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人用人管人并不难-正本清源,严防死守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管理过程中,管理者除了从正面引导人才施展才华外,还要善于从侧面剔除阻碍人才施展才华的不利因素。人们常说这样一句话:“阻碍远行的往往不是疲倦,而是鞋里的一粒沙子。”其实,这些不利因素正如同一粒粒沙子,它们会阻碍人才为企业奋斗的脚步。要想将人才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就必须倒掉这些“沙子”。

    1.严把关口,戒除虚妄

    用人有很大的学问,用人是否得法关系到一个人事业的成败。如果一个企业的管理者能够灵活运用人才,不使人才闲置浪费,这样才能够使企业顺利发展。

    曾国藩指出,有两种人不能够用:夸夸其谈之人和轻薄之人。即使要用这两种人,也要将他们身上的这些缺点和毛病改掉。

    (1)夸夸其谈之人不可用

    大家在一起交往,如果一个人老是自以为是,以自己为中心,处处争强逞能,不给别人表现和施展的机会,那么别人很快就会对他产生反感,将来一起合作共事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话不多;与亲人相处的时候,话也很少。但与朋友在一起时,话就很多,如果恰好异性朋友也在一起时,话就更多了,真可谓标新立异,妙语连珠,语不惊人死不休。说到得意处,更是手舞足蹈。

    为人应力戒表现欲太强,在曾国藩所谈的处世禁忌四缄中,第一条就谈到他不喜好夸夸其谈,到处表现自己。另外,曾国藩还说过:“人只要稍微有些才能,就想要表现出来,以显示与别人的不同。争强好胜的人这样,追逐名誉的人更是这样。”因此,曾国藩不仅自己常常检点自己的言行是否是表现欲太强,而且对其僚属有这一倾向的人也及时教诲。

    曾国藩第二次做两江总督时,四川名工李鸿裔来到他的幕府。李鸿裔少年倜傥,不拘小节。曾国藩特别喜爱他,对他像儿子一样看待。曾国藩的秘室,只有李鸿裔可以随便出入。当时曾国藩的幕僚中有所谓的三圣七贤,他们都是名极一时的宋学大家。曾国藩惊叹他们的名声,于是把他们召纳了进来。在给他们安排好衣食住行后,并没有给他们安排事务和职位。一天,曾国藩正和李鸿裔在室中谈话,正巧有客人来到。曾国藩出去迎见客人,留下李鸿裔自己在室中。李鸿裔随手翻看茶桌上的文本,看到一首名为《不动心说》的诗。

    文后边写有这样一段:“使置吾于妙曼娥眉之侧,问吾动好色之心否乎?曰不动。又使置吾于红蓝大顶之旁,问吾动高爵厚禄之心否乎?曰不动。”李鸿裔看到这里,拿起笔在上面戏题道:“妙曼娥眉侧,红蓝大顶旁,尔心都不动,只想见中堂。”写完,扔下笔就出去了。曾国藩送走客人后,回到书房看到了新题的文字,叹道:“一定是这个小子干的。”立即让左右招呼李鸿裔,可李鸿裔已不在衙署中。曾国藩猜想他可能是又去秦淮河上游玩去了,于是令人拿着令箭到处去找,结果果然在某姬的船中找到了他。李鸿裔回来后,曾国藩指着他所写的文字道:“是你干的吧?”李答:“是。”曾说:“这些人都是些欺世盗名之流,言行一定不能坦白如一,我也是知道的。然而他们所以能够获得丰厚的资本,正是靠的这个虚名。现在你一定要揭露它,使他失去了衣食的来源,那他对你的仇恨,岂能是平常言语之间的仇怨可比的?杀身灭族的大祸,隐伏在这里边了。”李鸿裔很敬畏地接受了教诲,从这以后便深深地收敛自己,不再敢大言放肆了。

    (2)轻薄之人不可用

    人最忌轻薄浮浅,没有内涵。大凡有一定学识或修养的人,都能够沉着稳重,谦谨坦荡。

    曾国藩对于轻薄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他说:大凡人品德寡薄,大约有三端最容易触犯:听到别人有恶德败行,听得娓娓不知疲倦,妒忌别人的功业和名声,庆幸别人有灾,高兴别人得祸,这是薄德的一端;人受命于天,臣受命于君,儿子受命于父,这都是有一定之数的,但有些人不能接受命运的安排,身居卑位而想尊贵,日夜自我谋划,将自己置在高明的地方,就像一块金子,冶炼时自认为是莫邪、干将一类的宝剑了,此是薄德的第二端;胸中包蕴着社会上的清清浊浊、是是非非,但不明确去表示赞成或者反对,这本来是圣人哲人的良苦用心,如果要勉强去分什么黑白,遇事就激动张扬,这是文士轻薄的习气,倡伶风流的形态,我们这些人不体察就去效仿它,动不动就区别善恶、品评高下,使优秀的人不一定能得到勉励,而低劣的人几乎没有立足之地,这是薄德的第三端。我现今老了,这三端还要加以防戒。

    因此曾国藩最反对幸灾乐祸、狂傲自大、妄断是非、自以为是的那些人,而他自身就是自修严谨、更多地看到别人长处的人。他尤其是一个极富怜悯心的人,一些有功业名声的人遭了灾难,即使在戍马倥偬自身难保的艰难岁月,他也绝不会无动于衷,而是尽量给予照顾。

    咸丰年间,曾国藩驻守祁门,险象环生,储备极其困乏,这是他一生行军中最艰难的时期。一天,他忽然想起安徽那一带多有经学大师遭受战乱,颠沛流离,生死未卜,于是派人四处寻找活着的人并授以书信,约他们到军中幕府相见,死去的人对其家小给予抚恤,索取他们留下的文章保留。

    至于轻薄的第二端曾国藩特别指出其危害:骄傲是最可恶的一种德行,凡是担任大官职的,都是在这个字上垮台的。指挥用兵的人,最应警惕骄傲和懒惰的习气。

    至于妄断是非的第三端,他曾规劝有关人士:“阁下昔年短处在尖语快论,机锋四出,以是招谤取尤。今位望日隆,务务须尊贤容众,取长舍短,扬善于公庭,而规过于私室,庶几人服其明而感其宽。”也就是说,他主张精明必须与宽容结合,且要以尊重别人为前提。

    用人管人一点通:

    一个好的企业领导人,应该自修严禁,戒骄戒躁,同时又能够看到下属的长处,勉励下属积极地投入工作,而不要做出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自以为是。

    2.宁缺人才,不要奴才

    人们都非常清楚,通常奴才只会为主人的享乐着想,而人才才会为主人的事业着想。如果主人只知道贪图享乐,人才总有一天会失望而去,留下的将全是奴才。所以,一个好的领导人会想尽一切办法将人才汇集在身边,而驱逐奴才。

    春秋中期,楚国国君楚共王在位时,楚晋两军在鄢陵展开激战。由于两军实力相当,尽管连战几日,仍难以分出胜负。楚共王也参与了这场战争,在搏斗中受了重伤,再也无法指挥将士作战,准备把统率楚军奋勇杀敌的重担交给大将军司马子反。

    司马子反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大将军,他有一个忠心耿耿的仆人。正因为这位仆人对他的关爱和体贴,使得他影响了战事。这天一大早,司马子反在经过一番厮杀之后,感到精神疲乏,口干舌燥。楚共王下令全军撤回营地,调养半日后再出战。司马子反驱马回到自己的营帐后,让仆人立即给他弄些水来喝。这位仆人看到主人汗流浃背,非常心疼。他觉得酒既可以解乏又可以解渴,而主人偏偏又嗜酒如命,于是立刻拿来酒坛和大碗,给主人倒上酒后便在一旁不停地给主人擦汗。司马子反端起大碗的酒一饮而尽,仆人又给他满上。就这样,司马子反一发不可收拾,连着喝了好几碗。接着,他便烂醉如泥地倒在了床上,不省人事。

    调养过后,楚共王下令继续作战。然而,司马子反迟迟不来报到。楚共王心急如焚,他赶紧派人去找司马子反。派去的人回来后报告楚共王:大将军司马子反正在酣睡,据其仆人称,他胸口疼痛,无力作战。

    楚共王此时已如坐针毡,他立即前往司马子反帐中。闻到帐中的刺鼻酒味后,楚共王勃然大怒,大声对沉睡中的司马子反喊道:“此次战争,关系到楚国命运,意义重大。正因为如此,寡人策马亲征。如今,寡人伤势严重,无法指挥作战,正要下令由你率军与晋军决一死战。你身为大将军,竟然在这火烧眉毛的时刻抛开国家利益,喝得酩酊大醉,还如何率军出战?”说完这些话后,楚共王拂袖而去。

    司马子反的这位仆人此时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他把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并恳求楚共王不要治司马子反的罪。楚共王听了这位仆人的一番话后,冷冷地说道:“司马子反身为大将军,严重耽误了国事,你一个小小的仆人凭什么替他顶罪?”

    军中无帅,自然难以打仗。楚共王无可奈何,只得鸣金收兵。率军回朝后,楚共王按照军法判了司马子反斩刑。他的那位忠心耿耿的仆人在他死后,也从楚国消失了。

    司马子反的仆人是一个绝对的奴才,为了让司马子反感到舒适,他会用尽一切办法,不管这些办法是否会带来什么严重的后果。

    奴才之所以能够有立足之地,就在于他的忠心和善于察言观色。不过,奴才的忠诚是愚忠,不论他的愚忠是装出来的还是发自真心的。正因为他的愚忠,他会事事迎合主人,时时让主人感到舒适。而要让主人时时感到舒适,他就不能不牺牲主人长远的利益,无论他是否能够看到主人的长远利益。然而,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一点,不仅不会远离奴才,还会更加地宠信奴才。

    古时候,虢国有位昏庸的国君。正因为他的昏庸,使得虢国走上了亡国之路。

    这位国君不仅不能够明辨是非,而且非常爱慕虚荣。每当听到臣子们奉承的话时,他便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正因为如此,朝中的一些贤臣纷纷离去,而一些擅长阿谀奉承的小人纷纷得到了提拔和重用。这些小人从来没有想过如何治理好国家,也不愿意想这些事情。为了讨好国君,他们整天都在琢磨如何才能够让国君高兴起来。在昏庸国君和无能大臣的领导下,虢国国势一天天衰落下去,最终覆灭。

    亡国之后,朝中这些误国臣子各自逃命,虢国国君成了孤家寡人,处境非常危险。幸运的是,他在一个车夫的帮助下逃到了虢国的边境。

    由于不分昼夜地赶路,到了虢国边境时,他们二人已经是筋疲力尽、饥渴难耐,于是停车休息。车夫立即将携带的食物拿出来分给虢国国君享用,虢国国君看到车夫拿出的食物后很惊讶,因为车夫拿出来的食物非常丰盛,不仅有熟肉和干粮,而且还有香醇的美酒。一番暴食暴饮后,虢国国君问车夫从哪里弄来如此丰盛的食物。

    车夫答道:“这些食物我早就准备好了。”

    虢国国君问车夫为什么要这样做,车夫接着回答:“其实,这些食物是为大王您准备的,此时正好派上了用场。”

    虢国国君听了车夫的话后,脸立即阴沉了下来,他冷冷地说:“你准备的食物再丰盛,也难以与宫中的山珍海味相媲美,难道你知道寡人会走到今天这一步?”车夫点了点头。

    虢国国君显得更加不满,他又问道:“作为虢国的臣民,你明明知道寡人有逃亡的这一天,为何不及时告诉寡人?”

    车夫诚心回答道:“大王听惯了奉承的话,自然会宠信说奉承话的人。如果我主动向大王您进谏,不仅会惹您生气,还会得罪您视为心腹的大臣。这样一来,我可能就活不到今天。如果我死了,就没有人跟随您了,更不用说有人会帮助您逃亡或为您准备食物了。”

    虢国国君顿时暴跳如雷,对车夫破口大骂。

    车夫本以为他会醒悟,但他的行为太令自己失望了。面对这位执迷不悟的昏君,车夫无奈地跪拜道:“请大王息怒,草民知错了。”

    休息好后,二人继续赶路。途中,虢国国君问车夫:“我始终没有料到自己会走到逃亡这一步,你认为是什么原因使我今天如此落魄?”

    车夫无心劝诫他,随口附和说:“大王您之所以会如此,是因为您的仁慈和贤明。”

    车夫的这一句话激起了虢国国君的兴趣,他惊喜地问道:“寡人既仁慈又贤明,却不能过安稳日子,这又是为什么呢?”

    车夫说:“正因为大王您仁慈贤明,才导致其他国的国君对您的忌妒,于是他们才想方设法来迫害你。”

    虢国国君听了车夫合情合理的解释后,更加坚信自己是位仁慈贤明的明君。因为不仅朝中的臣子们如此评价他,就连普通的车夫也如此评价他。他感到自己受到了极大的安慰,心里美滋滋的,在遐想中带着微笑睡去。

    车夫见虢国国君已熟睡,他停下马车,将其放在路旁,然后赶着马车离开了。

    虢国之所以会破灭,就是因为朝中上下尽是一些假装愚忠的奴才。他们为了自己的名利,把国家利益抛在一边,一味地迎合国君,把国君和国家一同推向毁灭的深渊。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奴才的出现呢?这与主人的心理有关。

    晏子死后,齐景公再也听不进去任何人的意见。于是,朝中大臣纷纷学会了奉承。

    一次,齐景公与朝中众大臣在宴后进行了一场射箭比赛。结果,齐景公射出的箭全部脱靶。众大臣见后,竟纷纷喝彩,称赞齐景公射技精湛。齐景公听后,一言不发,愤愤离去。

    景公正在感叹之际,正好遇见刚回朝的弦章。他将这天射箭的事情讲给弦章听,并告诉弦章:“自从晏子死后,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大臣们只会随声附和,从来没有给我提过意见。每当有人附和我时,我就会非常生气,同时让我更加思念晏子。”

    听了景公的真心话后,弦章细心开导他说:“大臣们只知奉承而不愿进谏,这正是他们失职的表现。既然他们身为大臣,就有能力发现大王的过失。既然他们能够发现大王的过失,就应该立即指正。因此,他们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话虽如此,但事出总有因。不知道大王有没有听说过‘上行下效’。这个词的意思是说,臣子的喜好会随着国君的喜好而改变。国君喜欢什么,臣子们为了讨好国君,自然也会喜欢什么,尽管他们对国君的喜好毫无兴趣,但也只好勉为其难。同样,如果国君不愿意听取臣子的批评或指责,这些臣子自然不愿意得罪国君,随后便会养成奉承的坏习惯。如今,朝中的大臣已经习惯于奉承,这是不是意味着大王您这么多年来一直都不愿意接受臣子的批评或指责呢?”

    齐景公听了弦章的一席话后,顿时醒悟了过来。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主人如果喜欢奴才,身边的奴才自然就多了起来。如果主人不能意识到这一点,身边的人才将会感到不平,从而不愿意为主人效力。

    赵简子手下有两位官员,一位名叫尹绰,另一位名叫赦厥。两人为官的方式有很大差别。尹绰为人坦诚直率,是非分明,能够做到恪尽职守;赦厥为人非常世故,精通察言观色,善于讨好赵简子。

    一天,尹绰和赦厥等人跟随赵简子外出打猎。他们正在四处搜寻猎物,突然一只野兔窜了出来。赵简子立即对众随从说:“显示本领的时候到了,你们谁能够逮住这只野兔,我必有重赏。”此话一出,随从们马鞭一挥,策马追赶野兔。在追赶过程中,他们没有避开老百姓的田地。后来,兔子被逮住了,但庄稼也被毁了一大片。赵简子说到做到,马上奖励了逮住野兔的随从。尹绰对赵简子的做法表示反对,认为不该奖励该随从。赵简子心情不悦,反问尹绰为什么这么说。尹绰解释道:“这个随从之所以奋力追赶兔子,不是看重了你的赏赐,而是为了讨好您。为了讨好您,他忽视了老百姓的利益,踏坏了庄稼。因此,您不应该奖励他。当然,踏坏庄稼的不止他一人。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您下了命令。从本质上来看,他们的错误行为是由您造成的。”尹绰的一番话扫了赵简子的兴,他闷闷不乐地回府了。

    与尹绰相比,赦厥不仅不会扫赵简子的兴,而且还善于为其“分忧”。一次,赵简子结识了一位贤士,并与其约定在自己府上相见。结果,赵简子忘了这件事情,在约定日期的前一天晚上喝了个大醉。这位贤士如期来到赵简子的府上赴约,赵简子此时睡得很香。赦厥不愿意打扰赵简子,便替他接见了贤士,并婉言谢绝了此人的求见。赵简子醒后,赦厥关切地问他睡得好不好,至于贤人求见的事情,他几句话就代过了。

    一次,赵简子在手下人面前表示了自己对尹绰和赦厥的看法。他说:“尹绰这个人,就是爱挑我的缺点和毛病,简直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而且,他还会当众指责我,令我非常难堪。但赦厥却不同,他对我可好了。不仅常常为我着想,关怀备至,而且不会让我当众出丑。”

    赵简子对尹绰和赦厥的评价很快传到了尹绰的耳中,他对赵简子的说法感到不满,于是气呼呼地跑到赵简子的府上与其理论。他说:“我认为您对我和赦厥的评价不公平。我是您的臣子,有责任辅助您的事业。当您的言行或谋略有不当之处时,我必须尽自己的责任指出您的不妥。赦厥的确没有当众指责过你,但他也从来没有在私下指责过你。如果我像他一样不分是非,处处维护你,那么,您的缺点将会因我们的维护而越来越肆无忌惮地破坏您的事业。如此下去,您的缺点不就会越来越多,您的形象和尊严不就会一点点消失吗?”

    奴才只会为主人的享乐着想,而人才却在为主人的事业着想。如果主人只知道贪图享乐,人才总有一天会失望而去,留下的将全是奴才。

    要想把人才汇集在身边,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主人就必须慎重面对人才和奴才的取舍。

    春秋后期,齐国国君齐景公在位时,晏子在齐国任国相一职。

    晏子是一位非常有能耐的大臣,在他的辅佐下,齐景公在治理国家时总是显得得心应手,有条不紊。晏子的治国韬略非常人所比,所以有时候人们对他的做法有些不理解。

    高缭是晏子手下的一位官员,他在整整三年的为官期间,一向小心谨慎,从来没有犯过错误。按理说,此人是一个称职的官员。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晏子竟免了高缭的职。晏子的做法立即引起了争议,他身边的人都认为他这样做有些不合情理。因为按照常理,高缭是位从未犯错的官员,如今已经做满三年,本可以被加封爵位的。高缭如此称职,如今却被免职,而他们自己多多少少犯了些错误,因此不得不为自己的前途担忧。不过,他们知道晏子并不是一个不愿意接受意见的人。于是,他们向晏子问起了此事。

    晏子见这么多人为高缭求情,向他们解释道:“我身为国相,就应该时时处处为国为民。而要想做到这点,我必须慢慢改正自己的缺点。然而,一个人常常容易发现别人的缺点,却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可如今,高缭和我相处了三年,但他对我的缺点视而不见,从来没有给我提过意见。不仅如此,他在任职期间,总是赞美我如何高瞻远瞩,如何有智慧,尽管我有了过失,他还是一味地替我推脱责任。这样的人对我毫无帮助,我为什么还要用他呢?”

    用人管人一点通:

    企业管理者应该能够甄别出人才和奴才,果断地将奴才除掉,以免影响企业的发展。

    3.尽早发现问题,革除陋习弊制

    懒散会降低企业管理层的办事效率,这样就会影响到基层员工的工作效率,进而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以权压人的现象则会造成企业上下的沟通不良,影响管理层的决策,加深管理层与普通员工间的隔阂。

    山上住着一户人家,这户人家只有父子两人,他们二人靠砍柴为生。每天早上,父子俩都会将前一天砍好的柴装在车上,然后在车前套上牛后,就开始前往山下的集市上卖柴。

    由于老父的眼神不好,每到拐弯处时,儿子便会提醒父亲道:“爹,要拐弯了。”然后父亲便指挥牛拐弯。久而久之,牛每次来到拐弯处时都会稍作停顿,听到“爹,要拐弯了”这句话后,就自觉地开始拐弯了。

    一次,父亲因为身体不适不能下山,儿子只好一个人赶着牛车下山卖柴。结果,到了第一个拐弯处时,牛像往常一样站着不动了。儿子很着急,但无论他怎么吆喝、指挥,牛就是不动。后来,他甚至用鞭子抽它,仍然没有效果。

    儿子无可奈何,但他不愿意打扰老父亲,可是必须要赶快下山把柴卖掉,否则就会耽搁砍柴。他回忆了以往每到拐弯处的情景,好像发现了其中的原因。他四处看了看,除了他之外,周围没有什么人。于是他大声喊道:“爹,要拐弯了!”

    奇迹出现了,牛听到了儿子的这句话后,又像往常一样动了起来。

    动物的习惯是条件反射造成的,很容易被纠正过来。但人的习惯却不容易改变,因为它是由思维定式造成的。

    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及时改掉员工正在养成或已经养成的坏习惯。否则,这些坏习惯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各个方面。

    (1)依赖

    一个可怜的乞丐断了一只手臂,本来更容易激起人们的同情心,然而他来到一户人家乞讨时,这家的女主人并没有产生丝毫的怜悯之心,毫不客气地指着墙角的一堆砖头对他说:“你帮我把这砖搬到屋后去吧。”

    乞丐感到很委屈,气愤地说道:“我只有一只手,你怎么忍心叫我搬砖呢?即使你不愿意施舍,也不能捉弄我呀!”

    女主人并没有生气,她俯下身去,只用一只手搬起了一块砖,然后对乞丐说:“你看,一只手同样能够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乞丐愣了一下,用异样的目光看着女主人。接着,他俯下身子,用一只手搬起砖来,每次搬两块。两个小时后,乞丐搬完了砖,累得气喘吁吁,热得满头大汗。

    这时候,女主人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乞丐接过毛巾后慢慢地把脸和脖子擦了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女主人又递给乞丐五元钱,这时乞丐很感激地说:“谢谢你。”

    女主人说:“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的钱,本身就是你的。”

    乞丐看着女主人说:“你给我上了一堂很重要的课,这条毛巾留给我做纪念吧。”说完就上路了。

    几年后,那名乞丐成了一家公司的老总。

    乞丐总是过着一种依赖别人的生活,他们虽然不是有钱人,却有“伸手就有饭吃”的待遇。然而故事中的女主人并没有对这个残疾乞丐产生同情心,而是使这位乞丐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了应得的报酬。这位乞丐从中意识到了自身的价值,为自己的乞讨行为感到羞辱。终于,他发愤图强,成就了一番事业。

    在一个企业中,员工虽然不是乞丐,但难免会产生乞丐这种依赖心理。而这种依赖心理会慢慢腐蚀员工的心灵,使员工形成懒散的坏习惯,在工作中以懈怠、敷衍了事等形式表现出来,如果对这种依赖心理不加以控制,它必然会蔓延到更多员工的心理,从而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管理者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将员工中存在的依赖心理彻底扼杀。为了做到这点,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让员工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和劳动的意义,对不劳而获的行为产生羞耻感。

    第二,培养员工的敬业精神。

    除此之外,企业也可以相应采取一些有力措施,如:

    为了对各地的子公司进行远程监控,肯德基总公司采用了一种独特的监控机制。他们在公司内部培训了一批神秘顾客,这些神秘顾客的任务是到各地的肯德基分店去进行调查。有了这种监督机制后,肯德基总公司能够定期对各地分公司的业绩、服务质量等方面进行测评,然后再按照既定的制度给予惩罚或奖励。

    这种机制的建立给各分公司的工作人员带来了明显的压力,因为神秘顾客就在顾客中,任何一位顾客都有可能是神秘顾客。

    (2)越级报告

    一群绵羊在山坡上吃草,一只牧羊犬正机警地在绵羊周围奔跑,不时把脱离羊群的小羊赶回队伍里面。牧羊犬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牧羊犬与牧人、羊群达成了一致协议:为了避免走失或受到野狼的攻击,任何绵羊都不能随意脱离羊群。

    羊群中几只贪玩的小羊已经对牧羊犬的行为产生了反感,它们对牧人说:“主人,牧羊犬太胆小了,总是限制我们的活动范围,弄得我们没有足够的空间跑和跳,这样我们怎能发育好呢?”于是,牧人把牧羊犬狠狠训斥了一番,让牧羊犬以后在执行任务的时候不要过多限制小羊们的自由。

    牧羊犬不再像以前那样尽职尽责了,而一些顽皮的小羊渐渐脱离了羊群,从牧羊犬的视线中消失了。几天以后,小羊的数目变少了,而牧人在树林里和草坡上不断发现小羊的尸体。

    牧羊犬原本是尽职尽责的,它总是一丝不苟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在它的管理下,羊群的安全得到了绝对的保障。之所以会出现小羊丢失的现象,原因有两点:第一点是小羊带有片面之词的越级报告;第二点是牧人听信了小羊的越级报告,并干预了牧羊犬的职责。

    越级报告是企业管理中比较忌讳的一种情况,作为一个管理者,必须能够正确处理这个问题。

    越级报告的出现,首先能够表明下属对他的直接管理者产生了不满情绪。

    如果这种不满情绪是对客观现象的真实反映,管理者经调查核实后得到确认,可以追究直接管理者的责任,但管理者的这种做法同时也在变相地鼓励下属们通过这样的渠道来表达自己的意见。长此下去,管理者本人必须花费额外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这些相对来说不重要的事情,从而影响了重大事情的处理。

    如果属下的不满情绪是由于自身不能够受到管理的约束,对客观现象的歪曲反映,管理者经过一番调查后否认其越级报告,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会使直接管理者产生严重的不被信任的感觉,从而会影响到他的工作情绪,对工作效率和上下级关系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如果属下的越级报告是不合理的,而管理者又偏信了它,毋庸置疑,后果将会更加严重。

    总之,越级报告的危害是很大的,管理者一定要杜绝员工养成越级报告的坏习惯。

    (3)官僚主义

    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遇到过或大或小的危机,分店已遍布全球的麦当劳连锁店也不例外。

    麦当劳在发展过程中,曾发生过严重亏损的现象。面对这样的危机,它的创始人克罗克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他通过观察发现,公司里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现象。公司各部门的经理养成了懒散的坏习惯,他们总是喜欢躺在椅背上悠闲地抽烟、喝茶或聊天,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为了戒除他们养尊处优的坏习惯,克罗克锯掉了各个经理办公室中的椅子靠背。

    克罗克的做法一时让人难以理解,甚至有人认为他是疯子。但在以后的工作中,雇员们体会到了克罗克的良苦用心。没有了舒适的椅背,各部门的经理们不再长久地待在办公室里,他们开始到自己的负责领域检查工作情况,及时了解和解决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在麦当劳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麦当劳顺利走出了危机,继续向前发展。

    在一个企业中,管理者的引导作用是巨大的。可以说,有什么样的管理者,就有什么样的员工。一旦管理者滋生了惰性,对自己的工作马马虎虎,必然会给下属树立一个不好的榜样。

    官僚主义不仅表现在懒散上,而且表现在以权压人上。

    在一些有关经商的电视或电影中,常常会有这种场面出现:

    公司在开例会的时候,当一个职位偏低的人当众指出一个身居高位的管理者的错误时,这位管理者顿时怒不可遏,以蔑视的口吻说道:“这里轮不到你说话!”

    用人管人一点通:

    在企业中,有什么样的管理者,就有什么样的员工。所以管理者的引导作用是巨大的。如果领导人表现出一派官僚主义的作风或者对工作马马虎虎,那么他的下属一定也会犯同样的毛病,这样就会给企业带来严重的损失。

    4.制度有力,切中要害

    制度是用来管人的,而不是摆设。所以,企业既然辛辛苦苦地把制度制定出来,就应该让它产生效果。

    什么样的制度才算有力的制度呢?

    (1)无漏洞

    一天,一只袋鼠从笼子里跑了出来。管理员们一致认为袋鼠之所以能够跑掉,是因为笼子的高度过低。于是,他们将笼子的高度由原来的8米加高到16米。但是,没想到的是,袋鼠再次跑到外面来了。为此,他们又决定将笼子加高到24米。

    然而,令人感到气愤和惊讶的是,几天后袋鼠又跑到外面去了。这时候,管理员们变得紧张起来,但经过分析讨论后,依然认为问题出在笼子上。于是他们一不做,二不休,将笼子的高度加高到50米。

    一天,长颈鹿和几只袋鼠们在闲聊。长颈鹿问道:“你们看,管理员会不会再继续加高你们的笼子呢?”

    “很难说。”袋鼠说,“如果他们再继续忘记关门的话。”

    袋鼠之所以能够逃出,不是因为笼子过低,而是因为管理员的疏忽。

    制定制度时,一定要保证制度的严密性。只有这样,才能让违反制度的人没有空子钻。

    (2)公平

    螳螂原本是昆虫界的法官,由于工作突出被调任,成为了蜗牛、水螅等生物的法官。然而,没过多久,螳螂的判决引起了蜗牛家族的不满。

    那天,螳螂对一只水螅和一只蜗牛作了判决。这只水螅心狠手辣,为了谋求私利竟残酷地杀害了自己的同胞,罪不可赦,于是螳螂按照昆虫界的刑法对其判处死刑;这只蜗牛贪吃成性,因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偷吃了不该吃的东西,螳螂同样按照昆虫界的刑法将蜗牛的触角切掉,以示警告。结果,水螅被砍成了两半,而蜗牛从此没有了触角。

    然而,针对不同的生物仍然施用相同的刑法,难免会出现不妥之处。身为法官的螳螂在对水螅和蜗牛的判决中,就出现了这种情况。

    水螅犯了不可饶恕的罪过,但在被砍成两半后,却能够很快生长出被切掉的部分,依然能够活着;蜗牛违背了禁令,不过是小罪,但在触角被砍掉后,它失去了长在触角上的鼻子和眼睛,因无法觅食而被饿死。

    因此,蜗牛家族对螳螂的判决表示抗议,认为螳螂在处决水螅时有徇私舞弊之疑,而在处决自己的同类时又有轻罪重判之嫌。

    然而,螳螂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失职,它对蜗牛家族的抗议置之不理,仍然按照动物界刑法来惩罚现在管辖的犯罪生物。这样一来,水螅中那些犯下滔天大罪的坏分子更加猖獗,因为它们从不担心被处死;而蜗牛家族的成员则整天提心吊胆的,因为它们的小疏忽就有可能给自己的生命带来危险。

    不久,蜗牛家族便向最高法院控诉螳螂失职。高等法院收到蜗牛们的控诉书后,立即着手调查,经核实后立即撤掉了螳螂。

    不公平的制度带来的后果与此类似,同样会引起员工的不满。

    (3)执行严格

    “诬告反坐”虽于秦汉时期已见于刑律,但在这以后,历代的诬告案件仍然层出不穷。所谓“诬告反坐”,是指以原告诬陷被告的罪名对原告进行量刑,使诬告者自食恶果。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唐律》中也有与“诬告反坐”的法律条文,比如,“诸诬告谋反及大逆者斩”。按照这条法律条文,犯有“谋反”与“大逆”罪者,依法当斩;以“谋反”“大逆”罪名诬告他人者,同样依法斩首。

    贞观三年(629年),魏徵已被唐太宗提拔为秘书监,参与朝政。霍行斌为了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诬告魏徵参与了“谋反”,想以此置魏徵于死地。不过,魏徵自玄武门事变归附唐太宗后,屡屡犯颜谏诤,深得唐太宗的赏识与信任。如今,霍行斌告发魏徵谋反,太宗根本不相信。他直接下令说:“此言大无由绪,不须鞫问,行斌宜附所司定罪。”就这样,霍行斌自食恶果,弄得性命不保。

    魏徵得知此事后,非常感激。他向唐太宗顿首拜谢,太宗对他说:“卿之累仁积行,朕所自知,愚人相谤,岂能由己,不须致谢。”

    贞观九年(633年)八月,诬告事件再次发生。当时,西海道行军大总管李靖统领兵部尚书侯君集、刑部尚书李道宗、凉州都督李大亮、利州刺史高甑生等人,前去征讨吐谷浑。高甑生未能按期到达会合地点,受到了李靖的责备,于是怀恨在心。

    战后,高甑生与广州都督府长史唐奉义联名告发李靖“谋反”。唐太宗感到非常意外,虽然不相信李靖会谋反,但考虑到高、唐二人身为高官,又是开国功臣,于是决定谨慎行事。唐太宗派人深入调查此事,结果证实高、唐二人纯属诬告。依照法律,高甑生应该被处死。唐太宗考虑到他的功劳,将其流放。这时有人为高甑生求情,请求唐太宗宽大处理。唐太宗说:“旧时藩邸勋劳,诚不可忘。然理国守法,事须划一,今若赦之,使开侥幸之路,且国家建义太原,元从及征战有功者甚众,若甑生获免,谁不觊觎?有功之人,皆须守法,我所以必不赦者,正为此也。”

    (4)不拖泥带水

    孟子和宋国大夫戴盈之在谈论国事时,提到了民众的疾苦问题。

    孟子认为,民众的疾苦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不期而至的灾荒,另一方面是过重的苛捐杂税。灾荒是自然现象,无法预料;而苛捐杂税则是人为的,可以有效控制。因此,要想解除人们的疾苦,首先要做的就是减轻各种赋税。

    交谈中,戴盈之对孔子的观点表示认可。他说:“如今,百姓的负担的确很重,减少各种赋税的征收也是很有必要的。不过,要想减少部分赋税,必须等到明年。”孟子对戴盈之比较了解,知道他这样说其实是在敷衍自己。为了让自己的惠民思想得到落实和普及,他给戴盈之讲了一个故事:“有个人养成了偷鸡的坏习惯,常常去邻居家偷鸡。一次,他正在偷鸡的时候被邻居发现了。邻居告诉他,偷鸡是不道德的,希望他以后不要这样做了。这个人听了邻居的话后,却说道:‘其实,我也知道偷鸡是不道德的,但我一时改不了这种习惯。不如这样吧,我以后少偷一点,从一天一次减少到一月一次。等到明年的时候,我就不会偷鸡了。’”

    用人管人一点通:

    也许在制度刚刚建立时,有些员工不能够按照制度办事。于是违反制度的员工会向管理者抱怨:“制度刚刚建立,还不习惯。”这时候,管理者应该毫不留情地按照制度办事。否则,新制度的顺利推行将会受到影响。

    5.当换则换,绝不姑息

    企业领导者如果发现一些员工与其所在的岗位不相符,就应该及时作出调整,如果明明知道依然视而不见,就很可能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损失。

    鲁冠球说,搞企业要抓住“三个本”:一是人本,二是资本,三是成本。其中,人本显得尤为重要。同样的企业,同样的岗位,由于用人不同,其效益也会有很大差异。选择最适合的人管理最适合的企业或将其安排到最合适的岗位,才能为企业创造出最高的效益。

    鲁冠球经营过程中对人才的重视是每个企业家的楷模,他的用人原则值得人们效仿。

    对于怎样用人,鲁冠球有自己的说法:在特定岗位上做出显著成就者要在奖励与鼓励下继续重用,而对于那些在工作岗位上业绩不佳、情绪低落的员工,该换就换。

    鲁冠球有一个鳗鱼场,搞了八年,经济效益一直上不去,后来换了一个人,情况明显好转。钱潮公司的前任经理,在鲁冠球的授权下经营鳗鱼场,鲁冠球交给他的时候利润还很好,可是他接手一年下来,效益却滑了下来。后来,换了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总经理。他上任后,效益一年比一年好。所有的实际情况都没有太大变化,政策也没有变,仅仅是人换了,效益却有如此大的差别。因此,鲁冠球总结道:人的因素第一,人是最重要的资本。

    既然岗位与人才不相吻合,就不要优柔寡断,而应该立即换掉能力不足的人,这不但是对企业负责也是对人才负责。

    用人管人一点通:

    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个企业也是如此,只有源源不断地吸纳有能力、有思想的新员工,淘汰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的老员工,企业才会一步步壮大!

    6.凡偶近器,弃之不惜

    每一个企业管理者都非常清楚,发展企业靠的是才华横溢的人才,而不是碌碌无为的庸才,这就需要管理者果断地作出觉得“该留则留,该弃则弃”。

    赵简子是一个求贤若渴的人,但他常常感慨自己得不到贤士。后来,在一次黄河泛舟的时候,一位船夫为他指点了迷津,使他茅塞顿开。

    那次,赵简子站在船头,望着波涛汹涌的黄河水,又发起了感慨:“与贤士相处是多么愉快的事情,而我何时才能够得到贤士呢?”

    这位船夫听后,向赵简子施礼后说道:“小人有几句话想跟大人说,不知道能不能帮助大人您解除烦恼。珍珠生在海洋,璞玉生在深山。它们虽然没有脚,却会出现在人们的手中。这是什么原因呢?喜爱的缘故。人们喜爱珍珠玉石,于是不辞辛苦地跋山涉水,结果得到了这些宝物。贤士不仅有脚,而且会主动依附喜爱他们的人。大人您府上之所以没有贤士,是不是因为您不喜欢他们呢?”

    赵简子摇了摇头说:“如果我不喜欢贤士,我又怎么会为没有贤士而烦忧呢?再说,我招贤纳才的名声早就传得很远。到如今,我的府上已经有千余门客。我把他们招来后,从来没有忽视过他们。一旦他们对生活有所不满,我都会很快帮他们改善。为了留住他们,我花费了很多心血。难道我的做法不能够证明我对贤士的喜爱吗?”

    听了赵简子的解释后,船夫说道:“鸿鹄不仅能够直上云霄,而且可以翱翔千里。它之所以有这样的本领,是因为它有一对健壮的翅膀。不过,鸿鹄除了有一对翅膀外,身上还有密密麻麻的绒毛。绒毛的多少是不会影响鸿鹄的高远之志的,但没有了翅膀,鸿鹄便不能够飞翔。如今,大人府中的门客正如同鸿鹄身上的绒毛,他们不过是一些庸才;大王苦苦找寻的贤士便如同鸿鹄的翅膀,他们才是真正有用的人才。如今,大王的府中庸才多了,那些贤士自然认为大王喜欢庸才而不喜欢贤士,于是他们不愿意前来。”

    正如曾国藩所说:“深识之士不愿牛骥同槽。阳鲚得意,而贤者反掉头去矣。”

    曾国藩出生在一个大家族,人丁兴旺,子侄甚多。另外,曾国藩出身科举,后又中进士,点翰林,还做过主考官,因此,同年同窗和门生故吏众多。但曾国藩从来没有偏私,始终坚持甄选人才,量才录用,将有才的人放在适当的位置,将没有才能的人遣送回家。

    曾国藩驻军安庆的时候,不少湖南同乡前来投靠。其中有一位戚姓同乡行李简单,衣服破旧,沉默寡言,一瞧便知是为生计所迫而投奔军营的穷苦人。曾国藩见到家乡人不免要热情寒暄一番。当曾国藩问起家乡的一些事情和亲友的情况时,此人回答拘谨,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不善言辞的老实人。不过,说到关键处时,他的话语能够切中要害。曾国藩决定先给他一些事情做,考察考察他。

    曾国藩有一个固定的习惯,他每次吃饭的时候都要召集幕客们在一起吃,没有人敢违背他制定的这个规矩。一天,戚某吃饭时将饭中的一颗稻粒扔了出去。曾国藩看到后,心中有些不满。饭后,他让幕府支出“应备银”二十两,赠给戚某作为回家的川资。戚某得知后非常不解,无奈之下,只好询问曾国藩的表弟彭杰南,希望彭杰南为自己讲情。彭杰南向曾国藩提起了这件事,曾国藩对他说:“这个老乡不地道,庄稼人在吃饭时将一颗稻粒扔掉,不应该啊。自己又不是出生在豪富之家,从庄稼地里来到军营不过一个多月的时间,难道就变成这个样子?我担心他贪图享乐,吃不了军营的苦,为我带来麻烦。”彭杰南说:“这算不上大的过错,也许他怕人笑话才这样做的,您可以再找些事情给他做,再试试他。”

    曾国藩喜欢吃新鲜蔬菜,于是弄了一个菜园,他就让戚某主管菜园。戚某经过上次的事情后变得勤勉自励,每天和佣耕的人一起辛勤劳动,从早到晚都不作片刻的休息。曾国藩通过一年多的暗察,发现他善于和别人通力合作,而且始终不渝,对他的看法改变了,将其召回给予重任。戚某感恩戴德,更加勤勉公事、恪尽职守,最终由一个乡下农夫变成一个官至观察使的人。

    曾国藩进京赶考时,盘缠拮据。其五舅变卖家产,为曾国藩凑足盘缠。曾国藩对五舅十分感激,念念不忘他的恩德。在朝为官后,曾国藩每年都要寄回银两接济依然贫困的五舅,报答五舅当年对他的恩德。

    1861年,曾国藩打下安庆后,特地把五舅接到安庆住了一段时间。五舅过世后,其独生儿子前来投奔已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曾国藩自然要给予照顾。然而这位表弟既没有才学又懒惰散漫,难以成事。不仅如此,他还总爱以总督的表弟自居,显得狂妄傲慢。曾国藩认定这位表弟属不堪造就之才,尽管五舅生前对他有恩,他还是委婉而坚决地劝说其表弟还乡。

    企业要想得到好的发展,也应该采取曾国藩的这种做法,一定不要把庸才留在企业中。

    相传,春秋时期,齐国有一农民。他酷爱打猎,很想成为猎人。然而,尽管他花费了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仍然不能够有大的收获。为此,他开始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最后他发现,与其他猎人相比,他的不足之处在于没有一条好猎狗。为了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猎人,他忍痛割爱,与家人一起干起了农活。后来,他用种田挣得的钱买了一条像样的猎狗。从此,他便能够以打猎为生了。

    要砍倒一棵大树,最好的办法是先要有一把好斧头。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想提高公司效益,必须要有一批人才。否则,仅凭着一批庸才是不能够快速促进公司发展的,并最终导致公司在强烈的社会竞争中被淘汰。因此,把好人才关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该如何把好人才关呢?最重要的一点是清除公司内部的庸才。庸才不仅指那些在公司中破坏团结的坏分子,还包括一些不求上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员工。有句话说得好: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庸才不仅本身不会对提高公司效益有什么帮助,而且会影响周边的员工。如果公司不能够将庸才清除,团队的和谐以及工作激情都会受到影响。但如果清除了庸才,不仅能够对那些有不良企图的员工有警示作用,而且会换得其他员工的内心平衡,不再埋怨干与不干一个样或干好干坏一个样,从而有效促进了团队的和谐,增强了员工的斗志。

    因此,清除公司内部的庸才势在必行。不过,在清除庸才的过程中要讲究方法。

    公司A是一家大公司,它有好几个部门。该公司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对各个部门经理考核一次,无能者自然会被调职或解职。在一次考核中,销售部门的王经理被调走,一位姓刘的中年人接替了他的位置。该部门的各位下属顿时对这位经理产生了兴趣,想看看他到底有什么能耐。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然而,刘经理并没有采取任何举动。每天早上,他都面带微笑地来上班,边走边与下属打招呼,然后就径直走进了自己的办公室。除了在开例会的时候简明扼要地向下属分配任务外,他很少和下属待在一起。

    很快,一个季度过去了。李经理不再沉默,他以快刀斩乱麻的办事风格将公司中的坏分子扫出门外。其看人之准、行动之快令包括这些被开除的坏分子在内的所有员工都感到惊讶。清除了公司中的坏分子后,其他员工的工作热情高涨。他们相信,跟着这样一位主管做事,是大有奔头的。最终,该部门上下一心,创下了令公司满意的业绩。

    在庆功宴上,有一位员工问刘经理:“您刚来的时候,并没有与我们有过多的沟通。那么,您是如何找出公司中的那些坏分子的呢?”这位员工问的问题也是很多员工想知道的。

    刘经理没有直接回答这位员工提出的问题,他给员工讲了一个故事:

    一位富人买了一幢带有花园的房子,他搬进去的时候,正好是春天。在雨水和阳光的滋润下,花园中充满了绿色。这位富人是一位爱花之人,为了能够使花园中能够有鲜花的美丽和芳香,他拿起了铲子,将所有的绿色植物全部清除,然后播种了一些花籽。不久后的一天,这幢房子原来的户主来拜访富人,想问问他在这里住得舒不舒适。在富人的陪同下,这位户主来到了花园。刚走进花园,他便大吃一惊:“我种下的红牡丹和黑玫瑰怎么不见了?”富人这才明白,自己将花园中的绿色植物全当作杂草了。

    讲完这个故事后,刘经理说道:“我可不愿意像那个富人那样,虽然铲除了杂草,但也将名贵的花一并除去了。为此,我静观默察,仔细地打量你们每个人。要知道,一个人的本性是难以掩饰的,最终会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暴露出来。当我对所有的员工作了充分了解后,时机已成熟。于是,我便很快将公司中的坏分子铲除了。你们都是我们公司的名贵花朵,真心地感谢你们对我工作的支持,并希望我们能够同心协力,使我们部门呈现百花齐放的景象!”

    刘经理的做法不失为明智之举。清除庸才需要时间,不能够急于求成。否则,要么将为公司出力的有用人才残酷扼杀,要么不能够将公司中的庸才清除殆尽。清除庸才,正如同清除稻田中的稗草。起初,稗草与禾稻同在水田中,共同享用肥沃的土壤和养分。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稗草的形态与禾稻惊人地相似,农民根本无法识别。到了后来,禾稻抽穗了,沉甸甸的稻粒压弯了它的头,而稗草却高昂着头,比禾稻高出许多。这时候,农民们开始动手了。他们来到田间,轻而易举地将稗草拔除,而且不会误将禾稻拔掉。

    用人管人一点通:

    企业要想得到好的发展,管理者一定要擦亮一双眼睛,将对企业毫无价值的庸才“剔除”企业之中。

    7.放权适当,指挥多人不如一人

    作为一个管理者,如何才能够将自己管辖领域的事情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呢?那么就是要学会放权。

    子贱是孔子的学生,他曾经做过某地的地方官。子贱很有生活情趣,常常在弹琴中享受生活。在外人看来,子贱好像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官员,然而在他的管辖范围内,治安良好,人们安居乐业,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前任地方官看到这种情形后,感到难以理解。他想到自己在任期间,为保一方平安,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每天晚睡早起,花费了大量的精力,然而还是不能够将政绩提上来。为了弄明白原因,他虚心向子贱求教:“我尽心尽力为地方办事,却没有将这个地方治理好,而你却在玩耍间将公事处理得妥妥当当,请问是何缘故?”

    子贱如此回答:“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所以尽管你用尽全力,还是不能够达到目的;而我却可以动用身边的人为我分担任务,所以我既过得逍遥,又能够将事情做好。”

    子贱的做法是很正确的,既然自己有了管人的权力,就应该凭着手中的权力去用人。一个管理者手中同样有权力,如果不能够意识到自己是领导,而要面面俱到,必然会因时间和精力的不足不能够将每件事情都处理好,从而影响到企业的效益。

    作为一个管理者,如何才能够将自己管辖领域的事情都处理得井井有条呢?学会放权很重要。

    艾森豪威尔是美国的一位著名将军,在“二战”期间,他曾担任盟军指挥官。诺曼底登陆前,前线的局势非常紧张,然而艾森豪威尔并没有紧张感,他偶尔还会打打高尔夫。这件事顿时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记者在采访他的时候提到了这件事,他轻描淡写地说:“其实,我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因为蒙哥马利在大西洋,麦克阿瑟在太平洋,而马歇尔正在给我捡球。”

    领导是有一定的艺术性的,有一句话说得很精辟:“指挥千人不如指挥百人,指挥百人不如指挥十人,指挥十人不如指挥一人。”指挥一人,指的是直接抓某一部门的主要负责人。

    “指挥一人”的用人方法自然是一种好方法,但要想通过指挥一人来达到指挥千军万马的目的,却不是易事。首先,必须得有充足的人才供自己选用;其次,要对手下的人才有充分的了解,如能力、人品等;最后,自己要对整体管理的各个环节了如指掌,以便及时进行宏观调控。没有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根本不可能将这种用人方法用得游刃有余。

    蒙哥马利是英国乃至全世界有名的元帅,他的领导才能与他的军事才能一样地引人注目。他认可了一位德国将军对军官的分类方法,将人的品质分为聪明、勤快、愚蠢、懒惰等四种,每位军官一定具备其中的两种品质。也就是说,军官可以被分为四类,包括聪明勤快类、愚蠢懒惰类、聪明懒惰类和愚蠢勤快类。至于如何使用这四类军官,蒙哥马利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既聪明又勤快的人可以做参谋,聪明而懒惰的人可以做指挥,既愚蠢又懒惰的人需要合适支配,愚蠢却又勤快的人是最危险的,必须将其开除掉。

    不过,管理者在放权的时候,还要掌握好尺度,千万不要把放权当作放纵。否则,管理者的后果将会与下面故事中的骑师相似。

    一位骑师买了一匹好马,立即开始投入训练。很快,他就将这匹马训练得服服帖帖。不仅如此,这匹马很聪明,能够听懂主人的话。骑师认为,如此有悟性的马,根本不需要用缰绳来束缚它。于是,他取下了马的缰绳。

    一次出远门的时候,马在路途中受了惊吓,它不再听从骑师的指挥,不顾一切地飞奔。骑师苦于当时没有缰绳来控制马,变得束手无策。马跑得越来越快,骑师被重重地摔了下来。他躺在地上,静静地看着狂奔的马,直到它从视线中消失。

    用人管人一点通:

    领导是有一定的艺术性的,有一句话说得非常经典:“指挥千人不如指挥百人,指挥百人不如指挥十人,指挥十人不如指挥一人。”指挥一人,指的是直接抓某一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这是一个精明的管理者应该学会的管理方法。

    8.多换思想,少换员工

    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应该懂得企业内员工经常调动的弊端,这样就会造成企业内人心惶惶,员工无心投入工作,从而给企业造成很严重的损失。

    1999年4月,“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行在上海浦东建立了集动物饲料、食品、生物制品等科研和生产于一体的全国性大型民营企业——“永行”企业,下辖“东方希望”集团、“强大”集团、“永行”企业三大集团共62家公司,工厂遍及华北、华东、东北、中原、西南等地区。

    然而,任何事情都没有一帆风顺的。就在这一年,由于多种原因,如饲料业呈现低利润趋势、市场疲软、企业搬迁等,东方希望集团出现了负增长。

    刘永行是四兄弟中唯一留在饲料行业的,他的目标是将饲料和相关产业做得更大更强。前几年里,希望集团在全国的布点已经完成,在饲料方面做到了“全国第一”。面对目前的这种困境,刘永行没有依照常见的“不换思想就换人”这种思想方针来解决问题,而是把“多换思想少换人”作为指导思想。

    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刘永行与员工一起共同努力,使希望集团走出了困境,并稳步向前发展。

    刘永行认为,企业是人员的集合体,而优秀的企业则必须是优秀人才的集合体。市场竞争对劣势企业的淘汰,实质上是对劣势企业的决策人或管理者的淘汰。企业不断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人才不断优化的过程。

    要想优化人才,先要优化人才的思想。如果人才的思想得不到优化,就不能实现人才的优化。

    子贡是孔子的一位学生,他在出游的时候遇到了一位老人。

    子贡遇到这位老人时,他正在给蔬菜浇水。由于菜园离水井比较远,老人在菜园和水井间挖了一条窄窄的渠道,然后用一个大水罐从浅井中舀水,再将舀出的水倒入渠道里,慢慢流向菜园。老人没干多久,就累得直喘粗气,汗不断从脸上往下流。

    子贡见老人如此辛苦,而且工作效率又这么低,便好心走上前去对老人说:“这种体力活不仅您干着累,就连我们这些人干起来也会觉得累。我以前在别处看到人们普遍使用一种机械来浇灌田地,这种机械用起来省时又省力,您见过没有?”

    老人摇了摇头说道:“没有,不妨说来听听。”

    子贡见老人对机械产生了兴趣,就开始向老人介绍道:“其实,这种机械的制作方法很简单。随便找来几块木头,稍作加工后,将它们拼在一块,组装成一个前轻后重的机械。然后将这种机械架在水井上,您只要拉住机械的把手,稍一用力就可以将井中的水舀起来,并能够直接倒入渠道里。如果您有了这种机械,以后浇菜园就轻松多了。”

    老人听完子贡的介绍后,不仅不感到惊喜,而且恼羞成怒,对子贡嘲讽道:“我的师傅曾经告诉我,只有投机取巧的人才会干投机取巧的事情,而一个人之所以会投机取巧,主要是因为他有投机取巧的思想。如果一个人具有了这种思想,他的美德就会逐渐丧失,他的性情便会随着美德的丧失而变得反常起来。而一个性情反常的人,是不可能与社会和自然合拍的。”

    老人讲完这番道理后,换了口气,继续说道:“其实,我不仅听说过你向我介绍的这种机械,而且会制作这种机械。但我并不想因为它的省时省力而做出投机取巧的事。”

    老者之所以不愿意用机械,就是因为他的思想在作怪。如果他始终认为使用机械是投机取巧的行为,那么他永远都不会使用先进的机械来浇灌菜园。

    作为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根据企业的发展,及时改变员工的思想。一个优秀的人才,必须具备以下思想。

    (1)积极向上

    一头驴子不小心掉进了一口深深的枯井中,它抬起头看着井口的那一片天空,然后想了想自己目前的处境,沮丧地低下了头。因为它知道,它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够爬出这口井的,外面的世界离它太遥远了。

    就这样,驴子在井中煎熬着,绝望地等待着死亡的来临。然而,等待是极其痛苦的,何况是等死。不仅如此,由于在等死的过程中它不愿意挪动身体,以至于不得不忍受人们丢向井中的垃圾对它身体的伤害。

    好不容易熬到了晚上,驴子终于能够获得安宁了。它在黑暗中深深地思索着,后来决定一定要和命运作一次抗争。它要从这深井中出去,去过它想要的那种生活!接着,驴子安静地休息了。

    第二天,精神饱满的驴子开始了自己有计划的工作。它灵活地挪动着身体,躲避那些从空而降的垃圾,以免自己受到随时都可能发生的意外伤害;它用腿和嘴将人们扔下的垃圾有规律地摆好,这样有利于自己踩着垃圾一天天、一步步、慢慢地接近井口;饿了的时候,它便从垃圾中找些能吃的东西充饥,以便自己有足够的精力完成上面的工作。

    就这样,驴子在井中安静地居住了下来。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驴子的努力没有白费,它终于站在垃圾上,从井中出来了!

    员工有了积极向上的思想后,便能够克服自身或外界的困难,通过各种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能力,而不会坐以待毙或自暴自弃。当所有的员工都具有了这种思想时,企业就会在员工的带动下更好地向前发展。

    (2)共同进步

    一个漆黑的夜里,一位老者在摸索着赶路。他一步步小心地向前走着,不过还是有好几次差点被路上的坑坑洼洼绊倒,而且还被迎面走来的人撞了好几次。

    他走着走着,突然看到了一丝光亮。这束光离他越来越近,最后他看到一个提着灯笼的人走了过来。这个人一手提着灯笼,一手却拿着一根竹竿在探路,而且好像无视老者的存在。

    老者顿时迷惑不解,但又不确定此人是不是瞎子。因为,瞎子是不需要用灯笼照明的,而正常人是不需要用竹竿探路的。

    于是,他大声向刚走过自己身边的这位提灯笼的人喊道:“请问,你是盲人吗?”

    这个人停了下来,转过身答道:“是的,请问您有什么事吗?”

    老者走上前去,接着问道:“既然你是一个盲人,灯笼对你来说已经没有什么作用,那么,你打灯笼的目的是什么呢?”

    盲人回答说:“因为夜是漆黑的,人们走路的时候无法看见对方,容易相互撞在一起,而灯笼却可以照明。”

    老者情不自禁地赞叹盲人:“虽然你是一个盲人,但你的心却是明亮的。因为你没有因自己的不幸而去报复周围的人,反而会在晚上为他人照明。你的行为真令人敬佩。”

    盲人听了老者的赞美后说:“其实,我远没有你想象的那样高尚。我之所以在晚上赶路的时候打灯笼,实际上是为了自己。”

    老者不能理解盲人的话,他问盲人为什么要这么说。盲人没有直接回答老者,而是反问老者在路上有没有被人撞。老者作了肯定的答复后,盲人才解释道:“你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在路上却不能够及时躲闪,以至于被别人撞上。而我虽然是一个盲人,一路走来,却没有一个人撞在我的身上。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我有灯笼,是它让别人在漆黑的夜晚看到了我,从而轻松地避开了我。”

    盲人的思想不仅新颖而且精辟,如果把这种思想用在管理上,则可以看作是共同进步的思想。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要让员工意识到:照亮别人的同时也是为了自己。有了这种思想,员工就会把帮助别人的过程看作提升自己的过程。如此一来,不仅能够增进员工之间的友谊,还能够使员工的能力相互提高,对企业的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3)以大局为重

    房屋的横梁中住着一群蛀虫,它们在里面悠闲地生活着,饿了便啃食木屑。

    很快,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在这些蛀虫的啃食下,横梁里被掏空的面积越来越大,直到有一天,横梁的表皮破了一小块,几个蛀虫从高处掉下摔死。

    横梁内的蛀虫此时才发现它们所处的危险境地,顿时不知如何是好。

    为了想出一个逃生的好办法,蛀虫中的首领立即聚到一块,商议逃生的好办法。最后,它们取得了一致意见:在以后的时间内,所有蛀虫都不要再继续啃食横梁,待找到合适的处所后立即迁走。各首领回去后,立即把属下招来,认真传达了上面的思想。各蛀虫纷纷表示,严格按照上面的指示办事,决不私自啃食横梁。

    一天过去了,蛀虫们表现得都不错,没有一条蛀虫啃食横梁。但是,在第二天,有些蛀虫已经饿得受不了了,它们趁别人不注意的时候便啃食身旁的横梁。几天后,偷偷啃食横梁的蛀虫越来越多,横梁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小洞。

    终于,横梁被蛀成千疮百孔的模样,断成了好多节,很多蛀虫都丧了命。

    虽然蛀虫们都知道继续啃食横梁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但它们还是为了填饱肚子而不顾大局,结果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如果员工有了以大局为重的思想,就会事事从大局出发,不会为了自己的小利益而给企业带来大的负面影响。

    (4)学习很重要

    企业要想提高竞争力,就必须要不断提高员工的能力。而提高能力的方式,无疑是学习。因此,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要让员工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

    鲁冠球从我做起,给员工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改革开放初期,人才相当匮乏。鲁冠球的企业根本得不到国家分配的大学生,于是他就重点培养本地的高中生,同时还花钱去“买”少量的大学生,“买”来后关心、重用。而如今鲁冠球告别了人才短缺的时代,他领导的万向集团每年都会新增几百名大学生。而且,万向集团不仅在国内招揽人才,还将人才的招聘扩展到国外,用起了“洋才”。在选用人才时,只要对企业业务运营合适的人,该集团都会考虑录用。鲁冠球说,他的很多得力干将学历并不是很高,但他们在实战中成长,在学习中不断得到提高,业务做得相当不错。

    他认为一个企业的成长要靠得力的人才,而好的人才必须是一个非常善于学习的人。他虽然初中辍学务农,但是他对知识的渴求特别强烈,从来没有放弃过。20世纪80年代,他在浙江大学报名参加了一个现代管理培训班。每周三他都从萧山赶到杭州上课,从来没有间断。

    在日常紧张的工作之余,他一直抓紧时间学习。他认为,提高决策能力,关键还是要多学习、多看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人友,创万年业。他说,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也是自己,控制人的物质欲望有利于磨炼自己的意志。企业家如果只会享受,早上围着车子转,中午围着桌子转,晚上围着裙子转,那么,企业家就成不了企业家了,只会成为败家子。他经常找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除此之外,管理者还可以建立学习型组织,让员工从中学习各种必备的知识技能。蒙牛在这方面做得很到位。

    蒙牛自从创立了“团队学习”以后,就制定了一个规定:每周二下午是全体员工共同的“学习日”,学习时间规定在2~3个小时,无论发生什么情况,都必须坚持每周一次的学习,让“培训是最大的福利”实至名归。

    为了提高“团队学习”的质量,牛根生曾多次为参加学习的干部赠送书籍。2003年春节,牛根生向中层以上干部每人赠送1套《大染坊》光碟。2004年春节,牛根生自掏腰包,给400多名干部每人发送一套余世维主讲的《领导商数》光碟、一套《汉武大帝》光碟和一部DVD影碟机,共花费60多万元。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人为本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中的重中之重,企业要想蓬勃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蒙牛同样意识到人才的重要作用,也深知知识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和工作能力,进一步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于是在2003年4月2日,正式成立了蒙牛商学院。

    为了给国家创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卓越企业,为了给员工搭建一个实现人生价值的平台,为了给消费者提供健康的消费品,蒙牛邀请了国内的大家、名流纷纷到蒙牛商学院讲学。

    2003年7月19日,被蒙牛集团确定为“蒙牛学习节”,当天也是蒙牛首次举办学习节的日子。

    用人管人一点通:

    在科学发展突飞猛进的今天,要创建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卓越企业,就必须加强培养企业内员工的知识和素质,使其对企业的进步有更大的帮助。

    9.广开言路,不搞家长一言堂

    一个成功的企业,一定要有能够使管理层和普通员工平等交流的一个平台,这样才能够将管理者“广开言路”的倡导具体的实施,从而能够更有利地提高员工的工作信心和热情。

    战国时期,楚国国君楚怀王在位时,屈原在楚国任职。

    屈原,名平,楚国人。他见闻广博,是个饱学之士,不仅懂得治理乱世,而且特别擅长辞令。屈原作为楚怀王的左徒,既可以与怀王商讨国事,制定各种治国方针和策略,又可以灵活应对各个诸侯国的来客,与诸侯国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因此,怀王对他委以重任。

    当时,上官大夫与屈原平级,为了争得怀王的宠信而设计陷害屈原。一次,怀王令屈原起草一套法令。屈原完成初稿后,上官大夫想把它据为己有,屈原坚决不给。于是,上官大夫便在怀王面前诋毁屈原道:“大王让屈原起草法令,屈原却将这件事情闹得沸沸扬扬。他每写出一条法令,便自吹自擂,夸耀自己的功劳,并且扬言除了他之外,没有人有能力做这件事。”怀王听后大怒,随后便贬了屈原。

    怀王不能够明辨是非,听信谗言,令屈原感到痛心。他无法排解心中忧愁,在苦闷之际写出了《离骚》《九歌》等惊世之作。

    屈原被贬后,秦国准备攻打齐国。秦国国君秦惠王考虑到齐、楚两国有联姻关系,于是派张仪出使楚国。张仪带着厚礼来到楚国,对楚怀王说:“秦王非常憎恨齐国,本来想攻打齐国,但考虑到齐国与贵国有联姻关系,特令我前来与贵国交好。如果贵国能够与齐国断绝关系,秦国愿意将商、於的六百里地献给贵国。”楚怀王因贪婪相信了张仪的空话,立即与齐国断绝了关系,然后派使者前往秦国,要求秦国割地。使者来到秦国后,张仪厚颜无耻地说道:“我与楚王约定的是六里地,从来没有听说过六百里地。”楚国使者大怒,回去将此事告诉了怀王。怀王暴跳如雷,立即起兵讨伐秦国。秦国立即迎战,在丹、淅两地击破楚军,斩杀楚军八万,并俘虏了楚国大将,顺势夺取了楚国的汉中地盘。怀王并不甘心,动用了楚国的全部兵力深入秦地,与秦军决一死战。魏国见楚国后方空虚,偷袭了楚国的邓地。楚军见后方形势危急,立即撤兵。怀王明确与齐国断绝关系,惹得齐国大怒。当楚军遭遇如此困境时,齐国坐视不管。

    第二年,秦国表示把汉中的地盘还给楚国,希望能够与楚国和解。怀王说:“我不想要回汉中的地盘,只想要张仪一人。”张仪听说后,对秦王说:“用我张仪一人换取汉中地盘,臣愿意前往楚国。”张仪到了楚国后,用厚礼买通了楚国的当权大臣靳尚。靳尚在怀王的宠姬郑袖面前搬弄是非,颠倒黑白,让郑袖深信不疑。后来,怀王听了郑袖的话,将张仪放回了秦国。这时,屈原刚从齐国回来。他问怀王:“为什么不杀张仪呢?”怀王这才感到后悔,不过已经无法追回张仪了。

    后来,诸侯国合力攻打楚国,楚国被打败。

    秦昭王即位后,打算与楚国通婚,于是邀请怀王到秦国来。怀王正打算前往,屈原说道:“秦国是虎狼之国,不可以轻信,大王不去为好。”怀王的小儿子子兰说:“为什么要扫秦王的兴呢?”于是,怀王去了秦国。怀王入武关后,被秦国伏兵切断了后路。秦国扣留了怀王,要他割让领地。怀王大怒,拒绝了秦国的要求。此后,怀王逃亡到了赵国,赵国并不接纳他,他不得不返回秦国。结果,怀王客死在了秦国。

    楚怀王的命运是悲惨的,不过,他的悲剧是自己造成的。他先是听信上官大夫的谗言,将既有忠心又有才干的屈原疏远;接着又听信宠妃的谗言,将好不容易抓到的张仪放掉;后来,他又听了小儿子子兰的谗言,踏上了去往秦国的不归路。

    管理者在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杜绝谗言的蛊惑。而要想做到这点,广开言路是必要的。不过,有些管理者虽然提倡广开言路,结果在执行的过程中常常流于形式,没有起到实际作用。

    通过以下方式,可以将广开言路落到实处。

    (1)采用可行的建议

    尉缭是战国时期魏国人,他有着杰出的军事才能,是当时不可多得的军事家。尉缭认准秦国必然要一统天下,于是前往秦国施展平生所学,实现自己的抱负。

    初谒秦王时,尉缭就与秦王探讨国事。他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决战的形势对秦是极为有利的。他说,与秦国的实力比较,其他诸侯国的实力如同郡守县令,任何一个诸侯国都无法与秦抗衡,但令他担心的是山东六国会再结联盟,合纵击秦。为此,他列举了秦王熟悉的历史事件,以便向秦王敲响警钟。

    秦王非常赞同尉缭的看法,向尉缭询问避免诸侯国联盟的办法。于是,尉缭建议秦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只要能够做到这些,就能够“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

    秦王认为尉缭的建议切实可行,在后来的统一战争过程中加以付诸实施。许多秦国使者怀揣着金银珍宝,前往各国,想尽办法贿赂收买显贵“豪臣”,离间他们的君臣关系,离间六国之间的关系。随后,秦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将其各个击破,实现了秦一统天下的战略目标。

    如果管理者能够采用可行的建议,员工就会主动地帮助上司想办法。因为,管理者在采纳员工建议的同时,也是对提出此建议的员工的认可。否则,如果管理者表面提倡广开言路,却不愿意采用员工辛苦想出来的建议,员工提建议的积极性自然会消失。

    (2)敢于听到不同的声音

    艾尔弗雷德·斯隆曾担任过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总经理,在西方管理学界享有盛名,被称为“一个管理组织的天才”。在任期间,他曾聘请了一位著名的管理人士作为公司的管理顾问。

    在交代职责的时候,艾尔弗雷德·斯隆告诉这位刚上任的管理顾问,他不知道要给一个管理顾问安排什么样的具体工作,因为他自己并不能够很好地了解这种工作的性质。至于要研究什么,要写些什么,这都是作为管理顾问的工作。艾尔弗雷德·斯隆的要求简单明了,就是希望这个管理顾问能够明确地写出或提出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不必要考虑和担忧自己的观点不被大家接受。艾尔弗雷德·斯隆认为,如果一个管理顾问总是想与大家的观点保持一致,就会采用调和或折中的手段来达到这个目的,一个只会按照别人的意见调和或折中的管理顾问不可能为公司提出有价值的管理建议,公司不需要这样的管理顾问。

    从艾尔弗雷德·斯隆给新来的管理顾问的交代中可以看出,艾尔弗雷德·斯隆很注重与众不同的观点。正是因为他愿意听到这些不同的声音,才能够更加全面地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自己积累了更多的管理和组织经验。

    作为一个管理者,完全可以学习艾尔弗雷德·斯隆的这种方法,积极听取不同的意见。

    不过,要做到这点,还要创造一个平等的交流氛围。因为平等的交流氛围是能够让员工畅所欲言的重要保证。当享有平等的发言权时,员工不会因各种各样的顾虑而不愿意表达自己全部的心声,他们会把自己完全作为企业的一分子,以主人翁的精神将自己的观点毫不保留地表达出来,并希望自己的观点能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好处。

    (3)懂得群策群力

    当生产难题摆在大家面前的时候,简单地下道命令是不是就能解决问题呢?过去的众多事实已证明了它不是这么回事。提出问题可能比下命令更容易让人接受,它常常能够激发下属的积极性。

    南非约翰内斯堡有一个专门生产精度机床零件的小制造厂。有一次该厂的总公司老板伊安·麦克唐纳抓住机会接受了一笔很大的订货,但是他深知自己无法满足预定的交货日期。车间的工作是早已计划好的,这批订货所需要的时间太短,以至在他看来接受这批订货似乎是不可能的。

    他并没有为此催促人们突击这批订货,而是把大伙儿召集在一起,向他们解释一下面临的情况,并且告诉他们,如果他们能够按期完成这批订货的话,对于公司和他们将意味着什么。

    然后他开始提出问题:

    “我们还有什么别的办法处理这批订货吗?”

    “谁能想出其他的生产办法来完成这批订货?”

    “有没有办法调整我们的工作时间或人力配备,以便有助于突击这批活儿?”

    雇员们七嘴八舌提出了许多建议,于是,这批订货被接受了,而且按期交货。

    用人管人一点通:

    作为一个管理者,一定要积极听取员工的不同意见。这样才能更全面地发现和解决公司内部和对外的一些问题。

    10.有了矛盾就要马上解决

    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具备能够协调员工之间关系,解决员工之间矛盾的能力,这样才能够使企业员工齐心合力地为企业做事。

    秦王采纳了尉缭的离间山东诸候国关系、破坏其合纵图谋的战略性建议,曾派出不少智能之士到六国去完成这项使命,姚贾即是其中之一。

    姚贾,魏国人,继其父职为监门(守门人)。曾为赵臣,后入秦。秦王曾召集臣下六十人,问谁可赴六国行离间计,姚贾遂毛遂自荐,愿出使山东,绝其谋而止其兵。秦王乃予其车百乘、金千斤,派其出使各诸侯国。几年过去,姚贾不辱使命,成功地离间了各诸侯,在韩非入秦这一年,返回秦国,向秦王复命。秦王非常高兴,为了表彰姚贾的功绩,封其千户,以之为上卿。

    韩非知道此事之后,很快向秦王表达了他的看法:姚贾带着巨额的珠玉金银,由南至北,出使三年,未必离间了各诸侯的关系,可是却把国家的资财花光了。这是姚贾凭借大王的权威、国家的资财,在为自己的私利结交诸侯,希望大王进行调查。再说,一个监守自盗的魏国大盗和赵国的逐臣,参与有关秦国社稷的决策,怎能鼓励群臣忠心为国呢?

    韩非忘记了,他自己也是一个被韩王推出来挡灾的韩国弃臣。秦王听了这个意见,便免了姚贾的官,并细细地盘问了姚贾一番。姚贾急忙向秦王表示了自己的忠诚:“使贾不忠于君,四国之王尚焉用贾之身?”又以“太公望为齐之逐夫,文王用之而王,管仲乃齐鄙之贾,桓公用之而霸”的事例,反驳韩非对自己曾为“魏之大盗,赵之逐臣”历史的讥诮,要求秦王“可以存社稷者,虽有外诽者勿听;虽有高世之名,无咫尺之功者不信”。秦王认为姚贾的话没有错,特别是后两句,很有道理,遂命姚贾官复原职。

    工于心计的李斯,对韩非的得宠很是忌妒。此次韩非责难姚贾,在秦王面前碰壁,被李斯视为机会,便同姚贾一道在秦王面前诬陷韩非。

    秦王见李斯、姚贾讲得有道理,感到人心难测,联想到韩非入秦以来,并没有在重大问题上有所贡献,此次对出使四国有功的姚贾提出非难,而且又不在理,便听从李、姚的意见,将韩非下狱问罪。

    韩非入狱后,李斯派人送毒药给韩非,让他服毒而死。韩非感到冤枉,不肯服毒自杀,想要向秦王陈述自己的清白。但在李斯的控制下,韩非无法面见秦王申辩。

    事后不久,秦王对将韩非下狱问罪的决定深感不妥,察觉到李斯、姚贾是在报私怨,如此处理不仅会失去韩非,而且会产生令天下贤士不敢前来秦国的严重后果,很是后悔,于是派人到狱中宣布赦免韩非。然而,传令的使者晚了一步,当使者到达狱中时,韩非已自尽而死。

    如果秦王能够处理好他们的矛盾,韩非就不会冤死,秦王也不会失去一位人才。

    春秋时期,越国有两个人,他们在同一个地方为官。这两个人的私人感情特别好,是一对亲密无间的好朋友。正因为如此,他们常常共商政事。二人中,一人非常有心计,思维缜密,思考问题能够面面俱到,缺点是做起事来畏首畏尾,优柔寡断;另一人非常有执行力,能够当机立断,有雷厉风行的办事作风,缺点是疏于思考,做事马虎。他们在商讨政事的时候,能够有效地取长补短,从而共同提高了各自的政绩。可是,二人后来因为一些小矛盾而断绝了关系。结果,他们的政绩开始大幅度地下滑,因为他们各自的缺点难以得到弥补,从而成了各自政绩的绊脚石。

    一位老者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找到二人,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听过水母和虾的故事。海中的水母没有眼睛,但动作灵敏,能够很快地猎取食物;虾虽然长有眼睛,却显得笨拙,难以谋生。于是,水母和虾成了一对相互依存的好朋友。虾负责带路,水母负责猎取食物,它们因此拥有快乐的生活。”

    “寄居蟹和海葵同样是一对好朋友。寄居蟹通常寄居在空空的螺壳里,一旦定居后,它就会到处寻找合适的海葵,然后将其放在螺壳的入口处。海葵是一个尽职的好门卫,每当它感到危险靠近时,便会展开它葵花般的触手,使得敌人不敢靠近螺壳。寄居蟹总不会忘记海葵为自己作的贡献,每当捕到食物时,总会慷慨地分给海葵一些。它们虽然不是同类,却能够友好相处。”

    “再给你们讲一个与此类似的故事。从前有两种动物,它们是蟨鼠和卭岠。蟨鼠小巧灵活,擅长寻食,但由于四肢比较短,遇到强大的敌手时很难逃脱;卭岠个头高大,四肢发达,擅长奔跑,但由于嘴难以接触地面,吃草非常困难。于是,它们开始了无忧无虑的生活。蟨鼠帮助卭岠采集各种草料,让卭岠不再挨饿。一旦有危险,卭岠则背着蟨鼠在野地里飞奔而去。”

    “动物之间相互帮助,它们能够从对方的身上得到自己需要的东西。人为什么不能做到呢?听说在遥远的北方有一种‘比肩人’,他们肩并肩,身体连在一起,要么同生,要么同死。如果他们双方发生了矛盾而不愿意调和,就会因自己的行为伤害对方,从而对自己也造成伤害。你们两个人的关系就如同比肩人间的相互关系,唯一的区别在于,他们因形体的不可分割而必须友好相处,对于你们来说,事业将你们连在一起。事实已经证明,你们离开了对方,面对的只能是失败。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因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伤了和气呢?”

    二人听了老者的一番肺腑之言后,深受感动,从此便言归于好。

    钩心斗角是管理中的大忌,相处融洽则是管理中的大利,无论是对一个国家还是对一个企业来说。如果员工之间出现了矛盾,管理者一定要像故事中的老者那样,采用合适的方式及时化解。

    武则天同样是这样一位懂得管理的人。

    唐朝女皇武则天在位时,狄仁杰和娄师德二人同在朝中做宰相,共同处理朝中事务。然而,狄仁杰的度量并不大,他虽然表面与娄师德和平相处,暗地里却屡屡排挤他。

    一天,武则天在与狄仁杰聊天时问道:“狄仁杰,知道我为什么要重用你吗?”

    狄仁杰义正词严地回答道:“我文才出众,品德高尚,被朝廷选中并加以任用,后来便凭着自己的实力一步步走到今天。”

    听完狄仁杰的这番话后,武则天对他说:“你说的自然有道理,不过有些片面。当初朝廷宣你入朝为官,并不是因为朝廷知道你有多大的才能。如果没有娄师德的推荐,朝廷也许不会发现你,你也不会有今天了。”

    狄仁杰感到惊奇,很难相信武则天的话。为了让狄仁杰相信,武则天令人找来了数本奏章给他看。狄仁杰发现这些奏章都是娄师德为推荐自己写给武则天的,顿时感到羞愧。他不能原谅自己的忘恩负义,跪地向武则天请罪。武则天并没有治他的罪,只希望他以后好好表现。

    就这样,在武则天的轻松调解下,狄仁杰对娄师德的成见便消失了。武则天在他们二人的合力辅佐下,治理朝政得心应手。

    用人管人一点通:

    企业的高层领导人,如果面对员工之间的矛盾束手无策,只能使其关系更加恶化,导致双双离开公司,这样,不但会给公司造成损失,还能影响到领导的声誉。

    11.巧定“游戏规则”,有效促进竞争

    在经济飞速发展、竞争激烈的今天,不但企业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而且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竞争也异常激烈,这样,为了使这种竞争不威胁到企业的正常运转,员工之间一定要遵循竞争的规则,而这个规则就需要管理者巧妙地制定了。

    盛田昭夫是日本索尼公司的董事长,他比较注重和员工沟通,经常去职工餐厅就餐就是其与员工沟通的一种方式。

    一天中午,盛田昭夫像往常一样在职工餐厅吃饭。他边吃边环顾四周,扫视一圈过后,他看到了一位精神沮丧的年轻职工。盛田昭夫端着饭盒便走了过去,与这位员工攀谈起来。盛田昭夫的一脸诚意打动了这位职工,他向盛田昭夫吐露了真言。原来,这位年轻职工是一个大学生,他毕业于日本有名的东京大学。本来他有一份很好的工作,不过他异常向往索尼公司。后来,他终于如愿以偿,进入了索尼。起初,他感到非常的骄傲和自豪。可是,没干多久,他的那种自豪感已经荡然无存。因为,他认为自己所在部门的那位科长很平庸,不仅自己没有能力,而且还不断压制下属,在压制的过程中还带有人身攻击。这位年轻职工对他的科长失去了信心,也对他心目中的索尼失去了信心。

    听了这位职工的肺腑之言后,盛田昭夫顿时陷入了沉思。他认为,既然公司中有这种现象存在,就绝对不会仅有这一例,这种压制人才的做法无疑会束缚索尼的发展。盛田昭夫非常重视这件事,随后他便在人事制度上作了一些改革。他的改革策略如下:在公司内部发行小报,各部门可以在小报上刊登招聘广告;公司中的员工可以量力而行,去需要招聘人才的部门面试,自己所在部门的上司无权干涉自己的“内部跳槽”。除此之外,索尼还规定,员工每隔两年可以调换一次工作。有了这些制度之后,索尼的员工激情高涨,因为他们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

    索尼公司的用人原则可以说是接近完美的,对于一个大公司来说,具有很理想的仿效价值。

    这种体制的好处有两点:

    第一,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当员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后,才干被埋没的现象便很少发生,员工的埋怨声会因此大减,从而制造了和谐的工作环境。而且,员工能够从体制中看到提拔的希望,从而努力工作,尽量发挥自己的才能。

    第二,减少公司的支出费用。有了这样的体制,员工容易产生归宿感,不会轻易跳槽。这样一来,公司不会因人才流失而大量地招聘一些生手,从而节省了一大笔培训费。

    第三,能够促进良性竞争。

    甲、乙、丙三人住在一块,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在夜深的时候出去玩一次。不过,每次出去的时候,他们都要从一户人家的墙头翻过去。户主发觉后非常生气,于是在他们翻墙的地方挖了个大坑,并将其改装成为露天厕所。

    不久后的一个深夜,他们再次出去玩。虽然没有月光,但这对他们毫无影响,他们很快就来到了那户人家的墙头。甲动作非常麻利,转眼间就爬上了墙头并跳了下去。他跳进茅坑后,乙已经爬上了墙头。他爬出茅坑后非但没有提醒乙不要跳,反而让乙抓紧时间跳,乙就这样掉进了茅坑。他赶紧爬出来,正准备提醒刚爬上墙头的丙时,却被甲捂住了嘴巴。就在一刹那,丙也掉进了茅坑。

    此时,甲才小声告诉乙:“只有这样,他才不会将我们掉茅坑的事情说出去。”

    如果将甲乙丙三人的故事稍加引申,便可以用在企业管理上,因为这可以看作是恶性竞争的一种表现形式。有些员工为了不让其他员工超过自己,往往不愿意将自己吃亏后得到的经验告诉同事,而宁愿看到同事吃自己吃过的亏。

    当然,恶性竞争的表现形式有很多。比如,通过关系升职、诬陷竞争对手等。

    而索尼公司的这种体制却能够促进良性竞争,因为员工要想不断进步和得到提升,只有一条路可以走,这条路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索尼公司的这种用人体制并不适合小公司或小型企业。因为小公司或小型企业内部的工种比较少,绝大多数的员工都在做同一工作,即使能够调换工作,也只是搞特殊,不能够大众化。

    用人管人一点通:

    企业领导人能够巧妙地制定“游戏规则”,可以使员工之间在竞争中促进技能的增长,而不会使其产生矛盾。

    12.不要英雄主义,团队是最重要的

    企业领导人在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以各种方式向员工说明团队合作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每个人都是团体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企业需要的不是英雄和天才,而是众多普普通通、踏实肯干的员工。

    一天,主人正在睡觉,嘴巴、鼻子、眼睛和眉毛开始了一场激烈的争论。

    首先,嘴巴挑起了话头。它不满地对鼻子说道:“你并不比我强,但你的位置却在我之上,真是不公平!”

    鼻子并不同意嘴巴的看法,它反驳说:“我能够辨别食物的味道,主人在我的引导下才能够选择味道鲜美的食物,然后才用得上你。我的位置比你重要,当然应该摆在你的上方。”

    嘴巴不再说话,但它的话激起了鼻子的不满。鼻子认为,眼睛没有什么本事,却处在自己的上方。于是,它质问眼睛为什么会处在自己的上方。

    眼睛毫不示弱,它骄傲地对鼻子说:“我可以帮主人看到他想看的东西,你是不能做到这点的。而且,只有在我的引导下,主人才会带着你去闻东西。因此,我的位置就应该在你之上。”

    鼻子不再反对眼睛,而是和眼睛站在了一起。它对眼睛说:“处在你之下,我并不感到委屈。但我们都处在眉毛的下方,难道你觉得公平吗?”

    眼睛正准备对眉毛说些什么,眉毛却先开口了:“我不想与你们谈论我的本事,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出现在你们的上方。但有一点我知道,如果我摆在你们的下方,主人一定不会要我们组成的这张脸。”

    脸是一个整体,脸上的各个部分这么分布,自然有其合理性。每个部分的作用都不可忽视,因为缺少任何一个部分,就无法形成一张完整的脸。然而,这么简单的道理,有些人还是不懂,比如下面故事中的三个和尚。

    三个化缘的和尚同时在一个荒废的庙中相遇,作为和尚,他们都为该庙香火的断绝感到羞愧。于是,三人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和尚甲说:“肯定是因为管理该庙的和尚不虔诚,菩萨不愿意显灵,导致庙里没有了香火。”

    和尚乙说:“一定是该庙的和尚非常懒惰,从来没有想过把这座破庙整修一下,香客看到如此破烂而缺乏生气的寺庙,自然不愿意再来烧香拜佛。”

    和尚丙说:“一定是该庙的和尚擅离职守,不愿意去外边化缘讲经,以至于没有人知道这里有一座庙。”

    三个和尚各执己见,丝毫不愿意退让。为了证实自己的观点,他们三人都留了下来。和尚甲聚精会神、虔心修佛;和尚乙不辞辛劳,将寺庙翻修了一遍,并且将地打扫得干干净净;和尚丙四处奔波,到各家各户去化缘讲经。在三人的共同努力下,香客络绎不绝,庙里的香火越来越旺盛。

    此时,三人又开始了争论,都将功劳归于自己的努力。由于都不服输,他们的争论一直持续下去。就这样,寺庙的香火一天天又恢复了惨淡的景象。

    其实,寺庙香火的旺盛是三个和尚共同努力的成果。任何一个和尚的不努力都会影响到香火的旺盛,他们是一个共同的团体,因此,功劳应该归他们三人组成的团体所有,而不是具体到他们的每一个人。

    企业的效益以团体效益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企业中的所有员工组成了一个可以创造团体效益的团体。在这个团体中,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职责,都要做出与自己报酬相应的工作成果,正是因为这些大大小小的成果的综合,才构成了所谓的团体效益。

    用人管人一点通:

    看一个企业有没有生机和活力,要看整个企业团队的精神风貌,而不在于个人的能力,个人只能代表某一部分,不能代表整个团队。只有整个团队的共同努力才能为企业创造可观的利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