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学与净土-从教学守道谈禅宗的特色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禅不是出家人专用,更不是在家佛教徒独享,

    无论是信仰还是不信仰宗教,

    任何人都可以参禅,禅是普及大众的。

    “禅和我们究竟有什么关系?”“了解实践以后,究竟有什么利益?”事实上,如果能了解禅,我们的生活烦恼会减少,对事情的看法不会颠倒,很多矛盾、差别的现象也可以统一起来。有了禅以后,一身如云水,悠悠任来去,穷也好、富也好,有也好、无也好,透视梦幻空花的尘世,得到大解脱自在。有了禅,心中就有定、有力量,连生死都不畏惧,禅,是凌驾于一切之上了。

    禅不是出家人专用,更不是在家佛教徒独享,无论是信仰还是不信仰宗教,任何人都可以参禅,禅是普及大众的。

    有一次,梁武帝请有名的傅大士讲经,他上了台,抚尺一拍,即下座。素有神通的宝志禅师立刻提醒梁武帝:“傅大士已把《金刚经》讲完了。”

    禅就是这样,最好的说法,最究竟的语言,就是“抚尺一拍”;虽是不讲,却一切都已讲了。此即是“一身原不动,万境自虚陈”的妙高禅境。

    还有一次傅大士讲经,梁武帝圣驾亲临,大家都恭谨地站起来迎接,傅大士却稳如泰山地坐着不动,有人急急催促道:“皇上驾到了,还不快快站起来!”

    傅大士一笑,说道:“法地若动,一切不安。”

    在禅法之前,天下的权位财势、世间的荣华富贵都显得藐小了。

    另一次,傅大士头戴道冠,身披袈裟,脚趿儒鞋出现。梁武帝一看,十分错愕地指着他的帽子问:“你是道士吗?”

    傅大士指着袈裟说:“不是!我是和尚穿袈裟。”

    “你是出家和尚吗?”

    傅大士又指指脚下:“你看!”

    “是儒鞋,你是儒士吗?”

    傅大士摇摇手,往上指着头问:“你看,我是什么?”

    道冠、儒鞋、佛袈裟,合三家为一家,意思是:禅,是包容一切,禅不是隐居深山老和尚的专利,禅是儒、释、道三教九流社会大众每一个人都需要的。

    提到教学,禅门是很讲究师徒相传和悟解的。禅宗的教学和现在的社会教育方法不大一样,以下列举几点不同处:

    1.沉默法:现在社会上,无论是家长或老师都提倡爱语的教育,用温言软语开导。禅师们常常不用语言,沉默相对,一默一声雷,在宁静悠远中气象万千,比任何语言还要响,还要多。

    2.棒喝法:一般教育提倡爱心的教学,苦口婆心的教授。禅门提倡棒喝,一声霹雳破除黑暗无明,照见自性真情。像“马祖一喝,百丈耳聋三日”,像黄檗禅师和临济禅师的“道得也三十棒,道不得也三十棒”,都是棒喝式教育法。

    3.问难法:现在的教育提倡启发式教育,一步步引导。禅门讲究问难、机辩的追究,一改被动启发为主动探求。

    4.劳苦法:现代教育讲究有安静的读书环境,在宁谧幽雅的气氛中学习,禅门却不只要在安静中受教育,更提倡在劳动、劳苦中参学。所以搬柴、运水是参禅,推磨、舂米也是参禅,砍柴、挑担无一不是参禅,从劳苦里面慢慢体会禅的意义,品尝禅的法味。

    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阐发了禅的意蕴:饮一水一冷暖,跌一跤一苦乐;自身疾苦自身担,自家宝藏自家知。

    以下将禅宗教学守道的特色分为四点来说明。

    一、从肯定自我来谈禅宗的教学守道

    禅门,讲究不被人牵着鼻子走,不能东风吹西边倒,西风吹东边倒,一点自我的主张都没有,必须自我肯定:“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这就是禅师自我肯定的特色。

    南隐禅师的禅法名望很高。有一次,一位居士心里不服气,来找南隐禅师辩论禅学。两人见面后,南隐禅师一言不发,拿了茶壶倒茶请他喝。茶注满了,南隐禅师没有停止,仍然不停地倒……这位居士终于按捺不住,叫道:“禅师,茶溢出来了,不要倒啦!”

    南隐禅师这才开口,微笑说道:“你心里的杯子这样自满,我的禅法怎么能装得进去呢?”

    在禅门里,肯定自我是一种本心自明,不是自满。

    有一位学者问禅师:“佛在哪里?”

    佛在哪里?佛在西方极乐世界?在东方琉璃世界?其实,佛无所不在,“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有人问禅师:“佛是什么?”

    禅师望着他,把手一摊,说:“我不敢告诉你,因为你不会相信的。”

    “你的话很有权威,我哪敢不相信呢?”

    禅师点点头说:“你刚才问什么?再问一次。”

    “我问什么是佛?”

    “你,就是佛。”

    “我只是一个凡夫,怎么可能是佛呢?”

    在禅门里肯定自我,是一种移情化性,让自己做个佛菩萨,而不巧立名目,戴高帽子,所以自我肯定最重要的是:“如何知道我是佛呢?”

    禅师的回答是:“一翳在眼,犹如空花;但离妄缘,即如如佛。”眼睛长了眼翳,则所见犹如空花一般,看不清楚真实的形体,若能把心里的妄想妄缘统统卸下来,真心现前,那就是我们自己的如来佛了。

    佛教教人守道,是在妄念上修行。有人问惟宽禅师:“道在何处?”

    惟宽禅师回答:“道,只在眼前。”

    “我怎么没有见到呢?”

    “你执着自己,所以见不到。”

    “我有执着,不能见道,不能见真理。禅师,你见道、见真理了吗?”

    “有你我的执意分别,更加不能见道啦。”

    “假如没有你我的分别,无我想,无人想,是不是就能见到道、见到真理了呢?”

    “无我无你,谁来见道?谁见真理?”

    我们常说要修行、修道,道在哪里?道就在我们脚下,要自己去走,摆脱个人的见识,用宇宙永恒的眼光来看待一切。禅的教学守道方式很独特,肯定有,不对;讲无,也不是。空、有都非究竟,禅是要非空非有,离形去智,息尽妄缘的。禅要两头共截断,一剑倚天寒。

    自我肯定,当下承担,是禅者证验、修持登上光明藏的妙阶。

    南泉禅师问陆亘大夫一个问题:“有人在瓶里养了一只鹅,鹅在瓶内渐渐长大,瓶口很小,鹅出不来了。如果不得毁瓶,不可伤鹅,怎样才能让鹅出来?”

    不把瓶弄破,鹅怎么出来?陆亘大夫蹙着眉走来走去,左思右想不得其解。这一思维就落入有想有分别的窠臼,就不是禅了。禅是当下承担的,所以南泉禅师随即叫了一声:“陆亘!”

    陆亘大夫随声回应:“有!”

    南泉禅师笑呵呵道:“这不是出来了吗?”

    我们的心为什么像鹅一样被束缚起来?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家,可以给我们安住吗?我们的心只要洒脱一点,开阔一点,就能跳出瓶口,走出象牙塔,何必自我束缚在生活里面?何苦拘泥于身躯之间?所以禅师闭关,关房虽小,心却宽如法界,来去无碍。假如牢狱里面的犯人也懂得禅,虽然身体被禁锢,失去自由,心仍可自由飞翔。然而这种自我肯定的自由,不单在牢狱里的人不易体悟,一般人也难以获得。禅的本来面目是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求道要像云水般自然,不必刻意向外营求,重要的是自我肯定,往内用心,心清净了,禅道便自然呈现。

    有弟子问云门禅师:“世间有三种病人:瞎子、聋子、哑巴,我怎样教他们学禅呢?”

    云门禅师即刻喝斥:“既来请益,为何见而不拜?”

    弟子赶忙就地一拜,刚抬起头,云门禅师挥起拄杖就打。弟子大惊,向后急退,云门禅师哈哈大笑道:“你没有瞎嘛!不要怕,来!到前面来。”

    弟子惊魂甫定,依言向前走了两步。云门又笑道:“你听得到,没有聋呀!”

    举起拂尘,“你会吗?”

    弟子应声说:“不会。”

    云门禅师又哈哈大笑道:“你不是哑巴嘛!”

    我们的眼、耳、鼻、舌、身,都害病了,有眼不能视,有耳不能闻,有口不能言,有身不会养,都是由于心灵迷昧,终成盲聋瘖哑。云门禅师以快刀斩妄识的教法,揭示朗朗乾坤的心地。现代人五官健全,生活安康,却因心地蒙昧而自寻烦恼。许多父母千方百计把儿女送到美国读书,放不下心,又想尽方法到美国探望。到了美国之后才发现,可以说是个六根不全的人——讲英语,听不懂,是个聋子;看英文,看不通,像个瞎子;开口不会说,像个哑子;出门不会开车,成了跛子;儿媳生了小孩,要替他们照顾孩子,年少养儿老养孙,又成了孝子,有人称这为“新五子登科”。不懂禅,生活里增加了多少痛苦!

    很多人被无明覆盖,不知返观自照,不知运用自性宝藏,反而以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攀缘虚妄不实的幻境,当然不能安住。《金刚经》云:“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实在蕴含很深奥的意义。

    禅师寂灭外缘,对境不起憎爱,朝向肯定的大道精进,声光幻影迷惑不了禅师的心,他的心常住于清净中,如实地办道。

    石屋禅师有一个朋友,是一个小偷,恶习难改。有一次,他偷石屋禅师的东西,被禅师抓个正着。禅师责问他:“你偷人东西,偷多少次啦?”

    “数不清,总有几百几千次吧。”

    “你偷了多少东西?”

    “不多,一次顶多千儿八百元啦。”

    禅师哈哈大笑说:“你真是个小毛贼,换是我,不下手则已,下手就大偷!”

    小偷惊讶问道:“失敬!失敬!原来是老前辈了,请教怎么个偷法?”

    石屋禅师倏然伸手,作势抓住小偷的心口说道:“宝贝不就在这里吗?自从这里的宝贝被我偷到了以后,我一生享用不尽啦!”

    我们的心,要自己掌握住,做自己的主人,才能终身受用不尽。禅是什么?就是我们的真心,有了这种真心,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好呢?

    龙牙禅师有一首自我肯定的诗:

    一室一床一茅屋,一瓶一钵一生涯;

    门前纵有通村路,他家何曾是我家。

    一个禅者,一生只有一间房、一张床、一所茅屋,生活简单自然。门前虽然有路通到别人的村庄,不过他家何曾是我家,我们何必到外面攀缘呢?桃源虽好非我有,自家虽寒窗,却是我安身立命处。有道是金角落、银角落,不及自家的穷角落。不识本心,学法无益;不识真性,与道相远。禅是要大家自我肯定,肯定自心本无一物,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洒脱淡泊,自在无碍,把自己的生命走出一片坦荡晴空。

    二、从惜福结缘来谈禅宗的教学守道

    禅者,山中卧衲衣当被,头裹瓠瓢作枕。离世隐居,物欲淡泊,不只生活简单,而且爱物惜缘。一草一叶、一瓦一土、一字一珠,在禅者的手中都能活用起来,不随意浪费大地的一点资产。像天台左溪尊者,泉水可以洗昏蒙,云松可以遗身世,孑然独居一室,自有法界之宽。他一生行谊尤其令人称道,“非因寻讨经论,不虚燃一灯;非因瞻礼圣容,不虚行一步;未尝因利说一句法,未尝因法受一毫财”,这样的操守,可说是惜福结缘的最佳典范。

    有一次仪山禅师要沐浴,弟子替他准备了洗澡水。禅师来到澡池边,探手一试说:“太烫了,加一点冷水。”

    弟子盛水来,加了一半,剩下一半水就把它倒掉了。仪山禅师看了很生气,骂道:“你这个业障鬼!滴水如金,水是有生命的。你把它浇在花上,花会欢喜;洒在树上,树会生长。这么宝贵的生命资源,你怎么可以轻易糟蹋掉呢?”

    这个徒弟经过这次严厉的教训后,把自己的名字改成“滴水”,自我警惕“一滴水也是甘露泉”,这就是有名的滴水禅师。

    禅门的生活如此简朴,不贪求尘世的一切物质。渴饮山泉,凉而甘美;饥食菜根,淡而飘香,对于一草一木、一坐一盘都非常爱惜。假如我们也能有滴水和尚这种惜福结缘的精神,会使生活别有洞天。

    任何东西不是只有物质上的价值,内心的认定更重要。虽是一滴水、一朵花、一支笔、一张纸,都非常宝贵。能珍视这许多东西,才会惜福结缘,这么一来,世间何物不宝贵呢?

    有一位七里禅师,在佛殿里打坐参禅,半夜闯进一个强盗,低声叫:“钱拿来!没有钱要你的命!”

    七里禅师不动声色,回答他:“不要打扰,我在参禅。要钱,钱在佛祖下面的抽屉,自己去拿。”

    强盗拉开抽屉,取了钱,正要走,七里禅师说:“不要通通拿走,留一点,我明天还要买香花供果。”

    强盗真的依言照办,瞪着眼往外走,正要踏出门,七里禅师又道:“站住!”

    强盗吓了一跳,回过头来,只听七里禅师说道:“你拿的钱是佛祖的,不向佛祖说声谢谢就要走吗?”

    强盗被说动了,向佛祖点头称谢,一溜烟地逃了。

    不久,这个强盗给警察抓了,供认曾经偷了七里禅师的钱。警察带他来让七里禅师指认。七里禅师说:“没有呀!他没有偷,他已经向佛祖道谢了啊!”

    七里禅师以慈悲心来结缘,这种教学守道的方式感动了那个强盗,后来他悔过向善,并且做了七里禅师的弟子。

    禅宗的惜福和结缘常常互为因果,密不可分。有一则公案说明了福报的因缘——

    一天,雪峰、岩头、钦山三位禅师结伴行脚,外出教化。他们顺着河流往上走,正商谈如何弘法时,雪峰禅师肚子饿了:“今天住哪里啊?”

    忽然看到河流里有一片青菜叶子,顺着水流下来,钦山禅师指着说:“你们看,有菜叶漂流下来,可见上游一定有人住,到那边就有饭吃,可以歇脚了。”

    岩头禅师凝目注视水里那根菜叶,摇头叹息:“唉,这上游的人家,连这么一根翠绿的菜叶都不爱惜,竟让它流走,实在可惜。”

    雪峰禅师也说道:“这么不珍惜的人家,不值得教化,我们还是到其他村庄歇脚吧。”

    三个人正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时,上游有一个人“砰砰砰”沿河跑下来,气喘吁吁地一路寻觅什么。禅师问:“找什么?”

    那个人满头大汗地说道:

    “我刚才洗菜,不小心一片叶子被水冲下来了,我正在找那片菜叶子。”

    雪峰禅师三人一听,高兴得哈哈大笑,点头称许:“这人这么惜福,值得度化,我们就到他家弘法挂单吧。”

    惜福之人才会多福,佛性即福田。我们的痴福、罪福,不是真福;真福要像种树、种谷一样,才能福至心灵。

    临济禅师有一次在山里种松树,黄檗禅师看到了,奇怪地问:“山上已有这么多树了,你栽松做什么呢?”

    “一与山门做景致,二与后人作标榜。”

    禅师们这种不求自利、荫庇天下的胸襟,是济世精神的显露。禅的教学守道,是从生活中惜福,从结缘来体验,以慈悲为本怀,用智慧来引导,提升修持的境界。惜福、结缘就是禅者学道的生活。

    三、从慈悲感化来谈禅宗的教学守道

    有一天,云水禅师到一个大富翁家里化缘,被大富翁推拒门外。云水禅师在山上无粮米,大富翁又不肯布施,正不知如何济众办道。走着,走着,看见富翁家的水沟流出许多饭粒,云水禅师觉得很可惜,就每天来捡回去,除了自己吃,吃不完的便晒干储存起来。

    十年后,大富翁家忽然起火,一场熊熊烈焰使大富翁家破人亡,一无所有,不得不四处行乞,狼狈不堪,最后实在走投无路,只得投奔云水禅师的寺庙,哀求禅师收留他:“恳请和尚慈悲,救救我吧!”

    云水禅师收留了他,又做饭给他吃,大富翁这一顿饭吃得津津有味,满怀感激:“师父,感谢你!”

    “你不必感谢我。这些饭本来就是你的,我只是花一点劳力把它捡起,晒干储存起来,正好今天你用得到。”

    大富翁深感惭愧,立誓痛改前非,重新做人。禅师用慈悲教化来感人,是他们的特长,也是禅师教学守道的特色。

    挑水禅师在教大家禅法一段时间后,忽然失踪了,弟子们不知道禅师的下落,而四处寻访。有一名弟子反复寻找,来到荒郊野外,在一座废桥下发现一些洞穴,里面有很多乞丐,挑水禅师就在乞丐群里。这个弟子又惊又喜地请求:“师父,请您慈悲回去,再开示我们禅法。”

    挑水禅师意兴阑珊道:“光用口讲,讲几千几百次也没有用,你们做不到。”

    弟子急忙恳求:“师父您再教我做什么,我一定做到。”

    挑水禅师双眼一瞪说:“好!你在这跟我同住三天,我就传授你禅法。”

    弟子一听,三天有什么了不起,为了学禅,就是三年也没关系,于是住了下来。

    第一天,洞里除了满地肮脏的垃圾,还是肮脏的垃圾,连漱口水都没有,更别说洗澡了。连大小便都不知道怎么办。这一天虽然难挨,却也忍耐下来了。

    第二天,乞丐寮里,一个老乞丐死了,挑水禅师唤徒弟:“帮我把老乞丐搬出去埋葬。”这个老乞丐卧病太久,浑身发臭,令人退避三舍。好不容易埋葬完了回来,挑水禅师倒下就睡着了,徒弟却无法忘记肮脏臭味,怎样也睡不着,一夜辗转反侧。

    第三天早上起来,挑水禅师说:“我们今天不用乞食,老乞丐讨回来的饭菜还没有吃完,今天就可以吃了。”

    这个徒弟一听,不要说是吃,一想到那种脓疮秽垢混合的饭菜就想呕吐,肮脏恶臭的气味一直盘旋不去,当下鼓起勇气向挑水禅师说:“我再也没有办法住下去了!”

    挑水禅师眉一横,眼一瞪:“所以,你们学不到我的禅法。”

    没有很大的慈悲心和忍耐力,怎能经得起磨难,通过重重考验,越过层层关卡,见到另外一个光天化日的世界呢?禅宗的学道,注重的不是表面风光,而是精神内涵,是在烂泥坑里植净莲。

    参禅求道,除了开拓福德智慧,更要长养慈悲心。慈悲才能感化顽强,抛弃贪欲瞋恨,化暴力为祥和。以禅心、悲心、佛心来洗净尘世的罪业,这就是禅者教化的力量。

    四、从方便灵巧来谈禅宗的教学守道

    禅师教人参禅,是无限的方便,无限的灵巧。一默一语,含藏生机;一棒一喝,敲破昏迷。无论是士、农、工、商或凡俗、老幼,禅师都能契机化导;无论在山林水边或衣、食、住、行,禅师都能运用禅法点化。转贪瞋为慈悲,转迷妄为智慧,禅师们方便灵巧的教化深深蕴含其中。

    以下是几个禅师方便教化的公案——

    有一个学僧元持在无德禅师座下参学,虽然精勤用功,但始终无法对禅法有所体悟。有一次在晚参时,元持特别请示无德禅师:“弟子进入丛林多年,一切仍然懵懂不知,空受信施供养,每日一无所悟,请老师慈悲指示,每天在修持、劳作之外,还有什么是必修的课程?”

    无德禅师回答道:“你最好看管你的两只鹫、两只鹿、两只鹰,并且约束口中一条虫。同时,不断地斗一只熊,和看护一个病人,如果能做到并善尽职责,相信对你会有很大的帮助。”元持不解地说道:“老师!弟子孑然一身来此参学,身边并不曾带有什么鹫、鹿、鹰之类的动物,如何看管?更何况我想知道的是与参学有关的必修课程,与这些动物有什么关系呢?”

    无德禅师含笑地道:“我说的两只鹫,就是时常要警戒的眼睛——非礼勿视;两只鹿,是需要把持的双脚,使它不要走罪恶的道路——非礼勿行;两只鹰,是双手,要让它经常工作,善尽自己的责任——非礼勿动。一条虫,是你的舌头,你应该要紧紧约束着——非礼勿言。熊就是你的心,你要克制它的自私与自大——非礼勿想。这个病人,就是指你的身体,希望你不要让它陷于罪恶。我想在修道上,这些实在是不可少的必修课程。”

    有一位琉球和尚来到中国,跟遂翁禅师参禅求道。参学三年,一点禅的消息都没有,这位和尚一直没有开悟,准备打消参学,他向禅师说:“算了,我回家去吧。”

    遂翁禅师见他犹如浮萍定不住,就激励他:“再忍耐一下,再参七天就好。”

    七天以后,依旧没有开悟。忍耐又忍耐,七天又七天,就这样七个七天都过去了,这和尚不免垂头丧气。遂翁禅师慈悲开示他:“再过五天吧。”

    这和尚又参了五天禅,遂翁禅师冷眼静观,只是一再挽留:再三天吧……再一天吧。到了这时候,这个和尚非常恐慌,他问:“禅师,最后一天了,不开悟怎么办?”

    遂翁禅师庄严地道:“再一天不开悟,只有死,不能再活了!”

    这个和尚面对死亡,真正“置之死地而后生”,精神统一,意志集中,非比寻常。功夫尽处,胸中不挂一尘;火候到时,心上不依一法。旋乾转坤,只是一念用力,生死禅便豁然洞现,就在这一天,他豁然开悟了。

    禅师教人,不是给你添加什么,而是要你把俗情妄智统统扔掉,自服一帖清凉心散,照见人生的迷情与真机。

    有名的赵州禅师,消泯了贪恚愚痴苦恼后,常教化世人。一次,有一个女人向赵州禅师诉苦:“禅师,像我们女人实在业障啊!做小女孩时,要听父母严苛管教;长大结婚后,要被丈夫管;老年又轮到儿女来管。你看这些儿女,我一讲话,他们就叫:‘妈妈,不要讲啦!’真是业障啊!”

    赵州禅师呵呵大笑,一摆手:“不要这么想。女人是很有福气的,你看:小女孩时,爸爸妈妈多么爱护照顾;长大以后,多少男人倾心追求,老来儿女也特别孝顺。很多儿女不喜欢探望父亲,反而喜欢看妈妈,做女人实在比做男人多受眷顾呢!”

    通达人情事理的赵州禅师,告诉女人不要自怨自嗟,换一个角度,把不好的看成美好,成就另一种风光。一样的世间,不一样的情怀,端看我们一心如何转换,这就是禅教的灵巧法门。道谦禅师与好友宗圆结伴参访行脚,途中宗圆不堪跋山涉水之疲困,几次三番闹着要回去。道谦安慰他说:“我们已发心出来参学,而且也走了这么远的路,现在半途放弃回去,实在可惜。这样吧,从现在起,一路上如果可以替你做的事,我一定为你代劳,但只有五件事我帮不上忙。”宗圆问道:“哪五件事呢?”道谦非常自然地说:“穿衣、吃饭、屙屎、撒尿、走路。”

    禅,是不能外求的,怎样参禅?怎样开悟?怎样成佛?别人都不能代替,这是自己的事,必须自己去参学。千钧重担都背过的人,自然生出力气,自然有负重肩膀,这是禅的方便法门。

    大安禅师到百丈禅师处参学,他们问答的公案,可以让我们更深入了解禅宗的特色:

    “如何识佛?”

    “大似骑牛觅牛。”

    “识得以后呢?”

    “如人骑牛回家。”

    “如何保住?”

    “如牧童执杖看牛,不令践踏作物。”

    我们的自心被无明颠倒,攀缘五欲六尘,心中不净,向何处问佛?问了佛又有何用?向外追寻总无益,不如骑牛归家,好好安心长养。

    禅,要靠自己去体验,去实践。我有禅是我的,不是你的,唯有把禅转化到身心里面,让禅海法水滋润生命,体悟清明意境,清凉六根,才能让自己活得更清明、更自在。

    1985年5月讲于台北“国父纪念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