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你的孩子更优秀-品德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用品质完善人格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们并非天生就品德高尚或聪慧过人,如果他们确实如此,那完全是因为个人终生的努力以及社会的影响。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情不是国民生产总值,不是技术发展,也不是军事力量,而应该是国民的品格。因此,培育一个有道德的孩子,将永远是一件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第一、怎样培养孩子的优秀品德

    爱心--孩子真正的快乐

    爱心是美德的基础,也是美的最直接的表现。

    --[英]赫·斯宾塞

    爱心这个词不仅让人联想到许多善行,而且它还帮助人们互相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爱心使人们互相帮助。一个孤立的人是难以达到目标的。正是爱心把人与人联系起来,才有了相互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爱心带来的是一种集体意识。

    从古至今,爱心都被认为是一个人的基本道德和社会的灵魂。孔子说“仁者爱人”,孟子讲“王道”,都以爱为核心。爱心的产生,是基于个体的社会性情感需要,它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质,而是在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熏陶下逐渐形成的习惯性心理倾向。

    爱心是人道精神的核心,必须在童年时细心培养。父母要对孩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童心是很柔软的,稍不注意就会被岁月磨得粗糙而坚硬,父母要从小事上不失时机地培养和保护孩子善良的心。可以通过各种教育手段激发儿童产生积极的心理,使他们从小就能对符合社会道德的助人、帮困行为产生愉快自豪并向往的情绪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孩子不是从理智上,而是从内心里体会到别人的痛苦时,我们才能心安理得地说:我们在他们身上培养出了最重要的品质,那就是人们的爱。”对孩子表现的爱心,父母要及时鼓励并予以引导。

    一个男孩父母早逝,他与自己的妹妹相依为命。妹妹就是他唯一的亲人。所以这个小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不幸的妹妹染上了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了,男孩根本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经免去了手术费,但不输血的话妹妹仍会死去。

    男孩的血型和妹妹完全相符。当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时,男孩开始犹豫了。这个10岁的孩子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点了点头。

    抽血的时候,男孩安静地没有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着邻床上的妹妹微笑。抽血完毕后,男孩颤抖着地问道:“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瞬间就被男孩的勇敢震撼了:在这个10岁的孩子的心目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输血给了妹妹。在那一瞬间,男孩所做出的决定是多么勇敢,他甚至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医生紧握着男孩的手,感动地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医生微笑着说:“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都能再活50年!”

    在场的所有人都震惊了,这不是孩子幼稚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诺言。

    爱心,是人性光辉中最美丽、最暖人的一缕。没有爱心,没有人与人之间发自肺腑的关爱,就不可能有人类的进步。拥有爱心不仅会使世界变得更美好,而且也会更有助于人自身的身心健康。

    对于一个孩子的个性发展而言,没有什么能比爱和善良更重要的了,这是孩子将来亲和社会的基础和前提。孩子的爱心是通过自然而然的模仿、潜移默化的渗透而逐渐形成的,是一个从外在到内在、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家庭是最重要的爱心培育基地,父母是最直接的爱心播种者。因此,孩子有没有爱心,关键在于家长的引导和培养。

    启示一:做孩子的道德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最有效的。父母的行为举止,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要想自己的孩子有爱心,父母就应该率先做出有爱心的行动,言传身教无疑是最具说服力的教育方法!

    平时在家里,如果父母把给长辈倒茶、盛饭、搬凳子视为必作之事;逢年过节以孝为先,给长辈买东西、送礼物,还请孩子参谋该送什么礼物……如果父母做到了关心孩子,对孩子说话总是温和、体贴,还常常与孩子进行情感的交流,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表扬,让孩子直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如果父母做到了夫妻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在给孩子买礼物的同时,总不忘给爱人也买一份;吃东西时,不忘提醒孩子给爸爸或妈妈留一份……如果父母平日做到了这些,相信孩子也会耳濡目染,从而学会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爱心是一种后天强化的行为,只有父母提供了榜样,孩子才会去模仿,进而转化为自发的行为。因此,父母更要以身作则,在对孩子进行爱心教育的同时,用自己的行为来教育孩子,起到示范的作用,在家庭中营造爱的氛围,感染孩子的心灵。

    启示二:对孩子进行移情训练

    当看到其他小朋友摔倒时,你可以启发自己的孩子说:“如果是你摔倒了,是不是感觉很疼?小弟弟一定也摔疼了,我们快去扶起他。”这样,孩子的爱心不知不觉就培养起来了。

    大多数人都在家庭、学校、职员中生活、学习和工作,与家人、朋友、集体处于密切的联系之中。人们所处的这种范围,就像水池中的涟漪一样,会不断扩大。而家庭在这种关系之中是中心,孩子也正是在他生长的家庭中最初学到怎样关心他人的,从而使他们能在周围的环境中生存。

    爱心的培养需要进行移情训练,即让孩子把自己痛苦时的感受与别人在同样情境下的体验加以对比,体会别人的心情。这样可以让孩子学会理解别人,体谅别人。父母可以和孩子谈谈残疾以及残疾人,可以帮助孩子多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对处于痛苦状态的人产生同情,进而培养他的爱心。

    和孩子一起读描写残疾人勇敢面对生活挑战的故事。最好让孩子与身有残疾的同学、友人、亲戚、邻居交朋友,亲眼目睹这些人的生活,亲身体验与他们在一起的内心感受。用这些残疾人的事迹激励孩子,并使孩子树立起要尽可能帮助残疾人的思想。

    众所周知,取笑那些与众人不同的人是幼稚无知的。但如果有人因为怕麻烦,而不首先向孩子们指明这一点那可能更是幼稚无知的。

    启示三: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孩子如果缺乏爱心,只关心自己,只顾自己的快乐,而无视别人的痛苦,甚至把自己的欢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这样的孩子是可怕的;而有爱心的孩子往往比较会关爱他人。因此,父母要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父母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事例从侧面来教育孩子关心他人、关心动物。比如,在看电视的时候,如果出现动物弱肉强食的画面,不妨趁机对孩子说:“多恐怖呀,我们人类可不能这样子!”

    由相关调查表明,幼年饲养过小动物的孩子,感情比较细腻,心地比较善良。相反,从小没有接触过小动物的孩子感情比较冷漠,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时表现为冲动易怒,出口伤人,行为粗鲁,并且会欺负弱小的同学。

    只要孩子愿意养小动物和植物,父母应该尽可能地允许他去养,并且自己只在一旁进行必要的指导,而让孩子亲自动手。可以在家中养一些小狗、小猫、金鱼等小动物,或者养一些花花草草,让孩子去照顾,这样往往会培养孩子的爱心。

    启示四:让孩子知晓生活的真实

    父母们总是担心孩子吃苦头,担心孩子遭受挫折。尽管我们自己面临着许多生活的曲折和坎坷,尽管我们有许多不快乐和情绪不稳定, 但父母总是希望孩子不要过早地承受生活的重担,而竭力在孩子面前保持心态的平稳,似乎生活中没有什么艰难,其实这是错误的。

    父母应该让孩子了解一些生活的真实情况,让孩子从小就学着与父母一起分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只有勤快的孩子才会懂事,知道关心体贴别人。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不应该包办,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做。家里的一些事情,如果孩子可以做的,也应该尽量让孩子去做。

    只有知道生活的真实,孩子才会理解父母、体谅父母,懂得关爱自己的家人。父母要学会与孩子成为朋友,让孩子适宜地了解一些生活的真实情况。有些父母总是自己累死累活,但对孩子的各种要求却无条件地满足,这样孩子就会越来越缺乏爱心。

    感恩--“孩子,你要学会感恩!”

    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你感谢生活,生活将赐予你灿烂的阳光;你不感谢,只知一味地怨天尤人,最终可能一无所有!

    --[英]威廉麦克皮斯·萨克雷

    感恩是一种交往的哲学。一个人如果习惯于感谢他人,那么他将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喜欢。一个人如果习惯于感谢生活,那么他将得到生活的眷顾和宠爱。

    俗话说“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孩子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应该发自内心地感激。

    感恩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起码的修养。不会感恩或不愿意感恩的人是缺乏情感的,是不受欢迎的。因此,父母要培养孩子感激他人的习惯,他才能成为一个受人欢迎的人。

    有一个男孩虽然生活贫困,但是他仍想上学。为了积攒学费,他开始挨家挨户地推销商品。他的推销进行得很不顺利,傍晚时他又饥又渴,绝望地想放弃一切。

    疲惫的他敲开一家的门,只希望主人能够给他一杯水解解渴。

    开门的是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她温柔地微笑着,递给他一杯浓浓的热牛奶。

    男孩和着眼泪把它喝了下去,对人生重新鼓起了勇气。十几年后,他成了一位著名的外科医生。

    一天,一位重病的妇女被转到了这位著名外科医生所在的医院,他顺利地为那位妇女做完了手术,救了她的命。

    在无意中,这位医生发现这位妇女正是多年前在他饥寒交迫时给过他帮助的年轻女子!于是,他决定要为她作些什么。

    不久以后,这位妇女完全康复了,但是她一直在为昂贵的手术费和住院费用而发愁。当她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办理出院手续时,她看到手术费用单上写着这样七个字:“手术费:一杯热牛奶!”

    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时时接受着各种“恩赐”:父母的养育、师长的教诲、爱人的关爱、朋友的友情、大自然的慷慨赐予……然而,对于这些恩惠,有很多人似乎觉得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丝毫的感恩意识。

    这种现象在孩子身上尤为突出。在独生子女家庭里,大多数都是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在这样的家庭氛围里,孩子生活在富裕的物质环境中,要什么有什么,得到所要的东西似乎是理所当然。结果就造成大部分孩子自私、狭隘、霸道、不容人、不讲道理,缺乏或者没有爱心,不知道也不懂得关心他人。有的孩子对于社会的恩惠,表现为麻木不仁、浑然不知,甚至在受到别人的资助或帮助时,也会因自己的要求得不到满足,而要指责和埋怨他人,更甚者对社会心生无端的仇恨心理。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感恩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的就是要培育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使其成为有事业心、有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启示一:为孩子做出表率

    要想让孩子懂得感恩,父母的榜样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平时无论工作有多忙、多累,都别忘了在假期带上孩子去看望双方的老人;春暖花开时带上孩子一起陪老人去公园赏花观景;过年过节、老人生日时和孩子一起为老人选购礼物;朋友送来的好吃的东西先给老人留出一份等等。用自己对长辈关爱的言行来慢慢影响孩子,使孩子能够深深地铭记在心。每当孩子想起,就会连带回忆起父母的言行举止,并且在不知不觉间向父母学习。

    同时,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和子女间要相互尊重、关爱和体贴,既要共同承担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又要共同分享家庭的利益,相互间要多用“谢谢”、“对不起”等文明语言。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这种态度和行为,对自己的孩子会起到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启示二:教会孩子学会感谢他人

    许多父母都习惯隐藏起自己的辛苦,只呈现给孩子生活中最高兴、最舒适的一面。但是他们可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孩子们将看不到生活的真实面目,从而对幸福、对父母、对他人缺少一份理解和感激。因此,明智的父母要学会从小就培养孩子理解父母的习惯,教导孩子感激父母的付出,理解父母对他们深厚的爱。只有懂得感谢父母、回报父母的孩子才会感谢他人、回报社会。

    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父母应教导孩子感谢师长。老师是给予孩子知识的人,是给予孩子打开知识宝库钥匙的人。教育孩子感谢师长,要从小事做起。比如尊敬老师,不给老师添麻烦,为老师擦黑板、倒茶等。尤其是要教育孩子好好学习,回报老师的教导和心血。

    生活是美好的,也是痛苦的。一个人只有怀着感恩的心态,才会忽视生活的苦难,时刻看到生活的美好。父母要教育孩子感谢生活,感激自己所得到的一切,并且以平常心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尤其是在遇到困难、不幸时,仍然要感谢生活,不怨天尤人,要做个生活的主人。

    启示三:注重孩子感恩能力的培养

    当一个人希望把自己的感恩意识变成感恩行动时,必须具备一定的感恩能力。否则感恩的行动就是一句空话。对孩子感恩能力的培养,就是要他们努力学习,掌握知识,实现个人价值和服务国家的统一。

    生命的力量来自于感恩。让孩子学会感恩吧!感恩所有的关怀、所有的知识和智慧;感恩身边的世界,感恩身边所有含有善意的人;感恩水让其免于饥渴,感恩大地丰饶的物产让其不再饥饿,感恩空气让其自由畅快地呼吸……只有懂得感恩,才会懂得要珍惜这一切,才会真心地回馈这个世界!

    责任心--“谁的过失谁买单”

    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才能磨炼自己。

    --[美]亚柏拉罕·林肯

    责任心是一个优秀的孩子所必需的重要素质,是孩子们获得成功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

    如果一个人愿意对自己的行为完全负责任,即使蒙受损失也不改变自己做人的风格,那么,为了避免损失,他会尽量防止自己失误,他的失误也因而越来越少,久而久之必定成为一个品格出众的人,在任何领域都是如此。

    “负起责任”,这个词对孩子来说或许有点过于深奥。他们也许不能完全理解,可是他们知道控制自己的行为和反应。孩子的责任感是在生活中一点点地培养、逐渐形成的。父母应该让孩子从具体的小事做起,如:衣服扣子掉了自己缝;每晚临睡前上好闹钟,以便第二天准时起床等。父母还应教导孩子在一些大的原则问题上明辨是非,知道怎样做才是正确的。缝纽扣、上闹钟可以让孩子直接看到负责行为所得到的回报,而在原则问题上树立正确的态度则是抽象的东西,需要长时间才能看到效果。拥有良好的责任感,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巨大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在美国,一个11岁的小男孩,踢足球时不小心弄碎了邻居的玻璃。邻居要求索赔12美元。这个闯了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他的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起责任来。男孩为难地说:“可是我没有钱赔人家。”父亲说:“我可以先替你垫上12美元,但是一年后你必须还我。”从此,男孩开始了艰苦的打工生活。半年之后,在他的努力之下,他终于挣足了12美元,还给了父亲。

    这个男孩后来成为了美国的总统,他的名字叫做里根。里根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他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像里根的父亲那样,让孩子自己承担过失的责任,看起来似乎有些“残酷”和不近人情,其实这才是父亲深沉的爱。一般当孩子有了过失,恰恰是父母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不论孩子有什么过失,只要他有一定的能力,就应该让他承担起责任,而不是由父母大包大揽。

    责任感是孩子前进的一种动力,缺乏责任感的孩子只会坐享其成,缺少前进的动力。现在的许多孩子出生在幸福的家庭,父母望子成龙心切,一心想让孩子成才。在这种美好愿望的驱使下,许多父母心甘情愿、尽其所有、尽其所能地替孩子做一切事,把孩子的责任担到自己肩上。结果却造成孩子缺乏奋发向上的愿望,使得孩子缺乏责任心,反而阻碍了孩子的成才。

    小孩子不小心打坏了东西,就把手背到身后说:不是我!犯了错误却想逃避惩罚,这是人天生的毛病。不只是小孩子如此,大人也有这种毛病,甚至将这种毛病“发扬光大”,对自己的行为完全不负责任,经常主动犯错,然后设法逃避惩罚。那些沦为少年犯的孩子不都是这样的吗?

    明智的父母应该培养孩子拥有良好的责任心,教导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父母应该教导孩子正确的方式方法,让孩子负起自己应负的责任。

    启示一:要言传身教

    孩子的责任心需要父母言传身教从小培养。教育家陶行知说:“我要儿子自立立人,我自己就得自立立人。我要儿子自助助人,我自己就得自助助人。”想要培养子女的责任感、事业心,父母自己就要先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事业心,因为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启蒙教师。

    父母的种种所作所为,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长期的耳濡目染自然影响到孩子。不能起到表率作用的父母就是想教育孩子做事要有责任心,孩子也会不服气,不以为然,将父母的苦口婆心当成是耳边风。所以说,父母只有在生活中严于律己,给孩子做好表率,才能更好地去影响和教育孩子。

    启示二: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父母注意在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责任心。如在家庭里应尊敬老人;在学校里尊敬老师,团结同学,遵守纪律;在公共场合,遵守公共秩序,爱护花草树木;支援灾区,自觉主动献爱心,捐物捐钱;对希望工程活动积极参与;别人有困难积极帮助;学雷锋要见行动……通过各种活动来培养孩子树立讲礼貌、讲文明的责任心。

    父母还应让孩子自己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让孩子对自己负起责任来。比如,让孩子参与策划和布置房间的摆设,给花草浇水、施肥、松土,洗他们自己的衣服,整理收拾自己的房间物品等。

    父母不应对孩子一味溺爱,应当让孩子学会自我服务,让孩子多为自己负起一些责任。这样才能逐渐培养起孩子的责任心。

    启示三: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埋单

    只有让孩子懂得自己的行为将会产生什么后果,他才会对自己的行为去负责任。在现实生活中,父母要试着把孩子生活中的每一项责任都放到他自己的身上,让孩子自己承担。比如,当孩子遇到麻烦的时候,你应该说:“这是你自己选择的,你想想为什么会这样?”而不要对孩子说:“你已经努力了,是爸爸没有帮助你。”虽然只是一句话,却反映出了观念的不同。如果你无意中帮助孩子推卸责任,孩子将会认为自己无须承担责任,这对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是十分不利的。

    一次,茨格拉夫人的儿子从学校回家比平常晚了半小时,茨格拉夫人对此表示充分的理解,但是,她也明确地告诉儿子:“你玩的时间自然也就少了半个小时,这个时间我们可要遵守。”这样,就让儿子意识到了自己晚回家的后果,他就可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那么,当他再次面对相同的情况时,他就会明白自己将要做出的决定会产生何样的后果,而他需要负担何种责任。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只有吃到了自己不负责任的苦头,孩子以后才会多长点记性。留下的印象越深刻,孩子就会越提高警惕。久而久之,孩子就会逐渐拥有高度的责任感。

    节俭--一切美德之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李商隐

    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意识,是塑造良好品德的开端。但是,在独生子女占绝大多数的今天,尤其是家庭收入都得到很大改善的今天,父母已经大大地忽略了对孩子的节俭教育。长此以往,后果将不堪设想。一个没有节俭习惯的孩子,不会懂得父母的钱来之不易的道理,也就更不会去爱惜国家和社会的公共财产。同样,一个没有节俭习惯的孩子长大后,也不可能热爱工作,因为节俭与勤劳是紧密相连的。只有懂得辛劳的人,才懂得一衣一食一物来之不易,也才懂得俭朴,在工作或事业中刻苦顽强。

    节俭既是对创造财富的劳动者的尊重,也是对用血汗钱为自己购买物品的父母的尊敬。节俭有利于提高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培养孩子节俭的品质,已越来越被父母重视了。

    哈理的祖父勒克菲尔是美国勒克菲尔财团的董事长,他的父亲是曼哈顿公司的经理,家境非常好。但他们不仅自己生活节俭,也不允许子女们铺张浪费。这个家族的一个家规就是:孩子长到18岁以后,经济上必须自理。哈理是美国哈佛大学经济系的高材生,还到纽约港曼哈顿码头参加劳动,开吊车把集装箱从货轮上卸下。他说:“我父亲年轻时,比我更苦。他当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书时,为了交付昂贵的学费,每到假期就到密西西比河的货轮上当水手,干着最脏最累的活,这样才读完大学。祖父虽有钱,但我从不伸手要钱,因为这是家规。”

    现在被教育界广泛引用一句话就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富不能富孩子。”可以说是经验之谈、智慧之谈。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不是让孩子拥有最好的物质享受,而是从小为孩子打下一生受益的基础。让孩子拥有光明的未来,拥有幸福的人生。任何一个做父母的不可能、也不应该对孩子千依百顺,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父母不权衡需要、不权衡利弊的爱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只有培养孩子勤劳俭朴的习惯,才能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启示一:做孩子的节俭榜样

    父母要培养孩子的节俭意识,应当以身作则,用自身的言行举止去熏陶感染孩子。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他所反射出的是父母平日的行为。要知道,父母以身作则勤俭节约、勤俭持家,才是教育成功的关键。

    启示二:从点滴中培养孩子的节俭意识

    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意识,是塑造良好品德的开端。俗话说的“有钱难买幼时贫”并不是让孩子去过“苦行僧”的生活,而是为孩子创造俭朴的家庭环境,让孩子继承中华民族的俭朴美德。“俭以养德”许多事例表明:要把孩子培养成有志向、有追求、有出息的人,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这是给孩子的永久财富。

    父母要教会孩子量入为出,可以经常给孩子讲勤俭持家的道理,使其懂得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都是辛勤劳动得来的。父母供他的衣食住行的所需费用,也不是毫不费力就挣来的。并要教孩子从小事做起,养成节约的习惯。首先在使用学习用品上要讲节约,不要因为写错一两个字就撕掉一大张纸,不要老是碰断铅笔芯。同时要在生活上节约,如人走灯灭、一水多用、爱护衣物等。

    启示三:给孩子花钱要节制

    无论孩子的年龄多大,也无论自己的经济条件如何,在给孩子零花钱方面,都一定要有所节制,把钱的数额控制在孩子有能力支配的范围之内,也就是所说的“再富不能富孩子”。

    一般来说,孩子零花钱的数额并没有定数,父母可以按照孩子的日常消费来预算。这些开支主要包括了买零食、午餐费、车费、购买学习必需品的费用。另外,父母还要给孩子一些额外的钱,也就是说,给孩子的钱要比预算宽裕一些,这样才能为孩子自觉的存储行为创造可能性。

    宽容--“我愿意原谅你”

    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余地,因为每一个人都有犯过错而需要别人原谅的时候。

    --[法]加布里埃尔·福莱

    宽容是一个孩子的素养与气度的体现,表现了他的思想水平。善待他人的短处,可以使自己与他人和睦相处;宽容对待他人的长处,可以使人们不断进步。只有一个拥有智慧的人,才会在心中留出一片天地给别人。

    一次,楚庄王因为打了大胜仗,十分高兴,入夜便在宫中大设宴席,招待群臣。宫中一片热火朝天。楚王兴致高昂地命自己的宠妃许姬,为群臣斟酒助兴。

    忽然一阵大风吹灭了所有的蜡烛,宫中立刻一片黑暗。混乱中,有人扯住许姬的衣袖想要非礼她。许姬赶快挣脱离开,并顺手拔下了那人的帽缨。之后,许姬附耳告诉庄王说:“有人想趁黑暗调戏我,我已拔下了他的帽缨,请大王快吩咐点灯,看谁没有帽缨就把他抓起来处置。”

    庄王说道:“且慢!今天我请大家来喝酒,酒后失礼是常有的事,不宜怪罪。再说,众位将士为国效力,我怎么能为了显示你的贞洁而辱没我的将士呢?”

    于是,庄王不动声色地喊道:“各位,今天寡人请大家喝酒,大家一定要尽兴,请大家都把帽缨拔掉,不拔掉帽缨不足以尽欢!”

    群臣于是都拔掉了自己的帽缨,庄王才命人重新点亮蜡烛,宫中一片欢笑,众人尽欢而散。

    3年后,晋国进犯楚国,楚庄王亲自带兵迎战。交战中,庄王发现有一员将官总是奋不顾身地冲杀在前,勇猛无敌。其他将士也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下,奋勇杀敌,士气高昂。这次交战,晋军败北而归,楚军大胜。

    战后,楚庄王找来那位将官,问他道:“寡人见你此次战斗奋勇异常,然而寡人平日似乎并未对你有何殊恩,你为什么如此奋死而战呢?”

    那将官跪在庄王阶前,垂首答道:“3年前,臣在大王宫中酒后失礼,本是死罪,可是大王不仅没有追究、问罪,反而还设法保全我的面子,臣深深感动,对大王的恩德牢记在心。从那时起,我就时刻准备用自己的生命来报答大王的恩德。这次上战场,正是我立功报恩的机会,所以我才不惜生命,就是战死疆场也在所不惜。大王,臣就是3年前那个被王妃拔掉帽缨的罪人啊!”

    一番话使楚庄王和在场将士大受感动。楚庄王走下台阶,亲手扶起那位将官,那位将官已是泣不成声。

    如果人们都能从大处着眼,以宽容的心态来看待事情,不以眼前小事来干扰自己的心智,有时,坏事能变成好事。

    宽容为什么会有这么神奇的力量呢?因为只有通过原谅别人,才能在心理上释放自己。现在很多父母在孩子受到一点点委屈之后,就会因“爱子心切”而教孩子“以牙还牙、以眼还眼”,长此以往,孩子也自然不懂得如何去宽容他人。

    养成宽容的美德,不仅是道德的要求,也是孩子成就事业的需要。一般说来,懂得宽容的孩子,能够对别人的不同看法、思想、言论给予理解和尊重。不轻易把自己认为“正确”或“错误”的东西强加于别人。他们有不同于他人的观点或做法,但他们会尊重别人的选择,给予别人自由思考和生存的权利。

    父母应该经常提醒孩子对朋友要以诚相待,学会原谅别人的错误或者过失,有利于增进友谊。另外,还要教给孩子原谅的标准,让他们懂得如何分清是非,知道哪些应采取原谅的做法、哪些是不可以原谅的。当然,明白宽容不等于没有原则,不是放弃批评与反抗。

    容忍不是懦弱,而是一种刚强,是一种有效的以退为进的方法。它表面看来是软弱的退缩,实质是进攻,退是为了更好地进。

    启示一:要合理地宽容孩子

    在生活中,父母要有宽容的态度,不仅是对他人,对待孩子尤需如此。父母的宽容能让孩子效仿。孩子的主观意识世界与现实世界难免有很多不相符合的地方,所以,孩子犯错也是在所难免的。当父母发现孩子的过错时,千万不能不问缘由地加以责罚。不妨弄清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之后,再对孩子适当地、合理地宽容一些,孩子可能反而会更容易改正错误。

    启示二:不要把世俗的毛病传染给孩子

    父母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以自己的眼光议论孩子的小朋友们的缺点,这样容易让孩子对其他小朋友过于挑剔。相反,父母要尽可能表扬其他小朋友的优点,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是有优点的,不要使自己的孩子产生一种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这非常不利于培养孩子宽容的习惯。

    父母尤其不要对某些人和事物有偏见,更不要把这些偏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因为孩子会在潜意识里也受到这种偏见的影响,从而对这些人和事物有偏激的看法。

    启示三:教孩子换个角度看问题

    不管什么时候,父母都可以教孩子学会从别人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让孩子把自己置于别人的位置,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可以带孩子去看哈哈镜或玩万花筒,教导孩子明白,事物的本质是不变的,但角度不同,所看见的表象也是不同的。

    父母应该教育孩子经常自问:“要是我处在这种情况下,我会怎么想呢?又会怎么做呢?”“我现在应该为他做点什么,他的心里是不是会感觉好受一些呢?”这样,孩子往往会看到问题的另一面,从而养成其宽容的品格。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鼓励孩子参与多元化的活动。无论孩子年纪多么小,都鼓励他接触不同种族、宗教、文化、性别、能力和信仰的人,这有利于孩子与不同的人坦诚相待,遵从规则,平等竞争。

    启示四:教导孩子善待他人

    宽容是一种美德,在生活中,即使别人错了,无礼了,你若能容忍他人,宽容他人,同样能获得信任和支持,同样能得到别人的友善相待。

    有一次,一个孩子独自站在旷野,他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他大声叫道:“喂--”四周的小山立即反射出他的回声:“喂--喂--”他又叫:“你是谁--”回声答道:“你是谁--”他又尖声大叫:“你是笨蛋--”立刻又从山上传来“你是笨蛋--”的回答声。孩子愤怒起来,开始大声向小山骂起来,当然,小山毫不客气地回敬了他。

    回家后,孩子气冲冲地对妈妈诉说。妈妈对他说:“孩子呀,那是你做得不对。如果你恭恭敬敬地对它说话,它就会和和气气地对待你。”孩子说:“那我明天再去那里说些好话。”“应该这样,”妈妈说,“在生活里,不论男女老幼,你对人好,人便对你好;如果我们自己粗鲁,是绝不会得到人家友善相待的。”这位聪明的母亲恰到好处地教会了孩子怎样待人。

    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在教孩子善待他人时,父母可以用角色互换的方法让孩子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想法,学会心中有他人,宽容他人。父母应该教孩子对其他小朋友多一点忍让,多一分关心,这样别人才会遇事宽容自己,体谅自己,为自己着想。只要孩子学会了宽容,他就会赢得朋友,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的快乐。

    礼貌--开在孩子心头的花

    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到人家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

    --[法]查理·路易·孟德斯鸠

    礼貌是全人类通用的语言。礼貌是一种表现或交际形式,从本质上讲,礼貌反映着我们自己对他人的一种关爱之情。所以,真正的礼貌必然源自内心。

    有一天,少年张良在一座桥上遇到一位老爷爷,老爷爷对他说:“小伙子,我的一只鞋掉进了河里,我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你帮我把鞋捡回来吧。”

    张良虽然不认识这位老爷爷,但他想了想,立刻到桥下捡回了鞋。不料老爷爷拿起鞋,看也不看,就“嗖”的一声又扔到了河里,说:“你再把它捡回来吧。”

    张良很奇怪:“老爷爷为什么这样做呢?”可他还是把鞋子捡了回来。没想到老爷爷又把鞋扔到了河里,又说:“小伙子,能再捡一次吗?”

    张良觉得老爷爷有点儿过分,可一想到他的年岁,觉得应该尊重老人,终究还是帮他把鞋捡回来了。

    老爷爷看着捡回来的鞋子,笑着说:“张良,早听说你是个懂礼貌、爱读书的好孩子,果然不错。我这里有一本兵书,你拿去好好地读吧。”说完,便从怀里掏出书,递给了张良。

    张良十分爱惜这本兵书。他刻苦学习,勤奋地研究兵法,终于成了一名十分杰出的军事家。

    一个有教养的孩子必然有良好的文明礼仪,这样的孩子比较受人欢迎,也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被众人接纳的程度高”。礼貌要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

    有些家长认为,现代社会是个自由的社会,懂不懂文明礼仪没关系,只要学习好、有真本事就行了;有些家长则认为,小孩子天真无邪,长大了就会懂得文明礼仪的。这些都是误解。孩子的文明礼仪必须从小培养,否则就会形成坏习惯,一旦形成坏习惯,再改就很难了。越是懂礼仪的孩子,越能获得自由发展的广阔天地,因为他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和欢迎。

    父母想要让孩子具备尊重他人、谦虚礼让、公平参与等良好品格,必须大处着眼,小处着手,长期培养,从点滴做起。

    启示一:父母要以身作则

    父母良好的礼仪是对孩子最生动、最有效的教育。例如,父母可以利用家里来客的有利时机提醒孩子,并给孩子做出榜样。

    孩子是善于模仿的,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老师。孩子的礼貌行为来自于对父母以及成人的学习和模仿。所以父母首先要注意提高自身的修养,使用文明的语言,在家中不讲粗话、脏话,家人之间尽量多使用礼貌用语,说话要和气。父母应尊重老人,每天早晨起来向老人请安问好。耳濡目染之下,孩子自然会敬重爷爷奶奶,对他们有礼貌;如果父母有事去找别人时,应先敲门,经主人允许后再进屋;如果不小心碰了别人,就主动向对方道歉。这样,孩子在遇到类似的情境之时,就会模仿这种好习惯。

    父母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让孩子在良好的环境中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

    启示二:净化孩子的语言环境

    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文明礼貌的人,首先要净化孩子周围的语言环境。孩子不文明的语言一般都来源于周围的环境。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还不够强,极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当父母发现孩子说脏话时,要找出他说脏话的“根源”,尽量让孩子远离或少接触那种不良的环境。比如,父母可以尽量限制孩子与经常说脏话的同学来往;也可以和教师取得联系,借助老师的力量促进其他孩子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还可以和孩子同学的父母取得联系,一起帮助孩子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

    启示三:注重孩子的个人礼仪

    人往往在举手投足之间表现出他的修养。一些人很少说话,但通过他的举止却能让人感受到他的人格力量。从某个角度看,训练孩子“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卧如弓”,不只是健康教育,同时也是行为教育、形象教育。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举止端庄、大方、文雅,希望他们有展现自己个性的音容笑貌和举止。

    教育孩子保持仪容仪表的整洁,要把脸、脖子、手都洗得干干净净;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后漱口,注意口腔卫生;经常洗澡;衣着要干净、整洁、合体。在与人交往时要面带自然微笑,千万不要出现随便剔牙、掏耳、挖鼻、搔痒、抠脚等不良习惯动作。

    教育孩子使用文明礼貌用语。我国在儿童中推广学用“十个字”的训练是一个创造。这十个字就是“请、您好、再见、谢谢、对不起”。这十个字虽然简单,却集中了礼貌用语要表达的全部内涵,即对他人的尊重、关心、热情、谦让。父母一定要训练孩子经常地主动地使用这些字,成为他们的语言习惯。

    教导孩子各项礼仪,如待客礼仪、做客礼仪、公共场所礼仪等。要教孩子将心比心,体会别人的感受与反应。

    谦虚--一切美德之母

    谦虚是藏于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由此发芽滋长。

    --[希腊]苏格拉底

    “满招损,谦受益”,演化自老子所说的“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古代帝王为了自我警省,在自己身边的座位左侧放置一个欹器。欹器是古代用来汲水的陶罐,因提绳位于罐体中部,所以一旦装满了水就会翻倒,当水满一半时能端正直立,当水空了就倾斜。如此警省自己确实聪明。如果一个孩子的内心充满了妄想狂念,便会骄狂傲慢。

    在一望无垠的草原上,有一棵高大的橡树。许多动物都喜欢到树下遮阳、避雨。

    动物们都很喜欢它。“还好有这棵树,要不我们就要热坏了。”“是啊是啊,它是这片草原上唯一的风景!”他们总是这样称赞。天长日久,橡树被夸赞的飘飘然,竟然也渐渐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了!于是,它开始看不起身边的小草们了。

    一天,草原上刮起了暴风雨,雨势之大前所未见。小草们全都顺着风势弯下了身子,但是橡树却依然骄傲地挺直着身子,迎风而立。

    小草们都着急了:“快弯腰啊!风雨太大了,和它硬挺会吃亏的!”

    “这就是我的个性,我是不同凡响的,”橡树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仪,不仅没有听从小草们的劝告,反而挺得更直了,“不论遇到什么阻碍,我永不低头!来吧,尽管来吧!”

    橡树心里想:我的树干那样的粗壮,怎么可以弯腰呢?没有关系,风雨一定奈何不了我的!它挥舞着枝丫向狂风暴雨挑战。一阵风席卷而来,毫不客气地将它连根拔起。橡树只来得及惨叫一声,就怦然倒地了。

    风雨过后,小草们又站立起来,每一株都像原来那样完好。而橡树则奄奄一息地躺在了草丛之中。

    要知道,一个人的功劳只能代表过去的成就,未来的一切都必须重新开始。做人应有自知之明,要学会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摆正自己的位置,保持自谦上进的品格。

    骄傲会给一个人前进的道路上设置下许多的阻碍,让他前进的路变得艰难。所以,孩子一定要戒骄戒躁,以谦虚武装自己。须知“谦虚使人进步”,谦虚的气度会让人看见别人的优点,并将那些优点加以吸收,化为己有。这样,弱者会变强,而强者也会变得更强。

    孩子是非常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的,尤其是聪明的孩子。此种情况下,父母应该积极引导孩子,走出“骄傲”这种心理误区。孩子往往因为学习成绩领先,或者某些特长较出众,而经常受到父母师长的表扬。过多的表扬很容易让孩子产生骄傲的情绪,而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变得看不到自己身上的问题,而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听不进别人的善意批评,总是处于盲目的优越感中。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致使成绩下降,变得不再出色了。这就需要父母及时地对孩子的不良心理予以纠正,让孩子正确认识自我,给自己正确的评价,从而不断改善自己。父母应该注重对孩子的谦虚品质的培养,这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启示一:让孩子认识到骄傲的危害性

    骄傲自大就如同坐井观天,眼界狭窄而自以为是。人一旦骄傲,必然会脱离实际、脱离真理,就将严重阻碍自己前进的步伐。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风云人物拿破仑,就是因骄傲自大而从“战争之神”变成了一败涂地的孤岛囚徒。

    父母应该让孩子认识到,骄傲是自己的绊脚石,取得的任何成绩都应该只是途中的靓丽风景,只能是又一个全新的起点。在学习方面,知识是无边的海洋,如果因一时一事领先就忘乎所以,恰恰是知识不够、眼界不宽的表现。父母应有意识地给孩子介绍一些成功者的经验,告诉他们古今中外凡是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在取得成绩后仍能保持谦虚奋进的人,以此教育孩子要保持一颗谦虚的心。

    启示二:帮助孩子全面认识自己

    孩子的骄傲往往有其根源。父母应该先分析孩子骄傲的基础,弄清来龙去脉之后,再让孩子认识到自己身上的这种优势只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但放到一个更大的范围里,这种优势就会消失。而且人谁没有优点?你聪明能干,他忠诚老实;你能说会道,他做事勤恳;你干脆利落,他慢工出细活;你文化高,别人经验多……如果都把自己的长处当作骄傲的资本,专门拿去和别人的短处来比较,那长处就可能会成为短处,成为阻碍自己前进的拦路石。

    父母要教育孩子积极进取,而不骄傲懈怠。父母要告诉孩子,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确实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但是不要忘记这里也有父母培养、老师教诲和同学帮助的功劳。这份成绩是大家共同努力的成果。

    启示三:让孩子学会接受批评

    批评往往直指一个人的缺点,如果一个人能够诚恳地接受批评,他就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自己的缺点。对于孩子来说,他在评论自己时常会出现偏差,若能经常听取别人的意见或建议,就能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

    正确面对批评和建议是终身的学问。骄傲自满的人往往不能很好地处理别人的批评和建议。只有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才能少犯错误或不犯大错误,即使有了错误,也可以及时加以纠正。大作家屠格涅夫在他的小说《旅店》中曾写到一个“区警察局长”,有人批评他说那个年代还没有局长这个职务,他根本是在“瞎说”。谦虚的屠格涅夫诚恳地接受了批评,立即删除了所有关于警察局长的话,避免了一个大笑话;还有人对他写的《猎人笔记》提出批评,认为笔调生硬,风格不够自由。他又虚心地接受了,并诚恳地表示:“应当走另一条路,……与老的手法永诀……”果然,屠格涅夫从此开始了新的尝试,大量优秀作品如《罗亭》、《贵族之家》等相继问世。可以说,谦虚的品质帮助了屠格涅夫,使他成了欧洲文坛上的明星。这些无不说明谦虚得人心,合人意;谦虚的结果是:与人有礼,自受其益。

    启示四:不要过度表扬孩子

    孩子的自制力较差,在表扬面前非常容易骄傲起来,以致迷失自我,最后沦为平庸。中国古代有个“伤仲永”的故事,说是有个孩子叫仲永,三四岁能背唐诗300首,七八岁能吟诗作文,被誉为“神童”。人们都众星捧月似的推崇他。时日一久,仲永的才能日益萎缩,最终“泯然众人矣”。一个神童就这样被“扼杀”了。

    优秀的孩子往往禁不起表扬,表扬过多就会导致孩子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因此,父母在生活中应该有意识地避免过度表扬孩子。父母要明白表扬孩子本身没有错,但是,千万不要一味表扬,而且表扬孩子的时候也应该注重表扬孩子的某种行为,而不要表扬孩子本身。

    理财--做自己“小金库”的好主人

    巨大的财富对于一个不善于打理财富的人,是一种毒害,它会侵蚀人的品德、血肉和骨髓。

    --[美]马克·吐温

    现在的时代是全球化的经济时代,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创造财富和支配财富的技能。因此,理财成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生存技能。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必要的理财教育已成为现代少年儿童成长的必修课。

    据有关调查表明,在所有未成年人犯罪中,因抢劫、盗窃等而入狱的占总数的70%以上。这些未成年人之所以走上犯罪的道路,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受过良好的理财教育,不具备正确的金钱观。

    父母应该让孩子从小就端正金钱观,懂得金钱需要用劳动去获得,而且要学会节约用钱,绝不能挥霍无度。须知“从来纨绔少伟男”。为了让孩子拥有一个成功的人生,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自主理财的能力。

    约瑟夫是美国最大的五位企业家之一,曾先后担任过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主席和驻英大使。他有3个儿子:长子乔治,次子肯尼迪,小儿子罗伯特。

    约瑟夫是美国最富有的人之一,为了防止孩子出现意外事故,他为每个孩子都存了1000万美元的委托金。虽然家境富裕,但约瑟夫严格控制孩子们的零用钱,注重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为了让孩子从小就学会理财,他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每个月只给孩子固定的很少的零用钱。如果某个孩子花光了自己的那一份,那么他就必须等到下个月才能再拿到另外一份。这就使得孩子们必须精打细算地用好自己的每一分钱。

    肯尼迪在10岁时,曾经向父亲递交了一张申请书,他请求父亲将他的零用钱从每月4角提到6角,但是他的父亲约瑟夫并没有同意这一请求。

    后来,肯尼迪在大选中获胜,成为美国总统,并被誉为美国历史上最年轻有为的总统。他的成就与他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

    培养孩子的理财能力,是为了要让孩子正确地理解金钱。要让孩子认识到金钱在生活中是必需的,要得到某些想要的东西就必须用钱交换;要让孩子认识到自己所花的钱都是父母辛苦劳动换来的,不是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的;同时也要让孩子认识到钱不是万能的,金钱并不能买来亲情、健康、生命等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

    启示一:做孩子的理财老师

    父母应该经常带孩子一起去购物。在精挑细选、货比三家之后再买下货物,为孩子做出示范。教育孩子需要根据计划购物,告诫其用好每一件东西。买东西是为了使用,所以没有用的东西坚决不能买,并把这作为家庭的一条规矩。

    一位父亲曾带着6岁的孩子逛了三家商店,目的是为了买一辆物美价廉的自行车。最后,父亲把省下来的10元钱买了一个孩子向往已久的乒乓球拍。这位父亲的做法很明智,他的行为给孩子做了很好的示范,使孩子了解什么是价格差,什么是明智消费,也让孩子了解到合理理财能让自己受益。这样,在孩子自己支配金钱时,他也会注意节俭,合理支出。

    启示二:教导孩子合理地使用零用钱

    父母应定期发给孩子一份必须用于特定基本需求的固定数量的“基金”,而最好不要无计划地给孩子钱。然后,可以另给一些可由孩子自由花费的零用钱,这一部分零用钱只是孩子作为家庭的一个成员分到的家庭收入的份额。并且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做一些家庭杂务。而额外的家庭杂务,比如,需雇人的杂务由孩子来完成时,父母就应付给孩子一笔额外的“佣金”。这笔额外的收入不仅会使孩子了解到劳动与报酬的关系,而且还会增加他们劳动的乐趣。

    此外,当孩子们有什么事做得让父母高兴或失望时,不应通过增加零用钱或减少零用钱来对孩子进行奖励或惩罚,最好采取其他适当的方式来鼓励和教育孩子。

    启示三:给孩子理财持家的机会

    俗话说“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孩子们虽然接触了钱,但他们却很少接触到真正的生活。父母最好从孩子很小时就开始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去买菜、交电话费等,使孩子知道家里的钱是怎么花出去的,父母每个月都需要支付哪些开支,最后会不会入不敷出,以及为什么有些东西命名需要却不能买等等。这样,孩子了解到了家中的开支,他就会明白金钱来之不易,自动去学习理财的方法,长大后自己独立生活也就不至于弄得收支失衡,焦头烂额了。

    启示四:鼓励孩子自己挣钱

    父母要让孩子小时候就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可以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例如:铺餐桌、铺床、擦桌椅、倒垃圾、扫地等等,再根据孩子的劳动付给他一定“佣金”。 做这些家事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劳动力,而且用自己的劳力、智力换取来的报酬,孩子会更加珍惜。今天,很多孩子可以无条件地得到高额的零用钱,难怪他们会有“不劳而获才是聪明人的做法”的错误观念。

    鼓励孩子自己挣钱,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只有体会到了挣钱的不易,孩子才会改正大手大脚、挥霍浪费的坏习惯,而开始精心地计划自己的财务收支,这样就逐渐提高了他的理财能力。孩子在体验中也学会了理财的方法。

    第二、怎样避免孩子的品德出轨

    说谎--从此以后告别谎言

    使孩子能够做到诚实,这就是教育的开端。

    --[英]约翰·罗斯金

    做父母的千万不要忽视孩子的说谎行为。孩子爱撒谎,是所有父母都头疼的事情。有的孩子很小时就开始撒谎,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忧虑。不过,孩子撒谎的原因很多,有恶意的撒谎,也有善意的撒谎,其中大多数是善意的撒谎。举例说,孩子想去玩或看动画片,就说“老师没留作业”;孩子考试考不好,就说“我们没有考试”;孩子做错了事,就说“不知道哦,不是我”;孩子忘了带课本之类的东西,就说“我弄丢了”……

    孩子说谎有多种原因,有的可以理解,有的不可以。小一点的孩子说谎一般是为了免受惩罚、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或让同伴羡慕。大一点的孩子说谎可能基于以下原因:保护隐私,如“我刚才不在这儿,所以没看见任何人”;考验权威,如“今天没有举行语文考试,不信你问我老师”;避免受窘,如“他们只请了女生,所以我没去”等。

    虽然说谎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孩子习惯性地说谎或对关系重大的事情也不说实话,那么就成问题了。正如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所描写的:“对重要问题撒谎,使父母处理起来更困难,撒谎成为一个问题就更严重。撒谎腐蚀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滋长了不信任,损坏了互相信任的关系。说谎意味着不尊重被骗对象,使得与经常撒谎的人在一起生活几乎变得不可能。”

    父母都想让自己的孩子诚实。然而,这种愿望往往由于自己忽视了孩子撒谎而不能实现。所以,父母不要以为孩子小,把孩子撒谎不当回事。如果不及时纠正,会影响孩子良好道德的形成,这对孩子将来在社会上与人交往,成就事业是没有好处的。

    在美国,一位著名心理学家为了研究父母对孩子人生的影响,在全美选出50位成功人士,他们都在各自的行业中获得了卓越的成就;同时另选出50位有犯罪记录的人,分别去信给他们,请他们谈谈父母对他们的影响。有两封信给那位心理学家印象最深。一封来自白宫的一位著名人士,一封来自监狱的一位服刑的犯人。他们谈的都是同一件事:小时候母亲给他们分苹果。

    那位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写道:

    “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绿绿,大小都不一样。我一眼就看见中间的一个又红又大,十分喜欢,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子上,问我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一个?’我刚想说要最大最红的一个,这时弟弟抢先说出了我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

    于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

    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我。我得到了我想要的东西。从此,我学会了说谎。以后,我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我不择手段。直到现在,我被送进监狱。”

    而那位来自白宫的著名人士是这样写的:

    “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个头大小都不一样。我和弟弟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我们说:‘这个苹果最红最大最好吃,谁都想得到它。现在,我们来进行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两块,你们两个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

    于是我们兄弟俩比赛除草,结果,我得到了那个最大的苹果。

    我非常感谢母亲,她让我明白了一个最简单也最重要的道理: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必须努力争取。她一直都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在我们家里,你想要什么好东西,就要通过努力,这很公平。”

    人的恶行常因未被制止而变本加厉,若还被鼓励,危害只会更严重。欺骗会导致信用的破产,人们都希望与诚实的人打交道,而不愿与说谎话的人合作。做父母的,必须帮助孩子彻底改掉爱撒谎的毛病。

    启示一:告诉孩子实话

    经常说谎的孩子往往出自父母经常说谎的家庭。另外,管教不多、甚至厌弃子女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也容易变得不诚实。

    尽管人人都承认自己说过谎,但父母应该意识到直接或间接的说谎会对孩子产生多大的影响。当然,这并不是说父母就应该把所有事情都告诉孩子,有许多事情是他们不必知道的,比如大人的隐私或远远超出孩子的理解能力的事情。即便如此,如果孩子偏要问父母,也应该照直对他们说,或换个方式说出来,完全没必要编瞎话骗孩子,带给孩子不良的影响。

    启示二:鼓励孩子说实话

    有些父母听了令人高兴的实话,就很开心,而听了令人伤心伤脑的真心话就会生气。特别是当孩子做错了事,父母往往不问青红皂白就开始训斥打骂孩子。这样做只会压制孩子承认错误的勇气,使他们不敢说真心话,变得更爱说谎。因此,父母应鼓励孩子说实话,让孩子养成说实话的好习惯。

    启示三:冷静分析孩子说谎的动机

    一旦发现孩子说了谎话,父母首先应冷静地分析孩子说谎的动机。要压住自己的火气,冷静地思考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还要认真听取孩子的申诉,分析一下孩子说谎的动机与理由。最后分析原因,找到问题根源,明确企图,有针对性地对症下药,进行帮助性的思想教育,妥善地解决问题。

    启示四:帮孩子养成诚实的习惯

    想要让孩子养成诚实、不说谎的好习惯,父母在与孩子相处时,要注意对孩子的说话方式,注意不提供有利于说谎的机会,也不叫孩子回答一些带有一定强迫色彩的而孩子又不得不用谎话去辩护的问题。日常学习生活中,要相信给予孩子充分的信任和理解,不要轻易地怀疑、否定孩子,应该在家里不断地谈论诚实的重要性。为了保证使诚实成为道德的一部分,父母可以为孩子朗读一些强调诚实重要性的书籍,对鼓励孩子的诚实正直也是很有益的。

    当孩子说谎时,父母应明确表示自己的态度,不能听之任之,但更不应呵斥与打骂。父母应当让孩子明白,说谎是不好的事情,父母不喜欢,孩子不应该再做了。如果父母听之任之,孩子便会以为自己说谎是正确的!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小小的谎言没有什么危害性,甚至还觉得他们很可爱。其实,撒谎一旦成了习惯,就会导致其他恶行的出现。当孩子长大后,这个习惯就会变成罪恶的源泉。

    叛逆--面对说“不”的孩子

    人们往往被自己亲手做的棍子打倒。

    --英国谚语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会发现孩子不再那么乖巧了,身上出现了一些抵触情绪,比如对父母的话置之不理,甚至直接反对乃至反抗等。这种情绪如任其发展就会形成逆反心理,阻碍孩子的人生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方式消除孩子的这种不良心理。

    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并不表现为叛逆。但有时孩子讲了一句错话或办错了一件事,父母感到不满意,就大声训斥或责骂,孩子受到刺激,才变得大声对抗,甚至以沉默抗议。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形成逆反心理。事实上,父母的专制管教方式并不是在每个孩子身上都行得通。个别温顺的小孩会顺服父母的权威,然而个别较刚烈的孩子则会反弹,天长日久,就形成了逆反心理。有些逆反心理严重的孩子,甚至无论父母说什么他都反对。

    东东小时候很可爱,也很惹人喜欢,可是不知从何时起,他学会了发脾气,而且变得极为固执。无论妈妈和他说什么,他都不假思索地回答妈妈一个“不”字,就连平时最爱吃的巧克力,当妈妈问他要不要吃时,他也会说不吃。每次东东想干什么或想要什么时,父母必须立即给予满足,他根本就不容父母说话。为此,爸爸没少批评他,但也无济于事。

    孩子对父母产生的对抗性的消极心理,是孩子逆反心理的具体体现,表现是父母让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偏不做,而父母不让他们做的,他们却非做不可。孩子的这种逆反心理,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对孩子以后的发展极为不利。

    有时候,可接受范围内的叛逆行为,是和孩子的年龄有关系的,是其成长的必经过程。孩子有少许的叛逆行为,父母不必大惊小怪、过于关注,认为他是学坏了。应该像以往一样关怀他、教育他,到了某个阶段,这种叛逆行为就会自动消失了。

    启示一: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大多时候,父母都应当超脱自己的角色,以第三者的角度去观察孩子叛逆的根源。因为有时候,孩子叛逆的根源是在父母身上的。父母应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做孩子的榜样;如果原因是在坏朋友身上,就应对孩子讲明道理,禁止他们再和坏朋友来往。很多父母总认为自己是对的,孩子就应该听父母的。但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角度,因此,父母应该在必要时超脱家长的角色,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进行交流,耐心了解孩子的想法,从不同角度对待孩子,从感情上、从事件因果上与孩子达成一致,做一些适当的让步。

    启示二: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

    父母不要轻易地对孩子说“不”。当孩子们产生自我意识后,他们就希望自己和大人有平等地位,对大人的要求也是有选择地接受。此时,父母对孩子的行动不应轻易干涉。如果需要孩子必须顺从的话,也不应用强制或命令式的口吻,而应以平等的姿态,征询孩子的意见,让他自己做出选择。对于孩子很喜欢做的事,父母最好也不要滥加命令。有些父母为了体现自己的权威性,对孩子喜欢做的事也要下达命令,使得孩子反而不做了。有个中学生说,他正准备看完电视就去做作业,结果妈妈说了一句“还不学外语去”,听了以后,他反而不想去了。所以,父母应当尊重孩子,相信孩子,以免使孩子形成对立的情绪。

    启示三:尽量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强烈的自主愿望使孩子什么都想去尝试,什么都想去做。父母如果过度地包办代替,就会使孩子失去许多学习探索的机会;而一味地斥责制止,又会使孩子和父母对立起来。做父母的应当相信自己孩子的能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比如,孩子想自己洗衣服、修理东西、买件自己喜欢的物品,父母都应给予鼓励。如果有些事情让孩子单独做不放心,可以给孩子指导,或做孩子的“助手”。当然对孩子行为的约束也是必要的,但是不能过多,否则会导致孩子的抵触情绪。

    启示四: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

    父母可以从孩子的言行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作为因材施教的依据。通常情况下,容易产生和父母对着干情绪的孩子都有争强好胜的特点,父母就应抓住孩子的这个特长进行正确的引导。

    父母可以对孩子的长处或擅长的技能加以夸奖和表扬。孩子都有虚荣心,成人的赞美会激发他们向上的动力。只要父母掌握了教导孩子的正确方式,孩子就会在指导下顺利地健康成长。逆反心理也就会自然而然地消除了。

    嫉妒--“谁都不许比我强”

    有嫉妒心的人,自己不能完成伟大事业,便尽量去低估他人的伟大,贬抑他人的伟大性使之与他本人相齐。

    --[德]黑格尔

    嫉妒是一种消极的有害心理。它会破坏人际关系,伤害朋友间的友情,甚至会由于攻击性的情绪发泄而造成悲剧。父母应努力帮助孩子摆脱嫉妒的纠缠,培养孩子豁达宽阔的胸怀。

    嫉妒之心,人皆有之,即便是孩子也不例外。经常可以看到两三岁的孩子看到自己的妈妈抱起别的孩子,他就会赶快跑过去,立刻闹着要妈妈抱自己。虽说嫉妒是一种可以理解的正常情绪反应,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可以听之任之,放任不管。因为经常的嫉妒反应情绪,最终将演变为人格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孩子嫉妒心过强,也容易受外界的刺激,产生诸多不良情绪,不仅影响进步,而且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极为不利。

    卡尼尔自幼聪明伶俐,亲友和师长都十分喜爱他。在赞誉声中长大的他,变得嫉妒心异常地强烈,容不得别人有半点强于他的地方。

    卡尼尔喜欢打扮,而且总喜欢与同学们攀比,有一次,一个同学买了一件非常漂亮的T恤衫,别人称赞不已。这使卡尼尔非常不高兴,嫉妒之下,总是在背后说那个同学的坏话。考试时,别的同学成绩考得比他高一点,他也嫉妒,背后议论别人是事先知道了题,或者是碰运气。

    卡尼尔的对手冬妮居然竞选学生会主席成功了!这使得卡尼尔极为痛苦,妒火中烧。他在连续几个晚上失眠之后,终于做出决定:写一篇诋毁冬妮的文章,发布到网上,文章题目就叫“为谋主席职,竟献青春身”。

    文章在网上传播开后,冬妮的名誉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并因此被迫放弃了校学生会主席一职。卡尼尔暗自庆幸,但不久之后,几个警察便出现在了他的面前。他因散播谣言、侵害他人名誉的罪名,而遭到逮捕。

    希腊的一位心理学家曾说:“嫉妒是一种十分自然的反应,每个孩子都会有。孩子的嫉妒心从很小的时候就会有反应。引起孩子嫉妒的原因极多,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嫉妒会达到折磨人的程度。”实际上,嫉妒本身就是一种自私的表现,会使人在处理问题时完全以自己为中心、情绪化反应强烈、自控力差、缺乏理性,很难对事情的利弊做出恰当的判断。嫉妒对个人、集体和社会都起着耗损作用。如果放任这种缺点保留到长大以后,那么孩子就很难协调与他人的关系,也就很难心情舒畅地生活了。

    父母应当细心留意孩子,从小培养孩子豁达、心胸开阔的性情,防止孩子产生强烈的嫉妒心。

    启示一:认真分析孩子嫉妒的原因

    孩子产生嫉妒心理的原因是多样的,但总的说来,主要是孩子内在的消极因素和外部环境的消极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如在竞争中受挫会导致他对成功者的嫉妒;因教师对他人的表扬而产生嫉妒;因自己容貌欠美、身材欠佳而对生理条件优越的同学产生嫉妒;因自己家境贫寒而对家庭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同学产生嫉妒等,再加上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使得孩子渐渐缺乏自信,变得心胸狭窄。只有了解了孩子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和根源,父母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启示二: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缺点。父母不但要正确地认识孩子,还要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孩子们都喜欢受到表扬和鼓励。表扬得当,可以增加他的自信,促进他不断进步;如果表扬不当,就会使孩子骄傲,不能正确地、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甚至一旦有人说别人好而没说他好,他就难以接受。例如人家取得了成就,便误以为是对自己的否定,对自己是威胁,损害了自己的“面子”。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主观臆想。一个人的成功不仅要靠自己的努力,更要靠别人的帮助,荣誉既是自己的也是大家的,人们给予赞美、荣誉,并没有损害自己。而孩子之所以产生嫉妒心理,是因为他还不能全面地看问题,不能对自己和他人进行正确的评价,这就要求父母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要注意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我。

    启示三:教导孩子战胜嫉妒心的方法

    为了防止孩子出现嫉妒心,使孩子心理能够保持在平衡的状态,我们要教导孩子不断充实自己,寻找新的自我价值,使原先不能满足的欲望得到补偿。让孩子懂得人无完人,任何人都不可能在所有的方面都超过别人。即使是那些学习成绩非常优秀的同学,也不会任何一门功课都比别人考得好。要教孩子学会找差距,找出自己不足的地方以确定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在找差距当中也会看到自己的优势,自己的长处,并加以巩固、提高、发扬。

    父母应当教孩子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努力去取得比对手更优秀的成绩,化嫉妒心为上进的动力,使孩子在提高成绩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战胜嫉妒心。

    启示四:培养孩子博大的胸怀

    有嫉妒心理的孩子,往往有自身的性格弱点。如与人交往时,喜欢做核心人物;当不能成为社交中心时,就会发脾气;不会感谢人,易受外界影响等。对有性格弱点的孩子,家长要悉心引导。在孩子面前,对获得成功的人多加赞美,并热情鼓励孩子虚心学习他人长处,积极支持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超越别人、战胜自己,使孩子的嫉妒心理得到正当的发泄。

    对遭到不幸的人给予同情,不可纵容孩子幸灾乐祸,以助长孩子的嫉妒心理。对孩子的挫折,父母应当耐心地同孩子一起做认真的理性分析,帮助孩子找到失败的原因,支持孩子再做努力,绝不可任由孩子怨天尤人,垂头丧气。父母应教导孩子要对别人的成功感到由衷的高兴,对他人的不幸给予深切的同情,对自己的失败具有再造成功的信心。

    嫉妒心强往往胸襟不宽。具有这种性格的孩子事事斤斤计较,整天处在埋怨不平的情绪状态中。父母要教会孩子正确对待周围的事物,注意孩子的性格修养,养成乐于助人的习惯。

    父母应帮助孩子形成“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思维习惯,处事待人要谦和、肯包容,不与别人在一些无聊的小事上攀比。此外还要帮助孩子正确地评价自己,正确地认识社会,引导孩子走出自我为中心的小圈子,融入社会中去。

    启示五:父母应时刻注意自己的修养

    更值得注意的是,父母的嫉妒心强弱与孩子的嫉妒心有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父母心胸开阔、心态平和,孩子受其影响,往往也会形成比较宽厚容人的性格。若父母心胸狭隘,孩子也会受到影响。当父母发现孩子很爱嫉妒别人时,首先要检讨一下自己的行为。很多孩子的嫉妒都是受父母影响造成的。

    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与特点是制约孩子学习成绩好坏的重要心理因素之一。要想孩子正常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取得理想的学习成绩,就必须让孩子的心态处在和谐、有序、平衡的状态。

    乱发脾气--“啊呦,你是我的小祖宗!”

    凡是有良好教养的人有一禁诫:勿发脾气。

    --[美]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一些极端行为,比如,不如意就发脾气、哭闹等。一些孩子发起脾气来,喜欢大哭大闹,躺在地上撒野,令父母束手无策。有很多父母为了节省时间,或心软,又或者正身处公共场所,为了保存颜面,不得不依孩子的心意去做。这样往往助长了孩子发脾气的习惯,还让孩子学会了怎样用自己的“脾气”来控制父母。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情绪,孩子也有生气的权利,问题在于如何引导孩子去表达和发泄自己的情绪。每当孩子发脾气时,最好是先了解原因,加以合理处置,如发现孩子表达方式不对,应做出指正。

    孩子发脾气的原因不外乎几种:为了达到目的,想要获得喜欢的礼物。为了逃避责任,当孩子犯了错误或弄坏了东西时,也会放声大哭或大发脾气,试图转移父母的注意力,来免受责罚。有时候,孩子一个人感到寂寞了,很想要父母来陪伴自己,但爸爸上班了,妈妈在厨房工作,冷落了孩子,孩子便会用哭闹来吸引注意力。有一部分孩子爱乱发脾气是受到父母的影响,父母本身也是性情暴躁,动不动吵架,孩子的脾气便也好不到哪里去。此外,父母的管教态度不一,令孩子难以适应,或常常找孩子出气,是使孩子易动怒的原因之一。

    马丁夫妇最近快被儿子安东尼的坏脾气折磨得头疼死了。安东尼才6岁,脾气却暴躁得厉害,稍不如意就大发雷霆,大喊大叫。即使是跟他讲道理,他也听不进去。如果父母不按照他说的去做,他就一直吵闹、哭喊,在地上打滚,手里有什么东西都会顺手扔出去。

    为此,马丁夫妇想尽了办法,他们苦口婆心地教诲他、罚他站墙角、赶他早点上床、责骂他、呵斥他、给他讲道理……这些都不管用。

    一天,全家人正在看电视,安东尼突然想要吃冰淇淋。这时已经很晚了,商店都关门了,父母试图跟他解释,劝说他明天再吃。然而,安东尼的脾气又上来了,他躺在地上大声地叫喊,用头撞地,用手到处乱抓,用脚踹所有够得着的东西……

    孩子爱乱发脾气,父母的溺爱是最主要的原因。如果父母对孩子一味地溺爱,有求必应,只会使孩子脾气越来越暴躁。但假如父母对孩子的合理要求也拒绝,总是使他的欲望求而不得,也会使孩子变得脾气暴躁,有时还会产生怀恨心理。

    所以,父母对于孩子的合理要求可以尽量满足;但对于对不合理的要求,一定要耐心做说服工作,不要在孩子不明原因的情况下就断然拒绝。特别是当孩子一提出要求,没等讲完就马上否定,这样会使孩子分不清自己的要求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不合理的,从而会影响他认识水平的提高,以致形成“反正父母也不同意”的想法。

    当孩子年纪渐长,父母就要告诉他们学会控制自己,改用别的方法告诉别人自己的感受,不要动不动大吵大闹,这样才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启示一:分析孩子发脾气的根源

    孩子发脾气的根源有很多,父母应找出孩子爱发脾气的真正根源。是孩子自我情绪调节能力低,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表达能力差,一点小事就发脾气呢;还是孩子对自己的要求是否合理缺乏判断的能力?再针对不同的情况和轻重程度加以教育,帮助孩子改掉爱发脾气的坏毛病。

    启示二:为孩子创设一个平静的环境

    父母应有意识地加强自身的人格修养,心平气和地处理事情,特别是当着孩子的面更需心境平和,处事大度。孩子在平静的家庭环境中会逐步受到陶冶。

    孩子的同伴群体,对孩子人格的形成是不可忽视的。父母应尽可能地向孩子推荐或者帮助孩子选择一些性情比较平和的同伴,支持他们的交往,使孩子在这样的群体气氛中潜移默化,从而改变乱发脾气的习惯。

    启示三:细心留意孩子的需要

    父母平时要多与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需要,关注孩子同小朋友之间的交往。父母可以多方了解别的小朋友在玩什么、想什么、要求什么等,当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时,父母就有计可施了,再对孩子加以开导和耐心地说明,就能消除或减轻孩子发怒的情绪了。

    启示四:培养孩子做事的灵活性

    孩子的生活尽量不要只“固定”一种模式,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多样化”,让其有挑选的余地。特别是当一种东西、食品、玩具不在了,就应及时将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东西上去,这种调节能力越好,其灵活性也就越好。当孩子的兴趣增加了,对困难和问题的处理态度也灵活了,他发脾气的习惯也就会随之消失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