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军争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内容提要】《孙子兵法》之“军争篇”主要讲述的是两军对阵,为将者必须掌握“以迂为直”的作战原则和用兵法则。

    本篇进一步引申了“正奇结合、出奇制胜和虚实结合”的含义。

    首先,提出两军作战,最难实行的便是“以迂为直,以患为利”之中的“迂直之计”,实行迂直之计便可以后人发而先人至,取得战场上的胜利。如果不能十分巧妙地运用迂直之计就不能做到后人发而先人至,也就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同时提出实行迂直之计,必须要掌握的三条基本原则:不了解敌国的策略不与敌国交战,只有真正了解了敌国的情况之后才能出战。不了解地形险阻不轻易行军,不知道前方地势是否有利于我方作战就轻易的出兵,必然要导致失败。没有当地的向导,也就不能了解敌国境内的情况,这样贸然前行必会有不利的一面。所以,在没有敌国境内的向导就不能深入敌国境内。

    最后提出用兵八大法则: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追。在用兵进攻敌国时遵循这用兵的八大法则,也是取胜的关键。

    【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

    【注释】

    合军聚众:合,集合。聚,聚集。合军聚众:意思是指为征集民众,组成军队。

    交合而舍:合,合门,即军门。舍,休止,此指宿营。古以行军三十里为一舍。交合而舍是指敌我双方处于对峙之势。

    军争:军,军事,这里指战争。争,争夺。军争:本文指两军争夺有利的制胜条件。

    以迂为直:迂,迂回、曲折;直,径直。以迂为直:是指化迂回曲折之远路为近便的直路。

    以患为利:患,害处,有害;利:利益、有利。以患为利:意思是说,把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

    故:故意。

    其:代词,这里的意思是代指我方军队。

    而诱之以利:诱,引诱。之,这里代指敌方军队。而诱之以利:意思是说,用小利去引诱敌人。

    后人发:人,指敌军。后人发:意为比敌人后出动。

    先人至:比敌人先到达战略要地。

    【译文】

    孙子说:大凡用兵作战的法则,从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到征集民众编成军队,开赴前线与敌对阵,在这中间没有什么比争夺制胜条件更为困难的了。而制胜条件中最难的就是,如何化迂回曲折之远路为近便的直路。要把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所以故意采取迂回绕道,并用小利引诱敌人在途中改变行军路线,这样就能做到比敌人后出动而先到达必争的战略要地,这才是真正懂得运用“以迂为直”的计谋。

    【原文】

    故军争为利,军争为危。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是故卷甲而趋,日夜不处,倍道兼行,百里而争利,则擒三将军,劲者先,疲者后,其法十一而至;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军,其法半至;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注释】

    军争为利:为,在本文的解释为“有”。军争为利:意思是说,军争有其利的一面。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举,全、尽。举军,是携带全部武器辎重的部队。争利,争夺有利的制胜条件。不及,来不及,赶不上。举军而争利,则不及:此句意为全军携带所有的辎重去争利,就会因为行动迟缓不能及时赶到目的地。

    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委,丢弃;委军是指丢弃全部的辎重;捐,损失。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意谓放下辎重去争利,就会使辎重受到损失。

    卷甲而趋:卷,卷起;甲,铠甲;趋,疾走。卷甲而趋:

    意思是说,卷起铠甲,迅捷进军。

    日夜不处:处,停顿、休息。日夜不处:意为日夜都不休息。

    倍道兼行:倍道,指行军的速度加倍;兼行,日夜不停。

    倍道兼行:意思是指以加倍的速度连续行军,日夜都不休息。

    擒三将军:擒,被擒获,被俘虏。三将军,上、中、下,或左、中、右,三军将领,擒三将军:意思是说,三军将领都有可能全部被擒。

    劲者先:劲者,指体质强壮的人,劲者先:在这里指的是,体质强壮的人会先到达目的地。

    疲者后:疲,可以引申为体质羸弱。疲者后:意思是说,体力羸弱的就掉队了。

    十一而至:十一,指十分之一。十一而至:是指只有十分之一的兵力赶到。

    瑏瑡蹶上将军:蹶,挫败、损折。上将军,指的是先头部队的将领、统帅。蹶上将军:意思是指,先头部队的将领就可能遭受挫败。

    瑏瑢其法半至:法,方法。其法半至:用这种方法,全军只有一半的人能够到达战场。

    瑏瑣军无辎重则亡:辎重指的是武器、防具、粮草、服装等。

    亡,灭亡。军无辎重则亡:意思是说,军队没有了辎重,无以为战就会灭亡。

    瑏瑤委积:储藏准备之物资。

    【译文】

    争夺有利的制胜条件,既有其利的一面,也有其危险的一面。全军携带所有的辎重去争利,就会因为行动迟缓不能及时赶到目的地;如果放下辎重去争利,就会使辎重受到损失。因此,卷起铠甲,迅捷进军,日夜都不休息,以加倍的速度连续行军,日夜都不休息,走上百里的路程去与敌军争夺有利条件,三军将领都有可能全部被擒,身体健壮的士卒先到了,体力羸弱的就掉队了,这种办法的结果,可能只有十分之一的兵力赶到;走上五十里的路程去与敌军争利,先头部队的将领就可能遭受挫败,采用这种方法部队也只有一半的兵力赶到;走上三十里的路程去与敌军争利,部队也只有三分之二的兵力赶到。因此,军队没有辎重,无以为战就会覆灭,没有粮食就不能生存,没有物资储备,就会使全军覆没。

    【原文】

    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豫交;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者也。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掠乡分众,廓地分利,悬权而动。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注释】

    不知诸侯之谋:诸侯,指的是春秋时期的各个诸侯国。

    谋,计策,谋略。不知诸侯之谋:指的是不了解各诸侯列国的谋略。

    豫交:“豫”,与也。豫交:指与诸侯结交。

    沮泽之形:沮泽,指水草生长茂盛的沼泽地带。形,地形。沮泽之形:意思是指,沼泽地带的地形。

    乡导:即向导。引路之人。

    兵以诈立:诈,诡诈、欺骗;立,成功之意。兵以诈立:

    此句意思是指用兵打仗必须依靠诡诈多变来争取成功。

    以利动:动,行动。以利动:意思是说,要判断是否有利再采取行动。

    以分合为变:分,分开、分散。这里说的是兵力的分散。

    合,聚合,集中。指兵力的聚合。变,变化。以分合为变:意思是说,要依情况的变化而决定我方兵力的分散或集中,灵活变化。

    其疾如风:疾,迅疾。其疾如风:指的是军队行动快速时像迅猛的狂风。

    其徐如林:徐,缓慢。其徐如林:指的是行动缓慢行进时犹如严整不乱的森林。

    侵略如火:侵,侵犯。掠,掠夺之意。侵略,可以解释为进攻敌人。侵略如火:意思是说,进攻敌人时如烈火燎原,猛不可挡。

    瑏瑡不动如山:指防守时像山岳一样屹立不动。

    瑏瑢难知如阴:难知,难以猜测。阴,阴天。难知如阴:指的是隐蔽时,像阴云蔽天看不见日月星辰那样。

    瑏瑣动如雷霆:动,行动,可以引申为冲锋作战。动如雷霆:

    意思是指冲锋时,就像万钧雷霆的震击,威震四方。

    瑏瑤掠乡分众:乡,乡区,这里指的敌国的领土。分众:这里是指分派给众人。掠乡分众:是指掠取敌人乡区的粮食、资财,分派给士兵。

    瑏瑥廓地分利:廓,同“扩”,扩大。利,这里指的是有利的阵地。分利,指分兵夺取敌人的资源。廓地分利:指的是要扩大我方占领的地方。派兵夺取敌方的资源。

    瑏瑦悬权而动:权,原意为秤锤。悬权,即指称秤。在这里引申为权衡形势。悬权而动:意思是说,权衡形势,相机而动。

    瑏瑧先知迂直之计者胜:先,率先。胜,取胜。先知迂直之计者胜:意思是说,率先懂得运用迂直之计的人会取得胜利。

    【译文】

    所以,不了解诸侯列国的谋略意图就不能轻易与其结交;不熟悉山林、险阻、沼泽等地形的,就不能行军;不使用当地向导领路的,便不能获得有利地形。所以说,用兵打仗必须依靠诡诈多变来争取成功,根据对我是否有利而采取相应的行动,要依情况变化而决定兵力分散或集中。军队行动快速时像迅猛的狂风;行动缓慢行进时犹如严整不乱的森林;进攻敌人时如烈火燎原,势不可挡;防守时像山岳一样屹立不动;隐蔽时,像阴云蔽天看不见日月星辰那样;冲锋时,就像万钧雷霆的震击,迅雷不及掩耳,威震四方。掠取敌人的乡区的粮食、资财、要分给兵士,要分兵数路,开拓疆土,要分守要地,权衡形势,相机而动。先懂得以迂为直的计谋的,就能胜利。这就是两军相争的原则。

    【原文】

    《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故夜战多火鼓,昼战多旌旗,所以变人之耳目也。

    【注释】

    军政:古兵书,现已失传,不可考。

    言不相闻:言,指语言,讲话。闻,听。言不相闻:这里是指,作战时用语言指挥听不到。

    金鼓:金属的响器和战鼓,古代用以指挥军队进退的工具,击鼓为进。鸣金为退。

    视不相见:这里的意思是说,作战时,用动作指挥看不清楚。

    旌旗:旌,古代旗杆装饰有羽毛的旗帜。旌旗:这里泛指旗帜。

    一人之耳目:一,统一。人,在这里泛指士卒,军队。一人之耳目:意思是说,统一将士们的耳目。

    人既专一:专一,指的是统一。人既专一:意思是说,军队行动既然有了统一的指挥。

    用众之法:用,使作。引申为指挥。众,指的是军队的士卒。用众之法:在这里的意思是指,指挥人数众多的军队的方法。

    火鼓:火光与锣鼓。

    变人之耳目:变,这里指的是适应。变人之耳目:意为适应士卒视听的变化。

    【译文】

    《军政》中说:“用语言指挥众人听不清听不到,所以要设置金鼓,用动作指挥众人看不清楚,所以要设置旌旗。”金鼓旌旗都是用来统一将士们的耳目;进而统一将士们的行动。军队行动既然统一了,那么勇敢的将士就不得单独前进,怯懦的也不得单独后退,这就是指挥人数众多的军队的方法,所以,夜间作战要多使用火光和锣鼓,白天作战要多使用旌旗,之所以变换这些信号,都是为了适应士卒视听的变化。

    【原文】

    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整整之旗瑏瑡,勿击堂堂之阵瑏瑢,此治变瑏瑣者也。

    【注释】

    三军可夺气:夺,夺走,可以引申为丧失。气,指的是精锐的士气。三军可夺气:意思是说,对敌人三军,可以挫伤他的士气。

    将军可夺心:心,决心。将军可夺心:此句意思是,对敌人军队将领,可以使他动摇决心。

    朝气锐:朝,早晨,引申为交战之初。锐,旺盛。朝气锐:意思是说,军队初战时,士气旺盛。

    昼气惰:昼,白昼。惰,怠惰、懈怠。昼气惰:是指过了一段时期,士气就逐渐懈怠。

    暮气归:暮,傍晚,这里指的是最终。归,止息、衰竭。

    暮气归:意思是指,最终,士卒就会气竭思归。

    治气:治,这里作“掌握”解。治气:这里是指,掌握军队士气的方法。

    以治待乱:治,严整有序。待,对待。乱,混乱。以治待乱:意思是指,以自己的严整有序来对待敌人的混乱。

    以静待哗:静,镇静。哗,喧哗,轻躁。以静待哗:意思是指,以自己的镇静来对待敌人的轻躁。

    治心:心,这里是指心理。治心:指的是,掌握军队心理的方法。

    治力:力,这里指的是军力。治力:指掌握军力的方法。

    瑏瑡无邀整整之旗:邀,邀击、迎击。整整,整齐。无邀整整之旗:这里的意思是指,不要去迎击旗帜整齐、军队部署周密的敌军。

    瑏瑢勿击堂堂之阵:堂堂,形容阵容强大,严整的样子。阵,阵容。勿击堂堂之阵:意思是说,不要去攻击阵容严整、实力雄厚的敌人。

    瑏瑣治变:变,这里指的是机变。治变:这里是指,掌握随机应变的方法。

    【译文】

    所以,对敌人三军,可以挫伤他的士气。对敌人军队将领,可以使他动摇决心。这是由于军队初战的时候,士气旺盛,到了中期,士气就逐渐懈怠,最终,士卒就会气竭思归。所以,善于用兵的人,总是先在初期避开敌人的锐气,等到敌人松懈疲惫人心思归时,才去打它,这是掌握军队士气的方法。以自己的严整有序来对待敌人的混乱,以自己的镇静来对待敌人的轻躁,这是掌握军心的方法。以自己的靠近战场等待敌人的远道而来,以自己的安逸休整来对待敌人的奔走疲劳,以自己的粮饷充足来对待敌人的饥饿不堪,这是掌握军力的方法。不去迎击旗帜整齐、部署周密的敌人,不去攻击阵容严整、实力雄厚的敌人,这是掌握因敌变化的用兵方法。

    【原文】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丘勿逆,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追,此用兵之法也。

    【注释】

    高陵勿向:高陵,高山地带。向,这里指的是仰攻。高陵勿向:这里是指,敌人占领高地,就不要去仰攻。

    背丘勿逆:背,背靠着。丘,丘陵。这里是指丘陵险阻之地。逆,指的是正面攻击。背丘勿逆:意思是说,敌人背靠着丘陵险阻的地方,就不要从正面攻击。

    佯北勿从:佯,佯装,假装。北,败退,是指打了败仗。

    从,跟丛,引申为追击。佯北勿从:意思是说,敌人假装败退,不要去跟踪追击。

    锐卒勿攻:锐卒,指的是敌人的精锐部队。锐卒勿攻:意思是指,敌人的精锐,不要去进攻。

    饵兵勿食:饵,钓饵。饵兵,指被用做为诱饵的军队。饵兵勿食:指的是敌人以利诱我,不要去理睬。

    归师勿遏:归师,指的是撤退回国的军队。遏,阻遏、拦阻。归师勿遏:指的是正在撤退回国的敌人,不要去拦阻。

    围师必阙:围师,指的是被包围的军队。阙,同“缺”。

    围师必阙:是指包围敌人时,要留有缺口。

    穷寇勿追:穷,穷途,绝境。追,逼迫。穷寇勿追:对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去逼迫它。

    【译文】

    所以,用兵的方法:敌人占领高地,就不要去仰攻;敌人背靠着丘陵险阻的地方,就不要从正面攻击;敌人假装败退,不要去跟踪追击;敌人的精锐,不要去进攻;敌人以利诱我,不要去理睬,对正在撤退回去的敌人,不要去拦阻;包围敌人时,要留有缺口;对陷入绝境的敌人,不要去逼迫它,以免拼死反扑。这些都是用兵应当掌握的方法。

    【战例】

    四面楚歌败项羽

    公元前圆园猿年愿月,楚汉议和,以鸿沟为两国边界,平分天下。一个月之后,项羽领军东归。

    刘邦也想回到西部。谋臣张良、陈平劝道:“天下大半已归我方所有,目前楚军粮草甚是不足,将士疲惫,正是灭项羽的大好时机,怎能在此时养虎为患。”刘邦幡然醒悟:刚定下和约,项羽领兵东撤,一定疏忽麻痹,此时发兵定会成功,真是天赐良机。他火速派人令韩信、彭越同时出兵,自己则亲自率兵追击楚军,合力灭楚。

    但是韩信、彭越均未出兵。张良献计:要想调动两名将军的战斗激情必须予以好处。告诉他们,打败楚军,将平分楚地,韩、彭各半。刘邦依计行事,果然,韩、彭两将得知此消息之后,精神倍增,立即大举进攻,直逼项羽,并将项羽的军队包围在垓下。

    楚军被困数日之久,粮食渐渐吃光,隆冬之际寒风凛冽,将士衣衫单薄,饥寒交迫,军心动摇。这天晚上,夜深人静,突然从汉营飘来一片楚歌,而且伴有箫声,甚是凄凉,项羽听了大吃一惊,心想:“汉军难道已经完全占领楚地?”楚歌不断传来。

    一时间,楚军四面楚歌,此起彼伏。项羽军中士卒听到家乡民歌,备感亲切,思乡之情被燃起,有的潸然泪下,哪有心情打仗。歌声彻底动摇了军心,三三两两的楚军开始叛逃,到后来竟然整批的逃到汉营。面对这样的情况,项羽也是无可奈何。他的爱妃虞姬鼓励他赶快杀出重围,东山再起,然后自刎身亡。

    项羽看见爱妃身亡,悲愤交加,仅率28骑突围至乌江边上,面对追来的汉军,项羽拔剑自尽。至此,楚汉相争以刘邦获胜告终。

    项羽至死仍然不知那晚在汉营之中唱楚歌的不全是楚地人,而是张良布下的“攻心夺气”之计。张良教所有的汉军将士唱楚歌,目的就是瓦解项羽军心。敌对双方相争,是意志的较量。

    因此,在战争中,设法摧毁敌方将帅的斗志,往往可以事半功倍。张良的计策就是让思乡的将士们听到家乡的歌曲,使项羽误认为楚地早已失守,家乡人民早已投降,因而士气低落,溃不成军。

    晋楚城濮之战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楚国时,楚王设宴款待他。

    酒过三巡,楚王乘酒兴对重耳说,“有朝一日,公子返回晋国,将如何报答我?”

    重耳想了想,回答道:“如果托大王洪福,我真的能够回晋为君,我一定让晋国与楚国友好相处。如果迫不得已,两国不幸交战,我一定下命令让我国军队退避三舍(一舍合30里)以报大王恩德。”

    四年之后,重耳返回晋国,当了国君,史称晋文公。晋文公励精图治,选贤任能,几年后就使晋国强大起来。接着他又建立起三军,命先轸、狐毛、狐偃等人分任三军元帅,准备征战,以称霸中原。

    晋国日益强大,南方的楚国也日益强盛,公元前633年,楚国联合陈、蔡等4个小国向宋国发起攻击。宋国向晋求援,晋文公亲率三军增援宋国。

    楚军统帅成得臣是个骄傲狂暴的人。晋文公深知成得臣的脾气,决心先激怒他,然后消灭他。成得臣急于寻找战机,晋文公就设计暂不与他交锋。当初与楚王宴饮,晋文公许诺如与楚军交战,一定退避三舍,这一次,晋文公信守诺言,连退三舍(90里),一直退到城濮这个地方才停下来。

    其实,晋文公的后撤是早已计划好的了,可以一举三得:一是争取道义上的支持;二是避开强敌的锋芒,激怒成得臣;三是利用城濮的有利地形。

    楚庄王像楚将斗勃劝阻成得臣道:“晋文公以一国之君的身份退避我们,给了我们好大的面子,不如借此回师,也可以向楚王交代。

    不然,战斗还未开始,我们已经输了一场。”

    成得臣说:“气可鼓而不可泄。晋军撤退,锐气已失,正可乘胜追击!”于是,挥师直追90里。

    晋、楚双方在城濮摆下战场,晋国兵力远不如楚国,因此,晋文公也有些担心。狐偃道:“今日之战,势在心胜,胜则可以称霸诸侯;不胜,退回国内,有黄河天险阻挡,楚国也奈何不了我们!”晋文公因此坚定了决战和取胜的信心。

    战斗开始后,晋军下令佯作败退,楚军右军挥师追赶,一阵呐喊声中,胥臣率领战车冲出。胥臣所率战车驾车的马上都披着虎皮,楚军见了,惊惶地乱跑乱叫,胥臣乘机掩杀,楚右军一败涂地。

    先轸见胥臣获胜,一面命人骑马拉着树枝向北奔跑,一面派人扮成楚军士兵向成得臣报告,右军已经获胜。成得臣远望晋军向北奔跑,又见烟尘滚滚,于是信以为真。

    楚左军统帅斗宜申指挥楚军冲人晋军狐偃阵中,狐偃且战且退。把斗宜申引入埋伏圈,将楚军全歼。先轸故伎重演,又派人向成得臣报告:左军大胜,晋军败逃。

    成得臣见左、右二军获胜,亲率中军杀入晋军中军之中。这时,先轸与胥臣、狐偃率晋军上军、下军前来助战,成得臣方知自己的左军、右军已经大败。成得臣拼命突围,又被晋将挡住去路,幸得晋文公及时发出命令,饶成得臣一死以报当年楚王厚待之恩,成得臣才得以逃回本国。

    城濮之战后,晋军声威大振,晋文公一跃成为春秋“五霸”

    之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