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人是城里人。
长安人顶着“十三朝古都”的桂冠,脚下踩着与其他城市别一无二的水泥路。只有长安人抬起头望天的时候,才会感慨于自己生活的古城。但更多的时候,他们仅仅是在低头看路。脚下的水泥路,几乎封闭了他们的五识六感,占领了长安人的全部。汉唐的文化只成为了他们向外人炫耀的谈资,甚至于自己引以为傲的“关中八景”也没有亲身去过几个。不过,即便去了,那商业化旅游、售票、购物也已占据了大部分人的行程,人山人海的喧闹更将欣赏的情趣破坏殆尽。多少古色古香的建筑被城市的钢铁水泥挖空了心,填进去了现代人灯红酒绿的喧嚣与浮躁。
长安人是现代人。
他们也被时间与空间禁锢,成为社会庞大机器上的一个个零件。科技时代在与人方便的同时也将人们的思想变作了千篇一律的机器。这种生活,我想率性自如的李白也是不愿过的。物欲的横流盖过了人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孤独与封闭像一道道桎梏束缚着长安人的心。我们向往自己原本的生活,而自然才是我们的归宿。但那也仅是向往,理想永远不能代替现实。
长安人本应是自由人。
他们骨子里有着豪气和勇猛,那是秦的威武;有着傲然和谦逊,那是汉的智慧;也有着文雅和高贵的气质,那是唐的广博。他们在时刻了解着世界的局势,都有着广阔的胸襟。可在汽车烟气的迷雾中,他们苦撑苦熬,从自己的性情向社会的要求出发,越走越远。
长安人该返璞归真了。
或许我不应在“人”前再冠以“长安”二字。长安也是人的创造,又何必用它来束缚人?活出真正的自我,才是人最本心的追求吧。
文
长安文化是山水文化。
昔有秦岭一横贯,八水绕长安。秦岭,那是古时田园生活的佳地,是无数人文才子沥血呕心堆叠起来的巧夺天工的艺术瑰宝。如孟浩然的“试登秦岭望秦川,遥忆青门春可怜”,白居易的“望秦岭上回头立,无限秋风吹白须”……前人的诗文不要在心中积得太多而不知消化,否则你眼前的秦岭不是自然山水,而只是那几句诗词歌赋所展现的一面。
秦岭自己是属于每一个人的。
袅袅炊烟是乡下人的秦岭,黄土炎日是耕田者的秦岭,云霞风蔚是文学家的秦岭。当你面对大好河山,吟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时候,你的所谓骄傲与自己的博学也是无力的,因为它并不属于你。
还记得我曾写过一首关于秦岭的诗《岭上雨》:“雨临三秦地,日落云岭后。风冽雕朽木,花俏惊颓鹫。沾衣难成眠,思夏怎为秋。霞飞深山尽,醅作千古愁。”这是属于我自己的感受,也是我站在秦岭下对它的情怀,不论悲喜衰茂,都是属于我的秦岭。我也姑且妄称这是山水文学罢。
长安文化是皇都文化。
十三朝古都、钟鼓楼、大小雁塔、东西市、曲江池、大明宫、兵马俑……这些是属于天朝之都的气度与风范。在我看来,长安文化是轻松的,而不尽是历史的沉重。也许秦王的暴虐,赵高的专权,玄武门之变,等等,那些刀光剑影,飞沙狼烟,也仿佛带着和谐的气息。不过,对于一个曾被遗为“废都”的地方,这是好的发展。在原有的历史人文基础上,展开一段新的文明,这是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文明,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
长安
在长安的血脉中,有浑厚的气息在潜伏,沸腾,等待爆发。长安有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更何况这是一座起死回生的龙城。长安之外,再无长安。而对于一个新兴的城市来说,更重要的是,长安有自己的气!那是来自上古的炎黄的气,是来自无数长安灵魂的气,是长安文化历史的气!一代代长安人将这气送抵长安,长安再用这气来哺育长安人,生生不息。
当我站在秦岭的土石上,眺望日薄西山的长安时,它已经脱胎换骨,有了自己新的容貌与气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