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笔记是一个成功的学习方法。它可以巩固记忆,启迪思路,磨炼文笔,引发创见。许多成熟的笔记都是精彩的文章。那么,如何做笔记呢?古语有云:“文无定法”,意思是说,写文章没有一成不变的格式和方法。其实,做笔记也没有僵死固定的格式与方法。每个人都可以依照自己的习惯,根据学习的需要,采用个人熟悉的方法。但是,做笔记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就读书笔记和观察笔记而言,大体有10种方法。
1.标记法。
读书时,在重要之处画杠标号,浓圈墨点之法。鲁迅擅用此法。据许广平回忆,谁如果向鲁迅先生借书,他总是另外买一本新的借给人家。对自己读过的那本书,他是不肯轻易出借的。因为他在自己读过的书上浓圈密点、画杠打叉、笔注眉批,着实下了一番工夫。这些标记醒目地表示了他对该书某些论断的看法,或肯定,或纠谬,或质疑,或补充。鲁迅已把读过的书变成自己的了。
2.旁批法。
读书时,在书的天地头或行距间,写上自己的见解或感受,保留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或一闪而过的微妙灵感,即为旁批法。
马克思在所读的书上顺手写批注,已成为一种难得的习惯和必要的准则。由这些批注汇集成的笔记,是一个装满各式武器的思想武库。马克思的著名的《克罗茨纳赫的笔记》,就是一册五本写满批注的手稿书。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宝贵遗产。
《哲学笔记》是列宁在1895年~1916年研读哲学著作时所做的笔记。列宁对许多哲学原著进行了精到的摘录和简要的缩写,并在旁边写上了极富特色、颇具个性的批注。如“注意”、“好极了”、“妙极了”、“非常好”、“非常聪明”、“机智而聪明”、“真糟”、“很妙”、“微妙的差别”、“混淆不清”、“中庸之道”,等等。
毛泽东也擅用此法。他年轻时读过的书,于空白处写满了各种批语,有的写着“不通”、“荒谬”、“陋儒之见”,有的写着“此语颇精”、“言之成理”、“此语甚合我意”。还有大段的独到的见解和精辟的发挥。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有一帧毛泽东读过的康德派哲学家鲍尔生著的《伦理学原理》一书的照片。那书页的眉头和行间,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批语。这本不过10万字的书,毛泽东在上面写了12000多字的批语。这些批语,绝大部分是他对伦理观、历史观和世界观的见解。
3.摘录法。
从书上摘录下来所需要的材料,就叫摘录法。这是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摘抄的过程就是对阅读进行筛选、提炼的过程。在摘抄中,大脑紧张地运转,会使人保持高度的注意,提起阅读的兴致,增强记忆的能力。马克思一生中反复读过歌德、莱辛、莎士比亚、但丁以及塞万提斯的作品,并进行了大量的摘录。列宁“几乎全部”阅读过马克思、恩格斯、考茨基和普列汉诺夫的著作。他在阅读这些著作时进行了广泛的摘录。
那么,如何进行摘抄呢?有目的地读书是摘抄的前提。摘抄必须有选择,有步骤。
(1)先阅书的前言,决定是否读全书,再读书的正文,找出相关的部分,进行摘抄。
(2)边读书,边夹纸条或作记号。全书读过之后,再从头摘抄。
(3)如果是无目的地泛览,那就可以边读边摘,或典故,或美词,或名言,或警句,兴之所至,尽情抄来。
4.提要法。
对一本书提出主要之点的方法,叫提要法。读历史书要摘记重要事件,读哲学书要摘记主要论点。一本书的提要,应包括书名、作者、页数、章节、出版年份及内容简介。有的提要,除摘出作者的主要论点和基本论据外,还要写明自己的见解。
列宁有一次读了马克思给恩格斯的信。在这封信里,马克思对拉萨尔著《爱非斯的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的哲学》一书给予了严厉的批评,把它称作“小学生”的作文。列宁把马克思的批评作了简要的表述:“拉萨尔简单地重弹黑格尔的调子,抄袭他的话,无数次地反复咀嚼黑格尔关于赫拉克利特的个别论点,用充满学究气、书呆子气十足的废话来充实自己的著作。”但是,列宁还是仔细地研究了拉萨尔的著作。他运用提要法和摘录法,把这一著作写成纲要,做了摘录,加上评语,并在末尾做了总结:“总之,马克思的结论是正确的。拉萨尔的这本书不值得一读。”
在这里,列宁灵活地运用了提要法和摘录法。
5.随感法。
就所读过的书的某个论点或某些言论抒发感想、说明道理或进行议论的方法,叫随感法。这种读书笔记是把原始资料经过自己大脑的整理、分析、研究与综合后而形成的,通常叫做读后感或心得笔记。这种写法比较活泼、自由,可以谈体会,说心得,评正误,议是非。
6.札记法。
这是读者对作者文中的观点进行补充、订正或质疑的一种记笔记的方法。此法通常应用在学术性较强的读书笔记上。报刊上常见的“读史札记”就是其中的一种。应用这种方法,既可以对原著的某些论点加以引申与发挥,又可以提出质疑和商榷。写札记时,最主要的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人云亦云。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思考力,启发创造力。
7.对比法。
把不同的观点进行对比的做笔记之法。列宁经常把各种不同的观点拿来对比,写成对比笔记。《列宁文集》第十九卷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列宁把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家”的意见仔细地做成概要,择出其中最鲜明、最典型的观点,并用马克思的言论与之对比。这就明显地看出了“批评家”意见的谬误,有力地表现了马克思观点的正确。
8.草图法。
在一部著作写成之前,用简练的语言把最本质、最重要的观点写出来,犹如美术作品定稿之前的草图,这种方法叫草图法。草图不是提纲,比提纲要充实、详细。草图是定稿前的雏形,有纲有目,有骨有肉。美术家们经常用简单的线条勾画出伟大艺术品的草图。草图的线条精练明晰,所以本质的、隐秘的东西往往比定稿表现得清楚明白。成型的图画中的细腻的描绘、精微的线条和刻意的着色,往往冲淡了人们对主要之点的注意力。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发表17年前,就用草图法写成了一本笔记《一八四二年概要》。
这个概要是在达尔文死后14年才发现的。在纪念达尔文诞生100周年时,他的儿子把这份《概要》加上自己的注释出版了。达尔文用极简练的行文匆匆草就了这份《概要》,涂抹和修改之处很多。实际上,这是用草图法把自己新发现的东西仓促写成的笔记。但是,令人吃惊的是,达尔文在一些不通的、含混的、删节的句子中,表述了如珍珠般闪闪发光的精彩的思想。
9.观察法。
通过直接观察的笔记之法,叫观察法。达尔文在历时5年的环球旅行中,对动物、植物和地质进行了大量的观察、采集,写下了共18本、计50万字的考察笔记。这些笔记为《物种起源》提供了翔实的论据。
10.速写法。
用精练的语言把自己的观察所得快速记下来的笔记之法,叫速写法。这是观察笔记的一种。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身上总带着一个笔记本,为速写之用。一次,俄国著名肖像画家尼古拉·甘来见列夫·托尔斯泰。他们交谈还不到3分钟,托尔斯泰就走向书桌,打开一个厚厚的笔记本,奋笔疾书:
这是一张叫人无法捉摸的神秘画家的脸!他额上的皱纹犹如水中涟漪——舒展着、舒展着,皮肤就马上变得如孩子般光滑了。他的眼中似乎满是忧郁又仿佛满是欢乐——看着他的双眸使你不禁既想哭又想笑!他说出的句子都十分短促——你能清楚地感到每个句子后面的感叹号和省略号。
这是一段绝妙的文字肖像描写,用时不到3分钟。但也就在同时,画家为托尔斯泰画了一幅美术肖像速写。这就是著名的《奋笔疾书的托尔斯泰》。这个故事最恰当不过地说明了什么叫速写法。
以上笔记10法应综合运用。读书时,记标记,作旁批,写摘录,书心得,细细读去,缓缓写来,实是一件赏心悦事。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读与写的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流逝和推移,我们的知识会不断地积累与增长,相信会取得意想不到的进步。
最灵活的笔记——读书札记
许多古代名人都有“不动笔墨不看书”的好习惯。他们在读书过程中,习惯性地把看读物的收获、感想或者对读物内容的意见、见解、补充、评价和质疑等随手记录下来,这种记录被称为读书札记。往往将札记不限于所读的书,可以把联想到的所闻即录,所见即记,有感即发,不拘形式,也是一种片断性练笔方法。
札记要选准目标,定向积累,最好结合自己的主攻方向,养成习惯,持之以恒。“一日一根线,十年织成缎”。札记要经常翻阅复习,“温故而知新”,还要善于运用、举一反三,有所创新。在讲解这种方法之前,我们先说说读书札记的相关知识。
读书札记是读书笔记中最灵活的一种。它是在读完一本书或者是一篇文章后,把书中、文中的相关材料摘抄下来,以表明自己读书后的心得、体会或者是感想、质疑。之所以称读书札记最灵活,是因为它既可以对全书的内容发表感想,又可以考证或注释名篇佳句。因此读书札记与读书摘要有着明显区别——它能鲜明地反映出作者的观点和认识,同时又将自己摘引的材料保存于札记中。
读书札记不仅内容灵活,而且形式多样。读书札记可多可少,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读书札记虽然没有固定格式,但其类型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类是治学札记。一般是作者在治学过程中对某些小问题的新的发现和认知,一般不涉及学术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作者的见解可以用论断方式来表述,也可以用假设、推想、质疑等方式启发读者自己去探究问题的结论。写这样的札记,切口要小,使读者容易抓住问题;材料要新,使读者产生阅读兴趣;语言要平实自然,使读者感到亲切。另一类是读书札记。它一般不涉及学术性问题,而只是谈论古今世事、社会沧桑、思想道德修养等,目的在于用具体的事理启发读者,使读者能明辨是非,知所行止。
既然是利用读书札记法学习,那么重点就是怎样写好读书札记——我们要掌握的知识都写进札记里了。前面讲过,写读书札记贵在评论。既然要评论,就要善于领悟文章的意义,善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善于质疑。这三条是写好读书札记的前提条件。做到了这几点,会大大提高写作水平。概括起来,写读书札记应该分下面几个步骤依次进行。
1.熟读原著,把握它的要点。
从古到今,“纸上谈兵”都是一大忌讳,写读书札记也是一样。没有对原著的熟读,是不可能写出好的札记的。因为读书札记要求写出我们对所读内容的认识和感受,所以必须建立在对原著精读的基础上。精读之后,转为从原著中的关键词着手,深入研究,力争准确地把握住原著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原著内容融会贯通,深入理解。这样,第一个要求算是达到了。需要注意的是,熟读文章后要勇于超越书本中的观点,切忌人云亦云,以免对原著的理解发生偏差。
2.联系实际,发表自己的观点、感想。
议论文写作的一大忌讳就是空发议论,不着边际。写读书札记也是如此。具体写作时,应该抓住文中最引人发生感想的关键词语或句子。如若不然,札记的评论会变得空泛无物,没有任何价值可言。此外,写读书札记时还应该注意抓住自己无意间冒出的思想火花——即使是不成熟的想法或者是片段的想法。因为,它们是我们对文章最真实的反映,非常有价值。随时记录下这些稍纵即逝的火花,加工整理之后将会是非常好的随感。
3.对归纳出的观点进行整理分析,揭示其中的哲理。
读书札记的范围很广泛,对象很多。所以我们在写读书札记时应该运用正确的分析方法,把握住原著的本质。也就是说,要在对原著充分领悟的基础上去写,有什么写什么。如果没有体会就不要硬写。
总而言之,利用读书札记法学习时要立足全篇,深思熟虑,有感而发,凸显哲理。也算得上是十六字“真言”吧。
最实用的笔记——在书的空白处做标注
一本书,给人的空间在书本上加注文字的机会很多,积极地利用书本,无非是想顺利快速地达到读书的目的。做读书笔记每个人的读书方法都不尽相同,大概的可以分为运用记号和画线,且在空白处写些相关资料的“活用型”,和完全不写任何相关资讯的“保存型”两种。
读书的目的在于信息的收集。在书上画线和写重点并不会弄脏书,那些没有任何加工的书,就跟一本白纸没有两样。
“保存型”的人,无非是想让整本书保持整洁、美观,却眼睁睁地让书本的利用价值降低,看过跟没看一样。
“活用型”的则不然。他们善于利用一本书每一页的上下左右的空白处,在空白的地方注上任何自己不懂的词汇的意义,也可以用自己的想法,写上对本文的补充说明。这些空白处的记录正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所在,而且也加深记忆。
另外,在其他页与这页有密切关联时,可将两者的关联建立起来,这种情形可以用“cf,某某页”的记号加以注记;或者就把有关的资讯的要点,直接写在此页上,这样就更方便了。
其他就可分别做上、○等符号,以表示此资讯的重要程度,或在认为不重要的页数上打×号。
这些空白的利用方法,其实是很多的,看读者怎么运用。
有人将列宁为了著作《哲学论考》而写成的日记,一字不改地翻印成书。在这本书上面的空白部分,满布添加的附注文字,写的尽是“这意味着什么意义呢?”或者“这种理论并不是辩证法!”这些都是列宁把自己的文章和引用别人的文章所做的相关注解或是疑问。骤然一看,可以察觉到写在空白上的附注文字,确实比该页正文内容还多。也许列宁本人认为依照这些大量的添加注记,加上已得到的资料,再用自己的方式重新组合或者加以分析,最后就可以将它融入自己的思想,并加以吸收结合而成为自己的思想体系。
不管从书中得到的资讯,有没有完全消化活用变成自己的知识,这活用空白的方法都可说发挥了它的效用。空白,就是一本书的再加工之处,是你读懂书的关键所在。
做笔记,听是第一步
做课堂笔记,就必须是一个好的听讲者,但好的听讲者并不像我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
仅仅听见了教师所讲的话是不够的。学生还必须能够把短时间的记忆转换成长久的记忆,并且必须明了和解释整个讲课中的一切概念——主要的和次要的概念。
研究结果表明,如果在课后马上测试,那么,一般学生能够记住10分钟讲课内容的50%。48小时后的测试表明,他们只能记住其中的25%。问题的症结是学生们不知道如何将讲课者的思想“压缩”成一组组容易记忆的东西。不过,听是一种技巧,是能改进的。改进听的一个方法是改掉各种听讲的坏习惯,代之以听的好习惯。
1.10种听课坏习惯。
拉尔夫·C·尼科尔斯,这位国际知名的听力专家曾指出过下面要讲的10种坏的听课习惯。一旦消除了这些坏习惯,就能成为一名较好的听课者。
(1)认为课程单调无味。
一名差的听课者一经判断讲课将是单调无味之后,就会心不在焉。而这种判断通常不是以知识而是以无知为基础的。一个好的听课者,即使课讲得似乎很单调,也会倾听可能是重要和有用的信息知识。
(2)批评讲课者。
一个差的听课者常常找讲课者的岔子——也许是不修边幅,或者是声调单调——并推断这样的人是讲不出什么重要的内容来的。一个好的听课者清楚地认识到上课不等于时装表演。他或她所追求的是观点、思想,而不是找批评的靶子。
(3)过激反应。
一个差的听课者由于专门注意了自己与讲课者观点不同这件事,以致没有听到大部分讲课内容。一个好的听课者是用脑子而不是用感情来听课。他或她只是把不同的观点记下来,以便课后向教师请教,然后继续听讲。
(4)只听事实。
一个差的听课者要的仅仅是事实。认为“具体的描述”只是他人的观点而已。一个好的听课者想知道事实是怎样证明原理的,例子又是如何说明概念的,论据是怎样证明论点的。他或她认为事实是重要的,但只有和原理、概念、论点联系起来想才有意义。
(5)概括一切。
一个差的听课者企图将每一堂课授的内容通过详细的概括硬套进一个刻板的模式。他或她忙于分析形式和风格而忽略了内容。一个好的听课者却按照讲课者的题目和组织形式来校正自己的笔记。
(6)伪装注意。
一个差的听课者两眼紧盯讲课者,随后就放松了,他们期望在课后学习的时候从课本里获得相应的信息知识。一个好的听课者认识到每堂50分钟的讲课是获得讲课者花了几个小时才搜集起来的论据和概念的一个机会。
(7)分心。
一个差的听课者会因一点小小的理由,脚步声、门的开关声、咳嗽声以及铅笔落地的声音而中断聆听教师的讲课。一个好的听课者约束自己不去理会让其分心的事,将注意力集中在讲课者所讲的内容上。
(8)仅仅选择简单的内容。
对于一个差的听课者来说,要听懂讲课者复杂的论点和思想是过于辛苦而困难的事,这种学生要的是娱乐,而不是学习。一个好的听课者求知欲很强,他想了解讲课者是如何证明自己观点的,对于困难的、技术性的或者复杂的思想并不惧怕。
(9)对于感情词反应过激。
一个差的听课者一听到一些激起个人感情的词,便会产生过激反应,几乎大发脾气。他或她的血压会升高,于是就什么也听不见了。一个好的听课者听到同样充满了感情的话,反而更加仔细地听,以便领会讲课者的要旨或论点,并了解他或她的偏见在哪里。
(10)浪费思想速度。
一个差的听课者也懂得思想的速度要比讲话的速度快得多。差的听课者却懒洋洋地听着讲课,或者利用自己的思想速度来解决一些个人问题。这样就会使一个差的听课者跟上讲课者,而就将余下的讲授内容完全放弃。一个好的听课者则利用自己的思想速度和讲课过程中的每一个间歇来区别论据和主要观点,很快地概括讲授的要点,预计讲课者下面所要讲授的要点。
2.听课需要好的态度。
态度大概是有效听课最重要的条件,所以要在思想上采取积极的态度。必须使自己相信讲课者会讲授一些有用的东西。一开始就要认识到自己会那么容易地得到这么多的知识是多么幸运。讲课者为了从几十本书的内容中研究、阅读、舍去以及组织新的信息而可能花费了几百个小时。
最有效的态度是共鸣。在听课时,脸上要带着愉快的表情,不记笔记时,眼睛要注视着讲课者。赞同时,要点点头,这样就表示出本人赞同讲课者的观点。本人会得到什么报偿呢?希望别人像对待自己那样来对待讲课者,会立刻发现他或她会更加滔滔不绝地热情地说话和表达思想。而更为重要的是这样做会使自己比以往更加集中注意力。
3.学习认真倾听的方法。
倾听,则是脑子在吸收词和句的含义,从而理解事实和概念。但是倾听离不开以下两点。
注意力,或者说即使可能有使我们分心的事,仍能坚持完成手头的任务。
集中思想,即使我们的思想集中在一个问题上。集中思想并不意味着只有一个思想。不同的思想都会在脑子里闪现,既可以丢弃也可以探索下去。集中思想意味着要抓住一个中心论点或问题,其他各种思想都要与这个中心论点有关。
有了全神贯注的开头和学习的欲望,那么,就已经开始进入认真倾听的进程了。为了把这点保持下去,应该带着削好的铅笔和大小合适的笔记本进入教室。当讲课者一开始上课,便记笔记。为了做好笔记,必须自然地集中注意力认真倾听。同时,我们将跟厌烦作斗争,因为厌烦使人感到困倦,使人胡思乱想。
如何做课堂笔记
从做课堂笔记与学习效果的研究中得到的3个重要发现。第一,做笔记并不影响听课与理解,事实上还有助于听课。第二,课后进行复习或背诵笔记的学生在6个星期后所记住的内容要比不复习的学生所记内容多一倍半。第三,不做笔记或做了笔记不复习的学生在两周后便会遗忘大致80%的课堂内容。从这些发现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做大量笔记,并能在课后马上复习或考试前再复习几次的学生,能掌握材料的90%到100%!换句话说,如果不做笔记,就会使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
研究者在剑桥大学曾做过关于课堂是否做笔记与课后回忆效果的试验。研究者悄悄地将一场讨论记录下来。两星期后又请参加讨论的人将他们能回忆起来的讨论内容写下来。把回想起来的内容与录音核对时,便会发现每个人记得起来的具体论点的平均数只有总数的8.4%。此外,回忆起来的42%的论点多少有些不正确。这表现在:写下来的事有些根本没有发生过,随随便便讲的话被大肆扩充,仅仅暗示过的论点记上了,等等。
总之,所记得起来的仅仅是只字片语或零零碎碎的东西,但即使这些一鳞半爪的东西也被歪曲了。那么,忘掉了讨论中具体论点的91.6%的又是些什么人呢?他们都是未做笔记的人员。
可见,做课堂笔记还是很有必要的,那么,课堂笔记该怎样做呢?
提前准备预习课本内容会使听课者很容易地跟上课堂讲授内容的进展。在教室里,找一个靠近教师的座位,这样既听得清楚一些,黑板上写的字也能看得清楚些。教师一开始讲课,就要记笔记,不要停笔,一直到完成整堂讲课的笔记为止。
做课堂笔记不是把教师所讲的内容一字不漏地记下来。相反,要用简洁的文体写,既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用教师的原话。特别记下教师所用的一切生动的引人注意的词,今后它们可以帮听课者回忆起教师的论点。做笔记的目的是为了今后复习教师讲述的思想。不是对照教师精确的用词,试图找出相应的同义词来完全将这些词意译而浪费宝贵的时间。以后当有时间思考、记述和更充分地理解教师的思想时,便可用自己的话。
把主要和次要的概念、例子和细节记在笔记上。听完讲话后要有足够的知识来尽可能充分地构思每一个概念。如果听课者能听出教师的主要及次要的标题,也将它们记下来,它们将帮助整理自己的思想和论据。可不要把以听不出教师的标题作为借口不记笔记。
做笔记的时候要认真听讲,但不要停顿下来思考教师提出的观点,因为当听课者将第一个问题考虑好以后,教师或许已经在讲第四或第五个问题了。思考这些问题是很重要的,但应该在课后再仔细思考,课内的任务就是抓住教师的观点。
如果某一位教师的讲话速度太快,不能像平时那样做笔记,那么可以试试用两页法。
即在左边一页纸上只将中心思想用粗略非正式的形式记下,一定要抓住主要的词语。在讲课一结束以后,或在讲课的间歇中,马上在右边一页纸上尽可能地记下所记住的细节,把细节和它们要证明的论点对齐,这样,左面纸上,有了简略地记下这堂课的重要信息知识,在复习时它们就可以派上用场,在右边的纸上,有了一些证明论点的论据。
不要用磁带录音机或盒式录音机来代替课堂笔记。这样会使听课者花费更多的时间。因为把一堂课录下来后,不能在5分钟或10分钟内就将它复习完,而必须将整堂课从头至尾重放一遍,并且也得不到做笔记的益处——记笔记所要求的注意力、集中思想和这个动作所能给予的组织能力——同时,也不能看清各种思想之间的联系,但当它们被写在纸上时,就能看清了。
还有,为了节省时间听课者也不可以用速记法做笔记,也不可以潦潦草草,指望着把笔记重新打字打下来。因为把速记的材料用文字写出来,把潦草的笔记打字打下来会占去学习或者娱乐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还必须做些零杂的工作才能用自己的笔记。相反,用普通记法记下的笔记却可以立即使用。
笔记必须是字迹清楚和完整的。这样,几个月后,自己还可以弄懂它们的意思。笔记要整齐,要让一个没有上课的同学也能看得懂。而且,在复习笔记,试图集中注意力弄懂它们的意思的时候,本人的思想也就不至于陷入辨认不清字迹的困境。如笔记字迹不清,就得边复习边辨认,然后再复习一些再辨认一些。这样,不仅浪费了时间,而且把个人的精力花费在不必要的工作之上。
如何复习课堂笔记
做笔记不仅能帮助听课者集中注意力听讲课,而且给听课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材料。为了最好地发挥这种学习材料的作用,必须多次复习笔记内容。
注意一上完课,就要开始复习。
当听课者去另一幢大楼上下一节课的路上,就可以回忆教师所讲课的要点。回想一下教室气氛和教师——甚至教师的姿势、强调语气和黑板上的注释。这会帮助听课者的大脑记住教师所讲授的要点和思想,并弄清模糊的论点。可以问问自己,教师讲的话是什么意思,他的主要论点是什么,在下一堂课之前,把要问教师的一些问题或者搞不清楚的一些论点记下来。
注意一有机会就要开始仔细地复习笔记。
在对课堂内容记忆犹新的时候,通过复习,可以将笔记中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内容,回答一些头脑中复习讲课时产生的疑问。把在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写下来。通过复习,补充对讲课内容的整体概念,找出它的主要论点或思想(将一堂课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时,会发现许多论点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按需要把笔记补全,安排在课前或在办公室里去看教师,讨论一下自己的问题,随后将答案写在笔记里,否则,还会弄不懂它们。
当这些笔记“冰冷”时,这类复习方式可能要花10分钟~15分钟。但以后再复习就不必花几个小时去弄懂它们。复习也能为下一堂课做好准备,因为下一堂课可能正是从现在结束的地方开始的。
在需要恢复记忆或复习迎考前,也可以将笔记的内容再复习一遍。就是说,将笔记看作一本手抄的书,就可像用课本一样地用它。如笔记做得完善,那么所起的作用就大。因为教师要考听课者的是他们所讲授的课程内容,至于这些内容是课本上的还是讲授的,那他们是不会注意的。
有价值笔记的20条细则
一堆未经整理、潦草和没有组织的笔记几乎没有什么价值,为了使笔记有使用价值,必须将笔记内容组织好,这样才能容易找到自己所需要的材料并马上理解它,这就要求有条不紊。下面有20条有关记笔记的一般建议,大体上指出要机警灵活,有条理,有系统,同时不要有所遗漏。
1.坚持去听讲课。讲课的方法是一切课程的支柱,而一份完整的手写笔记则是成功的关键。
2.整理听课笔记。将每门课的笔记本放在一个地方。每门课都要有它单独的笔记本。
3.用大的笔记纸来书写。这样才能看清笔记的格式。
4.每次听课,将课程名称、号码、日期还有讲课者的姓名写在笔记第一页上。这样就不会将笔记遗失或与其他笔记混淆了。
5.在课堂上不要乱涂乱画或编结什么东西。这些活动会影响做笔记,影响集中思想,打断与教师眼神的接触。
6.学业上要有进取心。要努力做到集中注意力把教师对每一题目的讲解都记录下来的习惯。
7.要认清教师的讲课格式。教师通常是根据一套笔记来讲,所以他们遵照自己的组织格式,要认准这个格式。
8.笔记的字迹要清楚,以便今后复习时节省时间。
9.使笔记完整清洁,那么几个星期或几个月以后,也能知道它们的含义。但是不必用完整的句子记录,因为记笔记是一个选择、压缩和概括的过程。
10.对可能遗漏的词、短语或思想,在笔记中要为它们留出空位,课后马上求教教师或同学,将这些空白填满。
11.要有自己的计数和缩进方式。不要缩进过多,以致在纸页右边的字因只有一小块空间而挤得太紧。
12.常见字和一些常常出现的术语要用缩写形式。这能节省出更多听和写的时间。
13.用记号(如星号、箭头或在上面画线)来注出教师所强调的地方。
14.将与讲课混在一起的作业另外列开,同样,将教师提到的书本或其他参考资料记下来并另外列开。在进一步阅读时,这些都是有价值的指南。
15.将自己的思想与教师的思想分开写。把问题、自己想出的例子、想法和参考材料写下来是一个很好的做法,但一定要用括号或其他符号指出,这是自己的而不是教师的想法。
16.对于线索要机警灵活。教师常常会说:“你们以后还会明白这一点”,“这是很重要的”或者“这是个常见错误”。在边线外,用星号或其他符号将这种线索或重要的话语记下。要注意听这些列举性质的话:“下面是这一过程中的四个步骤”,以及“最后”,“因此”和“还有”,因为这样的词后面可能要讲重要的内容。注意其他的转折词、短语或句子,它们可能表示一个主要思想已经讲述完毕,接下去要讲另外一个了。
17.记下教师所举的例子。这些例子常常能说明抽象的思想。用特别的记号如“EX”标出它们是例子。
18.在教师讲课结束时,要像讲课开始时一样严密注意。因为教师讲课的速度并不总是很精确地计算好的,要尽快地把这些紧挤在一起的结尾记录下来。如果需要的话,下课后,还可以在座位上多留几分钟,一心一意将自己所能记住的东西都写下来。
19.课后立刻将自己另外的想法写下来。
20.课后复习笔记内容,如有需要,将笔记的结构改进一下。
就像别的技巧一样,听课和记笔记需要实践。假使真正努力去做,很快就能跟上一位讲课讲得很快的教师的速度了。
康纳尔的笔记做法
康纳尔笔记法,是一个既简单又有效的记笔记和复习笔记的方法。当然这不是记笔记独一无二的方法,但在还没有形成自己记笔记的方法前,不妨参考这个方法。
第一步:准备与记录
1.准备一本大的活页笔记本。大的笔记纸能有足够的地方写有意义的话,记例子,画图表。活页的这个特性,能将教师发的油印讲义和自己的作业按课题或时间顺序插入适当的地方。
如果不想抱着一个大的活页夹子去上课,只要带上足够记笔记的活页纸就行了。课后再将记了笔记的活页插入夹子,但是在每张纸上都要编上号码,标上记号,写上日期。
螺簧笔记本对康纳尔体系并不适用。但如果一定要用这种笔记本,那么每门课程要用单独的笔记本,由于这种笔记本看上去都很相像,所以每一本封面上都要做一个容易区别的大大的标记。那么,便不会将笔记记错本子了。
2.要费心思去编一份详细的提纲,用罗马数字、大写字母、阿拉伯数字、小写字母,以及各种缩写,等等。如果不得不为下面将用哪一个号码或字母而操心,就会漏掉部分讲课内容。
3.力求抓住总的概念,而不是用作说明的细节。这样就会领会一个概念、一连串论点或者说发展的线索。可以从课本里找到有关姓名和日期。
4.要跳过几行来表示一个论点结束,另一个论点开始。次要的思想和论据用数字或字母在主要思想下面标出。
5.使用缩写字母,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听课和记笔记。但也别用过多的缩写或者用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后就会难以辨认的缩写。
6.字迹要清楚。
第二步:课后
课后一有空闲时间就要马上整理笔记,最晚也不能超过当天晚上。首先,要将笔记通读一遍,把潦草的字写清楚,在笔记中有意留出的空白填上相应的内容。然后把包含主要思想的词画出或圈出来。
现在,可以使用笔记纸左边的回忆栏了。将可以用作右边事实或思想提示一些的关键词或短语草草记在这一栏里。在做这些简略笔记的时候,重新把教师的全部思想念一遍,用自己的话想一遍,再思考一遍,这样就能找到适用的词和短语。这种方法能够帮助自己做到不仅在笔记本上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思想上整理了讲授的内容。
随后,应当马上,而不要在以后将每一页上右边的内容遮去,仅留出左边,回忆栏里的简略笔记。让这些简略笔记作为提示或“记号”来帮助本人尽可能完整地用自己的话,对于其含义尽可能多地理解回忆和出声背诵,然后,把手移开让笔记显露出来,验证自己讲得是否正确。
最后,将这门课当天的笔记都从活页夹里取出来,遮去右边,仅留下左边的回忆栏。栏中的关键词和短语便是这堂课的组织架子。把回忆栏从上到下看一遍,注意各个类别的次序,看看它们是怎样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的。脑子里有了整体观念,就更可能记住讲课的内容了。
要随时复习这些组织得很好的笔记,使自己的记忆力保持较高的水准。考试前要充分利用这些笔记。
另外,仔细做笔记不仅能够增加自己对课程的兴趣,提高学业成绩,而且能够有充分的背景知识,以便积极地参加课堂讨论。而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又会更加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
黑川的笔记做法
在书本上画旁线或横线记号无妨。不过,若是用同色的钢笔或原子笔乱画线,甚至几乎整本书都红红的,或是用黑笔写得密密麻麻,就很不容易辨别书上印刷的字。
这样一来,再要查哪里比较重要,会看得很吃力,就不会愿意反复阅读了。
画画线、做做记号,或是在书本里做些小笔记,本来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如果做得没有原则,回头重看时就会觉得很零乱、混淆不清。在书里面做笔记,目的是指示应该记忆的重要部分,也有使你了解哪些部分不必再看的功用。
日本一位创意和干劲十足的顶尖人物黑川先生有自己一套做笔记的方法,在这里给大家做一简单介绍。
1.充分利用目录和索引。
他把目录影印起来,贴在书套(壳)、横带或剥了皮的书的表面上,要查哪里,立即可以查到,对一本书的内容也可以一目了然。如果目录有好几页,书皮上贴不下,则把不必要的部分割舍。再不行,就利用缩小影印。
书的索引大都在书本后面,索引后面往往有些出版社的广告、介绍等不必要的部分,把它丢掉,比较容易检索。一般索引都依照字母顺序排列,如果排列的方式太笼统,就要用自己的方法,给予索引明显的区分,务必达到能在很短的时间内翻到自己所需的部分。又因为目录的大项目已经摆在书口,作为这方面的索引,在拿起书之前,内容就可以大概抓住了。
买了书之后,一面听音乐,一面做这项工作,最多需要15分钟左右,将来却可以节省几十个小时。
另外,在进行这项工作的过程里,也可以掌握到书的体系,阅读的时候速度就会加快。偶尔也会遇到需要查的词句,索引上查不到,只有从目录里去猜或再查,很费时间。可以将它在索引上加一项,相当有用。
2.以颜色辨别本文的有效方法。
黑川先生习惯使用红、青、绿三种原子笔。最明显的红色只用于段落区别或说明理由的记号;其余重要语、关键语用青色画线;连接的文章用绿色。
进一步记述定义的部分用荧光笔;用语部分用红色荧光笔;定义部分用绿色荧光笔涂抹。采用这种方法,以有益于眼睛的绿色为基调,耀眼的红色用于区分段落,还真的可以一目了然呢!
如果要举出其他开发脑力的例子,还真举不完。这些方法应依照每个人的环境、需要而运用。他采用了上述这些方法,复习时比以前没做记号的时候快了10倍。
3.重视书本每一页的上方角落。
他也重视书本每一页的上方角落。为什么?因为这两个位置是你随手翻开书,立即映入眼帘的位置。他按照每一页的重要程度,给予“、○、×”等等记号(以下称重要度记号)。先看看本文内容,当你发现它是最重要的一页,或是反过来说,这一页并不怎么重要,都给予注明个别的重要度记号。
如果研究过去的考题,就可以把分析的结果记在有关页的栏外(右页就写在右边栏外,左页则写在左边栏外),然后按照个别的重要度及过去出题的状况,判断该页的重要度记号。为了预防日后复习时更正之需要,这些记号必须用铅笔做。
有了重要度记号,看书的速度会倍增,而且有充分的时间多看些重要部分。
4.注明段落。
一般说来,课本比较容易发生没有段落、拉拉杂杂写成的情形。没有段落,就没有高低潮,而且不但文章句子长,文章(文段)与文章之间也不设间隔,连在一起。一个人在考试前那种忙碌的时间内,实在没有精神及耐心搅下去。对此,他会在课本本文上注记几种符号,作为区分段落的强势码。比如:
首先说明区分段落的做法。对于大的段落,给予“一、二、三……”小段落则用“1、2、3……”学说的对立,用“a、b、c……”说法的对立,用“I、II、III……”如果有必要,可以再用“甲乙丙……”的顺序区分,用红色原子笔注明。对于自己所采用的说法,则在记号的外围加以四方形的框框;理由说明,用(1)、(2)、(3)等红圈青字填写;批判方面,用红色的菱形等。另外,对于理由说明与理由的结论部分,两者之间,用青红两种笔做箭头记号。这么一来,复习的时候,对于已经充分了解的部分,可以跳过去,而且视需要,还可以用很短的时间确认自己所采取的学说与理由之说明,效率会提升很多。
5.活用书签(线)。
黑川先生每一本书都要加上三条书线,颜色各不相同。有的书本来就附有书线,但最多一条而已。他就会想办法将三种颜色的书线弄到手,把教科书、参考书、有关考试的杂志、档案夹等分别装上三条书线。这种工作在什么时候做呢?在一面听录音带学习语言,或是与人闲谈的时候就可以完成。颜色方面,他采用绿、褐、黑三种。它们有先后次序的意义,利用后有相当大的助益。
6.利用交叉参照方式。
看书的时候,常常会遇到对某个主题的叙述引用了其他相关资料的情形。但并不是所有书的作者或编辑都会详细申述相关资料的细节。而且,虽然是同一个主题,仍会因为阅读者立场的不同,对于相关资料之关心度也从而有所不同。
参照资料最好按个人需要及所关心的部分去做较为理想。黑川先生如果发现相关资料,他一定会在那一页上面写上参照资料的页数,例如“cf.第几页”等。当然,这种步骤是指参考资料在同一本书里面而言。有时候相关资料是在另一本书里,这时候把另一本书(书名可以简化)的书名及页数记录起来,最终你将发现这种方法很好用。
在相关位置分别写上参照用的资料,这种方式就叫“交叉参照方式”。不仅是相关资料,如果你发现意义不明的单字,也应该立即查辞典,把它的意义记下来。
与其把书单调地由头至尾看下去,还不如翻翻这页、看看那页,把资料与资料连接起来思考有趣。当然,经多次查对,参照,这些资料自然而然会深植到脑子里。
7.树木方式。
零零碎碎的知识,难以掌握整体观,也不能加以利用,而且比较不容易背下来。所以,学习的人务必在脑海里描绘出一个整体观,再去吸收零碎知识。有一位职业象棋的高手就说过:“放眼大局,着手小局。”
为了了解整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黑川想出一个方法:用“树木方式”画出一本书的内容体系图。所谓树木方式,名副其实,树木有一个大树干,分出几根粗枝,再分出更多的小枝。用这种树木方式将知识体系化。
他把这种方法应用于考试的准备。即使是纯粹的记忆性问题,也可以用到它。例如你若要把全国的省县市乡镇全部记忆下来,最好先把全国分为东、西、南、北、中等五大区域,依次再背。东部有几县,西部有几县……如此一来,脑子里面比较有条理,也方便记忆。光是背省县市名还不算什么,如果是更为精密的事,不把这种整理工作系统化,就更难记忆了。这就如同你要抓一支扫帚,如果抓住的是分歧杂乱的帚尾部分就麻烦了;抓住帚柄,就方便多了。
掌握了整体,你就可以立即了解:“这一点属于这个系统,这个系统就在这里。”这样,不一定要了解细节,也可以比较好处理。
当我们遇到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时,往往马上归咎于书本。这不一定是对的。
当然,书是人写的,或多或少的缺点免不了。再者,书是针对多数读者而写,并不完全适合于特定的少数人。如果认为书的内容并不理想,你自己可以稍加修正或补充,使之更接近你的要求。
这样做,可以使书籍容易看、容易查阅、容易记入脑中,下次复习的时候,只需简单地浏览一下,就能够达到速学的效果。只要把知识不明确或重要的地方复习一下,了解的部分可以跳过去。
你已了解的部分,没有必要再三复习,只要抓住它的含义就可以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