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记丛书:玄奘-印度游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离开那烂陀

    玄奘到那烂陀寺的第一年,曾经很严重的关中饥荒已经过去了,两年的蝗灾和三年的水灾也都已经结束,灾民各归乡里,田地开始丰收,国内秩序也渐渐恢复并臻于完善,已经到了“外户不闭”的地步。同年,大唐出兵远征,灭亡了东突厥,唐太宗被四夷奉为“天可汗”,日本也开始派遣使者到大唐学习。那时候的世界局势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印度洋的西岸,穆罕默德攻克麦加,称霸阿拉伯。第二年,朝鲜半岛的新罗及今越南顺化一带的国家到长安入贡。第三年,穆罕默德去世。第五年,吐蕃弃宗弄赞也遣使入长安朝贡。

    在东方迅速崛起的大唐帝国似乎在呼唤玄奘的归来,当年因为政治尚未安定,国内外情势不稳,故而玄奘的出国申请没有获得批准,如今唐王朝已经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玄奘可以安全地回去了。但他已被求知的热情主宰,仍然毫无归意。倒是戒贤大师开始为他着急起来,因为他曾经答应慈氏菩萨要尽全力弘扬正法,于是对玄奘说:“我老了,本应退休,但看你不顾生命而来求法,精神可嘉,我才不辞朽老,尽力帮你申明佛法之奥义。不过,佛法贵在传扬,岂能独善?你这样卖力去穷究各门各派的学问,我真担心你会失去弘扬佛法的机缘。再说,知识和佛法是无穷尽的,你不可能样样精通。人命无常,有如朝露,你赶紧回去吧!”说完就命人为玄奘准备经论、佛典带回中国。玄奘想了想,觉得戒贤大师的话有道理,于是说:“恩师说得极是,不过弟子当年与高昌王有约定,要循原路回去。而东、南、西印度我还没去过,我打算遍巡东、南、西部诸国,然后再北向归国。”玄奘千里迢迢赶来印度,旅途充满了艰辛和危险,也许是珍惜这一次艰难的旅行,玄奘想要尽可能地多学一些东西,才能不负自己走过的这么远的道路。于是,他又展开了又一次旅行——深入印度各地,包括黑人土著居住的南印度在内。

    玄奘首先来到了伊烂拏钵伐多国。该国位于恒河下游,摩揭陀之东,大致在今天印度比哈尔邦芝吉尔地区。

    途中玄奘先到迦布德迦寺参观一番,寺南有一座小山,茂密的树林间时不时可见一条小溪潺潺流淌,山上缤纷的花草之间建有几间精舍。精舍中供着一尊白檀木雕刻的观世音菩萨,手持莲花,每天都有很多人前来膜拜求愿,据说非常灵验。为了怕群众干扰了菩萨的清净,周围七步处设有一圈铁栏杆。于是新的许愿方式就产生了,善男信女们从栏杆外向菩萨掷花,以花的着落点来进行占卜,预测吉凶,如果落在菩萨像的手上或臂上则是最吉利的征兆,表示许愿均可达成。

    玄奘有许多愿望想向菩萨请求,也去买了鲜花,编成三个花环,然后到菩萨面前虔诚地许下三个愿望:一愿学成之后平安归国,若得菩萨保佑,则花落在手上。二希望能以一生修行,得转生睹史多宫,服侍慈氏菩萨,此愿若得菩萨允许,则花落在手臂上。三希望菩萨给予指示,佛典说众生中有“无佛性”者,玄奘不知有否,若有而且能修行成佛,则花落菩萨颈上。

    许完愿,玄奘就将花环对着菩萨的手、臂、颈三个部位掷去,结果全部掷中,玄奘很高兴,这就表示他的三个愿望都可圆满达成。众人看了都拍手叫好,围拢过来向他道贺,并把他当菩萨似的央求:“这真是前所未有的大吉祥,请您在来日成道后,莫忘今日在此相聚的缘分,还请您引导我们到彼岸。”

    离开迦布德迦寺,玄奘渡过了恒河,来到南岸,然后走三百多里到达伊烂拏钵伐多国,玄奘在那里住了一年。伊烂拏钵伐多国有寺院十多所,僧侣四千多名,多数信奉小乘教。最有名的大德是揭多毱多和师子忍,玄奘向他们再度学习《毗婆沙论》和《顺正理论》等小乘论典。该国西边有一座小山,玄奘听过那里有一个遗迹,是释迦牟尼坐过的地方。遗迹在山的东南,其实就是一块大石,上有一个长二寸、宽四尺一寸、深一寸多的遗迹。

    一年后,玄奘从恒河南岸往东走进入瞻波国,这个国家是古印度十六国之一,《唐书》中有关于这个地方的记载,大约在今印度加尔各答东南一带。佛教在这里并不盛行,僧侣只有两百多名,主要信奉小乘教。这里有一个很久远的传说,在人们都住在洞穴中的太古时代,有一次天女下凡,来到恒河中沐浴,与水中精灵接触而生下了四个儿子,这四子就把印度四分然后各自为王,开始建造城郭,其中一个就是在瞻波国建城。

    这个国家和伊烂拏钵伐多国相邻,两个国家有一个共同特色,都据有大片的森林,普通人没有胆量接近,森林中有不少凶猛的犀牛、狼、豹等猛兽,还有无数的野象群,这两国都有技术纯熟的驯象师,他们把野象训练成威猛无比的象军,在印度颇负盛名。

    向东行四百余里,玄奘又到了一个叫羯朱嗢祇逻国的地方,该国在今比哈尔邦拉吉马哈尔地区。此地有僧侣三百多名,对于学术研究相当重视,不过在政治上,几个世纪以来它都是邻国的附属国。

    再往东渡过恒河就到了奔那伐弹那国,该国大约在今孟加拉北部一带。那里的土地适于农耕,物产丰富,有大如冬瓜的特产水叶面包树,剥开果实,里面有几十个小果,切开小果就会流出赤黑色的味道极为鲜美的果汁。境内有二十多所寺院,三千多名僧侣,大、小乘佛教均在此盛行,这里也有阿育王建造的佛塔,相传释迦牟尼曾在那里说法。

    再往东南走九百多里就是羯罗拏苏伐剌那国,也就是传说中的金耳国,它的位置今天已经很难确定了。那里有僧侣三百多名,据说释迦牟尼也曾在此说法七天,地点同样是阿育王建造的佛塔。此地的人信奉小乘教,但是很奇怪的是,他们也信奉佛陀的叛徒提婆达多。他也是释迦牟尼的堂弟,与阿难是同胞兄弟。他精通佛法,后来受到频毗娑罗王的王子阿阁世的支持,想尽办法企图取代年迈的释迦牟尼,由他来担当教团的领导人。他甚至教唆王子幽禁自己的父王频毗娑罗王而自登王位。提婆达多虽多次设计加害佛陀,但都没能得逞,听说最后被打入地狱。

    此地东南方,大约在恒河三角洲一带有三摩呾咤国。这里是印度土著达罗毗荼人的聚居地之一。这里的居民皮肤黝黑,身材短小,性情极为刚烈。玄奘还听说由此地可渡海到今中南半岛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越南等佛教地区。此地信奉小乘教,所以中南半岛盛行的教派也是小乘教,而且中南半岛的佛教是经由海路传过去的。

    南印度之行

    玄奘由恒河三角洲一带往西南,到达了今加尔各答的西南方,那里靠近海岸,当时是属于耽摩栗底国的地方。那里是亚洲的主要港口之一,从那里可以乘船去中国或印尼。

    有人告诉玄奘,由此地往西南航行两万四千里,就可到僧伽罗国,玄奘听后感到很动心。僧伽罗国就是今天的斯里兰卡,又称狮子国。之所以这个地方让玄奘感兴趣,是因为他听说僧伽罗国懂得小乘教义和《瑜伽师地论》的人相当多,于是就决定前往。玄奘觉得海路应该要比陆路快而且安全得多,所以就打算乘船前往。就在他等船的时候,无意中结识了一位来自南印度的高僧,他告诉玄奘说:“如果要到僧伽罗国,最好不要从这里的海路走,因为海上常有吃人的恶魔,经常会遇到各种灾难。你可以由此处沿海岸走陆路到南印度的东南角,在那边坐船,三天以后就可到达,这样不但安全,而且可以顺便看看沿途的圣迹。”

    玄奘听了他的话觉得有道理,就继续走陆路,向南出发。途中经过了一个叫乌荼国的地方,那里信奉小乘教,有伽蓝一百多所,僧侣一万多名,阿育王建的佛塔十多座,佛教很盛行,但也有不少外道邪徒。乌荼国土壤肥沃,物产丰富。那里也是达罗毗荼人分布的地区,居民身强体壮,皮肤黝黑,其方言与中印度各国全然不同,不过这些印度土著都十分好学。

    玄奘在此地听说在其东南海岸有折利呾罗城,从那里可以遥望僧伽罗国高大的佛牙宝塔上的明珠,它像颗闪烁的星星。折利呾罗城是来来往往的商旅聚集之地,也是个货物集散地。

    玄奘再往西南行一千二百多里,到达了今天的根遮木城附近,那里有一个恭御陀国,该国崇尚武力,不信佛教而信奉外道,那里的居民仍用贝壳、珍珠作为货币。

    再往西南,经过一片大荒林,玄奘大约又走了一千五百里,就由东印度进入了南印度。他首先来到的是位于印度半岛狭长的东南地带的羯伽国。这里也属于达罗毗荼人聚居的地区。《大唐西域记》说此地夏季酷热,民风彪悍但热情诚实,通用的语言也与中印度不同。羯伽国信奉小乘佛教,僧侣有五百多名。早先这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但传说有人嘲笑了住在山中的“五通仙”,导致仙人大怒,用咒术使无数人死亡,后来虽陆续有各地的移民到来,人口还是很少。这个国家在佛教史上曾发生过一件相当重要而有意义的事情。据说阿育王之所以由一个残暴的君王,摇身一变而成为最伟大的护教者,原因之一就是他亲眼见到了战争的残酷,突然间翻然醒悟,明白了暴力并不是最佳的统治工具。而引发他这种醒悟的根源,一般都认为就是公元261年发生在羯伽国的一场战争,在那场血腥的战争中,被俘虏的人达到十五万,战死的人有十万,因伤病饥荒死亡的人数也多达十万。阿育王眼看双方死伤太过惨重,便开始重新审视战争的价值,最后他也许想到佛教的宽大与和平的教义,应可为他带来最好、最有利的统治方法,而皈依了佛教。

    玄奘沿海岸而行,从恒河三角洲往西南进发,然而在离开羯伽时,他选择了进入内陆,转西北而向印度中央的德干高原进发,深入德干高原一千八百多里,来到了今印度中央位置一个叫南憍萨罗国的地方。玄奘之所以没有听之前那位印度僧人的话,选择绕道而行,很多人都推测是因为这个国家的佛学十分发达,很多佛教学者都与此地有很深的渊源,最著名的要数北印度的那位七百岁婆罗门的龙猛菩萨,著作相当多。中国佛学有影响力的各个宗派,其中三论宗、净土宗、禅宗、华严宗、真言宗等五宗,均以龙猛菩萨为印度远祖或远祖之一。

    另外一位与此地渊源很深的名僧,就是龙猛之弟子提婆菩萨。这个提婆不是叛徒提婆达多,而是迦那提婆。根据梁启超的统计,他与龙猛同为三论宗的远祖,同时也是禅宗的远祖之一。“提婆”是天的意思,“迦那”指一只眼睛。据说他曾把一双眼睛施给天神,因此而得名。另外一种说法是,他曾在路上乞食,有一女子看上他的眼睛,他想借此机会使那女子发心修道,就把眼睛挖下给他。结果女子看到挖下的血迹淋漓的眼睛,觉得很不洁净,但仍是从此发心求道。提婆菩萨的著作有《百论》《四百论》等。

    南憍萨罗国有僧徒万余,寺院一百多座,不过外道也不少。城南是龙猛菩萨寂灭的古伽蓝,据说就是龙猛、提婆二人成为师生的地方。龙猛正在那个伽蓝接受国王虔诚的供养,当时已经成名的提婆从僧伽罗跋山涉水而来,要求和龙猛辩论。龙猛得知后不发一语,只命弟子把一个盛满水的僧钵拿到门口给提婆。提婆一看也默不做声,在钵中投入一根针。弟子拿回来后,龙猛非常满意地说:“钵中装满水是代表我的道行。提婆往水里投针,是代表他要穷究真理。这种人才是我理想的传人,是深论佛理的最好对象。”于是两人成了师生兼好友。

    西南方有一座山叫黑峰山,几乎就是一个巨大的岩石。南憍萨罗王特地命人把这座山切掉一角,用来为他所崇拜的龙猛菩萨建造佛寺。这是一个相当浩大的工程,要先在山前十多里的地方挖地道,一直挖到山下,然后往上将岩石凿成五层楼阁,每一层楼再分成四院,每院都设有精舍,精舍内供奉与真人一般大小的金佛像。山顶上的溪水由阁楼的屋檐流下,终年不息。南憍萨罗王为了这些大工程,致使国库空虚,但等到两三百年后玄奘来到此处时,佛寺还是被废弃了,让人欷歔不已。

    玄奘在此地跟随精通因明的婆罗门研究《集量论》,共花了一个月时间,可见玄奘对逻辑训练的重视程度。

    离开这里以后,玄奘沿海岸线,从南憍萨罗国往东南方向行走,经过一片大森林后,又走了九百多里,来到了一个叫安达逻国的地方,这是印度土著达罗毗茶人所建立的国家。该国在公元前三世纪左右,与羯伽国以及孔雀王朝的摩揭陀国并称为印度三大国。后来安达罗国先是称臣于阿育王,随后又发展成为印度境内非常强盛的国家,仅次于西北印度大月氏人建立的贵霜王朝,不过后来该国又逐渐衰落。

    由安达罗国向南走一千多里,就进入了驮那羯磔迦国,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对于该国的描述是:“土地膏腴,稼穑殷盛,荒野多,邑居少。气序(候)温暑,人貌黧黑,性猛烈,好学艺。”城东和城西有东山和西山两个大寺院,都是开凿岩石,在山崖上建造而成的。原来经常有从各地前来坐夏安居的僧侣聚集在此,但后有传言说那里住着山神,去的人就渐渐少了,过了一百多年,已经荒废殆尽了。

    城南不远有一座大石山。据说在佛陀寂灭后约一千一百年,清辩大师曾在此修行三年。清辩大师与戒贤大师的老师护法大师是同时期的人,二人均属那烂陀寺的高僧,清辩大师的著作《大乘掌珍论》立“空宗”,破护法大师的“有宗”,是二宗争论的开始,玄奘回国后曾经将《大乘掌珍论》翻译成汉语。

    玄奘在驮那羯磔迦国遇到了两位博学的高僧——苏部地与苏利耶。他们两人均精通大众部三藏,玄奘在此停留了数月,向他们学习《根本阿毗达磨》等论。同时他们虚心向玄奘请教,跟随玄奘学习大乘诸论,还与之结伴同行,往各处圣迹巡礼。

    由此向西南千余里可到珠利耶国,那里人口稀少,居民整日一丝不挂,声称天空就是他们的衣服,但是盗匪特别多。

    再往南经过一片大森林,大约行一千五百里就到了达罗毗荼国,都城建志补罗城是通往僧伽罗国的海港,由此往斯里兰卡只要三天的航行即可到达。

    建志补罗城是护法大师的出生地。护法大师是该国的大臣之子,很早就看破红尘立志出家,偏偏国王爱其才,准备选他为驸马,结果他就在新婚之夜偷偷跑到城外的寺中落发为僧,护法大师的著作有《声明杂论》《广百论》《唯识论》《因明论》等几十部论典。这个国家的语言叫塔米尔文(Tamil),由此而发展出的南印度文学,在印度文学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境内有佛寺多座,僧侣一万余名。

    正当玄奘准备由建志补罗城搭船前往僧伽罗国的时候,港口却出现了骚乱,原来有一支由三百多名来自僧伽罗国的僧侣组成的队伍,正在该国高僧觉自在云及无畏牙两人的率领下来到建志补罗城。玄奘和他们进行了一番交谈,得知僧伽罗国王驾崩,国内发生内乱,百姓陷入饥荒,僧侣们无处安身,只好逃来印度避乱。为首的高僧自负地对玄奘说:“因为印度是佛陀诞生的圣地,所以我们才来此地。不过要论到精通佛法,这里的人却未必比我们高明。如果您有什么佛法方面的疑惑,尽管问我们好了。”

    玄奘心想,自己之所以要去僧伽罗国,主要就是因为那里有很多人懂得小乘教义和《瑜伽师地论》,既然他们的第一流高僧已经出现在眼前,何不趁便向他们讨教一番呢?然而当玄奘试探性地提出《瑜伽师地论》中几个重要的地方请教他们后却大失所望,他发现这些人不过尔尔,根本就没超出戒贤大师所阐释的范围,玄奘立刻就觉得僧伽罗国实在不值得一去,决定向西印度出发。

    故地重游

    在去往西印度之前,玄奘还听到了一些有关僧伽罗国的传说。这个国家之所以还被称做“狮子国”,是因为有这样一段传奇。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南印度女子在结婚那天被接到婆家的途中,被一头雄狮子背到深山中为妻,后来这名女子生下一男一女。两个孩子都是人形,不过性情却凶暴如猛兽。男孩长大后得知了自己的来历,就寻找机会,想要带领母亲和妹妹逃出深山,终于有一天他们逃了出来,定居在了男孩那已死去的外公的村子里。雄狮发现妻子不见了,愤怒得出山骚扰过路行旅。为了保护过路人的安全,国王不得已悬赏征求勇士,想要射杀狮子。男孩觉得这场祸事是因他们母子而起,就毅然应征。雄狮看到自己的儿子,很快就变得温驯起来,男孩乘机以暗藏的刀剌杀狮子,雄狮最终死去,表情一直都很安详。国王问男孩何以雄狮会变得温驯,男孩被一再逼问下最后实话实说。国王遵守承诺把奖赏给了男孩,却因此而觉得男孩太过狠心,认为他的身上还带有兽性,于是又赐给了男孩两艘满载粮食和黄金的船,把他和他的妹妹放逐到了海上漂流,任其自生自灭。男孩一路漂流到了锡兰岛,在那里下船定居。后来又来了一些寻宝的商船,男孩与船上的女人结合,经过无数代的繁衍,最终发展成为了后来的僧伽罗国。而他的妹妹则漂流到波斯湾,与魔鬼结合,生下了许多女孩而形成了一个女人国。

    玄奘和七十多名逃出僧伽罗国的僧侣们一同向西印度出发,首先他们来到了一个叫达恭建那补罗国的地方。达恭建那补罗国有佛寺一百多座,僧侣一万余名,大、小乘教都很盛行,但也有不少外道。王宫旁的寺院有三百多名僧侣,据说那里珍藏着释迦牟尼在太子时代所戴的冠冕。城北有一片方圆三十里的大树林。

    玄奘再往西北经大森林行二千四五百里到摩诃剌陀国,该国位于印度半岛西海岸的中央。那里民风彪悍,轻生死而重节义,恩怨分明,颇具侠义之风。摩诃剌陀国兵强马壮,法令严明,周围国家都不敢轻视,就连英勇的戒日王手下的军队都对他们无可奈何。他们的国王作风古怪,当他的将领作战失利时,他就让失败的将领穿上女人的衣服,很多将领都因为受不了这种羞辱而自杀。士兵们在出战前通常都喝个大醉,然后疯狂地冲锋陷阵,甚至连坐骑大象也被灌了酒,在战场上横冲直撞,所向披靡,令敌军望风而逃。这个国王正是那位威震南印度,与戒日王势均力敌的遮娄其王朝补罗稽舍二世。摩诃剌陀国学术风气很盛,佛教相当发达,有寺院、庙宇一百多,僧侣五千余,大、小乘都很盛行,也有不少其他的教派。城外有五座阿育王所建的高达几百尺的佛塔。

    由此往西北行一千余里,渡过耐秣陀河,到达了今孟买北方,靠近北回归线的跋禄羯呫婆国,这里土地贫瘠,草木难生,居民多以渔盐为业,民风重诡诈,轻学艺,所以这个国家并没有给玄奘留下什么好印象。

    再往西北到摩腊婆国,这个国家与跋禄羯呫婆国正好相反,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居民以面食为主,玄奘很喜欢这里的人文环境,觉得语言清晰文雅,民风善良而且重学艺,在玄奘的眼中,这里是印度中可以与摩揭陀国相提并论的文化大国。摩腊婆国境内有佛寺一百多座,僧侣一万余人,以信奉小乘教为主,当然也会有其他的教派。据说在玄奘来此之前约六十年,这里出了一位与曲女城戒日王同名的贤君。这位贤明的君主笃信佛法,就连给象、马喝的水也要先行滤过,怕伤害水中的生物。他在位五十多年,举国上下都充满了祥和之气。

    从摩腊婆往西北赶了三天的路,玄奘来到了契吒国,稍作停留后就再次上路了。再往北就到了伐腊毗国,那里濒临阿拉伯海,无论是物产、气候还是民风都与摩腊婆国相似,甚至要比摩腊婆国富裕。其境内有一百多座佛寺,僧侣六千余,主要信奉小乘教。国王是摩腊婆国国王的外甥,同时也是曲女城戒日王的女婿。他性情急躁,为人粗鲁,但是和戒日王一样,也笃信佛教,每年都要举办连续七天的布施大会,把最好的食物、衣服、医药、珍宝等都布施给各国僧侣,又以好几倍的价钱把它们赎回来。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春,玄奘一行从伐腊毗国北行一千八百里经瞿折罗国,转而东南行二千八百余里经邬阇衍那国,又东北行千余里经掷枳陀国,再北行九百余里至摩醯湿伐补罗国,然后折返瞿折罗国境。再往北走约二千余里的大沙漠,渡信度河,抵达信度国。

    信度为西印度大国,居民多深信佛法,有寺院百所,僧徒万余人,学习小乘正量部法,但都不用功修习。国王为首陀罗种姓,深佛法。相传释迦牟尼多次游历此国,阿育王于圣迹处建塔数十所。

    玄奘一行从信度国又西行至阿点婆翅罗国,这时,此国已无君长,属于信度国。有寺院八十余所,僧徒五千余人。再西行两千余里到达狼揭罗,这是玄奘所到的最西面的国家。

    从狼揭罗国折向阿点婆翅罗国,然后北行七百里至臂多势罗国。再东行三百余里至阿軬荼国。从阿軬荼国东行七百余里复经信度国境,再北行九百里信度河,经茂罗三部卢国,东北行七百余里至钵伐多国。此处曾经无比辉煌的寺院早已荒圮,令玄奘叹息不己。

    钵伐多国有几个高僧对正量部的《根本阿毗达磨》《摄正法论》等有独到研究,玄奘就跟随他们学习了几个月。再往东南行,于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又回到了那烂陀寺,参礼戒贤法师,玄奘向他一一叙述了这几年的所见所闻。

    戒贤告诉玄奘,那烂陀寺西三踰乡善那有一座低罗择迦寺,寺内有一个名为般若跋陀罗的高僧,对萨婆多部三藏及《声明》《因明》等很有研究。玄奘一听,立刻前往低罗择迦寺,跟随般若跋陀罗学习了两个月。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