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健康与保养-常见妇科疾病与防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皮肤瘙痒不可忽视

    瘙痒性皮肤病患者,可能认为瘙痒并无大碍,往往忽视治疗,但这可能为未来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埋下祸根。

    瘙痒发作时,有的病人自行处理。为图一时之快,采取以热水烫洗、搔抓的方式,而忽视了药物治疗,这样做虽然暂时能够麻痹神经末梢,使瘙痒缓解,但烫洗会加重和恶化皮肤的浸润炎症,使皮肤毛细血管更加扩张,糜烂渗出加重;而搔抓只会越抓越痒、越痒越抓,造成恶性循环;对于接触性皮炎患者,搔抓还会将接触物带到身体的其他部位,从而发生相似的皮炎。

    湿疹等引起的皮肤损害,如没有及时得到治疗,可使皮肤的正常吸收作用增强,致使某些药物或毒物的吸收增多,人如果处在高危环境中,比如有毒有害的职业环境中,则极易通过皮肤吸收造成中毒。

    由于搔抓厉害,患者的皮肤表面可出现广泛的条、点状抓痕、血痂、色素沉着,甚至皮肤增厚以至苔藓化。苔藓化,也叫苔藓样变,是由于长期摩擦、搔抓,皮沟加深,皮嵴增高,形成的多角形扁平丘疹,群集成片,皮肤逐渐增厚,常伴有轻度色素沉着和少量细碎鳞屑。

    因为搔抓破坏了皮肤的保护层,可继发感染产生脓疱、毛囊炎、丹毒等。

    瘙痒虽不是有碍生命的大患,但反复在身上发作,久而久之会影响情绪,使人精神受到不良刺激,造成失眠或睡眠浅表,甚至改变人的性格,易于暴躁不安。

    因此,瘙痒是有损女人,尤其是老年妇女健康的一个大敌。因此,皮肤瘙痒不可忽视,不可不治。

    女性外阴瘙痒

    外阴瘙痒是外阴炎的一种常见症状,外阴皮肤和黏膜的炎症可导致局部皮肤黏膜出现瘙痒、疼痛、红肿及灼热感等,其中主要原因是局部的细菌性感染,如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或变形杆菌等。患宫颈炎或阴道炎时产生的分泌物均可刺激外阴出现瘙痒,以滴虫性、霉菌性阴道炎所致瘙痒最多见。寄生虫病、外阴皮肤病、不良卫生习惯、衣着不当等都会引起外阴瘙痒。如穿化纤制品的内裤,因不吸水、不透气,使局部潮湿,皮肤浸渍而引起痒感。还有些外阴用药、阴道用药引起局部过敏反应或化学品刺激引起瘙痒。另外,全身性疾病引起的瘙痒多见于尿瘘、粪瘘、糖尿病、黄疸、维生素B缺乏、贫血、白血病等病人,外阴瘙痒可为全身性瘙痒的一部分。

    外阴炎及其防治

    外阴炎是指外阴部皮肤发炎,由于外阴部的尿道、阴道、肛门的排出物和分泌物污染局部,使外阴部皮肤及黏膜的抵抗力降低,加之病原菌的侵犯引起。外阻炎的症状有外阴皮肤瘙痒、疼痛或烧灼感,于活动、性交后加重,局部充血、肿胀,有时可有溃疡或湿疹。长期慢性炎症可导致局部皮肤增厚、粗糙,甚至发生皲裂。注意个人卫生,经常换洗内裤,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可预防外阴炎。发生外阴炎后要消除病因。局部用1:5000的高锰酸钾液、洁尔阴、肤阻泰、日舒安等坐浴,每日2次,每次20分钟。皮肤有破溃可涂抗生素软膏。慢性外阴炎不能因皮肤瘙痒而用热水烫洗,否则会愈来愈痒。近几年来,治疗各期外阴炎均可采用物理疗法,如激光治疗、超短波治疗、微波治疗等:

    滴虫病及其防治

    滴虫病是妇科常见病之一,由阴道毛滴虫引起,是一种传染性疾病。阴道毛滴虫对外界环境适应性强,存活时间长,传染性强,不仅寄生在女性阴道、尿道和尿道旁腺等处,还可寄生在男性的尿道和前列腺中。滴虫性阴道炎可通过性交直接传染,也可通过公共浴池、游泳池、坐式马桶、脚盆等间接传染。女性多在经期、妊娠和产后发病,因为,这些时期阴道酸性降低,利于滴虫生长繁殖。患此病后白带增多,呈泡沫状,灰白色或绿色,有腥臭味。病人会出现外阴及阴道口瘙痒、灼热、疼痛和性交痛,尿道感染可有尿频、尿痛等症状。另外,毛滴虫可吞噬精于,白带过多又不利于精子存活,因此,可造成不孕。少数女性阴道内有滴虫存在而无炎症反应,这种人称为带虫者,有传染性。

    滴虫病容易感染,又难于根治,并影响女性健康,导致不孕。因此,必须做好防治工作,做好卫生宣教,改善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提倡淋浴,在公共场所改坐式便池为蹲式;定期进行女性疾病普查,治疗病人。此病患者用灭滴灵治疗效果很好。它可以杀死滴虫,每次口服200毫克,每天3次,7天为一疗程。口服灭滴灵后,少数人可出现胃肠反应,偶见头痛、皮疹等,停药后反应可消失。灭滴灵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并由乳汁排泄,所以,孕早期和哺乳期不宜服用,应以外用药为主。常用外用药有甲硝唑泡腾片和曲古霉素等,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滴虫性阴道炎多于经后复发,故在治疗后仍应每次月经后复查白带,连续3次阴性方为治愈。治疗时,应注意坚持男女双方同时治疗,禁止房事,以防止交叉感染。所用毛巾、内裤等应煮沸消毒,衣裤勤洗勤换,不要放在卫生间阴干,要放在日光下暴晒,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

    霉菌性阴道炎及其及防治

    霉菌性阴道炎是一种常见的阴道炎,由白色念珠菌(霉菌)感染所致,发病率仅次于滴虫性阴道炎。当pH值为5.5时最适于霉菌繁殖,在阴道内糖元增多时,阴道内的酸性增强,霉菌可以迅速繁殖,从而引起炎症,故多见于孕妇、糖尿病人及接受大量雌激素治疗者。长期应用抗生素者,改变了阴道内微生物之间的互相抑制关系,可使霉菌得以大量繁殖,亦能引起感染。霉菌性阴道炎与脚癣有密切关系,如果本人或家属患有脚癣,可通过公共脚盆、擦脚布带进阴道而发病,也可通过性交进行传播。

    治疗霉菌性阴道炎应首先消除病因,如治疗糖尿病患者,应停用抗生素、雌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勤换内裤,用过的内裤、毛巾等应用开水烫洗。治疗时可用碱性溶液,如2%~4%碳酸氢钠(即小苏打)液冲洗外阴和阴道,10次为一个疗程,以改变阴道内的酸性环境,使其不利于霉菌生长。可在阴道内使用抗霉菌药物,如制霉菌素栓、达克宁栓或米可啶泡腾片,每次1~2片,每晚1次,塞入阴道深部,连用7天。外阴部可涂抹米可啶霜、克霉唑软膏或制霉菌素软膏,还可加用口服达氟康150毫克或氟康唑150毫克,每日1次,连服3日。霉菌性阴道炎可以通过性交传染,所以,在治疗期间应避免性生活,或采用避孕套,以防互相交叉传染。有脚癣又有霉菌性阴道炎者应同时治疗,如果只治阴道炎而不治脚癣,还会出现反复感染。

    外阴白斑及其防治

    外阴白斑也称外阴白色病变,是一种常见而难治的妇科病,以外阴皮肤和黏膜变白、变粗糙或萎缩、瘙痒为主要特征的外阴疾病。它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可能因外阴局部深层结构组织中神经血管营养失调,或与皮肤里存在的一种特殊蛋白质抑素有关。外阴白斑早期患处红肿或组织增生,肥大角化,以后皮肤变厚变白,干燥,并发生皲裂,局部弹性消失,瘙痒及刺痛,可因瘙痒而诱发继发性皮炎。病变起初出现在小阴唇及阴蒂,然后,可向大阴唇、会阴部及肛门周围蔓延。外阴白斑少数病例有癌变可能,需要通过病理检查进行确诊。

    以往认为外阴白斑系癌前病变,多主张行外阴切除术,但术后复发率高。实践证明,为控制局部瘙痒或恢复外阴皮肤的正常形态,药物治疗能取得较好效果,故目前多主张非手术治疗。对外阴白斑患者,要控制炎性刺激,有外阴部炎症及阴道分泌物过多者,应做相应处理。经常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忌用肥皂或其他刺激性药物擦洗,避免抓伤,不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衣着宽松,以棉织品为宜。精神紧张且瘙痒重者可服镇静、脱敏药物。一般治疗多采用红霉素软膏和维生素E进行局部涂抹,每日3次。中药治疗是治疗外阴白斑的重要方法之一。治疗原则是祛风利湿,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以外洗为主,也可加用内服药。采用抗代谢类药物5一氟脲嘧啶局部注射治疗本病也可取得较满意效果。对顽固瘙痒的外阴白斑,可采用冷冻疗法。白斑面积大、症状明显、药物治疗无效者,或外阴白斑已出现溃疡经久不愈者,可通过手术治疗。

    陈旧性会阴破裂的处理

    分娩时因胎头娩出,使会阴部经受过度的伸展,发生会阴体、阴道壁裂伤,并累及肛门括约肌或直肠下段,未及时修补,或修补后愈合不佳,形成陈旧性裂伤。患者常有大便失禁及不能控制排气,或稀便失禁等症状。此病患者若有明显症状,应及早修补。术前应做肠道准备及阴道清洁处理,应采用高锰酸钾溶液坐浴。修补原则是按解剖学层次将直肠壁、肛门括约肌、提肛肌筋膜、阴道壁、会阴软组织分层依次缝合。术后处理基本同粪瘘术后的处理。

    阴道壁膨出及其防治

    阴道壁膨出包括阴道前壁膨出和阴道后壁膨出。阴道前壁平时靠膀胱、阴道、子宫颈的筋膜支托,在分娩过程中遇到滞产、难产、膀胱充盈胀满和各种助产术,致使支持组织受损,可伴有阴道前壁膨出。当阴道前壁受损,膀胱也将随之脱出,故又称膀胱膨出。阴道前壁膨出轻度者无明显症状,重度者可发生尿失禁或排尿困难。阴道后壁膨出是由于分娩造成直肠阴道间隔及子宫骶骨韧带伸展或撕裂,而失去支托直肠作用而致。当阴道后壁膨出时亦有直肠膨出,所以又称直肠膨出。阴道后壁膨出重度者常有下坠感,腰酸、肠胀气、便秘或排便困难,久之,反过来又加重直肠膨出。对于重度的阴道前壁或后壁膨出,均可做修补术,效果良好。轻度者可经休息或针灸等缓解症状。

    尿失禁是指尿液失去控制,不自主地排出。包括真性尿失禁、溢出性尿失禁、压力性尿失禁、紧迫性尿失禁、逼尿肌外括约肌不协调性尿失禁等几种类型。女性以压力性尿失禁多见。它的形成原因常是由于妊娠分娩、手术损伤、老年性结缔组织萎缩或先天性发育不良,使盆底肌肉筋膜组织松弛,支配作用削弱,引起膀胱和尿道解剖位置与压力关系的改变,从而引起尿失禁。本病可见于各年龄女性,经产妇较为多见。

    女性尿瘘及其防治

    尿瘘是指泌尿系统与生殖系统间有异常通道,表现为小便淋漓,不能控制,包括膀胱阴道瘘、输尿管阴道瘘、尿道阴道瘘、膀胱宫颈瘘等。尿瘘发生的原因主要是难产导致的产科损伤,其次,还有妇科手术损伤、膀胱本身病变,以及其他因素,如子宫托长期放置压迫阴道前壁缺血坏死,或放射性损伤、药物腐蚀等。病人除了有漏尿症状外,往往还合并外阴及臀部皮肤炎症、泌尿系统感染、月经失调或闭经、精神抑郁等。通过询问病史结合症状检查体征一般比较容易诊断。

    尿瘘一般均需手术治疗。但在个别情况下,应先试行非手术治疗,如尿瘘形成不久且瘘孔较小,用保守性治疗,有可能使瘘孔愈合。对于结核性瘘孔,也可先进行抗结核治疗,将结核病控制住,小的瘘孔也可能自愈。绝大多数尿瘘患者需要手术治疗,手术的途径应根据瘘孔部位和发生原因而定,但绝大多数产科损伤尿瘘均以经阴道为宜。手术时间依形成尿瘘的原因而定,新鲜瘘孔应立即进行手术,对一些炎症所导致的瘘,应自病发之日起,等待3~6个月再进行手术,这时炎症消退,组织愈合力好。术后要注意科学护理才能取得手术成功。

    尿瘘是可以预防的,重点在于提高产科质量,防止滞产和第二产程延长,因生产时间长导致血尿时,产后应注意护理,保持膀胱空虚,使受压部位血流恢复,同时预防感染。并且还要注意在妇科手术操作中避免手术误伤。

    女性粪瘘及其防治

    女性粪瘘是指生殖器官与肠道之间的异常通道。常见者为直肠阴道瘘,多因产伤引起,也可因会阴切开术缝合时肠线穿透直肠黏膜,引起继发感染而形成瘘孔,或由于不正确使用子宫托,压迫组织引起坏死。主要表现是大便及气体不由自主地经阴道排出。瘘孔小时只由阴道排出气体,干燥大便可以不漏入阴道,瘘孔大时无论软便或干便均可由阴道排出。诊断比较简单,一般均有明显病因。

    任何粪瘘均应手术治疗。治疗原则与尿瘘相同,手术外伤或创伤的伤口应立即修补,压迫坏死粪瘘待产后4—6个月炎症消失后,再行修补术。

    粪瘘预防的基本原则与尿瘘相同,产时应注意缩短第二产程,避免会阴撕裂,并在缝合会阴后进行常规肛查,发现有缝线穿透直肠黏膜者应拆开重缝。此外,应避免长期安放子宫托不取,注意掌握阴道放射的剂量和放射源安放的位置。

    生殖器结核的表现及防治

    由结核杆菌引起的女性生殖器炎症称生殖器结核,多见于20~40岁的女性,原发病灶多为肺结核、肠结核,以血行播散最多见。因病程缓慢,全身反应不严重,往往缺乏典型症状,常见的表现有以下几种:

    1.不孕,以原发不孕症多见。

    2.月经失调,病程初期月经过多,晚期月经稀少或闭经。

    3.下腹坠痛,由于盆腔的炎症或粘连引起。

    4.病情严重者可出现午后潮热、低烧、盗汗、乏力、食欲不振或消瘦等症状。

    由于病变程度和范围的不同,生殖器结核的症状有较大的差异,较多的病人没有自觉症状和体征,所以易忽略,诊断往往需借助于子宫内膜病理检查和盆腔x线检查。

    治疗女性生殖器结核一般采用支持疗法。急性病人至少需休息3个月,慢性病人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参加体育运动,注意加强营养。其次是抗结核治疗,抗结核药物为链霉素、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等。对有明显症状并伴有较大的附件肿块,经抗结核治疗无效,其他器官无活动性病灶,或子宫内膜结核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术前术后均应用抗结核药,以防止结核扩散。

    慢性宫颈炎的诊断与防治

    慢性宫颈炎是最常见的一种妇科病,占妇科门诊的40%~50%,急性宫颈炎以淋球菌和沙眼衣原体感染最常见,慢性宫颈炎多由急性宫颈炎转变而来,已婚、多产女性的发病率较高。慢性宫颈炎局部有多种表现,如宫颈糜烂、宫颈肥大、宫颈息肉、宫颈管内膜炎、宫颈腺体囊肿、宫颈裂伤及外翻等。其中以宫颈糜烂最常见,宫颈糜烂与宫颈癌有密切关系,故患有宫颈糜烂时应积极治疗。

    慢性宫颈炎的主要症状是白带增多,白带呈乳白色黏液状,有时为黄色或脓样,若有血性白带或性交后出血,多是有息肉形成或重度糜烂,导致接触性出血。轻症患者可仅有白带改变而无其他症状,重症患者往往还可出现腰骶部疼痛、下腹坠胀和痛经,这些症状在月经前后、排便和性交后加重。部分患者还伴有尿频、排尿困难和月经不调,有些病人因颈管中的黏稠白带不利精子穿透,因而导致不孕。慢性宫颈炎患者通过妇科检查即可做出诊断。

    宫颈糜烂与早期宫颈癌从外观上很难区别,故慢性宫颈炎在治疗前应先做宫颈刮片检查以排除早期宫颈癌。对慢性宫颈炎患者应以局部治疗为主,分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两种。

    1.药物治疗适于糜烂面小和浸润浅的患者

    (1)用10%~20%硝酸银溶液或5%铬酸钾溶液涂抹子宫颈糜烂面,每周1~2次,一般涂2~4次便可痊愈。

    (2)重铬酸钾液是强氧化剂和腐蚀收敛剂,具有杀菌、消肿的作用,上药范围应超过糜烂面,涂药后糜烂面变为白色,待1~2分钟后,用75%酒精擦去子宫表面多余的药液。

    2.物理治疗适于糜烂面大和浸润较深的患者

    (1)电熨疗法:此法较简单,适用于宫颈糜烂较深,糜烂面较大的病例。

    (2)冷冻疗法:此法是一种安全、高效、简便、无痛苦的治疗方法,适合于各种宫颈糜烂。

    (3)激光疗法:使用CO。激光治疗仪,使糜烂局部组织炭化、结痂,痂皮脱落后创面由新生的上皮覆盖。

    (4)微波疗法:此法是一种新型的物理疗法,当微波电极触及局部病变时,即在瞬间产生很小范围的高热而达到凝固的目的,治疗2~3周后出现上皮修复,修复后宫颈光滑、质软,不良反应小。孕妇宫颈糜烂不宜用微波治疗。

    (5)波姆光疗法:波姆光疗仪是治疗宫颈糜烂的新型仪器,照射面呈均匀灰白色为止。术后1~2月复查,治愈率达97%左右,总有效率为100%,疗效优于激光。

    3.免疫治疗:目前少数大医院正在试用红色卡奴防线菌细胞壁骨架N—CWs菌苗或干扰素治疗宫颈糜烂,治愈率为75%一85%,还需进一步扩大临床观察。

    4.宫颈锥形切除术:目前极少做,对于年龄大、病变重、伴有其他生殖器官疾患者,可考虑行全宫切除术。

    预防慢性宫颈炎的方法是控制生育,做好避孕工作,减少人工流产,避免损伤宫颈,注意经期、孕期、产褥期卫生,定期妇检,以便及时发现病变,及早治疗。

    急性盆腔炎的诊断与防治

    女性的内生殖器(子宫、输卵管和卵巢)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盆腔腹膜发生的炎症,称为盆腔炎。急性盆腔炎是由于分娩、流产或宫腔内手术消毒不严引起,月经期不注意外阴部卫生或进行性生活也可引起。炎症发生时可局限于内生殖器某一部位,也可多部位同时发病,按其感染部位可分为急性子宫内膜炎、子宫肌内膜炎、急性附件炎、急性盆腔结缔组织炎、急性腹膜炎等。患者有怕冷、发热、头痛、食欲不振、下腹坠痛和白带增多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及排尿困难,查体可见下腹部有明显压痛及肌紧张。

    治疗急性盆腔炎应采取综合性疗法,具体包括全身支持法、抗感染治疗、物理疗法、手术等。治疗时要注意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如有水电解质紊乱或酸中毒要及时纠正,避免情况恶化。具体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一般治疗和护理:卧床休息,取半卧位,以利炎症局限;应摄入易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必要时输液或少量多次输血,提高机体抵抗力;避免不必要的妇科检查,以免炎症扩散;下腹部冷敷或热敷以促使炎症局限;高热患者可行物理降温,特别加强护理;保持外阴清洁,防止交叉感染。

    2.抗感染治疗:针对细菌种类,选择适当的药物。严重感染者,可加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使用抗生素时,应注意剂量足,时间够,以免日后复发。

    3.手术治疗:有脓肿形成者,可根据脓肿的不同部位,采用经阴道后穹窿或经腹部切开排脓,并放置引流管。

    慢性盆腔炎的诊断与防治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且顽固难愈,多因急性盆腔炎治疗不彻底或因患者体质较差、病情迁延所致,也有既往无急性病史,初次检查即为慢性者。慢性盆腔炎按其炎症感染部位可分为慢性输卵管炎与输卵管积水、慢性附件炎、输卵管卵巢囊肿、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等。慢性盆腔炎的症状有下腹部坠胀、疼痛以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重。另外还有月经失调、白带增多、低热乏力、精神不振、周身不适、失眠等。检查病人子宫常呈后位,子宫一侧或两侧可摸到索状增粗的输卵管,或摸到囊性肿物及片状增厚物,有压痛。

    治疗慢性盆腔炎时,应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建立信心,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采用综合措施,进行合理治疗。患者由于长期炎症刺激会形成各种病症,盆腔器官周围粘连,抗炎药物不易进入,所以,治疗起来恢复较慢。具体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3种:

    1.药物治疗:除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外,一般不采用抗生素全身用药。这是由于药液不易进入炎症局部,达不到有效浓度,而且容易产生抗药性。必要时可将抗生素与肾上腺皮质激素配合全身应用,疗程为一个月,或再加上透明质酸酶,采用子宫药物注射等。

    2.中药灌肠:用红藤汤保留灌肠效果也较好。目前应用的ToP治疗仪(神灯)、远红外治疗仪、激光治疗仪、微波及多功能电脑治疗仪等均对慢性盆腔炎有治疗效果。

    3.手术:对于盆腔炎性肿块、输卵管积水者,若上述治疗无效,可考虑手术切除。

    子宫脱垂的诊断与防治

    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子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阴道口外称为子宫脱垂。根据子宫下垂的程度不同,子宫脱垂可分为3度:子宫下移,子宫颈还在阴道内,称为I度子宫脱垂;子宫脱出阴道口外,子宫体还在阴道口内,为II度子宫脱垂;子宫颈和子宫体全部脱出在阴道口处,为III度子宫脱垂。子宫脱垂常伴有阴道壁膨出,严重时还可伴有膀胱膨出和直肠膨出。

    子宫脱垂的主要原因是分娩时损伤造成的,如分娩时软产道过度伸展撕裂,又没有及时修补,或子宫口未开全时过早用力以及难产处理不当等均可造成支撑子宫的盆底组织松弛或撕裂;产后过早劳动,或患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以及长期从事蹲、站工作,均可使腹腔内压力增加,造成子宫下移;老年女性或长期哺乳女性因卵巢功能不良,雌激素水平下降,生殖系统组织萎缩,或生育过多过密,体质虚弱,或未婚、未孕的年轻女性盆底组织发育异常,都可使维持子宫正常位置的组织松弛,使子宫脱垂。

    治疗子宫脱垂包括非手术和手术疗法两种。非手术治疗的方法很多,如子宫托、针灸、内服或外用中药等,其中子宫托的效果较好,既经济又方便。子宫托适合于III度子宫脱垂患者使用,其目的是将子宫托回原来位置。子宫托包括喇叭花型、环型、球型,分大、中、小三种规格。使用者应请妇科医生选择型号,并指导放取技术。子宫托必须早晨放入,晚间取出,放置过久易使阴道壁发生糜烂、溃疡,甚至发生嵌顿,导致尿瘘或粪瘘。对于非手术治疗无效或II、III度子宫脱垂者,可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方式有阴道前后壁修补、会阴修补及部分宫颈切除术。

    预防子宫脱垂,要做好女性的保护宣传工作,即增强体质、加强营养,治疗引起腹压增加的一些慢性疾病。减少分娩,推广新法接生。妊娠后定期产检,避免发生难产。分娩时不宜过早用力,要在接生人员指导下正确使用腹压。产后注意休息,不要过早劳动。分娩时会阴有裂伤者应及时修补,普及宣传产后保健及预防子宫脱垂的知识。

    宫颈癌的诊断与防治

    宫颈癌是妇科最为多见的恶性肿瘤,占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的2/3以上,多见于35~55岁的已婚女性。迄今为止,宫颈癌的病因尚无定论,多数认为与早婚、多次生育、宫颈裂伤及宫颈糜烂、包皮垢等因素有关。据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早婚、早育或孕产频繁者,宫颈裂伤及宫颈糜烂者,宫颈癌发病率明显增高。世界上犹太女性的宫颈癌发病率最低,因为犹太男性出生后一律施行包皮环切术。从这一点可证实包皮垢与宫颈癌的发病有密切关系。临床调查还认为,宫颈癌的发生与II型疱疹病毒、精神创伤、社会经济状况及家族肿瘤史等也有一定的关系。

    宫颈癌形成前后,有一个相当长的癌前病变阶段和原位癌阶段。所以,应重视预防工作,完全有可能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预防的首要措施是做好防癌普查普治,普查最简便、经济、有效的方法就是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凡是25岁以上的已婚女性,在妇科检查时做常规宫颈细胞学检查,就有可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其次,治疗癌前病变是第二个预防措施,对防癌普查中的癌前病变积极进行治疗,能有效防止向癌变发展,是降低宫颈癌发病率的有效措施。最后,通过防癌普查,对宫颈糜烂、裂伤及癌前病变等能诱发宫颈癌的病因进行治疗,并积极宣传计划生育,适龄结婚,注意夫妇双方的外生殖器卫生及性卫生,治疗包皮过长等。通过采用这些方法,可有效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

    治疗宫颈癌的方法有放射治疗、手术治疗、抗癌药物治疗和中药治疗等。不管采用哪种方法,要根据癌症的性质和范围以及患者的身体情况而定。放射治疗为宫颈癌的首选疗法,是目前世界各国治疗宫颈癌的主要手法,疗效稳定,适用于没有向远处转移的各期宫颈癌,一般采用镭或钴的放射线杀死癌细胞。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早期病例,如原位癌和I期、II期宫颈癌,疗效较为显著。药物治疗仅能作为晚期宫颈癌综合治疗的一部分,单独使用效果不很理想。应用抗癌药物及中药一般多配合放射和手术治疗,才有一定效果。

    子宫肌瘤的诊断与防治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也是女性全身最常见的良性性瘤,多见于30~50岁的育龄女性。发病原因还不十分清楚。绝经后肿瘤一般停止生长,故可能与雌激素刺激有关。子宫肌瘤可单个生长,但常为多发性,即一个子宫可生长有几个或十几个肌瘤,大小不定,小的如黄豆,大的可达数公斤。子宫肌瘤可生长在子宫任何部位,按其生长部位不同又可分为黏膜下、浆膜下、肌壁间及阔韧带肌瘤。

    子宫肌瘤的主要症状为月经量增多、月经期延长、月经周期缩短和白带增多。黏膜下肌瘤如果发生坏死,还可出现不规则出血,大的肌瘤可压迫邻近器官,从而出现尿频、尿潴留及便秘等症状。多数子宫肌瘤无症状,仅于盆腔检查时发现。子宫肌瘤恶性病变仅为极少数,仅占0.5%,多见于年龄大、生长较快及较大的肌瘤。

    子宫肌瘤的治疗取决于肌瘤的大小和部位、有无症状、最近发展情况及并发病变、患者年龄及对生育的要求等。对于肌瘤不大,生长缓慢,又无症状,且接近围绝经期的患者,可不必治疗,定期观察,4—6个月检查一次。子宫肌瘤不大但有症状者或身体情况暂不能手术者,可用中药、止血药物及雄激素治疗。但药物不是治疗子宫肌瘤的有效方法,如果肌瘤较大,或月经过多,药物不能控制而引起贫血,或肌瘤迅速长大且症状明显,不论年龄大小,均应手术治疗。手术是治疗子宫肌瘤的主要方法,安全可靠,具体方法有肌瘤切除术和子宫切除术两种,可根据患者情况酌情选用。

    子宫内膜癌的诊断与防治

    子宫内膜癌也称子宫体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癌瘤,多发生于50~59岁年龄组的女性,约占1/2,40岁以下者仅占15%。发病年龄比宫颈癌晚8~10年,占女性生殖器官癌瘤第二位。子宫内膜癌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长期持续的雌激素刺激、不育、雌酮相对较高和肥胖等因素有关。子宫内膜癌的最大特点是生长缓慢,而且转移较晚。转移途径有3种,即直接蔓延、淋巴转移与血行转移,以前二者为主。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主要症状是子宫出血,其次还可出现阴道排液量多,当癌瘤侵犯周围组织时,可引起疼痛。临床上,对于更年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不规则出血或绝经后出血患者,采用分段刮取子宫内膜病检,可避免漏诊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发展慢、转移迟,故治疗效果优于子宫颈癌。单纯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放射治疗,故原则上以手术治疗为主,其他治疗为辅。凡无手术禁忌者,均应考虑经腹手术切除子宫。对于有手术禁忌或宫旁已浸润固定,不宜手术者,可采用放射治疗。晚期或转移复发癌,既不能手术,又不宜放射治疗者,可用超大剂量孕激素治疗。许多此类病例经治疗后,原发及转移癌完全消失,多年无复发。

    卵巢肿瘤的常见类型及临床表现

    卵巢肿瘤是妇科常见肿瘤,任何年龄的女性都可发生,以20~50岁发病最多,卵巢恶性肿瘤则在40岁以后较多见。由于卵巢的组织比较复杂,故卵巢肿瘤种类之多为全身各器官之首。除原发性肿瘤外,有些是来自子宫、胃肠道或乳腺的转移癌,还有些是非赘生性囊肿,包括囊性或实性、良性或恶性、单侧或双侧等类型。具体分类如下:

    1.卵巢非赘生性囊肿,也称卵巢瘤样病变。多数为卵泡异常增大形成,是生育年龄卵巢异常增大最常见的原因,并非真性肿瘤,如黄体囊肿等。

    2.卵巢赘生性囊肿,首先是发生于体腔上皮的肿瘤,是最多见的一类卵巢肿瘤;其次是发生于生殖细胞的肿瘤,包括畸胎瘤、无性细胞瘤、胚胎性癌等。

    3.除上述肿瘤外,卵巢还会有发生于特异性性腺间质及非特异性性腺间质的肿瘤,如颗粒及卵泡膜肿瘤、纤维瘤、血管瘤等。

    以上是卵巢原发性肿瘤,除此以外还有卵巢转移癌,常来自原发部位,如胃肠道、乳腺及盆腔器官等。

    卵巢肿瘤小者,一般无症状,直至长到相当大,自己发现腹部有包块,或因其他并发症及其他妇科疾患就诊时才被发现,具体的表现有:(1)腹部包块:多位于下腹一侧,空腹时自己可摸及,活动度大,恶变时迅速长大。(2)腹痛:若发生肿瘤蒂扭转、感染或恶变时,则会使腹痛加剧。(3)压迫症状:中等大小的肿瘤一般不引起压迫症状,巨大者可压迫邻近器官,出现相应症状。(4)月经改变:除功能性肿瘤外,一般不影响月经。(5)全身症状:仅在肿瘤巨大时或卵巢癌晚期才出现。(6)功能性肿瘤特有症状:颗粒细胞瘤与卵泡膜细胞瘤可产生雌激素,故有女性化作用。含睾丸细胞癌与肾上腺皮质样癌可产生雄激素,故会出现男性化。卵巢肿瘤较大者,腹部膨起如球,多对称或有凹凸不平;较小者,多偏于下腹一侧,活动度大,恶性晚期者多固定不动。

    卵巢肿瘤并发症及治疗原则

    卵巢肿瘤可发生蒂扭转、破裂、感染或恶性变等并发症。最常见的并发症是蒂扭转,也是常见的妇科急症,多见于蒂长、活动度大、重心偏向一侧的囊肿,常发生于患者体位改变或子宫位置改变较大时。扭转后病人出现一侧下腹剧痛,伴有恶心、呕吐。检查可发现有包块,张力大,压痛以瘤蒂处最重。蒂扭转一经确诊,应立即切除。第二种并发症是囊肿破裂,可自发破裂,或由挤压、分娩、性交、妇检或穿刺引起,其症状轻重取决于内容物的性质及进入腹腔量的多少。凡疑有卵巢肿瘤破裂,均应剖腹探查,尽量减少瘤细胞种植及内出血的发生。第三种并发症是感染,较少见,多系扭转后与肠管粘连,由肠道细菌感染所致,最好待感染控制后再行手术。恶性变是卵巢肿瘤的又一严重并发症,早期恶变多无症状,常不引起患者注意,发现症状时2/3的患者已达晚期。故卵巢肿瘤诊断一经确定,应及时手术,以防恶变。

    卵巢肿瘤是妇科常见疾病,但3/4的卵巢肿瘤为良性肿瘤,恶性只占卵巢肿瘤的1/4。凡已确诊的卵巢良性赘生性肿瘤,均应尽快手术切除。可根据患者年龄及生育要求,选择下列术式:

    1.卵巢肿瘤剥除术:适于卵巢肿瘤体质较小且双侧生长的年轻患者,仅行肿瘤剥除,而残留正常的卵巢组织可继续行使卵巢的功能。若双侧卵巢肿瘤体积已相当大,也应尽可能保留卵巢皮质,从而保全患者的内分泌功能,保存生育能力。

    2.卵巢囊肿切除术:患者年龄较大(45岁以上),患双侧卵巢肿瘤,若一侧瘤体大,不易行囊肿剥除术,则可行附件切除术,而对另一侧肿瘤应尽量行囊肿剥除术。

    3.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处于围绝经期或绝经期的女性若患一侧或双侧卵巢肿瘤,均应行子宫及双侧附件切除术。肿瘤切除后,均须立刻进行病检,了解有无癌变可能。

    卵巢恶性肿瘤虽然只占卵巢肿瘤的1/4,但因疗效不稳定,复发率又高,所以常常采用手术切除,并配合化学药物治疗或放射治疗,而不像卵巢良性肿瘤仅采取手术治疗即可。

    葡萄胎及其防治

    葡萄胎是一种良性的滋养细胞肿瘤,是由于滋养细胞大量增生,绒毛变成大小不等的水泡,并且形成相连成串的葡萄状,故称葡萄胎。葡萄胎可发生于育龄期任何年龄的女性,但多数发生在两头,即20岁以下和40岁以上,经产妇多于初产妇。

    葡萄胎的主要症状是:停经以后阴道流血,多在停经8—12周时出血,量多少不定,有时可排出葡萄样物。它的一个特征表现是子宫异常增大,多数超过停经月份应有的大小。有些仅孕2~3个月,而子宫底高度已达脐水平,相当孕5个月大小。除此以外,葡萄胎患者往往妊娠反应症状比一般妊娠严重,而且很早就可出现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葡萄胎患者一经确诊,必须迅速清除子宫内容物。如患者失血过多,严重贫血,应先输血纠正。目前,均采用吸宫术清除子宫内容物。因宫腔大,出血多,不易一次吸刮干净,多于术后5~7天再做第二次吸宫术。每次吸刮出的组织必须送检。术后服抗生素预防感染。年龄在40岁以上,有恶变可疑者,可考虑做子宫切除术。对于年龄大于40岁的病人,子宫明显大于停经月份,不易随访者可行预防性化疗,多应用放线菌素(更生霉素)或5一氟脲嘧啶,一般只用一个疗程。

    绒毛膜癌及其防治

    绒毛膜癌即绒癌,是一种高度恶性肿瘤,对女性生命威胁很大,绝大多数与妊娠有关,继发于正常或不正常妊娠之后,主要发生在育龄期女性,有40%—50%发生于葡萄胎之后,其余则分别发生于正常分娩或流产后,发病时间多在妊娠半年至两年内。还有少数发生在未婚或绝经后女性,往往与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同时存在,属生殖细胞肿瘤。绒毛膜癌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恶性葡萄胎相似,但绒癌阴道流血可出现在葡萄胎刮宫后,也可出现在各种流产、足月产、早产后。从临床表现上,难以将恶性葡萄胎与绒癌区分开,只能通过病理检查有无绒毛结构方能进行鉴别,前者病检可见绒毛结构,后者病检未见绒毛结构。

    绒癌患者经化学药物治疗有明显效果,治疗时可综合采用化学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放疗等。具体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1.手术治疗:除原发子宫病灶外,手术疗法还可切除某些经化疗未能完全消退的转移病灶。在子宫穿孔或外阴、阴道转移结节出血用药物及输血条件不具备时,手术治疗就更有必要。如果条件许可,病情不紧迫,应在术前、术后使用常规药物治疗。

    2.药物治疗:一般采用5一氟脲嘧啶、氨甲喋呤、更生霉素等药物,以这3种药最常用,且效果好。5—氟脲嘧啶和更生霉素疗效最好,不良反应小,常作为首选药物,两者常合并使用。

    3.放射治疗:目前药物结合手术治疗绒癌已取得较显著效果,成为治疗绒癌的主要方法,故较少用放射治疗。但由于绒癌对放射较敏感,所以,也可用放射线体外照射,如对于出现阴道转移结节,引起大出血者,除手术切除外,亦可用镭或钴60放射治疗,达到止血及根治的目的。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防治

    子宫内膜组织出现于正常子宫腔内壁以外者,称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于30一50岁的女性,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妇科病。根据异位部位不同,又可分为内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外在性子宫内膜异位症和两型合并存在的混合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本病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痛经,特点为继发性、进行性加重,除此之外,往往合并不孕、月经异常、性交痛、肛门痛、尿路刺激等症状。检查时,内在性异位者可摸到子宫增大,有压痛,外在性异位者可触及子宫粘连固定,—侧或两侧附件可触及与子宫相连的包块。

    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可采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放射治疗等疗法。药物治疗适于年轻患者或病变广泛不宜手术及术后复发者,主要是采用孕激素类药物抑制卵巢排卵,以达到缓解痛经的目的。另外,也可采用活血化瘀的中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症状严重或病变局限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又分为保守性手术和根治性手术两种。对于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可只切除病变组织而保留子宫及一侧或部分卵巢组织,术后继续用药治疗。对于年龄较大,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行根治性手术,切除全部子宫及附件。对病变粘连重,或因身体弱不宜手术的患者,可用放射线体外照射卵巢部位,使之闭经,以达到治疗目的。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月经不正常的患者,经检查没有生殖器官疾病或全身出血性疾病,而是由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称为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简称“功血”。精神过度紧张、环境和气候改变、营养不良等,都可以通过对大脑皮层的干扰,造成下丘脑——垂体——卵巢轴之间的功能失调,从而引起月经异常。功血在临床上分为无排卵型和有排卵型两种。无排卵型功血多见于青春期和围绝经期女性,最常见的症状是不规则的子宫出血,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经血时多时少。有排卵型功血多见于生育年龄女性,又分为黄体发育不全和黄体萎缩不全两种:前者表现月经周期缩短,少于28天,常合并不孕、孕早期流产或早产。后者表现为月经周期正常而经期延长,或经前、经后有淋漓不尽出血,出血量不等。对于功血患者,根据月经失调的病史和检查,排除生殖器官和全身性疾病后,即可初步诊断。因它是由内分泌功能失调引起,还需通过一些特殊检查了解内分泌的功能情况和出血类型。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人要解除思想顾虑,避免精神刺激和情绪波动,出血期间避免过劳和剧烈运动,保证充分的休息和睡眠。功血的治疗原则是止血、调整周期和纠正贫血。对患有无排卵型功血的青春期和育龄期女性。除上述治疗外,还需要恢复排卵。对于围绝经期女性,只要止血和调整周期,而不需要恢复排卵。可根据患者情况选用适当的止血方法,如刮宫术、性激素类药物、止血药及中药治疗等,其中,以刮宫术和性激素药物止血法应用较普遍。刮宫术适于急性大出血和长期出血不止久治无效的女性。性激素类药物中的孕激素、雌激素多用于青春期、育龄期女性,雄激素多用于围绝经期功血患者。一般采用人工周期法调整月经周期。无排卵型功血者可采用克罗米芬、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诱发排卵。对年龄大、贫血重、经刮宫和药物治疗无效者,可考虑做全子宫切除术。

    淋病及其防治

    淋病是由淋病双球菌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主要侵犯生殖器官和泌尿道,除此之外,还可引起结膜炎、关节炎、心内膜炎、脑膜炎等。淋病主要通过性交传染。淋病患者感染后一般是症状轻微,故容易被忽视而不能及时治疗。主要表现为尿道、子宫颈和前庭大腺的炎症,被淋球菌感染后的尿道炎症状为尿频、尿痛,引起的宫颈炎症状为宫颈红肿、糜烂、白带增多或有脓血性白带等,阴道口和外阴部感染后也会发生红肿、糜烂,并且有瘙痒感,20%~25%的淋病患者可引起前庭大腺炎,阴道口两侧肿胀、疼痛,炎症严重时可形成脓肿。

    治疗淋病可选用青霉素、红霉素等药物。治疗原则为早期、系统、足量的药物治疗,应当夫妇同时治疗才能彻底根治。具体治疗方法如下:

    1.急性淋病患者应卧床休息,保持外阴清洁,禁止性生活及过多内诊,如已形成前庭大腺脓肿,应切开排脓。

    2.无合并症的淋病患者可用普鲁卡因、青霉素,口服丙磺舒;对青霉素过敏者,可口服四环素,孕妇不宜用四环素,可改用红霉素。

    3.淋必治又称壮观霉素,此药安全有效,能杀灭对青霉素有耐药性的淋球菌株,但不宜用于孕妇或新生儿。

    4.患有急性淋菌性盆腔炎者,应当卧床休息,取半卧位,静脉点滴青霉素,病情稳定后可改用普鲁卡因、青霉素。急性盆腔炎往往有混合感染,应当联合应用两种以上抗生素。

    软下疳及其防治

    软下疳是由杜克雷氏链杆菌通过性交感染所引起的性病。主要在大小阴唇或会阴处发生小的红斑或丘疹,破溃后形成浅溃疡,其边缘柔软无硬结,周围组织水肿,具有明显疼痛与压痛,常引起腹股沟淋巴结肿胀,但极少形成化脓。多为不洁性交引起。潜伏期3—5天,溃疡或化脓淋巴结的分泌物或脓液中找到革兰氏阳性杜克雷氏链杆菌即可诊断。

    用磺胺药物或链霉素治疗软下疳均有明显疗效。对外阴溃疡,应用磺胺二甲嘧啶,每次口服1克,每日4次,首剂加倍,共10日,多可治愈。如用药5日后,溃疡仍在,后5日可加用链霉素,每日1克。伴有腹股沟淋巴结炎者,应磺胺二甲嘧啶与链霉素协同治疗,共10日。已有化脓时,可用粗针穿刺吸脓,不应切开,以免继发感染,溃烂加重,影响破口愈合。

    尖锐湿疣及其防治

    外阴尖锐湿疣系由人乳头状病毒引起的发生于皮肤与黏膜交界处的尖头疣瘤状良性病变。外阴部炎症或外阴部长期受分泌物刺激及妊娠期外阴组织疏松,均促使本病发展。对于本病患者,主要采取局部治疗。根据病因,积极治疗外阴炎、阴道炎和宫颈炎。注意外阴卫生,保持清洁、干燥,用1:5000高锰酸钾或2%~4%硼酸液坐浴,每日1~2次。小的病损可用石炭酸、三氯醋酸、雷锁锌等腐蚀,每5~7天1次,点涂时应注意保护周围皮肤,也可直接使用激光或微波治疗仪进行治疗。较大的或多发湿疣可在局麻下电灼切除。

    乳房的生理特点与诊断

    成年女性乳房是两个半球形的性征器官,位于胸大肌浅面,外上方形成乳腺,乳头位于乳房的中心,周围的色素沉着区称为乳晕。

    乳腺有15~20个乳腺小叶,每个乳腺小叶由小乳管和腺泡组成,是乳腺的基本单位,以乳头为中心成放射状排列,乳管开口于乳头。

    乳腺是内分泌腺的靶器官,其生理活动受垂体前叶、卵巢及肾上腺皮质等激素的影响。育龄期女性乳腺的生理状态在月经周期的不同阶段、不同激素的影响下呈周期性变化。妊娠期和哺乳期乳腺明显增生,腺管延长,腺泡分泌乳汁。哺乳期后,乳腺又处于相对静止状态。绝经后腺体逐渐萎缩,为脂肪组织所替代。

    检查乳房时,室内应光线明亮,病人端坐,两侧乳房充分暴露。

    1.视诊:观察两侧乳房的大小、形态是否对称,有无局限性隆起或凹陷,乳房皮肤有无红肿及“桔皮样”改变,浅表静脉是否扩张,乳头、乳晕有无糜烂。

    2.扪诊:病人端坐,两臂自然下垂。检查者采用手指掌面而不是指尖进行扪诊,不要用手指抓捏乳腺组织。检查顺序为乳房外上、外下、内上、内下各象限以及中央区,先查健侧,后查患侧。

    3.B超:无损伤性,可反复使用,主要是鉴别肿块是囊性还是实性,若结合彩色多普勒仪进行血供情况的观察,可提高其判断的敏感性。

    4.活组织病理检查:常用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80%~90%的病例可获得较肯定的细胞学诊断。

    急性乳腺炎的诊断与防治

    急性乳腺炎多见于产后哺乳的女性,尤其以初产妇最为多见,往往发生在产后3~4周。

    病人表现为乳房疼痛,局部红、肿、热、胀。病情加重时可出现寒战、高热、脉搏加快,常有患侧淋巴结肿大、压痛,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严重者甚至发生脓毒血症。

    治疗原则是消除感染,排空乳汁。病程早期积极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如青霉素或新青霉素肌内或静脉注射。

    脓肿形成后,则应及时行脓肿切开引流术,为避免损伤乳管而形成乳瘘,应做放射状切开,乳晕下脓肿应沿乳晕边缘做弧形切口。

    急性乳腺炎时一般不应停止哺乳,若感染严重或脓肿引流后并发乳瘘,应立即停止哺乳。

    预防急性乳腺炎的关键在于避免乳汁瘀积,防止乳头损伤,保持其清洁。加强孕期卫生宣传,指导产妇经常清洗两侧乳头。如有乳头凹陷,应经常提拉乳头予以纠正。要养成定时哺乳、婴儿不含乳头睡觉的好习惯。每次哺乳应将乳汁吸空,如有瘀积可按摩或用吸乳器排尽乳汁。哺乳后应清洗乳头。乳头有破损或皲裂要及时治疗。注意婴儿口腔卫生。

    乳腺囊性增生病的诊治

    乳腺囊性增生病也称乳腺小叶增生,是女性常见病,多见于中年女性。乳腺囊性增生是乳腺实质的良性增生,主要为乳管及腺泡上皮增生,是内分泌障碍性增生病。乳腺囊性增生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乳房胀痛和肿块,特点是部分病人具有周期性。疼痛与月经周期有关,往往在月经前疼痛加重,月经来潮后减轻或消失。体检时发现一侧或双侧乳腺有弥漫性增厚,可局限于乳腺的一部分,也可分散于整个乳房,肿块呈颗粒状、结节状或片状,大小不一,质韧而不硬,增厚区域周围组织分界不明显。少数病人可有乳头溢液。本病病程较长,发展缓慢。

    治疗原则主要是对症治疗,可用中药或中成药调理,疏肝理气,调和冲任以及调理卵巢功能。常用药有:逍遥丸3~9克,每日3次;乳宁颗粒12克,每日3次;天冬素、乳癖消等。

    乳房纤维腺瘤的诊治

    乳房纤维腺瘤是女性常见的乳房肿瘤,高发年龄为20~25岁,其次为15~20和25~30岁,好发于乳房的外上象限,约75%为单发,少数属多发。除肿块外,病人常无自觉症状。肿块增大缓慢,质似硬橡皮球,表面光滑,易于推动。月经期对肿块的大小并无影响。

    乳房纤维腺瘤虽然属于良性,癌变的可能性很小,但有可能发生肉瘤变,因此,手术切除是治疗乳房纤维腺瘤唯一有效的方法。由于妊娠可以使纤维腺瘤增大,所以,在妊娠前或妊娠后发现的乳房纤维腺瘤一般都应手术切除。应将肿瘤及其包膜一同切除,并以周围包裹少量正常乳腺组织为宜,切除的肿块必须做常规病例检查。

    乳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治

    乳管内乳头状瘤多见于经产女性,40—50岁较多。75%的病例发生在大乳管近乳头壶腹部,瘤体很小,带蒂且有绒毛,并有很多薄壁血管,故易出血。临床一般无自觉症状,常因乳头溢液而引起注意,溢液可呈血性,为暗棕色或黄色液体。肿瘤小常不易触及,偶有较大肿块。

    若是大乳管乳头状瘤,可在乳晕周围扪及直径为数毫米的小结节,多呈圆形,质软,可推动,轻压肿块常可从乳头溢出血性液体。

    治疗以手术为主,对于单发的乳管内乳头状瘤,应切除病变的乳管系统,并送病例检查。如有恶变,应实施乳腺癌根治手术。本病一般恶变率为6%~8%。

    乳房肉瘤的诊治

    乳房肉瘤是较少见的恶性肿瘤,临床上多见于50岁以上的女性,表现为乳房肿块,体积较大,但有明显的界限,皮肤表面可见扩张的静脉。除肿块侵犯胸肌时较固定外,通常与皮肤无明显粘连,可以推动。腋窝淋巴结转移很少见,以肺、纵隔和骨转移为主。

    治疗以单纯乳房切除为主,但当胸肌筋膜被侵犯时,也应一并切除。

    乳腺癌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总体发病率的7%~10%,仅次于子宫颈癌,但近年来有超过子宫颈癌的倾向,并呈逐年上升趋势。部分大城市报告乳腺癌的发病率位于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

    乳腺癌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但与雌性激素有直接关系。20岁前本病较少,20岁以后发病率迅速上升,45~50岁较高,绝经后发病率继续升高,可能与年老者雌酮含量高有关。

    亲属中有乳腺癌病史者,其发病危险性是普通人群的2~3倍。营养过剩、肥胖、高脂肪饮食,可加强或延长雌激素对乳腺上皮细胞的刺激,从而增加发病率,说明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与乳腺癌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乳腺癌的早期表现是患侧乳房出现无痛、单发的小肿块,常常是患者无意中发现而主动就医。肿块质硬,表面不光滑,与周围组织分界不很清楚,在乳房内不易被推动。随着肿块增大,可引起乳房局部隆起。若累及Cooper韧带,可出现“酒窝征”。肿块若靠近乳头或乳晕,可使乳头扁平、回缩、凹陷。癌块继续增大,会累及皮下淋巴管使之阻塞,引起淋巴回流障碍,出现真皮水肿,皮肤呈“桔皮样”改变。

    乳腺癌发展至晚期,癌块固定于胸壁,不易推动,有时皮肤可出现溃破而形成溃疡,这种溃疡常有恶臭,容易出血。

    经过询问病史和临床检查后,大多数乳腺癌可以得出诊断。但乳腺组织在不同年龄及月经周期中可出现多种变化,因而,应注意体格因素和检查时距月经期的时间因素。另外,不能忽视早期乳腺癌的表现与体征,如局部乳腺腺体增厚、乳头溢液、乳头糜烂、局部皮肤凹陷等。诊断时也应与乳腺的其他疾病相鉴别。

    乳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辅以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放射治疗、免疫治疗以及生物治疗。

    1.手术治疗:对病灶仍局限于局部及区域淋巴结的患者,手术治疗是首选方案。目前临床上选用的5种手术方式有乳腺癌根治术、乳腺癌扩大根治术、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全乳房切除术和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术。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乳腺癌的病理分型、疾病分期以及辅助治疗的条件而定。对可切除的乳腺癌患者,手术应进行局部及区域淋巴结最大限度的清除,以提高生存率,然后再考虑外观与功能。

    2.化学药物治疗:乳腺癌是实体瘤中应用化疗最有效的肿瘤之一,化疗在整个治疗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手术去除了大部分肿瘤,使残存的肿瘤细胞宜被化学抗癌药物杀灭。一般认为辅助化疗应在术后及早进行,化疗治疗期不宜过长,以6个月左右为宜。常用的化疗药物有环磷酰胺、氨甲蝶呤、氟脲嘧啶、阿霉素等。化疗期间应定期检查肝、肾功能,每次化疔前要检查白细胞计数。

    3.内分泌治疗:近年来,内分泌治疗的一个重要进展就是药物三苯氧胺的应用。三苯氧胺系非甾体激素的抗雌激素药物,临床应用表明可减少乳腺癌术后的复发与转移,同时,还可降低对侧乳腺癌的发生率。三苯氧胺的用量为每天20毫克,至少服用3年,一般服用5年。该药安全有效,不良反应有潮热、恶心、呕吐、静脉血栓形成、阴道干燥或分泌物多等。

    4.放射治疗:放射治疗是乳腺癌局部治疗的方法之一。在肿瘤局部广泛切除后应给予较高剂量的放射治疗。

    雌激素缺乏导致的病理变化

    1.对上皮细胞、平滑肌及结缔组织生长的刺激减少,从而发生生殖道、泌尿道、乳腺管以及体毛的退化。

    2.植物神经系统不稳定,引起血管舒缩运动障碍。

    3.大脑皮质功能可能受影响,易出现情绪波动烦乱等。

    4.骨质重吸收增加,可引起骨质疏松症。

    5.有学者认为,雌激素缺乏可促使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以及老年性精神病的发生或已有病情的加重。围绝经期综合征的诊断与防治。

    1.确定诊断:首先必须排除其他器质性病变的诊断,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说明围绝经期综合征是生理性的进程,绝经后只是生殖能力的降低和消失,而并非生命活力的终止,使患者对身体的各种变化都能逐渐地适应。

    2.加强锻炼:要加强锻炼,多做一些感兴趣的事情,最好不要有空闲时间,更不要完全休息。

    3.家属关心:特别是丈夫,应该明确女性围绝经期的生理和思想变化,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更加关心和体贴妻子。

    4.性生活照常:须知月经的终止并非性生活的终止,所以,不必为此而顾虑。阴道内干燥而有性交困难者,可涂抹润滑剂,如避孕油膏或倍美力软高等。

    5.生活细节:老年人最好不饮烈性酒,少喝浓茶、咖啡以及过度刺激的饮食,衣着宜宽松,不宜太厚,也不要用过热的水洗澡。

    围绝经期综合征是由于内分泌的变化而出现的一系列生理功能失调的反应,有10%~15%的人症状明显,还会给工作和生活带来影响。因此,积极预防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对于女性的保健十分重要。首先,进入围绝经期的女性,要特别注意身体健康状况,如身体虚弱,应进行积极的调养,身体过胖的要控制进食量,少吃含脂肪的食物。锻炼身体也是避免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的好办法,因为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跳、打太极拳、打羽毛球、做操等活动,可有助于改善神经系统、内分泌的协调和调节功能,使各器官功能得到增强,同时还能增强晚年生活的乐趣,但活动量不宜过大。生活起居要有规律,把日常生活安排得合理、舒适,劳逸结合,每当自己感到情绪不佳时,多找些愉快的事情做,保持心情愉快,消除和克制烦躁和易怒的情绪,对于避免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也十分有益。当然,家庭成员、亲友同事掌握一些围绝经期生理变化的知识,对于围绝经期女性出现的一些生理变化给予同情、安慰与鼓励,对于避免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也大有好处。

    围绝经期常用的激素类药物有:

    1.雌激素类:雌激素制剂有天然与人工合成两大类:口服和针剂,常用口服法,包括己烯雌酚、尼尔雌醇(维尼安)、利维爱、倍美力等。

    2.孕激素类:包括黄体酮(孕酮)、安宫黄体酮、甲地孕酮(妇宁片)、炔诺酮(妇康片)等。

    3.雄激素类:用于围绝经期综合征、功血等,包括甲基睾丸素、丙酸睾丸酮等。

    围绝经期精神病的诊断与防治

    围绝经期女性的心理变化既特殊又复杂,而且,围绝经期精神病患者亦较为常见,主要有以下几种:

    1.抑郁症:多属于反应性的,而非为内生性的,且较轻,记忆力变弱,睡眠多受干扰,常感疲乏,形成恶性循环。常自觉老而无用,痛哭流涕。抑郁症患者血液中的黄体生成激素降低1/3,绝经后女性的黄体生成激素由去甲肾上腺素所调控,故可能是去甲肾上腺素过低所致。

    2.疑心病:常与抑郁症有关,疑神疑鬼,必要时可用一些神经松弛药,如吩噻嗪类药,应请精神病医生会诊。

    3.慢性脑综合征:因脑动脉硬化,脑功能在各方面均有下降,如认知力、记忆力、判断力、理解力等均较差,此为正常老人的变化,老年人必须承认这种生理变化。

    4.药瘾问题:老年人有一些心理上的改变是由于药瘾促成。对老年人千万不要任意使用镇静剂,老年人用药宜少,剂量要小。因老年人本来反应已较迟钝,用镇静药、安眠药后,反应会更加迟钝。

    心理治疗对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重要性

    人类的心理状态与健康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人体是由大脑皮层统一指挥,各个生理系统协调活动的有机整体。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健康,并有助于病情的缓解和治愈。进入围绝经期的女性,有的可以无任何不适症状,而那些性格脆弱、易受刺激的女性,围绝经期症状就要严重得多,从而损害健康。因此,通过心理治疗,拥有积极的情绪,能提高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功能,使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活动协调一致,从而有效地缓解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症状。

    围绝经期骨质疏松的诊断与防治

    绝经后用雌激素可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每日用倍美力0.625毫克就能治疗绝经后的骨质疏松病。

    雌激素治疗能使骨质吸收过程减慢,但它只能防止骨质的进一步丢失,使骨折发生率下降,却不能使已丢失的骨质恢复。经一定时间雌激素治疗的绝经女性,骨折发生率便会明显较未治疗者低,但如停止治疗,骨折发生率便会回升,再治疗则又下降。因此雌激素替代治疗应较早开始,最好在绝经后3年内开始。

    骨质疏松的产生,是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伴发降钙素水平下降,使骨质消融现象加速而致,故骨质疏松病的治疗可用钙剂与大量维生素D。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