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疯,我只是与众不同-童年创伤与创作灵感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曾有位文学青年问海明威:“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是什么?”海明威回答说:“拥有悲惨的童年。”

    海明威的这句话可信度有多高呢?海明威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是世界知名的文学大师,是“迷失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海明威出生在美国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市郊区的奥克帕克,童年生活十分痛苦,这在其作品中多次表现出来,透露出对人生、世界、社会的迷茫和彷徨。

    海明威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身上有200多枚弹片,脑震荡是轻伤,动过二十多次手术。在1954年,海明威凭借《老人与海》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然而童年的创伤没有丝毫减轻,在1961年,海明威不堪折磨,饮弹而亡。

    我的世界你不懂

    文学上有个很独特的现象,众多知名作家都曾有过悲惨的童年,如安徒生、川端康成、但丁、萧红、张爱玲、卡夫卡等等,有人对这种现象很感兴趣,认为这是一种对早年痛苦的补偿。“无娘的孩子早当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一说法有大量的事实依据,心理学家也证明,童年经验往往对个人一生影响深远,其人生基调就是这时形成的,而且其以后的发展都避不开这个基调,留下不可磨灭的烙印。

    安徒生是世界知名的童话作家,其作品迤逦多姿,想象丰富多彩,其作品包含万千,有善良的小人物、有荒唐的皇帝,有歌颂光明的,也有讽刺社会现状的,影响深远,拥有众多而独特的读者,安徒生的童话跨越了国界、跨越了种族、跨越了年龄,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食粮。

    他慰藉了无数人的心灵,然而他自己的生活状态可并不怎么样,甚至有些不可理喻,他喜欢住在疯人院的纺线室里,这里光线昏暗,噪音不绝,而且一墙相隔的,就是那些精神不正常的人,时常能够听到病人的哀嚎,或歇斯底里的喊叫,然而这些却给了安徒生无数的创作灵感。写作背景很阴沉,他笔下的故事却充满了美好。

    不得不说,这跟其童年经历有关。安徒生出身贫寒,父亲是个鞋匠,收入只能勉强维持温饱,不过父亲喜欢文学,而且想象力非常丰富,常常会为安徒生讲述一些有意思的传奇,还给安徒生读一些童话故事,如拉封丹的《奇特的孩子》。父亲对安徒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可以说安徒生是在故事的陪伴中长大的,故事中斑驳万千的世界滋养了他单调的童年生活。安徒生之所以喜欢住在疯人院的纺线室里,因为在那他能听到很多有趣的故事,在听故事的时候,他完全隔绝了外界的各种干扰,沉浸在美好的世界中。长大成年成为作家后,这一习惯保留了下来。

    童年的经验已经植根于他的思维结构中,对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安徒生很喜欢莎士比亚的戏剧,他常常在脑海中构思戏剧,然后讲给父亲听。父亲每次都会给他一些建议,这些建议周到、中肯,极大地提升了安徒生构思戏剧的能力。

    父亲去世给安徒生带来不可磨灭的创伤,在其作品中曾多次描绘与父亲有关的场景。如父亲去世前的一个冬天,冰雪覆盖天地,窗户被冰封,父亲躺在病床上,指着窗户上结冰的图案说,你看像不像一个伸展双臂的女人,父亲给它起名叫冰雪皇后,并戏称冰雪皇后会带走自己。

    安徒生在《冰雪女皇》中这样描述:“雪花漫天飞舞的夜晚,加伊忽然看见窗外有一片很大的雪花飘落在桥上,逐渐变大,最后变成了一个女人,女人身披白雪披纱,身体在夜空中如明珠般发光,两眼也熠熠生辉,她张开手臂,朝着加伊的方向招手,加伊赶紧低下头,心中惊骇,在抬头时,她已经飞走了。”书中还描述了一个精致的花园,“匣子的两端挨着窗户,就像是开满花的堤岸。豌豆藤在匣子里疯长,玫瑰也不断伸展身躯,他们在窗户上盘旋着,彼此缠绕,就像是花朵绿叶组成的凯旋门。”

    在安徒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与父亲在一起的童年回忆,童年生活所带来的创伤让他有机会可以深入思考生活,思考人生,思考世界,这些都成为他以后作品中的思想主线。不仅如此,安徒生早年在纺线室里听到的故事,大都是老人用口头语言讲述的,这种语言风格也在其作品中保留了下来。安徒生在讲述作品故事的来源时,曾提到纺线室、提到父亲,也就是安徒生的童话故事都是接近于口语化,类似于说书人的那种讲述方式。

    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贝特尔海姆对此也是赞同的,他认为童话故事的魅力来自于讲述,类似面对面交流那种的语言,唯有如此,才能让人感觉如身临其境,才能将其心理意义阐述出来。在书籍出现以前,童话故事都是面对面讲述,因而说这是一个传统。安徒生并未选修过心理学,也从未研究过儿童心理学,但是其童年创伤以及纺线室里的故事都毫无疑问彰显了这一点,看起来是一种偶然,其实这是童年创伤所带来的必然。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在人间有什么会更有诗意,更为迷人,胜于那怀着欢乐的爱,对自己觉得像自己本身一样崇高、纯洁和美妙的一切东西都发生共鸣的纯真的少年心灵呢?”

    童年对一个作家的影响是深入骨髓的,是融贯在灵魂中的,童年是我们的精神故乡,童年所遭遇的创伤会让人铭记在心。创伤在灵魂深处生了根,就好像在土地中播撒了种子般,在岁月流逝中,种子逐渐发芽、长出树枝,成长为参天大树,然而其根基仍然是当初的种子,是由幼时的创伤繁衍出来的。创伤及由此而形成的思想就成为作家作品的内核。

    深入探秘

    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阶段,有的认知有很多都是来自于这个时候。所以才会有“三岁看老”的说法,童年对个人的气质、个性、思维方式等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童年创伤更是对人的心里感官产生阻抗性影响,让人陷入沉思中。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处在幸福中的人是不会想太多的,只有那些在痛苦处境中的人才会想太多,才会有深刻的思想,可以说出不痛快的经历是促使人思考的原动力。”而作品往往又是思想的结晶,因而说童年创伤是会带来创作灵感的。

    拿张爱玲来举例子。张爱玲的作品中,母亲的形象大多是自私、冷漠甚至残酷的,有些甚至为了金钱而不顾亲情,如《金锁记》中的曹七巧;《倾城之恋》中的母亲认为女儿白流苏是个累赘;《花凋》中的郑夫人,女儿病重阶段,竟然没把自己的私房钱拿出来,仅仅是怕丈夫发现,使女儿的生命早早夭折了。这些作品中的母亲形象和灵感来源都与张爱玲少时经历有关。

    幼年时,张母为躲避婚姻劳累而常年在海外留学,将年幼的女儿抛在家中。而张父原本就重男轻女,再加上对张母远走他乡的愤恨,所有扭曲的情感全部加诸在张爱玲身上,一直视张爱玲为累赘。

    对于小小的张爱玲来说,母亲的离开对她的伤害是非常巨大的,在一个理应依恋母亲的年龄,她却只能独自面对孤独的童年和冷漠的父亲。再加上她自小敏感,因此孤僻、自闭在所难免。而又因为过度的孤僻,养成了她不近人情,外表虚伪冷漠的性情。

    还有张爱玲对待金钱的态度,也是受母亲的影响。母亲是因为金钱而逃离父亲,这让她感受到金钱对人性的残酷吞噬。一度,她将金钱当作试金石,如在《钱》中,她写道:“能够爱一个人爱到问他拿零用钱钱的程度,那是严格的考验。”

    所以在她的作品中,金钱是可以将人性改变的。这种观念是母亲离开造成的创伤,张爱玲骨子里的冰凉冷漠、情感上的苍凉、冷冷对待自己所书写的人物,所有创作灵感的来源,都与其年少时所受的创伤密切相关。

    童年经历深深印在每个人身上,刻画在其性格以及气质上,对作家来说,那些不痛快的经历将会在内心深处成为其创作的灵感。

    病理溯源

    曾有人进行过调查,在世界历史上,凡是在文学上有一定造诣的人,百分之八十以上,在童年都有过些不好的记忆,或者说是创伤。这就回到了我们开头所说的那个话题,当人身处在幸运顺遂中,感情的波动率是很低的,这种情况下,人很难去体会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因为他不愿意主动地去思考,更不会沉静地思考。

    相反,如果人处于糟糕的逆境状态,环境就会逼迫着这个人必须去更多地思考人生,思考出路,走出自己心灵的困境。这样大的情感波动,很容易触发潜意识里的东西,找到更多灵感。

    那么这里还有两个问题,为什么是童年的创伤更容易塑造一个“天才”,又为什么这样的天才多表现于文学和绘画等艺术创作方面?

    童年作为生命的起点,此时段前的人就像是张白纸,而童年就是渲染其基调的时间,长大后,虽然白纸上的色彩会有很多,但也离不开童年设定的基调。童年是人性最初缓缓展开的时段,这段时间的情绪感受、记忆、意识等,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会对人的审美心理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形成定性的影响。

    创伤对人的影响是最大的,成年后,人的心智逐渐成熟,即使有创伤,也不像单纯的童年时期那样浓烈。童年的创伤,就像是一把匕首深深地刺入不曾设防的心脏中,让人记忆深刻难以忘记。就比如前面所说的张爱玲。如果她的母亲不是在她年幼的时候离开,如果父亲不是在她那么小的时候,就对她百般厌恶,如果不是她自小就看到一些因为金钱而带来的感情纠纷,她也许不会有那么多拷问心灵的创作灵感。

    在她年幼的时候,还不能够明断是非,大人的情感模式和行为方式她也无法完全地理解,而她所能够关注的点,就是自己内心的感受。这种感受是孤独的、受伤的、恐慌的,并且难以磨灭。待到成年之后,她虽然能够理解当年的种种,但受伤的心却无法修复。

    试想,如果这一切发生在她成年之后,在她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之后,她便会用更加客观的角度去看待这些问题,也许内心便会释然。如若这样,张爱玲也不过只是芸芸众生中一个普通的人,而不是影响中国近一个世纪的创作才女了。

    那为什么这种在童年所留下的难以磨灭的印记,最终会变成文学或绘画创作的灵感,而非其他呢?本质在于,人的表达方式不外乎语言和肢体语言,语言汇聚成文字,而肢体语言则可以转化成为图像,画面感油然而生。当压抑的内心寻求不到一个倾诉对象的时候,便容易转变成文字,由笔下流转出来。

    因此童年经历百般韵味,其更接近于文学的本质。经历创伤而产生的体验和反省,因此而形成的感悟和创新,这些都是创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其小说中随处可见有关于故乡的描写,有关于童年的描写,对此他曾说:“为什么我用这样的语言叙述这样的故事?因为我的写作是寻找失去的故乡,因为我童年生活的地方就是我的故乡。”在其访谈录中,也曾多次提到童年创伤,那些艰苦岁月带给他的伤痕,带给他的磨难,而这一切给予了他创作的灵感,构成了其创作的基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