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九变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内容提要】第八篇《九变篇》其精髓之处为一个“变”字。

    全文的大略是:

    首先,提出在战场之上需要变通应敌的情况:圮地无舍;忂地合交;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指出在以上的种种情况之下,为将者,可以根据情况的变化,可以军命有所不受,根据当时的特殊情况而指定相应的策略。

    其次,提出用兵打仗必须要既考虑有利一面,又要考虑有害一面。单单只考虑一方面并不能取得战场的胜利。还要考虑有利的一面,这样就可以鼓舞士气让军中的士卒增强作战信心。强调用兵打仗必须要充分做好准备,不能存有侥幸心理。只有在战争之前作好了充分的准备,在作战之中才能得心应手。

    最后,指出作战不能感情用事,缺乏理性思考,若不能应用技术将会遭到败军之险。两军对战,将士们的心理素质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将士们的思想有着一定的片面性,必将会遭到覆军危险。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涂有所不由,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地有所不争,君命有所不受。

    【注释】

    圮地无舍:指山林,险阻,沼泽等难以通行的地方。圮:

    倒塌,毁坏。舍,驻扎,宿营。圮地无舍:指的是在山林、险阻,沼泽等地方不要驻扎。

    衢地交合:衢地,指四通八达的地方。交合,结交。这里是指,与临国结交。衢地交合:这里的意思是说,在多国交界,四通八达的地方,要重视与临国结交。

    绝地无留:绝地,指难于生存的地方。指没有井、泉、无从畜牧和樵采的地区。留,指逗留,停留。绝地无留:意思是指在地形十分险恶的绝地,部队不能停留。

    围地则谋:围地,是指容易被敌人包围的地方,谋,这里指的是设谋,设计。围地则谋:意思是指,在四面险阻,通道狭窄的地区,要尽快地设计谋离开。

    死地则战:死地,指没有出路,非死战不可的地区。死地则战:当部队陷入没有生路,非要死战的死地时,只有与敌作决死之战。

    涂有所不由:涂,通“途”道路的意思;由,通过。涂有所不由:指的是由道路狭窄,敌有伏兵,这样的道路不要走。

    军有所不击:军,军队,这里指的是敌军。击,攻击。军有所不击:意思是说,有的敌军不要去攻击。

    地有所不争:有些地方不要去争夺。

    君命有所不受:君,君主。受,接受。君命有所不受:指君主的命令有时也可不接受。这在古代是一种制度。

    【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法则,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征集民众,编成军队,出征时,在山林、险阻、沼泽等难以通行的地带不要驻扎,在多国交界四通八达的衢地上要注意与临国结交,遇到地形十分险恶的绝地不要停留,遇到四面险阻,通道狭窄,容易被敌人包围的地方要巧出奇谋,赶快离开。陷入后退无路的“死地”就要殊死奋战;行军时,有的道路不要通过,有的敌军不要攻击,有的城池不要攻占,有的地方不要争夺,国君命令有的可以不执行。

    【原文】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者,知用兵矣;将不通于九变之利者,虽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矣;治兵不知九变之术,虽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注释】

    故将通于九变之利:将,指将帅。通,通晓、熟练。九变,指从圮地无舍到地有所不争等九项用兵原则。变,机变,引申为变通处置。故将通于九变之利:意思是说,将帅能通晓九变并且能加以变通处置而得到好处的。

    五利:指圮地无舍,衢地交合,绝地无留,围地则谋,死地则战等五种利害。

    得人之用:人,这里指的是士卒将领。用,作用。这里指的是战斗力。得人之用:意思是指,充分发挥全军将士的战斗力。

    【译文】

    所以,将帅能通晓九变而得到好处的,就懂得用兵了;将帅不通晓九变的利弊,哪怕是熟悉地形,也不能够得到地形之利。

    指挥军队而不知道各种机变的方法,那么即便知道“五利”(即圮、衢、绝、围、死),也不能充分发挥全军将士的战斗力。

    【原文】

    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注释】

    智者之虑:智者,指的是高明的将帅。虑,思虑,考虑。

    智者之虑:在这里的意思是说,聪明的将帅考虑问题。

    杂于利害:杂,搀杂。引申为兼顾。杂于利害:兼顾到利和害两方面。在这里指,思考问题的时候,既要考虑到有利的一面,也要考虑到有害的一面。

    务可信:务,事实。信,同伸,伸展,这里引申为顺利进行。务可信:这里是指事情可以顺利进行。

    患可解:患,祸患,灾患。解,解除、消除。患可解:指的是祸患可以消除。

    【译文】

    所以说,明智的将帅考虑问题,必定是同时兼顾到利害两个方面。在有利的情况下充分考虑不利的因素,战事就可以顺利进行;在不利的情况下考虑到有利的方面,各种可能发生的灾祸就有可能预先排除。事情就可以顺利进行;在有利的情况下要看到不利的因素,祸患就可以解除。

    【原文】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注释】

    屈诸侯者以害:屈,不伸展,指计划不能顺利执行。害,害怕,厌恶。屈诸侯者以害:这里的意思是说,要使用各国诸侯最害怕的事情去威胁他,使他屈服。

    役诸侯者以业:役,劳役,烦劳。业,事业,事情。役诸侯者以业:意思就是说,要以种种事情去困扰、烦劳诸侯国人民,使之疲劳不堪,迫使他听从我们的驱使。

    趋诸侯者以利:趋,趋附,这里是使动词,意思为“使归附”。趋诸侯者以利:这里的意思是说,要用利益去引诱别国,使得别的诸侯国归附。

    【译文】

    要用各国诸侯最害怕的事情威胁他,迫使他屈服;要用感到危险的事情去困扰他,迫使他听从我们的驱使;要用种种的利益去引诱他,迫使他归附。

    【原文】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注释】

    无恃其不来:恃,依恃、依靠。其,代指敌军。不来,指的是不来进犯。无恃其不来:这里的意思是说,不要依靠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进犯。

    恃吾有以待:待,等待。引申为有准备。恃吾有以待:意思是说,要依靠自己有充分准备。

    恃吾有所不可攻:不可攻,不可被攻克。恃吾有所不可攻:这里的意思是说,要依靠自己的充分准备,使敌人无法攻破我们的防御。

    【译文】

    所以用兵的原则是,不要指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的准备;严阵以待。不要指望于敌人不会进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防御力量。

    【原文】

    故将有五危,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虏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凡此五者,将之过也瑏瑡,用兵之灾也。覆军杀将,必以五危,不可不察也。

    【注释】

    必死:指必欲死斗,有勇无谋。

    可杀也:杀,这里指诱杀。可杀也:这里的意思是指可能会被敌军诱杀。

    必生:生,这里指的是贪生。必生:指贪生怕死,怯弱不前。

    可虏也:虏,俘虏。可虏也:可能会被敌军俘虏。

    忿速:忿,指愤怒。忿速:这里是指性情急躁,容易愤怒。

    可侮也:侮,凌侮,轻侮。可侮也:这里的意思是说,可能会因为被敌人设计侮辱而陷于轻举,导致失败。

    廉洁:这里指的是重视人格名誉,廉洁好名。

    可辱也:辱,侮辱、垢辱。可辱也:在这里的意思是说,可能因为受不了使用垢辱的奸计而轻易出战。

    爱民:指溺爱民众。

    可烦也:烦,烦扰、烦劳。可烦也:在这里的意思是说将领有可能中了敌军的烦扰之计,而频繁的进攻,导致士卒疲惫不堪,最后惨遭失败。

    瑏瑡将之过也:将,将领。过,过失,过错。将之过也:在这里指的是将领所犯下的过错。

    【译文】

    将帅有五种致命的危险:有勇无谋,只知死拼硬打,就可能会被敌军诱杀;一味的贪生怕死,就可能会被敌军俘虏;性情急躁易怒,就可能中敌人轻侮的奸计;廉洁好名,就可能被敌设计诟辱而陷于圈套,不分情况讲求仁慈爱民,就可能被敌出奇烦扰而陷于疲惫。以上五点,是将帅易犯的过失,是用兵的灾害。军队的覆灭,将士的被杀,一定是由于这五种致命危险造成的,这是为将帅的人不可不认真加以考察的。

    【战例】

    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

    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王朝以后,为了进一步巩固封建家族的统治地位,封了许多的同姓子弟为王。各据一方,以防止异姓篡权。到景帝时,诸侯国在各王所统治下财富日增,势力日强,逐渐形成了割据态势,几乎到了要与朝廷分庭抗礼的地步。景帝听周亚夫像从大臣晁错“削弱割据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主张,先后削夺了赵、楚、吴几国各部分郡县的统治权,收归中央管辖。“削藩”引起了诸侯国的强烈不满,公元前154年,诸侯王打着“清诛晁错以清君侧”的旗号以吴王刘濞为首,爆发了“七国之乱”。

    汉景帝连忙派周亚夫平定叛乱。

    周亚夫奉命出征。行前,周亚夫向景帝建议,吴军士气正旺,正面交锋难以取胜,不如暂且将梁国舍弃给吴国,大军迂回至吴军背后,断其粮道,然后便能将叛军制服。周亚夫的意见被采用。

    周亚夫按计划出兵,进军洛阳。

    但行进途中计划被周亚夫改变,绕道而行,虽比原定路线多走一二天时间,但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抵达洛阳,并控制了军械库。这时,吴楚联军进攻梁国,梁国危急,汉景帝下令救援,周亚夫依然坚守营垒,不肯发兵。但他却派出轻骑,迂回到吴楚联军背后,断了联军的粮道。梁军面对吴楚联军的四面包围,竭尽全力坚固防守,还不时派出精兵袭扰吴军,吴楚联军久攻梁国不下,在无退路,粮道也被切断的情况下,军队缺乏足够的粮草,士气大挫,陷入困境。

    以逸待劳的汉军给了吴楚联军沉重有利的打击。兵疲粮尽的吴楚联军只得引军撤退。这时周亚夫即派精锐部队追击,吴楚联军被攻破。楚王刘戊被迫自杀,吴王刘濞丢弃了大部分军队,只带几千亲兵将士逃到了丹徒,企图依托东越做最后的挣扎。周亚夫乘势追杀,俘虏了吴国将士,并悬赏黄金千斤捉拿吴王。一个多月后,东越王在汉军的威胁和利诱下,杀了吴王刘濞。周亚夫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将七国之乱的主力—吴楚联军的叛乱平息。很快,其他数国也一一被击败,七国之乱彻底平定。

    周亚夫能根据敌我双方兵势的情况,充分利用地形、兵势之利,灵活处理进攻和防守的关系,采取以防御为主的战略手段,完成了通常用战略进攻才能完成的任务,的确不愧为“通于九变之地利”的军事统帅。

    朱元璋巧施诈降计

    陈友谅占据江州,朱元璋一直被他视为心腹之患,遂率所有兵力顺流而下,攻打朱元璋,元顺帝至正二十年攻占采石(今安徽省马鞍山市长江东岸)和太平(今安徽当涂),自立为帝,国号为汉。紧接着,陈友谅又率领“江海鳌”、“混江龙”、“塞断江”、“撞倒山”等巨舰,进逼应天(今江苏南京)。

    大兵临前,朱元璋的部下将士难免有些紧张。因为陈友谅的水军数量是朱元璋的十倍,又善于水上作战。有些人竟主张撤退或投降。朱元璋听取了刘基的建议,决定诱敌深入,打伏击战。

    朱元璋召来康茂才,让他给陈友谅写一封诈降信。原来这康茂才是元朝降将,本是陈友谅的老友,朱玩璋认为他是诈降的合适人选。

    康茂才欣然答应,他说:“陈友谅不讲信义,把我的同乡好友徐寿辉杀害,我正要报此大仇……”于是修书一封,信上说:

    “建议兵分三路进攻应天,茂才所部把守应天城外江东桥,愿为内应,打开城门,直捣帅府,活捉朱元璋……”康茂才派一名陈友谅熟识的老仆去送信,临行之际,康茂才以防露出破绽再三叮嘱。

    陈友谅读了康茂才的信,心中不免高兴起来,他想,自己大军一路势如破竹,谅他康茂才也不敢诈降。但他还是反复盘问老仆人,老仆应对如流,因为老仆言辞恳切,使陈友谅深信不疑。

    他当即对老仆人说:“我马上分兵三路取应天,到时以‘老康’

    为暗号,但不知茂才所守之桥是木桥还是石桥。”“是木桥”。老仆答道。

    送走老仆人的第二天,陈友谅水陆并进。数百艘战船在他亲率之下顺江而下,前哨到大胜港时,遭朱元璋手下将领阻击,无法登岸,又见新河航道狭窄,于是下令直奔江东桥,以便和康茂才里应外合。

    船到江东桥,陈友谅见是一座石桥,心中起疑。原来,朱元璋为了防备康茂才的假投降变成真投降,已于当天夜里把木桥改造成石桥了。陈友谅急命部下高喊“老康”,喊了多时,竟无人答应,方知中计,急令陈友仁率水军冲向龙湾。几百艘战船聚集于龙湾水面,陈友谅下令一万精兵登陆修筑工事,企图水陆并进,强攻应天城。

    此时,只见卢龙山顶上黄旗舞动,战鼓齐鸣,朱元璋的大将徐达、常遇春率军分从左右杀来,修筑工事的一万精兵顿时被冲得大乱。尽管陈友谅大声呼喝,仍然制止不住,败军逃到江边,蜂拥登船。陈友谅急令开船,哪料正当退潮之际,近百条战船全部搁浅,徐达与常遇春乘势上船追杀,陈友谅溃不成军,只好跳进小船逃跑了。

    朱元璋巧施诈降之计,诱敌深入,打败了十倍于自己的敌人,从此改变了敌我力量的对比,争得了战争的主动权。

    柏举之战

    吴国是春秋晚期兴起于南方地区的一个国家,它在发展过程中,与南方地区的强国楚国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以至长期付诸武力,兵戎相见。从公元前584年第一次“州来之战”起,两国之间在短短的60余年时间里,曾先后发生过十次大规模的战争,其中吴军全胜六次,楚军全胜一次,互有胜负三次。总的趋势是,吴国逐渐由弱变强,开始占据战略上的主动地位。它终于导致了吴楚两国决定战争胜负的“柏举之战”。

    吴王阖闾是一位英明有为的君主,他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改良吏治,整军经武,“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并大胆起用伍子胥、孙武、伯嚭等外来杰出军政人才,积极从事争霸大业。这时,西方的强楚,就成了吴国胜利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换句话说,也就是只有在过去积小胜的基础上,从根本上打垮或削弱楚国,阖闾才能实现自己成为中原霸主的梦想。吴楚战略决战箭在弦上,势在必行。“吉人自有天助”,楚国当时的现状,为阖闾梦想得以实现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契机。

    进入春秋以来,楚同晋国长期征战,争霸中原,搞得民疲财竭,国力衰竭。同时楚国内部政治黑暗,军事无能,民众怨愤,君臣离心,也给敌国创造了可乘之机。所以说,当时的楚国虽然貌似庞然大物,余威尚存,可其实早已是外强中干,是经不得风雨飘摇的,吴楚柏举之战前夕,楚国实际上已经处于战略上的被动地位了。

    当然,从整体实力上来说,楚对吴还具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当公元前512年阖闾第一次提出大举攻楚的战略计划时,睿智的孙武即以“民劳,未可,待之”的理由加以劝阻。不过吴国君臣并未消极地守株待兔,他们的厉害,就在于他们从不消极等待敌方出现破绽,而是积极运用谋略,主动创造条件,完成敌我优劣对比的转换。

    公元前506年,给楚国致命一击的时机终于来到了。这年秋天,楚国大军围攻蔡国,蔡在危急中向吴国求救。另外,唐国国君也因愤恨于楚国的不断侵凌勒索,而主动与吴国通好,要求助吴抗楚。唐、蔡两国虽是小国,但位居楚国的北部侧背,战略地位相当重要。吴国通过和它们结盟,遂可以实施其避开楚国正面,进行战略迂回、大举突袭,直捣腹心的作战计划。

    同年冬天,吴王阖闾亲率其弟夫概和谋臣武将伍子胥、伯嚭、孙武等,倾全国3万水陆之师,乘楚军连年作战极度疲惫,东北部防御空虚薄弱之隙,进行战略奇袭,吴军溯淮水浩荡西进。以3500精锐士卒为前锋,在蔡、唐军配合导引下,兵不血刃,迅速地通过楚国北部大隧、直辕、冥阨三关险隘(在今河南信阳南),挺进到汉水东岸。取得“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战略效果。这堪称实践孙武“以迂为直”原则的杰出典范。

    楚军在极其被动的情况下仓猝应战。楚昭王急派令尹囊瓦、左司马沈尹戍、武城大夫黑、大夫史皇等人率军赶至汉水西岸进行防御。两军隔着汉水互相对峙。楚军中左司马沈尹戍是一位头脑冷静的优秀军事指挥家。他针对吴军作战的特点,向统帅囊瓦提出如下建议:由囊瓦率楚军主力沿汉水西岸阻击吴军的进攻,正面牵制吴军。

    而由他本人北上方城(今河南方城县境),征集那里的楚军,迂回到吴军的侧后,毁坏吴军舟楫,阻塞三关,切断吴军的归路。尔后与囊瓦所率的主力实施前后夹击,一举消灭吴军。

    囊瓦起初同意了沈尹戍的建议,可是待沈尹戍奔赴方城后,却又听从武城黑和史皇的挑拨怂恿,出于贪立战功的心理,而一改原先商定的作战计划,采取冒进速战的方针,不待沈尹戍军完成迂回包抄行动,即擅自单独渡过汉水向吴军进攻。

    吴军见楚军主动出击,大喜过望,遂采取后退疲敌、寻机决战的方针,主动由汉水东岸后撤。囊瓦果然中计,尾随吴军而来,自小别(在今湖北汉川东南)至大别(今湖北境大别山脉)间,连续与吴军交战,但结果总是失利,由此而造成士气低落、军队疲惫。

    孙武见楚军已陷入完全被动的困境,于是当机立断,决定同楚军进行战略决战。十一月十九日,吴军在柏举(今湖北汉川县北,一说湖北麻城)列阵迎战楚军。阖闾弟夫概听从了孙武的分析,认为囊瓦素来不得人心,楚军无死战之志。因此主张吴军立即主动发起攻击。并指出,只要吴军一进攻,楚军就必然溃逃,届时再以主力投入战斗,必能大获全胜。但阖闾出于谨慎而否决了夫概的意见。夫概不愿放弃这一胜敌的良机,便率领自己的五千部属奋勇进攻囊瓦的军队。楚军一触即溃,阵势大乱。阖闾见夫概部突击成功,乃乘机以主力投入交战,扩张战果,大胜楚军。囊瓦失魂落魄,弃军逃奔郑国,史皇战死沙场。

    柏举之战是春秋晚期一次规模宏大、战法灵活、影响深远的大战。吴军灵活机动,因敌用兵,以迂回奔袭、后退疲敌、寻机决战、深远追击的战法,一举战胜多年的敌手楚国,给长期称雄的楚国以沉重的打击,从而有力地改变了春秋晚期的整个战略格局,为吴国的进一步崛起,进而争霸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吴军的取胜,首先是修明政治、发展生产、充实军备的结果。其次也是善于“伐交”,争取晋国的支援和唐、蔡两国的协助的产物。其三,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在于其作战指导上的高明。一是采取疲楚误楚的正确策略,使楚军疲于奔命,并且松懈戒备;二是正确选择有利的进攻方向,“以迂为直”,乘隙蹈虚,实施远距离的战略袭击,使楚军在十分被动情况下仓猝应战;三是把握有利的决战时机,先发制人,一举击败楚军的主力;四是适时进行战略追击,不给楚军以重整旗鼓、进行反击的任何机会,最终顺利地夺取战争的胜利。

    楚军的失败,在于其政治腐败、内部动乱、将帅不和、四面树敌、自陷孤立。从军事上看,则在于其疏于戒备,遭致奇袭;在于其主将贪鄙无能,临战乏术;在于其轻率决战,一败即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