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奇观-洞穴与岛屿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卡尔斯巴德洞窟

    洞窟在美国西部的新墨西哥州,它有很多独具特色的洞穴,是个多姿多彩的地下世界。卡尔斯巴德洞窟面积达189平方千米,目前探查到的最深洞穴实在地表之下305米,溶洞中最大的一处面积超过14个足球场面积的总和,洞窟群长达近百千米,是最长的山洞群之一。

    1930年5月14日,卡尔斯巴德洞窟国家公园建成,面积189平方公里,由83个独立的洞穴组成。这是个神奇的洞穴世界,因丰富多样且美丽无比的矿物质而闻名于世。其中龙舌兰洞穴更是一个地下实验室,可以用来研究地质改变的真实过程。

    卡尔斯巴德洞窟的形成与历史

    卡尔斯巴德洞窟站在2.8亿年至2.5亿年前形成。据推测,当时由于雨水渗进了瓜达卢佩山石灰岩裂缝,将松软的岩石溶解,隧洞和洞穴就被刻凿出来了。水从洞穴内流出来,矿物质留下来,形成了各种各样的造型。长期的地质演变中,古老的石灰岩沉淀发生了断裂,再加上流水不断溶解岩层,最终洞穴就逐渐形成了。

    这些鬼斧神工的洞穴以及内部奇景其实都是石灰水创造的。千万年的溶解,滴水穿石,最终这些奇妙的岩石阵列就形成了。其中较大的岩石与6层楼差不多高;而较小的就像是蕾丝一样精美。

    人们几千年前就知道这些美丽的洞穴了。考古发现那些以游牧狩猎为生的先民们曾经在这些巨大的洞中居住过,因为考古学家在公园发现过美国印第安人的象形文字以及他们野炊痕迹。但是,他们并未深入去探索洞穴。

    16世纪初,西班牙探险者开始涉入该地区,并一直占领着这里,一直到1821年墨西哥革命取得胜利。在这20年之后,美国吞并了西南的土地,1850年,在这里建立了新墨西哥州。世纪之交,这些洞穴被发现,矿工们开始挖掘,采集洞中大量的蝙蝠粪,运送到加州南部,作柑橘园的肥料。

    一位本地年轻矿工——詹姆斯·拉金·怀特对这些洞穴异常着迷,他很有冒险精神,对蝙蝠洞之外的洞穴迷宫,他都进行了切实、执著的探索。而且他的热情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于是, 1923 年,政府建立了卡尔斯巴德洞窟国家保护区,7年之后,升级成了国家公园。

    卡尔斯巴德洞窟国家公园的壮观景象

    到现在,卡尔斯巴德洞窟国家公园的地下迷宫还没有完全搞清楚。现有地图只包括约50公里的通道,其中King"s Palace、Queen"s Chamber和Green Lake Room三处巨穴是最吸引游客的景点。洞穴中还有很多多彩的岩石,之所以色彩如此绚丽,是因为里面含有氧化铁沉淀物。

    溶洞分成三层,瓜达卢佩山体内地以上330米处是第一层,山体内地上250米的是第二层,第三层在地下200多米。洞穴中有相当多钟乳石,以及石炭帷幕和洞穴珍珠等,前者非常精致,只要轻轻击打,就会有悦耳的鸣响发出。后者形成是因为小沙粒外部裹有一层流水,溶解碳酸钙,小沙粒就越变越大,于是有光泽的石球就形成了,如同璀璨的珍珠。

    卡尔斯巴德洞窟还有一处壮观景象,就是在洞窟里上百万只的蝙蝠在栖息。黄昏来临之时,蝙蝠就从阴暗的洞窟里面倾巢出动,飞出来,遮天盖地,在沙漠的黄昏形成宽度达160公里的巨网,所到之处,达到飞虫片甲不留的程度。黎明到来之时,它们又会返回洞穴中。

    蝙蝠洞第一个是叫“主廊”的溶洞,之后是“希尼克房间”,是一个神秘的空间。空间最深处在地面之下253米处,有清澈静谧的地下湖。“希尼克房间”之后的是“大房间”,是溶洞的最深处,溶洞大厅的长约540米,平均宽度100米,高约有80米。溶洞内有很多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它们有很多形象的名字:“恶魔之泉”、“国王宫殿”、“太阳神殿”等等。

    延伸阅读——卡尔斯巴德洞窟的成因研究

    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卡尔斯巴德洞窟是由石灰岩组成的,碳酸盐岩石经雨水冲刷后,一点一滴地侵蚀而形成的。但事实上,水溶碳酸盐岩石而形成的大多数溶洞,都会有地下水流,只有这样,才能将溶于水的石灰石带走。卡尔斯巴德洞窟是没有地下水流的。地质学家后来才发现,卡尔斯巴德洞窟不是雨水溶解碳酸盐岩石,再渗进去产生侵蚀作用形成的,而是洞窟里的岩石“冒气泡”,因为这样的原因形成的。

    经考察,洞窟形成涉及到非常多的生物学现象。在卡尔斯巴德地区中单细胞微生物(以小片石油层为食的)才是洞窟雕刻家。生物学家说石油中含碳化合物被微生物吃掉后,会产生硫化氢,是种致命化学物,它通过岩缝跑出来与水、氧气结合,就生成了硫酸,是硫酸溶解出了巨大的石灰岩洞窟。在卡尔斯巴德洞窟的勒楚吉拉洞窟有大块的石膏石,它们就是硫化氢生成硫酸后,再经化学反应,最终留下来的副产品。当然,这个洞窟是在三四百万年长时间形成的,现在已经没有化学副产品的危害。

    芙蓉洞

    芙蓉洞位在重庆武隆,是我国唯一一个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提名地的“洞穴”。它洞体庞大、洞穴沉积物丰富,让各国洞穴专家叹服,也吸引了很多前来观光的游客。

    芙蓉洞大型石灰岩洞穴在第四纪更新世(约120多万年前)就形成了,在古老的寒武系白云质灰岩中发育起来的。芙蓉洞主洞长达2700米,游览道长达1860米,底宽在12米到15米之间,甚至在这之上,最宽达69.5米;洞高一般在米到25米之间,最高处达48.3米;洞底的总面积达3.7万平方米,其中,仅辉煌大厅的面积就达1.1万平方米,是最壮观的,洞内深部的稳定气温是16.1℃。

    芙蓉洞内的钟乳石

    芙蓉洞内有大量的石灰岩,化学沉积物种类很多,由宏观到微观,由水下到水上,由早期到现在,由碳酸盐类到硫酸盐类,应有仅有,世界各种洞穴30多种的沉积特征在这里都能找到。其中的石瀑、石幕宽达15米、高达21米,还有如玉般光洁、棕桐状的石笋,和繁星一样的国内罕见的卷曲石以及石花等等,数量非常多、形态也很美、质地光洁而且分布很广。此外,还有更珍奇的是净水盆池里的红珊瑚以及犬牙状的方解石结晶。

    洞内的钟乳石类琳琅满目,差不多钟乳石所有的沉积类型都包括在内了,例如石笋、石柱、石旗、石幕(小的为石幔)、石瀑布、石钟乳、石葡萄、珊瑚晶花等。主要由方解石、石膏等矿物组成,也有文石和水菱镁石等,大多数种类的数量都较多,形态也比较完美,而且质地分布之广在国内其他地方是绝无仅有的,甚至某些类型是世界稀有的。这些钟乳石构成的景观让人目不暇接,主要景点有玉柱擎天、玉林琼花、金銮宝殿、海底龙宫、巨幕飞瀑、石田珍珠、珊瑚瑶池等等,景观辉煌美丽,玲珑至极,人们不得不感慨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1994年,芙蓉洞被评为我国100溶洞之第一,从此有了“溶洞之王”的美名,是被公认的地下最美风景。它不仅有旅游价值、审美价值,而且在水文学、矿物学、生物学、地层学、地貌学、第四地质学、古气候学、考古学等一系列的研究领域,都很有研究的价值。

    芙蓉洞的三大景区

    芙蓉洞内主要分为三大景区,第一景区以色彩斑斓的高调为主,第二、三景区则以重科学和色调还原自然为主线。洞内比比皆是,一步一景的景观中主要解说景点有30多处,其中,属于国内外属特级景点的超过10处,尤其是巨型石瀑布,它宽15.76米,高达21.04米;有珊瑚瑶池,面积为32平方米,水深是0.8米,还处在生长的旺盛期;有“生命之源”长,1.2米,周长是1.24米以及旺盛的石花之王、世界仅有一处的犬牙晶花石五绝等等,这些都是洞穴景观的珍品。

    经过科学家的长期探险,目前已经确认,芙蓉洞不仅是一座大型的旅游与科考价值极高的洞穴,在以其为中心的周围还发育着一个以大量竖井和平洞组成的庞大洞穴群——芙蓉洞洞穴群,这也使得芙蓉洞与美国“猛犸洞”、法国“克拉姆斯洞”并称,是世界的3大洞穴。

    新知博览——猛犸洞,世界上最长的洞穴

    猛犸洞在美国肯塔基州的猛犸洞国家公园,属于世界自然遗产。洞穴是个“巨无霸”,到2006年为止,已经探出的长度近600千米,然而,它究竟有多长,只能有待探索。

    猛犸洞由255座溶洞分组成,分为5层,上下左右互相连通,洞中有洞,就像一个巨大、曲折幽深的地下迷宫。这些洞中,有地下大厅77个,暗河3条,瀑布7道,还有很多处地湖,延伸长度一共近250千米,溶洞的多、奇且大,所以能够称雄世界。77座地下大厅中,“酋长殿”是最高的一座,它是椭圆形的,长是163米,宽是87米,高达38米,能容纳几千人。另一座“星辰大厅”富有诗意,顶棚中是由含锰的黑色氧化物形成的,上面还有很多雪白的石膏结晶点缀,从下面网上看上,就像星光闪烁的天穹。

    洞内回音河,是最大的暗河,比地表低110米,宽在6米和36米之间,深在1.5米到6米之间,游客们能在里面一边乘平底船循河上溯,一边观赏洞内的风光。河中有种奇特的无眼鱼,人们叫它盲鱼,还有甲虫、蝼蛄和蟋蟀等其它盲目生物,褐色的小蝙蝠潜伏在人们看不到的地方。

    洞穴内还有弗洛伊德·柯林斯水晶洞,这座洞穴是探险家柯林斯在1917 年发现的。该水晶洞连着另外至少15个与此相似的水晶洞洞穴,可以说是庞大洞穴系统的核心。

    格陵兰岛

    格陵兰岛是世界最大岛屿,面积达217万多平方千米,它在北美洲的东北部,北冰洋与大西洋之间。岛上的人口近6万,多分布在西部、西南部。因纽特即爱斯基摩人占了大多数。

    其实,这个岛并不像它的名字那样充满诗意,格陵兰在地理纬度上属于高纬度,南北长度约为2600千米,相当于欧洲大陆北端至中欧的距离,气候寒冷,常年冰雪覆盖,中部地区的最冷月平均温度为-47℃,绝对最低温度达到-70℃,是地球上仅次于南极洲的第二个“寒极”。

    据测量,全岛冰的总容积达260万立方千米。如果这些冰全部融化的话,那么地球的所有海面就会升高6.5米。而格陵兰岛也是靠这些厚厚的冰层,才能高高突起在海面上。若是把冰层除掉,格陵兰岛不会那样高耸的气势,只是像椭圆形的盘子,固定在海面上了。

    格陵兰岛的形成

    科学家研究,格陵兰岛约在38亿年前形成的,它的前身应该海底大陆,后来,因为大陆板块发生碰撞,格陵兰岛就形成了。该发现也使格陵兰岛成了地秋岛屿中最古老的一个。科学家表示,这一发现表明大陆板块运动比我们认为的要早很多,格陵兰岛就是大陆板块在运动过程中碰撞而形成的。

    科学家对在格陵兰岛上发现的一些远古岩石化石研究后表示,这些远古的岩石化石隐藏在格陵兰岛的地下,排列就像一个整齐的堤坝。通过分析研究,科学家证实格陵兰岛的来历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它可能是地壳板块运动的结果,而形成的过程却是相当漫长而复杂的。格陵兰岛发现的远古岩石化石——蛇纹石是只有在大陆板块运动中、因为碰撞而产生的。蛇纹石是在两个大陆板块运动发生碰撞时,挤压海底大的陆时形成的。从此断定,格陵兰岛在远古时,很可能是海底大陆。根据化石的老化和风化程度,科学家初步判断它们是38亿年前形成的。

    格陵兰岛的气候与资源

    格陵兰是阴冷的极地气候,只有西南部因为受到湾流影响,气温略高一点。岛屿上内地冰冷,上空有层持久的冷空气,冷空气的上方常有低压气团,从西往东移动,所以天气会瞬息多变,一会儿阳光明媚,一会儿又风雪漫天。1月的冬季,南部气温是-6℃,北部气温是-35℃。7月的夏季,西南沿岸平均气温是7℃,最北部的平均气温仅3.6℃。因为气候寒冷,格陵兰是独特的冰下城市“世纪营”,居民们靠“冰上电车”(有轨小型车辆)在冰层隧道中穿梭。

    格陵兰植物以苔原植物为主,例如苔草、地衣和羊胡子草等。难得的无冰地区生长着一些矮小的桦树、柳树以及桤树丛,没有其他树木了。该岛是——北极熊(世界最大的食肉动物)的家园,也有狼、驯鹿、北极狐、北极兔和旅鼠等动物。岛的北部有大批麝牛,它们有其厚的外皮,能使它们避免受到北极风的冻害。在沿岸水域常见鲸和海豹,过去曾是格陵兰人的主要食物来源。尽管许多岛类会在格陵兰岛繁殖,但当冬季来临后,它们又会飞向南方;也有些鸟类如雷鸟、小雪巫鸟等会全年都生活在这里。

    格陵兰岛自然资源非常丰富,近海石油天然气储量也很大,仅岛的东北部就有310亿桶的石油储备,差不多是丹麦北海地区储油量的80倍之多。而且还有铅、锌和冰晶石等矿藏,也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

    相关链接——爱斯基摩人

    “爱斯基摩” 是印第安人最早叫起来的,是“吃生肉的人”的意思。历史上印第安人哈爱斯基摩之间的矛盾很大,所以名字带有明显的贬意。爱斯基摩人其实是不喜欢这个名字的,它们把自己叫做“因纽特人”或者“因纽皮特人”(爱斯基摩语中,是“真正的人”的意思)。

    爱斯基摩人的特征是个子矮、皮肤黄、是黑头发,容貌特征跟蒙古人种差不多。近年来,基因研究发现,爱斯基摩人与我国的西藏人更为接近。

    爱斯基摩人是从从亚洲,经2次大迁徙,最后到达北极地区的,目前,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当地气候非常恶劣,环境异常严酷,他们多是在死亡线上挣扎着生活,能生存繁衍到现在,也是一大奇迹了。在生活中,他们必须面对长达数月乃至半年的黑夜,抵御零下几十摄氏度的严寒和暴风雪。夏天,它们在汹涌澎湃的大海中奔忙,冬天,在漂移不定的浮冰上,只靠一叶轻舟和一些简单的工具,去和地球上最庞大的鲸鱼搏斗,甚至能用一根梭标去跟陆地上最为凶猛的动物——北极熊较量。万一打不到猎物,全家人、整个村庄,乃至一个部落都将被饿死。在世界民族这个大家庭中,爱斯基摩人无疑是最强悍、最顽强和勇敢的民族。

    在过去的几千年中,爱斯基摩人虽生活得较自在,无外人打扰,但是,发展也是极其缓慢的,无货币,无商品,无文字,甚至连金属都有没见过,是全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是种真正的自然经济,和人类历史上的新石器时代相似。到16世纪,是西方持枪狩猎者才发现了他们。之后,毛皮商人、捕鲸者以及传教士们纷纷而至,本冷清的北极变得热闹了,“爱斯基摩”这个名字也在世界各地的报刊开始频频地出现。

    新几内亚岛

    新几内亚岛是仅次于格陵兰岛的太平洋第一大岛屿,还是世界的第二大岛。它又叫伊里安岛,在西太平洋的赤道南边,在西侧,它和亚洲东南部的马来群岛相毗邻,在南面,,与珊瑚海和澳大利亚大陆东北部隔阿拉弗拉海相望。

    新几内亚岛概况

    全岛略为西北-东南走向,东西长约2400千米 ,中部最宽的地方可达640千米,面积约是78.5万平方千米,包括沿海属岛在内一共81.8万平方千米。新几内亚岛中部群山盘结,从西北伸往东南,成了连绵的中央山脉,多数山地和高原海拔都超过4000米,在世界的岛屿中,它是海拔最高的岛。西部高耸的山脉总称雪山山脉,最高峰是查亚峰,海拔达5030米,它是大洋洲的最高点。东段是马勒山脉,山势自西向东渐渐降低,之后又向东南延伸,巴布亚半岛的欧文·斯坦利岭就形成了。这些东西走向的高山峻岭上,处处是悬崖峭壁,道路非常崎岖,所以它成了全岛南北交通的大障碍。

    中部山区还有许多较大的河流,分由南北坡地流注海洋。主要河流有北部的曼伯拉莫河、拉穆河、塞皮克河和马克姆河,南部的迪古尔河、弗莱河。河流的上游坡势很陡,水流湍急,携带着大量的泥沙,中、下游两岸因此而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冲积平原。

    岛上的自然气候

    由于新几内亚岛位于赤道和12°S之间,属于赤道多雨气候,因此低地全年气温都很高,温差很小,例如东北部莱城2月均温是27.5℃,7月均温则24.8℃,差不到3℃。气温却会随着海拔的增高,不断降低,例如海拔30米的莫尔兹比港,1月均温是28.4℃,8月均温是25.4℃,年均温是27.1℃。高地就比较凉快,海拔2000米处月均温在20℃以下,4000米高处一年中有几个月的均温会在0℃以下,4400米的地方就是雪线了。

    新几内亚岛大部分地区降水都很丰沛,年均降水量超过2500毫米。11月到翌年的4盛行西北季风,基本各地都降雨,北部尤其较多,年降水量超过4000毫米,例如莱城的年降水量是4538毫米,向风山坡的年降水量则超过6000毫米。5月~10月盛行东南季风,南部普遍降雨,但是,情况较复杂,因各地的地理条件不同,雨量与雨季有着很多局部的变化,例如莫尔兹比港的年降水量是950毫米,6约~10月东南季风盛行之时,是干燥季节,各月的降水量都不到40毫米;12月到翌年3月,是明显的雨季。在这两种季风都不占优势的季节更替之时,有几周是天气无风静,空气中饱含有水汽,天气又闷又热,阵雨非常多。而且,新几内亚岛还在飓风带内,1月到4月见常受到飓风的袭击。

    岛上的著名山脉

    在新几内亚岛上,连绵的山脉从西北到东南贯穿,山峰高度均在4000千米以上,巴布亚的查亚峰的海拔可达到5030千米,山顶有冰雪覆盖。岛上的山脉几乎都有很多死火山及狭长而肥沃的盆地,海拔多超过1490千米。

    山脉的北部是一条深沟,曼伯拉莫、塞皮克、拉穆以及马克姆等河的河谷都在这里。

    新几内亚中北沿海平原的边缘有一系列断层山岗,海拔在3505千米之下。最西北的地方是孟贝莱半岛(多为低地)和多贝莱半岛(多为山地的)。

    中部山脉南部的弗莱-迪古尔陆棚是广袤的沼泽平原,上面河网密布,有毕安、迪古尔、普劳、马皮、洛伦兹等河流。

    东南部是欧文·史坦利岭,绵延达320千米,可以看做一个宽广半岛,将北方的索罗门海和南方的珊瑚海分隔开了。

    新几内亚的珍稀动植物

    新几内亚岛的动植物较丰富,亚、澳两大陆的动物种类都有,还有种类繁多的植物。而且以鸟类众多而闻名于世,是鸟类的乐园。

    鸟类:科学家在新几内亚岛发现了一种新的鸟类——红脸肉垂密雀,此外还了发现两种几乎具有神话般地位的鸟类——金额园丁鸟和贝尔普施六丝极乐鸟。一直以来科学家认为它们是单一种类,早已经消失了,在新几内亚岛却发现了它们。不仅这两种,巨冠鸽和巨型食火鸡(不会飞的大鸟)这里也有。新几内亚还生活有200多种鸟类,其中有13种极乐鸟。

    哺乳动物:新几内亚目前记录的哺乳动物有40种,其中包括6种在新几内亚其它地方也十分罕见的树袋鼠。此外,科学家们在这里还发现了披凤树袋鼠,它对印度尼西亚来说全新的物种。还有一种人们几乎不知道的长吻针鼹,也是在这里被发现的,它是一种单孔目动物(远古蛋生哺乳动物)的家庭成员。和在这里发现的所有哺乳动物相同,长吻针鼹见了人也不害怕,还允许人将它们捧到手中,这说它们此前是很少跟人接触的。

    植物:新几内亚岛总面积达100万公顷的原始热带森林中,至少包含有550个植物种类,其中有许多种类是此前一直不为人所知的,还包括5个新的棕榈树种。截至目前,最令人兴奋的发现之一是一种种类未得到确认的杜鹃花,它的白色花朵散发着芳香,花朵的直径达到6英寸,能和当前记录的最大的杜鹃花相比美。

    蝴蝶:昆虫学家目前已在新几内亚岛发现了150多中蝴蝶,包括4个全新物种以及数个新亚种,新亚种的一些蝴蝶和英国常见的菜粉蝶有某种关系。其它蝴蝶种类中还有珍贵的鸟翼蝶,地球上的蝴蝶中它是最大的,翅膀完全展开后,能有7英寸。

    蛙类:在新几内亚岛已确认的青蛙种类已达60多种,包括20种此前科学家从没有记录过的种类,一个种类仅有14毫米大小。

    延伸阅读——新几内亚岛的怪鸟之迷

    据说,在太平洋战争结束不久,西方的传教士来到新几内亚岛的热带雨林,并与土著人接触。有个在新几内亚岛北部莫罗贝住的传教土曾经调查过当地人作传说的怪鸟之谜。

    据说,那只“怪鸟”是个巨大而奇怪的生物。有人认为是大型猛禽类的狐蝠属,但有人反对,认为怪鸟是翼龙,上世纪80年代后,美国人卡尔·鲍博士和加拿大威廉·吉本斯博士等访问新几内亚岛,综合众多目击者的话,他们绘出怪鸟可能的模样:翼像蝙蝠,全身皮肤似皮革一般,嘴又细又长,牙齿像鳄鱼的一样,手足上有如剃头刀那样快的钩爪,头后面有像鸡冠一样的突起物,尾吧比身体长,尾端是菱型的,体色为绿、灰、褐、暗红;飞行速度比普通鸟要快,但比飞机慢;爱吃死尸;白天伏,夜晚出来活动。

    一些研究者在调查原住民族目击者的时侯,发现他们陈列着各种的翼龙的图画,里面有“长尾巴”的,因此可以推测怪鸟就是翼龙。据化石资料显示,翼龙的翼展长是1~2米,而怪鸟的翼展长大约是0.9~1.2米的范围,在大小上大体是一致的。不过,也有翼展开达3米这样大型的怪鸟目击事例。据说,这里多次目击到的怪鸟比一般的怪鸟要大数倍的。1995年,库马隆村原住居民就曾经看到了从山上,沿着密林峡谷往大海飞的怪鸟,翼展长度约为6米。地人传说怪鸟经常会在原住民的葬礼仪式之后现身,然后,把墓中的尸体挖出来,或吃掉或带走。

    迄今为止,怪鸟究竟为何物,一直还没有定论,不过相信通过科学家的观察发现,很快就会找到答案的。

    台湾岛

    台湾岛是中国第一大岛,属于大陆岛屿,位于东海南部,西依台湾海峡,东濒太平洋,在东北,和日本琉球群岛相邻,在南面,和菲律宾隔巴士海峡相望。岛很狭长,从最北的富贵角到最南的鹅銮鼻,长一共约394公里;最宽的地方在北回归线的附近,约144千米。面积3.58万平方千米,占了全省面积的99%,是台湾省的主岛,列世界大岛的第38位。

    台湾岛上多山,山地、丘陵占了全岛的2/3。山脉从东向西分别是台东、中央、玉山、雪山和阿里山5条平行山脉,是北北东-南南西走向的,中央山脉是主分水岭。最高峰是玉山,海拔达3997米,是我国东南部最高峰。周围丘陵多围绕这5大山脉的山麓:北边的基隆和竹南丘陵,中间的丰原、嘉义丘陵,南边的恒春丘陵,海拔约600米。北部还有大屯火山群,海拔多低于1000米,是重要屏障。

    台湾岛的成因

    关于台湾岛的形成,目前在地质学界还有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台湾是东亚岛弧中的一环,其形成恶化东亚岛弧的形成与发展关系密切。东亚岛弧是指东亚大陆架和太平洋西部海沟间的岛弧,有干岛群岛、琉球群岛、日本群岛、台湾和附近的一些小岛以及菲律宾群岛等等。东亚褶皱山系的出现是其形成的标志。东亚褶皱山系之所以会出现因为地壳运动中,东亚大陆架受大陆的强大挤压力,还受到的巨大、坚硬的太平洋版块的阻抗,这样,它前沿就形成了一系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东亚褶皱山系。当它露出水面时就形成了东亚岛弧。

    就台湾岛来说,由于地壳运动,形成了褶皱和隆降,奠定了台湾的地质基础。这大约发生在地质年代的中生代的三迭纪,距今约2亿年。此后的时间里,这里又被海水淹没,到新生代早第三纪的始新世(距今约4000万年),喜马拉雅运动(地球上最近一次造山运动)使台湾和它附近小岛因为造山运动,多次地壳运动在这里发生,大部分地区因为受到挤压而上升。大约新生代晚第三纪的中新世(距今1000~2000万年),这里又一次被海水淹没,唯有高耸的中央山脉露在外面,后来,山脉的两侧集起了大量的沉积物。

    新生代晚第三纪的上新世(距今200~300万年),造山运动又一次剧烈发生,中央山脉再次挤压上升,两侧褶皱成山,露出海面形成玉山山脉、阿里山山脉,台湾现代的地形就这样形成了。因越接近太平洋,受的阻抗就越大,褶皱的山势也就越高耸,所以,台湾地势比内陆福建等地高峻;而且台湾岛本身东边也比西边陡峭。

    另一种说法是,台湾地层与大陆属于同一结构,在地质年代新生代的第四纪前,它本是大陆的一部分,最多是一个半岛。第四纪后,因地层变动,局部陆地下沉,出现了台湾海峡,使台湾成了海岛。

    此外也有说法认为,在新生代的第四纪以前,台湾跟大陆是分开的,第四纪之后曾经有过合在一起的时候。因第四纪更新世的前期,地壳上升、地球气候变冷,沿海陆地面积扩大,台湾海峡的海水几乎退干为陆地,于是,台湾跟大陆连成一片的局面就形成了。到了更新世后期,气候转暖,海水又上升,台湾海峡又再次出现了,与大陆分开。这之后又再次相连、相隔,多次反复。相隔和相连的时间都不很短。那里的大型哺乳动物就是在两地相连之时,从大陆进入台湾的;甚至连人类的史前文化,也是在那时由一部分人由大陆带到台湾的。

    这三种说法也是各有道理,但是究竟哪种说法更科学,还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研究。

    台湾岛的地理环境

    台湾岛海岸较平直,岸线长1139千米,东部从三貂角大批旭海是断层的海岸,雪山山脉的北端、中央山脉的北端以及南端和台东山脉都在岸边屹立,非常峻峭;海底倾斜,离海岸约数公里,水深在1000米到2000米之间。除北有较大的宜兰平原外之,在花莲、台东等地也有小块冲积平原。北部从三貂角到淡水河口是峡湾海岸,西部从淡水河口到枋寮是沙质海岸,南部从枋寮到旭海属于珊瑚礁海岸。

    整个台湾岛共有河流151条,中央山脉是分水岭,分别往东和两个方向流入海洋,多数流程较短、落差很大,多险滩瀑布。中部的浊水溪最长,它动合欢山发源,向西流进大海,长186千米,流域面积可达3155平方千米。河长大于100千米的还有曾文溪、淡水河、高屏溪、大肚溪等,也都像西流入大海。天然的湖泊较少,日月潭是最有名的。

    由于地跨北回归线南北,因此台湾岛终年都受黑潮影响,属于南亚热带和北热带湿润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且多风,年均气温21~25℃之间,7月平均气温约28℃,1月14~20℃;山地气温随海拔递减,3000米以上的山地,冬季多积雪。东、中部年平均降水量都超过2000毫米,东北部火烧寮超过6300毫米;西部沿海一带的降水量较少,约1500毫米。

    台湾岛正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因此地震发生频率较高,以花莲及附近海底最多。东岸是不正规半日潮,大潮差为1.2米;西岸北港溪口以北的是正规的半日潮,中部潮差最大达4.2米,两端是2.6米;北港溪口南部多是不正规半日潮,潮差是1~2米。冈山至枋寮段是不正规全日潮,潮差约0.6米,较小。

    台湾岛附近岛屿较多,西南有澎湖列岛,东北有钓鱼列岛,周围还有棉花屿、花瓶屿、基隆岛、和平岛、彭佳屿、兰屿、七星岩、琉球屿等,本岛在内一共86座。

    著名的自然资源

    在台湾岛,丘陵、台地以及山麓地带多分布有红壤,800米以上的地区依次分布着黄壤、黄棕壤、灰棕壤和灰壤,3000米以上多是石质土。因为降水多,土壤受淋溶作用较强烈,土质粘重,盐基基本淋失了,所以肥力不高。

    台湾岛上天然植物,从海岸地带的红树林到高山寒温带性的森林,样样都有。南部海拔低于500米的地区,热带雨林与季风雨林都有,北部主要的是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植物种属很多,现存的高等植物有180多科、超过4000种,其中,有重要森林植物800多种,尤以铁杉、冷杉、台湾云杉、峦大杉、台湾杉、红桧、台湾扁柏和肖楠等是最著名的。

    台湾岛的动物,原本水鹿分布是最广的,其次是梅花鹿麂等,在3500米以下山林地区栖息,但因为近三四百年,捕猎过度,低山原野几乎没有了,只在1500~2500米山间有少量分布。此外,蝶类、蛇类本来分布也很广,因为今年的大量捕捉也大量减少了。1971年,台湾野生动物禁猎,还设了很多野生动物保护区,像出云山(帝雉、蓝腹雕)、八通关(水鹿、山羊)、拉拉山(台湾熊)、大甲(鹭鸶)等,但是,成效不是很显著。

    台湾岛四面临海,所以水产资源很丰富,海洋渔业也较发达,水库的淡水鱼繁殖也发展很快。

    矿产较重要的有煤、原油、天然气、金、铜、大理石、石灰石、白云石和海盐等,其他能源和金属矿物都不算富集。煤多产于基隆至新竹一带;油气田主要分布在苗栗丘陵区,产量也很少;天然气已知储量仅约275亿立方米;地热已探勘的有大屯火山区和宜兰等地区还有待开发;金属矿物中,以瑞芳矿区的金瓜石金铜银矿是最著名的,虽然储量不大;大屯火山区的铝矾土也正在勘探中,而且那里的天然硫产量也较多,金瓜石矿区也有较重要的硫化铁矿,但是,储量都不算大;石灰石、大理石、白云石等多在东部山地蕴藏丰富;新竹、嘉义和高雄等地的石灰岩也很是很重要的。

    延伸阅读——台湾妈祖庙

    妈祖,不仅在大陆有很高的神威,在台湾也很受人们的崇敬。台胞百分之七十五的人都信仰妈祖,达1500多万。台胞膜拜的众多神中,妈祖的信徒是第一位的,天后宫有800多座,居世界之首。这些天后宫遍布台湾的各地,南部多于北部,西部多于东部。

    台湾最早妈祖庙在澎湖马公镇提标馆,它还是台湾最古老的,元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创建。澎湖天后宫原名就是妈祖宫,传说在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荷兰提督韦麻郎带兵入侵马公,以与澎湖通商为借口占领了澎湖岛。当时,福建金门守将沈有容向妈祖祈求,带兵率舰斥退了荷兰提督。后来,人们就在妈祖宫立了纪念碑,名是“沈有容谕退红毛番韦麻郎”。此碑保存到现在,是前人打退荷兰侵略者的物证。

    台湾岛最早的妈祖宫在彰化县的鹿港天后宫,也叫做“兴化妈祖宫”,是由兴化籍的移民在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捐资建成的。妈祖也叫开基妈”。正殿供奉的妈祖神像是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靖海将军——施琅,从湄洲祖庙请的。农历的3月23日,大甲等80多座妈祖庙的信徒都会到这里进香,抬妈祖神像回“娘家”。因此,该庙的香火很鼎盛,“北有关渡妈,南有鹿港妈”就是说的它。

    全台湾规模最宏伟的妈祖庙硬是云林县北港的朝天宫,建筑群占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创建于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光绪三十四年重修。因为该宫的妈祖神像是从湄洲祖庙朝天阁请去的,故命名为“朝天宫”。宫中香火之盛,冠于全台。

    台北最有名的妈祖庙是台北关渡宫,它是清代建的。《台湾通志稿》记载明末台湾汉人散居地与沿海一带已经建了很多妈祖庙,台湾的妈祖庙都是大陆福建人(移民、商人、船户、官员)等建立的,他们也将妈祖信仰、妈祖文化带到了台湾各地。

    马来群岛

    马来群岛被叫做东南亚岛屿区或南洋群岛,是世上面积最大的群岛。在亚洲东南部、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海域上,是由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爪哇岛、菲律宾群岛等两万多个岛屿组成的,沿赤道延伸了6100千米,南北的最大宽度是3500千米,总面积约为243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岛屿面积的五分之一。

    这些岛屿属于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印度尼西亚13600多个岛屿,菲律宾约7100个岛屿是主要的。

    马来群岛的主要构造

    按照板块学说,板块内部稳定,板块之间的会合处不稳定。马来群岛就在许多板块的会合之处,西北部是华南—东南亚板块(属于欧亚板块的一部分);西南部是印度洋板块;东南部是澳大利亚板块;东部是太平洋板块;东北部是菲律宾海洋板块。菲律宾海洋板块往西运动,菲律宾海洋的地壳就会沿着琉球海沟。菲律宾海沟消亡;印度洋板块往北运动,华南—东南亚板块会相对菲律宾板块、印度洋板块往南运动。

    从构造单元上看,马来群岛可分两部分,一是稳定性区域,是指加里曼丹岛西南部与苏门答腊岛东北部,这儿和中南半岛只是隔着巽他大陆架,地壳比较稳定,无火山,地震也很少;另一部分属于不稳定区域,有高峻的山岭,有深陷的海沟,地壳非常不稳定,火山地震很多。马来群岛就与太平洋与喜马拉雅造山带、火山地震带的会合处相邻。

    马来群岛的地形结构很有特征,岛弧和海沟共生。整个群岛面向着太平洋与印度洋的部分都是岛弧,例如印班达弧度、尼西亚弧和菲律宾弧,外临着深海沟,例如爪哇海沟、班达海沟以及菲律宾海沟。在地形上若说中南半岛是古老且久经侵蚀的地貌,那么,马来群岛就是由新期地壳变动形成的、破碎的高峻的地貌。

    从海洋地形来看,马来群岛将东南亚海域分成了很多不同形状的海,有属于太平洋的爪哇海、苏禄海、苏拉威西海、马鲁古海和佛罗勒斯海等;属于印度洋的帝汶海和阿拉弗拉海等。我国南海南部、暹罗湾、马六甲海峡和爪哇海的海域深度通常都不足100米,称作巽他大陆架。海底有古河道、砾石、砂子以及砂质壤土等沉积物,说明这里曾经是属于大陆的。巽他大陆架之外,其他地方多是深海盆地或海沟,一般都超过4000米。

    马来群岛的气候类型

    马来群岛的气候类型有两种,其中印度尼西亚群岛主要是赤道多雨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是典型的赤道气候。但是,由于受到位置(分居南北半球)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内部气候却有些差异;另一方面,印度尼西亚群岛的气候介于亚、澳两大陆气候之间,也兼有热带季风气候的特色,这也是印度尼西亚群岛气候与非洲和南美大陆赤道多雨气候的差异之处。

    菲律宾群岛属于海洋性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都炎热湿润,一年分两季,随季风方向的改变,雨量季节分配以及空间分布也会发生变化。而且强大台风频繁出现,也是菲律宾群岛气候的特征。

    由于受到地形和气候的影响,马来群岛的水系都短小急湍,河流的地面蚀低率很大,自然植被分属于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林;土壤是与热带雨林和热带季风林相适应的热带土壤类型。除菲律宾北部外,各岛都在赤道10?之内,平均气温达21℃,大多数地区的年降水量都越过2000毫米。

    马来群岛的著名景点

    京那巴鲁山:又称神山、中国寡妇山,在马来西亚沙巴的京那巴鲁国家公园(也叫神山公园),它是马来群岛、马来西亚、婆罗洲以及沙巴州的最高峰,海拔达4095米,还正以0.5厘米/年的速度长高。相传,古时候两位在广州外海打渔的兄弟,遇到台风,漂流到沙巴,就在那里落户生根,娶了土著女子为妻,还生了孩子。但兄弟俩都很怀念故乡,就决定由哥哥先回故乡探亲,然后再带一家回到中国。可是,哥哥此后却一去不回,大嫂就每天都站在山上,翘首盼望着南中国海,她多年都风雨不改,一直到老死。后来,人们为纪念这段伟大的爱情,就把此山叫做了“中国寡妇山”。

    热浪岛:热浪岛位于马来西亚丁加奴州海岸外45千米处,离西马不远。马来西亚政府将它列为了海洋公园保护区,禁止人们在23海里水域内捕鱼,也禁止热门取走海底的珊瑚贝类等生物,但是,却鼓励潜水以及海底摄影,还可以游泳、追风逐浪或在热带雨林中探秘。热浪岛拥有蔚蓝恬静的海水,在每年的4月~10月期间,海水甚至可用绿色翡翠来形容。这里的海底生长着500多种色彩缤纷绮丽的珊瑚礁,超过1000种双壳类生物,以及3000多种鱼类品种,吸引着无数潜水爱好者前来参观。

    延伸阅读——马来人

    马来人是居住在东南亚的泰国、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其他国家以马来人为族称的居民,多是新马来人后裔,经济、文化、社会都较发达。随历史发展,马来人之间也出现了差异。马来西亚的马来人(自称为马来由人)多分布在马来半岛中南部以及沙捞越地区,还混有华人、印度人、泰人以及阿拉伯人血统。他们都用马来语,属于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方言有多种。原是信仰印度教、佛教和万物有灵的,15世纪末,大多改信了伊斯兰教,还有部分人信基督教、天主教。家庭组织方面,除了南部森美兰州母系制占优势之外,一般都是双系制。以农业为主,以种植水稻、椰子、咖啡、橡胶、金鸡纳树和油棕等为主,此外渔业、航海业也都很发达。

    广义上,马来人是指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各岛国的所有民族,属于蒙古人种、马来类型,语言是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语言。一般,研究者认为马来人的祖先约是5000年前,从亚洲南下迁到中南半岛,并经过马来半岛,向东扩散至爪哇、加里曼丹、苏拉威西、菲律宾群岛,向西扩散至马达加斯加岛的人。迁徙持续了几千年,按迁徙时间先后,可分为两种:原始马来人(有古马来人)与新马来人。原始马来人的迁徙时间在公元前3000年到前1000年之间,新马来人的迁徙时间在公元前2年到公元16世纪之间。各地的马来人在分布地区,都留下了众多的后裔,不同程度地与当地居民混合,如今已经发展成了众多具有不同族称的民族,像巽他人、马都拉人、他加禄人、伊富高人和马达加斯加人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