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人用人管人并不难-好钢用在刃上,大材大用小材小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拥有一批可以为己所用的人才固然很重要,但能够发挥这些人才的能力更加重要。企业招纳人才的目的不是为了摆设或装饰,而是为了能够创造出更大的效益。管理者在运用人才的过程中,一定要通过有效方式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才尽其力,从而能够利用有限的人才创造出最大的效益。

    1.根据兴趣爱好安排职位

    生活中,人们时刻会受到外在环境和内在环境的影响,外在环境有社会风气、家庭境况等,内在环境有个人智力、性格特征等。正是在这两种环境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出现了很大的差别,比如学历、个人能力、进取心,等等。所以,管理者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就要根据人的志向量体裁衣,这样才能得到对企业发展有用的人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这就是所说的志向。当然,这里提到的志向是针对刚要就业或已经就业的人来说的。正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拟定志向,然后一步步去完成自己的志向。

    企业在用人的时候,可以结合员工的实际能力和志向,把他们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至于如何安排,下面的例子会有启发。

    一只猴子想去城里买东西,但路途遥远。为了能够尽快赶到城里,它决定坐车去,但问题是找不到人拉车。它琢磨了一会儿,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猴子先把老鼠找来,并告诉它要和他玩一个有趣的游戏,不过得闭上眼睛。老鼠爽快地答应了,并立刻闭上了眼睛。猴子立即将一个长长的绳套套在了老鼠的身上。接着,猴子又找来了狗,然后故技重施,给狗套上了一个短短的绳套。最后,猴子把猫找来了,在猫的身上套上了一根不长不短的绳套,并在猫的背上拴了一根骨头。

    一切就绪后,猴子大喊一声:“可以睁开眼睛了!”老鼠回头一看,发现了猫;猫一睁开眼,看见了老鼠;而狗睁开眼后,看到的是猫背上的骨头。几乎在同一时间,老鼠、猫和狗都疯狂地跑了起来。猴子则安稳地坐在车上,很快就赶到了城里。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猴子是很有智慧的。它非常清楚,猫是不会放过老鼠的,而狗是不会放过骨头的。于是,它为猫准备了老鼠,为狗准备了骨头。不过,为了得到各自想要的东西,必须要付出,而猫和狗的付出便是不断地向前奔跑,当猫和狗开始奔跑的时候,猴子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作为管理者,在用人的过程中,不妨借鉴一下猴子的智慧。首先,管理者必须清楚地知道下属的一些基本情况,比如学历、资历、目标、家庭的经济情况等。只有这样,才能够具体分析出不同的下属有什么样的需求。比如,有的员工没有多少学问,经济情况一般,只想通过做些苦工多挣些钱。如果管理者以总经理的职位去诱惑他,而不因他的吃苦耐劳多给他些工钱,那么,他是不会尽力去为企业做事的。因为对他来说,总经理这个职位是那么的遥不可及,他更看重的是家里经济情况的改善,如果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回报,任何一个人都会感到灰心,只是程度不同而已,更何况他是在为别人打工。

    正确分析出他们的需求后,接着把他们的需求放在他们可以看得到摸得着的地方。他们此时也会明白,天上不会掉馅饼,要想得到,必须付出。于是,他们会不断努力,将那些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由只能看不能摸变成自己的东西,既可以看也可以摸。在他们的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他们已经为公司出力了,公司的效益同样会因此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那么,下属的需求到底有什么特点呢?这是一个管理者必须明白的。

    (1)层次性

    由于家庭环境、教育程度、社会地位等方面存在差异,员工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有的员工家里经济困难,当基本的生活保障没有得到保证时,他们最需要的是解决家庭的生活问题;有的员工已接近老年,不求升职,只求各种福利齐全和工作能够稳定;有的员工胸有大志,不在乎月薪有多高,他们需要的是能够不断地学习各种知识和经验,为以后的发展铺一条平平坦坦的路;有的员工对目前的境况非常满意,他什么都不缺,不需要更多物质上的追求,只希望能够得到上级的尊重、认可或信任。这样一来,员工的需求就形成了一种层次,最低层次是保证基本的生活问题,最高层次便是得到精神方面的奖励或支持。

    作为一个管理者,如果感觉到自己尽管花费了很多精力,仍然不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不妨从这个方面来反省和思索。

    (2)转化性

    员工的需求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一般来讲,随着外在条件和内在条件的变化,他们的需求会不断提升,由较低的需求层面向较高的需求层面转化。

    用人管人一点通:

    作为一个管理者,应该能够敏锐地发现员工需求的变化,并做出合适的反应,及时地满足员工变化了的需求。

    2.量体裁衣,把人安排到恰当的位子上

    在企业中,每个员工的个人能力是不一样的。管理者应该充分认识到员工的实际能力,然后根据他们的能力把他们安排在合适的位置。只有这样,员工的能力才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

    怎样才能够把员工放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呢?

    了解员工的能力是合理安排职位的前提条件,只有了解了员工的能力,才能进一步知道员工能够胜任哪个职位。否则,就会造成人才浪费,给企业带来损失。

    大材小用是造成人才浪费的直接原因。那么,企业管理者为什么会大材小用呢?

    第一,低估了员工的能力。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青年在一次出海的过程中,经过了一个人迹罕至的岛屿。他把船停靠在这个岛屿旁边,然后去寻找有价值的东西。他在岛上发现了一棵大树,这棵大树高约十米,它的表皮虽有些腐烂,但却散发着香气。青年砍下了这棵大树并把它带回了家。第二天一早,他将这棵树运到集市,打算卖个好价钱。结果令他大失所望,根本没有人问起他的货物。看到木炭卖得那么好,他回到家,花费了好大工夫,把这棵大树烧成了一车木炭去卖,卖得的价钱可想而知。其实,只要从这棵香树下取下一小片,再将它磨成粉,就足以卖到一车木炭的价格。因为,青年从岛上带回的这棵树是世上罕见的沉香。

    故事中的青年之所以把稀有的沉香当成了普通的木炭来卖,是因为在他看来,沉香与普通的树木没有什么区别。如果管理者不能够分清大材与小材,自然也会犯这种错误。

    第二,没有用正确的方法来考察员工的能力。

    古时候,有个人不惜千金从他人手中买来一头擅长捕猎的豹子。这头豹子高大健壮,皮毛金黄发亮,双目锐利而且有神,总是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每当有朋友来访时,这个人总会把他心爱的豹子牵出来向朋友展示。朋友看了他养的豹子后,总会忍不住称赞几句,这使他特别高兴。

    然而,此人买豹子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在朋友面前展览,他希望豹子能够作为一个好猎手。为了能够让豹子尽情发挥捕猎的本领,这个人在平时对豹子宠爱有加。他用镀金的绳子拴着它,用五彩的丝绸装饰它;他每天都会给它洗澡,使它的皮毛总是充满光泽;他每顿都会给它弄来上等的鲜肉,使它长得更加强壮。闲来无事的时候,他便会守在豹子的身旁,不时地对它说道:“我给了你丰厚的待遇,你一定要知恩图报啊。”

    一次,这个人像往常一样守在豹子的身旁。这时,突然有一只大老鼠从墙缝中溜了出来。他发现后,立即解开绳子并对豹子说道:“表现的时候到了,把这只老鼠逮住吧。”豹子被他赶起身后,向前走了两步便停了下来,根本无意捉老鼠。这个人对豹子的表现非常失望,他生气地骂了豹子一通,并表示下不为例。然而豹子好像对这个人的警告无动于衷,当第二次接到扑咬老鼠的命令时,同样没有执行任务。这个人无法容忍豹子的行为,认为豹子是个忘恩负义的家伙,于是他惩罚了它。一顿暴打之后,豹子的身上伤痕累累。从此以后,豹子再也没有享受到以前那么好的待遇。主人如此对它,它毫无办法,只能沮丧地活着。

    后来,这个人的一位朋友听说了这件事情后,立即赶来劝阻他:“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这样的道理。如果用锋利的宝剑来补鞋,它还不如小小的锥子;如果用漂亮的丝绸来洗脸,它还不如一块粗糙的布料。同样,如果用高大威猛的豹子来捉老鼠,自然不如一只普通的猫。如果带着豹子外出狩猎,你将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至于家中的老鼠,随便花几个小钱买到一只猫就足够对付它们了。”

    这个人认为朋友的话很有道理,随后便按照朋友的建议行事。豹子的生活又像以前那样舒适,它不断捕获猎物来报答主人的恩宠。

    故事中的这个人认为豹子如此勇猛,肯定是一个捕捉老鼠的高手。令他失望的是,豹子对老鼠视而不见。后来,在朋友的建议下,他让豹子去捕猎。这时他才发现,原来豹子的确很勇猛。

    作为管理者,最好不要犯与此类似的错误。否则,就无法试探出胸怀大才能的员工。

    小材大用也是企业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员工就会因自己的不能胜任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每当谈起如何用兵或打仗时,他总能够滔滔不绝,而且头头是道。从他的谈吐中,人们不得不相信他的军事才能。然而,就是因为他,赵国一次性损失了多达四十万的军队。

    战国末期,秦国国君秦昭王在位时,对韩国虎视眈眈。不久,秦国大将白起在秦昭王的命令下,带兵攻打韩国。秦军势不可当,眼看就要攻取韩国的上党郡。驻守在上党郡的韩军将领既不能够与韩都取得联系以求支援,又不愿意投降,于是将上党郡拱手让给了赵国。当时赵国实力雄厚,赵国国君赵孝成王并不惧怕秦国,立即派兵前去接收,破灭了秦军的计划。

    然而,秦国并没有善罢甘休,秦昭王在两年后任王龁为将,再次攻打上党郡。赵国大将廉颇接到赵孝成王的命令后,立即率领大军前去作战。然而,廉颇大军刚刚赶到长平时,王龁已经将上党郡攻下,并直逼长平。

    廉颇久经沙场,知道秦军此时士气正旺,不能立即与其对战。于是他令大军就地驻扎,将防御工事做得牢不可破,以便于打持久战。秦军原打算速战速决,但不管如何叫阵,廉颇大军始终按兵不动。如此对峙下去,秦军肯定会因粮草不足而影响战事。王龁无奈,将战情传到秦国,请求秦昭王定夺。

    秦昭王了解情况后,也不知如何是好,于是请教谋士范雎。在范雎的谋划下,赵括出现在秦赵两军交战的战场上。

    原来,范雎为了使赵孝成王换下秦军难以对付的廉颇,便派人在赵国国内传播秦国士兵怕赵括的消息。此消息传到朝中后,引起了很大动荡。赵孝成王召来赵括,问他能否击退秦兵。赵括毫不谦虚地回答道:“我的本领可以与白起相比,而廉颇的本领只能与王龁相仿。如今让我对付王龁,自然是绰绰有余。”

    听了赵括的一番话后,赵文成王立即令赵括前往长平换下廉颇。尽管蔺相如和赵括的母亲都以赵括只会纸上谈兵的缘由劝赵文成王不要让赵括带兵,但赵文成王主意已定。

    赵括率二十万大军直达长平后,又得到廉颇移交的二十万大军,军队实力大增。廉颇走后,赵括并无继续守下去的念头,他命令全军:“倘若秦军再来叫阵,立即迎战。如果旗开得胜,立即乘胜追击。”

    范雎的反间计成功后,白起接到秦昭王的命令,以上将军的名义前去长平指挥秦军。到了长平后,白起先设下埋伏,然后派人前去叫阵。赵军见秦军来战,立即出营迎战。秦军一路佯败,赵括率军紧追不舍,结果中了白起的埋伏,被秦军围困。而此时,赵军大营也遭到了秦军的进攻。赵括无奈,只好就地筑起营垒,等待支援。然而,在赵括死守营垒期间,赵国派来的救兵被秦军阻截,粮道也被秦军切断。

    一个多月过去了,赵军将士不见支援,军心愈加涣散。赵括见情势不妙,只好带兵突围,结果在突围过程中被乱箭射死。主将被杀,赵军更无士气,为保性命,纷纷投降,浩浩荡荡的四十万大军就这样失败了。

    赵孝成王听信了传言,在没有考察赵括能力的情况下,就让他指挥四十万大军作战,结果一败涂地。事实证明,赵括的能力是有限的,根本不能胜任其职。

    如果企业管理者与赵孝成王一样,给员工安排一个不能胜任的职位,也会给企业带来损失。而且,这种损失有时候是难以挽回的,正如同赵国的四十万大军。

    因此,在为员工安排岗位的时候,一定要通过正确的方式考察出员工的真正能力,从而避免大材小用或小材大用的现象出现。

    五帝时,尧是某个部落的首领。后来,各个部落之间开始结盟,尧被推举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几十年后,尧渐渐年老,于是召集各部落首领前来商讨继承人的问题。

    商讨过程中,大家提出了两个候选人:尧的儿子和掌管水利的共工。在尧看来,自己的儿子虽然比较开明,但喜欢争强好胜;共工虽然能言善辩,口才了得,但此人表面和气,内心阴险,难成大器。于是,尧认为他们二人都不能胜任联盟首领一职。

    为了找到合适的继承人,尧再次召开会议。此次,各部落首领共同推荐舜为部落联盟的继承人。尧虽然听说过舜的好德行,但没有立即表示同意,而是让他们讲讲舜的一些事迹。

    据他们所说,舜一家有四口人:父亲、后母、同父异母的弟弟和他。舜的父亲一向糊涂,对后母言听计从;后母心肠恶毒,特别宠爱自己的亲生儿子,对舜则百般刁难;弟弟在父母的宠爱下,处处显得傲慢无礼。舜在这个家中虽然处处受到鄙视,但他从来都没有报复过父母和弟弟,而且对他们都非常好。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里,待他的父母、弟弟挺好。

    听了大家的讲述后,尧认可了舜的高尚品德,但他还是没有同意让舜做继承人,因为他要亲自考察舜。

    尧对舜的考察方法很特别,他不仅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还送去了粮食和牛羊。舜的后母和弟弟见他突然变得这么富有,顿时起了歹心,唆使舜的父亲与他们一起谋害舜。

    第一次,舜的父亲让舜将粮仓顶部的漏子补好。谁知舜在仓顶补漏洞的时候,他父亲已经悄悄将梯子搬走,并偷偷点燃了粮仓中暂存的柴草。舜发现粮仓起火后,无法下去。他灵机一动,将两顶用来遮阳的笠帽分别握在两手中,借着风力从仓顶轻轻地落在粮仓附近的草丛里。

    然而,他的父母和弟弟三人并不甘心,想再次谋害舜。

    第二次,舜的父亲让舜淘井。待他跳下井后,他的父亲和弟弟开始向井中填土块。舜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用铲子挖了一条小道,然后顺着小道爬了出来。

    舜的父亲和弟弟认为舜这次不可能逃生,回家后得意扬扬地将此事告诉了舜的后母。三人正在高兴的时候,突然听到舜的屋子里有琴声,顿时感到吃惊,因为他们家中只有舜会弹琴。随后,舜的弟弟前去看个究竟。他在舜的屋子外发现舜正抱着琴坐在床上,此时,舜也发现了他,并把他叫进房中。舜对他们谋害自己的事只字不提,并让弟弟以后好好帮他料理事情。从此以后,舜的父母和弟弟再也没有想办法谋害他了。

    舜在以德报怨的过程中既表现出了美好的品德,又显示出了常人少有的机智,令尧感到非常满意。不久,尧便将部落首领的位置让给了舜。

    舜做了部落首领后,从不贪图享受,仍然不辞辛劳地工作。尧死后,舜打算让位于尧的儿子,但他的想法遭到了各部落首领的反对。于是,他继续兢兢业业地工作。

    舜在年老的时候,同样面临选择继承人的问题。各部落首领一致推荐禹,因为禹在治水的时候立了大功。

    早在尧为联盟首领的时候,黄河流域的百姓就饱受了洪水之苦。由于当时没有比鲧更精通治水的人,尧接受了众部落首领的意见,令鲧前去治水。然而,鲧用了近十年的时间,不仅没有制伏洪水,而且使得洪水更加泛滥。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他在治水时,只知道筑造堤坝阻截洪水而不知道及时疏通,以至于被阻截的洪水在堤坝被损后更加凶猛。

    舜接替了尧的位置后,立即着手治理洪水。他在进行了实地考察后,将办事不力的鲧杀掉,然后将治水的重任交给了鲧的儿子禹。

    禹不仅身强力壮,而且头脑聪明。他没有采取父亲的治水方法,而是以疏通为主,组织当地百姓挖沟开渠,不断将洪水引入大海。在治水期间,禹不仅亲自指挥,而且参与劳动,常年在洪水泛滥之地工作。不仅如此,为了把洪水制伏,禹数次经过家门而不进去,即使在自己新婚后。

    禹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终于完成了治水重任,使得黄河流域地区百姓不再遭受洪涝灾害。

    禹的功劳有目共睹,所以舜死后,禹便继承了舜的位置。

    从现代的用人观来看,无论是尧对舜的考察还是舜对禹的考察,用人者都考察出了被考察者的能力。被考察者最终也没有辜负用人者的希望,将自己的工作做得妥妥当当。

    用人管人一点通:

    企业管理者在选择人才的时候,就是要通过多方面的考察和测试,再选择出适合各个岗位的人才,这样才对企业发展有所帮助,同时也使人才的发挥有的放矢。

    3.发现员工的特长,从长处用人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虽然人无完人,但不可否认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因此,任何一个人都有可取的地方。作为企业管理者,应该具有一双锐利的眼睛,善于发现下属的特长,然后运用他们的特长来提高业绩。

    会用人的管理者,通常都能够发现下属的特长,然后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不妨看下面的一则故事:

    狮子王为了建立自己的帝国,准备向邻国开战,以拓展自己的领地。

    为了保证战争的胜利,狮子王在出征前举行了御前军事会议,完成了总体战略部署。

    狮子王是这样分工的:大象负责驮运军需用品,熊冲锋陷阵,狐狸做参谋,猴子则充当间谍搞情报活动。

    这时候,有的动物建议说:“把驴子送走,它们的反应太慢。还有野兔,乱蹦乱跳的,它们会动摇军心。”

    “不!你们说的不合理,”狮子王说,“我不但要用它们,而且还会让它们在战斗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驴子可做司号兵,它发出的号令一定会使敌人闻风丧胆,这一点你们谁也比不上它;而野兔奔跑迅捷,可以在战场上做联络员和通讯员。”

    那些动物觉得狮子王说得很有道理,就不再有异议了。战争打响后,每个动物都发挥出了最大的作用。经过短短几个月的作战,狮子王就取得了彻底的胜利。

    在狮子的眼中,每个动物都有作用。即使是被其他动物认为毫无用处的驴子和兔子,狮子也能够发现他们独特的作用并加以利用。由此可见,狮子是一位出色的领导者。

    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发现下属的特长是很重要的。因为在有些时候,特长能够起到关键作用。

    楚国有位名叫子发的大将,他礼贤下士,广交朋友,因此麾下有很多有才之人。

    一次,齐国大军以压城之势开向楚国,情况万分紧急。为了保住城池,子发率领众将士出城迎战。由于齐军军势浩荡且军备精良,尽管楚军奋力作战,却连续三次都败下阵来。尽管子发帐中谋士、武将众多,但在这种实力悬殊的情况下,要想一举破敌并非易事。子发顿时苦恼起来,不知道该如何迎战。

    这时候,子发曾招募的一个神偷自告奋勇,称自己有办法破敌。这天晚上,星光暗淡,神偷身着一身黑衣,神不知鬼不觉地溜进了齐军军营,偷走了齐军主帅的军帐。子发大喜,于第二天清晨派使者前往齐军营地归还军帐,并让使者如此传话:“我军伙夫在打柴时捡到贵军睡帐,特来奉还。”使者照办。齐军主帅大为吃惊,决定此日不再出战。深夜之时,神偷又一次在夜色的掩护下偷走了齐军主帅的枕头。子发采取了同样的方式将枕头归还,齐军主帅心神不宁,仍不出战,并让部下小心戒备。没想到,第三天晚上,齐军主帅的发簪又被偷了去。此事在齐军内部传开后,顿时人心惶惶,斗志备减。齐军主帅惶恐:“再不撤退,我的人头就保不住了。”于是,齐军主帅打消了进攻念头,班师回朝。

    试想,如果神偷不请命,如此严峻的形势该如何化解?作为一个领导人,就应该清楚明白属下的特长。只有这样,才能够在适当的时机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既有利于解决问题,又能够使属下为自己的功劳感到自豪。

    可以说,如果子发帐下没有这样一个神偷,楚国就会继续陷入困境。进一步说,如果神偷没有主动请缨,楚国同样难以摆脱危机。

    试想一下,如果神偷因为某种原因不在战场,结果又是什么样子呢?一句话,与其让神偷自荐,不如记住手下有一个这样的人,然后在关键时刻立即令他前来解决问题。

    春秋战国之交,齐国的田常本想在齐国作乱,但由于害怕齐国的高、国、鲍、晏等几位重臣,于是移兵攻打鲁国。孔子听说后,对门下的弟子说:“鲁国是我们的祖国,如今国难当头,形势危急,你们有谁愿意为国出力啊?”子路、子张、子石纷纷请出,孔子都不答应。接着子贡请出,孔子表示同意。子贡接受任务后,立即出发了。

    子贡先去了齐国,游说田常说:“依我看来,你讨伐鲁国是个错误。鲁国是一个难以讨伐的国家,因为该国的城墙不仅薄而且低,国土狭窄而且短浅,君主昏庸而且毫无仁德,大臣擅长欺诈而毫无用处,士兵和百姓又非常厌恶打仗。因此,您不应该与这样的国家交战。不过,讨伐吴国倒是一个很好的决策。吴国的城墙高而厚,国土宽阔而且深长,军备精良,士兵精神饱满,守城的大夫也很精明,这样的国家更容易讨伐。”田常听完子贡没有逻辑的话后,顿时怒形于色,生气地说道:“你认为难做的事情,人们都认为容易;你认为易做的事情,人们都认为很难。你如此开导我,这是为什么呢?”子贡说:“我听说,如果令自己担忧的问题在国内,就应该攻打强大的国家;如果令自己担忧的问题在国外,就应该攻打弱小的国家。如今,您的忧患正是在国内。我听说您自封三次都不成功,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大臣中有人对你不服。如果您攻破了鲁国,胜仗会让君主感到骄傲,破国会显示出群臣的尊贵。你在上使得君主骄傲,在下使得群臣放纵,而且君主一旦骄傲就会变得放纵,臣子一旦尊贵就会相互争权夺势,如此看来,您不仅会与君主产生隔阂,还会受到大臣们的排挤和倾轧,不要提成大事,就是以后想在齐国立足也会成为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您的功劳不仅不会给您成大事带来实际作用,而且会成为您成大事的阻碍。所以,与其攻打鲁国,不如攻打吴国。如果攻打吴国,即使不能取胜,也有利于您成大事。因为战败的结果是民众死于吴军之手,大臣为了自保而使朝内变得空虚。此时,在上没有强臣与您作对,在下没有民人指责您,您便成了唯一能够控制齐国的人了。”田常说:“这的确是个好主意。但我的军队已经压向鲁国,如果此时移兵前往吴国,大臣们一定会怀疑我,这该怎么办呢?”子贡说:“您先按兵不动,待我南见吴王,让他攻打齐国来救援鲁国,然后您便可以迎战吴军了。”田常答应了子贡,让子贡前往吴国。

    子贡来到吴国后,对吴王说:“我听说,要想成为王者,就不应该遗世独立;要想成为霸主,就不应该允许强劲的敌人存在。所谓‘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如今齐国虽是一个万乘之国,却打算攻取只能称得上千乘之国的鲁国,其目的就是为了与吴国争强,我私下为吴国的命运担忧。此时,救援弱小的鲁国,可以在泗水北岸的各诸侯国中树立威望,能够显大名;讨伐残暴的齐国,可以制服强大的晋国,能够得大利。而且,救鲁伐齐名义上是为了保存即将被灭掉的鲁国,实际上是为了困住实力强大的齐国。只要是智者,都会毫不犹豫地这样做的。”吴王说:“好。不过我军曾经在会稽大败越军,此后,越王一直厉兵秣马,整顿军队,估计有起兵攻打我国的念头。待我讨伐越国后再按照你的建议行事。”子贡说:“越国的实力最多与鲁国相当,而吴国的实力最多与齐国相当,如果大王暂且把齐国放在一边而去攻打越国,待大王归来后,齐国已经平定了鲁国。何况,大王本想通过保存亡国树立威望,结果却因此事使得泗水北岸的诸侯国认为吴国害怕秦国的强大,所以只敢讨伐小小的越国,进而认同吴国的胆怯。勇者不会逃避困难,仁者不会违背约定,智者不会失去时机,王者不会遗世独立,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内涵,为了让人们肯定地认为他们是真正的勇者、仁者、智者或王者。救鲁伐齐,既可以保存越国显示出吴国的仁德,又可以使得吴国的威望胜于晋国,各诸侯一定会向吴国称臣,成就霸业指日可待。如果大王认为越国会乘虚而入,我愿意东见越王,让越王出兵随大王前去攻打齐国,大王就不会担心越国乘机攻打吴国了。”吴王非常高兴,于是让子贡前往越国。

    子贡到了越国后,越王勾践令人打扫道路,然后亲自到郊外恭迎子贡。回宫后,越王问子贡:“我国不过是个偏远小国,大夫为什么愿意忍辱负重、屈身前来呢?”子贡说:“我建议吴王救鲁伐齐,吴王本想同意,但担心越国乘机偷袭,于是打算先讨伐越国。照此看来,越国很快就要面临亡国的命运。没有报复之心却引起了他人的怀疑,这意味着笨拙;有报复之心却被人发现,这意味着危险;还没有行动就被人打听到将要行动的消息,这意味着灭亡。这三者都是成大事的祸患。”越王低头向子贡行礼,然后说道:“我曾经没有正确分析自己的实力,在会稽与吴军交战时,被吴军围困多时。当时,我身受重伤,有刻骨之痛,再加上连续几日口干舌燥,只想与吴王同归于尽。”说完这些后,越王询问子贡如何救越。子贡说:“吴王为人凶猛残暴,群臣难以忍受;经历数次败仗,士卒难以忍受;百姓们怨声载道,大臣们准备发动政变;伍子胥因为忠谏而被处死,如今太宰伯当权,一味奉承吴王的过错来嚭为自己谋得利益,这些现象都意味着吴国的衰败。大王可以通过诚意起兵增援激发他的志向,通过呈献贵重宝物来拉拢他的心,通过谦卑的言辞来表达对他的尊重,有了这三种方法,吴王一定会攻打齐国。如果吴王不能战胜齐军,这将是大王的福分。如果吴王战胜了齐军,必定会让晋君称臣于他。我愿意北见晋君,让晋军做好攻打吴国的准备,到时候吴国的国势必定会被削弱。吴国的锐兵在齐国已经被消灭殆尽,大量的军备又用在与晋国的战争上,这时候大王就可以制伏国内空虚的吴国。”越王非常高兴,同意了子贡的建议。子贡临走的时候,越王重礼送他,子贡没有接受。

    子贡离开越国时,先返回吴国报告吴王:“我把大王的话告诉了越王,越王非常害怕。他向我提起了会稽之战,表示对大王的恩情至死不忘,更不敢对吴国有任何图谋。”吴王听了子贡的话后,少了几分担心。五天后,越国大夫文种来到吴国叩见吴王。他对吴王说:“我是越国的使者文种,奉越王勾践之命前来叩见大王。越王听说大王要伸张大义,诛强救弱,困扰残暴的齐国使周室安定,于是将国内的三千士卒全部召集起来,并准备亲自征战沙场,为大王助威。另外,越王令我将越国先人珍藏的各种器皿、二十领铠甲、鈇屈卢矛、步光剑等呈献给吴国,以此来犒劳或嘉奖军士。”吴王兴奋,问子贡道:“越王准备随我一起讨伐齐国,可以吗?”子贡回答说:“不可以。大王如今接受了越国的众多宝贝,而且动用了越国全部的军队,如果还要让越国的国君陪同你去打仗,则是不义之举。大王可以接受越国的礼物;同意越军的参战,但不可以接受越王的追随。”于是,吴王按照子贡的意见做了。不久,吴王发动九郡的军队全力攻打齐国。

    子贡又赶往晋国,对晋君说:“我听说,计谋不成熟不可以应卒,不能先辨清军事形势不可以战胜敌人。如今齐国与吴国交战,如果吴国战败,吴国国内一定会大乱;如果吴国获胜,一定会兵临晋城。”晋君顿时担忧,问子贡怎么办。子贡说:“修身养息,静待吴军到来。”晋君认可了子贡的建议。

    然后,子贡回到了鲁国。吴王与齐军在艾陵交战,结果大败齐师。然后正如子贡所料,吴王没有立即返回吴国,而是率领大军直逼晋国,与晋军在黄池以北相遇。晋人严阵以待,见吴军前来,立即全力回击,大败吴师。越王知道后,立即涉江袭吴。吴王见后方受袭,立即率军回朝。吴越交战,吴王三战全败,最后连城门都守不住了。

    越国便称霸于东方。

    子贡一出,鲁国安然无恙,齐国内部大乱,吴国被灭掉,晋国更加强大,越国成为新霸主。

    孔子之所以答应让子贡来担当救助鲁国的大任,就是因为他知道子贡有能言善辩的特长。结果,在子贡的多方游说下,鲁国得以保全。

    朱元璋也是一位善于了解下属特长的人,而且很注意发挥下属的特长。他曾形象地比喻说:“锋利的宝剑可以刺穿犀牛和大象,但用它砍斫石头必会缺损;骐骥可以奔跑千里,但让它拉犁耕田必将趴倒。”

    正因为如此,他常常能够做到随才使用。比如,刘基、宋濂、朱升等人是博治经史、长于谋略的人,于是他将他们留在幕府,让他们发挥智囊团的作用;徐达等人是精通兵法、骁勇善战的人,他任命他们为将官,让他们统兵征战四方;汪广洋、叶琛、章滏等人是饶有智计、善于办事的人,他将他们派往各地担任行政职务。

    用人管人一点通:

    企业管理者如果仿效古人,在日常工作中善于发现下属的特长,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发挥下属的特长,定会马到成功。

    4.及时发现并避免员工的短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一般来说,长处表示一个人的优势,而短处表示一个人的劣势。优势能够起到正面作用,劣势则会起到反面作用。

    对于管理者来说,如果不能很好地避开员工的短处,那么员工的长处在发挥时便会受到或大或小的反面影响。因此,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员工的长处,必须巧妙避开员工的短处。

    避短有三种方式,一种是放弃有短处的员工,一种是侧面弥补员工的短处,另一种是正面弥补员工的短处。不过,选择哪种避短方式应该视情况而定。

    (1)放弃有短处的员工

    当一个员工的短处无法弥补,而且这种短处会给企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时,管理者应该当机立断,立即辞退这个员工。不过,在一般情况下,尽可能不要采取这种极端方式。

    子思在卫国的时候,很看重荀恋的才能。于是,他把荀恋推荐给了卫王。

    他对卫王说:“荀恋具有统帅的才能,他可以轻松指挥五百辆战车。如果大王您能重用他,那么卫国的军队实力必会大增,到时候肯定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卫王听了子思的话后,有些遗憾地说:“其实我也知道荀恋有统帅的才能,但他曾经做了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以前他在做小吏的时候,有一次去收税,竟然在一户百姓家要了两个鸡蛋吃。你说说,他做了这样的事,我怎么还能用他呢?”

    子思摇了摇头说:“不知大王有没有听说过心灵手巧的木匠们是如何选用木材的。他们在选用木材的时候,会毫不犹豫地将木材腐烂的部分丢掉,留下有用的部分。如果遇到有些许腐烂的合抱之木,他们会更加高兴,因为他们知道只要把这没有大碍的腐烂部分挖掉,就可以凭着自己精湛的木工技术将这合抱之木变成精美雅致的器具。英明的君主在选择人才的时候会像精明的木匠选用木材一样,忽略人才的瑕疵,从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使国家更加强大。如今,荀恋便是一个栋梁之才,如果仅仅因为两个鸡蛋就对他的才能视而不见,对国家来说,将是多么大的损失啊!”

    卫王在用人的过程中,犯下了苛求完美的错误。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任何一个人都有或多或少的缺点,要想找到一个毫无缺点的人才,只能在梦中寻求。然而,卫王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如果按照他的完美标准来选用人才,卫国上下很难找到一位可用之才,卫国也将无法摆脱自己走向灭亡或被他国灭亡的悲惨命运。

    企业的领导人应该充分认识到属下的优缺点。如果一个人的缺点远远大于优点,那么这种人不可以用。但如果一个人的优点远远大于这个人的缺点,能够为公司创造绝对性的利润,这种人还是可以用的,而不应该将他扫地出门。

    (2)侧面弥补员工的短处

    当一个员工的短处不会给企业效益带来比较大的影响时,管理者可以通过侧面方式来弥补员工的短处,比如通过沟通让员工意识到自己的短处。

    古时候,有一个老者,他家的老鼠很多。这些老鼠撕咬他的衣服,让他衣不蔽体;在他家的墙壁上打洞,使他家四处透风;食用自己辛苦得到的粮食,弄得他在冬天忍受饥饿。

    为了能够除掉老鼠,老者买了一只擅长捕鼠的大猫。大猫来到老者家后,恪尽职守,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将老者家中的老鼠几乎全部清除了。不过,老者的儿子并不高兴,因为他发现这只猫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吃鸡。于是,儿子建议老者将猫弄走。老者说:“没有了猫,老鼠还会再来,尽管我们保住了鸡,还是要受冻挨饿;但只要我们有了猫,老鼠就不敢来,我们的衣服就不会破,我们的墙壁就不会漏风,我们的粮食就足够我们食用,尽管没有了鸡,我们的生活却好了起来。”

    捕鼠是猫的优点,而吃鸡是猫的缺点。对于老者来说,猫的优点为他创造的价值远远高于猫的缺点给他带来的损失,于是老者决定继续养这只猫。

    对于管理者来说,老者的做法有可取之处,也有不可取之处。可取的地方是老者能够接受有短处的猫,不可取的地方是老者对猫的放纵。

    如今,企业中有一句这样的话:“干一行,爱一行。”于是,有些员工因为太“爱”自己的行业,也逐渐爱上了公司的产品。比如,文具厂的职工会偷偷地将文化用品带回家,日常用品厂的职工会偷偷地将日常用品带回家,等等。面对与此类似的情况,管理者一定不能够视而不见。因为,这种做法一旦发展下去,就会形成不良的企业文化,从而间接地影响到企业效益。

    (3)正面弥补员工的短处

    松下集团旗下的胜利者公司在“二战”中遭到了比较严重的损失,“二战”后,松下幸之助决定重建胜利者公司。为了能够选择一个胜任的经理,松下幸之助进行了认真的挑选。最后,野村吉三郎被选中。松下幸之助的选择不仅让松下集团中的管理层感到惊讶,连野村吉三郎本人也认为自己不能够胜任经理这个职务。

    野村吉三郎是原海军上将,因曾经在日美战争中全权代表日本和美国进行谈判而有些名气,但他的这些经历并不能够代表他能胜任经理一职。因为胜利者公司主要经营各种音乐唱片,而他不仅对音乐文化一无所知,而且根本没有任何相关的业务经验。

    然而,作为松下集团的总裁,松下幸之助的用人方式自有独特之处。他在看到野村吉三郎劣势的同时,也看到了此人的优势。野村吉三郎为人宽容豁达,有将帅之气,号召力很强,而且比较擅长经营。为了把胜利者公司办好,同时也为了证明自己看人的准确,松下幸之助作了巧妙的安排,他选择了一些优秀的业务人员来帮助野村吉三郎完成业务工作,让野村能够发挥自己的优势。

    事实证明,松下幸之助的眼光是独到而正确的。胜利者公司在野村吉三郎的带领下,一步一个新台阶,业绩不断提高。

    用人管人一点通:

    当企业管理者意识到员工的短处会影响到工作时,可以通过调整部署的方式来弥补这位员工的短处。这样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巧用短处变长处

    任何事物都具有相对性,具有相对关系的事物之间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正如人的长处和短处。在具体的环境或形势下,一个人的长处有可能变成短处,短处也可能变成长处。

    比如,一个有能力的人会非常自信,敢于承担别人不敢承担的任务,正所谓“艺高人胆大。”然而,有些时候,这样的人会因为过度自信而过低估计了任务的难度,从而招致失败的后果,正应了“淹死的都是会游泳的”这句话。

    三国时候的马谡便是一个典型。

    为了守住街亭,诸葛亮还派了魏延、王平、高翔三人前去协助马谡。然而,马谡倚仗着自己熟悉兵法、善于领兵作战因而小瞧了魏军,结果被魏军死死围困住。街亭失守后,魏、王、高三人虽然用尽全力想复夺街亭,但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街亭之所以会失守,蜀军之所以伤亡惨重,究其根源,就是因为马谡的过度自信。

    由此看来,马谡的长处在守街亭时恰恰转化成了短处。

    管理者在用人的时候,不仅要防止员工的长处转化成短处,而且要善于短中见长,巧妙利用下属的短处。

    从前有一位挑水夫,他有两只水桶,其中一只水桶有裂缝,另一只则完好无损。挑水夫将水挑到主人家后,那个完好的水桶一直是满的,而那只有裂缝的水桶总是只剩下半桶水。

    几年来,挑水夫就这样日复一日地挑一桶半的水来到主人家。在这种情况下,好桶为自己能够装满整桶水而自豪,破桶则为自己的缺陷感到羞愧。

    又一个春天到来了,挑水夫仍然一如既往地来河边挑水。破桶终于忍不住了,它在河边对挑夫说:“我很惭愧,必须向您道歉。”

    “为什么?”挑水夫问道,“你为什么感到惭愧呢?”

    破桶回答道:“过去的几年里,因为水总从我这边漏出去,每次只能送半桶水到您的主人家。我的缺陷使您的劳动只能收到一半的回报,对此我深感内疚。”

    挑水夫真诚地对它说:“一会儿在我们回家的路上,我希望你留意路旁盛开的花朵。”

    走在回家的路上,破桶看到了一道靓丽的风景。在路的一边,开满了缤纷的花朵,花香四溢。这景象使破桶兴奋不已,但当走到小路的尽头时,看到自己只剩下半桶水,它又开始难受了。

    破桶再次向挑水夫道歉,挑水夫对它说:“你看到了吗?在路两旁,只有你的那一边有花。虽然你有缺陷,但我善加利用,在你经过的路边撒了花种。每当挑水时,你就替我浇灌花!几年来,路边这些美丽的花朵一直在装饰主人的餐桌。如果没有你,主人的桌子上怎么会有这么好看的花朵呢!”

    挑水夫的做法是明智的,他没有因破桶不能装满水而将其扔掉,而是巧妙地通过自己的行为充分利用了破桶漏出的水,从而同样给主人带来了好处。

    激将法在战争中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就是因为施用此法的人摸准了下属的短处,然后适时发挥下属的才能。

    刘备兴兵讨伐东吴之初,打了多次胜仗。其中,关羽之子关兴、张飞之子张苞屡立大功,令刘备备感欣慰。他感叹道:“以前跟随朕的众位将领,都已经年老无用,幸好朕又得到你们二位如此英勇的贤侄,根本不用担心对付孙权了!”刘备的话很快传到了黄忠耳中,令黄忠大为不满。

    黄忠是蜀国的一位老将,以骁勇善战出名。此人性格急躁,喜欢争强好胜,此时已有70多岁,但他从不服老。当他得知刘备说老将无用时,立即提刀上马,带了几名随从便直奔彝陵。

    与此同时,吴军大将韩当、周泰率军直逼彝陵。刘备得知消息后,正准备派人前去彝陵支援时,近臣上奏说老将黄忠投奔东吴去了。刘备非常了解黄忠的为人,知道他是不会反叛的。于是,立即派关兴、张苞速往彝陵,帮助黄忠抗敌。

    黄忠来到彝陵后,在此驻守的吴班、张南和冯习将他迎入帐中后,问道:“老将军前来,有什么事情吗?”黄忠气愤地说道:“我跟随天子到今天,经历了多少苦难。如今,我虽然有70多岁,每天仍能吃十斤肉,能用双臂拉开两石大的弓箭,而且还能骑马千里,这些都说明我还不老。可昨天主上却说我等老迈无用,所以我前来与东吴作战。待我斩杀几名东吴大将后,看主上还说我老不老。”这时候,哨兵报告说吴军的先锋部队已经赶到。黄忠立即起身,出帐上马。冯习等人劝黄忠不要轻易迎战,黄忠不听,策马前去迎战。吴班见阻拦无效,立即令冯习引兵助战。黄忠驱马来到吴军阵前,勒马横刀,挑战吴军先锋潘璋。潘璋令部将史迹迎战。史迹挺枪出战,不到三个回合,就被黄忠一刀斩杀。潘璋见部将被杀,勃然大怒,挥舞着关羽的青龙刀向黄忠杀来。两人交战了好几个回合,仍然没有分出胜负。黄忠奋力作战,潘璋见难以战胜,便策马回去。黄忠乘胜追击,在路上遇到了前来助阵的关兴和张苞。关兴说道:“我等奉皇上之命前来帮助老将军。今天既然已经立了功,就赶快回营吧。”黄忠不听,直到把吴军追出几里地为止。第二天,潘璋又来挑战,黄忠再次上马去迎战。关兴、张苞、吴班纷纷要求助战,黄忠概不答应,带着五千士兵迎战吴军。几个回合过后,潘璋佯败,策马逃跑。黄忠不知是计,紧追不放,而且口中大喊:“贼将不要走,我今天要为关羽报仇!”结果,黄忠追出三十里地后,被早已埋伏好的吴军团团包围。黄忠本想撤退,结果肩窝中箭。吴军见蜀军主将中箭,更加凶猛地扑了上来。幸好关兴、张苞及时赶到,将黄忠救回。不久,黄忠便因伤而亡。

    企业中难免有人与黄忠一样,性格暴躁而且爱争强好胜。管理者在用人的时候,不妨转移一下这类员工争强好胜的范围,将他们的好胜心转移到工作上。

    用人管人一点通:

    管理者应该具有灵活的头脑和犀利的双眼,这样才能够及时发现员工的长处与短处,然后将他们的长处和短处相互转换,这样便能够巧妙利用员工的短处了。

    6.全面衡量能力,有能则用

    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当然要衡量应聘者的能力,在众多的应聘者中选择最能胜任岗位的人,这样才能够为企业创造出最高的价值。

    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在位时,公孙弘、张汤和汲黯三人同在朝中为官。不同的是,他们的官职在进京供职前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进京供职时,公孙弘和张汤在朝中的官位很低,身份卑微。供职后,他们二人的才智得到了充分体现。由于处理事情明智果断,他们在朝中立下了显著的政绩,不断被提拔。最后,公孙弘不仅被封侯,而且还被授予相国一职。张汤同样得到了重用,被提升为御史大夫。此时,公孙弘和张汤的官职已经高过汲黯了。

    与公孙弘和张汤相比,汲黯在朝中为官之初,其资历和官职远远超过他们二人,但由于业绩平平一直没有得到提拔,以至于后来官位在公孙弘和张汤之下。面对这种后来者居上的情况,汲黯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了给自己讨回公道,他要找皇帝评理。

    一天早朝结束后,汉武帝正准备去御花园散步。汲黯迎上前来,行礼后说道:“皇上,我有些话想跟您说。”

    汉武帝停下脚步,问汲黯想说些什么。

    “我曾看见过农民堆积柴草时的情景。他们先把柴草打成捆,然后将它们一捆捆地摞起来。每次搬来一捆,他们总是将它摞在先搬来的那捆柴草上面。”汲黯停顿了一下,接着说:“皇上,您会不会为先搬来的那捆柴草感到委屈?”

    汉武帝没有明白汲黯这番话的用意,于是让他有什么话就直说。

    汲黯高声说道:“刚入京的时候,公孙弘和张汤不过是两个小官,他们的资历和基础都无法与我相比。可是入京后,他们屡屡被提拔,而我却遭冷落,以至于他们现在的官职已经远远超过了我。如此看来,皇上提拔官吏的方式与农民堆放柴草的方法又有什么不同呢?”

    听了汲黯的一番话,汉武帝非常生气。考虑到汲黯为官多年,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汉武帝没有为难他。

    汉武帝在提拔臣子的时候,完全以他们的工作业绩为标准,没有考虑其他方面。因此,公孙弘和张汤虽然在入朝为官时官位低下,但得到了多次提拔;汲黯虽然入朝时官位高出他们二人许多,但却一直没有得到大幅度的提拔。

    管理者在提拔员工的时候,要以企业的根本利益为重,采用汉武帝的提拔标准,选择能够胜任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的正常运作和效益的不断提高。

    1971年,盛田昭夫接替了井深大的职位,担任索尼公司总裁。继任刚刚两年他就公开声明:总裁这个位子我不想坐很久,否则对提升下一代人有百害而无一利。我也不在乎继承人是否是我的儿女,我只需要一位有能力的人来接替我,将索尼发扬光大。三年后,一个名叫大贺典雄的男中音演员坐上了索尼总裁的位子。

    盛田昭夫与大贺典雄是1950年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相识。当时,在盛田昭夫的领导下,索尼公司生产了世界第一台磁带录音机。大贺典雄以一个声乐系学生的身份给盛田昭夫写了一封信。在这封信中,他以一个歌唱家的独到眼光评价了磁带录音机,评价结果是盛田研制的东西不过只是一堆废物,没有任何实用价值。另外,大贺典雄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收到了大贺典雄的这封信后,盛田昭夫不仅没有因他的尖锐批评而生气,反而非常赞同他的看法并认为他的建议有一定的可行性。为此,盛田昭夫立即给大贺典雄回信,并以诚恳的态度邀请他担任公司的兼职顾问。

    1954年,由于要在欧洲参加巡回演出,大贺典雄没有分身术,因此不能同时为索尼工作。盛田昭夫没有放弃,他想方设法与大贺保持联系,并定期将工资寄给他,以诚恳的态度邀请大贺学业有成后到索尼工作。盛田昭夫对他说:“你是一名最优秀的声乐家,可是,我认为你作为一名实业家会更加出色。”盛田的热情与诚恳深深打动了大贺。就这样,这位男中音歌唱家弃艺经商,闯入了在商业领域中有名气的索尼公司。

    1982年9月,盛田昭夫在公司董事会上正式宣布:将索尼总裁的位置让给大贺典雄。这项明智、正确的决策,让公司所有股东拍手称赞。

    盛田昭夫看中了大贺典雄的能力,知道他能够把索尼发展得更好,所以才把总裁的位置及早地让给了他。

    有个公司的部门经理因事辞职了,公司决定从内部提拔一人。为了能够找到合适的人选,公司组织了严格的面试。经过一轮轮的选拔和淘汰,只剩下甲和乙两位候选人。

    甲和乙都非常优秀,但部门经理的位置只有一个,二者只能选其一。

    为了慎重起见,公司决定把最后一轮的面试安排在总经理家。当甲和乙按照通知的时间来到总经理家时,他们发现各个部门经理都已经围坐在摆满丰盛食物的餐桌旁。总经理招呼他们就位,然后让大家开始用餐。

    甲和乙此时根本没心思吃饭,只想快点结束用餐,接受领导们的考核。这时候,总经理的手机响了。他走到阳台去回电话,回完电话后,他面色沉重地走了进来。大家一看总经理的脸色就知道发生了大事,急忙想问明情况。总经理生气地说:“我们的货从来没有出现过质量问题,可这回广州分公司的货物却出现了问题,客户收到的竟是一堆垃圾!我们不仅要蒙受经济损失,甚至有可能影响到我们公司的声誉。”

    室内顿时非常安静,总经理发话了:“考试的时间另作安排吧,今天大家先研究一下如何处理这件事。”说完后,总经理又对甲和乙说:“都说后生可畏,你们二人是从众多员工中选出来的精英,我想听听你们二人对这件事情有什么看法。”

    甲先开口说话了:“这件事情的后果非常严重,应该立即查明情况,找出失职者,并按照公司规定给予处罚。”

    有人紧接着说:“是啊,这样的事情必须严肃处理,一定要杜绝类似事情的发生。”总经理点了点头,并把目光转向了乙。

    乙说出了自己的建议:“我们可以先从附近的珠海分公司先调一批货给这家客户,及时弥补给客户带来的不便。”

    乙的话音刚落,大家的掌声响起。

    总经理带着赏识的目光对乙说:“恭喜你,考核结束了,你就接手部门经理的位置吧。”

    甲感到不解,他反问道:“我的建议不对吗?”

    总经理说:“你的建议没有问题,不过时间不允许我们这样做。追究责任可以延缓,而弥补客户的损失却刻不容缓,否则,我们将会丢失客户。没有了客户,就没有了公司,部门经理也就不需要了。”

    该公司之所以采用这种方法,就是为了证实甲乙二人的能力,看看他们二人谁能够胜任部门经理的职位。

    用人管人一点通:

    企业为了更清楚地看出谁才是最适合的人选,可以通过同时试用几个应聘者,最终挑选出最优秀的一个进入公司。

    7.用人不疑,别把流言飞语当回事

    所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作为一个公司的领导,如果任用了某位员工,说明这位员工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和素质,在公司里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所以身为领导者就应该充分相信他,这样才能够使他全力以赴地为公司工作。

    一个非常富有的商人正准备出差,就在他即将登机的时候,接到了一个朋友的求助电话。

    在电话中,他了解到朋友生病住在了医院,现在急需一笔钱。

    商人很重视朋友间的感情,但此时他感到很为难。一方面飞机即将起飞,另一方面朋友的求助也不能不顾。商人稍作思考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

    商人在候机场找到了一个不认识的年轻人,将两万元交给了他,并告诉了他朋友住院的地址,然后匆匆上了飞机。

    那个年轻人没有辜负富商的希望,他按时将那两万元钱送到了商人朋友的手中。

    当这件事情传出之后,有人好奇地问这个年轻人:为什么要认真去做不认识的人托付的事情?年轻人的回答很简单:“他信任我!”

    由此可见,信任的力量是巨大的。从古代的故事中也能看出,用人疑人者坏事,用人不疑者成事。

    三国时期,袁绍兴兵七十万赶往官渡,攻打驻守在官渡的曹军。曹操收到将领夏侯惇的告急文书后,立即率七万大军前来支援。与袁绍大军相比,曹军数量甚少,在官渡苦苦坚守了两个月后,曹军“军力渐乏,粮草不继”。于是,曹操打算放弃官渡并退回许昌。在犹豫不决之际,他写信征求驻守许昌的荀彧的意见。荀彧以“袁绍悉众聚于官渡,欲与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为由,劝曹操不要放弃官渡,他在信中对曹操说:“袁绍大军虽然浩浩荡荡,但并不是一条心;而主公神武明哲,所向披靡,马到成功!如今,虽然我军数量甚少,但形势还没有当年楚汉之争时荥阳和成皋之间的对峙情形严峻。主公可以牢牢守住官渡,卡住袁绍大军的喉咙,让他们进不得半步……”

    曹操接受了荀彧的建议,然后令众将士全力死守官渡。然而,要想死守官渡,必然要有足够的粮草。曹军又守了些时日后,几乎没有了军粮。于是曹操秘密派人火速赶往许昌让荀彧赶紧筹办军粮事宜。不巧的是,曹操派出的使者在赶往许昌的途中被袁军捉住。这位使者被带到了许攸那里。

    许攸年少的时候曾经是曹操的朋友,这时已是袁绍的谋士。他命人从使者的身上搜到了催粮的书信,于是兴冲冲地直奔袁绍住处。见了袁绍后,许攸献计道:“曹操在官渡屯军,与我军已经相持很久。此时,许昌城内必然空虚。如果我军派出一部分军队在夜色掩护下乘其不备袭击许昌,那么许昌便可被我军占领。许昌破后,擒住曹操便是件易事。如今,驻守官渡的曹军已经没有了粮草,这正是我军进攻的大好机会。何不兵分两路,一举攻下许昌和官渡呢?”袁绍则认为曹操一向诡计多端,说不准这次是诱敌之计,不可轻信这封书信。许攸以“今若不取,后将反受其害”劝袁绍立即出击,正在此时,使者呈上了在邺郡为官的审配的书信。审配在书信中提到了有关许攸的事,说许攸在冀州时,曾经搜刮民间财物,而且纵容自己的子侄多多征收各种府税,等等。袁绍不禁大怒,愤愤说道:“你这个无视王法的匹夫,有什么资格给我献计?你和曹操原来有过交往,料想你一定收受了他的财贿,因此为他做奸细。按照军法,本当将你斩首示众,而今我饶你不死,你马上离去,以后我不想再见到你。”许攸退出后,长叹道:“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吾子侄已遭审配之害,吾何颜复见冀州之人乎!”随后便要拔剑自刎,幸好被左右拦下。左右劝他投奔曹操,他立即前往曹营。

    曹操正要休息,突然有人来报许攸前来相见,顿时非常高兴。他来不及穿鞋子,赤足出迎许攸。远远看到许攸后,曹操又是拍掌又是欢笑。走到许攸身旁后,他拉着许攸的手一起来到自己的寝室,然后向许攸施行拜礼。许攸见曹操如此谦恭,将自己前来投奔的想法告诉了曹操。曹操自然高兴无比,他对许攸说:“你肯为我效力,我就能够成大事了。希望你能帮助我打败袁绍。”许攸说道:“我曾经建议袁绍用轻骑兵乘虚袭击许都,形成首尾相攻的局面。”听了许攸的话后,曹操大惊:“如果袁绍听了你的建议,我将必败无疑。”接着,许攸问曹操:“主公军中的粮草还有多少?”曹操回答说:“可以用一年。”许攸笑了笑说:“恐怕不能吧。”曹操改口说:“能维持半年。”听了曹操的话后,许攸顿时“拂袖而起”,快步走出帐外,曹操紧随其后。许攸生气地说道:“我诚心诚意前来投靠,你却这样欺骗我,太让我失望了!”说完便做出一副要离去的样子。曹操挽留道:“你不要生气,让我如实告诉你吧。军中的粮草只够维持三个月。”许攸化怒为喜,笑着说道:“人们都说曹孟德是个奸雄,果然如此!”曹操也笑着说:“你应该听说过‘兵不厌诈’吧!”然后在许攸耳边低声说道:“军中的粮草只能维持这个月。”许攸大吼一句“休瞒我!粮已尽矣”,曹操顿感愕然,问许攸是怎么知道的。许攸拿出了从使者身上搜出来的那封急信,并向曹操讲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随后,许攸向曹操献计,为曹操大败袁绍大军拉开了帷幕。

    有时候,成败就在一瞬间。如果袁绍听从了许攸的建议,那么曹军必被他所破。然而,在如此关键的时刻,袁绍却偏信了来自邺郡的审配书信,从而想当然地认为许攸与曹操私通,进而将其逐出帐外。正是因为他的用人疑人,使得许攸投奔曹寨,成为了他自取灭亡的导火索。

    与袁绍相反的是,魏文侯能够做到用人不疑。

    战国时期,烽烟四起。各国为了自己的利益,纷纷讨伐其他国家,魏国也不例外。魏文侯在位时,乐羊在魏国做臣子。一日,魏文侯决定攻打中山国,要在众大臣中挑选一位大将担此重任。论带兵打仗,在魏国中很难找出能力超过大臣乐羊的。但关键问题在于,乐羊之子乐舒是中山国的大臣。如果派乐羊前去作战,他难免要与自己的儿子交锋。在这种情况下,乐羊是选择父子之情还是保持忠君之心便很难预料。众谋士和大臣议论纷纷,魏文侯一时也拿不定主意。经过几天的思索后,魏文侯宣布命乐羊为主帅,领军征讨中山国。

    乐羊率领大军来到中山国后,中山国上下顿时紧张起来。中山国国君得知魏军主帅是大臣乐舒的父亲,便让乐舒迎战,想利用二人的父子之情迫使乐羊退兵。为了能够顺利攻下中山国,乐羊向众将士下令将中山国城池团团围住,暂且不采取进攻。几个月过去了,乐羊仍然按兵不动,中山国自然没有被攻下来。于是,朝中的一些大臣心中焦躁,认为乐羊贪恋父子之情,背叛了国君。魏文侯听到了许多传言,也收到了许多奏章,但他并没有因此浮躁。为了鼓舞士气,魏文侯专门派人向前线将士送去酒肉,以表犒劳。不仅如此,魏文侯还在乐羊大军的驻扎地为乐羊盖了一座别墅,以表支持。又过了些时日,乐羊见时机成熟,于是发兵攻城,一举将中山国攻克。

    乐羊凯旋而归,魏文侯兴高采烈。为了奖赏功不可没的乐羊,魏文侯摆了盛宴。酒过三巡后,魏文侯派人取来了一个封好的钱箱,然后把它赏给了乐羊。乐羊以为魏文侯奖给他的不过是一些金银珠宝,谁知回到家中打开一看,竟然是满满一箱贬斥他的奏章。

    看到这些奏章后,乐羊心生感慨,非常感激魏文侯对自己的信任。如果魏文侯没有绝对相信自己,就有可能接受众大臣的进谏,既不能破城,又会背上不忠的骂名,难以保身。

    如果对他们起了怀疑之心,说明领导者怀疑的并不是员工的能力,而是在怀疑自己的眼光。一旦领导者产生了怀疑心理,多多少少会对员工产生想法,影响工作的顺利进行。作为公司的领导,主要工作是负责决定公司的重大决策,引导公司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如果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怀疑员工的能力上,势必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工作。俗话说:“耳不能双闻而清,目不能双视而清。”一旦分了心,自己原有的工作就不能处理得像以前一样妥当了。这样,员工对你的能力也将会产生怀疑,那时候将如何收场呢?

    用人管人一点通:

    管理者如果充分相信自己挑选的人才,就要敢于把事情交给他们,让他们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你相信了他们,就等于尊重了他们,他们定会不遗余力,把自己分内的事情办得漂漂亮亮,这样做何乐而不为呢?

    8.减少束缚,信任是最有力的支持

    一个人在精力分散的情况下是很难做好一件事情的,正所谓“一心不能二用”,身心投入是一个人做好一件事情的最好保证。所以,一个管理者应该注意到这方面的问题,在给员工分配任务的时候,一定要做到明确你想要的结果,这样员工才能够专心致志地去完成任务。

    任子齐为了能够治理好萱父,花了不少心思。不过,这些心思不是花在治理上。

    任子齐是孔子门下的一位弟子,比较有心机。

    一年,任子齐被鲁国国君任命为萱父的地方官。任子齐在赴任前,心想,国君的身边难免会有些小人,如果我不小心得罪了他们,他们一定会在国君耳边说我的坏话,从而扰乱我对萱父的治理。任子齐认为,如果直接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国君,国君难以彻底理解。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他请求国君派两个亲信和他同往,以便辅助自己的工作。国君批准了他的请求后,他便兴致勃勃地带着国君的两个亲信出发了。

    任子齐到任后,就开始认真工作。这天,他命令国君的两个亲信各写一份工作报告。两人接到命令后,提笔便写了起来。但令他们头疼的是,他们在写报告的时候,任子齐也没有闲着。他在他们的身边走来走去,突然晃晃这个人的胳膊,突然又去碰碰那个人的手,没完没了地捣乱。他们好不容易把报告写好后,任子齐又大声指责他们没有好好写字。就这样,这两个亲信每天都在提心吊胆地工作。后来,他们实在忍受不了了,就背着任子齐逃回宫了。

    二人见到国君后,将任子齐折磨他们的事情全部告诉了国君。国君听完二人的诉苦后,便知道了任子齐的用意。他立即派人前去萱父传达自己的旨意,表示以后绝不干预任子齐的工作。

    有了国君的旨意后,任子齐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管理才能。两年过去了,他把自己的管辖范围治理得井井有条,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戴。

    与此类似,甘茂为了能够打胜仗,也花了不少心思。不过,这些心思不是用在打仗上。

    战国中期,秦国国君秦武王在位时,甘茂在秦国谋事。

    一日,秦武王任命甘茂为大将,令他率领军队攻打宜阳城。当时,宜阳是韩国的一个比较大的城池,与秦国相隔甚远。而且,在前往宜阳的途中,地势险要的地方比较多。甘茂考虑到这两点后认为,要想顺利攻下宜阳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除了这些表面的阻碍外,甘茂还想到了至关重要的一点,这就是后方的人心。如果秦武王在后方听信了他人的谗言,尽管自己有能力攻下宜阳,说不准也会在关键时刻被秦武王召回,只能落得前功尽弃的结果。

    为了让秦武王不干扰自己在前方作战,他给秦武王讲了一个故事:“孔子门下有一位名叫曾参的弟子,这个人的德行非常好,闻名远近。一次,另一位叫曾参的人杀了人。人们并不了解实情,听说这件事后,立即告诉了孔子弟子曾参的母亲。曾母原本毫不怀疑儿子的德行,当第一个人告诉她这件事情时,她感到人们的无聊和可笑。然而,当第二个人、第三个人相继告诉他这件事情时,曾母对儿子的信任便动摇了。她开始怀疑儿子的德行,想到儿子的罪行将要连累自己时,慌忙收拾好东西潜逃了。”

    讲完这个故事后,甘茂接着对秦武王说:“如今,我的德行无法与曾参相比,大王您虽然信任我,但信任度也无法与曾母对自己儿子的信任程度那么深。然而,曾母仅因为三个人的话便怀疑起自己的儿子。照此推理,我不得不担心大王您会听信别人诬蔑我的言论。如果大王果真对我产生了怀疑,我将很难攻下宜阳。”

    为了让甘茂安心打仗,秦武王立即表态:“这一点你尽可放心,我会记住你说的话,不会被谗言迷惑的。”不仅如此,秦武王还表示,如果甘茂不相信他说的话,他可以与他立下盟誓。

    既然如此,甘茂的后顾之忧便解除了。他立即整顿军队,向宜阳进发。

    苦战数月后,甘茂仍然没有攻下宜阳。这时候,甘茂担心的事情发生了。秦武王的承诺不过是一句空话,他听信了谗言,立即派遣使者前去宜阳召甘茂回朝。

    好在秦武王不是一个昏君,当甘茂提起他战前的承诺时,他顿时醒悟,将谗言抛在一边,支持甘茂继续攻打宜阳。

    如此一来,甘茂的后顾之忧才算彻底解除。他没有辜负秦武王,与众将士同心协力将宜阳攻下。

    任子齐和甘茂二人都能够胜任其职,他们担心的不是任务的艰巨,而是国君的束缚。

    的确如此,束缚的负面影响是比较大的。如果一个人受到了难以摆脱的束缚,将会严重阻碍能力的发挥。

    稻田边有一口深井,青蛙们在逮捕害虫的时候,稍不留神就掉了进去。由于井比较深,掉进去的青蛙很难爬上来。于是,深井中的青蛙越来越多。

    一次,两个农民在深井旁边谈起了青蛙。他们说青蛙是农民的好帮手,无私地充当着稻田的卫士。

    深井听到他们的对话后,非常得意。待他们离开后,他骄傲地对身旁的小鸟说道:“农民们都在夸奖青蛙,如此说来,我也算为人类做了件好事。你看,我是多么地爱护青蛙。他们住在我这里,不仅有吃有喝,而且也不用担心安全问题。”

    小鸟并不同意深井的看法,它嘲讽深井:“你不仅没有为人类做什么好事,反而做了件坏事。你看,青蛙困在你那里,如何才能出来?既然出不来,又怎么吃害虫、护庄稼呢?既然你爱护青蛙,就不应该束缚它们的手脚,而应该让它们返回农田去发挥它们的才能。如此看来,你的做法又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呢?”

    听了小鸟的一番话后,深井惭愧地闭上了嘴。

    为了保证员工能够顺利地完成任务,管理者应该减少对员工的束缚。只有这样,员工才能够将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减少对员工的束缚不能挂在嘴边,而要落到实处。

    (1)不做监工

    一位寺庙住持为提高寺庙的知名度,特意邀请了一位书法大师为寺庙题字。

    书法大师来后,住持安排了一名弟子为他铺纸磨墨。

    这名弟子生性活跃,当大师写完第一幅时,他便忍不住评价道:“这幅写得不好!”

    接着,大师写了第二幅、第三幅,得到的评价是:“不好,不好,比前一幅还差。”

    大师很不自在,他耐着性子一连写了几十幅,但是仍然得不到这位弟子的赞许。

    终于,这位弟子出去了。大师心想:“这下我总算可以安心写字了。”于是在心无旁骛的情况下,自自在在地写完了。

    那个弟子回来后,看了大师的这幅字后,说道:“杰作。”

    寺庙的这位弟子在这里就扮演了监工的角色。在他的监督下,书法大师无法集中精力,不能够全神贯注地写字,再加上他的不断评论,使得书法大师不得不分心。因此,书法大师也很难把字写好。当这位弟子离去的时候,书法大师写出了一幅好作品。

    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一定不能做监工。为员工安排好具体的工作后,不要频繁地检查员工的工作进程,不要长时间地站在员工背后观察员工的工作,更不要不断评论员工的工作。否则,就会带来负面影响。

    首先,员工在接受具体的工作后,一般都会给自己安排好一个具体的工作进程,以确保能够按时完成工作。由于安排方式的不同,员工在一小段时间内的工作进程是不一样的。如果管理者频繁检查的话,一方面会给部分员工增加压力,进而扰乱他们的工作安排;另一方面,会让所有员工感觉到管理者对他们的不信任,从而使得他们感到压抑或产生敌对情绪。

    其次,员工工作时,如果管理者在背后监督他,他就会产生一种紧张感。有了这种紧张感后,他还会产生一系列类似的想法:“不知道上司是否满意我的工作”“不知道这样操作对不对”“不知道上司会不会批评我”,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员工是不能专心工作的。甚至在有些时候,员工会显得手忙脚乱。

    再次,如果员工在监督的时候,不能理解员工此时的心情,发现员工出错后就立即批评,不仅让员工感到在其他同事面前丢脸,而且在有些时候会让员工产生抱怨情绪。因为有些时候,员工本来可以做好某件事情的,只是由于紧张才没有做好而已。此时,如果受到了批评,他自然会想:“要不是你在这里指手画脚,我才不会犯这种低级的错误呢!”

    (2)给员工设定明确的目标,不给员工设定实现目标的具体步骤

    赤壁之战中,曹操大败,其苦心经营起来的八十三万大军被周瑜一把火烧光,要不是关羽饶他不死,恐怕性命难保。

    曹操不能容忍孙权、刘备继续扩张势力,在回许都重整兵马之前留下曹仁、曹洪守荆州,并命张辽率领乐进、李典守合肥。他考虑到荆州将处于孙权、刘备的双面夹击之下,于是派夏侯惇守襄阳,以便配合曹仁作战。另外,他还给曹仁留下一计,并吩咐说:“非急休开,依计而行,使东吴不敢正视南郡。”

    曹操回许都后,曹仁完全依照曹操的安排与周瑜作战,并且在形势急迫时依计行事,射伤了周瑜。出乎意料的是,周瑜将计就计,诡称伤重而死,诱使曹仁出城,结果诸葛亮乘虚而入,夺取了荆州。

    与此同时,张辽正在合肥与吴军作战。面对孙权亲征,张辽主动出击,先射杀了孙权的护卫将领宋谦,再用计射杀了孙权麾下的著名将领太史慈,旗开得胜,迫使孙权收兵。在第二战前,曹操专门派人授意:“若孙权至,张李二将军出战,乐将军守城。”张辽则认为曹操的命令对当时的作战形势不利,于是说:“主公远征在外,吴兵以为破我必矣。今可以兵出迎,奋力与战,折其锋锐,以安众然后可守也。”

    听了张辽的建议后,李典因“素与张辽不睦”,遂不表态;乐进对打硬仗缺乏信心,则建议全力守城。张辽声色俱厉地说:“公等皆是私意,不顾公事。吾今自出迎敌,决一死战。”此话一出,李、乐二人顿时斗志高涨,决定与张辽一同出战。结果,魏军在逍遥津大胜孙权,把孙权打得落花流水,江南人顿时惶恐不安,以至于“闻张辽大名,小儿也不敢夜啼”。

    曹仁、曹洪等人在本领上并不次于张辽,而且曹仁和曹洪作为曹操的兄弟,其忠心程度也不会弱于张辽,为什么在具体的战斗中却远不如张辽呢?这就是全面管理与自主管理之间的差别。曹操反复叮咛、亲授妙计,束缚住了曹仁、曹洪、夏侯惇等人的手脚;而张辽却能够根据当时的情形否定了曹操的命令,制定了有利的战略战术,从而取得了重大成功。

    管理者从这个故事中可以总结出一个管理经验:给员工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要求他们在什么时间内完成任务,至于实现目标的方式方法,不做要求。

    这样一来,既可以节约时间,又可以让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综合能力。毕竟,每个员工的优势和劣势是有差别的。如果给员工设定了实现目标的具体步骤,就有可能使某些员工无法避开自己的劣势。即使员工利用自己的劣势也能完成工作,不过这样做起来是很费力的。与其让一些员工用劣势费力地工作,不如让他们运用自己的优势轻松完成任务,实现管理者定下的目标。

    用人管人一点通:

    为了使员工能够发挥所长,避己之短,管理者在给员工分配任务的时候,就只需明确目标,而无须规定完成目标的具体操作步骤。

    9.及时调整部署,做到人人有事干

    人们常常会添置一些自己需要的东西,但往往不愿意或忽略了一些已经没有用的东西。如果一个企业中出现了一些虚设的岗位,这说明企业管理者养成了与常人一样的生活习惯,这样的习惯对企业的发展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一位炮兵军官走马上任后,便开始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进行演习。在视察过几个部队后,他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不管哪个部队在进行演习时,其部队长官都会在炮管下安排一名士兵。

    这位军官不明白其中的缘由,在接下来的视察中,他问了一些长官,他们都回答说:“我们都是严格按照演习的规则来进行的。”这样的解释显然不能够让这位军官满意,演习结束后,他翻阅了很多军事方面的文献资料,终于将这件事弄清楚了。原来,军队在早期作战的时候,由于军事设备比较落后,大炮必须用马车拉到战场上去。大炮在发射过程中会产生比较强的后坐力,容易影响到大炮发射的准确度。为了能够快速调整因后坐力导致的距离偏差,必须要安排一名士兵在炮管下牵马。如今,军事设备得到了改良,不再需要马车,因此也不再需要牵马的士兵。但由于军事规则没有及时更改,部队在演习的过程中,仍然沿袭以往的制度,于是就出现了令这位军官感到奇怪的事情。

    其实,在企业管理中,与此类似的现象并不少见。任何事物都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包括企业。随着生产技术的日益先进、工种的合并或分散、企业规模的扩大,一些岗位便是形同虚设,根本派不上什么用场,正如同故事中的那些炮管下的士兵,他们已经无马可拉。

    常人没有将不必要的东西扔掉,最多让自己的房屋变得狭窄,说不准还会约束自己的购买欲望,因为他有可能会感觉到家里的东西已经很多了;但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如果忽略了一些虚设的岗位,将会影响到公司的收益,因为处在这种岗位上的人不但不能够为公司创造出价值,反而还得从公司中拿上固定的工资。

    不仅如此,这样的岗位还会导致企业内部的不和谐。因为有的员工每天都在勤勤恳恳地工作,而处在这样岗位上的员工却过得悠闲自在,但薪酬却没有多大的差别。在如此强烈的反差下,如果有人感到公平,那么这个人就是不正常的。然而,有人渐渐觉得这种现象非常普及,没有什么公平不公平的。如果一个管理者在自己的企业内部听到了这样的议论,就该注意了。

    如果企业管理者是因为自己的忽视造成了岗位的虚设,发现后能够很快将这样的岗位撤销,将此岗位上的员工调整到其他岗位上去,员工的心理不平衡便会因管理者的策略变得平衡来了。但如果企业管理者明知道有些岗位可有可无,仍然将其摆在那里并安排工作人员,这就说明被安排的人或多或少与管理者有些特殊关系。

    用人管人一点通:

    企业的根本目的在于赢利,它的演变过程正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个企业要想做大做强,需要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共同努力。如果企业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私心,无疑会令众员工感到失望,从而不愿意在工作中积极配合。

    10.三思而行,合理调任

    人们看到或听到一些自己极不愿意看到或听到的事情时,往往会头脑发热,因一时冲动而失去理智,做出令自己后悔的事情。但是,作为一个管理者,必须要避免这种现象发生,所以,在处理企业内部问题的时候,必须要牢牢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保持冷静,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要认真思索,而不要轻易地妄下结论或判断。

    一天,一个人得到了一笔意外之财,暴富了起来。可是他虽然有了钱,却不知道如何处理这些钱。于是他向一位邻居诉苦,邻居便开导他说:“现在你虽然有了钱,但依然没有智慧。你还是进城里去看看吧,那里有具备大智慧的人,你拿出些银子,就会有人教你智慧之法。”

    听了邻居的话后,他去了城里,逢人就问哪里有智慧可买。

    这时候他遇见了一位哲人,哲人告诉他:“如果你遇到疑难的事,不要急着处理,先朝前走七步,然后再后退七步,这样反复做三次,智慧自然产生了。”

    “‘智慧’原来这么简单啊!”他将信将疑地回去了。

    他回到家时已是深夜,推开门后,他模模糊糊看见妻子身边睡着一个人,顿时怒起,拿出刀来便要砍下那个人的头。

    这时,他忽然想起白天哲人所说的话,心想:试一试也不迟。

    于是,他前进七步,再后退七步,反复做了两遍后,他点亮了灯,这时他发现与妻子同眠者原来是自己的母亲。

    哲人以一种看似简单的方式告诉了那个暴富的穷人:遇事三思而后行,理智地处理事情,这便是智慧。穷人依照哲人的话去做了,从而减少了一场误会,避免了一次祸害。

    凡事都要三思而后行,否则就容易犯错误,调任员工时也应该这样。

    (1)考虑需不需要调任

    员工给企业效益带来损失后,管理者首先要考虑的是该员工能否挽回损失的效益。如果可以的话,最好不要调动该员工。

    某公司的一位高层负责人由于工作上的失误,给公司造成了多达千万美元的严重损失。这件事发生以后,这位负责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陷入了极度的紧张之中。

    不久,该公司的董事长与他进行了沟通。令他感到惊讶的是,他并没有被公司解雇,而且仍被安排在原来的岗位上。他不敢相信董事会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于是向董事长问明原因。

    董事长告诉他:“你认为这种处理方式不合适吗?如果将你解雇或是降职,我们在你身上花费的昂贵‘学费’该如何弥补呢?”

    事实证明董事会的决定是正确的,这位负责人没有辜负董事会的希望,全身心地为公司作贡献,他的努力使整个公司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事实证明,这位高层负责人能够胜任他所在的职位。如果董事长因为他的一次失误就果断将其降职或辞退,尽管这位高层负责人没有理由不同意公司的安排,但对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损失。因为在这个时刻,公司需要面对的是如何挽回损失,而不是如何处理出错的人。即使是要处理出错的人,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想办法挽回损失。

    因此,管理者在调任员工的时候,一定要从企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分析调任的利弊后再作决定。

    (2)考虑如何调任才合适

    一家大型民营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导致了企业的生产与销售环节不能够保持一致性,从而造成了产品积压。如果长期如此下去,必然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效益,同时也会给资金周转带来困难。

    为了尽快恢复企业的效益,董事会认真分析研究了其中的原因,结果一致认为:问题出在现任经理甲身上。因为甲是被破格提拔为企业经理的,他的专业水准很高,能够带动企业研发出新产品。虽然他工作一丝不苟,能够与员工同甘共苦,在员工中威信很高,但他不擅长经营和管理,董事会不能够因这些方面而不顾企业的总体效益,于是决定另选经理。不过,在撤换甲的过程中,如果没有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不仅会影响甲的情绪,而且会在企业内部引起不小的波动。

    为了寻找到合适的处理方法,董事长让各位董事各抒己见,以便集思广益。

    董事乙:甲为公司尽心尽力,撤掉其职位难以服众,不如吸收他为董事,同时让他负责企业的技术问题。

    董事丁:既然甲不具备宏观调控的能力,就不能够胜任经理。他是企业技术的核心人员,不如让他担任技术副经理,同时让他享受经理的待遇。

    董事戊:不必顾虑太多,经理的位置应该能者居之。既然他不能够引导企业向前发展,就应该将其撤职,反正也是破格提拔的,他自己心里有数。

    董事庚:从哪里来就让他回哪里去,只要他有能力,还是可以一步步升职的。念在他在上任几个月中的兢兢业业,可以适当给些奖金。

    董事长听了几个董事的意见后,做出了总结:

    第一,甲的专业水准在企业中无人能及,他的奉献精神也值得尊敬。他之所以不能够胜任经理的职位,是因为缺乏经验,造成这种后果的责任在于董事会的决策而不在于甲本人。如果将其贸然撤掉,更加显示出了董事会对企业员工的不负责任。

    第二,将甲吸收为董事同时让他负责企业技术同样有不妥之处,因为这样无疑会影响到新任经理的领导力。

    然后,董事长提出了这样的处理方法:在企业内增设总经理和总经理助理职位,总经理由他本人兼任,而甲和作为经理候选人的辛担任总经理助理一职,其中,甲主要负责技术,辛主要负责经营和管理;就职后,在工作过程中他可以有意栽培甲,使甲能够学到一些经营管理的经验;时机成熟后,他立即从中退出,总经理的位置并不撤销,由辛担任,同时增加副总经理一职,由甲担任。

    董事长的建议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在后来的实施过程中,企业的效益得到了明显改善。

    用人管人一点通:

    企业管理者在调任员工的时候,一定要从企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分析调任的利弊后再作决定。

    11.分工明确,让下属各就各位

    管理者在用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分工的明确性,否则就会产生一部分人忙得不亦乐乎,而另一部分人却没什么事情可作,这样不但对员工不公平,就企业的发展更加不利。

    有一家人,养了一条狗和一只猫。

    狗非常勤快,当家中无人时,狗便警觉地巡视着主人家的周围,一旦听到风吹草动就狂吠着疾奔过去,兢兢业业地做着看家守院的工作。正因为狗的敬业精神,家里从来没有发生过被盗事件。家里有人时,狗的精神便稍稍放松了,有时还会伏地小憩。于是主人家的每个人都认为这只狗是懒惰的。

    猫与狗不同,当家中无人时,它便伏地大睡,任由老鼠在家中胡作非为。家中有人时,它就这儿瞅瞅,那儿望望,表现出一副恪尽职守的样子,并且时不时还去给主人舔舔脚。在主人的眼中,这是一只敬业且讨人喜爱的猫。

    由于猫的不恪尽职守,家中的老鼠越来越多。终于有一天,老鼠将主人家新买的一件家当咬坏了,主人非常气愤。他召集家人说:“家里的猫这样勤快,老鼠还这么猖狂。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那条懒狗,它只顾睡觉,肯定没有帮猫捉过老鼠。现在应将狗赶出家门,再养一只猫。”家人也纷纷附和着。

    于是,狗被赶出了家门。

    主人的行为为什么如此荒谬呢?

    原因有二:

    第一,没有分清职责范围。狗的职责是看家护院,在狗的精心看护下,家里没有丢过东西,从这点可以看出,狗是称职的;猫的职责是逮老鼠,然而在猫的玩忽职守下,家里的老鼠损害了主人的利益,所以猫是不称职的。

    第二,没有弄清工作流程。不同的工作有着不同的性质,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完成它。主人回到家,狗的工作已经完成了,因为家中有人,小偷是不敢来的,所以才养精蓄锐,主人却因此认为狗在偷懒;而猫却因为偷懒没有完成工作,当主人回来后,立即假装勤快,从而得到了主人的表扬。

    主人正是因为既没有分清职责范围,又没有弄清工作流程,所以才颠倒黑白,将尽职的狗赶出家门而将失职的猫留在家中。

    用人管人一点通:

    在许多企业里,经常会看到管理者因为没有弄清工作流程而颠倒黑白,使一些优秀的员工被赶走。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发生,管理者必须要做到对每个员工进行详细而合理的分工,保证员工不会越权也不会偷懒;深入了解员工的工作情况,不能为员工的“表面工作”迷惑。

    12.给下属施展才能的空间

    管理者选择了可以使用的人才后,一定要让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样,既满足了这些人才希望自己的才能能够充分发挥出来的愿望,又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谈到用人,苻坚便能够做到人尽其才,这在任用王猛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东晋时期,群雄割据的局面再次形成,先后涌现出十六个国家。其中,前秦是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国家。

    前秦厉王苻生在位时,昏庸无道,荼毒生灵。其堂兄苻坚顺应民意,发动政变将其诛杀,然后自立为大秦天王,改年号为永坚。

    苻坚即位时,前秦内部大乱。在王猛的辅佐下,苻坚才将前秦治理安稳。

    王猛出生于贫苦家庭,年少时曾以卖畚为生。王猛天资聪慧,博学多闻,对兵法有浓厚的兴趣,而且为人谨慎稳重,严肃刚毅,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他虽然有突出的才干和远大的抱负,却不被世人所识。后来,徐统发现他是一个奇才,打算召他为功曹。王猛并没有随徐统而去,而是隐居在华阴山继续修学。正如史书所说:“怀佐世之志,希龙颜之主,敛翼待时,候风云而后动。”桓温入关以后,曾得到过王猛的指点。桓温发现王猛才智过人,于是赏赐车马给他,并封他为高官督护,希望他能够和他一起去南方谋事。王猛征求老师的意见后,没有接受桓温的盛情。

    早在高祖苻健在位时,苻坚已经开始招兵买马。他听说王猛的大名后,立即派人前去华阴山邀请他相见。两人见面后,谈及国家的兴废大事时,王猛的观点处处符合苻坚的心意。苻坚大喜,心情与刘备遇到诸葛亮时相仿。苻坚继位后,拜王猛为中书侍郎。

    当时,始平这个地方治安很混乱,抢劫盗窃事件时有发生。不仅如此,该地的众多豪门望族无视法纪,横行霸道,令苻坚难以安心。为了治理始平,苻坚封王猛为始平令。王猛到任后,申明法纪,澄察事实,辨明善恶,用严酷的刑法来惩罚或警戒豪强。在治理始平的过程中,王猛曾用鞭刑处死了当地的一位官吏。于是,这位官吏的亲信贵族上书诉讼。上级官员经审查核实后上奏苻坚,苻坚下令用囚车将王猛囚禁,然后迁往朝廷监狱。王猛入狱后,苻坚亲自问王猛:“治理一个国家,首先应该用德来感化百姓。可如今,你到任没多久就大开杀戒,杀人无数,这是何等的残酷!”王猛正言道:“我听说治理一个安稳的国家需要用礼仪道德,治理一个混乱的国家需要运用法纪。皇上认为臣有才能,把治安急剧混乱的地方交给臣治理,臣必须小心谨慎地替皇上翦除这里的不法分子。如今刚杀了一个罪大恶极的犯人,还有很多不法分子需要惩治。如果臣不能够将该地的不法分子肃清并绳之于法,我不情愿受鼎镬之刑来向皇上表示歉意,辜负皇上所托。我岂敢滥用刑法进行残酷的统治!”听完王猛的话后,苻坚对群臣说道:“王猛就是我的管仲(字夷吾)和公孙侨(字子产)!”随后,便赦免了王猛。

    不久,王猛被提升为尚书左丞、咸阳内史、京兆尹。随后,他又被封为吏部尚书、太子詹事,接着又被提升为尚书左仆射、辅国将军、司隶校尉,另外还兼骑都尉。就这样,王猛在一年之内连续升迁了五次,这一年他才36岁。王猛权倾朝野,他的受宠令当时的一些皇亲国戚及朝中老臣感到心惊胆战,以至于他们要合力弹劾他。尚书仇腾和丞相长史席宝几次在苻坚面前说王猛的坏话,结果惹得苻坚大怒,把仇腾贬为甘松护军,把席宝贬为白衣领长史。从这以后,没有人再敢仿效仇、席二人。过了些时候,王猛再次升迁,官拜尚书令、太子太傅,外兼散骑常侍。王猛觉得自己官职太大,多次表示推让,但苻坚并不同意。后来,他又得到升迁,转任司徒、录尚书事。王猛以无功为由,不接受苻坚的授职。

    王猛率领军队讨伐前燕时,军纪严明,军中无一人触犯军法。王猛凯旋归来,世祖认为他有功,于是封他为清河郡侯,赏赐王猛五个美妾、十二个上妓、三十八个中妓、一百匹马、十乘车。王猛向苻坚呈上奏章,坚决不接受赏赐和分封。

    此后,王猛受命在冀州镇守,苻坚让他管理六州事务。王猛在该地待了几个月后,上疏道:“皇上应该在六州设官分职,然后划分管辖范围,而不应该只任用我一人。”苻坚没有同意,王猛仍然像以前那样认真做事。

    很快,王猛又被提升为丞相、尚书令、太子太傅、中书监、司隶校尉,原来被封的持节、常侍、将军、侯等官职不做更改。王猛推让已久,苻坚仍然不同意。他对王猛说:“当年,你还是个平民百姓,我也刚成人。令我感到惊奇的是,虽然我们刚刚见面,却显得如此默契。此后,我便认为你是我的诸葛亮。自从你辅政以来,在近24年的时间里,国家一直都比较安定。正是有了你的辅佐,我才能够如此安稳地坐在这个皇位上。希望你能够多费点心思,帮助我处理国家大事。除了你以外,谁还有这个能耐呢?”

    在以后的几年里,王猛又被授予司徒的官职。王猛再次上疏,以“郑武翼周,仍世载咏;王叔昧宠,政替身亡”为由,希望苻坚不要授予自己过高的官职,否则会因为自己的不才而耽误了公事,给国家带来危害。苻坚还是不同意,仍旧任命他为司徒。王猛日理万机,尽忠尽职。无论大事小事,他都能处理得非常妥当。

    王猛的治国方针开明公正,受到了前秦百姓的拥护。他鼓励百姓进行农业生产;剔除昏官,招纳贤人;加紧练兵,积极攘外;推崇儒学,教人廉耻;严明法纪,用刑不滥。在王猛的治理下,先秦迎来了一个兵强国富、歌舞升平的时代。苻坚曾经缓缓对王猛说:“你日夜勤劳,从不怠惰。有你辅佐朝政,就像周文王得到了姜太公,我可以安享晚年了。”王猛说:“我只希望不会犯下过错,根本没资格与古人相提并论!”苻坚说:“在我看来,你这个姜太公怎么会犯错呢?”后来,苻坚常常嘱咐太子宏和长乐公主说:“你们以后要像侍奉我一样侍奉王公。”

    后来,王猛病重,卧床不起。苻坚亲自到宗庙为他祈福,并分派侍臣去祭拜山神、水神。王猛病愈前,苻坚大赦,为他积德。不久,王猛病情加重,他上疏向苻坚谢恩,而且不忘其职,仍言及时政,令苻坚痛哭流涕。王猛病入膏肓时,苻坚亲自来看望他,为他料理后事。王猛临终前仍不忘国事,他向世祖进言:“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袁绍帐中同样有出色的人才,但他却不善于用人,结果导致失败。

    关羽失守下邳后,与刘备的两位夫人在曹营安住。此时,刘备已经投靠了袁绍。

    刘备在袁绍处时,整日烦恼。袁绍问他为何如此。刘备说:“我二弟关羽现在没有音讯,我的妻小又落入了曹贼手中。我现在上不能报国,下不能保家,能不心烦吗?”袁绍说道:“我早就打算进兵许都。现在正是春暖花开之时,正好可以兴兵讨伐曹贼。”随后,他便召集众将领,商议破曹策略。田丰进谏道:“前不久,曹操攻打徐州,许都城内空虚,是进兵的大好机会,但我们没有及时进兵,机会已失,如今,徐州已被曹军攻破,曹兵士气旺盛,我们不可轻敌。不如按兵不动,等待时机。”袁绍一句“待我思之”后,找刘备商量。结果,他听信了刘备的话,决定起兵。田丰进谏劝住,袁绍怒道:“你们这些人只知道弄文轻武,差点让我失去大义!”田丰的一句“若不听臣良言,出师不利”惹得袁绍大怒,要斩杀他。在刘备的劝说下,袁绍把田丰囚于狱中。沮授见田丰被囚,立即将家财散发给自己的宗族,然后来狱中与田丰告别。他说完“吾随军而去,胜则威无不加,败则一身不保矣”后,在悲痛中离田丰而去。

    后来,袁绍率领七十万大军前往官渡征讨曹操。在发兵初,田丰虽身在狱中,却心忧战事。他从狱中上书说:“如今更适合静守,以便等待天时,而不适合起兵,否则恐怕会出师不利。”逢纪以“主公兴仁义之师”为由,向袁绍谗言说田丰的话是“不祥之语”,惹得袁绍再次愤怒,又要斩杀田丰,田丰因众将领说情而免于一死。袁绍恨恨地说:“等我破了曹操后,再回来治你的罪!”随后,袁绍便率大军进发,浩浩荡荡赶至阳武,暂且下寨于此地。此时,沮授进言:“我军虽人数众多,但没有敌军勇猛;敌军虽然全是精兵,但粮草却没有我军充沛。敌军的粮草不足,要想取胜,必须急战,我军正可利用敌军的这一弱点暂且缓守,与敌军对峙。过些时日后,敌军便会不战自败。”袁绍大怒,说道:“发兵之初,田丰动摇军心,我破敌返后一定要斩杀他。现在我军正要进攻,你竟敢像田丰一样,又在此说胡话!”随后,他便令左右把沮授囚禁在军中,并表示破曹之后,将沮授和田丰一块治罪。

    曹操粮草耗尽时,袁绍没有接受许攸的计谋,导致许攸投奔了曹操。许攸向曹操献计,曹操采纳了他的计谋,准备夜袭袁绍大军粮草辎重的存放地——乌巢。

    当夜,沮授见“众星朗列”,于是让守监的人把他带到了中庭。沮授抬头观察天象,突然发现“太白逆行于柳、鬼之间,流光射入牛、斗之分”,大惊道:“大祸要来临了!”于是,他连夜求见袁绍。沮授把他观察到的天象告诉袁绍后,劝袁绍说:“乌巢是屯粮重地,一定要及早防备。而且,今夜天象如此,是不祥之兆。不如立即调一支精兵前去增援。”袁绍认为沮授“妄言惑众”,大怒,将守监人斩后,换了一个人看守沮授。沮授从袁绍帐中出后,掩泪长叹“我军亡在旦夕,我尸骸不知落何处也”!

    袁绍兵败后,沮授被曹军俘获。他见到曹操后,大喊道:“我不会投降的!”曹操说:“袁绍没有任何心机,不采纳你的良言,你为什么还要跟随这样的昏主呢?如果我早日能够得到你的辅佐,夺得天下就没有问题了。”随后将沮授留在军中,并厚待他。令曹操没有想到的是,沮授并不安分,他从军营中偷了一匹马,准备返回袁绍那里,结果被曹军发现。曹操一气之下要杀沮授,沮授竟然视死如归。杀了沮授后,曹操厚葬了他,并为他立了墓碑。

    曹操乘胜追击,袁绍带着数百名残兵败将奔往大将蒋义渠驻守的黎阳。到了黎阳后,袁绍与蒋义渠将离散军士召集起来,然后返回冀州。行军的第二天晚上,袁军在荒山上露宿。袁绍在帐中远远就能听到哭声,于是悄悄前去探察。原来,大哭的人是在官渡之战中幸存的兵士,他们聚在一起共诉失去兄弟、朋友的痛苦,并一致说道:“如果听了田丰的话,我们就不会遭受这样的悲剧了!”袁绍听了这些兵士的议论后,后悔地说:“我没有听田丰的良言,急于起兵,结果落得兵败将亡的下场。如今回去后,又有什么脸面再见被我囚禁的田丰呢?”天亮后,袁绍继续赶路,逢纪带兵赶来迎接。袁绍将心中的尴尬告诉了逢纪,逢纪则乘机谗言道:“田丰在狱中听说主公您兵败后,非但不伤心,反而拍手大笑说‘果不出吾之料’。”袁绍顿时转愧为怒,认为田丰在笑话他,于是派了使者带着宝剑去取田丰的人头。

    田丰临死的这一天,狱吏来到狱中向他道喜,他问狱吏何喜之有。狱吏告诉他:“袁绍将军这次大败,很快就要回来了。到时候,你就可以重见天日了。”田丰不经意地笑了笑说:“今天是我的死期。”狱吏认为田丰的话难以理解,于是向他问明原因。田丰解释道:“袁将军对外人施行仁德,但对部下却非常忌恨,根本不会念及部下的忠诚。如果他此战告捷,心里高兴,还能够免我一死,但如今他惨败,心中感到羞辱,一定会杀我。”狱吏并不相信田丰所说的话。突然,使者带剑前来,向众人宣布了袁绍的命令,然后准备杀田丰。田丰说道:“我就知道自己肯定活不了了。”狱吏们听了田丰的话后,无不为他感到悲伤流泪。田丰凛然说道:“大丈夫生在天地之间,没有识别自己的主人便盲目跟随,没有智慧的人才会这样做!我今天受死,这是自己造成的,你们又何必为我感到惋惜呢?”话音刚落,他便在狱中自刎而死。

    后人曾经作了这样一首诗来评论沮授、田丰和袁绍:

    昨朝沮授军中失,今日田丰狱内亡。

    河北栋梁皆折断,本初焉不丧家邦!

    从苻坚和袁绍二人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善于用人与不善用人的结果有着天壤之别。企业管理者在用人过程中,一定要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条件,以便用尽人才的能力。

    不过,要做到这一点,企业管理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德行和智慧。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为,德行好,可以在身边会聚很多人;有智慧,可以识别身边人的才能,然后量才而用。

    用人管人一点通:

    管理者必须选择德才兼备的人才,因为,如果仅有德行而没有智慧,身边聚集的人再多,也难以辅佐自己成就大业,久而久之,一些有才之人也会感到怀才不遇而失望离去;如果仅有智慧而没有德行,尽管能够识别人才,人才也不愿意投靠自己,更不用谈如何用才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