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人用人管人并不难-交流要积极,沟通要高效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是一个善于与下属沟通的管理者,沟通是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一种手段。在沟通的过程中,管理者既可以认识到自己的疏忽和纰漏之处,又可以弄清楚导致员工不满或抱怨的缘由。在对自己和员工有了充分而又全面的认识后,管理者便可以轻而易举地引导员工为同一个目标努力和奋斗。

    1.与下属交谈要注意的问题

    作为管理者,少不了要与下属沟通,而最直接的沟通方式就是交谈。

    一般说来,管理者与下属之间的谈话主要有以下4种功能。

    (1)监督功能

    通过谈话,管理者能够了解下属的工作情况,从而能够监督下属是否在按照要求工作。

    (2)参与功能

    在研究执行决定的过程中,如果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管理者可以让员工积极参与,从而可以找到一个比较全面的解决办法。

    (3)指示功能

    通过谈话,管理者能够直接传递上级的指示或管理者本人的决定。

    (4)知人功能

    通过谈话,管理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各个员工的情况。另外,管理者可以通过员工说话的表达方式、回答问题的语气等确定员工的基本性格特征。

    从本质上来讲,谈话既是一种交流信息的方式,又是一种交往方式。

    为了能够保证交谈的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谈话效果,管理者有必要多多了解谈话的艺术。

    作为管理者,在与下属交谈的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掌握哪些技巧呢?不妨参考以下几点。

    (1)使下属敢于讲话

    谈话是一种双方都要参与的交流活动,而不是一方说另一方听的交流活动。如果在与下属的交流过程中,下属不敢开口或不愿意开口,谈话局面无疑会陷入僵局。因此,企业管理者在与下属谈话时,一定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下属的说话欲望。

    (2)激励员工讲真话

    谈话过程中,有些员工由于种种原因不愿意讲出他们心中的真实想法,以至于管理者了解到的情况不真实。如果管理者按照这种不真实的情况去处理问题或指定策略,无疑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消除下属的种种顾虑,让他们敢于讲真话。要做到这一点,企业管理者本人在言行上就应该有所注意。比如,在与下属交谈的时候,管理者必须去掉专制、蛮横的作风,采用坦率、诚恳、求实的态度。

    (3)要抓住主要问题

    与下属进行工作上的交流时,管理者必须突出谈话的重点,做到扼要紧凑。

    第一,企业管理者一定要以身作则,在一般的礼节问候之后,应该迅速地转入正题当中,尽快地阐明问题的实质;

    第二,企业管理者要使下属意识到:时间非常宝贵,回答问题必须简明扼要,一定不要讲一些与主题无关的话。

    (4)活跃谈话气氛

    管理者在与下属谈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创造一个活跃的谈话气氛。如果做到了这点,当管理者提出一个问题或陈述一件事情时,下属就会积极回应。活跃谈话气氛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管理者在听取下属陈述时,可以对下属微笑,可以表示赞同地点点头,还可以充满热情地用“好”字称赞。

    (5)掌握好评论的时间和分寸

    管理者在听取下属的陈述时,不要在下属的谈话过程中发表评论性的意见。如果真要发表评论,也应该待下属的陈述完毕时。还要注意的是,发表评论的时候一定要表达谨慎,措辞严密,以便作为定论。另外,领导人在发表自己的评论时如果能够采取劝告或建议的形式,下属就更容易采纳接受。

    (6)遇事要避免冲动,善于克制自己

    当下属陈述的情况令管理者不满时,管理者一定要冷静,千万不要因为一时冲动而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滔滔不绝地讲述一番。

    (7)及时回应下属

    下属在陈述的过程中肯定有停顿的时候,管理者应该在下属停顿的时候积极地配合下属。出现停顿一般有两种情况,管理者应该区别对待。一种情况是下属故意停顿,这样做是为了观察一下领导对自己讲话的反应。这时,管理者有评论的必要,以便鼓励部下继续讲述下去。另外一种情况就是思维突然中断所引起的停顿。当下属在陈述过程中出现这种情况时,管理者最好采用“反向提问法”,以此来帮助下属接通原来的讲述思路。比如部下刚刚讲到“一台新机器为什么会突然停止运行了呢……”突然出现停顿,管理者可以及时地反问:“难道这就意味着新机器真的停止运行了吗?”

    (8)克服社会知觉中的最初效应

    在谈话的过程中,管理者一定要克服社会知觉中的最初效应。所谓“最初效应”,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先入为主”。有的人容易被这种效应控制,并且还具有“造成某种初次印象”的能力。作为管理者,在与下属交谈时必须保持客观的态度,公正评判每个下属的陈述。

    (9)不放过一切谈话机会

    谈话可以分为两种方式:正式的和非正式的。正式的谈话指在工作中进行的谈话,而非正式的谈话是在工作之余进行的。作为管理者,不应该放弃非正式的谈话机会。因为这种谈话方式是在下属无戒备的心理状态所进行的,管理者有时可以从中得到意外的信息。

    用人管人一点通:

    作为管理者,在与下属交谈的过程中,要注意方式和技巧,如果方法不当就会影响到和下属间的沟通,甚至还会影响到自己的形象和威信。

    2.在下属面前要注意说话方式

    据统计,管理者要想管理好员工,90%要借助语言,正所谓“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管理者在与下属谈话的时候,不仅要遵循一定的程序、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场所,而且要注意语言本身会给下属造成的不良影响。

    一般来讲,优秀的管理者在讲话的时候,是不会犯以下几种毛病的。

    (1)套话连篇

    例如:“你的成绩是主要的,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由于我水平有限,再加上掌握的情况不是非常的全面,以上所讲的并非都正确,对的请你接受,错的请你原谅”,等等。

    这样的话便是名副其实的套话,员工听完这样的话后,会感到无所适从。因为,管理者的这些话没有明确的对错标准,员工不知道自己对在哪里,错在哪里。在以后的工作中,员工还是不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2)自我吹嘘

    例如:“我在你这年龄早就……”,“记得我当时在那里负责时只有××岁”,“我们当时的工作条件要比你们现在艰苦得多”,“你不要再说了,说得再多、再难,反正你干的事我都干过”,等等。

    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本来已经是上下级关系,从这点来看,员工还是比较尊重管理者的。为了能够使自己有一天成为管理者,他们希望从管理者那里得到一些实用的知识和经验。如果管理者不能够理解这一点,在员工面前进行一番对他们来说毫无价值的自我吹嘘,自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感。

    (3)言过其实

    例如:“你是我最佩服的”,“你的涵养特别好”,“你的功劳最大”,“你的群众基础最牢”,“你是最有德性、最具全面的非常难得的人才”,等等。

    赞扬的目的本来是为了激励员工,让员工对工作更加投入,但这种夸大其词的赞扬却不能达到这种效果。因为这种夸大其词的赞扬是不合实际的。员工的理解能力再差,也能分辨出这种赞扬是发自上司内心的还是随口应和的。有些时候,员工甚至会把这种赞扬当作上司对自己的一种讽刺,从而影响到双方的关系。

    (4)人前说人

    例如:“在这方面×××要比你差得多”,“×××的工作不如你”,“×××的能力不如你强”,“做这项工作,×××不如你合适”,等等。

    如果管理者在下属面前说三道四,特别是在谈话中涉及他人的缺点和不足,不仅会破坏谈话的气氛,还容易产生流言飞语。

    (5)主观武断

    例如:“我所分析的绝对没错”,“×××对你的评价是完全对的”,“你别再解释了,绝对是你的错或绝对是你不对”,“你所做的、所讲的百分之百的只能由你自己负责”,“你还有什么可说的呢”,等等。

    如果管理者总是自以为是,不能倾听下属的意见,容易引起下属的不满。

    (6)人身攻击

    例如:“我问你,你长没长脑袋”,“你真的不配当这个角色”,“少逞能吧,看你那模样”,等等。

    这类话语会刺激或伤害下属的心灵,使其感到人格受到了侮辱,甚至会导致下属丧失自尊和自信,索性“破罐子破摔”。

    (7)居高临下

    例如:“你不听也得听”,“我希望你接受承认这一点”或“你没意见也好,有意见也罢,反正就这么定了,反正就这么办”,等等。

    与其说是谈话,不如说是在下命令,给人一种受训的感觉。假如下属一直感到自己在受训的话,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压抑感,谈话是很难顺利进行的。

    (8)虚张声势

    例如:“你倘若再这样的话,我就……”,“这是上级要求和有关政策规定,你非得这样不可,否则,后果自负”,等等。

    这类虚张声势的官腔官调,会让下属丧失对管理者本人的信任,还会让下属感到无所适从。如此一来,谈话的目的就难以达到。

    用人管人一点通:

    作为一个管理者,要想在员工面前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必须要注意什么话该讲,什么话不该讲;什么话会伤人,什么话会暖人。掌握了这种说话技巧就更有利于与员工交流,促进管理。

    3.沟通要灵活,有效即可

    一般来说,不同的员工有不同的性格。管理者在摸清他们的性格后,采用不同的方式与员工进行沟通。

    有这样一个笑话:

    一家公司门口,两个工人正在奋力地搬运一个大木箱。他们虽然累得精疲力竭,但箱子却并没有被移动半点。

    最后,门里面的那个人说道:“我看算了,我们绝不可能把箱子弄出去了。”

    “你说什么?把箱子弄出去?难道不是搬进去吗?”门外面的人嚷道,“我还以为,我们正试图将它搬进去呢,怎么不早说啊?”

    从这个笑话中可以看出,沟通不当往往会适得其反。为了能够正确沟通,管理者在与下属沟通的时候要注意:

    (1)话不在多而在精

    墨子是战国初期宋国人,是当时很有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墨子的一个学生曾经问他:“老师,多说话到底好不好。”

    墨子为这个学生举了两个例子:“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水边的蛤蟆和到处乱飞的苍蝇。它们总是不知疲惫地叫个不停,就是不想被人们忽视。然而,无论它们叫得有多么卖力,叫得多么辛苦,人们始终对它们的叫声充耳不闻,对它们的存在视而不见。雄鸡的做法则与蛤蟆和苍蝇不同。每当黎明出现时,它便站在屋顶,迎着朝阳昂首啼叫。人们一听到它的叫声,便起床迎接新的一天。”

    墨子接着说道:“蛤蟆和苍蝇整天叫个不停,换来的是人们的忽视;雄鸡每天早上只叫一小会,人们却能够闻声而动。说话也是同样的道理。”

    有些管理者认为,要想让员工完全听懂自己的话,一定要多与员工沟通。于是,他们会不厌其烦地找员工交流。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犯下了与蛤蟆、苍蝇类似的错误。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让员工感到烦躁,最终对管理者的话不予理睬。

    作为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让自己的表达更简洁明了,使得员工能够轻松理解管理者的期望。这样一来,员工在短暂的交谈之后就能明白管理者的话,管理者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既然管理者与员工沟通的目的达到了,就没有必要再继续交谈下去了。

    (2)沟通要因人而异

    孔子和他的几位弟子在游学时曾路过一个村庄,当时他们又累又渴,于是把马拴在村旁的一棵树上,并在另一棵树下休息。他们坐在地上,边喝水边聊天,正在这时,他们的这匹马用力挣断了束缚它的缰绳,立即冲向附近的麦田吃起麦苗来。麦田的主人非常生气,一怒之下扣下了它。

    当时子贡也在场,他是孔子弟子中特别突出的一位,不仅口齿伶俐,而且善于辩论。见到老师的马被人扣下后,子贡马上走上前去与麦田主人理论,争取通过和解的方式把马要回来。然而,麦田的主人毕竟是个农夫,他听不懂子贡文绉绉的大道理,不愿意理会子贡,子贡只好无功而返。

    这时,孔子的另一位弟子表示愿意替老师将马要回。这位弟子在不久前才归入孔子门下,其才华远远比不上子贡,但孔子还是同意了他的请求。

    他不紧不慢地走到麦田主人的跟前,笑着说道:“我的马吃了你的麦子,自然是我的不对。然而,你有麦田,我也有麦田。我们的田地离得又不是很远,难道你能保证自己不会有疏忽的时候?如果你此时扣了我的马,以后你的牛吃了我的庄稼后,我又该如何做呢?我们同是种庄稼的人,难道不能够相互谅解吗?”

    麦田主人听了他讲的道理后,心情顿时舒畅,表示不再追究此事。于是,这位弟子顺利地把马牵回来了。

    在企业里,有些员工性格比较内向,管理者在与他们交流的时候,最好不要与他们开玩笑;有些员工自尊心比较强,管理者在与他们交流的时候,一定要更加注意自己的用语,千万不要让他们感觉到自尊心受到伤害。

    用人管人一点通:

    如果管理者在与员工沟通的过程中,不知道根据不同的员工采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就会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

    4.掌握好批评火候

    管理者在批评下属时,一定要讲究一些方法。因为批评下属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如果批评不当,不仅难以达到批评的目的,而且会造成很多负面影响。

    批评的方式有很多,不同的批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1)指责式的批评

    在企业管理工作中,这种批评方式是最常见的,这也充分反映出部分管理者工作方法的简单粗暴。殊不知,思想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循序渐进。

    不过,不要把必要的严肃批评与此混淆。在进行严肃批评前,要指出错误的症结,然后让被批评的员工明白后果的严重性,从而使其能做出深刻的反思。

    (2)相互交流式的批评

    在企业管理中,这种批评方式是必要的。在这个过程中,犯错误的下属会对自己的错误进行阐述,或者寻找借口为自己开脱。管理者听完下属的阐述后,会找出适合的论据加以批驳,从而进一步达到明辨是非,统一认识的目的,最后使被批评者认清错误并改正错误。

    (3)传达式的批评

    管理者在和批评对象交谈时,可以明确指出其所犯错误对本部门工作的影响,或者将上级领导的批评一五一十地传达给被批评者,使其充分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4)不直接点名式的批评

    有的错误具有普遍性,诸如劳纪问题、责任心问题,等等。管理者在这时候最好采用这种批评方式。如此一来,仿佛是在每一个人面前放了一面镜子,让每个人自己去对照、去反思自己有没有犯过这种错误。

    (5)承担起责任式的批评

    管理者在批评犯错误的下属之前,先要承担属于自己的那份责任。如果管理者采用了这种批评方式,在让下属明白自己错误的同时,还会获得下属的拥戴。

    管理者在批评下属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批评方式。除此之外,为了能够充分发挥批评的作用,管理者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搞清事实再批评。

    要进行批评,必须要找对批评对象和查清出错的原因。如果管理者因激动而不分黑白地批评了一位无辜的下属,就会让这名下属感到莫名其妙,进一步感到委屈或抱怨;如果管理者找对了批评对象,但没有弄清出错的原因,被批评的员工即使能够接受批评,也不知道以后需要在什么地方改正。

    第二,批评要针对对象和错误大小。

    管理者在批评下属的时候,一定要依据当事人的性格特征或所犯错误的大小做出适当的批评。比如,性格内向的员工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批评这样的员工时,应该以鼓励为主,语气要委婉;对于那些生性固执或是自我感觉很好的员工,可以直截了当地告诉他犯了什么错误,然后提醒他及时改正。另外,如果员工犯下了严重的错误,管理者应该对他进行正式、公开的批评,这样既可以加深员工对错误的认识,同时又能够给其他员工敲敲警钟;如果下属犯的错误较轻,最好不要小题大做,在私下批评就可以了。

    第三,让下属认识到自己犯下的错误。

    管理者不仅要查清下属在工作过程中出错的原因,还要让下属认识到这些错误。如果下属在接受了批评之后,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也不知道自己犯下的错误给企业造成了什么损失,就会再次犯下错误。

    第四,不要大发脾气。

    下属犯下的错误再严重,管理者在进行批评的时候也不能大发脾气。因为这样做不仅使管理者本人在下属面前失去威信,而且会让下属觉得自己的上司对自己有成见。

    第五,对事不对人。

    管理者在批评下属的时候,要抛开成见,一定要做到对事不对人。这样做不仅容易令下属客观地认识自己的问题,使得下属心服口服,而且还能在部门内部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工作环境,可以使下属不再为了个人利益而产生拍马屁的想法。

    第六,不要威胁下属。

    威胁下属容易使下属产生这样一种感觉——“仗势欺人”,同时,这样做很有可能造成管理者与下属之间的对立。从而影响部门内部的团结合作。

    第七,批评的时间不宜过长。

    如果下属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那么就应该很快地结束这次批评,以免过多的批评令下属感到厌烦。

    用人管人一点通:

    管理者在批评下属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批评方式。否则,会伤害员工的自尊心,使其无法振作起来,而影响到以后的工作。

    5.循循善诱,讲理时拿出实在的数据

    管理者在说服下属的时候,除了要摆事实外,还要讲道理。如果道理讲得无懈可击,下属就会感到自己理亏,不会再与管理者辩驳。如此一来,既有效果又节省了时间。

    在这里,简单介绍两种讲道理的技巧。

    (1)声东击西

    春秋末期,齐国国君齐景公酷爱狩猎,在宫中养了许多猎犬和猎鹰。一次,负责饲养猎鹰的人无意放走了一只猎鹰。齐景公知道后非常生气,要治养鹰者死罪。当时,晏子正在一旁。为了能够阻止齐景公,他赶紧说道:“一定不能轻饶此人,他至少犯了三条大罪,希望大王能够听我慢慢道来,以便能够让众人信服。”齐景公听后很惊奇,答应了晏子的请求。

    接着,晏子开始罗列养鹰者的罪过:“首先,此人没有尽其职责,结果弄丢了一只猎鹰,妨碍了大王狩猎;其次,大王一向爱民如子,而此人却将鸟弄丢,使得大王要治人死罪;再次,大王治人死罪后,必然会引起各诸侯嘲笑大王将人命看得比鸟还轻。仅这三条大罪,就足以治其死罪。”

    听完晏子的话后,齐景公马上放了养鹰者。

    无独有偶,后唐时期,庄宗李存勖也爱狩猎。一次,庄宗一行数十人出外狩猎。为了追赶猎物,他们慌不择路,直接从老百姓的水田里驰马前进,结果毁坏了不少庄稼。该地的地方县令听说此事后,立即赶来阻止,惹得龙颜大怒。

    庄宗一气之下要杀死县令,随员中的一位大臣立即将该县令逮起来,当着庄宗的面斥责道:“你可知自己犯下了大罪?明知道皇上喜欢打猎,还要让老百姓种庄稼,结果弄得皇上不能追赶上猎物。即使老百姓吃不上饭,交不上赋税,也不能够阻碍皇上狩猎。”

    这位大臣斥责过后,便请求庄宗治其死罪。庄宗会心一笑,令其放了县令。

    在说服下属的时候,可以采用这种声东击西的办法。先是赞成下属,然后顺其思路推论出下属观点的荒谬。当下属知道自己的观点站不住脚时,自然无话可说。

    (2)巧用数据

    一对热恋的青年决定结婚,但在婚事的安排上出现了分歧。女方总嫌男方太小气,不肯多出钱,两人为此闹得很不愉快。于是男方打出了数据王牌,给她算了一笔总账。他说:“结婚是人生大事,喜酒是不能不办的。你我双方的亲戚朋友是不能不请的,因此没有15桌酒席是不成的,若每桌800元,总共需要1.2万元,这笔钱是省不下来的。”他又说:“家具是必须要买的,你上次看到的那套家具,虽说要1万元,但我认为这是一辈子的事,也是省不下来的。”

    “另外彩电、DVD机、音响,还有洗衣机、空调、电冰箱也是要买的。不然怎么叫现代化呢?这些全买齐了,少算也得8万元。”

    “还有衣服、床上用品等,这些七零八碎的开销,又得5万元,你算一下总共要花多少钱?”女青年一算:“这可要花近13.2万元。”

    男青年说:“结婚后,就算每月省下500元,要还清这些债得多长时间啊!”

    女青年一算:“那得22年!”

    男青年接着说:“再过22年,你我都岁数大了,还要不要孩子?有了孩子,还能省下这些钱吗?”女青年从来没算过这笔账,这么一算,她也沉默了。最后女青年被说服了,于是按现有的财力重新计划他们的婚事。

    用人管人一点通:

    管理者在说服下属的时候,不妨罗列一些相关数据。因为有些时候,数据很能说明问题。比如,当员工的业绩下降后,管理者可以将下属前几个月的业绩调出来,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事实胜于雄辩,一串串合乎情理的数据便是事实的一种表现形式。当这些数据摆在下属的面前时,即使是善于雄辩的下属,也不得不低头。

    6.属下也需要关怀,该称赞就称赞

    作为员工,一定很希望得到管理者的赞美。当管理者的赞美恰到好处时,员工将会受到巨大的鼓舞,这种鼓舞将会像火把一般点燃员工的工作激情。

    一天晚上,一家大公司发生了被盗事件,但盗窃者并没有得逞。原因有些让人感到吃惊:该公司聘用的一位保洁员不顾生命危险,与盗窃者进行了一场顽强的搏斗。

    在这样一个拥有数百名员工的大公司里,论地位、论工资,这位保洁员都难以在公司里引起重视;论责任,防火防盗这些事情与一个小小的保洁员也没有直接的联系。然而,是什么让这位保洁员产生如此强烈的正义感呢?

    后来,有人从他的口中得知:他之所以会这样做,是因为该公司的总经理每次看到他在辛勤工作时,总是微笑着表扬他把地扫得很干净!

    一句简单的表扬竟有如此大的驱动力,它竟然能够驱动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员工愿意以生命的代价保护公司的利益不受侵犯!

    作为一个管理者,多少应该能够从中有些体会。或许一句赞美的话并不能够让员工誓死捍卫公司的利益,但一句合适的称赞往往能够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如果一个管理者不能够适时表扬或赞美员工,就有可能挫伤员工的积极性。

    古时候,有位王爷一向严肃,非常不善于表扬人。为此,有人主动求取他的表扬。

    这位王爷府中有位名厨,他特别擅长做烤鸭。府中的人吃了他做的烤鸭后,都会举起大拇指表示称赞。唯独作为一府之主的王爷在吃完名厨做的烤鸭后,从来没有做出任何带有表扬或鼓励的表情,更不用说是带有表扬性质的举动了。名厨很生气,但又不敢质问王爷。于是,他总在琢磨着如何让王爷“开窍”。

    一天,王府中来了贵客。为了款待贵客,王爷令厨房准备一桌好菜,这位名厨的烤鸭自然是少不了的。

    饭菜烧好后,王爷和贵客随后入席。王爷坐定后,立即给客人夹了一条鸭腿,随后想把另一条鸭腿“据为己有”。王爷在翻遍整盘烤鸭后,却找不到烤鸭的另一条腿。他心中有些不悦,小声问站在身后的名厨:“怎么只有一条腿呢?”

    名厨低声回答:“不瞒王爷,府中的鸭子全都是一条腿。”

    王爷不再追问,继续吃饭。饭后,王爷把名厨带到后院,想让厨师看看鸭子到底是几条腿,然后批评他一番。

    他们来到后院后,鸭子正在地上休憩,正好露出一条腿。

    名厨说:“王爷您看,鸭子都是一条腿啊!”

    王爷没有理睬名厨,他使劲拍巴掌,结果鸭子都站了起来。王爷反问道:“你看,鸭子到底是一条腿还是两条腿啊?”

    名厨接过话头:“鸭子本来是一条腿,在您鼓掌之后才变成两条腿的。”

    这位名厨为了得到王爷的表扬,竟然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可谓用心良苦。名厨做的烤鸭的确让人眼馋,要不然府中的人就不会夸他,王爷也不会在入席后就连忙为贵客夹一条鸭腿。总之,名厨的表现得到了王府中所有人的认可,包括王爷在内。名厨并没有什么过分的要求,他只想得到王爷的表扬。然而,王爷就是没有夸人的习惯。

    作为管理者,一定不要像故事中的王爷那样,适当的时候还是要开开“金口”,表扬一下有进步、有成绩的员工。

    与同龄人相比,幼年的巴顿是不幸的,因为他有“阅读失常症”。这是一种生理缺陷,它会给人的阅读和拼写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巴顿小时候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差。尽管他如何努力和勤奋,他的考试分数总是不能有明显的提高。于是,同学们总是想着法子来戏弄他。

    然而,巴顿是一个坚强的孩子,他将同学们的嘲笑和羞辱抛在脑后,仍然一如既往地努力学习。巴顿的行为引起了老师的主意,而且得到了老师的喜爱。在老师的耐心帮助下,巴顿的拼写和朗读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他的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进步。正所谓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努力没有白费,他的梦想终于实现,因为他顺利考入了西点军校。

    在西点军校学习的时候,他仍然坚持努力学习。然而,军校的课程比原来的课程毕竟要难得多,巴顿虽然毫不懈怠,但还是没有如期毕业。不过,有志者,事竟成。在别的同学毕业一年后,他如愿以偿地拿到了军校毕业证。

    从巴顿的求学经历中可以看出,他的确是一个有耐力和韧性的人。他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征服了上天安排给自己的种种困难,最终将自己磨炼成一个有用的人才。

    1915年,美国与墨西哥之间的战争爆发了。此时,巴顿已经入伍,他的身份是美军上尉。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此时的巴顿性格异常暴躁,往往会出口伤人。因此,同级军官不愿意与他为友,他的属下也常常发牢骚。

    尽管如此,他对潘兴将军始终毕恭毕敬。潘兴将军是这次战争中的美军总指挥,正是在这次战争中,他接触了巴顿。那么,是什么让性格暴躁的巴顿对这位总指挥如此臣服呢?

    其实,潘兴将军是一个善于鼓励人的高级将领。每当巴顿有了成绩的时候,潘兴将军都会笑着对他说:“好样的!”可以说,巴顿从小到大受到的表扬还没有他在这次战争中受到的表扬多。从小受人嘲笑的巴顿被潘兴将军的表扬感动了,他庆幸自己遇到这么一位好将军,并下定决心要在这场战争中立下辉煌战绩,从而报答潘兴将军的知遇之恩。

    一次,巴顿接到任务后,带了十余名士兵便出发了。结果,他们在途中遇到了数十名土匪。跟随巴顿的这些士兵顿时慌了手脚,不知如何是好。然而,巴顿临危不乱,指挥沉稳,不仅击毙了匪首,而且带领士兵安全撤退。

    其实,像这样的遭遇战时有发生,根本没有什么稀罕的。但这次遭遇战与以往遇到的遭遇战有所不同,因为巴顿击毙的匪首不是一般的小头目,而是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大土匪。巴顿在这次遭遇战中的表现再一次得到了潘兴将军的认可,为了能够激发巴顿的强烈斗志和满足他的求胜心理,潘兴将军这次没有像以前那样只是对巴顿进行口头上的表扬,他让巴顿出尽了风头。

    潘兴将军首先将全军将士召集起来,在全军面前表扬了巴顿,使他的成绩得到全军上下的认可。随后,潘兴将军又在军中组织了记者招待会,通过媒体报道巴顿的英雄事迹,让巴顿的名字响遍美国。很快,巴顿就成了一位在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潘兴将军的做法将巴顿心中的热火彻底点燃了,他让巴顿得到了无数美国人的认可,使得巴顿再也不会为自己的生理缺陷感到自卑。从此,巴顿将自己的全部精力投入了保家卫国的战争之中,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辉煌战绩,并最终成为一位优秀将领。

    巴顿的暴躁性格始终没有改变,但他却始终没有冒犯过潘兴将军。

    巴顿对潘兴将军的尊敬和爱戴,与潘兴将军巧妙的赞扬方法是分不开的。巴顿因为生理缺陷从小就开始遭受人们的白眼和嘲讽,他的心中无疑充满了自卑感。尽管他后来考进了西点军校、成为了军官,但这种阴影是很难从他的心中消失的。终于,他遇到了潘兴将军。潘兴将军的一次次真诚的表扬让他得到了认可,使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价值,但这并不能保证以后他不会受到自卑的束缚。不过,潘兴将军后来的这次非同寻常的表扬给巴顿带来了一次强烈的震撼,巴顿的自豪感已经将自卑感完全掩盖了。可以说,潘兴将军的表扬成就了一位杰出的美军将领。

    泰戈尔说:“赞美令我羞愧,因为我暗自乞求得到它。”从伟大诗人泰戈尔的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不仅是泰戈尔本人,而且所有的人都希望得到赞美。因为在赞美一个人的同时,也是对他表现的认可和肯定。

    管理者要想运用合适的赞美方法来温暖员工的心,必须先了解一些赞美的方式和赞美的尺度。

    一般来讲,赞美分为开放性的赞美和含蓄性的赞美两种。

    开放性的赞美是指用明确的语言赞许对方,不过让对方接受这种赞美的方式有很多,比如直接表达、便条、书信、邮件,等等。

    含蓄性的赞美是指用一些动作或模糊性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赞赏之意。比如,向员工竖起大拇指、听完员工的话后鼓掌等。

    管理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赞美方式。另外,管理者在赞美员工的时候,还要能够把握尺度。否则,即使表达出了自己的赞美之意,也会让员工感到不自在。

    在赞美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赞美的话语不要太夸张,言过其实的“赞美”就成了“拍马屁”,会让人反感。

    第二,注意赞美的次数。值得赞美的时候就主动赞美,不值得赞美的时候就不要勉强去赞美。否则,过于频繁的赞美会让员工的耳朵生茧,从而达不到激励作用。

    第三,不要在安排任务的时候赞美员工。否则,管理者将会给员工留下一种虚伪的印象。员工在工作的时候,是不会因为这种赞美而卖力工作的。

    用人管人一点通:

    一位精明强干的老板,应该学会赞美员工。比如,时常塞给员工一张便条:“你的主意很棒!好好干吧!”“谢谢你能及时履行合同,希望今后仍能合作愉快”,等等。

    7.要想与下属交流,先拉近彼此距离

    如果管理者始终认为下属不理解自己的原因是下属本身的水平有限,那么管理者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够与员工交流的,只会令自己和下属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与员工进行有效地交流便成了一句空话。

    战国后期,楚国国君顷襄王在位时,宋玉担任楚国大夫。

    宋玉在任期间,常有人上奏指责他。为了澄清事实,顷襄王将宋玉召入宫中,以便当面质问。见了宋玉后,顷襄王厉声问道:“宋玉,你能不能让我的耳根清静清静?自从你上任开始,我总能够听到有人向我反映对你的不满。对你不满的人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包括各个阶层,你让我如何相信你呢?”

    从顷襄王的话中,宋玉知道自己惹怒了龙颜,如果不能够解释清楚,就会大祸临头。他立即伏地叩拜,忐忑不安地说:“臣有罪,弄得大王不得安宁。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众人对我的不满自然有他们的原因,但这并不表示我的做法是错误的。希望大王能够容许我讲一个故事,我相信大王听完这个故事后,就会明白其中的缘由。”

    顷襄王示意宋玉继续说下去,于是宋玉接着说:“先王时代,一位歌唱家曾在这个地方表演过。首先,他演唱了《下里》和《巴人》,这两首歌曲非常通俗,妇孺皆知,以至于数千人与他和唱,顿时歌声震天;接着,他唱了《阳阿》和《薤露》,这两首歌曲是民谣,流行程度不及《下里》和《巴人》,如此一来,和唱者仅剩下数百人;后来,他演唱了《阳春》和《白雪》,这两首歌曲不仅格调高雅,而且其中的韵律变化无穷,令人难以捕捉,结果,和唱者寥寥无几。这种现象说明,当歌曲的风格和境界达到一定程度时,能够和唱的人自然会减少,而能够理解的人将会更少,甚至没有人能够理解。”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遵循这个道理。例如,鸟中有凤,鱼中有鲲。凤凰稍一振翅,便可直上云霄,它能翱翔天空,知道天有多大,地有多高,而这些是在灌木丛中寻食的山鸡难以理解的;大鲲稍稍摆尾,便能潜入海底,它能畅游大海,知道江有多阔,海有多深,而这些是在池塘中嬉戏的小鲵难以理解的。”

    “既然如此,世上肯定有这样一类人,他们如鸟中凤和鱼中鲲,其思想和行为由于不平凡而难于被常人理解。所以,对我不满的人是因为他们不理解我,而不是因为我做得不对。”

    一个明智的管理者是不会这样做的。因为要想管理好下属,一定要与下属广泛地接触。在与下属接触的过程中,既要能够听懂下属的话,理解下属的行为,又要能够使下属明白自己的期望,理解自己。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交流的目的。

    因此,要想与员工之间进行心与心之间的交流,必须先要学会如何与员工同流。同流的方式有很多,这里列举三种。

    (1)示弱

    一位记者对一位政治家非常反感,因为他不能容忍这位政治家的趾高气扬。为了让这位政治家出出丑,他前去拜访,想搜集一些有关这位政治家的丑闻。

    记者以为政治家只会简单地回答自己几个问题,刚一进门就立即采访。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位政治家却说道:“今天我有的是时间,我们可以慢慢谈。”

    不多时,仆人将咖啡端上桌来。政治家端起咖啡喝了一口,立即大嚷道:“哦,好烫!”随手将咖啡杯扔在地上。仆人刚收拾好地面,政治家把香烟倒放入嘴中,然后从过滤嘴处点火。这时记者赶忙提醒:“先生,你将香烟拿倒了。”政治家听到这话之后,慌忙将香烟拿正,不料却将烟灰缸碰翻在地。

    政治家出了一连串的洋相,这更令记者感到意外。不知不觉中,他的那种挑战情绪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模糊的同情感。

    其实,这整个过程是政治家一手安排的。

    这位政治家的做法是一种示弱的行为。他的这一行为拉近了他与记者间的距离,从而改变了记者的敌对心态。

    管理者因与员工的地位不同,已经在无形中与员工间形成了隔阂。如果管理者还要刻意表示自己在某些方面强过员工,无疑会加深与员工间的隔阂。如果双方的隔阂无法消除,就无法进行顺利的交流。

    示弱是一种与员工拉近距离的好方式。通过示弱,可以让员工感受到:管理者并不是一直高高在上的,他除了管理我们外,跟我们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其实,示弱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在与员工接触的过程中,可以谈谈家中的困难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如孩子不听话、与妻子的关系不融洽,等等。

    (2)攻心

    战国末期,燕国的一位将领率领燕军攻下了齐国的聊城。

    此时,聊城有人去燕国离间燕国国君和这位燕将的关系。燕将听说燕王中了聊城人的离间计后,害怕回国后被燕王诛杀,不敢回去,于是就死死把守聊城。

    齐国失了聊城后,齐王派田单率军前去夺回领地。田单在聊城苦战了一年多的时间,不仅没有攻下聊城,而且牺牲了很多士兵。正在此时,鲁仲连出现了。

    鲁仲连,齐国人。他口舌伶俐,能言善辩,而且不拘一格,能够运用多种奇特而又巧妙的计策说服别人。

    鲁仲连见齐军久久不能攻下聊城,于是前来为田单出谋划策。他给燕将写了一封信,然后让士兵用箭将信射进城中。

    鲁仲连在信中对燕将说:“我听说,智者不会因错过时机而失去本可以得到的好处,勇士不会因惧怕死亡而使自己的名声毁于一旦,忠臣不会因保全自己而不顾国君的安危。如今,您因一时的愤怒而固守聊城,不愿意归国,使得燕王失去了一位臣子,这是对燕王的不忠。为了保全性命,您打算与聊城同归于尽,从而不能令齐国人感到敬畏,这是对自己勇气的否定。您虽攻下了城池,却因对燕王不忠而毫无功劳可言;您虽能够暂且保住性命,却因贪生怕死欲与聊城同归于尽而毫无名声可言。您的做法只能够使你功败名灭,这是没有智慧的表现。因此,为了不失忠诚和名声,为了能够载入史册,忠臣不会离开国君,勇士不会惧怕死亡,这也正是智者的作为。此时正是有关死生、荣辱、贵贱、尊卑的关键时机,而且这个时机一去便不会复返,希望您能够认真考虑,做出超出世俗的决定。”

    “楚国攻打齐国的南阳,魏国攻打齐国的平陆,而在这种紧急情况下,齐国仍然没有归顺秦国的心思。因为,齐国能够分清轻重缓急。如今,秦国大势已经形成,魏国因与秦国接壤将会受到直接的威胁;秦国一旦起兵,楚国形势便会变得非常危急。在这种情况下,楚、魏两国即使想占有齐国的领地,也会显得力不从心。因此,齐国是不会担心失去南阳和平陆的。至于聊城,齐国自然是不会善罢甘休的。更何况,齐国已经将楚、魏两军赶出了齐国领地,正在商讨夺回聊城,但燕王此时是不会派兵前来救援的。如此一来,您将会面临双重困难。一方面,齐国会动用全国的军队来围攻您;另一方面,您据守聊城已经长达一年,粮草辎重日益枯竭。依我所见,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聊城恐怕要被攻破。”

    “而且,燕国国内已经大乱,燕王和众臣都手足无措。燕国丞相栗腹率领十万大军攻打赵国,却被赵军围困在赵国。燕国虽是万乘之国,却要削地与赵国求和,令天下人耻笑。燕国如今破烂不堪,灾祸不断,国内百姓不知何去何从。在这种情况下,您却要死守衰破的聊城,与齐国全军对抗,无疑是墨翟之守,以卵击石;您手下的将士饿得几乎要啃食人骨,根本无心拒外,如同孙膑之兵,一触即溃。这些道理都是很明显的,只要稍微动动脑筋就能够想明白。”

    “我站在您的立场上考虑,认为与其死守聊城、殊死挣扎,不如保全军队、返回燕国。如果您能够把军队带回燕国,燕王肯定会非常高兴;士兵返回燕国后,能够见到自己的亲人,给亲人讲述你们在齐国如何与齐军作战的,您的功劳自然会得到燕国人的认可。如此一来,您既可以辅佐国君管理群臣,又可以安抚百姓稳住民心,功名可立。除此之外,您还有一条路可以走,就是投奔齐国。齐国会给你分封土地,让你比范蠡更加富有。您返回燕国也好,投奔齐国也罢,总之各有各的好处。希望您能够果断决策,为自己选一条路。”

    “我还听说,成大事的人是不会拘泥小节的,立大功的人是能够容忍小屈辱的,古代的管仲和曹子便是这样的人。管仲不择手段射杀齐桓公中,这是因为他想篡权;不愿意陪主人公子纠一起死,这是因为他怕死;后来被齐桓公束缚在囚车中,这是一种耻辱。如果一个人有过这三种经历,君主不会认为他是一个合格的臣子,平民百姓也不愿意接受他。如果管仲一直被囚禁,或者到死都没有被送往齐国,那么他的名字免不了会成为污秽之人和卑贱行为的代表。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奴隶都不愿意与他为伍,更何况世人!然而,管仲不以身遭囚禁为耻而以不能治理天下为耻,不以未与公子纠同死为耻而以不能够在众诸侯国中树立威望为耻,正是因此如此,它能够身带这三种令君主和百姓都不齿的行为而使齐国成为五霸之首,使得自己名扬天下而光照邻国。曹子身为鲁国大将,三战三败,使得鲁国丧失了五百里的领土。如果曹子计较这三次败绩而不愿意悔过,或者无颜再见鲁国国君而刎颈自杀,那么,他的名字免不了成为败军之将的代表。然而,曹子将三次败绩抛在一旁,返回鲁国与鲁国国君商议大计。后来,在齐桓公召集天下、会见各路诸侯时,曹子在会坛上仅凭着一把剑指着齐桓公的心口,脸色不变,言辞不乱,将三次战败带来的耻辱在一日之内洗清,令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威信顿时盛传。如果曹子为了不受小辱而被小节约束,以至于杀身亡躯、绝世灭后,就不会立下功名,这是不智慧的。因此,远离愤怒招致的怨恨,就能够立下终身的名气;抛弃无关大局的琐碎事情,就能够立下累世的功业。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功业可以与三王争流,名气可以与天壤相比。希望您能够从中选择一条路。”

    燕将看完鲁仲连的信后,悲哭了三天,还是犹豫不决,不知如何是好。他想返回燕国,可是已经与燕王之间出现了感情上的裂痕,担心回去后会被诛杀;他想向齐国投降,可是已经杀了很多齐国俘虏,担心投降后会被齐人侮辱。他感叹地说:“与其被别人所杀,不如自杀。”随后便了结了性命。

    鲁仲连的一封书信便做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令人叹服。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就在于他的说服技巧。

    他首先指出了燕将犯了不勇、不忠、不智的错误;然后分析了当前的形势,让燕将感到手足无措;最后又站在燕将的立场上为其出谋划策。燕将在权衡利弊后,选择了自杀。

    堡垒之所以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是因为堡垒的外部是坚固的,而内部是空虚的。人也是如此。一个表面看起来再坚强的人,他的心也有脆弱的时候。管理者在与员工沟通的时候,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

    要想与员工进行顺利的沟通,先要融化员工心中的壁垒。

    (3)微笑

    张明负责为单位招聘一名合适的人选,结果他找到了一名牌大学应届毕业生。与这位大学生通了几次电话后,张明得知还有几家公司也希望得到这个大学生,而且这几家公司的实力都比张明所在的公司强。所以,当这个毕业生表示愿意到张明所在公司工作时,张明显得异常意外。

    后来在交流中,张明得知了这个毕业生来他们公司的原因。这个毕业生说:“其他公司的经理在电话里说话总是生硬的,商业味很重,让我感觉到像是在做生意,可你却完全不同。我似乎能够感到你在电话的那一边微笑着与我交谈。”

    微笑是礼貌的体现,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涵养和水准。一个刚刚体会到微笑妙用的公司负责人说:“我刚刚开始对下属微笑时,他们感到不可思议,可接下来我从他们的眼中看到了欣喜、赞许。后来,下属们也养成了对我微笑的习惯。”

    微笑能够感染员工,能够创造一个活跃的氛围。管理者在这种氛围中与员工交流,一定能够取得明显的效果。

    用人管人一点通:

    管理者应该通过各种方式与员工进行广泛地接触,消除与员工之间有形或无形的隔阂,保证自己真正融入员工形成的集体中去。在与员工同流的基础上,再去创造一个融洽的交流环境,然后用通俗的语言或简洁明了的行为表达出自己的心声。

    8.对待小错独辟蹊径,曲径通幽

    当员工犯了错误后,管理者应该立即让员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积极改正错误。有些管理者则认为,让员工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不难,但要让员工改正错误却是一件难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管理者让员工认识到错误的方法太单调,就是批评批评再批评;另一方面,员工对管理者的批评容易出现抵触情绪,即使接受了批评,也不能保证下次不犯错误。

    如果管理者把让员工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建立在批评的基础上,难免会遇到上面提到的情况。

    不过,问题总有解决的办法。其实,有些方法可以让员工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及时地改正错误。在这里,简要介绍三种方法。

    (1)保全下属的面子

    查尔斯·施瓦布是美国著名企业家,他在工作中特别注意自己的谈话技巧。

    一天中午,查尔斯·施瓦布路过炼钢车间,发现有几个工人在抽烟,而就在他们的头上,挂着一块写有“禁止吸烟”字样的牌子。他此时会怎么做呢?是痛斥他们一顿还是拍着牌子对他们说“你们不识字吗”?不,都不是。

    他心平气和地走到这些人跟前,递给每人一支雪茄,说道:“年轻人,假如你们愿意到别处去吸烟的话,那么我将是非常地感谢。”

    无疑,查尔斯·施瓦布的做法起了很大的作用。这几个工人从他的话中感到了自己的重要,同时也感激他为自己留足了面子,于是更加敬重他。

    老板在批评下属的时候,一定不能够粗暴地对待他们,而应该顾及到他们的面子。

    (2)让下属感动

    一位老禅师非常善于管理,正因为他有效的管理方法,寺庙里的和尚很少违反规矩。即使有人违反了规矩,在这位老禅师的教导下,也不会再犯。从下面的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老禅师的管人智慧。

    一天晚上,老禅师正在禅院里散步。当他走到墙角的时候,发现了一张椅子。禅师很快明白了其中的原因:一定是有人不遵守寺规,越墙出去游玩了。老禅师搬开了椅子,蹲在原处。

    一会儿,果然有一个小和尚翻墙进来,由于天黑看不清,小和尚跳下墙时正好踩在了老禅师的脊背上。当小和尚双脚落地的时候,才发觉刚才踏的是老禅师。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不知所言。

    令小和尚感到意外的是,老禅师打量了他一番后,并没有厉声责备他,而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了,天比较凉,快去加点衣服吧。”

    老禅师的做法不仅感动了小和尚,而且小和尚的师兄弟得知这件事后,都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从此以后,再也没人在夜里越墙出去闲逛了。

    (3)明褒暗贬

    有位女经理非常精明强干,她手下的一班干将也都十分出色。前不久,一名助手因迁居别处被调走了,接任的是一位刚刚毕业的女大学生。这位新来的女大学生,人长得很漂亮,又很会打扮,业务能力也很强。美中不足的是,她做起事来马马虎虎,常常将印过的资料不加整理便交出去,办公桌上总是摆得乱七八糟。女经理一开始还忍着,认为她会慢慢改正这个缺点的。但很长一段时间过去了,她却还是老样子。而且,这个女孩对于任何批评、责备都只当耳边风,让人急不得气不得,恨不得恼不得。后来,那位女经理决定改变责备方式,只要一发现她的优点就称赞她。

    一天,这个女孩穿了一条碎花白裙,梳了时下较流行的发式来上班。女经理一看机会来了,立即称赞说:“这身衣服真不错,再配上这个发式很漂亮,要是你以后的工作,也像你穿衣一样漂亮就好了!”女孩脸一红,明白了经理话中有话。没想到,这个办法果真灵验了,仅仅十几天,那女孩就变化很大。一个月后,她做出了非常显著的工作成绩。

    用人管人一点通:

    聪明的管理者,应该懂得含蓄,在责备下属时,可以从侧面进攻,比如,利用称赞来使他们改掉毛病,进而增加整体工作效率。

    9.空洞的说教不如用具体事例点拨

    很多时候,员工是不会主动站在管理者的角度看问题的。因为,他们常常想到的是个人利益。一旦自己的个人利益受到侵犯,他们便会认为管理者的管理方法有问题。这时,就需要管理者充分发挥自己的管理才智,让员工明白自己的难处。

    晏婴是齐国人,他是战国后期杰出的政治家。在齐国做官时,先后辅佐过齐灵公、齐庄公和齐景公,因为节俭和尽职受到齐国的重用。齐景公在位时,晏婴在齐国担任相国一职。他关注着景公的一举一动,见到景公有做得不合适的地方时,就立即进言,时时处处提醒景公不要犯错误。

    一次,景公在宫中设宴,与群臣共乐。饮至酣处时,景公趁着酒兴对群臣说:“今天是个好日子,我打算与诸位痛饮一番,希望大家不要顾忌平常的礼制,只管开怀畅饮。”晏子见景公出言不慎,立即对景公说,大王如此说话是不对的。大王应该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天下有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力量巨大,有的人勇猛无比,他们完全有能力杀死自己的君主,但他们却没有这样做。因为每个国家都有符合自己国情的礼制,礼制使他们不敢产生杀害君主的念头。同时,这也是人和飞禽走兽的区别。在自然界中,弱肉强食是一种正常现象。弱小就意味着灭亡,强大就意味着生存。也正因为如此,动物界中首领的位置总是不安稳的。如果一个国家失去了礼制,那么这个国家的君主也将面临动物界首领要时刻面临的危险。如果大王让群臣不遵守礼制,如此下去,一些臣子待羽翼丰满后便会谋权篡位,大王还如何称王呢?正是因为有了礼制的约束,群臣才会忠于自己的国君,才会断绝犯上的念头。希望大王慎重考虑。

    然而,景公此时对晏婴的话置若罔闻,只顾享受美酒。晏婴见言语对景公毫无作用,于是决心用行动来证明没有礼制的害处。不久,景公离席,晏婴不行礼;景公入座,晏子仍不行礼;景公与群臣碰杯同饮时,晏婴一声不吭,不待碰杯便一饮而尽。景公见晏婴如此无礼,勃然大怒,拍案问道:“你让我用礼制约束群臣,自己却不顾礼制肆意妄为,这是为何?”

    晏子见自己的行为激怒了景公,立即起身行礼,并回答道:“大王是否从我身上看出了没有礼制的危害性?如果大王不能够忍受我的做法,就应该用礼制约束群臣。否则,比这更糟糕的情况也会发生。”

    景公体验了没有礼制的危害性后,立即意识到了礼制的重要性。此后,景公按照晏婴的建议,在国内推行法制和礼仪,把齐国整顿得更加安稳。

    企业管理者在管理员工的过程中,也可以这么做。

    松下电器成立初期,员工的工作情绪不高,处处都表现得比较懈怠,迟到、早退、开小差等现象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松下电器总裁松下幸之助看到这种现象后非常不满,如果任凭这种怠工现象发展下去,公司早晚都要倒闭。为了让这种现象彻底消失,松下幸之助召开了全体职工大会。

    召开大会的那一天,松下幸之助待职工到齐后,庄严地走上了主席台。他大声说道:“今天,我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要向大家宣布。”他说完这句话后,会场顿时变得异常安静,职工们都想听听总裁到底有什么事情要宣布。然而,松下幸之助说完这句话后,竟然头也不回地走出了会场。会场的安静气氛在一刹那间被打破,职工们先是窃窃私语,接着便大声议论,然后便开始喧哗,会场变得热闹非凡,人声鼎沸。

    正在职工们吵得不可开交的时候,松下幸之助又出现了。会场很快恢复了安静,但职工们脸上愤怒的表情并没有改变。松下幸之助再次走上主席台,扫视了一下台下的职工后,感慨地说道:“从你们的表情上,我看出了你们内心的愤怒。你们之所以愤怒,是因为对我的突然离去感到不满。不过,你们有没有想过,当我见到你们中的一些人迟到、早退、擅离岗位等怠工现象时,我又有什么样的感受呢?如果你们有兴趣知道的话,我愿意告诉你们。在这些时候,我的感受与你们现在的感受是一样的。我今天要郑重宣布的就是这件事情,现在已经讲完了,可以散会了。”正在大家低头思索的过程中,松下幸之助利索地走出了会场。

    令人感到惊奇的是,松下幸之助召开的这次简简单单的会议竟然起到了神奇的效果。自从那次会议后,松下公司的员工如同脱胎换骨一般,很少出现怠工现象。

    用人管人一点通:

    为了让员工认识到管理者的难处,同时让其认识到自己的行为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管理者不妨主动采用一些方法,让员工在无意中站在管理者的位置思考问题。如此一来,员工就能够更加理解管理者。

    10.慎重对待员工的建议

    管理者在与员工进行沟通的过程中,员工会给你提出一些建议。而你一定要慎重考虑这些建议后,给员工一个接受或者不接受的理由。

    孟达守新城失败后,被乱军所杀。在祁山寨坐镇的诸葛亮听到这一消息后,猜测司马懿此次出关,一定会尽力夺取街亭。如果街亭失守,就等同于割断了蜀军的咽喉。

    诸葛亮深知守街亭任务艰巨,于是大声向众将领问道:“谁敢率军去守街亭?”参军马谡立刻回答:“我愿意率军前往。”诸葛亮说:“街亭虽然是个小地方,但它的位置很重要。如果稍有差池,街亭失守,我们的大军将面临覆灭的危险。你虽然精通各种谋略,但此地既没有城郭可以依恃,也没有天险作为屏障,要想固守,难度很大。”马谡自豪地说道:“我从小就熟读兵书,颇谙兵法,难道连一个小小的街亭都守不住吗?”诸葛亮劝诫马谡:“司马懿并不是等闲之辈,而且他的先锋张郃是魏国的名将,我担心你没有把握取胜。”马谡夸口道:“不要说是司马懿和张郃,就是曹睿亲自率军前来,也没有什么好怕的。”结果,马谡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除了拨给马谡两万五千名精兵外,还让处世谨慎的上将王平同去,并细细嘱咐了王平一番。然而诸葛亮仍不放心,他唤来高翔,让他率一万士兵,在街亭东北处的列柳城屯兵,一旦街亭有难,立即前往救援。接着他又把大将魏延唤来,让他屯兵在街亭之右,以便对付魏军先锋张郃。

    马谡和王平率军来到街亭并察看地势后,便笑着对王平说道:“不知道丞相为何这么担心街亭失守,这里的位置如此偏僻,魏军敢不敢来应战还是两回事呢。”王平建议在五条通往此处的道路总口扎寨,然后砍伐侧面山上的木头做栅栏。马谡则认为侧面的山与四面都不相连,而且树木茂密,可以看作天险,打算在山上屯兵。王平不同意马谡的步兵策略。他劝说道:“如果在路口屯兵并用木头建起城墙,魏军就难以从此处通过。如果抛弃这个要道而将军队驻扎在山上,魏军就会长驱直入并直逼山下。到时候,我军面临四面被围的境地,还如何保住街亭?”马谡称王平的看法是女子之见,并引兵法中的“凭高视下,势如劈竹”来证明驻军山上可以把魏军杀得片甲不留。王平并不放弃,他继续劝道:“我数次跟随丞相一起,见过了许多排兵布阵的方法,并且常常得到丞相的诚心指导。如今,我观察了此地的形势后,可以毫不犹豫地肯定驻军山上是条绝路。如果魏兵将我们围困并从山下断了我们的水道,我军军心必会动摇,在作战前已经自乱阵脚。”马谡怒道:“你不要瞎说!孙子曾经说过‘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果我们的水道被切断,我军军士没了依靠,难道不会拼死杀敌吗?到时候,我军可以以一当百。我读遍了兵书,丞相有时候还要同我商讨兵法,你有什么资格阻止我这样做呢?”王平见马谡主意已定,于是便请求他分给自己部分兵力,以便在山的西面驻扎一个小寨,与山上驻军形成掎角之势,以便接应。马谡不同意,于是王平准备辞他而去。马谡对他说道:“你既然不听我的命令,我就给你五千士兵。我破了魏兵后,你可没有功劳!”王平带着五千士兵下山后,在离山十里的地方安营扎寨,并立即将详细地形和蜀军在街亭的布局画成图本,派人火速送往诸葛亮帐中。

    魏军这边,司马懿先派次子司马昭前去探路。司马昭回来后,将具体情况报告了司马懿。司马懿听后,先惊后喜。惊的是诸葛亮神机妙算,在街亭这个咽喉之地驻军把守;喜的是蜀军屯兵山上,容易攻破。这天夜里,司马懿更换衣服后,亲自出城去察看地形。回城后,他又派人打听到守街亭者是马谡以及王平的扎营情况,然后认真作了部署。

    第二天天明时分,魏国名将张郃前去阻拦王平,使其不能够增援马谡;申耽、申仪各带一路兵马前去围山,断了马谡的水道。随后,司马懿率军直达山底,把山团团围住。山上的蜀兵见魏兵众多且列队严整,顿时心惊胆战。马谡在战前曾对各位将领说过,一旦他们看到山顶红旗摇动,便可冲下山去,与魏兵大战。此时,任马谡如何摇动红旗,将领们无一敢动。马谡杀了两位将领,以儆效尤。但蜀兵刚冲下山去就被魏兵严阵以待的气势吓得退了回去,马谡无奈,只好严守山上各面寨门,等待支援。然而,山上蜀军被围困了二十二个小时后仍然不见援军到来。此时正是深夜,由于山上无水,蜀军既无水喝又不能做饭,在饥渴难耐之际吵嚷得更加厉害,随后便纷纷下山投降。司马懿见蜀军营中大乱,立即沿山放火,弄得蜀军更加混乱。马谡已无回天之力,只好带着残兵突围逃奔。司马懿放过马谡后,张郃追了上去。魏延一路赶来,将追赶马谡的张郃杀退,并紧随其后,准备将街亭夺回。

    结果,魏延在直奔街亭的途中,中了魏兵的埋伏,被切断了后路。张郃立即调转马头,开始夹击魏延。幸好王平率兵赶来,好不容易将魏兵击退。魏延、王平二人率军继续赶往街亭,正打算奔回山寨时,却见申耽、申仪从寨中杀出,他们只好前往列柳城投靠高翔。在前往列柳城途中,他们正好遇到前来支援的高翔。三人商定计谋,准备在天黑之际劫取魏寨。

    到了夜晚,魏延、王平、高翔兵分三路前往街亭。结果,魏延、高翔中了魏兵埋伏,王平赶到后救了二人。三人正往列柳城方向逃奔时,又遇到了魏都督郭淮的军队,一番血战之后,他们赶往阳平关。此时,蜀军伤亡惨重,街亭已经无力夺回。

    如果马谡听取了王平的建议,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但可惜的是,马谡一意孤行,根本不愿意去理会王平。

    马谡是一位听不得他人意见的人,而有些人表面上表示愿意听取他人的意见,其实在具体的行动上仍然表现出马谡的一意孤行,下面故事中的蹶叔便是这样一位典型的人物。

    古时候,有一位名为蹶叔的人。此人脾气古怪,性格倔犟,很难接受他人的意见,哪怕是自己好朋友的话,他也听不进去,直到尝尽苦头后才知道悔悟。

    蹶叔种庄稼的方式与众不同,他在地势高的地里种水稻,在地势低的地方种高粱。他的好朋友知道后,立即赶来劝阻。他对蹶叔说:“水稻喜欢潮湿的环境,而高粱喜欢干旱的环境。地势高的地方难以蓄水,而且比较容易干燥;地势低的地方容易蓄水,而且容易保持潮湿。可如今,你违背了作物的生长习性,将水稻和高粱的生长环境互换,丰收对你来说,一定是遥不可及的。”然而,蹶叔对朋友的苦心劝说毫不在意,继续按自己的方式种地。恍惚间,十年的光景过去了,蹶叔的丰收梦从来没有实现过。每年年底结算的时候,他都是入不敷出。在这十年里,他的生活一年不如一年。此时,他想起了朋友对他说的话,责怪自己没有听取朋友的屡次劝阻,以至于走到了今天的地步。他来到朋友家,真诚地向朋友道歉,感谢朋友对自己的关心,并表示以后一定虚心接受朋友的意见。

    蹶叔不愿意再种庄稼了,他将家中的地卖掉后开始做起了生意。蹶叔既没有经验,又不愿意思考,只是肤浅地根据市场上的需求来采购需求量最大的货物。他的好朋友再次劝阻他说:“成功的商人在做生意的时候是不会像你这样做的。他们眼光独到,而且善于把握时机,看准某种货物有赢利空间时,便会在其价格猛降的时候囤货。当下一股抢购热潮到来时,他们便能够利用其中的差价赚得丰厚的利润。与他们相比,你的做法恰恰相反,这样做是很难赢利的。因为某种货物一旦出现抢购热潮,采购价格一定会相应地上涨。如果此时购进这种货物,必然会在激烈的价格竞争中败下阵来。”然而,蹶叔又恢复了他的一贯作风,对好朋友的话置若罔闻。如此一来,蹶叔的货物进价高,售价自然不会低。在竞争过程中,他只有眼睁睁地看着其他商户竞相压价,而自己却不敢参与。因为对他来讲,参与就意味着亏本。可是到了后来,它不得不将积压的货物处理掉。在做生意的这十年中,他的境况与种庄稼时相似,同样是一年不如一年。朋友的话总能在这个时候,并且只能在这个时候唤醒他的大脑。他带着愧疚来到了朋友家,再一次真诚地道歉,真心地感谢。

    蹶叔回家后心情烦躁,想出海放松一下。朋友陪他来到海边,在他将要出发的时候诚心对他说:“出海后,行至海水归聚处便可,千万不要继续向前行驶,否则将无法返回。一定要记住!”蹶叔答应朋友,一定会记住他的忠告。随后,蹶叔一个人划着一叶扁舟向大海深处驶去。几天过去了,蹶叔来到了海水归聚处。此时,他虽然仍然记得朋友的劝诫,但他不愿意那样去做,仍然一意孤行,毫不犹豫地前行。就在一刹那,蹶叔和他的扁舟被双双卷入了深渊之中。蹶叔此时叫天天不应,叫水水不灵。在这不见天日的深渊中,蹶叔别无选择地忍受着黑暗、孤独以及大浪的撞击。又一个十年过去了,一天,海中的鲲在化作鹏的瞬间,激起了千层巨浪。在这巨浪的狂啸下,蹶叔和他的扁舟从深渊的下面被抬了起来。此时,蹶叔满脸泪水,划着船回家了。

    此时的蹶叔,双鬓斑白,形容枯槁,犹如风中残烛。他脚步蹒跚地来到了朋友的家,见到朋友后,他费力地向朋友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说道:“你是我一生最真诚的朋友,你的话我却从来没有认真听过,尽管你每一次都是正确的。我发誓,今后一定认真悔改。”

    朋友没有任何表示,只是淡然地说:“如今,即便是真心悔改,又能怎样?”

    管理者在与员工进行沟通的过程中,难免会听到员工提出的一些建议。如何处理员工提出的建议,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一,当员工提出了与管理者不同的建议时,管理者不应该立即否认员工提出的建议,而应该先确定员工的建议是否具有可行性。

    如果员工的建议的确具有可行性,就应该按照员工的建议去实行。如此一来,既有利于解决问题,又能够让员工产生一种自豪感。如果像马谡那样自高自大,把下属提出的建议抛在一边,不仅会导致任务失败,而且会降低自己的威信。试想,一个管理者因不能听取员工的建议而导致失败,下属能够认为他是一个有威信的管理者吗?而且,在以后的工作中,管理者在员工面前难免会感到尴尬。

    如果员工的建议不具有可行性,管理者也应该心平气和地把理由告诉给员工。

    不过,要想做到这些,管理者首先要摆脱自高自大、轻视下属的心理。

    第二,管理者不能口是心非。当员工提出建议后,管理者除了要用平和的态度来对待员工的建议外,还不能对员工进行敷衍。如果蹶叔是一位管理者,绝对是一位十分糟糕的管理者。

    一个管理者如果总是敷衍下属,表面上接受员工的建议,但在实际行动上体现不出来,员工就会慢慢地不愿意与管理者积极交流。因为,人都是有思维的。一次、两次的交流后,如果下属发现了管理者习惯于敷衍,在以后的交流中,下属就会变得很被动。因为他们从管理者的行为中看出,管理者与他们交流的目的不是为了了解他们,而是为了找人解闷。

    用人管人一点通:

    有些管理者爱敷衍员工的建议,根本没有顾及到这是员工们思考后的劳动成果。这样就会令员工的情绪低落,认为上司不尊重他们,导致双方的关系恶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