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问题-工作与社会参与(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妇女已经普遍参加了社会劳动,家庭妇女一度成为一个贬义词。每个女性在成年之后都应当参加工作,这一点已经成为社会规范,也成为女性普遍接受的一种新生活模式。而这种想法的源头应当追溯到那批在20世纪初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的女工和后来参加革命队伍的女性职业革命家。这位老年女干部说: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别的目标,反正不做家庭妇女。红军1935年到陕北,我们听到消息就去了延安,进入了革命队伍。

    有一种反对女性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的观点汄为,女性参加社会生产劳动不利于子女的教养,如果女性留在家中,对打理家务和子女成长都有好处。更有政协委员就“女性回家”提出议案,想借此解决就业机会紧张的问题。国内社会学界也曾就“女性回归家庭”的问题发生过激烈的争论。因此我们在开展这次性别问题调查时专门对女性提出问题,征询她们的意见和想法,其中有,个问题是:如果你可以选择,你会外出工作吗?

    本次调查发现,多数女性是反对女性回家的。反对的理由有这样儿大类:第一类是靠丈夫一人的收入不足以应付家庭养家糊口的开支。这是我国近几年来实行低丁资、高就业政策的结果。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收入差距离逐年拉大,更有私营经济的发展为女性回归家庭造就了现实的可能性,而且也确实有一批女性选择了回归家庭做“专职太太”的生活方式,佴是绝大多数家庭还是达不到靠丈夫一人的收入就可以维持生活的程度。一位老年城市女性说:如果我不工作,丈夫的收入不够维持一家的开支。我的收入占一半。我反对女性回家,我觉得这样做不对,又走过去的路了。我会选工作。

    有狴女性的收人虽然占不到家庭全部收入的一半,但是也是维持生活所必需的。一位城市老年女性这样回忆她当年就业的情况,她说如果我不工作,丈夫的收入维持不了一家的开支。那时他才挣62块钱,我挣30多块钱。我的收入占全家收入三分之一。

    有一批女性甚至是主要的养家人,这种情况无论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存在。一位农妇是这样说的:如果没有我的收入,对家里当然有影响了。他的钱还不够他抽烟、喝茶呢。我要不出去挣钱,我们家都得喝西北风去。所以我选择外出工作。他也不希望我在家,他需要我挣钱。儿女不愿意让我出去。我说,不出去不成,我不能跟你们要钱。我自己挣钱自己花才方便。

    反对妇女回家的第二类原因是为了在家庭关系中争取和保持一种男女平等的关系。

    有的女性选择工作并不是因为必须工作以维持家用,而是出于男女平等的考虑。一位女性这样谈论女性回家:真是这样我们的钱倒也够用,但是我们两人都工作惯了。我们都工作,可是没有耽误教育儿女。吃饭时,大家一起议论单位里发生的事,教育孩子。社会上很多事都在饭桌上讨论,靠潜移默化。工作不会搞坏夫妻关系,不会影响孩子的教育。我一定会做职业妇女。我认为妇女不走向社会,是社会的一大损失,也是自己的损失。你在家里,你就不可能跟社会同步,你就不能和丈夫同步,他必定要移情别恋,你的家庭就完了。要不然为什么留在家里的女人老担心害怕呀,我就不怕。我老伴也老实,就是他移情别恋了我也不怕。我又不是傍大款,一切都靠他。我认为不应该倒退。

    即使在丈夫一人的收入完全可以维持家用的情况下,许多女性仍然出于对夫妻关系的考虑要选择去工作。一位丈夫收入可以维持一家开支的女性说:我觉得女性留在家中肯定是不可取的。现在社会发展节奏特别快,人的观念变化也很快,如果两个人的生活环境差得特别远的话,分歧会特别快地产生,然后就会发生事情。因此我会选择工作。

    许多女性坚信,如果自己不工作,在家庭中就会变得没有地位。一位老年城市女性说:我觉得不行,女的回家就没地位了。因为男的挣钱再多,你也得伸手向他要钱,不如自己有钱。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我会选择出来工作。我可不愿意在家老看孩子。我丈夫也没这思想。他挺支持我工作。

    许多女性都持有女性回归家庭对夫妻关系不利的观点。一位都市年轻女性谈到了自己如果不人作将对夫妻关系产生负面影响这样一种观点。她说:对于让女性留在家中,我持否定态度。首先自身会停滞不前,永远就是这样子了。其次对夫妻关系未必有好处,老不去接触外面的事情,你和丈夫就会拉开距离。再有把精力完全放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没准也是一种压力。所以我肯定要选择出去工作。

    有人主要是从怕男人变心的角度反对女性回家的,一位有过几年在家当家庭主妇经历的女性从自己的体验和思考中得出了反对妇女回家的结论,她说:对女性回家的事要具体分析。从社会和国家需要分析,女人料理家务确实比请人照顾孩子还好一些。但是男人都缺乏责任感,地位一改变,就对老婆不忠,对孩子不好,在外边想入非非。在这种情况下,女人就要有自己的自尊,有自己的地位。这样起码出了问题以后能够有自己的地位,站得住。在家看孩子好不好?如果丈夫爱你,家里又什么都有,那我在家看孩子当然可以,总比请外工好。我不想做全天性工作,男人全身心参加市场竞争,女人干个丰天的工作,这样比较好。我没详细问过丈夫的意见。我在家待过一段时间,他也没有反对。有两年多我完全在家看孩子,洗衣做饭。所以这是我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女同志要有工作,不论是从经济地位、政治地位看,都要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如果留在家里,对外界社会的发展会不了解,会成为井底蛙。男人就会把你看成在家里干活的家庭妇女。他眼界宽了,就看不起你了,就会在外面向往柳暗花明啊,野花家花啊。社会上也是一个道理,比如中国,如果我们什么武器都有,就谁都不怕;削弱了自己,别人就会看不起,不只是在男女之间。留在家里对女人是很不利的。我当时是因身体不好回家的。

    要有独立于男性的人生,特别是要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不能依赖男性,不能让自己的命运完全掌握在男性手串…这些观念已经成为许多女性教育子女的一项主要内容。一位外语院校的女大学生说:我妈给我讲过这样的道理:以后无论结婚、工作,自己经济上不独立不行。嫁个大款,自己经济上不独立,大款变心不要你了,就没办法了。我从小想当外交官,现在不想了,但是自己要做事。我是一个想自己去干事的人,不是一个想依赖别人活着的人。

    有许多女性反对妇女回家的主张完全出于男女平等的思想,从她们的表达方式中可以看出男女平等观念长期宣传教育的影响。一位都市女性说:我不同意女性回家。男女平等,男女都一样。我要选择工作。

    一位老年农妇是从妇女解放角度赞成女性外出工作的,她说:从新中国一成立,就说妇女解放、男女平等了,我就赞成这个。

    反对妇女回归家庭的第二类原因是从个人的内心斋求出发的,因为:工作已经成为相当一枇女性的习惯,成为一种既定的生活方式。一位退休女工讲到自己想工作是因为不愿意在家串待着,不愿意做家务。她说:现在就都一个孩子,根本用不着你在家里伺候。我不知道别人,反正我在家里待不住,做家务我也不会弄,做饭我也烦。客人来了自己做饭,要不就外头吃去,我可不爱在家做家务。

    有人公开申明,自己受不了在家带孩子的生活。一位农村女青年说:我们的收入能维持我们俩的开支。没有我的收入也没大大影响,只不过能够花的,我工作的时候,我的收入能存起来。让我在家带孩子不上班,我受不了。教育孩子是必要的,但是出去工作也很重要。我会选择工作。他也不会同意我不工作。他觉得我开心就行,钱挣多挣少无所谓。能出去锻炼自己,能适应社会就可以了。

    在中国这样传统男权制盛行了几千年的社会中,居然出现了不愿意做家务也不会做家务的普通女性,这真是一个伟大的进步。它的意义比出现一个林徽音、一个陆小曼要大得多,因为这些工层社会的女性本来就是不做家务、不会做家务也不愿做家务的,家务有保姆来做。而一位普通的退休女丁也公然说出不爱做家务,这才意义重大。这样的观念的出现说明社会习俗已经发生了真正的变化,中国女性也能轻松地选择做好家务、做好贤妻良母之外的人生了。这就证明中国女性的整体命运已经改变了,当然是向着更多的选择、更大的自由度、更个人主义化的生活方式和更丰满的人生内容方面的转变。

    一位尝试过当专职太太但主要对这一经历留下负面印象的城市女性说:我不同意女性回家,还是该出去工作。我在家待了半年]艮烦,还是想出去工作。我丈夫不愿让我出去工作。他不管我,随我的便。我俩谁也不管谁。我要愿出去工作,他也帮我找,不愿出去也行。

    有人则是从女性的内心需求角度出发不同意女性回家:女同志不能像过去旧社会似的,老围着锅台转。因为女同志也有自己的生活要求,自己的想法。出去可以开开眼界、接触社会。如果女同志不工作,又回到封建社会去了。我选工作。

    一位农妇是从工作中的乐趣角度主张还是要工作的。她说:女人回家可能对孩子丈夫照顾得周到点,但是对自己不好。不如出去干活,和人说说笑笑,出去卖个菜什么的,也比在家待着强。我还是选工作。

    有人是从“没有必要”的角度反对女性囡家:现在一家就一个孩子,母亲没必要留在家里。如果孩子多,女同志留家里也未尝不可。但是我会选工作。年龄又不老,又没病,还是应当出来工作,在家待着也没意思。

    有些女性甚至认为,从身体健康角度考虑,妇女回家是很不利的。一位农妇说:我不同意女人回家,在家待着,做饭,把身体搞坏了,还是干活身体好。干活老活动,比老待着好。

    回家的说法对于干部阶层的女性更是笑谈。一位女性老干部说:都是革命干部,不工作干什么?也没有失业的危险。我对工作挺满意的。

    第四类反对单比女性回家原因是认为,夫妻双方可以有一方回家,但不一定是女方。

    有人提出,从就业压力角度考虑,夫妻双方可以有一方回家,但不一定是女方。一位大学女教授说:如果丈夫的收入足够高,这样也未尝不可,因为现在社会上就业压力很大。但是也不一定是男的出去工作,男的和女的也不一定谁强,这完全不一定。有的工作完全不一定是男的比女的干得好。但是从一个家庭来说呢,如果一个男的在家里被养着,他往往是不能接受的,会导致夫妻关系破裂。我本人还是要选择出来工作。

    男女双方选择女性工作、男性回家的情况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一对老年农民夫妇就是选择男方回家的,那位农妇说:以前没人为孩子做饭,他让我别去干活了,我不同意,他就辞职不干了,在家里给孩子做饭。他老认为我应当在家里,我说,为什么我就应当在家里呢?

    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有相当数量的男性愿意回家庭,与女性愿意回家的比例不相工下。根据美国的统计,在支搾家庭经济上,侧的工作扪女挣到家用的一半以上的工作妇女即使不需要收入补贴家用仍愿工作;21%的男性愿意在家;对于27%的男性和的女性来说,在家时间使他们感觉像成功人上。在一邺经济不景气的㈤家和时期,男性回家已成潮流,尤其在工资要求较低的女性比较容易找到工作的地方和时朗。英国就有不少关于回家男人心理状态、生活状态的社会学研究,可见女性工作养家、男性在家操持家务已经在人群中占了一定的比例,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虽然女性就业已经成为大多数女性的理想与现实的追求,何是在中国恢复市场经济体制后,由十贫富分化加速,一批富裕起来的人又有了一人挣钱养活全家的能力,“专职太太”群体也应运而生。在此次调查中,赞成女性回家的也大有人在,其中大多是农村妇女。因为女性回家的可行性在农村比在城市要大——本来农业劳动者就没有劳保、退休金、冈疗保险之类的待遇,工作对于她们只有,时的一点收入的意义,因此外出工作的吸引力没有城市那么大。

    有些女性是从摆脱女性的工作、家务劳动双重负担角度赞成女人回家的。一位农村女性说:应当这样。女的在外面工作很累,回家来家务还是女人的事。男的在外面上班回来就不干活了。

    有些女性是从女性比男性更适合做家务,而且一旦回家会把家里打理得更好的角度自愿选择留在家中专职做家务的,一位已经完全回归家庭成为家庭主妇的农妇说:我现在在家给他们做饭,比他们在外面吃饭好多了。我选择在家。在外面倒是挣了钱了,可家要是去了呢?出去工作,一出去就是一整天,家里去了东西怎么办?我丈夫也愿意我在家,头好几年就想让我在家了。子女也想让我在家。我切了一个肾、一个子宫瘤,动过两次手术,身体不好。

    这种选择在农村不仅有现实的好处,而且已经成为相当比例的农村妇女的现状。另一位选择回家的农村女性说:女的在家,家务事全都能做,孩子也能照看,丈夫要出去,还能给他做做饭,给他温暖。我会选择在家。

    有些人认为女性回不回家应当完全以家庭开支为标准来决定。一位农村女靑年说:根据经济情况,达得到就可以不出去,达不到就得出去。他要是挣得多,他当然愿意让我在家待着了。现在不成啊,他收入太少,所以他当然支持我工作了。

    为了照顾好孩子,许多仍在丁作的农村女性也愿意选择回家的生活方式。一位农村的专职母亲说:如果丈夫一人的收入可以维持一家的开支,我认为母亲在家照顾子女,对孩子有好处。如果能选择,我愿意选择在家照顾子女。

    有年轻一代的农村妇女愿意选择在家,而不是外出工作,但是在家不一定是终生的,而是阶段性的。一位农村年轻女性说:我现在不工作,将来也要工作。我丈夫的工资可以维持我们的生活,没有出租房子的钱,我丈夫的收入刚刚够维持。明年孩子上幼儿园,经济就紧张了。没有我的收入对家庭开支有影响。我觉得孩子小的时候,女人可以在家。比如我们给他买一些书什么的,教他。等大一点还是要上幼儿园,让他有一些集体观念。可以选择的话,我还是选择家庭。如果经济允许的话,丈夫还是同意我留在家里,但他对我出去工作没有意见。

    不少农妇都赞成阶段性就业一孩了小时在家,孩子大了再外出:工作。一位农村女性说:因为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应该照顾他,母亲应该留在家里。如果孩子小的话,我不会出去工作。如果孩子大了,我会工作。

    不仅在农村,在当代中国城市女性中,也有一种回归传统女性生活模式的冲动。一位城市女性说:我想做贤妻良母,对孩子好,对丈夫好。去挣很多钱太累,够花就行了。

    回归家庭之后,女性还是会有不适应的问题。周围的环境巳经改变大多数女性都在工作。个人也已经改变她已经不是传统的文肓妇女,她的生活除了家庭这个私领域,还谣要公领域这一空问。一位在家多年的农村女性说:我的父母文化少一点,他们老跟我说,人活着就得争气,别人有的咱们要有,别人没有的咱们争取努力也得有,咱们不能让人家看不起。他们俩有不同的看法,我妈就是贤妻良母型的,她让我到人家(婆家)别那么跋扈,老实点,过得踏实点家里就放心了。我爸的期望高一点,不过现在我结完婚后,孩子没人给带,我一直就没出去工作,一直在家里待了11年。我挺矛盾的,看人家年轻人都出去了,我在家带孩子,就经常在家里掉眼泪。我爸经常说我,让我在家多看点书,等孩子大点,再学点什么。可我现在没什么兴趣学什么,一心一意抓孩子学习,孩子写作业,我也跟着写,孩子读英语,我也跟着念。我要去学点什么,孩子就没人管。我小时就挺可怜的,没地方吃饭去,没人管,我不愿意再让孩子受罪。我爱人的工作上班有点,下班没点,我在家也能让他有个家的感觉吧,所以我一直就没上班。

    在访问到的老年女性中,也有一些人是从来没有出来工作过的,她们体验过始终生活在私领域的焦虑和无奈,与现代在公私两个领域奔波忙碌的女性的感受形成对照。一位终生没有外出工作过的家庭妇女为自己没有能够出去工作、没有得到劳保退休待遇而痛心疾首。这位老年城市女性这样回顾自己的一生。

    我没工作过。17岁结婚,生了7个孩子。1951年时,我丈夫歼了个早点铺,干了4年。我帮助干。后来开不下去了,他到医院当厨师,我没工作。丈夫那时挣55元养全家我和7个孩子。我想出去工作,孩子多出不去,急得掉眼泪。要是孩子少我肯定也出去工作了。那不还有劳保吗?

    20世纪60年代,弗里丹提出了那个所谓“无名的问题”,即中产阶级回归家庭女性的生活空虚的问题。这主要是二四十岁的美国中产阶级内人女性的问题:她们发现,当最后一个孩子长人离开家庭之后,她除了是某人的妻子和某人的母亲之外,没有任何社会身份,而她日后的几卜年时间将无事时做,既无目标,也无生活的动力,生活中是一片空白,生命变得没有任何意义。40多年过去了,中国社会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迁,也重新出现了女性回归家庭的可能性。许多女性已经面临着做出这种选择的现实可能性。她们忘记了主张男女平等的女性主义运动一冉强调的一个观点就是:专职太太群体的存在恰怡是公领域和私领域的男性统治的反映。

    在最近20年间,中国的一些职业女性选择了回归家庭。这一选择尽管使这些女性丧失了独立的地位,但也不是对她们一无是处的。如波伏瓦所说,女性的不参与社会生活和就业竞争也能带来一些“好处”:她既可以逃避经济上的风险,又可以逃避自由所带来的风险。的确,和每个个体肯定其主观存在的道德冲动一起出现的,还有一种诱惑,使其放弃自由,变成一个物。这条路很危险,因为他一旦踏上这条路,就会被引向被动、迷惘和毁灭,成为他人意志的造物,其超越将会受挫,其价值将会被剥夺。但这条路也容易走,人们在这条路上可以避免真正生存所包含的极度紧张。在丧失自由却过着比较安逸的生活和拥有自由却过着比较艰难的生活这两种生活方式之间,中网越来越多的女性也间临着选择,这是她们的上一代人没遇到过的问题时,女性参与社会生产和生活正处于方兴末艾之时,“家庭妇女”是一个贬义词——最终的选择只能由她们自己来做,这一选择的后果也只能由她们自己来承受。

    从下面这项对女性社会角色认识的凋奄结果中可以看出,在中闻,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还在半数的人们中间盛行,其中农村比城镇要严重得多。

    直到现在,还有半数的人赞成“男人以社会为主,女人以家庭为主”的观点,其中农村赞成这种观点的还要多些,占到五成半。另有两成的人同意“女性应避免在社会地位上超过她的丈夫”。这是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观点影响依然强大和两性地位差异的反映。在另一项调查中,农村女性在“妻子是否应当为丈夫事业作牺牲”这一问题上,认为应该的占82.36;认为不应该的占3.24,说不清的占14.40。

    尽管如此,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近几十年来女性对公领域的参与,传统的性别角色分丁一观念已经改变了不少,尤其在中国的城镇,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已经变成少数人的观念,而且大多数人也能够接受妻子在社会地位上超过丈夫这一情况了。

    工作中的歧视

    在中国女性普遍参加社会生产劳动已经成为新的社会行为规范之后,公领域中的性别歧视问题凸显出来。尽管男女平等的原则被确定为国策,公领域中的性别歧视还是时隐时现。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一公领域被男性垄断了几千年,女性只能算是一个不到一个世纪的“新来者”。如果说在公领域中的性别歧视一夜之间消失得无影无踪,那才真正出乎人的意料。

    工作中的性别歧视首先表现在就业机会上面。必须承认,在中国的劳动市场上,男女两性的就业机会在某些行业是差不多的。一位农村中年男性跑到北京打工,做推销员。据他说,在他所在的公司,没觉得男女有区别:推销员里女的超过50%,我过去有营销经验,好多人托我带业务员,无偿地培训她们,其中大部分都是女孩子。

    但是,女性就业方面还是存在着件别的歧视,尤其在农村,这种传统观念更加普遍和顽间。一位农村男性的观点虽然未必正确,但是他的肴法代表了一般人对女性的看法,也真实地反映了农村女性的弱势状态:女人生活、思想平庸,结婚以前还有生存竞争意识,有的外出工作几年,结婚后就平淡地生活下去了。在农村,男人可以出门打工、做生意,生活和思想都比女人丰富。妇女保守,接触外界也少。

    在中国,招工中的性别歧视还是很明显的。这一问题首先以女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式农现出来,同时也存在于各类企事业单位的招工过程巾。根据一项对企业招丁意愿的调查,当被问及“工薪相同愿意招男生还是女生”时,用人单位存明显的性别倾向。在75家被调查的企业中,有42家(56%)愿招男生,只有3家愿招女生,男女都愿招的企业26家(35%)

    一位面临中业的外语院校的女大学生说:求职过程使我感到男女不平等,许多公司只要男生,虽然劳动局规定不许明说。比如中国银行,我们都排队交了简历,排了一上午,结果他们在我们系只挑了3个男生去复试,而其实是女生报名的比男生多。我们系近70个学生,男生不到10个,女生好几十个。就属文化部来招工的说得直白,公开说不要女生,大家很反感。其他单位不明说,结果还是那么做的。他们会说:我们的工作不适合女生做,女生派到海外不安全。一个公司复试的有4个男生,两个女生,都以派海外女生不方便为名把女生刷下来了。他们的理由似乎还挺充分,是替你考虑,替你的安全考虑。还有,说干体力活女生干不了。其实女生耐力强,忍耐限度比男生大,平常看着柔弱,真碰到事,例可能是男生受不了,女生能承受。并不是每个男生都能独当一面,也并不是每个女生都柔弱。学東埔寨语的“买一送一”搞搭配,招两个男生必须搭一个女生,因为女生分不出去。招工的一般认为女的应当做文秘,男的做销售,好像是个固定模式。

    城市女职人在就业市场上也常常会有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感觉,尤其在那些传统上以男性为主的行业。一位城市中年女性说:我18岁在公共汽车上干售票员,后来开出租车,做企业经理。我没有因为是女性受影响。开出租时我特自豪,全队只有我一个女的,我比他们干得都好,所以特自豪。出租公司招司机不愿意要女的,怕被人枪劫,可是男司机不是也经常被抢劫吗?如果是个蹩脚的抢劫犯,有可能爱选女司机下手,但是主要还是看你自己的反应能力、判断能力。我那次碰上那个拿枪想枪我的人,愣被我劝得放弃了,如果是个男司机,歹徒就不愿意听男的絮絮叨叨地跟他说这说那,女的也许比男的还安全呢!可是就因为我是女的,大出租公司就不愿意要,我想去北汽、首汽,他们根本不考虑。他们说,男的还“噔噔”地杀呢,可不能要女的,我们可揪不起这个心。我听说过不少招工不要女性的事情。招聘广告上经常就只要男的。只有接线员、寻呼台、陪聊天的行业愿意要女的,凡是有挑战性的工作一般都愿意要男的。

    其次,在工作领域的性別歧视表现在劳动报酬上面。虽然我国在这个方面的问题并不严重,但是,离男女平等的理想境界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我国在劳动报酬的两性平等方面属于水平比较高的:1990年,全国城镇男女两性收人水平的比较为:女性的收入是男性收入的77%(女性149.60元;男性193.15元)。男性在收入的性别平等方面,农村的状况比城市还要略好一些。

    在西方各国,女性在与男性相同或类似的工作中,所得报酬低于男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在很多家,女性的收人水平保持在相当于男性的60%的水平上。根据不同年代的统计,芙国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女性的平均丁资是男性平均工资的59%;1980年时增加到男性的69%;在90年代时为男性的72%;目前女性所得报酬足男性的75%。不问的年龄层和资历,男女报酬比也有不同。在关,年轻女性收入达到男性的80义。虽然在教育、经验、训练、对工作的投入方式,说女性不如男性是没有依据的,但是实阮情况的确坫女性的投资回报比男性低:英国的情况比美国还要差一些:英国女性的收入是男性的二分之二。

    这一统计表明,性别比种族对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更大。从上表的情况看,尽管白人女性的受教育年限比黑人男性长,仿是她们的收入还是人大低于黑人男性,而史接近黑人女性。

    西方有一个幽默故事反映出男女两性劳动报酬趋异的现状:一位易性者是某酒吧的常客。有一天,他忽然对酒友们说,他准备去做变性手术。过了些日子,她以女性的面貌重新在洒吧出现,老洒友们友好地接纳了她。大家围拢过来跟她聊天。他们问她:在变性过程中,你感受到的最大痛苦是什么?是割掉阴茎吗?她说:不是。他们又问:那是割掉睾丸吗?她兑也不是。大家说那你最感痛苫的到底是什么?她回答说我感受到的最大痛苦是公司削减了我的工资。(削减和割掉在英文中恰好是同一个字)

    在我国,虽然总体上看是男性的平均工资高过女性,但是也有少数夫妻是工资相问的,甚至有妻子收入高于丈夫的。例如,一位城市中年女性说:我一直比丈夫挣钱多。从搞对象开始,他挣37块,我挣38块6;我45块2的时候,他挣45块;一直到退休前,我老是比他挣得多。我们不像父母那辈人那样,男的挣钱,女的听呵。

    第二领域中的性别不平等表现在性别的职业分隔上。性别的职业分隔又称劳动市场的男女分化,这一现象在世界各国普遍存在,虽然由于文化的差异,这种职业分隔呈现出不尽相同的模式,但是某些职业从文化上甚至从法律上被规定为某种性别的工作这一现象却是普遍存在的。

    根据西方工业国的统计,在504种职业中,275种有性别相对集中(行业中80%以上的人属于同一种性别)的现象,相比之下,男性职业总是比女性职业报酬高。

    由职业分隔所导致的性别不平等主要有如下特征:以男性为主的职工一般地位较高,工资较高,如行政、管理、专业专家、蓝领熟练工;以女性为主的职业则地位低,工资低,如秘书、家务、教师、护士、售货员等。女性的职业又常常是兼职性质的工作:权威较少,低工资,低声誉,如护理、教育、社会工作、图书馆工作。性别职业分隔的形成既有个人原因(女性选择做兼职工作而非全职工作),也有性别歧视的原因。后者主要表现在女性的工作总是习惯性地被限定在传统角色的领域中,是传统角色的延伸,例如健康、教育、食品、成衣业、商店助珲、清洁人等。女性的工作不成比例地集中在照料人的职业上,其中既包括有酬工作,也包括无酬工作,如护士、社会工作者、幼儿教师、照料孩子的人,包括母亲。大量女性在从事无酬工作或不能马上拿到报酬的工作,如农业、家务、志愿工作。女性很难迸入传统属于男性的领域。例如美国女性一度在政府单位主管中仅占3%,在法官中仅占4%,在管理层中占11%,在基层工作中却占到70%。

    西方国家以女性为主的行业集中在以下四大类:护士、图书管理员、小学教师和社会工作。在这些以女性为主的行业中,一旦男性进入可以得到很大的优势,进入领导层。与女性集中的行业形成对照的是,医生大多是男性:86的医生是男性,95%的牙医是男性,74%的药剂师是男性,而979的护士是女性。在议员、政府官员和各类管理人员中,也是男性占大多数。由于女性主义运动的影响,这种职业分隔的情况正以缓慢的速度改善。在1996年,美国女性在外科医生中已经占到26%,在牙医中占到14%,在律师中占在法官中占29%,在工程师中66%。现在,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经常町以看到传统工清一色是男性的角色出现女性形象,例如女法官。这既是事态的最新进展的反映,也是对媒体的女件主义监督所产生的效果。

    发展中国家也有类似问题,例如在非洲获得独立以后,非洲阗家将男性计为家长,所有的发展项目都集中在男性身上,而非洲农妇一天工作15小时。有人将这种工作分工形象地概括为:女性干活,男性管理。在孟加拉国,管理人员中女性只占1%。

    女性在职业技术行业中与男性比较平等的是北欧、北美、东欧地区及拉丁美洲、亚洲的少数国家,在南欧、亚洲和阿拉伯国家,女性的比例则大大低于男性。

    职业上的性别隔离在中国台湾也是相当明显的。一般人认为:中小学教师、护士、裁缝、打字员、会计、保姆、公务员和秘书是适合女性从事的工作;而专门性强、地位高、收人好的职业,如医生、律师、上程师等,则并不适合妇女。

    在中闻市场经济化的过程中,女性在管理职业中的比例有大幅度提高。目前,我国女企业家约占全阔企业家总数的20,其中60以上的女企业家是1996年以后成长起来的。80%的女企业家年龄在30岁到50岁之间,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占55.8,比男企业家髙出2.5个百分点。

    工作区分除了按性别划分等级,还有其他划分等级的因素,例如在美国有种族因素:第一等级是白种男性,第二等级是白种女性和黑种男性,第二等级是黑种女性。在中国则有城乡因素:第一等级是城市男性,笫二等级是城市女性和农村男性,第三等级是农村女性。

    在中国城市中,性别的职收分隔在层次较高的行业中不太明显。一位城市青年男性说:我23岁到一个小电脑公司工作,工资每月5000元。公司有100多人,男女各半。公司怕招不来合格的人,所以不挑性别。有一个副总经理是女的,部门经理也有女的,我在她们领导下工作并没有感觉别扭。

    一位先在工厂当工人、后来做管理工作、继而成为私人企业家的女性,目前管理着许多男性下属。这位中年女性说:我在学校学习就好,可是当时家庭出身有问题,没资格要求进步。到工厂干了两年,干的是车工。班组里什么重活都让我干,欺负我。后来我调到办公室工作,自己表现好是一方面,也是机会好。我们车间有人偷东西,乱搞两性关系,把他开除前开批判会,让我发言。师傅给我写了批判稿,上面就对我有了印象。调办公室一共推荐了八个人,就挑上了我一个人。后来我考了业余大学,大专毕业,评了工程师。我不爱当官管人。到技术科管对外经济,跟外商谈合资的事,我负责准备资料。韩国人觉得我办事认真,合资厂成立后就让我当中方代表了。

    另外,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国外一狴纯男性职业,中国女性也会涉足,例如公共汽车司机。有些国外女性主义者对于中国的公共汽车司机许多是女性印象极为深刻,因为这个行业在西方是女性极少涉足的。一位在公交行业工作了一辈子的城巾老年女性说:我6岁参加工作,是自己考到厂里的,记得当时考了作文和算术。从学徒干起,我在这个厂干了34年。我们保养车间男的占八九成,女的占一两成。在电车上卖票的女的多,男的少。我们厂有两个女司机,还上了西单街头的大宣传画。后来女司机占到了六七成,好多司机都是从售票员里选拔出来的。

    总之,中闺在性别的劳动市场分隔方面还不属于情况最差的,但是女性相对集中到报酬较低的行业和职业的情况依然存在。比如,在对珠江三角洲外出务工的调查中发现,女性更多地集中在对技能要求较低的生产线上,而男性则有更多机会进入管理、高技能的职业。

    第四,公领域中的性别歧视还表现在职业和日常工作中待遇上的不公正。不同国家、不同职业的妇女处境不同,但是她们在工作场所都遭受不同程度的性别歧视,离两性平等的目标还相距甚远。这些问题包括:女性职工福利少,培训机会少,升迁机会少,性骚扰问题,缺少托儿设施,妻子、工人、母亲多重角色压力,休闲时间少。55%的白领女性、50%的蓝领女性抱怨休闲时间少。

    女性在职场上的升迁常常会遇到所谓玻璃天花板问题:仅从关于升迁的规定上看似乎巳经是男女平等了,但是女性的升迁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主要是习俗和观念方面的障碍。换言之,这种歧视不是明文规定的,而是一种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得不遵循的“潜规则”。在原则上讲,人们都承认应当提拔女性,不应当歧视女性,但是现实却是女件普遍工资低,升迁慢,大量女性滞留在地位较低的:工作岗位上。

    由于长期以来女性的角色仅仅被当作母亲和男性的性对象,她们是职场工的新来者,因此她们的能力往往会被忽视,这就限制了女性被提升、受培训的机会,这是一种微妙的歧视。男权制对这种现象所做的解释是:女性得不到升迁是因为人们不愿意在女老板底下工作,女性也不喜欢当领导,不能负责,过于感情用事,无法做管理工作。

    男权制为工作歧视所做的另一种辩护是:女性是次等职工,她的收入是家庭的第二位收入。女性并不是真需要这份收入,女性对工作不在意,不投入,喜欢事事依靠男性。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在美国,工作女性中有23%是单身女性,19%是寡居、离婚、分居的女性。她们的收人的确是家庭主要的经济来源。

    此外,在中国社会中,男权制的重男轻女还直接表现在剥削女青年的劳动报酬,用于男性家庭成员的享受上。当然,这一情况主要发生在农村,在那甩男尊女卑的原则更加普遍,更加严酷。

    一位调查时18岁的农村女性在城里给人当保姆,她说:我的第一个工作在冰棍厂,第二个工作去大排档饭馆当服务员。第三个工作是当保姆。同龄的女孩子都不上学了,我也上不下去了。女孩找个工作不难,县城里的毛纺厂、皮革厂、制衣厂女孩挺多的。我哥哥现在在家里,家里养着他,我在城里带小孩。在家里时也是这样,我和妈妈剥花生,他就坐在那里看电视,就不帮助剥,我生了气,也不剥了。可是不一会儿不由自主地又接着剥了。他学习还不如我,他比我大两岁,跟我上同年级。以前是男人出来打工多,现在男女都出来。我挣的钱没给家里,出来一起打工的姐妹们家里都张口管她们要钱,我们家不好意思张口。别人家都是妹姝挣了钱给哥哥娶媳妇。我们邻居家那个女孩,上城里打工,她妈妈把她挣的三四干块钱都要走了,给她哥哥结婚用。她哥还是个强奸犯。她哥结了婚又犯罪了,持刀抢劫。我的钱想自己留着,不想给我哥哥。除非是父母出了特别的事,我会帮助。我上次回家给了家里1000块钱。我问妈,家里需要钱吗?妈妈说,你要给就给点吧。我说,给多少?她说,愿给多少给多少。妈妈肯定是给哥哥订婚用的。

    由此看来,尽管男权制的性别秩序早已习惯于对女性的剥削,何是它现在只能利用残存的观念上和习俗上的优势,利用女性性格上的软弱,并没有真止的强制力量了。如果奋更多的女性在经济上完全独立,习俗和观念也会渐渐随之改变,女性也就有了反抗男权制剥削的力莆。只要女性更独立、吏勇敢一些,就有力量对抗传统的观念和赤裸裸的剥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