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九地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内容提要】《九地篇》为《孙子兵法》第十一篇。

    本篇着重从人的心理因素和情感因素角度论述利用地形,发挥士兵们战斗的积极性,以取得胜利。要在战争中造成一种条件并存的局面,有严厉的军纪和训练,还要有在险地之上,士卒能够做到决心拼死奋战的勇气,能够团结一致,勇往直前。

    开篇首先介绍了九种作战地区以及相应的作战原则,在敌境作战的一般规律和战争的实施策略。

    九种作战地区分别是:“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在这九种作战地区应该采取的相对应的作战原则是: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而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作战方法,将帅不能一概而论,要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取得最后的胜利。

    进入敌境作战,置军队与险地,士卒们会患难与共、生死相扶、团结一致、专心攻敌、奋勇进攻,从而取得胜利。当人们陷于一种危险的境地的时候往往能够激发出最本质的潜力,就是将生死置之度外,团结在一起,英勇奋战。

    用兵打仗要对作战地点的地形地势,以及作战人员心理,感情因素的变化进行详细的考察和研究,只有做到全面的了解,才能率领三军克敌制胜。

    【原文】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注释】

    散地:“散”相对于“专”,士卒心理受作战环境影响,入敌境深则为专,入敌境浅则为散。指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与敌作战,遇上危急情况,其士卒容易因恋家而逃散,所以叫做散地。

    轻地:“轻”相对于“重”,轻地与重地皆战于敌境。前者如敌境浅,后者入敌境深。指军队进入敌国境内不深的地域作战由于离本土尚近,士卒们怀念家园,意志尚不专一,危急时易于轻返,故称轻地。

    争地:谁先占领,谁就占有有利的必争要地。

    交地:地势平坦,道路交错,四通八达,交通方便的区域。

    三属:指敌国和其他诸侯国连接的地区。属,连接。

    重地:指进入敌境已深,越过很多敌国城邑的地区。

    围地:指地形险峻,进退两难之地,敌军只需用少量兵力便可以对付我军众多军队的地域。

    死地:指一种背山阻水,粮草断绝,进退不得或者是被敌军重重围困难以冲出的地域。

    无以战:不要轻战。

    无止:不要停留。

    瑏瑡争地则无攻:上方必争的重要地区,应先敌占领,若敌人已先占领则不宜强攻。

    瑏瑢无绝:应相互联系,不可断绝。绝,断绝。

    瑏瑣合交:指结交邻国。

    瑏瑤重地则掠:当部队深入敌方腹地,后方接济困难,就要掠取敌国的粮食以保证军队的补给。

    瑏瑥死地则战:处于“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的死地,就要激励士卒殊死战斗,以求生存。

    【译文】

    孙子说:根据用兵的法则,战地可以分为“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九种。诸侯在自己的领域内与敌军作战的地区,叫作“散地”。进入敌军国境不深的地区,叫做“轻地”。我军得到有利,而敌军得到也会有利的地区,叫做“争地”。我军可以前往,敌军也可以往来方便的地区,叫做“交地”。诸侯之地,处在三国交界的,先到就可以结交相临诸侯国并可以获取多援多助的地区,叫做“衢地”。深入敌境,越过敌军城邑的地区,叫做“重地”。凡有山岭、森林、险要、阴寨、水网、湖沼等道路难行的地区,叫做“圮地”。进入的道路狭窄,退归的道路迂远,敌军用少数的兵力就能击败我军的地区,叫做“围地”。迅速作战则能生存,不迅速作战则会被消亡的地区,叫做“死地”。因此,在“散地”之上不宜交战;在“轻地”不宜停留;遇“争地”要先于敌方攻占,不要等待敌人占领后再强攻,延误时机;逢“交地”,各部队之间不宜断绝联系;在“衢地”要结交邻国诸侯,加强外交活动,以便得到援助;到“重地”要夺取粮草物资,就地补给;遇“圮地”则要速行而去,不宜久留;在“围地”要运用谋略;到“死地”则要奋勇作战死里求生。

    【原文】

    所谓古之善用兵者,能使敌人前后不相及,众寡不相恃,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敢问:敌众整而将来,待之若何?

    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注释】

    众寡不相恃:大部队和小分队之间不能相互依靠和协同。

    贵贱:身份高贵者与低贱者。

    上下不相扶:上级与下级不能互相扶助。

    待之若何:即如何待之。意思是如何对待它呢?待,对待,对付。

    先夺其所爱,则听矣:先夺取敌军的重要之地,这样可以致使敌军陷入被动听从我方调动。爱,指敌人最要害最重要的地方。

    【译文】

    古时善于用兵作战的人,能使敌军前后部队无法相互策应,主力与小部队无法相互依持,官兵无法相互救援,上下隔断,无法呼应,兵卒离散无法集合,队伍集合却不整齐。能对我方有利就行动,无利就停止。请问:“倘若敌军众多,阵势整齐地向我方进攻,应该如何对待呢?”回答是:“先夺取敌军的重要之地,这样可致使敌军陷入被动听从我方调动的境地。”

    【原文】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注释】

    兵之情主速:“兵贵神速”的意思。

    由不虞之道:虞,预料,料想。这句话是说,要走敌人意料之外的道路。

    【译文】

    用兵要旨,贵在迅速,趁敌人措手不及之时,走敌人意料之外的道路,攻击敌人不加防备的地方。

    【原文】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

    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偃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瑏瑩也。

    【注释】

    为客之道:指进入敌境作战的原则。客,客军,即离开本国进入别国作战的军队。

    深入则专:军心专一。指深入敌国“重地”,士卒无法逃散,只好死战。

    主人不克:指被进攻的一方无法战胜进攻者。主人,指被进攻的一方。克,战胜。

    掠于饶野:在敌国富饶的田野上掠取粮秣。掠,抢掠。饶野,富饶的田野。

    并气积力:提高士气,积蓄能量。并,集中,提高。积,聚积,积蓄。

    不可测:无法预测。

    投之无所往:把部队投置于无路可退的危地。投,投放,投置。

    死且不北:指士卒宁死也不败退。

    死焉不得:士卒拼死奋战,怎么会有不能得胜的道理呢?

    无所往则固:无路可走,军心反而会稳固。

    瑏瑡不修而戒:不待修整就能加强戒备。修,修整。

    瑏瑢不求而得:不待苛求就能完成任务。

    瑏瑣不约而亲:不待约束就能亲近协作。

    瑏瑤不令而信:不待号令就能遵守纪律。

    瑏瑥禁祥去疑:禁止妖祥迷信,消除疑惑和谣言。祥,妖祥,这里指占卜等迷信活动。

    瑏瑦非恶货也:并不是厌恶财物。恶,厌恶。

    瑏瑧无余命,非恶寿:士卒不怕死,并不是不想活下去。恶,厌恶。寿,寿命。

    瑏瑨涕沾襟:眼泪沾满衣襟。涕,眼泪。

    瑏瑩诸、刿之勇:诸,专诸,春秋时吴国的勇士。刿,曹刿,春秋时鲁国勇士。诸、刿之勇,是指就会像专诸、曹刿一样勇敢了。

    【译文】

    大凡进入敌国作战的规律是:深入敌境,军心专一,敌军无法抵抗;在敌国富饶的田野上掠取粮秣,保障三军有充足的粮食给养,注意保养士卒的体力,务使过于劳累,提高士气,积蓄能量;部署兵力,巧用谋略,以使敌人无法预测我军的意图。把部队投置于无路可退的危地,士卒宁死也不败退,既然士卒拼死奋战,还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呢?上下无所畏惧,尽力而战。兵士深陷危地,无所恐慌;无路可走,军心得到稳固;深入敌境军心专一而不涣散;迫不得已就会奋力作战。因此,这样的军队,不待修整就能加强戒备,不待苛求就能完成任务,不待约束就能亲近协作,不待号令就能遵守纪律,禁止妖祥迷信,消除疑惑和谣言,即使战死沙场也不退缩。我军士卒没有多余财物,并不是厌恶财物;不会贪生怕死,并不是厌恶生命。作战命令一经颁发,士卒们坐着的泪湿衣襟,躺着的泪流满面。把他们置于无路可退的危地,他们就会像专诸、曹刿一样勇敢了。

    【原文】

    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敢问:兵可使如率然乎?曰:可。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是故方马埋轮,未足恃也;齐勇若一,政之道也;刚柔皆得,地之理也。故善用兵者,携手若使一人,不得已也。

    【注释】

    率然: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蛇。《神异经·西荒经》:“西方山中有蛇,头尾甚大,有色五彩。人物触之者,中头则尾至,中尾则头至,中腰则头尾并至,名曰率然。”

    常山:即恒山。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与山西接壤,是五岳中的北岳。西汉时为避讳汉文帝刘恒的“恒”字,改为“常山”。北周武帝时,又改称恒山。

    吴人与越人相恶:春秋争霸时吴越两国人民相互仇视。

    恶,仇恨,仇视。

    同舟共济:同坐一条船渡河。济,渡河。

    方马埋轮,未足恃也:把马并排的系在一起,把车轮埋起来,想以此来稳定军心,那是不可靠的。方,系在一起的意思。

    齐勇若一,政之道也:要使全军万众一心,奋勇作战,才是用兵之道。政,这里指治理,统率的意思。

    刚柔皆得,地之理也:要使强弱都能各尽其力发挥作用,才是善于掌握作战环境的规律。刚柔,强弱。地,作战环境。

    携手若使一人:提携三军,就像一人那样容易。携手,提携。

    【译文】

    所以善于用兵之人,能使军队像灵蛇“率然”一样;“率然”是常山的一种蛇。打它的头,其尾就来救应,打它的尾,其头则来救应,攻其腰,头尾都来救应。请问:“可以使军队像‘率然’一样吗?”答案是:“可以。”吴越两国历来相互仇视,但是,当他们同船渡河,遇到大风时,却能相互救援,就像左右手一样。因此,想要缚住马匹,埋住车轮,表示死战的决心,以此来稳定军心,那是不可靠的。要使全军万众一心,奋勇作战,才是用兵之道;要使强弱都能各尽其力发挥作用,才是善于掌握作战环境的规律。所以,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提携全军,就像一人那样容易,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

    【原文】

    将军之事,静以幽,正以治。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易其居,迂其途,使人不得虑。帅与之期,如登高而去其梯;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驱而往,驱而来,莫知所之。

    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此谓将军之事也。九地之变,屈伸之利,人情之理,不可不察。

    【注释】

    将军之事:统领军队这种事情。

    静以幽:冷静沉着,幽深莫测。静,沉静。幽,幽深。

    正以治:治理军队要军政严明,使人不敢触犯。正,严明。

    易其事,革其谋:改变正在做的事情,变换已经用过的计谋。易,改变;革,变更。

    帅与之期:主帅向将士们下达任务。之,代词,指将士。

    发其机:击发弩机,射出利箭。机,弩机。

    焚舟破釜:烧掉用来渡河的船只,打破用来煮饭的锅子。

    釜,煮饭用的锅子。

    屈伸之利:根据情况伸缩进退,灵活运用的利益所在。

    伸,伸展,屈,曲,收缩。

    人情之理:士卒心理状态变化的规律。

    【译文】

    统领军队这种事,要冷静沉着,幽深莫测,要军政严明,使人不敢触犯。能蒙蔽士卒耳目,使他们对军事计划毫不知情。战法经常变换,计策谋略时常更新,是人们无法识破其用意。驻军常换地点,故意迂回行军路线,使人们无法推测用意。主帅向将士们下达任务,要像登数仞之高而抽去梯子一样,使他们有进无退。帅军深入诸侯国土,如击弩出箭一样,使他们可往而不可返。烧掉渡船,打破锅底,表示必死的决心。就像驱赶羊群一样,赶过来,赶过去,使他们不知道所向何处。聚集三军,置于危险的境地使他们拼死奋战,这是将军统帅的责任。针对九种不同的地形地势而采取不同的行动,根据情况伸缩进退,灵活运用的利益所在,掌握士卒在不同情况下的心理变化,这是不能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原文】

    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去国越境而师者,绝地也;四达者,衢地也;入深者,重地也;入浅者,轻地也。背固前隘者,围地也。无所往者,死地也。

    【注释】

    浅则散:浅,这里指的是进入敌国境内不深。散,涣散,这里指的是军心涣散。浅则散:这里的意思是说,部队进入敌国境内不深的时候,部队之中军心很容易涣散。

    去国越境而师者:去国,离开本国。师,军队。去国越境而师者:这里的意思是说,离开本国,越过邻国境地而深入敌境作战的军队。

    背固前隘:固,坚固。隘,狭隘。背固前隘:这里的意思是说,背后有坚固的城墙而前面的道路很是狭窄,进退受敌控制的地区。

    【译文】

    大凡出国作战的规律是:进入敌境越深,全军上下越是专心一致。进入敌境越浅,士卒越是容易军心涣散。离开本国,深入敌境作战的地区,叫做“绝地”;四通八达的叫做“衢地”;进入敌境深的就叫做“重地”;进入敌境浅的就叫“轻地”;背后有坚固的城墙而前面的道路很是狭窄的地区,进退受敌控制的地区。叫做“围地”;无处可走的地区叫做“死地”。

    【原文】

    是故散地,吾将一其志;轻地,吾将使之属;争地,吾将趋其后;交地,吾将谨其守;衢地,吾将固其结;重地,吾将继其食;圮地,吾将进其涂;围地,吾将塞其阙;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注释】

    一其志:其,代词,指军队。一其志,使军队的意志一致。

    使之属:属,连接。使之属:意思是说,使部队行军连续不断。

    趋其后:趋,疾走,迅速,赶快。其,代词,指部队。

    后,这里指的是部队的后方。趋其后:意思是说,迅速赶到敌人的后方。

    谨其守:谨,谨慎,严谨。谨其守:这里的意思是说,要使部队谨慎防守。

    固其结:固,巩固。结,结交诸侯。固其结:意思是说,巩固与诸侯国的结盟。

    继其食:使军队的粮草供给不断。

    进其涂:涂,同“途”。进其涂:在这里有迅速通过的意思。

    塞其阙:阙,缺口。塞其阙:意思是说,堵塞缺口,使士卒不得不拼死作战。

    示之以不活:示,表示。示之以不活:意识是说,表示要拼死奋战的决心。

    兵之情:兵,士卒,士兵。情,情理,心情。兵之情:士兵的心情。

    瑏瑡过则从:过,太甚。从,服从,听从。过则从:意思是指士卒陷入危险的境地,就会听从指挥。

    【译文】

    因此,在“散地”,应该使军队意志一致;在“轻地”,就要使队伍相连,营垒相属;遇到“争地”,就要急进,抄到敌方的后面,做到后人发,先人至;逢“交地”,就要谨慎防守;在“衢地”,要巩固与诸侯国结盟;在“重地”,要保障军队粮草供给不断;在“圯地”,就要迅速通过这条道路;在“围地”,就要堵塞缺口;逢“死地”,就要昭示士卒拼死奋战的决心。士卒的心情状态是:一旦被包围就会奋力抵抗,迫不得已就会拼死战斗,陷入危险的境地就会听从指挥。

    【原文】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四五者不知一,非霸王之兵也。夫霸王之兵,伐大国,则其众不得聚;威加于敌,则其交不得合。

    【注释】

    不能预交:预交,与诸侯结交。预,通“与”。不能预交,这里意思是说,不能预先与诸侯结交。

    四五者,不知一:四五者:泛指上述各事。四五者,不知一:意思是说,对于以上这些事情,如果有一种不能了解。

    其众不得聚:其,代词,这里指的是敌国。众,指军众。

    其众不得聚:在这里是指,能使敌国军民来不及调动和集结。

    其交不得合:交,结交。合,合作。其交不得合:这里的意思是说,敌国想与别的国家结盟以求的援助。

    【译文】

    不了解诸侯国计策谋略的,不能与之结盟;不熟悉山林、险阻、沮泽等地理形式的,不能行军于此;不能重用向导的,就不会得到地利。这九种地势地形的利害,如果有一种不了解的,就不能称作是“霸王”的军队。凡是“霸王”的军队,攻伐大国能使敌方军民不得聚集,兵威凌压敌国头上,可使敌国的结盟国家不给予援助。

    【原文】

    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犯三军之众,若使一人。犯之以事,勿告以言;犯之以害,勿告以利。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夫众陷于害,然后能为胜败。

    【注释】

    不争天下之交:争,争取。天下,指的是各诸侯国。不争天下之交:意思是说,不必争着和别的国家结交。

    不养天下之权:养,培养,培植。权,权势。不养天下之权:意思是指不必要在各诸侯国培植自己的权势。

    信己之私:信,信从,凭依;私,指自己的力量。信己之私:指的是依靠自己的力量。

    其国可隳:国,这里指的是国都。隳:通“毁”,毁灭的意思。其国可隳:指的是敌国的国都都可以被摧毁。

    施无法之赏:无法,没有法,超越法定。施无法之赏:这里是说,施行超越法定的奖赏方法。即所谓法外之赏。

    悬无政之令:悬,悬挂,这里指颁发。无政,不合常规。

    悬无政之令:意思是说,颁发破例的号令,即所谓政外之令。

    犯之以事,勿告以言:这里的意思是说,只驱使士卒做事情,而不告诉他们这样做的意图。

    犯之以害,勿告以利:这里意思是说,驱使士卒完成某项任务时,只告诉他们危险的一面。

    投之亡地然后存:意思是说,将士卒投放于“亡地”,反而是人皆奋战而得存。

    陷之死地然后生:这里意思是说,兵众陷于“死地”,会奋勇作战而得生。

    【译文】

    因此,大可不必争着和别的诸侯结交联盟,也不必在别的诸侯国急着培植自己的权势,只要倚靠自己的力量,兵威凌压敌国,就可将其城邑拔取,将其国都摧毁。施行超越法定的奖赏方法,颁布打破常规的号令,驱使三军众卒如同指挥一个人一样。

    只驱使士卒做事情,而不告诉他们这样做的意图。驱使士卒完成某项任务时,只告诉他们危险的一面。将士卒投放于“亡地”,反而是人皆奋战而得存。兵众陷于“死地”,会奋勇作战而得生。兵众陷于患害之地,才能立志克敌,力争胜利,制敌之败。

    【原文】

    故为兵之事,在于顺祥敌之意,并敌一向,千里杀将,此谓巧能成事者也。

    【注释】

    顺祥敌之意:顺,顺从。祥,通“佯”。敌之意,敌军的意图。顺祥敌之意:意思是说,假装顺从敌方意图。

    并敌一向:并,合并,集中。一向,一个方向,一点。并敌一向:意思是说,集中兵力进攻敌人的一点。

    千里杀将:千里,这里指的是奔袭千里。千里杀将:意思是说,部队千里奔袭,擒杀敌将。

    【译文】

    所以,指挥作战之事,在于假装顺从敌方意图,然后集中兵力进攻敌人的一方,即便是长驱千里,也可以擒杀敌将,这就是所谓巧而能成大事的意思。

    【原文】

    是故政举之日,夷关折符,无通其使,厉于廊庙之上,以诛其事。敌人开阖,必亟入之,先其所爱,微与之期,贱墨随敌,以决战事。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

    【注释】

    政举之日:政举,征举。政举之日:这里的意思是说,举兵出击的时候,即战争开始的时候。

    夷关折符:夷,封锁。符,古时用木、竹、铜等作成的牌子,上刻图文,分为两半,各执一半作为通行凭证。夷关折符:

    意思是说,即封锁关口,废除原有的通行凭证。

    无通其使:使,使节。无通其使:意思是说,不与敌国使节往来。

    厉于廊庙之上:厉,磨砺,指反复商议谋划;廊庙,即庙堂。厉于廊庙之上:这里的意思是说,于庙堂之上反复商议谋划作战大事。

    以诛其事:诛,治,这里引申为研究,决定的意思。以诛其事:意思是说,以计谋策划战事。

    敌人开阖:阖,门扇。敌人开阖:意思是说,敌人打开门扇,这里指敌人露出破绽。

    微与之期:微,这里作“无”字讲;期,指交战日期。

    微与之期:这里的意思是说,不要与敌人约好交战日期。

    贱墨:意思是说,贱履绳墨,指暗中窥探敌人动静,以寻找战机。

    开户:意指开门,这里指放松戒备的意思。

    脱兔:指的是,脱逃了的兔子,比喻行动非常迅速的意思。

    【译文】

    因此,在决定战争开始行动的时候,就要封锁关口,废除原有的通行凭证,不与敌国使节往来;于庙堂之上反复商议谋划作战大事;一旦发现敌军有漏洞之处,便乘机而入。首先要夺取敌人的最紧要的地方,而不要与敌人约好交战日期。实施战略计划,不能墨守成规,要暗中窥探敌人动静,寻找战机,以求得战争的胜利。因此,战前像处女一样沉静,以示其弱,使敌人放松戒备,然后就像脱兔一样迅速行动,使敌方来不及抗拒。

    【战例】

    李世民寻机破薛军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隋将薛举、李渊先后称帝。为夺取天下,薛、李之间征战不停。公元远员愿年,薛举的儿子薛仁果率大军包围了李渊的泾州(甘肃泾川北),大败泾州守军,大将刘感被击杀。李渊闻报后,派出秦王李世民率军救援。

    李世民进入泾州城,坚守不出兵征战。薛仁果派宗罗睺前去挑战,对李世民军将百般辱骂,一些将领按捺不住,对李世民说:“隋贼兵如此轻侮我们,我军已不同往日,日见强大,今非昔比的我们还要惧怕他们什么?”

    李世民道:“刚刚打了败仗的我军将领,士气低下;而贼军接连取胜,士气正处在旺盛之时,在这种情况下出兵,必吃败仗。所以,只有紧闭城门,以逸待劳。贼军狂妄之极。日子多了,必然由骄而生惰,而我军士气逐渐恢复,到那时,寻机一战定可大获全胜。”

    几个将领还想陈说自己的主张,李世民决然下令道:“从现在开始,谁要再敢言‘战’,斩!”自此之后,将士上下同心,任凭敌军怎样辱骂,只是坚守不出。双方相持了两个多月,薛仁果的军粮日渐减少,士气低落。薛军主将见士卒们疏忽怠惰,动辄鞭打、辱骂,将士多有怨恨。又过了一些天,一些士卒悄悄地来到李世民营中投降,要饭吃。后来,成队成队的士卒在偏将们的率领下投降了李世民。李世民断定时机已经成熟,派右武侯大将军庞玉在无险可守的浅水原南边布阵,吸引薛军主力去进攻,自己亲率大军从薛军背后发起偷袭。薛军主力因为受到了前后两面的攻击,从而落得一败涂地。李世民乘胜追击,将薛仁果包围在高墌城中。入夜,薛仁果的士卒争先沿着绳索爬下城头,向李世民投降。薛仁果见大势已去,打开城门,投降了李世民。

    孙子所说的“衢地”——四通八达、敌我与其它诸侯国接壤的地区,一般都离本土较远,是交战的各方必争的战略要地。

    谁能抢在前面占领它,谁就能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因此,自古至今,军事家们无不为夺取衢地而绞尽脑汁,这就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又一个著名战例。

    衢地与战争——失街亭马谡丧命

    三国时期,司马懿用计杀掉叛将孟达后,统率20万大军杀奔祁山。诸葛亮在祁山大寨中闻知司马懿统兵而来,急忙升帐议事。

    诸葛亮道:“司马懿此来,必定先取街亭,街亭是汉中的咽喉。

    街亭一失,粮道即断,陇西一境不得安宁,谁能引兵担此重任?”

    参军马谡道:“卑职愿往。”

    蜀帝刘备在世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想起刘备的话,心中有些犹豫,便说:“街亭虽小,但关系重大。此地一无城廓,二无险阻,守之不易,一旦有失,我军就危险了。”

    马谡不以为然,说:“我自幼熟读兵书,难道连一个小小的街亭都守不了吗?”又说:“我愿立下军令状,如有差失,以全家性命担保!”

    诸葛亮见马谡胸有成竹,于是让马谡写下军令状,拨给马谡二万五千精兵,又派上将王平做马谡的副手,并嘱咐王平:“我知你平生谨慎,才将如此重任委托给你。下寨时一定要立于要道之处,以免魏军偷越。”

    马谡和王平引兵走后,诸葛亮还是不放心,又对将军高翔说:“街亭东北上有一城,名为柳城,可以屯兵扎寨,今给你一万兵,如街亭有失,可率兵增援”。高翔接令,领兵而去。

    马谡和王平来到街亭,看过地形后,王平建议在当路安营扎寨,马谡却执意要在路口旁的一座小山上安寨。王平说:“在五路总口下寨,筑起城垣,魏军即使有十万人马也不能偷越;如果在山上安寨,魏军将山包围,怎么办?”马谡笑道:“兵法上说:

    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到时候管教他魏军片甲不存!”王平又劝道:“万一魏军断了山上水源,我军岂不是不战自乱?”马谡道:

    “兵法上说:置之死地而后生,魏军断我水源,我军死战,以一当十,不怕魏军不败!”于是,不听王平劝告,传令上山下寨。

    王平无奈,只好率五千人马在小山西立一小寨,与马谡的大寨形成犄角之势,以便增援。

    司马懿兵抵街亭,见马谡下寨在山上,不由仰天大笑,道:

    “孔明用这样一个庸才,真是老天助我啊!”他一面派大将张郃率兵挡住王平,一面派人断绝了山上的饮水,随后将小山团团围住。蜀军在山上望见魏军漫山遍野、队伍威严,人人心中惶恐不安,马谡下令向山下发起攻击,蜀军将士竟无人敢下山;不久,饮水点滴皆无,蜀军将士更加惶恐不安;司马懿下令放火烧山,蜀军一片混乱。马谡眼见守不住小山,拼死冲下山,杀开一条血路,向山西逃奔,幸得王平、高翔以及前来增援的大将魏延的救助,方才得以逃脱。

    街亭一失,魏军长驱直入,连诸葛亮也来不及后撤,被困于西城县城之中,被迫演出了一场“空城计”。

    诸葛亮退回汉中,依照军法将马谡斩首示众,又上表蜀后主刘禅,自行贬为右将军,以究自己用人不当之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