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机会不如创造机会-机遇与风险共存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风险中隐含着机遇

    在很多情况下,机遇与风险共存。风险中隐含着机遇;机遇中也会充满风险。

    风险越大,机遇给予的成功指数也就愈大,因此,在决定投机之前,先要做判断,只要在观察准确、目标正确的情况下,风险很快会化作机遇,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是在风险中抓住机遇的。然而,有的人由于怕承担风险,而任凭机遇与自己擦肩而过;洛克菲勒则以超人的胆略捕捉了它,投机遇所好,从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南北战争前,时局动荡不安,各种令人不安的消息不断传来,战争的阴影笼罩着美国的大地。人人都在忙着安排自己身边的事,忙着安排家庭、财产。而约翰·洛克菲勒却在运用他的全部智慧思考怎样利用这场战争,怎样从战争里获得附加利益。战争会使食品和资源缺乏,还会使交通中断,使市场价格急剧波动。洛克菲勒为自己的发现惊呆了,这不是一道金光灿烂的黄金屋吗?走进去,洛克菲勒将会满载而归。那时的洛克菲勒仅有一个资金4000元的经纪公司,而且,其中一半的资金属于英国人克拉克。洛克菲勒对这个问题着了迷,甚至和女友的父亲谈话时,也禁不住发问:“要是发生战争,北方的工业家和南方的大地主,哪个更赚钱?”

    这句唐突的问话使未来的岳父无言以对,并对他投以轻蔑的目光。洛克菲勒匆忙回到他的办公室,对伙伴克拉克说:“南北战争就要爆发了,美国就要分成南北两边打起来了。”“打起来,打起来又怎么样呢?”克拉克一副迷迷糊糊没有睡醒的样子。洛克菲勒胸有成竹地决定,我们要向银行借很多的钱,要购进南方的棉花、密西根的铁矿石、宾夕法尼亚州的煤,还有盐、火腿、谷物……克拉克惊诧无比,摊出双手:“你疯了,现在这么不景气!可你居然还想投机。”洛克菲勒嘲笑克拉克的无知,他说:“明年我们的目标是取得3倍的利润。”他昂着头,冷静而又自信。在没有任何抵押的情况下,洛克菲勒用他的设想打动了一家银行总裁汉迪先生,筹到一笔资金。一切都如洛克菲勒预料的那样,第四年他们小小的经纪公司利润已高达1.7万美元,是预付资金的4倍。在第一笔生意结账后仅仅两周,南北战争爆发了,紧接着,农产品的价格又上升了好几倍。洛克菲勒所有的贮备都带来了巨额利润,财富就像滚动的雪球跟随着战争的车轮。等到美国南北战争结束,洛克菲勒已不再是个小小的谷物经纪人,而是腰缠万贯的富翁,并开始染指石油工业。洛克菲勒在风险中的决策是他事业的一个转折点,他在后来的经营中,始终记住了这一要诀:机遇存在于动荡之中,关键在于投身进去。

    二、冒险给你带来了机会

    冒险和机遇同在,冒险虽然和失败联系在一起,但也和成功紧密相关。冒险虽有可能遭致失败,但一旦成功,其成就无人可以比拟。人生苦短,数十年弹指一挥间,我们为什么不敢在分析情势的前提下大胆地冒几次险呢?

    美国商人福勒在选定经营肥皂达12年之久后,获悉为他供应肥皂的公司将以15万美元拍卖。这时他的全部积蓄只有2.5万美元,但他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勇于冒险借款创业,于是签字先交2.5万美元的保证金,并在十天期限内付清12.5万美元的余款,否则,取消所交保证金的协议书。

    到了第10天的前夜,福勒已筹集了11.5万美元。深夜,他驱车跑遍芝加哥大街,准备最后的1万美元。当他看到一所承包商事务所亮着灯光时,他鼓足勇气走了进去,想方设法并用1000美元的利息向一位陌生的承包商求助,终于筹到了最后的1万美元资金。

    后来,福勒不仅在那家肥皂公司,而且在四个化妆品公司、一个袜类贸易公司、一个标签公司和一个报馆中,都获得了控制权,成为美国著名的富商。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是创造机会的最佳写照,想抓住机会,却又不想冒风险,那是绝对不可能的。善于抓住机会的人知道风险在所难免,但他们充满自信,在风险中牢牢抓住机会,获得成功。

    所谓“付出总有回报”,反过来讲,回报总需要付出,冒风险无疑就是一种付出。风险总是和成功、失败联系在一起,然而,无论成功或失败,风险蕴涵着另外一层含义就是机会。

    冒险与机会,本身就是一对孪生姐妹。29岁的香港商人徐峰,最初经营广州环市公路一家餐厅,3个月竟亏损50多万元。这时徐峰受到一家服装店以推出特价服装来招揽顾客的启发,及时变换了经营策略,决定将当时最受欢迎的基围虾、肉蟹、红石斑、生鲍鱼等海鲜菜,每天以成本推出一个品种,7天为一个循环,周而复始,名为“特价海鲜美食周”,徐峰赢了这招棋。他的餐厅“南海渔村”终于客来如云,门庭若市,月营业额竟高达100万元。

    冒险给徐峰带来了机会,也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金钱。

    应该说,如果可以不冒险就能获得机会、获得成功的话,在这个世界上绝对没有一个人愿意去冒险,表面上,似乎大家都希望如此,其实,没有风险,也绝对不是一件好事,如果真的是那样,也就没有人进取,没有人成功,也没有人超越别人了。

    所以,风险其实是拉开人们等级档次,体现孰高孰低的标尺。真正想成为抓住机会的高手,真正想干出一番事业的人,在风险面前,反而应该热血沸腾,因为他们意识到,自己超越别人的大好机会又到了。

    所以,风险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风险面前采取逃避、退却的态度。

    既然我们已经知道应该冒风险才能抓住机遇,为什么却很少有人愿意去冒风险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一是因为冒险就一定会有损失;二是因为无从决定冒险的利弊孰大孰小;三是有的人乐于安于现状。所以,在这个世界上,敢于冒险的人就只占了一小部分比例,其结果必然导致某些机会只属于极少数的人。

    每一种冒险都会有一些必然的损失,是你在前进之时必须放弃的东西。一个决定放手一搏的人,最害怕的事就是突如其来发现自己已经遭遇了无比巨大的损失。

    很多人害怕损失,宁可安于现状,不去冒任何风险。他们固守原有的关系,因为那样比较安全;他们去找政府部门的工作,因为那样比较有保障;他们紧紧依附在团体之中,因为他们害怕独自一人……这样的人或许会活得自得其乐,但绝对不会有什么作为,更不可能获得和抓住什么大的机会。因为,他们舍不得放弃现有的一切,所以,他们也就不可能获得新的机会。

    日本著名棋手赵治勋先生有一年与另一位棋坛高手小林光一在日本棋圣战中狭路相逢。在前六局比赛中,双方战成了3:3平,在一个秋天的清晨迎来了关键的第七局比赛。赵治勋先生执黑先行。

    当比赛进行至中盘时,小林光一已经围起了一大块白阵,面对小林光一的咄咄气势,赵治勋陷入了长考中……一个半小时过后,旁观的棋手经过周密的计算,认定如果赵治勋攻入白棋的阵地,只有死路一条,人们在焦急中等待着赵治勋的下一步棋。

    大约两个半小时后,赵治勋毅然将一粒黑子投入了白棋的阵地。

    比赛最终的结果是:赵治勋大获全胜。当记者采访赵治勋先生时,赵治勋诡秘地一笑说,其实,我也经过了精心的算计,认定黑棋如果强行打入只有死路一条,但事到如今,只有期待小林光一能够有所疏忽了。

    赵治勋的胜利,表面上看似乎是小林光一的疏忽导致,但真正的赢家终究是赵治勋,他获得胜利的秘诀就在于他敢于冒险。

    有的时候,机会就在前方等着你,就看你敢不敢去抓住它,愿不愿意为它舍弃一些对于你而言至关重要的东西。这就是机会,它总是要人们为它付出一定的代价,才会投入你的怀抱。

    中国当代校园民谣的奠基人高晓松,原本就读于著名的清华大学建筑工程系,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他放弃了自己令人羡慕的学业,一头扎进校园民谣的创作中。他的选择为他带来了机会,他和老狼、沈庆等人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掀起了一股校园民谣的浪潮,他那首经典的《同桌的你》至今仍在传唱。

    高晓松就是那种勇于冒险,敢于自己创造机会的人,而机会也对他格外垂青。一个机会就这样改变了他的一生。

    三、机遇就在你冒险一试中获得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想委任一名官员担任一项重要的职务,就招集了许多孔武有力和聪明过人的官员,想试试他们之中谁能胜任。

    “聪明的人们,”国王说,“我有个问题,我想看看你们谁能在这种情况下解决它。”国王领着这些人来到一座大门——一座谁也没见过的最大的门前。国王说:“你们看到的这座门是我国最大最重的门。你们之中有谁能把它打开?”许多大臣见了这门都摇了摇头,其他一些比较聪明的,也只是走近看了看,没敢去开这门。当这些聪明人说开不开时,其他人也随声附和。只有一位大臣他走到大门边,用眼睛和手仔细检查了大门,用各种方法试着去打开它。最后,他抓住一条沉重的链子一拉,门竟然开了。其实大门并没有完全关死,而是留有一条窄缝,任何人只要仔细观察.再加上有胆量去开一下,都会把门打开。国王说:“你将要在朝廷中担任重要的职务。因为你不光限于你所见到的或所听到的,你还有勇气靠自己的力量冒险去试一试。”

    生活中好多事情都是这样,你若有勇气,你就可以获得机会,你若胆怯,你便只能望洋兴叹。从古至今,人们反反复复在强调勇气的重要,有勇气的人敢于冒险,敢于接受挑战,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因而他可以得到别人得不到的机会,他可以过比别人更好的生活。而缺乏勇气的人只能亦步亦趋,不敢越雷池半步,保守消极,因此其命运也难有美满结局。

    四、勇于冒险就能赢得机遇

    骑马找马李文正    印度尼西亚的中亚银行,是目前印尼最大的民营银行,也是东南亚最大的银行之一。这家银行的总裁是一位华裔,名叫李文正。

    李文正祖籍福建。20多年前,他凭着手头上的2000美元,竟然奇迹般地打出天下,到目前已拥有5家银行、4家租赁公司及近10家其他公司,成了印尼财经界的顶尖人物。

    50年代中期,年轻的李文正生活在印尼东爪哇农村。1956年,他抱着碰碰运气的念头,从东爪哇农村来到了大都市雅加达,在一个自行车行找到一份差事:他交往颇广,结识了不少朋友。

    李文正走上银行业,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完全是出自突然”。1960年的一天晚上,当时与李文正熟道的基麦克默朗银行的负责人,来到李文正的住所登门拜访,请求他设法筹集和投资20万美元,并提供一笔额外的营业资金。

    依当时的情况来说,基麦克默朗银行的生机十分渺茫,已到了倒闭边缘,而李文正当时手头上仅有2000美元的积蓄,要他筹集20万美元谈何容易!

    然而,李文正却认为这是碰上创业的重大机遇,决心不轻易放过。他经过一番思考后,当机立断,决定接受这一重大挑战。

    李文正从未受过任何银行业务的训练,也不懂应该怎样去经营银行,但他却想到了一点:要使基麦克默朗银行恢复生机,发展业务,必须使这家银行打进其他银行家根本不会想到的市场中去。他想象中的市场,就是自行车行业。雅加达的自行车业,业主大多是福建籍人。于是,他通过自己的关系,在雅加达大拉福建籍华人中最有钱的人人股,并多方联络,广泛招股,很快就筹集了20万美元的资金。于是,李文正成了这家银行的董事,并且拥有优先认购这家银行20%股份的权利。

    李文正踏入银行界,开初遇到颇多的困难。他回忆说:“我当时还分不清资产负债表的左边和右边有什么不同。第一天营业结束,员工把资产负债表拿来给我签字时,我不知道怎样去看它,也不知道应该如何承认我的无知;”但他虚心学习,当天就请人为他补习会计业务。通过认真学习,他逐渐从不知到知之较多,再到熟悉全部业务。他虽然没有进过金融学校,但却有自己的一套理论,他对银行所作的定义是:“在我看来,银行业不是一种买卖货币的事业,而是买卖信用。由某人某处获得信用之后,再授予其他人”。他说,这就是银行业,别人是在这样做,我们也将这样做。由于他善于经营,在自行车行业中享有颇高的信誉,市场广阔,在3年之内就使基麦克默朗银行获得巨额的利润。

    李文正获得初次成功之后,信心十足,雄心勃勃,决心扩大事业。1963年,他接受了即将倒闭的另一家银行——布安那银行。经过整顿之后,他对这家银行采取了精明的策略。他的布安那银行以雅加达的纺织及稻米、大豆、玉米等农产品行业为服务对象。不几年功夫,布安那银行不仅被抢救了过来,而且获得了很大的业绩。有人说,李文正所以能够一再获得成功,是因为他有过人的银行才能,其基本要素是两个:一是有最机警敏锐的市场策略,二是有超级推销才能。关于他的第二项特殊才能,一般不太为人理解,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为重要。他曾经说过,一个银行家要对自己经营范围地区的历史、政治、经济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十分了解,并据此来决定在什么地方及怎样推展业务。目前他的业务范围分布于太平洋沿岸各地,而他对太平洋沿岸各国的历史了如指掌,他知道怎样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推展业务,而且做得相当成功。因此,人们说,李文正有超级推销头脑和推销能力。

    自此之后,李文正的事业突飞猛进,迅速扩展。1971年,他担任了泛印银行的执行总裁。1975年,他又经营了中亚银行。中亚银行与泛印银行相比,原不过是一家小银行,资产只有后者的1/33,存款额仅及后者少的1/100。但经过10年的苦心经营,中亚银行便成了东南亚最大的银行之一,而在印尼私人银行中则名列第一。

    李文正说:“你应该登上一匹好马,去捕捉另一匹更好的马。”这就是这位亿万富翁的经验之谈。

    虽说是机遇造就了李文正,但是,如果他没有“骑马”的勇气,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不会骑马的人有种矛盾的心理:既渴望骑马又怕从马背上摔下来。思前想后,犹豫不决者,往往是眼睁睁看着马被别人骑走,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塑胶大王”王永庆    台湾“塑胶大王”王永庆,最初只是一名小商人,在他投产塑胶业后,曾濒临绝境,幸而他以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的勇气,拿出自己的全部家当作赌徒式的最后一搏,终挽狂澜于既倒。

    1953年,王永庆了解到台湾烧碱生产过程中有70%的氯气被当作废气弃而不用,感到实在可惜。台湾是烧碱生产地,分布在台北、台中、嘉义、台南、高雄及宜兰等几乎遍布台湾全岛各地的烧碱生产工厂每年都有巨量的氯气可以回收利用,制造成PVC塑胶粉。王永庆边思索、边计划念叨塑胶的英文名称,准备在这一行业上大显身手。

    当时,有一位化学家知道后,讽刺王永庆不懂塑胶为何物,竟想办工厂,迟早要赔尽老本。王永庆被激怒了,他发誓:“决心要他知道我王永庆可以办成功!”

    王永庆一旦认准了,绝不回头。于是,他与赵廷箴联合采取一项重大的选择,投资塑胶业。两人共筹集67万美元,创建了台湾第一家塑胶公司——台湾塑胶公司。又从日本购到PVC塑胶生产技术。

    1957年,王永庆塑胶公司更名为塑胶工业公司,王永庆担任董事长,赵廷箴出任总经理。当时,日本生产的塑胶粉已经占领了台湾的全部市场,并且质优价廉。台塑产品难以与之竞争。因此,一些股东灰心丧气,纷纷退股。台塑公司生产的塑胶原料因滞销而搁在仓库里。王永庆的积蓄几乎耗光了。台塑公司面临倒闭的危险。

    此时,王永庆冷静而科学地进行了一系列考察、论证和分析。他的公司的产量为100万吨,而台湾地区只需要20万吨,很明显,产品供大于求。王永庆决不退缩,他非但不转产或减产,反而决定增加产量。他认为,大量增产可以压低成本及售价,以便吸引更多的国外客户。他变卖了自己所有产业,毅然买下台塑公司所有股份产权独自经营。在增加产量的基础上,王永庆四处奔走筹借资金70万美元扩建、更新台塑的设备,改进生产技术,加强工厂的经营管理。终于使自己的工厂增加了产量,提高了质量,同时他想尽一切办法开辟新市场,打开销路,使台塑的塑胶产品不但占领了台湾岛内的市场,而且还远销国外。用王永庆自己的话说:“当时真是骑虎难下。”试想,明知产品过剩而增加产量,敢于承担这样风险的人需要具备何等的胆识和气魄!

    王永庆为了刺激市场需求,四处奔走促销,同时又创办了“南亚塑胶公司”专做消化塑胶原料的下游加工生产,降低成本,扩充设备。

    1964年以后王永庆又创立了“台湾化学纤维公司”台旭纤维工业公司、台湾化学染织公司等一系列塑胶化纤工厂。台塑企业成立后,王永庆立刻成为整个台湾岛内人人称羡的大企业家。他的财产、企业和他的创业之道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台湾塑胶大王的名声不胫而走,成了他的另一个名字。

    船王奥纳西斯大名鼎鼎的希腊船王奥纳西斯就是善于抓紧这类冷门才走上发迹的道路的。一位很了解奥纳西斯的经济学家对他的评价是:“这位来自伊兹密尔的希腊人,找到了成功的金钥匙,到其他人认为一无所获的地方去赚钱。”这寥寥数语,准确而精辟地揭示出了奥纳西斯成功的秘密。

    奥纳西斯曾经是流落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穷小子。命运之神对他不乏苛刻,但也似乎特别宠爱他,他干过人们所不愿干的电报公司的焊接工,经营过许多人所不愿涉足的烟草生意。正是因为他善于经营那些人所不愿经营的业务,使他步人了企业家的行列。

    一场空前的经济灾难,把他的事业推向了空前的繁荣。1929年发生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危机,把阿根廷经济推入黑不见底的深渊。工厂倒闭,工人失业,民生凋敝,百业萧条。海上运输业也在劫难逃,首当其冲。

    奥纳西斯得知,加拿大国营铁路公司为了度过危机,准备拍卖产业,其中六艘货船,10年前价值200万美元,如今仅以每艘2万美元价格拍卖。他像猎鹰发现猎物一样,极为神速地前往加拿大商谈这笔生意。

    这一反常举止令同行们瞠目结舌,海运业空前萧条,1931年的海运量仅为1928年的35%,老牌海运企业家们避之犹恐不及,奥纳西斯在这样的情况下投资于海上运输,无异于将钞票白白抛人大海。许多人规劝他,好心的朋友们甚至认为他丧失了理智。

    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奥纳西斯当然不会眼睁睁地去做赔本的买卖。他清醒地看到,经济的复苏和高涨将代替眼前的萧条,危机一旦过去,物价就会从暴跌变为暴涨。如果能乘机买下便宜物,价格回升之后再抛出去,定能赚到可观的利润。

    海运业虽暂受冲击,也会随着经济的振兴,货物必将重新获得它应有的价值。奥纳西斯谢绝了同事和朋友们善意的劝阻,一意孤行,果断地将这些船只全部买下。

    果然不出所料,神奇的机遇来临了,经济危机过后,海运业的回升和振兴居各行业前列,奥纳西斯从加拿大购买的那些船只,一夜之间身价陡增,他一跃成为海上霸主,大量财富源源不断地流人腰包,他的资产成几倍、几十倍、几百倍地激增,1945年,他跨人希腊海运巨头的行列,一位希腊船王从此宣告诞生。

    “土匪”    郑周永    韩国现代集团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船舶制造商之一。它从60年代以来蓬勃发展,现已拥有现代造船重工业公司、现代汽车公司、现代建筑公司、现代水泥公司、现代洋行等二十多家公司,13.5万员工,资产总额超过50亿美元。

    现代集团的创始人郑周永家境贫寒,小学未念完就投身劳动大军。1947年创办了“现代土建筑公司”,后扩展为“现代建筑公司。”。在朝鲜战争中,郑周永为韩国政府、美国和联合国军修建军事工程和复原工程,发了一大笔战争财,有了基本的原始积累。

    现代集团真正的发迹靠的不是战争,而是在机遇中进取。

    在韩国汉江大桥的招标竞争中。现代集团投标击败了当时韩国四大建筑巨子——韩兴土建大东工业、兴和工作所和中央产业。现代集团的中标价是3.7亿元韩国币,凭当时现代建筑的实力,建筑界同仁无不惊呼,如此低的价格投标太冒险了!

    在昭阳江多能水坝工程的招标过程中,现代建筑仅以10分钟时间就击败了7家同行,中标承建了这一称为韩国“檀君开国以来最大的工程”。以后,现代建筑公司以颇具风险的低价连连中标,在建筑界名声鹊起,公司老板郑周永被同行称为“阿拉斯加来的土匪。”

    现代集团壮大实力的里程碑是承建沙特阿拉伯的杜拜海湾工程。郑周永在这个机遇面前,毫不退缩,一举使现代集团成为建筑业的巨人。

    杜拜是沙特阿拉伯东部油田地区的一个小渔港。随着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沙特为获得更多的石油财富,决定把杜拜扩建为大油港,工程预算为15亿美元。这项巨大工程包括岸边、防坡堤、道路、停泊设施、码头工程及“海上输油总站”。建成后的“海上输油总站”远离海岸10公里,能停靠4艘30万吨级的油轮。仅是建造这个“总站”,结构部分就需用钢材10万吨,它的底部工程共需沉箱89座,每个沉箱长20米,宽18米,高63米,相当于一座20层楼房,沙特向世界各大建筑公司招标。

    招标一公开,当时联合霸占着中东建筑市场的欧洲大建筑公司,如德国的“飞利浦”、“朱柏林”、“包斯卡力斯”,英国的“塔马”,荷兰的“史蒂芬”等都竞争参与角逐,在投标中,在世界上还算“小字辈”的现代建筑竟以9.3亿美元的“倾销价格”中标。韩国企业界乃至世界企业界对现代集团的铤而走险瞠目结舌,纷纷议论郑周永:要彻底垮在沙漠里了!

    杜拜海湾工程建筑中最惊险的是运输那些相当于20层楼高的沉箱。现代建筑在韩国浇筑好这些巨大的沉箱,然后海运到6千多海里外的杜拜海湾,运一趟就得35天,要经过台风频繁的台湾海峡和菲律宾海域,路程之长,风险之大,令人生畏。然后,郑周永拍板决定采用平台船,一次运5座沉箱,一共运18次。在启运前,有人建议投保海上意外险,因为保险费用太高了,郑周永仔细分析之后,断然拒绝,决定铤而走险。

    结果,杜拜海湾工程只用了36个月,提前8个月完工。沉箱运输中也只有一座沉箱掉人海中,其余皆平平安安。现代集团一跃成为世界建筑业的巨子。

    对郑周永和他的现代集团来说,每一次机遇就是一次冒险,而每一次冒险就是一次成功的机遇。在经营中,最冒险的要算经营蔚山造船厂。

    1970年,韩国政府提出了要把造船业作为重化工业的先导事业加以扶持,造船业在当时韩国是新兴的行业。郑周永在无技术人才、无资金、无销售经验的情况下,决定涉足造船这个一无所知的行业,他宣称要建一座能造100万吨级油轮的大船厂。郑周永言出即行,凭着一付好口才,说服国外银行,取得贷款资金。

    当时外商对韩国的造船能力持怀疑态度,现代造船工业公司的第一批油轮推销经历是很有趣的。郑周永在招揽生意时,随身带着一张500元的韩国旧纸币,宣称韩国早在400多年前就具备造船能力。因为纸币上印有15世纪韩国的一个民族英雄李舜臣发明的龟甲船,这种龟甲船曾击败过日本的侵略。这种看似荒诞的推销法赢得了外商两张各为26万吨级油轮的订单。27个月后,蔚山造船厂与两艘油轮同时完工,而油轮赚的钱用以偿还建造船厂的贷款。

    现代集团屡冒风险又屡次获胜,常常有惊无险。究其原因,郑周永比别人更缜密的思考、更正确的预测、更大胆的行动,敢想别人不敢想,敢干别人不敢干。现代汽车公司的成功证实了这一点。

    蔚山造船厂开工不到一年,现代集团在国内年销汽车7000辆的情况下,大胆提出创建80000辆汽车的汽车公司,当时许多人认为郑周永资金不足,又无造车经验,要造车打入国际市场简直是痴心妄想。郑周永却是胸有成竹,他曾经经营过汽车修理服务业,积累了一些经营汽车的经验。郑周永认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无经验可言。

    1967年,现代自动车公司成立。没有技术,现代集团与美国福特公司进行技术合作;缺乏资金,现代集团想方设法筹措;国内没有市场,设计出新的车型,靠着低廉的成本推向63个国家和地区。现代汽车公司终于成长为现代集团的支柱公司之一。

    冒险之神保罗·格蒂    美国石油巨商、亿万富翁保罗·格蒂,一生充满神秘而传奇的冒险经验,称之为“冒险之神”一点也不为过。

    格蒂是一个神秘的冒险家;1957年,当《财星杂志》把他列为全美第一号大富之后不久,他写过一篇直言无隐的自述,题目就叫《我如何赚进第一个10亿美元》。在这篇文章里,他以自己的亲身感受追述了他是如何在冒险中发现一个又一个机遇,创立起自己的事业王国的。

    有人说,格蒂有一位富有的父亲,他是用他父亲的遗产进行投资,才获得成功。其实,1930年他父亲去世时,虽然为他留下了50万美元的遗产,但在他父亲逝世之前,格蒂本人就已经赚取到几百万美元了。

    格蒂1893年出生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洲,父亲是一位商人。他小时候很调皮,被人称为是“顽皮的孩子”。他读书的成绩还算不错,后来进入英国的牛津大学就读。1914年毕业返回美国后,他最初的意愿是想进入美国外交界,但很快又改变了主意。

    他为什么改变了主意呢?因为当时美国石油工业已进入方兴未艾的年代,一种兴致勃勃的创业精神鼓舞着这位年轻的格蒂到石油界去冒险。他想成为一个独立的石油经营者。于是,他向父亲提出,希望投资给他到外面去闯一闯。

    但他父亲提出一个条件,投资后所得的利润,格蒂得30%,他本人得70%。作为父子之间,这个条件也许太苛刻了。但格蒂爽快地答应了。他有他自己的打算。他向父亲告借了一笔款项之后,便径自出走家门,独自来到俄克拉何马州,第一次进行他的冒险事业。1916年春,格蒂领着一支钻探队,来到一个叫马斯科吉郡石壁村附近,以500美元的代价租借了一块地产,决定在这里试钻油井。工作开始后,他夜以继日地奋战在工地上。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战,终于打出了第一个油井,每天产油720桶。格蒂说:“我最初的成功,多少是靠运气。”因为他打第一口井就打出油来了,而有许多的石油冒险家曾经倾家荡产都未得到一滴石油。不管怎么样,格蒂从此进入石油界了。就在这年5月,他和他父亲合伙成立了“格蒂石油公司”。不过,虽说是合伙,他仍得遵循他父亲原先提出的条件,只能收取这个公司30%的股益。即使如此,他的腰包里也依然财源滚滚。就在这一年,他就赚取了第一个百万美元,而他当年仅有23岁。

    创业之初,格蒂很有点不畏艰苦的精神,他穿着油腻的工作服,和钻井工人一起在油田里战斗。他说:这也是他成功的一条经验。他认为,一个公司的负责人能与工人们一起奋斗,结为伙伴,士气必然大涨,成功才会有望。有一次,他发觉自己实在支持不了那种过分的神经紧张,而逃回了简陋的住所,但他连口水都顾不上喝,又跑回了工地。

    1919年,格蒂以更富冒险的精神,转到加利福尼亚洲南部,进行他的新的冒险计划。但开初的努力失败了,在这里打的第一口井竟是个“干洞”,未见滴油。但他不甘失败,在一块还未被别人发现的小田地里取得了租权,决心继续再钻。然而这块小田地实在太小了,不过比一间小小的房屋的地板略大一点,而且只有一条狭窄的通路可进入此地,载运物资与设备的卡车根本无法开进去。他采纳了一个工人的建议,决定采用小型钻井设备。他和工人们一起,从老远的地方,把物资和设备一件件扛到这块狭窄的土地上,然后再用手把钻机重新组合起来。办公室就设在泥染灰封的汽车上,奋战了一个多月,终于在这里打出了油。

    随后,他移至洛杉矶南郊,进行新的钻探工作。这是一次很大的冒险,因为购买土地、添置设备以及其他准备工作,已花去了大笔资金,如果在这里不成功,那么,他已赚取到的财富将会毁于一旦。他亲自担任钻井监督,每天在钻井台上战斗十几个小时。打进3000米,未见有油。打入4000米,仍未见有油。当打入4350米时,终于打出油来了。不久,又完成了第二口井的钻探工作。这两口油井,就为他赚取了40多万美元的纯利润。这是1925年的事情。

    格蒂的冒险一次次地获得成功,促使他去冒更大的险。1927年,他在克利佛同时开四个钻井,又获得成功,收入又增加80万美元。这时,他建立了自己的储油库和炼油厂。1930年他父亲去世时,他个人手头已积攒下数百万美元了。随后的岁月,机遇也常伴格蒂身边。他所买的租田,十之八九都会钻出油来。而且,他的事业也一直顺风满帆,直到成为世界驰名的富豪。

    没有冒险就没有机遇的发现,商界这些成功的冒险家为我们在面对机遇的时候做出了肯定的回答。

    五、敢做敢为就能赢得机遇

    在半个世纪的艰苦奋斗中,他单枪匹马将澳大利亚一家小小的报社发展成为全世界最令人敬畏的媒体帝国,个人资产净值达到了53亿美元,同时跻身于世界十大亿万富豪的行列。

    默多克,全名是鲁珀特·默多克,1931年3月11日,出生于澳大利亚墨尔本南部的一个农场。他出生于一个传统的基督教家庭,是老默多克4个孩子当中唯一的儿子。

    显然,作为一个欧洲移民的后代,传统的欧式教育和开放的移民生活环境对他影响很大。尤其是在他18岁那年,家人就把他送到英国伦敦,就读于牛津大学威斯特学院,开始了正规的大学文科学习生涯。在那里,默多克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并把他主要的实习安排到一些大的报社,如当时的《每日新闻报》等等。

    说来也很奇怪,默多克虽然生于一个传统的欧式家庭,但他却对马列主义感兴趣!在默多克的大学宿舍里,摆着一幅列宁的尊像。在朋友眼中,鲁珀特·默多克是一位视野开阔、雄心勃勃的人。

    在澳大利亚,默多克家族是依靠农场致富的。但他的父亲基恩·默多克却转行到报业,并且成为了一个成功的报人,拥有了(新闻报》与《星期日邮报》。默多克的父亲年迈后,十分希望独生儿子能够继承他的事业,继续振兴家业。

    1952年秋,年仅21岁的默多克只身回到澳大利亚,开始承担家庭事业的责任。回到家之后的默多克全力保留了父亲的两份报纸,并且全身心投入到自己从小就喜爱的报社工作中去,聘请自己中意的撰稿人和责任编辑,改革报纸的文风、报道内容,从而使得手下两份报纸成了地区新闻的主体。

    他的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他的知名度,同时也将他多年在外国培养成的不墨守成规、勇于开拓的精神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出来。之后他决定大规模地扩大自己的实力——用自己一年多来筹集到的40万美元买下《星期日时报》,然后对其大幅度更改标题,变换版面,向公众展现一个大胆直观、个性鲜明的地方报纸。3个月后,这家报纸就开始为他赢利了。这一年,默多克才25岁,也就是在这一年,澳大利亚开始有了他的新闻。

    在默多克的一生当中,真正算得上是考验的并不少见。尤其在他的创业初期,这种考验当然比他在成名之后更加的艰巨。 1960年,默多克已经将近三十岁。正处在人生鼎盛年龄的他拿出了一往无前的冲劲和决心,斥资400万美元买下《镜报》并立刻改变其风格。而到了1965年,默多克建立了一份有着严肃风格的报纸《澳大利亚人报》,它的政治影响力非常的大,因此人们把它称做“澳大利亚。《泰晤士报》”。

    自从成功购并《镜报》并建立《澳大利亚人报》之后,一桩接一桩的生意完成了,而且其中不乏一些大手笔。到了1968年,默多克已经占有了澳大利亚近五分之二的新闻媒体。这时的默多克已不再是当年的默多克,他虽然还未满四十岁,但是他却拥有了丰富的办报经验。于是踌躇满志的他吹响了进军欧洲大陆的号角。这就是他媒体帝国事业的开始。

    但是和当年的留学完全不同的是,现在的默多克是以一种外乡人的原始和质朴在英国立足的,而且他已经有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因此在这个现代报业发源地的驻扎也不算是什么难事!当然,对于欧美大国的新闻媒介来说,强手如林,像他这样的小人物多的是。在他的身上,有着复杂的多面性格,具有远大的抱负以及敢闯敢干的积极态度,却又有自知之明,他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实力。在这种量力而行的基础之上,默多克建立了自己的新闻观念和报业传统,并着手探索一条新路,采用了小报的发展路线,主张报纸的个人风格,扩大内幕性、猎奇性的分析报道,版面上加强花边新闻与体育类报道,以招徕广大的读者。

    引起英国报业强烈震动的是默多克于1970年在英国买下了小报——《太阳报》。这次交易默多克只花了150万美元,并且是用6年分期付款的方式成交的。而且更让人震惊的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这份小报的发行量从80万份直升到200万份,在全欧洲畅销无阻。如今,《太阳报》发行量已居欧洲第一,年赢利近2亿英镑。当我们提到《太阳报》时,心中多了一丝崇敬的心情,但谁又能够想到就是默多克把这只当年还默默无闻的“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呢?

    在报界巨人——默多克身上,我们还发掘出了他那种天生作为报业领导人所应具有的敏锐目光与准确判断!在一些开始时没有多少新闻价值或是冒险性很大的事件上,默多克都能够发现其独到之处,并加大报道的力度,从而提高了自己报纸的知名度和销售量。

    比如,默多克成功地打入美国报界,就是他能够抓住机会乘对手之虚而入。 1973年“水门事件”发生之后,默多克立刻抓住了美国政治权力斗争这一真空时段进入了美国市场。到了1975年,他已经连续收购了7份报纸和3家电视台,其中包括著名的《纽约邮报》与WTMX电视台。1980年,默多克又投入巨资买下了大名鼎鼎的《泰晤士报》,从而真正地成为了一名对世界政治极具影响力的世界报业大王。

    默多克的报界业务发展策略是多元化的。人们已经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报业大王”或“传媒大王”来界定他了,因为他的触角已经伸展到了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当中。当我们在阅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欣赏小说、观赏足球时,都与这位澳大利亚人有关!在20世纪90年代,他凭借强大资金四处出击,频频交易,先后建立了欧洲“天空”电视台,买下了亚洲卫视,控制了路透社8%的股份,收购了比利时安塞特航空公司……

    当然,一个人的财力与精力总是有限的,即使这个人是世界首富。默多克也不例外,他还曾经面临破产。但是性格倔强又才华横溢的默多克总能够渡过难关。因此,直到今天,默多克仍然在进行大手笔的收购,而且他的支付能力大大地提高了,他可以轻而易举地采取其他公司不敢采取的动作。

    1997年,默多克开始进入好莱坞并组建了20世纪福克斯公司。正是他的慧眼促使他耗资2.8亿美元拍摄《泰坦尼克号》——这部曾被批评家估计会使他破产的影片,至少给它带来了4亿美元的收入。

    可以这样说,默多克始终在寻找机遇,而且,一旦商机出现,他绝对不会轻易放过的!当他听说,欧洲的新闻公司在拉美的有线电视和在亚洲的电视服务仍在亏本。但是,他却大胆地投入巨资,因为他看中了新闻公司花费巨资在美国涉足体育、新闻和儿童有线节目,并且收视率颇广的优势!

    命运也许偏爱某些人,但绝不会将成功直接交给他;命运也许捉弄某些人,但绝不会将任何希望都拿走。

    当你祈求好运时,挫折总是接踵而至;当你决定依靠自己时,机会立即向你招手。

    六、敢于挑战风险就有机遇

    具有挑战机遇的勇气的人,常常能完成一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般人以为,做生意就是拿钱进货,再把货变成钱,如此循环下去,雪球越滚越大。殊不知,眼下三角债把大家套得死死的,大家缺的都是钱,而有的都是货。

    结果,情形是:或没有钱买不来原材料,企业面临停产;或有货卖不掉,企业产品严重积压。表面上看,凡企业,无不欠债,不仅欠债,甚至债台高筑。然而一调查,才发现:他欠你100万,但别人可能欠他3000万,比他欠你的还多。

    如果把这引进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债务和债权全部解套的话,恐怕谁都不欠谁多少钱,甚至有的企业还赢利。即使还欠一点债的企业,可能也只需很少量的资金便可起死回生。

    基于这样的市场分析,郑总想,可不可以把商品流通的循环过程稍作改变呢?他的意思是,把“拿钱进货,再把货变成钱”的流通模式换成“以货抵债、再把货变成货,然后变成钱”的模式。

    操作思路一变,局面大为改观。

    不久前,上海集装箱公司老板提着800余万元现款来找郑总的汽车销售公司,欲购20辆红岩·斯泰尔载重汽车。这对郑总的公司无疑是一大笔业务。只要他用这笔现款到厂家提出车来,一辆可赚1万元差价。要是过去,郑总赚回20万便了事,但今天,郑总却把这笔业务暂时搁置一边。

    为什么呢?因为此时他获得了一条信息,并从中发现了一个将机遇转化为资本的捷径。

    那条信息是:上海宝钢有600万元废渣款几年收不回,其中本金400万,利息就占200万,可见这是一笔多年的烂账。经了解,欠债方是武汉大冶钢厂。

    郑总带着秘书小刘立即飞往武汉,他的此行目的是弄清大冶厂生产什么产品,哪些产品销不出去:介绍过程中,发现“大冶”积压的产品目录中,有一种用于生产汽车齿轮的专用钢材——20铬锰钛。这种钢材恰恰是四川綦江齿轮厂生产齿轮求之不得的原材料。但綦江齿轮厂由于流动资金困难,无缘购进,以致生产处于半瘫痪状态。

    于是,一个由四方构成的多角连环生意便在郑总脑子里清晰起来。他立刻邀请“大冶”、“綦齿”、“斯泰尔”汽车公司、上海“宝钢”的老总们赶到上海,商洽合作事宜。

    郑总说服“宝钢”,他以斯泰尔汽车向“宝钢”担保,欲购买“宝钢”那笔600万的债权,将“大冶”欠“宝钢”的600万债务转到他公司的账上。换句话说,他替“宝钢”向“大冶”索债,原来“大冶”欠你“宝钢”的600万,现在让“大冶”欠我,而我在四个月内为你“宝钢”收回这笔债。但郑总的条件是:只还“宝钢”400万元本金。

    “宝钢”一想,能收回400万总比一分钱收不回好,虽然不赚,但也没有亏,便签约。一纸合同,郑总赚了“宝钢”200万债权。

    那么“大冶”现在欠郑总的600万以什么方式偿还呢?“大冶”没有钱还不要紧,郑总说,拿你们厂的铬锰钛钢材抵债便是。“大冶”一听,欣然应允。因为郑总这一招既为“大冶”抵消了债务,同时还为“大冶”销了货,“大冶”何乐而不为?

    正在皆大欢喜之际,郑总让“大冶”再次兴奋。他打算用600万债权换1400吨钢材之外,注入现款500万再购买1200吨钢材。“大冶”把郑总捧为“上帝”,自然也就满足了郑总在价格上整体下浮15%的小小要求。这等于说,郑总用600万债权和500万现款,从“大冶”一共拿到了相当于原价计1265万元的铬锰钛钢材。

    现在轮到郑总与綦江齿轮厂商谈了。

    “綦齿”无钱,却想要这批铬锰钛。郑总原本就并不打算让“綦齿”付现金,而是想换他们的齿轮产品。鉴于这笔交易将为“綦齿”解决生产上的燃眉之急,且以货抵货,故“綦齿”同意郑总在原价基础上下浮10%的要求。双方成交后,郑总所拥有的债权已经变成了价值1391.5万元的汽车配件——齿轮。

    接下来的事情就简单了。

    他用齿轮供给红岩·斯泰尔汽车公司,换回价值890万元的20辆汽车,同时收500万元现金(这500万元现金用于购买“大冶”铬锰钛钢材时周转)。20辆汽车到手后,郑总便通知上海集装箱公司前来付款提货。从所收到的890万现款中扣除400万还清“宝钢”之后。郑总的公司净赚490万元。

    到此为止,郑总总共花了一个礼拜时间,成功地完成了一次精彩漂亮的商业循环。不仅迅速地为四家国有企业的三角债解了套,自己则抓住了发财的机遇。

    七、把灾难变为成功的机会

    一个成功者的形象——即同事们心目中认为他具有成功的基本品质——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企业家将取得怎样的成功。可是,在某种情况下,这种成功者的形象也会不起作用。如果他的自我形象(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三番五次地破坏他本来可以得到的机会,那么,最好的成功者形象也帮不了他的忙。

    一个人的行为,是受自己的信念支配的。因为无论是谁,在做每一种工作的时候,都不知不觉地尽力同自己的信念保持一致。弄清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具备了成功所需要的一切外观属性,却仍然碌碌无为;而另外一些人,似乎并没有什么突出的特点,竟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

    自我信念和自我形象是相通的。自我信念是一个人具有的潜意识信条,这些自我信念的总和,就意味着他的整个的自我形象。一个人往往不知道自己的自我信念是什么,但不管他知道与否,这些自我信念综合起来,就决定了他的自我形象。

    那么,信念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人不是生来就有信念的。人们接受信念就像接受催眠师的暗示一样。一些人——家长、教师、邻居、朋友——曾在我们生活的许多时刻向我们提出建议:这样做才是正确的。无论这些建议是否合理,只要我们自己认为是对的,我们就会将它铸成一尊成熟的信念塑像,并且潜意识地将它贮存起来。这样,它便迫使我们的一切行为都要照它的要求行事,直到我们认识到必须舍弃它,并用另一个信念塑像代替它为止。

    一种未经实践检验的能力,或者自以为不足之处,也是形成自我信念的因素。例如,一位企业家由于计算错误而遭受过一次挫折,于是他开始怀疑自己领导企业的才能。如果再出现几次类似的失误,就会使他的怀疑螺旋式地上升,以致产生一种对事业来说是毁灭性的信念。当这种现象果真发生时,他也的确只能走上一条平庸之路了。这时,在他面前即使有一次极好的机会,一次可以使他取得杰出成就的机会,他也会把它丢掉。

    因此,有些人尽管受过良好的教育,又有相当的能力,但却一事无成。与此相反,有一些企业家就像信鸽那样准确地飞向成功的目标。他们做任何事情都是朝着目标前进。他们会冒险,而那种危险往住使一般人望而生畏,然而他们却总是获得成功。他们似乎具有一种神秘的诀窍,能把障碍和灾难都变为成功的机会。

    在每一期《幸福》和《福布斯》杂志上,都可以找到企业家的传略,那些企业家都是达到了成功顶峰的人。从字里行间,你会发现,自我信念驾驭着这些胜利者。在他们当中,许多人实际上是有不少缺点的,这些缺点理应成为、也确曾成为他们成功道路上的沟壑。埃尔默·列特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埃尔默在他写的《推销术》一书中列举了许多理由,说明他过去为什么是个失败者。他说,他小学没读完就退学了,接着就开始劳动,每周只挣8美元。他做了一辈子马戏表演主持人与推销员,却从未学会控制自己对观众的畏惧情绪。他是个不可造就的缺乏魅力的人,生来就又矮又胖,还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这对他的职业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但尽管埃尔默自认有那么多短处,他还是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保险推销员,他拥有的有效普通保险金额在1亿美元以上,团体保险金额超过4亿美元。他的创造性的推销技术,被写成了许多文章和书籍,风行于世。他自己也写了一本关于推销的书,叫《推销在顾客说“不”的时候开始》,是这类书中最为著名的。

    所以我们说,很少有人能知道他们对自己的认识,这话听起来似乎荒唐可笑。但是,凡是读过心理学,特别是心理分析学著作的人都知道,自我信念多半被浸没在潜意识之中,而且支配着人们的生活,而人们甚至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存在。

    那么,如何看待“失败者”呢?是不是说:一个自我形象不佳,但仍然坚持负起他对社会的责任的人(就如一个有能力取得更大成功的,却坚持像平庸的企业家那样行动的人),就一定是无知的,不可救药的呢?

    当然不是。他一旦认识到自我信念的重要性,就很容易发现自我信念。更重要的是,他可以改变自我形象。这一新的自我形象,会把他从平凡的桎梏中解脱出来,并将他推向更大的成功。

    有三种方法可用来窥探自我信念,就是从三个不同的方面,同时对你的雄心、兴趣、爱好和品质进行自我反省。第一,你已经达到的目标;第二,你在行动过程中的感觉;第三,你对自己的工作、同事和工作环境的反应。

    首先,你应该根据所定目标来分析自己的现状。如果你诚实地检查了今天的自己,并与上个月或去年的自己进行比较,你就可以估量自己是否脱离了目标,是有所进步,还是在原地徘徊。

    当然这种比较并不意味着你一定有很大成功,甚至也不一定会有什么惊人的结果,但你将会感到很踏实,因为你正在进步。前面的道路上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你会对自己的现在和未来,感到舒畅愉快,而不致忧心忡忡。

    利用你的目标来衡量你是否进步,就能看出你的自我形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种分析还多少包括检验你对自己的进步满意与否。

    你的自我形象对你的事业是否有利?还有一种测定方法,那就是:为成功而行动时,你觉得舒服还是别扭?如果在行动过程中感觉是舒服的,那就说明,你的自我形象在帮你的忙;如果感到别扭,显然,你的自我形象在拆你的台。

    比如说,你现在正为别人工作,并想在公司里有所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你觉得与总经理等高级领导人谈话时是否舒服呢?如果感到不适,那么,你的自我形象说明,你在公司领导层心目中的地位并不理想。记住,这一感觉与你受教育的程度、经验的多少无关。如果你的自我形象会把你推向成功的方向,即使你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同时也缺乏经验,你仍会轻松自如地与这些取得了成功的人交往,他们知道你在事业上将会有什么进展。在这些成功者面前,比在那些缺乏影响力、不思进取、没有首创精神的人面前,你会感到舒坦愉快得多。

    现在,我们讨论一下测定自我形象的第三种方法,即估量你对自己的工作、同事以及工作环境的反应。

    你对工作环境的反应是受到积极影响的反应,还是受到消极影响的反应。比如,你在工作时,心情是紧张的还是轻松的?你是渴望面对典型的决策问题,还是畏惧、回避?你对自己是否喜欢,是否满意;你在工作日是否感到恼怒?你的感情是否稳定?是否失去常态?

    如果你认为自己是个愉快的人,那么,你的自我形象将引导你接近一项成功的事业,否则,就意味着你的自我形象与你的目标发生了冲突。

    即使你大体上是个乐观的人,你的自我形象有助于你比不利于你的时候要多,仍然存在着很大的改善余地。下面我们来讨论怎样改善自我形象。

    如前所述,自我形象是由自我信念合成的,要改善自我形象,就得改变那些自我信念。这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让我们回到前面谈到的那个推销员的例子上来。他认为根据自己的平凡的素质,每年最多只能挣一万美元。一旦他意识到这一自我信念是最有害的,就会像一个狂饮过度而终于醒来的人,承认自己生病了,这样他就已经走上了自我治疗的道路。自我认识只是第一步,接下去是摆脱有害的自我信念,代之以建设性的自我信念。

    这个推销员必须做到的是,通过积极的思考,强迫他的潜意识接受自己有关推销成功的回忆,这些成功正是有能力的表现。他每天要在这上面花尽可能多的时间,在头脑里涌现成功的推销情节,并坚信这些情节才反映出他的真实的自我。不管什么时候,只要脑子里一显现对自己推销能力的怀疑,都必须以一次成功的推销过程来否定它。

    先把回忆限制在成功上,接着,当他经过努力,有足够的自信承认自己偶然会有失误时(谁没有失误?),就可以有意识地回忆那些不成功的推销事例,以找出失败的原因。这样一来,可以导致潜意识发生剧变。一组新的认识将取代原先的认识,那位被自己的自我形象束缚多年的推销员,在经历了这一过程以后,他将自觉或不自觉地承认他的新的认识,他的潜意识也将随之改变,

    这时,如果他有意识地使用新的方法,在记忆中反复强调成功之处,他不久将发现,他有一个新的自我形象,他将考虑突破原来每年挣一万美元的限制。

    有必要重申,如果一个人的自我形象与他作对,那么无论他怎样奋斗,都不会取得什么进展;相反,如果他的自我形象具有自动调整的功能,就会促使他走向成功,并为此作出一切必要的努力。因此,一切有雄心壮志的人,都应该像日常工作一样加固对自己的事业确有助益的自我形象。

    只要你每天花15分钟时间,专门向你的大脑输入自己成功行为的生动情节,你就有更大的可能达到自己想像的成功目标。美国一些有显著成就的人,都证实了这千方法。

    w·克莱门特·斯通是霍雷肖·阿尔杰奖获得者,几本有关思考能力的著作的作者,他的积累已超过300万美元。他确认自己那不寻常的成功,都是因致力于积极思考而取得的。斯通先生说,理查德·尼克松总统曾告诉他,如果不是他的《胜券可操的成功方法》,尼克松在任加利福尼亚州州长一职期满后,就不会重返政界了。人们把大部分成就归功于积极思考,可以说,这是上述思想令人满意的试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