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发现-非洲考古大发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埃及吉萨金字塔

    属于古代的七大奇迹之一的十座埃及吉萨金字塔,耸立在尼罗河两岸沙漠上的,它们建造在离当时的首都——孟菲斯不远的吉萨,可以代表古埃及时期最高的建筑成就。这其中最大的也是保存最完好的3座金字塔是在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2500年,由胡夫、海夫拉和门卡乌拉(第四王朝的3位皇帝)建造的。

    相传古埃及在第三王朝前,不管王公大臣还是普通百姓死之后,都要被葬在用泥砖砌、长方形的坟墓里,这种墓碑称为“马斯塔巴”。后来伊姆荷太普(他是个聪明的年轻人)给埃及法老左塞王设计坟墓,偶然发明了新的建筑方法——他是用上采下的方形石块代替泥砖,设计方案也经过了反复修改,最后他建了一个6级的梯形金字塔,它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金字塔的雏形。因为金字塔是梯形分层的,所以古代埃及文中称它为层级金字塔。这角锥体建筑物,很高大,底座是四方形的,每个侧面又成三角形,形状很像汉字的“金”字,所以被称为“金字塔”。这个聪明的年轻人设计的塔式陵墓也就成了埃及历史上第一座石质的陵墓。

    吉萨金字塔的真面目

    1818年,吉萨金字塔开始被发现并挖掘。而随着后人的不断发掘,吉萨现已被发现的金字塔有90余座。与埃及其他地方相比,人们对吉萨金字塔的挖掘可能超过世界上任何其他地方。

    在吉萨诸多的金字塔中,最著名、最大、保存最好的金字塔,是第四王朝的3位皇帝胡夫、海夫拉和门卡乌拉的。其中胡夫金字塔最大,高是146.6米,底边长有230.35米,是一座几乎实心的巨石体,用200多万块巨石砌成;海夫拉金字塔的高是143.5米,底边长有215.25米;门卡乌拉金字塔的高66.4米,底边长有108.04米。

    这3座金字塔的排列顺序,都是按照猎户座的腰排列,而以尼罗河作为银河。猎户座对埃及人来说很重要,因为他们相信神都住在猎户座,那里就是天堂的所在地。当时,猎户座的3粒腰带星排列和地上吉萨3大金字塔的排列格局是一样的;以尼罗河为银河,是因为天上的星河和地上的尼罗河位置分布也全部相对应。这种天地相互对应的关系恐怕并非偶然的巧合。

    除了金字塔外,狮身人面像的发掘也是吉萨金字塔考古发掘的重要部分。4500年间,狮身人面像除了脖颈以上的部分能被人观赏到,其他部分都为流沙积土所掩埋。数千年来,人们曾多次尝试清理掉这些积沙。阿蒙霍特普二世的儿子吐特摩斯四世约在公元前1400年就曾进行了第一次清理工作,并加以修理和装饰,用石灰石料将它围起来,涂抹上红、蓝、黄3种颜色。1818年,热那亚的一位船长乔万尼·卡维格里拉又把被封埋的斯芬克斯雕像胸部清理出来。1926年,该雕像座基以上部分才被全部清理出来。

    金字塔与法老陵墓

    我们现在看到的金字塔其实就是埃及法老的陵墓。古埃及人之所以建造金字塔作为国王和王后的陵墓,同埃及的宗教观念发展和日益加强的法老神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早王国时期以前,埃及人的墓葬形式非常简单。而到了第三王朝时,法老为了宣扬自己的权威,便努力将自己的陵墓与贵族的区分开来,此时金字塔便出现了。

    早期的金字塔被称为阶梯金字塔,预示着法老死后可以经由阶梯逐级进入天堂。它出现于第三王朝的左塞国王时期,最初是一个6层阶梯式塔墓。不过,金字塔本身只是陵墓建筑群的一部分,金字塔下面还有许多带通道的迷宫、国道、走廊和厝室等,外围还有各种迥异的纪念性建筑、祭堂和庭院等。整个陵墓建筑群都被巨大的石墙包围着,有一个真正的入口和13个假入口。实际上,这是一个标志法老身份的庞大综合陵墓。

    此后的半个多世纪,又陆续出现了一种新型的金字塔陵墓,比如迈杜姆金字塔。该金字塔摆脱了以前阶梯金字塔的形式,共高8层,由众多粗糙的石头组成巨大的台阶,外表由石灰石包围装饰,显得很平滑完美。有人推测,该金字塔可能是第三王朝的最后一位统治者胡尼国王的陵墓。

    事实上,真正的金字塔源于第四王朝的第一位法老斯涅弗鲁。他一共建造了2座金字塔,一座为弯曲的金字塔,建造角度在塔腰部位以上微微缩进;另一座为红色金字塔,因为使用的是红色的石灰石。最终,斯涅弗鲁选择了红色金字塔作为自己的陵寝。它们的规模要远远超过阶梯金字塔,并成为埃及最庞大的建筑群。

    而斯涅弗鲁的儿子胡夫建造的金字塔,更是达到了金字塔陵墓的高峰。该陵群的围墙只是把大金字塔围起来,外面分别为法老的3位皇后建造的卫星金字塔,不远处还有几座“马斯塔巴”和两座神庙。这些建筑群相互连接,并经由辅道通向主金字塔。

    塔北壁上有个离地面13米、4块巨大的石块支撑起来的三角形拱门,这这拱门是塔的唯一入口。进了拱门之后,有一条约100米长的下坡甬道直通到墓室。墓室在塔底,离地面的高度大约有30米。下坡甬道上的一个分支通到王后的墓室;沿坡甬道继续走是一条大走廊,它的尽头是胡夫墓室,离地面40多米。

    当然,胡夫墓室是整个金字塔的中心。墓室高约6米,门口是一块重达550吨的石头做成的门,顶部用9块巨石盖成。墓室里有一口石棺。墓室上面有5层“缓冲室”,最上层的顶盖为三角形,可以减轻墓室承受的压力。墓室的南北墙上有两条直通塔外的通风管道,可以保证空气的流通。不过奇怪的是,石棺里根本没有法老的尸体,而是空空如也。而迄今为止,人们也没有找到法老胡夫的遗体。

    相关链接——狮身人面像

    狮身人面像又被译做“斯芬克斯”,它在开罗西南吉萨大金字塔的旁边,也是埃及的著名古迹之一,还和金字塔一样,属于古埃及文明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遗迹。

    该像高达21米,长有57米,仅耳朵就有2米多长。除15米长、前伸的狮爪是大石块镶砌上去的之外,整座像都是在一块巨石上雕成的,该巨石含有贝壳等杂质。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脸型是像的面部。

    相传在公元前 2611年,胡夫曾到此巡视自己的陵墓,他命令为他自己雕凿一尊石像。于是工匠就别出心裁,雕凿了一头狮身,以胡夫法老的面像作为狮子的头。狮子是古埃及力量的象征,该面像也就是法老精神和力量的象征。坐西向东,这头石狮蹲伏在胡夫陵墓的旁边。也因为它的形状像希腊神话中的人面怪物——斯芬克斯,所以西方人也称它“斯芬克斯”。

    原来的狮身人面像头戴皇冠,额头套有圣蛇浮雕,颏下留有长须,颈部围有项圈,但是,几千年的风吹日晒、沙土掩埋使得皇冠和项圈都不见了。1818年,英籍意大利人——卡菲里亚在雕像下掘出圣蛇浮雕献给了英国的大不列颠博物馆;雕像的胡子也脱落,四分五裂了,埃及博物馆保存了2块,大不列颠博物馆保存了1块(现已归还埃及)。鼻部也已缺了一大块,有人说被拿破仑的士兵侵略埃及时,将它打掉的,事实上,是朝圣游客伊斯兰苏菲派教徒讲它砸坏的。

    目前已经4000多年的狮身人面像,可以说是千疮百孔,尤其颈部和胸部被腐蚀最厉害。石像在1981年10月出现左后腿塌方,2米宽、3米长的大窟窿露出来。1988年2月,石像右肩又掉下两块巨石,其中的一块重达四千斤。所以不管怎么看,现在的狮身人面像都感到很别扭。有人曾经想修缮,可是技术不行,修缮后的效果也不敢保证,所以就一直维持着现在这个样子。

    图坦卡蒙陵墓的秘密

    帝王谷在尼罗河西岸的沙漠里,古埃及的大部分法老都埋葬在此。图坦卡蒙在公元前1336年到公元前1327年统治埃及,是第18王朝的一位法老,,死时才17岁,死因至今仍是个之谜。图坦卡蒙的陵墓1922年被发现,可以说这是埃及考古史上甚至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发现。

    寻找图坦卡蒙墓

    19世纪,众多欧洲的旅行家兜来到埃及,考察金字塔。一些旅行家则用金钱开路,向埃及当局申请发掘权,然后进入金字塔,将被盗贼洗劫后残留在金字塔内的宝物再尽悉搜刮而去。

    英国人霍德华·卡特是一位很有成就的埃及考古学家,他来到埃及后,并没有急于进入金字塔,而是把被盗空的金字塔的主人和保存下来的埃及古文献进行对照研究,最终,卡特发现,还有一位法老——年轻早逝的图坦卡蒙的陵墓,至今没有被任何人发现过,而它很有可能就隐藏在帝王谷的地下。

    图坦卡蒙,原名图坦卡顿,大概公元前1370年出生。公元前1361年左右,仅10岁的图坦卡蒙娶了第18王朝法老埃赫那吞的12岁的公主为妻,同时即位,成为埃及法老。

    图坦卡蒙与自己的王后很相爱。他即位时,还只是个孩子,同当时担任宰相的祭司长阿依共同执政。数年后,图坦卡蒙逐渐长大,与宰相阿依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公元前1351年,仅18岁的图坦卡蒙暴死,宰相阿依为他举办了隆重的葬礼,还将他秘密安葬。

    悲痛欲绝的年轻王后派人去土耳其的哈图萨斯,拜见印欧人的赫梯人国王,请他派一名王子前往埃及,与她成婚,以继承王位。赫梯王派了一名王子到埃及,可是王子还没有到达埃及,就被人刺杀了。

    然后宰相阿依就继承了王位,王后也被囚禁,之后的命运更是不得而知。

    图坦卡蒙法老是怎样死去的?是患病?还是被谋杀?宰相阿依将图坦卡蒙葬在何处?这一切都是个谜。

    1914年,霍华德·卡特开始对埃及帝王谷进行发掘。直到1922年,卡特才在帝王谷找到了一个陶杯和刻有图坦卡蒙名字的印章。不久,他又发现了一条有16级台阶的阶梯,通向一条27英尺长的地下通道。1922年11月26日,卡特等人一起开启了通道的顶盖,发现了图坦卡蒙墓室,揭开了一段世人从未知晓的古代埃及历史。

    金碧辉煌的图坦卡蒙墓

    1923年2月17日,卡特等专家对图坦卡蒙墓室进行了大量的发掘工作。

    图坦卡蒙墓由通廊、前室、副室、陵寝和宝库5个部分组成。各室中以前厅最大,面积可达34平方米。在陵墓寝室入口处,还有一对图坦卡蒙等身立像,高1.71米。雕像中的法老以传统的迈步姿势站立,一只脚迈的步子大,另一脚迈的步子小一些。他手持权杖,神情平静自然,其嵌肩围裙、袋形发冠、腕饰和护身符等,都是用纯金制作的,脸部和身体都涂以黑漆。黄金和黑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法老的权威。寝室内还有一大幅壁画,描绘的是法老在冥国神奥西里斯主持下举行复活仪式的场景。

    图坦卡蒙陵墓中共有4个墓室,存放了一整套金光闪闪的家具和1700多件黄金制品。家具中最特别的是一张木制金银贴面的狮子宝座,被考古学家认为是“迄今为止埃及出土的最美丽的文物”。这把木制的扶手靠椅高1.38米,椅背高0.54米,椅子扶手被刻成戴着王冠的双翼神蛇形象,上面还刻有法老的铭记。椅腿上部是用黄金制作的狮头,椅子下部是狮子的身体,狮爪稳当着地。椅背前后都包有黄金薄板,并用彩色玻璃和宝石镶嵌。椅背上的浮雕是法老一家在皇宫一处游玩的场景。

    宝库是专门存放珍宝的地方,里面存放有众多的装饰品、符咒及一切国王政权的象征品。宝库的东南角柜子里,存放着7座法老立像,高0.75米,均由木头雕刻而成,外面包有一层黄金,细节处则以黑漆点缀。

    整个墓室的关键是棺椁室,棺椁共7层,首先是几乎塞满整个房间的4层木制圣柜,高2米、宽1.25米、长1.535米,是用来存放法老内脏的。圣柜全身涂有黄金,四面镶着蓝釉饰板,上面还刻有各种旨在保护法老的宗教象征图景。柜外部分别站着面向柜子的保护女神。外椁内是整块黄色石英岩雕成的内椁,长2.75米,宽1.5米,高1.5米。内椁的盖是由重达1.25吨的玫瑰色花岗石制成的。

    庞大的石棺盖下还有3重棺材,最外层是贴金木棺,棺盖上是国王的金像。金像的头、双手都被铸成立体,身体采用的是浮雕手法。法老双手交叉,放在胸前,手里握有蓝釉镶嵌的曲杖以及连枷,象征王权。像的脸部是用纯金铸成的,眼睛由水晶做成,眉毛、眼由是透明蓝玉做成,另外在前额上嵌有眼镜蛇和兀鹰,它们是上埃及和下埃及的图徽。眼镜蛇也秃鹰上都套有一个小小的矢车的菊花圈,是棺椁将封时,年轻的王后悲痛地献给亡夫的。

    第二层棺亦是贴金的木棺,棺盖上的法老金像着礼服,全身都是按冥国神奥西里斯神式制作的华丽的装饰。

    最内层棺的豪华更是惊人,是用整块的纯金片打制成的,长宽厚分别是1.875米、0.513米、0.03米,重达134.3千克。装饰之豪华、工艺之精湛是古代黄金工艺品罕见之作。棺盖下面就是图坦卡蒙法老,盛装长眠。尸体由黄金、珠宝层层包裹起来,黄金面具高、宽分别是0.54米、0.393米,表面的守护女神用线刻表现出来。黄金面具反映的是古埃及人、古希腊人“灵魂依附躯壳可永生不死”的观念,希望死者生前容颜能够真实再现,使死者能在冥界中长存。

    法老的诅咒

    无疑,图坦卡蒙陵墓的发现是20世纪最令人激动的考古大发现之一,在引起巨大轰动后,“法老的诅咒”的话题也随之被提起。这样让人惊悚的话题,以及那些保存丰富、完好的陪葬品,还有传说中扑朔迷离的谋杀案…这些成为让“图坦卡蒙”这一名字广为人知的重要因素。

    “法老的诅咒”是笼罩在大部分图坦卡蒙陵墓的发掘者头顶上除不去的噩梦。从进入坟墓起,他们就一个个死去。

    1922年11月,卡特的挖掘工作到了陵墓的前厅,在2座高大的雕像背后,悬着一块陶土铭牌,上面有古埃及楔形文字写的警告:“我是图坦卡蒙国王的护卫者,我用沙漠之火驱逐盗墓贼。”

    1923年2月,图坦卡蒙的椁室被开启后,在椁室的上方,人们又发现了另一块铭牌,上面写着:“谁扰乱了法老的安眠,死神将张开翅膀降临他的头上。”

    此后的清理发掘中,人们疑案发现过两条警告人们不要开掘这座陵墓的诅咒,可卡特毫不在意。

    可就在开启图坦卡蒙椁室的当天,一只蚊子在卡特的脸上叮了一口,不久被蚊虫叮咬的地方开始红肿、发痛。一天后,卡特气绝身亡。

    接下来,神秘的死亡事件便接连不断:先是曾参与推倒陵墓中主墙的莫瑟先生神经错乱,然后死去,再是开罗博物馆的馆长梅赫来、美国的富翁约瑟夫·伍尔夫、X射线专家道格拉斯·里德、给图坦卡蒙法老木乃伊拍照的那位记者及助手麦克·皮切尔都相继死亡,甚至皮切尔的父亲也突然跳楼自杀,为他送葬的汽车还压死了一个8岁的儿童…短短的3年零3个月,就有22个与发掘图坦卡蒙陵墓有关系的人神秘地死去。

    难道真有所谓的法老咒语?如果真的存在,那么法老的诅咒究竟是不是一种魔法的力量呢?神秘的故事勾起了人们无尽的好奇,同时也引来了众多学者专家的注意,他们纷纷开始研究“法老的诅咒”之谜,并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解释。

    一种说法认为,所谓“法老的诅咒”其实与墓室内的毒气有关。在一些法老陵墓中,科学家曾发现过一种能存活千年的令人致命真菌。而且古埃及人本就善于调制毒药。因此有人认为受害者可能是中了某种不为人知的毒气而死的。当然尸毒已被证实确实存在,也被列为“杀手”之一。所以现在考古队员们最初进入墓室时,都会穿戴防护服,戴着面罩、手套等。

    另一些专家发现,许多法老陵墓,包括金字塔的一部分,都是由带有放射性的石料砌成的。也许古埃及人早已发现放射性物质的作用,法老死后,就用它来保护陵墓。也有可能,那些纯度较高的、含铀的矿石也是无意中被用来做建筑墓室材料的,恰是这个,使得入墓者的死亡。

    此外,还有专家分析说,心理压力也可能是导致悲剧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长长的黑暗墓道令人窒息的,加上神秘传说已经先入为主,更加深了入墓这的畏惧心理。,心理压力不的堪重负往往会导致意志薄弱者患病,甚至而亡。

    也就是说许多所谓遭到“诅咒”的受害者,或许是正常死亡或因为意外事故,只是因为太多巧合,才使得“诅咒”“灵验”。

    总之,关于图坦卡蒙的种种未知,也许还将笼罩在神秘之中。可以肯定的是图坦卡蒙的名字会与他的故事一起流传。他短暂的一生、他神奇的陵墓、他的诅咒…使他成为埃及法老中最著名的一位。

    延伸阅读——帝王谷

    在埃及,除了金字塔蜚声世界外,还有一处地方令人向往——“帝王谷”。

    古代埃及都城底比斯的所在地处在一大片沙漠地带,这片沙漠在开罗以南700千米、尼罗河西岸岸边7000米的与卢克索等现代城市隔河相望的地方。帝王谷就坐落在石灰岩峡谷中,这个峡谷离底比斯遗址不远,这里荒无人烟。断崖底下是古代埃及新王国时期就是公元前1570年至前1090年,安葬法老的地方。曾经,法老们就是在尼罗河西岸的峭壁上开凿出墓室的,以安放他们的遗体,同时,这里还建了许多巨大的柱廊、神庙。

    曾经,这儿是一片雄伟的墓葬群,共有帝王陵墓60多座,埃及从第17王朝到第20王朝期的帝王谷里墓穴间的64位法老都埋葬在这里,如:图特摩斯三世、阿蒙霍特普二世、塞提一世、拉美西斯二世…他们都是最著名的法老。第19王朝塞提一世的陵墓是这其中最大的一座。内部从入口到最后墓室的水平距离达210米,垂直下降的距离达45米,那那里巨大的岩石洞被挖成地了下宫殿,墙壁、天花板上都布满了壁画,装饰华丽的程度令人吃惊。墓穴的入口往往都是开凿在半山腰上,还建一些细小的通道,通向墓穴的深处,到现在,在通道两壁的图案、象形文字仍旧非常清晰。

    亚历山大港

    亚历山大港又称亚历山卓、埃尔伊斯坎达里亚,是属于埃及的、在地中海岸的一个港口,同时还是该国家最重要的海港,是它的第二大城市也是亚历山大港省的省会。

    古城辉煌的过去

    亚历山大港是亚历山大大帝建立的,建立的具体时间还有争议,大约于是前334年。亚历山大在此建城的目的,是想在埃及建立一个希腊人的中心,作为希腊与富饶的尼罗河谷之间的联系纽带。当时在埃及只有一个地方有条件建立这样一座城市:亚历山大港位于法老岛的后面,又不受尼罗河口淤泥的阻碍。

    亚历山大在该港建立几个月后,就离开了埃及,继续东征,然而,他再也没能回到这里。他的将军也就是后来的托勒密一世,把他的尸体引渡回亚历山大港,并把他安葬在这里。从此,亚历山大墓就成了古代旅游者的朝圣地。

    在亚历山大走之后,总督克里奥米尼对城市继续进行建造。今天的考古证明,城市主要由他完成的。亚历山大港建成后,就取代已经被摧毁的城市泰尔,成了欧洲与阿拉伯、印度贸易的中心。一百年之后,它的规模扩大到已超过迦太基,之后的数世纪中,它也只是次于必罗马市。

    亚历山大港不仅是一个古希腊文化的中心,还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犹太人城市。托勒密即位后,开始维护城市的发展,并使得其大学成为希腊最好的大学。同时,这些统治者还将居民分为希腊人、犹太人和埃及人。城市内各个民族之间的矛盾从托勒密四世起就开始不断加剧。

    公元前80年,按托勒密十世的意愿,亚历山大港正式授予罗马管理。其实,在这之前的100多年中,它就已经受罗马的影响了。公元前47年,恺撒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在亚历山大港相会。后来马克·安东尼也在此与克利奥帕特拉相会。屋大维则在亚历山大设立了一个皇家总督。

    亚历山大又恢复了过去的繁茂,控制着罗马帝国一座最重要的粮仓。正因为这个,屋大维把它列进皇帝直接管理的城市。罗马皇帝卡拉卡拉在215年访问这座城市。市民的一些讽刺行为激怒了他,他下令处死了所有能佩戴武器的少年,造成了一场大屠杀。

    当地人在尼罗河谷的影响越来越强时,亚历山大港也逐渐脱离了它与埃及本土的关系。3世纪时,帝国内部的和平开始破裂时,亚历山大港的人口和繁华剧降。

    公元335年,亚历山大城在一次地震和潮汐中被倾覆了。

    直到19世纪早期,穆罕默德·阿里在原城遗址上,着手重建亚历山大城。而优惠的贸易政策,特别是棉花,也吸引了大批外国人。到了20世纪50年代,亚历山大城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

    对古城的不断发掘

    亚历山大港的曾经辉煌,也吸引了众多考古学家探寻的脚步,而希腊人更是对这座城市的希腊历史非常骄傲。

    实际上,早在1895年,就有考古学家对亚历山大港进行发掘了,从1898年到1899年,德国人进行了再次发掘,发现了许多当时位于市内的古街遗址,这些遗址保存得都还比较完好。

    20世纪90年代晚期,以欧洲海洋考古学院主席弗兰克·戈迪奥为首的一支小分队,又带着一批先进的考古学设备来此开展发掘工作。他们首先发现了一批非常可观的遗物和遗迹:王室的所在地,亚历山大城最壮观的部分,大型建筑物的基部、楼梯、基架、雕像的基座。其中,码头上的巨石还刻有埃及和古希腊象形文字的碑铭。这些遗物上都铺满了泥垢和海底产物,有些甚至被埋在沙子里。

    2000年,在亚历山大以东海域、距岸边4000米的海底古城米努茨中,法国学者率领的埃及一法国联合考古队发现了亚历山大陵墓。有学者称,亚历山大大帝陵墓的发现,是迄今为止有关亚历山大城历史研究的所有发现中最有价值的发现。

    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发现应该是“庞贝柱”附近的发现。在那里,一座大建筑或建筑群的遗址被发现,它们可能是阿匹斯神庙的一郎分。地下墓地被挖开,它可能也是神庙的附属,其中还有绘刻得非常奇妙的浮雕。

    这些考古发现物,现在都被存放在了博物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属一头火成岩雕成的牛了,它可能是阿匹斯神庙的物件。城市的其它地方也发现了地下墓室和坟墓。此外,不时地还会有当地的盗墓者、打井者、建造者,他们也会遇到有价值的古物。这些珍品往往以走私的途径进入私人收藏室。

    不过,要想全部发掘出原有的亚历山大城恐怕是不太可能的。因为古时的亚历山大城经历了多次地震,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有4次,每次地震都几乎使城市下陷,所以古代的亚历山大城已经陷于地下。而现有的亚历山大城,大部分是在古城的基础上建造起来的,亚历山大城的低洼处则因地表下沉而被淹没了。

    现今的亚历山大港

    能够保留到今天的古城遗迹很少。因为地震会造成地面降低,大部分王宫以及居民区下沉到了今天的港口内,其它遗迹也被现在的建筑所覆盖。庞贝柱是遗留下来最著名的遗迹。它本来立在亚历山大的祭祀庙中,现在这里是一座阿拉伯墓地附近的小丘。它高30米,柱子是由磨光的红花岗岩组成的,基部的直径约有3米,顶部约有2.5米。但是,它与庞贝毫无关系,是293年,戴克里先树立的。祭祀庙下的是阿匹斯神庙的遗迹,雕刻的墙内的小空间,可能是古代图书馆的贮藏室。

    庞贝柱旁边是亚历山大图书馆。亚历山大图书馆建于公元前3世纪,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它曾存在了近800年,藏书之多,对人类文明贡献之大,是古代其他图书馆无法比拟的。然而,这座举世闻名的古代文化中心,却在3世纪末被战火全部吞没。

    古城保存良好的罗马剧场是亚历山大港最大的发掘区。罗马剧场位于市中心的孔姆·艾尔一迪克附近,兴建于2世纪,共有14排白色大理石的座位,大约能容纳800名观众。这里曾是一个室内的剧场,但现在只残存下几根柱子,不过还能看见表演场地前过道上的马赛克地板。在这里,目前还经常会上演取材于埃及或希腊传说的歌剧。

    亚历山大港的东部是埃及末代国王法鲁克的行宫——蒙塔扎王宫,又叫夏宫。它坐落在一个很大的风景区中,占地1.55平方千米。蒙塔扎王宫的外形很像的教堂建筑,一角高耸,约8层楼高,其他部分为3层建筑。宫内的陈设很豪华,国王以及后妃们都各自有奢华的卧室。浴室里除富丽堂皇的澡盆、床、躺椅,还有出自土耳其的发光的蒸气浴设备。楼上的陈列室还陈列着各种礼物也用名贵宝石镶成的镜框、值数万埃镑的胸章、华贵的玩具、化妆品等等。

    坐落于亚历山大城拉克提斯区的萨拉皮雍,是托勒密时期希腊一埃及神萨拉皮斯最重要的神庙。当时这里是当地埃及人聚集居住的地方,也是现在亚历山大城中最有古代埃及风格的地区。它最初建于托勒密三世在位时期,现在这里能看到的遗迹只有庞贝柱了。

    位于亚历山大港口入口处的法洛斯灯塔,则是亚历山大城最著名的建筑,约建于公元前300年。它是世界上第一座灯塔,也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之一。

    相关链接——亚历山大法洛斯灯塔

    世界公认的古代七大奇观在埃及的有两个:一个是名列首位的吉萨金字塔,另一个是名列第七位的亚历山大灯塔(也叫法洛斯灯塔)。

    亚历山大灯塔的遗址是在亚历山大城边的法洛斯岛。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不可一世,公元前330年,他攻占了埃及,还在尼罗河三角洲西北端建立了一座城市,是以他名字来命名的。这座城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之后的100年间,它不仅是埃及的首都,也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还是整个地中海地区、中东地区最大、最重要的国际转运港。

    公元前280年秋天,一个月黑风高夜,一艘埃及皇家的喜船驶入亚历山大港时触礁沉了,船里的皇亲国戚连同从欧洲娶来的新娘全部遇难。这一悲剧震惊了埃及。于是,埃及国王托勒密二世发出命令令,在港口的入口处修建用于导航灯塔。40年的努力没有白费,一座雄伟壮观的灯塔,也就是亚历山大法洛斯灯塔,竖在了法洛斯岛的东端,。

    亚历山大灯塔高120米,加上15米的塔基,整个高度达135米。塔楼由3层组成:第一层是方形结构,高60米,里面有300多个大小不等的房间,用作燃料库、机房、工作人员的寝室;第二层是高达15米的八角形结构,;第三层是圆形结构,上面8米高的8根石柱,围绕在圆顶灯楼。灯楼的上面,矗立着太阳神——赫利俄斯站立的青铜雕像,有8米高。

    整座灯塔是由花岗石、铜等材料制成,灯所用的燃料是橄榄油、木材。设计师很聪明,采用反光的原理,把灯光用镜子反射到了更远的海面上。从此这座无与伦比的灯塔每夜都点亮,是入港船只最好的导航。

    亚历山大城在公元14世纪发生过很严重的大地震,亚历山大城的王冠随之消失了。从此,人们只知有法洛斯灯塔的名字,但是不知到它座落哪里,更不知道它的形状。现在,矗立在灯塔地基上的灯塔只有灯塔的五分之一,是马木路克王朝——基亚北苏丹建立的中古碉堡,四周触目的尽是上古石块堆砌的中古城墙。

    大津巴布韦遗址

    位于津巴布韦的马斯温戈省的大津巴布韦遗址,距离首都哈拉雷有250千米。因为它见证了南部非洲曾有过的黑人文明,所以,它是著名的非洲古文化遗址,又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规模最大的和保存最好的石头城群体。

    “津巴布韦”源自班图语,意思是“石屋”、“受敬仰的石头城”。它及其周边一共有规模不同的石头城200多座,当地人以石头城为豪。在国名、国旗、国徽、硬币上,石头城都被看作这个国家、民族的象征。

    探秘石头城

    大津巴布韦遗址的一面是波平如镜的凯尔湖、其它三面都环山。整个的遗址范围,主要包括山顶的石岩和山麓的石头大围圈及其东面的一片废墟。经考证得知这座石头城约建于公元600年,是一处马卡兰加古国的遗址。古城分为外城、内城,外城在山上,城墙高、厚长分别是10米、5米、240米,由花岗岩砌成;内城在山坡谷地内,椭圆形,里面有锥形高塔、神庙、宫殿…由石块砌筑的。入口、甬道、平台等也都是在花岗岩巨石上,就地开凿的。

    有关大津巴布韦遗址奇观的传说,大约中世纪通过阿拉伯商人传到欧洲的。然而,阿拉伯人在传播时却把津巴布韦与所罗门王的名字连在了一起。如此一来,当欧洲人发现这个废墟时,就误认为这是所罗门王的藏宝之地。

    1871年,来此探险的德国地理学家卡尔·莫赫发现了大津巴布韦,并把这个奇迹公之于世。莫赫还进入城内进行了一番考察,认为石头城的最初建造者们生活之富裕、势力之强大。但是究竟是什么人、在什么年代以及为什么要建造这么庞大的石头城呢?莫赫没有找到任何线索。但他认为石头城的建造者肯定不是非洲人,更不可能是当的地卡兰加人祖先。虽然莫赫很难为自己的这种说法提供证据,但是,他的发现却激发了世界各地的不少学者、探险者的兴趣,于是他们开始陆续前往大津巴布韦,进行考察。

    经科考发现,大津巴布韦遗迹是一个大面积的复合体,有防御工程、塔状建筑和排水系统等,共有三组建筑:第一组是一系列如堡垒般的城墙,内部设有复杂的通道、石级和走廊,这组建筑现在一般称为卫城;第二组是一处椭圆形的成称为神庙的花岗石围墙,在卫城下的平地上,至今,仍然完整无缺,这就充分表明当初建造者的艺术才干、建筑水平,围墙的东北、北、南分别有一个进出口,围墙约高6米,东面城约高9米;第三组位于围墙和神庙的中间,包其中括了好多小房屋。

    在遗址旁,还留有古代的梯田、水渠、水井…在遗址的地基上,考古人员还找到了古代铸造钱币的泥模。

    发掘到的文物表明大津巴布韦遗址曾经是一座非常繁荣的城市:农业、冶炼业、对外贸易等都很发达,还曾经和中国、阿拉伯、波斯等很多国家有经济、文化交往。但是,后来不知为何,居民被迫迁移,城市就废弃了。

    遗址中最珍贵的文物是“津巴布韦鸟”。鸟用淡绿色的皂石雕刻而成,身如鹰,头似鸽,脖高仰,翅紧贴身,约长0.5厘米,它雄踞在1米高的石柱顶端。这种石雕鸟是古代南非人创造的杰作,它是莫诺莫塔帕王国的标志。如今,这种皂石鸟的形象被画在国旗和国徽上,成为津巴布韦的国宝,也是津巴布韦国家和民族的象征。

    大津巴布韦文化的归属

    19世纪90年代初,罗得斯考古队、英国科学促进会共同聘请了研究远古时期文明的专家詹姆斯·狄奥多尔·本特,对大津巴布韦遗址进行了研究。开始,本特认为津巴布韦是纯粹的非洲文化,而且并不古老。但是,当他挖到4只用皂石雕刻的栖息在高大雕刻柱子上的大鸟时,他开始转变他的观点了。

    在本特看来,这些艺术珍品似乎与古代地中海文明——亚述、希腊、克里特、腓尼基等古国是相一致的,而绝不会是非洲的!考古学家理查德·N·霍尔也认为,津巴布韦是由从阿拉伯或近东来的北方人所建造。当时的欧洲人比较容易相信津巴布韦不是非洲本地文化的观点,因为欧洲人把当时的非洲看成是原始、尚未开化的民族。

    当时,多数欧洲人以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人,住原始的泥土茅屋。因此,他们根本无法接受非洲文明具有这么高度的组织性和创造性,所以他们编造种种令人迷惑的神奇说法,用以解释这些废墟遗迹的存在。比如,大津巴布韦并非腓尼基人所建,而是由埃及的流放者所建;或由从北非来的阿拉伯人所建;或由《圣经》中提到的流失的以色列部落所建;或由海难中的北欧海盗所建;等等。

    但是,一些明智的科学家还是提出了异议。1905年,一位名叫大卫·兰德尔·马克尔的著名考古学家仔细考察了这片遗址,然后他郑重宣布:“大津巴布韦毫无疑问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属于非洲。”但英国科学促进会不愿意接受这个定论,特意派了另一位考古学家前去考察。这位资深的考古学家对该遗址又进行了极其彻底的分析,然后在1929年宣布大卫的结论是正确的——该遗址属于非洲文明。

    10年后,罗得西亚独立,自豪地取名津巴布韦,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用考古遗址命名的国家,是“望族”的意思。今天几乎所有考古学家、学者都相信大津巴布韦是现代马绍那人的祖先所建。考古学家发现大津巴布韦是非洲国家的中心,曾经支配津巴布韦高原,这是一片富饶的丘陵地带——北有赞比亚河,南有林波波河。津巴布韦高原的西面是一片起伏的平原,东面是一片低洼的平原,成了津巴布韦高原和印度洋的分界线。

    早期的马绍那人发现,津巴布韦高原是个适合居住的地方。于是,人们在这里发展经济,并逐渐与外部世界进行贸易。该地区盛产铜、铁、锡、黄金等,黄金很快成了这片高原的主要出口物。公元9世纪,贸易已成体系。从津巴布韦的东边,黄金流到非洲和阿拉伯商人的手里;这些商人拿黄金换世界其它地区的产品,再往西运到非洲内地。考古学家在大津巴布韦发现了中国陶瓷器物、东非基尔瓦港口古币、伊朗地毯、印度珍珠。津巴布韦高原人以放牧为生,黄金贸易给他们带来了财富。

    公元11世纪时,国王与贵族阶层出现了。上流社会的人采纳在山顶建房的习俗,地位低的人就居住在较低的山坡上或是低谷里。富裕的贵族也开始用石墙围绕住宅区,这并非是为了保护自己,而是为了标志贵族和普通百姓间一定要存在的距离。因为津巴布韦高原有很多裸露在地面的花岗岩,所以建造围墙用的石头就随处可见了。

    那时巴绍那人还发明了一种非常适合于使用花岗石片的建筑艺术——用一层层的石片砌成厚厚的墙,石片平展,中间不需要灰泥粘合就十分牢固。科考人员已找到证据说明,大津巴布韦第一次有长期居民的时间大概是公元10世纪或11世纪。大津巴布韦约在1250年达到它的鼎盛期,在后来的200年中 ,它在津巴布韦高原上,依旧占据着重要地位,今天还矗立的大型石艺建筑群,就是那时修建的。20世纪70年代搜集的证据,揭示曾有多达1.8万人居住在大津巴布韦的山顶上。

    大津巴布韦约1450年开始衰败。这可能是因为与敌国的战争;也可能是因为人口增长,造成食物、燃料短缺和牧地匮乏。葡萄牙人在16世纪开始在沿海港口作邮购贸易,黄金贸易受挫,大津巴布韦的地位也就每况愈下,马绍那政权中心也迁到了别的地方。几百年里,在欧洲人、沿海地区的史瓦希里人及非洲内地的马绍那和其它地区间的冲突使得西南非洲逐渐衰败,人们也就将大津巴布韦遗忘了。

    “大津巴布韦是否属于非洲文化”的课题获得了突破性解决,今天的考古学家们希望通过对该遗址的研究,向世人展现南部非洲鲜为人知却又灿烂辉煌的曾经。

    新知博览——杰内古城

    杰内古城被世人称为“尼日尔河谷的宝石”,它位于尼日尔河和巴尼河的交汇处,凭借独特的撒哈拉—苏丹建筑风格著称于世。

    公元前2世纪,杰内古城始建立,公元前3世纪的石器、铁器及手镯等装饰品在这里出土。坐落在杰内古城西南3000米处的杰内·朱诺,可能是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古老的城市。

    杰内在14~16世纪末,被摩洛哥军征服前,是西非最为美丽的商业城。清真寺尤其值得夸耀,它在古城中央,高11米、周长56米,以椰树木为骨架,用粘土建造的,造型很奇特。寺院占地6375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025平方米。祈祷大厅的屋顶用100根粗大的四方体泥柱支撑着,屋顶上开有104个、直径10厘米的孔。寺门很又宽阔、又高大,主墙是3座塔楼组成的,5根泥柱在塔楼之间相连。在非洲建筑史上,清真寺被看作一大杰作,也是西非伊斯兰教的象征。但是,唯有伊斯兰教徒才能进入。

    有着经商传统的杰内人用船从南撒哈拉地区运回来黄金、象牙、奴隶等,再转卖到南撒哈拉地区,还将从北、中非洲运来的岩盐、烟草、衣服、皮革制品等等转售到南撒哈拉地区去。杰内的富商们在城内居住,仍旧保持着特有的生活习惯、服饰和自己的烹饪方式。

    14世纪,杰内古城达到了经济的鼎盛期,黄金帝国马里的名声甚至传到欧洲。杰内城的中央广场将由城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有河港,建筑物较多,商业活动较频繁;西部则是手工业区。古城的民居也很有特色,远远望去,就像一块切削很整齐的大泥块。院的墙是用泥沙涂抹的,院的中央是一块公共场院。整座院子,仅一个出口,木制的大门上有粗大的铁钉作装饰。现在马里北部的建筑物,依旧保持着杰内的古建筑传统。

    法老宠妃的最终归宿

    纳菲尔塔莉是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妻子。传说中,拉美西斯二世有诸多妻子,但是他最宠爱的就是纳菲尔塔莉。在纳菲尔塔莉死后,悲痛欲绝的法老为爱人修建了一座王后谷中最壮观的坟墓。然而遗憾的是,她的木乃伊和众多陪葬宝物都被盗墓贼们所毁了。不过,在坟墓的墓壁上还是保留了大部分的壁画,这些壁画也形象地反映了埃及人相信的死后能在天堂再生的富饶、繁华的生活。

    美丽王后的神奇一生

    纳菲尔塔莉被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在拉美西斯二世放荡不羁的一生当中,她是唯一一个得到了他永远爱恋的女人。在拉美西斯二世建造的伟大建筑物当中,处处都可见到这位美丽女子的身影。

    很多人认为拉美西斯二世娶纳菲尔塔莉为妻,目的是能更好地巩固他的王位,因为拉美西斯家族并非正统的底比斯王族的后裔,他们是来自三角洲地区的统治者。而纳菲尔塔莉可能恰好是底比斯王族的后裔。因此他们的结合,也可能让拉美西斯二世拥有了正统的王族血统。但从现有资料来看,纳菲尔塔莉也可能并非王族的成员,因为,她的名字中没未出现过像“国王的女儿”这样的称呼。也有可能纳菲尔塔莉是底比斯王族某个偏妃的女儿,因此名字里才没有王族的记号。

    不管是什么促使拉美西斯二世娶纳菲尔塔莉的,事实上,他们的婚姻是幸福的。在拉美西斯继位前,约15岁的纳菲尔塔莉就和他结婚,还给他生育了第一位王子。之后,她又为拉美西斯生了至少3个儿子、2个女儿。壁画显示告诉我们,纳菲尔塔莉有许多称呼:如“最受宠爱的人”、“拥有魅力、甜蜜和爱的人”、“上下埃及的女主人”、“法老正妻”以及“受穆眷顾者”等。

    拉美西斯曾经为纳菲尔塔莉写下过这样的评价:“阳光是为她而照”,“我对她的爱是独一无二的……她是所有人中最美丽的一个无人能与她匹敌。我从她身边经过时,她就已经偷走了我的心。”更有甚者,传说拉美西斯二世为了她,说过这种话:“我,已经是埃及的法老,可以给你你想要的一切。只要是合理的,你要一,我可以给你二;就算不合理,我也要做一个不明事理的君主,满足你。”写出这些话的人,不像是威严的法老,更像是个初坠爱河的小伙子。

    事实上,不仅拉美西斯一人被纳菲尔塔莉所倾倒,皇宫里的其他人,也被她的魅力征服了。有人这样描述过她:“与她有关的任何事,都让人感到愉悦;她想要的什么美好的事物,都会有人马上为她送到;她说的每一个字,听起来都非常悦耳。”她脱俗的美丽,让她在活着的时侯,就被认为是神砥。在当时,她的高贵魅力加上法老给予的宠爱使拥有她无上的权利。

    遗憾的是,至今,人们对纳菲尔塔莉王后的实际生活情况知之甚少。只知道最初的3年里,纳菲尔塔莉所有场合都是很重要的角色。但是,后来的18年里,除了一封她写给海地王后,有关结束两国纷争的谈判信外,关于她的其它记述很少。或许,纳菲尔塔莉在这18年里,也像其他王后一样,就只是国王的附属而已,或者,有关她的记录已经被遗失了。

    古埃及的统治者都希望自己能拥有多个妻子,拉美西斯二世也一样。从他的后宫记录中可知:虽然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娶了伊塞诺夫特,但一定是在他与纳菲尔塔莉结婚后不久的事。伊塞诺夫特为拉美西斯生了第二个儿子和第一个女儿。在拉美西斯二世统治的第24年至第30年之间,纳菲尔塔莉去世,之后的后位就为伊塞诺夫特所有了。

    根据传统,纳菲尔塔莉死后也被奉为女神,拉美西斯二世为她修建了一座宏伟的石窟庙,以得到人们的景仰。

    纳菲尔塔莉为她的丈夫生了10个孩子,可惜10个人中没有一个人能比父亲长寿。所以,她的孩子中,没有能成为新王的。

    王后的安眠之地

    1904年,意大利考古学家斯基亚帕勒里发现了纳菲尔塔莉的陵墓,然而墓内已经空空如也,王后的木乃伊和大量的随葬品也已被盗墓贼洗劫一空。陵墓的墙壁上还有大量的壁画,壁画的内容也相当丰富,从中可以想象出当时皇宫中生机盎然、繁花似锦天堂生活。这些壁画也是这座精美绝伦的陵墓留给后人的唯一财富,也可以说是古埃及文明史上的无价之宝。

    墓室位于地下40米处,由于这种深度的石灰石材质疏松,以此绘制壁画前为给艺术家们提供平滑的墙面,古埃及的工匠们先在上面涂一层泥灰。几千年过去了,这些泥灰都开始脱落了,因而绘画在墙壁上的壁画也逐渐掉落了。为了保护这些文物,斯基亚帕勒里专门建立了一份档案。在这份档案中,保存了一位牧师为古墓里外拍摄的照片以及100多块玻璃平板底片。

    经过长时间的修复,如今墓室内的壁画已经焕然一新了,让人们在看到这些精美壁画的同时,也仿佛看到美丽王后优美的身姿和身上轻轻飘动的薄纱。

    如今,披着豹子皮的何露斯和带有横条柱子的圆柱依然环绕在纳菲尔塔莉的粉红色的花岗石棺旁边,而芳华绝代的纳菲尔塔莉却永远也无法看到这一切了。生命无法永恒,留下的,也只能是空空的墓穴,见证世间的繁华瞬间。

    相关链接——拉美西斯二世

    拉美西斯二世是法老塞提一世的儿子,公元前1314年出生,公元前1237年去世,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在公元前1304年至公元前1237年在位,在他执政时期,埃及新王国处在最后的强盛年代。

    拉美西斯二世在位期间,进行过一系列远征,目的在于恢复埃及对巴勒斯坦的统治。在叙利亚,他与同时代的另一强大帝国——赫梯发生了过利益冲突。在公元前1286年,双方进行了一次著名的战役——卡迭石战役,在战斗中,拉美西斯二世处于下风。但他却命令说这是他的一次伟大的胜利。战争一直进行到公元前1270年,最终,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国王卡图西尔三世缔结和约而告终。可以说,这份合约是历史上第一个著名的国际协定,埃及文本和赫梯文本也都被保存下来了,被近代考古学者发现了。可能担心对赫梯军事力量,拉美西斯二世下令,在东北尼罗河三角洲新建一座城市,作为首都,命名为比—拉美西斯(意思诗拉美西斯的家)。

    独石教堂的发现

    独石教堂是埃塞俄比亚著名的宗教建筑群,位于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北300多千米的拉利贝拉丛林,又被称为“拉利贝拉岩石教堂”。

    12~13世纪时,拉利贝拉国王崇信宗教,便下令在当地岩石层中修筑教堂。从此,5000多名工匠在建筑大师锡迪·梅斯亏尔的率领下,花费了近30年的时间,在岩石层开凿出12座独石教堂。

    1874年,独石教堂遗址被发现,并被冠以“非洲奇迹”之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其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上的拉利贝拉王国

    埃塞俄比亚位于非洲的东北部,国内高原较多,其高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平均高度为2500~3000米。这里地势险要,山峦叠嶂,绵延起伏。因此,埃塞俄比亚素有“非洲屋脊”之称。

    埃塞俄比亚是非洲的文明古国之一,具有3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大约公元前1000年左右,这里就已经出现了国家。到了公元13世纪,这里建立了封建王国阿比尼西亚,后来被改称为埃塞俄比亚,意即“被太阳晒黑面孔的人”。

    埃塞俄比亚不仅高原风光迷人,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也著称于世,而且又以其古老久远的文化遗迹名闻遐迩。

    据史料记载,在公元初期建立起来的著名的阿克苏姆王国,后来因为遭到来自东方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入侵而逐渐衰弱,最终在10世纪末被扎格维王朝取代。1181年,扎格维王朝的王公拉利贝拉成为国王,并选定埃寒俄比亚北部山区的罗哈为都城,城名后来也改为拉利贝拉。

    据说拉利贝拉在呱呱落地时,一群蜂围着他的襁褓飞来飞去,驱之不去。拉利贝拉的母亲认准了那是儿子未来王权的象征,便给他起名拉利贝拉,意思是“蜂宣告王权”。当时当政的哥哥哈拜起了坏心想毒杀他,被灌了毒药的拉利贝拉长睡了3天。在梦里,上帝指引他到耶路撒冷朝圣,并得神谕:“在埃塞俄比亚造一座新的耶路撒冷城,并要求用一整块岩石建造教堂”。拉利贝拉醒来后,便成为一名虔诚的教徒,崇信宗教。为了显示其对上帝的虔诚之心,拉利贝拉国王特从全国各地招募了5000多名能工巧匠,在建筑大师锡迪·梅斯奎尔的带领下,用了30年左右的时间,不用任何灰浆或粘合剂,在埃塞俄比亚高原坚硬的岩层中凿刻出一座又一座独石的教堂,总共有11座,也被称为“世界十二名胜之一”。

    寻找被历史淹没的独石教堂

    1974年,考古人员开始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得斯亚贝巴寻找独石教堂建筑。1221年,拉利贝拉国王去世,此后在漫长的几个世纪中,这一地区便逐渐远离了商业大道,淹没在荒山野岭之中。据判断,古代被称为罗哈的遗址,应该位于现在的首都南部约300多千米处。

    经过考古人员几个月的清理和发掘,这颗被历史尘土和沧桑岁月掩埋达5个世纪之久的璀璨明珠,11座独石教堂,终于再度呈现在世人面前,放射出瑰丽夺目的光芒。

    11座教堂全部埋于地下。我们知道,印度的阿荫陀石窟、柬埔寨的吴哥窟及中国龙门的石窟,都是在峻峭的石壁上凿刻出了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神像;或在巨大的石窟中雕镂出精美绝伦的神龛和浮雕。而现在深埋地下约20米的巨大岩石里,雕刻的却是一个个颜色、大小、形状、造型各异的大教堂,这不能不使人震惊!

    当人们步入独石教堂后,眼前这些镂空透雕的门窗梁柱、走廊通道,内部雕满了色彩绚丽、各具特色的浮雕饰画,无不赞叹这世界罕见的奇迹!

    独石教堂的建筑特色

    考古专家经过鉴定,认为这座鬼斧神工般的教堂是这样建成的,独石教堂的施工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先清土,把覆盖在岩石层面厚积的泥土全部清除;其次是凿“毛坯”,从岩层上向四周垂直往下开凿,凿出一块块深达12~15米的巨大石块,这就是独石教堂的“毛坯”;最后是成形,在巨石“毛坯”上外削内镂,精刻细琢,将整个教堂的内部结构、装饰,如柱顶走廊、浮雕塑像、装饰花纹等,都在巨石里面凿刻出来,而门窗梁柱则是从里向外镂空雕就的。由此,工程之艰巨,施工之复杂,技艺之精巧就可想而知了。

    在11座独石教堂中,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梅法哈尼·阿莱姆教堂。“梅法哈尼·阿莱姆”意即“救世主”,因此这座教堂又称为“救世主教堂”。

    这座教堂是由一块长33米、宽23.7米、高11.5米的红色岩石凿刻而成的。整个教堂通体绛红色,如同一团燃烧的火焰,又仿佛一轮西下的落日,神圣而庄严。教堂内部共有28根石柱,屋顶呈碑形。其中,阿克苏姆石碑是一种大型的石制纪念物,往往高达几十米,重 400~500吨,与埃及金字塔同样闻名于世。除了在埃塞俄比亚外,其他地方是看不到这种石碑的,因此这种石碑也已成为埃塞俄比亚古建筑的重要标志。

    教堂中最为精美的是玛丽亚教堂。在教堂的天花板和拱门上,雕刻着色彩绚丽的红、黄、绿等颜料绘成的几何图形和动物形象,色彩艳丽,形态逼真。

    在凯尔教堂里,考古人员发现了国王拉利贝拉的葬处和国王的一些遗物。

    而论造型最奇特的教堂,应该属于圣乔治教堂了。整个教堂都被凿刻成十字架形,从上向下俯视,仿佛一个平放在地上的巨大十字架。

    埃曼纽尔教堂内部比较有特色,有宛如木柱式的石雕横梁,红墙构成了线条分明的几何图形。

    墨丘利教堂和天使长加百列与拉斐尔教堂为地下教堂,最早用于非宗教目的,后被圣化。它们一度可能是王室住宅。

    利巴诺斯教堂则既有独石教堂的特点,又有地下教堂的特点。它的四边被一个环绕四周、内部挖空的高高的长廊与山分开,而其顶部却与高处的岩石块连为一体。

    由于这些独石教堂是在不同大小和不同颜色的岩石上开凿的,因此,其颜色和大小也各不相同,建筑样式也都各具特色,无一雷同。但是,所有的教堂又都有古老的阿克苏姆式的石碑尖顶、门、窗和象征性的横梁。在教堂之间有壕沟、桥梁和岩洞互相接通,这些过道本身又构成了一个个内院。

    如今,这些教堂还在继续使用,到教堂礼拜也已成为当地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做礼拜的人更是多得令人吃惊,通常都是神父带着一支队伍伴着歌声和鼓声走进教堂的院子,人们五彩缤纷的长袍和仪仗伞在太阳的映照下形成的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

    相关链接——独石教堂的宗教祭典

    每当到了要做礼拜的这一天,在拉利贝拉岩石教堂周围的岩壁上,就会挤满成千上万听祭司说教的人群。因为这一天是基督教洗拉利贝拉岩石教堂的“德姆卡多”祭典礼之日的祭典。

    凡是来参加“德姆卡多”祭典的少年们,都必须要盛装打扮后才能来参加。在少女们的低声祈祝中,他们双手捧着神具,跟随着大人们进入设在广场上的小木屋里。人们甚至还会夜宿于此,做虔诚的祈祷。

    每当教堂的晨钟在黎明时分响起时,修道士们就开始对巡礼者说教。先由祭司将祝圣过的圣水分洒给在场的每一个人,在随后的祭祀活动上,一个被称为“达玻多”的十诫木板从教堂里面运出,象征着摩西从耶稣那儿得到了十诫。在木板的中央,还有一幅圣徒降服巨龙的图画。最后,这个十诫木板要被安置在广场上搭建的小木屋里。

    “德姆卡多”祭典一共要连续举行3天,是埃塞俄比亚高原上最大的宗教性活动。

    撒哈拉沙漠的艺术珍品

    在阿拉伯语中,撒哈拉的意思是“大荒漠”。撒哈拉沙漠北起非洲北部的阿特拉斯山脉,南至苏丹草原带,宽约1300~2200千米;西自大西洋边,东达红海沿岸,长约4800千米,总面积可达770多万平方千米。撒哈拉沙漠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的20倍。

    撒哈拉的恶劣环境

    在撒哈拉这样广袤辽阔的大荒漠中,除了极个别的点状绿洲外,到处都是黄色的沙子,一条条平行排列的沙垅,高达100多米,延伸达数百千米,像金字塔一样的沙山,高高耸起,还有令人生畏的沙海,纵横千里,显示着大沙漠的浩瀚和壮观。

    沙海中还分布着许多形态各异的沙丘,有金字塔形的、抛物线形的,还有一条条平行排列的沙垄,而最常见的就是新月形沙丘。然而在被沙漠的风暴吹过之后,这些沙丘的面貌就会发生很大改变。沙漠中还有许多裸露的岩石被风吹蚀成“城堡”、“石蘑菇”等奇怪的形状。

    撒哈拉沙漠的降水极少,是典型的热带干热气候。白天烈日当空,气温急升,沙丘温度高得如火炉般,地表温度最高可达70℃;然而一到晚上,温度骤降,有时竟降到零下15℃。强烈的温差,也使得裸露在地表的岩石每天都剧烈地热胀冷缩,因此每到夜晚,到处都能听到岩石爆裂的声音。而沙丘和沙山也会因为剧烈的胀缩,促使大堆的沙砾堕落下滑,使整个沙丘像山崩一样从高处轰然滚落,接着又激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响,使闷雷般的轰鸣此起彼伏。

    公元前2000年以后,撒哈拉的河流和湖泊都在逐渐变小,留下了许多布满砾石的河床,气候越来越干燥,沙漠化程度也越来越严重,日积月累地风化过程冲刷着绵延于沙漠中部达700多千米的雄伟奇特的塔西利·恩·阿耶山。久而久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就将整座大山割裂,风化得千姿百态,怪石嶙峋。此外,阿耶山中还有存活着数千年的海鱼和巨柏,可谓丰富多彩,绚丽迷人的史前岩画。这些大漠中的“艺术珍品”正是一部向世人展现这一地区沙漠化历程的生动画卷,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和艺术审美价值。

    考古发现沙漠之中的“珍品”

    1924年,一支考察队在阿耶山的一个山洞中发现了一条大鳄鱼。此外,在另外一些半干涸的岩洞中,还发现了地中海鲃鱼。由于沙漠地带的气候异常干燥,为了适应这里严酷的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地中海鲃鱼这一本来就与世隔绝的稀有鱼种,也在漫长的是时间里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生活习性,形成了独特的性状,成为“撒哈拉鲃鱼”。这也充分体现了适者生存和自然规律。

    此外,考古学者在阿耶山的南坡还发现了成片生长的的巨柏。它们顶风抗旱,生长得粗壮挺拔,根深叶茂,其中有些巨柏树围达6米以上。这些鳄鱼、鲃鱼和巨柏“活化石”有力地向世人证明:这一地区在几千年以前曾有过与今日地中海沿岸极为相似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

    然而,最令人感兴趣的还是遗留在塔西利·恩·阿耶山石壁上数千幅生动逼真、栩栩如生的史前岩画。公元1934年,法国一支远程探险队到撒哈沙漠探险。这天,他们来到了阿尔及利亚东南部的塔西利。一天的跋涉使队员们困乏不已,只好在一条早已干涸的河床边休息。突然,大家发现在休息的地方有许多岩画,包括河马、大象、骆驼、长颈鹿、狮子、羚羊和头戴面具的人物,等等。

    几个月后,探险队将记录了岩画的记事本转到了考古学家亨利·洛德的手中。亨利·洛德对此非常感兴趣,并敏锐地意识到这一发现在考古学上的重要价值。他立即组织了一支专业考古队来到了撤哈拉沙漠深处,对岩画进行了一系列的考察研究,并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对这些岩画进行了仔细分析。

    这些岩画有的刻在山洞的石壁上,有的绘制在裸露的岩石和山崖上。虽然经历了千年的风雨侵蚀,但大部分岩画仍得以完整地保存下来,而且线条清晰,成为研究人员考察和分析撤哈拉历史的珍贵文物。

    在所有的5000幅岩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幅面积约120平方米的大型岩画,画面上有大象、狮子、长颈鹿及其他动物,都神态各异,惟妙惟肖。另外,还有一副面积约20平方米的狩猎图也独具特色,上面画有135个人,正在追杀围猎一群飞奔如疾的羚羊。而一只身负重伤的大犀牛则鲜血淋淋,神情痛苦绝望,正在猎捕者的追杀下拼命抵抗和挣扎。

    岩画体现出来的历史价值

    撒哈拉的岩画向人们展示了撒哈拉地区的历史长卷,比如在利比亚的乌德马西多斯和阿尔及利亚的恩阿杰尔伊赫伦等地,考古学家还发现了大量壁画,这些都是反映狩猎时期的艺术珍品。

    据考证,这些作品的绘制年代大约在距今8000年前。壁画上主要刻画的有大象、长颈鹿、羚羊、水牛等。这些岩画说明,在当时的撒哈拉应该还是一片水草丰美茂盛的大草原,自然条件湿润多雨。这样温暖的气候,加上河流纵横的森林和草原等,不仅能生长各种种类繁多的植物和动物,还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生活条件。

    考古人员在塔凯德杜马廷发现的一幅绘制得十分精致的牧牛图,至今约有5000多年历史。图中描绘的当时人们养牛的规模很大,饲养技术也非常进步看,反映了放牧时期的生活特色。而养牛业的发达,除表明人类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之外,自然条件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在丁阿尼乌因发现的一幅壁画,上面刻画着一个男子驾驭着双马牵引的车辆在飞驰。这种车辆可以用来打猎和装载货物,还能用于战争。此外,壁画上还刻画着几个只在腰上缠着布、手执长矛围攻一头叼着羊的狮子的猎人形象,以及一个穿着阔袍、戴有花饰头巾的人,显然应该是地位较高的贵族。在这些壁画中,甚至还出现了穿着统一制服,带着武器、排列着整齐队伍的军队。

    那么,是谁刻画了这些形象鲜明、绘制精巧的史前岩画呢?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考古学家们。一些人认为,这些奇特的画可能与当时班乌尔人的传统信仰有关。班乌尔人认为,牛是来自水中的,因此在一年一度的洛托里节里,班乌尔人会把牛牵到池塘;而牛到了水中,腿部自然就看不见了。只是这样的解释是否科学?人们还都难下定论。

    延伸阅读——“绿色撒哈拉”新的证明

    2008年8月,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古生物学者和考古学家,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中发现了大规模的石器时代墓群。而事实上,这已经不是考古人员第一次在撒哈拉发现文明遗址了。大量的考古证据也表明,距今1万年至4000年间,这片今天地球上最大的沙漠曾是充满生机的绿洲。

    大约9000多年前,撒哈拉大沙漠应该是非常潮湿的气候。在之后的上千年间,撒哈拉沙漠开始出现了原始的草原、森林、动物以及人类。在2000年,赫特威和古生物学者保罗·塞来诺曾带领探险队在尼日尔寻找恐龙化石,赫特威发现一个埋葬区深埋数百个骨骼来自两个截然不同的族群——基弗人和特纳人,而且每个族群都有上千年的文明历史。在一些干燥和荒凉的地区,还发现了狩猎的工具、陶器,以及大量的陆地动物和鱼类骨头,其数量之多在撒哈拉沙漠地区前所未有,其中的动物化石还包括一些大型鱼类和鳄鱼的化石。这一新的发现也进一步向人们表明,在距今1万年至4000年间,如今一望无际的大沙漠曾经是“绿色的撒哈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