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你的孩子更优秀-学业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成就英才的奠基石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智慧与智商不断沉淀和发展的历史。学业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关键影响。一个人只有具备较好的学业,才能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可以说,学业是成就英才稳固的奠基石。

    第一、怎样提高孩子的能力

    创造力--创造力是人的智力的最高形式

    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无法可想的事是没有的。要是你果真弄到了无法可想的地步,那也只能怨自己是笨蛋,是懒汉。

    --[美]爱迪生

    人们总是认为只有科学家、发明家、文学家、艺术家等才具有创造力。实际上每个人都具有极大的创造力。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头脑和身体资源中极少一部分”。创造力宛如休眠期的活火山,你看见的往往只是那么一点点溢出的浓烟或者微热的火山岩,只有当火山完全喷发的时候,你才会明白地下竟蕴藏着如此之多的岩浆,即使此时所见也仅仅是九牛一毛而已。

    创造性是孩子的天性,问题在于父母对此如何反应,如何看待。从儿童的立场来看,当他做了一次全新尝试,完成了一件新奇而独特的工作或成果时,就已展现了十足的创造力。譬如,在未经师长的指导下,儿童经由自己玩游戏的尝试,将蓝色和红色搅在一起,结果他发现了紫色,对大人而言,这不算什么,但在儿童的眼中,这是一个神奇而又难忘的大成就。在生活中,父母要时刻关注着孩子,积极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只有适时的阳光雨露,才能开出美丽的花朵。

    1941年,休伯尔家的院子里传来一声巨大的爆炸声。爆炸惊动了四邻,警车呼啸而至。

    经过调查,原来15岁的休伯尔想用砂糖等原料造一颗“炸弹”。他担心会把实验室炸坏,特意在院子里进行试验,果然产生了巨大爆炸力,还把他击倒在地,幸好没有受伤。

    休伯尔从小就喜好做化学实验,并把家中的地下室变成了小实验室。爆炸发生后,休伯尔非常担心受到父母的责骂。出乎意料的是,父母并没有处罚和责骂他,更没有禁止他做实验,而是对他说:“既然是做科学实验,就必须要讲科学,要严谨,容不得半点侥幸和想当然。”父母的话极大地激发了休伯尔的创造信心。后来,休伯尔专心于科学研究,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取得了巨大的研究成果,荣获了诺贝尔奖。

    许多荣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在少年时代都不是安分守己之辈,他们经常会闯祸,因为他们总是喜欢去做一些别人没想到的事情。父母要耐心地关怀和帮助孩子,不应只看到孩子的“创造”所造成的损失,而积极引导孩子的这种创造能力。

    有创造力的人肯定是聪明的人,他能够灵活运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创造出新的东西来。创造、创新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尤其重要,父母要想让自己的孩子取得成功,就要重视培养孩子的创造习惯。

    启示一:给予孩子更多的宽容和支持

    在宽松、和谐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而处于专制、压抑或者过分溺爱的家庭中的孩子,往往缺乏创造力。在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孩子的意见受到尊重,家庭成员之间是平等而民主的。如果孩子对某件事的意见比较中肯,父母就应该听从孩子的意见,这样可以鼓励孩子积极开动脑筋,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1962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克里克,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库柏,1981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休伯尔,1991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恩斯等人,都曾是爆炸事件的“肇事者”。令人费解的是,这些科学家的父母并没有如我们想象那样去呵斥孩子,而是采用一种宽容的态度,既使孩子从中接受了教训,又保护了孩子的科学爱好与创新意识。

    可见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父母一定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容忍孩子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允许孩子坚持自己的“奇谈怪论”,因为这些正是孩子创造力的来源。

    启示二:鼓励孩子的探索行为

    孩子对许多事情都很好奇,凡事都想弄个明白。他们喜欢冒险,做危险的游戏,从中获得巨大的快乐。父母不应该抑制孩子的探索活动,要引导孩子大胆去做,允许他们创造性地尝试。

    孩子们在探索活动中不仅得到了乐趣,还有思维和能力以及创造力的发展。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把握时机带领孩子接触各种新鲜事物。认识的事物越多,想象的基础就越宽广,就越可能触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想法。只把孩子关在家里,只让孩子写字、画画,只会把孩子培养成书呆子,绝不可能培养成有创新能力的人。

    提问是一种思考和钻研,也是具有探索意识的表现。孩子从会说话起,就开始会提问。由于年幼,所提的问题往往十分荒唐,有的可能无法回答,但不管问得怎样,说明孩子是在思考和探索。父母应该心平气和地认真对待孩子的提问,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保护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对孩子的提问表现出感兴趣,与孩子一起去思考,引导孩子进一步深入思考,去寻求未知的答案,这样,孩子提问的欲望就会不断增强。

    启示三:开发孩子的创造力

    可创造性是孩子的天性,问题在于父母对此如何反应,如何看待。比如父母都非常担心自己的孩子由撒谎而变坏。事实上,有人会说谎,有人不会说谎,都是因人而异。不过,根据心理学的统计,孩子大约在3岁起开始说谎;大概在小学二三年级时,这种倾向转为强烈。

    说谎具有一种将说话及行为分开的能力,也就是说将没有经历过的事情,转换成宛若自己亲身体验的事情。这种无中生有的表现,隐含着无限的创造力,而经心理学家实验证明:不会说谎的孩子比会说谎的孩子创造力低。可以如此大胆地假设:圆谎能圆得越巧妙的孩子,其创造力的潜能越大。

    因此,父母在处理孩子说谎的行为时,不要过于激动,而抹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应该心平气和地与孩子就事论事,教导孩子分辨是非,既使得孩子不再说谎,同时也保护了孩子创造力的延续和发展。

    启示四:让孩子经常亲近大自然

    父母应该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玩。这样,既可以让孩子感觉大自然的美,孩子也能够从大自然中获取无穷无尽的知识,激发孩子创造性思维。

    有一位父亲是这样评价大自然的:

    “我认为森林对孩子来说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游玩场所,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天地里,孩子想怎样玩就怎样玩,在草地上、在阳光下,他会感到自由自在。我经常带孩子到这样的地方去,告诉他各种各样的树木和鸟类的名称。我们经常会摘一朵昙花,共同研究花朵的构成;我们还会敲下一颗成熟的果子,与孩子一起解剖果子;我们经常砸下一块岩石进行观察;我们经常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惯,窥视鸟类在树上做巢;我们经常拍摄一些孩子未曾见过的花草、树木和风景等。这些都启发了孩子的好奇心,锻炼了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了孩子创造性思维。”

    想象力--为孩子插上了翅膀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美]爱因斯坦

    想象是促进孩子的心理活动丰富和深刻的重要一环,它不仅使孩子们更广阔地认识世界,还帮助孩子们更有效地改造世界。

    在古代,人们想象着,有一天人类能够像孙悟空一样有千里眼、顺风耳,一个筋斗就能翻过十万八千里,甚至下海捉鳖,上天揽月。在现代这些都已经变成了现实,如射电望远镜、无线电话、潜艇飞船、登月科学考察等。

    想象力是智能活动的重要部分,也是孩子掌握和运用知识必不可少的条件,有人将想象比作奇异的翅膀在无垠的太空中自由飞翔。父母应该尽早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有了想象力,才能具有创造力,孩子才有可能在学业上获得更出色的成绩。

    想象力是一种认识能力,它与其他几种认识能力融合起来,可以帮助孩子更有效地掌握知识。掌握知识需要想象力的支撑。从想象力对学习活动的多方面影响来讲,想象力是知识学习的必要条件。想象力的发展水平与掌握知识的多少是相辅相成的。

    发明家爱迪生小的时候便很善于想象。有一次,他看见母鸡生了蛋,卧在上面,就把小鸡给孵出来了。于是,他也把鸡蛋拿出来放在屁股下面,想把小鸡孵出来。他把自己想象成一只母鸡,当然,他并没有孵出小鸡,但他在以后却充分发挥想象力做出了许多发明。

    想象力是在掌握知识技能和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的。人的才能都是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的,积累知识可以丰富想象力,进而打开智慧的大门。提高想象力是孩子成才的必由之路。

    父母不要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应该抓住时机鼓励孩子多幻想,跳出惯有的思维习惯,想别人所不敢想,做别人所不能做。一个想象力丰富的孩子将来势必会在某一方面有所成就。

    启示一:丰富孩子脑中的表象

    人的想象总是以自己头脑当中的表象为基础。表象是外界事物在孩子头脑中留下的影像,它们是很具体的、很形象的,是想象的基础材料。如果头脑中的表象积累越多,孩子能够用来进行想象的资源就越多。

    父母应该丰富孩子的知识,使他们头脑中有更多事物的形象。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引导孩子多观察、多记忆形象具体的东西。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和生活环境,经常利用节假日,带着孩子去接触新鲜的事物。例如,带领孩子去博物馆参观,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带领孩子去郊外游玩,指导孩子观赏各种事物,仔细观察各种事物,都可以让孩子记住许许多多的表象。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农村的父母要多带孩子到城市去,让孩子认识城市的建筑、交通设施等;城市的父母要多带孩子到农村去,让孩子认识农作物,欣赏美丽的田园风景,了解花鸟虫草的生活习性等。

    事实上,孩子认识的事物越多,想象就越广阔。如果父母只指望孩子通过课本来学习,是无法养成良好的想象习惯的。为了让孩子记得又多又准确,父母可以引导孩子用语言描述出来,或者以日记的形式记下来,这些都是孩子进行想象的重要资源。

    启示二:结合孩子的好奇心,培养想象的生动性

    孩子强烈的好奇心,是发展想象的起点。但如果没有一点目的地去进行想象,想象就会变成胡思乱想的空想。当孩子问父母问题时,父母不仅应该完善地给予解答,而且还应反问:“你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呀?你是怎么想的呢?”然后比较他的想法和自己的回答,告诉孩子,要针对一个问题去想象,不能凭空想象。从而引导孩子进行既具有创造性又有一定依据的想象。

    父母还可以从小就鼓励孩子自己编故事、讲故事,并且说给周围的人听。这样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也促进了孩子想象力的发展;也可以引导孩子按照某个主题想象,并适时地给孩子以赞扬,提供一些建议。

    只要孩子达到一定的识字量,能够自己阅读了,父母就应该指导孩子阅读,并给孩子购买一些童话、神话、民间故事书等能够启发孩子想象力的作品。

    另外,还要鼓励孩子记日记,把好的故事记录下来,不断修改。通过不断想象,孩子的想象能力就能不断提高。

    图片很能激发孩子的想象能力,父母就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多接触各种图画。如购买一些景色优美的风景图片和知识性趣味性较强的图片等,让孩子认真观看,并在此基础上画出来。而且父母不应该限定孩子要画些什么,应该让孩子想画什么就画什么,这样,孩子才能充分发挥他的想象能力。通过不断的锻炼,孩子的想象能力必定有所提高。

    启示三:用游戏启发孩子的想象力

    据说犹太人家庭中,孩子最常做的游戏就是玩圆豆。这种游戏就是把小豆、黄豆、大豆或其他圆形的、体积小的、颜色不同的植物混合在一起放在一个盘子里,再准备四至五个不同颜色的小碗,让孩子从大盘里面取出豆子或其他植物,并将它们分类后分别放入不同颜色的杯子里。让孩子通过辨别各种颜色和形状大小来激发想象力。

    父母可以给孩子买一些学要运用想象力才能玩得比较好的小玩具,如拼图、积木或者魔方等,寓教于乐,让孩子在游戏中启发自己的想象力。

    有的父母因不了解孩子们的想象世界,当孩子用木片和纸盒建造城市、宫殿玩时,他们为了收拾屋子,就往往不给孩子打招呼就破坏了孩子的游戏。殊不知,他们的做法无情地摧毁了孩子的精神世界。

    事实上,每一个孩子在游戏中都在进行着想象,如玩滑梯时是在高山、沙堆或天空向下滑落,在沙滩上堆沙子宫殿的同时,孩子会想象里面住着什么人等等。

    一位老师在给一群9岁的学生们讲解轮船的发明时,也充分运用了游戏来启发孩子的想象力。老师先问孩子们有没有见过轮船,孩子们都说见过。老师再问孩子们:“那么你知道轮船有什么用吗?”孩子们回答:“可以载东西。”

    然后,老师端来一盆水,并把一只鞋子放到装满水的盆子里,鞋子漂了起来。老师问孩子们:“如果我们把水盆看成大河、大江和大海,那么鞋子就是什么?”孩子回答:“轮船!”老师又问:“你们知道古人是如何发明轮船的吗?”孩子们都摇摇头,于是,老师开始给孩子们讲古人如何看到漂浮在水上的木板后,想到用木板来制作小船,并由此发明了轮船。后来,人们又学会了运用钢板来制造轮船。

    想要让孩子获得全面的发展,父母需要时刻关注自己孩子的精神世界。在培养孩子想象力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儿童与成人的差异,孩子的想象往往是幼稚而不切实际的,这就需要父母富有技巧性地对待,保护并启发孩子的想象力。

    启示四:鼓励孩子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孩童创造才能的重要部分。但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大胆的创造想象常常得不到大人的理解。大人们一边惊叹自己的想象不如孩子的丰富、大胆,一边又有意无意地要求孩子适应成人的框架,对孩子的一些不符合“规矩”的想象加以纠正,殊不知这种愚蠢的做法往往过早地扼杀了孩子的想象能力。

    在美国的一所幼儿园,有人看到一个孩子用蓝色笔画了一个大大的圆东西,她问:“你画的是什么?”那孩子回答说:“大苹果。”这时,孩子的老师过来看了一眼,说:“嗯,画得好。”摸了摸那孩子的头就走开了。这个人见状很纳闷。她就问老师说:“他是在用蓝颜色画苹果啊,您怎么不纠正他呢?”那位老师诧异地看了她一眼,说:“我为什么要纠正他呢?也许他以后真的会培育出蓝色的苹果呢!至于现在的苹果是什么色彩,他会在吃苹果时弄明白的。”

    我们的父母在对待孩子的创造想象时,就应该向这位外国老师学习。

    幻想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它往往脱离现实,能跨越时空创造出未来事物的新形象。幻想越大胆,其可能出现的错误也越多,但是其创新价值也就越不可估量。事实上,幻想是十分可贵的。郭沫若在《科学的春天》一文中就指出:“科学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

    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进行幻想,哪怕有时候孩子的幻想具有常识性的错误,例如,孩子想让鱼在天空飞翔,让人在海底生活等,父母没有必要非要去纠正孩子。因为,孩子正是受缺少常识的限制才可以想出一些成人想不出的想法来。

    思维力--智力活动的加工厂

    思考能够拯救一个人的命运。

    --[美]拿破仑·希尔

    思维,就是人们思考问题的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思维力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日常生活中所说的“让我想一想”、“我再考虑考虑”中的“想”、“考虑”指的就是思维。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智能结构一般是由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构成,而思维能力则是智能活动的核心。

    一个孩子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是通过思维能力反映出来的。“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维”,孩子学习有双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二是发展思维技能。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往往只注意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因此出现了许多学习成绩较好,但思维能力较差的“高分低能”的孩子。可见,培养孩子广阔、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对开拓孩子智慧的发展极为重要。

    美国人非常崇尚对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一次,美国电视台的著名主持人比尔问一个七八岁的女孩:“你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女孩很自信地答道:“总统。”全场观众哗然。比尔做了一个滑稽的吃惊状,然后问:“那你说说看,为什么美国至今没有女总统?”女孩想都不用想就回答:“因为男人不投她的票。”全场一片笑声。比尔:“你肯定是因为男人不投她的票吗?”女孩不屑地说:“当然肯定。”比尔意味深长地笑笑,对全场观众说:“请投她票的男人举手。”伴随着笑声,有不少男人举手。比尔得意地说:“你看,有不少男人投你的票呀。”女孩不为所动,淡淡地说:“还不到三分之一。”比尔做出不相信的样子,对观众说道:“请在场的所有男人把手举起来。”言下之意,不举手的就不是男人,哪个男人“敢”不举手。在哄堂大笑中,男人们的手一片林立。女孩露出了一丝轻蔑的笑意:“他们不诚实,他们心里并不愿投我的票。”许多人目瞪口呆。然后是一片掌声,一片惊叹……

    我们也应该充分利用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时间,在教会他们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以外,设法与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平等的探讨,让孩子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上不要包办代替,鼓励和引导孩子去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高自学能力。父母还应教孩子学会与人合作和分享,允许孩子犯错误。也就是说,允许孩子在学习、思考、交往等过程中,出现混乱、困惑和反复的情况,并抓住这个教育契机,给予心理支持和正确引导,让孩子在体验中进行自我教育,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思维能力。

    给孩子一个善于思考的大脑,胜过留给他家财万贯。我们应该让孩子明白:一个没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人最终将一事无成。

    启示一:引导孩子思考

    让孩子学会思考是我们的责任。在生活中,很多父母喜欢帮孩子拿主意,但又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需要,于是本来可以办好的事情也失败了,或是使得孩子养成不愿意思考的习惯,遇到事情,总是依靠别人解决,或听取别人的意见,逐渐养成没有主见的个性,这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培养孩子从小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对孩子的后天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应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孩子独立思考问题。

    孩子自己操作玩具、自己玩,这是孩子在认知上的一个大发展,这时所发生的这样、那样的问题,也正是让孩子思考的好机会。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些机会,对孩子进行培养。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最好不直接告诉他们问题的答案,而要鼓励他们思考,自己解决问题。从而训练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启示二: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

    调查显示,在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思维比较活跃,分析问题也比较透彻;而在专制的家庭气氛中成长的孩子,则不敢畅所欲言,容易受家长的暗示而改变主意,或动摇于各种见解之间,或盲从附和随大流。这就影响了其思维独立性的发展。

    一般的孩子往往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因此父母要鼓励孩子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哪怕是错误的,父母也应让他说完,然后再给予恰当的指导。

    对于孩子的正确意见,我们要先肯定、表扬,让孩子增强发表意见的信心。孩子受到了鼓励,以后就会积极主动地去进行思考了,这样也就达到了父母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目的。

    启示三: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

    许多孩子都有很强的好奇心,每当见到一个新事物,总想更深入地去了解,常常会不自禁地拆拆卸卸,于是就免不了“闯祸”了。许多父母对此很烦恼,经常批评孩子甚至恐吓。其实,这些行为都是孩子喜欢探究和旺盛求知欲的表现,父母的呵斥会挫伤孩子思维的积极性。

    事实上,对孩子的这些表现我们应该因势利导,鼓励孩子的探索精神,并启发孩子“异想天开”。如让孩子突破常规的思维模式,从另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孩子就会发现平时盛饭的碗可以用来当乐器,平时装热水的暖瓶还可以用来煮粥,这就是“探索精神”或“求异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可以让孩子在学习时不盲目听信,解决问题时善于从多方面考虑,从而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启示四: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之一,它能够使人们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其结果不是唯一的,而是多种多样的,具有新颖性、多端性、伸缩性和精细性。

    发散思维训练是培养孩子创造性的一种重要方法。大量研究证明,一个人的创造能力如何,与发散性思维品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因此每个孩子都应大力培养思维发散的能力。

    但是,由于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学往往更多的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即培养学生通过逻辑思维找出唯一正确答案的能力。

    启示五:丰富孩子的知识与经验

    许多孩子之所以不能很好地思考,是因为在逻辑思考或者推理时,知识和经验有限而无法得出准确的结论。因此,父母要注意让孩子多了解科普知识,扩展孩子的知识面,让孩子拓展思维的领域。

    著名的化学家门捷列夫,因制定了元素周期表而对化学研究的发展起到无法替代的作用,但他不仅懂化学,对物理、气象等科学领域都有所涉及,这些知识帮助他制定出元素周期表。

    孩子的知识越丰富,思维就越活跃。思维灵活而敏捷,对知识的理解吸收就更加有利。孩子就会更有可能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顶尖人才。

    观察力--出色学业的敲门砖

    所谓天才,不过是一种以非习惯性的方式观察事物的能力而已。

    --[美]威廉·詹姆士

    观察力就是全面、正确、深入地观察事物的能力。观察力也是人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比较稳固的认识特点,是构成人的智力结构的要素之一。

    观察主要是通过耳闻目睹实现的。有关科学研究证明,人脑获得的知识,百分之八九十是通过视觉和听觉通道进来的。事实表明,一个人对周围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仅他的精神世界很贫乏,而且他的智力活动也成了无源的死水。如果一个人的观察能力很差,那么可能会影响到他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使得个人的智力水平乃至整个心理水平的发展受到影响。很多有成就的科学家都以具有高度的观察力著称。

    英国发明家瓦特,在烧开的水顶动壶盖的观察中,研究出了蒸汽机的基本原理,引发了一场深刻的资本主义工业革命。

    我国明代名医李时珍,幼年时就爱观察各种花卉、药草的生长过程,细致地察看它们如何抽条、长叶、开花,花草的每一处细微变化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这种细致的观察和记录,使他得以纠正古代药草书中的很多错误,从而写出流芳百世的《本草纲目》。

    进化论的伟大创始人达尔文从小就热衷于观察动植物。他注意到花的不同颜色,就试图用不同颜色的水去浇灌花,看能不能开出不同颜色的花朵来。他曾到南美观察那儿动植物的生长习惯,经过数年的积累和20年记观察日记,终于完成了《物种起源》。达尔文说:“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警,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

    可见,人的智力活动是从观察开始的,观察是智力活动的门户。一个观察力强的人能从一般人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奇迹;而一个缺乏观察力的人,即使进入宝山,也可能空手而返。苹果落地,火炉上的水壶盖被水蒸气掀开,这些都是人们十分熟悉的现象,但牛顿和瓦特却由此分别发现和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蒸汽机。

    良好的观察力不仅对科研、治学和成才有重要作用,对孩子智力的提升也是很有助力的。学习知识和科学研究,本质上都属于认识过程,都遵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规律。要搞好学习,就应当先进行认真的观察,以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通过观察,孩子可以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不仅可以有助于理解那些不易掌握的理论知识,而且还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

    启示一:指导孩子明确观察目的

    孩子的观察往往没有明确的目的,喜欢凭自己的兴趣观察那些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事实上,孩子的观察目的,直接影响观察的效果。观察目的越明确,孩子的注意力就越集中,观察也就越细致越深入,观察的效果就越好。指导孩子明确观察的目的,不仅是在教育孩子树立观察的意识,而且还教给孩子观察的方法,即进行观察之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即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

    对于幼小的孩子,可以通过看图说话来训练观察力。看图时不要仅仅让孩子自己去看,父母也要参与进来,与孩子一起观察,并指点讲解,让孩子随着父母的讲解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如,图中画的是什么地方,有什么事物,图中的人物在做什么,当时是什么时间,天气怎样,人物的神态怎样,为什么要做这些事等。通过这样的指导,孩子就能够得到观察目的性训练,更快地掌握观察的要素。

    对于年纪大一些的孩子,可以让他观察做饭、做菜的全过程;观察公园的山水、花草等;观察居住地的环境等。为了提高观察效果,父母可以要求孩子边观察边用语言描述,父母则对孩子的描述进行评价,看观察得是否仔细,描述得是否逼真。让孩子这样有目的地去观察事物,一定会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观察力。

    启示二: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力

    父母应该引导孩子仔细地进行观察。观察能力较强的孩子能够仔细地观察每一个事物。因此,哪怕有一点细微的变化,也逃不过他的眼睛。仔细,是观察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观察能力高低的基本条件。

    父母还应要求孩子观察的准确性。孩子应当力图深入事物的根源,应当百折不挠地探求支配事实的规律。这就是说,观察不但要准确,而且还应达到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力图深入事物根源的程度。观察能力达到准确无误并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功夫,并非一日养成。比如当你沾沾自喜地买到一件“十分满意”的商品时,商品质检员一眼就看出它是一件拙劣的仿制品……准确,是观察能力的根本,也是观察能力表现效果的根源。

    全面是观察的基本原则。进行全面的观察有助于提高孩子的观察力。观察全面是指观察时既见森林,又见树木,而不是偏重某一方面而忽略了另一方面。观察能力较强的孩子,观察问题比较全面;观察能力较差的孩子竟然对他们天天碰到的那些最一般的东西没有明确的概念。

    父母要教导孩子善于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点。一般孩子只注意那些显而易见的特征,比如颜色、形状、大小等,但他们对物体的性质特征却不是经常能区分开的。比如,让孩子观察玻璃杯和瓷杯,很少有孩子说出它们都是圆的、玻璃杯是透明的等特性。

    唯有仔细、准确而全面地去进行观察,抓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孩子的观察力才能在在观察的过程中不断得到提高。

    启示三:让孩子的观察具有计划性

    父母要帮助孩子拟订观察的计划,让孩子明确观察的对象、任务、步骤和方法,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观察。

    让孩子观察的事物应该从简单到复杂、观察的范围从小到大、观察的时间从短到长。这样有利于逐渐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例如,父母可以让孩子自己种一盆花或其他植物,每天观察其变化,并写观察日记,父母则不断给予指导。这样,孩子对观察过程就充满了兴趣,也常常能观察到更丰富的内容,效果更好。再比如,父母可以让孩子观察父母怎样做菜,然后让孩子一边观察,一边学着做。这样,孩子不仅提高了观察力,而且还锻炼了动手能力。

    启示四:教孩子把观察和思考相结合

    观察力是感知与思考的结合,只观察而不思考是不会有新发现的。

    在培养孩子观察能力的同时,我们还要引导孩子在观察中积极思考。只有在观察的同时积极地思考,孩子才会更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观察。

    生活中,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多提问,可以让孩子问父母、问老师,甚至是问陌生人,在不断的观察中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并抓住事物的本质。同时,还要鼓励孩子在观察后进行整理,把获得的材料做必要的分析和综合,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记忆力--智力活动的仓库

    没有记忆力的脑袋,等于没有警卫的要塞。

    --[法]拿破仑·波拿巴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中发生过的事物的反映,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留下的痕迹。

    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重现四个部分。其中识记和保持属于“记”的方面,再认和重现属于“忆”的方面。识记是反复感知事物,获得印象,留下痕迹的过程,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记住”。保持则是把识记的材料进行加工、概括,掌握它,储存它,不至于遗忘,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记牢”。

    记忆是智力活动的基础。古今中外智力超群的人都具有非凡的记忆力。记忆力超群的人的主要特征是:记忆速度快;记忆持续时间长;记忆准确度高;记忆范畴广阔,应用能力强;记忆方法新颖、奇特;能发现材料的内在联系。一般来说,具有上述特征的人有较强的先天禀赋和记忆力。这样的人一般可选择历史、地理、地质、民俗、哲学、生物学,也可选择文学艺术、政治、科学等职业。如果努力,成功可能性较大。

    科学研究表明,记忆力超强的人,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若能求学深造必有所成,特别是那些相对需要有较强记忆力的学科更易创造辉煌,例如历史、地理、地质、民俗、生物学等,就是离开科研机构到社会上也易出人头地,成为名演员、艺术家、评论家或政治家。

    拿破仑对于当时法国海岸所设置大炮的种类与位置,都能正确记忆,并且能轻而易举地指出部下报告中的错误。他甚至对各邮政驿站的距离也清楚记得,比当时法国的邮政大臣还厉害。拿破仑还可以记住见过的每一个士兵的名字和面容。

    记忆是孩子智力潜能开发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一切智慧的根源在于记忆。没有记忆,人就无法学习和生活。记忆对孩子尤为重要,孩子需要依靠记忆吸取知识、运用知识。对学过的知识没有记忆就无法积累知识,也很难学懂新知识。因为孩子所学的知识都是系统的、有联系的,对前面所学的概念、公式、定理、法则没记住,后面的知识就很难理解和掌握。从这一点说,理解和记忆是相辅相成的,记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反过来,没有对旧知识的记忆,也很难理解新知识。

    孩子记忆力的好坏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更重要的是和记忆的条件、记忆的方法有关。许多父母认为孩子记忆力欠佳是因为资质愚钝,其实大多数孩子记忆力差,只是没能掌握到记忆的规律,缺乏正确的记忆方法而已。只要父母有目的地去进行培养,孩子是能够提高记忆力的。要激活和培养孩子的记忆潜能,父母就必须全面发展孩子的各种内容的记忆。不但要有强的形象记忆,还要有强的语言、文字和情感记忆。

    启示一:处理好孩子的饮食起居

    良好的记忆力需要发育良好的大脑和良好的环境来养成。因此,要增强孩子的记忆力,父母应该合理科学地安排孩子的饮食结构,安排好孩子学习的环境。

    饮食上,应保证孩子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如蛋黄、瘦肉、海鲜、豆制品等,同时,要合理搭配蔬菜、水果等。还应该控制孩子的饮水。据科学家研究表明,当一个人大量饮水时,他血液中的水分就会增多,渗透压下降,血容量增大,从而会使下丘脑合成及神经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这是不利于记忆活动的。因此,父母让孩子保持平衡的饮食结构,保证大脑的营养供应,控制孩子饮水量。

    应该选择蓝色、灰色等色调来布置孩子的房间,这样可以让孩子的情绪趋于相对稳定的状态,能够集中注意力去记忆事物。孩子房间内的东西要摆放整齐,杂乱无章容易干扰视线,影响记忆。

    为孩子选择台灯,一定要注意灯泡不要太亮,而且灯光最好不要直接照射到桌面,可以使用间接照明,比如,让灯光照射到墙壁,然后再反射过来。这样,光线就比较柔和,不会刺激孩子的眼睛,有利于他集中精力学习。

    启示二:教会孩子掌握记忆的规律

    在记忆的过程中,识记是记忆的开始,保持是记忆的中心环节,理解是保持的基本条件,再认和再现是记忆水平和质量的反映。

    记忆有自身的规律,这是由遗忘规律所决定的。当记忆过程一结束,遗忘就开始了。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的。记忆刚结束,在短时间内就会遗忘很多,越往后则遗忘越少。

    正是因为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所以父母要教育孩子掌握记忆的规律,针对容易遗忘的特点来进行复习。一般来说,刚学过的东西要多复习,以后的次数可以逐渐减少,间隔时间可以逐渐延长。对于年级较低的孩子来说,最好间隔一天,如果孩子要准备考试,父母要强调平时经常复习,多熟悉教材,进行有意识的背诵,这样可以提高孩子的记忆效果和对记忆的信心。

    启示三:使记忆产生趣味性

    兴趣是学习的老师,孩子对感兴趣的东西往往表现出很强的记忆力。

    德国文学家歌德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天才就是兴趣。”一个人有了强烈的兴趣,自然就会入迷,入了迷自然而然就会勤奋,最终达到忘我的程度。大量科学实验也证明,儿童记忆效果的好坏和他的情绪状态有很大关系。而真正早期教育的关键应该是助长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一般的,只要孩子智力正常,就容易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兴趣。

    父母想要激发孩子对记忆的兴趣,首先应给孩子创设一个轻松温馨的氛围,让孩子在精神放松的状态下进行记忆,这样不仅记得快,而且记得牢。因此,父母应该想办法诱导孩子开心地去学习。同时,父母也可以教孩子一些记忆的办法,把枯燥无味的知识进行特殊的加工,从而变成感兴趣的东西来记。

    启示四:教给孩子一些有效的记忆方法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有意识地给孩子安排一些有利于增强记忆的刺激,培养记忆的能力。可以教导孩子一些关于记忆的窍门,如归类记忆、协同记忆、联想记忆、开头结尾记忆法、口诀记忆法、理解记忆法等等。

    求知欲--智力发育的助推器

    求知欲,好奇心--这是人的永恒的、不可改变的特性。哪里没有求知欲,哪里便没有学校。

    --[俄]苏霍姆林斯基

    求知欲是人类最珍贵的品质之一。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金钥匙。许多大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起始于对事物的好奇和探索。牛顿正是对苹果为什么落在地上这一问题的探寻,才发现了万有引力。可以说,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是创造成功的开端和必要的条件。

    求知欲,也是推动孩子带有感情色彩地去探求知识的一种内心要求,是孩子探索、了解自己未知事物的欲望,是追求知识的动力。一个求知欲强烈的人,总是用好奇的目光注视着周围的世界,从中捕捉自己感兴趣的一切事物,获取新的知识。

    教育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充分满足人们的探求本能或者求知欲望。如果教育偏离了这一点,就是失败的教育;如果教师和父母不尊重和爱护儿童的探求本能和好奇心,那么这样的教育肯定是失败的。

    在小学的一次自然常识课上,老师安排他的学生们去实地观察蚯蚓,让学生回来后回答蚯蚓有什么特征。经过仔细观察后,学生们回到教室,并把自己的观察说出来。

    王才说:“我发现蚯蚓贴着地面的部分是毛茸茸的。”

    老师点点头,说:“王才同学观察得很仔细。”

    李莹站起来发言:“老师,我把蚯蚓放在嘴里尝了一下,感觉有股咸味儿。”

    老师说:“说得对,我很佩服李莹的精神。”

    赵刚发言说:“老师,我用线将蚯蚓扎好后吞进喉咙。过了一会儿,我把它拉出来,它还在蠕动,说明它生命力很旺盛。”

    此时,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起来,他激动地说:“赵刚的回答完全正确!而且我还要表扬他这种勇敢的求知行为和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我很钦佩你!”

    同学们不禁都热烈地鼓起掌来。

    可见,孩子的确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的。如果父母都能像那位教师一样善于鼓励与引导孩子,必将大大促进孩子知识的增长。求知欲,是孩子智力发育的内在动力。

    父母应当细心地观察孩子,积极启发、引导孩子的求知欲,重视从小培养孩子旺盛的求知欲,使孩子具备努力驱动自己求知的动力,从而自觉地、发自内心地去探求知识的宝库。

    启示一:做孩子的榜样

    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父母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孩子,孩子也会在有意无意间去模仿父母的行为。因此,父母想要培养孩子的求知欲,自己必须先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出示范。父母应当积极乐观,对生活的一切充满热情,通过自己的言行让孩子对周围的世界产生求知的欲望。言传身教,正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捷径!

    启示二:尽力开阔孩子的眼界

    父母要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可以从开阔孩子的眼界开始,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孩子,去感受变幻莫测的自然风光,欣赏五光十色的艺术品,观察扑朔迷离的社会生活。引导孩子去认识世界、感知世界,唤起孩子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心,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启示三:引领孩子走进书的世界

    书籍,是知识的海洋,是孩子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的窗口。父母可以引起孩子最大的阅读的兴趣,教导孩子在书籍中获取新的知识。但在引导孩子通过这个窗口认识世界时,应有选择地为孩子挑选出符合他们兴趣爱好的书籍,以培养孩子对书的兴趣。千万不要操之过急,否则只能起到反效果,使孩子产生对书的厌恶,还可能挫伤孩子的求知欲望。

    对于供孩子阅读的书籍,父母应当适宜地加以选择,剔除掉那些有害无益的“毒物”,避免孩子获得不良的认知,影响到其自身的发展。

    第二、怎样避免孩子荒废学业

    马虎--“谁拿走了我的分数?”

    认真是成功的秘诀,马虎是失败的伴侣。

    --童第周

    建筑工人一时马虎大意,失足从楼上摔下来,失去了一腿,造成了自己的身体残疾;车间工人心不在焉,使得自己的一只手卷入了机器;司机粗心大意,撞伤了行人;医生手术结束后一时疏忽,手术刀留在了患者的腹腔里……不难发现,生活中的许多悲剧都是由马虎大意引起的。

    马虎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很多成年人都有这种毛病,而一部分孩子更是“马虎大王”。

    孩子的马虎,在做功课和考试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很多家长为此忧心不已:“孩子为什么会这样马虎?考试时难题做对了,简单的题目倒做错了。无论我怎样提醒他,也不见效。怎样才能帮他改掉这个毛病呢?”

    马虎粗心已成了众多孩子学习上的通病,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使得父母担忧万分。

    小光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得了59分,拿到成绩单后,小光哭着回了家。爸爸见自己的女儿哭着进了家门,急忙问:“小光,你怎么了?有人欺负你了?”

    小光看着爸爸,眼泪流个不停:“爸爸,我考试不及格,才59分!可是很多题我都会做啊,怎么就错了呢?!”

    爸爸又问:“那为什么你会的题也做错了呢?”

    小光说:“因为我又马虎了。”

    由于马虎而考试吃亏的孩子不在少数。在考试时,本来试题全都会做,但就是得不了满分,原因就是“马虎”了。或者题在演算时做对了,而最终落在卷子上的数字却填错了。高考时,由于这关键的区区一分,许多孩子与本应轻松考上的重点大学失之交臂,甚至名落孙山。总而言之,马虎大意大大阻碍了孩子的学习和成才。

    在学习上的马虎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在生活中的马虎大意就可能会危及孩子的人身安全,如在马路边嬉戏玩耍,一不小心就跑到了马路上,那就可能将会酿成惨剧。

    作为父母,我们有责任帮助孩子戒除马虎,让孩子在未来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养成谨慎认真的习惯,为孩子的成功提供强大的助力。

    启示一:分析孩子马虎的根源

    总的说来,孩子马虎有多方面的原因。要帮助孩子克服马虎的坏习惯,首先要找到孩子马虎的根源在哪里。孩子马虎的原因主要是态度问题、性格问题、熟练程度的问题、习惯问题、考试焦虑问题等。

    父母应当针对各种不同的情况,对症下药,找出孩子在哪些方面容易马虎,有意识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和纠正,使孩子尽快改掉马虎的毛病。

    启示二:积极引导孩子克服马虎

    有的孩子刚上学时,学习态度还是很认真的。但一两年后,他们的作业和考试就会经常出现错误。其实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不外乎是学的知识不难,孩子产生了轻视心理,或者是学习的目标不明确。有些孩子常说,谁谁只考了多少分。言下之意是他自己考得还不错呢。

    针对此种情况,父母首先要帮助孩子在思想上正确对待自己的马虎。但跟孩子讲大道理是没有用的,父母必须掌握孩子的心理特征,巧妙地对孩子进行教导。有位父亲的做法就很值得借鉴:他安排孩子每星期写一篇题为《马虎是个坏朋友》的周记,让孩子把自己想到的马虎的害处都写下来。几周下来,孩子把粗心的坏处越想越多,比如考试时,粗心一来就要偷走你的分数;做作业时,粗心一来就要写错字……而且,粗心很喜欢跟人交朋友等等。最后他得出一个结论:粗心是个坏朋友,而它老是要跟你来交朋友,小朋友千万不能跟粗心交朋友。这样就让孩子自己认识到了马虎的害处,进而改掉马虎这个坏习惯。

    启示三:合理对待孩子的马虎

    想要纠正孩子的马虎习惯,父母应当培养孩子谨慎精细的习惯。在生活中,我们要有耐心地对待孩子提出的问题,并认真加以解答,千万不要随意敷衍孩子。孩子通常都会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所以父母应做好孩子的榜样。

    在帮助孩子克服马虎这个坏毛病时,父母不要操之过急,要有耐心地循序渐进。不要数落个不停,甚至对孩子采取粗暴的棍棒教育。这样甚至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开始自暴自弃,不利于孩子纠正马虎的坏习惯,而且还有可能产生其他不良情绪,进而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遗忘--记忆的迷宫隧道

    记忆力并不是智慧,但没有记忆力还成什么智慧呢?

    --[德]哈柏

    人们所经历过的事情以及所接触过的人物,都会留存在大脑里,这就是记忆。记忆的存在通过印迹的保持和再现体现出来。一个人要想积累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就必须拥有良好的记忆力。

    学校里的那些成绩好的学生,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拥有特别好的记忆能力。在生活中,那些聪颖、睿智的孩子,他们的记忆力大都十分出色。那些知识渊博、学识丰厚的名人学者,也大都具有很强的记忆能力。然而,生活中常常能听见一些父母抱怨说:“我家孩子好像什么都记不住,往往是今天记住了东西,睡一觉就忘得一干二净。怎样才能让孩子不那么容易遗忘呢?真是头疼死了!”

    其实,孩子的记忆能力是很惊人的,但其记忆的特点是记得快,忘得也快。对于那些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或者说是特点鲜明的事物,他们很容易就记住了,而且印象特别深刻。但他们所记住的东西大多是零碎的、不完整的。所以,小孩子在回忆某一件事情或某一个人时,他们会感到非常吃力,因为他们的记忆很不精确,太容易遗忘。其实孩子的机械记忆能力非常好,即使是那些他们并不理解的东西,他们也能够记住,还能通过自己的理解把记住的东西复述出来。所以,要帮助孩子克服遗忘的毛病,就必须先清楚地了解孩子记忆的特点,以便做针对性的训练。

    启示一:教孩子学会观察

    观察好比是孩子摄取知识、经验的大门,记忆则是储存知识、经验的库房。多让孩子观察,在观察中记忆具体的形象事物。比如,带孩子外出时,事先提出要求,让孩子记住行走的路线、方向,注意观察周围及拐弯处有什么特点,乘坐哪一路电车、汽车等,返回时让他带路。

    孩子在学习中容易遗忘知识,有时候苦记多日也还是转瞬即忘。父母可以让孩子对所要记忆的内容详加分析观察,找出知识的重点和特点,再加以记忆,就会事半功倍了。

    启示二:机械记忆不可少

    在发挥机械记忆的同时,父母应当培养并帮助孩子采用多种记忆方式。尽量让孩子多背诵一些歌谣、儿歌、短文等,同时可结合实物图像,解释有关的词语,以及词语间的相互关系,以强化理解,防止遗忘。

    启示三:培养孩子的兴趣

    环境、情绪容易促进记忆,这一方法对孩子尤其有效。为了增强记忆的效果,父母应设法提高儿童对所记内容的兴趣,用兴趣吸引他。可以把要记的事物寓于童话故事中,让孩子去体会。同时,动手动脑相结合,孩子也更容易加深记忆。如让孩子识记“猫”字的时候,可以引导他看猫的形态,听猫的叫声,摸猫的身体等,来加深他的记忆理解。

    厌学--上学真的没用吗?

    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管仲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推崇“十载寒窗苦”。这使许多人认为学习就是一件折磨人的苦差事。这种观念使孩子们将学习当成负担,当成受罪。当学习变成一种苦差事时,自然就会陷入“厌学、逃学”的境地。

    现实当中,不少学生由于厌学,无缘无故地逃课;还有的学生赖在家里不肯上学。即使有些孩子能够坚持到底,上课也不注意听讲,回家也不做作业,总是不想学,不愿学,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对于孩子们的种种“厌学”现象,有人在北京几所中学做过一个粗略的调查,在被调查的300名学生中,有“厌学”迹象的约占30%。

    据调查显示,孩子厌学的原因不尽相同。有的孩子产生厌学心理,完全是源于优越的生活环境让孩子少了动力,多了惰性。现在的孩子从小就生长在衣食不愁的环境里,他们没有受过苦,从来不知道什么叫苦,因而也从来不知道什么叫甜,更无从知道甜是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得来的。学习是一个艰苦的过程,这需要孩子去努力、去坚持。当孩子认为父母会为他的一切负责时,学习便成了无足轻重的事。而有些孩子则可能更多的是因为教育的功利性以及各种教育方式及评价手段的不完善,造成了学生课业和精神负担过重,导致学生苦闷、焦虑、抑郁、厌学,乃至情感叛逆。

    对于孩子的“厌学”情绪,父母既要冷静处理、正面教育,又要防微杜渐、防患未然。父母要细心观察并及早发现孩子的厌学倾向,一旦发现孩子厌学的苗头就要及时进行教育,绝不能让这种倾向发展到积重难返的程度。

    张亮是一个初三学生,他说:“每次考试后,同学们都要相互比较成绩的好坏。如果考得不理想,他们就看不起我,时间长了,自己就觉得没劲。如果不上学,就不用和同学再比较成绩的好坏了!”

    美美的父母都是商人,家境很富裕。美美刚上高中一年级,但她已经不想再上学了。因为她认为,父母的财富足够让她花一辈子;况且她学习成绩一般,也没有可能考入重点大学,所以就打算辍学,离开学校。

    另外,由孩子自身原因导致厌学的也很多。孩子的学习负担过重,造成心理压力过重,而且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本就不强,容易被压垮,所以导致产生了厌学情绪。有的孩子是贪玩,被游戏机、电脑游戏所迷惑,成为游戏机、电脑游戏的俘虏,整天沉醉在玩游戏机或电脑的状态中,对学习无兴趣,造成厌学。

    以上各种情况,都是造成孩子厌学的原因,每个孩子产生厌学的原因都不尽相同,因此对矫正每个孩子厌学的对策也不能完全一样。

    启示一:具体分析孩子厌学的原因

    每个厌学的孩子,厌学的原因都各有不同,因此父母要针对孩子厌学的具体原因加以具体分析,采取具体对策。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父母有不良行为等,都可能成为孩子厌学的家庭因素。有的父母见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符合自己的要求,就怒火万丈,说孩子不争气、没出息之类的话。这就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信心。时间一长,就会使孩子丧失学习的兴趣,破罐子破摔,导致厌学。

    不管孩子厌学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父母应当对症下药、积极引导。告诉孩子“学习创造奇迹,知识改变人生”,“金山银山”也有挥霍一空的时候,唯有头脑中的知识是自己永恒的财富。

    启示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父母应当采取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从孩子爱学的科目入手,强化孩子的学习兴趣,不给孩子施加压力,从而使孩子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爱学。

    比如,很多厌学的孩子的学习方法不对路,他们既没有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不主动学其他同学的学习方法,因此对学习束手无策,产生厌学情绪。这时,父母应帮助孩子从具体的学习中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孩子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效率就会提高,也会重新培养起孩子的学习兴趣来。

    一般来说,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与学习方法,再结合孩子具体厌学的原因加以具体处理,大部分孩子的厌学问题都可以解决。

    柏拉图早就说过这样的话:“如果用强制、严格的办法来使学生苦学,还不如改为引导兴趣为主。”一旦变“苦学”为“乐学”,就会进入“好学、勤学”的境界,从而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至获得学业大成。

    浪费时间--这是一桩大罪恶

    敢于浪费哪怕一个钟头时间的人,说明他还不懂得珍惜生命的全部价值。

    --[英]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时间就是效益,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一切。世界上最宝贵的就是时间!然而,时间却似流水,一去不返回。谁能抓紧时间,做时间的主人,谁就能成为强者。

    其实不妨来算笔时间账。人生短暂,转眼就是百年。然而能活到上百岁的人又有几个?即使百岁,按三分之一的睡眠时间算,那么一个人最少要睡上三十几年,必要的饮食消遣也得花去十几年时间,况且还有老弱幼稚阶段。这样细算下来,真正能用到学习、工作上的时间就少得可怜,这极有限的时间如果再抓不住,那就会一事无成。难怪古人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李晓是个初二学生,她的学习成绩并不非常出色。妈妈认为她学习不好的原因,就是干什么事都磨蹭,把时间全浪费了。她总是该急的时候也不急,起床不紧不慢,写作业半小时能完成的,她也能磨两个小时。妈妈为此屡次批评过李晓,要她珍惜时间,抓紧时间学习。但李晓总是“左耳进,右耳出”,任凭妈妈磨破了嘴皮子,她就是我行我素,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她的妈妈为此非常烦恼。

    在每一段时间里,孩子所做的事情并不都是有意义的,有些甚至是在浪费时间和生命。有的孩子爱睡懒觉,每天早上父母一遍又一遍地叫,直耗到不起床上学就会迟到时,才匆忙爬起来;父母还得给孩子穿衣服,收拾书包,叠被子。这样做不但不利于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也助长了孩子依赖父母的习惯。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不妨让孩子尝尝自己耽误时间的苦果,任凭孩子睡懒觉也不叫他,等孩子上学迟到时,也不要帮他解释或说好话。尝到了苦头,孩子才会从中吸取教训,以后会渐渐养成按时起床的习惯。

    当然,采取这种以自然后果惩罚孩子的方法,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心理变化和实际承受能力把握时机,灵活运用。

    启示一:为孩子树立好习惯的榜样

    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是一个人做事成功的基本前提,但并不意味着全部。尤其是对孩子而言,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多方面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与孩子朝夕相处的岁月中,最了解也最熟悉自己的孩子;同时,父母在孩子面前所表露出的一举一动,都对孩子形成一些习惯性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有些父母很疏忽,总认为孩子还小,“树大自然直”,对孩子做事很少过问,既对孩子正确的行为缺乏鼓励强化,也没有坚决制止住孩子错误的行为,久而久之,就使孩子养成了很多坏习惯。

    启示二:培养孩子的勤奋精神

    时间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一天都是24小时。对待时间的态度不同,在一段时间内创造的效益可就大相径庭了。鲁迅先生认为天才就是勤奋,他自己的成功,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挤”出来用在了学习和工作上罢了。鲁迅先生对时间的比喻,道出了生命的真谛,一个“挤”字道出了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若对时间没有“挤”的精神,想成就一番事业不过只是空想罢了。所以,家长们应该引导自己的孩子也学习这种“挤”时间学习的勤奋精神。

    启示三:培养孩子节约时间的观念

    为了不浪费时间,父母应当督促孩子一切生活与学习用品,摆放要有序、有规律。若摆得杂乱无章,经常会为找东西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要让孩子从小养成今日事情今日毕的习惯,督促孩子把该做的功课按时完成,不要随意拖延,切忌拖拉磨蹭。父母要坚决拒绝孩子“过一会儿”的请求。当孩子第一次说“过一会儿”时,父母要坚决表明自己的态度:“不行,现在就做,做完后才可以看电视。”对于孩子浪费时间的行为,父母还应耐心细致地说服,帮助改正,但也不要性急、焦躁,更不可采取粗暴强制的办法。在督促孩子完成他自己安排的任务时,要着眼于时间观念的培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