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你的孩子更优秀-附录:教子有方--中外名人培养孩子案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曾国藩:家族兴盛不衰的秘密

    曾国藩【181l~1872】,我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出生于湖南双峰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以一介书生入京赴考,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曾国藩正是这一过渡时期的中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产生了令人瞩目的影响。

    纵观古今,凡达官贵人之家,大多好景不长,因子孙后裔逐渐骄奢淫逸,往往过不了两三代,便家道中落,以至于民间有“富不过三代”之说。唯独曾国藩兄弟五人的家庭,至今190余年间,绵延八代,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如此长盛兴旺之家,世所罕见。曾氏家族之所以如此人才辈出,是与良好的家风、严谨的家教和丰富的家庭藏书密不可分的。

    家风严谨平和友善

    曾家祖祖辈辈都是勤劳节俭、忠厚善良的农民。曾国藩从小受家庭影响,半耕半读发奋苦学,后因战功卓著封侯拜相官至极品。他的四个弟弟曾国潢、曾国华、曾国荃、曾国葆皆受皇封同做高官,满族荣华。但他时时处处谦虚谨慎,再三告诫子孙后代必须“半耕半读,勤俭持家,以继承祖先的优良传统”。要他们亲自参加打草、捡柴、拾粪、插禾、锄地、收割等农事劳动,不许仗势欺人,不许使婢差奴。曾国藩对祖父星冈公遗下的“治家八字诀”甚为推崇:“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即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早起、扫屋、祭祖、睦邻八件事情)。”其住宅取名“八本堂”。八本即: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这八本是曾氏家庭教育之精髓,曾国藩兄弟及其子孙后代终身行之不懈。此外,曾氏祖传家规家风还有三不信:不信僧巫(和尚师公),不信地仙(风水先生),不信医药(凡药三分毒);三致祥:孝致祥,和致祥,恕致祥;以及“勤俭孝友”四字要诀:勤劳俭朴持家,孝敬父母长辈,友好兄弟姐妹,团结左右邻居。

    曾氏的家庭教育,以八本为经,以八宝为纬,以四字要诀三不信三致祥穿插其中,经纬连贯,脉络相通,形成了一套治家的完整的理论体系。实为一部珍贵的家庭教科书。

    常言道,身教重于言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曾国藩生长于一个勤俭孝友的大家庭,他自结婚后,生有子女,虽任侍郎,任总督,任大学士,直到封侯拜相,但他的家庭生活,仍然和青少年时期当农民一样,克勤克俭,戒骄戒躁,从未丝毫骄奢,这是许多人都不易办到的。曾国藩的日常饮食,总以一荤为主,非客到,不增一荤,时人称之为“一品宰相”。其穿戴更是简朴,一件青缎马褂一穿就是30年。曾国藩妻子女儿,跟他同住江宁【今南京】两江总督府。他规定她们白天下厨做饭菜,夜晚纺纱织麻到11点,每天如此,从未间断。

    勤俭谦恭传世家书

    曾国藩一生著述甚丰,其中以《曾国藩家书》最为著名。凡知书达理之家,多备有曾氏家书家训,以便教育子孙奋发上进,有所作为。

    作为大富大贵的家族,曾国藩对自己的家族时刻保持着清醒的认识。他于咸丰十年九月写信给曾国荃说:“傲为凶德,惰为衰气,二者皆败家之道……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盛时常作衰时想,上场当念下场时。富贵人家,不可不牢记此二语也。”从古到今,骄傲专横者总是难以长久,常常是众叛亲离、身败名裂的下场;懒惰则将呈现衰败颓丧之象,必须高度警惕。他又强调指出:“居家四败:妇女奢淫者败,子弟骄怠者败,兄弟不和者败,侮师慢客者败。一家能勤能敬,虽乱世亦有兴旺气象;一身能勤能敬,虽愚人亦有贤智风味。”

    曾国藩谆谆教导儿子纪泽、纪鸿道:孝敬父母,友好兄弟是一个家庭的吉祥之兆。此因果报应是很灵验的。又说:“兄弟和【和睦】,虽穷氓小户【贫穷无名的人家】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富贵大家族】必败。”

    曾国藩再三叮嘱家人:我不愿儿孙为将领,也不愿儿孙为大官,只希望成为饱读诗书、明白道理的君子。能做到勤劳节俭,自我约束,吃苦耐劳,能屈能伸的,就是有德有才的人。

    道光二十九年四月,曾国藩又对四个弟弟叮嘱道:从古到今,官宦人家,大多只有一两代竭尽荣华便败落了。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子孙后代开始骄横跋扈,然后便发展到荒淫放荡,最后落得个抛尸荒野的下场。而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我今赖祖宗之积累,少年早达,深恐其以一身享用殆尽。故教诸弟及儿辈,但愿其为耕读孝友之家,不愿其为仕宦之家。诸弟读书不可不多,用功不可不勤,切不可时时为科第仕宦起见。

    曾家上下勤俭谦恕,孝敬父母,兄友弟恭,身为乡邻赞誉。据其家乡老人回忆:曾家上下齐心,尊老爱幼,和睦相处,从未出现过纷争的现象。而且自曾国藩兄弟之后,就再没出过带兵打仗的将领了。曾家的后人绝大多数都留学英、美等国的名牌大学,学贯中西,成为教育界、科技界、艺术界的名家大师,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傅雷: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

    傅雷【1908~1966】,我国著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一生译著极丰,译文传神,行文流畅,兼且词语丰富、用字精准,工于色彩变化。他向国人译介的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曾深深影响了数代国人;对张爱玲小说的精湛点评,为学界做出了文本批评深入浅出的典范;作为音乐鉴赏家,他写下了优美的对贝多芬、莫扎特和肖邦的赏析。傅雷为人坦荡,禀性刚毅。

    傅雷还是一位严慈的父亲,他培养出了第一位获得国际声誉的华人钢琴家--傅聪。他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家书集--《傅雷家书》更是脍炙人口。时至今日,他的“家书”已感动了数百万读者。傅雷教子,已经成为一种教育艺术,有许多值得后人学习的地方。

    旁听人生促子早慧

    常有很多朋友聚在傅雷的家中,一起谈论文学艺术,探讨人生哲理。开始时,傅雷认为傅聪和他的弟弟傅敏年纪太小,不懂事,不让他们插嘴,甚至不让他们在场。但是,有一次,画家刘海粟到傅家做客,与傅雷在书房内鉴赏藏画,两人正高谈阔论间,傅雷忽然要去外间取东西,打开门,竟发现傅聪带着傅敏正偷听得入神。这使傅雷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意识到,让孩子参与到大人的谈话中,有弊但更有利。让小孩听大人论事,可以让孩子早接触人生,促使孩子早慧。于是,等孩子们稍大一些,傅雷就允许两个儿子旁听自己和朋友们的谈话了。

    傅雷的朋友大都是社会名流贤达,有高尚的人品素养,所以傅聪从其孩提时代的“旁听”中,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发掘天赋与子成才

    傅雷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天赋。在孩提时期,父母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天赋,并进行正确引导。如果逆天赋而行,那是无法取得成功的。

    傅雷在给周宗荷的信中写道:“天生吾人,才之大小不一,方向各殊;长于理工者未必长于文史,反之亦然;选择不当,遗憾一生。爱好文艺者未必真有文艺之能力,从事文艺者又未必真有对文艺之热爱;故真正成功之艺术家,往往较他种学者为尤少。凡此种种,皆宜平心静气,长期反省,终期用吾所长,舍吾所短。若蔽于热情,以为既然热爱,必然成功,即难免误入歧途。”故而,当傅聪刚刚三四岁时,傅雷就开始从他稚嫩的心灵活动中寻找他天赋的闪光点,开始为他铺筑人生之路。

    起先,傅雷曾让傅聪去学习美术,因为傅雷认为自己精通美术理论,又有很多朋友是中国画坛巨匠,如果傅聪能拜他们为师,博采百家之长,定会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谁知傅聪对绘画丝毫不感兴趣,他在学画时心不在焉,完全没有显露出预期的那种美术天赋。但与此同时,傅聪的其他爱好却引起了傅雷的注意。他发现儿子很是钟情于家里的那架手摇【发条动力】留声机。每当留声机放音乐唱片时,傅聪总是依靠在它旁边专注地听着,再没有平时的调皮好动。于是傅雷果断地让儿子放弃学画而改学钢琴,此时傅聪已7岁半了。傅聪简直是为音乐而生的,他学琴仅几个月,就能背对钢琴听出每个琴键的绝对音高。他的启蒙老师雷垣教授肯定地说“傅聪有一对音乐的耳朵”。此时,傅雷最终发现了傅聪的音乐天赋。

    傅雷为傅聪买回一架钢琴,在儿子每天放学做完功课之后,就让他全身心地扑在钢琴上。在规定的弹琴时间里,傅聪没有活动自由,傅雷在楼上工作,傅聪在楼下弹琴,一听楼下琴声停止了,傅雷就用事先准备好的木棍敲击地板,有时还免不了痛打傅聪一顿。傅聪学琴也十分刻苦,就是酷暑天气,衣裤湿透,也不休息。

    傅雷立身处世的原则就是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他也时刻用这一原则教育儿子,让孩子要永远记住四句话,就是:“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

    在父亲傅雷的教育下,傅聪才华横溢,品德出众。1953年夏天,经过层层选拔,傅聪脱颖而出,前往罗马尼亚,参加了第四届国际青年学生和平友好联欢节钢琴比赛。在联欢节上,傅聪演奏了斯克里亚宾,效果极佳。联欢会后,国家又派遣傅聪到波兰学习钢琴,导师是“肖邦权威”杰维茨基教授。半年后,傅聪作为唯一的中国选手,经过一个月的紧张角逐,终于摘取了第五届国际肖邦钢琴比赛的“玛祖卡”奖,震惊了中外乐坛。傅聪,成为第一位在肖邦比赛中取得突出成绩的东方人!

    李苦禅:要有人格,更要吃苦

    李苦禅【1898~1983】山东高唐人。1925年就学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不久为艺术大师齐白石知遇,欣纳门下,开始学习中国画。毕业后曾先后在北京师范学校、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任教。建国后,历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第六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等。一生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60余载,对花鸟大写意画具有特色,吸取石涛、八大山人、扬州画派、吴昌硕、齐白石等前辈技法,笔墨雄阔,气势磅礴,自成风貌。传世作品有:《盛荷》、《群鹰图》、《兰竹》、《芙蓉》、《秋节风味》等。1978后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李苦禅画辑》影印本;1980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李苦禅画集》影印本。

    李苦禅的儿子名叫李燕。在李苦禅的苦心教育下,李燕也像他的父亲一样,在画坛上脱颖而出,颇有造诣。那么,李苦禅又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

    人无品格,下笔无方

    李燕子承父业,从小就迷上了绘画。李苦禅便经常对儿子说:“人必先有人格,尔后才有画格;人无品格,下笔无方。秦桧并非无才,他书法相当不错,只因人格恶劣,遂令百代世人切齿痛恨,见其手迹无不撕碎如厕或立时焚之。据说留其书不祥,会招祸殃,实则是憎恶其人,自不会美其作品了。”

    当然,李苦禅自己也是说到做到,率先示范。1973年北京沦陷了,伪《新民会》妄图拉拢社会名流为其装点门面,自然也找到了李苦禅,并给予加官晋爵的诱惑:“您要是答应了,有您的官做,后头跟个挎匣子【枪】的,比县长还神气呢!”但李苦禅不为所动,并凛然拒绝。此后,他断然辞去教学职务,以卖画为生。

    父亲的言行,儿子自然也看在眼里,听在耳里,记在心里,化为行动。文革结束后,一天,李苦禅叫来儿子,说有关部门通知前往认领散乱的查抄物品。他对儿子再三叮嘱:“上次叶浅予和陆鸿年把错领的那些东西都退给咱们了。”

    这正是看人心眼儿的时候,咱们要错领了,也要还人家啊!也正让李苦禅说着了,在李燕领到的《杂画一批》中发现,一卷20件黄宾虹未装裱之作,上有两三件书有李可柒的上款。李燕遵从父亲的嘱托,当即交还工作人员,并立即通知李可柒。李可柒见心爱之物返还,非常高兴。李苦禅知道儿子做的这件事后,也非常高兴。当时在场的友人开玩笑说:“何不趁此跟那位李先生讨幅‘牛’?”原来李可染画牛是出了名的。但李苦禅连连说:“物归原主是做可!”李苦禅逝世后,李燕曾在《风雨砚边录──李苦禅及其艺术》一书中详细谈到此事。由此可见,父亲的品格教育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干艺术是件苦差事

    李苦禅教育儿子从艺,并非就事论事,而是“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他对儿子说:“干艺术是件苦差事,如果你喜欢养尊处优肯定不行。古来多少有成就的文化人都是穷出身。怕苦,是做不出成绩的。”然后他结合自己的从艺过程,说:“我有个好条件,就是出身苦,但又不怕苦。当年我每每出去画画,一画就是一整天,带块干粮,再向老农要根大葱,就算一顿饭啦!”在父亲的教导下,李燕也像父亲一样,不怕风吹日晒,不畏跋山涉水,长期坚持野外写生。

    后来,李燕也在画坛上展露头角,尤其是1980年以来,李燕曾五度赴香港、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办画展、讲学,作品为瑞典、加拿大及国内有关博物馆收藏。出版主要作品有《李燕动物速写》、《李燕人物画集》、《李燕动物画集》及《苦禅画鹰》、《风雨砚边录--李苦禅及其艺术》、《儿童画国画》、《画猴》等专著。李燕的这些成就,与父亲李苦禅的精心教育是分不开的。

    李嘉诚:梅花香自苦寒来

    李嘉诚【1928~】,男,汉族,香港著名的塑胶商、房地产巨商,他白手起家,在几十年的艰苦创业过程中,经过其不懈的努力,已经创建出一个多元化的企业王国。已经富甲一方的李嘉诚不忘回报社会,热心捐助福利事业。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他已捐出28亿用于资助香港和内地的教育事业,兴建医院和老人院。根据他的贡献,2004年,他从15位对社会有巨大贡献的杰出企业家中脱颖而出,被美国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与《时代》杂志联合评为“世纪企业家”。

    旁听会议培养品质

    李嘉诚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李泽钜,另一个叫李泽楷。李嘉诚对两个孩子的教育,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教导儿子要考虑对方的利益,不要占任何人的便宜,要努力工作。他将生活的道理教导儿子。

    温室里的幼苗不能茁壮成长,他就带他们去直接面对生活的艰辛,带他们坐电车坐巴士,又跑到路边报纸摊档,看小女孩边卖报纸边温习功课。

    在李泽钜和李泽楷八九岁时,李嘉诚召开董事会,就让儿子坐在专门设置的小椅子上“旁听”会议。刚开始,兄弟俩还觉得新奇好玩,认真听父亲和各位董事讨论工作。但有时大家争得面红耳赤,像在吵架一样。兄弟俩被吓得直哭,李嘉诚说:“孩子别怕,我们争吵是为了工作,正常现象,木不钻不透,理不辩不明嘛!”

    父母之心,天下皆同。李嘉诚更希望能将自己的儿子培养成人中之龙,因此,李嘉诚对孩子们的教育,是丝毫不马虎的。他把大儿子李泽钜与二儿子李泽楷一起送进了香港的顶级名校--圣保罗男女小学,目的是让他们接受到最好的启蒙教育。

    李嘉诚从不愿让两个儿子生活得过于安逸,他深知“梅花香自苦寒来”,温室里养不出参天的大树。他要让孩子们体验到生活的艰辛,而不是仅仅品味到其中的甘甜。因此,他从不让自己的孩子感到他们与普通人家的小孩子有什么不同。李嘉诚经常带着两个儿子一起挤电车,儿子们上学也是如此。他温和地向孩子们解释说,在电车上能接触到许许多多不同职业、不同阶层的人,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从业者的艰辛,可以看到平民大众的生活。只有经常与他们在一起,才能体会到任何东西都是来之不易的,这些都是坐在私家车上无法得到的。

    经过多年的奋斗,李嘉诚清楚地知道,他需要传给儿子们的并不是自己的财富,他要教给他们的是自己的生活体验,是做人的品质。

    独立自主自强不息

    在李泽钜刚刚中学毕业,李泽楷还没有完成中学学业的时候,李嘉诚就送他们到美国读书。李嘉诚给他们提供了生活费,但是,要求他们在其他方面自食其力。

    李泽楷自幼受父亲“自立创业”思想的熏陶,加上美国青年独立思潮的影响,于是,他利用课余的时间到附近的麦当劳餐厅做兼职。白天上课、夜晚打工的日子让李泽楷生活得很是艰辛,为了节约,他学会了煮饭。但更令人难以忍受的是餐厅主管的颐指气使,有很多同学很快就辞职了,可李泽楷却坚持了下来。后来,他曾形容初到美国的那段日子“好像在地狱一样”。

    有一次,李嘉诚到美国探望正在读大学的儿子。

    那一天下着雨,他远远地看见一个年轻人背着一个大背囊,骑着自行车,在车辆之间左右穿插。李嘉诚心想:“这实在是太危险了。”当他仔细看时,却发现那人正是自己的儿子李泽楷!

    后来,学业越来越忙,李泽楷没有时间到麦当劳做兼职了,于是,他利用假日到一个高尔夫球场做球童。当球童的那段日子里,他常常背负沉重的球棒袋,致使他的右边肩膀肌肉拉伤了。

    回想起在美国做兼职的那段日子,李泽楷曾感慨地说:“在麦当劳卖汉堡包的经历,对我用处不算很大,因为卖汉堡包没有变化,难以随机应变赚更多的钱。总不能降低汉堡包的售价来争取更多生意吧!而当球童就不同了,在球场内,球童多,客人少,竞争很大,这份工作要有相当的进取精神和灵敏的观察力才可干得好,所以可学到的东西确实很多。这份工作的收入全靠‘贴士’,所以你要有所选择。如果你想做一整天去拿到许多‘贴士’,往往一天下来会累得筋疲力尽……重要的是要小心选择客人,从而使自己可以不必做太多工作,但又可多获‘贴士’。拾球虽是一项极好的收入来源,但当中的窍门要你自己去摸索。”

    李泽楷离开校园后,没有选择进入父亲李嘉诚的公司去子承父业。他要从父亲的名气压力下走出来,开创自己的一番天地。李泽楷还有一个宏伟的目标:他要做推动香港资讯科技业的第一人,酝酿创办“香港硅谷”--数码港。

    他自立门户,组建了盈科集团,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投身于地产和资金投资中去。1998年成立高科技公司,与香港政府合作开发130多亿港元的“数码港”。“数码港”计划成功之后,李泽楷又接连与英特尔等国际IT巨人联手合作,把盈科彻底发展成高科技投资公司,令其在香港股市中一飞冲天,成为香港科技股的“龙头”,红透半边天。现在,香港人惯称李泽楷为“小超人”!

    事实证明,李泽楷从父亲李嘉诚那里得到的是一笔无价的财富--自立与自强。因为有了它们,他的人生才变得更有价值。能够掌握自己人生轨迹的人,必将成为一个幸福的人,获得必然的成功。

    秦小梅:教子五堂课

    秦小梅,前外交部部长李肇星的夫人,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后到外交部工作,曾先后在中国驻肯尼亚大使馆、驻莱索托大使馆、驻联合国代表团及驻美国大使馆工作。历任二秘、一秘、参赞。1997年7月到1998年7月,在中国外交部驻香港特别行政区特派员公署国际部任主任,主管香港参加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业务。1999年退休。2001年担任前外交官联谊会副会长。

    为了让儿子记住自己是庄稼人的后代,爱自己的故土,李肇星夫妇为儿子取名为禾禾。2001年,李禾禾以年级第一的成绩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而后,被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录取。

    秦小梅女士表示,她这一生颇感欣慰的是成就了两个比较出色的男人,一个是丈夫李肇星,另一个就是她引以为荣的儿子李禾禾。说到对儿子的教育,秦小梅将它总结为教子5堂课。

    第一堂课:培养想象力

    李禾禾3岁就喜欢问“为什么”,他的问题经常让秦小梅和李肇星为难。秦小梅跟李肇星商量,何不让孩子自己开动脑筋,自问自答呢?用这种方法启发孩子的想象力,秦小梅尝到了甜头。一天,禾禾久久地注视一棵小树,随后问秦小梅:“妈妈,为什么小树不会走路呢?”秦小梅便对儿子说:“禾禾自己开动脑筋想想看。”儿子边玩边想,突然说:“我明白了,妈妈,因为小树只有一条腿,所以不会走路。我有两条腿,我会走路!”秦小梅听后非常高兴,便表扬儿子。以后,但凡孩子提问,秦小梅总是先要求他自己回答。比如,“包子为什么流油呢?”“对不起,是我把它咬痛了,它哭了。”“天为什么会下雨呢?”“因为天空被乌云弄得太脏,要洗洗干净。”孩子的想象力有时让大人都自叹不如。

    第二堂课:言传身教

    中国有句古话叫“言传身教”,家长切不可低估“身教”的力量。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容易模仿的对象,父母平时如何与人相处,父母之间如何相处,对孩子都有直接的影响。

    有一次,为答谢一个朋友,秦小梅与她交谈时多次提到“感谢”。4岁的禾禾像听懂了一样。第二天,秦小梅给儿子顺手递了一下书包,禾禾竟然对着妈妈说:“谢谢妈妈!”从那天起,秦小梅就更加意识到家长的言行对孩子的巨大影响力。所以,秦小梅和李肇星订了一条纪律:当着孩子的面从不说别人坏话,也不吵架。以后禾禾在场时,两人总是尽量赞美别人,讨论“怎样学习人家的长处”之类的话题。李肇星有个特点:喜欢表扬人,经常回家对秦小梅和孩子说,某某人真棒,某某的英文说得太地道了。家里这种赞美他人的氛围也时刻影响着禾禾。有一次禾禾对妈妈说:“妈妈你放心,总有一天,我一定做得比某某还好。”其实,孩子已经粗浅地意识到,父母身边不乏优秀的人才。只有做个更优秀的人,才是爸妈所喜欢的好孩子。

    第三堂课:懂得尊重

    禾禾很小时,秦小梅就经常将家里的钱放在显眼的地方,然后告诉禾禾,这是爸爸妈妈工作劳动挣来的钱,是一家人的生活费,没有爸爸妈妈的允许不能随便拿。当然,禾禾的东西秦小梅也从不乱动乱翻,即使看见他房间很杂乱,也只是提醒他适当收拾屋子,绝不越权乱动他的物品。在家里,禾禾的日记可以大胆地放在书桌上,根本不用上锁。秦小梅觉得,如果孩子在自己家里都不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尊重,他以后怎么能去相信社会,相信他人呢?只有尊重孩子,才能更好地赢得孩子对他人的尊重。

    第四堂课:该出手时就出手

    禾禾上高二时,为方便学习,秦小梅给他买了一台电脑。儿子很开心,经常泡在电脑上。一天深夜,秦小梅见禾禾的房间还亮着灯,推门一看,发现他正聚精会神地在电脑上打游戏。那年中考,禾禾的成绩从全班前几名下滑到第15名以后,老师说,儿子上课经常瞌睡。此时秦小梅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禾禾从学校回来后,秦小梅便找儿子谈话。她说:“儿子,爸妈给你买电脑是为了方便你学习,电脑的价值就是帮助人类开阔视野和提高人类的学习、认知能力,既然你意识不到它的价值,你已经没有资格再使用它。”听完妈妈的话,禾禾的认错态度很好,但秦小梅还是将禾禾的电脑扣在了自己的办公室。她认为,当孩子开始对某事物的兴趣发展到迷恋阶段时,孩子的自控能力就开始下降了。

    第五堂课:进行挫折教育

    禾禾从小到大都特别要强,也很努力。李肇星曾告诉他,在这个世界上,靠任何人都不行,只有靠自己。父母要求他的这种独立意识,从小就在禾禾的头脑里扎了根。

    美国“9·11”事件后,禾禾所在的公司大批裁员。一天晚上,儿子打电话给秦小梅说:“妈妈,很对不起你们,我被公司裁员了!”秦小梅听得出来,儿子很沮丧。在美国读书、工作期间,没有人知道禾禾的真实身份,禾禾是想凭真本领证明自己。现在遭遇挫折,需要家人的鼓励。所以秦小梅安慰儿子说:“孩子,不是你不够出色,美国政府制定了严格的法律,企业裁员时必须考虑各色人种的比例分配,所以,你的出局并不能说明什么。别灰心,你现在能做的就是扎扎实实,继续前进。”在妈妈的鼓励下,禾禾重拾信心。2004年,心气儿很高的儿子报考了美国哈佛大学,并最终在这一年被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录取。

    卡尔·威特:14岁成为博士

    卡尔·威特,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天才。八九岁时,他就能熟练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等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他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时,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了《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卡尔·威特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而是全靠他父亲教育有方。卡尔的父亲把小威特长到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跨越三个世纪、畅销全球的教育经典--《卡尔·威特的教育》。

    早期教育从语言开始

    很多父母都赞成尽早开发儿童的智力,可是,究竟应该如何开发呢?德国哲学博士、法学博士卡尔·威特的父亲认为,语言是儿童智力的第一因子,是思维和接受知识的工具,开发智力应该首先从语言训练入手。

    小威特刚学会辨别事物的时候,父亲就伸出手指头给他看。开始,小威特看不准也捉不到。后来捉到了,小威特非常高兴,抓住手指就放在嘴里吃起来。这时,父亲便用温和而又清晰的语调反复说着“手指,手指”。接着,爸爸和妈妈又拿出其他东西给他看,并用同样语调重复着这些东西的名称。不久以后,小威特就能清楚地发出这些名称的声音来。再大一点的时候,爸爸和妈妈就抱着他辨认一些实物,告诉他这些实物的名称,比如:饭桌上的餐具、身体的各部位、衣服的各部位、室内的器具和物品、房子的各处、院子里的花草等等。此后,父亲又教给他一些动词和形容词。每天不断,坚持不懈。

    小威特刚刚能听懂成人说话,父母就每天给他讲故事。讲故事,既是对孩子进行语言训练的好形式,又是让小孩了解世界的好媒介。父亲讲完故事,总是要儿子复述。几年以后,才五六岁的小威特就能记住三万多个词汇了。平时在家里,父亲自己讲话力求发音准确,语言规范,精选词汇,杜绝方言土语。他认为让孩子先学“妙呜”再学“猫”,既浪费时间,又浪费了孩子的智力。在语言训练中,父亲没有让小威特停留在孩子式的表达方式上,而是注意由浅入深,让小威特逐步了解使用复杂的措词。小威特三岁半的时候,父亲便让他认字,他先买来几本小人书和画册,讲得正到精彩之处时,就突然停住,说:“如果你能认字,这书你就都明白了。”或者说:“这张画上的故事非常有趣,可爸爸没功夫给你讲。”书籍和画册,对小威特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极大地激发起了小威特要认字的想法和心愿。这时,父亲才把标准印刷体铅字贴到小木板上,以游戏的形式教小威特认字和组字,时间不长,小威特便能认字读书了。

    小威特刚能用德语自由阅读,父亲就抓紧时机,立即教他外语。父亲教外语有三个特点:重“练”不重“背”,他认为任何一个孩子都是用练习而不是用背诵掌握了本国语言的;让孩子用不同的语言读同一个故事,从而大大提高学习兴趣;在学习外语之前,注意打好本国语言知识的基础。

    在父亲的指导下,小威特学习外语进步很快,1年学会法语,6个月学会意大利语,9个月学会拉丁语,3个月学会英语,6个月学会希腊语。8岁时,小威特就已掌握了六国语言,并且能够阅读这些国家的文学作品了。

    让孩子远离骄傲的困扰

    凭着卡尔·威特的聪明才智,加上父亲的精心培养,他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但是,他父亲十分忌讳“神童”这个称号,坚持不准别人表扬自己的儿子。

    有一次,德国的一个督学官,想考一考小威特。威特父亲同意了他的要求,但是事先约定:“不管考得怎样,决不要表扬我的儿子。”这位督学官是一位长于数学的学者,出了不少数学难题让小威特做,但小威特却相当轻松地很快解完了这些题目,并且演算正确。督学官禁不住赞叹地说:“超过我们学者了!”威特父亲一听,立即说道:“哪里哪里,由于这半年儿子在学校里听数学课,所以还记得。”接着督学官又出了一道大数学家欧拉想了三天好不容易才做出来的难题,要小威特做。小威特竟然只用了喝一杯茶的工夫就做出来了。督学官高兴地向威特父亲祝贺:“你的孩子胜过了欧拉!”威特父亲听了更加不高兴,严肃地说:“瞎鸟有时也能啄到豆,这是偶然的。”

    老威特知道,世界上没有什么所谓的“神童”,只不过是某些人学知识较早一些、深一些罢了。

    培养孩子成功的潜质

    威特父亲深信,在教育上与其填鸭式地给孩子灌输知识,不如开阔他们的眼界,让她自己学。为此,他注意利用一切机会来丰富小威特的见识。小威特2岁以后,不论走访亲友,还是上街购物,不论参加音乐会还是看戏剧,父亲都带着他;而且,只要有空,就带他去参观所有的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植物园、工厂、矿山、医院和保育院等等。

    为了培养儿子细致的观察能力,每次参观归来,父亲就让儿子详细叙述见到过的一切,或者让他向母亲汇报。

    小威特3岁以后,父亲就领他到各地周游。5岁时,几乎游遍了德国所有的大城市。在旅途中,游览名胜、寻找古迹、凭吊古战场……回到旅馆后,父亲就让儿子把看到的写在信上,邮给母亲和熟人。

    老威特严格规定小威特的学习时间和游玩时间,培养他专心致志的学习精神。小威特6岁以后,就学习法语。开始时平均每天学习10分钟的功课。在这个时间里,他如果不全神贯注地学习,就要受到父亲的批评。如果这个时间里,母亲和女仆人来问事,父亲一概拒绝,并严肃地说:“威特正在学习,现在不行。”如果有客人来,父亲也不离开座位,而是吩咐:“请他稍候片刻。”

    老威特的早期教育取得了成果,1814年,他的儿子卡尔·威特取得了博士学位,那一年,他才14岁。

    居里夫人:全方位的教育理念

    居里夫人【1867~1934】,法国籍波兰科学家,研究放射性现象,发现镭和钋两种放射性元素,一生两度荣获诺贝尔奖。在世界科学史上,玛丽·居里是一个永远不朽的名字。这位伟大的女科学家,以自己的勤奋和天赋,在物理学和化学领域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并因此而成为唯一一位在两个不同学科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评价居里夫人的时候说:“她一生中最伟大的功绩--证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们分离出来。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不仅仅是靠大胆的直觉,而且也靠着难以想象的和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工作的热忱和顽强。这样的困难,在实验科学的历史中是罕见的。居里夫人的品德力量和热忱,哪怕只有一小部分存在于欧洲的知识分子中间,欧洲就会面临一个比较光明的未来。”

    居里夫人的长女伊伦娜,是核物理学家,长女与丈夫约里奥因发现人工放射性物质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次女艾芙,是音乐家、传记作家,其丈夫曾以联合国儿童基金组织总干事的身份接受瑞典国王于1965年授予该组织的诺贝尔和平奖。作为普通的母亲,居里夫人又是怎样培养和教育出如此杰出子女的呢?

    早期教育中的“幼儿智力体操”

    居里夫人一生科研工作十分繁忙,但是她很善于抓紧时间对子女进行早期教育,并善于把握孩子智力发展的年龄优势。居里夫人在女儿不到1岁时,就开始让她们进行所谓的“幼儿智力体操”训练,让她们经常接触陌生人,或者带她们到动物园看动物,让她们与小动物玩耍;或让她们到公园去看绿草、蓝天、白云,看色彩绚丽的各种植物;让她们在水中拍水,使她们感受大自然的美妙。

    孩子长大一些后,居里夫人又开始对孩子进行一种带有艺术色彩的“智力体操”,教孩子们唱儿歌,讲童话。再大些,就开始智力训练和手工制作了,如对孩子进行数的训练,识别字画、弹琴、画画、泥塑,让她们到自家的院子里种植植物等,并常常与孩子们一起散步。在散步时给孩子们讲很多关于植物和动物的趣事,如种子是怎样在花里长成的,小老鼠和鼹鼠是如何打洞的,哪里能找到鸟窝等。居里夫人的教育都力求从实物开始,并且每天更新,以便能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此外,她还教孩子们骑车、烹调等。

    这种全方位的幼儿早期“智力体操”训练,不仅让孩子增长了智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们的各种能力,增强了孩子们的自信心,也锤炼了孩子坚强的性格。

    德育教育与品格培养

    居里夫人从整个科学生涯和人生道路上体会出这样一个道理:人智力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品格的高尚。因此,她将自己一生追求事业和高尚品德的精神,影响和延伸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利用各种机会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

    在丈夫皮埃尔去世后,居里夫人开始一人担负起抚养孩子的重担。当时她经济拮据,还需要补贴一部分给科研。有人建议她卖掉与皮埃尔在实验室里分离出的那些镭,这在当时价值100万法郎。但居里夫人认为,不论以后的生活如何困难,自己决不能卖掉科研成果。并且以此来教育女儿从小要养成勤俭朴素、不贪图荣华富贵的思想。最后,居里夫人毅然将镭献给了实验室,将它用于研究工作。一次,当她带着两个女儿赴美国接受总统赠送给她的一克镭时,也同样告诫女儿:“镭必须属于科学,不属于个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居里夫人再次做出一项重大的决定:将诺贝尔奖金献给法国政府,用于战时动员。不仅如此,居里夫人还亲自带着X光机上前线服务,并带着女儿伊伦娜随同前往帮助检查伤病员。战争结束后,法国政府向伊伦娜颁发了一枚勋章,这对年轻的伊伦娜来说真是极大的荣誉。这也让居里夫人得到了宽慰。孩子们成长起来了,尤其是伊伦娜在战时的经历使她变得更为成熟。

    居里夫人在教育孩子品德方面,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培养她们节俭朴实、轻财的品德。她对女儿的爱,表现为一种有节制的爱,一种有理智的爱。她对女儿生活上严加管束,要求她们“俭以养志”,她教育女儿说:“贫困固然不方便,但过富也不一定是好事。我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谋求生活。”

    【2】培养她们勇敢、坚强、乐观、克服困难的品格。她常与孩子们共勉道:“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心。”

    【3】培养她们不空想、重实际的作风。居里夫人曾告诫两个女儿:“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

    【4】教育她们热爱祖国。居里夫人除了教孩子们波兰语外,还以自己致力于帮助祖国科学发展和波兰留学生的行动感染着两个女儿。尤使她们念念不忘的是:母亲以祖国波兰来命名首次发现的新元素“钋”所表现出的赤子之情。

    后来,居里夫人的孩子都成了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尤其是伊伦娜夫妇,不仅继承了居里夫妇的科学事业,也继承了他们的崇高品德。1940年,他们把建造原子反应堆的专利权捐赠给了国家科学研究中心。

    比尔·盖茨:“让他去图书馆吧”

    比尔·盖茨【1955~】,出生在西雅图,于1973年进入哈佛大学法律系学习,19岁退学,与同伴创办电脑公司。后改名微软公司,自任董事长、总裁兼首席执行官。1988年1月,将总裁一职让给史蒂夫·鲍尔默。盖茨被誉为电脑奇才、20世纪最伟大的计算机软件行业巨人。36岁成为世界最年轻的亿万富翁。1999年《福布斯》评选,盖茨居世界亿万富翁首位,纯资产850亿美元,被《时代》周刊评为在数字技术领域影响重大的50人之一。

    为孩子安排好他的空闲时间

    1965年,一对夫妇来到华盛顿的一所学校图书馆,说他们的孩子功课完成得比其他所有孩子都快,有很多空余时间,他非常喜欢图书馆,希望能到图书馆里做点事情。图书管理员说:“让他来吧。”一会儿,一个身材瘦小、沙色头发的男孩走进来了,说道:“你们有活儿让我干吗?”图书管理员点了点头。

    从此,这个男孩就开始了在图书馆的生活。图书管理员给他讲解有关杜威十进位制的图书分类上架法,他听后立刻心领神会。后来又给他看一大摞过期借阅书卡,书卡上的书起先认为已经还了,但是实际上由于书卡有误,这些书找不着了。于是男孩问道:“这是件侦探式的工作吗?”图书管理员回答说:“是。”话音刚落,男孩就像一名能干的侦探一样干起来了。当图书管理员进来告诉他该休息的时候,他已经找出了3本书卡有误的书。他不肯休息,坚持要把活先干完。管理员说馆内空气不好,应该呼吸一下新鲜空气,他这才停下手头的工作。次日早晨,他来得很早。他说要干完找书的工作。下班时,他又说要当一名正式的图书馆管理员,管理员很爽快地答应了,因为他干起活来认真又细致。

    几周以后,男孩家要搬到毗邻的社区去住,男孩首先挂念的就是他不能再在原学校的图书馆里工作了,谁来找那些丢失的图书呢?

    由于这个男孩非常想念图书馆,几天之后,他的父母决定不惜代价让他回到原来的学校学习,父亲上班时让孩子搭段车,父亲要是有事,母亲就陪着孩子来上学。

    这对夫妇或许默默无闻,但他们用心栽培的这个孩子却是大名鼎鼎,他就是信息时代的奇才、美国的首富:比尔·盖茨。

    用图书和游戏开发智慧

    小时候的比尔·盖茨性格虽然好动,但是喜欢思考,更酷爱读书。

    这一天,母亲玛丽回到家里,咦,小盖茨去哪儿了呢?她怎么也找不见儿子。难道在书房吗?小盖茨喜欢读书,玛丽是知道的,可是他父亲威廉的书房都是一些供成年人阅读的书籍,他能看得懂吗?玛丽推开了书房虚掩着的门。

    果然,小盖茨正聚精会神地坐在地板上读书,他读的书可不是一般儿童喜欢的连环画,也不是童话故事,而是《拿破仑传记》。这让玛丽大吃一惊。

    在吃晚饭时,玛丽对丈夫说:“威廉,我觉得小盖茨有超人之处,我们应该给他做一些智力和思维素质的培养。”

    “那好吧!”威廉看着儿子,“盖茨,从今天起,我们就用比赛来决定谁洗碗,好吗?”

    小盖茨高兴得跳了起来:“好啊!”

    从此,盖茨的家里不断地做各种游戏,从棋类到拼图比赛,几乎所有的益智游戏都玩,每天吃完晚饭,比赛就开始了。

    “我又赢了!”小盖茨总是高兴地跳到沙发上,指着爸爸说。玛丽和威廉总是相视一笑。其实,他们有时候是故意输给他,来培养小盖茨的思维能力的。

    阅读和游戏,锻炼了比尔·盖茨非凡的记忆力。

    有一天,父亲的朋友泰勒来做客。泰勒是一位牧师,他听说盖茨读了很多书,就想考考他:“盖茨,你读过《圣经》吗?”

    “读过。”小盖茨得意地回答。

    “那你能给我背诵一段‘登山宝训’吗?”

    “登山宝训”是《圣经》中最冗长、最难懂的一段。有几万字的篇幅,没有非凡超群的记忆力,是很难一字不漏地背诵下来的。此前,泰勒还没有遇到过一位能够背诵“登山宝训”的人。

    只见小盖茨坐在沙发上,摇晃着头,背诵道:“耶稣看见这许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门徒就来到他跟前,他开口教训他们说……”

    听着盖茨朗朗的童音,泰勒惊呆了。

    “他真是一个具有才能的孩子,我无法想象一个年仅11岁的孩子,具有这么高的天赋,真是不可思议。”泰勒说。

    在学校里,小盖茨更是超出了同龄人许多。他总是用最少的努力得最高的分数,老师和同学们都把他视为天才,因为小盖茨是个左撇子,同学们就都叫他“左撇子神童”。

    盖茨三四岁时,母亲外出总是把盖茨带在身边。当她在学校里向学生讲解西雅图的历史和博物馆的情况时,盖茨总是坐在全班最前面,尽管盖茨是个好动的孩子,但在教室里他表现得比其他学生还要专注、认真。

    盖茨从小酷爱读书,尽管他是个儿童,但他喜爱读成人的书。父母在这方面给了他充分的自由,在自己家里,他可以随意翻阅父母的藏书。

    他7岁时最喜欢读的书,是《世界图书百科全书》。小盖茨经常连续几个小时地阅读这本大全,一字一词地从头读到尾。小盖茨的父母还尽可能鼓励他和提供他各种机会,当他逐渐长大时,父母鼓励他参加童子军的野营活动,小盖茨从与其他孩子的相处中得到了友情的满足。

    支持孩子的梦想

    湖滨中学,是西雅图一所著名的私立中学。虽然学费贵得惊人,但那里的教学水平却是一流的。学校重视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并且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爱好与兴趣。

    “盖茨,”吃完晚饭,威廉对儿子说,“你想去湖滨中学读书吗?那里可是西雅图最好的学校。”

    “当然。”盖茨毫不犹豫地说,“那里都是聪明的学生,我最喜欢竞争了,爸爸,我不会输的。”盖茨做了个鬼脸,指着桌上刚刚玩完的游戏说,“就像是在家里比赛,我从来都不会输。”

    “听说那里有计算机,是吗?威廉。”母亲玛丽说。

    “是的,那里是美国最先开设计算机课的学校。”威廉摸着盖茨聪明的小脑袋,“盖茨,你在那里可以学习计算机。”

    “计算机是什么?”盖茨一脸茫然地问。

    盖茨成了湖滨中学的学生那一天,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从此,他就与计算机结下了不解之缘。

    自从盖茨走进湖滨中学那间小计算机房的那一天起,计算机对他就产生了一种无法抗拒的诱惑力。15岁时,他就为信息公司编写过异常复杂的工资程序。对此,盖茨的父母也给予了积极的支持。

    1973年春,他被哈佛大学接受为学生,他更一发不可收拾,经常在计算机房通宵达旦地工作。有好几次,盖茨告诉父母,他想从哈佛退学与他人一道干计算机事业。父母虽然不希望孩子就此辍学,但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孩子,父母请了受人尊敬、白手起家的一个著名企业家--斯托姆来与孩子仔细交谈。斯托姆在认真听了盖茨的想法之后,没有劝阻他,而是鼓励他好好干,盖茨的父母也听从了斯托姆的意见。

    1977年盖茨正式退学。他不是厌倦哈佛,而是希望另有远大前程。进入80年代后,IBM开始寻求合作伙伴。IBM的人在与盖茨交谈了5分钟后,认为这是与他们打交道的最出色的人物之一。此后,盖茨为自己写下了更引人注目及有趣的故事,最终建立了一个软件帝国,成为影响一个时代的电脑天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