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常识一本通-择占秘术拾零·各行人物剪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们在没有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择占秘术便是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其中不乏科学的合理性。古人将择占秘术应用到古代的方方面面,上至国家大事,下至民间小事,都与占卜祭祀有关。夏、商、周时期,国家的两件大事就是开疆拓土和祭祀占卜。而《易经》是一部古老的文化瑰宝,内容丰富,影响了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其中的占筮体现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侧面。

    各代各行业的产生、发展和变化,同样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古代人的文化生活,也是现代各行业的起源。本章将揭开各行人物神秘的面纱,带领人们探索古人的生存智慧,丰富现代的文化生活。

    《易经》为何成为六经之一

    中国有条著名的成语叫“韦编三绝”,说的是孔子在读《易经》的时候的认真程度,《易经》这一部经典著作被儒家奉为“六经之首”、“大道之源”、“诸子百家元典”,它通篇贯穿了变革、革命、创新的思想。“易”的意思就是变易、易变、恒变;《周易·系辞上》里说“生生之谓易”。《易经》里活的灵魂就是变革、易变。《易经》里有句话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最能诠释《易经》精神的一句话,它的意思是说世间万物都处在变化之中,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情,事物只有经过变革之后才能发达,而且这样的事物才能长久。这句话还强调了事物的动态魅力、发展变化,重视事物的不断更新和上进,主张积极的变革。这些理论与社会的发展遥相呼应,代表社会的需要,因此,这也是它成为六经之首的一个重要原因。

    著名学者乾泉先生认为,《易经》是一部集体性的著作,并不是某个人的智慧结晶。占筮体现的是中国古代文明中的一个重要侧面。从夏商时起,人们已经有了鬼神观念与人鬼沟通的方法,而占筮是人鬼沟通的重要行为模式之一。但是就占筮活动本身而言,它也有多样性,最常见的就是烧龟壳或烧牛骨,人们可以根据烧裂的纹路看到其中的启示或方法,占者会将所要占的事情与纹路的解释一起再次刻到甲骨上,这也是现代人能够看到的甲骨文。这对于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明有重要的作用,古人利用甲骨文的这种占筮活动传至周朝,经过周人的改良后,建立起相对完整的观念与符号系统。后来经过历代哲学家的阐释,《易经》发展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同时,《易经》也是中国古代一部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经典。

    《易经》堪称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里涉及的内容广泛而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过极其深刻的影响。无论是孔孟之道,还是老庄学说,或是《孙子兵法》,抑或是《黄帝内经》《神龙易学》等这些思想学术,它们都和《易经》有着密切的联系。孙思邈曾经说过:“不知易便不足以言知医。”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没有《易经》就没有中国的文明。

    《易经》在春秋战国时得到进一步完善,也是古代的中国人智慧的结晶。《易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将其思想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即使人们对《易经》的影响感觉的不是那么明显,但事实上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们的生活。孔子在千年前就说过人们“日用而不知”。在现代生活中,《易经》的影响依旧很深,例如评价某个人说“阴阳怪气”,说某人又“变卦”了,“扭转乾坤”,“否极泰来”等语言都来源于《易经》。

    《易经》早在西汉时期就被列为六经之首。它在中国文化史上享有最崇高的地位。即使当年秦始皇焚书时也不敢去伤害它。

    《易经》对现代科学的贡献

    《易经》里的八卦图也是中国古老文化的精髓,它对现代科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世人都知道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是现代电子计算机二进制的创始人,但是,很少有人知道,他一举成功的原因是在太极八卦图的启发和帮助下产生了灵感。

    1667年,莱布尼茨在法国巴黎参观博物馆的时候看到了帕斯卡尔的一台加法机,他顿时有一种要创造一台乘法机的想法。1701年秋天即将结束时,54岁的莱布尼茨为创造乘法机冥思苦想、无路可走的时候,他突然收到了朋友从北京寄给他的“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和“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图”。莱布尼茨对这两张图很感兴趣,他仔细观看,发现八卦是象形文字的雏形,由坤卦经艮、坎、巽、震、离、兑到乾卦,也是数学上的0到7。这样8个自然数所组成的是一个完整的二进位制层数形。八卦中的“一”叫做阳爻,相当于二进制中的“1”,而八卦中的“--?”叫做阴爻,相当于二进制中的“0”。六四十卦正是从0到63这64个自然数的完整的二进制数形。八卦在数学中属于八阶矩阵。由此可见,中国古老的文明对现代的科技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1957年,苏特兰德发现了环腺一磷,1963年,普赖斯发现了环鸟一磷,研究表明这二者在生命活动及疾病过程的发生发展中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时的戈德伯格意外地从一本朝鲜出版的汉医学中看到中国的太极八卦图,他经过仔细的研读认为,环腺一磷和环鸟一磷也就是通俗说的体内两种对立的调节系统,与东方医学中的“阴阳”相似,而且很可能是“阴阳”的物质基础。于是他在1973年提出了生物控制的“阴阳假说”,从而使他在分子生物学的研究领域里占有了一定的地位。他的假说就是受了太极八卦图的启发。1981年,戈德伯格利用来华访问讲学的机会对他之前提出的假说又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易经》作为中国文明的一种传承,的确有它博大精深的理由,不但影响着中国文明的发展,而且对促进世界科学的发展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古老的太极图是怎样产生的

    中国的太极图又称“先天图”、“天地自然之图”,它被称为中国上古文化中最神秘的一张图。

    传说太极八卦图是古代的圣人伏羲氏开创的,《周易》中有关于八卦的详细记载和说明。古人认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卦,这也是太极化生八卦的一种基本理论。太极图也是研究《易》学的一张重要图像,所以很多时候会将太极图称为《易图》。

    传说太极图起源的时间比较早,相传最早的太极图绘在3000多年前的夏商之际或更早的陶器上。当时的太极图的圆圈内只画有S型曲线,黑白阴阳点是后来标上去的。现在人们看到的《太极图》,一般认为是北宋周敦颐所绘制的。

    其实太极图有很多种,例如,周敦颐绘制的太极图、先天太极图(原名“天地自然之图”,俗称“阴阳鱼图”)、古太极八卦图(先天太极图周围配以八卦符号)、来知德太极图以及清朝端木国瑚太极图。太极图历经沧桑的演变,而流传至今为人知晓的只有先天太极图和古太极八卦图。因此,现代人们经常讲的“太极图”其实是“阴阳鱼图”或“天地自然之图”,现代人所说的“太极八卦图”其实是古太极八卦图的样子,甚至有人会将“太极八卦图”简单地称之为“太极图”。

    太极图比八卦符号出现的时间晚些。八卦符号相传为上古伏羲氏所作,在周朝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而最早关于“太极”的记载出现在《易传·系辞上》中,书中有文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阴阳五行”是用来算命的吗

    所谓的“阴阳”其实是太极生出来的有对立关系的一组基本概念,就如《易经》里说的:“太极生两仪”、“一阴一阳之谓道”。因此,人们可以用阴阳来指称任何一种对立的关系。例如,人们经常说的男为阳、女为阴;天为阳、地为阴;日月、南北、上下、左右、前后、昼夜、奇偶都可以用阴阳来阐述。“阴阳”贯穿了人们生活的各个部分,不管是哲学、中医、风水,还是日常生活,“阴阳”都是一组基本概念,它被用来解释天道循环、人体健康、吉凶祸福等许多跟人们生活有关的问题。

    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阴阳”不但可以表示对立,而且有时候可以表示相互,即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于是就有了“太阴、太阳、少阴、少阳”四种情形。

    中国最早出现“五行”观念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国语》在介绍构成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元素的时候提到金、木、水、火、土。后来的五行被道教发展为相生相克的理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之后在这个基础上被发展为四时、五脏六腑、五官等涵盖众多理论的概念。

    算命是民间的俗称,学术上称为预测,研究算命的学术叫易学,也叫术数。算命的理论核心是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及八卦易经,这其中的理论系统比较复杂,也比较深奥。算命包括狭义的算命和广义的算命,狭义的算命就是对人的生辰八字的预测,广义的算命包含紫微斗数、面相、手相、八卦六爻、奇门遁甲、地理风水等。古代的占卜、筮法都属于算命的范畴。算命在中国有长久的历史,它最有利的证据就是起源于伏羲氏,从周文王卜卦开始,算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算命离不开阴阳五行,但是阴阳五行适用的范围不仅仅是算命,它有自己博大的精神和科学理论,应该为人类造福所用,而不是单纯地用于算命。

    “象”和“数”分别指什么

    象在易学里多指现象和卦象。如水之坎卦。

    数在卦中用来表示爻的顺序。如乾卦的上九、九一、九二至九五、最后一爻上九。数表示爻是从下往上数。

    《周易》中常见的数有一、二、三。三在《周易》表示多数或万物。理解一和二的时候需要记住两个词语:“亦一亦二”、“一体二面”。另外一方面,一多指太极,包含了二的意思。二通常指阴阳,可以互换的意思。

    “太极”是什么意思

    太极的概念影响了中国的儒学、道教等文化流派的形成和发展。《易纬乾凿度》和《列子》中有太易、太始、太初、太素、太极宇宙五阶段的说法。宋朝儒学家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无极而太极。”他把《老子》一文中提到的无极一词注入了自己的理学理论,从而把无极与太极的概念联系在一起。清朝乾隆时期,太医院汇编的《医宗金鉴》就是采用了五阶段的说法。

    聂文涛在谈《周易》一文中说:“无极太虚气中理,太极太虚理中气。乘气动静生阴阳,阴阳之分为天地。未有宇宙气生形,已有宇宙形寓气。从形究气曰阴阳,即气观理曰太极。”

    《系辞》里也说:“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里所说的意思就是宇宙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阳、表里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的关系既互相对立又相互依存,这是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

    “太”有至的意思;“极”有极限的意思,两个词在一起就是至于极限、无有相匹的意思。这里既包括了至极之理的意思,也包括了时空极限,这个道理放开来讲可以遍布天下,归纳起来也可以收藏在方寸之间。这个道理可以大于任意量而不能超越圆周和空间,可以小于任意量而不等于零或无,上面的话就是关于太极的意思。

    “阴”、“阳”分别指什么

    阴阳,代表世间万物最基本的对立面。阴表示的意思有寒、暗、聚,一种实体化的表现;阳的意思有热、光、化,一种气化的表现。

    阴阳的位置是不断变化、周而复始的。世间万物都要符合阴阳的规律和结构,就像人出生(是聚合),然后死亡(消散),这也符合阴阳的规律。人的身体构造也符合阴阳的规律,如果人体内阴阳的位置不对,那么人就会生病。这也是阴阳的真正含意,而且中国的国学文化都是以阴阳作为基础,深刻影响了国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四象”分别是指什么状态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象指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它们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四象在二十八宿中用来划分天上的星星,也称四神、四灵。春秋易传的天文阴阳学说中四象指四季的变化,包括少阳、太阳、少阴、太阴。四象也指风、雨、雷、电四种自然天候气象。

    什么是“八卦”

    八卦是中国古代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不同的卦象代表不同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代表山,巽代表风,兑代表泽。八卦之间相互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

    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有什么不同

    先天八卦又称伏羲八卦,传说是伏羲氏观察物体看到现象时作出来的。《系辞》里有句话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简单概括先天八卦产生的过程,即首先是太极,其次是两仪,最后是八卦,它们也是宇宙形成的过程。

    后天八卦又称后天八卦图,也称文王八卦图,它是图文并茂的一个古代术语。后天八卦形容周期循环,像水一样,它用来表示阴阳的依存与互补。后天八卦图来自四时和万物生长收藏得出的规律。

    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最大的区别就是排列顺序不同。先天八卦图的排序是乾兑离震巽坎艮坤,后天八卦图的排序是坎坤震巽乾兑艮离。

    什么是六十四卦

    《周易》里的“六十四卦”是由两个八卦上下组合而成。彼此之间按照一定的规律演化,而且在阴阳的变化中阐述哲学思想。六十四卦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和指导。

    六十四卦相传是伏羲发明的,卦辞可以应用于占卜,每一卦都有自己代表的意思,根据卦的含义就可以推断世事的吉凶祸福。殷商时代传统的卜筮方法,很多地方都能应验。六十四卦发展到周朝时被周文王演绎为三百八十四爻,占筮功能更加全面,因此《易经》又称为《周易》。

    什么是五行

    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象表现出来的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关系就简称为五行。五行的基本含义是不管是事物内部还是事物之间,它们的关系都可以总结为“对我有害、对我有利、我对他有利、我对他有害”的基本模式,把彼此之间的关系阐述得很清楚。

    五行是如何起源的

    关于“五行”的最早记录出现于《尚书》的《甘誓》与《洪范》,《甘誓》中说:“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洪范》中说:“鲧矱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畴……鲧则殛死,禹乃嗣兴,天乃锡禹洪范九畴,彝伦攸叙……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洪范》中明确将五行定为水、火、木、金、土,而且被认为是首要的事情。在周幽王时期,已将“五行”认定为构成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左传》中也有关于“五行”的记载,“地之五行”与“五材”、生殖密切相关。

    “五行”与自然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郑玄说:“行者,顺天行气也。”《尚书》中说到“行”的时候认为它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五行”体现的是一种物质运动,也告诫后人在做事的时候要遵循自然之理,这样才能做得更好。

    河图洛书是怎么回事

    河图与洛书是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具有神秘色彩的图案,它们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先导。河图洛书被认为是阴阳五行术数的源头。《尚书》中有关于河图洛书的最早记录,其次在《易传》、诸子百家的记述中也有关于它们的记载。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风水等都可以从这里找到源头。《周易·系辞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相传,上古伏羲氏时代,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有龙马的图像出现,背着“河图”,献给伏羲。伏羲依据“河图”而演成八卦,这也是后来《周易》的来源。也有传说是大禹时期,洛阳西洛宁县洛河中有神龟出现,背上驮着“洛书”,献给大禹。大禹也因此而治水成功,于是把天下分为九州,之后依此制定了九章大法治理社会,后来收入《尚书》中,名《洪范》。《周易·系辞上》上说:“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说的就是这两件事。

    河图与洛书的关系是怎样的

    关于河图和洛书的关系,一般认为河图体现的是形式,洛书体现的是实用;河图表现的是常规,洛书表现的是变化;河图注重合成,洛书注重分离,二者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汉朝刘歆说:“河图洛书相为经纬。”南宋朱熹、蔡元定说:“河图主全,敌极于十;洛书主变,故极于九。”“河图以五生数统五成数而同处于方,盖揭其全以示人而道其常,数之体也。洛书以五奇数统四偶数而各居其所,盖主于阳以统阴而肇其变,数之用也。”他们认为河图代表的是天圆,代表的数字是三,为奇数;洛书代表的是地方,代表数字是二,为偶数。《易学启蒙》中蔡沉说:“河图体圆而用方,圣人以之而画卦;洛书体方而用圆,圣人以之而叙畴。”他认为河图体现的是一种象、洛书体现的是数;河图主要表现为偶、洛书主要表现为奇;河图体现的是静、洛书体现的是动。

    三教九流的原意是什么

    三教九流也称作九流三教,其原意与今天用法有区别,泛指古代中国的宗教与各种学术流派,是一种古代的职业和地位的划分方法。这个词语在现代词语适用中含有贬义。

    关于“三教”的最早的说法出现在西汉的《白虎通·三教》中,文中说:“教所以三何?法天、地、人,内忠、外敬、文饰之,故三而备之。”汉朝儒学家认为夏朝崇尚忠、商朝崇尚敬、周朝崇尚文,于是他们把夏、商、周三代所崇尚的忠、敬、文这些道德规范与礼仪文饰一起称为“三教”。

    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然后与中国本土的儒教、道教发生论战。公元573年,北周武帝召集百官及沙门道士等“辨释三教”问题,辩论的结果是将三教进行排序:儒教首位,道教次之,佛教末位。自此以后,人们便把儒、释、道称为三教。

    《汉书·艺文志》中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称为九流。

    炼丹是专门的职业吗

    炼丹是道教的主要道术之一,它是炼制外丹与内丹的统称。外丹术起源于先秦的神仙方术,它就是在丹炉中烧炼矿物以制造“仙丹”。随后炼丹人将炉鼎做成人体的模样,用来习炼精气神,这就是内丹术。苏轼《送蹇道士归庐山诗》中说:“绵绵不绝微风里,内外丹成一弹指。”陈师道说:“道家以烹炼金石为外丹;龙虎胎息,吐故纳新为内丹。”

    炼丹术又称外丹黄白术,或称金丹术,通常简称“外丹”,这是为了和长寿真人丘处机全真龙门派的“内丹”做出区别。炼丹术最早起源于战国中期,秦汉以后开始盛行,两宋之后,道教开始提倡修炼内丹(即气功),“丹鼎派”曾经风行一时,它主要是排斥外丹。明末时期,外丹修炼法逐渐衰落而让位给“本草学”。

    西汉的淮南王刘安是最早热衷于炼丹术的人,他先后编写了《淮南子》、《淮南万毕术》等著作,但《淮南万毕术》一书现已失传。淮南王后来因谋反而被杀,刘向抄淮南王的家时得到一部炼黄金的秘书,然后去试炼,但一直不成功。汉朝是炼丹兴起的时期,虽然没有炼成真金,但是却制成了多种貌似黄银和白银的假金。而且在炼制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种化学反应,还创造了各种炼丹仪器和提炼药品的方法。东汉时期,魏伯阳编著的《参同契》是世界公认现存的最古老的炼丹书。晋朝葛洪的《抱朴子》也是有名的炼丹书。唐朝时期,几乎各代皇帝都喜欢炼丹术,炼丹术发展到了一个全盛时期,许多炼丹著作有了更实际的内容。此时的炼丹术也传往外国,例如阿拉伯国家,之后又传入欧洲,几经演化发展,终于形成了现代科学的重要门类——化学。由此可见,炼丹不是专门的职业,随着时代的发展演变不同的内容,最终为人类所用。

    中国第一位算命先生是谁

    算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迷信。术数家用人出生的年、月、日、时,按天干、地支依次排列成八个字(称为“八字”),然后再用本干支所属五行生克推算人的命运,从而断定人的吉凶祸福。相传算命始于鬼谷子,但是也有人说第一位算命先生是唐朝的李虚中。

    中国理发师的祖师是谁

    现在人们称呼的理发师、美容师在过去称作待诏、剃工、镊工,通俗的说法就是理发匠、剃头匠、整容匠等。传说理发与美容从远古就已产生了,伏羲时就已经开始了椎髻,人们不再散发。

    理发作为一个行业,也有自己信奉的祖师。清代学者纪昀在《乌鲁木齐杂记》中说:“剃工所奉神曰罗祖,每赛会,剃工皆赴祠前。”这里的理发祖师是罗祖。民间传说,武则天执政的时候,她的儿子驴头太子因为性格暴虐而经常杀那些为他剃头的理发师,一时间没有人敢去为他理发。罗祖当时虽然年轻,但是手艺精湛,当皇宫里要求他师父去替太子剃头时,他自动请缨,挽救了天下的剃头师傅,因此被尊为祖师。

    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跟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有关系。传说清朝雍正年间,雍正头上长癞疤,他的头很难剃,因此不少匠人被杀。一天来了一位毛遂自荐的道人要为皇帝剃头。

    道人的剃头技术很好,但是他剃过头之后雍正帝的脖子上出现一道红圈,于是雍正帝恼羞成怒地命令将他连砍三次头,但是每次砍完头之后,道士的头又长了出来。

    雍正这时才知道理发的道人是吕洞宾,而那道红圈是为了医治头上的癞疮。雍正答应以后不再杀剃头师傅,并封理发师为“半副銮驾,小执事”,之后还赠了一副对联:“做天下头等事业,用世间顶上功夫。”吕洞宾之后把自己的理发绝技传给理发师傅,因此吕洞宾也就被尊为祖师了。

    媒人为何称为冰人

    冰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媒人,古代男女在结婚之前都有媒妁之言,而关于媒人的雅号也有很多,例如月老、红娘、掌判、执柯等,但是媒人最开始还是叫“冰人”,这个称呼来自一个有趣的典故。

    《晋书》上记载,孝廉令狐策梦见自己走在冰湖之上,而且还能和冰下的人说话,顿时惊醒。他醒后去找人解梦,占卜人解释说:“冰上为阳,冰下为阴,阴阳事也;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婚姻事也。君在冰上,与冰下人语,为阳语阴,媒介事也。君当为人做媒,冰泮而婚成。”

    这段话用现代文讲就是:你站在冰上能和冰下的人说话,这意味着你在调和阴阳,换句话说就是在充当一个媒介的角色,你将会给别人做媒。但是这个媒难做,需要用你的热情把冰融化了,男女双方才能成婚。自此以后,“冰人”就被称为给人做媒的人,给人做媒也叫“作冰”。

    “悬丝诊脉”是否确有其事

    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老先生说悬丝诊脉是亦真亦假的事情。他说之所以说它真是因为确实有这样的事情,说它假是因为悬丝只是一种形式。过去皇宫里的后妃们生病,总要由贴身的太监向太医介绍病情,太医也会很仔细地询问病者的胃纳、舌苔、二便、症状、病程等。太医们为了获得真实而详尽的情况,有时会给太监送些礼物。当太医询问完以后心里就有底了。等到悬丝诊脉的时候,太医们通常会屏息静气,沉着认真。这样做,一是谨守宫廷礼仪,表示对皇室的恭敬;二是利用这个时间思索处方,避免因为一时的言语不慎或用药不当而给自己带来灾祸。

    由此可见,“悬丝诊脉”确有此事,但也是一种骗人的形式。如果太医不向太监们询问病情,那么就无法开药,自然不会看病。

    “蒙汗药”是谁发明的

    蒙汗药的主要成分是曼陀罗花。没有人知道什么人什么时候开始用曼陀罗制成蒙汗药,但古书中有关蒙汗药的记载颇多。宋朝司马光在《涑水记闻》中说:“五溪蛮汉,杜杞诱出之,饮以曼陀罗酒,昏醉,尽杀之。”明朝魏浚《岭南琐记》和清人吴其浚的《植物名实图考》中都有关于此药的记载:“用风茄为末,投酒中,饮之,即睡去,须酒气尽以寤。”

    历史上,中国很早就用曼陀罗花做麻醉药。三国时期的华佗在做外科手术之前,让病人用酒冲服麻沸散,当病人因为麻醉而失去知觉的时候才下刀切治。关于麻沸散的成分早已失传,现代医药学家研究麻沸散的主要药物应是曼陀罗花。

    “铃医”是做什么的

    铃医又叫“走乡医”、“串医”或“走乡药郎”,主要指那些游走江湖的民间医生。中国很早的时候就有铃医,宋元时期开始盛行。铃医游走时通常会摇铃,这样生病的人家就会请他们,“铃医”也是因此而得名。古代的扁鹊、华佗等名医都是铃医,可以说铃医是古代的基层医务工作者。

    药店的名称中为何总有“堂”这个字

    很多中药店都以“堂”字作为自己的名称,但是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堂”字出自张仲景行医的典故。

    汉献帝建安中期时,张仲景是长沙的太守。那时,长沙连年瘟疫,每年都要死很多人。张仲景为了拯救黎民百姓,即使公务繁忙也会孜孜不倦地钻研医术,为民治病。他公然打破官府戒律,坐在官衙大堂上为病人诊脉开方,这样办公和行医两不误。他经常在自己的名字前写上“坐堂行医”的字样,以此表示自己对功名的淡泊。后被尊为“医圣”。

    后人敬仰张仲景的医术和医德,很多人仿用“坐堂医生”的称呼,很多中药店的店名也改为某某“堂”,流传至今。

    医生为什么改称为“大夫”

    宋朝以前人们对医生的称呼有很多种,一般根据其专科进行称呼,例如食医、疾医、金疮医等。宋朝刚开始的时候南方习惯称医生为郎中,北方则称医生为大夫。“大夫”作为“医生”的含义出现最早来源于宋徽宗政和年间的医官官职。

    宋朝的医学制度和医学教育发展比较快,出现了专门管理医疗行政的官职。宋朝的翰林医官院医官就分七级,官职自然很多,如和安大夫、成和大夫、成安大夫、翰林医正等。所以,最开始医官的名称就叫“大夫”,也是从那个时候起,人们就称呼医生为“大夫”了。直到现在,人们仍称医生为大夫。

    张仲景何以被称为“医圣”

    张仲景生活在动乱的东汉末年,当时连年混战,百姓颠沛流离、饥寒困顿。各地连续爆发瘟疫,张仲景看着流离失所的百姓在疾病中挣扎,他发愤研究医学,立志做个能解脱人民疾苦的医生。

    张仲景的宗族中有个人叫张伯祖,他是个极有声望的医生。张仲景去拜他做老师,张伯祖见他聪明好学,而且有刻苦的精神,所以就把自己的医学知识和医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伤寒杂病论》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这段话体现出了张仲景作为医学大家的仁心仁德,被后人尊称为“医宗之圣”。

    孙思邈何以被称为“药王”

    孙思邈生于隋朝开皇元年。他是中国著名的医学家,也是继东汉“医圣”张仲景之后,中国医学和药物学的集大成者。

    孙思邈医生主要撰写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被誉为“东方医学圣典”、“人类的至宝”。他为医药学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因此受到后人的尊敬被称为“药王”。

    宋金以后,孙思邈开始被世人神化,而历代的统治者也将供奉他的庙宇称为“静应庙”,尊称他为“妙应真人”。民间修建了许多供奉他的庙宇,百姓们开始称他为“药王”。道教将孙思邈纳入神仙的方针,而且在每年的农历二月二,陕西耀县都要举办祭祀药王的庙会。明朝隆庆六年的时候,政府下令把他的药方刻在五方碑石上,石碑立于陕西耀县五台山东药五殿之内。从此,五台山被俗称为药王山,成为民间神往的地方。

    中国第一位妇科专家是谁

    中国古代不但有接生婆,而且也有男性的妇科医生。关于男性妇科专家,有人说是小说里的孙悟空,有人说是孙思邈等,众多的版本里华佗的传说比较可信。

    传说华佗给妇人看病的时候,不用把手脉,也不会用布遮住妇人的一些部位。因为他有个器具——一个很小的裸体女人的雕像。他在给女人看病的时候就拿根棍指着雕像的某个部位问哪里不舒服,女病人也会指着雕像说哪里不舒服。这样做其实是为了双方不害臊。据说,有一次丞相的老婆怀孕了,他找华佗来看是男是女,华佗不好意思摸妇人的肚子,于是让旁边的女人来摸,然后让女人告诉他肚子里的情况,供他诊断。因此有人说华佗是中国第一位妇科专家。

    中国第一位儿科专家

    钱乙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儿科医生。他深受父辈的影响,专心研究儿科病,最终一举成名。他的成名有一个故事作为考证。

    宋神宗的姐姐长公主的女儿病了,京城来了许多名医看了也不见好。长公主听说山东有位儿科医生叫钱乙,于是便派人把他请到汴京。

    钱乙看到生病的孩子身体瘦弱,脸色枯黄,于是对长公主说:“请公主恕卑职直言,孩子之所以会有这种‘富贵病’完全是因为你平时对孩子太娇惯的缘故。”长公主听他那么说并没有生气,而是虚心地向他请教。钱乙说:“很多有钱家的孩子在吃穿方面过于讲究,油腻的东西吃多了,脾胃阻滞,所以不想吃饭;穿的过于暖和而缺少锻炼,很难抵御自然风寒。如果以后还这么骄纵孩子,即使这次把病治好了,以后还会再犯。”

    钱乙接着说:“孩子的药方很简单,关键应该注意孩子吃饭的次数不要太多,吃饭的时候不要吃得太饱,以免伤及脾胃。衣服穿得轻薄些,多去外面活动,这样可以使血气更畅通。”

    第二天,长公主又找到钱乙问:“孩子服过药后就睡觉了,但是会说梦话,即使推他也推不醒。问他也不愿意讲,是不是还有别的病症?”

    钱乙说:“孩子想睡觉而不想说话,说明此时身体内的正气和侵入的病邪正在交战,父母要做的就是让孩子养足精神,这样对恢复健康有利。很多父母会认为问孩子做了什么梦而孩子不说话就担心他有其他病症,其实过度的关心也是一种害。”

    长公主的女儿在钱乙的治疗和护理下很快就好了,从此,钱乙“儿科圣手”的名字广为流传。

    店伙计为什么被称为“小二”

    “店小二”在过去是指饭店、旅店里的服务员,也称为“小二”或“小二哥”。

    生活在旧社会底层的普通老百姓一般是没有名字的,他们只有上了学才有学名,如果做官了会有官名。但是,普通百姓家却很少有人能上学或者做官。因此,很多人出生后的名字是用行辈或父母年龄合算一个数目作为称呼。例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曾祖父叫“五四”,朱元璋的二哥叫“重六”,三哥叫“重七”,他叫“重八”。古代酒店或旅店里的服务员都是平常的百姓,所以人们为了喊得顺口会给他们取一个数目符号方便称呼。店里的老板肯定是“店老大”,识字记账的人就称“先生”,而那些服务员也就随之被人们称之为“店小二”,有的也叫“小二”。

    秦陵的兵马俑为什么都不戴头盔

    1973年,秦始皇陵兵马俑重见天日,但是人们很快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兵马俑中的士兵都没有戴头盔,他们都是戴着一种小圆帽。据考古人员证实,士兵们头上戴的是一种麻布做的头巾。军官模样的戴着牛皮做的板状帽子。而其中更多的士兵则把长发盘在头上,挽成一个个发髻。但不管是士兵还是军官,他们一律不戴头盔。

    秦汉史专家徐卫民教授认为他们不戴头盔的原因是秦国是个崇尚武力的民族。《史记》上说:“秦,带甲百万。”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有百万身披盔甲的军队,这里虽然提到了甲,但是只指盔甲,不包括头盔,不同的兵种佩戴的盔甲不同,盔甲基本上是皮质的,也很简洁,这些都是为了显示秦国人尚武的精神。

    钱庄起源于什么时候

    明朝英宗正统年间,大明宝钞开始贬值,政府为了缓和经济放松了用银的禁令,银钱公开流通。以后的几代,由于私人造钱庞杂,所制的铜钱重量不一样,颜色也不一样,因此也导致了他们之间的比价差异大、变动多,使兑换业更加发达。这样的情况带动了贩卖铜钱和私铸私熔的发展,于是出现了很多专营铜钱兑换的金融组织,称为钱店、钱铺、钱庄、兑店、钱肆、钱桌、钱摊。明朝万历五年,庞尚鹏向皇帝上表奏请设立钱铺,这时的钱铺正式被法定,让那些市镇中比较富有的商户担任此事,根据他们资金的多少向官府买进制钱,打通交易。

    古代有经纪人吗

    经纪人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行业。现在的许多商业领域内,例如证券交易业、保险业、房地产业等,这里都可以看到经纪人的身影。中国古代也有“经纪人”,他们被人称为“牙子”,也叫“牙人”、“牙郎”、“牙侩”。古代“牙子”们所从事的职业就是在买卖双方之间撮合,促成买卖双方的交易,然后从中间收取佣金。

    三姑六婆指的是谁

    三姑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尼姑、道姑、卦姑。三姑代表的是三种宗教的出家女性。尼姑是佛教的女性,道姑是道教的女性,卦姑是专门占卦的女性。

    六婆主要指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牙婆在古时候就是专门贩卖人口的人口贩子,主要的工作就是专门为人买卖奴婢、妾侍。媒婆是专为人介绍姻亲的女性。师婆就是那些专门画符施咒、请神问命的巫婆,带有一种迷信色彩。虔婆其实就是过去妓院的鸨母。药婆理所当然就属专门负责卖药的女人。稳婆是过去专门接生的接生婆,如果官府发现女尸,也会由稳婆负责验查是否被人侵犯过,有没有受伤,伤在哪儿等。六婆不固定指某一个专业,有时候一人可以身兼数职。

    “茶博士”是指什么

    众所周知,古人陆羽为茶博士,陆羽因为《茶经》一书而被唐德宗皇帝当面尊称为“茶博士”。之后的人们对卖茶的伙计就称为茶博士。宋朝的茶坊大都会雇佣工人,于是很多茶坊会招一些烹茶技术娴熟的人来茶坊帮忙,这类人也被人尊称为“茶博士”。有的人依据烹茶技能的高低而将茶馆内的伙计分为“茶博士”和“茶学士”,所谓的茶博士在倒茶的时候胳膊上能搁一摞盖碗,然后用手提着铜壶开水,对准茶碗连冲三次,而且滴水不漏,这又被人们称为“凤凰三点头”。而那些技术不如“茶博士”的伙计被人称为“茶学士”。

    中国古代专门留作皇帝咨询的文官是“博士”,他们兼掌教育和学术。而“茶博士”就是套用朝廷的官名得来的。“茶博士”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的《封氏闻见录》中,文中说:“茶罢,命奴子取钱三十文酬茶博士。”茶馆中的伙计通常茶技高超,而且很多人都有绝活,加上他们接触的人物是社会各个阶层的,所以他们见闻广博,因此被茶客誉为“茶博士”。现在中国高等院校农林系科中有专攻茶叶栽培并取得博士学位的,这些人是现代意义上的茶博士。

    中国第一位镖师是谁

    近代学者卫聚贤认为镖师的鼻祖应该是山西人张黑五,他得到这样的结论是有原因的。话说清朝乾隆年间,张黑五在北京前门创立了中国第一家镖局——兴隆镖局。卫聚贤在《山西票号史》里记载说:“考创设镖局之鼻祖,仍系乾隆时神力达摩王,山西人神拳张黑五者,请于达摩王,转奏乾隆,领圣旨,开设兴隆镖局于北京顺天府前门外大街,嗣由其子怀玉继以走镖,是镖局的嚆失。”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张黑五去世之后由他的儿子张怀玉继承了他的事业,继续走镖,而他才是镖局的先行者。卫聚贤还解释说后来走镖的镖师们一旦看到远处山上有土匪,就会大喊:“合吾一声镖车走,半年江湖平安回。”他因此而猜测,这个镖号“合吾”其实就是“黑五”的谐音。

    晋商的崛起和兴盛带来了镖局的发展,但是无论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还是从盗贼的角度或水运的渊源看,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文献可以作为考证说张黑五是镖局的鼻祖,因为张黑五与这些都存在着时间上的错位。而且据考证,“合吾”是走镖最基本的“春点”用语,它的意思是“和我合得来的”,就如现在人对陌生人称呼“朋友”一样,只是一种尊称。所以关于中国的第一位镖师、现已无从考证。

    镖师行业的“三会一不”是指什么

    走镖是件苦差事,不但要日夜兼程,而且还得风餐露宿,面临各种险境。所以很多镖师在带徒弟时会教给他们“三会一不”的技能,后来镖局把这个变成了走镖的规矩。

    一会搭炉灶。走镖的时候大都在荒山野岭,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但是又不能让镖师们饿着,所以他们就要自力更生,会搭炉灶做饭菜才有饭吃;二会修鞋。镖师一路都是跋山涉水,如果没有一双很好的鞋,那么对镖师而言是件痛苦的事情。虽然镖师可以提前准备鞋或者沿途买鞋,但是新鞋不一定合脚。所以镖师们会修鞋才不会影响行走;三会理发。走镖的时间一般比较长,难免会在途中走亲访友,而中国人都很注重礼仪,所以镖师会理发,懂得打扮自己,这样不但给人感觉好,而且还可以显示镖局的实力。

    “一不”其实就是不洗脸。镖行里的“洗脸”和“到家”是一个意思,所以当镖师们说“该洗脸了”,其实就是该到家了。

    其实不洗脸是为了保护皮肤,因为冬季寒风凛冽,春秋风沙扑面,夏季骄阳似火,洗过脸之后被风吹反而容易伤皮肤。所以不洗脸也有保护皮肤的作用。

    “跑龙套”是什么意思

    跑龙套最开始起源于戏剧。戏剧里有不同的角色,通常情况下是一人演一角。

    中国戏曲里有一种角色叫龙套,龙套在戏里很多时候只是站着,而且基本上没有什么动作、台词,也没有唱腔。但是,不管哪台戏,只要里面有龙套的角色,它就必不可少。

    因为戏里的龙套多数时间站着,所以他们也叫“站文堂”。龙套会根据戏剧情节的要求而有时走动、快走、跑,有时还需要编队、变换队形等,所以这些动作叫“跑龙套”。

    刮痧疗法的起源

    “刮痧”疗法起源于旧石器时代,“痧”也就是“痧症”。古时候的人们在生病时出于一种本能会用刮痧板或石片抚摩、捶击身体表面的某一部位,有时可以使疾病得到缓解。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与积累中逐步形成了砭石治病的方法,这就是“刮痧”疗法的雏形。

    刮痧疗法的历史悠久,难以考证具体的年代和发明其方法的人。关于刮痧的最早记录出现在元朝医学家危亦林撰写的《世医得效方》里。“痧”从“沙”衍变而来。最早的“沙”指一种病症,人们在生病的时候使用刮痧使体内的痧毒排出来,这样就可以治愈痧证。通常情况下人们在使用刮痧治病的时候皮肤表面会出现红色、紫红色或暗青色的类似“沙”样的斑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这种疗法称为“刮痧疗法”。

    拔火罐的起源

    拔火罐疗法是中国医学遗产之一,这种疗法在中国民间有悠久的历史。晋朝医学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里有关拔罐的记载。但是那里记载的不是拔火罐,而是用了另外一种说法——角法。其实所谓的角法就是用挖空的兽角来吸拔脓疮的外治方法。唐朝王焘写的《外台秘要》里曾经介绍了如何使用竹筒火罐来治病,文中说:“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良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亦有虫出者,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目明身轻也。”由此可以看出,拔火罐在中国的晋、唐时代早已流行火罐了。

    中国典当起源于何时

    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时候就有典当行,《后汉书》里有关于当铺的最早描述:当时的时代背景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刘虞奉命攻打幽州的时候与部将公孙瓒发生了矛盾。书中说:“虞所贲赏,典当胡夷,瓒数抄夺之。”这句话放在当时的背景里就是刘虞原本打算将得到的赏赐作为抵押的财物给外族,没想到却被公孙瓒劫掠。这是历史上“典当”二字最早连用的记录,而且这里的记载是把典当活动作为一种社会经济活动加以说明。由此表明,典当兴起于中国汉朝是可能的,而且典当作为一种行为在中国产生距今已有1800年的历史。

    “五毒”是指哪五毒

    民间通常说“五毒”,其实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青蛇、蜈蚣、蝎子、壁虎和蟾蜍。但是古人把这五种动物合称为“五毒”是一种误解,事实上壁虎并无毒,但是却被人们认为是剧毒物。这正如人们传统观念里的鹤顶红是剧毒的东西一样,其实鹤顶红没有毒。

    动物的粪便也能做药材

    很多人认为动物排泄的粪便是又脏又臭的废物,只能当做肥料。但是很多动物的粪便却可以当做中医的药材,它们在治病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因此很多人为了让这些有特殊价值的粪便更好听些,所以给他们取了别致的名字。举例如下:

    夜明砂:夜明砂其实就是蝙蝠的干燥粪便,这个雅称是因为它可以治疗夜盲症而得名。主要功效是清热明目、散血消积,其主要作用是治疗肝热目赤、青盲、雀盲、内外障翳、疳积、淤血作痛等。

    五灵脂:五灵脂主要是哺乳纲、鼯鼠科动物复齿鼯鼠(寒号鸟)、飞鼠或其他近缘动物的粪便。五灵脂性温味甘,没有毒,主要用于疏通血脉、散淤止痛。治疗妇科里的血滞、经闭、腹痛,胸胁刺痛、跌扑肿痛和蛇虫咬伤等症。

    望月砂:望月砂也称明月砂,主要是兔科动物野兔的干燥粪便。“望月”出自嫦娥奔月的故事,野兔的粪便也由此而得名为望月砂。望月砂性平味辛,主要作用是治疗明目杀虫,治目暗翳障、痨瘵、疳疾、痔漏等症。

    蚕砂:蚕砂又叫蚕矢,是家蚕的干燥粪便。性温味甘,主要作用是燥湿、祛风、和胃化浊、活血定痛。医学上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头风、头痛、皮肤瘙痒、腰腿冷痛、腹痛吐泻等。古人将蚕砂炒热后装入袋中,趁热敷在病患处,这样可以治疗关节疼痛、半身不遂。很多人用蚕砂做枕芯的填充物,有清肝明目之效。

    为何游荡子弟被称为“浪子”

    中国古代的“浪子”指到处打家劫舍、偷摸拐骗,浪荡游走的人,关于“浪子”比较出名的是《水浒传》里的燕青,他成了梁山好汉之后的外号就叫“浪子”。现在,人们把城市里干坏事的人叫做“小流氓”、“二流子”等,而把那些不回家到处偷摸、招惹是非的人称为“浪子”。

    “浪子”一词出自《宋史·李邦彦传》,关于这个词还有一个故事。

    李邦彦是北宋名臣,长得一表人才,生性豪放,而且才华出众、风流潇洒。但是,他生长在民间,深谙民间那些庸俗而猥琐的事情,待人接物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不但善于应对,而且反应也快。他还善于唱曲逗乐,经常把街头巷尾流传的俗语编成词曲,人们争相传唱他编的诗词。他给自己取名叫“李浪子”。李邦彦在任职宰相期间对百姓没有什么贡献,只是懂得巴结权贵、阿谀奉承,所以京城里的人也把他称为“浪子宰相”。

    “浪子”一词就是源于这个故事,后来人们用“浪子”指不务正业的游荡子弟。

    赌博的起源是什么

    《古今图书集成·博戏部杂录》里记载,赌博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在社会上流行了,可见赌博这种现象的历史悠久。秦汉时期,赌博逐渐成形,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赌博的种类也逐渐增多。那个时候不叫赌博,而是叫“博”(或簙)、“博戏”、“博揜”等。唐宋时期,社会经济达到一个鼎盛的时期,因此赌博业也渗入各个阶层。《唐律疏议》中的《博戏赌财物》里首次将“赌博”作为专有的名词连在一起,而且首次作为一个法律条文使用,赌博一词正式有了雏形。明清时期,各类赌博活动兴起,国粹的麻将开始出现,并迅速遍及全国,有些赌博更是发展到高峰。鸦片战争后期,随着外国文化的进入,西洋赌术也传入中国,例如跑马、轮盘赌、扑克等,这样使得中国的赌博文化更显纷繁庞杂。

    乞丐的来由

    春秋时期,楚国人伍子胥因为父亲被冤枉谋反,所以全家被楚平王杀害,但是他有幸逃过劫难。伍子胥被通缉而走投无路,他想到吴国去,但是必须要经过昭关,而此时的昭关四处张贴着伍子胥的画像,而且还是悬赏缉拿。伍子胥眼看着出逃无望,情急之下一夜之间须发全白了,顿时面目全非,他也因此而混过了关口来到吴国都城苏州。伍子胥此时身无分文,只好吹奏随身携带的长箫乞讨过活。伍子胥在乞讨中偶遇吴国公子姬光,姬光见伍子胥相貌不凡、口才出众,觉得他是可用之才,于是请伍子胥进宫委以重任。姬光继位后,伍子胥带领吴兵打败楚国,鞭尸楚平王为自己报了仇。

    后来,苏州一带的乞丐因为伍子胥在这里要过饭,所以就尊称伍子胥为乞丐头。这也是乞丐的由来。

    商人称呼的来历

    人们将做买卖的行业叫做“商业”,而市场上用来交换的物品叫做“商品”,那些做买卖的人被称为“商人”。这些凡是与买卖有关的事和人都被冠以“商”字,原因是他们与商朝有着直接关系,“商人”是从商朝的“商族人”演变而来的。

    原始社会后期,人类社会的发展刺激了以物换物的交换活动。夏朝的时候,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一部分专门从事物品交换的人,他主要是以当时的商族人作为代表。

    商汤时期,商族的纺织业已相当发达。商汤为了削弱夏的国力,组织本国的妇女织布纺纱,然后换取夏的粮食。商汤把贸易作为政治斗争的武器,最后灭了夏朝建立了商朝。

    周朝建立后将商族人变成了奴隶,商族人的生活每况愈下。商族人为了改变自己的困境,纷纷重操旧业——做生意。时间久了,人们都认为商族人就是做买卖的人。后来,人们简称商族人为“商人”,沿用至今。这就是“商人”的来历。

    谶纬和图谶是什么

    中国古代有很多神秘的文化,很多让人匪夷所思而成为难解之谜,其中最为诡异的要属谶纬术。其实谶的意思就是预言未来吉凶的文字和符号;纬的意思表示相对于经学而言的奇招异术,它带有极其神秘的色彩。

    据相关资料记载,秦朝的时候就有谶纬出现,而到了西汉时期,这种文化已经盛行已久,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的《史记》中就有“亡秦者胡也”的谶语记载。

    东汉的统治者除了用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以外,还用荒诞迷信的“谶纬”控制人们的思想。“谶”主要是将一些自然界的偶然现象伪托为神灵天命的征兆,从而达到迷惑百姓的目的,而且有时为了更加形象传神而附一些图,因此又叫“图谶”。刘秀就是利用图谶取得皇帝之位的,所以他夺取政权之后把谶纬奉作一项重要的统治工具,他不管是发布诏命,还是制定法令,或者施政用人等方面都要根据图谶,图谶在某种程度上已凌驾于经书之上。谶纬之学在帝王的亲自提倡和支持下盛行于世,成为官方统治思想的组成部分,对以后法学的科学发展起了消极的作用。

    《推背图》的由来

    传说唐太宗时期著名的天相家李淳风和袁天罡作《推背图》用来推算大唐国运。李淳风某日观天象得知武则天要夺权的事情,于是随即兴起开始推算,也因此而一发不可收拾,竟推算到唐以后中国2000多年的命运,直到袁天罡推他的背,他才从推算里走出来,于是说道:“天机不可再泄,还是回去休息吧!”即第六十像所述,这就是《推背图》的由来。

    《推背图》以其预言的准确而著称于世。它与西方著名预言家诺察丹玛斯所著的《诸世纪》不同,《推背图》没有打乱历史的顺序,而且预言的都是有关国家兴亡的大事,所以更有史学价值和研究价值,其准确性也更高。而且它与《诸世纪》预言的悲观世界正好相反,《推背图》预言的是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未来世界。

    天地会的起源

    天地会也称“洪门”。关于它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一是天地会的有关文件记载说,此会建于康熙甲寅年或雍正甲寅年;二是明朝郑成功创立了洪门;三是,根据现存的档案以及清朝官书记载,福建漳浦僧提喜(即洪二和尚)于乾隆二十六年或三十二年创立洪门。

    天地会到底是什么样的

    天地会刚成立的时候都是以下层劳动者为主,是一个很秘密的团体,后来因为遭受朝廷的镇压而带有反政府的色彩。乾隆年间天地会的口号是“顺天行道”、“剔除贪官”及“争天夺国”。嘉庆后期提出的口号是“兴明绝清”和“反清复明”等口号。清朝末年又增加了一些内容。天地会为了抵抗朝廷的镇压,也为了吸收更多的会众,所以他们不断创立新的名称,提出适应时代的口号。全国有很多这样的小团体,他们组织分散,所以并没有形成统一的领导,即使在同一地区,不同的组织其领导也不相同。他们没有固定的教义与崇拜对象,但有严格的会规,天地会的会规后来发展为三十六誓,要求会众忠于誓言,严守秘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