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人用人管人并不难-德威并举,正己才能服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德乃个人修养,威乃个人威信。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管理者有德无威,员工便会放纵自己;管理者有威无德,便会使员工疏远。只有德威并举,管理者才会有巨大的号召力,将员工紧紧团结在自己周围。

    1.一诺千金,说到做到

    企业的管理者,如果不能够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就不能使员工信服,这样,就很难使企业制度正常运行,所以管理者一定要做到正直守信。

    公元前350年,著名改革家商鞅积极准备变法。他将准备推行的新法与秦孝公商定后,并没有急于公布。因为他知道,如果得不到人民的信任,新法是难以施行的。

    为了尽快实施自己的变法主张,他决定先在众人中树立信誉,从而表明自己变法的决心。

    这一天,正是咸阳城赶大集的日子,城区内外人声嘈杂,车水马龙。时近中午,一队侍卫军在鸣金开路声的引导下,护卫着一辆马车向城南走来。马车上除了一根三丈长的木杆外,什么也没装,一些爱看热闹的人便凑了过来,想瞧个究竟。不一会儿,一大群人便跟着马车一直来到南城门外。

    接着,兵丁们将木杆抬到车下,然后立在地上。一名带队的官吏高声对众人说:“大良造有令,谁能将此木搬到北门,赏黄金十两。”

    众人顿时议论纷纷,城外来的人问城里的人,青年人问老年人,小孩问父母……谁也说不清是怎么回事,因为谁都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有个青年人挽了挽袖子想去试一试,却被身旁一位长者一把拉住了。老者对他说:“别去,天底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搬一根木杆给十两黄金,咱可不去出这个风头。”有人跟着说:“是啊,我看这事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人们就这样议论着,没有谁肯上前一试。官吏又将商鞅的命令重复了一遍,仍然没有人站出来。

    城门楼上,商鞅正不动声色地注视着下面发生的一切。过了一会儿,他把侍从叫到耳边吩咐了几句。侍从很快奔下楼去,跑到守在木杆旁的官吏面前,传达商鞅的命令。官吏听完后,提高了声音向众人喊道:“大良造有令,谁能将此木杆搬至北门,赏黄金五十两!”

    众人哗然,更加认为这不会是真的。这时一个中年汉子走出人群对官吏一拱手,说:“既然大良造有令,我就来搬,五十两黄金不敢奢望,赏几个小钱还是可以的。”

    中年汉子扛起木杆,径直向北门走去,围观的人群又跟着他来到北门。中年汉子放下木杆后被官吏带到商鞅面前,商鞅笑着对他说:“是条汉子!”随即拿出五十两黄金,慷慨地给了这位汉子。

    消息迅速从咸阳传向四面八方,国人纷纷传颂商鞅言出必行的美名。商鞅见时机成熟,立即推出新法。

    《论语》中记载: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信”字是立威的前提。只有信守承诺,才能够让他人信服,进而得到他人的支持和拥戴。

    朱鲔是刘玄的心腹,更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将领,同时也是杀害刘(刘秀的兄长)的元凶之一。当他率领三十万大军据守洛阳的时候,刘秀派大司马吴汉率领王梁、岑彭、贾复等大将前往征讨。

    当时刘玄已经被赤眉军废去帝号,其号召力大大减弱了,朱鲔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因为他曾经杀害过刘秀的哥哥,所以他应该是刘秀的仇人,如果投降必定是死路一条,不降也是战死,如此还不如准备战死。所以他坚守不出,让刘秀无可奈何。刘秀全力围攻了几个月,损兵折将,但洛阳还是攻不下。面对这种形势,刘秀感到强攻不行,就开始劝降。他知道大将岑彭曾在朱鲔手下担任过太守,于是就派他到城中对朱鲔进行劝说。

    岑彭见到朱鲔后,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道:“彭往者得执鞭侍从,蒙荐举拔擢,常思有以报恩。今赤眉已得长安,更始为三王所反,皇帝受命,平定燕、赵,尽有幽、冀之地,百姓归心,贤俊云集,亲率大兵,来攻洛阳。天下之事,逝其去矣。公虽婴城固守,将何待乎?”

    朱鲔深知形势对自己不利,他无奈地说:“大司徒(指刘)被害时,鲔与其谋,诚自知罪深。”

    岑彭听了以后,不敢擅做主张,回来详细地向刘秀汇报了。刘秀表现出宽广的胸怀,他说:“夫建大事者,不忌小怨。鲔今若降,官爵可保,况诛罚乎?”

    刘秀的承诺使岑彭心里有了底,他再往劝降。朱鲔为了试探刘秀是否真诚,让人从城上放下一条绳索,随即对岑彭说:“必信,可乘此上。”岑彭毫不犹豫,马上抓住绳索就要向上爬。朱鲔见其诚心,当即答应投降。

    几天后,朱鲔让人把自己捆起来,一个人到汉军营中投降。刘秀不但没有任何责罚之意,而且还亲自给他解开了绳索,并且封他为平狄将军。天下统一后,刘秀也没有像有的帝王那样战时笼络人心,秋后再算账,而是继续相信朱鲔,任命他为少府,传封累代。

    刘秀对待朱鲔的态度起了明显的积极效果,很多敌对者见刘秀对于杀兄仇人尚且能委以重用,就更没有忧虑了,纷纷前来投靠。

    如果刘秀不守承诺,将朱鲔杀害,那么与刘秀敌对的那些人肯定不愿意投降,说不准还会与他拼个你死我活。正是因为他的信守承诺,使得他以最小的代价换得了最大限度的支持。

    然而,在现代企业中,有些管理者却养成了只承诺、不兑现的坏毛病。为了能够激发员工们的工作热情,他们会说:“大家好好干吧,月底给你们多发100元!”员工们听到这样的许诺后,自然兴奋不已,于是开足马力,不辞辛劳地工作。工作的过程中,员工们会做各种各样的打算。比如,“我要用多发的100元钱请朋友吃一顿”“我要用这100元为女朋友买条裙子”“我要用这100元给小孩买个玩具”,等等。然而,当他们等到发工资的那天时,管理者却忘记了自己的承诺。此时,员工们的心情又是怎样呢?肯定是糟糕透顶。他们的心中不仅充满了失望,而且充满了对管理者的愤怒。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员工们肯定没有多少工作热情了。

    为了能够保证员工能够有持久的工作热情,有些管理者同样采取了向员工许诺的方法。不过,他们的许诺是比较长远的,他们会说:“大家好好干吧,只要你们能够好好表现,到了年底我给每人发1000元的奖金。”有些员工会想:现在离过年还有那么长的时间,如果在这期间稍微有一点不好的表现,说不准就会拿不到奖金。于是,他们不愿意去争取年底的奖金。然而,有些员工却不这样想。他们认为:1000元的奖金太诱人了,家里正缺钱花,一定好好表现,争取拿到奖金。

    那些想拿奖金的员工好不容易熬到了过年,几乎每天都在幻想拿到奖金的那一刻是如何的激动。可是,结果令他们大失所望,管理者早已经把自己的承诺忘得一干二净了。

    如果管理者总是用一些虚无的承诺来换取员工的真心付出,那么,这个管理者便是一个最大的失败者。他不仅彻底失去了自己的威信,而且彻底失去了人心。

    因此,管理者一定要信守承诺。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不过,要想做到这点,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答应员工自己没有能力办到的事情。

    第二,为了不忘记承诺,最好不要做长期承诺。如果觉得有必要的话,可以把自己的承诺记下来。

    用人管人一点通:

    企业领导者最好不要轻易承诺给员工一些事情,一旦承诺了就必须要做到。这不但是在维护领导者的信誉,更是做人的根本。

    2.有错能改,别太在乎面子

    好多领导者,因为自己在公司总处于领导地位,便一意孤行,不听从下属的建议或劝诫,最终导致很严重的后果发生。

    战国时期,韩国国君韩昭侯有一个不好的习惯,他总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一不小心就会泄露国家机密。也正是因为韩昭侯的这个坏习惯,弄得一些治国大臣左右为难。因为如果将辛苦规划的治国策略告诉昭侯,昭侯将其泄露后,他们的努力将会白费;如果不告诉昭侯,无疑是犯下了欺君之罪,他们承担不起;如果直言进谏,弄不好人头不保。

    正在这些治国大臣一筹莫展之时,堂谿公帮助他们解决了这个难题。

    堂谿公是一个有智慧的人,见了韩昭侯后,二人便聊了起来。在谈得比较投机的时候,堂谿公说:“玉是非常珍贵的宝物,如果用它做成一只无底的酒器,请问大王,这只酒器能否盛水?”

    韩昭侯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不能。”

    堂谿公接着又问了一个问题:“用瓦做的罐子是非常廉价的,说不准扔在一旁都没人要。请问大王,它能否盛酒?”

    韩昭侯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可以。”

    听到韩昭侯两次利索的回答后,堂谿公进入了正题:“大王的回答非常正确,事实正是如此。不值钱的瓦罐虽然卑贱,却可以盛酒,根本原因在于它不漏;价值连城的玉制酒器虽然尊贵,却不可以盛水,同样不能够盛香醇的美酒,根本原因在于它会漏。”

    “其实,这个道理与做人一样。一个不会保守秘密的国君,正如同一只无底的玉制酒器,他除了会把一些无关大局的事情告知天下外,还会在不经意间将治国大臣费尽心血而做出的治国方针和策略一并泄露,从而导致国家制定的法令或政策延迟颁布甚至不能够颁布。”

    听了这番话后,韩昭侯知道了堂谿公的用意。他非但没有责怪堂谿公对自己的指责,还称赞了堂谿公,并表示以后一定改正这个坏毛病。

    韩昭侯说到做到,在以后的日子里,他不仅说话变得谨慎起来,就连行动也变得异常谨慎,生怕自己的言行出了差错,影响忠心耿耿的治国大臣们的工作。

    每个人都会犯错误,犯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承认错误,有错不改。作为领导者,犯了错误后,更应该主动承认错误并及时改正,特别是在错怪下属时。

    陈平脱离楚军、投靠汉营后,托与自己交往很深、又受汉王重用的魏无知帮忙引荐。魏无知讲述了陈平的才华,汉王刘邦将信将疑。当时来投奔汉营的还有六个人,刘邦把他们一块儿留下来吃饭。饭后,别的人都先后告辞了,陈平仍端坐着不动。他请求汉王能尽快给他安排一个合适的位置。刘邦对陈平做了认真、全面的考核,所问之事,陈平无不对答如流,其博大深厚的知识和横溢的才气使刘邦惊叹不已。听陈平自己说在楚营的时候担任都尉一职后,刘邦当即宣布:封他为汉军都尉,兼汉王参乘同时执掌监护汉军将士之职。

    汉王破格录用陈平,在汉营掀起了轩然大波,特别是从沛县就跟着刘邦起兵的老资格将领,很不服气。

    一天,周勃和灌婴跑来对汉王说:“陈平的长相固然不错,但这就像帽子上的明珠,外表光亮,内部并不怎么样。听说他在家里和嫂子私通,侍奉魏王不忠,才叛逃到楚国,在楚国干了坏事,又来投奔我们。大王非常器重他,按说他应该知恩报恩,但是,他却贪心不足,以权谋私,收受诸将贿赂。谁给他送的东西多,他就给谁安置好地方,谁送的东西少,便给谁安置坏地方。像这样反复无常的人,大王可要多加提防啊!”

    三人成虎,众口铄金。刘邦对陈平的信任动摇了,他责问魏无知为什么要推荐如此品行不端的人。

    魏无知对这些传言的真实性也说不清楚,只能从道理上开导汉王说:“臣推荐的是陈平的才能,而大王责怪的是陈平的品德。眼下是两军对垒、你死我活的非常时期,即使有像尾生那样守约,像孝己那样孝顺的人,其品德固然高尚,可对赢得当前这场战争能有什么作用?臣推荐奇谋之士,是为了打败楚军。至于和嫂子私通、接受贿赂的事,还是请大王问问陈平本人吧!”

    汉王听完魏无知的话后,觉得有道理,火气已消了大半。他仍把陈平叫来查对。

    陈平从容不迫地回答,臣的确侍奉过不少人,只是因为他们信不过臣,臣才离开他们。臣所以来投奔大王,是听说大王跟他们不一样。“盗嫂”的事,本属子虚乌有,陈平一笑了之。王赏给的黄金,两手空空到了汉营。但是,没有钱,就办不成大事情。所以,臣又想办法积攒了一批金银。现在,如果大王觉得臣的计谋可以用,臣留下,如果大王觉得臣的计谋不能用,请大王准臣辞别归乡。所有的钱财都放在库里,臣分文未动,大王要收回去还来得及。

    汉王听了,大受感动,离开座位,拉着陈平的手说:“我错怪您了,请勿介意。”随即赏赐了丰厚的钱物。汉军将士也渐渐消除了对陈平的成见。

    以后的事实证明,陈平不仅是一位有勇有谋的杰出人才,而且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谋士,他为刘邦主要做了三件大事:

    第一,离间项羽和范增。范增是项羽手下的第一流谋士,项羽起兵之时就跟随左右,项羽尊其为“亚父”。范增谋略深厚,项羽对其言听计从。所以刘邦要想战胜项羽,必须先除掉范增,但是除掉范增又谈何容易,陈平在这种情况之下,向刘邦献计,为除掉范增立下了不朽之功。

    第二,荥阳救驾。“计毒莫过绝粮,功高不过救驾。”刘邦用陈平之计逼走范增后,项羽又羞又愧,命令士兵加紧攻城,一定要活捉刘邦,碎尸万段,方解心头之恨。

    楚军里三层外三层围攻荥阳,城中的汉军粮草用尽,危在旦夕。万般无奈,陈平想出一计,刘邦的部将纪信长相酷似刘邦,陈平让纪信冒充刘邦投降项羽,然后刘邦乘机突围。

    第三,脱身白登山。刘邦当了皇帝以后,率军讨伐匈奴,被困白登山。当时正是隆冬时节,汉军饥寒交迫,疲惫不堪,刘邦急得搓手跺脚,却一筹莫展。

    这时陈平献上一计,就是给单于的爱妃多送金银珠宝,同时还送去一幅美女图,让单于的爱妃从中调停讲和。

    单于的爱妃见了珠宝自然喜欢,但是对美女却很反感,怕争了自己的宠。于是,很爽快地答应帮忙,刘邦此次脱险又是陈平之计。

    刘邦死后,陈平与周勃平定了吕氏作乱,忠心辅佐文帝,对汉室有再造之功。

    有些管理者做了错事后,就是不愿意主动认错。因为,他们看来,向下属认错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有损形象。

    其实,管理者大可不必抱有这种想法。向下属认错不仅不会影响到管理者本人的形象,反而能够体现出管理者的威信。相反,不肯认错、知错不改则会带来负面影响。

    如果管理者犯了错误不肯认错,当员工犯了同样的错误时,他们就会提起管理者曾经犯的错误,甚至还会说:“你这样做的时候,就没有认为自己犯了错误。我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这个时候,管理者可能就会变得哑口无言,至少在这件事情上不能处理员工。如此一来,管理者的威信就丧失了。

    用人管人一点通:

    一个管理者犯了错误,应该主动承认错误,这样员工才会感到非常的欣慰。他们会觉得管理者能够向下属承认错误,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就会觉得自己的付出没有白费,不但会欣然原谅管理者,而且还会对管理者更加敬佩。

    3.按劳分配,有功必赏

    按劳分配,不但会显示出公司对员工的公平,而且还会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让员工竭尽所能地为公司做事。

    一个人要出门办事,他将货物分成两份,平均分给了驴和骡。

    当驴看到自己背的东西和骡子一样多的时候,气愤地对主人说:“你给骡子吃的食物比我多一倍,为什么让我和它驮负一样重的货物呢?”

    走了一段路后,那人看到驴有点支持不住了,于是把驴身上的货物取出一些放到了骡子背上。又走了一段路后,驴实在没力气了,那人只好把货物都放在了骡子身上,此时驴的身上空无一物。

    这时骡子瞪着驴说:“你现在还认为我不该多比你吃一倍的食物吗?”

    驴不甘示弱,它强辩说:“当然,你吃得多,力气自然大。如果主人也给我那么多食物,我比你还能干。”

    主人听到骡子和驴的对话后,没说什么。

    第二次出门前,他给了它们同样多的食物,然后同样将货物分成两份,平均分给驴和骡。

    然而,这次驴子的体力情况与上次相比并没有变化,在一段跋涉后体力不支,骡子把货物全背在身上。

    管理者要想服众,公平是主要的。要想做到公平,就要正确面对员工的成绩,做到名副其实地按劳分配。不仅如此,管理者还要在奖赏上做到公平。

    (1)有功必赏

    众诸侯联合起来讨伐董卓时,鲍忠被董卓手下的一位名叫华雄的上将斩杀。于是,袁绍招来众诸侯商议此事。待众人坐定后,袁绍说道:“前天,鲍将军的弟弟不听从调遣,擅自出兵作战,结果被华雄所杀。今天,孙文台又被华雄打败,大大挫伤了我军锐气,该如何是好?”众诸侯沉默不语,袁绍抬头扫视了一周,发现北平太守公孙瓒背后站着三个人,他们容貌不凡,嘴角带着冷笑。于是问道:“公孙太守背后站的是什么人啊?”公孙瓒让刘备站出来,然后向众人介绍道:“他叫刘备,是和我从小住在一起的兄弟,现任平原令。”交谈中,曹操知道刘备是汉宗室后,赐座给他。刘备坐下后,关羽、张飞二人站在他背后。

    正在交谈之际,探子来报说华雄来此叫阵。袁绍大声说道:“谁敢前去迎战?”袁术身后的骁将俞涉自告奋勇,表示愿意迎战。结果,不到三个回合,俞涉被华雄斩杀。接着,太守韩馥手下的上将潘凤前去迎战,同样被华雄斩杀。众人大惊失色,无可奈何。袁绍叹道:“只可惜我的上将颜良和文丑还没有赶到,他们二人只要有一人在,就可以对付华雄了。”袁绍话刚说完,关羽从台下大呼而出:“小将愿意前去取下华雄人头!”袁绍对其观察一番后,问其是何人。袁术从袁绍与公孙瓒的交谈中了解到关羽是刘备的兄弟,现任马弓手后,顿时大怒,认为关羽在此胡言乱语,“欺吾众诸侯无大将”,令人将其赶出。曹操此时以“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为由,让关羽出战。争辩过后,关羽准备出战。曹操本打算与其共饮热酒,关羽却说战后再饮。一阵厮杀过后,关羽将华雄的人头献上。此时,曹操为他斟的酒还是温的。张飞此时插话,惹得袁术再次大怒道:“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赶出帐去!”曹操此时则反驳说道:“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

    事后,曹操为了避免引起袁术等人的不满,私下派人送给刘备三人酒肉,表示犒劳。

    (2)论功行赏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项羽自杀后,天下平定。于是,高帝论功封赏。当时,群臣纷纷争功。高祖刘邦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于是封萧何为酂侯,并赏赐了他很多封地。

    有功之臣愤愤不平地说道:“臣等领兵打仗,冲锋陷阵,多则经历了百余次战争,少则也经历了几十次战争,辛辛苦苦为大王攻城略地。而萧何从未立过战功,只是舞文弄墨而已,受到的封赏却在臣等之上,大王为什么这么做呢?”

    高祖反问道:“你们熟悉捕猎吗?”

    群臣答道:“熟悉。”

    “那你们知不知道猎狗的作用呢?”

    “知道。”

    高祖接着说:“捕猎的时候,猎狗的作用是追杀野兽、兔子等猎物,而人的作用是发现猎物的踪迹并指给猎狗。如果没有人的作用,猎狗就不能捕到猎物。如今,你们的功劳就如同猎狗的功劳,而萧何的功劳正如同人的功劳。你们投奔我的时候,最多不过两三人一起前来,而萧何却能够举荐几十人为我效命,我怎么能磨灭他的功劳呢?”

    群臣听了高祖的话后,都默不做声。

    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登基,改年号为贞观。就在这一年,唐太宗召集群臣,准备赏赐开国的众多功臣,赏赐的标准同样是论功行赏。

    经过几日的整理后,唐太宗宣布了奖赏名单。其中,房玄龄、杜如晦、侯君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五人居首功。房玄龄被封为邢国公,杜如晦被封为蔡国公,分别得食邑一千三百户。

    唐太宗封赏完毕后,总结性地说道:“如今,我已经按照大家各自的功劳给予了相应的赏赐。虽然我是论功行赏,但难免会有纰漏之处。如果有人觉得我奖赏不当,只管提出来,我会酌情更改的。”

    唐太宗话音刚落,他的叔父李神通说道:“皇上的封赏令我不服。当初,皇上刚举起义旗,我就立即响应,并率领军队前来帮助皇上成就大业。可如今,面临分封时,我的功劳却远远排在房玄龄、杜如晦的后边,这是为什么?”

    唐太宗听了叔父的抱怨后,义正词严地说道:“起义之初,并不是只有叔父您一个人积极响应。为了推翻腐朽衰败的隋朝,大家都争先恐后地参加了起义。所以,您的积极响应并不能证明您有多大的功劳。起义后,您不仅没有立过战功,而且每战必败。在平定崤山的战役中,您被窦建德率领的南侵大军打得片甲不留,除您之外,其他将士无一生还。后来,您奉命前去平定刘黑闼等人的叛乱,结果您望风而逃,不战而败。房玄龄、杜如晦等人虽然没有带兵打仗,但他们却能够纵观全局,运用出色的智谋引导全军一步步推翻隋王朝的统治并走上胜利的道路。因此,他们的作用无异于汉朝的开国功臣萧何,给他们最高的封赏是无可厚非的。请叔父您仔细思量,不要凭着自己是皇亲国戚就随便与功臣争功。”

    听完唐太宗有理有据的一番话后,李神通满脸通红,不再做声。李神通虽是皇上的叔父,却落得个自讨没趣。一些心存不满或抱怨的大臣见到这种情况,觉得理亏,不想当众出丑,于是默不做声。

    用人管人一点通:

    如果管理者真正做到了按劳分配、有功必赏、论功行赏,员工自然不会产生不公平的感觉。而且,管理者的这种做法会让员工产生“付出总有回报”的信念。

    4.恩威并重,赏罚分明

    “软硬兼施、恩威并重”是古代帝王在御人过程中惯用的手段,现代管理者不妨借用其中积极的因素。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李善长是他手下的一位得力干将,以多谋善断著称。朱元璋将其比之为汉初萧何,称他为“功臣之首”,并在开国后命他为首任丞相。然而好景不长,朱元璋的皇位坐定后,对待李善长的态度简直判若两人。他过去称赞李善长“处世果断”,现在则责其“独断专行”;过去他特许李善长对疑难大事先处理后上奏,称赞他能够“为朕分忧”,现在则责其“目无皇上”。朱元璋对待李善长的态度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反差,是因为他担心李善长因功高望重而威胁到自己。

    李善长察觉到朱元璋对他有猜忌后,一连几天,假称有病而不上朝,并借此向朱元璋呈上奏章,在奏章中他提到了两点:第一,对不能上朝议政表示歉意;第二,请求致仕(退休)。按照惯例,朱元璋会下旨慰问、挽留。但是,这次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顺水推舟,即刻批准了李善长的退休奏请,毫不费力地把李善长赶出了相位。

    李善长的相位被削,对朱元璋已经不再有任何威胁。但如此做法必然会引起很多人的不满,身为开国皇帝的朱元璋自然明白人心所向的重要性,为了笼络人心,避免自己因罢黜李善长给人留下寡情薄义的印象,他把自己的女儿临安公主下嫁给李善长的儿子,使李家成为了国戚。

    清朝乾隆皇帝对知识分子同样采取了软硬兼施、恩威并重的方法。

    乾隆在位期间,大兴文字狱,有案可查的竟有七十余例,远远超过他的先辈们。

    随着文字狱的兴起,文人仕士人人惶恐不安。因为一篇闲情文章或几句赏花吟月之词都有可能被冠上莫须有的罪名,这就是乾隆的“大棒”。他凭着无情的棒子巩固了自己的地位,然而他并没忽视“送胡萝卜”的重要性,同时对知识分子采用了怀柔政策。他在朝中规定:皇族的老老少少们见了大学士要行半路礼,并称之为“老先生”,如果这位大学士还兼着“师傅”,就称之为“老师”,自称“门生”或“晚生”。

    乾隆的怀柔政策不仅限于此,除了在言行上表示礼貌外,乾隆一方面大搞正规的科举活动,不断网罗文人加入为朝廷服务的队伍;另一方面特开博学鸿词科,命地方官或巡游大臣把那些自命遗老、高才、标榜、孤忠或写些诗文发泄牢骚的文人,以及不屑参加科举考试而隐居山林同时又有些威望的隐士推荐上来,由自己直接面试。

    通过这样的方式,乾隆先后三次共录用了24人。录用者本人春风得意,自然感激皇恩浩荡;落榜的人自感羞愧,没有颜面再自命遗老或孤忠去讽刺朝政。录用过后,乾隆对被录用者关心备至,比如,其中有个叫顾栋高的人,录用时年事已高,在当时却被授予国子监之职;至年老辞官时,乾隆亲自书写了两首七言诗加以褒奖;后来,乾隆下江南,又亲赐御书,越级封他为国子监祭酒。

    其实,会用此法的人不仅仅是帝王,帝王朝中的臣子同样能将此法运用得灵活自如。

    曾国藩在用人的时候,能够做到软硬兼施、恩威并重,使得效力之人尽职尽忠。

    刘铭传是湘军中比较有名的将领。他出生淮北,身上带有一股粗野豪迈的味道。在他18岁那年,家人遭到土豪的勒索,其父亲和哥哥被吓得跪地求饶,并将家里财物交给了土豪。刘铭传外出回家后,听说了这件事,顿时火冒三丈。他咽不下这口气,发誓要为家人雪耻。

    后来,他找到了那位勒索他父亲的土豪。这位土豪见到刘铭传后,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并当着手下的面侮辱他。刘铭传抓住机会,上前一步,抢下一把刀,顺势砍下了这位土豪的脑袋。从此,刘铭传在当地出了名。他招兵买马,很快组建了一支队伍,从此横行乡里。

    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李鸿章开始招募淮勇,立即将刘铭传的队伍扩充到淮军中,并起名为“铭字军”,由刘铭传亲手指挥。李鸿章非常看好“铭字军”,花了不少财力改进该军装备。刘铭传也没有辜负李鸿章的期望,带领铭字军立了不少军功。但让李鸿章烦心的是,刘铭传为人狂妄,难以培养。

    后来,曾国藩要借用淮军,李鸿章索性将铭字军调给他,由他指挥。当时,曾国藩手下还有一员猛将,他就是陈国瑞。陈国瑞是湖北人,少年时便加入了太平军,后来他投了蒙古王爷僧格林沁。此人骁勇善战,很有胆识。在一次作战过程中,他正在营中吃饭,敌方炮弹将其手中酒杯击碎,他面不改色,操起椅子便坐在营房外,向敌军方向大叫,要敌军向他开炮,令手下士兵敬畏。

    两名猛将都没有读过书,为人比较鲁莽,相处久了难免发生矛盾。二人所带军队在军营里发生过两次械斗,令曾国藩头疼。曾国藩苦苦思索,欲寻找一个好好使用二人的方法。

    刘铭传有勇有谋,所率铭字军装备先进,战斗力强。为了让刘铭传听从指挥,曾国藩有其独特的办法。当刘铭传有过时,曾国藩对他进行严厉批评后,对其过失并不追究。刘铭传也因此对曾国藩有了敬畏之心,不再狂妄。后在曾国藩的调遣下,率领铭字军北上剿捻。

    曾国藩知道陈国瑞因佩服僧王才为僧王效力的,要想使这个桀骜不驯的人为自己效力,自然应该让他对自己心服口服。陈国瑞违反军纪后,曾国藩先是义正词严,尽数落之能事,灭掉他的嚣张气焰,然后转移话题,夸赞他的优点,称赞他是一个可造之才,将陈国瑞治得服服帖帖。

    然而此人本性难改,一旦回到营中,便将曾国藩的命令抛诸脑后。曾国藩见软方法不行,立即向清廷请旨,要求撤去其职位。陈国瑞知道后,顿感惊慌,向曾国藩求饶。

    由此可见,曾国藩的用人术非一般人所能够做到的。要不然,刘铭传和陈国瑞这两位强悍的猛将是不会听他摆布的。也正是因为曾国藩的会用人,才会有很多出色将领敬畏他,愿意为他出生入死。

    帝王也好,臣子也好,他们之所以愿意用软硬兼施、恩威并重的御人方法,是因为这种方法的确有很强的实用性。一方面能够收揽人心,另一方面可以起到震慑作用。只要这两方面能够恰当地结合起来,就会起到明显的效果。

    比如,管理者在设定奖金的同时也设定罚金。设定奖金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设定罚金的目的是为了惩处工作懈怠的员工。如果只设定奖金而不设定罚金,不仅不能够调动一些对奖金毫不在乎的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反而是在放纵他们;如果只设定罚金而不设定奖金,所有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都很难提高,因为他们认为没有必要比别人干得多,只要能够保证不受罚就可以了。这样的风气一旦形成,对企业将是致命的打击。

    用人管人一点通:

    管理者在运用“软硬兼施,恩威并重”的方法管理员工的时候,一定不可以照搬照抄古人的方式。因为,不同的人施用这种方法的目的不同,因此他们的具体表现方式也不同。要想使这种方法产生效用,管理者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应用。

    5.以法立威,威严则令必有效

    一个企业在对员工的管理上,必须有明确的制度。只有有了明确的制度,员工才会有一个行为准则,才能够主动约束自己。另外,只有有了明确的制度,管理者才能够根据情节轻重来正确处理员工在工作中出现的违纪现象。

    春秋时期,齐国在与燕国、晋国的战争中惨败。为整顿军队,齐国国君齐景公急需用人。在谋臣晏婴的推荐下,景公任用了司马穰苴。司马穰苴接受任务后,对景公说:“臣一向身份卑下,地位卑贱,恐怕难以服众。为了保证整顿军队的顺利进行,希望陛下派一位有权威的人去做监督。”齐景公同意了司马穰苴的请求,并派自己的宠臣庄贾与他一同前往军中。

    司马穰苴与庄贾约定于次日正午时分在军门相见,然而庄贾却在傍晚时分赶到此处。司马穰苴不动声色地问道:“为何这么晚才来?”庄贾答道:“来的时候,亲戚相送,耽误了一些时间。”这时,司马穰苴义正词严地说:“大将军一旦接受了任务,就应该忘掉自己的家人和家乡;一旦到了军中,就应该接受军队的约束,而不应该与亲戚难舍难分;一旦拿起了鼓槌,就应该投入战斗,将生死置之度外。”

    说完这些话后,司马穰苴立即召来军正询问军法:“如何处置军中不守时者?”军正回答道:“斩!”庄贾此时才感到问题的严重,心生畏惧,派人火速赶往朝中奏请齐景公前来救援。然而,待使者拿着景公的赦书赶来时,庄贾早已人头落地。由于军中严禁纵车,而使者却驾车赶来,按照军法该处斩。司马穰苴考虑到景公的使者不能斩,于是将使者的仆人斩杀。

    司马穰苴的做法立即在军中树立了军威,他随后开始检阅军队,接着视察了将士们的饮食情况,然后慰问了一些身体状况不好的士卒,很快得到了众将士的拥戴。

    几天过后,司马穰苴准备率军攻打晋国。此时军中士气高涨,就连病弱者也强烈要求参战。终于,在司马穰苴的统率下,齐军凯旋而归。

    孙武同样是一位以法立威的高手。

    春秋末年,阖闾派人杀了吴王僚后自立为王。吴王阖闾的政治野心非常大,一心想扩张吴国的势力。灭掉徐国后,他又想进攻其他的国家。不过,要想顺利扩张,首要条件是要拥有一支强劲的军队。阖闾也深知这一点,他开始招纳具有练兵才能的人才。后来,在吴国大夫伍子胥的极力推荐下,阖闾派人前往齐国礼聘孙武。

    孙武,致力于研究兵法,长期在各地考察战场的地形地势,有很强的实地作战经验。不仅如此,他还著有兵法,一共有十三篇,分别是计、作战、谋攻、形、势、实、虚、争、杂变、行军、地形、地、火攻、用间。吴国大夫伍子胥与孙武偶然相见,对孙武的才能非常佩服。如今,正逢吴王用人,于是将孙武推荐给了吴王。

    孙武来到吴国后,先在客馆住下。几日过后,吴王阖闾亲自来客馆恭迎孙武。二人见面后,促膝长谈。当吴王提及兵法时,孙武口若悬河,滔滔不绝;问及兵法时,孙武又能够对答如流。一番交谈后,吴王甚是高兴,将孙武迎入宫中。

    吴王如此厚待孙武,孙武自然知道吴王对他的重视。入宫后,他将自己所著的兵法全部呈给吴王赏阅。吴王拿到孙武的兵法后,如获至宝。在阅读的过程中,吴王受到了很深的启发。每每读到经典之处,吴王便赞不绝口。

    孙武的兵法虽然令吴王受益匪浅,但吴王并没有凭此完全相信孙武的能力。他对孙武说:“将军的十三篇兵法,我全看过了,的确令人佩服。不过,我并不知道它到底有没有实用价值。我想看看将军是如何运用兵法演阵操练的,如何?”孙武爽快答应。吴王问道:“既然如此,那么将军想用什么样的人进行操练呢?”孙武说道:“无论是行军打仗的士兵还是生性娇弱的妇人,我都可以按照我的兵法将他们操练成一支高素质的军队。”吴王见孙武如此自信,便想难为一下他,于是选出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让孙武演练。

    孙武把选出的宫中美女分为左右两队,令吴王的二位宠姬各担任一队的队长。然后,孙武令她们每人手持一支戟。待一切就绪后,孙武大声喊道:“你们能够分清自己的心、左右手和背吗?”美女们回答:“可以分清。”孙武继续说道:“当我下令向前看的时候,你们要向前心正对的方向看去;当我下令向左转的时候,你们要向左手的一侧转;当我下令向右转的时候,你们要向右手的一侧转;当我下令向后转的时候,你们要向后背正对的方向转去。明白吗?”美女们异口同声回答道:“明白。”孙武交代清楚号令后,令人在演练场的正前方摆好各种刑具,表示有违反号令者,军法处治。然后,孙武将号令又重申了好几遍。

    演练开始,鼓手击鼓后,孙武传令向右转,美女们根本没有把孙武的号令当回事,竟然大笑起来,也不按照号令做动作。孙武正言道:“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然后,再次将号令重申数遍。接着,鼓手再击鼓,孙武传令向左转,美女们还是不听号令,再次大笑起来。孙武声色俱厉地说道:“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于是,他下令按军法将左右两名队长斩首示众。

    此时,吴王正在高台上观看孙武操练。见孙武要斩杀自己的两位爱姬,吴王顿时大骇,赶紧派人前去传达他的旨意:“寡人已经知道将军能够带兵打仗了。寡人的两位爱姬万万杀不得,没有了她们,我吃饭都不会香的。”孙武毫不动容,让使者给吴王传话:“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随后,孙武斩了吴王的这两个爱姬,然后另立队长,继续操练。吴王见爱姬被斩,顿时大怒,拂袖而去。

    美女们受到惊吓后,无不提心吊胆。孙武令出,她们再也不敢嘻嘻哈哈,而是全神贯注,将动作做得非常标准。几日后,孙武操练完毕。这几日,吴王怒气一直未消,根本没有心思再去看孙武练兵。于是,孙武派人告诉吴王:“臣已经操练完毕,大王可以前来检阅。只要大王想用这支军队,即使让他们赴汤蹈火,她们也能够做到。”吴王不愿意去检阅军队,孙武知道后说:“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实。”

    吴王阖闾虽然因痛失爱姬生孙武的气,但他同时从这次操练中看出了孙武的用兵才能。于是,吴王正式起用了孙武。吴国军队在孙武的有效训练下迅速强大起来,为后来攻打各国打下了坚实基础。据《史记》记载,吴王以孙武为将,使得吴国破彊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

    司马穰苴与孙武有一个共同点,这个共同点就是他们都懂得运用军法在军中立威。

    要想训练出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必然离不开铁的纪律。因为,没有了纪律的约束,军心就容易出现涣散现象,一支军心涣散的军队是不可能战无不胜的。于是,军法便出现了。不过,要想用军法立威,必须要以军法作为违反纪律的执行标准。而要想做到这点,就必须一视同仁,谁违反了纪律都必须按军法处治。

    司马穰苴和孙武都做到了,因此他们训练出了一支出色的军队。

    管理者要想拥有一支优秀的团队,必须先做到制度严明。如何做到制度严明呢?可以考虑以下两点。

    (1)制定明确的制度

    判断一个看似圆形的东西到底是不是一个标准的圆,必须要用圆规来检验。因为圆规是人们通过长期摸索后制作的能够画出标准圆形的工具,它已经成为了一个明确的能够判断圆形的标准,已经被人们完全接受和认可。因此,如果无法确定某个看似圆形的东西是否为标准的圆时,人们会本能地把圆规作为一个衡量标准。

    同样,矩尺可以检验一个看似方形的东西到底是不是标准的方形。它同样被人们当作衡量方形的工具,同样不需要再去证明。

    于是,当某个东西不符合圆规的标准时,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相信它不是一个标准的圆;当某个东西不符合矩尺的标准时,人们同样会毫不犹豫地相信它不是一个标准的方形。

    (2)罚不偏私,人人平等

    欧阳伦是朱元璋的女儿安庆公主的丈夫,官封驸马都尉,是地道的皇亲国戚。一直以来,欧阳伦倚仗着自己是皇帝的女婿,经常违法乱纪,从不把法度当一回事。

    明朝初年,为了加强对西北边疆地区的防卫和作战能力,明政府派兵在那里戍边。当时戍边部队所用的马匹主要来自西北游牧民族聚居的地区,当地的少数民族过着游牧生活,饮食以肉类和奶类为主,茶叶是他们生活中少不了的东西。但西北地区并不产茶,这样就给中原商人制造了机会,他们不畏艰险,经常偷运私茶到西北地区换取马匹、皮革、金银,然后再把这些内地极缺的货物运回,从中牟取暴利。

    由于走私茶叶泛滥,造成了茶价降低和马价的大幅度提高,严重地影响了明政府控制的茶、马贸易。为了抑制走私活动,洪武三十年(1397年)二月,朱元璋发布禁令,严禁私自贩运茶叶,违者一律处死。

    欧阳伦虽然知道明政府刚颁布的贩运私茶禁令,但他以为自己是皇亲国戚,依然我行我素,没把禁令当一回事。他依靠自己手中的权力,每年都要派亲信押运从江浙和四川巧取豪夺来的大批茶叶,由陕西一带出境。陕西和边境上的各级官吏畏惧他的权势,不但没人敢阻止他,而且有的为了讨好他,还大开方便之门。

    同年四月,欧阳伦在陕西强迫地方政府为他从民间征集几十辆大车,满载私茶,让家人周保押运去西北地区贩卖,可谓是浩浩荡荡。沿途官员知道是欧阳伦的车辆,都不敢拦阻。一天,当贩运茶叶的车队走到兰州河桥上的时候,河桥巡检司的一个小官吏挡住去路,坚持要检查车上的货物。周保等根本不把这样的小吏放在眼里,命人将桥吏一顿毒打。并要挟他说,当地的最高官员都敬他三分,你要告,就到皇帝那里去告吧,如果你那样做,你的全家都要被灭族的!

    这位桥吏回到家里后,坚决要告欧阳伦的违法乱纪行为,他不顾家人的劝阻,冒着巨大的危险,直接向朱元璋上了一份紧急边报。边报详细列举了欧阳伦多年来大规模走私茶叶的事实,并报告了他欺压地方官吏、多次打伤巡察官吏的事实。

    这个边报五月份送到了京师,朱元璋见是紧急边报,以为边境上出了大事,马上打开,没想到竟是报告欧阳伦违禁私贩茶叶的情况。朱元璋看到自己的女婿竟然无视国家法度,违犯刚刚颁布的严禁私贩茶叶的法令,十分震怒。朱元璋想,欧阳伦虽然是自己的女婿,如果姑息,就会带来无穷的祸患。因此,朱元璋没有犹豫,拿笔做了批示:欧阳伦身为皇亲国戚,竟目无国法,触犯禁令,骚扰地方,殴打官吏,赐死。与此同时,朱元璋对兰州河桥吏不避权贵,严格执法,勇于报告的行为,给予了嘉奖。六月,在朱元璋派出的专使监视下,欧阳伦被处以死刑。

    当员工违反制度时,管理者必须抛开一切其他因素,严格按照明文规定对他进行处分,该辞退的就辞退,该降职的就降职。

    管理者如果做到了以上两点,一定会使整个团队的面貌大为改观。其实,这一点是很容易证明的。

    如果有背景的员工违反制度后没有受到处罚,就会给其他员工做一个不好的榜样。其他员工为了保证自己以后能够逃离处罚,就有可能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与有背景的人拉关系,甚至直接讨好管理者本人。而且,没有受到处罚的违规员工会变得有恃无恐。如此一来,管理者管理的团队中就会形成一种忽视制度的不良风气,管理者的威信也会受到严重威胁。管理者要想运用这样一支团队来提高业绩,无疑是在做白日梦。

    但如果管理者果断而又严格地处理了有背景的违规者,并能够使违规者认真改过,情形则大不相同。其他员工见管理者毫不将违规者的背景放在眼里,便不会试图去为自己寻找背景,而会更加努力地工作以避免处罚。当所有的员工都将心思用在了工作上,业绩自然就上升了。

    不过,要想使有背景的违规者能够心甘情愿地受罚,还需要下一番工夫。

    从前,一头狮子爱上了一个农夫的女儿,并要求农夫将女儿嫁给它。

    农夫既不忍心把女儿许配给狮子,又不敢贸然拒绝狮子的要求,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天,狮子又来催促。农夫对它说:“我正准备将女儿嫁给你,但她很怕你的尖牙利爪,如果你剪掉它们,我就让女儿与你立刻结婚。”

    狮子很高兴地答应了,回去后就剪掉了它的尖牙和利爪。当狮子再登门求亲的时候,农夫用木棒轻易把它赶出去了。

    狮子之所以敢肆无忌惮地要求农夫将女儿嫁给它,关键是因为它有着锋利的牙齿和爪子,这就是它的凭借。当没有了这些凭借后,农夫就用不着跟它客气了。

    有背景的员工也是有凭借的,他的凭借便是有后台为他撑腰。管理者要想管理好这样的员工,首先就要消除他的凭借。

    管理者可以通过谈心的方式让这样的员工明白:

    第一,后台只能够帮他找到这样一份工作,而不能够帮他逃脱惩罚。

    第二,如果他不好好工作,就会让后台丢面子,使后台难堪。

    如此一来,问题便得到了解决。

    用人管人一点通:

    企业管理者对待员工的违纪现象应该给予公平公正的裁决,不能因人而异,这样会导致公司很多员工愤愤不平或者失去信心,不愿意再为公司尽心尽力。

    6.敢于承担责任,免除下属后顾之忧

    有些管理者无形中养成了这样一种不良习惯:一旦工作出现问题,就立即展开批评攻势,将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一旦有了业绩,就立即归功于己,将下属的功劳忘得一干二净。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句话:“黑锅大家背,红包自己拿。”这样,一定会给公司造成很严重的影响。

    对员工来说,管理者推责于人比归功于己更加可恶。因此,要想管理好员工,管理者必须要善于承担责任。不过,承担责任不是随便将下属的过错都揽在身上,而是要有选择地承担责任。

    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在遇到以下情形时必须要学会承担责任。

    (1)因错误的决策造成员工的工作失误时

    秦穆公在位时,晋国的实力非常雄厚,秦国只有继续扩充实力才能够赶上晋国。有一年,晋国国君因病去世。秦穆公认为此时晋国正沉浸在失君之痛中,无心与其他国家作战,想借此机会消灭郑国。为了能够顺利攻下郑国,秦穆公一次性派出三员大将,他们分别为孟明视、白乙丙和西乞术。

    郑国是晋国的邻国,要想到达郑国国境,必须要涉足晋国国土。当秦国的三员大将率大军经过晋国时,晋军早已设下埋伏,结果秦军惨败,除了三员大将被活捉外,其他将士无一生还。

    听到这样的消息后,秦国上下顿时哭声震天。而作为领军作战的三员大将,更是无颜面对国君和全国军民,只求秦穆公赐他们死罪。然而秦穆公并没有这样做,他身穿丧服亲自为死去的将士们送行,然后将这三位败将接回。随后,秦穆公带着悲痛作了一篇《秦誓》。在这篇文章中,他引咎自责:“这次我军惨败,责任在我。正是因为我的掉以轻心,结果牺牲了众多的将士。孟明视、白乙丙和西乞术三人都很有能力,如果不是我的判断失误,他们定能够高唱凯歌。希望他们能够化悲痛为力量,为我大秦洗掉这次国耻。”

    秦穆公的做法感动了孟明视等人,他们加紧练兵,以便在时机到来时给晋国一次重击,报仇雪恨。两年后,秦军已是兵强马壮,孟视明等人认为时机已到,征得秦穆公的同意后,便率军讨伐晋国。结果,秦军再次惨败。于是,在朝大臣均认为这三员大将并没有什么杰出才能,纷纷进谏将孟明视三人革职。秦穆公力排众议,仍然赋予他们重任,希望他们能够训练出一支强大的军队。

    秦穆公的做法再一次感动了孟明视等人,他们用心练兵,力求精益求精。一年后,秦穆公再次派他们伐晋。此次战役中,秦军转败为胜,晋国只得求和。也正是在这一场战役之后,秦国的实力大增,可以与晋国平起平坐了。

    很明显,秦军第一次战败,主要责任明显在秦穆公身上。如果秦穆公把责任都归于三员大将,尽管这三员大将嘴上不说,心里也是不舒服的。即使三位大将将责任全部包揽,参战的秦国士兵也会感到不平。好在秦穆公主动承担责任,从而激发了秦军的斗志;再加上秦穆公后来的鼓励,秦军终于凯旋而归。

    李离同样是一位敢于承担责任的人。

    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文公在位时,晋国有位名叫李离的官员。李离主管刑罚,是当时的最高执法官。他非常注重法律的公正性,从不容许任何人亵渎法令,更不容许自己在执法过程中出现错误。正是因为他将法令看得如此神圣,结果为法令献出了生命。

    一次,李离在查阅旧案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有疑问的判决。他立即警觉起来,细心分析此案的详细过程。结果发现,这是一起冤案。李离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他在办案时一向小心翼翼,细查入微,就是想做到执法公正。可如今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他觉得自己玷污了法律,没有资格再任职。不仅如此,李离还认为自己犯下了滔天大罪。他把自己捆起来后来到宫中,向晋文公陈述了自己失职的事情,并要求晋文公赐他死罪。

    晋文公听了李离的陈述后,非常感动。他边为李离解开绳索边说道:“这件案子虽然是你处理的,但你是根据下级的调查结果来判决的,责任应该由接受调查任务的官员承担,而不是由你承担。”

    然而,李离并不认为晋文公为自己的开脱是合理的。他说:“我的权力比下属大,俸禄比下属多,如果审案出现了错误,承担的责任自然应该比下属大。如果将好处留给自己,将坏处推给别人,是不能够让人信服的。因此,我必须要为这起案件负责。希望大王权衡利害,臣愿意接受死刑。”

    晋文公说:“如果依照你的观点,我也有罪。因为你是我的臣子,你的权力远不如我大,俸禄远不如我多,承担的责任也应该远低于我。如今,你认为自己犯了死罪,那么,我的罪过又有多大呢?”

    李离摇了摇头,正言道:“我主管全国刑罚,如果判决出现了错误,我是最终责任人。如今,我因错判而杀错了人,按照法令,我应该被处死。”

    话音刚落,李离突然从身旁的卫兵手中夺过一把剑,自刎而死。

    当然,李离的行为有些过激,不过,他敢于承担责任的精神是可以借鉴的。

    (2)当自己管理的员工犯下错误时

    街亭失守后,马谡与同往的王平、魏延、高翔一同回到了营中。诸葛亮先将王平唤入帐中,问他为何不及时劝谏马谡。王平将事情的经过详细地说与诸葛亮听。诸葛亮听后,唤马谡进帐。此时,马谡已把自己捆起来并跪在帐前。诸葛亮出帐对他厉声说道:“你从小就熟读各种兵书,对各种战法了如指掌。我一再告诫你街亭是如何重要。你以全家人的性命作保证,表示你能够担此重任。如果你及时听取了王平的劝诫,又怎么会有今天的大祸呢?如今,街亭失守,我军伤亡惨重,这都是你一人造成的。如果不按律法公正处置,以后还如何服众呢?如今,你触犯了军法,不要怪我无情。你死后,我会按月给你的全家老小送去俸禄。”诸葛亮说完后,立即令人将马谡推出去斩了。马谡哭着说道:“丞相待我就像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我也把丞相当做了父亲。我死罪难逃,只希望丞相能够想起舜帝殛鲧用禹的大义,那么我在九泉之下也没有什么遗憾了。”说完后,马谡大哭。此时诸葛亮也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他对马谡说:“我和你之间的义气如同兄弟间的义气,你的儿子就是我的儿子,我自然知道如何待他,不用嘱咐。”

    接着,马谡被带到辕门外。武士正要对其行刑时,被参军蒋琬拦住。蒋琬见到诸葛亮后,说道:“如今天下的局面还没有稳定下来,如果此时斩杀像马谡这样的智谋大臣,难道您不觉得可惜吗?”孔明痛苦地回答说:“当年孙武之所以能够制胜天下,就是因为他能够按照军法公正严明地惩处违法者。如今天下正处于纷争状态,如果将军法作为摆设,不按军法惩处违法者,还能凭借什么去讨伐贼人呢?”片刻过后,武士捧着马谡的人头来见诸葛亮。

    诸葛亮拿着马谡的人头来到各营,让各营将士们看到蜀军军法的严明。将马谡的后事处理妥当后,诸葛亮写了一份表文,然后让从成都赶来的蒋琬带回去给后主刘禅过目。在表文中,他认为自己要为街亭失守承担责任,要求贬职三级。刘禅看后,不知如何是好。他征求了大臣们的意见后,按照诸葛亮的意愿将诸葛亮降职为右将军。

    后来,蜀军在诸葛亮的带领下,连续打了几次胜仗。

    军法无情,诸葛亮不得不斩杀马谡。但是,诸葛亮处治完马谡后并没有就此了事,而是主动承担了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

    如果员工在工作中出现了较大的失误,管理者也应该学习诸葛亮的做法。如此一来,无论是犯错的员工还是没有犯错的员工,都能从管理者的行为上体会到管理者和他们站在一条战线上。为了不让上司难堪,他们会尽量做好自己的工作。

    (3)当下属的正确提议得不到支持时

    诺曼底登陆成功后,盟军对欧洲大陆展开了前所未有的进攻。当时,巴顿为第三集团军司令,他的部队在登陆后充当了盟军开路先锋的角色。

    登陆后,盟军要求巴顿的军队在战术上必须与盟军指挥部保持一致。巴顿处于实战中,对战场的实际情况把握得更加准确,难免会与指挥部发生冲突。在攻打布列塔尼的战斗中,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巴顿是一位有勇有谋的军官,他认为装甲部队具有很强的机动性,而且速度很快,非常有利于先锋部队的推进。于是,他提出了一种大胆而又创新的战术:先锋部队不再死啃中间目标,而是利用装甲部队快速推进,直接攻打最终目标;最终目标被攻下后,就预示着中间目标的退路被切断,此时盟军便可以大举进攻,与先锋部队一起夹攻中间目标,彻底消灭敌军。

    然而,盟军指挥部一向比较保守,他们不敢冒险和尝试,因而他们所运用的战术也是比较陈旧的。很显然,他们无法接受巴顿的创新战术。理由是:如果先锋部队直接绕过中间目标去攻打最终目标,就会造成先锋部队与后方和侧翼的隔离。这样一来,不仅会使先锋部队陷入敌军围困之中,还会给侧翼和后方带来威胁。

    结果,巴顿与盟军指挥部因战术上的冲突使得进攻陷入了僵局。战争迫在眉睫,必须立即解决战术问题。因此,盟军首脑连续召开了几次军事会议。巴顿对盟军指挥部的保守和固执异常反感,为了不延误战机,他必须尽快说服指挥部。在一次军事会议上,巴顿暴跳如雷,慷慨陈词道:“我要提醒大家的是,不要再担心我军的侧翼。与其顾及我们的侧翼而缓慢进攻,不如快速推进给敌军造成威胁。我们现在需要的是进攻而不是固守,我们要强迫德国佬回去守他们的阵地……”

    无论巴顿如何努力,盟军指挥部就是不批准他的快速推进战术。巴顿心急火燎,坐立不安。他是一位久经沙场、作战经验丰富的军官,不愿意看到大好的机会被白白浪费。正在巴顿无可奈何之际,他的长官布莱德雷将军出现了。布莱德雷将军鼓励巴顿说:“拿出你的勇气和智慧吧,不要被任何人的意见左右,以你的战绩来证明你是正确的。不要担心会出现差错,我会为你的行动负责的!”

    巴顿受到了巨大的鼓舞,他不再征求盟军指挥部的同意,率领自己的部队勇往直前,用一次次瞩目的战绩封住了盟军指挥部的嘴巴,让他们无言反对自己。

    用人管人一点通:

    如果员工有好的提议,管理者应该毫不犹豫地承诺为其承担后果。有了管理者这种鼓励和支持,员工肯定会充分运用自己的能力去做好工作,为上司增光彩。

    7.洞悉本质,别亏待了真正的功臣

    管理者一定要具备一双“精明”的眼睛,能够清楚地看到什么样的人才是对公司贡献最大的人,什么样的人才是你最需要的人才,对这些人一定要付出更多的诚意和信任。

    春秋时期,鲁国有位名叫鲁婴的少女。鲁婴聪明善良,而且很有远见。

    一天晚上,一轮圆月高挂夜空,皎洁的月光倾洒大地,鲁婴和好几个女孩在一起嬉戏玩耍。一阵欢声笑语之后,鲁婴却神情沮丧地坐在一个角落里暗自哭泣。

    在这群女孩中,有一个女孩是鲁婴很要好的朋友。她发现鲁婴不见后,立即起身寻找。找到鲁婴后,她轻声问鲁婴为什么哭得如此伤心。

    鲁婴抬头看了她一眼,向她倾诉:“今天我听到有人说,卫国的王子崇尚武德,喜好战争。刚才我又想起此事,顿时难以控制自己的感情,怕打扰大家,所以就躲在这儿哭泣。”

    鲁婴在说话的时候,大家都围了过来。她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始安慰鲁婴:“卫国王子是不是喜好打仗与我们能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不过是普普通通的民女,即使卫鲁两国交战,也不会用得着我们,又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鲁婴见大家没有弄懂自己哭泣的原因,于是向她们解释道:“战争是残酷的,它让我家不得安宁。我清楚地记得几年前的事情。当时,宋国的一位将军战败而归,逃亡的时候从我国经过。他因深深地恐惧而失去了理智,驱马在我家的菜地里转来转去,害得我们家很久都没有菜吃。对于去年发生的事情,我记得更清楚。当时,正处于吴越交战之初,我国国君惧怕越王勾践强大的实力,于是在我国境内搜寻美女进献给越王,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过我的姐姐。不久,吴越两军开战,我哥哥在去探视姐姐的路上被杀……”

    鲁婴含泪倾诉完家中的不幸后,失声痛哭起来。身旁的这群女孩听了鲁婴的这番哭诉后,心里充满了酸楚。

    待情绪稍微缓和后,鲁婴接着说:“如今,一听说卫国的王子非常好战,我不得不感到不安,因为除了我的弟弟外,我的身边再也没有亲人了。如果卫鲁两国开战,很难保证灾难不会再次降临,我怎么能不去担忧呢?”

    鲁婴能够从卫国的王子好战联想到灾祸的降临,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她的确是一位有远见的姑娘。或许有人会认为她在杞人忧天,其实则不然。因为她的分析有理有据,而且非常符合实际。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某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具有前瞻性的人才对一个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鲁婴是属于这一类人的。前瞻性的人才分为两类,一类能够提出有远见的建议来促进企业的飞速发展,另一类能够防微杜渐,避免企业出现重大损失。

    从前瞻性的人才可以防微杜渐这点来讲,他们是忠臣而不是功臣。

    然而,如今一些企业却非常重视能够为企业挽回重大损失的人,而将能够防微杜渐的忠臣抛在一边。因为,在这些企业的领导人看来,能够力挽狂澜的人是最棒的,要想使企业有更好的发展,就应该重用他们。为了表示对他们的重视,企业会给予他们丰厚的奖励。在众多的赞美声中,他们会成为其他员工羡慕的对象。

    其实,这种做法是有弊端的。

    景差在郑国做相国的时候,因关心百姓疾苦受到了爱戴,并因此扬名天下。其中,他做的两件事情非常突出,得到了广大百姓的赞美。

    第一件事情是疏导交通。一次,景差在雨后初晴时外出,途中因交通堵塞而寸步难行。于是,景差派了一个随从前去了解情况。随从回来后告诉他,路的前方到处都是淤泥,再加上人来车往,道路被弄得坑坑洼洼,泥泞不堪,以至于现在车马被陷,人们不得不从车马上下来推车或拉马,于是出现了这种混乱场面。景差知道这些情况后,立即命令随从前去帮忙,他自己随后也从车中下来,指挥人们有序行路。在他的有效疏导下,混乱的局面终于被控制住了。

    第二件事情是助人取暖。隆冬的一天,景差外出。正沿着河边前行时,他从车中看见河对岸有一人准备过河。由于河上无桥,此人脱下鞋子,挽起裤角便涉水而来。上岸后,此人两腿颤抖,浑身直打哆嗦。景差见后,立即让随从将此人扶至车上,然后将自己身上的棉衣脱下并盖在他的身上。寒气退后,此人立即叩谢景差。

    当景差体恤百姓的事情传到晋国大夫叔向的耳中时,叔向并不认为景差是一个称职的相国。他说:“既然身为相国,就应该了解国内的交通情况,并及时处理一些交通问题。当路面不平整时,就应该预料到会出现交通堵塞的现象,而不是待这种现象发生后去临时疏导;当河上无桥时,就应该预料到冬天人们将无法过河,而不是待百姓赤足涉水冻僵后给他们温暖。”

    在某种意义上讲,景差便可以称得上是功臣。因为他能在最关键的时刻为百姓做好事,百姓能够从他的行为上看出他的爱民之心。如果让百姓们来评价,他们肯定会认为景差是一个称职的相国。正所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如果景差早些派人把路铺好、把桥架好,百姓因为没有看到景差本人在铺路、架桥,或许就不会谈论起他的爱民之心。于是,很多人愿意做功臣而不愿意做忠臣。因为,忠臣的功劳很大,却常常被人忽视;功臣的功劳同样可以做得很大,但能够做到让所有的人有目共睹。比如,景差第一天发现路况不好,第二天立即派人来修路,人们便知道路是他派人修的。

    一群大雁正在向南方迁徙,它们白天飞翔,晚上休息。为了保证群雁的安全,它们每天在休息前,都会安排一只大雁担任警卫的工作。

    一天晚上,大雁们落在了离一个乡村不远处的湖泽边。这里到处都是芦苇,既安全又舒适,是个休息的好地方。它们安排好警卫后,便很快进入了梦乡。守夜的这只大雁丝毫不敢懈怠,它警觉地打量着周围,随时准备叫醒群雁。

    夜越来越深,四周异常安静,好像什么危险都没有。守夜的大雁并没有因此而放松警惕,为了保证群雁的绝对安全,它打起了十二分的精神。突然,它看到不远处有火光,于是一边号叫着发出危险信号,一边快速向发出火光的地方飞去并将火扑灭。群雁立即被惊醒,它们静静地观察着周围,并没有发现有什么动静。于是片刻过后,它们又继续睡觉。正当群雁再次进入梦乡的时候,守夜的大雁又看到了火光,它的反应同样如第一次那样激烈。群雁被惊醒后,和上次一样,没有感到危险存在,它们在柔弱的抱怨声中继续睡去。然而,没过多久,火光又出现了。守夜的大雁将火光扑灭返回后,遭到了群雁的攻击,因为群雁第三次被惊醒后同样没有发现危险,它们对守夜者的恶作剧感到愤怒。

    凌晨,火光再次亮了起来。此时,群雁经过一夜的折腾,睡得更加香甜。这只守夜的大雁看到火花后,既没有急着将其扑灭,也没有唤醒群雁。此时,一张大网快速向它们罩过来。群雁顿时乱成一团,几乎被捉住了一半。

    守夜的大雁原本是忠诚的,为了整个雁群的利益,它不敢有丝毫懈怠。然而它的忠诚并没有得到雁群的认可,反而受到了雁群的误解。于是,善于狩猎的人们便利用雁群的误解而动摇或者是误导了守夜大雁的忠诚之心,结果获得了不菲的收获。

    如果雁群能够理解守夜大雁的做法,又将是一种什么样的结果呢?可以想象,结果一定会好得多。

    用人管人一点通:

    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去细心发现和挖掘团队中的忠臣,不仅不能亏待他们,更不能“虐待”他们。否则,只能让忠臣寒心。

    8.不断完善自我,做有魄力的管理者

    如果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得不到员工的认可,那么,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就会出现问题。比如,有的员工会想:“跟着这样的上司干,没有什么前途。”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管理者的威信便很难树立,而且,员工们也不会在管理者的带动下产生积极的工作热情。

    要想管理好员工,先要完善自己。只有自己的能力提高了,才能够显示出自己的威信和魄力。员工们才会认为跟着这样的上司干有盼头。

    管理者在完善能力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头脑灵活

    在同一个小镇上,有两个药铺,药铺的主人都是药材商。虽然做着同样的生意,但他们的经营方式和所得利润却有着很大的差别。

    药材商甲在采购药材的时候,为了保证药材质量,他四处奔波,尽量去各种药材的原产地购进上等药材,然后按照采购价来设定差价较小的售价。从这里可以看出,甲是一个绝对诚实的商人。但是,他的生意并没有因他的诚实而兴隆,反而冷清到门可罗雀。在这种情况下,甲的收入甚微,除去日常开销外,几乎没有什么结余。

    药材商乙在采购药材之前,先了解了当地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者的需求,他采购的药材等级有好几种,既有价格较高的上等药材,又有价格较低的低等药材。因此,乙的赢利空间比较大。在他精心而又灵活的经营下,药铺的生意比较红火。一年过后,他将药铺的规模扩大了一倍。

    后来,小镇又来了一位药材商丙。在对甲乙的药材铺进行了一番考察后,他开了自己的药材铺。在他的药材铺里,既有上等药材,又有低等药材。而且在销售前,他比药材商甲和乙多了一道程序,就是对药材进行包装;销售中,他还会根据人们爱占小便宜的心理,适当地降些价格或添些散装药材。另外,他的药材售价也比较合理。因此,该药铺受到了众多消费者的青睐,生意异常兴隆。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丙就成了当地有名的富翁。

    头脑灵活的管理者应该有着与药材商丙一样的灵活头脑,懂得利用各种条件来进行高效管理,从而提高自己的业绩。如此一来,员工在管理者的指导下能够事半功倍,从而比其他部门的员工更加轻松,自然更愿意跟随自己的管理者。

    (2)有远见

    楚宋两国交战,楚军在澭河附近驻扎。为了把宋军打个措手不及,决定采取偷袭的作战策略。经过严密地分析后,楚军将领认为夜渡澭河是出奇制胜的好办法。

    于是,在第一天晚上,楚军将领派了一队侦察兵悄悄赶往澭河岸边察看地形。侦察兵潜到澭河岸边后,很快弄清楚了地形,并在水位较低的位置作了记号。依照他们的估计,楚军完全可以从标记处顺利渡河。

    然而偏偏天公不作美,楚军刚要按计划偷袭时,澭河发生了水汛,水位顿时高涨。楚军将领缺乏气候知识,没有预料到这种自然现象。于是,楚军在夜色掩护之下开始从侦察兵做记号的地方渡水。当领头士兵走到澭河中部时,很快就陷入旋涡中,难以逃命。顿时,已经下水的士兵乱成一团糟,他们被死亡的恐惧深深包围着,在你推我搡中溺死者多达千余人。楚军将领看到如此惨状,只有下令撤回,中止渡河。

    就这样,楚军的计划落空了。

    有远见的管理者是不会犯这样的错误的。他们能够洞察到环境的变化,进而作出正确的决策,不会让员工做一些无用功,也不会因此引起员工的抱怨。

    (3)有力地执行决策

    几个猎人到山上去打猎,在追赶猎物的时候,其中一个猎人掉进了一个深坑里,他的左手和双脚都摔断了,只剩一只健全的右手。

    坑很深,而且很陡。其他同伴束手无策,只能站在地面喊叫。

    幸运的是,坑的四周长了一些野草,那个猎人用右手撑住洞壁,用嘴咬着草,慢慢地向上攀爬。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同伴们终于能够看到这位落入深坑的猎人了,他们忍不住议论起来。

    “哎呀!都摔成这样了,怎么能够爬上来呢?”

    “怎么会这样,他的手脚都断了。”

    “他摔成这样,他的老母亲和妻子可怎么办啊!”

    这时候落入坑洞的猎人实在忍无可忍,他张开嘴大叫:“你们都给我闭嘴!”

    就在他张口的一刹那,他再度落入坑洞,摔死了。

    落入深坑的这位猎人能够忍住剧痛一点一点地向上移动,表明他有着顽强的意志力和强烈的求生欲望。刚开始从洞底往上爬的时候,他心无杂念,只是用尽全力向上攀爬着。终于,他奇迹般地爬到了很高的地方,只要稍作努力,说不准就能够爬上来了。然而,这个时候,他听到了同伴们的议论。此时,他不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也不能够排除同伴们言语的干扰。在他开口抗议的一刹那,他的努力功亏一篑,导致前功尽弃,他的生命也随之而去。

    这位猎人之所以不能够成功挽救自己的生命,是因为他犯了一个致命性的错误:自己的求生意志被别人的议论动摇。

    在一个企业中,一个决策的出现正如同一个婴儿的诞生。当这个决策出台后,自然会引起各种各样的议论,如果制定决策的管理者因别人的议论而动摇了推出决策的意志和决心,那么这个婴儿必将被扼杀在摇篮中。

    (4)辨清是非

    魏国建国初期,西门豹在邺地做县令。为官期间,西门豹恪尽职守,办案廉明公正,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拥护。

    西门豹从不趋炎附势,魏国国君魏文侯的亲信们从他那里得不到任何好处,于是对他非常不满。他们纷纷在文侯面前搬弄是非,诬陷西门豹。在年底的政绩考核中,西门豹的工作成绩卓越,理应受到奖赏。然而,文侯非但没有奖励他,反而罢免了他。西门豹心里清楚,文侯之所以如此待他,是因为听信了小人的谗言。他忍气吞声,请求文侯给他一次机会,并表示自己一定会好好表现。一番软磨硬泡之后,文侯答应了他。

    新年伊始,西门豹一改往日为官的作风,他将公事弃置一旁,将精力用在巴结权贵上。文侯的亲信以及一些宠臣从西门豹那里得到好处后,便常常在文侯面前说西门豹的好话。这年年底,西门豹的政绩远不如过去的一年。不过,他并没有因此受到文候的批评或惩罚,而是因受到朝中众多官员的推举,得到了文侯的丰厚奖赏。

    事后,西门豹向文侯进谏说:“去年年底,我的政绩远高于其他县令,大家有目共睹,结果我却被罢了官;今年,我玩忽职守,对待工作极其懈怠,以至于政绩大幅度下滑,但我却受到了本不应该的奖赏。我之所以有功受罚、无功受赏,与大王偏听偏信有很大的关系。大王您如此赏罚不明,我西门豹不愿意再继续做官了。”随后,西门豹交出官印,拔腿便走。

    听了西门豹的一番话后,文侯顿时如梦初醒。他不愿失去西门豹这样一位贤才,于是主动向西门豹道歉并把官印交给了他。

    从这件事情上来看,魏文侯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因为,一个合格的管理者不需要等待下级的提醒就能够辨清是非的。

    战国中期,齐国国君齐威王很擅长治理国家。为了使官僚们各尽其职,齐威王采用了赏罚分明的策略。

    他先将甲地的大夫召来,对他说:“在你上任期间,我经常能看到弹劾你的奏章,听到指责你的话。于是,我派了亲近的人做了实地考察。他们回来告诉我,在你的管辖范围内,完全是一派繁荣兴旺的景象。人们安居乐业,治安稳定,不少其他地方的百姓都纷纷投靠了你。因此,我知道之所以常常有人说你坏话,是因为你没有贿赂朝中官员。”为了表示对甲地大夫功劳的认可,齐威王赐给他一万户俸禄。

    不久,齐威王又将乙地的大夫召来,对他说:“在你上任期间,朝中常常有官员进谏,说你是多么能干和有才华,并希望我能够对你托付重任。我也希望有才之人得到重用和提拔,可是,我派出的亲信去了乙地之后,却发现该地民不聊生,盗匪横行,一派萧条荒凉的景象。这时我才明白,你之所以没有治理好乙地,是因为你只顾忙着贿赂朝廷官员,然后才有这么多人为你说好话。”很快,乙地大夫被齐威王处死,那些曾吹捧他的官员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惩罚。

    齐威王的赏罚方式很快传遍了齐国上下,各地官僚及朝中官员纷纷引以为鉴,不再弄虚作假,力求做好自己分内的事。

    用人管人一点通: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做到明辨是非,赏罚分明,只有这样才能树正气、有朝气,员工才能积极上进,企业才会充满活力。

    9.遇事冷静,改掉沾火就着的毛病

    愤怒是一种心理病毒,也是做人的一大弱点。发怒不仅会伤害自己的身体,而且对处理好一件事情往往是毫无益处的。虽然人人都知道发怒的坏处,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够有效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面对引人发怒的事物。

    三国时期,关云长失守荆州,从麦城逃亡的时候被吴军所杀。刘备知道后大怒,遂打算起兵攻打东吴。

    赵云劝谏道:“如今,国贼是曹魏,而不是孙权。曹丕篡取汉位,人神共怒。陛下应当及早在渭河上流屯兵,声讨曹贼,夺取关中。如此一来,关东义士一定会带着粮食,策马赶来加入讨贼大军中。如果舍魏伐吴,一旦两军交战,很难速战速决,而且会给双方都造成严重的损失,曹贼便能坐收渔翁之利。希望陛下明察。”刘备说:“孙权害了朕弟,与朕有不共戴天之仇,而且傅士仁、糜芳、潘璋、马忠等人都与朕有深仇大恨,朕恨不得吃了他们的肉,灭掉他们的宗族!爱卿为什么要阻止呢?”赵云回答道:“讨伐汉贼曹魏,报的是公仇;攻打东吴,报的是私仇。希望陛下以社稷为重。”刘备则说:“如果朕不能为弟报仇雪恨,即使拥有万里江山又有何用?”于是,他不听赵云的劝谏,下令起兵伐吴。

    张飞在阆中得知二哥关羽被东吴所害的消息后,日夜悲哭,泪湿衣襟。帐下各位将领本想劝张飞不要伤心过度,没想到他酒醉后,怒气更重。他几乎失去理智,发疯似的鞭笞将士,甚至把有些将士鞭打致死。

    每日,张飞登高南望东吴,想到关羽惨死便痛哭不已,然后便怒目圆睁,仿佛要把东吴吃掉方可解恨。一日,使者到来。张飞问道:“我兄弟被害,蜀与东吴仇深似海,陛下为什么不尽快兴兵伐吴?”使者回答说:“因为很多人都劝陛下灭魏后再讨伐东吴。”张飞大怒,横眉说道:“这是什么话?当年我们三人桃园结义,发誓同生共死。可如今二哥不幸早逝,我怎么能独自安享富贵呢?我要面见天子,请求担任开路先锋,挂孝伐吴,生擒逆贼,祭告二哥,履行我们立下的誓言。”随后便与使者一起去了成都。

    刘备在成都已练兵数日,准备御驾亲征。这天,朝中众大臣都来到丞相府中见诸葛亮,一起说道:“如今,天子刚刚即位就要御驾亲征,这不是以社稷为重的做法。丞相有辅佐国政的职责,为什么不及时劝谏呢?”诸葛亮解释道:“我已经苦谏了数次,但陛下就是不听。今日你们就随我一起去练兵场进谏吧。”

    孔明带着百官来到练兵场,然后上奏说:“陛下初登皇位,如果想引兵北上讨伐汉贼,为天下人申明大义,亲统六师才是合适的;如果只想讨伐东吴,只要派一名上将统军前去讨伐即可,何必亲劳圣驾呢?”刘备听了诸葛亮的这番话后,有点回心转意的迹象。不巧的是,张飞忽然赶来。刘备立即孤身前往演武厅,张飞随后赶到。见了刘备后,张飞拜伏于地,然后抱着刘备的腿便大哭起来,刘备也忍不住哭了。张飞不满地说道:“陛下今日成为了一国之君,早就忘了桃园结下的誓言。否则,为什么不为二哥报仇呢?”刘备说:“很多官员都进谏劝阻,所以不敢轻易举兵。”张飞说道:“他人怎么会知道我们兄弟当年的盟约?如果陛下不愿意发兵,臣愿意只身讨伐东吴。如果不能为二哥报仇,臣宁死也不见陛下!”刘备被张飞的一席话说动了,说道:“朕要与爱卿你同往,爱卿率本部兵马从阆州出发,与朕在江州会合,然后合力讨伐东吴!”

    张飞走后,刘备第二天便要点兵出发。学士秦宓急忙上奏说:“陛下为了小义而舍万乘之躯,为古人所不取。希望陛下能权衡轻重,认真思量。”刘备不听,秦宓跪地不起,继续说道:“陛下如果不听取臣的建议,恐怕会出师不利。”刘备大怒道:“朕正要兴兵,你却说出如此不吉利的话!”于是令武士将秦宓推出去问斩。然而,秦宓面不改色,回头望着刘备,然后笑着说:“臣死而无憾,只是觉得刚创立的大业又将面临颠覆的危险,有些可惜罢了!”众官都为秦宓求情,刘备下令先将秦宓囚禁,待班师回朝后发落。诸葛亮听说后,立即上表救秦宓。他在表中写道:“臣亮等切以吴贼逞奸诡之计,致荆州有覆亡之祸……此情哀痛,诚不可忘。但念迁汉鼎者,罪由曹操;移刘祚者,过非孙权。窃谓魏贼若除,则吴自宾服。愿陛下纳秦宓金石之言……”刘备看完后,将表扔在地上说:“朕意已决,无得再谏!”随后便吩咐众将各司其职,全力伐吴。

    张飞回到阆中后,丝毫没有懈怠。他下令在三天的时间内置办好白旗和白甲,打算统率三军挂孝伐吴。第二天,末将范彊、张达入帐报告张飞:“我们一时难以置办好这么多的白旗和白甲,希望将军能够宽限几天。”张飞愤怒地说道:“我急着报仇,恨不得明天就能够赶到逆贼那里,你们竟敢违抗我的将令!”于是令武士将二人绑在树上,各鞭打五十。打完后,张飞用手指着他们说:“你们一定要按时完成任务,否则,我要杀掉你们二人示众!”两人回到营中商议,认为张飞性格暴躁,担心真被他问斩,于是设计杀害张飞。这天晚上,张飞醉卧帐中。范彊、张达二人在初更时分,身藏短刀,偷偷摸进张飞帐中,将张飞杀害,然后投奔东吴。

    张飞死后,刘备更加悲痛,执意要讨伐东吴。虽然后来孙权向刘备求和,但刘备无动于衷,最终兵败于彝陵。不久,刘备郁郁而终。

    刘备因恨生怒,为了兄弟之情而忽视了社稷大业,急于举兵伐吴,最终兵败南山;张飞同样被仇恨冲昏了头脑,义愤填膺,不仅鞭打部下,还给部下下达了根本无法完成的死命令,结果被部下所害。

    刘备身为一国之君,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管理者;而张飞身为三军将领,管理着一支浩大的队伍。两人虽同为管理者,却因愤怒而得不偿失。张飞在为关羽报仇之前已命丧黄泉,而刘备最终也未能击败东吴为关羽报仇。

    作为一名管理者,可以从刘备、张飞的这个故事中至少从三个方面了解到发怒的坏处。

    首先,管理者一旦被愤怒情绪控制住,便看不清当前形势,从而把眼前的事情看成重中之重,不能够以大局为重。譬如,当下属给客户的利益造成损害、遭到客户的投诉时,如果管理者因此而怒不可遏,就会先惩治下属,从而忘了及时弥补客户的损失,进而将失去一位客户。

    其次,从心理学上来讲,人一旦愤怒起来,往往要寻求发泄的方式。如果管理者把怒气发泄到下属身上,就会影响员工的工作情绪。比如,管理者受到了上级的批评,于是心里憋了一肚子的气。在与下属沟通时,见谁都不顺眼,以刺耳的话语和难看的脸色让下属感到难堪。这时候,下属就会想:我来这里工作,是为了求财又不是为了求气。做领导的心情不好就可以拿我出气,那我心情不好又找谁出气呢?如果下属带着这种想法工作,自然会闹情绪,间接给企业效益带来影响。

    最后,管理者在愤怒的时候,如果不能够客观地看待问题,盲目下达难度过大的任务,就会让下属无所适从。这时候,下属要么坐以待毙,带着一肚子的委屈接受不能完成任务的惩罚,要么投机取巧,将表面工作做得漂漂亮亮。无论下属采取哪种工作态度,都证明了下属一致的看法:下达的任务超出了能力范围,完全不合理。如果下属经常遇到这种情况,那么下属的工作激情肯定会荡然无存,要么跳槽,要么以一种得过且过的工作心态混日子。

    用人管人一点通:

    管理者控制住自己的愤怒情绪,对企业的稳定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心平气和的情绪下分析事情,往往是客观公正的。

    10.清心寡欲,别让欲望毁了自己

    有人曾说:“没有欲望的人最难对付。”这句话很有道理,因为“无欲则刚”。欲望有时会成为一个人的弱点,一旦有人想利用、俘虏或击垮一个人,常常可以从这个人的欲望入手。

    从前有一个国君,他身为一国之主,却有着强烈的贪财欲望。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他想方设法从各地弄来金银珠宝。每当见到这些财物时,他总是爱不释手。

    邻国的国君看中了该国的肥沃土地和丰富物产,早就想吞并该国。但由于该国边境到处都是悬崖峭壁,易攻难守,尽管邻国的这位国君苦思冥想,对眼前的这块肥肉仍然是无计可施。

    后来,他听说了该国国君非常贪财,于是就在这方面做起了文章。

    他从全国各地招来能工巧匠,让他们尽快雕刻出一头大石牛。石牛雕好后,他又令人将大量的金银珠宝放在石牛的屁股后面。然后,他派人到处传播石牛能屙金银珠宝的消息。该国国君听到这个消息后,顿时羡慕不已,并且希望自己也有这样一头石牛,因为这样一来他就不用到处去搜寻金银珠宝了。

    事隔不久,邻国的这位国君派使者到该国求见该国国君。邻国使者表示,他们愿意将本国神奇的石牛献给该国,希望能够与该国友好往来。但由于石牛体型巨大,难以从该国的险要边境运进来,还得请该国想想办法。

    该国国君顿时欣喜若狂,立即派人架桥修路,以便将石牛完好无损地运入朝中。该国国君万万没有想到,正在交通顺畅之时,邻国军队长驱直入,轻而易举地把该国占领。

    邻国国君之所以能够顺利占领原本难以攻破的国家,就是因为他摸准了该国国君的欲望。当一个人的欲望膨胀时,他就会被欲望蒙蔽,从而做出错误的选择,进而付出惨重的代价。

    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就应该做到没有欲望。如此一来,想在你身上做文章的人也就不知道如何下手了。

    春秋时期,宋国国君宋襄公在位时,子罕任司城。

    当时,有一个宋国人从山中挖出了一块璞玉。他找到子罕,将璞玉献上。

    子罕没有接受这个人的馈赠,并对这个人说:“你的心意我领了,请回吧。”

    此人以为子罕不识货,于是说道:“您可别小瞧我手中的这块石头,其实它是一块璞玉。这么贵重的宝物,您为什么不接受呢?”

    子罕知道这个人误解了他,于是说道:“我之所以不接受你馈赠的宝物,是因为我已经有宝物,不再需要其他的宝物了。”

    此人不相信有什么宝物能够比玉还珍贵,于是想看看子罕的宝物到底是什么。

    子罕解释道:“我的宝物是看不见的,它的名字叫不贪。如今,不贪是我的宝物,而璞玉是你的宝物。因此,你和我都有宝物。但如果你把自己的璞玉献给了我,而我又接受了你的馈赠,那么,你的宝物没有了,我的宝物也不见了。与其我们一起失去自己的宝物,不如我们各自拥有自己的宝物。所以,我不能够接受你的宝物。”

    此人并不甘心,非要把璞玉献给子罕不可。他灵机一动,说道:“璞玉是个好东西,肯定会令很多人眼红。我只是一个普通百姓,如果我把它据为己有,不仅不能够保住它,而且会因它失去性命。大人接受我的璞玉,其实是在救我的命啊。”

    子罕并没有被此人的言语打动,坚决不收受此人的馈赠。为了让此人安心回家,他找人把玉雕琢出来后卖掉,然后将换得的钱交给此人。

    用人管人一点通:

    一个人只要没有欲望,只要有回绝别人馈赠的想法,他就能够想出回绝的办法。但一个人如果有了欲望,别人馈赠的东西正好能够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时候,即使他有回绝的办法也不愿意回绝。俗话说得好:“拿人家的手短,吃人家的嘴短。”随着欲望得到满足的同时,束缚自己的那根无形的绳索也会变得越来越紧。

    11.犯下大错的功臣也要严惩

    老员工是宝贵的,而不断上进的老员工更加宝贵。因为,他们几乎把自己一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企业。正因为如此,企业中难免会出现老员工借此不服从管理或扰乱企业发展的现象。

    老员工在企业中的发展轨迹可以从鳌拜身上看出。

    鳌拜出身将门,精通骑射,从青年时代起就效力军中,屡立大功。

    皇太极崇德二年(1637年),清军征讨明朝皮岛(今鸭绿江口东部),武英郡王阿济格集诸将问进取之策。鳌拜表示愿意做先锋官,并当着阿济格的面发誓:“若不得此岛,勿复见王。”阿济格非常欣赏鳌拜的英勇,当即应允。鳌拜遂率军前去平定皮岛,不料守卫皮岛的明军将士顽强抵抗,与鳌拜大军展开了殊死搏斗。情急之下,鳌拜奋不顾身,第一个冲向明军阵地,与明军展开肉搏,最终攻下皮岛。皇太极夸奖了鳌拜的功劳,赐其“巴图鲁”号,并晋升他为三等男。

    次年,皇太极为了撕破山海关外明军的防线,令清军向宁远(今辽宁兴城)和锦州(今辽宁锦州)发起攻击。锦州是明朝在关外的军事重镇,当时辽东其他城池已经失陷,因此锦州的战略位置更加紧要。锦州西面是重镇宁远,南面有松山,西南是杏山,杏山西南是塔山城。这些要塞重镇构成了明朝在关外的军事防御体系。皇太极要想入主中原,必须先取宁远、锦州。

    明军将领洪承畴率领十三万大军进至松山后,与锦州守将祖大寿遥相呼应,利用火器杀伤力强的优势,猛攻清军。清军难以抵挡明军的炮火,济尔哈朗率领的右翼清军首先失利。武英郡王阿济格闻讯,急派遣精锐部队前来增援。当时,鳌拜率领镶黄旗护卫军在增援途中遇到明军骑兵,于是立即迎战。明军敌不过鳌拜的进攻,只好撤退。鳌拜不待军令,下令乘胜追击,一直打到明军步兵阵地前。接着,鳌拜令部下将士下马再战。明军被鳌拜的气势吓倒,被打得溃不成军。在这次松锦战役中,鳌拜身不解甲,总是冲锋陷阵,一马当先,五战皆捷。整场战役也以清军大胜而告终。鳌拜战功显赫,被升为护军统领,成为八旗将领中具有较高地位的人物。

    清军入关后,鳌拜先随英亲王阿济格剿灭西安李自成的农民军,后又随肃亲王豪格对付四川张献忠的大西军。在这两次大战中,鳌拜立下了更大的功劳。

    鳌拜不仅是战场上的一员骁将,也是皇太极忠心耿耿的心腹。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九日,皇太极突然逝世,满洲贵族在帝位继承上出现矛盾。满清入关以前,皇位的继承不是由皇帝生前指定,而是由议政大臣商议在诸皇子中选定。皇太极死后,争夺皇位最明显的两股势力是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和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鳌拜当时是镶黄旗护军统领,手握重兵。他与两黄旗的其他大臣索尼、谭泰等八人汇集于豪格府邸,“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积极拥立肃亲王豪格为帝。接着,鳌拜与效忠于皇太极的一批将领一致表示:“我们这些臣子,吃先帝的饭,穿先帝的衣,先帝对我们有知遇之恩。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八月十四日,代善在崇政殿主持会议,召集满清亲贵及重要大臣讨论继承人选。鳌拜于当天清晨与两黄旗大臣在大清门盟誓,坚决拥立皇太极之子,并命两旗精锐护军全副武装环卫崇政殿,作好了不惜兵戎相见的准备。实际上,鳌拜等人是以武力威胁多尔衮不得觊觎帝位。

    后来,双方僵持不下,于是各退一步,达成协议:拥立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由多尔衮辅政。福临即位后,改年号为顺治。

    鳌拜在帝位继承上坚决拥立豪格,因此得罪了多尔衮。多尔衮同他的父兄(努尔哈赤、皇太极)一样,有雄才大略,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后,他拉拢明朝大将吴三桂,巧计入关实现了父兄定鼎中原的遗愿。但是,多尔衮心术不正,摄政以后,党同伐异,擅权自重,开始疯狂地报复和自己争夺王位的豪格一派。鳌拜是豪格的坚定拥护者,又不阿附多尔衮,自然遭到残酷打击。然而,无论受到多大的迫害,鳌拜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立场。

    顺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多尔衮病死,顺治亲政。顺治亲政后,认为鳌拜等人曾经盟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是忠心耿耿的股肱之臣,遂对鳌拜极为敬重,视为心腹。鳌拜也感激顺治帝的知遇之恩,死心塌地地效忠顺治帝。从此以后,鳌拜随侍顺治身边,直接参与管理国家各类事务。如商讨奏章的批复、负责联络蒙古科尔沁部、协调太后与皇帝之间的关系、代替皇帝祭奠过世王公妃嫔、负责审理重大案狱。清朝初定,天下并没有彻底扫平,鳌拜向顺治帝倡议“大阅以讲武”,并且自教武进士骑射。鳌拜在顺治帝执政这段时间表现得非常出色,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顺治帝对他也十分关心和信任。顺治十三年(1656年),鳌拜旧伤复发,卧床不起,顺治帝亲临鳌拜府邸去看望慰问,鳌拜感恩涕零。第二年冬天,孝庄太后生病,顺治朝夕侍候。鳌拜也没闲着,昼夜于宫中守候,随时听候调遣,顾不上休息吃饭,深获顺治帝的赞赏。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初八,顺治帝驾崩。他在弥留之际留下遗诏,指定由皇三子玄烨(康熙)即位,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顺治没有选择宗室亲王担当辅政大任,是为了子孙着想,他不想再出现一位“多尔衮”来操控子孙的天下,所以选择了异姓大臣。

    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也得到孝庄皇太后的支持,于是四人祭告于顺治帝灵前发誓,并在誓词中说:“兹者先皇帝不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等为庸劣,遗诏寄托,保翊冲主,索尼等,誓协忠诚,共生死,辅佐政务,不私亲戚,不计怨仇,不听旁人及兄弟子侄教唆之言,不求无义之富贵,不私往来诸王、贝勒等府受其馈遗,不结党羽,不受贿赂,惟以忠心仰报先皇帝大恩。若复各为身谋,有违斯誓,上天殛罚,夺算凶诛。”

    然而鳌拜辅政后,并没有履行在顺治帝灵前立下的誓言。在四位辅政大臣中,索尼是四朝元老,位居四辅臣之首,但已年老多病,畏事避祸,在很多事情上疏于过问。位列辅政第二的是苏克萨哈,这个人原本依附多尔衮,在多尔衮死后,立即站出来告发多尔衮,由此受到顺治重用;遏必隆位列辅臣第三,此人虽出自名门,但为人奸猾,属镶黄旗,凡事常常附和鳌拜;鳌拜虽然屈居第四,但由于受先帝器重,又有军功,常常气势压人。所以,鳌拜虽居四辅臣之末,却擅权自重,日益骄横,逐渐走上专权的道路。

    鳌拜在多尔衮执政时颇受打击,如今大权在握,立即展开了疯狂报复,他再次挑起了黄、白旗之争。

    皇太极登位后,便将自己掌握的正白旗、镶白旗改为正黄旗和镶黄旗,使其成为上三旗之一;同时,将努尔哈赤留给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个幼子的正黄旗、镶黄旗改为正白旗、镶白旗,使其地位渐渐下降。当时,阿济格、多尔衮、多铎还年幼,母亲又被代善、皇太极联手逼死,无人庇护,所以忍气吞声,不敢声张。但是,黄、白两旗之间的矛盾因此产生了。皇太极死时,黄、白旗为争立皇帝,就闹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后来虽相互妥协告终,但彼此之间的矛盾甚深。多尔衮当上摄政王后,开始压制反对他的两黄旗。

    顺治初年,清王朝占领北京城后,便下令北京城内的汉人居民一律迁到城外居住,内城由满洲八旗驻防。随后,顺治帝又下诏圈地。在圈地过程中,多尔衮凭借自己的便利条件,擅自将本应属镶黄旗应得的永平府(今河北卢龙)之地挪给了自己的正白旗,把保定府(今河北保定)河间府(今河北河间)、涿州(今河北涿州)等处土地拨给镶黄旗。多尔衮的所作所为,在黄旗中引起不满。顺治亲政后,政局大变,黄旗抬头,白旗重又失势。

    康熙五年(1666年)正月,鳌拜为了笼络黄旗大臣,孤立、打击苏克萨哈,指使两黄旗旗民上诉,要求更换圈地。圈地事件给孝庄皇太后和康熙帝带来极大困扰,最后,孝庄皇太后把两黄旗旗民的上诉交与户部处理。

    户部尚书苏纳海认为此事不妥,他说:“旗人安业已久,且康熙三年(1664年)已下诏不许再行圈地,请罢议此事。”直隶总督朱昌祚、巡抚王登联也都反对换地,以免引起动乱。于是,鳌拜对这三人深恨不已,马上给他们扣上“藐视上命”“纷更妄奏”的罪名,俱论死罪。康熙虽然年幼,但早已能明辨是非,他深知苏纳海等三人并没有什么大罪,只不过是惹怒了鳌拜而被妄加罪名而已,于是召集辅政四大臣询问意见。鳌拜坚持要将三人处以死刑,索尼年高装病糊涂对之,遏必隆附和鳌拜,苏克萨哈知道自己若反对就会惹火烧身,只好沉默不语。康熙见形势不妙,于是亲自下令,不允鳌拜所奏,只是批准按刑部拟定的处罚,将三人各鞭一百,然后没收家产。不料,鳌拜公然反对康熙的意见,最终矫旨将三人处死。三人俱为一品大员,一人为尚书,二人为封疆大吏,鳌拜之专横程度可见一斑。

    康熙亲政后,鳌拜没有交出大权。此时,与他作对的党羽已经被他铲除殆尽。因此,他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而且,鳌拜私下还培养了一大批党羽。其中,其弟穆里玛因镇压农民起义军有功,被授予靖西将军,执掌兵权;秘书院大学士班布尔善、吏部尚书阿思哈、侍郎泰必图、兵部尚书噶褚哈、工部尚书济世、内秘书院学士吴格塞等都是鳌拜的死党,由于有这些死党作帮凶,鳌拜在朝中的势力越来越大。

    幸亏康熙不是等闲之辈,最终设计将鳌拜捉住,从而控制住了局面。早年,鳌拜在关外与明军交战,入关后又与农民军交锋,为清朝定鼎中原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当之无愧的开国功臣;后来,战乱平定后,他又坚持拥立豪格,待顺治亲政后,又转而效忠顺治,是一个无可否认的忠臣;但到了康熙即位后,鳌拜大权在握,成了一位飞扬跋扈的权臣。

    鳌拜的一生分为功臣、忠臣和权臣三个阶段,而企业中的一些老员工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这个过程。企业发展之初,这些老员工与企业同命运共呼吸,将企业一步步发展起来,他们是功臣;企业发展的中级阶段,企业的规模得到不断扩展,他们的位置已经没有处在第一线,而是成为了后方的管理阶层,为企业的继续发展筹谋划策,他们这时是功臣;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他们的职位越来越高,成为名副其实的权臣。

    用人管人一点通:

    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导老员工,千万不要让他们因为自己的权力而像鳌拜那样飞扬跋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