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讲究顺其自然,其实养生亦是如此。《黄帝内经》中就提到:饮食法地道,居处法天道。这是对顺应自然最好的诠释。
饮食法地道。“地道”就是节气,也就是说我们平时吃东西要遵照节气规律去吃,尽量吃应季食品,这才是正确的饮食观念。可是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对饮食上的季节观念似乎越来越淡薄了,冬天也可以坐在暖暖的屋子里随便吃冷饮,吃西瓜,其实这些做法都违背了饮食法地道的原则。西瓜性寒,本应在炎热的夏季食用,以平衡阴阳,中和暑热,而在冬季食用就在本来寒冷的环境下更增添了几分寒意,对身体造成伤害,现在很多女孩子有痛经的毛病,很多就是饮食上不注意造成的。
居处法天道。“天道”指日夜。居处法天道就是说,人的起居应该顺应天地运转的自然规律,天亮就起床,天黑就睡觉。
天亮就起床才能让人体自身的阳气与天地的阳气一起生发。经常赖床的人会有这样的感觉,虽然早晨比平时多睡了一会儿,但是起床后并不感觉精神抖擞,反而不如早起的时候舒服,这其实就是由于赖床,体内阳气没有生发起来的缘故。同样,天黑了就应该睡觉,不要贪恋夜生活,经常熬夜,这样才能使阳气潜藏起来,以阴养阳,这就是居处法天道。
另外,我们现在几乎没了季节概念,夏天有空调,冬天有暖气,过着一种恒温的生活,没有机会出汗也没机会感受寒冷,这往往衍生出一些富贵病,可以说是生活条件提高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现在很多城市人会趁着节假日的时候往乡下跑,去呼吸一下清新的空气,感受一下绿色田野,再在农家院住上两天,整个身心就会感觉很放松很舒服,这就是人们在长期远离自然以后的一种本能。
《黄帝内经》是一部济世的经典之作,里面倡导的一些养生思想都是最基本最朴实的,与生活条件好坏钱多钱少关系不大,提倡人们过简单清净的生活,顺应天地自然的规律去生活,这就是养生之道的真谛。
养生的根本:法于阴阳,合于术数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内容,《黄帝内经》也提出了养生方法的总原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所谓“法于阴阳”,就是按照自然界的变化规律而起居生活,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随四季的变化而适当增减衣被等。所谓“和于术数”,就是根据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进行调养锻炼,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不过度劳累等。
用现在的观点来看,“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其实就是在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注意休息,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远离亚健康。虽然这些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是面临着很多挑战,主要还是要靠自己调节,只要一直坚持,就会有好的结果。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介绍一下何为“阴阳”。经常听到人们说“阴盛阳衰”或者“阴阳调和”,但是真正了解阴阳的人却很少。其实,阴阳是我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是事物相互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它是自然界的规律,世界万物的纲领,事物变化的根源,事物产生、消灭的根本。阴阳是处处存在的,凡是明亮的、兴奋的、强壮的、火热的、运动的、上面的、外面的事物,都是“阳”;而凡是属于阴暗的、沮丧的、衰弱的、寒冷的、静止的、下面的、里面的事物则都是“阴”。
中医学认为:“阴”代表储存的能源,具体到形上包括血、津液、骨、肉,性别中的雌性等,而“阳”则代表能源的消耗,是可以通过人体表面看到的生命活力,无形的气、卫、火,性别中的雄性等都属于阳,而“阳”的这种生命活力靠的是内在因素的推动,即“阴”的存储。
在我们国家,西北的温度要较东南低得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差别呢?《黄帝内经·素问》中说:“西北方阴也,东南方阳也。”阳就是用,就是释放,阴就是体,就是收藏。从地域上讲,整个西北方向以收藏为主,整个东南方向以释放为主,所以就产生了温度上的差异。
“阴阳”的收藏也相当于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是吸收和释放的过程。阴的收藏是合成代谢,而阳却是分解代谢。总结起来就是“阴成形”“阳化气”,比如我们吃的食物就属“阴”,食物进入体内就会被消化吸收,供养生命活动的需求,这就是“阴成形”的过程,是一个同化外界物质的向内的过程;而人吃饱后会感觉精力充沛,整个人显得很有活力、很精神,做事的时候思维也比较敏捷,这就是“阳化气”的过程,即消耗体内有形物质而释放能量的过程。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阴是阳的前提,人体只有注意养收、养藏,即养阴,才能有更多的能量供给人体的生命活动。所以在人的生命中,一定要注意养阴惜阴,这样,人体才能健康。
冬至和夏至是最需要注意的节气
著名中医樊正伦教授在他的《养生的智慧》一书中提出:一年四季中,除了每个季节养生要注意的问题外,还有两个特殊的节气值得我们注意:一个是冬至,另一个就是夏至。一年有24个节气,为什么单单要关注这两个节气呢?看一下樊教授的讲解。
冬至是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时候,理论上说这一天是一年中最冷的一天。在中医理论上来说,就是“冬至一阳生”,意思是冬至以后阳气开始慢慢生发。夏至是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理论上最热的时候,也是阴气开始发生的时候。所以一年里边,冬至是阴气达到极点,阳气开始生发的节气;夏至是阳气达到极点,阴气开始生发的时候。这两个节气是很特殊的,应该引起注意。老百姓有句古话说,冬至和夏至都是“收人”的时候,因为这两个时间都处于阴阳极度交替的时候,很多人尤其是中老年人就会出现不舒服的感觉。
大家在冬至和夏至的前后几天最好在家睡觉。因为人同样遵循着生长化收藏的规律,冬至的时候,阳气刚刚初生,很弱小,如果这时候你把它耗散了,生都没有,长化收藏就别说了。所以这时候多睡觉比你一年其他时间睡觉都有用。夏至的时候,也要多睡觉,因为这时候阴气刚刚初生,阴气主下半年,阴气刚刚生发的时候,它也很弱小,这时候如果注意睡眠,阴气刚刚生发,你就把它耗散了,那长化收藏也就谈不上了,身体在以后就会出问题。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冬至和夏至这两个节气。
此外,樊教授认为春分和秋分这两个节气也很重要。因为春分和秋分的时候,人的气血一半在外边,一半在里边。春天的时候,气血从里边向外边出;秋分的时候,气血从外边向里边收。所以这两个时间段,我们最应该出去活动,这样才有助于气血从里边向外走或者从外边向里边走。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然环境里,一定要顺应这个环境的规律,不要违背它。否则,这个规律就要惩罚你,损害你的健康让你生病。
夏天就该热着过,冬天就该冷着过
我们经常听家里的老人说:夏天不热,冬天不冷,迟早要生病。这是什么意思呢?
冬天外面天寒地冻,人体气血闭藏储藏营养,是为明年的生发做好准备。冬天如果不好好地储藏阴精,春天的时候容易得热性疾病。冬天冷的时候毛孔处于闭塞状态,有助于气血内收,夏天热的时候毛孔开放,有助于气血往外走,但是现在冬天人们都把室内的温度弄得很高,甚至有的能到二十八九度,穿着背心T恤都不冷,而夏天呢又把空调开得足足的,室内只有十来度,这就是冬天不冷,夏天不热,违背了自然规律,代谢不正常,能不生病吗?
所以,在农村,很多长寿的老人都是住平房,冬暖夏凉,这些老人得了地气,能长寿。对于消暑,樊教授主张用比较原始的大蒲扇,这样扇出来的风是自然风,不会伤害身体。但是现在很多人住楼房,都用空调,空调吹出来的风凉得刺骨,年轻人阳气旺盛可能不觉得。男人过了32岁,女人过了28岁,再老待在空调房里,就觉得空调吹出来的风凉得刺骨。“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冬天的热风、夏天的寒风都是和时令季节不同的风,就是贼风,对健康特别不利。
我们每个人,都像落叶树,春天的时候开始发芽,气血开始向外走;到夏季,所有的气血到了外面,所以枝繁叶茂,而根部没有什么营养了;只要秋风一起,树叶一落,气血从外向里走;到冬天,外面的树叶没有了,所有的营养都到根部去了。人也是一样的,春天的时候气血由内向外走,到夏天气血都已经到外面了,里面就相对不足了。夏天为什么容易闹肚子?不仅仅是细菌和病毒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你的状态变了,阳卫之气都在外面,所以吃凉的就会闹肚子。所以,夏天你可以多吃点西洋参这样的药物辅助阳气。
另外,夏天天热,如果出汗多就会觉得心慌气短,因为汗液出去的同时,你的阳气也扩散了。这种情况下可以吃点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以补养气血。这是唐代中医大家孙思邈创造的方剂,是治疗暑热非常有益的方子。人参补中气,五味子收心气,麦冬清肺气,起到清肺气、收敛心气的作用。
总之,我们的生活要顺应自然,该热的时候不要贪凉,该冷的时候不要一味图热,否则就是在和身体过不去,年轻的时候可能不觉得有什么,老了就会有一身毛病。
春不忙脱衣,秋不忙加帽
我们从小就被告知“春不忙添衣,秋不忙加帽”,“春捂秋冻”也是我们经常听到的谚语,但是有人可能并不明白其中的道理,这里我们就详细地讲一下。
春天刚刚来临的时候,气候乍暖还寒,早晚温差较大,中午艳阳高照,晚上很可能就寒潮来袭。而身体在经过一个寒冷的冬季以后,机体在棉衣的保护下,已经适应了那样一个温暖的环境,血管处于收缩状态,血液循环相对缓慢,体温调节系统的功能降低,抗病的能力也比较低。这时如果急于脱下棉衣,换上单薄的衣服,遇到天气变化或倒春寒就容易受凉,引起感冒等疾病。俗话还说“四月八,冻死鸭”。春天气候变化大,忽冷忽热,还是捂着点好。《摄生消息论》就说:“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时备夹衣,温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即老人的棉衣不要太早脱掉,准备几件夹衣根据天气随时增减。
至于秋天要冻,道理就正好相反。秋天的气候是逐渐变冷的,人们只有逐渐增加衣服,才能使机体逐渐适应气候的变化。穿单薄点,身体还能经受寒冷的锻炼,提高耐寒能力。假如在刚转凉的时候就穿上棉衣,就会使机体和寒冷的接触机会减少,得不到锻炼,抗寒能力反会下降,到了严寒的冬天必然不能适应,容易引起感冒、支气管炎、扁桃体炎等疾病。所以,秋天要冻着点好。
但是,“春捂秋冻”并不是绝对的,不是说不管春天多温暖也要捂,秋天多冷都要冻,这只是相对的,要依据气候变化适当增减衣物,才能保持身体健康,减少疾病的发生。
每天睡子午觉,吃两顿饭就可赢百年安康
看到这个说法,大家是不是大吃一惊,我们不是一天三顿饭吗,怎么又说一天两顿呢?其实,这完全是按照古人的生活方式总结来的。
古代的人们每天只吃两顿饭,早上九点左右和下午两三点各吃一次,他们的这种做法非常符合养生之道:早上九点左右是脾胃最旺盛的时候,这时候吃饭,可以得到最好的消化和吸收;下午两三点则是小肠经当令,正好可以将食物的精微运送到人体的各个部位,以供生命活动之需。
但是,我们现在的生活规律都是每天三顿饭,有些人还会加上夜宵,一天四顿,如果让他们按照古人那样每天吃两顿,似乎有点不太可能,毕竟饿肚子对身体也没什么好处。所以建议人们早晨和中午吃得好一点,可以多吃一点,但是不要撑着,晚上一定要少吃。特别是男人过了32岁,女人过了28岁以后,这时身体的新陈代谢已经开始走下坡路,早上和中午阳气旺盛,吃的食物都能转化成气血滋养身体,但是到了晚上,自身的阳气不足了,代谢缓慢,吃进去的食物不能化成气血,而成了多余的废物,也就是中医所说的“痰湿”,所以说晚上要少吃。民间有句谚语也是说的这个意思,“早晨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早晨胃里面是空的,既要补充前一天晚上的消耗,又要供上午身体能量的需要,要吃得好一点,而中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多吃一点也没关系,晚上应少吃。
睡子午觉,子时是夜里11点到凌晨1点这段时间,这时人体中的阴气最盛,阳气初生,力量很弱小,这时候最应该睡觉,这样体内的阳气才能生发起来,如果你不睡觉,而是继续学习或者工作,阳气就生发不起来;午时与子时正相反,午时是下午1点到3点这段时间,这时阳气最盛,阴气初生,阴阳交合,也应该休息。所以,睡子午觉非常重要,这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两个时间段,这两个时段休息好了,对养生是非常有益的。
现代人的很多病其实就是吃得不对睡得不对导致的,比如脂肪肝,很多人并不怎么吃油腻的东西,也不喝酒,人也很清瘦,但是照样得脂肪肝,怎么回事?就是经常熬夜闹的。夜里11点到1点,是胆最活跃的时候,1点到3点是肝最活跃的时候,这时候人其实就应该什么都不做,好好睡觉就行了,让胆和肝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但是有很多人还在熬夜,血都在脑部活跃,肝胆处于相对缺血的状态,代谢脂类的功能就得不到很好的发挥,长期下来,人体脂类代谢的功能就会下降,脂类在体内沉积,就演变成了脂肪肝。
所以,建议大家,特别是老年人,只要每天睡子午觉,吃两顿饭就可以轻轻松松地赢得百年安康。
养生最好的“药”就是晒太阳
太阳可以说是大家生活中最常见的,我们也都知道太阳对于万物的重要性,但是或许你并不知道,太阳还是我们最好的养生“药”,这是著名中医学家杨力教授的观点。
杨教授说:养生最重要的两个观念,就是阴阳调和、天人合一。而在寒冷的冬季,晒太阳就是一种最好的养阳方式。这阳光,不仅养形,而且养神。养形,就是养骨头,这对老人来说是养生的重中之重。用西医的说法就是:多晒太阳,可以促进骨骼中钙质的吸收。所以,多晒太阳就是养骨的最好方式。对于养神来说,常处于黑暗中的人看事情容易倾向于负面消极,处于光亮中的人看事情正面积极,晒太阳有助于修炼宽广的心胸。
“至于晒太阳的时间,比如冬天,正午的太阳就是最好的。”杨教授解释说,冬天是蛰伏和孕育的季节,也是一年中阴气最重的时候,所以可以用正午阳气旺盛的太阳来调和。我们可以在午睡前或午睡后晒半小时太阳。晒时一定要摘掉帽子,让阳光可以直射头顶的百会穴,阳气才能更好地进入体内。
此外,杨教授认为:读书也是一种很好的养神方式,读书人领悟之时的快乐,是不读书的人无法体会的。可以看看《老子》、《庄子》、《论语》、《孙子兵法》等,还可以看一下自己以前读过的书,增加一些新的感悟,内心也是很快乐的。而精神上的愉悦对身体是很有好处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