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我的世界你不懂
当警察赶到现场的时候,报案的男子坐在家门口,眼神呆滞,显然受到了很大的惊吓。警察迅速勘探了现场,死者名叫克拉克,现年43岁,是迪恩?潘塔泽斯的结发妻子,死者身重两枪,一枪在头部,一枪在颈部,都是致命伤。凶手显然非常熟悉潘塔泽斯家的情况,他进入车库,躲在汽车旁边,待克拉克走进车库后,凶手便枪杀了她。
潘塔泽斯家未丢失任何财物,这便排除了入室盗窃行凶杀人的可能性;克拉克死的时候虽然一片血污,但衣着整齐,并没有遭受过性骚扰,自然也排除了劫色杀人的可能。那么凶手究竟是谁?他为什么要杀死克拉克?这其中有什么仇怨吗?
看着悲伤的潘塔泽斯先生,负责此案件的罗比警官暗暗发誓,一定要尽早破案,给这个家庭一个说法,同时也还小城一片安宁。
他迅速组织人员,开始调查这个家的家庭情况和社会情况。
经过调查后发现,克拉克与迪恩是一对令人艳羡的夫妻。他们在二十多年前一见钟情并结为连理,婚后两人育有一子一女,现在都在其他地方上学。
夫妇二人不但感情甚笃,在事业上也相互扶持,他们共同经营着一家公司,生意如火如荼。他们现在居住的地方,是这个城市的富人区,不过在半年前,迪恩已经买下了一个牧场,并在那里修建了一幢豪华的别墅。如果克拉克没有遇害,估计他们已经准备搬到别墅里面居住了。
是谁亲手毁灭了这个幸福的家庭呢?难道是因为仇富心理而恶意谋杀?
……
一个月后,警察突然来到迪恩的家里,并出示了逮捕令将迪恩逮捕了,罪名是,谋杀妻子克拉克。
这简直让所有人大跌眼镜!完全没有人相信,像迪恩这样的好男人,成功男士,会拿起枪谋杀自己的妻子。
迪恩的朋友联合起来,纷纷为迪恩的人品作证,而迪恩与克拉克19岁的儿子也表示:“如果我的父亲曾经在脑海中略过杀死妻子的念头的话,他一定会先结束自己的生命!”
迪恩也不断为自己辩白道:“我如此爱克拉克,她胜过我的生命,我怎么可能杀死她,我又有什么理由杀死她?”
这时候警方却声称,他们有重要的证人,实际上,这个证人也是真正的凶手,不过她是在迪恩的高额现金诱惑和唆使下同意帮迪恩去杀克拉克的。
当警方传唤这位证人的时候,听众席和陪审团都发出了一阵唏嘘声,因为走上来的女人是一个打扮艳俗,衣着暴露的妓女,看着她踉跄的脚步,显然宿醉未醒。
迪恩怎么可能和这样的人有交往?
这个女人的名字叫做杰梅尔,是个在警察局有前科的吸毒卖淫女,她声称,是她的一个同样吸毒卖淫的朋友介绍她和迪恩认识的。迪恩开门见山,开价十万美元,让她去杀一名叫做克拉克的女人。为了钱,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那个时候她甚至不知道,克拉克就是迪恩的妻子。
杰梅尔对犯罪经过供认不讳,包括迪恩如何提前驱车带她看了屋子所在的地点,如何告诉她车库门锁的密码,如何将早就准备好的枪放在车库左下角的汽油桶后面……一切时间对接得天衣无缝。警察调取了杰梅尔的通话记录,发现在克拉克死前一周,她的确和一个陌生的号码通话频繁。
然而,迪恩矢口否认,他根本不认识那个电话号码,也不认识眼前的这个女人,当他们四目相对的时候,监察官发现,杰梅尔的眼神熟悉中略带一些错愕,她显然是见过迪恩这个人的;而迪恩的眼神却十分陌生,这一点无法伪装。
如果说迪恩真的不认识杰梅尔,那么他一定是被诬陷的,可车库密码的事情该怎么解释?据迪恩和两个孩子交代,这车库的密码鲜有人知,甚至连克拉克的母亲也不知道他们车库的密码,因为亲人来往都直接从大门进出,车库只有自家人停车的时候会出入。
但杰梅尔说得很肯定,为了证实这一点,警方找到了杰梅尔口中的“中介”,也就是介绍他们认识的那个妓女莱瑞。
莱瑞的证词和杰梅尔的基本一致,不过她向警方提供了更多的情况。她说,迪恩一开始是来找她做这件事情的,可是她不敢杀人,于是便将杰梅尔介绍给了迪恩。她还给警方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线索,她之前见过迪恩,并且为其服务过,地点是在东部林荫大道的红灯区。但让她说出具体的时间时,她却因为长期吸食毒品而记忆混乱,根本回忆不起来。
莱瑞所说的这个地方,是安纳波利斯州著名的红灯区,在这里鱼龙混杂,长期出没着各种血统、各种性别取向,还有各种有着怪异癖好的人,当然也伴随着毒品和性交易。
越是觉得接近真相,案情就越显得扑朔迷离起来。
最后一次开庭是在一个阴雨天,对于两个妓女的指认,迪恩竟然痛苦得流下了眼泪,他有些歇斯底里地嚎叫道:“是谁?你们究竟是受谁唆使?为什么要杀害我的妻子,还要嫁祸给我?究竟是谁?”
这时候,审判庭里的灯突然全部熄灭了,随后,暴戾的重金属音乐响了起来,在被告所站的位置,飘过一阵奇异的香气,就像上演了一出跨越时空的惊悚片,有人在迪恩面前挑逗地舞蹈,并把性感的情趣内衣扔到了迪恩的脸上。
“哼,哼哼……”这时,坐在迪恩身边的辩护律师突然听到从迪恩这里发出了来自鼻腔的冷笑声,这声音发自迪恩没错,可又完全不像是迪恩的声音。
“你们这帮恶魔!”法庭上传出了夹杂着愤怒和不甘的一声吼叫,音乐停了,灯光重新亮起,大家惊讶地发现,迪恩紧握双拳,面部扭曲,眼睛里放射着愤怒的光芒站在那里,完全变了一个人。
“你们是恶魔,都是你们逼的,你们逼我出来,逼我出来受死吗?”不像迪恩的迪恩说道,随后他转身对着那两个妓女吼道:“你们这两个贱人,收了我的钱,还要出卖我。你们不得好死,下地狱去吧!”说罢,仰天狂笑。
这时,控方律师走上前来,脸上露出胜利的微笑,他说道:“迪恩,你终于出现了。如果不是这样,真不知道你还要躲起来多久?你那可怜的太太可能到了上帝那里也不会相信,是她最爱的丈夫买凶杀了她。她更不会相信,她的丈夫同时是个变态的异装癖,嫖客和凶手。”
“是,那又怎么样?”迪恩的脸上充满了挑衅,眼角露出的凶光让人不由得打了个冷战。“你应该说,可怜的迪恩,因为他根本不知道我的存在。哦,你看他,那么爱克拉克那个老女人,恨不得把她捧到天上去。克拉克真该死,她又老又丑,还整天在迪恩面前卖弄风情,你觉得她不该死吗?再昂贵的衣服也掩饰不住她的老态,我觉得,我穿那些衣服会更迷人。”
说罢,迪恩拿起了刚才有人故意扔在他面前的情趣内衣,慢条斯理地套在身上,他眼睛里燃烧着一种古怪的热情,嘴角带笑,翘着兰花指,一点点地整理着穿在身上的胸罩,把外衣揉起来试图填满罩杯,整个人看起来又可笑,又让人心生寒意。
“不错,的确是我找人杀了克拉克的”,他像是突然想起什么似的接着说道:“我找了那个叫莱瑞的婊子,不久前我们刚认识,是,我的确是穿了她的内衣内裤和她做了爱。可我付钱了呀。十美元!这些廉价的妓女!可她居然还偷了我包里的海洛因……不过没关系,我不吸那个玩意儿,我只是随身带着,来诱惑她们的。”
“可莱瑞这个臭婊子,她居然不帮我杀克拉克,我只能让她帮我找别人。杰梅尔不错,胆子够大,为了毒品,她什么不敢做?于是我提前带她踩好了点,并且把车库的密码告诉她。我知道,克拉克每天早晨十点都要返回家里一趟,因为她不信任公司的保险柜,这真是个好笑的习惯……没错,她要把头天的现金和支票带回家放着,那便是杰梅尔的机会。”
“我提前给杰梅尔准备好了枪,就放在车库左边那个汽油桶的背后,用报纸包着。杰梅尔在那天早晨九点半去到我家,躲在车库里,当克拉克走进去的时候,她就拿起枪对准克拉克‘砰砰’两枪……哈哈,可怜的克拉克,可惜我没有看到那个模样,没看到克拉克倒在血泊之中是什么样子……”
“我们没有邻居,谁也不会听到车库里的动静,在街道拐角处,我给杰梅尔准备好了撤退的车辆,这个小婊子,肯定吓得开着车一溜烟儿就逃跑了。哈哈哈……然后我中午正常回到家,故意提高声音喊着克拉克的名字,当然不会有人答应我,因为克拉克已经死了。我想我不能太得意,因为迪恩肯定会伤心的,尽管我觉得不值得。但我还是得躲起来一会儿,让迪恩去应付这个场面吧。”
听着迪恩近乎疯狂的阐述,人们面面相觑,很多人都无法理解,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难道迪恩遭到邪灵附体了?
事实上,这并非什么诡异事件,而是迪恩本人就是一名双重人格综合症患者。在他的体内,潜藏着两种不同的人格,我们姑且将其称为迪恩一号和迪恩二号吧。迪恩一号就是那位“好好先生”,温文尔雅的丈夫,宽厚温柔的父亲。他的确深爱自己的妻子和家庭,买农场,修建豪华别墅,这些的确是他打心眼儿里愿意做的事情,迪恩一号幸福地生活着,并不知道自己的身体里还有一个迪恩二号的存在。
可是迪恩二号却是截然不同的人。他是一个异装癖,心理变态,他潜藏在迪恩的身体里,通常每个月都有几天会爆发出来。这个时候,他都会借出差的名由来到东部,乔装打扮,混迹在林荫大道的那些灯红酒绿之处,花钱嫖娼,穿着怪异,满足自己的癖好。
他很清楚地知道迪恩一号的存在,但从未打算颠覆迪恩一号使自己真正成为自己。他宁愿躲藏着,时不时暴露出来,释放一下自己的需求。他深爱着迪恩一号,且非常嫉妒迪恩一号对妻子克拉克的爱。当迪恩一号将豪华别墅作为礼物送给克拉克的时候,迪恩二号的妒火被完全点燃了,他决定,要不惜一切代价杀死克拉克以解心头之恨。
整个策划谋杀的过程,他已经交代了。但让他奇怪的是,警方是怎么发现这个躲在迪恩一号背后的另一重人格的?
原来,在得到两名妓女的证词之后,警方也百思不得其解,他们便咨询了心理专家。根据迪恩一号的表现和一系列证词,心理专家推断,迪恩可能是一个双重人格,也许现在表现的这个人格并不知道真相。于是,专家为警方设计了一出“情景剧”,在酷似林荫大道红灯区的氛围中,逼出了迪恩二号。
深入探秘
迪恩谋杀妻子的事件听起来似乎更像一个故事,但实际上,像迪恩这样具有双重人格甚至多重人格的人,并不是文学作品中虚构出来的,而是一种真实存在。心理学上对这种精神疾病的解释为:“一个人具有两个以上的、相对独特的并互相分开的亚人格,是为多重人格。”它有很多名字,但我们通常将其称为“癔症性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
在卡麦隆?韦斯特的自传小说《二十四重人格》中,就用非常阴郁但娴熟的笔调讲述了一个具有二十四重人格的人的故事,实际上说的就是作者自己。
小说主人公卡梅伦出生在一个可以称之为“恶心”的家庭里。自小他就受到母亲和外婆的性虐待,最终导致小卡梅伦人格分裂。每受到一次性虐待,小卡梅伦就分裂出一种人格,书上称之为“分身”,卡梅伦分身出另一个人,让“他”来承受自己目前所不能够承受的痛苦。然后,卡梅伦又生生抛弃了这些令人作呕的痛苦经历的记忆,用自己这个貌似完好的人生来继续岁月的变迁。
受虐是一个最主要的诱因,而所有矛盾的焦点则集中在“记忆”与“缺乏记忆”上。作为主导人格的卡梅伦在健康和清醒的时候,并不知道其他那些人格的存在,但当他生病或感到孤独、痛苦的时候,身体内的不同人格便会跳出来,坚强的凯瑞保护了他;温柔的佩尔安慰着他;正能量满满的立夫则激励他站起来面对人生。正是这些时候,卡梅伦才意识到,原来自己有这么多的伙伴,和自己共同经历了生命中那些黑暗的岁月,但这些人格,他却无法控制。
这便是多重人格患者和正常人的区别。虽然我们正常人的性格也存在多面性,比如在这个人面前显得温柔,而在那个人面前显得暴躁,但这些都在我们意识的控制范围内,我们不但清楚这些表现,而且能够控制。
我们对外基本能够保持一个统一的思想,“自我”是很稳定的,但卡梅伦却不同,他无法控制在一定的时候,究竟哪重人格会跳出来做主导,因此他常常表现出怪异的行为,比如突然发出奇怪的声音,做出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与卡梅伦经历相似的,还有一位英国人。这是一位48岁的单身母亲,她自己也清楚自己患有“多重人格分裂症”,但她却无法让自己恢复到正常。患病之初,她体内的人格甚至达到了20种之多,这些人格有的在相互较量,有的出现的频率很低,经过了十年左右的磨合,人格数量渐渐减少到12个左右,并且趋于稳定。
但这并不能让人感到轻松,因为即便主导人格清楚其他人格的脾气秉性,也无法完全地控制他们。而且更让人觉得无助的是,当其中一个人格不定时地跳出来做出一些事情再消失之后,主导人格通常完全不清楚刚才发生了什么。这和短暂性的失忆一样让人痛苦。
在心理治疗师的建议下,这名单身母亲开始学习绘画,因为绘画是一种能够让人放松的方式。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了,这藏在她体内的12重人格居然都具有绘画的天赋,她们虽然风格不同,爱好不同,但画出来的作品都颇具艺术价值。
通过绘画,这名女士发现,她居然能够游刃有余地在12重人格间转换,不再需要等待某个人格突然降临。她觉得自己不再想完全康复了,因为她等于在和11个人共同生活,大家享用同一个身体,却有着不同的灵魂和创作灵感。她能够随时唤出某一位,比如需要抽象作品的时候,就让擅长抽象画的那个人格出来作画;需要现实主义作品的时候,就呼唤那位擅长现实主义风格的人格出来作画。
她从绘画中找到了无穷无尽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她已经不再是一个病患,而成为了一个拥有“超能力”的画家。虽然她的心理医师并不能预测将来还会发生什么改变,但照目前的状况来看,这是一个好的结果。
但并不是每一个多重人格障碍患者都能像这位女士般幸运,在前面的事件中,潜藏的迪恩二号不就残忍地杀害了妻子,而让迪恩一号陷入了无穷无尽的痛苦当中吗?
而且,你们是否注意到,在有的多重人格中,主导人格非常清楚其他人格的存在,但其他人格却未必知道另一个或者说另一些人格的存在。也就是说,通常那些从属人格都以为自己是独立的,以为“我就是我自己,不是别人”。
但在迪恩身上却恰恰相反,主导人格迪恩一号并不知道自己其实是一个双重人格,反而是从属人格迪恩二号在旁边使坏。这样,如果他一直不暴露,一直躲避着,也许迪恩就没办法被定罪。
对于迪恩的处理方法,心理学界产生了一些争论。是让一无所知的迪恩一号去承担责任,被判入狱呢,还是通过一些心理暗示和引导,唤出迪恩二号,并让其变为主导人格去接受惩罚呢?
虽然迪恩的确是犯罪了,但从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迪恩一号是无辜的,甚至迪恩本人,都是心理疾病的受害者。如何处理,司法自有论断,我们在这里只需要去科学地认识多重人格就行。
病理溯源
“邪灵附体”,“与地狱对话”,这些诡异且满腹邪气的词语曾经深深困扰着人们,一旦有人表现出像是被附体的奇怪状态,这个人不是被奉若神明,便是被当作众矢之的。当人们无法用科学解释一些现象的时候,对各路神仙的信仰和崇拜就会变得异常猖獗。
在17世纪之前,情况一直如此,“一个肉体中有多个灵魂”的人不会被当成正常的心理疾病患者来对待,相反,他们更多地被看作是鬼神的“代言人”。到了18世纪,虽然在医学上已经有了关于多重人格的几个案例,但并未引起学术界太大的关注。
19世纪时,多重人格障碍患者的数量明显增加,才逐渐引起舆论的注意。可大众关注的焦点只是在多重人格分裂症患者的行为表现上,并未更深层次地探寻形成这种疾病的诱因。
鉴于多重人格的复杂、多变的表现,其实很多患者并未被发掘,他们依然被误解、被歧视,处在不公平的社会环境中,而这种不公平的歧视则会催生他们分离出更多甚至更可怕的人格。
到底是什么铸就了多重人格?合并很多个案研究我们发现,这里面存在很多的共通性。也可以说,多重人格这种心理障碍往往发于患者童年时期,而且与一些因素息息相关。
他们童年时候几乎都受到过虐待。不管是暴力还是性虐待。而且受虐时间长久,施虐对象通常是长辈,甚至自己最亲的人,比如父母。当他们受到虐待的时候,身边没有更强的力量来保护他们,而他们自己又因为太过弱小无力反抗。久而久之,人格便扭曲发展。
比如,他们起初会幻想出一个强有力的自己,能够站起来反抗这种伤害。或者幻想出一个逆来顺受的自己,能够更多地承受这些虐待。在受虐过程中,这些幻想的“自己”能够帮助真正的自己去逃避,暂时缓解焦虑。事情过后,真正的自己便不再愿意回想那些痛苦,于是选择性地忘记,忘记所遭受的痛苦,也忘记幻想出来的那个自己。
时间长了,幻想和现实就纠结在一起,最终形成了另一重人格。
还有一种情况是患者受到了特别突然的、意外的、沉重的打击。这个打击沉重到他们根本无法承受,于是潜意识地幻想出一个人来替自己承受。这样也很容易形成具有保护性甚至暴力性的另一重人格。
这些患者也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他们都极易受到催眠,因此治疗师们往往会选择催眠,唤醒他们体内的从属人格并与之对话,慢慢地将患者朝着积极的方面去引导。
除此之外,几乎所有的患者在不同人格之间的转换都是突然的,甚至有些戏剧化,他自己意识不到,也会让周围的人莫名其妙。因此这类患者常常会被误以为是在“演戏”,在“装病”,或者被一些不好的东西附体了。
没有人可以肯定地说,这些多重人格分裂症患者对社会是否有危害性,但只要他们的人格中有充满暴力的一重,就非常有可能去伤害他人。但心理学家指出,这种心理障碍的遗传几率非常低,几乎都是后天形成的。因此可以说,每一位患者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无法解开的“症结”。
而使用催眠治疗的意义不但是要呼唤出那些从属人格,更需要追本溯源,从源头的伤害去谈起,让患者慢慢释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