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爱孩子 右手立规矩-友谊无价,交往有度,教孩子社交守规矩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提高孩子的交往能力

    班级活动时,大家都在抢着玩球,只有一个孩子在一边独自待着。他想去玩,但是却不敢和其他孩子说,也不敢和大家一起抢。就这样,他等待着球能自动“送”上门来。

    结果,球总是在其他孩子的脚下跑来跑去,从没跑到他脚下来过。

    这个孩子终于等不及了,大哭起来,闹着再也不玩了。整个活动中,他躲在角落里,一步都没移动过。无论老师怎样鼓励或者“威胁”都不管用。

    这孩子之所以有如此表现,就是因为他缺乏交往的能力。

    孩子如果缺乏交往能力,就显得不合群,喜欢独处,不喜欢与人合作;不喜欢向人家打招呼;胆子特别小,不敢与人争论、抢夺;事事不求人,意图靠自己解决(结果总是解决不了问题);难以适应群体生活,不喜欢结交新朋友。

    积极与他人交往,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是十分重要的。而要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首先就要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

    可是面对一些孩子交往能力的不足,我们需要采取哪些补救措施呢?

    1. 我们需要加强孩子与人交往的欲望

    有些孩子不擅长与人交往,是因为他们不想与人交往,认为没有与人交往的必要。所以,家长和老师要想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就必须加强孩子与人交往的欲望。比如,孩子遇到难题,做家长的不再像以前那样主动询问他,或直接替他把问题解决了,而要把与人交往当作鼓励、夸奖孩子的一个手段。

    一位妈妈为了加强孩子与人交往的欲望,就专门给孩子订了一本小册子。如果孩子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并且表现好,就在上面画小红花、红五星,同时写明原因:“因迷路主动向老爷爷问路。”如果发现孩子没有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比如见人不打招呼,就打个大大的“×”号,并写上原因。

    为了鼓励孩子与人交往,这位妈妈还不时地与孩子一起总结,比如说迷路时主动问路的好处;见人不打招呼,对方会给什么负面评价等。然后在此基础上,鼓励孩子与人交往。

    当孩子意识到与人交往的好处时,自然会萌发积极与人交往的欲望。因此,要想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家长和老师就必须加强孩子与人交往的欲望。

    人际交往在孩子的成长中占据重要因素,尤其是“关键期”——孩子的青少年时期,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的紧张与疏远,都会直接影响到孩子性格的发展和品质的形成。因此,我们不能不重视培养孩子驾驭生活、完善自我的人际交往能力。

    2. 创造平等和谐的交往氛围

    家庭是孩子培养交往能力的重要场所之一。平时家长经常会有同事、亲友来做客,孩子的朋友也有可能经常来玩,或者老师来家访。

    此时,家长不能摆出“长者尊严”的面孔教育孩子,不能说“大人在说正事,你小孩子家家的,一边待着去”或“大人在说话,小孩子少插嘴”之类的,而是应该有选择地让孩子在一边旁听,或者让他们端茶倒水,在耳濡目染和实际行动中,学习与人交往的礼仪与技巧。

    3. 鼓励孩子走出去

    交往技能只有在与人交往的实践中才能学会。所以,家长应该尽可能地为孩子开拓生活空间,鼓励孩子走出家门,结识新朋友。心理学家指出,同伴对指导或者训练孩子掌握社会交往技能、帮助孩子走出孤独,具有特殊作用。因为这种技能,以孩子当时的智商与阅历,是无法在成年人那里学到的。因此,家长应该鼓励孩子结交新同学、新伙伴,比如让孩子去找伙伴玩,带孩子参加一些同龄人的活动与组织。

    此外,多让孩子接触陌生人并且学会主动和陌生人打招呼也非常重要。因为有时孩子可以在家人、朋友面前谈笑风生,却在陌生人面前唯唯诺诺。家长可以经常带孩子去人群聚集的地方,指导孩子与陌生人(可以先从家长熟识、孩子陌生的人练习起)打招呼、交流。当孩子接触的人多了,自然就能无师自通,培养出优异的交往技能。

    4. 教给孩子基本的交往技能

    孩子的交往技能,如分享、协商、合作等,需要家长在潜移默化中传授给孩子。孩子与人交往时,肯定会出现方方面面的问题,此时家长应该放下架子,主动与孩子沟通,甚至给孩子支招。经过这一事件,孩子以后就会举一反三地解决类似问题。

    如果家长只关心孩子的学习,从不过问孩子的人际交往,孩子可能会因此走很多弯路而家长却一无所知。

    此外,家长还可以利用各种场合,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礼节。比如做客前,告诉孩子拜访对象的一些基本情况,包括他的家庭成员、怎么称呼;提出一些做客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如拜访时主动与客人家里的成员打招呼,未经允许不能乱拿人家的东西等。

    5. 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特征

    性格好的人,容易交到朋友,也能与朋友保持良好的关系;相反,如果性格不好,尤其是非常霸道、轻率任性的性格,就很让人厌恶,不愿与其交往。

    所以,家长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热情大方、谦虚有礼、互相帮助、开朗大度的性格,注意纠正孩子自私、蛮横、骄傲、自大等不良性格。

    6. 家长的身教非常重要

    在教育孩子时,家长的身教更有意义。因为语言是空的,语言所表达出来的内容,有时孩子很难感受到。所以在教育孩子时,家长除了要言传,更要注重身教。

    试想,如果父母本身就很少与朋友来往,孩子怎么可能体会得到朋友的重要?如果父母本身就慷慨大方,孩子自然也会学着与人分享;如果父母经常打架吵闹,孩子可能就容易冲动粗暴。

    所以家长要注意时刻检查自己的教养方式与态度,避免因自身行为方式的偏差影响到孩子的性格,从而进一步影响到他们的人际关系,甚至令他们缺乏交往能力。

    通常,父母只能伴随孩子一时,朋友却能相伴一世。因此,家长和老师极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言传身教地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帮助孩子积极投身于社会,结识新的朋友。

    父母心语

    人际交往能力是现代人才的重要素质,也是衡量一个人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标志。现在的孩子,要想在未来社会中出类拔萃、有所作为,就必须从眼下开始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

    朋友多了路好走

    如果你对刚理完发的孩子说:“什么发型,难看死了!”青春期子女的反应多半是鼻孔里冷冷地一声:“哼!”潜台词是:“你懂什么!”不过,如果这句话是出自同学之口,那可就不得了,他很可能会把费了好大的劲理成的心爱发型弄乱重来。

    “一起去公园转转吧!”节假日里,父母好不容易安排妥当一次充满温馨的出游,可孩子的反应已远远不再是童年时的欢呼雀跃,取而代之的那份勉强与拖拉倒像是你让他去拔牙:“非得我也去吗?”更有甚者,干脆一口拒绝:“不行,我和同学还有事呢。”后来你才得知,所谓“有事”不过是陪同学或朋友去商场挑一张音碟而已。

    为了孩子的生日,父母亲转了无数商场,跑得腿脚发软,精心挑选了合体的衣服作为礼物(当然是父母认为既漂亮又大方的),可是孩子完全不领情;更让父母伤透心的是,在甜言蜜语向你争取到生日聚会的赞助以后,名单中却没有你的位置……

    如果你已经有了上述类似的经验,切莫气愤伤心,因为你并不孤独,有许多家长与你一样有着共同的感受;如果你还没有这样的“机会”,也别太早得意,因为恐怕你在劫难逃。在子女的青春期内,这是一道少不了的风景线。不必埋怨孩子“没良心”“不懂事”,更不用怀疑自己什么地方没有尽职以致孩子疏远了你。就如同孩子在三四岁时,曾有一段什么都要“我自己来”一样,这是又一次生命的飞跃。心理学家对此有个十分贴切的称呼:心理“断乳期”。身为父母者都知道,无论是母乳还是牛奶喂养,婴儿断奶后的营养非同小可。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糖类等样样都少不得,因为这些将替代母乳和牛奶供给孩子身体发育所必需的一切,几乎所有的家长对于孩子断奶后的营养问题都关心备至。从人的心理发展来说,青春期与婴儿断奶期十分相似,是一个心理“断乳期”。友谊就成了心理“断乳期”的食粮。

    在童年时代,父母亲可以说是孩子最重要的心理支撑,不懂的事情问父母,不会做的事情找父母;是非的判断顺从父母,得失的取舍请教父母等等,一切都那么自然。而到了青春期,由于独立感和成熟感的出现,使得他们绝不愿意再像以往那样依赖于父母。不仅如此,他们还非常自觉和迫切地渴望摆脱父母的控制。但实际上,青春期的所谓独立和成熟依然是十分有限的,并不能够真正保证他们应付生活中的复杂内容。这就形成了既不愿意依靠父母,又不能够真正独立的现象。于是,就像离开了母乳却不能离开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等其他营养物质一样,同龄人的关系密切和突出了,并且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了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为同样的发展和变化,使得青春期的同龄人经历着同样的感受,体验着同样的需求,他们每个人都在完成着生活重心的转换——从依附性为主到独立性为主。这些共同的感受和需求使得同龄人之间形成了深深的“利益共同体”,他们一同经受“成长的烦恼”,一同品味“成长的欢欣”。顺理成章,他们彼此之间最情愿也最能够提供相互需要的支持,提供相互需要的帮助。于是,他们将朋友看得特别重要,他们对友谊无比忠诚。他们在一起,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为了彼此的利益,甚至顶撞家长。他们常说“我们同学都是这样说的”“人家都是这样穿衣服的”等等,在种种家长们看来没有道理甚至近乎荒唐的言行后面,实际上存在着一大堆的道理,那就是,同龄人的行为准则就是我的行为准则。

    即使最溺爱孩子的父母,也不会盲目到让子女靠母乳或牛奶长大。对于青春期子女的交往和友谊,父母也应抱有同样理性的态度。友谊是他们心理“断乳期”的精神食粮,千万别加以剥夺或者进行阻碍,除非你想让孩子一辈子停留在童年。可以说,没有密切的同龄人关系,没有在一定程度上的与父母的疏离,孩子的青春期就是有缺憾的,他们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就是不完美的。如果你的孩子基本没有朋友,那绝对是一件值得重视的事情,你应当帮助他找到原因,补上这青春期的重要一课。

    社会心理学常识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从他人的眼中认识自己的,因此,如果你希望孩子具有健康的自我意识,那么请鼓励他去结交朋友,他们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会获得建立准确的自我概念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在团体活动中体验自我价值。

    家长们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 请为孩子提供一个宽松的民主家庭氛围

    因为这样才能培养出性格平和的孩子,孩子才能平和地与别人交往,成为同学们心目中的好伙伴。让孩子在充分善良、宽松的环境中长大,保证他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个性品质,这是孩子成为受同学欢迎的人的基础。

    2. 请不要对孩子的交往横加干涉

    建议家长少发这样的议论:“你为什么要与某某来往?他……”首先,这是十分不公平的,大多数青春期的孩子还未定型,随便地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太轻率了。其次,孩子选择朋友有他自己的标准,可能某个孩子确实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更可能具有你所不知道的某种可贵之处,而那正是你的孩子极为珍视和需要的:或许他们有共同的爱好——足球、集邮,或许他们在性格上互补——一个内向谨慎,一个开朗泼辣。另外,少男少女的友谊往往比成人纯洁得多,用成人世界中或多或少的功利甚至势利的经验来评判,本身是对他们美好情谊的亵渎。

    3. 请不要让孩子有某些特权

    让孩子多接触同龄的孩子,要给予他们发展独立性的自由,尽可能让孩子与邻里的孩子交往,要以平等的观念待人。并让他在穿衣、交通、玩耍、零花钱等方面与其他孩子一样,不要让孩子有某些特权。不要使自己的孩子产生一种以自己为中心的思想,这样会不利于孩子今后的发展。

    4. 请培养孩子尊重他人和赞赏他人的习惯

    让孩子努力倾听和了解周围人的思想和感受,积极沟通情感。认真听完别人的讲话,不要轻易打断别人的讲话,别人的个性、特长、信仰、习惯、爱好等均要尊重。要做到不侮辱别人,不伤害他人的自尊心。并学会尊重他人、信任他人、谅解他人、乐于助人,学会调节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在孩子的交往过程中,培养他们多看别人长处、少看别人短处,向前望而不要向后看的习惯。在感受到他人优点的同时,还要提醒孩子赞扬他人的优点,只有真心实意的赞扬,才能在别人身上找到各种可贵的品质。

    5. 请正确对待孩子交往中出现的冲突

    中小学生在交往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冲突和争执是很自然的,家长不应过多干预。要尽量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通过独立解决冲突和争执,使他们学会协调、同情、忍让等处世技巧,这往往是在与成人的交往中学不到的。同时,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化解矛盾的责任心和能力,使孩子在调解冲突的过程中学会怎样倾听对方的陈述和观点,从而掌握解决问题和化解矛盾的能力,并学会判断,能够创造性地解决争端,而不是采取被动或侵犯的方式,懂得必须照顾每一方、每个人的需要,使各方都在最小矛盾的情况下和平相处。

    父母心语

    如果你希望孩子具有健康的自我意识,那么请接纳孩子的伙伴,并鼓励他去结交朋友,让他们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获得建立准确的自我概念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在团体活动中体验自我价值。

    鼓励交往,从培养社交品质开始

    要想让孩子建立起跟别人良好的关系,就需要培养孩子优秀的品质:平等地对待他人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只有这样他才能有很多好朋友;宽容是一种体谅,能处处体谅别人、替别人着想的人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交朋友就要随时准备伸出援手去帮助别人,给别人带来好处;与人交往要讲诚信,这样的品质才会得到大家的认同。

    1. 充分的自信是首要条件

    君君上小学五年级,学习成绩非常好,但是她却在与同学交往时特别没有自信。

    有一次,班里要选班干部,同学们都选她当班长,她的票数全班最高,可是她却说什么也不愿意当,在老师和同学的一致鼓励下,她最后只选择当了班里的文艺委员。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老师让她组织同学一起为节日准备一些节目。在组织的过程中,由于有的同学没有积极配合,使得在组织节目时受到了阻力。于是,她便去向老师提出不当文艺委员了。这次,不管老师怎么劝她,她坚决不再做班干部了,老师无奈,只好同意了她的请求。

    一个人有自信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是一种创新、奋进的动力,是一个人想获得成功必须要具备的心理素质。让孩子从小就具备自信心,对孩子的身心发展是十分有利的。一个孩子如果没有自信,在与人交往时,就会表现出胆小、害怕困难、见人畏畏缩缩、想做的事害怕不敢去尝试,使得孩子的动手能力、社交能力等变得迟缓;反之,一个孩子有很强的自信心,胆大、不怕困难,什么事情都想去尝试,那么,孩子的各方面都会得到迅速的发展。

    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让孩子学会与人交往,让孩子在与人交往中有充分的自信尤为重要。

    2. 与人相处要真诚

    真诚是一种对人或对事诚实的态度,是对人真心实意友好的表现。对人真诚首先表现在对人不撒谎、不骗人、不虚伪,不讽刺他人。俗话说:“骗人一次,终身无友。”其次真诚表现为相信、尊重他人,只有心宽、无私,真诚地为他人奉献,才会有好的收获,与人相处,只有以真诚的态度交往才能使双方合作更加愉快。

    一般而言,孩子们自我意识很强,他们缺少该如何对待别人的方法。当看到同伴有缺点时,就喜欢取笑别人,如果看到别人比自己优秀,就特别的嫉妒。

    经常听到有些孩子说,某某的成绩很差,上课不遵守纪律,老捣乱,还喜欢打人,我不愿意跟他玩;还有的孩子说,某某特能吃,长得又高又大像头牛一样,说起话来很大声,我不喜欢他;还有的说,某某成绩一般,个头不高却特爱讲脏话。听这些孩子说的话,我们似乎觉得一切都是别人不对。可是家长们有没有想过,当您的孩子在与同伴交往,他的态度是否有问题?对待他人,有没有以真诚的态度对待?

    苏格拉底曾说过:“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你须贡献你诚挚的爱,学习怎样用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说明在与人交往时,待人真诚是社会交往的首要原则。只有真诚待人才是对他人的尊重,才能友好地与人相处,因此,真诚和尊重是互相存在的。

    大家都清楚,真诚不是一种智慧,但是,它却比智慧更有光泽。我们要求孩子真诚待人,并不能是一种有目的行为。如果你在与人交往时真诚就是有目的,那么真诚的本身也就不是真诚的。真诚是一种实事求是、真心实意的表现。我们只有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他人,他人才会回报以真诚。

    3. 让孩子拥有一颗博爱宽容的心

    孙静是一个优秀的女孩子,一直是爸爸妈妈的骄傲。从小时候起,孙静就会察言观色,还是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她就会看老师的眼色行事,深得老师的偏爱。上学以后,自学能力也非常强,学习成绩好,而且她不用纸笔的速算能力在全校也是数一数二的。同时,孙静又能歌善舞,学校的演出都少不了她的身影……诸多的长处使孙静产生了一种优越感,而且这种优越感表现为——“我行,别人不行!”

    孙静虽然成绩突出,并有那么多值得骄傲的地方,但却存在一个致命的缺点——心胸狭窄,她容不得别人比她强,受不了老师的一点儿批评。因此,她和同学的关系很紧张,有时也会跟老师闹矛盾。在学校里,她经常为了一些小事和同学发生矛盾。

    有一次,她和一个同学争吵起来,老师批评了他们。她觉得自己很委屈,回家又哭又闹,逼着妈妈给她转学校。妈妈拗不过她,只好给她换了一所学校。上了学,孙静的班主任和任课老师都挺喜欢她,但她心胸狭窄的坏习惯还是没有改。班上如果某个同学在哪方面超过了她,她就会非常气愤,想方设法打击、报复或者诽谤人家,以发泄心中的不满,同学们知道孙静有这样的毛病,所以都疏远她,连老师的批评也不能接受。

    有一次,老师表扬了别的班干部,而没有表扬她。老师说她学习好,工作能力强,就是工作方法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同学关系有时会出现一点紧张,希望她能稍微改变一下。老师说得很委婉,也很诚恳,但心高气傲的孙静哪里听得进去。为了这件事,孙静一连几天吃不下饭,也不说话,她觉得太不公平了,老师怎么能这样对待她呢?还常常因为一些琐碎的小事而生闷气。

    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越来越为女儿担心,担心女儿这样的性格将来适应不了社会。

    郭立文先生曾经说:孩子是从大人的嘴里长起来的。孙静这种心胸狭窄的性格不是天生的,妈妈对她的影响很大。孙静的妈妈是一个能力极强的人,总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自身的优越使她容不下一点儿反对的意见。在家里,有时她做事不妥当,孙静的爸爸给她指出来,她不但不会接受,还大发脾气、耍性子、不吃饭。从小孙静就从妈妈那里学到,不管自己做什么都是对的,绝对不能接受别人的批评。

    心胸狭窄的坏习惯在当今的独生子女中相当普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颗宽容的心,与他人友好相处。但他们不当的教育方式却经常使他们的愿望难以实现,在现代的家庭中,孩子就是一切,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整天围着一个孩子转,孩子就是“小太阳”,他们的要求从不会被拒绝。长此以往,孩子就形成了一种错误的观念:“我”是最好的,谁都不如我。因此当孩子走出家门,面对更广阔的交际空间时,难以接受别人比自己强的现实。另外,有的家长本身就爱斤斤计较、不能吃一点亏,这也会给孩子造成消极影响。

    心胸狭窄不但会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还会损害其身心健康,甚至会阻碍其将来事业的发展。我们必须帮助孩子纠正心胸狭窄的坏习惯,让孩子有一颗宽容的心,使他们快乐地成长。

    4. 教给孩子慷慨的做人之道

    慷慨大方是指愿意与他人一起分享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快乐或悲伤,对自己拥有的物质上的东西不吝啬,愿意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给别人带去快乐。慷慨大方是心灵美的体现,更是一个人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理解他人的一种良好行为。因此,父母从小就要教给孩子一些慷慨做人的道理。

    星期天,小梅邀请了一个同学来家里玩。为此,妈妈很高兴,盛情招待了她的同学。拿了水果,拿来饮料,还拿出了小梅平时最爱吃的一种巧克力。小梅看见了,对妈妈所做的一切很生气,当妈妈把巧克力放在同学面前桌子上时,她便一把把巧克力抓在了手里,一个也不给同学吃,自己全部拿到房间里藏起来。第二天上学,小梅的气还没有消,在同学们面前说昨天那个女同学在她家一直吃个不停,那位女同学听到后都生气得哭了。因为其实她只吃了一口饼干。

    这种现状我们经常见到,对同学都是如此吝啬的人,如果有素不相识的人需要她帮助,她还会愿意帮助么?为国家、为社会、为家人她还愿意付出么?

    俗话说“滴酒百人尝”,一滴酒都要百人共分享,说明了慷慨大方的重要。在当代社会里,每个人都应该珍爱身边的人,同情身边不幸的人,让生活到处都充满了温情。

    慷慨大方是指为人处世时,对人大方,不吝啬自己的财物、知识、热情。吝啬与慷慨大方意思正好相反。吝啬的人,自己拥有的事物、财物从不愿意拿出来帮助他人,爱财如命,贪婪、自私自利,人们常说的“吝啬鬼”正是指这样的人。吝啬、贪婪的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心里只有自己,只会不断地从社会中谋取利益到自己的口袋里,从来不舍得把一丝一毫自己的利益奉献给社会。这样的人不仅摧残了自己的精神生活,心也会慢慢变得麻木和残忍,影响到他人和社会的安宁。

    为此,我们做家长的要及时预防和纠正孩子出现这中吝啬、贪婪的行为,别让孩子成为一个“吝啬鬼”,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慷慨大方、对他人有热爱之心的人。

    5. 教孩子学会诚恳认错

    一天,玲玲的妈妈带她到市中心广场上玩皮球。她独自玩了一会儿,原本很无聊的几个小朋友看到她玩,也想一起玩,玲玲很高兴,就同意了让他们一起玩。

    玩了大概有半个小时,玲玲的妈妈就听到一个小朋友哭,但她并没有过去了解情况。没过一小会儿,就看到玲玲很生气地回来了。

    妈妈问她为什么不玩。她说:“有一个小朋友偏要抢我的球,我把他推倒了,于是那个小朋友就哭了起来,一起玩的小朋友要我向他道歉,但是我觉得我根本就没有错,我才不去道歉,谁让他抢我的球,我不跟他们玩了。”

    “妈妈,我们回家!”玲玲又说。

    妈妈说:“你这样做不对,你应该主动去向她道歉。”

    玲玲说:“我才不去呢!”

    玲玲觉得妈妈不能理解她,甩开妈妈的手,独自跑了。

    有很多父母在孩子犯错的时候,都认为孩子没有承担责任的能力。作为父母,去替孩子承担错误很正常,但您有没有想过您的这种纵容的教育方式,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很不利的。

    孩子还小?没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如果每位父母在孩子做错事后,不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不是要孩子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负责,而是去替他向别人道歉。如果父母只是一味袒护孩子,那就很容易养成孩子事事靠父母的依赖心理。

    当孩子犯错时,让孩子清楚自己做错事自己要负责,才可以增强他的责任意识。长大后,他才敢于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和社会责任,成为一个责任感很强的人。

    勇敢道歉、诚恳道歉是很重要的,但是在孩子认错之前让孩子想想为什么要道歉,哪个地方做错了,下次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这样做,比毫无诚心地说声“对不起”更重要。

    在现实生活里,很多家长只是教孩子学道歉,至于为什么要道歉,在什么情况下要道歉根本不管,像这种教育都只会让孩子误认为犯了错误只要说“对不起”就可以解决。事实上,正确引导他们,让他们知道为什么错了、能认真反省、在请求他人原谅时态度诚恳才是关键。

    父母心语

    交往需要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人格素养,例如善良、诚实、守信、真诚、开朗、率直、善解人意等等,这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团队合作精神,孩子成功的基础

    体育课上,老师拿出4个篮球,让30多个孩子去玩。小凡接过老师发到手里的球就跑了,一个人在那里颠球。有几个同学尾随过去,想一起玩,但是都被小凡骂了一顿:“老师把球给我了,所以就只能我一个人玩!”

    “全班才4个球,当然需要一起玩。”

    “我就不要你们玩。”

    说着,小凡不再理会其他同学,一个人玩去了……

    小凡的行为就是缺乏合作精神的典型表现。

    通常,缺乏合作精神的孩子,喜欢吃“独食”,比如做试验时,不允许其他同学操作;为了表现自己,喜欢当“个人英雄”,做事不顾全大局;比如踢球时,不懂得传球而想自己踢进去;事事自己做,不求人,以致“钻牛角尖儿”。

    我们的孩子,其实有很大一部分是喜欢集体活动的,他们很快就能和小朋友们一起,玩得不亦乐乎。他的团队精神比较好培养。

    还有一部分孩子,他们或者性格孤僻,或者怕生,或者孤傲,总之,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愿意呆在集体里,不愿意上幼儿园,这是比较难解决的。万一父母很忙,没人管,长期这样孩子的性格很可能会扭曲。我们先讲怎样让他能够进入集体。

    孩子与集体形成的纽带应该是集体活动,或者运动,或者游戏。孩子在集体活动中体会到快乐,体会到完成整个活动的成就感、满足感,他就会明白,集体有这样的快乐,能在集体里实现这样的价值。那么,如果一个孩子畏惧集体而孤僻,怎么办呢?具体方法有很多。比如,他不跟小朋友玩,那总能跟父母玩吧。家长可以和他一起玩互动游戏,比如踢球,至少需要两个人踢,两人传球,配合,他踢出感觉,就会明白集体活动有快乐,有跟独自玩不一样的快乐。然后有一天爸爸没空了,叫他试着跟别人踢,慢慢地适应和他人的互动交流,慢慢地让他喜欢集体活动,慢慢地送到小朋友的活动里。可以一步步地来,循序渐进,慢慢改变他对小朋友的成见,体会集体的快乐,融入集体。这是对于孤僻、怕生的孩子。

    还有些孩子是孤傲的,由于在课外学的东西挺多,觉得老师讲得没意思,不爱去课堂,不爱听课。这种思想苗头对融入团队也比较危险。觉得这个团队不适合自己,这么小这样认为,回头一定要吃亏的。所以家长必须教孩子学会尊重团队,即便老师讲的东西理解了,也可以听听与自己的理解有什么不同。也许是家长对孩子的宠爱影响了孩子的自我感觉,孩子具有十足的优越感,觉得老师不行,小朋友们不如自己,这样是很危险的,长此以往孩子容易形成好高骛远的坏毛病。所以你必须让他尊重团队,不要高估自己低估老师同学,这样融入团队后才有可能成为出类拔萃的角色。脱离了团队,可能除了会孤芳自赏,将来什么都学不成,因为排斥团队就意味着孩子失去了提高诸多能力的机会。

    团队精神的核心并非只是混在小朋友堆里一起玩,混进去只是第一步。最重要的是发挥才能、寻找快乐。你必须让孩子在团队活动里出力,并且去肯定成果,让他明白,自己的出力帮助团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孩子得到肯定,自己也感到满足。比如说,孩子参加了学校的植树活动,对孩子来说,可能只是随大流走过场,去玩一玩。但是如果回来后你问他今天种了几棵树,你们班种了多少,告诉他你们班种的这些树,以后会成为一片树林,对绿化起到很大的作用,能改变这一地区的风景。他会大吃一惊,没想到自己和自己团队做的事情会有这么大的价值。也许在以后的集体活动中,他会变得非常自觉,也变成活动的积极分子,明白自己所做事情的价值。如果你责怪他,怎么参加活动把衣服弄这么脏呀,一身汗呢,他对集体活动就会困惑,参加集体活动就会出人不出力,这种人很难能够运用集体的力量来完成事业。一个人能在集体事业中成为佼佼者,必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孩子的教育中,一方面是自我精神、能力的培养,一方面是团队的适应,两者并不矛盾,相辅相成,自我的个性和能力能在团队中如果发展得好,便能如鱼得水,如虎添翼。团队精神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不要求一朝一夕,而是形成习惯。这种团结合作的精神,不但能够应用于学校团队中,也应用于家庭生活和邻里相处。具有团队精神的孩子,有很快融入团队并适应团队的能力,走到五湖四海,到处都是朋友,到处都能有所作为。正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这不是一种夸大其词的空谈,而是实实在在的能力。自小有团队精神的孩子,会使家长的教育变得更加简单,因为他在团队中有学习切磋和自我教育的机会。

    孩子将来必然要走向社会,成为一个社会人。但是凭借他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得心应手地面对发生在他身上的一切事情吗?相信所有家长都会异口同声地说“不能”。

    那么,孩子怎样才能扭转乾坤呢?那就是——合作,与人合作才是成功的根本。因此,孩子要想成功,就必须从现在打基础,培养合作精神。

    对于那些缺乏合作精神的孩子,我们应该采取什么补救措施?

    1. 让孩子认识合作精神的重要意义

    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因此在家里,即便不与人合作,他们也能享受到许多利益。但是走出去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不与人合作可能什么都得不到。

    所以,要想让孩子认识合作精神的意义与必要,家长可以把孩子带出家门,让他们感受一下不合作的坏处。当孩子知晓与人合作的利与弊时,就会自动萌发合作意识。

    2. 帮助孩子形成很好的合作态度

    有时在游戏中,孩子们能较好地合作,但是建构游戏时,却往往会出现合作不愉快。原因自然是孩子的过于自我,总是表现出较强的个性。但更多的情况是,如果最初合作不好,就很难有接下去的顺利合作。

    因此,家长和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乐于合作的态度。比如,及时引导、帮助孩子们寻找共同的兴趣点,引导他们一起游戏,逐步形成良好的合作态度。通过事实教育,让孩子懂得游戏的顺利进行离不开大家的合作。

    当孩子明白合作的重大作用时,就会自动形成良好的合作态度,乐于积极地与人合作。

    合作,是孩子未来发展、立足社会的重要素质。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的今天,这一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独生子女在家里没有姐妹,合作机会很少,所以家长和老师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孩子合作的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3.让孩子感受合作的乐趣

    孩子做出合作行为时,往往自己不能明显地感觉到。因此,当孩子和父母一起做完事情后,父母应当真诚地表示感谢,让孩子感受到被需要的快乐;当家长看到孩子能与同伴一同友好配合地玩耍时,要及时地做出肯定与鼓励。

    家长赞许的目光、肯定的语言、亲切的点头等,都能使孩子受到极大的鼓励,在情绪上产生快感,从而增强自尊、自信,强化合作的动机,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行为。

    此外,家长应注意引导孩子感受合作成果,体验合作乐趣,从而激发孩子进一步合作的内在动机,使合作行为变得更加稳定而自觉。

    4.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是培养孩子合作精神的首要条件。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愿意、乐于与人合作。

    通常,如果父母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去理解尊重孩子,委婉地与其交谈,就比较容易赢得孩子的合作。比如孩子犯了错,家长暗示他的缺点却不当面指责,这样就给了孩子一个自我反省的机会;而家长有了错,则要向孩子认错道歉,这样不仅让孩子信服,还在无形中给他提供了积极的榜样。这样,家长与孩子之间就建立了一个良好的交流合作平台,父母的言传身教,则让孩子理解并能自觉运用社交礼仪与人交往、合作。

    同时家长要主动积极地倾听孩子的声音,与孩子一起分析产生行为缺陷的原因和后果,共同寻找克服方法。当孩子提出自己的主张时,家长应给予尊重与理解。这样,孩子也就会形成为他人着想的意识,懂得对别人合理、正确的要求应该予以合作的道理。

    因此,家长应积极创设民主、宽松、平等的家庭氛围,注重与孩子进行积极的情感交流,让他们在与父母的交流沟通中,形成与人合作的态度。

    5. 要教孩子学会欣赏和接受别人

    只有能够真诚地欣赏他人的长处,孩子才能从内心深处真正愿意接受别人。从实质上来讲,合作就是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是双方长处的融合,也是双方短处的相互弥补。只有相互认识到对方的长处,欣赏对方的长处,合作才会有真正的动力和基础。因此,要经常给孩子灌输这样一种思想:任何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任何人都要学会真诚地欣赏他人。孩子在认识到别人长处时,也会在和别人的比较中,发现自己的缺点。当他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缺点,也都有优点时,他的心态就比较平和,不会刻意地挑别人的毛病,也不会拒不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

    在道德素养中,关心他人是很重要的一种品质。它需要人们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与学习中经常考虑别人的利益和需要,理解和体谅别人。关心他人,可以从关心父母开始。中外许多家庭教育专家都认为,从小要培养孩子关爱父母的品质,将会对孩子一生的幸福产生十分有益的影响。

    6. 教给孩子合作的技能

    孩子小,缺乏社交经验,因此往往不懂得如何去分工合作。这就需要家长教给孩子合作的技能,指导他去合作。

    家长可以通过画册、电视中的故事或者孩子之间发生矛盾时的具体事件,生动形象地向他们讲明白什么是分享与合作;还可以针对孩子在交往中可能出现的矛盾,向孩子提出一些问题,如“两个小朋友,只有一个玩具怎么办”,引导孩子找出适当的解决方法——“两个人轮流玩”,或者“两个人一起玩”。

    比如,针对某个具体问题可以采用很多方式,但我们要选择其中最合适的、最好的方式。当一个小朋友来抢你手中的玩具时,你可以用武力将他推开,还可以放弃,或者是友好、认真地对他说:“你别抢,咱们可以一起玩。”通过比较,让孩子在感性上有所认识,在面对矛盾时,去尝试处理矛盾。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的增长,孩子会慢慢明白,在合作中既要尊重他人、服从大局,又要有自己的立场。

    通过这些具体的合作情景,孩子逐渐学到合作的方法、策略。这样,孩子到了集体中便会主动与人合作。

    父母心语

    具有团队精神的孩子,有很快融入团队并适应团队的能力,走到五湖四海,到处都是朋友,到处都能有所作为。正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教孩子学会分享

    奕可是个聪明可爱的小男孩,但是,他却养成了不肯与人分享的坏习惯。奕可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在家里,他是绝对的权威,但凡他的东西,就是爸爸妈妈也不准动一下。比如说,爸爸妈妈给他买了点心,如果爸爸妈妈说:“奕可,我们尝一点吧?”他肯定会一口回绝。家里要是来了小客人,奕可简直是如临大敌,他绝不会让小客人碰他的玩具。吃饭的时候,他还会目不转睛地瞪着客人,说:“那是我最喜欢吃的牛肉,不准你吃!”弄得大家都非常尴尬。周末,奕可去奶奶家,只要见了奶奶家有自己喜欢的东西,他就会提出带回家。要是爷爷奶奶提出要上他家去玩儿,他一定会阻拦,弄得他的爸爸妈妈非常尴尬。爸爸妈妈私下里经常说:“这孩子的性格究竟像谁呀?这么抠门、自私,我俩都不是这种人啊!怎么办?”

    作为父母,千万不要因为担心孩子被欺负,而减少孩子与同伴相处的机会,要看到孩子与同伴相处的优势:其一,相近的年龄使得孩子之间的身心发展具有相似性,他们有相近的言语,有相近的思维,也就有了沟通交流的基础;其二,相处是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过程,可能有摩擦、争斗,也可能喜悦无比,但不论怎样都有心灵的碰撞与启发。他们可以在喜怒哀乐中学会分辨、学会争取、学会妥协、学会分享。如果没有任何的问题与矛盾,孩子将失去适应力的锻炼机会,也就没有了运用自己的感官与头脑的必要与可能。

    因此,作为父母,首先要学会忍心让孩子“吃点亏”,不要小看了你的孩子,否则你都不相信自己的孩子,别人又会怎么看呢?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模仿学习只是其中的一个方法,更多的仍然要身体力行去获得直接经验才行,即使是间接经验,也要通过孩子的实践,用最终的效果来决定取舍。如果这样做了,是好的结果,得到了好的激励,孩子就会选择这样的行为,否则,你怎么教都教不会。

    在孩子与同伴交往的时候,父母一定不要自以为是地先去干涉,即使孩子向你求援,你也要告诉他:别怕,动动脑筋!这不但给了孩子尊重,也会使其他的孩子“佩服”你的孩子,认为他不是个只会找大人帮忙的人,是个有头脑的人!另一方面,你不能代替孩子与同伴交往,所以最好让他有机会“吃一堑长一智”!

    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学会与人分享呢?

    1.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自然会给孩子留下记忆。做了好吃的点心分给邻居尝尝,毫不吝惜地借给别人需用的物品。父母要为培养孩子分享意识起表率作用。父母要做与人分享的模范,经常主动地关心和帮助别人,如关心帮助贫病和孤寡老人等。这些行为都无声地告诉孩子应该分享。

    2. 让孩子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很多孩子愿意在别人家玩人家的玩具,但是让他拿出自己的玩具,他就不乐意了。如果是这种情况,你在客人到来之前,让孩子挑选几样他愿意让别人玩的玩具,告诉他不要担心玩具被弄坏。这样当他无条件地与别人分享东西时,他能感到自己对些东西仍有控制力,它们还是属于他的。当许多孩子在一起玩时,可让大家把自己心爱的玩具拿出共同分享,让孩子体验玩别人玩具的快乐,使孩子明白分享并不等于失掉自己拥有的东西。

    3. 一起玩,好不好

    古希腊的哲人亚里士多德早已指出“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导师马克思也揭示了“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心理学家马斯洛说,“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之一”。诸如此类的种种描述都肯定了人绝不可能孤立而生。尤其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激烈竞争的同时,必须看到相互之间的差异与距离,只有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攻守同盟、相互合作,才可能在动荡、变化中感到安全与支持,成人如此,孩子亦然。如果你的孩子学会了合作,也就拥有了安全生活的基础。

    做父母的,如果因为孩子与同伴之间有冲突,就将孩子与同伴隔离,那真是太糟糕了。最好的办法不是“别跟他玩了”,而是“一起玩”:教给孩子一个巧妙的解决人际冲突的办法,让孩子开动脑筋,想一个“一起玩”的游戏,这不但将“化干戈为玉帛”,还会使你的孩子赢得同伴的赞赏,甚至成为同伴中的“小领袖”。

    4. 给孩子创造与人分享的机会

    父母要经常给孩子创造与人分享的实践机会。要从小训练,婴儿期就开始,孩子手中拿个布娃娃,成人手里拿辆小汽车,然后递给孩子小汽车,拿过孩子手中的布娃娃,这样反复训练,体会互惠信任。年龄大一点的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玩具获得乐趣时,就会体会到分享的快乐。如再给孩子一点鼓励,孩子会感到这是一种新的玩具享受方法。如让孩子与其他小朋友共同分享活动的快乐;当家里买了水果、糕点时,要让孩子进行分配,如果分配得合理,就要及时表扬孩子。

    5. 不给孩子“吃独食”的特权

    有些父母过分溺爱孩子,把所有好吃好玩的都让给孩子一人享用。这样时间一长就强化了孩子的独享意识,把好吃、好玩的东西都据为己有。正确的方法就是,从孩子小的时候起就注意把好吃、好玩的东西让大家分享。不要给孩子搞特殊化,要形成一定的“公平”。父母要经常教育孩子,即看到自己也要想到别人,好东西应该大家分享,不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

    6. 给孩子“变换角色”的练习

    让他懂得交往的基本规则。如果你的孩子很霸道,那只是一时的痛快,当所有的孩子因害怕他、不喜欢他,都不同他玩时,他就是最不幸的了。这时,不是他厉害,而是被抛弃了,被一个集体驱逐出境了!所以,做父母的必须预防孩子遭遇这样的境况,否则你就失职了!

    父母心语

    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分享不是失去而是互利。分享体现了自己对别人的关心和帮助,同样,别人也会关心和帮助自己。大家相互关心、爱护、体贴,就会觉得温暖和快乐。

    培养孩子的领导能力

    美国体育运动心理中心主席安德逊教授认为:领导人不是天生的。那些管理机构、领导社团和带领体育运动队的男男女女,都是父母有意遵照一些简单的规则而培养出来的。他们还是孩子时,父母就培养了他们的领导意识、坚强的精神和独立的思维。没有今天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不会有明天的领导能力。

    那么,你应该怎样培养孩子的领导能力呢?

    1. 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支持者

    在平时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团队领袖能力。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和给予充分的鼓励。倘若孩子失败了,要安慰和继续激励;如果成功了,要加以肯定和赞赏。这样孩子从此就会信心倍增,不断创造成功。

    晶晶心里一直有个愿望:就是自己能当上班干部。可是,从入学到小学毕业,老师从来没有任命过晶晶担任过任何职务。这让晶晶心里一直很郁闷。

    升入初中,新学期开学。班里面公开投票选择班干部,晶晶竟然被意外地推举为数学小组长。她欣喜万分,比当了班长的同学还要高兴。她觉得自己的努力终于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认可了。

    放学后,晶晶迫不及待地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妈妈:“妈妈,我太高兴了,告诉你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妈妈笑着问:“你考了100分吗?这么高兴?”

    晶晶摇摇头,叹了一口气,对妈妈说:“妈妈,你怎么整天只关心分数呢?我今天被同学们投票选举为班里的数学小组长了!”

    妈妈并没有被晶晶的喜悦感染,反而冷冷地说:“我还以为是什么大喜事呢?不就是一个小组长吗?又不是班长,当个小组长有什么好骄傲的!”

    晶晶顿时仿佛被冷水当头一浇,兴奋一扫而光,心里既难过又悲伤。

    晶晶妈妈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孩子渴望当上班干部,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心态。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被同学们选为小组长了,心里面有很多的兴奋和高兴,想与妈妈分享。可是,孩子心中特别珍惜和倍感骄傲的事情,在妈妈眼里却如此不值一提,甚至还遭到妈妈的刻意贬低,孩子如同被当头打了一棒,热情的火焰迅速熄灭,信心也会迅速坍塌。这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非常不好的影响。

    孩子的自信心来自于家长首先告诉他:“我知道你完全能够做这件事!”等他把事情做完之后,家长再告诉他:“你做得棒极了!”

    从孩子开始迈出第一步的时候,家长就应当树立孩子的自信心。当孩子蹒跚地走到你的怀抱中时,他就赢得了人生路上的每一个胜利;而你对他的紧紧拥抱,就会让他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当这些形成良性循环的时候,他也就会接连不断地取得成功。

    2. 让孩子用心考虑如何取得成功

    劝导你的孩子多想想如何去取得成功,而不要为成功路上可能会遇到的坎坷过多地担忧。相信自己能够取得成功,才能够成为一位激励他人追随自己的领导者。

    “可能性思考”是领导能力的一种重要体现。那些能够认真地思考问题,并把想出来的解决之法告诉大家的人,无疑将成为大家的领导者。鼓励孩子作如果前提变化又将怎样的推测。孩子一旦具备勤于思考、善于推测的能力,往往很容易成为同龄人中的领头羊。

    3. 让孩子们积极探索

    一个小姑娘,在自家院内的泥坑里使劲地挖着一块石头。当她费力地把那块石头挖出来后,拿着它高兴地跑到了爸爸跟前。“爸爸!你快看看,我挖出了一块非常漂亮的石头。”她激动地对爸爸说。他的爸爸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眼,很随便地说道:“你只是挖到了一块带着泥巴的普通石头。”女儿听爸爸这么一说,满脸的兴奋转眼间不见了。她把手中的那块石头扔掉,然后垂头丧气地走进屋内。

    这位做爸爸的应该怎样对女儿说呢?他应该高兴地对女儿说:“多么漂亮的一块石头呀!让我们把它清洗干净,以便我们能够好好地欣赏它。接下来我要给你一条毛巾,一副手套,或许你能够发现更加漂亮的石头。”这位做爸爸的应该知道:石头上的泥土很容易被洗掉;然而,他对孩子探索精神和想象力所造成的创伤,却是短时间内无法愈合的。

    孩子们都很钦佩那些勇于探索、敢于迎接挑战的人,并乐意效仿他们。然而,大多数时候,我们却教孩子们循规蹈矩,不要冒险。

    4. 给他们一个机会

    领导才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磨炼。鼓励你的孩子出面组织一些集体活动。支持孩子在班上竞选班干部,在运动队中担任负责人,因为这些都可以给孩子提供展示自己领导能力的机会。如果孩子能够成为校学生会或团支部的成员,那么他同样拥有锻炼并展示自己领导才能的良好机会。

    然而,你需要注意的是,应当让你的孩子在他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争取成为领导者。有些孩子乐意作运动场上的领头羊,另一些孩子则对当班干部情有独钟。并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班长,或者都想成为班长。但写作方面才华横溢的孩子,可以成为校报的编辑;擅长下象棋的孩子,则可以力争成为学校象棋俱乐部的部长。孩子们在自己所擅长的领域统领别人,有助于他们树立信心,而信心又是领导能力的基础所在。

    5. 做孩子竞选活动的支持者

    当班级中竞选学生干部时,你的儿子或女儿希望能够当选。遇到这种情况,你应该主动做孩子竞选活动的支持者,并为孩子竞选出谋划策。比如,当我的孩子想竞选班干部时,我告诉他一条秘诀:每天到学校刚一见到班上的同学,就热情地打个招呼,向他们友好地微笑。

    久而久之,他的人缘就会很好,就能够团结班上的许多同学,这样一来,他在竞选班干部时也就有了较好的群众基础。试想一下,那些不仅对自己圈内的朋友热情相待,而且也对其他同学表示友好的孩子们,是很容易得到大家认可的,也很快能够成为大家的领导者。

    6. 教孩子学会尊重他人、灵活应变,并具有责任感

    积极育儿法研究中心位于美国北卡罗莱那州的加斯托尼亚市,在该中心工作的家庭心理学家约翰·罗斯蒙多,把尊重他人、灵活应变及责任感视为家长应当在孩子身上培养的基本品格。领导的重任时常要落到那些为人随和、以礼相待(尊重他人),遭受挫折时总能想出新的解决方法(灵活应变),并且敢于面对自己行为所带来的结果(责任感)的人们的肩头。

    没有天生的领导者,只有后天造就的领导者。那些掌管着某一组织、负责着某一居民区及带领着某一运动队的男人与女人,都是尽心尽责的家长们所培养出的领头人:这些家长们无不遵循了用于培养领导者素质——智力与独立思考的能力——的简单准则。他们的孩子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他们会坚持自己的信念,拿出自己的解决办法。

    领导能力无论是在目前,还是在将来,都能让人受益匪浅。无论男孩子或女孩子,如果能在班里及课外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领导能力,那么这要比他或她表现出较高的智力或考出较高的分数,更准确地预示出孩子成年时的成功。

    是否能够在自己所管的4~5岁的孩子们中间,辨别出哪些是领头的孩子。答案是绝对的。这些孩子都比较自信,尊重成年人和与自己一般大的其他孩子,乐意让别的孩子和自己一块儿玩玩具,有幽默感,表现出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好奇心。他们总是最先开始做某件事情,其他的孩子们则在一旁观望,然后在他们的带领下跟着做。而且最为重要的是,他们的热情极具感染力。

    最后需要提醒一点,真正能够对孩子起作用的,是你的言传身教,而不是你的夸夸其谈。如果你整日对你的邻居或同事说三道四,你就无法指望你的儿子或女儿尊重他人;如果你偷税漏税,那么你也无颜教育你的孩子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对领导者进行的研究表明,他们的父母也展示出了领导素质,尽管他们时常是以一种并没有为众人意识到的方式来展示的。他们把社区服务看得很重要;他们乐于助人;他们梦想着自己的家人能够养成高尚的品德,而不是获得丰厚的物质财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时常展示出能够让全家摆脱困境的内在力量。

    营养专家告诉我们,如果你想让孩子身体健康,那么你就应当给孩子提供健康食品:你投入什么,你就收获什么。这条法则也适用于性格培养。你对孩子的关爱与引导,可以让孩子获得那种能够转化为领导才能的内在力量与信心。

    父母心语

    你投入什么,你就收获什么,你对孩子的关爱与引导可以让孩子获得那种转化为领导才能的内心力量与信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