然而小威廉却非常高兴,在人们的嘲弄下他一直乐此不疲。一天,一位妇人觉得他可怜,就对他说:“傻孩子,你为什么不去捡1角的?难道你不知道1角要比5分值钱吗?”
“我当然知道。”威廉慢条斯理地说,“不过,如果我拿那枚1角的,恐怕他们就再也没有兴趣扔钱给我了。”“你哪里是个傻孩子,你真是个精明无比的孩子!”妇人惊奇地像发现了一件宝贝似的叫道。
小威廉聪明在什么地方呢?就是他以自己似乎呆傻的行动,引起人们的兴趣和喜乐,这样他们就会继续扔钱,他也就有钱可捡了。说威廉傻,逗他开心,捉弄他,这是一种外部刺激,对别人来说也许应该产生痛苦的情绪,但对威廉,由于他的心态和想法与别人不一样,所以他所产生的情绪就是喜乐的。喜怒哀乐是人生中的必不可免的四大情绪,只要我们做个有心的人,善于驾驭事情的发展,任何外部的不利刺激都不会让我们太过悲观,所以人生苦多于乐只是因为我们的心态和想法不对头而导致的悲观情绪。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由于刺激而产生情绪是正常的,但对不同的人却有着不同的效果!我们应该让自己做一个乐观、快乐的人。
情境性是指人的情绪和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情境对人的心理具有直接刺激作用。俗话说:“触景生情”、“一见钟情”,人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情境的各种因素对情绪和情感的产生具有综合作用,良好的情境容易引起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不良的情境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和情感。 一个寒冷的冬天,纽约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一个双目失明的乞丐。乞丐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自幼双目失明”。一天,他向一位路经此地的诗人乞讨。诗人囊中羞涩,面露难色,他思忖片刻,说道:“我也很穷,不过,我可以帮助你。”说完,他顺手在乞丐的牌子上写了一句话:“春天就要来了,可我不能见到它。”过往的行人看到这块牌子,无不感到一种酸楚的滋味在心头涌起,纷纷施舍给这位双目失明的乞丐,乞丐也因诗人写的那行字而博得了很多人的同情和施舍。可见,诗人善于利用人们的“情态心理”,唤起人们的态度体验。
林黛玉看到花落就倍加伤感。每逢佳节,异乡的客人都会思念亲人都是情景性的表现。
情绪有哪些状态?心境是如何影响人们的态度的?
我们在心理学上一般把情绪状态分为:心境、应激、激情等三类。
心境是其中之一。俗话说:“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一个人的心情正是心理学上所讲的心境。心境是一种使人的一切其他体验和活动都染上情绪色彩的、微弱的情绪状态,它往往是一种背景,这种背景带有弥散性和持久性。
有一天,卡特来到一家装潢讲究的珠宝店,走近柜台,顺手把一个手提包放在柜台上。他挑了一件挂件,觉得不理想,又挑了一件。
“请问这一挂件是哪里产的?”卡特问道。
“香港。”营业员热情地回答说。
应该说,这一挂件是很合他的心意的。但是,这时,一个衣着讲究、仪表堂堂的男士推门走进珠宝店,也过来选珠宝。卡特礼貌地把自己的包移开,但是这人却愤怒地瞪他一眼。从他的眼神中告诉卡特,他是个正人君子,绝对无意碰卡特的手提包。他觉得他受到了侮辱,重重地把门关上,走出珠宝店。“哼!神经病。”
莫明其妙地被人这么嚷了一通,卡特非常生气,再也没有心思买珠宝了,随手放下已被看中的挂件,出门开车回家。马路上的车像一条巨大而蠢笨的毛毛虫,缓慢地蠕动着,看着前后左右、密密麻麻的车,卡特愈来愈生气!心情极为烦躁,真想狠狠地破坏一些什么东西。
不久,卡特的车与一辆大型卡车同时到达一个交叉路口。他心想,这家伙仗着他的车大,一定会冲过去的。当他下意识准备减速让行时,卡车却先慢了下来,司机将头伸出窗向卡特招招手,示意让他先过去,脸上挂着一个开朗愉快的微笑。“嘟—嘟—”卡特按了两声喇叭,表示对他的谢意,然后一踩油门,迅速将车子开过路口。这时,卡特突然发现满腔的不愉快一下子全没了。
珠宝店中的男士不知从哪儿接受了愤怒,又把这种情绪传染给卡特,带上这种情绪,卡特眼中的世界都充满了敌意。每件事、每个人好像都在和他作对。直到看到卡车司机灿烂的笑容,他用好心情消除了卡特的敌意。
心境一经产生,便会扩散和蔓延到人对其他事物的态度上去,使人的一切其他体验和活动都染上某种情绪,所以说世界没有改变,改变的是人的心情。良好的心境使人有“万事如意”之感,当你始终以快乐愉悦的心情来待人处事时,那么你将会得到更加快乐的回报。不良的心境使人感到凡事枯燥无味,甚至“草木皆兵”,遇到困难也难以克服。
什么是应激?有哪些产生因素?现实中如何积极应对? 应激是指人对某种意外的环境刺激所做出的适应性反应。例如,人们遇到某种意外危险或面临某种突然事变时,必须集中自己的智慧和经验,动员自己的全部力量,迅速做出选择,采取有效行动,此时人的身心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即为应激状态。例如,飞机在飞行中,发动机突然发生故障,驾驶员紧急与地面联系着陆;正常行驶的汽车意外地遇到故障时,司机紧急刹车;战士排除定时炸弹时的紧张而又小心的行为,等等。在这些情况下人们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紧张的情绪体验,就是应激状态。
应激状态的产生与人面临的情景及人对自己能力的估计有关。当情景对一个人提出了要求,而他意识到自己无力应付当前情境的过高要求时,就会体验到紧张而处于应激状态。人在应激状态下,会引起机体的系列生物性反应,如肌肉紧张、血压、心率、呼吸以及腺体活动都会出现明显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刺激,维护机体功能的完整性。加拿大学者汉斯塞里把这种变化称为适应性综合征,并指出这种适应性综合征包括动员、阻抗和衰竭三个阶段。
动员阶段是指有机体在受到外界紧张刺激时,会通过自身的生理机能的变化和调节来进行适应性的防御。
古时候,波斯帝国有一位年轻的太子,聪明过人。一次,他率波斯大军与阿拉伯帝国的倭马亚王的军队交战时,不幸兵败被俘。军士们把他押送到倭马亚王的面前,国王二话没说便下令推出去杀头。太子一听,马上装出一副可怜相说:“慈悲的国王啊,我渴极了,您让我喝点水再走吧,那我也就死而无憾了。”国王点点头,随后命令左右给太子递了一碗水,太子接过来却不喝,而是左顾右盼起来。“你怎么不喝,看什么?”一名军士喝道。太子扑通跪在地上,说:“我担心,不到这碗水喝完你们就会举刀杀我啊!”国王一听,不禁哈哈大笑起来,心想:堂堂的波斯国太子也不过如此。于是倭马亚王说:“笑话!我从来都是说一不二的。你尽管喝好了,我向全能的真主起誓,在你喝完这碗水之前,肯定不会杀你。”太子一听,迅速把手中的这碗水泼在地上,然后对吃惊得张口结舌的国王说:“陛下,我没喝这碗水,这水已经滋润了您的土地。我肯定是无法喝到它了,请您履行您的誓言吧。”国王有言在先,此刻无话可说,只好放了太子。
这是积极处理应激状态的典范。波斯王子在应激状态下,面对人头落地的危险情境,他保持了清醒的头脑,急中生智,语言准确,行为从容,果敢有力,终于靠智慧转危为安,死里逃生。在应激状态下,另一种表现就是瞠目结舌,手足失措,慌恐错乱,甚至魂不附体。比如,自家失火,只要一拉门手,就可以出去,但在情急时刻,却死命推门,陷入火海,不能自救。 有一次,拿破仑骑着马正穿越一片树林,忽然听到一阵呼救声,情况很紧急,他扬鞭策马,朝着发出喊声的地方骑去。来到湖边,拿破仑看见一个士兵跌入湖里,一边挣扎,一边却向深水中漂去。岸边的几个士兵慌成一团,因为水性都不好,只能无可奈何地呼喊着。
拿破仑见此情景,便朝那几个士兵问道:“他会游泳吗?”“他只能扑腾几下,现在恐怕不行了。”一个士兵回答道。拿破仑立刻从侍卫手中拿过一支枪,朝落水的士兵大声地喊道:“你还往湖中爬什么,还不赶快游回来!”说完,朝那人的前方开了两枪。落水人听出是拿破仑的声音,也看到子弹射入水中,似乎增添了许多力量,只见他猛地转身,扑通扑通地向岸边游来,不一会儿就游到了岸边。落水的士兵被大家七手八脚救上岸来,小伙子惊魂初定,连忙向拿破仑致敬:“陛下,我是不小心落入水中的,您为什么在我快要淹死时还要枪毙我呢?”拿破仑笑着说:“傻瓜,我那只不过是吓你一下,要不然,你真的要淹死了!”经他这样一提醒,大家才恍然大悟,打心底更加佩服拿破仑足智多谋。
拿破仑的做法是很有道理的。士兵在这种应激时刻,已经丧失理智,手足失措,陷入慌乱之中,不能自救。对他开一枪,就能使他镇定,使其行为保持一种高度激活的状态。
什么是激情?如何更加理智?
激情是一种迅速爆发、激烈短暂的情绪体验。当人的内心受到强烈的震动,感情受到巨大驱迫时,就会产生激情。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激情。但是由于各人的辨别力和控制力的不同,各人激情的类型也就不同。缺乏辨别力和控制力的人,其激情必然是非理智的。具有辨别力和控制力的人,处于激情状态时也不致丧失理智思考,他们懂得应该如何看待眼前的情况,因此其激情往往能和理智统一起来,具有理智性。
伯牙和成连学琴,学了几年,可弹出的声音却和成连不一样,他不明白,于是问成连。
成连微笑着说:“我且问你,你演奏的时候是不是一直都感到你在弹琴?”
“那当然了。”伯牙更迷惑了。成连哈哈大笑起来:“常言道:‘师可教其法,不可教其心。’你学会了我的技巧,但修行还不到家,所以不能与乐曲融为一体、合二为一,时时还在想着自己该如何拨动琴弦。”
伯牙若有所悟,问道:“那么您在想什么呢?”
“曲子不同,感觉也就不一样。”成连看着伯牙,一副“只意会,不可言传”的神态。
“那为何我在弹每一首曲子的时候,感情都是一样的呢?”伯牙诚恳地问。
“一样的感情,说明你没有感情。无感情地弹奏,听者不会动情,你缺少的正是这个。”
“那么您教我如何有感情吧!”伯牙央求道。
“哦……”成连沉吟片刻,“我只会教你弹琴,不会教你如何有感情。不过,我有一个法子就是你乘船到东海去体验一番,在东海上弹琴试试。”于是伯牙抱着琴来到东海,在海上风起浪涌,波涛汹涌的海水拍打着两岸的山石,发出巨大的轰鸣声。伯牙的小船随海浪时高时低,海水从四面冲向船舷,仿佛要把小船吞没。他抓住船梆,遥望蓬莱山,只见山上树木葱茏,山林杳冥,野兽出没,群鸟悲号。伯牙忽然感到悲情顿生,便弹起琴来。伯牙禁闭双眼,感情如海水一样在胸中涌动,呼吸与琴声一起时快时慢,伯牙渐渐地感到自己随琴声在海浪与山间穿梭。就在这种激情之下,他弹出了名曲《水仙操》。
伯牙被伟大的自然力所震撼,恐惧崇高的激情可以情景交融,终于创作出了不朽的名作。
情绪与情感和感情有何关系?情绪与情感有何关系?情绪和情感是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既是在有机体的种族发生的基础上产生的,又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西方心理学著作常常把无限纷繁的情绪和情感概称为感情。这样,感情的概念就包括了心理学中使用的情感和情绪两个方面。
情绪和情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的区别表现在:
第一,情绪通常是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例如,由于饮食的需求而引起满意或不满意的情绪,由于危险情景引起的恐惧,和搏斗相联系的愤怒等。因此,情绪为人和动物所共有。但是,人的情绪在本质上与动物的情绪有所不同。即使人类最简单的情绪,在它产生和起作用的时候,都受人的社会生活方式、社会习俗和文化教养的影响和制约。由于这个原因,人在满足基本需要的生活活动中,那些直接或间接地与人的这些需要相联系的事物,在人的反映中都带有各种各样的情绪色彩。例如,难闻的气味能引起厌恶的情调,素雅整洁的房间使人产生恬静舒适的心情。
第二,情绪具有情境性、冲动性和短暂性。它往往由某种情境引起,一旦发生,冲动性较强,不容易控制,外显成分比较突出,表现形式带有较多的原始动力特征。时过境迁,情绪就会随之减弱或消失。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是对人对事稳定的态度体验,它始终处于意识的控制之下,且多以内隐的形式存在或以微妙的方式流露出来。例如,孩子的顽皮可能引起母亲的愤怒,但这具有情境性,每一个做母亲的绝不会因为孩子引起她的一次生气,而失掉亲子之爱的情感。
除了区别,二者的联系也是非常紧密的,二者的联系体现在:
一方面,情感依赖于情绪。人先有情绪后有情感,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情感总是通过各种不断变化的情绪得以表现,离开具体情绪,人的情感就难以表现和存在。例如,当人们看到小偷行窃时,愤恨的情绪使人产生正义感;看到自己的祖国遭到外敌入侵时,就会产生无比愤怒和激动的情绪,由此而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
另一方面,情绪也有赖于情感。情绪的不同变化,一般都受个人已经形成的社会情感的影响。例如,在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人们受高尚情感的支配,可以克服很多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让自己的情绪服从于情感。
在现实生活中,人的情绪与情感是难以彼此分离的两种心理现象。就脑的活动而言,情绪与情感是同一物质过程的心理形式,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侧面或两个着眼点,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有时甚至可以互相通用。
生活中情感是行动的推动力吗?
人的情感是行为的助动力,情感越深厚,对行为的推动作用越强大。
2000年6月的一个深夜,一位父亲从前妻的电话中得知患尿毒症的女儿正在医院抢救,生命危在旦夕。女儿必须要换肾,但一时又找不到合适的肾源,一时情急,这位父亲决定为女儿捐献自己的肾。
为了捐肾,他隐瞒自己50岁的年龄,在捐肾者档案记录上把自己的年龄填为46岁,并从那天开始格外注意饮食起居。父女换肾必须配型,在配型过程中,他不仅抽了100毫升血,而且需要在空腹的情况下反复做肾造型。为了保证空腹,吃泻药便成了家常便饭。但他担心泻药有损于肾脏,于是,星期一造型,他从星期六就开始不吃饭。为了女儿,他事无巨细、一一想到。为了能救女儿一命,他一切饮食起居都和女儿保持一致。
为了女儿,这位父亲排除一切干扰。他有一位愿与他重组家庭的女友,本来快要结婚了,为了拯救女儿的生命,他打消了再婚的念头。他劝女友离开自己,他说这是一个大手术,虽然成功率很高,但仍有风险,他想用自己的生命为女儿“赌”一把。
换肾,在医学高度发达的今天,已成了挽救肾功能衰竭者的最好途径。但换肾的双方能否配型吻合,父亲只能寄希望于后天了。
医院配型中心的检测结果表明:这对父女的肾脏完全一致,女儿苦苦等待的救命恩人,想不到居然就是近在咫尺的亲生父亲!
手术这天,是这对父女永生难忘的日子。上午,这位年近五十、身体虚弱的父亲被推进手术室。两个多小时后,父亲的肾脏被摘了下来。随即,女儿被推进了手术室,几个小时之后,从父亲身上摘的肾脏成功地移植到女儿体内。
手术发生了奇迹,一切顺利。父女全部平安,而父亲醒来第一句话是:“女儿手术怎么样?”
手术后的第四天,父女在病房重逢,女儿的第一句话就是感谢父亲给予她第二次生命。一段慈父救爱女的故事演绎出一段催人泪下的佳话。
“慈父救爱女”的故事反映了父亲对女儿的深厚父爱,正是这种情感的力量,促使了父亲为了能挽救女儿的生命,做出了常人不轻易做出的行为,不仅冒着生命的危险,忍受身体上的痛苦, 同时也放弃了正常的生活。
什么是情感互动,它有什么样形式?
情感互动,往往表现为不同的形式,诸如,共有的感受等。
一个非常热爱女儿的母亲遭遇了失女之痛。
妈妈!妈妈!妈——妈——!
她在冥冥之中听见了亲爱的女儿那深情的呼唤,女儿那银铃般的笑声像一股甘甜的泉水流进她那苍老的心田。“那不就是我那魂牵梦绕的女儿吗?!”她分明看见了女儿那灿烂的笑脸:哎——我的好京京,妈的心——肝——儿——啊!你让妈想得好苦哟。她张开双臂,急切地拥抱亲爱的女儿……
幻觉消失了,她的脸上流淌着的是那说不清到底是幻觉刺激出来的幸福,还是痛失爱女的悲伤。
有时候,她成天呆傻地坐在屋子里,直望着窗外出神,就像一座凝固的雕塑。她不时地泪眼迷蒙,从那悲恸的不竭之源中涌动着、从那深不见底的母爱世界流淌着对爱女的无尽怀念。那失去了声音和言语的悲哀和痛苦具有打击一切的力量,即便再刚强,我们的确真的都无法面对这样一种情感的冲击。
许多年过去了,她的女儿曾住过的房子至今依然保持着她在世时的原貌,就连那些玩具,也像孩子刚刚摆弄过一样;那些打开的书页,依然是女儿刚刚读过的地方,静静地摆放在写字台上。这可怜的母亲,吃饭的时候到了,她便喃喃自语地说,女儿你饿了吧,瞧!妈给你做了你最爱吃的蒸鸡蛋糕,你快趁热吃了吧;睡觉的时间到了,她便轻声地呼唤,心肝,妈给你烧好了洗脚水,快洗洗睡觉吧,作业没写完?甭急甭急,咱们明天接着写,噢,咱们甭急,别累坏了我们的小京京,京京乖,咱们睡觉去,噢……哎,这孩子,越来越任性了,都是妈惯的……好,不洗不洗,妈依你……
……女儿,女儿,我的心——肝——儿噢,快——回——家——吧!
哎,那可怜的女人又在吆喝她的女儿了!街坊邻居听着,每每总要叹息一番,都在深深地感受着这女人的不幸,大家的内心里便充满了那女人的悲鸣,常常有人忍不住要为之落泪。听这呼唤在冬夜里回荡,多么凄惨。
面对痛失爱女的女人,她的悲哀驻进了每一个邻居的心中,周围的人们都和她一起感到了悲情。情感可以在不同的人中传递引起共鸣,这种情况就是情感互动。
在情感互动中,人们通过一个理解的行动或“共鸣的感受”把别人的感受作为自己的参考,使自己进入到一种与别人相同的感受状态。街坊邻居都通过对这女人不幸和悲伤的理解,而感受着她的痛苦和悲伤。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