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坑源,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革命老区岔口镇大洲源的一条支流,它从皖浙交界的磨盘尖悄悄地走来,穿峡出谷、盘山绕岭数十公里,与发源于皖浙边界福泉山的大洲源在大坑口交汇,高唱低吟着穿过洽河、武阳,缓缓注入形似莱茵河、美如漓江、秀若三峡的五百里山水画廊——新安江。
大坑源,又是一个行政村,它由原大孟、高演、胡家山三个行政村合并而成,距徽州古城歙县约50公里。
尽管乘车可以直达大坑源的各个村庄,但我还是选择在大坑口下车,沿着大坑源河徒步逆流而上。这时有一种像是置身张家界金鞭溪的感觉。
不错,金鞭溪是贺龙元帅当年带领红六军走过的“红军路”,大坑源则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皖浙支队司令员唐辉当年率领游击队走过的“游击路”。
出汗了,有清澈见底的溪水可掬一把擦擦脸;走累了,有石木混搭的凉亭可坐一下歇歇脚。只有养足力气,才能攀登“大坑源十二景”之一的“千步云梯”!
千步云梯最精彩的一段是一头伸进大坑源河,一头连着一个名叫庐山村的696步青石台阶,每步长均在2米以上,且整齐划一。
说到庐山,人们自然会联想到旅游胜地——江西庐山。尽管大坑源里的这个庐山不能与之相媲美,但是这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同样也让人迷恋。说风景,它有笔架山、起死回生树、官帽山、官运石、千步云梯等;谈人文,它有庐山祠堂、举人之家、张逢铿故居等。
张逢铿博士是大坑源里妇孺皆知的名人,30岁旅美的地球物理学家,36岁登上南极大陆的中国第一人。据报载,在美国国会图书馆里,有一块硕大的大理石纪念碑格外引人注目,碑文上记载着一位被称作“登上南极大陆的中国第一人”的旅美中国科学家于1958年11月17日赴南极探险科考的事迹,他就是出生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大坑源庐山村的张逢铿博士。1963年2月8日,美国政府将南纬70°44′、西经126°38′的一座南极山峰命名为“张氏峰”。从此,南极洲第一次有了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山峰。如今络绎不绝的游客千里迢迢到大坑源体验“农家乐”,我想更多的原因是慕张逢铿博士之名,探访“高山出贵子”的奥秘。
若说大坑源里的名人贵子还真有不少。有响应清末“兴学四大家”之首张之洞的倡议,创办大洲源第一所具有近代教育意义的学校——公立大洲高等小学堂的清末癸卯科举人张云锦;有清光绪元年创办大洲公学的吴灏兄弟;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成都空军军区副政委张逢堂少将;有就职于美国国际卡车与引擎公司的张国庆博士……
过了庐山村,继续攀登千步云梯,其尽头有一块长6米、宽1.8米、高1.5米、重约40吨的巨石横空出世。村民们谁也说不清楚它是什么时候来自什么地方,便称之“飞来石”。又因其形似一头大野猪,也呼之“野猪石”。还因其位于官帽山上,更多的人叫它“官运石”。据说与庐山隔水相望的八亩村,也有一块“飞来石”与之遥相呼应。
大坑源村依山而筑,土楼林立。若问这大坑源里有多少个自然村,当地百姓会很热情地用方言土语说“大坑源里十八谠(村)”。哇,这么多村庄,又村村皆有景,我只能忍痛割爱做出选择。
胡家山土楼是不可不去的。告别庐山“官运石”,穿过张逢堂将军的老家——水塘坞,踏上一条长约1.5公里的石板路,步行大约20分钟就可抵达胡家山。
这条百年石板路,是胡家山一位名叫凌大树的老板出资修建的,人们称之“好人路”。这凌老板生前在岔口村开豆腐坊,其产品销往街口、深渡、定潭、大阜等地,生意非常兴隆。可是,他一生没有给后代留下半点积蓄和丁点财产,全部收入通过修桥补路、接济贫困的方式回报给了社会。
胡家山是大坑源十八谠(村)里地势最平坦的一个村落,村名虽叫胡家山,其实村里人并不姓胡,而是以凌姓和张氏为主。村庄北依野猪卡,南有柏树守卫,东有白杨站岗,西有香樟放哨。用孟浩然的诗句“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来形容,倒也十分贴切。
红枫怪石撑天的野猪卡是大坑源最高最险的一座山峰。传说很久以前,胡家山村经常有成群结队的野猪出没。有一次,人们发现野猪正在偷食田间地头的庄稼,便敲锣打鼓进行驱赶。大家起劲地追啊、赶啊,野猪拼命地奔啊、跑啊……等大家气喘吁吁地抵达山顶时,发现有一只肥大的野猪被两块怪石卡住束手就擒,山名“野猪卡”便由此而得名。
站在高高的野猪卡上,东可眺皖浙交界的磨盘尖;西可望抗日根据地文山店;南可看“五百里山水画廊”新安江,北可观皖浙支队副司令员程灿烈士墓。近可听花开花落、泉水叮咚,远可看云卷云舒、烟雾氤氲。
高演与胡家山隔水相望,它是一个由古道、古树、古建筑构起的如诗如画的生态家园,宛若天人合一的桃源仙境,令人心旷神怡。
就这样一边走着,一边看着,一边拍着。忽然一阵山风拂过,又见各村寨炊烟袅袅升起。我知道该向大坑源告别了,可心里怎么舍得这如梦如画的景色?好在不是贡菊花开、油菜花黄、向日葵笑的季节,否则我肯定是挪不动双腿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