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虚实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内容提要】“虚实篇”其精髓之处在于“避实而击虚,因故而制胜”。虚实交错最让人眼花缭乱而不知所措,虚可以不露声色,不露实力,让敌人放松戒备。实可以显现锋芒,显示力量,使敌人被我方声势所震慑,不敢应战。所谓“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以实掩虚可以让敌人濒临绝望。在此篇中所谓的“虚”主要指的是兵力虚,防卫虚;而所谓的“实”则主要是指兵力实,攻击实。

    首先,强调指出关于实行虚实原则的基本方法。其根本在于要牢牢地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让敌军完全地受制于我方,而我方则能够完全地掌控整个战争的情况。实行虚实原则的三种基本方式方法:第一,要使我方处于主动的地位,使敌军处于被动地位,将战争的主动全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第二,要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打击敌人兵力的空虚之处。第三,要集中自己的兵力,设法分散敌军的兵力,造成战术上的敌寡我众。可采用种种伪装佯动的手段,加以利诱敌人,使敌人看不清战争的形势变化,从而获得胜利。

    提出关于在战争中运用虚实作战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主要是:

    一般的军事行动我军无论是出兵还是进攻都要做到避敌之实,就敌之虚,出其不意。就运用攻守来说应该避实就虚,以实击虚。

    就运用兵力来说,应以我军相对集中的优势兵力攻击敌人比较分散的军队。

    本篇还论述了在战争中侦察敌军虚实情况的步骤与隐蔽我军行动的基本要领。

    最后指出用兵的规律如流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虚实就像“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一样,只有善于把握它的变化规律,掌握敌人的变化,因敌变化而取胜者才可谓之神也。

    【原文】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注释】

    待:等待。

    佚:通“逸”,这里指从容的意思。

    趋战:趋,快步而行。趋战:是指仓促应战。

    致人而不致于人:致,招致。本文指调动。人,这里指敌人。致人,招致敌人,在这里指的是调动敌人。致于人,被敌人所调动。致人而不致于人:这里指的是能够调动敌人而自己却不被敌人所调动。

    利之也:对之有利。这里说的是对敌人有利。

    敌佚能劳之:劳,辛劳,疲劳。敌佚能劳之:意思是说,敌人本来很是安逸,休整的很好,却要设法使他疲劳。

    安能动之:安,安稳。这里指的是敌军安营扎寨。动,行动。在这里是指出战。安能动之:指的是敌军本来安营扎寨,安守不动,就要设法调动他,使他们出战。

    【译文】

    孙子说:凡先占据战场而等待敌人的就会显得从容、主动;后到达战场而仓促应战的就疲劳、被动。所以,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总是能调动敌人前来而不被敌人所调动。能够使敌人自己来上钩的,是用利引诱的结果;能够使敌人不敢前来的,是制造困难破坏的结果。所以,敌人休整得好,就要设法使他疲劳;敌人粮食充足,就要设法使他饥饿;敌人安守不动,就要设法调动他。

    【原文】

    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

    【注释】

    出其所不趋:出,这里指的是出兵。趋,趋向。出其所不趋:指的是出兵要向敌人无法急救的地方。

    趋其所不意:趋,奔袭。意,意料。趋其所不意:意思是说要奔袭敌人意料不到之处。

    不知其所守:守,防守。不知其所守:这里指的是敌军不知到从哪里加强防守。

    微乎:微妙啊。

    无形:形,形踪。无形:没有形踪,踪迹。

    神乎:神,神奇啊。

    为敌之司命:司命,命运的主宰。为敌之司命:这里的意思是说,能够主宰敌军,指挥敌军。

    【译文】

    出兵应是敌人无法达到的地方,要奔袭地方是敌人意料不到之处。行军千里而不致劳累,是因为行进在敌军没有防备的地区。进攻必然夺取胜利的,是因为攻击敌人防守空虚的地方;防守必然巩固,是因为扼守敌人不敢攻或不易攻破的地方。所以,善于进攻的,能使敌军不知道从哪里加强防守;善于防守的,能使敌军不知道应该从哪里组织进攻。微妙呀微妙!微妙到看不出一点形迹;神奇呀神奇!神奇到听不出丝毫声音。这样,就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

    【原文】

    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也。

    【注释】

    进而不可御:进,进兵。御,防御。进而不可御:指的是进兵时,敌人无法抵御。

    冲其虚:冲,冲击。虚,空虚。这里指的是防守薄弱。冲其虚:意思是冲击敌军薄弱的地方。

    高垒深沟:垒,壁垒。沟,壕沟。高垒深沟:指的是很高的壁垒和很深的壕沟。

    攻其所必救:救,救援。攻其所必救:在这里是指,我军进攻的地方是敌人必须救援的要害地方。

    画地而守:画,画上。画地,画出界限。画地而守:指的是画了一块地方在那里防守。

    乖其所之:乖,背离。之,往,去。乖其所之:指的是诱使敌军改变了进攻方向。

    【译文】

    进兵时,敌人无法抵御,是由于冲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地方;撤退时,敌人无法追击,是由于行动迅速,敌人无法追上。所以,我军想要出战,敌人即使修筑了高垒深沟,也会不得不出来与我交战,是由于我军进攻的地方是敌人必须救援的要害地方。

    我军若不想交战,即使是画了一块地方在那里防守,敌军也无法,这是因为我们诱使敌军搞错了进攻方向。

    【原文】

    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

    【注释】

    形人而我无形:形,形迹。意思就是使其现出形迹。人,指的是敌军,敌人。形人而我无形:指的是使敌人暴露而自己不露形迹。

    我专而敌分:专,集中。分,分散。我专而敌分:这里的意思是,自己兵力集中而使敌人兵力分散。

    我专为一:一,这里指的是一起,一处,一个地方。我专为一:指的是我军集中到一处。

    以十攻其一:以十倍于敌的兵力打击敌人。

    约:少量,很少。

    【译文】

    所以要使敌人暴露而自己不露形迹,使敌人捉摸不定。这样,就能够做到自己兵力集中而使敌人兵力分散;自己兵力集中于一处,敌人兵力分散于十处,这样,我们就能以十倍于敌的兵力打击敌人,造成我众而敌寡的有利态势;能做到以众击寡,那么同我军交战敌军数量就很少了。

    【原文】

    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背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故知战之地,知战之日,则可千里而会战;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而况远者数十里,近者数里乎?

    【注释】

    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所与战,所与之作战。指的是我军与敌军作战。不可知,指的是敌军不可知。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这里的意思是,我们所要进攻的地方敌人不知道,不清楚我们要与他们在什么地方与之交战。

    敌所备者多:备,准备,防备。指兵力上的防备。多,指的是多处,多方面。敌所备者多:意思是敌人为了防备我军,需要设防的地方就多了。

    吾所与战:所与战,所与之作战。

    备前则后寡:注意防备前面,后面的兵力就薄弱。

    无所不寡:没有哪个地方的兵力不会少。

    寡者:指的是兵力少的原因。

    备人者也:备人,防备别人。备人者也:指的是被动的防备敌人。

    众者:众,众多。众者,在本文指兵力雄厚。

    使人备己:使别人防备自己,使敌军防备我军。

    会战:预期汇合兵力,同敌人作战,与现代军事中的“会战”有所不同。

    【译文】

    要做到我们所要进攻的地方敌人不知道,既然无从知道,敌人需要设防的地方就多了;敌人防备的地方越多,兵力越分散,那么,我们所要直接攻击的敌人就不多了。所以说,注意防备前面,后面的兵力就少了;注意防备后面,前面的兵力就少了;注意防备左翼,右翼的兵力就减少了;注意防备右翼,左翼的兵力就薄弱了;处处加以防备,就处处兵力薄弱。兵力之所以薄弱,是由于分散兵力防备敌人的结果;兵力之所以雄厚,是由于迫使敌人处处分兵防备的结果。所以,能预知同敌人交战的地点,能预知同敌人交战的时间,哪怕是跋涉千里,也可以同敌人会战。

    如果既不能预知交战的地点,又不能预知交战的日期,就会陷入左翼不能救右翼,右翼不能救左翼,前军不能救后军,后军不能救前军的被动局面,更何况远的相隔几十里,近的也有好几里,又怎能主动自如地运用兵力呢?

    【原文】

    以吾度之,越人之兵虽多,亦奚益于胜败哉?故曰:胜可为也。敌虽众,可使无斗。

    【注释】

    度:量长短之意。引申为揣度,分析。

    越人之兵虽多:越人之多,指越国的军队。越人之兵虽多:指的是越国的兵力虽多。

    奚益于胜败:奚,为何,何有。益,益处。奚益于胜败:

    指的是对于决定战争的胜负又有什么补益呢。

    胜可为:可为,可以有所作为。也就是可以努力争取到。

    胜可为:指的是,胜利是可以争取到的。

    可使无斗:斗,战斗,较量。无斗,无法参加战斗。可使无斗:意思是说,但可以设法使敌军无法同我军交战。

    【译文】

    依我的分析,越国的军队数量虽多,对于决定战争的胜败又有什么补益呢?所以说,胜利是可以争取到的;敌人兵力虽多,也可以设法使敌军没有机会同我军交战。

    【原文】

    故策之而知得失之计,作之而知动静之理,形之而知死生之地,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注释】

    策之而知得失之计:策,策度,策算。得失之计,指的是敌方的计谋的得与失。策之而知得失之计:指的是通过认真的筹划,仔细分析了解战斗将出现的各种情况,研究这些情况的得与失、利与弊。

    作之而知动静之理:作,动作,这里指的是挑动。理,规律。作之而知动静之理:指的是通过挑动敌人,来了解敌人活动的规律。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形,示形于敌。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指的是通过伪装示形,以求摸清其所处地形的有利不利。

    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角,较量,交锋。有余不足,指的是敌方兵力有余或是不足。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意思是说,通过试探性的战斗交锋,以求探明敌人兵力部署的虚实强弱。

    【译文】

    所以要通过认真的筹算,仔细分析了解战斗将出现的各种情况,研究这些情况的得与失、利与弊;要通过挑动敌人,来了解敌人活动的规律;要通过伪装示形,以求摸清其所处地形的有利不利;要通过试探性的战斗交锋,以求探明敌人兵力部署的虚实强弱。

    【原文】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注释】

    形兵之极:形兵,伪装示形于敌兵。极,极点。形兵之极:意思是说,伪装隐蔽行动做到最好的地步。

    无形则深涧不能窥:深间,深藏的间谍。窥,窥见。无形则深涧不能窥:指的是伪装佯动的运用达到了最好,就是有深藏的间谍,也无法探明我方的虚实。

    知者不能谋:知,通智。知者,聪明的高明的人。这里指的是高明的将领。谋,计谋。知者不能谋:指的是,即使很高明的人,也想不出对付我的办法来。

    因形而措胜于众:因,依据,根据。形,形势,情况。

    措,措施。因形而措胜于众:指的是根据敌情变化之形灵活采用措施运用战法而取得的胜利摆在众人面前。

    众不能知:人们也看不出来。不能明白。

    皆知我所以胜之形:形,形态。皆知我所以胜之形:意思是人们都有知道我取胜的一般战法。

    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制胜,取得胜利。形,这里指的是隐形。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这里的意思是指不知道我军之所以能够制胜的奥妙所在。

    战胜不复:战胜,这里指战胜敌人的手段。战胜不复:是指不重复使用克敌制胜的手段。

    应形于无穷:这里的意思是指适应不同的情况,而变化无穷。

    【译文】

    所以,伪装隐蔽行动做到最好的地步,可以达到使人们看不出一点形迹。这样,就是有深藏的间谍,也无法探明我方的虚实,即使很高明的人,也想不出对付我的办法来。把根据敌情变化之形灵活运用战法而取得的胜利摆在众人面前,人们也看不出来;人们都有知道我取胜的一般战法,但不知道我是怎样根据敌情的变化灵活运用这些战法而取胜的。所以,不重复使用克敌制胜的手段,而是适应不同的情况,而变化无穷。

    【原文】

    夫兵形像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注释】

    兵形像水:兵,用兵打仗。形,形势。在这里是指规律。

    兵形像水:在这里的意思是,用兵的规律就像流水。

    水因地而制流:因,因为。地,地势。制,决定。流,流向。水因地而制流:指的是水因地势的高低而制约其流向。

    兵因敌而制胜:敌,敌情。兵因敌而制胜:意思是用兵则要依敌情而决定取胜的策略。

    兵无常势:常势,一成不变的态势。兵无常势:指的是用兵作战没有固定的方法策略。

    神:神奇五行无常胜: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行无常胜:意思是说五行没有哪一样是永恒的。

    四时无常位:四时,指的是春、夏、秋、冬。四时无常位:意思是说,四季总是相互交替的,没有哪一季能常驻不动。

    日有短长:日,这里指的是白天。日有短长:在这里是说,一年之中,白天有长有短。

    月有死生:死生,这里指的是月亮的盈亏,圆缺。月有死生:意思是说月亮在一月当中也有圆有缺、有明有灭。

    【译文】

    用兵的规律就像流水,水流动的规律是避开高处而流向低处,用兵的规律是避开敌人坚实之处而攻击其空虚的地方。水因地势的高低而制约其流向,用兵则要依敌情而决定取胜的策略。

    所以,用兵作战没有固定的方法策略,正如水的流动不曾有一成不变的形态一样;能依据敌情变化而取胜的,就称得上用兵如神了。用兵的规律就像自然现象一样,“五行”相生相克,四季依次更替,白天有短有长,月亮有圆有缺,永远处于变化之中。

    【战例】

    桂陵、马陵之战

    古往今来,运用虚实之道克敌制胜的军事家和战例不胜枚举。其中,运用得最经典的莫过于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孙膑设计胜庞涓。

    战国中期,齐、魏、燕、赵、韩、楚、秦七雄并立,征战频繁。公元前猿缘源年,魏国派大将庞涓率八万精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苦战了一年,眼看就要撑不住了,急忙向盟国齐国求救。齐威王正欲向外扩张,于是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去救赵国。

    孙膑是兵圣孙武的后代,出生于齐国。他曾拜兵学家鬼谷子为师,与魏国大将庞涓是同窗好友。但庞涓做了魏国大将后,十分嫉妒孙膑的才能,将他骗到魏国施以膑刑(去膝盖骨),欲使其永远不能领兵打仗。后孙膑千方百计才逃回齐国,并被齐威王重用。

    孙膑终于得到一个向庞涓复仇的机会。但他并没有急于与庞涓在战场上相见。他劝田忌放弃领兵直趋邯郸,与魏军决战的计划,趁魏军主力出兵在外,国内防务空虚之际,直捣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迫使远在异国的魏军“释赵而自救”。等庞涓回兵时,中途予以截击,这样既救了赵,又能给魏国以沉重打击,是一举而两得。

    田忌采纳了孙膑“围魏救赵”的战法,挥师直逼魏国军事重镇平陵(今山东定陶)。齐军攻打平陵的行动并不坚决,庞涓也不急于回救,继续竭尽全力攻克邯郸。直到魏军已占领邯郸,损兵折将急需休整时,孙膑才建议齐军挥师直捣魏都大梁,逼魏惠王十万火急命令庞涓统兵回救。庞涓接令后,不得不放弃邯郸,抛弃辎重,昼夜兼程回师。孙膑判断魏军回师必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立即率齐军主力北上,在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经长途跋涉行至桂陵时,以逸待劳的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庞涓只身逃回魏国(一说被俘后放回)。

    桂陵之战后,魏国虽元气大伤,但经过几年的休整后,魏国逐渐开始恢复对外进攻。公元前314年,魏国再次发兵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采用孙膑的计谋,与韩结好却不急于发兵。待韩军五战五败,魏军也实力大损时,才于次年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发兵救韩。齐军重施“围魏救赵”的战法,直驱魏都大梁。魏惠王像上次一样将攻韩的部队召回,以太子申为主将,庞涓为将军,率兵十万迎击齐军。

    此次形势不同于桂陵之战,魏军是有备而来,气势旺盛。故孙膑决定因势利导,利用魏军求胜心切的弱点,诱敌冒进,再图取胜。齐军前锋与魏军稍一接触,即佯装怯战,掉头东撤。在撤退途中,有意造成军力不断削弱的假相。第一天造了十万人吃饭的锅灶,第二天减为5万人用的锅灶,第三天则只剩下三万人用的锅灶了。庞涓与孙膑交手,本来小心翼翼,害怕再次上当,但当看到齐军锅灶日减,以为齐军胆怯,三天中即逃亡了大半,这才壮起胆子,丢下辎重和步兵,只领轻车锐骑日夜兼程猛追,必欲全歼齐军,擒获孙膑。

    齐军退至马陵(今河北大各东南),此地道路狭窄,地势险隘,两旁树木茂盛,是个设伏的好地方。孙膑计算行程,判断魏军将于日落后追至,遂命士卒伐木堵路,并将路边一棵大树剥去树皮,在树干上写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挑选一万名弓弩手埋伏在道路两侧的山上,约定天黑后,见到火光就一齐放箭。日暮时分,庞涓果然率军追到马陵,发现路旁的大树被剥去树皮,上面隐隐约约有字,就命士卒点起火把来看,待他看清树上字后,这才发现中计,急令部队撤退。但已经晚了,两旁齐军看见火光,万弩齐发,伏兵四起。魏军措不及防,仓促应战,很快溃败,庞涓中箭,左突右冲无法突出重围,被齐将擒获。齐军乘胜追击,又大败魏军主力,俘获魏军主将太子申,歼灭魏军十万。

    桂陵和马陵之战后,魏国一蹶不振,齐国则声威鹊起,称霸中原,孙膑亦名扬天下。孙膑“围魏救赵”和“示假隐真”的战法,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之作,为后世兵家广泛推崇。

    袁崇焕智守辽东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此后,他见明边关防务松弛,就不断发动进攻。到1622年,关外的大片土地已归后金所有,并且直接威胁到山海关。

    明廷一片慌乱,乱了方寸:究竟是退守关内,还是在关外拒敌?大臣们分持两种意见,议而不决。很想派人去关外指挥,又愁没人可用!

    正当燃眉之际,兵部职方主事袁崇焕刚从关外实地调查归来,自告奋勇准备去守辽东。于是,袁崇焕立刻被破格提升为佥事,连夜赶奔关外监督军事。

    袁崇焕到任之后,主张积极防御,“坚守关外,以捍关内”,决定在山海关外的宁远(今辽宁兴城)建立起一道防线。因为宁远地形险要,东边是滔滔的渤海,西面是高高的群山,还可以和峙立海中的觉华寺互为犄角。只要在此设防,就可以封锁住入关的通道。

    袁崇焕见宁远的城墙只修了三分之一,而且厚度和高度都不够理想,便立即下令修筑城墙,要求墙基宽3丈,墙头宽2丈4尺,墙高3丈3尺,还在城墙头上修了6尺高的射箭护身墙,宁远就在他的部署之下,成了一个坚固的军事重镇。公元1624年,袁崇焕得到孙承宗批准,又向前推进防线200里,形成了以宁远、锦州为重点的宁锦防线。

    在此关键时刻,朝廷派胆小如鼠的高弟前来接替孙承宗的职务,他不顾袁崇焕的坚决反对,把锦州、右屯等地的守军全撤回了山海关,仓猝之间,连十多万石军粮也被丢弃了。努尔哈赤得知明辽东前线换了主帅,前线防务自动撤离,立即调十三万大军,浩浩荡荡地杀了过来。宁远城共有一万多兵马,袁崇焕只好让百姓全部退入城中,烧掉所有民房,不给敌人留下任何掩体。

    1月24日,努尔哈赤准备开始攻城。袁崇焕早已命人在城墙上泼了大量的水,寒冷的天气下水被冻了一层冰,惯于爬城的后金兵怎么也爬不上这光溜溜的城墙。金兵又搬来云梯、撞车,努尔哈赤亲自前来督战,大批骁勇的兵士头顶盾牌,前仆后继袁崇焕在城头上指挥明军用石头、弓箭、各种火器狠狠打击。但明军炮石、火器有限,又无援军,只利速战。袁崇焕令炮手对准金兵密集的地方轰击,金军成片成片地倒下,毫无办法,努尔哈赤只好收兵。

    第二天,努尔哈赤又调集了铁甲军顶着盾牌,分十几处登城。后金军箭如飞蝗越过城墙,眼看各处人马拥了上来,明军将士们急得直跺脚,可袁崇焕就是不许开炮,直等金兵接近城下,他才下达命令。霎时炮声震天动地,金兵死伤不计其数,侥幸未伤者仓皇逃命,互相践踏,连努尔哈赤也受了重伤,只得退兵,明军出城追杀金兵,大胜而归。

    消息传到北京,朝廷喜出望外,他们原指望保住山海关就心满意足了,所以立刻封赏袁崇焕,任命袁崇焕为右佥都御史。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