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火文集-海外人物(3)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诞生在爱尔兰首府都柏林的萧伯纳,全名是乔治·伯纳·萧(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中国人叫他萧伯纳。他一生多产,共写剧本五十多个、小说五部和其他著作多种,192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将折合约七千镑奖金全部捐献给英国瑞典文学基金会。他同情社会主义,这在当时的英国大作家中,是独一无二的。

    萧氏的幽默很出名。年轻时听到过一则关于萧氏的笑话:一位英国漂亮的女演员写信给萧伯纳,说:“我们能结婚最好了,因为您有智慧,我有美丽,倘若我们生个孩子,定会既有您的聪明,也有我的美貌。”但萧伯纳回答说:“不!万一生个孩子有你的智慧和我的容貌那怎么办?”

    艾渥特圣劳伦斯村在哪里?萧的故园是在这个村的村边。总算还好,路虽难行,却看到了一路都有的指示牌,写着“萧之角落”(Shaw Corner),画着箭头。“Corner”是“角落”的意思,也是“隐处”的意思。萧伯纳的故园也是他当年隐居的一个角落,这就使我得到了我本应懂得的答案。他远离伦敦的尘嚣,为了便于写作,他是1906年搬到这乡间居住的。他从五十岁到九十四岁这四十年间,经济上极富裕,却不愿住在五色迷离的大城市里声色犬马或者交际酬酢。据统计,后期的萧伯纳,七老八十过渡到九十四岁,他在这里写了二十三个剧本。直到去世前一年,他还说:“我甚至不想就此告别,因为我身上还有足够的劲儿,还可以大干一气呢!”他临终那年,九十四岁了,还写了剧本《为什么她不肯》。住到交通不便的乡间,甘于寂寞,才可多出产品,作家如果不写作,怎么能叫作家?萧是一个用创作排遣寂寞的人。

    我们终于在村头停下了车,找到了单独怀抱在花园中的萧氏故居。故园大树参天,清新的绿树丛中,通过一条刻满悠长岁月痕迹的赭黄色的碎石子路,沿着平坦的草地,我们向一幢墙上爬着许多青藤的红瓦、红砖两层楼英国式建筑走去。这幢房屋很大很气派,每层楼均有六个房间,斜坡主体凸起的屋顶上先后竖着四个烟囱,那是烧壁炉取暖和炊事用的。

    楼下进口处,有位和善的英国老太太在管售票,家庭票一张八镑,个人票一张三镑二十便士。英国的名人故居,一切名胜景点,差不多都要卖票参观,收入用来维持这些地方的开放,票贵些,却无可厚非。

    故居里的一切全部保留萧氏生前在这儿住着的样子,楼下有厨房、餐厅,有弹琴室放着一只寂寞沉默的风琴,还有客厅和工作室等。

    客厅并不宽敞,似可说明这里并不常招待很多客人来坐,布置简朴,引人注目的是在壁炉上方,放着一些照片,有俄国的托尔斯泰,有印度的“圣雄”甘地。还有苏联的列宁和斯大林,这是由于萧氏1931年七十五岁时曾应邀访问苏联,当时莫斯科为庆祝他的寿辰举行过盛大宴会,照片是那时带回来的,有的已经发黄暗淡了!

    餐厅明亮,朝向花园的那扇门敞开着。阳光和清风一起袭来。敞开着的门,像一只油画镜框,框内的画就是美丽而宽广的花园:远处是郁郁葱葱已经成林的树木。近处有一些浓荫密布的老树,灌木丛旁,大片绿草地,一丛丛类似雏菊的黄花在这9月间的初秋季节里开得正茂盛,闪着鲜亮的金光……可以想见当年萧氏在这里用餐时看着他心爱的花园时的恬美心境。

    工作室是萧氏写作的地方,竟出奇地简陋,他用一张由支架撑着的小木板桌写作,窗在右边,光从右边进来。桌上有架黑色的老式电话机,他坐的藤椅上有枕头似的坐垫,桌上有日历、墨水瓶、吸墨水纸等。引人注目的是桌下有一只极大的字纸篓(估计他收到的信件、材料很多,写作时也喜欢丢弃废纸)。这个工作室木板墙刷成白色,粗糙寒碜,看来萧氏只讲实用不讲奢华。一侧,静静放着一架用旧了的打字机,我注意到靠墙放着一张小卧榻,是年迈了的萧氏写作劳累时休息用的。更注意到有一套锯子、剪子等修剪树枝、整理花园用的旧工具,萧氏平日常在花园里劳动,他爱树木,爱花草,爱新鲜空气,爱阳光,爱活动筋骨……我在这间工作室里停留了片刻,看到的东西不多,想得却不少,印象也深刻,有使我感动的东西充溢胸口……

    上楼,看到了萧氏的书房,有朝南的书桌和转椅,有萧氏及他友人的照片,靠墙放着几橱书,当然少不了萧氏自己的作品。这里本来是萧氏夫人夏洛蒂的房间,进门处的墙上挂着夫人的一幅大画像。夏洛蒂是一位富家小姐,具有叛逆思想,提倡女性解放,画像上的她是中年时期,一个端庄而并不很美的女人,她1896年与萧伯纳结婚,一直伴着萧氏。1932年,夫妇俩曾作环球旅行。1943年9月,八十六岁的夏洛蒂病故,对萧伯纳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她留下巨额遗产,再加上萧氏自己的大量积蓄,使萧伯纳成为文坛上的大富翁,但萧氏依然过着简单朴素、辛勤创作的生活。这间空房隔壁,是萧氏的卧室,放着床铺,给人的依然是近乎清贫的印象,至于洗澡间、卫生间等,用今天的眼光看,自然也是旧式而且粗糙、设备并不齐全的。

    萧氏故居内禁止拍照,有不少房间现在是工作人员占用着,问二楼的一位工作人员:“萧氏1933年曾经访问过中国,为什么毫无反映?”工作人员是位中年的妇女,说:“只知他到过苏联,不知他到过中国!”但又补充:“萧的材料很多,有些照片和资料未曾展出!”

    萧伯纳没有子女,妻子去世后,他在次年(1944年)就将房产捐给了国家,他一直独居,勤恳写作到死。1950年九十四岁高龄时,他在花园里修剪树木,不慎摔了一跤,在11月2日早晨与世长辞。他的剧本,这些年仍有在伦敦演出的;他的著作,在书店里也仍有人购买,有时也进行书展。

    出了故居,来到花园。花园很大,空气清新,十分美丽。天穹开阔,面积总有十几英亩,现在有专人治理,草坪修剪得平平整整,开着黄花、红花的花卉种植得井然有序。大树婆娑,布局优雅,树上有鹧鸪在啼叫,一会儿“扑棱”抖着翅儿飞了!在阳光下静静的花园里走了一圈,瞥见在一棵粗大栗树下站立着一尊黑色铜像。原来这是圣女贞德的铜像,《圣女贞德》是萧伯纳最著名的剧本之一,也是萧氏剧作中唯一的悲剧,写于1923年。贞德,这位英法百年战争中的法国青年女爱国者,领导农民群众反对侵略,击退英军对奥尔良的围攻,但在贡比涅战役中被勃艮第人所俘。她被出卖给英国占领军后,交付教会法庭审判,诬为女巫,被处以火刑。1455年,在法国巴黎圣母院,贞德得到了平反昭雪。我后来1999年10月间去游览巴黎时,在巴黎圣母院的大教堂右侧,看到过贞德的白色大理石雕像,气势与造型同这具铜像一样勇敢轩昂。一个工作人员走过,告诉我们铜像是法国人赠送给萧氏的。

    西方已有明亮红色的晚霞,离开萧氏故园回来的路上,萧伯纳老人的面容雕像般浮在我心中,我忽然有一个心愿:回国后,我要找一帧萧氏与鲁迅、宋庆龄、蔡元培等人的合影寄给萧氏的故园[1]。如果可能的话,能再找一本瞿秋白的《萧伯纳在上海》(哪怕是复印一本)寄去当然更好!……

    (本文刊于1999年冬珠海《明镜报》)

    注释:

    [1]回国后,四川文艺出版社的编辑唐宋元即将萧氏与鲁迅、宋庆龄、蔡元培等的合影放大寄去。

    卡夫卡魂归布拉格

    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应该说是一个传奇人物。他1883年7月3日生于布拉格的一个犹太人的中产家庭,父亲是百货批发商,性格暴烈专横。卡夫卡1901年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后转修法律,1906年取得法学博士学位,曾在保险公司任职,1923年迁往德国柏林,1924年6月3日因患喉结核在维也纳附近的基尔灵疗养院病逝。他在保险公司任职时,利用业余时间开始文学创作,主要是写小说。但作品发表得不多,在创作上显得很不顺利。他生前默默无闻,郁郁寡欢,将死时曾偏激地嘱托好友马克斯·布罗德将他的手稿“毫无例外地予以焚毁”。布罗德是个爱好文学的人,卡夫卡的写作,当年是受过他的影响和鼓励的。卡夫卡托他焚毁手稿,幸好布罗德敏锐地发现了卡夫卡艺术的潜在价值,努力整理并出版了他的全部著作包括书信和日记。由布罗德主编的《卡夫卡全集》有九卷,作者生前发表过的作品只占一卷篇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读者从卡夫卡的作品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孤独、绝望、恐惧、苦闷、挣扎,宗教学、心理学、文艺学种种的解读,掀起了“卡夫卡热”,在现代西方社会产生了很大影响。卡夫卡终于被目为现代艺术的鼻祖。

    我读过卡夫卡那些贯穿着社会批判精神的作品,例如长篇小说《城堡》与《美国》。这两部长篇均未写完。《城堡》体现了他的创作特色,主人公K去城堡(官府)要求批准在村子里落户。城堡就在眼前,但千方百计、吃尽苦头始终不能进入。这个城堡显然是整个国家官僚统治机器的缩影。我也读过一些卡夫卡的短篇小说,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名作《变形记》。这是一篇古怪的寓言小说,写一个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天清早突然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因而失去了工作,成为家庭的累赘,最后在寂寞与孤独中死去。小说深刻而生动地揭示了人与人关系的冷漠,甚至包括父母和姐妹,描绘了资本主义中的“异化”。这个短篇写了一个不寻常的悲剧,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

    拿卡夫卡四十一岁的一生来说,其遭遇是很悲惨的,但卡夫卡算不算个悲剧人物呢?这是有过争议的。拿他生前的遭遇来说,他十分不幸,非常悲哀,但拿他死后现在的名声与受到读者及各国文学界的评价来说,他又是十分幸运的。他的成就与光荣已使他从悲剧人物变成了成功人物。这样,似乎他又不应完全算个悲剧人物了!说他是个传奇人物倒是恰当的。

    卡夫卡的名作《变形记》是长篇小说还是短篇小说,也有过争议,有人把《变形记》看作是短篇小说,有人则认为《变形记》的深度、广度及内含的容纳量绝非一部短篇小说,而应是一部长篇小说。卡夫卡生活在西方现代文艺流派此起彼伏的时期,他的创作手法与这股思潮相呼应。他善于通过奇特的构想勾勒出夸张的画面,将现实与非现实,合理与悖理,常人与非常人并列在一起。作品不点明时间、地点和社会背景,穿插的故事和场面游离于情节之外,主题晦涩,画面破碎,甚至荒诞不经、很费思索。他这种有别于传统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在不同程度上被现代派作家所仿效并发展。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现代文学流派的产生都深受卡夫卡影响,因此,人们尊之为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欧洲大师级文学家萨特和加缪将卡夫卡这位文学巨匠尊为师长,文学界有些人士将他与法国的普鲁斯特和爱尔兰的乔伊斯等大作家并列。而《变形记》的艺术成就和思想探索的空间,有的评论家认为“可视为是一部被延误发现了的现代艺术的丰碑”。

    我一直以为卡夫卡是奥地利作家,因为他在奥地利住过,死于维也纳,连《中国大百科全书》也说他是奥地利作家。但也听德国文学界有人说卡夫卡是德国作家,因为他由捷克移居到德国住过,而且他用德文写作。可是1989年后,捷克与斯洛伐克分成两个独立国家后,我又听捷克文学界的人士说:卡夫卡是捷克人,他的故乡是布拉格。

    为什么会发生这个争议呢?原来在1989年以前,苏联及东欧评论界一直把卡夫卡看作是“西方腐朽文化的代表”,不但加以排斥,而且还加以批判,捷克人在1989年以前,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有卡夫卡这位大作家,更从来不认为卡夫卡是他们的同胞,是捷克的光荣。一个卡夫卡这样的大作家,他的真正故乡捷克却对他不但毫无所知而且还不认他,这实在既是笑话,也是悲哀。

    那么,卡夫卡到底是哪国人呢?有一种意见认为卡夫卡1883年出生时,捷克当时还被奥匈帝国统治着,卡夫卡是生活在捷克人中讲德语的犹太人,因此,严格地说卡夫卡既不真是捷克人,也不真是德国人或奥地利人,卡夫卡现在已是文学巨匠,于是三个国家以前不认他的,现在也争着要他。其实,像他这样的名作家,已不在乎这点,他早已属于世界。不过他诞生在捷克布拉格,他的故居在布拉格,他在布拉格居住的时间最长,至今他还有侄子住在布拉格,到捷克布拉格游览的人把这里看作是卡夫卡的家乡是很自然的。

    我很高兴有幸在英国寻访过萧伯纳等名作家的故居,在法国巴黎寻访过雨果等名作家的故居,而在捷克布拉格,我也有幸寻访了卡夫卡的诞生处和故居。美丽的布拉格是欧洲旅游胜地,它跨踞伏尔达瓦河两岸,人口一百二十万左右,是捷克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是一座小巧精致、古老与现代化并存的城市,这里环境优雅、物价便宜,街道宁静,气氛祥和,可供旅游观光的景点极多。特别精彩的是各种类型与色彩的建筑物构成了一幅亮丽的图景,由于城市不大,可以步行游览,不使人觉得太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