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欧洲考古大发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古罗马的地下墓穴

    2006年5月,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了一件令全世界考古界都震惊不已的消息:在罗马地下的古墓中,又发现了一座有1000多具尸骨的古墓,墓中被埋葬者均为古罗马贵族。一次性从一座古墓中找到上千具尸骨,还是考古界的第一次。那么,这些被埋葬的尸骨,到底都是谁的呢?他们又为何全部被埋葬在一起?

    沉睡千年的亡灵

    在地下陵墓中,一般最多放两、三具尸体,而在这座古罗马的地下墓穴中,却塞满了尸骨。不过,这些尸骨可不是胡乱堆积在一起的,而是像砖块一样,被罗列起来,整齐地摆放的。考古学家研究后发现,这些尸骨是公元1世纪左右的人,而且是在同一时间、由相同的原因致死的。

    这些尸骨的身上,都穿着宽大的袍子,款式也是当时罗马上流社会的男士服装。袍子的制作很精美,上面多是用金线缝制的。据此考古研究人员推测,这1000多具尸骨很可能是古代罗马的贵族男子。

    对尸骨的处理方式,也表明他们是早期古罗马的基督教徒:几层亚麻布包裹在身上,亚麻布上还涂有特殊的药膏,用于防止尸体腐烂。对此我们可以想象,在惨剧发生时,光埋葬这些尸体就是一件多么残酷的事。

    考古学家称,这些被摆放的尸骨显示,这是一次集体埋葬。法医曾对这些尸骨进行了检验,但是尸检报告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

    那么,又是何种原因导致了这场惨绝人寰的悲剧?为何又没有任何历史记载呢?而且遗体中又没有女人和孩子呢?然而,至今也没有人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罗马脚下的亡灵之城

    上面发现的墓地其实只是古罗马地下墓穴的一小部分,而在罗马的脚下,还有另外一座亡灵之城。

    古罗马地下墓穴是用来埋葬死去的基督徒的。因为罗马法律的规定,基督徒死后不允许被葬在罗马城里,因此,这些墓穴都是在城外被发现的。古罗马帝国接受基督教之前,古罗马人死后是实行火葬的。因此土葬的习俗,可以说是由基督徒带来的。

    早期的墓穴很简单,是用来纪念基徒教中忠实信徒的,也是基督徒们用来表达对基督教的无限忠诚。公元2年,地下墓穴的建造开始,大多墓穴都有4层,有着体系庞大的陈列馆、很多狭窄的通道、阶梯。尸体都被放在壁灶,壁灶高有16~24英尺,长又47~59英尺,多由多孔凝灰岩石制造的。

    死者的尸体都穿着完整的衣服,用亚麻布包裹,上面撒有一种特殊的膏药,以防止尸体腐烂。尸体被装在密封棺材中,棺材是用厚板制成的。正面刻着死者的姓名、死亡时间和宗教信仰。

    公元313年,基督教在罗马建立了它的主宰地位,并成为罗马帝国的官方信仰宗教。也正因为如此,将死去的基督徒葬在地下墓穴的习俗便随之改变,地下墓穴变成了地上墓穴。而原有的地下墓穴,也因此变得珍贵起来。

    不过,这种地下墓道并非只有罗马才有,在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都有。比如法国的巴黎,据说地下墓地的面积也很大。另外,在爱琴海诸岛、希腊、埃及各地等,考古学家都发现了地下墓道。可见,这种地下墓道是随着罗马文化的影响而波及到其他各地的。

    地下墓穴的壁画

    我们已经知道,地下墓穴里埋葬的大多都是基督教徒。但是让人感到奇怪的是,此处墓地上所留下的基督徒壁画却和我们平常所看到的基督题材壁画有所不同。这里的壁画充满了晦涩的象征意味。比如,为了象征牺牲,壁画上会画一只羔羊;为了象征光明,会画一只雄鸡;为了象征对天主的忠贞,就画鹿饮清泉;等等。

    为何要大费周折地画这么多壁画来象征事物呢?原来,这还有一段难言的历史。

    自从公元62年起,尼禄皇帝将宗教圣徒圣伯多禄和圣保禄残酷处死后,罗马教难就不断了,前后大约有250多年。在这200多年当中,很多基督教徒的生死都是在地下,他们就像土拨鼠一样,在地下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庞大的罗马地下墓穴,即使当时教徒及其子孙们历经几代建造而成的。为了避免被当局者屠杀,他们在墓地绘画出特种充满暗语的壁画,也就可以理解了。

    一直到公元313年,基督教才在罗马建立起它的主导地位,一段不幸的历史也由此结束,而死去的基督教徒们死后再也不用葬于地下,改为葬在地上了。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罗马的地下墓穴也变得珍贵起来。

    相关链接——罗马历史上的第一次教难

    公元64年7月8日,罗马城内发生了一次可怕的大火灾。这种火灾的这着火点位于罗马竞技场附近,而且迅速蔓延,很快整个罗马城就被大火包围了。大火整整烧了九天九夜,罗马城几乎化成了一片废墟。

    据说,这场大火是罗马皇帝尼禄下令放的,因为当罗马城变成一片火海时,他不仅不救火,反而高声吟诵有关古希腊特洛伊城毁灭的诗词。

    大火熄灭后,尼禄皇帝为了消除人们对他的不满,就找来了一批替身的罪犯,并对这些人施以残酷的刑罚。这些犯人或被蒙上兽皮,丢入兽笼中被猛兽咬死;或被钉上十字架,被放火烧死。这次事件也成为罗马历史上的第一次教难。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罗马的基督教徒们才将自己的活动转移到地下进行的。

    寻找古罗马的遗迹

    罗马城在意大利中部的台伯河下游。台伯河在那低山地带缓慢流淌,沼泽地带,又折向海岸线,它是亚平宁山区的人们到达大海的理想通道。罗马城是古罗马帝国的发源地,也是它的首都。相传,古罗马的第一任国王罗慕路斯,在公元前753年4月21日建立了罗马城。但根据考古发掘,实际上远在公元前800年这里就已有人居住。

    罗马的起起落落

    像其他许多古城一样,罗马也曾被掩埋过。罗马从4世纪起失去了首都的地位,罗马人也开始信奉基督教,禁止信奉异教,并关闭神庙;再加上普遍的贫困及异族入侵,这些因素都加速了罗马的败落。从410年被西哥特人大肆劫掠开始,罗马就惨遭一次又一次的破坏。到6世纪中叶,拜占庭和东哥特人的军队为争夺罗马而大动干戈,并使其沦为一片废墟。9世纪初期,地震又破坏了罗马历史遗迹的一部分,大量的垃圾和碎砖块覆盖了废墟,也掩埋了上面的碑文。又过了几个世纪,教堂和宫殿的建造者们彻底掠夺了罗马遗址中可以运走的所有珍宝,包括屋顶的青铜瓦片、圆柱、塑像、铁门。为了得到建筑用的石灰,成千上万的雕刻都被烧毁了。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的艺术家和建筑师们逐渐从各地蜂拥来到罗马,在罗马广场考察保留下来的废墟,绘制草图。

    到了18世纪末,教皇庇护七世担心罗马具有吸引力的东西日渐消失,会影响游客带来的可观利润,于是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负责调查、保护和维修古迹。1809年~1814年,法国占领罗马期间,开始系统地发掘和修整罗马的古迹,并把注意力集中在广场上。这一行动标志着对罗马城谨慎、科学的考古工作的开始。西罗马帝国在寿终正寝1000多年以后,深藏于地下的古代遗迹又逐渐重新展现在世人眼前。

    古罗马广场的兴衰

    古罗马城包括7个山丘:帕拉蒂诺、卡皮托利诺、埃斯奎利诺、维米纳莱、奎里那莱、凯里和阿文蒂诺,因此,历史上也称古罗马是“七丘之城”。罗马城南北长约6200米,东西宽约3500米,城墙跨河依山曲折起伏,像一只蹲伏的雄狮。

    罗马广场是罗马城中心最重要的地段,在帕拉蒂诺、卡皮托利诺和埃斯奎利诺3座山丘之间的谷地里,原为沼泽地带的谷地。建城后,这里就成了居民往来集会的中心。广场的主要场地长宽分别约为134米、63米。共和国末年,广场的四周遍布了神庙、元老院议事堂、凯旋门、纪念柱等等。

    进入帝国时期后,随着罗马帝国的不断扩张,到公元前1世纪后期,老广场已逐渐显得有些拥挤了。于是,恺撒大帝命人修建了新的朱利亚广场。新广场三面都是店铺,中央耸立着维纳斯神庙,神庙前则是涓涓不息的喷泉。

    在此后的150多年里,恺撒大帝的继承者们纷纷效仿恺撒,在罗马城内建造各自的帝国广场。比如,奥古斯都广场为祭祀战神而建,是负责供奉战神的祭司们的住所;韦斯帕芗广场是罗马知识界人士经常聚会的地方,作为一个宁静的文化庇护所,它拥有规则几何形的花园、图书馆和艺术馆等。

    不过,罗马城中最大的广场应非图拉真广场莫属,它也是最后修建的公共场所。非图拉真广场始建于107年,是为纪念图拉真大帝征服达奇亚人的战争而建。两所巨大的图书馆、两座宏伟的大会堂,以及至今还耸立在废墟上的图拉真记功柱和一排排浮雕,构成了当时罗马城最壮观的风景。图拉真记功柱高达38米,柱身上有螺旋形上升的200米长的浮雕饰带,浮雕如连环画般展现了图拉真皇帝对达契亚人进行的两次战役的场景。浮雕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当年的战争、风景和器物,人物多达2500个,栩栩如生,充满动感。在记功柱的柱基里面,安放的就是图拉真的骨灰瓮,还有一条185级台阶的狭窄旋梯通向柱顶。柱顶上原来是图拉真的金像,后来被换成了圣保罗的铜像。

    充满血腥的斗兽竞技场

    公元1世纪左右,古罗马建立了一个巨大的竞技场——科洛塞奥竞技场。它位于罗马市中心的威尼斯广场南面,古罗马市场附近。这一竞技场以其宏伟的规模和斗兽的血腥而名噪全球。

    克洛塞奥竞技场是古罗马举行人兽互搏表演的地方,参加竞技的角斗士要与一只野兽搏斗,直到一方死亡为止;也有人与人之间的搏斗。根据罗马史学家记载,竞技场在刚刚建成时,罗马人举行了长达100天的庆祝活动,共有5000头狮子、老虎和其他猛兽以及由3000名无辜的奴隶、俘虏、罪犯和基督徒组成的角斗士在比武场上失去了生命。更让人震惊的是,就连该竞技场的设计师高登齐奥也未能幸免。

    克洛塞奥竞技场是古罗马的代表性建筑之一。竞技场平面为椭圆形,长轴188米,短轴156米,中央的“表演区”长轴86米,短轴54米,可容纳约5万名观众。竞技场的底层,观众座位席的下面大部分斗是空的,因为这是角斗士和野兽的住处。观众席大约有60%的坡度,并逐排升起,以保证各排的观众都有较好的视线。据说,当时观众席可分为3个区:底层即第一区,原来是贵族骑士的座位;二层是第二区,是市民的座位区;最高层是第三区,也就是平民座位区。在第三区上部,还有一层是木制的座椅,这是专为妇女们保留的。再上面还有一层平台,是为只能站立观看的观众准备的。这不得不让我们惊叹古罗马建筑师出色的设计水平。

    不幸的是,公元217年,竞技场遭雷击引起大火,部分建筑受到了毁坏,但很快就在238年又被修复了,此后继续举行人兽搏斗表演。直到523年,这种血腥的活动才被完全禁止。

    在442年和508年发生了两次强烈的地震,对竞技场的结构造成了很严重的损坏。到了中世纪时,竞技场也没有受到任何保护,因此损坏更是进一步加剧,后来干脆就被用做碉堡了。15世纪时,为了建造教堂、枢密院,教廷竟然拆用了竞技场的部分石料。1749年,以早年有基督徒在此殉难为由,罗马教廷宣布它为圣地,对它实施了保护。

    如今,科洛塞奥竞技场的东北部建筑,还较完整地保存着。南面有一条由黑石铺成的路,当年的原始风貌还保持着。在西北角的一片草坪上,还屹立有一尊尼禄皇帝的巨型镀金铜像,高达35米,雕像的头部装饰着漂亮的太阳光圈,相传,这是建筑师、艺术家

    ——泽诺多罗的精湛之作。另外在科洛塞奥竞技场的南面,原有一座纤水喷泉,最早是由蒂托皇帝兴建的,后来,君士坦丁皇帝对它进行重建。因微喷泉是圆锥形,水是从尖端缓缓流下的,就像流汗一样,因此而闻名。虽然,1936年它被拆除了,但是,在君士坦丁凯旋门的附近还设有标志,来纪念它曾经的存在。

    见证历史的万神庙

    罗马最古老的建筑之一的万神庙,在罗马圆形广场北部,是古罗马建筑的代表。

    为了纪念早年的奥古斯都打败安东尼和埃及艳后克委帕特拉,公元前27年,奥古斯都大帝的女婿、屋大维的副手、马尔库斯·维普萨纽斯·阿格里帕(曾经先后三任罗马总督)主持,在罗马城内建了一座庙,献给“所有的神”,称作“万神庙”。

    然而,公元80年,万神庙曾被焚毁,后来,最喜欢做建筑设计的阿德良皇帝(117~138年在位)又重新修复了它。3世纪初,卢丘斯·塞蒂缪斯、塞韦鲁斯和卡拉卡拉2位皇帝又将之改建。罗马皈依了天主教之后,万神庙曾被关过教皇博理法乔四世在公元608年把它改名“圣母与诸殉道者教堂”。近代,它再一次成了意大利名人的灵堂,也是国家圣地。

    在19世纪以前,万神庙一直是在空间跨度上最大的建筑,而且这一记录一直保持了约1700年。万神庙的最大成在于其巨大的穹隆顶结构。直径为43.3米的穹隆屋顶,没有一根柱子,而是直接坐落在直径相同的圆形墙上,墙的高度恰好是穹隆顶直径的一半。为了建造这个硕大无比的穹隆,罗马人运用了各种技术:穹隆越接近顶部厚度越小;构成顶部的是坚固但重量轻的混凝土砖;穹隆顶部开了一个直径8米多的天窗,既减轻穹隆的重量,又解决了照明问题(天窗是庙内唯一的光源);穹隆内部每个神龛后面其实都有一个拱以承担并传递重量;等等。

    不论从工程学上还是美学上讲,万神庙的设计、建造都算得上是一流的。它由整套穹形的支架,从下到上、从内部支撑起来的。使用天然混凝土、砖头、浮石、大理石等材料,重材料用在底层,轻的则用在上层,还用了分段施工的办法砌成。

    至今为止,万神庙虽然经过多次修缮,但古今相比仍没有多大变化,地板的图案依然像以前一样,穹顶四周天花的方格也保存下来了。

    延伸阅读——古罗马浴场

    古罗马浴场是古罗马建筑中堪称最复杂的一种类型。共和时期,公共浴场由热水厅、温水厅、冷水厅三部分构成。较大的浴场还设有休息厅、娱乐厅、运动场等等。浴场的地下、墙体内都设有管道通热空气,还有烟,以达到取暖目的。在很早的时候,公共浴场就采用了拱券结构,取暖管道设在拱顶里。

    罗马帝国时期,大型的皇家浴场中设有图书馆、讲演厅和商店等,周围还有很大的蓄水池。图拉真浴场(叙利亚建筑师——阿波罗多拉斯在公元2世纪初设计的)确定了皇家浴场的基本形制:主体建筑物完全对称,是长方形的;纵轴线上的是冷水厅、温水厅、热水厅;两边分别有入口、更衣室、按摩室、涂橄榄油擦肥皂室、蒸汗室等等;各厅室都是按照健身、沐浴顺序排列的;锅炉间、储藏室和奴隶用房设在地面以下。

    此后,卡拉卡拉浴场(211~217年)、戴克利先浴场和君士坦丁浴场,大体也都仿效此浴场建造。这几个浴场的主体建筑都很宏大,其中卡拉卡拉浴场长 216米,宽122米,可容1600人;戴克利先浴场长240米,宽148米,可容3000人。它们的温水厅面积最大,是用3个十字拱覆盖的,也是古罗马结构技术成就的代表作之一。各种类型拱券下面的厅堂形成室内空间的序列。它们的大小、形状、高低、明暗、开合等都充满变化,这对此后欧洲折衷主义建筑和古典主义建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古城雅典的传奇

    雅典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记载,堪称世界最古老的城市之一。雅典古城以文化闻名于世界,作为一个城邦,它拥有者强大的力量。在雅典,诞生或曾经居住过众多的哲学大家、文学家和政治家,比如索福克勒斯、阿里斯托芬、苏格拉底、希罗多德、欧里庇得斯、埃斯库罗斯。作为哲学和民主的发源地,希腊有亚里士多德讲学场和柏拉图学院。这些使得雅典有了“西方文明的摇篮”之称。公元前5世纪和4世纪时,雅典的重大文化、政治影响覆盖了整个欧洲并延伸至世

    迄今为止,仍然有很多雅典的历史遗迹和大量艺术作品传世,其中最负盛名的是西方文化的象征——帕提农神庙,位于雅典卫城。

    雅典以雅典娜女神之名命名,雅典娜是雅典的守护神,是雅典智慧与正义战争的女神。的名字。传说,据说,雅典娜海神波塞冬之间有过激烈的争斗。在一个腓尼基人的努力下,雅典首次建成时,二人便开始了争夺雅典命名权的斗争。他们最终协议,作雅典守护神的先决条件——为人类提供最有用的东西。雅典娜变出了一棵橄榄树,与波塞冬变出的象征感伤和战争的战马相比,橄榄树代表了富裕与和平。于是,雅典娜胜出,成为该城的守护神并以她的名字为之命名。

    古城雅典的兴衰

    伊奥尼亚人于公元前8世纪建造了雅典古城。作为古希腊文明的发祥地,雅典的哲学、艺术和文化在公元前4世纪就已达到很高的水平。至于其他行业,雅典的影响也遍及了全欧洲,比如造船、陶器、冶金、皮革和建筑。

    在历史上,希腊与波斯之间的战争发生于公元前5世纪初。另外,伯罗奔尼撒战争从公元前431年始持续了30年。这两次战争期间,恰好是雅典最鼎盛的时期。雅典直接参与了这两次战争,并且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包括经济文化和社会政治的各个方面。雅典留下了大量的雕像和建筑,帕特农神殿至今都令人叹为观止。建筑师姆奈西克里和伊克蒂诺、雕塑家菲狄亚斯和普拉克西特利斯都因这些得以传名。

    然而,雅典却在伯罗奔尼撒战争败北,希腊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战争严重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各大城邦都无力追回往日的繁华。无可否认的是,希腊开始衰落了。

    雅典在公元前430年又遭遇了瘟疫的突袭,持续一年的瘟疫导致了至少1/3雅典人的死去,其中包括1/4的雅典海军,这几乎导致了雅典的毁灭。政治家伯利克里也难以幸免,雅典的政治文明遭到破坏,承受了致命的打击。然而,这次瘟疫的罪魁祸首是谁?科学家们做出各种各样的推测。

    希腊科学家指出,伤寒是这次瘟疫的主因。希腊考古学家于20世纪90年代初发掘出一座古希腊坟场,位于古希腊凯拉米克斯遗址,雅典的西北部。在这里,专家们找到的雅典人遗骸有150具左右。根据遗骸的堆放情况,好像被埋葬时非常仓促,也没有任何的陪葬品。科学考证证实,这些雅典人恰好生活在瘟疫期。而且,通过对从遗骸中摘取的3颗牙齿的DNA测试,伤寒正是他们去世的原因。但是,伤寒又是怎么传到雅典来的呢?这仍是个不解之谜。

    对古雅典的不断发掘

    雅典聚集了众多的古文化遗迹,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没有放弃对雅典的挖掘。除了考古学家,建筑师、古董收藏家和探宝者都处于这庞大的挖掘队伍中。

    与往日的希腊古城比,今天的雅典城大了很多。雅典卫城被汽车尾气和水泥建筑丛包围着,很难说,还可以在大路之下找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然而,雅典本身具有的神秘魅力仍然吸引了众多的考古学家。得益于持续的发掘工作,很多文物出土了。其中有一个石柱,大理石材,刻着21个雅典人名,皆毙命于伯罗奔尼撒战争;一个青铜头像,与真人大小差不多;一个公元前11世纪的迈锡尼人的坟墓;一个3世纪罗马人的公共浴场以及一些拜占庭时代的壁画墙,等等。

    1997年,在建造雅典中央博物馆的工程中,工人们在距雅典卫城约1600米处的一片橄榄林中挖到了一堵墙。考古学家考证后认为,这就是一代思想大师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创办的学校——吕刻昂学院的遗址。

    亚里士多德曾在吕刻昂学院教授历史、地理、诗歌、政治和哲学,这所学校在当时就已经闻名于世。任何一个有文化教养的人来到雅典,都会把它当作游览和拜访的一部分。

    巴特农神庙

    举世闻名的巴特农神庙是雅典最著名的古迹之一,被归入“古代七大奇观”之列。

    公元前5世纪,人们在古城堡的中心位置建造了巴特农神庙,用来为诸神供奉祭品。据传,奥林匹斯山的希腊诸神都会来这里聚会。整个神庙呈长方形,16根多立斯型大理石柱支撑东西,8根支撑南北。整个神殿分前殿、中殿、后殿三部分。白色的大理石堆砌殿墙,共92道,上面刻着栩栩如生的珍禽异兽和众神的神像。在庙顶东西两侧的人字墙上,有很多大理石浮雕,好像讲述着诸多的希腊神话。巴特农神庙的庙堂浑然一体,结构严密。

    在巴特农神庙中,曾经矗立着一尊雅典娜神像。所塑雅典娜有12米高,戴着头盔,身穿胸甲,皆是黄金所造;在她的肩上靠着长矛,身边立着盾牌,右手托起胜利之神,材料是黄金和象牙;衣服整体比较华贵,脸孔和露出的臂膀和手脚非常柔和,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由宝石镶嵌而成……这座塑像出自雕刻家菲迪亚斯之手,却公元146年被东罗马帝国的皇帝掳走并丢失。今天,人们难以见到雅典娜的这般英姿,只能依赖某些小型的仿制品加以想象。

    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巴特农神庙都曾经历。公元393年,巴特农神庙被改作基督教堂。土耳其统治时期,巴特农神庙又被改作伊斯兰寺院。公元1687年,古城堡遭受了威尼斯军队发起的炮击,神庙因此塌掉了顶端和殿墙。英国在19世纪初接收了英国驻君士坦丁堡的大使埃尔金窃自神庙的大量雕像,因此,现在的神庙只剩了石柱、殿堂和仍旧雄伟的山门。 而被劫走的这批珍品,只有少数得以幸存,有的失落在海上,有的因人们的失误而破损,英法等国的博物馆中收藏了少数的幸存者。

    延伸阅读——雅典卫城

    雅典卫城存在的时期距今3000多年,被列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在希腊语中,雅典卫城被称作“阿克罗波利斯”,原意为“高处的城市”或“高丘上的城邦”。

    雅典卫城建造在石灰岩山冈上,海拔150米,位于今雅典城的西南部。与古希腊其他的城市一样,卫城也是人们战时的避难之处。这个山冈城市的四周有着坚固的城墙和险峻的地势,西侧是人们登上卫城的唯一缺口,因为它的东面、南面和北面都是陡壁。公元前1500年,人们把王宫建造在这里。自公元前800年,大量的祭祀建筑兴建起来,这里才成为雅典的宗教中心,城市随之也建造起来。

    雅典卫城于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主实行民主政治时,真正成为国家的宗教活动中心。波斯入侵,各城邦遗址联合战胜了波斯,卫城的地位变得更为重要。只要是有国家庆典或宗教上的节日,人们都自觉地来到这里祭神。

    雅典卫城在希波战争中遭到了破坏。战争结束后,雅典卫城外多了一条用于连结雅典与比雷埃夫斯港、65千米长的保护墙,并且,人们也重新建造了神庙。公元前4世纪以后,雅典人运用自己的智慧和高超技术,在山下建造了大量的建筑,竞技场、大柱廊及会堂都建于此时,狄奥尼索斯露天剧场也得到了扩建。雅典卫城于17世纪成为废墟,又在1833年希腊建国后得以重修。

    现存的雅典卫城主建筑除了卫城博物馆属于现代建筑,还有巴特农神庙、伊瑞克提翁神庙(伊瑞克先神庙)、卫城山门、雅典娜女神庙和胜利神庙等遗迹。

    阿尔塔米拉洞窟

    阿尔塔米拉洞窟是史前人类的活动遗址,在这个位于西班牙桑坦德省的洞窟中,人类的活动迹象奥瑞纳时期持续到了梭鲁特时期和马格德林时期。在众多的旧石器时代的洞窟岩画中,阿尔塔米拉洞窟中的岩画最为著名。从洞窟岩画和石器推测,记录的动物至少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晚期。1985年,阿尔塔米拉洞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神奇的发现过程

    学术界对旧石器时代的文化所知很少,因为到19世纪中叶,发现于欧洲的旧石器时代文物只有小型石刻和骨头。当阿尔塔米拉洞窟被发现时,人们为其中的岩画感到震惊,并给予了它“史前西斯廷小教堂”之称。历经数十年,人们才逐渐接受了它的真实性。

    西班牙人索图奥拉和他的小女儿是阿尔塔米拉洞窟岩画的最初发现者。

    早在1879年之前,索图奥拉(1831~1888年)就发现了阿尔塔米拉洞穴,1879年,他带着小女儿玛利亚再次来到阿尔塔米拉洞穴,并很快投入到挖掘工作中。小女儿玛利亚手持蜡烛在洞穴中玩耍。突然,她看到了一处很低的窟顶,并大喊“野牛,野牛!”正是小女孩无意间看到了阿尔塔米拉洞窟的彩色窟顶岩壁画,它们已在此地长眠了万年。

    索图奥拉有着丰富的经验,他认定这些是原始社会时期的遗迹。1880年,索图奥拉在向世人介绍阿尔塔米拉洞窟的壁画时,提出它们属于旧石器时代。遗憾的是,由于壁画的惊人生动,他的观点遭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质疑和嘲笑。1888年,索图奥拉辞世,带走了很大的遗憾。

    对洞窟岩画艺术的怀疑与探究

    1895年,人们在法国多尔多涅地区发现了拉穆特洞窟。洞窟有大量的沉积物,里面掺有很多旧石器时代物品,当这些东西被清除后,人们看到了一条“画廊”,之前从未有人见过,整条“画廊”遍布着绘画与线刻。1896年,在帕农帕洞窟中,另外一些线雕被识别,有的也覆盖着沉积物。

    欧洲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距今约30000~20000年,被称为“奥瑞纳文化期”;第二个时期距今约20000~15000年,被称为“梭鲁特文化期”;第三个时期距今约15000~8000年,被称为“马格德林文化期”。人们在试图往拉穆特洞窟的深处挖掘时,发现整个洞窟覆盖着厚厚的堆积物,这些堆积物源自于马格德林文化期。清除掉堆积物,洞口才展现在人们眼前,顺着洞口往里,进入后面的洞窟,绘画和线雕才得以发现。有马格德林文化期的堆积物的阻挡,不会有人进入洞窟,因此可以推断,壁画要早于马格德林文化期。

    至于只有一个小洞的帕农帕洞窟,洞口也堆满了堆积物,挖掘工作只能从洞顶开始。整个挖掘过程历时数年,非常谨慎,非常仔细。直到洞底,显现出小洞的入口,低于最初进入的洞口。掩埋最初洞口的堆积物属于晚期的梭鲁特文化期,小洞口堆积物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奥瑞纳文化期。动物壁画显现在堆积物后,所处时代比堆积物更早。

    在洞窟的壁画中,有很多像长毛象这样只生活在古代的动物,距今非常遥远。史前史学界也因此开始承认并接受它们属于旧石器时代的洞穴的事实。所以,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进入人们的研究领域,人们也意欲寻找更多的旧石器洞窟。很快,人们就不断地发现类似的洞窟或石棚。尤其是法国,陆续发现了一大批洞穴艺术,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丰特·德戈梅洞穴,发现于1901年;尼阿克斯洞穴,发现于1906年;莱图奥杜贝特洞穴,发现于1911年,里面有泥塑野牛像;莱斯·弗雷勒斯洞穴,发现于1914年;伯什·梅勒洞穴,发现于1922年,里面有斑点马图板……

    此时,索图奥拉的观点才被人们认可。索图奥拉和他的女儿玛利亚的发现,也终于得到了肯定。

    生动惊人的史前文化

    阿尔塔米拉洞窟开凿在桑蒂利亚那高原上,其中有几个石灰岩洞相连,有“S”形排列的过道和厅堂,整个洞窟绵延270多米,宽度不等,高普遍不超2.3米。

    在阿尔塔米拉洞窟中,人们发现了石斧、石针、石灶。石灶可用于生火,人们得以吃熟食,并取暖,灶底还残留着烧火的余烬。另外,还发现了史前人睡觉的地方,石器时代的生活面貌得以窥见。在整个洞窟中,有100多平方米的岩洞,有150幅左右的壁画,入口处的顶壁是壁画最为集中的地方,有18米长、9米宽。据考察,这是“马格德林文化”,距今约15000~8000年的旧石器时代。

    阿尔塔米拉窟顶壁画中,出现的动物超过30种,有的出现重叠或覆盖的现象,有的保存的很完整,可以清晰地看出长毛象、野牛,还有少量的类人猿。壁画中的野牛长1.4~1.8米,巨鹿可以达2.25米。这些动物形态各异,或狂奔,或静卧,有的还受了伤,都有着美丽的色彩。动物颇具立体感和动态感,风格豪放。色彩上主用赭红与黑色,先勾勒后上色,调和了动物脂肪和血的天然矿物颜料色彩艳丽浓重,价值非凡。当时人们用的是动植物和兽毛制成的绘画工具。

    相关链接——拉斯科洞窟

    被誉为“史前的卢浮宫”的拉斯科洞窟壁画发现于1940年,位置在法国多尔多涅省蒙尼克镇附近的韦泽尔河谷。4名儿童指挥狗捕捉野兔时,无意中发现了这一庞大的原始画廊。

    大型的拉斯科洞窟形成于地质年代的第三纪,主因是水流对石灰岩的浸透。整个洞窟充满了宽狭不等的通道,有600个绘画和1500个岩刻展现在岩壁上。颜色丰富,红、黄、棕、黑俱全。其中最壮观的是野牛大厅,呈不规则的圆形。65头大型动物的形象装饰在野牛大厅的厅顶,另外还有一些意义不明的圆点和几何图形。

    人们发现,一些木炭、颜料和雕刻工具散落在地面上。据推断,里面的岩画大多绘制于公元前1.5万年前左右。

    人们在拉斯科洞窟里发现了一块画有一个著名的人类古老场景的突出的岩石,它位于一个井状坑底部。在这块岩石上,一个鸟人正在与一头野牛战斗,附近的枝头上,立着一只鸟,鸟人用长矛刺穿了野牛的腹部,野牛的肠子流了出来,但是野牛仍然奋力的抵抗,向人冲去。上面的鸟人有着鸟一样的头,或者也可以说,是戴着鸟头一样的帽子,握在右手的武器类似矛棒或标枪,呈钩状,很锋利。鸟人只有8个手指,似乎也因野牛的攻击受伤,矛棒的断片还残留在脚下。有人认为,这个鸟人为了捕猎而伪装成动物,也有人认为,这是巫师在进行巫术活动,祈求狩猎丰收。至于伪装的方法,至今流传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如鄂伦春族人,在狩猎的时候会头戴狍头帽。据学者们的意见,这种岩画应该带有某种纪念意义,或者是为了传播某种观念。在稍晚于拉斯科洞窟的非洲岩画中,类似的岩画也能够见到。

    马耳他巨石神庙

    被称为“马耳他巨石文化时代的神殿”或“属于巨石文化时代的马耳他的神殿”的马耳他巨石神庙,是非常完美的石头结构,虽然建于5500年以前,却不需支撑。与埃及的金字塔和石篱相比,这些自立石头结构要古老很多。

    杰刚梯亚神庙和哈格尔基姆神庙是马耳他在戈佐岛等地的著名历史古迹中最为著名的。作为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神庙,杰刚梯亚神庙展现了复杂而高超的建筑技艺,不失为一项世界建筑奇迹。

    发现岛上的神秘建筑

    马耳他岛的佩奥拉镇发展的非常快,1902年,在这里发生了一件世界瞩目的事情。为了建造一个蓄水池,一家食品店雇用的建筑工人们意欲凿开地下的岩石,他们费尽周折终于凿出了一个洞口。奇怪的是,一个宏伟的地下室展现在他们眼前,这间地下室是通过凿通硬石灰岩而建成的。大多数建筑工人没有引起注意,简单地把洞穴作为垃圾、碎石等的堆放点,只有一个工人将此事汇报给了相关部门。之后,考古学家们闻讯而来,经过仔细的挖掘和清理,一个史前建筑现身了,那宏大的规模和独特的设计都令人深感震惊。

    随后,另外一些石器时代的石制建筑又陆续发现于马耳他岛。考古人员于1913年在塔尔申村发现了占地达8万平方米的石制建筑。这个石制建筑的建造时代距今5000多年,欧洲最大的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学家也在哈加琴姆、穆那德利亚、哈尔·萨夫列尼等地发现类似的几座巨大石制建筑。石灰石是这些石制建筑的主要材料,工艺上有所差异,有的光滑,有的粗糙,有的还有独特的粉饰,可谓各有千秋。

    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大部分远古建筑已坍塌,但是仍然留下了比较完好的基本结构。其中,有类似祭坛的石块,非常平滑。考古学家因此推测它们用于祭祀,并以“神庙”来称呼它们。

    世界上最奇妙的史前巨石神庙

    杰刚梯亚神庙位于戈佐岛,是最先引人注目的巨石建筑。它的建造时间为公元前2500年前,在当时当地人以“戈甘蒂扎”称之,即“巨人的杰作”。这座正面高8米的巨石建筑主用硬质的珊瑚石灰岩,并且最早运用了拼接技巧——石灰石板的紧密衔接。内部则是带有装饰的软质石灰岩。经考证,神庙由最初的3个穹顶,扩大为5个穹顶。神庙外墙的最后部分,使用了高达6米的石材,史前时代没有任何机械,人们怎样将巨大的石块运送过来,确实令人费解。

    哈格尔基姆神庙是最复杂的巨石遗迹之一,也位于马耳他岛屿,堪称极品。考古人员发现,这里的很多石头似乎蕴含了某种宗教意义,可谓精心安排。这里有马耳他神庙中最大的超巨型石块,长660米,而只是作为铺路石。在通往神殿门洞的通道两侧,分布着很多人们不知是祭台还是柱基的“石桌”。考古学家在神庙内部找到了很多母神的小石像,所以哈格尔基姆神庙很可能与母神崇拜相关。

    塔尔申神庙是马耳他神庙中规模最大的。经历了漫长的年代,基本保持完整的只有地基和低矮的外围墙。考古学家考证出它的建造时间距今5000年,并成功了复原了这座占地8万平方米的庙宇。经过挖掘,一座大殿的一个大厅、一座庙宇的2个大厅和第三个大殿的入口都已展现在人们面前。

    据考证,塔尔申神庙的顶盖先用横梁加树枝作支撑,后用黏土或石灰石覆盖而成。石灰石板嵌在外墙上,非常厚。石墙上的石头没有用灰浆黏合,石砖及其楣石在墙顶上一应俱全。通过正门可到达第一个大殿的正厅,里面有主神“送子娘娘”的塑像。塑像右边有象征主神慧眼的刻有螺纹的祭坛,上面还放着一把燧石刀,残留着动物的骸骨。旁边,还有盛放献祭品的石盆。

    塔尔申神庙有两个宽大的门洞,门洞的尽头是弧形的凹室,并且有一个能够通往第一个庙殿与第二个庙殿主厅的通道。通道的两侧,分布着祭坛。放着用来焚香或盛放献祭牲畜的的大石盆。一个形状十分奇特的平台位于通道旁的石头台阶顶端,至于它的用途,人们无法知晓。

    在经过通道出庙门之后,能够看见一个有大石板顶盖的亭子,形状比较奇怪,亭子下面满地都是小圆洞和石珠。人们很难知道这些石珠的用途。

    哈尔·萨夫列尼地下宫殿

    哈尔·萨夫列尼地下宫殿在马耳它巨石庙群中比较特别,它是经人工勘凿而得的地下迷宫,绝非天然。

    整座哈尔·萨夫列尼地下宫殿分三层,从地面到底部有12米,其间充满了许多房间,上下交错、多层重叠。随着时间的变化,哈尔·萨夫列尼地下宫殿的房间不断增多,新通道也随之出现,最后这个地下结构拥有了33个房间,“地下宫殿”之名可谓名副其实。在洞穴内部,有很多壁龛分布在进出洞口和小房间中,大小不一。巨大石料凿成的大圆柱和小支柱支撑起中央大厅的半圆形屋顶。整体看来,哈尔·萨夫列尼地下宫殿线条清晰、棱角分明。

    考古人员发现,当时的人们从坚固的岩石中开凿出墓室,并用凿空的岩石本身作为墓顶,还使得这些墓室彼此相连。其中有20多间墓室的顶部还雕出了房梁、门楣,有的壁画上还画着牛的形象。礼拜室是一个呈正方形的房间,不加修饰,位于地下陵墓的中央。人们在这里,发现了一个赤土陶器女神雕像,有10厘米高。

    通过测算,哈尔·萨夫列尼地下宫殿建于公元前3200年到公元前2900年间,距今5000年前,正处于新石器时代,这非常令人震惊。人们无法解释,石器时代的居民耗费巨大的人力、精力建造哈尔·萨夫列尼地下宫殿是出于什么原因呢?那时是生产力是那样的低下。哈尔·萨夫列尼地下宫殿究竟有什么用途呢?

    1902年,人们发现了这座地下建筑,找到了遗骸7000具左右。所以有人认为,这座地下宫殿是一个大型的陵墓。但是,地下宫殿的规模进一步展现时,人们便开始否认这种猜测,因为这样大的陵墓显然是没有必要的。之后,又有了新的看法,建造神殿是初衷,但也曾被用作陵墓。但是神殿和陵墓难以混淆,功能完全不同,所以这种看法也不足以服众。至于它的用途,仍是未解之谜。

    相关链接——罗德岛太阳神巨像

    在世界七大奇观中,罗德岛太阳神巨像最神秘,因为它毁于地震,至存在了66年。而在这之前,科学家们还难以确定它的面貌和具体位置之所在。

    罗德岛太阳神巨像的大体位置在罗德岛,位于爱琴海的东南部。据考古学家的经验,神像一般与神庙相伴,但是罗德岛太阳神庙附近却没有任何巨像,孤立地矗立在城中央的山丘上。人们只找到一条线索,城墙一直延伸到了港口。这说明,全新港口罗德斯港是人工而建,而城墙的尾端,很有可能就是巨像的所在地。

    罗德岛太阳神巨像的铸造有着纪念意义,纪念的是公元前305年的战争,它本身铸造于公元前302年。安琪柯的儿子米特里·波里奥克特作为亚历山大国王的继承人之一,为了称霸,他于公元前305年发动了罗德岛的侵略。罗德人民坚决抵抗,最终赶走了侵略者。人们缴获了12.5吨青铜武器,他们耗时12年,将这些青铜器熔化,铸造了太阳神赫利俄斯的巨像,以纪念这次战争。这座塑像高32米,是罗德雕刻艺术的集大成者,却于公元前224年毁于地震。

    一直以来,人们对巨神像的模样做出了种种猜测。有人认为,他两脚分开跨立在罗德岛港口的入口处,手里拿着火把,胯下是渔船经过的地方。现实的研究却显示,这是一种不合理的结构,以港口的阔度为根据,至少需要250米的高度才有可能跨越港口。并且,冬季的强风和本身多具有的巨大张力也很难使金属或石块巨像保持跨立的姿势,巨像倾倒却会对港口造成阻碍,所以巨像的位置应该更贴近东面或内陆。巨像的具体姿势,就更加难以知晓。

    荷马时代的特洛伊古城

    土耳其的特洛伊古城遗址坐落于平缓的城堡山脚下,它的北部是恰纳莱,濒临达达尼尔海峡。这里环境优美,苍山绿树,山间小溪流淌,到处是柑桔树和橄榄树,农民村居红瓦白墙,拥有典型的农村风光。

    特洛伊古城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堪称世界最著名的考古遗址之一。著名考古学家海因里希·谢里曼于1871年主持了对特洛伊古城的首次挖掘。从这里得到的遗存物,对于证明安纳托利亚和地中海文明之间的联系异常重要。公元前13或12世纪,希腊的斯巴达人和亚该亚人对特洛伊展开了围攻,荷马将此事写入了《荷马史诗》,在文学艺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希腊神话中发掘出的特洛伊

    希腊诗人荷马于公元前8世纪创作了史诗《伊里亚特》与《奥德赛》,其中与特洛伊战争相关的是前者。据传,希腊美女海伦、希腊斯巴达国王梅内莱厄斯的妻子与普里阿摩斯国王的儿子帕里斯私逃,引起了斯巴达国王的愤怒。这成为特洛伊战争的导火索。迈锡尼国王阿伽门农率领希腊各城邦盟军,组成拥有1000多艘战船的舰队,经海进攻特洛伊。

    希腊士兵用了10年的时间,仍难以攻下特洛伊。最后,奥德修斯运用自己的智谋想出“特洛伊木马”的妙计,使士兵埋伏于木马中,将木马放在特洛伊城外并撤离。木马被特洛伊人拖进城,士兵们半夜涌出,最终攻破特洛伊城,特洛伊城被毁灭,繁华不再。

    漫长的岁月过去了,人们也逐渐淡忘了有关特洛伊的传说。19世纪,《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作为史诗被崇奉为经典,但却很少有人相信特洛伊战争的真实性,只认为是以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前1200年间的战争为题材所虚构出的。

    然而,德国考古学家海因里希·谢里曼却不以为然。

    1870 年,已经47 岁的谢里曼带着新婚妻子和多年的准备,踏上了寻访特洛伊战争古城堡遗址的旅途,他们来到了西安纳托利亚的爱琴海岸和今天土耳其的西萨尔立克。

    令人惊奇的是,从小着迷于荷马史诗的谢里曼,依靠着荷马史诗的指点,从沉睡2000年的特洛伊城遗址中找到了“普里阿摩斯宝藏”,证明了特洛伊战争的真实性。并且,他迈还找到了锡尼王阿伽门农的坟墓,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一条山谷中。在打开长眠3000年的地下宝库的同时,谢里曼为考古界揭开新的一页。

    1870年4月,谢里曼最先从西萨尔立克小山上开始了挖掘工作。没多久他就发现了一段由巨石构筑的古城墙,距离地表4.5米。1872年,谢里曼组织了100个工人共同挖掘,发掘出相互叠加在一起的很多座城市。显然,新的城市建造在毁灭的城市之上。另外,他们还找到很过碎片,有陶器,缸片。谢里曼不禁问自己:这会不会就是特洛伊古城呢?

    1873年6月,谢里曼又发现了一批宝藏,这批宝藏发现于环形墙附近,靠近特洛伊王宫。除了两顶华丽的珍贵金冠,还有很多黄金物件,比如耳环、扣子、镯子、高脚杯、还有穿孔小金条,另外还有银花瓶、铜的花瓶与青铜武器等。谢里曼兴奋地认为,他找到了“普里阿摩斯宝藏”,特洛伊最后一位国王的宝藏。

    特洛伊古城的9个时代

    同事威廉·德普菲尔德继承了谢里曼对特洛伊城的挖掘工作。根据出土物品推断,特洛伊城形成时间是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2200年,早于所传特洛伊战争1000年。在特洛伊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了9座古城,并且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9个时代,重叠的分布在遗址之上。前5层属于青铜时代的早期,中间第6层和第7层属于青铜时代中期和晚期,最后两层则属于铁器时代的早期。

    最初的第一层特洛伊城只是一个小城堡,总体半径只有45米。应该是一个设防城堡,用于避难,有石头筑成的石门和城墙。

    第一层之上是第二层特洛伊城,也称特洛伊2城。这个城堡比较大,半径60米,已经出现了王宫和其他建筑,考古人员从其中的王宫中找到很多遗物。包括石器、骨器、青铜器以及金银珠宝,火灾是二城毁灭的主因,所以谢里曼发现时觉得这是经历了特洛伊战争的特洛伊城。

    第三、四、五层的城池都很大。到了第六层,就有许多新的居民了,而且城墙坚固,似乎曾多次扩建,总长有540米,至少有4座城门,城内还有很多贵族住宅的建筑台基。公元前1300年,这座城市在一次地震中毁灭。

    然后就是特洛伊七层甲城,此城公元前1250年遭遇掠夺并大火所灭。大部分学者认为特洛伊七层甲城才是经历特洛伊战争的特洛伊城。公元前1100年,特洛伊七层乙城被舍弃,只存在了很短的时间,之后,这里完全变为空城。

    公元前7世纪初,第八座特洛伊城建成,诺斯岛上的希腊人将它占据并发展,取得了多年的繁荣。

    公元前85年,罗马人于劫掠了第八座城并建造了第九座。他们于大约公元400年,舍弃了这里,之后再也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直到谢里曼的发掘。

    谢里曼最先发现了特洛伊古城遗址,即使他对特洛伊城年代的判断有偏差,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绩。

    特洛伊宝藏在哪里

    据传,谢里曼找到“普里阿摩斯宝藏”后,私自将它们运到了希腊,而没有上交土耳其。这引起了土耳其的不满,他们极力要求希腊归还。迫于土耳其的压力,希腊政府没有接收这些宝藏。所以,谢里曼只得转运到德国并收藏至柏林国立博物馆,德国政府授予他“柏林荣誉市民”的称号。

    得益于谢里曼的这一举动,“普里阿摩斯宝藏”没有受到一战的影响,保存完好。但是,二战后期,柏林抵挡不住苏军,包括“普里阿摩斯宝藏”在内的德国珍宝都被苏军藏到了地下的碉堡中。战争过去了,这些珍宝也不知所踪。

    于是,谢里曼的寻宝经历受到了质疑。有人对他写的文字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发现当时他的妻子没有出现在发现“普里阿摩斯宝藏”的现场。有人认为,这些并不是完整的“普里阿摩斯宝藏”,谢里曼从遗址中获得的零散珍宝的汇集,他不过想要宣扬自己的成就才这样说……

    1996年4月,人们得以在莫斯科普希金博物馆重见“特洛伊宝藏”。这些正是苏俄军队于二战时从德国得到的。为此,几个国家之间爆发了“第二场特洛伊战争”,为争夺这些珍宝的所有权而起,参与者有土耳其、希腊、德国和俄罗斯。

    其实,特洛伊之谜仍无法算作彻底揭开。不管哪一层被认定是特洛伊古城的真正遗址,都缺乏科学的可靠的证据来说明。第六层和第七层在细节上与荷马的描写比较相似,但是人们在这两层中找到的遗迹根本无法与荷马所描写的相比,少之又少。在《伊里亚特》中,特洛伊的城门和城墙都非常高大宏伟,但是西城墙的设计却有一些弊端和漏洞。从这里生发,有人认为第五层才是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因为第五层的西城墙确实较其他部分要差得多,而且有几段9米多高、4米多厚的城墙,非常雄伟。

    但是,不论是哪一层,都可以说谢里曼口中的“普里阿摩斯宝藏”并不是真正的“普里阿摩斯宝藏”。那么,谢里曼挖掘到的这些宝藏是谁留下的呢?真正的普里阿摩斯宝藏到底在什么地方呢?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只能留给后来人慢慢寻找答案了。

    新知博览——哥贝克力山丘

    《圣经》中的伊甸园是亚当和夏娃居住的乐园,在现实生活中很难说也同样存在。但是考古学家于1994年发现了哥贝克力山丘这一巨石遗迹,它位于土耳其东部。科学家经过时空对比,认为传说中的伊甸园很可能就在这里。

    1994年,一名库德族的牧人在土耳其东部放牧,他发现了巨石,这块巨石很特别,呈矩形。牧人很快通知了土耳其东南部桑尼乌法古城的博物馆馆长。来自土耳其和德国的考古学家们立即投入到对巨石的挖掘工作中,随后他们找到了45个“T”型巨石,并用这些形状不同的巨石拼凑出巨石阵。勘测仪器显示,未挖掘出的巨石仍有几百个。

    这些矗立在哥贝克力山丘上的巨石表面,雕刻着很多画面,有娱乐和狩猎的场面,也有爬行动物和野猪等动物的纹饰。至于形状,有的与人形很相似,甚至还带有垂下的“胳膊”。人们推测,这里曾是用于祭祀的地方。

    科学数据显示,这些遗址出现在距今1.2万年的时期,大约建造于公元前1万年。与金字塔和英国的巨石阵相比,也要早8000年,同时早于陶器和文字的出现时间。所以它们可能属于世界上最古老的一类遗址。

    许多科学家认为,这里可能曾经就是伊甸园。其实,种植与畜牧活动最早发现于土耳其东部。这里最早出现了猪、绵羊、牛和山羊等圈养动物以及黑麦、燕麦等原始谷物。从圣经看,最早的人类以捕猎和采集为生,他们生活在伊甸园,获取食物只能依靠劳力来赎罪。而哥贝克力山丘的时空背景恰好与人类过渡到农耕时期的史料基本一致。而且,哥贝克力山丘也与《圣经》中伊甸园的地理位置一致,都在亚述帝国的西方,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从它附近流过。所以,科学家很容易得出这里就是伊甸园所在地的结论。并且,雕刻在巨石上的图案,充满着神秘的色彩,展现了当时人们生活的状态。考古学家甚至产生一种想法,认为上帝是这些巨石的创造者。

    一万年前哥贝克力山丘,是一片肥沃而富饶的大地,不像现在的库尔德沙漠这样干旱而贫瘠。这里遭遇过严重的生态危机,经历了环境的剧变。科学家推测,人类不科学的活动是导致环境变化的主因。树木的过度砍伐导致了土地条件的恶化,整体上由富饶变为荒芜。

    不朽的摩索拉斯陵墓

    哈利卡纳素斯位于小亚细亚西南部,在它市中心处的大广场上,矗立着摩索拉斯陵墓。波斯帝国属地卡里亚的总督摩索拉斯安息在这座陵墓中,他的生存时间是公元前4世纪中叶。摩索拉斯陵墓刚已建成就吸引了众多的来客,盛名远扬,奇异的花纹遍布在整座建筑上。它被列入“世界七大奇观”之列,并且古希腊—罗马时代的旅行者安提巴特将其与古埃及的胡夫金字塔相提并论。

    只要看到摩索拉斯陵墓的人,无不感叹这一建筑奇迹,即使已度过了1500年的漫长岁月。

    陵墓值得称道之处

    元前4世纪中期,国王摩索拉斯迁都哈利卡纳苏并重建,从此时,他就启动了修陵墓的工程,但是先于竣工,摩索拉斯就辞世了。王后阿提米西亚继承了王权。王后谨记亡夫的心愿,继续建筑这座陵墓。最终,希腊古典时代晚期一座著名的陵墓建成了。

    令人遗憾的是,与其他五大奇迹一起,时间的流逝销毁了这座陵墓。传说,公元1400年前的一次大地震导致了摩索拉斯陵墓的毁灭。学者们于19世纪中叶不断地对其进行挖掘,最终找到了国王的石棺、墓室和甬道。英国人牛敦于1857年在其中找到了最重要的遗物,并陈列于不列颠博物馆。

    陵墓有着宏大的规模,即使它的造型不能算作完美,神庙风格非常突出。整个陵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底部有一个19米高、39米长、33米宽的台基,呈方形,高大,内部有停棺;台基上面有一个高11米的连拱廊,36根柱子做了支撑,爱奥尼亚式风格;最上面是24级台阶构成的屋顶,呈金字塔形。有人认为,24是摩索拉斯的在位时间。陵墓的最顶端,高立着摩索拉斯和王后阿提米西娅二世的塑像,他们乘车而行,神态清晰,整个塑像有4米高,带有典型的希腊风格。整个陵墓呈长方形,向空中延伸了50米左右,有20层楼那么高。气势非常宏伟壮观,高耸入云,好似空中的楼阁。

    陵墓内部装饰得非常精美,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雕塑和雕像。墓前可以看到石狮,用大理石雕刻而成,浮雕群像等分布在柱廊之间和台基座四周。可惜的是,大部分遗迹都已损坏,人们只找到了部分大理石马、狮雕像,以及彩带浮雕、摩索拉斯夫妇的车马群像。在彩带浮雕中,描绘出希腊人同亚马孙女战士战斗的场面,被公认为最卓越的浮雕。自然的风蚀,使得这些珍宝只剩残片。尽管如此,也足以令人想象得出这座宏大的纪念性建筑的非凡风貌。

    摩索拉斯陵墓建筑之谜

    古今以来,历代君王都喜欢为自己建造宏伟的陵墓,这已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事情。但是作为地方长官的摩索拉斯,为什么也要为自己建造一座能够与金字塔相比的巨大陵墓呢?

    有人认为,摩索拉斯虽受波斯帝王的任命,却有着一方之主的魄力。他不认为自己是平庸的,或者不甘于平庸,尽管埃卡多米尼迪王朝已经成为过去。因此,为了展示自己的威力,不被其他国家小看,他才下令修建自己的陵墓。

    也有人认为,摩拉索斯是为了用这座巨大的坟墓来纪念与王后阿提米西娅的爱情。据说,加里亚王国有着兄妹婚姻的传统,阿提米西娅王后是他的妹妹。二人情深意重,希望死后仍不分开。于是王后阿提米西娅在摩拉索斯王死后继承了王权,帮亡夫了却心愿。

    然而有人持反对意见,据历史学家称,摩拉索斯最终没有被安葬在陵墓中。王后将他的世故碾碎,就着葡萄酒一饮而尽。虽然考古学家一直在努力,但摩索拉斯石棺的具体位置是在神像室还是地基内部墓穴中,没有人能够证明,同时也没有人能够证明里面真的安葬着摩拉索斯。

    还有一个费解的问题,为什么选择地中海城市的中心作为陵墓的所在地呢?有人考虑到古希腊人的价值观,试图做出解释。在古希腊的文化中,陵墓没有阴森之意。在他们看来,死者需要面对可怕的幽灵,人死后会一直生活在黑暗的世界中,但是人们可以解脱,解脱的方法就是为自己争取到辞世之后的荣誉。只要实现了这一步,亡灵就不会被人们忘记,会继续存在于人们心中。这样生命就得到了永恒,也就是死亡得以超越。

    也许摩索拉斯王修建陵墓的原因正在于此,但是,之后他却难以安息于陵墓之中。公元15世纪前,陵墓在一次大地震中严重受损。除了这样的天灾,人类活动最终导致了陵墓的彻底毁灭。1402年,汪达尔人圣·乔万尼率领的骑兵征服了哈利卡纳苏斯,他们对这座陵墓深感厌恶,于是毫不留情的将陵墓改成采石场。事情发生在1494年,为了建造圣·彼得堡,摩索拉斯的陵墓的碎片也被碾掉了。

    新知博览——内姆鲁特达格

    内姆鲁特山海拔2134米,位于安纳托利亚的东南部。为了显示自己与天神一般的荣耀,科马吉尼地区的国王、波斯人与希腊人的后代安条克一世于公元前69年至公元前34年间在山顶建造了一座纪念碑。在叙利亚与波斯的贸易中,安条克所统治的王国大大受益。他于是仿效神话中诸神的做法,在内姆鲁特山雕塑众多的神像,同时也把自己包含在内。

    现今这座古坟的半径为76米,有49米高。古坟两侧都有雕像,且形象一致,应该是相同的祖先,相比而言,东面坡地的雕像保存的更好些。这些雕像用的不是整体的巨石,而是不同的石块一层层地堆起来。从石像的头部来看,他们的面部特征属于希腊人的,但是却装饰着波斯人的发型和发饰。由此可知,安条克将自己看作与众神同等地位。

    在古坟西平台上有浅浮雕像,保存得比较完好。可以看出安条克与阿波罗、宙斯及赫拉克勒斯诸神握手的画面。同时,这里还有一块巨大的石板,上面描绘着一头狮子。显示了恒星及木星、水星、火星在公元前62年7月7日的方位。也许这还是这些建筑的始建日期,这一日期的具体意义还没人知晓。

    一座保存完好的石坛位于古坟的东部。古坟附近的迹象显示,应该有一条可从山下小路进入的沟通东西两平台的通道,并且通道的两旁有砌好的墙。这里很可能用于宗教祭司,并且定期就会举行。

    一位德国工程师于1881年,重新发现了内姆鲁特山,在这之前,它已沉寂了几个世纪。虽然在此后的挖掘工作中人们没有发现安条克的墓,但可以肯定他的墓就在此地。

    在繁华中消逝的庞贝古城

    维苏威火山西南脚下一万米处的庞贝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它位于亚平宁半岛西南角的坎佩尼亚地区、意大利南部那不勒斯附近,罗马在它西北方向240千米左右的地方,那不勒斯湾则在它的西方20千米所有处,风光美丽旖旎。庞贝城建城时是公元前8世纪,萨莫奈人于公元前5世纪统治了庞贝城。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间,萨莫奈与罗马经历了3次战争,之后,庞贝城归属于罗马共和国。

    庞贝城是古罗马帝国与世界各地贸易的枢纽,发展迅速,到公元79年时已成为古罗马帝国最繁荣的城市之一。但是,维苏威火山的一次爆发,不幸的降临,使这座城市遭到了致命的打击。

    繁华古城一夜消失

    庞贝城位于海拔1280多米的维苏威火山的南面。这里环境优美,气候舒适,土壤肥沃,是个富饶的地区。庞贝人在这里劳作生活,种植葡萄和油橄榄,并有蔬菜、谷物、迷迭香。

    直到灾难降临,庞贝人也难以知晓,肥沃的土壤得益于维苏威火山。但是,这座火山一旦爆发,庞贝人面临的将是灭顶之灾。

    维苏威火山终于在79年8月23日深夜到24日清晨间爆发了。火山口的温度达到了1000℃,熔化的岩石疾速的冲出,内部巨大的压力使火红色的砾石喷出,直冲向天空,到达7000米。之后熔岩又疾速下降,直落到庞贝城中。人们惊恐万分,开始四处逃窜。大多数人难逃一死。诸多的建筑物也无法承受重压而坍塌。而且,从维苏威火山奔涌而来的岩浆很快到达了庞贝,城市中的街道一一覆盖。随之,大量的黑色的火山灰迎空而来,封堵了城市中的门窗,之前侥幸活下的人又面对浓烟、浓灰,窒息而死。

    整个爆发过程持续了18个小时,整个庞贝城被掩埋了,甚至出现了19米的深坑。庞贝城这个美丽的乐园,一瞬间就在地球上消失了,它的历史就此戛然中断。

    一锄掘出千古奇观

    过了几个世界,人们几乎淡忘了庞贝城。直到1594年,在维苏威火山西南的田野里,一群农民正忙于挖掘水渠,他们突然感觉铁锹碰到了什么硬质的东西。他们继续挖下去,最后找到了很多金币。

    之后,这里不断挖掘出古罗马的钱币、大理石碎块和陶器等诸多东西。有人发现有的东西上面刻有文字,但是相比这些文字而言,他们更加喜欢金钱,所以没有人再进行相关的挖掘。

    1748年出土了一个石块,上面刻有“庞贝”字样。人们才想到,这里有可能是庞贝古城的遗址,也是被维苏威火山吞噬的地方。庞贝城的考古活动正式拉开帷幕。但是,挖掘的方法起初欠科学,加之缺乏考古经验,庞贝城遗址遭到了破坏和掠夺,遗失了很多珍贵的文物。

    从1860年起,庞贝古城遗址的发掘工作走上正轨。1876年,发掘庞贝古城的工作在意大利政府的组织下,科学家和有识之士有序地展开。庞贝城的真实面貌终于得以在七八代专家不间断地努力后展现在我们眼前。

    曾经繁华发达的庞贝古城

    1.5平方千米的庞贝城,有8座城门,有长4800米的护城墙,皆用坚固的石头堆砌而成。各个城门都有纵贯南北和东西的大街相通。这些大街将庞贝城划分为9个城区,每个城区又有互相联系的大街小巷。最主要的街道由石板铺成,比较平坦,有10米宽,其他路面都用碎石铺成,可以看出金属车轮滚过的车辙;两侧还设有人行道。可以想象繁华的街道场景。在街道的十字路口,人们可以从石制水池中取水。这些石制水池雕有精美的雕像,且有着科学的引水系统,水源清亮干净。庞贝人通过高架水槽,城内最高点的水塔也得以引到城外的山泉,之后,公用的水池和庭院都可以用到山泉水,可见庞贝人的高超智慧。

    广场位于城区西南部,呈长方形。四周可见美丽的长廊,高大雕花柱做着支撑。人们可以在这里玩耍,也可以避雨。这里还有很多重要的建筑。政府大楼位于广场的东南方,内设议事厅,规模比较大;法院位于广场的西南方,有两层,呈长方形。据考古学家的观点,这座建筑同时担负了审案和商谈两种功能。这很好理解,因为商谈时,合同的签订和交税问题都摆脱不了与法院的关系。这也给贸易的发展创造了便利的条件,非常精明。

    庞贝城的商业区位于广场的东北部,是最热闹繁华的地方,商品繁多,店铺林立。在发掘遗迹时,一家水果店展现在人们面前,人们可以分辨出栗子、梅子、葡萄等摆在货架上的水果。考古证实,这里也有手工作坊,可以清晰地看到里面的设备。令人震惊的是,人们还在一块出土的面包上识别出当时面包店的店名。

    露天角斗场位于庞贝城的东南角,规模相当宏大。这个露天角斗场可供两万名观众观看表演,阶梯状的看台分布在四周,中间是平地。这种角斗活动很残酷,通常是达官贵人们乐于举办的。

    另外,人们从庞贝城的遗址发现了很多豪宅。这些豪宅的庭院十分宽敞,设有水池,种有花草,大门比较宏伟,有雕花的门楼和大理石圆柱。院中还有雕刻的石像,有人物形象,也有动物的形象,栩栩如生,还可以喷出细小的水流。至于内部的设施,非常齐全,正厅、餐厅、卧室、浴室都有区分。墙壁和地板都装饰得很漂亮,有的地方摆放着银制或青铜的器物,光线很好,总体来说宽敞明亮。

    公共浴场位于庞贝广场的东角,作为公众聚会的重要场所,这座浴室规模宏大,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甚至需要公民捐资才能建造。在它的墙壁上,记录着捐资者的姓名。

    相关链接——赫库兰尼姆古城

    庞贝古城外8千米处,是赫库兰尼姆古城,它发现于1709年,是一座意大利的古城,位于维苏威火山西麓,临那不勒斯湾。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大喷发使得赫库兰尼姆古城与庞贝一起毁灭。1738年,人们开始对赫库兰尼姆古城展开井巷式挖掘,1828年又换用了水平挖掘。人们发现,这座建于高地的古城,环绕着城墙,同时有2条溪流从侧面经过。专家估计,当时有5000多人。人们在这里重建了雷西纳这座城市。

    维苏威火山的爆发,埋葬了2000多个庞贝人,他们没有赫库兰尼姆城的居民幸运。考古挖掘显示,这里的遗迹并不包括人骨,出土的都是其他可以见到的器物、工具或艺术品。赫库兰尼姆城的人们难道都得以逃脱那次灭顶之灾吗?一直以来,许多历史学家都持有这样的看法,并认为他们平安地迁居到其他地方。但是,一位意大利考古学家却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赫库兰尼姆城的居民不会比庞贝人幸运。一般说来,赫库兰尼姆离海比较近,遇上火山爆发,居民应该会奔向海边;火山爆发过程中,会造成泥石流,这样会将海岸线向前推进。所以,若能找到原来的海岸线和港湾,很多问题就可以不得而知。

    在这位意大利科学家的努力下,不仅原来的海岸线,甚至原来的港湾也被发现了,港湾所在地距目前的海岸线400米。正如这位考古学家所言,很多赫库兰尼姆城的居民也没有生还,火山爆发引发了海啸,导致人们葬身大海。在这里,考古学家们找到了很多骸骨,可以辨别出有妇女、孩子,也有战士和老人。

    神秘的马其顿王陵

    马其顿王陵是一座古老的陵墓,处在萨洛尼卡城西南64千米的韦尔吉纳村,位于希腊北部。古希腊马其顿王腓力二世是这座陵墓的墓主,他于公元前359~公元前 336 年在位,意图称霸天下,可谓野心勃勃。希腊考古学家M·安兹罗尼科斯于1977年,发现并主持发掘了马其顿王陵,这是极二战以来希腊考古界的重大成果之一。

    腓力二世其人

    作为雅典最杰出的演说家,德谟斯提尼认为,马其顿王腓力二世阻碍的希腊的自由独立,阻碍了希腊文化的发展,是一个蛮人、僭主和暴君。

    在历史学家看来,腓力二世确实是个僭主。为了自立为王,他在兄长帕迪卡其三世死后,很快就将即将继位的侄子处死了。但是,蛮人一说却不准确。他自小深受希腊文化的熏陶,并利用在底比斯做人质的时间,很快掌握了战略、战术及其他与政治相关的知识,所以马其顿的蛮荒状态并没有影响到他的发展。除了希腊的先进技术、文化,他还非常熟知希腊各城邦之间的矛盾所在以及各城邦的弱点。登基后,腓力二世很快统一了马其顿王国,并且推行了改革,涉及到了财政和军事等方面。很快,马其顿王国崛起了,成为他国不可小看的军事强国。

    腓力二世后来居上,他有野心控制希腊的独立和自由。他有序地展开了对其他国家领土的侵犯,整个希腊几近受命于他。公元前338年,在与希腊同盟军进行的决战中,腓力二世亲率大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为了庆祝胜利,他在希腊同盟军的尸体间宴请手下,喝的酣畅淋漓。作为侵略者,它是残忍、冷酷的。

    公元前338年(也可能是337年),腓力二世在科林斯截断了希腊古典时代的历史进程。之后,马其顿主宰着整个希腊的命运,雅典和斯巴达也只能屈居马其顿之下。

    公元前336 年春,波斯纳入腓力二世的侵略战略中。为了征战波斯,他派出了3万人。但是,就在他忙于准备向波斯进军的过程中,他却在女儿的婚礼上死于一场宫廷骚乱,杀他的是马其顿内部的仇敌。可想而知,腓力二世称霸的理想只能随着他埋葬了。

    马其顿王陵发掘出土

    1977年,马其顿王陵现世。整个王陵分为两个部分,整体距地面5.18 米,上面是一座大理石墓,建成时间约在公元前350 年~公元前340 年,距地面有2.43 米处,曾经被盗墓者光临过;上面是一个土冢,12.8 米高,周长有99米,异常宏大。样式属于多立克柱式的神庙。

    整个王陵的两个墓室,主室是大墓室。多立克柱式的墓门设计,有刻有猎狮图案的横楣。安兹罗尼科斯是首个打开此门的人。大墓室占地4.46 平方米左右,墓顶呈拱形,一座白色的大理石棺安放在大墓室中间。石棺内部是一个重10.8千克的骨灰箱,质地为纯金,40厘米长、33.5厘米宽。骨灰箱有狮爪形的四足,箱盖上刻有马其顿王室的星光形徽记。箱壁上有各种精美的花纹,藤蔓、玫瑰花、棕榈叶清晰可见。在玫瑰花的花瓣内,闪闪发光的宝石与黄金的光泽辉映,显示着高贵与华美。在骨灰箱内部,紫色的锦缎包裹着腓力二世的骨灰和两颗牙齿。在锦缎上,端放着饰有橡树叶和橡实的金冠。

    在小墓室中,也有一个白色大理石石棺,要小于大墓室中的石棺。棺内也有一个纯金的骨灰箱,也小于大墓室中的骨灰箱,且比大骨灰箱轻2.38千克。制作骨灰箱和金冠的工艺可谓罕见。

    主室的石棺前还放着一张腐朽的木床,很显然是自然的作用。在这张床上摆放着很多东西,有武器、护具,如盔甲、青铜胸甲、鞋履、刀、王笏以及金箔包裹的护胫、王冕等;也有很多工艺精湛的随葬品,如银杯、银瓶、矛。盔甲和盾牌是其中最出色的。出土时的盔甲还闪耀着金带和金环的金光,上面雕刻着8个狮头,还有雅典女神。镶在木床上的小型象牙头像2.54厘米,却也展现了高潮的工艺。据考古人员的观点,这些小头像象征的是腓力二世和王后及其儿子亚历山大大帝。

    提起腓力的儿子亚历山大,比腓力二世更加有名,他有着坚毅的性格和超凡的才能。亚里士多德给了年轻的亚历山大很好的教育,亚历山大喜欢荷马,有着与腓力二世同样的野心。据说,年轻的亚历山大每当听说腓力胜利就会闷闷不乐,因为腓力留给儿子的疆土越来越少。腓力二世的辞世,使得亚历山大得以施展抱负。年仅20岁的亚历山大,就能够平稳混乱的社会局面。很快,他开始了远征,并持续了近10年,建立了一个地跨亚欧非三个大洲的帝国。

    作为欧洲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希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腓力二世虽然在军事上征服了希腊,但希腊文化却一直影响着他。他的一生,都为希腊文化而折服,直到死后,坟墓中仍有大量的希腊艺术品。在这方面说,侵略者腓力二世失败了。

    新知博览——迈锡尼古城

    希腊人在巴尔干半岛南端定居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迈锡尼文明就是出现于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伴随着一些奴隶制国家的形成。卫城、宫殿和规模宏大的圆顶墓不止出现在迈锡尼文明中,中部希腊的忒拜、奥尔霍迈诺斯、格拉斯和雅典,以及帖撒利亚的约尔科斯等地,也都出现过。但是,迈锡尼的这类建筑却是最雄伟的。

    现存的迈锡尼城堡遗址从平面看起来很像三角形,它位于查拉山和埃里阿斯山之间的山顶上。巨大的石块构成了高8米、厚5米的城墙。在城堡的西北面,有一座带有三角形石刻门楣的大门,非常宏伟。这是迈锡尼城堡的“狮子门”,因为有两只威武的无头雄狮立在门边。

    有一间小屋处在“狮子门”内的左边,考古学家断定是看门人的居住处。考古学家还发现,在“狮子门”内侧、独眼人墙以东,还有6座坚穴墓,呈长方形,它们被竖立的石板包围着,形成一个圆圈,即圆形墓圈A,圆圈的直径有26.5米左右。这6座坚穴墓大小不同,深度也不同,长度从2.7米到6.1米不一,深度从0.9米到4.5米不一,圆木和石板铺盖的墓顶多已坍塌。在这6座墓中,埋葬了男女19人,其中包括小孩2个。黄金覆盖在尸骨上面,同一坟墓的尸骨一般靠得很近。金面具盖在男人脸上,胸部也盖着黄金的饰物。在他们身边,还放着金匣子,只是用来装饰。衣服上的金箔饰件工艺精美,刻着玫瑰、螺纹等图案。至于那两个小孩,则直接用金片包裹着。

    1951年,希腊另一位考古学家发现了圆形墓圈B,这距离圆形墓圈A的发现时间已有75年。这个墓区距离“狮子门”大约100米,位于“狮子门”的西方,其中发现的珍宝时代与A中的一致,其工艺完全可与A中的相比。据希腊神话,谋杀阿伽门农的凶手没有资格安葬在城堡中。因此,古希腊人认为这里面葬的是阿伽门农的妻子克里泰涅斯特拉及其情夫。

    其实,这些长方形坚穴墓的年代为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左右,这要比特洛伊战争早超过300年。阿伽门农如果真在历史上存在,那么他生活的年代应该是公元前1180年左右,特洛伊战争时期。所以,这些墓穴的墓主并不是阿伽门农及其随从,也就不会是阿伽门农妻子与情夫。它们墓主只能是迈锡尼的王族成员,而且也不是在同一时间安葬的。

    这座墓的主室的平面是呈圆形的,高13.7米,所用石材是石灰岩,呈黄褐色、圆锥状,底部半径为7.6米,石灰满布在地面上。人们还在北侧的山岩中发现一个侧室,呈方形。这里被称作“宝库”,人们一直以为这里埋藏着迈锡尼君主的宝藏。

    阿尔忒弥斯神殿

    在希腊神话中,阿尔忒弥斯是月亮神和狩猎女神,她也是太阳神阿波罗的妹妹,但是,在罗马神话中,她被称为戴安娜。在埃及,她被称为依西斯,在阿拉伯被称为 Lat。阿尔忒弥斯女神深受敬仰,因此,为她建造了阿尔忒弥斯神殿,是世界建筑史上七大奇观之一。

    阿尔忒弥斯神殿的遗址位于现在土耳其爱奥尼亚海滨,这个地方在《圣经》里称为以弗所,现在它被称为艾菲索斯。阿尔忒弥斯神殿的规模远超雅典卫城的巴特农神庙,是古希腊最大的神殿之一,也是最早完全用大理石建造的建筑之一。它壮丽辉煌,规模巨大,跻身于“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列。它还曾经是逃亡者的“庇护所”,地位之显赫由此可见一斑。

    阿尔忒弥斯神庙在建成后的近200年里,巍然屹立在以弗所东北郊的一座高山上,迎接那些接踵前来朝觐的人们,并很快成为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希腊移民城邦的香客们向往的圣殿。

    神殿的建造背景

    19世纪后半叶,在一次偶然发掘中,以弗所城重新为世人所知晓。考古学家们在这里工作了许多年以后,才最终确认,这就是《圣经》中曾经提到过的那座著名城市以弗所的遗址。

    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来自古希腊的爱奥尼亚人建造了以弗所,这座位于小亚细亚西岸的滨海城市,也是一座典型的古希腊殖民城市。后来,以弗所在众多的殖民城市中脱颖而出,成为古希腊工业和文化中心之一。

    公元前6世纪,以弗所成为雄霸小亚细亚西部大片土地的吕底亚王国境内的工商业中心。当时,以弗所依山傍水,风光旖旎,数不清的观光游客慕名前来,一睹它的美丽景色,同时也朝觐和贸易,这也为它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强大的经济实力,也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逐年增加。最强盛的时期,以弗所城里的居住人口达到了30万之多。在当时,以弗所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宗教兴盛。

    在遥远的古代,不论贫穷还是富有,人们都有着共同的精神追求,那就是对神的信仰与敬畏。因此,修建一座大型的神殿用以祭祀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神灵,便成为这座城市的人们急切的渴望。阿尔忒弥斯神殿就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当各地前来朝觐的人们越来越大时,以弗所人终于发现他们原先建造的那座圣坛已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祭祀的需求了,因此修建一座大型神殿就成为当务之急。

    很快,修建神殿的计划就得到了吕底亚王国克罗伊斯国王的支持。而这位财富如山的君王更是一向热心宗教事业,为此他慷慨解囊,寻找希腊最好的建筑师和艺术家,很快,一座希腊艺术与亚洲财富相结合而孕育的建筑杰作诞生了。

    神殿的毁灭与再造

    阿尔忒弥斯神殿的建造,满足了人们祭拜的需求。然而不幸的是,公元前356年7月21日的深夜,这座壮丽的神殿在一场大火中化为废墟。据说,这场大火是一个名叫希罗斯特图斯的纵火狂所为。这个家伙长期以来寂寂无为,非常想通过实施一项能引起轰动效应的举动而让自己万古留名。于是在一片火光中,神殿坍塌了。

    神殿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太重要了,没有它,人们的灵魂也仿佛无所归属。于是,人们又在神殿的原址上按原样重新建起了一座神殿,比原来的神殿更加富丽堂皇,使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大理石建筑,占地面积达6050平方米。神殿内外,都是由金银、象牙和铜制成的精美浮雕做装饰,神殿中央,还设有一个“U”形祭坛,来供奉阿尔忒弥斯女神的雕像。

    如今,我们无可稽考重建这座巨大的神殿所耗用的时间,但它遭逢厄运的时间我们大抵可以推算出来。公元262年,哥特人的悍然入侵,神殿再次遭逢厄运,内部的财宝被强盗们悉数劫走,神殿也在这次劫掠中惨遭破坏。后来,以弗所人们曾试图再次重建神殿,但由于耗资巨大而难以实施,重建计划便搁置了,但这个愿望在人们心中一直没有磨灭。

    然而,公元4世纪,在小亚细亚,基督教落地生根,使重建神殿的愿望最终化为泡影。强大的基督教势力逐渐改变了人们的信仰,后来,以弗所人也大多改信基督教了,神庙的重建自然变得也不合时宜了。

    公元5世纪初,以弗所被东罗马帝国所占领,奥德修斯二世将阿尔忒弥斯神殿视为异教徒的聚集场所,因此下令彻底拆毁。从此,这座伟大的建筑奇迹就从世界上永远消失了。今天,我们也只能从作为文物的以弗所人的钱币上看到这座神殿的大致模样。

    1869年,阿尔弥忒斯神殿被发现,1982年土耳其考古学家在遗址3米深处挖掘到上百件重要文物,其中有纯金妇女塑像,象牙制作的项链、耳环、手镯等饰物。陈列在以弗所博物馆内的阿耳忒弥斯神塑像,是一件价值无比的艺术瑰宝。神像比真人还高,面容慈祥,神情生动,形态逼真,雕刻艺术细腻传神,是世界上所发现的阿尔忒弥斯雕像中最古老、最完整的一个。

    新知博览——以弗所

    以弗所是古希腊的重要城邦,位于吕底亚古城和小亚细亚西岸爱琴海岸附近巴因德尔河口处。古代为安纳托利亚丰收女神和阿尔忒弥斯的崇拜中心。

    以弗所从罗马共和国开始,就是亚细亚省的省会,被誉为“亚洲第一个和最大的大都会”。它以阿尔忒弥斯神庙、图书馆和戏院著称,并有40~50万居民,持续100多年。

    基督教历史上极其重要的人物圣保罗曾在以弗所传教,那里是当年重要的宗教圣地。圣保罗是犹太人后裔,生于今土耳其境内,开始时他坚持犹太教传统,后来皈依基督教。他一生中进行了漫长的传教之旅,足迹遍至小亚细亚、希腊、意大利各地,影响深远。公元53年,他来到以弗所布道,赢得大批信众,并且建立了第一座基督教堂。然而,在以弗所,他的传教活动引起轩然大波,因为当地的珠宝商靠贩卖阿尔忒弥斯的银像赚钱,改变信仰无异于要断他们的财路。于是,珠宝商们在大剧场组织万人大会,反对保罗,保罗被迫出走,最终被囚于罗马。在狱中,他写下了著名的《以弗所书》给远在以弗所的外邦信徒。

    以弗所的标志性建筑塞尔丘克图书馆是罗马人提贝留斯为纪念其父塞尔丘克统治以弗所而建的壮观建筑。整个建筑的外墙呈金黄色。据说,荷马、亚里士多德都曾在此写作教学。据推测,当时图书馆藏书超过一万册,号称当时世界三大图书馆之一。

    以弗所的剧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古罗马剧场之一。梯田式观众席依山坡顺势而建,错落有致。剧场前排是专门为贵族建造的贵宾席,后排座位是普通席。中央舞台的设计也很别致,整个剧场由几十米高的石墙环绕,音响效果极佳。堪称西方戏剧曙光的古希腊悲剧曾经在这里上演。后来,罗马人改建了剧场,并引进了更具游戏性的角斗士表演。据说这个剧场现在还在使用,每年夏秋之际的艺术节期间,这里天天有演出。

    这个曾经著名的城市,今天一部分成了土耳其小镇Selcuk,那里还坐落着圣约翰教堂,位于土耳其第三大城市伊兹密尔南边大约50千米的地方。这个大型的遗址至今只挖掘了一部分,已挖掘出的那部分向我们展现了该城当年的繁华。其中戏院非常之大,是通向海港的海港街道的主要景观。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