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火文集-海外人物(2)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王尔德因私生活不检点,在英国坐牢服苦役两年,刑满后去巴黎。他1900年四十六岁就病故,起初葬在别处,1909年才收葬“拉雪兹”。他作为唯美主义代表人物,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特殊地位,是19世纪80年代的美学运动的主力和90年代颓废派运动的先驱。我并不赞同他的全部文学创作观点,却欣赏他有些作品的独特贡献。几十年来,在我国王尔德的作品不能也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我却忘不了他的《快乐王子》和《道林·格雷的肖像》。对这位死后葬在异国他乡、命运乖戾的英国作家,我怀着好奇想看看他的墓是什么模样,简陋还是华丽?是否十分凄凉冷寂?

    要俯身或仰脸细察每一个墓碑,才能辨出谁是墓主。有许多墓碑随着年代久远风雨磨洗已模糊剥蚀。但我耐心识读,目的是找巴尔扎克和王尔德,也不放弃看我熟知的文学家、艺术家、音乐家和其他名人的坟墓。

    最先看到的是《追忆逝水年华》的法国名作家普鲁斯特的墓。黑色大理石砌成长方形的坟墓同一些庞大精致的、华丽的坟墓相比,就太寒碜。但有人献了两盆开放着的鲜花在墓上。我用热手抚摸他冰凉的墓碑,然后离去。由此向南,我看到了巴尔扎克的墓。我惊呼起来!

    墓约两米高,顶端是他的半身大理石雕像,墓碑四周有黑色矮铁栏杆圈围,栽着绿色植物。比起普鲁斯特,这墓气派大些,比起左近那些贵族、将军、巨富,却差得很远。我依然用灼热的手抚摸他的墓碑,站在墓前致敬。看看时间,已是下午快五点了!慢慢寻找已经不行,只有突击向北直奔第89区找王尔德的墓地。

    王尔德灰白色的墓茔竟出乎我意料地高大。巨石造型别致。墓中端是一个双脚并紧在飞翔的巨人浮雕。墓正面镌有王尔德的名字,墓后有墓志铭介绍王尔德的业绩,最想不到的是,墓前有人献了一盆红色鲜花,散放着四五束有绿叶的红花、白花,墓后也有人献了三盆红色、黄色的鲜花。无数体面、精美的坟墓前都没有鲜花,这里却有这么多红玫瑰、白玫瑰、黄玫瑰!这么多人献花意味的是什么呢?是非褒贬在人心上会有不同的秤,这些人并未因为他曾服刑而否定他在文学上对人类做出过贡献。

    这种启示似乎能打开对他存有偏见的人心灵上的门扉。

    时间在催促,我仍用手抚摸了王尔德的墓碑,向他告别!但突然想看看美国现代舞派创始人舞蹈家邓肯的墓。她的自传《我的生平》曾强烈感染过我。争取时间,卫平陪我奔走如飞地在坟墓间穿梭。野菊花、蒲公英、山百合、三色草、酢浆草……散乱地穿插在坟墓间。乱草残碑,草木森森,哪里有邓肯墓的踪迹?倒是无意中经过了肖邦墓。人说:“人类创造了钢琴,上帝创造了肖邦。”肖邦的墓上也有不少花束。天色阴暗,已有暮色苍茫之感。坟墓间似有淡淡的雾霭浮起。拉雪兹神父公墓六点就要锁门,逼得我和卫平只好匆匆打住,意犹未尽地向大门口飞跑。地图上注明邓肯墓的地点看来是有误的!

    地图上说:公墓东北角有著名的巴黎公社社员墙。1871年5月28日,凡尔赛反动军队进攻巴黎公社保卫者的最后据点拉雪兹神父墓地,公社战士一百数十人战斗到死。一部分人就葬在墓地西南角。但限于时间,无法去瞻仰了!

    公墓内冷寂无声,来的游客都早已走光了!

    没有比我这样以七十六岁的年纪带着酸痛的右肩和双腿劳累、匆忙而且在这雨后的下午直到黄昏薄暮时在公墓寻找并凭吊文学大师更心潮澎湃的了!要离去时,我心头浮起怅惘的情绪。尽管这里有些地方也有点像个公园,但无论如何它是个坟场。我不喜欢公墓中给人的那种冷寂的死气沉沉的感觉。我又感觉到人生太短促,这里集中长眠着多少人中之精英,他们以自己的智慧才能和各自所有的方式拼搏开拓,在自己或长或短的一生中,为人类、为世界献出了光和热增添福祉,生命质量是一流的。他们是真正的伟人。他们死了,埋在此地化为泥土,但活着的人们享用着他们献出的成果。唯一可以得到一点慰藉的是:有人来凭吊,说明一切死去了的生命,只要后续的人们不忘记他们,都有机会重新活在人们记忆中。

    “拉雪兹”拥有这么多法国及他国的名人墓,实在可惊可贵。集中无数世界一流文化精英的大公墓,是一个大宝库。我虽不欢喜墓地灰暗沉重的气氛,却热爱埋骨者的文化蕴含。倘能给我一个月或者半年,让我从容些逐一去寻找、发现我知道的那许多长眠者的墓来写一本书,我愿意!

    别了,“拉雪兹”!我仍不禁神往……

    (本文刊于1999年冬珠海《明镜报》)

    走近纳尔逊

    特拉法尔加广场

    年轻时读欧洲历史,当时血气方刚崇拜英雄,所以很敬重英国海军统帅纳尔逊(Horatil Nelson 1758-1805)。1798年,他指挥英国舰队在埃及阿布基尔(Abukir)歼灭了运送军队的法国舰队。1805年在西班牙特拉法尔加角(C.Trafalgar)海战中大败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他是英国的民族英雄。40年代,美国好莱坞有个影片,译作《英雄美人》,演的就是纳尔逊的故事,饰演纳尔逊的是英籍名演员劳伦斯·奥立弗。影片中描写了特拉法尔加战役,纳尔逊的英雄形象十分鲜明,我至今印象犹深。

    夏天,游伦敦时,逛市中心的特拉法尔加广场,就又想起了纳尔逊。

    这个漂亮的广场是纪念纳尔逊才有的。它十分热闹,远处有高大的五彩缤纷的广告牌,周围有四通八达的街道。游伦敦的人,几乎都要来此看一看、停一停、拍拍照。广场上最大的特点是鸽子多。不少人把它叫做“鸽子广场”。人不伤害鸽子,鸽子也不怕人。有摊亭出售饮料和食物,兼带出售米花、玉米、面包等鸽子食,供游客购了喂鸽子。瓦灰、鱼鳞斑、青毛、点子、花儿、雪白……各色鸽子走在游客面前,飞到游客身上,你一撒食,几十只鸽子都追过来。鸽子可爱,但鸽粪讨厌。游客喝饮料和矿泉水都将空瓶丢入废物桶中,鸽子却到处拉屎,广场地上被污染得很脏。据说鸽子还会传染某些疾病。什么事做过了分,就有问题。广场上的鸽粪据说很使卫生当局伤脑筋,每年要花大量英镑请人清除鸽粪。

    这广场是在纳尔逊死后三十五年,即1840年才修建了纪念这位杰出海军统帅功绩的。广场中央树立了一座雄壮优美圆柱形的纳尔逊纪念碑,高五十六米。刺向青天的碑顶是一座五米多高的纳尔逊上将全身武装站立的铜像。铜像是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缴获的法国、西班牙联合舰队的大炮熔铸造成的。可惜圆柱形纪念碑实在太高了,高得难以看清纳尔逊是什么样子。可见,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总是不行的!纪念碑底层台阶四角,分别安放着由英国著名雕塑家埃德温·兰西尔爵士雕塑的四只披鬃龇牙的雄狮,造型威武,也是用缴获的大炮熔铸成的。有些游客爱在铜狮旁摄影留念。化杀人武器为精美雕塑,寓意不凡。只是我在纳尔逊纪念碑下看着那四只雄狮却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上海外滩过去英国汇丰银行门口的那只象征大英帝国的雄狮。浮想联翩,又想起了纳尔逊1799年曾率领英国舰队进军那不勒斯,镇压过意大利革命运动的那段历史。由此,想到了英国的海上扩张。英国人的殖民活动开始于1497年,1588年,英国打败西班牙的庞大舰队后,夺取了海上霸权,从此就到处利用舰队侵占殖民地,到19世纪时建立了占全球面积约四分之一的殖民大帝国,号称“日不落国”。中国也是身受其害的被侵略国之一。20世纪以来,英帝国才衰落下来。纳尔逊显然在英帝国的炮舰扩张政策中也是一员骁将。他没有带领英国舰队侵略过中国,但给他修造特拉法尔加广场纪念碑的1840年,正是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同一年。想到这,离开特拉法尔加广场时,我有一种异样的心情……

    朴次茅斯军港

    不久以后,8月29日,我到英国南部中段沿海重要军港朴次茅斯(Portsmouth)游览时,对纳尔逊的思索又继续下去了。

    朴次茅斯在伦敦西南一百多公里处,是军用船舰制造中心之一,也是重要海军基地,更是英国一座名城。二次世界大战时期,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战时,此地是盟军主力舰艇起航处。盟军统帅艾森豪威尔的指挥部就隐秘地设在此处郊外的一处森林里。这里是文学家狄更斯(1812-1870)的故乡。狄更斯诞生在商业路393号一栋带阁楼的二层红砖楼房里,如今是狄更斯纪念馆。侦探小说作家柯南道尔曾在市内行医,地址在何处,则弄不清了。我很喜欢这个海滨名城,这儿市容整洁,到处有鲜花和绿草地。市区南部沿海是游客云集的休闲度假胜地,面海有许多漂亮舒适的旅馆,海边有长达五六公里的沙滩和宽阔的汽车道。我们到了宽敞可爱的海边,碧海无涯,晴空万里,令人胸怀开阔。恰逢举行“海节”(Sea Festival),海边热闹非凡,各种色彩和样式的汽车载来了各式各样的游客。人头拥挤,穿着夏装的男女老少都在快乐晒太阳、沐海风。有风筝会正在举行,天上飞翔着大大小小五花八门的风筝。有鹰隼、有海鱼,有尖有方,有长有短,都在飘飘然争奇斗艳。一串串三角形的梯状风筝,用电操纵,发出哗哗的响声,疾飞如燕,流星般地在天上地下闪烁。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游乐设备布满绿色广大的草坪:上下翻斗车、圆形的巨大转车……载满了嘻嘻哈哈大笑和发出惊骇叫声的孩子们和男女游客。一条巨型充了气的彩色大鳄鱼小兵舰似的趴在地上,吸引了无数儿童钻进去玩耍。一具充了气的有四十米高的彩色巨大红鼻子小丑,随着风吹摇摇晃晃在阳光下站立不稳。一切的一切,使人眼花缭乱。……海边有高大宏伟的一次世界大战和二次世界大战英国殉难海军人员的纪念碑。纪念碑上镌着密密麻麻的名单。我看到有一处全是二战中诺曼底登陆战牺牲者的名单。这里有人敬献着盆栽的鲜花和塑料花。当中年人和青年人及孩子们幸福地在草坪上正欢娱于“海节”中时,这里却有些白发的男女老人在静静凭吊,包括我和老伴。也许正因为我们经历过二战时期的中国抗日战争,因此才对这有着特殊的感情和兴趣吧。

    就在这时,我望着滔滔碧波的大海,又想起了纳尔逊。因为就在这旁边,有纪念纳尔逊特拉法尔加海战的一座纪念碑。碑上是一个铁铸的大黑铁锚。下边写的是:特拉法尔加之战。

    大不列颠舰队在纳尔逊爵士统率下,以二十七艘兵舰摧毁并俘虏法国及西班牙三十三艘兵舰。

    1805年,法国皇帝拿破仑推行对外扩张、争夺殖民地政策,妄想统治全欧洲。他联合西班牙舰队要渡海侵占英国。强大的法—西联合舰队三十三艘兵舰,由法国海军上将维尔纳夫指挥,浩浩荡荡地逼来。如果这一战英国失败,英国将陷入黑暗之中,受到奴役和蹂躏,欧洲局势也将彻底改观。英国政府面对强敌,决定任命伤残只有一只眼睛的纳尔逊出任海军总司令。纳尔逊率弱势的二十七艘兵舰由朴次茅斯军港出发,在“胜利号”旗舰上指挥。他后发制人,静候在特拉法尔加海面上行动果断地指挥作战,以少胜多,俘虏了维尔纳夫上将,消灭了侵略军,但自己被敌方狙击手发枪击毙,以身殉国。如今,纳尔逊上将当年乘坐的旗舰“胜利号”战舰,停在朴次茅斯一座干船坞里供人参观。纳尔逊打破了拿破仑称霸世界的美梦,为祖国赢得了胜利和尊严。海风猎猎,回顾这段历史,我终于意识到英国人尊崇纳尔逊为民族英雄的理所当然。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民族的尊严,对任何一个国家民族都是头等大事。于是,一种敬意也油然浮上心头……

    (本文刊于1999年冬珠海《明镜报》)

    到萧伯纳故园

    午后,我们的福特车从爱萨克斯郡(Essex)的哈罗镇(Harlow)向西进入邻郡海特福夏郡(Hertfordshire),到了威旺(Welwyn)就开始进入乡间小道了!

    道路不但狭窄,而且坑洼不平,行车有点危险,对面来汽车,还得有一方揿喇叭早早先停车让路。在车上,我不禁想:萧伯纳是英国作家中的富翁,为什么生前选择这么偏僻的乡间来居住呢?

    我决定来访问,只因为在一份“伦敦四周国家保护文物的地点介绍”的说明书上,看到一则对萧伯纳故园的介绍,附着照片,有故居,有花园。从地图上看,它在伦敦西北不远,却没想到路的崎岖。

    对萧伯纳有兴趣和感情,是由于他1933年曾到过中国的上海和北平。我无数次看到过那张在中国广为流传的照片——萧伯纳与鲁迅、宋庆龄、蔡元培等的合影,照片上的萧伯纳是一个七十七岁高龄个儿高高瘦瘦的有着白色大胡子、白头发的英国大戏剧家,给我亲切的印象。我又读过些他的作品,他的幽默令我赞叹;也读过瞿秋白编的《萧伯纳在上海》一书,这书中的文章都是谈论萧伯纳对中国的访问的,可见当时的影响。凭着这份兴趣和感情,诱使我和老伴及女儿女婿带着外孙一起来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