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子孙秘传-人间正道(3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Chapter 30

    人类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同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政治观念不同可以谈,一时谈不拢,可以放一放,再也不能手足相残了!

    秋高气爽,阳光灿烂,金色的谷穗在风中频频点头,牧羊的少年唱着高亢嘹亮的蒙古长调,塞外重镇包头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一辆马车拉着郝香香和巴振华、巴锦秀兄妹来到观音寺,在三个人的请求下,观音寺的住持准许云娘还俗。

    冯来福站在观音寺外,郝香香把云娘的手放在冯来福手上:“来福啊,云娘虽然是巴家的媳妇,但振中毕竟去世多年。这些年来,你对云娘痴情不改,令人十分感动,何况,何况……”郝香香连说了几个“何况”,才把话说完整,“何况你们还有一个儿子冯健……你们一起好好过日子吧。”

    冯来福“扑通”跪倒:“四婶子,你老人家是我们的大恩人哪!”

    云娘也跪下了:“四婶,云娘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云娘心中似有千言万语,却卡在咽喉,没有说出来。

    郝香香把两人一一搀起:“别这样,都起来,都起来。”

    冯来福和云娘站起来。

    郝香香心情沉重,思绪万千,她嘴里一阵阵发苦,脸上却挂着笑,老人扬了扬手:“走吧,走吧,你们走吧。”

    冯来福和云娘并肩而行,两个人三步一回头,五步一转身……

    直到望不见冯来福和云娘了,郝香香才对巴振华和巴锦秀说:“回包头召吧,到祠堂看看你们的阿爸和额吉。”

    包头召后院西北角有三间祠堂,里面供奉着巴氏家族的祖先。郝香香带着巴振华、巴锦秀兄妹走进祠堂。三个人给巴氏家族的列祖列宗一一上香磕头,最后跪在巴文峰和荣氏夫人的灵位前。

    郝香香叨叨念念,语调忧伤:“三哥、三姐吉,香香和振华、秀儿看你们来了。三姐吉,云娘终于找到了,也找到了振中的儿子,只是这孩子不姓巴,而是姓冯,叫冯健。当年,振中得瘟疫走了,你怕云娘和她肚子里的孩子染上瘟疫,叫人把她送到娘家躲避。你跟香香说,等云娘把孩子生下来,就给她找个好男人。没想到半路上云娘被冯来福劫去了。孩子生了下来,冯来福把健儿当成自己的儿子看待,后来,阴差阳错,云娘出家当了尼姑。”

    郝香香长叹一声,接着说:“来福既当爹,又当娘,千辛万苦把健儿抚养成人,健儿上了小学上中学,上了中学上大学,现在已经成了政府里的官员,这都得益于来福啊。健儿虽然是咱们巴家的骨血,可是,没在巴家待一天。来福也一直没娶,他只有健儿一个孩子,香香不忍心说出健儿的身世,更不忍心从来福手中把健儿夺回来。三哥、三姐吉,巴家忠厚继世,包容传家,相信你们在九泉之下不会反对香香这样做。”

    说到这儿,郝香香的泪水夺眶而出,老人又说:“来福苦熬这么多年,他应该有个好结局,我让来福把云娘接走了。三姐吉,让云娘再嫁,也是你当年的心愿。如今,你托付给香香的三件事,香香没做到的,振华和秀儿都做了,你就放心吧。”

    巴振华、巴锦秀也对父母的灵位说:“阿爸、额吉,我们也支持四婶这么做。”

    出了祠堂,郝香香去看望阿茹老人,可是,阿茹老人屋里没人。

    三个人走向包头召大殿,见天王殿过道里走出三个人,前面是贾奎泰,后面是王富贵和水儿。

    贾奎泰远远地向郝香香问候:“四婶,您老身体好吧?”

    贾奎泰称郝香香为四婶,郝香香愣了,转头一看巴锦秀,老人想了起来:“对了,奎泰是你男人。”

    巴锦秀笑着点点头。

    郝香香握着贾奎泰的手,赞道:“秀儿女婿一表人才!一表人才呀!”

    两个人说着话,水儿跑进包头召大殿,见阿茹老人跪在宗喀巴佛像前,水儿喜盈盈地叫道:“姥姥!”

    阿茹老人慢慢地站起身,老人疑惑不解,以前水儿是叫自己奶奶的,怎么突然改口叫姥姥了?这是从哪儿论的?

    水儿满面笑容:“姥姥,我舅舅叫你额吉,我当然管你老人家叫姥姥了。”

    阿茹老人还是没反应过来:“你舅舅?谁是你舅舅?”

    水儿往外一指:“姥姥,你看!”

    顺着水儿手指的方向,阿茹老人一眼看见了贾奎泰,阿茹老人两眼放出光来,脸上如同鲜花一样灿烂,幸福的眼泪如溪流一样奔涌:“儿子!我的儿子!”

    贾奎泰也看见了阿茹老人:“额吉!我的额吉!”贾奎泰抢步上前,母子二人四只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半晌,阿茹老人醒悟过来,她问:“儿子,你的身世弄清楚了?”

    贾奎泰一脸喜色:“额吉,清楚了,清楚了,我姓麻,我叫麻崇德。”他一指王富贵,“这是我姐夫,姐夫已经把过去的事全都告诉我了。”

    阿茹老人连声道:“好!好!好哇!”

    王富贵愧疚难当,悔恨不已。

    郝香香对阿茹老人道:“老姐姐,秀儿是我侄女,你是秀儿的婆婆,我们是亲家了!”

    阿茹老人激动得不能自制:“对对对,我们是亲家!亲家!”

    “四奶奶!四奶奶!”冯健从包头召西跨院小跑而来,在他身后跟着冯来福、云娘。

    郝香香又惊又喜:“冯健!”

    “四奶奶!”冯健跑到郝香香面前,“四奶奶,我已经不叫冯健了,我改叫巴健了。”

    巴健向巴振华叫一声“二叔”,又向巴锦秀叫一声“姑姑”。

    郝香香和巴振华、巴锦秀都呆住了,不知该不该应答。

    巴健拉过冯来福,对郝香香、巴振华、巴锦秀三人道:“我爹说了,我是巴门之后,我爹、我娘专门带我认祖归宗来啦!”

    冯来福歉意地向郝香香、巴振华、巴锦秀解释:“四婶子、振华、秀儿,当年,我犯浑的时候,就知道云娘有了身孕,健儿生下来,白白净净,跟个玉娃娃似的,我太喜欢健儿这孩子了。我想把健儿的身世一直瞒下去,可是,你们让云娘还了俗,又让她名正言顺地嫁给我。人心都是肉长的,昨晚,我和云娘商量一夜,这才把健儿送来。”

    郝香香、巴振华、巴锦秀、巴健祖孙三代紧紧地拥抱在一起。

    王富贵一挑大拇指:“二弟,你够个大丈夫!”

    冯来福讪讪地笑了笑,又摇了摇头:“不够,不够,以前,我对大哥太刻薄了……”

    王富贵摆了摆手:“不不不,以前大哥太不是东西。”

    阿茹老人心花怒放:“过去的事不提了,都过去了,都过去了……”

    正当人们沉浸在无比的喜悦之中,有人口诵佛号:“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人们一看,见宝力格喇嘛和巴喜喇嘛从东跨院走来。

    宝力格喇嘛双手合十:“这真是一场民族团结的盛会呀!”

    众人相互看了看,可不是嘛,大家有蒙古族,有满族,还有汉族,贾奎泰连连称赞:“宝大师总结得好!总结得太好啦!”

    大家齐声道:“对对对,民族团结的盛会!民族团结的盛会!”

    郝香香望着贾奎泰茅塞顿开:“你出生在汉族人家,在蒙古逊王家长到十六岁,满族的阿茹亲家拿你当亲生儿子,你还娶了我们秀儿做媳妇,汉、蒙、满都让你占全了。”

    众人哈哈大笑。

    人们你一言我一语,都跟两位高僧打招呼,贾奎泰深情地说:“二位大师,绥远和平起义,你们可是功不可没呀!”

    宝力格喇嘛动情地说:“中国人打中国人已经几千年了,但那都是过去,是民智未开的年代。现在不同了,人类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同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都在为中华民族的命运而奋斗,相信谁也不想让中华民族走向深渊,都想使中华民族繁荣富强。政治观念不同可以谈,一时谈不拢,可以放一放,再也不能手足相残了!”

    巴喜喇嘛双手合十:“阿弥陀佛,和平是福啊!”

    一晃三年,中共中央少数民族工作会议召开,当年在包头召从事革命活动的乌兰夫、刘仁、奎璧、吉雅泰、李森等一大批蒙汉各族革命者忆往追昔,大家都认为包头召是内蒙古革命的摇篮,是包头革命的发源地,在革命战争年代,包头召作为党的秘密联络站、情报传递站和共产党人赴共产国际的中转站,为内蒙古的革命事业,乃至中国的革命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包头召作为民族团结的一面大旗当之无愧。

    毛泽东主席听了汇报之后欣然命笔,写下了“做民族团结的先锋”八个遒劲有力的大字。1952年9月16日,包头召院内张灯结彩,锣鼓喧天,万余名群众在这里隆重集会,中央少数民族慰问团把绣着毛泽东题词的锦旗授予包头召。时任包头市市长郑天翔代表包头市各族人民表示,一定不辜负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包头和包头召一定要做民族团结的先锋,永远做民族团结的先锋。

    后记

    清朝建立之前,包头是蒙古土默特部的一片无名草原。

    明朝后期,明廷强化对草原的封锁,草原上铁锅、食盐、布匹、盆盆罐罐等生活必需品极其缺乏,蒙古百姓生活十分艰难,以致煮肉没锅,许多牧民把石板烧烫,把肉放在上面烤。据说,这就是“铁板烤肉”这道菜的来历。

    土默特部可汗阿拉坦试图打破这一封锁,他寻求与明朝通商,但派往北京的使者相继被杀。阿拉坦汗盛怒之下越过长城,抄掠明朝境内的山西、陕西,一度打到北京城外。

    然而,杀人一万,自损三千。就在阿拉坦汗徘徊之际,白莲教起义失败,丘富、赵全、李自馨等汉人遭明朝通缉逃到塞外草原。阿拉坦汗对这批人十分重视,凡是秀才、举人,阿拉坦汗一律按才授官,对于没有功名的普通百姓,阿拉坦汗划土地给他们耕种,不收或少收赋税。

    此时,边塞之内的嘉靖皇帝忙于炼丹修道,以图长生不老,国家大事由严嵩、严世藩父子把持,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民不聊生。草原上的白莲教徒返回明境,一声呼唤,应者云集,一批又一批汉人冒着杀头危险奔赴草原。

    草原上的汉人越来越多,由于生活习惯原因,他们不搭帐篷,而是筑土为屋,同乡人聚居在一起,形成村落。最初,草原上的蒙古牧民称这些汉人为“百姓”,转音为“板升”,后来,汉人居住的村落演化为“板升”。

    这就是至今仍然在呼和浩特和包头一带遗存的“板升”文化。

    这也是最初的走西口。

    皇太极把土默特部纳入清朝版图后,“尽烧板升”,并在草原上推行盟旗制度,实行旗、参领、章盖(佐领)三级统治,旗与旗之间不得往来,不得越境放牧,不得通婚,也不得与汉人接触。从此,土默特部巴氏家族便驻牧于博托河两岸。博托河就是今天包头市东河区的东河。

    清朝雍正年间,山西、陕西大旱,逃荒的汉人汇成了走西口的大潮,一部分汉人见博托河两岸土地肥沃,他们就在这里停下脚步。巴氏家族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了这些衣衫褴褛的汉人,把自家的草场租给他们耕种。随着汉人的不断增加,在博托河两岸形成了“博托村”,也写作“泊头村”,后规范为“包头村”。

    从此,巴氏家族与汉人相濡以沫,共同开发这片处女地。包头由村置镇,由镇置县,由县置市。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涌现出一大批彪炳史册的人物。巴氏家族有杭高、托博克、沙津满德勒、巴文峒、巴文峻、巴增华、巴增秀等,巴氏家族之外有经权、云亨、李茂林、郭鸿霖、王定圻、李裕智、多松年、王若飞、乌兰夫、刘仁、奎璧、吉雅泰、李森、恒升、王一伦、贾力更、高凤英、杨植霖,等等。如果把每个人物的事迹都写出来,那就是资料汇编而不是小说了。因此,小说根据情节需要,选取一些历史人物为原型,也对一些历史人物进行了合并和艺术加工。

    对于小说中的历史人物,作者很是矛盾,如果把历史人物的姓名用谐音字或近义字代替,便有篡改历史之嫌;如果使用历史人物原名,又担心自己水平不够,不能很好地把握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感情世界,从而引起他们后代的不满,甚至发生纠纷。真诚希望能得到这些历史人物后代的支持、理解和包容。

    同时,作者也虚构了一些人物,用虚构的人物把故事串起来,以突出小说的故事性、可读性和趣味性。

    历史小说毕竟不是历史。写历史小说有个原则: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即在重大历史事件上绝不能胡编乱造,但是,在一些细枝末节上,作者可发挥想象,信马由缰。所以,本套书的重大历史事件,其时间、地点、原因、结果都是真实的,都是有确凿资料可查的。

    这套书的创作历时10年之久,数易其稿,重点参阅了已故著名学者巴靖远先生所著的大量历史资料,期间采访了至今仍居住在沙尔沁章盖衙门旧址的巴建民、巴金柱、巴银柱先生,也采访了现已离世的巴秉清、巴奎勋、柳陆先生,得到了包头巴氏家族后人巴永福、巴奎寿、巴继武、巴彩霞、巴建和先生的大力支持,包头医学院教授张贵先生对书中的史料和民俗进行了细心指导,包头市供水总公司九原供水分公司王钧先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特别强调,巴建和先生对这套书投入了巨大精力,尤其是巴氏族谱作为一部重要资料,倾注了几代人的心血。他再三对我说,由于家族庞大,居住分散,年代久远,本人虽已努力,但漏误难免。期盼阅读此书的族人勘正,及时纠正与补充,以做修改。其中如有失误,还请同族多加谅解。我把建和先生的想法也一并呈上。

    作者 胡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