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用间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内容提要】本篇是《孙子兵法》的最后一篇,本篇重点讨论在政治军事活动中间谍工作的方法、种类以及特点。作战中使用间谍是为了战略决策和战场作战谋划服务的。着重论述了在战争中使用间谍的重要性。还阐明了使用间谍的意义,种类和作用,以及对待间谍的态度和采取政策。作为军中将帅必须要懂得运用间谍,要善于引用间谍。强调指出使用反间的重要性。

    【原文】

    孙子曰: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内外骚动,殆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相守数年,以争一日之胜,而爱爵禄百金,不知敌之情者,不仁之至也,非人之将也,非主之佐也,非胜之主也。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注释】

    百姓之费:百姓,即民众百姓。费,消耗的费用。百姓之费:意思是说,百姓所耗的费用。

    公家之奉:公家,指的是国家,政府。奉,指俸禄、供奉。公家之奉:意思就是国家开支的俸禄。

    内外骚动:内外,指里里外外。骚动,这里指的是动荡不安。内外骚动:在这里的意思是说,国家动荡不安。

    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指出兵打仗,要有大量的民众承受繁重的徭役、赋税,不能正常地从事劳动。

    相守数年:相守,这里指的是与敌军相持。相守数年:就是说与敌方相持数年。

    爱爵禄百金:爱,这里指的是吝惜。爱爵禄百金:这句话意思是吝惜官职爵位,俸禄钱财。

    非人之将也:人,这里是用人之意。非人之将也:这里是指不懂得用人的将领。

    非胜之主:胜,战胜,打胜仗。非胜之主:意思是说,不是能主宰打胜仗的人。

    所以动而胜人:动,指行动。这里指军事行动。胜人,这里是说战胜敌人。所以动而胜人:意思就是说,之所以能够动辄战胜敌人。

    先知:先,预先,事先。先知:是指预先知道,事先了解。

    瑏瑡不可取于鬼神:取,取得,获得。鬼神,这里是指相信鬼神的迷信活动。不可取于鬼神:意思就是说,不能依靠迷信鬼神或者占卜活动来获取敌情。

    瑏瑢不可象于事:象,类似。事,事情。不可象于事:意思是指,不能用过去类似的事情做类比来推断敌情。

    瑏瑣不可验于度:度,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数,即日月星辰的位置。不可验于度:这里是指,不可以凭借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数来推断吉凶。

    【译文】

    孙子说:凡是兴兵十万,征战千里,百姓所耗费用,公家开支俸禄,每天要花费数千金;国家动荡不安,民众服徭役,疲惫于道路之上,因而,不能从事耕稼者将有七十万家之多。这样与敌方相持数年,只为争取一朝的胜利,然而却吝惜官职钱财,不重用间谍以了解敌情虚实而致失败,这就是不能仁民爱物到了极点,这样的人不配做军队的好将帅,不是国君的好帮手,是不能主宰打胜仗的人。英明的国君,贤良的将帅。之所以动辄战胜敌人,成功超出众人之上,在于他事先了解敌情。要事先了解敌情,不能靠迷信鬼神或是占卜的方法来获取,不能用过去类似的事情作类比,也不可凭借观察日月星辰的位置度数推断吉凶,一定要从知道敌方军情的人那里去取得。

    【原文】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因间者,因其乡人而用之;内间者,因其官人而用之;反间者,因其敌间而用之;死间者,为诳事于外,令吾间知之,而传于敌间也;生间者,反报也。

    【注释】

    间:这里指间谍。

    因间:下文也做“乡间”。

    莫知其道:其,指示代词。这里是指泄露军事机密的事情。道,道路,途径。莫知其道:意思是指使敌人觉得莫测高深,不知道在哪里泄露了军事机密。

    神纪:神,神妙。纪,纲纪。神纪,是指神妙的道理。

    人君之宝:宝。法宝。人君之宝:意思是说,君主在战争中用来战胜敌人的法宝。

    因其乡人而用之:因,依靠,利用。乡人,这里指的是敌乡之人。因其乡人而用之:意思是说,利用敌方的普通乡人作为我方的间谍。

    因其官人而用之:官人,指的是敌方的官吏。因其官人而用之:在这里的意思是说,利用敌方的官吏作间谍。

    因其敌间而用之:敌间,敌方的间谍。因其敌间而用之:

    意思是指,利用敌方的间谍为我方所用。

    为诳事于外:诳,欺骗,造谣。为诳事于外:意思是说,我方间谍故意在外面散步谣言或虚假情报。

    反报:反,返回。反报:指返回报告敌情。

    【译文】

    所以使用间谍方法有五种:有“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五种间谍同时使用,使敌人觉得莫测高深,不知道在哪里泄露了军事机密。这就是神妙的道理,是国君的法宝。所谓“因间”是收买敌方的普通乡人作间谍。所谓“内间”

    是收买敌方的官吏作间谍。所谓“反间”是诱使敌方派来的间谍为我方所用。所谓“死间”是我方间谍故意在外散布虚假情报,使敌方信以为真,上当受骗,事发不免被敌方处死。所谓“生间”是指被派往敌方后能亲自返回报告敌情的人。

    【原文】

    故三军之事,莫亲于间,赏莫厚于间,事莫密于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哉微哉!无所不用间也。间事未发而先闻者,间与所告者皆死。

    【注释】

    莫亲于间:亲,此指亲爱,亲信。莫亲于间:指没有比间谍更为亲信的了。

    赏莫厚于间:赏,奖赏。厚,丰厚。赏莫厚于间:意思是说,没有比间谍更应受到丰厚奖赏的了。

    事莫密于间:密,机密,保密。事莫密于间:是指事情没有比用间谍更为机密的了。

    非圣智不能用间:圣智,指极高的智慧。非圣智不能用间:不是有极高智慧的将领就不能利用间谍。

    非仁义不能使间:仁义,这里指的是仁义之心。非仁义不能使间:意思是没有仁义之心的统帅不能使用间谍。

    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微妙,精妙。实,这里指的是实情。非微妙不能得间之实:不是用心微妙治事精妙的统领,就不能取得间谍的真实情况。

    微哉:巧妙啊巧妙。

    间事未发:指的是用间谍探听敌情尚未实施。

    间与所告者皆死:间,指的是间谍。所告,告之敌情的人。间与所告者皆死:意思是说,听到敌情的和泄露秘密的人都要被处死。

    【译文】

    所以在治理三军之中,没有比间谍更为亲信的了,没有比间谍更应受到丰厚奖赏的了,事情没有比用间谍更为机密的了。不是圣智的将领不能利用间谍,没有仁义之心的统帅不能使用间谍,不是用心微妙,治事精妙的统领就不能取得间谍的真实情报。微妙啊,微妙啊!真是无所不可利用间谍啊!用间谍探听敌情尚未实施,先已传泄在外,听到的人与泄密的人都要被处死。

    【原文】

    凡军之所欲击,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杀,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间必索知之。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因而利之,导而舍之,故反间可得而用也。

    因是而知之,故乡间、内间可得而使也;因是而知之,故死间为诳事,可使告敌;因是而知之,故生间可使如期。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

    【注释】

    左右、谒者、门者、舍人:左右,泛指近侍之臣。谒者:

    负责通报和传令的官吏。门者,掌守门禁,亦称门人。舍人,室内勤务人员。

    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此句前一个间是名词,指间谍。

    后一个间是动词,指的是从事间谍活动。必索敌人之间来间我者:意思是说必须搜查出敌军派来我方的间谍。

    因而利之:意思是说,给以重金收买。

    导而舍之:导,开导。舍,在这里意为放走。导而舍之:

    意思是被我方搜查出的敌方间谍经过开导后,给予任务,将其放走。

    因是而制之:因,从。是,智力指情报。因是而制之:是说从反间提供的情报所在知道。

    生间可使如期:生间,能活着回来的间谍。如期,就是按期。生间可使如期:意思是指,生间可以使他们按照预定期限回报敌情。

    知之必在于反间:知之,这里指的是了解五种间谍的使用方法。反间,意思是收买敌方间谍。知之必在于反间:在这里指,掌握五种间谍的使用可以依靠于“反间”的作用。

    【译文】

    凡是所要攻击的敌军,所要攻陷的城邑,所要击杀的敌方官员,必须要先了解守城将领、左右亲信、掌管传达通报的官员、守门官吏、官邸近侍官员的姓名。务必使我方间谍调查清楚。必须搜查出敌方派来我军的间谍,依据情况重金收买,利用,诱导安置,派回敌方作为“反间”,因此“反间”被我方利用,由此而了解他国的乡人、官人情况,这样“乡间”“内间”便可以为我所用了;因“反间”可得而使这件事,而知散布的虚假欺骗的情况,可以让死间传告敌人。因“死间”可得而使这件事,就能使“生间”按照预定期限回报敌情。

    五种间谍的使用,君主都必须懂得。了解敌方情况最主要的在于“反间”,所以对“反间”不得不给予优厚的待遇。

    【原文】

    昔殷之兴也,伊挚在夏;周之兴也,吕牙在殷。故惟明君贤将,能以上智为间者,必成大功。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

    【注释】

    殷之兴也:殷,古国朝名,即商。商自盘庚迁殷(今河南安阳)之后也叫做殷。兴,兴起。殷之兴也:就是指商朝的兴起。

    伊挚:伊挚,即伊尹。是夏桀的大臣,后归顺于商。

    吕牙:即吕尚。原来是商纣时期的隐士,后归顺于周。

    以上智为间者:上智,高明的智慧。以上智为间者:指的是启用足智多谋的人作为间谍。

    【译文】

    从前商朝的兴起,是由于重用了了解夏朝情况的商朝人伊尹;周朝的兴起,是由于重用了了解殿的情况的吕尚。所以明智的国君,贤能的将帅,能启用足智多谋的人作为间谍,一定能够成就大的功业。这是用兵作战的要诀,整个军队,要依靠间谍提供的情报而采取一系列的行动。

    【战例】

    张飞用间

    三国时期,为了收复西川,诸葛亮派张飞先行夺取川路上径的城池。诸葛亮一再嘱咐张飞要安抚民众、士兵,不可暴躁行事,张飞允诺。一路上行军非常顺利,但却对降者丝毫无犯,只取路径而已。

    一日,军队到达巴郡,张飞的密探回报说:“巴郡太守严颜,是蜀中名将,年纪虽高,仍能开硬弓、使大刀。他据守城郭,坚持不降。”张飞派人去讲和,结果严颜割去了使者的耳鼻。张飞很气愤,每日挑战,严颜就是不肯应战。

    其实严颜早知张飞性情急躁,只在城中挖深沟,垒高墙,想等到张飞军中无粮之时,张飞必然会对军士严厉,到时就可趁军心不稳之际捉拿张飞了。因此,只是坚守不出。张飞越来越不耐烦了。

    张飞回到寨中,思索计谋,忽然眉头一皱,计上心头。第二天,张飞不再派人挑战,只是传令士兵四散砍柴打草,让士兵寻觅进城的路径,严颜在城中不见张飞叫战,反倒有些疑惑,就命十几个小兵,扮成张飞派出砍柴的士兵,偷偷出城,夹在张飞军队中,在山中探听消息。

    张飞坐在寨中,等砍柴的士兵一回来,就破口大骂。帐前的人便去告诉他,说已发现一条小路可以绕过巴郡。张飞一听,仰天大笑,还故意大声的说:“既然有这个办法,那么今天二更造饭,三更起寨,趁着月明,叫大家摘掉马铃,悄悄地走小路过巴郡。由我在前面开路。”遂叫士兵传令早做准备。

    探听消息的士兵知道了张飞的安排,就偷偷地潜回城告诉了严颜,严颜大喜,决定也二更造饭,三更出发,叫士兵悄悄地埋伏在树林准备活捉张飞。

    约三更后,严颜躲在暗处远远看见张飞亲自在前悄悄地引军前进,后面的军队也陆续出发了。严颜下令擂鼓,率伏兵杀出,要夺取车仗。忽然听到背后响起一阵锣鼓,一时手足无措,只杀了十几个回合,严颜就被张飞生擒了。

    原来,张飞使了一个反间计,让小兵带回假消息,使严颜上当,还安排了一个假张飞先过去,以迷惑严颜,只等严颜中计,他便率兵杀出。张飞既夺了巴郡,又收服了严颜,计策还真精妙。

    皇太极使用反间计

    努尔哈赤受重伤死去以后,袁崇焕为了探听后金的动静,特地派使者到沈阳去吊丧。皇太极对袁崇焕窝了一肚子的怨恨,但是因为后金刚打败仗,需要休整,再说也想试探一下明朝的态度;所以,不但接待了袁崇焕的使者,还派使者到宁远去表示答谢。双方表面上缓和下来,背地里都在加紧准备下一步的战斗。

    到了第二年,皇太极亲自率领大军,攻打明军。后金军分兵三路南下,先把锦州城包围起来。袁崇焕料定皇太极的目标是宁远,决定自己留在宁远,派部将带领四千骑兵援救锦州。果然,援兵还没出发,皇太极已经分兵攻打宁远。袁崇焕亲自到城头上督率将士守城,用大炮猛轰后金军;城外的明军援军也和城里内外夹击,把后金军赶跑了。

    皇太极又把人马撤到锦州,但是锦州的明军守得严严实实,加上天气转暖,后金军士气低落。皇太极只好退兵。

    皇太极打了败仗,当然不肯罢休,他知道宁远、锦州防守严密,决定改变进兵路线。他作好一切准备,公元员远圆怨年员园月,率领几十万后金军,从龙井关、大安口(今河北遵化北)绕到河北,直扑明朝京城北京。

    这一着可出乎袁崇焕的意外。袁崇焕赶快出兵,想在半路上把后金军拦住,已经来不及了。后金军乘虚而入,到了北京郊外。袁崇焕得到情报,心急火燎带着明军赶了两天两夜,到了北京,没顾上休息,就和后金军展开激烈的战斗。别路明军,也陆续赶到,投入战斗。

    后金军突然进攻北京,引起了全城震动。崇祯帝更是急得心慌意乱,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后来听说袁崇焕带兵赶到,心才定了一些。他亲自召见袁崇焕,慰劳了一番。但是一些奸党却散布谣言,说这次后金兵绕道进京,完全是袁崇焕引进来的,说不定里面还有什么阴谋呢。

    崇祯帝是个猜疑心极重的人,听了这些谣言,也有些怀疑起来。正在这个时候,有一个被金兵俘虏去的太监从金营逃了回来,向崇祯帝密告,说袁崇焕和皇太极已经订下密约,要出卖北京。这个消息简直像晴天霹雳,把崇祯帝惊呆了。

    原来,明朝有两个太监被后金军俘虏去以后,被关在金营里。有天晚上,一个姓杨的太监半夜醒来,听见两个看守他们的金兵在外面轻声地谈话。

    一个金兵说:“今天咱们临阵退兵,完全是皇上(指皇太极)的意思,你可知道?”

    另一个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一个又说:“刚才我就看到皇上一个人骑着马朝着明营走,明营里也有两个人骑马过来,跟皇上谈了好半天话才回去。听说那两人就是袁将军派来的,他已经跟皇上有密约,眼看大事就要成功啦?”

    姓杨的太监偷听了这番对话,趁看守他的金兵不注意,偷偷地逃了出来,赶快跑回皇宫,向崇祯帝报告。崇祯帝听了也信以为真。他哪里知道,这个情报完全是假的。两个金兵的谈话是皇太极预先布置的。

    崇祯帝命令袁崇焕马上进宫。袁崇焕接到命令,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匆忙进了宫。崇祯帝拉长了脸,责问说:“袁崇焕,你为什么要擅自杀死大将毛文龙?为什么金兵到了北京,你的援兵还迟迟不来?”

    袁崇焕不禁怔了一下,这些话都是从哪儿说起?他正想答辩,崇祯帝已经喝令锦衣卫把袁崇焕捆绑起来,押进大牢。

    有个大臣知道袁崇焕平日忠心为国,觉得事情蹊跷,劝崇祯帝说:“请陛下慎重考虑啊!”

    崇祯帝说:“什么慎重不慎重?慎重只会误事。”

    崇祯帝拒绝大臣的劝告,到了第二年,崇祯帝终于下令把袁崇焕杀害。

    皇太极用反间计除了对手袁崇焕,退兵回到盛京。打那以后,后金越来越强大。到了公元员远猿缘年,皇太极把女真改称满洲。又过了一年,皇太极在盛京称帝,改国号叫清。他就是清太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