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没有什么能够阻挡多年努力,夙愿得偿的那种快意,考古队毅然决然地进入了这座藏得最深的陵墓。
从那以后,可怕的事情接二连三地发生了,先是考古队的赞助者卡纳冯先生莫名暴毙,据说死前还发出恐惧的惊呼,然后是照顾他的护士也奇异死亡。几个月后,卡纳冯的助手死在了旅馆的卫生间里,随后,一名参与挖掘工作的人也意外死亡……死神似乎特别眷顾上了这个发现图坦卡蒙陵墓的团队,甚至连他们身边的人都不放过。难道,开启陵墓真的触动了地底深处的亡魂?因了这些说不清原因的死亡,图坦卡蒙陵更是被罩上了神秘恐怖的面纱,而那石碑上的文字,也被称为“法老的诅咒”,流传甚广。
我的世界你不懂
那是一个真实的事件,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所有的事情围绕着卡纳冯先生的死开始变得扑朔迷离且诡异莫测。结合上“诅咒”“意外死亡”等词语,让当年参与这个工作的每一个人都胆战心惊,他们害怕死亡的魔咒随时会降临到自己身上,因而变得越来越焦虑恐慌。
越是这样,越让人好奇,想要解开诅咒背后的谜底。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者们不断地去拜访那些参与者,然而,当他们将采访的资料汇总起来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些人每次讲述的经历都不相同,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附上神秘的色彩,比如“墓室中突然闪现的光”“有神秘的飞虫从眼前飞过”“隐约听到来自地底深处的声音”等等之类的描述开始出现。
是这些人在虚构吗?还是的确发生了这些事情?如果真有其事,为什么他们的描述又显得前后不符呢?
“法老的诅咒”一直在流传,当年的参与者也越来越迷信,他们的生活中多了很多莫名其妙的避讳,比如不住在朝向北的房间,不在某一个特定的日子出门等等。这样的迷信行为也许对他们的生活没有多么严重的影响,然而迷信的思想却对他们造成了终生的困扰。科学家研究表明,某些古代木乃伊带有霉菌,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很可能感染有毒病原体而导致死亡。
迷信这种东西,你是否会相信?先不要急着说“不”,不妨先看看,这个世界上各式各样的迷信思想吧。
在西方人眼中,“13”是一个非常不吉利的数字,因为耶稣被出卖的那顿最后的晚餐上,参加晚餐的人数就是13个,这是一个在有着基督教信仰的国家中家喻户晓的事情,而大家对13的避讳甚至蔓延到了世界上许多不信仰基督的国家。
1898年,英国一名叫做伍尔夫的商人,在当时伦敦最为豪华的沙威酒店订了一席14个人的晚宴,到了与会时间,很不巧地有一名客人因故不能出席,大家都觉得13个人的晚宴非常不吉利,劝伍尔夫取消,但伍尔夫表示,自己不是迷信的人,根本不在意这个说法。
半个月后,伍尔夫去南非旅行,竟然在一桩并不是针对他的谋杀案中中弹身亡,消息传到英国,知道伍尔夫曾经宴请了一顿只有13人参加的晚餐的人,都感到非常震惊,而且均有一种“果然13是不吉利”的想法。
从那个时候起,沙威酒店明确提出,不允许13个人在酒店中共进晚餐,如果确实只有13个宾客的话,酒店会随即安排一位员工参与进去,把晚宴的人数凑成14人。
十多年间,沙威酒店一直保持着这样的规矩,而被酒店随机抽取陪伴客人用餐的第14个人,也被称为了沙威酒店的“吉祥物”。直到20世纪20年代,一位著名的设计师专门为沙威酒店设计了一个真人版大小的黑猫雕像——卡斯帕,由员工扮演的吉祥物才真正退出历史舞台。卡斯帕的形象备受欢迎,以至于很多有钱人专门为其而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有人闯入沙威酒店抢走了卡斯帕,彼时的首相丘吉尔亲自出面将其找了回来,由此可见卡斯帕的名气和受欢迎的程度。
但我们需要借助这个事件说明的问题是,原本只是因为对13这个数字的迷信,谁曾想会引起这样大的轰动,真有点全民迷信的感觉。
为了更加科学地证明问题,20世纪九十年代初,一队研究者专门对13这个数字是否会对人们产生影响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他们在当地的所有报纸上都登载了一条广告,希望家里门牌号为13的住户与他们联系,一个星期后,他们共收到了500户人家的信息,从调查问卷显示,大概有百分之十的住户认为,住在13号房间里,好运离他们越来越远了。
随后,研究者们又针对地产经纪进行了全国性的调查,结果让人很惊讶,有近半数的地产经纪表示,非常头痛与“13”有关的东西,不管是门牌号为13的房子,亦或者13楼都无人问津,到最后不得不打折促销。
像这样对于特殊数字的避讳,当然不仅只是在西方出现,在中国和日本等东南亚国家,也同样有着关于数字的迷信。
在中文、日语中,4和“死”的发音相同,因此4这个数字在东方人眼中非常的不吉利,尤其是在关乎生死的医院。据调查数据显示,很多医院里都没有4楼。有的人在4号这天出行都会觉得提心吊胆。甚至在有些地方,好日子里是避讳说4的。
而这种迷信思想也顺着海洋蔓延到了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州,新开的餐馆、商店或者公司可以在电话公司自选号码的后四位,研究人员发现,那些由中国人或日本人开设的餐馆、商店或公司,在选号时刻意避免选择带有4的号码的情况非常普遍。但这种情况在美国人当中并不存在。
同样的,在印度,在埃及,还有很多国家和地区,迷信的思想都普遍存在着,而且越是经济不发达的地方,迷信的东西就越多,范围也会越广。而迷信本身作为一种盲目的信任,到底会给人的生活带来什么呢?
深入探秘
著名的社会学家大卫?菲利普斯对这种迷信现象非常关注,他想知道,人们对于某些数字,或者某些习惯的迷信,会不会对他们的健康造成影响?甚至说迷信会否左右人的生死?
为此,大卫和他的心理研究团队采集并分析了从1973年到1998年这25年间在美国死亡人员的记录。这段时间里,美国登记在册的死亡人数为470万人。他们将这些人分成了不同的组,然后对照他们的死亡日期,让人惊讶的结果出来了。
这其中,日裔和华裔人,在每个月的4号,死于心脏病的比例比同月任何一天的比例都要高7%,如果将心脏病再细分,关注慢性心脏病的话,这一比例则上升到了13%。这至少说明了一点,在4号到来的这一天,这些慢性心脏病患者的焦虑程度会上升,以至于引发死亡。但这个现象于美国人而言却并不存在。
当大卫将调研结果公诸于世的时候,很多人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大卫牵强附会地抓着某一些特例,想要将其说成是共性。尽管所有的现象看起来的确有一些“诡异的力量”在主宰着,但是,大卫依然坚持着自己的研究,并将这种现象命名为“查尔斯?巴斯克维尔效应”。这个效应的得名来源于柯南道尔的知名侦探小说《巴斯克维尔猎犬》中的一个人物,其正是因为非常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引发心脏病导致最终死亡的。
如果说大卫?菲利普斯的研究太过独特,并不能证明迷信对人的生活乃至生命存在影响的话,还有一些心理研究者同样也在努力着,他们从不同的方向调研了很多案例,我们不妨一起了解一下。
托马斯作为一名心理学研究者,同样对于“迷信”这个词非常感兴趣,他与同事们在不同的环城路和高速路上持续观察了两年的时间,他们发现,每逢遇到13号星期五,即西方非常避讳的“黑色星期五”的时候,公路上的车流量会明显少很多。
随后,他们又调研了邻近一家医院两年来的就诊记录,从记录中可以看出来,在“黑色星期五”的日子里,因为交通事故前来就诊的就诊率比平时高出了50%!这个数据足以让人感到错愕。
托马斯由此判断,因为人们都非常避讳“黑色星期五”,因此这一天,如果没什么特别的事情,容易感到紧张的人都宁愿待在家里不出门,这就是为什么车流量骤减的原因。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这一天安然待在家中,那些不得不出门,但又感到紧张和害怕的人,更容易因为过度焦虑而出事故,增加了医院的就诊率。
可是由于托马斯团队只采集了一家医院的数据,其中涉及的数字相对比较小,有巧合的可能性,因此不足以作为论断。
不过,芬兰的一位心理学家所做的调研倒是动静非常大。他的团队查看了从1971年到1997年这26年间,全国公立医院的所有就诊记录,需要强调的是,在这26年间,碰上13号恰好是星期五的“黑色星期五”,一共有324天,在这324个特别“不吉利”的日子里,医院交通事故的就诊率明显增高。而在对比所有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员数据中,他们发现,在黑色星期五这一天,女性的驾车事故死亡率比正常日子高出了将近40%!而男性的这个比例只有5%。
研究者认为,这并不能说明女性比男性更笃信这个“不吉利”的迷信,而只能说明,女性更容易受到焦虑情绪的干扰罢了。
以上研究均证实了一个理论:迷信的确能害死人。而且这种迷信,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认为的那种大动干戈的“童女祭天”“斩首祭祖”等等,仅只是对某一个数字的避讳,都有可能牵涉到生命。试想,那些因为“黑色星期五”出门太过紧张而引发严重交通事故丢了性命的人泉下有知,这可怕的死亡只是因为自己心中那一点点的避讳和焦虑的话,会不会憎恶自己的这种“神经质”呢?
可是,代代流传的迷信,并不会因为一些科学的数据就在人们的心中淡去色彩,相反,除了影响到死亡率之外,迷信同样还会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生率。
在古代的中日历书中有记载,每一年都是由五行中的一行,与十二生肖中的一个属相组合而成的,这在东方来说,是神圣的历法,当然也有很多传统的迷信参杂其中。这里可以先为大家介绍一个关于“火马年”的传说。
1668年,在日本江户本乡经营着八百屋(也就是杂货店)的太郎兵卫家出生了一个女儿,取名于七。
转眼于七便近豆蔻年华,1683年初,江户发生了一场天和大火,于七家也被烧毁了,无奈,一家人只能暂时到圆乘寺去避难。
在圆乘寺生活的几个月,于七居然爱上了寺里打杂的小和尚,待到家里的房子重新修好搬回去后,于七开始朝思暮想,衣带渐宽。
突然有一天,于七想到了一个“馊主意”,既然当时因为火灾得以到寺庙避难,要是家中再遭大火,她不就又可以见到小和尚了吗?
于是她于某天深夜在家里放了一把火,眼见火势越来越大,于七吓坏了,赶紧高呼救火,所幸这一次,并未给家里造成大的损失。
然而在那个年代,纵火是死罪,已经年满十六的于七不再能够获得“减一级刑罚”的宽待,被判处火刑。因为天和大火是改变于七一生命运的一场火灾,因此后人又将其称为“于七火灾”。
于七出生的1668年,是一个火马年,于是在日本便有了这样的说法,出生于火马年的女人非常“不详”,她们要么暴戾,要么克夫,总之都代表着厄运降临。
传说虽然年代久远,但受众面却非常广,为了研究火马年的迷信到底会对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日本心理学家加藤早就做好了准备,并在1966年这一火马年的时候,实施了自己的调查行动。
结果连加藤自己都倍感震惊,这一年,全日本上下新生儿的出生率居然下降了25%,当然与之成反比的是女性进行人工流产的比例。然而,这些数据还不是此次调查让人痛心的地方,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加藤更加深入地分析了所有的调查结果,并且对比了前后五年新生儿死亡率的数据,他发现,在1966年,新生女婴的死亡率明显高于前后几年。
大家都知道,在那个年代,想要提前鉴定婴儿性别还是一件未能实现的事情,父母也只有等到孩子出生才能知道究竟是男孩还是女孩,如果非常避讳火马年出生的女孩,而又恰在火马年生了女儿,唯一的办法就是杀死女婴!
可是,难道亲生父母会对自己的孩子下手?难道十月怀胎的辛苦都抵不过一个迷信传说?加藤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他说“出生于1966年的很多女婴,的确被迷信杀死了。”
病理溯源
鉴于迷信的强大影响力,如此之多的研究人员愿将心思放在对此的研究之上也就不足为奇了,然而,笃信科学的这些人并不是为了追究各种千奇百怪的迷信究竟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又是因为什么传说引发的,他们更希望了解的是,为什么人们宁愿被一些完全不理性的东西影响到他们的思考方式以及行为模式呢?
在这里,我们首先可以引用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提出的“集体无意识”概念,荣格认为,所谓的集体无意识,有个体和非个体之分。个体的现象非常容易解释,因为它只存在于婴儿早期的记忆中;而后者就复杂得多,有可能与祖先的传统、生命的残留以及意识的传承有关,这些东西在不同的群体中通过代代相传,于每个人心中都能够找到,具有普遍性,因此称为集体无意识。
这种典型的群体心理现象可谓根深蒂固,而且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进入人的大脑记忆中的,因为这种“无意识”,使得人们只是单纯地记住了它,而不会理性地分析判断它。就像如果问一个西方人,为什么会对13这个数字如此避讳的时候,他也许会回答出《最后的晚餐》这个故事,但更多的理由便无从解释,最强有力的支撑便在于“因为所有人都避讳”。
不过这种解释恰恰为那些支持迷信思想的人提供了依据,他们认为,之所以能够被那么多人都接受的迷信思想,一定是存在道理的,且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就像从很久之前就流传下来的护身符、辟邪物等等,当初的人持有这些东西,是为了祈求神灵的庇佑。而今,即便人们对“神灵”的信仰度大大下降,但佩戴护身符以求心安也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质疑迷信的人们并不会相信那些掺杂历史与神话的说辞,更不会将其作为数据去研究。他们反而担心,这种根深蒂固的信仰原本就是不合理的现象,延续到现代社会真的很令人担忧。
然而,当我们反观历史就能够发现,当科学并不普及,人们生活相对落后时,人们更倾向于从一种更强大的或者说更神秘的东西身上找到力量。就像人们崇拜太阳,信仰风神、水神、火神等等,这既是一种对未知的恐惧,同时又是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因为无知而造成的内心恐惧实际是一种负面的情绪,这时候就需要一种正面的能量来相抵,而对于神明的虔诚的信仰会在人们心中竖起一道“正能量”的保护墙,去抵消那些恐惧感。
在研究者们对饱受战乱地区与和平地区的居民行为进行调查的结果中也可以看到,那些需要面对更多不确定性的人们会更迷信,他们更容易去避讳某些特定日子或某种特别习惯,以求得平安;同样也更容易去崇拜某种东西以求找到心灵的归属。
这种“不确定性”与我们所说“对于未知的恐惧”实际上是近似的概念。也就是说,那些生活在动荡社会中的人们,比较容易焦虑,对未来没有信心也没有安全感,这个时候,他们会将迷信当作信仰,且毫无理由地进行到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