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机会不如创造机会-要善于抓住机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机会与成功是紧密相连的,对每一个人也都是平等的,机会就在你身边,触手可及。但是要想利用机会,你就必须有高度的洞察力,去发现、认识,直至抓住它。一个人要想成功必须是善用机会的高手。

    一、有能力才能抓住机遇

    机遇不会平白无故降临到自己头上,要想获得机遇,就要善于让自己去创造机遇,这样机遇才会注意到你,从而来到你身边。

    在我们身边有这样的人,他在工作时非常卖力,他勤奋、忠诚、守时、可靠、并且多才多艺;他为自己的事情付出许多心血,按理说他应该前途光明。

    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什么也没有得到。即使是比他差得多的人,都不断获得升迁、获得机遇、获得成功。原因就在于他不懂得表现自己,不善于创造机遇,因而,别人从来没有注意到他,机遇也没有注意到他。

    你是否也是这样?若是如此,就必须学会表现自己,学会创造机遇,成功就会容易多了。适当的表现自己,以此吸引别人的注意。但是,自我推销要有创意的,需要良好的技巧。在机遇来临时,是最需要表现自我的时候。

    著名的节目主持人杨澜正是抓住了这样的机遇才成功的,她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她的名字是连同《正大综艺》、春节联欢晚会一同深深地烙在了中国老百姓的心中。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她的转折点来自应聘中央电视台《正大综艺》节目主持人。

    在此之前,她只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一名普通大学生,并没有什么惊人之举。如果没有这次机遇的话,杨澜也可能会表现得很优秀,但却绝不可能这么早、这么快,又是这么轰轰烈烈地成名。

    正如杨澜在自传里所说的那样:“如果没有一个意外的机遇,今天的我恐怕已做了什么大饭店的什么经理,带着职业的微笑,坐在一张办公桌后面了。”而这个意外机遇的掌握,正是靠着她的善于表现自己。

    这个机遇便是泰国正大集团结束了与几个地方台的合作,转与中央电视台共同制作《正大综艺》。双方决定要挑选一位有大学经历的女大学生做主持人,杨澜也被推荐参加试镜。

    说实话,杨澜并不被人看中,只是因为她的气质较佳,所以才能一路过关斩将杀入总决赛。据一位导演透露,虽然杨澜被视为最佳人选,但是被有的人认为还不够漂亮,所以,是否用她尚不能确定。

    最后确定人选的时候到了,电视台主管节目的领导也到场了,他们要在杨澜与另外一位连杨澜也不得不承认“的确非常漂亮”的女孩子中间选择一人。这将是最后的选择。杨澜的好胜心一下子被激起,她想:“即使你们今天不选我,我也要证明我的素质。”

    这次考试两人的题目是:一、你将如何做这个节目的主持人;二、介绍一下你自己。

    杨澜是这么开始的:“我认为主持人的首要标准不是容貌,而是要看她是否有强烈的与观众沟通的愿望。我希望做这个节目的主持人,因为我喜欢旅游,人与大自然相亲相近的快感是无与伦比的,我要把自己的这些感受讲给观众听。

    在介绍自己时,杨澜是这样说的:“父母给我取‘澜’为名,就是希望我有像大海一样的胸襟,自强、自立,我相信自己能做到这一点……。”

    杨澜一口气讲了半个小时,没有一点文字参考,她的语言流畅,思维严密,富有思想性,很快赢得了诸位领导的赏识。人们不再关注她是否长得漂亮,而是被她的表现深深吸引住了。据杨澜后来回忆说:“说完后,我感到屋子里非常安静。今天看来,用气功的说法,是我的气场把他们罩住了。”

    当杨澜再次回到那个房间,中央电视台已经决定正式录用她了,这次面试改变了她的一生。

    在机遇来临时,就要有耐心,有恒心,一次不行,就多表现几次,在一个地方表现无效,就在多个地方进行表现。表现多了,被发现、被赏识的可能性就会增大。

    请记住:把自己的美展示出来,从而赢得机遇的青睐,并不是件羞耻的事。

    二、利用自己的专长抓住机遇

    我们随时可以看到,大凡在行业技术上不断推陈出新的企业,都有一群拔尖的技术人才为企业获得一个又一个发展机遇推波助澜。当然,这些企业的当家人自身就有可能是拔尖的技术人才中的一员。

    一位海外学成归来的创业者,对编程一窍不通,对市场却有着独特的理解,并知道如何利用编程人才为公司服务。两年不到,他的“蚊子型”公司已是脱胎换骨。

    国内在海外留学人员有30多万,其中80%的人想回国创业,使得国内近几年也形成了一个留学生创业热潮。北京捷通软件技术开发公司的张连毅就是一位回国创业者。

    张连毅清华大学毕业后1992年赴美国读MBA课程,1998年回国。33岁的张连毅回国创办了一家名叫捷通的软件公司,自己出任总经理,结束了为期6年的赴美留学生活。

    “捷通”最初的注册资金50万元人民币,去年的销售额达到1000万,其中软件销售利润在总利润中占到50%。这对于举步维艰的中国软件业是个值得一说的数字,所以,在中关村创业大厦办公的张连毅和他的公司成了各级行政部门的得意之作。1999年,江泽民同志到中关村视察时,张连毅作为留学创业的代表受到接见。

    自称对编程一窍不通的张连毅认为,信息业中软件业的生命力要远远大于硬件行业,它不需要过高的投入,利用的是人脑资源,还能借鉴别人已经做出来的东西,资源可以被反复利用。

    就是凭着这样的人才利用观,张连毅抓住了创业的机遇。在中关村创业,张连毅的策略是“借鸡生蛋”,即与清华大学、中科院等大机构的成熟技术有机结合,然后按照自己的理解将产品推向市场。有人说张的核心技术是别人的,但他不以为忤,他更关心产品能否问世、能否占领市场并成为同类产品中的名牌。

    捷通公司做的是汉字处理,主打产品是一种叫做“录易”的汉字识别系统。作为软件供应商,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还相继推出了“语音伴侣”、“捷通录易手写输入法”以及“飞达多媒体电子邮件系统”等一系列应用软件。产品由于独特的市场定位以及良好的实用性能,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

    张连毅说,国内但凡出名的IT公司都与汉字有缘,例如紫光方正都是从汉字起步,可以说,汉字曾经给中国信息产业巨大的机会。今天,汉字仍然为有心于信息产业发展的人以机会,他就是其中之一。

    未出国之前,张连毅就在紫光做汉字识别系统,出国后,他在美国办了一家公司,也做中文软件。他很愿意当典故告诉别人的是,自己的美国公司在开张第一天就赚了1000美金。这对于不懂编程却以软件赚钱的张连毅来说,自是得意之作。

    张连毅刚回国的时候,日子并不好过。从1999年下半年起,软件从销售体系到价格都进入了一个相对混乱的阶段,业内竞争激烈,再加上硬件厂商捆绑式的销售,软件厂商生存之路愈发艰难。

    张连毅找到的机遇是与联想、惠普、恒升等大的硬件厂商捆绑销售,借助硬件厂家的力量壮大自己,借机树立自己的品牌。目前,捷通与清华同方、联想集团、海信集团、IBM等近30家国内外著名厂商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同时在全国建立了40多家代理商,并进入了“连邦”、“赛乐氏”等国内知名的软件销售网。捷通的软件产品已开始迈出国门,进入了新加坡等国际市场。

    作为一个懂得利用人才的人才,张连毅深知企业内部的管理非常重要,他把从国外学到的先进管理引进到国内企业的管理。今年3月份,张连毅邀请曾任某跨国公司驻欧洲行销经理的一位美国朋友来北京,在捷通公司出任模拟经理,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一个岗位、一个岗位地跟班观察,一个员工、一个员工地交流观点,最后全体进行总结。捷通根据专家的意见,进行了组织结构的调整,规章制度的完善。

    张连毅先是对自己苛刻——工资定得很低,日程排得很满。其后就是对员工严格。在这里,公司的资源得到了最充分合理地利用。你看不到计算机是闲置的;就连两毛钱一张的名片、宣传单,都不允许轻易浪费。每个人都应该十分清楚这一个小时自己干了什么。

    为适应网络时代的高速发展,抓住市场机遇,捷通公司迅速提出“攥紧拳头、全力出击”的指导思想,制定了围绕其汉字语音转换核心技术的发展战略。在应用软件方面,利用捷通技术研究开发适用于办公、教学、娱乐等会“说话”的软件,并与广大PC厂商等进行技术转让等合作,抢占语音合成市场。

    捷通文语转换技术独有的小音库使其向嵌入式操作系统移植成为可能。是捷通最先提出将文语转换技术应用于掌上电脑、WAP手机、信息家电中,打破这些产品本身的发展瓶颈,并率先成功实现在联想、海信、蓝德等掌上电脑的应用。捷通汉语文语转换系统在掌上电脑上的应用荣获2000年中关村电脑节十大IT创新产品奖。

    张连毅就是借着对人才的利用,创造出如日中天的应用软件领域,为捷通展现了巨大商机。合理利用人才和他们的技术,等于是抓住了企业发展的机遇。在这方面,山东东阿阿胶集团做得也不差。

    近年来,山东东阿阿胶集团将目光瞄准了社会科技资源,到高校、科研院所借人才买技术,由企业出题目,出资金,对方出技术,协同攻关,走出一条巧借社会科技资源壮大自身的道路。

    通过这些年的合作,他们冲出传统落后工艺技术的泥泞沼泽,先后赋予阿胶生产空调制冷、微机控制、激光喷码、离心分离、自动化等一项项新工艺新技术和知识产权,获得了23项省部级科技成果,15项国家专利,一直领导着阿胶生产技术的新潮流。如今在东阿阿胶,制胶工人就像科研人员一样,坐在中央控制室电脑前,看看屏幕,敲敲键盘,优质半成品阿胶就生产出来了,一天的阿胶产量和比建厂初期一年的产量还多1.67倍,人均利税是70年代初期全厂利税总额的5.8倍。

    他们还把从母公司的技术创新延伸到重组企业的技术创新。在重组企业聊城阿华制药厂,他们与有关部门联合开发成功了6种药用辅料新产品,其中与浙江大学联合开发的澎速王崩解性能好,质量达到美国、英国药典标准,PHl01、PHl02两种高技术含量的微晶纤维素新产品达到美国药典标准,替代进口成为西安杨森、上海先灵葆雅公司、哈医药集团等十几家合资或国有制药大厂家的定点原料产品,现已出口到4个国家,昔日亏损700多万元的烂摊子,不到一年的时间扭亏为盈,去年实现利税108.63万元。

    东阿阿胶集团依托社会科技资源还敢于涉足高科技产业基因工程药物。1995年他们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选择了一个基因工程开发项目——佳林豪(国际通用名称“人促红细胞生成素”)。当时,这个替代输血用于肾性贫血及多种贫血治疗的高精尖产品,仅有美、日、法几个发达国家生产,国内完全依赖高价进口。一个传统中药厂要搞生物工程药,其难度可想而知,他们通过联合攻关不仅出色完成了这个国家科委圈定的国家“九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取得了“四个一次”(一次通过药品生产许可证验收,一次投料上罐成功无污染,一次通过产品合格检测,一次通过CMP认证)的奇迹,而且还通过培训和攻关实践锻炼带出自己的技术人员,这些人经过第二轮攻关已使佳林豪的细胞表达量提高了10倍,纯化率提高了15%,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他们并已掌握了不少生物研究所尚未掌握的细胞克隆技术。

    东阿阿胶人依托社会科技资源已从起初的买技术、买产品、联合攻关发展到在科研院所里安营扎寨与其共建科研院所。去年他们分别与山东省医科院和华东理工大学联合在上海和济南建立了上海阿华生物工程研究所和山东阿华生物技术研究所,由厂方提供厂房、仪器、设备和科研经费,院校提供技术、产品以及人员培训、国际生物技术发展趋势跟踪调研等有关服务,博士生导师、教授级的人才为他们的生物技术研发挑大梁唱主角,两个研究所分别负责上游技术产品研发和产品中试和生产工艺技术研究,与他们公司的生产基地、营销网络构成了完整的基因工程产业链。

    三、良好的形象能吸引机遇

    很多人向往着日后能有个锦绣前程。但是,他们没有正确的思想作指导,终日幻想着,眼巴巴地期待着成功的机会会从天而降,从而给生活带来一个戏剧性的转变。

    这些人想入非非,编造着种种以自己为模特的美妙故事。

    男主人公在工作中奋斗不懈,几年来,准时上班,没有与别人发生纠纷,等等。

    遗憾的是,直到现在竟没有人发现他的真正价值,因为他穿衣、吃饭、聊天,盯着手表看时间,还拿公司的邮票发私信,就像其他职员一样,没有什么特征,难以把他和别人区别开来。

    其实,他与一般人是“截然不同”的。他具有成功者的一切品质:勇气、韧性、洞察力、想像力,等等。一旦机遇到来,他会以聪明绝顶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这些品质,比如,他可能:

    力挽狂澜,为公司挽回将要失去的最大的利润;

    或者出奇制胜,为公司赢得最好的主顾,而这些主顾正是公司和它的竞争对手追逐的重要对象。

    或者妙手回春,把公司混乱不堪的财务体制,整顿并管理得有条不紊,使公司避免了一场破产的灭顶之灾。

    本部门的主管和经理将为他的这些非凡成就赞叹不已。当然,为使这个故事的情节顺利展开,还需要一个配角,即公司的一个主要领导人——公正的、万能的上帝,他一挥魔杖,我们的主人公的全部梦想便都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于是,一夜之间,我们的主人公一跃而起,成为有国际影响的企业巨头和新闻人物,从纽约到香港无人不知。他身穿高雅的卡里·格兰特便服,谈吐潇洒,像格里戈里·派克一样富有感情和力量,而处理各种棘手问题时,又像杰克·莱蒙一样轻松自如,不费吹灰之力……

    这个美妙的故事不无幽默感,如果不谈它的悲剧性的结局的话。许多人直到咽气的时候,还在期待上司那根神奇的魔杖。他们从未想到,正是他们自己放弃了使自己成功的机会。因为,他们至死也没有朝着自我完善的方向迈出重要的第一步。

    而相反,在经营企业的真实世界里,没有人能在一夜之间彻底改变自己的习性,而变得面目一新。要迅速赢得一个好声誉是不可能的,评价的形成是缓慢的;而一旦形成,就会像混凝土塑像一样坚固。因此,对于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来说,应该尽早克服自己的缺陷,培养作为成功者必不可少的品质。如果你还没有打算在同事中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的话,就必须立即开始,并使你的一生融合在这一形象之中。

    那么,应该首先给谁留下良好印象呢?第一个脱口而出的答案是:顶头上司,以及这一领导阶层以上的人物。然而,这是一个严重的失策,是目光短浅的表现。因为一个人的声誉,必须从底层开始,然后再逐步发展。远在领导部门有意要提升你之前,你的同事们已经通过对你的评价,播下了好的或坏的舆论种子。一个普通的打字秘书,一个邮寄办事员,或者一个办公桌与你相关的职员,都可能是第一个了解你的品质,并为你播下舆论种子的人。从此,你的声誉便缓慢,而又不可阻挡地传播开来,就像投入池塘里的石子所引起的涟漪一样。

    所以,你想要获得机会,就要在人们心目中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否则,你将会发现,无论何时,只要一出现有利于你的机会,你周围的同事都将在你前进的道路上筑起路障。比如,你刚提出一个好的建议或实施方案,人们就倾向于贬低它,说不希望再看到这种荒谬离奇的东西。你如果被提名为较高职务的候选人,同事们对你的评价,将会使成为事实的可能性大打折扣,甚至会使你失去这个机会。相反,如果你在同事中留有良好的印象,他们会认为你是一个条件合格的人。

    同事们将会帮助这种人:他具有领导者的品质,作出了一般人不愿作出的牺牲。在一个企业中,任何一个身体健康、智力健全的职员,只要他乐意作出必要的牺牲,他就可能获得成功的机会。

    牺牲,是取得一切物质和精神成就的关键。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伟大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律师、医生、哲学家或企业家,你就必须首先要为达到这一目的而牺牲其他一些东西。比如,你得放弃许多个人生活享乐,以便把时间集中在学习和研究上。而最大的牺牲是要求有志者严格地自我约束。他必须学会控制自己,抑制自己的欲望,控制自己的情感,凡事都应节制、适度。

    一个有雄心成为成功者的人,应该竭力为自己树立这样的形象。他完成任何任务,都比别人对他的期望更为出色。在任何环境下,在任何时候,他都可以担任某些特别重要的工作。

    这当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而且往往不能立竿见影。对有志者来说,他的目标是在企业中积极进取,而进取的路就是为树立这样一个形象而奋斗:坚持不懈、勤奋努力,不仅能把工作做好,而且尽可能做得完美出色。借用大学评分制度的术语来说,那他就得在做任何一件工作时,都奋力拼搏,使成绩达到满分——优。

    为此,出色的工作显然要有一个独创性的工作方法。大量的工作之所以平庸,就是因为方法平庸,换句话说,是一种尽人皆知的方法。用尽人皆知的方法行事,是做不出优异成绩的。

    要成为企业工作中的优胜者,其方法之一,就是判断和学习那些成功的领导者,看看他们是怎样细致地工作的。例如,当一个企业的某个部门出现麻烦并陷入困境时,他们是如何着手解决的。这样,就能学会处理实际问题的技巧,他的企业管理知识也会不断地得到深化。

    总之,必须牢记我们的首要目的,为了在企业中获得成功机会,我们必须像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那样思考,那样行动。我们最好的开端,就是培养优秀企业家应有的品质,并使之成为习惯。

    四、不放弃就能抓住机会

    机遇是一个美丽而性情古怪的天使,她倏尔降临在你身边,如果你稍有不慎,她又将翩然而去,不管你怎样扼腕叹息,她却从此杏无音讯,不再复返了。

    在商业活动中,时机的把握甚至完全可以决定你是否有所建树,抓住每一个致富的机会,哪怕那种机会只有万分之一。

    拿破仑·希尔告诉我们,机遇与我们的事业休戚相关。20世纪的美国人也有一句俗谚:“通往失败的路上,处处是错失了的机会。坐待幸运从前门进来的人,往往忽略了从后窗进入的机会。”

    你曾在爽朗的秋天,在小溪旁散过步吗?溪流上有很多随波逐流的落叶。有的匆匆而过,很快就看不见了,靠近河岸的落叶,却慢慢地飘荡着;有的被卷入漩涡里;有的飘到静水处,动也不动。

    人生就像流水,有的在一个地方打转转,有的乘着急流往下游奔驰。你乘着这道流水,也许就在岸边优哉游哉,好几年才移动那么一点点,甚至完全静止不动。

    随波逐流的落叶,只有听天由命,是无可奈何的。它的前途,完全由风向与流水片面决定。然而,你却可以自己决定前途,不必老呆在静止不动的静水处。你可以向流水中央游去,乘着急流,去寻找大好的新机会,你所需要的,就是用自己的力量向着急流游去。

    这话说来简单,实行却难。诚然,急流处似乎一切都很好,然而,你是不是能够游到中心处,就没有一定的保障了;因此,你必将有前途渺茫之感。怎么办呢?抑或偏要到这安全的狭小天地呢?

    这个游不游的问题,是每一个人在一生中总会碰到的,这时候,如果有自信心的人,必将挺身接受考验,毅然跳进未知的世界中,向中心处游去。他们知道,只要肯冒险,必定可学到新的经验。懦弱的人、怕变化的人,只好躲在原来的安全地方,眼巴巴望着别人乘着急流往前直奔。

    美国但维尔地方的百货业巨子约翰·甘布士就是一个敢于冒险,善于冒险,最终乘着急流欢快地往下游驰去的勇敢者。其实约翰·甘布士的经验之谈极其简单:

    “不放弃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

    有不少聪明人对此是不屑一顾的,其理由是:第一,希望微小的机会,实现的可能性不大;第二,如果去追求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倒不如买一张奖券碰碰运气;第三,根据以上两点,只有傻瓜才会相信万分之一的机会。

    约翰·甘布士的看法却不同。

    有一次,甘布士要乘火车去纽约,但事先没有订妥车票,这时,恰值圣诞前夕,到纽约去度假的人很多,因此,火车票很难购到。

    甘布士夫人打电话去火车站询问:是否还可以买到这一次的车票?车站的答复是:全部车票都已售光。不过,假如不怕麻烦的话,可以带着行李到车站碰碰运气,看是否有人临时退票。

    车站反复强调了一句,这种机会或许只有万分之一。

    甘布士欣然提了行李,赶到车站去,就如同已经买到了车票一样。

    夫人关怀备至地问道:“约翰,要是你到了车站买不到车票怎么办呢?”

    他不以为然地答道:“那没有关系,我就好比拿着行李去散了一趟步。”

    甘布士到了车站等了许久,退票的人仍然没有出现,乘客们都川流不息地向月台涌去了。

    但甘布士没有像别人那样急于回走,而是耐心地等待着。

    大约距开车时间还有5分钟的时候,一个女人匆忙地赶来退票,因为她的女儿病得很严重,她被迫改坐以后的车次。

    甘布士买下那张车票,搭上了去纽约的火车。

    到了纽约,他在酒店里洗过澡,躺在床上给他太太打了一个长途电话。

    在电话里,他轻松地说:

    “亲爱的,我抓住那只有万分之一的机会了,因为我相信一个不怕吃亏的笨蛋才是真正的聪明人。”

    有一次,但维尔地方经济萧条,不少工厂和商店纷纷倒闭,被迫贱价抛售自己堆积如山的存货,价钱低到1美金可以买到100双袜子。

    那时,约翰·甘布士还是一家织造厂的小技师。他马上把自己积蓄的钱用于收购低价货物,人们见到他这股傻劲,都公然嘲笑他是个蠢才!

    约翰·甘布士对别人的嘲笑漠然置之,依旧收购各工厂和抛售的货物,并租了一个很大的货仓来贮货。

    他妻子劝说他,不要把这些别人廉价抛售的东西购入,因为他们历年积蓄下来的钱数量有限,而且是准备用作子女教养费的。如果此举血本无归,那么,后果便将不堪设想。

    对于妻子忧心忡忡的劝告,甘布士笑过后又安慰她道:

    “3个月以后,我们就可以靠这些廉价货物发大财。”

    甘布士的话似乎根本无法兑现。

    过了10多天后,那些工厂贱价抛售也找不到买主了,便把所有存货用车运走烧掉,以此稳定市场上的物价。

    太太看到别人已经在焚烧货物,不由得焦急万分,抱怨起甘布士。对于妻子的抱怨,甘布士一言不发。

    终于,美国政府采取了紧急行动,稳定了但维尔地方的物价,并且大力支持那里的厂商复业。

    这时,但维尔地方因焚烧的货物过多,存货欠缺,物价一天天飞涨。约翰·甘布士马上把自己库存的大量货物抛售出去,一来赚了一大笔钱,二来使市场物价得以稳定,不致暴涨不断。

    在他决定抛售货物时,他妻子又劝告他暂时不忙把货物出售,因为物价还在一天一天飞涨。

    他平静地说:

    “是抛售的时候了,再拖延一段时间,就会后悔莫及。”

    果然,甘布士的存货刚刚售完,物价便跌了下来。他的妻子对他的远见钦佩不已。

    后来,甘布士用这笔赚来的钱,开设了5家百货商店,业务也十分发达。

    如今,甘布士已是全美举足轻重的商业巨子了,他在一封给青年人的公开信中诚恳地说道:

    “亲爱的朋友,我认为你们应该重视那万分之一的机会,因为它将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有人说,这种做法是傻子行径,比买奖券的希望还渺茫。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因为开奖券是由别人主持,丝毫不由你主观努力;但这种万分之一的机会,却完全是靠你自己的主观努力去完成。”

    不过,同时你们也得注意,要想把握这万分之一的机会,必须具备一些必须的条件:

    (1)目光长远。鼠目寸光是不行的,不能看见树叶,就忽略了整片森林。

    (2)必须锲而不舍。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信心是无济于事的。

    假如这些条件你都具备了,那么,有一天你将成为百万富翁,只要你去付诸行动。

    要在商业活动中有所作为,仅靠一味的盲目蛮干是收效甚微的。

    投机,看准时机并把握它,将它变成现实的财富,才是成功企业家的明智选择。

    五、运筹帏幄就能抓住机会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是一个浅显而深刻的道理。

    在商业活动中,如果你能在时机来临之前就识别它,在它溜走之前就采取行动,那么,幸运之神就降临了。

    商场上的幸运和倒霉往往与利用时机有关,有些人在时机失去之后才顿足扼腕,那么,他便注定只是一个十足的倒霉蛋。而有些人明白时机稍纵即逝。因而能及时把握,所以,他的一生都仿佛一帆风顺,心想事成。

    1865年,美国南北战争宣告结束。北方工业资产阶级战胜了南方种植园主,但林肯总统被刺身亡。

    全美国沉浸在欢乐与悲痛之中,既为统一美国的胜利而欢欣鼓舞,又因失去了一位可敬的总统而无限悲恸。

    后来的美国钢铁巨头卡耐基却看到了另一面。

    他预料到,战争结束之后,经济复苏必然降临,经济建设对于钢铁的需求量便会与日俱增。

    于是,他义无反顾地辞去铁路部门报酬优厚的工作,合并由他主持的两大钢铁公司——都市钢铁公司和独眼巨人钢铁公司,创立了联合制铁公司。

    同时,卡耐基让弟弟汤姆创立匹兹堡火车头制造公司和经营苏必略铁矿。

    上天赋予了卡耐基绝好的机会。

    美国击败了墨西哥,夺取了加利福尼亚州,决定在那里建造一条铁路,同时,美国规划修建横贯大陆的铁路。

    几乎没有什么投资比铁路更加赚钱了。

    联邦政府与议会首先核准联合太平洋铁路,再以它所建造的铁路为中心线,核准另外三条横贯大陆的铁路线。

    一条是从苏必略湖,横穿明尼苏达,经过位于加拿大国界附近的蒙达拿西南部,再横过洛基山脉,到达俄勒岗的北太平洋铁路。第二条是以密西西比河的北奥尔巴港为起点,横越过得克萨斯州,经墨西哥边界城市埃尔帕索到达洛杉矶,再从这里进入旧金山的南太平洋铁路。第三条是由坎萨斯州溯阿色河,再越过科罗拉多河到达圣地亚哥的圣大菲。

    但一切远非如此简单;纵横交错的各种相连的铁路建设申请纷纷提出,竟达数十条之多,美洲大陆的铁路革命时代即将来临。

    “美洲大陆现在是铁路时代、钢铁时代,需要建造铁路、火车头和钢轨,钢铁是一本万利的。”卡耐基这么思索。

    不久,卡耐基向钢铁发起进攻。

    在联合制铁厂里,矗立起一座22.5米高的熔矿炉,这是当时世界最大的熔矿炉,对它的建造,投资者都感到提心吊胆,生怕将本赔进去后根本不能获利。

    但卡耐基的努力让这些担心成为杞人忧天,他聘请化学专家驻厂,检验买进的矿石、灰石和焦炭的品质,使产品、零件及原材料的检测系统化。

    在当时,从原料的购入到产品的卖出,往往显得很混乱,直到结帐时才知道盈亏状况,完全不存在什么科学的经营方式。卡耐基在经营方式上大力整顿,贯彻了各层次职责分明的高效率的概念,使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了。

    同时,卡耐基买下了英国道兹工程师“兄弟钢铁制造”专利,又买下了“焦炭洗涤还原法”的专利。

    他这一做法不乏先见之明,否则,卡耐基的钢铁事业就会在不久的大萧条中成为牺牲品。

    1873年,经济大萧条的境况不期而至。

    银行倒闭、证券交易所关门,各地的铁路工程支付款突然被中断,现场施工戛然而止,铁矿山及煤山相继歇业,匹兹堡的炉火也熄灭了。

    卡耐基断言:

    “只有在经济萧条的年代,才能以便宜的价格买到钢铁厂的建材,工资也相应便宜。其他钢铁公司相继倒闭,向钢铁挑战的东部企业家也已鸣金收兵。这正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绝不可以失之交臂。”

    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卡耐基却反常人之道,打算建造一座钢铁制造厂。

    他走进股东摩根的办公室,谈出了自己的新打算:

    “我计划进行一个百万元规模的投资,建贝亚默式5吨转炉两座,旋转炉一座,再加上亚门斯式5吨熔炉两座……”

    “那么,工厂的生产能力会怎样呢?”摩根问道。

    “1875年1月开始工作,钢轨年产量将达到3万吨,每吨制造成本大约69万……”

    “现在钢轨的平均成本大约是110万元,新设备投资额是100万元,第一年的收益就相当于成本……”

    “比股票投资还赢利。”卡耐基补充了一句。

    股东们同意发行公司债券。

    工程进度比预定的时间稍为落后。1875年8月6日,卡耐基收到第一个订单,2000支钢轨。熔炉点燃了。

    每吨钢轨的制成劳务费是8.26元,原料40.86元,石灰石和燃料费是6.31元,专利费1.17元,总成本不过才56.6元。

    这比原先的预计便宜多了。卡耐基兴奋不已。

    1881年,卡耐基与焦炭大王费里克达成协议,双方投资组建F·C佛里克焦炭公司,各持一半股份。

    同年,卡耐基以他自己三家制铁企业为主体,联合许多小焦炭公司,成立了卡耐基公司。

    卡耐基兄弟的钢铁产量居全美的1/7,正逐步向垄断型企业迈进。

    1890年,卡耐基兄弟吞并了狄克仙钢铁公司之后,一举将资金增到2500万美元,公司名称也变为卡耐基钢铁公司。不久之后,又更名为US钢铁企业集团。

    卡耐基的成功则与他善于抓住有利时机休戚相关。

    有人把机遇称为运气,不管称谓如何,都有一点是绝对的,善于利用机遇比怨天尤人更为有益。

    六、见缝插针就能抓住机会

    许多人抱怨没有机会,他们说:他们之所以失败,是因为没有机会。拿破仑·希尔指出,机会到处都有,就看你是否抓得住。

    机会无处不在,就看你是否抓得住。那么如何抓住机会呢?拿破仑·希尔认为,抓住机会即见缝插针,匡救一篑。

    “见缝插针”的实质就是抓住时机,尽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采取行动,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把“缝”看作是一种机遇的话,“见缝”则是要善于发现机遇,捕捉机遇,然后不失时机地“插针”,充分利用机遇,实施自己的宏伟蓝图。在商业领域里“见缝插针”一直是许多精明人信奉的生意经。

    “匡救一篑”的意思是,探求别人功亏之因,寻求“一篑”,深入开掘,锲而不舍,进而获得九仞之效。“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九仞高的山,就差那么一筐土而不能完成,不能不令人深感遗憾。企业家在纵横交错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由于人力或物力上的种种原因,而这“一篑”之亏,往往又会给智者带来一篑之计,就是匡正和挽救他人的失误,而获得创造性机会的谋略。

    阿曼德·哈默的成功之道即“见缝插针”,“匡救一篑”。

    阿曼德·哈默于1898年5月21日生于美国纽约的布朗克斯,他的祖上是俄国犹太人,曾以造船为生,后因经济拮据,大约于1875年移居美国。他的父亲是个医生,兼做医药买卖。哈默是三个兄弟中最不听话但又最富于创造精神的一个。就在哈默16岁的那年,他看中了一辆正在拍卖的双座敞蓬旧车,但标价却高达185美元,这个数字对哈默来说是惊人的。尽管如此,他仍然抓住机遇不放,还是向在药店售货的哥哥哈里借款,买下了这辆车,并用它为一家商店运送糖果。两周以后,哈默不仅按时如数还清了哥哥的钱,自己还剩下了一辆车。哈默的这第一笔交易与后来相比起来根本不算什么,但当时对他来说却属“巨额交易”,在这笔交易中,哈默考察了自己的竞争能力和独立赚钱的本领。

    1921年8月,阿曼德·哈默在经过漫长旅途之后,风尘仆仆地抵达莫斯科。哈默在苏联的考察中发现,这个国家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但人们却饿着肚子,为什么不出口各种矿产品去换回粮食呢?哈默直接向列宁提出建议,并很快得到了列宁肯定的答复,于是,哈默取得了在西伯利亚地区开采石棉矿的许可证,从而成为布尔什维克苏联第一个取得矿山开采权的外国人,美苏之间的易货贸易也由此开始。哈默通过他后来在莫斯科建立的美国联合公司,沟通着30多家美国公司同苏联做生意。一个偶然的发现,使哈默又萌生在苏联办铅笔厂的念头。有一天,他顺便走进一家文具店想买支铅笔,但商店里只有每支铅笔售价高达26美分的德国货,而且存货有限。哈默清楚地知道,同样的铅笔在美国只需3美分。于是,他拿着铅笔去见苏联主管工业的人民委员克拉辛说:“您的政府已经制订了政策要求每个公民都得会读书和写字,而没有铅笔怎么办呢?我想获得生产铅笔执照。”克拉辛答应了他的要求。于是,他以高薪从德国聘来技术人员,从荷兰引进机器设备,在莫斯科办起了铅笔厂。到1926年,他生产的铅笔不仅满足了苏联全国的需要,而且出口到土耳其、英国、中国等十几个国家,哈默从中获得了百万美元以上的利润。

    20世纪30年代,哈默从苏返美时,美国正处在经济萧条时期,所有企业家都在为保存自己而努力,而哈默却在寻找新的机会和市场。那时,罗斯福正在竞选总统,他听说只要罗斯福登上总统宝座,1919年通过的禁酒令就会被废除,以缓解全国对啤酒和威士忌的渴望。随着产酒高潮的到来,酒桶的需求量将会空前增加,而市场却没有酒桶。于是,他不失时机地从苏联订购了几船桶板木,在新泽西州建了一座现代化的酒桶厂。当禁酒令废除之日,他的酒桶正从生产线上滚滚而出,被各酒厂高价抢购一空。继而他又干上酿酒生意,他生产的丹特牌威士忌酒以其物美价廉而享誉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其间,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吃牛肉的人越来越多,优质牛肉在市场上很难见到,哈默又是“见缝插针”,迅速筹资在自己的庄园“幻影岛”上办起了一个养牛场,他用了10万美元的高价买下了本世纪最好的一头公牛“埃里克王子”。“埃里克王子”像棵摇钱树,为哈默赚了几百万美元,而哈默也从此由门外汉变为牧场行业公认的领袖人物。

    哈默自从1956年接管了经营不善、当时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加里福尼亚的西方石油公司之后,开始热衷于石油开发事业。石油业的风险相当大,到哪里去才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呢?哈默的诀窍不同常人,甚至有些怪僻,他专门在别人认为找不到油的地方去找油。

    当时,有一家叫德士古的石油公司,曾在旧金山以东的河谷里寻找过天然气,钻头一直钻到5600英尺,仍然见不到天然气的踪影。这个公司的决策者认为耗资太多,如果再深钻下去很可能是徒劳无功,难以自拔,便匆匆鸣金收兵,并宣判了此井的“死刑”。哈默得知这一消息后,便立即和有关专家进行实地考察,经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哈默以30%的风险系数,70%的成功概率,带着妻子和公司的董事们来到这里,在“死刑”的枯井上又架起了钻机。继续深探,结果在原有基础上,又钻进3000英尺时,果然天然气喷薄而出。这就是见缝插针,匡救一篑的威力。

    后来,哈默又成功地运用了这个威力无穷的原理,他听说举世闻名的埃索石油公司和壳牌石油公司,在非洲的利比亚由于探油未成功而扔下不少废井,便带领大队人马开往非洲,以“愿意从利润中抽出5%供利比亚发展农业和在国王的家乡(沙漠地带)寻找水源”的投资条件,租借了两块别人抛弃的土地,很快又打出了九口自喷油井。

    西方石油公司在哈默的领导下,经过20几年的努力,已经成为一个业务遍及世界各大洲的多种经营的跨国公司,哈默本人也成为享誉全球的企业巨子。

    由此可见,运用“见缝插针”之计的关键在于“缝”,也就是机遇。然而机遇并不是单纯的幸运,它往往潜藏于平凡的现象背后,被表面现象所掩盖,具有隐藏性。所以,一般人难以觉察到机遇的存在。只有精明的人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抓住被人们忽略了的潜在机遇,在人们忽视的“缝隙”中穿插自如。

    所以“见缝插针”作为经商谋利的一条妙计,它的运用是与机遇的探求、获得和采取行动分不开的。

    首先,要善于发现和识别机遇。任何机遇都来自环境的变化,隐藏于现象的背后,并具有偶然、瞬时的色彩。要想发现它、认识它,就需要经营者具有灵活的头脑和敏锐的观察力。所以,经营者要时时注意到自己周围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细心观察市场动向,认真思考政治动荡带给经济的巨大影响,其目的就是寻找机遇,找到“缝”之所在。

    其次,要善于“插针”。一旦发现机遇,就必须抓紧时间,马上采取行动,把“针”插到“缝”里去,才不至于贻误时机。如果犹豫、观望,机遇就会悄然流逝,后悔莫及。

    再次,要见机行事,随机应变。“见缝插针”的成败关键在于,“见缝插针”者能否做到这一点。当好机会出现在眼前时,要敢于扭转航向,见风使舵。当坏的消息传到时,要敢于甩手抛弃,舍末逐本,分清主次。无论办什么事,不灵活、墨守成规,或随波逐流,肯定不会有大的成就。

    运用“匡救一篑”之计的关键,是要把握别人的失败中有无“一篑”可取:倘无“一篑”之隐,而又盲目为之,势必会重蹈覆辙,徒劳无益。错误和失败都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从中“匡救一篑”,首先就要对他人的失败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筛选,找寻“一篑”的可能性。总的来说,失败中所孕育着的“一篑”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有人对某事已有探索,因无效果而停止,此事仍处在无结论之中;二是客观条件的制约,无法继续深入进行,只好就此罢手;三是超过预定的目标和常规的可能,无法深入进行;四是认识上的偏差导致错误的结果。

    因此,对于企业家来说,成功的过程当然允许失败。失败乃成功之母,从这种意义上说,失败与成功同样有价值。而善于在别人失败的基础上获得成功,更是智者之智。“功亏一篑”往往出自毅力不足,心理承受力超过限度,思维角度偏移,产生了错误的判断,或者因外部环境的急剧恶化等。只要能够准确地把握他人失败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施之科学的“一篑”,事半功倍的“九仞”之效就一定会幸运地降临。

    七、当机立断才能抓住机遇

    成功的企业家能够赚得大钱,并不只是在于他们掌握了多少的经济理论,也不仅仅在于他们有多大的胆识,主要是基于他们善于行动,一旦发现机会,往往能够抓住。

    聪明的企业家并不仅仅把眼光投向无法预测的未来。也不只是把视线局限于现在,他们似乎具有一套“立体式”的解决办法,善于从过去寻找商机。

    将机会转化为财富,关键是要拿出自己的特色,独树一帜,千万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要看到别人做什么就一窝蜂地拥上去。成功者之所以有大作为、大收获,就是因为眼光独到,善搞有特色的创意,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步步领先别人,才能做到耸立于众人之上。如果老是步别人后尘,那就会什么都得不到了。

    1988年,李晓华在读报时看到这样一则新闻,说中国生产的101毛发再生精在日本价格一路上扬。他凭着敏锐的直觉判断,这是机会。他知道要是能取得“101毛发再生精”在日本的销售代理权,肯定能赚一大笔钱。

    李晓华用最短的时间和“101毛发再生精”的发明者结成了好朋友,顺利地得到了再生精在日本的营销权。做别人没做的事,李晓华这一招可谓准且狠。

    生意场上就是这样,“一山容不下二虎”,你抓不住这个机会,肯定会被别人抓去;而你一旦抓住了机会,财源就会滚滚而来,别人只能瞪眼看你发财了。

    李晓华就是走准了这一步。他垄断了“101毛发再生精”在日本的代理权后,以10美元一瓶的价格进货,转手以70多美元的价格销售,仍然供不应求,真可谓是一本万利。李晓华因此也成了全日本人的知名人物。

    这个机会,带给李晓华的不仅仅是大笔的钞票,更重要的是他事业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机会能够转化成财富。在很多时候,成功的企业家总是从逆境中奋起,由逆境中抓住机遇,为成功创立机遇。市场竞争的法则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能由自己来适应市场,而不是让市场来适应你。

    “小霸王”学习机的前身是单纯的游戏机,它的诞生其实就是源于一场危机和挑战。令人佩服的就是厂家能够善于通过逆境,创造出机遇,做到趋利避害,把危机转化为机遇,让产品更上一个新台阶。

    段永平在接管中山市日华电子厂后,由生产大型游戏机转向生产家用电视游戏机,并给游戏机命名为“小霸王”,创出了一个响亮的名牌产品,使原本濒临破产的工厂起死回生。

    1993年,段永平和他的“小霸王”游戏机面临着一次严峻的挑战。当时,报纸上开始成篇累牍地报道游戏机对少年儿童所造成的负面作用:容易上瘾,视力减弱、沉湎于游戏,等等。甚至还有家长写信给报社,批评游戏机让孩子没有了学习的时间,造成成绩下降……

    一时之间,段水平感到了危机,但他开始主动出击,开发新产品以适应消费者的需求。他从全国各地招聘计算机人才,积极研制新产品。经过众人不懈的努力,第一代小霸王电脑学习机终于横空出世了。

    学习机增加了一个计算机键盘和一个电脑学习卡,并且买下了汉字输入法的“五笔字型”安装在学习机上。这样一来,孩子们就能够开始键盘练习、打字游戏,还可以进行音乐欣赏、学习中英文编辑和BASIC语言,而不再让孩子们沉迷于游戏之中。家长的后顾之忧解决了,学习机绝处逢生了。

    而且小霸王学习机在投放市场时,正赶上中国出现一股电脑热,从而使它走出一条超常规的发展道路:年产值成倍增长,从1992年产值为1亿元,而到1995年就达到了8亿元。

    危机成了机遇,逆境中也能奋起。如果段永平没有这种意识,恐怕到现在早已被淘汰出局了。因此,利用机遇为自己创造财富,在任何情况下都是适用的。

    在我们的一生中,总会有或多或少的机遇,好好利用它吧,让它为你创造出无穷无尽的财富!

    八、灵活变通才能抓住机遇

    成就大事业,跻身超级富豪之行列,不仅需要有非凡的才能,同样也需要有非凡的机会,在商场上,抓住机会,让人一夜暴富的例子数不胜数。

    商场如战场,往往是“一着不慎,满盘皆输”。看准机会并把握它,将它变成现实的财富,这是每一个梦想成功者最明智的选择。

    有印尼的“洛克菲勒”之称的林绍良,就是通过对时机的成功把握,让自己获得一本万利的。

    在20世纪40年代,林绍良还在靠出卖体力维持生活,成为百万富翁似乎是个海市蜃楼。可贵的是,林绍良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终于,他获得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当时爪哇生产的丁香烟远近闻名,每年所需丁香达2万吨,但是原料却远远供不应求。

    林绍良瞄准这个机遇,认为丁香生意大有可为,便开始贩卖丁香。

    当时,正值印度尼西亚抗击荷兰殖民者的独立战争时间,运输很困难。到盛产丁香所在地贩回原料,必须先将货物运到新加坡,再通过荷兰军队的封锁线,才能运回爪哇。

    林绍良利用自己与爪哇的印尼驻军军官较密切的关系,既为他们提供军需品,也为自己打通了交通运输渠道。财源开始滚滚而来,林绍良赚取了第一笔巨款,人生的梦想开始逐渐实现,为以后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你也许会说,是上天偏爱于他,赐良机于他。其实,当时看准丁香生意的肯定不止林绍良一个人,可以说机会是均等的。但由于很多人惧怕当时的战乱,以致与良机擦肩而过,徒留哀怨。

    有时候,机会就摆在那儿,但由于众多原因,前怕狼后怕虎,犹豫不决,以致机会从手中溜走,这样的事例难道还少吗?正是由于我们往往不敢相信自己也能凭机会而一夜暴富,对自己缺乏足够的信心,所以,在机会垂手可得时,也不敢想到利用机会,让自己成为大款。

    有过经商经历的人都常常感叹市场难以捉摸,“生意难做”,但是,看看那些成功的企业家们,他们似乎没有这种忧虑,因为他们总是敏锐地抓住时代性、行业性的机遇,抓住了大机会,使自己的产业不断扩大。一句话,就是因为抓住大机会,才使那些成功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

    有“东北电器大王”之称的孙峰是木兰电子集团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他一手创办的“木兰”集团遍布东北,有100多家连锁店,还在珠海、海南等地开办了灯饰城、电子城等。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就是得益于对信息的把握和利用。

    信息往往就是一个机会,孙峰非常明白这一点,其中蕴藏着无数商业良机。1987年,孙峰了解到,由于市场行销渠道不通,南方许多城市如广州、深圳等地生产的收录机过多,卖不出去,产品堆积在仓库里,许多厂商为此伤透了脑筋,造成资金积压,生产难以正常运转。

    与此同时,在东北的一些大城市里,收录机很稀缺,年轻人正热衷于交际舞和流行歌曲,收录机正供不应求。这一市场行情的发现,使得孙峰如获至宝,他觑准了这个机会,决心做一桩大生意。

    时间就是效率,时间就是金钱。孙峰立即投入大量资金,从广州、珠海等地大批购买收录机,运到沈阳,果然非常畅销。一年下来,销售额达到4000万元。此时的孙峰赢得了“收录机大王”的美誉。

    孙峰的事例启示我们,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里,发财的机遇并不是没有,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勇气和胆量,实现发财致富的梦想。

    或许你会说,那些大企业家是我们这些平凡人难以望其项背的。凭借机会让自己获得一本万利,终究还是如同镜中月,只能看得见而永远摸不着。

    其实,这种心态是最要不得的,还没有出马,就认为自己不行了,这是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实际上,平凡者同样可以有效运用手段,实现发大财的梦想。

    这儿有一个关于蛋卷冰淇淋的故事。

    哈姆威原是一个糕点小贩。1904年,世界博览会在美国举行,哈姆威被允许在会场外出售他的甜脆薄饼。在他的摊位旁边是一位卖冰淇淋的小贩。

    由于当时正值盛夏,天气炎热,使得卖冰淇淋的小贩的生意红火极了。但由于吃冰淇淋的人太多,盛装冰淇淋的小碟子不够使用,有很多顾客要等别人吃完退了碟子之后才能一享口福。

    哈姆威看到这种情况,灵机一动,把自己的薄饼卷起来,成为一个小圆锥形,把“锥子”倒过来,就可以装冰淇淋吃了。顾客们目睹这种情况,都纷纷用薄饼卷成的小筒子装冰淇淋,并觉得这样吃起来更具有一番风味。

    就这样,薄饼装冰淇淋受到了出人意料的欢迎,这也就是现在大家喜欢吃的蛋卷冰淇淋的雏形。哈姆威也因此发了一笔横财。

    从这里我们似乎应该能悟出点什么?上面的例子离我们的生活是这样的近,正好说明机会不分彼此,不分不小,只要你能善于把握和利用,无论你是商界大款,还是平民百姓,都可以因此而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

    聪明人总会在适当的时候采用灵活手段,根据时机的不同采用不同办法。被称作“船王”的包玉刚在刚开始自己的事业时,他父亲替他选定了房地产生意,这在当时来说应该是个很好的选择。因为,房地产生意还没有多少人投入,有着很不错的前景。可是,包玉刚却没有听从父亲的建议,他有着自己的打算和安排。

    包玉刚对香港岛的地理环境有很深的感受和认识,他想到:在这个背靠大陆,通航世界的自由港,还有什么比发展航运事业更有利呢?他决定试一试。

    包玉刚说服了父亲,买进了一艘3300吨的货船,他自己不懂开船,但懂得如何让别人去驾驶。最初,他将船租给某商人,租约到期后,正值1956年苏伊士运河关闭,引起运费高涨的时期,那个商人主动提出把租金提高一倍,要求继续租用该船。包玉刚了解到此人一贯从事投机事业,没有基本的货运合同,因此,断然拒绝再租船给他,而将船长期租给一家可靠的日本航运公司。

    此后,包玉刚利用得到的租金,继续购买旧船,并且长期租给货运公司使用。由于他经营思路对路,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他就拥有了7条船,以后生意越做越大,终于成为一代“船王”。

    包玉刚虽然一向经营航运生意,但后来由于形势变化,他适时而动,弃海登陆,开始从事当初他不愿意干的房地产生意。由于时机掌握得好,他成功地控制了在尖沙咀海旁的一大片黄金地带。

    在不同时期,借助不同机遇,是包玉刚屡屡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

    九、积极行动才能抓住机会

    机会不会从天而降,它需要你自己去创造和争取,即便机会真的会从天而降,如果你背着双手,一动不动,机会也会从你身边消失。

    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总是先有计划,再付出行动来实施。不要奢望有什么不劳而获的事情发生。

    有这样一个故事:

    许多年前,一位聪明的国王召集了一群聪明的臣子,给了他们一个任务:“我要你们编一本各时代的智慧录,好流传给子孙。”这些聪明人离开国王后,工作了一段很长的时间,最后完成了一本皇皇十二卷的巨作。国王看了以后说:“各位先生,我确信这是各时代的智慧结晶,然而,它太厚了,我怕人们不会读,把它浓缩一下吧。”这些聪明人又长期努力地工作,几经删减之后,完成了一卷书。然而,国王还是认为太长了,又命令他们再浓缩,这些聪明人把一卷书浓缩为一章,又浓缩为一页,然后减为一段,最后变为一句话。聪明地老国王看到这句话后,显得很得意。“各位先生,”他说,“这真是各时代智慧的结晶,并且各地的人一旦知道这个真理,我们大部分的问题就可能解决了。”

    这句话就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

    这则寓言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没有行动,你就抓不住机会。

    古时候有一个和尚,决定要到南海去,但他身无分文,况且路途遥远,交通又极不方便,但他没有被这些困难所困扰,他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到南海去。

    于是,他便沿途化缘,一步一步往南海的方向迈进。路过一个村庄化缘时,他碰到一个富和尚,富和尚便问他:“你化缘干什么?”

    穷和尚回答:“我要去南海!”

    富和尚不由哈哈大笑起来,“凭你也想到南海,我想到南海的念头已经好几年了,但还一直没有准备充分。像这样贫困的人,还没到南海,不是累死就是饿死了。还是找个寺庙安稳度日吧!”

    穷和尚不为所动,固执地说:“我迟早一定要赶到南海。”

    几年以后,穷和尚从南海返回,又到这个地方看望富和尚,这时富和尚却还在准备他的南海之行。

    要想抓住机会,必须积极地努力,积极地奋斗。成功者从来不等待,不拖延,也不会等到“有朝一日”再去行动,而是今天就动手去做。他们忙忙碌碌干好一天之后,第二天又接着去干,不断地努力、失败,直到成功。

    人们等待机会,他们究竟在等待些什么,有两种情况:

    (1)等待贵人扶持;

    (2)等待一切预备妥当。

    出门遇贵人,是值得庆幸的事。通常遇贵人是运气,是偶然的意外,可就偏偏有人误认为是必然;于是,什么也不干,只等贵人的出现,满以为靠他扶持一把,自己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出人头地了。

    这种等待贵人出现的心态,其实是希望不劳而获,吃免费的午餐,这种心态也成为不去努力苦干的借口,引导着自己越陷越深。

    如果我们细心想一想,不难发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这样一个真理:积极行动的人不一定会获得机会,但能够抓住机会的人一定付出了积极的行动。

    命运从来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要由自己去争取和改写,任何把希望寄托在他人或外界事物上的人,都不可能抓住机会。如果你和恋人吵架了,大打出手,闹得不亦乐乎,导致了两人暂时的分开,这时候,你会怎么做呢,是等待着恋人来向自己赔礼道歉,还是等待着上天能够帮你一把,把你的恋人重新安排回到你的身边呢?显然,这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的方法,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有很多人选择这样去做。最好的解决办法,当然是自己找一个合适的机会约恋人单独出来,向对方赔礼道歉一番,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唤起对方的理解,也唤回你们之间那份来之不易的感情。这样做,才是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才是自己去争取抓住机会。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面临求职的时候,是坐在家里“耐心等待”,还是积极主动去“踏破铁鞋”呢?不在自己的腿上下工夫,不靠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毛遂自荐,你只会错失良机,永远都得不到求职单位的青睐;然而,如果你坚持不懈地奋斗、寻觅、付出……也许有一天你脚下踩的就是一个金矿。

    有一位名叫西尔维亚的美国女孩,从她念大学开始,就一直梦寐以求地想当一名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她觉得自己具有这方面的才干,因为每当她和别人相处时,即使陌生人也愿意亲近她并和她畅谈,她知道怎样从别人的嘴里掏出心里话。她的朋友们称她是他们的“亲密的随身的精神医生”,她自己常说,只要有人愿意给我一个上电视的机会,我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成功。

    但是,她为自己的理想做了什么呢?其实什么也没做,她在等待奇迹出现,希望一下子就能当上节目主持人。

    西尔维亚不切实际地等待着,结果什么奇迹也没有发生,谁也不会请一个毫无经验的人去担任电视节目主持人,而且,节目的主管也没有兴趣跑到外面去搜寻天才,都是别人去找他们。

    另一位叫辛迪的女孩却实现了西尔维亚的理想,成为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辛迪并没有白白等待机会的出现,在大学毕业之后,她跑遍了洛杉矶的每一个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但是,每个地方的主管对她的答复都差不多:“不是有几年经验的人,我们不会雇佣。”

    但是,辛迪没有退缩,也没有等待机会,而是走出去寻找机会,她一连几个月仔细阅读广播电视方面的杂志,最后终于看到一则求职广告:北达科他州有一家很小的电视台招聘一名预报天气的女孩子。

    辛迪是加州人,不喜欢北方,但这一切都没有关系,她抓住了这个机会,动身来到了北达科他州。辛迪在那里工作了两年,最后终于有机会调回了洛杉矶的电视台,又过了五年,她终于得到提升,成为她梦寐以求的节目主持人。

    西尔维亚那种失败者的思维,和辛迪这种成功者的观点正好背道而驰。分歧点就是:西尔维亚在10年当中,一直停留在幻想上,坐等机会,期待时来运转,然而,时光却流失了。而辛迪则是采取了实际的积极的行动,首先,她充实了自己,然后,在北达科他州接受训练,接着,在洛杉矶积累了足够的经验,最后,完成了自己的理想。

    失败者谈起别人获得的成功,总会忿忿不平地说:“人家如何如何凭运气……赶上了好时光……”他们不采取行动,总是期待有一天他们会走运,他们把成功看作是降临在幸运儿头上的事情,失败者认为成功者的命运是一帆风顺的,而自己的命运全是倒霉,所以,既然幸运女神不肯照顾他们,他们除了怨天尤人以外,再也不会做什么了。

    善于抓住机会成功的人耽误不起这些时间,他们忙于解决问题,忙于勤奋工作,忙于把事情做好,忙于如何生气勃勃和乐观地对待一切。

    十、勇于创新就能抓住机遇

    搬家业也能赚大钱,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但日本确实有这么一家公司,它叫阿托搬家中心总公司。该公司创办于1977年,仅用了9年时间,年营业额就增加347倍,达到140多亿日元,并从一个地区性公司的小型企业,发展成在全国近40个城市拥有分公司或联营公司的大型企业。美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还争相购买它的搬家技术专利。阿托搬家中心的总经理叫夺田千代乃,由于经营上的成功,已成为日本服务业的明星,被评为日本最活跃的女企业家之一。

    夺田千代乃生于1947年,学生时代就颇有男孩的气质,曾经是以往只有男生才能参加的剑道部的成员,她从小就暗下决心,长大要与男人争高低。1968年,她与夺田寿男结婚,他们一起干起了当时比较赚钱的运输业。但好景不长,1973年发生的石油危机使运输业由盛转衰。为了生存,夺田夫妇日夜奔驰在公路上,少睡觉,多付出,但仍逃脱不了破产的厄运。

    正当夺田千代乃为今后生计发愁时,报纸上一条简短的消息引起她的注意。消息中说,日本关西地区每年搬家开支400亿日元,其中大阪市就有150亿日元。夺田千代乃产生这样一个念头:为什么不在这不引入注目的行业上试一试运气?她和丈夫商量后,就决定办一个搬家的专业公司。

    搬家的市场虽然相当大,但怎么能把成千上万分散的住户吸引过来呢?做广告可花不起钱呀!想来想去,她决定利用电话号码簿为自己做不花钱的广告,因为想搬家的人肯定会在电话簿上找运输公司的电话。她了解到日本的电话簿是按行业分类的,在同一行业内,企业的排列是以日语字母为序。所以,她就给自己的公司取名为“阿托搬家中心”,使它在同行业中名列首位,查找时很容易发现它。然后,千代乃又在电话局的空白号码中,选了一个又醒目又容易记的号码——0123。

    公司开张后,果然生意很红火,许多顾客都打电话提前预约。夺田千代乃经营之初对搬家技术就作过全面的了解,根据顾客的需要,她对搬家技术进行了一系列革新,另外开发出许多附带的服务项目。她抓住顾客珍惜家财和怕家财暴露于外的心理,设计了搬家专用车,把家用器具装在这种车上,既安全可靠,又不会为路人看见。针对日本城市住宅多是高层公寓,夺田千代乃专门设计了搬家专用吊车和集装箱,高层公寓居民搬家时,只要用吊车把集装箱送至窗前即可进行作业。此外,夺田千代乃的阿托搬家中心还提供与搬家有关的服务300多项。例如:日本人有一种传统习惯,因搬家难免会打扰左邻右舍,每逢搬家,都要给邻居送一些点心或面条,以表歉意。但是,往往因为忙乱而忘掉这一礼节。阿托搬家中心便可代顾客办理此事。它还为顾客提供消毒、清扫服务;代理因迁居而发生的变更户籍、改换电话、学生转学、报刊投递、结算账目等手续;还提供室内设计、代购用品、处理废弃物品、修理门窗家具、调试钢琴等服务。

    夺田千代乃的成功吸引了许多人步入搬家行业,他们纷纷模仿夺田千代乃的做法,为了在电话簿上占据显要位置,想出了许多千奇百怪的公司名称。为了迎接各种挑战,夺田千代乃将开发新的服务视为公司经营的最重要的课题。“不创新就要落伍!”她经常告诫公司的职员。千代乃认为,信息时代已经到来,要靠电视广告进行宣传。但电视广告费用很高,5秒钟就要2000万日元,如果达不到预期效果,一大笔资金就将付之东流。千代乃不惜重价尝试了电视广告,竟然收效显著,阿托搬家中心名声大振,营业额直线上升。

    以往搬家总是“行李未到,家人先到”,搬家总是留给人烦恼的回忆,夺田千代乃决心把它变成终身难忘的旅行。为此,她特地在欧洲最大的大轿车厂——德国的巴尔国际公司定做了一种名为“21世纪的梦”的搬家专用车。这种车长12米,宽;2.5米,高3.8米。前半部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是驾驶室,上层是一个可以容纳6人的豪华客厅,里面有舒适的沙发、婴儿专用摇篮,还装有电视机、立体组合音响装备、电冰箱、电子游戏机等设施。后半部才是装运行李家具的车厢,载重量为7吨。这种新型搬家专用车通过电视广告向日本全国展示后,各地的搬家预约蜂拥而至。特别是好奇心强的孩子们,他们指名要乘坐“21世纪的梦”搬家车。

    夺田千代乃十分重视自己公司的服务质量,把它作为增强与对手竞争的最重要手段之一。该公司每完成一宗搬家任务后,都要请顾客填写“完成证明书”,它的背面则是“赔偿请求书”。作业人员如果连续十次向公司交回“完成证明书”,夺田千代乃就亲自奖励给该员工1万日元;如果出现索赔事故或受到顾客批评,不但得不到奖金,还要被扣罚奖金。这种严格的业绩考核方法使公司员工都把提高服务质量与自己的切身利益紧密联系起来。阿托搬家中心以其优质服务和创新经营,才得以在日本赢得广大的市场。

    夺田千代乃和她的阿托搬家中心的斐然业绩证明,善于收集信息,勇于创新,从中发现商机。即使一些不引人注目的行业,抑或还有许多被人瞧不起的新行业,也能给你带来好运,创造出杰出的企业家,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奇迹。

    十一、注意细节就能抓住机遇

    中国有句俗语叫:不在一棵树上吊死。做任何事都要学会变通,成功因人而异,方法与角度千变万化,任你挑选。

    1850年,美国旧金山来了一大批淘金者。那时,这里已经是一个很热闹的地方,只见到处是熙熙攘攘、川流不息的人群。这些人大都衣衫褴褛,蓬头垢面,一副疲于奔命的样子。他们尽管种族不同、语言各异,但是满脑子里都在做着一个共同的美梦:淘金发财。

    自从美国西部发现了金矿,便掀起了“淘金热”,世界各地希望“一夜暴富”的人都向这里涌来。

    在这川流不息的人群中,有一个叫李威·施特劳斯的年轻人,他是德国的犹太人,抛弃了自己厌倦的家族世袭式的文职工作,跟着两位哥哥远渡重洋也赶到了美国来“发财”。

    就像今天贵州、四川等地的农民去广州、上海、北京等地打工一样,现实并非李威想像的那样:这里淘金的人多如牛毛,淘金不是一件好做的事情!

    他是一个比较实在的人,心里盘算,做生意或许比淘金更容易赚钱。这样他就开了一间卖日用品的小铺。

    从德国来到美国,一切都是新的——既新鲜,又是那样的生疏。要开好这个小店,他得向当地的美国商人学习做生意的窍门,学习他们的语言。犹太人做生意天赋极高,他们自从被赶出家园之后,在世界各地流浪很多年,就是靠他们高超的经商头脑,才在世界各地生存下来。因此,他们的基因里就有做生意的长处,李威也不例外。

    没过多久,他就成为一个地道的小商贩了。

    一次,有位来小店的淘金工人对李威说:“你的帆布很适合我们用。如果你用帆布做成裤子,更适合我们淘金工人用。我们现在穿的工装裤都是棉布做的,很快就磨破了。用帆布做成裤子一定很结实,又耐磨,又耐穿……”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一句话就把李威点醒了,他连忙取出一块帆布,领着这位淘金工人来到了裁缝店,让裁缝用帆布为这个工人赶制了一条短裤——这就是世界上第一条帆布工装裤。

    就是这种工装裤,后来演变成一种世界性的服装——李威牛仔裤。

    那位矿工拿着帆布短裤高高兴兴地走了。

    李威已经考虑成熟了:立即改做工装裤!

    成功人士的过人之处,就在于能紧紧抓住不为人知的细小的东西,做出惊人的成就。

    李威就是这样:帆布短裤一生产出来,就受到那些淘金工人的热烈欢迎!

    这种裤子的特点是结实、耐磨、穿着舒适

    大量的订货单如雪片似的飞来,李威一举成名。

    1853年,李威成立了“李威帆布工装裤公司”,大批量生产帆布工装裤,专以淘金者和牛仔为销售对象。

    顾客的要求就像上帝的旨意,否则,就会在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市场中失去优势,甚至一败涂地。

    李威对此是心知肚明的。从帆布工装裤上市的第一天起,他就没有停止过对自己产品进行改造的思考,哪怕是产品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他还是不断从生活中发现问题,产生更新的创意。

    他亲自到淘金现场,细心观察矿工的生活和工作特点,想方设法使自己的产品更能满足顾客的需求。为了让矿工免受蚊叮虫咬,他将短裤改为长裤;为了便于矿工把样品矿石放进裤袋时不会裂开,他将原来的线缝改为用金属扣钉牢;为了让矿工们更方便装东西,他又在裤子的不同部位多加几个口袋等。

    通过这些不断的改进和提高,李威的裤子越来越得到矿工的欢迎,生意更加兴隆了。

    后来,李威发现,法国生产的哔叽布与帆布同等耐磨,但是比帆布柔软多了,并且更美观大方,于是决定用这种新式面料替代帆布。不久,他又将这种裤子改缝得较紧身些,使人穿上显得挺拔洒脱。这一系列的改进,使矿工们更加欢迎。经过不断的改进,牛仔裤的特有式样形成了,“李威裤”的称呼也渐渐改为“牛仔裤”这个独具魅力的名称。

    李威本是众多淘金者中的一员,但他看到淘金的人太多,如此激烈的竞争,成功者肯定是少数,不如在这些人身上打主意赚点钱。这正应了那句话——全世界犹太人最聪明、最会做生意。东方不亮西方亮。淘金不成,可以选择“分金”,这样的手段的确高明。

    十二、坚持就能抓住机遇

    任何机遇的出现都必然与风险、挫折相伴。此时,是不畏艰险继续前进,还是畏难不前主动放弃?

    放弃就等于失败;而惟有坚持,才是挖掘机遇资本最大的本钱。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之一,美国富豪达比这样说:“从人们思想中挖出来的金矿,超过从地下开采出来的黄金。”

    在当年的淘金热潮中,年轻的达比在做着“黄金梦”的叔叔的带领下,前往西部挖金矿。他们买到了一块矿地,没日没夜地用铲子和尖嘴锄去开采。

    辛苦了几个星期,他们终于从矿地上挖到了金矿。达比和叔叔十分高兴,但他们需要用机器把金矿从地下弄到地上来。

    达比的叔叔很镇静地把矿坑掩埋起来,除掉自己的脚印,然后火速赶回马里兰州戚廉斯堡的老家,把挖到金矿的消息告诉他的亲戚和几位邻居,大家凑了一笔钱,买来了所需的机器,托人代送。这位叔叔和达比也动身回到矿区工作。第一车的金矿挖出来,送到冶金工厂,结果证明他们已经挖到了科罗拉多州最富的一个矿源。只要再挖出几车金矿,就可以偿还所有的买地欠下的债务,然后就可以大赚特赚。

    叔叔和达比高高兴兴的下坑工作,带着无限的希望挖矿出坑来。但在这时候,发生了他们料想不到的事,金矿的矿脉竟然不见了。他们已走到彩虹的末端,黄金没有了。

    他们继续挖下去,焦急地想要挖出矿脉来,但是,完全没有收获。绝望的叔叔和达比放弃了寻找,将地卖给了别人。

    然而,根据一位工程师的计算,只要从达比和他叔叔停止挖掘的地点再往前挖90公分,就能找到金矿。

    果然,就在工程师所说的那个地方,矿脉又重新找到了。请工程师的人是一位售货员,他把从矿坑挖出来的金矿出卖,获得了几百万美元。

    这件事过了很久之后,达比先生从失败中获得了成功,赚进了超过他损失的金钱的数倍。这是他在从事推销人寿保险以后取得的。

    达比记得他曾经在距离金矿一公尺远的地方停下,而损失了一大笔财富;所以现在他吸取这个教训,而对自己说:“我在距离金矿一公尺远的地方停下来,如今,在我向人们推销人寿保险的时候,我绝不因为对方说‘不’就停下来。”

    达比后来成为少数每年推销出100万美元以上的人寿保险推销员的一员。他把锲而不舍的坚持精神,归功于他在挖矿时轻易放弃的教训。没有坚持,机遇就会在你退缩的一刹那间消失。

    杨振华的名声早已蜚声海内外,广为人知,她本人也已经成为中国内地少有的亿万女富豪。同样,没有到最后决不放弃的坚持精神,她也不可能在机遇面前挖到创业的第一桶金。

    杨振华小时候是个“病秧子”,苦药遍尝,因而从小就立下志向要开发出一种好吃的药。

    经过数年的摸索,1985年1月,身为福建农学院遗传学教师的杨振华,在实验室里采用生物工程方法对普通的黄豆进行了独特的深加工,开发出含有20种人体必需的生命氨基酸的营养液,这一实践耗费了她数年的心血和努力,终于有了喜人的成果。她难忘这一时刻,便将营养液定名“851”。

    刚开发出来的“851”营养虽好,味道却极其难闻,据说像臭鱼烂虾般呛人。结果,这么好的产品却不得不违背初衷,变成了一种卖给养殖场的畜生吃的“生长液”,一袋袋地搅拌在饲料里喂给猪吃、鸡吃、鱼吃、虾吃,看着它们享受高级的营养品,神奇地猛长特长。

    杨振华不甘心,却又无可奈何。她暗地里悄悄地把“851”夹在糖里、饼干里送给同事们吃,看他们的反应,结果人人都感到“精神倍增,状态甚好”。

    1987年,杨振华毅然辞职下海,自己开发85l营养液。可是一个文弱女书生,何曾上过市场、搞过经营,勇气可敬,经验却近乎等于零,因而久久地打不开市场销路。后来逐渐闯出了一点销路,却又经历产品质量挫折,进出法庭,饱受官司之苦。在这一段多灾多难的苦日子里,杨振华每天夜里不知偷偷流过多少辛酸的眼泪,可她也知道,生意场是强人的世界,市场不相信眼泪,除了做个强而又强的女强人,她别无出路。所以,她总是一边流着凄苦的泪,一边默默地祈祷:明天会更好,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次日天一亮,她又肿着眼睛爬起床出去拼、出去闯。

    就这样,坚持的结果是她终于获得了机遇的眷顾。1989年,“851”卖到了东南亚,泰国正大集团财务长偶然吃到了,久治不愈的肝病竟然因之神奇地痊愈了,这位财务长喜出望外,迅速找到杨振华,要求与她联合开发、经营。

    1990年10月,正大振华851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宣告成立了,气派的公司大楼在福州温泉路上拔地而起,经营实力今非昔比。

    1992年,851已经跨洋过海出口到欧洲、南美、南非、东南亚等全世界10多个国家和地区,当年创汇600万美元。

    十三、坚毅的性格能赢得机遇

    他是一个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熟悉电影制片的每一个方面。同时他是一个能及时感觉变化、应对变化的人。电影萧条,电视走红,他立即改变步骤,调整战术,把经营策略又转移到电视传播上去了,他开辟了一个影视新时代。

    1907年,邵逸夫出生在浙江宁波镇海的一户富商家庭。父亲是上海锦泰昌颜料号老板,膝下4男2女。这4兄弟都没有继承父业,全都投进了娱乐圈。大哥邵醉翁1942年拍了第一部影片《马永贞》,取得极大成功,遂创办天一影片公司,从此,邵氏兄弟开始了电影创业生涯。

    邵醉翁按照兄弟的年龄、经验、特点,扬长避短,各尽其才,委以公司要职:老二任会计,老三任发行,老六逸夫任外埠发行。在大哥的亲手栽培下,经历了商场的磨练,老六邵逸夫对业务十分稔熟,电影行业的十八般武艺,他样样拿得起放得下。摄影术入门之后的邵逸夫,在镜头前从容不迫,运用自如。

    1925年,“天一”出口上下集影片《珍珠塔》,邵逸夫锋芒毕露,独当一面。他的名字和徐绍宇并列在银幕上。同年年底摄影技巧日臻娴熟,镜头感觉更趋完善的邵逸夫,已能执掌大部,领街挂帅了。他正式扛起大旗,担起头牌摄影师之重任。

    他主执机器,王士珍为副摄影师,拍了一部《孙行者大战金钱豹》。此片卖座甚佳,获利丰厚。

    此后,邵逸夫士气高涨、兴致大增,又接连拍了许多片子,均创佳绩。

    天有不测风云,正当“天一”公司财源广进、生意兴旺之时,风波陡起,厄运袭来。上海滩的“明星公司”因“天一”对其造成威胁,将其业务抢走了许多,而联合“大中华百合”、“民新”、“友联”、“上海”及“华剧”等五家电影公司,成立了“六合影星公司”,组成了强大的联合发行网,共同抵制、围剿“天一公司”。这便是中国电影史上有名的“六合围剿”。

    1926年,年仅19岁的邵逸夫被迫离开上海,南下新加坡。最使邵逸夫终生难忘的是和哥哥一起象苦力一样,扛着电影机和影片,在烈日下长途跋涉,深入到华侨众多的农场去放露天电影。在邵逸夫和邵仁枚的努力下,“天一”在南洋建立了完整的电影发行网,成为南洋和香港的电影巨擘。

    1932年邵氏兄弟在香港摄制成了第一部有声片《白金龙》,开创了中国电影从无声进入有声的新时代。经过10年的努力,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爪哇、越南等南亚名地拥有电影院110家,游乐场9家,几乎雄霸了东南亚影业市场。

    邵逸夫取得的巨大成就,首先来自他强烈的事业心。他是一个精通业务的电影企业家,熟悉电影制片的每一个方面和环境工作。从剧本、摄影到导演、演员的选聘,以及化妆、剪辑,他样样内行。他与公司的同事讨论工作,意见总是十分中肯,使人口服心服。

    1959年,邵逸夫将新加坡的业务交给了邵仁枚,来到香港开始创立自己的电影事业。他一边在钻石山租借片场拍摄影片,一边与香港政府接洽买地事宜。香港政府官员对他说,地少,供不应求,一定要买地的话,可以把清水湾卖给他,那是一座小山。邵逸夫别无选择,他毅然地把这座小山买了下来。他买下后,将这座小山削低了18米,使高山化为平地,再在上面建立制片场。这项工程,光是地价和土方就花费近50万港元。从此,从这里拍摄的影片源源不断地流向邵氏电影发行网,每年高达40多部影片,远远超过香港其他电影公司的影片产量。邵氏影城全盛时期,员工超过1300人,被外国传媒誉为“东方的好莱坞”。70年代,邵氏影烷开始走出东南亚,打人世界影片市场,先后在美国、加拿大与欧洲几十个国家自建戏院,或组织发行渠道,使中国影片在世界影坛崭露头角。进入80年代,邵氏公司已有300多家自办或代理的电影院发行网络,每年拍摄的40多部港产片可及时发往世界各地,对传播中华文化有莫大之功。

    邵逸夫是位生意人,做生意讲求赚钱。因此,邵氏出品,商业色彩十分浓厚。影评家们常常指责邵氏出产的影片“媚俗”,缺少艺术价值。邵氏拍片多,传世少,但在商言商,作为影视企业家邵逸夫是成功的。邵逸夫认为,他并非不要艺术,而要的是大众艺术,市民口味。曲高和寡,阳春白雪,并非人人都能理解;容易欣赏的下里巴人,才是他选择的道路。为了取得商业效益,邵逸夫对影片严格把关。出现劣片,若无法补救,他宁愿烧掉。他说:“在早期,我成日烧片,没有好的戏,我宁愿烧,烧掉好多部。”问他为什么,他说:“观众看了劣片一定好不开心,看多了,就会对你失去信心,所以做劣片不如烧。”为此,邵逸夫时刻把握着文化动向,分析着观众的喜好,以决定自己的选择。或许,这正是他的成功之处。

    电影行业的冷落萧条,并没有影响邵逸夫的信心与士气。相反,他的业务更加宽广,财源更加茂盛。

    1980年6月5日晚,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即无线电视)及其子公司电视企业有限公司(TVE)董事局主席利孝和先生,因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溘然长逝。无线电视乃香港最大的电视台。偌大的传媒机构,岂可一日无主?

    经过董事会商议,无线电视及TVE即对香港公众宣布:由邵逸夫继任为董事局主席。消息传出,一片哗然。

    其实,早在60年代以来,香港政府就公开招标竞投无线电视广播经营权。邵逸夫立即觉察出电视业今后将大有前途,于是与人合作投标,结果中标。无线电视是1967年开始启播的,邵逸夫已是港视的股东了,之后,他陆续增加股本。

    邵逸夫是一个感觉变化、应对变化的人。电影萧条,电视走红,他立即改变步骤,调整战术,把经营的策略又转移到电视传播上去了,他开辟了一个影视新时代。

    人的一生,总难免有沉浮,不会永远如旭日东升,也不会永远穷苦潦倒。人生的沉浮,对于一个人来说,正是磨炼。因此,浮在上面的,不必骄傲;沉在底下的更不用悲观。只要保持谦虚的态度,乐观进步,勇于坚持,人生自然会有希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