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火攻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内容提要】本篇为火攻篇,主要论述了火攻的种类,使用方法以及使用的条件。使用火攻在战争中是一种不可多得的高明计谋。能够充分的掌握运用火攻的方式方法就能节省兵力,战胜敌人。

    首先指出五种火攻的方法分别是什么,以及使用火攻必须具备的条件。发起火攻要选择有利的时候,选准有利日期。指出火攻的对象是: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在作好了充分准备之后才能运用火攻。如果不能选准有利的时候,有利的日期起火,那样便会事倍功半,白费力气,还有可能会导致战争的失败。

    然后指出运用火攻,必须要懂得适时变化,分析清楚准备在外还是在内纵火,发起攻击不能贸然行事,要根据情况而更变计划,不能一成不变地使用计策谋略,要懂得变更运用。强调要掌握“发火有时”,“起火有日”的数据,适时征用。阐明使用火攻的重要性。在一场战事之中,能够运用火攻也是取胜的关键之一。但不能一味地要运用火攻,要做到心中有数。

    强调说明打了胜仗一定要嘉奖有功的士卒。战争的胜利离不开士卒的努力,只有嘉奖了有功的士卒,才能使士卒们士气大振。同时指出明智的国君用兵一定要非常慎重,贤良的将帅出兵一定要警惕,不能贸然行事,那样必然会导致战争的失败。更强调这是关系到国家存亡,军队安全的要事。将帅通令全军打仗不能意气用事,要适时分析战争变化情况。否则会导致国家灭亡。

    【原文】

    孙子曰:凡火攻有五:一曰火人,二曰火积,三曰火辎,四曰火库,五曰火队。行火必有因,烟火必素具。

    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时者,天之燥也。日者,月在箕、壁、翼、轸也。凡此四宿者,风起之日也。

    【注释】

    火人:火,用作动词,意思是放火,焚烧。火人:是说焚烧敌军营寨,人马。

    火积:积,积蓄,积聚。这里是指积藏的军用粮草。火积:意思是说焚烧积聚的粮草。

    火辎:辎,辎重。包括武器、战车,以及各种军用物资。

    火辎:是说焚烧敌军的军用物资。

    火库:库,仓库。火库:这里的意思是说,焚烧敌军仓库。

    火队:队,通遂,指道路,这里泛指敌人交通要道设施。

    火队:是指焚烧敌人运输设施。

    行火必有因:行,实施,进行。火,这里指的是用火攻。

    因,指原因,在这里的意思是指条件。行火必有因:意思是说,实施火攻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烟火必素具:烟火,这里是指用来进行火攻的燃料和相关的器材。素,平素,平常。具,具备。烟火必素具:在这里的意思是指,用来进行火攻的器材,一定要在平时就准备好。

    宿在萁、壁、翼、轸:宿,星宿,星座。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认为天空有二十八星宿,而萁、壁、翼、轸就是其中的四座。宿在萁、壁、翼、轸:指的是月亮行经“萁”、“壁”、“翼”、“轸”四星宿的位置时。

    【译文】

    孙子说:凡是火攻有五种:一是用火焚烧敌军人马,二是火烧敌军积聚的粮草,三是焚烧敌军的军用物资,四是火烧敌军仓库,五是焚烧敌军通道与运输设施。实施火攻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火攻器材必须事先准备好。放火要选有利的时候,起火要选准有利的日期。有利的时候是指干燥的天气,有利的日期是指月亮行经“萁”、“壁”、“翼”、“轸”四星宿的位置时;月亮行经四星宿位置之时,就是起风的日子。

    【原文】

    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发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而其兵静者,待而勿攻,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不可从而止。火可发于外,无待于内,以时发之。火发上风,无攻下风,昼风久,夜风止。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故以火佐攻者明,以水佐攻者强。水可以绝,火可以夺。

    【注释】

    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因,依据的意思。可以引申为配合。五火之变,这里指的是火人、火积、火辎、火库、火队五种火攻形式所引起的情况变化。应,相应,策应。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在这里是指,必须要配合五种火攻所引起的情况变化,来采取相应的配合措施。

    火发与内:内,指的是敌军内部。火发与内:意思是说,从敌方内部放火。

    则早应之于外:早,提前。应,策应的意思。则早应之于外:意思是说,提前派兵在外策应。

    火发而其兵静者:兵,指的是敌军。静,安静、镇静。火发而其兵静者:此句意思是,火已燃起,但敌军仍然保持镇静的。

    待而勿攻:待,等待。勿攻,这里的意思是说,不要马上进攻。待而勿攻:意思是指,应观察等待,不可马上进攻。

    极其火力:极,动作词用。极其火力:意思就是说,使其火力至极点,即火力最旺时。

    可从而从之,不可从则止:从,跟从。可以引申为进攻。

    可从而从之,不可从则止:在这里的意思就是说,可以借助火势的情况,能进攻就进攻,不能进攻则停止。

    火发上风:上风,与下风相对。指的是火焰起时,顺风的方向。火发上风:意思是说,在上风方向起了火。

    无攻下风:不要从逆风方向进攻。

    以数守之:数,规律。这里指的气象规律的变化。守,守候,遵循。以数守之:意思是说,即按火攻应遵循的自然规律紧紧的把握住火攻的时机。

    瑏瑡以火佐攻者明:佐,辅佐,辅助。明,明显,这里是说胜负的结果分明。以火佐攻者明:意思是指用火辅佐进攻的,胜负分明。

    瑏瑢以水佐攻者强:强,增强。这里说的是能使攻势增强。以水佐攻者强:此句意思就是,用水助攻的进攻,能使攻势加强。

    瑏瑣水可以绝:绝,断绝。水可以绝:意思是说,用水攻的方法可以断绝敌军粮草支援。

    瑏瑤火可以夺:夺,夺走。这里为焚毁,烧掉之意。火可以夺:意思是说,用火攻的方法可以焚毁敌人的粮草和物资。

    【译文】

    凡是运用火攻,必须配合五种火攻所引起的情况变化,适时地应用兵力极力配合。从敌方内部放火,则早派兵在外策应。火已燃起,而敌军仍然保持镇静的,应观察等待,不可马上进攻,加猛火势,烧到最旺的时候,视情况而定,能进攻则进攻,不可进攻则停止。火可以在敌营外面放,那就不必等待在敌营内部放火,只要时机成熟便可放火。火发于上风,不可下风进攻。风在白天刮久了,夜晚就容易停止。凡是率军打仗的,必须懂得五种火攻方法的灵活运用。掌握“发火有时”,“起火有日”的数据,适时征用。因此,用火辅佐进攻的,胜负分明;用水助攻的攻势加强。用水攻的方法可以断绝敌军粮草支援,但不如火攻可以焚毁敌人军用蓄积。

    【原文】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以复喜,愠可以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

    【注释】

    不修其功者凶:修,修治;功,功业。修其功:建立其功业。不修其功者凶:意思就是说,不能因此而建立功业的,那是十分危险的。

    费留:白费力气,白白的耗费国家的财力人力。

    明主虑之:虑,考虑。这里指的是认真的考虑研究。明主虑之:意思就是说,明智的国君要认真考虑研究这件事。

    良将修之:修之,指的是认真的对待。良将修之:这里的意思就是,贤良的将帅要认真的对待这件事。

    非得不用:得,得到,可以引申为取得胜利。用,这里指用兵。非得不用:意思是说,没有必胜的把握就不要用兵。

    非危不战:危,危险。非危不战:这里是指,不是十分危急,不要轻易的开战。

    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将,将帅,主将。愠,愤怒、怨恨。

    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意思是将帅不可凭借一时的怨恨而轻易出战。

    怒可以复喜:复,回复、恢复。怒可以复喜:意思是说,愤怒可以重新再恢复欢喜。

    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明智的国君用兵要慎重,贤良的将帅出战要警惕。

    安国:安邦定国。

    【译文】

    凡是打了胜仗,攻取了土地,城池,却不能因之建立功业,巩固政权,那是十分危险的。是白白地耗费国家的财力人力。所以说,明智的国君要认真考虑研究这件事,贤良的将帅要认真的对待这件事。没有好处的,就不要轻举妄动,轻易开战,没有必胜的把握就不要用兵。情势不是十分的危急,就不要轻易地开战。国君不可因一时之怒而兴兵打仗,将帅不可凭借一时的怨恨而轻易出战。对国家有利就采取行动,对国家无利就停止。愤怒可以再恢复欢喜,怨恨过后可以再高兴;亡国却不可以再复存,死者也不可以再复生。所以明智的国君用兵要慎重,贤良的将帅出战要警惕;这是关系国家存亡,军队安全的根本道理。

    【战例】

    田单的火牛阵

    公元前284年,秦与燕、赵、韩、魏、楚共同伐齐。齐大败,齐王被杀,齐国危在旦夕。这次联合破齐,燕将乐毅打得最为出色,一鼓作气,攻下齐国七十余城。齐国只剩下莒与即墨两城未降。然而齐国军民团结抗敌,支撑危局达五年之久。齐人有个叫田单的,原在临淄做过小官,逃到即墨,参加了守城。当时,众人推举田单为将军,领导即墨军民抗敌。田单知晓燕国君将并不和睦,欲施反间计,使燕惠王撤换了英勇善战的将领乐毅,转派昏庸无能的将军骑劫。田单派人散布谣言说:“齐兵别的不怕,就怕燕军把俘虏的鼻子割掉,齐兵因为害怕,不敢再战了。”燕将骑劫不知是计,果然把抓到的即墨人的鼻子通通割下,便放了回去。即墨全城的军民都被激怒了,守城抗敌的决心更加坚决。田单又放出话说:“即墨人非常担心他们的祖坟,如果被人挖掉,那会使即墨人伤心难过,无心守城。即墨也就指日可破了。”骑劫听到后又上了当。即墨军民从城上看到燕军在城外挖他们的祖坟,毁坏先人的尸骨,悲痛万分,怒发冲冠,纷纷要求出城与燕军决战。田单知士气可用,就请士兵埋伏起来,故意让老弱妇女上城防守,派人出城假意投降,又用重金贿赂了燕军将领,恳求说:“即墨不久就要投降,城池被攻破的时候,希望能保全家小性命。”燕军高呼胜利,燕将骑劫也深信不疑。

    田单在麻痹敌军时,自己却进行着战斗准备。他在全城征集了一千多头牛,给牛衣以锦绣,画上五彩巨龙,角上绑了利刃,尾巴上扎了浸过油的苇束,同时挑选了五千名精壮的士卒。一个“火牛阵”的绝妙方案准备就绪了。

    一天深夜,田单下令出击,用火点着牛尾。火牛怒号着直奔燕军兵营。五千精壮紧随其后掩杀,城上老弱拼命敲击各种铜器,声动天地。燕军突然惊醒,又见无数火龙东奔西窜,吓得慌作一团,溃不成军。齐兵乘胜追击。齐国各地民众纷纷响应,军民奋勇杀敌势如破竹,一举收复七十余城。

    田单军把齐襄王从营城迎回临淄,齐国才从几乎亡国的境地恢复过来。

    陆逊火烧联营

    曹丕称帝的消息传到蜀汉,一时传说纷纷,说汉献帝已经被曹丕杀了。汉中王刘备还真的为献帝举行了丧礼。大臣们认为既然汉献帝已经死去,刘备是汉家皇室后代,理应接替皇位。公元圆圆员年,汉中王正式在成都即皇位,就是汉昭烈帝。因为他统治的地区在蜀(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甘肃一部分),历史上称为蜀汉或者蜀。

    刘备对东吴占领荆州,关羽被杀这件事,一直是十分痛心的。他即位之后,第一件要紧的事就是进攻东吴,报仇雪耻。

    大将赵云说,篡夺皇位的是曹丕,不是孙权。如果能灭掉曹魏,东吴自然就会屈服,不该放了曹魏去打东吴。

    别的大臣劝谏的也不少,但是刘备说什么也听不进去。他把诸葛亮留在成都辅佐太子刘禅,亲自率领大军去征伐东吴。刘备一面准备出兵,一面通知张飞到江州(今四川重庆)会师。还没有等刘备出兵,张飞的部将叛变,杀了张飞投奔东吴。刘备一连丧失两员猛将,力量大大削弱,但他急于报仇,已经没有冷静考虑的余地了。

    警报到了东吴,孙权听说刘备这次出兵声势很大,也有些害怕,派人向刘备求和,但是遭到刘备的拒绝。

    没过几天,蜀汉人马已经攻下巫县(今四川巫中县北),一直打到秭归(在湖北省西部,秭音zi)。孙权知道讲和已经没有希望,就派陆逊为大都督,带领五万人马去抵抗。

    刘备出兵没几个月,就攻占了东吴的土地。他从秭归出发,急于向东继续进军。随军官员黄权拦住他说:“东吴人打仗向来很勇猛,千万别小看他们。我们水军顺流而下,前进容易,要退兵可就难了。还是让我当先锋,在前面开路,陛下在后面接应。

    这样比较稳妥。”

    刘备心急火燎,哪肯听黄权的话。他要黄权守住江北,防备魏兵;自己率主力沿着长江南岸,翻山越岭一直进军到了猇亭(今湖北宜都西北,猇音xiao)。

    东吴将士看到蜀军得寸进尺,步步紧迫,都摩拳擦掌,想和蜀军大战一场。可是大都督陆逊却不同意。

    陆逊部下的将军,有的还是孙策手下的老将,有的是孙氏的贵族,对孙权派年轻的书生陆逊当都督,本来已经不大服气。现在听到陆逊不同意他们出战,认为陆逊胆小怕打仗,更不满意,在背地里愤愤不平。

    蜀军从巫县到彝陵(今湖北宜昌东)沿路扎下了几十个大营,又用树木编成栅栏,把大营连成一片,前前后后长达七百里地。刘备以为这样好比布下天罗地网,只等东吴人来攻,就能把他们消灭。

    但是陆逊一直按兵不动。从这年(公元222年)一月到六月,双方相持了半年。

    刘备等得急了,派将军吴班带了几千人从山上下来,在平地上扎营,向吴兵挑战。东吴的将军,耐不住性子,要求马上出击。

    陆逊笑笑说:“我观察过地形。蜀兵在平地里扎营的兵士虽然少,可是周围山谷一定有伏兵。他们大声嚷嚷引我们打,我们可不能上他们的当。”

    将士们还是不相信。过了几天,刘备看见东吴兵不肯交战,知道陆逊识破他的计策,就把原来埋伏的八千蜀军陆续从山谷中撤出来。东吴将士这才知道陆逊说的是真的。

    一天,陆逊突然召集将士们,宣布要向蜀军进攻。将士们说:“要打刘备,早该动手了。现在让他进来了五六百里地,主要的关口要道,都让他占了。我们打过去,不会有好处。”

    陆逊向他们解释说:“刘备刚来的时候,士气旺盛,我们是不能轻易取胜的。现在,他们在这儿呆了这多日子,一直占不到便宜,兵士们已经很疲劳了。我们要打胜仗,是时候了。”

    他派了一小部分兵力先去攻击蜀军的一个营,刚刚靠近蜀营的木栅栏,蜀兵从左右两旁冲出来厮杀;接着,附近的几个连营里的兵士也出来增援。东吴兵抵挡不住,赶快后退,已经损失不少人马。

    将军们抱怨陆逊,陆逊说:“这是我试探一下他们的虚实。

    现在我已经有了破蜀营的办法了。”

    当天晚上,陆逊命令将士每人各带一束茅草和火种,预先埋伏在南岸的密林里,只等三更时候,就直奔江边,火烧连营。

    到了三更,东吴四员大将率领几万兵士,冲进蜀营,用茅草点起火把,在蜀营的木栅栏边放起火来。那天晚上,风刮得很大,蜀军的营寨都是连在一起的,点着了一个营,附近的营地也就一起燃烧起来。一下子就攻破了刘备的四十多个大营。

    等到刘备发现火起,已经无法抵抗。在蜀兵将士的保护下,刘备总算冲出了火网,逃上了马鞍山。

    陆逊命令各路吴军,围住马鞍山发起猛攻,留在马鞍山上的上万名蜀军一下子全部溃散了,死伤的不计其数。一直战斗到夜里,刘备才带着残兵败将,突围逃走。吴军发现了,紧紧在后面追赶。还亏得沿途的驿站,把丢下的辎重、盔甲堵塞在山口要道上,阻挡住了东吴的追兵,刘备才逃到了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县白帝山上)。

    这一场大战,蜀军几乎全军覆没,船只、器械和军用物资,全部被吴军缴获。历史上把这场战争称作“猇亭之战”,也叫“彝陵之战”。而陆逊火烧连营也成为兵家“火攻”的经典战例。

    周瑜火攻赤壁

    曹操平定北方以后,公元208年,率领大军南下,进攻刘表。他的人马还没有到荆州,刘表已经病死。他的儿子刘琮听到曹军声势浩大,吓破了胆,先派人求降了。

    这时候,刘备在樊城(今湖北襄樊市)驻守。他听到曹操大军南下,决定把人马撤退到江陵(今湖北江陵)。荆州的百姓听说刘备待人好,都宁愿跟着他一块撤退。

    曹操赶到襄阳,听说刘备向江陵撤退,又打听到刘表在江陵积了大批军粮,怕被刘备占去,亲自率领五千轻骑兵追赶刘备。

    刘备的人马带了兵器、装备,还有十几万百姓跟着他,每天只能行军十几里。曹操的骑兵一天一夜就赶了三百多里,很快就在当阳长坂坡(今湖北当阳县东北)追上了刘备。

    刘备的人马,被曹操的骑兵冲杀得七零八乱,还亏得张飞在长坂坡抵挡了一阵。刘备、诸葛亮才带着少数人马摆脱追兵。但是往江陵的路已经被曹军截断,只好改道退到夏口(在今湖北武汉市)。

    曹操占领了江陵,继续沿江向东进军,很快就要到夏口了。

    诸葛亮对刘备说:“形势紧急,我们只有向孙权求救一条路了。”

    正好孙权怕荆州被曹操占领,派鲁肃来找刘备,劝说他和孙权联合抵抗曹军。诸葛亮就跟鲁肃一起到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去见孙权。

    诸葛亮见了孙权,说:“现在曹操攻下了荆州,马上就要进攻东吴了。将军如果决心抵抗,就趁早同曹操断绝关系,跟我们一起抵抗;要不然,干脆向他们投降,如果再犹豫不决,祸到临头就来不及了。”

    孙权反问说:“那么,刘将军为什么不投降曹操呢?”

    诸葛亮严肃地说:“刘将军是皇室后代,才能盖世,怎么肯低三下四去投降曹操呢?”

    孙权听诸葛亮这么一说,也激动地说:“我也不能把江东土地和十万人马白白地送人。不过刘将军刚打了败仗,怎么还能抵抗曹军呢?”

    诸葛亮说:“您放心吧,刘将军虽然败了一阵,但是还有水军二万。曹操兵马虽然多,远道追来,兵士也已经精疲力尽。再说,北方人不习惯水战,荆州的人对他们不服。只要我们协力同心,一定能够打败曹军。”

    孙权听了诸葛亮的一番分析,心里挺高兴,就立刻召集部下将领,讨论抵抗曹操的办法。

    正在这时候,曹操派兵士下战书来了。那信上说:“我奉大汉皇帝的命令,领兵南征。现在我准备了水军八十万,愿意和将军较量一番。”

    孙权把这封信递给部下看,大伙儿看了都变了脸色,说不出话来。

    张昭是东吴官员中资格最老的。他说:“曹操用天子的名义来征讨,我们要抵抗他,道理上输了一着。再说,我们本来想靠长江天险,现在也靠不住了。曹军占领了荆州,又有上千艘战船,他们水陆两路一起下来,我们怎么也抵挡不了,我看只好投降。”

    张昭这一说,马上有不少人附和。只有鲁肃在旁边冷眼旁观,一声不吭。

    孙权听着听着,觉得不是滋味,就走出屋子,鲁肃也跟着出来。

    孙权拉着鲁肃的手,说:“你说说,该怎么办呢?”

    鲁肃说:“刚才张昭他们说的话全听不得。要说投降,我鲁肃可以投降,将军就不可以。因为我投降了,大不了回老家去,照样跟名士们交往,有机会还可以当个州郡官员。将军如果投降,那么江东六郡全都落在曹操手里,您上哪儿去?”

    孙权叹了口气说:“刚刚大家说的,真叫我失望。只有你说的才合我的心意。”

    散会以后,鲁肃劝孙权赶快把正在鄱阳的大将周瑜召回来商量。

    周瑜一到柴桑,孙权又召集文武官员讨论。周瑜在会上慷慨激昂地说:“曹操名为汉朝丞相,其实是汉室奸贼。这次他自己来送死,哪有投降他的道理。”他给大家分析了曹操许多不利条件,认为北方兵士不会水战,而且老远赶到这陌生地方,水土不服,一定会生病。

    兵马再多,也没有用。

    孙权听了周瑜的话,胆也壮了。他站起来拔出宝剑,“霍”

    的一声,把案几砍去一角。他严厉地说:“谁要再提投降曹操,就跟这案桌一样。”

    当天晚上,周瑜又单独去找孙权,说:“我已经打听清楚。

    曹操兵马号称八十万,这是虚张声势,其实只不过二十几万,其中还有不少是荆州兵士,不一定真心替他打仗。您只要给我五万精兵,我保管把他打败。”

    第二天,孙权任命周瑜为都督,拨给他三万水军,叫他同刘备协力抵抗曹操。

    周瑜领兵进军,在赤壁(今湖北武昌县西赤矶山)和曹军前哨碰上了。果然不出周瑜所料,曹军兵士很多人不服水土,已经得了疫病。双方一交锋,曹军就打了败仗,被迫撤退到长江的北岸。周瑜率领水军进驻南岸,和曹军隔江遥遥相对。

    正像周瑜预料的那样,曹操的北方来的兵士不会水战,他们在战船上,遇到风浪颠簸就受不了。后来,他们把战船用铁索拴在一起,船果然平稳不少。

    周瑜的部将黄盖看到这个情况,向周瑜献个计策,说:“敌人兵多,我们兵少,拖下去对我们不利。现在曹军把战船都连接在一起,我看可以用火攻办法来打败他们。”

    周瑜觉得黄盖的主意好,两人还商量好,让黄盖派人送了一封信给曹操,表示要脱离东吴,投降曹操。曹操以为东吴将领害怕他,对黄盖的假投降,一点也没怀疑。

    黄盖叫兵士偷偷地准备好十艘大船,每艘船上都装着枯枝,浇足了油,外面裹着布幕,插着旗帜,另外又准备一批轻快的小船,拴在大船船尾上,准备在大船起火时转移。

    隆冬的十一月,天气突然回暖,刮起了东南风。当天晚上,黄盖带领一批兵士分乘十条大船,驶在前面,后面跟随着一批船只。船队到了江心,扯满了风帆,像箭一样驶向江北。

    曹军水寨的将士听说东吴的大将来投降,正纷纷挤到船头看热闹。没想到东吴船队离北岸约摸二里光景,前面十条大船突然同时起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十条火船,好比十条火龙一样,闯进曹军水寨。那里的船舰,都挤在一起,又躲不开,很快就延烧起来。一眨眼工夫,已经烧成一片火海。水寨烧了不算,岸上的营寨也着了火,曹军一大批兵士被烧死了;还有不少人被挤在江里,不会泅水,马上淹死了。

    周瑜一看北岸起火,马上带领精兵渡江进攻。他们把战鼓擂得震天响。北岸的曹军不知道后面有多少人马进攻,吓得全部崩溃。

    刘备和周瑜一起,分水陆两路紧紧追赶,一直追到南郡(治所在今湖北江陵),曹操的几十万大军战死的加上得疫病死的,损失了一大半。曹操只好派部将曹仁、徐晃、乐进分别留守江陵和襄阳,自己带兵回到北方去了。

    经过这场赤壁大战,三国分立的局面已经基本形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