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卷入?可以卷入,可以发表不同观点的文章。看来不卷入的本身,可能就是卷入。”
“我们这些人迟早是要去见马克思的,但舍不得去。因为‘四化’重任在肩,前景迷人啊!”
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伟大的淮海战役,中央指定由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任书记。谭震林说“总前委在战役中合作默契,共同指挥”,才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胜利。1982年,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淮海千秋》时,谭震林与粟裕一起欣然接受了采访。在采访时,谭震林穿起草绿色军装,手执“教鞭”,站在淮海战役指挥地图前,讲述当年毛泽东、中央军委的指示、命令,讲述以邓小平为书记的前委的作战部署,帮助人们重温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的这个重大战役的宏伟场面。
淮海战役硝烟未尽,1949年,中央决定进行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渡江战役。当时华东野战军改编为第三野战军,谭震林任副政委;中原野战军改编为第二野战军,邓小平任政委。按照中央指示,渡江作战仍由淮海战役时组成的总前委领导。邓小平、陈毅坐镇指挥第二、三野战军。在渡江战役中邓小平表现出了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决策才能。在这次战役中,谭震林是奉命最先率部打过长江去的我军高级指挥员。当时他指挥的是三野第七、九兵团组成的中突击集团。4月20日晚,谭震林指挥的30万人奉命从芜湖对岸强渡长江天堑。万炮齐轰,千帆竞发,最快的船只仅用了15分钟就抵达南岸。国民党苦心经营的长江防线,一夜之间就被我军突破。渡江后,中突击集团向内突击,把敌人注意力吸引到长江中段,为我东西集团渡江创造了有利条件。
4月22日晚,谭震林等率领七兵团指挥部,乘坐木帆从北岸起渡过江。当指挥船行至江心时,突遇从安庆向南京顺流而下的国民党军舰。敌舰发现我渡江部队,立即枪炮齐发,情况万分危急。谭震林一方面指挥船只避开敌舰,一方面组织火力还击。当时正在肥东总前委指挥所的邓小平、陈毅获悉这一险情后,十分担心谭震林等人的安全,接连不断地来电询问,直到确知谭震林等已经顺利抵达江南坝埂头,未受任何损伤时,才放下心来。多年后,当时与谭震林同船过江的老同志回忆起这次险情时,还激动地说:“总前委成员之间休戚与共,相互关心,真是情同手足,胜似兄弟啊!”23日我军解放南京,当时谭震林遵照邓小平的“部队渡江后,英勇顽强就主要表现在两条腿上”的指示精神,命令各部要不顾疲劳,继续猛力向前推进,歼灭逃敌。
1956年2月,党中央派出代表团参加苏共“二十大”,邓小平、谭震林均为代表团成员。他们再度共事。代表团在讨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时,邓小平、谭震林的观点不谋而合。他们都反对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邓小平说:“斯大林是国际人物,这样对待他是胡来!不能这样对待革命领袖斯大林。”谭震林完全赞同邓小平的意见,他说:“这虽然是苏共的内政,我们不一定能影响他们,但我们不应该随便同意他们的意见,应有自己的态度。”
在“文化大革命”时,素以心直口快被称为“大炮”的谭震林,与林彪、江青一伙展开激烈的针锋相对的斗争已是众所周知。谭震林对于当时全国一片混乱的局势表现出深深的忧虑。他说:“‘革命’总不能不吃饭啊!这是个最起码的道理。我们这样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把农村搞乱了,把农业这个基础摧垮了,地里不长庄稼,不收粮食,怎么得了!”当造反派冲击中南海,揪斗刘少奇、邓小平时,他气愤地说:“刘少奇是国家主席,邓小平是党的总书记,江青他们这伙人目无党纪国法,如此无法无天,真是不能容忍!”对林彪在讲话中指名攻击刘少奇、邓小平执行“压制群众,反对革命路线”,以及陈伯达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的两条路线》中大叫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谭震林也很是反感。他说:刘少奇、邓小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中央领导人,不能随意点名批判,搞“文化大革命”,“光有群众,没有党的领导,怎么行”?正是这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使谭震林思考了许多以前没有思考过的问题,痛切地感到了党内民主的重要性和要实事求是的难度。在“文化大革命”中,他对每一点国家形势向好的方面的转变都格外珍惜。1973年谭震林从桂林回到北京后,常去叶剑英家,多与邓小平等老同志交往,一心想与老同志沟通思想,交换看法。特别是邓小平第二次复出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使全国形势好转,给了他很大鼓舞。
粉碎“四人帮”的当天晚上,谭震林兴奋得彻夜未眠,这是他自“文化大革命”开始以来未有过的心态。从此以后,他坚决支持邓小平提出的必须准确地、完整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的精神,坚决支持并积极参与对“两个凡是”的批判和真理标准的讨论。在纪念毛泽东诞辰85周年前夕,《红旗》杂志社约谭震林写一篇纪念毛泽东的文章,他立即着手写了《井冈山斗争的实践与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一文。他回顾了党的革命历史及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还着重批判了“两个凡是”,直接表明自己对真理标准讨论的观点。但文章拿去后,被当时主管宣传工作的负责人以“《红旗》不能介入这种争论,文章要重新修改”的理由扣发。谭震林坚持原则,说:“文字上可以改,但基本观点不能动。”稿子转到邓小平那里,他看后指示:“这篇文章很好,至少没有错误。我改了一下,如《红旗》不愿登,可送《人民日报》。为什么不卷入?可以卷入,可以发表不同观点的文章。看来不卷入的本身,可能就是卷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谭震林由衷地拥护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他坚决拥护并积极宣传邓小平在1979年1月理论工作务虚会议上所作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高度评价邓小平提出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他不止一次地说:“小平同志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全党要认真学习和加深理解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决地贯彻执行。”
《邓小平文选》出版后,谭震林非常高兴。他认真研读,提出应该“大书特书”。1982年9月,80岁高龄的谭震林在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这些人迟早是要去见马克思的,但舍不得去。因为‘四化’重任在肩,前景迷人啊!”谭震林临终前,尽管呼吸困难躺在病床上,仍在口授纪念毛泽东诞辰90周年的文章,并结合学习《邓小平文选》的体会,再次赞扬邓小平对党和国家的特别重要的作用。在他病危弥留之际,他还对身边的亲属说:10月1日,“我要上天安门和群众见面,支持党中央选出的新的领导班子”。谭震林纪念毛泽东90诞辰的文章《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在他逝世后作为遗作在《人民日报》发表。在这篇文章中,他用了整整一节的篇幅来谈《邓小平文选》,可见他对《邓小平文选》的观点和精神的赞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