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你的孩子更优秀-逆境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孩子更需挫折教育

    温室里鲜花的生命力永远比不上山间的野草。让孩子学会面对挫折、应付挫折,才会使孩子更好地发展。为了让孩子能成为搏击长空的雄鹰,父母要大胆地放下“保护伞”,让孩子自由地、健康地发展,从小就经历必要的挫折、经历失败,培养出优秀的“挫折商”,懂得生活的艰辛,以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生存能力去迎接未来的人生之路!

    第一、怎样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

    自立自强--“倒了,就站起来!”

    孩子是要别人教的,毛病是要别人医的,即使自己是教员或医生。但做人处事的法子,却恐怕要自己斟酌,许多人开来的良方,往往不过是废纸。

    --鲁迅

    现在,很多家庭都非常重视孩子的智力启蒙教育,积极地培养孩子诸如书法绘画、钢琴、电子琴等特长技能,但却大都忽视了对孩子自立自强精神的培育。

    孩子逐步走向社会,要适应现代社会生活,自立自强是必备的品质。自立自强还是发展智慧和创造力的重要因素。从学习、生活到走入社会,现代的孩子面临着的竞争异常激烈。如果孩子缺乏走向社会的胆识,那他也就无法适应未来的社会竞争。

    因此,只有从小培养孩子自立的习惯和适应能力,方可铸造他们的自立自强的精神,才能为孩子走向未来、担当重任奠定基石。须知,自立自强乃是孩子成才的根基。

    有一天,一个乞丐来到一个庭院,向这家的女主人乞讨。

    这个乞丐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断掉了,空空的袖子晃荡着,很是可怜。女主人看了看他,指着门前的一堆砖对乞丐说:“你帮我把这砖搬到屋后去吧!”

    乞丐很生气:“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捉弄人呢?”

    女主人没有马上说话,她俯身搬起砖来,而且她故意只用一只手。搬了一趟之后,她说:“你看,并不是非要两只手才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干呢?”

    乞丐怔住了,他异样地看着这位女主人。然后他俯下身子,用他那唯一的一只手搬起砖来,一次只能搬两块,他整整搬了四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喘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

    女主人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和脖子擦了一遍,白毛巾立刻变成了黑毛巾。妇人又递给乞丐20元钱,乞丐接过钱,感激地说了声:“谢谢你。”

    女主人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自己凭力气挣的工钱啊!”

    乞丐说:“我不会忘记你的,这条毛巾留给我作个纪念吧!”他深深地鞠了一躬,就离开了。

    过了一段时间,又有一个残疾的乞丐来乞讨,女主人又让这个乞丐把以前搬到屋后的砖搬到屋前去。但是这个乞丐却以身体有残疾为由,拒绝了妇人的要求,忿忿地走开了。

    女主人的孩子不解地问母亲:“上次你让那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为什么这次你又要这人搬到屋前去呢?”

    女主人对孩子说道:“砖放在屋前屋后都一样,可搬与不搬对他们却不一样。”

    很多年以后,一个很体面的人来到了这个庭院,他衣着华贵,气度不凡,遗憾的是这个人只有一只手。他对坐在院中的已有些老态龙钟的女主人说:“如果没有你,我还是个乞丐,可现在我成了公司的董事长。”

    老妇人只是淡淡地对他说了一句:“这是你自己干出来的。”

    自立就是自我生存的意识和能力。只有一个人具备了自立的意识和能力,才能比较容易地适应社会,摆脱逆境,把握机遇,发展自己。

    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成为人中龙凤。父母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也把一切都给了孩子,但却经常适得其反。要知道,有时候阻碍孩子成才的不是贫穷,而是优越。事实上,成就孩子成为强者的往往不是优越的环境,而恰恰是贫困和苦难。正是因为拥有的太多,孩子缺乏自立自强的精神,他的发展才受到了阻碍。

    父母应该重视对孩子自立自强精神的培养,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自立精神。

    启示一:去除孩子的依赖心理

    要让养孩子自立自强起来,我们首先应该帮助孩子克服依赖心理。德国诗人歌德说过:“谁若不能主宰自己,谁就永远是一个奴隶。”试想一个万事依赖父母的孩子,又怎么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获得成功呢?

    据有关调查显示,有744%的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上离开父母就束手无策;70%的孩子不知道自己从学校毕业后将要从事什么工作,他们回答要问父母;仅仅有134%的孩子偶尔做些简单的家务。

    结果堪忧,同时也表明大部分的孩子已经产生了依赖心理。依赖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它影响到孩子独立人格的完善,制约着孩子的自主性和创造力。放任它的存在,将阻碍孩子自立能力的发展,也阻碍了孩子走向成功的道路。

    应该让孩子明白,父母是不能跟他们一辈子的,他自己必须学会自立。父母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定期整理自己的房间,逐渐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减少他的依赖行为。孩子会发现自己也能处理事务,尝到了甜头,逐渐就会变得自强起来了。

    启示二:为孩子创造自立的机会

    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失败和失误是在所难免的,而正是经过了无数次的失败,才能获得较大的成功。古人所说的“失败为成功之母”就是这个意思。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样,父母应让孩子在他生活的小范围内自立,让他失败,在挫折中接受经验教训,这样孩子才会真正地成长起来。

    孩子虽然年幼,但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们有自己的观念和判断,也许他们还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判断,但这种错误是可以理解,也是必要的。孩子需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在失败中获得经验。没有足够的实践,就将缺乏必要的经验,将来孩子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时将茫然不知所措。

    要知道,没有任何父母能够庇护孩子一辈子。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个广阔的天空,给孩子自立的机会,让孩子从小就学会自理,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精神。我们应该放手,让我们的孩子学会自己走好自己的前进之路,即使路上荆棘遍地。只有在波折和沉浮之中,孩子才能得到历练,才能走向真正的成熟,将来才会拥有成功的人生。

    启示三:鼓励孩子自立

    每个人都有相当的能力去生存,一旦无可依靠,就会自动调动潜能。孩子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无可避免地要遭遇挫折失败,父母必须尽早地鼓励孩子做自己的主人。

    要让孩子变得自立,父母应该要记得经常鼓励孩子,让孩子在困难面前不屈服。对孩子要有耐心,让他们去做一些从没有尝试过的事情,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一次做不好,没有关系,当他下一次再做同样的事情时,就会知道该怎样做才能把事做好了。面对孩子的失败和错误,要注意鼓励他再次尝试,要勇往直前。在某些事情上,我们和孩子做出的选择可能不完全一致,这时我们不要因为孩子出现了与我们不同的意见就扼杀它。经常否定孩子的选择,孩子就会觉得父母不尊重他们的选择,这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而当孩子在自立方面取得进步时,父母应及时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有信心。这样才能形成孩子自立与父母鼓励的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孩子的真正自立。

    启示四:对孩子进行苦难教育

    父母应该给孩子一点困难,而且不限于生活方面的困难,让孩子自己去解决,从而培养孩子的自立自强能力。

    让孩子吃点苦、遭点磨难,这是为了磨砺他的意志,陶冶他的情操,丰富他的阅历,当然更有利于培养他的自理能力。苦难教育有助于锤炼出孩子的独立人格。而且让孩子从小在父母的保护下多吃一点苦,将来他走上社会就会少遭受一些难以承受的苦难。

    坚强--“宝贝,你能行!”

    只有刚强的人,才有神圣的意志;凡是战斗的人,就能取得胜利。

    --[德]约翰·沃尔夫冈·歌德

    人在一生中将会遇到许多令人难以忍受的事情,比如贫困和疾病,比如困难和磨难,比如偏见和歧视、打击和嘲讽,甚至还有压迫和摧残……面对不幸,人们非常容易心灰意冷,极容易失去信念。但是,坚强的人却能挺过去,迎来属于自己的成功和幸福。面对人生的磨难,他们性格中那种坚忍的个性,让他们在一切困难面前都不会轻易低头。

    其实,成功与失败往往只有一步之差,只要咬紧牙关坚持住,胜利就在眼前。但许多人却正是在最后的关头,因为所遇到的很微小的困难或障碍,都可能放弃,以致功亏一篑。

    胆怯、懦弱和腼腆,是孩子普遍存在的心理。每个孩子都会遇到很多麻烦。面对困难和挫折,胆小懦弱的孩子往往缺乏坚强的意志去克服。而坚强勇敢的孩子则能够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去战胜困难和挫折,从而取得成功。

    日本动画片《聪明的一休》中,有一个令人难忘的镜头:一休的母亲为了磨炼一休,让他去当和尚,独立生活。有一次,小一休跌倒了,石头碰破了他的腿,母亲离他只有几步远,小小的一休将手伸向了母亲,但是母亲却无动于衷,只说道:“用手撑一下,自己爬起来。你能行。”一休的母亲让一休明白了一个道理:跌倒了得自己爬起来。

    在对父母的依赖中,孩子只有软弱性,当他们走入社会时,没有坚强的意志,哪怕暂时的困难与挫折就能把他们击倒。父母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坚强的意志,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明智的父母,应当让孩子感受到的不仅是慈爱与鼓励,更重要的是潜藏在慈爱中坚强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断在鼓舞他们,让他们在幼小的心灵深切体会到:坚强,不能哭,得自己爬起来,我能行!

    启示一: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

    著名文学家朱自清说:“要让孩子在正路上闯,不能老让他们像小鸡似的在老母鸡的翅膀底下,那是一辈子没出息的。”

    父母包办代替的“周到服务”是孩子形成软弱性格的重要原因之一。有的父母对孩子千依百顺,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但是,这样的父母却没有意识到,这已经阻碍了孩子成才的道路。要知道:舒适、平静、安稳的生活,会剥夺孩子自我表现的机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方式,会致使孩子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

    一位中学生说:“我一直相信妈妈是非常爱我的,她希望用自己的肩膀为我挡住所有的风雨,安排好每一步路。可是,在她每天为我忙忙碌碌的时候,她不知道,我所有的勇气和自信都丢失在这份特殊的关爱里了。”

    可见,要培养孩子成为强者,父母首先要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学会生活自理,把握自己。在生活琐事中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

    启示二:不要把孩子当成弱者

    在公共汽车上,有人给一个5岁的小女孩让座。孩子的妈妈却说:“谢谢你,但还是让她站着吧,她已经到了该自己站立的年龄了!”

    父母想让孩子变得坚强,就不要总是把孩子当成弱者来看待。只有让孩子自己学会站立,他的双腿才会结实有力,他的意志才会坚强。

    著名科学家居里夫人也很注意培养孩子的坚强性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居里夫人把大女儿带到前线去救护伤员,让她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1918年,居里夫人又将两个女儿留在了正遭受德军炮火袭击的巴黎,并告诉孩子,在轰炸的时候不要躲到地窖里去发抖。正是这种把孩子当成强者的态度,使居里夫人的孩子们成为意志坚强的人,也成就了科学界的一个奇迹:她的女儿和女婿也获得了诺贝尔奖,一个家里出了三个诺贝尔奖获得者!

    启示三:教导孩子坚强地面对失败

    父母应教会孩子正确地看待失败,找出失败的原因,并要教孩子坚强地面对每次失败。可以经常和孩子一起分析遇到的问题,教他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身边的事物,抓住问题的关键,时刻保持坚强的态度。

    人在一生中经常会遇到很多力不能及的事和无法控制的情况。因此,我们除了要教会孩子正确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大胆尝试不怕失败以外,也要帮助孩子做好应付困境的心理准备。比如,孩子大一些以后,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遇到的问题,看看其中是否包含着一些有益的因素,可不可以“化害为益”等,教孩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事情。

    抵抗挫折--失败并不可怕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

    挫折,是指事情不如预期时的情境与感受。挫折是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任何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每个人都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挫折。不幸与挫折会使人沉沦,也可以铸造人的坚强意志,成就充实的人生。关键在于个人面对挫折时的态度。所以有人说,挫折对不断前行的勇者来说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古今中外,凡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无不遭受过巨大的磨难,屈原被逐而赋《离骚》,司马迁遭“宫刑”而作《史记》,曹雪芹家道中落而著《红楼梦》,龚礼倩脑瘫考上大学,周婷婷聋哑成了“硕士”。

    抵抗挫折是孩子的必修课,没有经历过挫折的孩子长大后将因不适应激烈的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倍感痛苦。美国的一位儿童心理学专家说:“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挫折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树立一种积极乐观地面对挫折的态度。近年来,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这种旨在提高孩子对挫折心理承受力的“挫折教育”了。

    现在的家庭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而总是过分周到地为孩子着想,竭尽全力地呵护孩子,几乎包办了孩子生活中本该由自己做的所有事情。使得孩子像温室里的花草一样弱不禁风,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们就不知该如何应对是好了,甚至产生否定自我、否定他人、否定社会的消极情绪。

    现代是一个充满竞争与挑战的时代,自信自强、勇敢无畏的精神,准确明晰的事物判断能力,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必须具备的品质和素养。所以,一定要从小就对孩子采取适当的挫折教育,让孩子提前介入社会的复杂多样化中,进行必要的心理预警。这就如同一条船,需要有压舱的重石才可以经受风浪的颠簸。从小处着眼训练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是让孩子在今后人生波澜里勇往直前所必备的条件。

    挫折是一位良师,只要端正了面对它的心态,它就能教孩子许多有益的东西,让孩子学会用感激的心情、积极的态度对待一切问题,勇敢地参与社会竞争。父母应该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只有具备了这种能力并拥有这种精神,孩子才能走上成功的道路。

    启示一:父母要树立挫折教育的意识

    很多父母都认为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差,应该保护有加,不应该让孩子遭受太多的挫折。这种观念直接影响了孩子。

    其实,一个人在人生早期受一些挫折很有好处。孩子遭受挫折的经历有利于培养现代人的良好品德;有利于发展人的非智力因素;有利于丰富知识,提高能力。故家长应正确看待挫折的教育价值,把它看成是磨炼意志、提高适应力的好方法。

    但父母把挫折教育看成是吃苦教育,而专门让孩子参加一些以吃苦教育为主的夏令营,或者参加一些探险、到边远穷山村去体验的活动等,这是片面的挫折教育,或只能说是挫折教育的一个方面。

    事实上,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面对困难并战胜挫折,培养孩子的一种耐挫折能力。它不仅包括吃苦教育、生存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也包括独立、勇气、意志及心理承受力等方面的培养,也就是说挫折教育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它的目的不只是让孩子吃点苦、受点挫折,而是要从各方面着手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和耐挫折能力。

    启示二:给孩子创设受挫机会

    进行挫折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具有独立生存的能力,能独立面对挫折,较好地解决问题。每一个孩子都具备独立抗击生活暴风雨的能力,关键在于父母是否给他创造了合适的机会。德国著名教育专家舒马赫曾说:“给孩子多多提供尝试机会也是实施挫折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孩子一旦被剥夺了尝试的机会,也就等于被剥夺了犯错误和改正错误的机会,因此也不可能迈向成功之路。”

    给孩子创设“挫折教育”的机会,要注意在利用自然情境进行挫折教育的同时,还要注意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有意识地给孩子设置些障碍,以此来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要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可以先从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入手。从两三岁开始就应该让孩子独立睡眠,要求孩子自己吃饭、如厕、穿衣服、整理床铺、收拾玩具等;孩子稍微大一些,就可以让其打扫房间、替父母买东西等;再大一些,可以要求孩子独立解决问题,自己挣钱来花等。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要一致,不要产生分歧,这样不利于孩子的培养。只有从小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他才可能在生活中成熟起来,提高抗挫折能力。

    启示三:教导孩子端正面对挫折的态度

    面对挫折的态度,往往是成败的关键。是坚持,还是退缩,是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许多天资聪颖、颇具才能者之所以失败,就在于关键时刻他们放弃了,以致功亏一篑。

    父母应该告诉孩子:挫折并不可怕!遭遇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同样的挫折既可以产生消极的情绪,甚至心理障碍,也可以磨炼人的意志使其奋发向上。孩子对周围的人和事物的态度还不是很稳定,在遇到困难和失败时,往往就会消极起来,而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失败和挫折,这就需要父母及时地告诉孩子,“失败并不可怕”,“你要勇敢”,“你一定会做得更好的”。

    有意识地以孩子的失败为教育的契机,鼓励孩子重新鼓起勇气去再次尝试,并且应让孩子明白所有人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而困难和挫折是可以克服的,教育孩子敢于面对困难和挫折,树立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与自信心,提高抵抗挫折的能力。

    启示四:帮助孩子处理挫折

    父母应妥善地处理孩子的挫折。当孩子受到挫折后,作为父母,我们不仅要帮助孩子正确对待挫折,分析造成挫折的主客观原因,还要教育孩子多从主观上想问题、找原因。孩子受到挫折,不管大小,都是对孩子自信心的挑战,我们都要妥善处理,不能忽视。

    父母应指导孩子面对挫折的正确方法。例如,让孩子寻找出产生挫折的客观原因,如学习成绩不理想,是因为教师对我关心不够。但是这种方法只是应付当时的挫折情境,事后,应该帮助孩子找出真正原因,否则会使孩子把责任全推卸到客观原因上,就容易逃避主观责任。如果在某个方面受到挫折,就在另一方面寻求补偿。如学习成绩不理想,可在自己的特长方面来弥补,使心理得到平衡。适当调整对孩子的期望值,改变环境等,也是比较有效的办法。

    父母还应多鼓励安慰孩子。温情的鼓励和安慰能帮助孩子树立战胜挫折的信心。孩子受挫后,要让孩子相信只要他努力就一定能克服挫折。让孩子学会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和全面客观地分析挫折,不推诿自己的责任,担当一切可能发生的风险。让孩子在挫折经历中获得经验教训,学会克服挫折的方法,为自己成功的人生添加一块有分量的砝码。

    第二、怎样防止孩子在失败面前低头

    自卑--“倒数第一不要紧”

    决不可自暴自弃。开步走吧,只要走,自然会发生力量。

    --[法]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

    自卑是人的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自卑的孩子往往低估自己,只看到自己的缺点,而看不到自己的长处;自卑的孩子,由于对自己各方面的评价都过低,很害怕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但又感到自己哪里都不如别人,致使自己丧失了实现自我的信心;自卑的孩子总是以别人为参照物,罗列很多理由来说明自己的无知和无能;自卑会使人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丧失前进的动力,进而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由于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弱,对自己的评价还不客观全面,当孩子在生活中遭遇失败和挫折之时,就很容易在困难面前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欢欢的父母都是大学里的教授,做父母的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欢欢的身上,希望他们的女儿能够出类拔萃非同凡响,希望自己的女儿成为一个全才,所以对她在各方面的要求都非常严格。

    起初,欢欢的表现很出色,不论在幼儿园里还是后来的学校里,她都很活跃。老师同学们都很喜欢她。但这样仍不能让她的父母满意,因为父母给欢欢定的标准就是“永争第一”。每当欢欢拿着自己认为不错的成绩单高高兴兴地回家时,得到的总是父母的训斥:“这道题怎么能错呢?都没能得第一名,瞎高兴什么!”欢欢不禁伤心地低下了头。

    欢欢小学一年级时参加了全市的歌咏比赛,拿到了二等奖。下台之后,她高兴地向爸爸妈妈跑去,没想到看到的却是父母的冷面孔:“你看人家获一等奖的那个小朋友,嗓子多甜美,表现得多好,可比你强多了,你呀,真让我们失望。”小欢欢当场就流下了委屈的泪水,周围的人们都很诧异。

    渐渐地,小欢欢就变了。原先那个特别开朗、调皮、聪明可爱的孩子不见了,现在的她总是一个人独处,很害羞、胆怯,不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上课从来不主动回答问题,就是老师把她叫起来,回答也是含含糨糊,犹犹豫豫,总是说我不行,我不知道。和原来相比,简直像换了一个人一样。

    自卑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也会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产生消极作用。事实证明,受到父母良好尊重和夸奖的孩子大多非常乐于同父母合作,他们待人友善,懂礼貌,做事积极乐观,同大人谈话没有一点局促感,自我独立意识强。这样的孩子,在以后的人生之路上也因为他们的自信而更易获得成功。

    启示一: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当一个孩子屡遭失败挫折,他就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难以自拔,形成自卑感。想要让孩子克服自卑感,我们自己首先要有自信心,并把自信传给孩子。应当让孩子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所有人都有着自己的缺陷,都会产生自卑感,关键是要能够克服自卑感。

    亚里士多德、达尔文、伊索、拿破仑都有口吃病,亚历山大、莫扎特、贝多芬、拜伦都因身体佝偻、口吃、身材矮小、耳聋等而产生过自卑感,但他们并未因而灰心,也没有因此而丧失生活的勇气。他们坚定成就事业的信心,最终都获得了成功。

    我们应适当让孩子多了解一些名人的故事,教育孩子正确地看待自己的缺点短处,慢慢树立孩子的信心,增强孩子进取的勇气。

    启示二:充分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树立孩子的自尊心十分重要。有的孩子自尊心很强,如果做错事,自己就会非常内疚。如果父母再对他冷嘲热讽,甚至棍棒相加,就会严重地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就有可能会“破罐子破摔”,越来越差。对于这种孩子,我们应多关心、体谅他,宽慰他“人人都会犯错,只要知错就改,下次不犯就行了”。帮助孩子排解消极情绪,使孩子越来越自信。自卑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同样,克服它也需要一个过程。父母要有信心,有耐心,有恒心。只有在父母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孩子才能逐渐克服自卑感,建立自信,更加健康地成长。

    启示三:不要过于苛求孩子

    严格要求并不意味着要去苛求,父母的要求应该适当,应该与孩子实际的能力和水平相适应,不能苛求孩子。当孩子取得成绩时,父母应及时表扬、鼓励,使孩子对自己充满信心。对于平时学习成绩差,考试总不及格的孩子,父母应以关心和安慰的态度,帮助孩子分析错误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给孩子以耐心的指导,逐步提高孩子的成绩,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逐渐树立自信心。

    对已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则应适当降低对孩子的要求。其实,让自卑的孩子学会自我肯定的首要目标是:让孩子从自己的行为中获得满足和动力。应该让孩子懂得:做该做的事,并且把它做好,这本身就是成功,也是对自己最好的肯定。假如孩子画了一匹马,父母最好不要过多地挑剔,应当对孩子的每个成功之处做出由衷的赞赏:“看,那马尾巴画得真好呀,好像是在风中飘舞一样!”或者“你为马涂的颜色真漂亮!”

    而重要的一点就是,父母对孩子的赞赏必须是诚恳的,而不是应付的,更不应该是虚假的。只要父母坚持做到这点,孩子就可以逐渐走出自卑的阴影。

    启示四:教导孩子正确看待他人的评价

    我们可以对自卑的孩子多作表扬,但其他人却未必会。他们或许会实话实说,甚至会故意挑剔,甚至讽刺挖苦。而且孩子不可能永远依赖别人的评语,迟早要依靠自己内心的动力前进。因此,我们不妨指出孩子正确的地方,并教导他不要过分看重别人的评论。

    当自卑的孩子因做错事而遭到批评,往往会一下子就感到丧失了前进的方向。面对这一状况,父母应该告诉他,对待批评的最好办法便是勇于承认并加以改正。当孩子主动承认了错误之后,我们完全可以告诉他:“你这样做很不容易,因为这可需要很大的勇气。你做了一件了不起的事!”

    启示五:丰富孩子的知识,开阔孩子的眼界

    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当许多孩子聚在一起交谈时,有的孩子高谈阔论,讨论得津津有味;有的孩子却一言不发,只在一旁听着。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差别,主要是因为孩子的知识面不同。有的孩子见多识广,而有的孩子见识短浅,相比之下,那些知道的很少的孩子就很容易产生自卑感。

    所以,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有意识地丰富孩子的知识,开阔孩子的眼界,提高孩子的能力。可指导孩子多读书,多接触新事物,广交朋友,让孩子觉得自己有知识、有能力,从而消除孩子的自卑感。

    悲观--“完了,没希望了!”

    悲观主义像鸦片一样,是一种有毒的物质。虽然有时可以入药,但绝对不能当饭。

    --[英]G·K·切斯特顿

    心理学家塞利格曼认为,乐观思想和悲观思想的最大区别是对有利和不利事件原因的解释。乐观主义者认为,有利的事情是能不断发生的,而且是普遍的,他们能努力促使好事发生。而一旦不利的事件发生了,他们也能视为暂时的,不具普遍性的,可以改变的。而悲观主义者恰恰相反,他们认为好事是偶然发生的,坏事才是必然的。在解释坏事发生的原因时,他们或者完全责怪自己,或者全部委过于他人。他们认为坏事是无法逆转的。心理学家研究指出,乐观的人在学习和工作中更容易成功,身体也比悲观者更健康。

    有著名心理学家指出:“乐观是成功的一大要诀。”他说,失败者通常有一个悲观的“解释事物的方式”,即悲观者遇到挫折时,总会在心里对自己说:“生命就这么无奈,努力也是徒然。”由于常常运用这种悲观的方式解释事物,无意识中就丧失斗志,不思进取了。

    维特和安东是好朋友,他们两个相约到沙漠中去旅行。不幸的是,他们与驼队离散,身边只剩下两个空水壶和两支枪。

    在炎热的沙漠中,人离开水就无法存活。饥渴之下,他们决定去找水,约定一人走一个方向,遇到危险就鸣枪告诉对方。然后,他们就出发了。

    松散的沙子在行走时有很大的阻力,安东只走了一会儿,就几乎迈不开步子了。他倒在沙丘的阴凉处,一只手紧紧地抓着空水壶。他感觉自己等了好久,但是阳光依然毒辣,他的朋友也没有回来。

    “完了,”他想,“没希望了!维特不是没找到水,就是抛下我,独自走了。”

    他绝望地拿起枪,开始一枪接一枪冲天鸣枪……一个小时之后,维特气喘吁吁地带着装满水的水壶找来了,但他看见的是一具尸体--安东把最后一颗子弹打进了自己的胸膛。

    悲观是孩子对未来失去信心和失望的个性特征。孩子对那些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事物或对象,会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而对无法满足自己需要的事物则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悲观的性格是孩子在应对人生中悲伤、不幸、失败、痛苦等不良事件时所产生的消极心理。如果孩子悲观地面对人生,就会意志消沉,对前途丧失信心,而且长此以往,还会损害身体健康。

    值得庆幸的是,孩子的悲观是可以缓解并消除的。早期诱发理论认为,人的性格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乐观的性格可以通过实践逐步培养,悲观的性格也可以在实践中逐步改塑。

    父母应细心留意孩子的心理变化,以及时地采取有效地措施,避免孩子成为悲观主义者。

    启示一:为孩子做出乐观积极的示范

    父母自己首先要做乐观的人。每个成人在工作、生活中都会遇到各种困难,父母如何处理困境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做法。如果父母能以身作则,在面对逆境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奋发向上,孩子也会受父母的感染,在他自己遇到困难时乐观地去面对。

    在平时应多向孩子灌输一些乐观想法,让孩子明白,生活中令人快乐的事情总是长久的,一旦发生不愉快的事情,那也只是暂时的,只要乐观地对待,生活仍然美好。比如,碰到周末必须加班,应当对孩子说:“今天妈妈要去公司加班,这表明妈妈的工作很忙。”而不要抱怨:“该死的,今天又要加班。”

    不管说明的方式怎样,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但给孩子的感觉却会不一样。“今天妈妈要去公司加班,这表明妈妈的工作很忙”,孩子听了会觉得妈妈很能干,在公司是核心人员。但“该死的,今天又要加班”,只会让孩子觉得大人是不愿意加班而不得不去的,这就给孩子留下了不快乐的阴影。

    启示二:积极引导孩子摆脱困境

    每个孩子都会碰到不称心的事,悲观的孩子更是如此。当孩子遇到困境时,父母要多留心孩子的情绪变化。如果孩子闷闷不乐,父母无论自己多忙,也要挤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交谈,教孩子学会忍耐和勇于面对,鼓励孩子凡事多往好的方面想,不要有太多消极的想法。

    父母必须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只要孩子愿意与父母沟通,父母就应引导孩子把心中的烦恼说出来,这样烦恼很快就会消失,孩子也会恢复快乐。当然,父母也可以帮助孩子克服一些困难,教给孩子以正确的态度和措施,来避免产生悲观心理。

    启示三:经常对孩子进行希望教育

    悲观的孩子往往觉得未来没有希望,因此要经常对孩子进行希望教育。希望教育是一项细致的工程,需要父母及时地感受到孩子的沮丧和忧愁,帮助孩子驱散心中的阴影。

    有一天,一个孩子拖着比他身体还高的大提琴,在走廊里迈着轻快的步伐,显得心情好极了。一位长者问:“孩子,你这么高兴,是不是刚拉完大提琴?”

    他的脚步并没有停下:“不,我正要去拉。”

    这个7岁的孩子懂得一个许多大人不懂的道理:音乐是一种愉快的享受,而不是不得不做的、必须忍受的工作。

    父母应多引导孩子看到他的进步和长处,鼓励孩子想象美好的未来,让孩子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那样,孩子必定会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事情,自然就不会落入悲观的泥潭中去了。

    启示四:让孩子的精神生活丰富起来

    父母可以鼓励孩子广泛地阅读,让孩子在阅读中增长知识,开拓眼界。可以选择阅读伟人的故事、童话、小说等文学作品。同时,父母应当鼓励孩子多交朋友,为孩子创造交朋友的机会,比如带孩子到邻居家拜访,邀请其他孩子到家里来玩,或让孩子多到同学家去玩等。另外,父母可多带孩子外出游玩,也可让孩子做一些创造性的活动,如利用废物制作小物件等。通过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增强孩子对生活的信心和兴趣,培养孩子乐观的性格。

    孩子主动去做某件事,虽然不一定会成功,但是父母应当鼓励孩子,告诉他:“失败了一次不要紧,失败是成功之母。”要让孩子多接触各类事物,见多识广了,心胸自然也就开阔了,便不容易产生悲观思想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