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与应酬36计-奉行内方外圆的处世哲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内表示我们自己的内心,外表示我们接人待物为人处世;外圆表示我们为人处世要圆融一些、方便别人,而我们也要有自己的原则,但原则在内心中,不必处处示人;此外内方外圆也表示刚柔相济、内刚外柔的处世哲学。俗话说:“法无高下,应机则妙;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我们只有学会内方外圆,内守原则、外现圆融,才能在世间做事“左右逢源”。

    不较真才会有朋友

    怎样做人是一门大学问。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试图探究其奥秘,以借此来领悟生命的真谛,并塑造自己辉煌的人生。虽然人性的复杂使人们无法在有限的时间里洞悉人性的全部秘密,但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和对事件的感悟还是让他们对人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做人不能事事较真便是其中一理。

    举目四望,古今中外,凡是能成大事的人都具有一种优秀的品质,就是能容人所不能容,忍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团结大多数人。他们有胸怀,有魄力,豁达而不拘小节,做事从大的方面着眼。他们从不斤斤计较,目光短浅,纠缠于非原则的琐事。致使他们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全力以赴地去做他们认为该做的事,所以他们成大事、立大业,使自己成为不平凡的人。秦穆公就是这方面的一个优秀代表。

    一年,秦国大旱,秦穆公亲自出行视察旱情。刚走到岐山,他的马车坏了,左边驾辕的马趁机脱缰逃跑了。不得已,秦穆公只好亲自带人去找马,筋疲力尽之际,终于在岐山北面将马找到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马正被一群农夫架在火上烤着吃。秦穆公的侍从们十分生气,纷纷建议将食马肉的人抓起来重重处罚,但秦穆公拦住了侍从。经过询问才知道,原来由于旱情严重,致使农田颗粒无收,这些农夫已经有好几天没有吃上饭了。

    秦穆公看着这些面有菜色的人,叹息道:“吃了骏马的肉而不喝酒,恐怕会伤害你们的身体。”于是又命侍从送了一些酒给他们喝。

    一年以后,秦国与晋国在韩原交战。开战后不久,由于晋军攻势凶猛,秦军势孤难支,情况陷入险境,就连秦穆公的兵车都被晋军团团围住了。晋国大夫梁由靡已经抓住了秦穆公车子左边的马,在晋惠公车上的有路石举着长矛刺中了秦穆公的铠甲,秦穆公的七层铠甲已经刺穿了六层。秦穆公仰天长叹道:“我命休矣!”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晋军后面突然杀出了一群兵马,顿时令晋军的阵脚大乱。秦穆公放眼望去,只见几百个手持各色农具的农夫,正奋不顾身地击杀晋军。一会儿的工夫,他们已将秦穆公救离险境。

    秦穆公脱险后,秦军的士气大振,结果反败为胜,全歼晋军,而且俘虏了晋惠公。

    战斗结束后,秦穆公要重赏那些在战斗中立功之人。谁知农夫们一起跪拜道:“我们只是为了报答国君去年不杀、赐酒之恩,并不是为了封赏而来。”

    原来这些人就是一年前在岐山分食马肉的农夫。

    常言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一个人只有宽宏大量,人们才会乐于同你交往,朋友才会越来越多,社交的成功伴随着事业的成功,难道不是人生一大幸事吗?更何况人生如此短暂和宝贵,要做的事情太多,又何必为这些鸡毛蒜皮的事情浪费时间呢?

    宋朝郭进任山西巡检时,有个军校到朝廷控告他,宋太祖召见了那个告状的人,审讯了一番,结果发现他在诬告郭进,就把他押送回山西,并交给郭进处置。有不少人劝郭进杀了那个人,而郭进没有这样做。当时,正值他国入侵,郭进就对诬告他的人说:“你居然敢到皇帝面前去诬告我,也说明你确实有点胆量。现在我既往不咎,赦免你的罪过,如果你能出其不意消灭敌人,我将向朝廷保举你。如果你打败了,就自己去投河,别弄脏了我的剑。”那个诬告他的人深受感动,果然在战斗中奋不顾身,英勇杀敌,后来打了胜仗,郭进不记前仇,向朝廷举荐了他,使他得到提升。

    其实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与人相处就要互相谅解,彼此忍耐,经常以“难得糊涂”自勉,求大同存小异,有度量,能容人。只有这样,你才会左右逢源,诸事遂愿,有许多的朋友围在身边;可是较真的人就是不能理解也无法明白这个道理。他们通常斤斤计较,认死理,过分挑剔,容不得人一丝一毫的错误。长此以往,周围的人都躲得远远的,没有办法,只有关起门来“称孤道寡”一条路可走,成为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异类。

    有的人爱较真,有的人能容人,这正是芸芸众生中为什么有人活得特累、有人活得洒脱的原因所在吧。

    会绕圈子,不碰钉子

    水潭的水到底有多深,眼睛是看不到的,但是只要往里面投一颗石子,就可以知道水到底有多深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一件事情很复杂,绝不像一潭水那样轻而易举地摸清情况。想要摸清实情,也不像投入水潭一颗石子那样简单,因此,投石测水的策略在现实中就复杂得多,需要更多的智慧。

    比如,你想说服别人,直截了当地表明意见,非但无效,反而让人厌憎。不如先绕圈子,弄清他心里的真正渴求,方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庄王是一位比较贤明的君主,他在识别人才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方法。楚庄王登基之初并不是一位值得称道的好皇帝,相反他一直纵情享乐,不理朝政。其实,这只是楚庄王的一个策略而已,但他并没有告诉任何人,而是自己暗暗地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并在暗中观察。

    在三年的时间里,楚庄王将国家大事都置之不理,却整日纵情歌舞,沉溺于酒色。他不但不理会众多大臣的非议,反而在国内贴出告示,实行“谏者处以死刑”。这道命令一下,朝中的大臣们终日惶惶恐恐犹豫不决,都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一些奸诈之人就开始想尽办法,曲意逢迎。他们心想:只要哄得大王欢心就不愁升官发财了。

    实际上每个朝代都有这样的奸臣,但也有敢于直言进谏的忠臣,楚庄王的身边也不例外。开始的时候,有些大臣觉得大王刚登基,难免有享乐之念,便没有提出什么意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臣中有些人就开始对楚庄王的行径表示出担忧了。尽管楚庄王张贴了“谏者处以死刑”的告示,仍然有些忠心耿耿的大臣敢于冒死直言进谏。

    大臣伍举就是一个忠心之臣,他一心想辅佐楚庄王坐稳江山。谁知楚庄王登基三年,三年终日享乐,不理朝政。由于楚庄王的举动很不得人心,伍举的担心日渐加重,因此他决心冒着生命危险直言相谏。于是伍举冒死求见楚庄王,对他说:“大王,臣斗胆想请您猜一个谜。”“哦,爱卿好兴致呀,快说来与寡人听听。”楚庄王一听是要玩猜谜,开始表现得眉飞色舞兴奋不已。伍举说:“大王,在山冈上有一只鸟,但有三年的时间它既不飞也不叫,请问大王,这还能算是鸟吗?”

    楚庄王一听此话心中便已有数,但是表面仍不动声色。沉吟了一会儿,他才说道:“三年不飞,但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但一鸣惊人。寡人明白你的意思,你先回去吧。”

    伍举心里顿时明白了:大王贪图享乐只是假象,心里却在思考宏图伟业。于是,他放心地回去了。

    果然,不久后,楚庄王便不再纵情享乐了,迅速开始致力于政治革新。他首先对那些整天围绕在他的身边、与他一起吃喝玩乐的谄媚之人给予处分,接着又任命曾经冒死进谏的伍举等人。经过一番治理,整个国家的面貌焕然一新。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楚庄王一开始的吃喝玩乐并不是单纯的享乐,而是以此为挡箭牌,暗中对大臣进行观察,从而分辨出哪些是可用之才,哪些是无用之人。而伍举也不愧为贤臣,他没有直截了当地与楚庄王不得进谏的禁令作对,而是绕着圈子试探楚庄王的心迹,终于得到了满意的回答。

    在与人交往中,绕圈子看似效率不高,有时却是达成目的的最好方法。

    摒弃“怀才不遇”的想法

    “怀才不遇”的感觉越强烈,心理上的负担就越沉重。

    每个地方都有“怀才不遇”的人,这种人牢骚满腹,喜欢批评,一副抑郁、不得志的样子。和这种人打交道,往往比较累,运气不好的时候,还会被他们冷嘲热讽一顿。

    在自命“怀才不遇”的人中,有的根本是自我膨胀的庸才,之所以无法受到重用,是因为他们的无能,而不是别人的嫉妒。但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这个事实,反而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到处发牢骚、吐苦水。他们并没有什么可骄傲的资本,只是想当然地高看自己一眼;或者用自己的长处跟别人的短处比,永远得不出客观的结论。

    但是,也有一种人,真的有才干,但因为无法跟客观环境配合,“英雄无用武之地”,但为了生活,又不得不屈就,所以痛苦不堪。

    难道有才的人都会这样吗?并不是的,虽然有时千里马无缘见伯乐,但他们遭遇坎坷的原因主要是自己造成的。因为这种人常自视过高,看不起能力、学历比他低的人。可是社会上的事很复杂,并不是你有才就可得其所用,别人看不惯你的傲气,就会想办法修理你。至于上司,因为你的才干威胁到他的生存,如果你不适度收敛,那么你的上司绝对会打压你,不让你出头。

    怀才不遇的人,在人生事业中,往往会遇到很多人为的阻碍,百事不顺。因此他们怨愤不平,对他人充满敌意。他们却不知道,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自己。试想,你总想站到别人头顶上去,谁受得了你这种自高自大的作风呢?你注定将一次又一次摔倒。

    不管有才或无才,经常抱怨“怀才不遇”的人,总是让人无法欣赏的。因为你若一听他谈话,他就会批评同事、主管、老板,跟别人的观点唱反调,好像他自己有多了不起似的。结果呢?“怀才不遇”感觉越强烈的人,越把自己孤立在小圈圈里,无法参与其他人的圈子。每个人都怕惹麻烦而不敢跟这种人打交道,人人视之为“怪物”,敬而远之。恶评一起,除非他改变环境,否则,在原有的生活圈子里,他将永远无法出头。

    这种人在现实中大有人在,时间长了,自己觉得干得也很无聊,因此有的在原岗位辞职了,到了新环境,干的还是小职员,有的则在原单位继续“怀才不遇”下去。

    一个人不管才干如何,一定会碰上才干无法施展的时候,这时候你千万记住:就算有“怀才不遇”的感觉,也不能表现出来,你越沉不住气,别人越把你看轻。应该冷静地看待自己的处境,然后寻求突破的机会。

    首先,应评估自己的能力,看是不是把自己高估了。你可找朋友和较熟的同事替你分析,如果别人的评估比你的自我评估低,那么你要虚心接受。

    其次,检讨为何自己的能力无法施展,是一时无恰当的机会,是环境的限制,还是人为的阻碍。如果是机会问题,那只好继续等待;如果是环境不利,那只好去职;如果是人为因素,那么可诚恳沟通,并想想是否有得罪人之处,如果是,就要想办法疏通,以改变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第三,应考虑拿出其他专长。有时怀才不遇是因为用错了专长。如果你有第二专长,那可以要求上面给你机会去试试看,说不定就此打开了一条生路。“世界第一女CEO”费奥莉娜,原先是干财务工作的,而且表现平平。后来她认为自己的长处是交际与公关能力,所以,她主动向上面要求去做业务员。没想到,她一下子找到了人生的突破口。由于业绩出众,她屡获升迁,知名度大增,最后成为了惠普公司最高执行官。

    第四,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不要成为别人躲避的对象。不管自己是否有机会受到重用,也要广结善缘,尽量帮助他人获得成功,这将为你为带来意想不到的助力!

    总之,最好不要有“怀才不遇”的想法,因为这会成为你心理上的负担。谦卑地做你该做的事,就算是大材小用,也是快乐的。总有一天,你的才干会放射出夺目的光彩。

    当执着处不可一味变通

    执着与变通,自古以来似乎就是一对孪生兄弟。人们常说,执着而不知变通是顽固不化,泥古而不会通今是冥顽不灵。由此可见,执着与变通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于执着与变通的度,孟子早就有过精辟的见解。

    有一次,淳于髡问孟子:“男女之间,不亲手递接东西,这是礼吗?”

    孟子回答说:“是礼。”

    淳于髡又问:“假如嫂子掉到水里,可以用手拉她吗?”

    孟子说:“嫂子掉到水里,有生命的危险,不去拉她救她,这无异是豺狼。男女之间授受不亲,这是正常的礼制;嫂子掉入水中,用手拉她,这是礼制的变通。”

    在生活中,变通是多么的重要!可是,是不是因为它重要,我们就要事事变通,时时变通呢?非也,古今中外,无数鲜活的事例告诉我们,当执着处,我们不可一味变通!

    首先,在做人原则上,当讲执着,不能一味变通。古人云:“随流性转,乃是常人。”普通人没有要坚持的东西,经常根据时势改变自己的行事作风。大人物却不是这样,在原则问题上坚定不移。这样的人,往往会成为群体中的主心骨,不但身边的人会敬重他,服从他,就连他的敌人也会尊重他。

    齐国权臣崔杼控制国政后,召集朝中大臣在自己家里歃血盟誓,借此巩固自己的地位。他指天发誓说:“不亲附崔氏而亲附齐国公室的人,将遭天打雷劈!”

    不少大臣都按照崔杼的话发了誓。

    轮到晏子时,晏子低头含了血,也指天发誓:“不亲附齐国公室而亲附崔氏的,将遭天打雷劈!”

    崔杼大怒,用矛顶住晏子的胸膛,用戟勾住他的脖子,威胁道:“你还是把说过的话改回去吧,这样我就会和你共享齐国。你要是不改的话,应该知道后果!”

    晏子镇定地说:“崔杼,你难道没有学过《诗》吗?《诗》上说:‘密密麻麻的葛藤,爬上树干枝头。和悦近人的君子,不以邪道求福。’君子不以邪道求福,那我更不能够如此。你考虑一下我的话吧!”

    崔杼想了想,叹息道:“这是个贤德的人,我不能杀死他!”于是把晏子放了。

    其次,对于预定的人生目标,不能随境遇而变,应该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唯有持之以恒,才可能达成目标。只有执着追求目标,才不会有那么多的左顾右盼,才不会有那么多的迟疑迷惑,才不会有那么多的遗憾痛悔。这样,你就能以坦然之心、心无旁骛地向目标进发,而不受任何不理想遭际的左右。

    孔子率弟子们周游列国,在陈国和蔡国之间陷入困境,一连七天只能靠吃野菜度日。孔子没有任何怨言,仍然一如既往地在屋子里弹琴唱歌。

    子路、子贡和颜回一起在野外采集野菜。子路对子贡说:“我跟随先生这么久,他先是在鲁国被逐,后来被迫在卫国隐居,再后来在宋国的大树下习礼时被人砍倒了树,现在又在陈蔡之间陷入了困境。先生遭遇了这么多的羞辱,虽然凌辱先生的人从来没有受到过惩罚,但先生的歌声却没有中止过。难道君子对所有的事都不感到羞耻吗?”

    他们回来后,颜回将子路的话如实地告诉了孔子。

    孔子很不高兴地推开琴,让颜回将子路和子贡叫进来,严厉地说:“你们知道吗?君子在道义上通达,叫做通达;在道义上困窘,才是困窘。现在我固守仁义的原则,遭受了乱世的祸患,这是我应该得到的处境,怎么能叫做困窘呢?我反省自己,在道义上不感到内疚,在灾难面前不丧失自己的品格。严寒到来,松柏在霜雪降落以后,还不凋落,我们因此知道松柏的生命力旺盛。从前,齐桓公因为流亡莒国而萌生复国称霸之心,晋文公因为逃亡曹国而萌生复国称霸之心,越王勾践因为受会稽之耻而萌生复国称霸之心。现在我们在陈蔡之间陷入困境,对我来说大概是幸运吧!”

    子贡和子路都感到十分羞愧,都说:“听了老师的教导,我们才知道天的高远,地的广大啊!”

    大哲学家罗曼·罗兰曾说:“人生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定的信念。”其实我们在大多数时候,并不是没有信念,只是在坚持的途中,变通这个观念不时来拜访我们,于是我们不再执着,然而,成功女神正是在你变通的时候,一点一点地离我们远去了。很多时候,我们梦寐以求的成功,依赖于锲而不舍的决心。

    勿为常理所拘

    我们常说做事要讲求常理,也要合乎常情。所谓“常”,就是经常的意思,而“常理”,就是通常的道理。中国宋朝的大儒陆象山先生曾说过:“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至西海南海北海有圣人出,亦莫不然。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此理同也;至于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此心此理亦无不同也。”我们是一个重视常理的民族,遵从常理也符合社会稳定和生活安定的需要。可是在某些时候,我们只有不被常理所限,不按牌理出牌,才能收到意想不到之功。

    汉光武帝统治时期,大将高峻人强马壮占据高平,当地人民只知有高峻,而不知有刘秀。刘秀决心除此祸患,于是派寇恂率军讨伐高平。临行前寇恂请示光武帝:“是要讨伐他,还是招降他?”

    刘秀道:“能招降最好,不然就剿灭他的全军。”

    寇恂领了圣旨,率领大军日夜兼程赶到高平边界,驻扎下来。高峻得知寇恂领命来镇压自己,便派军师皇甫文出城拜见寇恂,以便探探朝廷的口风,与此同时,他让城门高度戒备,不允许任何人随意出入。

    皇甫文来到寇恂军帐后,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

    寇恂见其态度傲慢,心中不禁暗暗生气,问道:“见了本将军,为何不跪?”

    皇甫文拍手大笑,“跪你?就是刘秀在此,我也不跪,何况你一个武夫!”

    寇恂拍案大怒道:“你们这群乱臣贼党,不为江山社稷立功,反而危害人民,抵触朝廷,罪大恶极。本应斩首示众,诛灭九族,念当今皇上仁慈,只要你们肯投降,朝廷定会从宽处理的!”

    皇甫文还没听完,便已笑得蹲在地上。众武官皆被皇甫文的这种行为激怒了,都大声呵斥道:“这成什么体统,像你们这种人,即使朝廷招降了你们又有什么用?”

    皇甫文听到这里,立即止住笑声,站了起来,用手指着寇恂嘲讽道:“你不敢攻城吧?刘秀小儿没给你命令,你这小官岂敢乱来?”

    寇恂冷冷一笑,对皇甫文说道:“本将军攻不攻城,我想你是看不到了!”

    皇甫文惊了一下,故作镇定地问道:“你说什么?”

    “来人啊!”寇恂一声大喊:“把这个狗头军师给我拖出去斩了!”

    众武官们忙拦阻道:“将军,两兵交战,不斩来使!”

    皇甫文连声道:“是啊,是啊!将军难道没听过吗?”

    寇恂没有听取众人的劝告,命两个武士把浑身颤抖的皇甫文拖了出去,并告诉皇甫文的副使道:“回去告诉你的上司,皇甫文已被我斩了,若投降就赶快投降,若不降就等着我的军队攻城!”

    副使忙跑回去告诉高峻,高峻害怕了,当日就大开城门投降了。

    众将领向寇恂贺喜,顺便问他:“当日来时,高峻严守城池,一点也不像投降的样子,为何杀了皇甫文他就这么快投降了呢?”

    寇恂解释道:“皇甫文是高峻的心腹,他让皇甫文来营中见我,言辞态度很傲慢,是想试试朝廷到底是招降还是剿灭。如果不杀皇甫文,高峻一定以为朝廷是来招降他们,这样他们就有恃无恐,杀了皇甫文,他才知道我们的决心,所以才这么快就投降了。”由于没有费一兵一卒,寇恂便降了高峻,光武帝知道后甚是高兴,赐寇恂黄金万两,并加官晋爵。

    在这个故事中,“两军交战,不斩来使”是常理,大家都认为应该这样做。可是这样做结果会怎么样呢?顽敌会变得更加顽固不化,剿抚工作会变得更加困难。办事的目的是达到良好的结果,按常理行事不能达到目的,就只有反常理行事。

    从目的出发,不为常理所拘,行变通之道,这是办事成功的要点。

    但这并不是说,应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无论怎样讲变通,也不能脱离天理人情与法律、法规的框架。

    在上例中,寇恂斩敌使,并没有违背一般的道义。所谓“两国交兵,不斩来使”,这是指双方地位相当的情况。寇恂出兵平叛,没有必要将对方当成平等的对手。他斩杀叛军来使,也可解释为处决叛逆之徒,在大道理上还是完全讲得过去的。

    我们在生活中突破常理讲变通,也一定要讲道义、讲法律,否则后患无穷。

    大事坚持原则,小事学会变通

    在大事上有原则的人,像大山一样可靠,他们是团队制度最忠实的维护者,也是其他员工的一把标尺。这种人有主见,遇事不会犹犹豫豫、随波逐流。他们在普通人看来有点“傻”,但他们却比普通人更有决策能力。

    无论个人还是团队,信念和原则都是最后底线。一旦突破这条底线,优秀团队就变成失败团队,英才就变成庸才。那些伟大的人物,都宁愿遭受生活的磨难,也决不放弃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墨子的弟子公上让受老师派遣,向越王宣传墨家的政治主张。越王听了很高兴,说:“如果您的老师愿意来到敝国的话,我愿把阴江沿岸三百社的土地封给他。”

    公上让回来向墨子报告此事,并问:“您愿意接受越王的封赏吗?”

    墨子反问:“你认为越王会实行我的政治主张吗?”

    公上让想了想,答道:“据我观察,恐怕不能。”

    墨子说:“那我就不能接受越王的封赏了!”

    公上让问:“如果得到封地,不是可以在这里实践您的政治主张吗?”

    墨子说:“唉!不仅是越王不了解我的心意,连你也不了解。如果越王愿意听从我的主张,我自然会酌情去做。如果越王不接受我的主张,即使把整个越国都给我,又有何用?既然越王根本不会采纳我的主张,如果我接受他的封赠,就是拿原则做交易。如果要拿原则做交易,又何必舍近求远跑到越国去呢?我早就在中原地区有所收获了。”

    公上让惭愧地说:“多谢老师教导,学生实在有些浅薄!”

    一个人头脑聪明本领大,当然是好事,脑子笨一点能力差一点也没关系,只要有坚持到底的信念,只要有决不放弃的原则,照样能成为一个优秀人。

    你看《西游记》中的唐僧,除了念经打坐,没看见他有多大能耐,降妖捉怪,提包挑担他全不会,手无缚鸡之力。可他有信念,无论前途有多少艰难险阻,他仍是硬着头皮一路向西;他也有原则,“走路恐伤蝼蚁命”,一言一行不失佛家本色。这“西天取经”的伟大事业,离了唐僧就完不成。

    没有原则就干不成大事。但是,在小事上,也要有根据需要灵活机变的手段。不要用固定的眼光看待人,不要用僵化的眼光看待事物,要随时根据人情事理调整自己的办事方法。

    古时有一位名叫朱博的官员,听人介绍说,长陵有一个位叫尚方禁的富豪,颇有才华,完全可以当守尉。

    朱博便派人暗中调查尚方禁这个人。

    调查的人回来说道:“此人是长陵的大姓,年轻的时候行为不检点,曾经与别人的妻子私通而被发现,现在他的脸上有一处刀疤,就是那时候被人砍伤的。”

    朱博点头不语。过了几天,他又以了解工作情况为名把尚方禁召来,仔细看他的脸,果然发现有一处很深的疤痕。

    朱博喝退众人,独自留下尚方禁,问他脸上的伤疤是如何得来的。

    尚方禁如实做了回答,然后红着脸,跪在地上请朱博饶恕。

    朱博大笑着扶起他说:“男子汉大丈夫有一点点过失算什么?我准备为你洗刷掉原先的羞耻,你看如何?”

    尚方禁感动得流泪不止。朱博趁势说道:“如果我为你洗刷了羞耻,使你成为一个光明正大的人,你可愿为朝廷效力?”

    尚方禁连连应诺,表示一定为朝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朱博又告诉尚方禁道:“这次谈话你知我知。你以后的任务就是把遇到的奸邪之事都记录下来。”

    这以后,朱博撤销了尚方禁蒙羞的案底,并张贴告示“澄清”尚方禁的冤枉,且一天之内召见尚方禁三次,以表示亲近。

    尚方禁早出晚归,四处奔走,风雨无阻,揭发了境内多数盗首及其亲信和其他犯法之人。

    短短一年,由尚方禁提供重要线索而侦破的案卷达两尺厚。朱博借此时机提拔尚方禁为遵县县令。尚方禁感恩戴德地赴任去了。

    从道理上来说,尚方禁与别人的妻子通奸,属个人小节,可用可不用。但朱博没有因为他的才能而直接任命他,而是给他一个展示才能、立功受奖的机会。结果,既得到了一个人才,又办好了事情,其他人也不得不服,可谓一举数得,处理得恰到好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