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苏共亡党二十年的思考-附录 苏共兴亡大事记(1883~1991年)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883年9月“劳动解放社”在瑞士日内瓦建立。这是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其创建人是格·瓦·普列汉诺夫。“劳动解放社”的主要任务是在俄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并筹建马克思主义政党。

    1892年 列宁在萨马拉建立当地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

    1895年12月 列宁在彼得堡建立“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它被列宁称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萌芽”。

    1898年3月13~15日 在明斯克秘密举行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告党的成立。大会发表了一份《宣言》,宣布党的宗旨是在俄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为此首先要推翻沙皇专制统治;还指出俄国无产阶级的斗争是国际社会民主主义运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大会通过了一系列建党原则,并选出由斯·伊·拉德琴柯、勃·尔·艾伊杰尔曼和阿·约·克列美尔三人组成的中央委员会。由于大会没有制定党的纲领和章程,而且会后不久就有两名中央委员被捕,各地党组织仍处于分散状态,因而党实际上并没有建立起来。

    1900年12月24日 列宁和普列汉诺夫在德国莱比锡创刊了第一份全俄政治报纸《火星报》,秘密传到俄国散发,其任务是把俄国各地的社会民主主义组织在思想上进一步武装起来,在组织上进一步联合起来。在1900 ~1903年间列宁在《火星报》上发表了五十多篇文章。《火星报》还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制定了第一份纲领草案。

    1903年7月30日~8月23日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先后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和英国伦敦举行。大会通过了《火星报》编辑部提交的党纲草案,其中明确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实行无产阶级专政,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最低纲领即当前的任务是推翻沙皇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实现各民族完全平等和民族自决权,彻底消灭农村中的农奴制残余。

    大会在选举党的领导机构时,列宁及其支持者取得了多数:当选的三名中央委员格·马·克尔日扎诺夫斯基、林格尼克和诺斯科夫都是列宁的支持者;当选的三名《火星报》编委是列宁、普列汉诺夫和反对列宁的马尔托夫,但马尔托夫拒绝担任这一职务。于是,拥护列宁的人便被称为“多数派”(俄文为“布尔什维克”),而拥护马尔托夫的人则被称为“少数派”(俄文为“孟什维克”)。

    在这次大会上尽管党内出现了两大派别,但大会通过了体现马克思主义革命路线的党纲、党章,特别是在党纲中载入了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要求,选出了以列宁为首的执行革命路线的中央领导机构,从而揭开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历史上崭新的一页。它标志着在俄国出现了一个与主张改良主义的西欧各国党完全不同的新型革命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列宁是这一新型政党的主要缔造者。列宁后来指出:“布尔什维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作为一个政党而存在,是从1903年开始的。”

    1905年1月22日~1907年6月14日 在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下,俄国爆发了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这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第一次群众性的革命运动。革命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它教育了人民,锻炼了党和无产阶级。列宁称这次革命为俄国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总演习”。

    1905年4月25日~5月10日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492会在英国伦敦举行。孟什维克未参加这次大会。大会制定了党在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路线和策略,指出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无产阶级在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后应当立即转入社会主义革命。大会修改了党章,采纳了列宁在上一次代表大会上提出的关于党员条件的条文(即每个党员都必须参加一个党的组织)。大会把两个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委员会和《火星报》编辑部合并成一个,即中央委员会,并选出了以列宁为首的由五名委员和三名候补委员组成的中央委员会,在委员中除列宁外还有波格丹诺夫、克拉辛、波斯托洛夫斯基和李可夫。

    1905年12月25~30日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芬兰塔墨尔福斯举行第一次代表会议。会议听取了列宁关于当前形势和土地问题的报告。会议通过了《关于党的改组》的决议,其中指出,“代表会议确认,民主集中制原则是不容争议的”。这是在布尔什维克党的正式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民主集中制的概念。

    1906年4月23日~5月8日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这是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一同参加的“统一”代表大会。大会在讨论当前形势和任务、土地问题,以及党对国家杜马的态度等问题时,两派都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列宁、斯大林和卢那察尔斯基等出席了大会。列宁在会上多次发言,阐发布尔什维克的观点。由于与会代表中孟什维克占了多数,大会在一系列问题上都通过了孟什维克的决议。大会选出的十名中央委员中,布尔什维克只有三名。他们是杰斯尼茨基—索斯诺福斯基、克拉辛和李可夫。

    1907年5月13日~6月1日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英国伦敦举行第五次代表大会。列宁在会上就对待资产阶级政党的态度问题作了报告,其中特别强调要揭露立宪民主党的虚伪性,同时在国家杜马中要争取与小资产阶级政党联合行动。大会选出的11名中央委员中,布尔什维克占五名,他们是戈利德曼、杜勃罗文斯基、罗日科夫、费奥多罗维奇和诺根。

    1912年1月18~30日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在捷克布拉格召开第六次代表会议,又称布拉格代表会议。会议决定把孟什维克清除出党。从此结束了党内两派在形式上的统一,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作为一个独立的政党出现在俄国政治舞台上。会议选出了以列宁为首的中央委员会。委员中有斯维尔德洛夫、奥尔忠尼启则、季诺维也夫,以及正在流放中的斯大林等。

    1912年5月5日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报《真理报》在彼得堡创刊。

    1915年8月23日 列宁发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其中指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就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

    1917年9~10月 列宁发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一文,其中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是极不平衡的。而且在商品生产下也只能是这样。由此得出一个必然的结论: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

    1917年3月3 ~15日 俄国人民和工人阶级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取得了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胜利,实现了布尔什维克党战略计划第一阶段的任务。革命以后建立了代表资产阶级和地主利益的临时政府。这个政府坚持要把第一次世界大战这场帝国主义战争打下去,并且拒绝解决土地问题。可是,革命胜利以后国家的实际权力却控制在工兵代表苏维埃手中。于是在俄国就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1917年4月16日 列宁和季诺维也夫、卢那察尔斯基等一批布尔什维克党的领导人从国外途经德国回到首都彼得格勒。人数众多的工人、士兵代表在火车站热烈欢迎在国外度过了九年流亡生活的伟大领袖列宁。

    1917年4月17日 在布尔什维克党的干部会议上,列宁作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这就是著名的《四月提纲》。这篇具有历史意义的文件指出了布尔什维克党当前的任务是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同时制定了党在这个革命历史关头的政治、经济纲领和方针、政策。

    1917年5月7~12日 布尔什维克党召开第七次代表会议,通过了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提出的革命路线。

    1917年7月17日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举行游行示威的工农群众进行了武装镇压,并下令通缉列宁。“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也随之结束。这次镇压使绝大多数工农群众彻底认清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反动面目,开始站到了布尔什维克一边。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已经成熟。

    1917年8~9月 列宁匿居在离彼得格勒三十多公里的拉兹里夫湖边的一个窝棚里。他一边与党中央保持密切联系,一边撰写理论著作《国家与革命》。该书于1918年5月在彼得格勒出版。

    1917年8月8~16日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举行第六次代表大会。列宁因处于地下状态而未能到会。斯大林在会上作了工作报告。大会通过决议抗议对列宁的迫害,同时反对列宁出庭受审。考虑到苏维埃已经被小资产阶级妥协政党所把持,大会决定暂时收回“一切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1917年10月7日 列宁从芬兰边境的匿居地回到彼得格勒,直接领导武装起义。

    1917年11月7日 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和列宁领导下,俄国的工人赤卫队和革命士兵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了彼得格勒十月武装起义的伟大胜利。

    1917年11月7日晚~9日 在斯莫尔尼宫召开了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布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一切政权归苏维埃。大会根据列宁的报告,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大会产生了工农临时政府——人民委员会。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委员全部由布尔什维克组成,托洛茨基为外交人民委员,李可夫为内务人民委员,斯大林为民族事务人民委员。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布尔什维克党及其领袖列宁对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与实践勇于创新的伟大成果。

    1917年11月15日 经过激烈的战斗,莫斯科武装起义取得了最后胜利。

    1918年1月12日 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这是苏维埃俄国颁布的一个具有宪法性质的文件。

    1918年3月3日 在俄国西部边境城市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俄国与德、奥同盟国集团签订了关于双方结束战争状态的条约(即《布列斯特和约》)。按条约,俄国失去了大片领土,同时应向德国支付巨额赔款。

    1918年3月6~8日 俄共(布)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在彼得格勒举行。大会主要讨论了关于退出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问题,最后以30票赞成,12票反对,4票弃权通过决议,接受“布列斯特和约”。大会通过了把党的名称由“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改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俄共(布)”]的决议。

    1918年3月8日 第一批英国军队在俄国北部港口摩尔曼斯克登陆,揭开了14个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苏俄和国内战争的序幕。布尔什维克党和苏维埃政府宣布“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动员和组织全党和全国人民奋起抵抗。

    1918年4月26日 俄共(布)中央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讨论并一致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苏维埃政权当前任务》的提纲,其中指出:俄共(布)当前的中心任务已由“夺回俄国”转变为“管理俄国”。

    1918年夏 俄共(布)在全国开始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其主要内容是:实行余粮征集制;将大、中型和部分小型企业收归国有,并实行严格的集中管理;禁止自由贸易;对居民所需的粮食和日常消费品实行严格的定量统一分配;实行实物工资等。

    1918年8月30日 列宁在莫斯科一家工厂发表演说后,离开会场时遭到社会革命党女党员卡普兰的枪击,有毒的子弹使列宁身负重伤。

    1919年3月18~23日 俄共(布)第八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大会通过了《关于军事问题》的决议,对“军事反对派”进行了批判,重申了建立正规红军和使用旧军事专家的路线。大会还通过了《关于对中农的态度》的决议,指出要由中立中农的政策转变为与中农建立巩固的联盟的政策。大会通过了新的党纲,规定了党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整个过渡时期”的任务。

    1919年5月10日 列宁参加了由莫斯科—喀山铁路局的俄共(布)党员发起的星期六业余义务劳动。这样的义务劳动在每个星期六下班后进行,以支援党和国家反击国内外敌人的武装进攻。此后,“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运动得到了全国的响应。列宁称之为“共产主义的幼芽”和“伟大的创举”。

    1919年10月 布哈林和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共同撰写的通俗理论读物《共产主义ABC》(又名《共产主义入门》)出版。列宁认为该书对普及马克思主义很有价值。

    1920年3月29日~4月5日 俄共(布)第九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大会主要讨论了建立统一的经济计划,以及包括全国电气化计划要点在内的其他有关经济建设的问题。大会还通过了出版《列宁全集》的决议。

    1921年2月28日 苏俄波罗的海海军要塞喀琅施塔得的水兵发生哗变。这反映了他们和工农大众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严重不满。

    1921年3月8 ~16日 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大会主要讨论了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过渡的问题,同时根据列宁的报告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的决议。列宁认为,新经济政策是“一项更能为农民接受的经济政策”。大会还通过了《关于党的统一》的决议,其中指出,党内“任何派别活动都是有害的,都是不能允许的”。

    1921年春 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其主要内容除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并减低粮食税额以外,还允许私人占有中、小型企业,准许农民出租土地和雇工,恢复自由贸易和重建商品货币关系,实行租让制和租赁制等。

    1922年3月27日~4月2日 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这是列宁领导并参加的最后一次党代表大会。列宁在会上全面论述了新经济政策的意义及其重要性。他总结了实行新经济政策一年来取得的成就。与此同时,他宣布退却已经结束,必须重新部署力量,以便转而对资本主义成分进行进攻。大会还通过了《中央检查委员会条例》。

    1922年4月3日 俄共(布)新一届中央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会议决定设立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职务。斯大林当选为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22年12月30日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当时加入联盟的有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南高加索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1923年1~3月 列宁在病中口授了《日记摘录》、《论合作社》、《论我国革命》、《我们怎样改组工农检察院》和《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五篇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的文章。在其中的《论我国革命》一文中,列宁着重论述了十月革命的合理性与历史必然性。他在这篇文章中承认社会主义革命需要有达到一定发展水平的经济基础,但是认为,从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可以变更通常的历史发展顺序:先夺取政权,后建设物质文明。他写道,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他还进一步总结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

    1923年4月17~25日 俄共(布)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498举行。列宁因病未能出席大会。斯大林在会上作了中央工作报告。大会号召全党注意抓经济工作,注意加强工农联盟。大会根据列宁的建议把工农检察院与中央检察委员会合并成一个机构——中央检察委员会。大会选举斯大林担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24年1月21日 俄共(布)和苏维埃国家的缔造者和伟大领袖弗·伊·列宁因病逝世,终年54岁。

    1924年1月29 ~31日 俄共(布)中央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决定至少吸收10万产业工人入党,以纪念列宁。2~5月的三个月间,有24万余人加入了俄共(布)。

    1924年4月 斯大林著《论列宁主义基础》发表。

    1924年4月 俄共(布)中央委员会政治理论刊物《布尔什维克》(1952年11月更名为《共产党人》)创刊。

    1924年5月21日 俄共(布)中央委员会举行紧急全体会议。加米涅夫主持会议并宣读了列宁1922年12月~1923年1月在病中口授的给党的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的信(当时未公开),其中建议将斯大林从党的总书记岗位上调开。为此,斯大林在会上提出辞职。可是与会者认为,这段时间以来,列宁信中提到的“对于我们的总书记和中央委员会分裂危险的担心并没有发生”。全会以30票对10票通过决议,建议党的十三大选举斯大林继续担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的职务。

    1924年5月23~31日 俄共(布)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这是党在列宁逝世以后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季诺维也夫在会上作了中央委员会工作报告。报告列举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大会决定同共产国际合作出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还决定成立列宁研究院。大会选举斯大林继续担任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25年12月18~31日 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大会批判了以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为首的“新反对派”,撤销了季诺维也夫列宁格勒省委的领导职务,任命基洛夫担任这一职务。大会决定把党的名称由“俄罗斯共产党(布尔什维克)”改为“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简称“联共(布)”。

    1926年1月25日 斯大林著《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发表。

    1927年12月2~19日 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斯大林在中央委员会的工作报告中指出,在1926 ~1927年度,全国农业产值已达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08.3%;工业产值已达到109%。党的任务是继续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消灭国民经济中的资本主义成分,必须把私有制的小农经济改造为社会主义的集体农庄。大会通过了全力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等决议。

    1929年4月23~29日 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会议在莫斯科举行。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发展苏联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 ~1932年)的指示的决议。

    1930年6月26日~7月13日 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大会再次讨论了农业集体化问题,要求“社会主义在全线开展大规模进攻,消灭富农阶级和实现全盘集体化”。

    1931年2月4日 斯大林在全苏社会主义工业工作人员第一次代表会议上提出“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他强调说,延缓发展就是落后,而落后是要挨打的。苏联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 ~100年,必须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因此,布尔什维克必须掌握先进技术。

    1931年11月13日 联共(布)中央委员会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研究院成立。

    1932年1月30日~2月4日 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会议在莫斯科举行。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制订发展苏联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1937年)的指示》的决议。

    1934年1月26日~2月10日 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大会讨论并通过了《关于发展苏联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1937年)》的决议。决议强调要在实行技术改造和掌握新技术的基础上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改进产品的质量和品种。

    1934年12月1日 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列宁格勒省委主要领导人谢·米·基洛夫遇刺身亡。

    1935年5月4日 斯大林在红军学院学员毕业典礼上发表讲话,提出“干部决定一切”的口号。他强调指出,目前苏联面临的突出困难是缺乏人才、缺乏干部和掌握技术的工作者,必须重视这个问题,努力扩大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1935年11月17日 斯大林在全苏斯达哈诺夫工作者第一次会议上发表讲话,指出斯达哈诺夫运动反映了全国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技术革命的新高涨,体现了工人阶级的共产主义革命精神。斯达哈诺夫是顿巴斯的一名煤矿工人。他运用新技术在一个工作班6小时内采煤102吨(定额为7吨),从而引发了全国各行各业技术革新和劳动竞赛的群众运动。

    1936~1939年 联共(布)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清洗运动和镇压党内外的“阶级敌人及其代理人”。据1992年俄罗斯联邦有关部门发表的有关档案资料,在“大清洗”高潮的1937~1938年,共有约68万人被处决。

    1936年11月25日 斯大林在全苏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上作《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这次大会通过了苏联新宪法,其中宣布苏联已经消灭了剥削阶级,只剩下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而且它们之间的界限也正在消失。新宪法宣布苏联“已经建成了社会主义”。

    1937年2月23日~3月5日 联共(布)中央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斯大林在会上再次指出:“我们的进展愈大,胜利愈多,被击溃了的剥削阶级残余也会愈加凶恶,它们愈要采取更尖锐的斗争形式。”

    1937年2月23日 在联共(布)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讨论了布哈林和李可夫的“反党活动”问题,决定开除他们的党籍。次年3月,他们以“叛国罪”被处决。

    1938年10月1日 由联共(布)中央特设委员会编,经联共(布)中央审定的《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一书出版。

    1939年3月10~21日 联共(布)第十八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大会通过了《关于发展苏联国民经济的第三个五年计划(1938 ~1942年)的决议》。斯大林在报告中指出,苏联的基本经济任务是在10~15年内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上赶上并超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1941年2月15~20日 联共(布)第十八次代表会议在莫斯科举行。会议同意联共(布)中央和苏联人民委员会通过的关于1941年发展苏联国民经济的计划,还一致通过了《关于党组织在工业和运输业方面的任务》等决议。

    1941年6月22日 法西斯德国以突然袭击的方式进攻苏联。苏联伟大的卫国战争开始。苏联人民在联共(布)领导下对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反击。

    1941年6月30日 联共(布)中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和苏联人民委员会发布联合决定,成立苏联国防委员会,斯大林任国防委员会主席。

    1941年7月中旬 联共(布)开始在苏联红军中实行政治委员制度,目的是改善与加强军队中的政治工作,巩固军队纪律,更好地完成战斗任务。

    1941年7月18日 联共(布)中央委员会通过《关于在德军后方组织斗争》的决议,号召大力开展敌后斗争。

    1941年11月6日 在法西斯德国对莫斯科进攻的危急时刻,联共(布)和苏维埃组织在首都照常召开庆祝十月革命24周年大会。斯大林在会上作了报告,号召全党和全国人民以忘我劳动支援前线,保卫莫斯科,全面彻底消灭侵略者。

    1941年11月7日 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传统的十月革命节阅兵仪式。斯大林在仪式上发表讲话。他说:“伟大的解放使命落到了你们肩上。你们要无愧于这个使命!”仪式结束后,受检阅的部队立即开赴前线作战。

    1944年1月27日 联共(布)中央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研究了扩大加盟共和国在国防与外交方面的权限问题,通过决议建议将国防人民委员部和外交人民委员部改组为联盟兼共和国部,同时在各加盟共和国设立国防人民委员部和外交人民委员部。全会还同意将新国歌《各自由共和国牢不可破的联盟》取代旧国歌《国际歌》,并决定将《国际歌》定为联共(布)党歌。

    1945年5月9日 斯大林发表《告人民书》,宣布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以胜利告终。这是在联共(布)和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全国军民英勇战斗的结果。在整个战争期间共有300万共产党员在战斗中献身和在艰难困苦中牺牲。

    1947年2月28日 联共(布)中央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战后时期发展农业的措施》的决议,对恢复和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提出了一系列措施与建议,其中包括改进党对农业生产的领导、大力培养农业干部、以新的技术装备农业,以及与违反农业劳动组合章程的现象作斗争等。

    1952年9月 斯大林《论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出版。

    1952年10月5~14日 苏联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马林可夫在会上作了工作报告。大会批准了《关于1951~1955年发展苏联国民经济第五个五年计划的指示》。大会决定将党的名称由“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改为“苏联共产党”(简称“苏共”),同时决定将中央政治局改为中央主席团,并撤销中央组织局,其职能由中央书记处行使。

    1952年10月16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选出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和书记处。根据斯大林的提议,主席团又成立了常务委员会,由斯大林、马林可夫、贝利亚、布尔加宁、赫鲁晓夫五人组成。

    1953年3月5日 苏共最高领导人约·维·斯大林逝世,终年74岁。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六年多以后,曾经怀着复杂的心情这样评价斯大林:“当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手扶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经拥有了核武器。”

    1953年3月6日 苏共中央、苏联最高苏维埃、苏联部长会议举行联席会议。会议通过决议任命马林可夫为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同时还决定取消苏共中央主席团常务委员会。

    1953年7月2~7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会议听取了马林可夫关于贝利亚问题的报告,通过了《关于贝利亚反党反国家罪行》的决议并决定开除贝利亚党籍。同年12月23日,贝利亚被处决。

    1953年9月3~7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会议听取了赫鲁晓夫《关于进一步发展苏联农业的措施》的报告,并通过了相应的决议。决议要求在农业生产中实行“物质刺激”原则,包括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降低义务交售定额等。全会选举赫鲁晓夫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

    1954年5月3日 苏共中央主席团通过决议,为“列宁格勒案件”平反。这个案件涉及前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国家计委主席沃兹涅先斯基,前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库兹涅佐夫和前俄罗斯联邦部长会议主席罗吉昂诺夫等联共(布)高级领导人。

    1955年1月25~31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会议通过了建议解除马林可夫苏联部长会议主席职务的决议。2月8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决定接受马林可夫辞职的申请,并任命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布尔加宁为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1956年2月14~25日 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赫鲁晓夫在大会上作了中央委员会工作报告。在报告中他提出了著名的“三和”(即所谓“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和平过渡”)理论。大会通过了《苏共关于发展苏联国民经济第六个五年计划(1956 ~1960年)的指示》的决议。

    24日晚至25日凌晨,赫鲁晓夫又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在这个报告中赫鲁晓夫对斯大林进行了猛烈的攻击和尖锐的批判,为此不惜使用大量无限夸大和不负责任的不实之词。这一报告在苏联党内外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和消极影响。

    1957年2月13~14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会议根据赫鲁晓夫的报告通过了《关于进一步改进管理工业和建筑业的工作》的决议,其中要求改部门管理体制为地区管理体制。根据这一决议,撤销了一大批联盟和加盟共和国部,同时把工业、建筑业的管理权下放给新成立的105个经济行政区的国民经济委员会。

    1957年6月22~29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会议讨论了“马林可夫、卡冈诺维奇、莫洛托夫反党集团”的问题,决定解除三人的中央主席团委员和中央委员的职务,同时解除追随“反党集团”的谢皮洛夫的主席团候补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和中央委员的职务。

    1957年7月4日 苏共中央通过决议,从1958年1月起取消集体农庄庄员、各种合作社社员、工人和职员私人副业的各种农产品义务交售制。

    1957年10月29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关于改进苏联陆海军中党的工作和政治工作》的决议,其中批判了朱可夫“破坏了党关于领导武装部队的列宁主义原则……在苏联军队中开始树立对他的个人崇拜”。全会决定撤销朱可夫的苏共中央委员会主席团委员和中央委员的职务。在全会前三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解除了朱可夫苏联国防部长的职务,并任命马林诺夫斯基担任此职。

    1957年11月14~16日 苏共和各国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在莫斯科举行。会议通过了《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工人党代表会议宣言》(即《莫斯科宣言》)和《和平宣言》。毛泽东率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出席了这次会议。

    1958年2月25~26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会议根据赫鲁晓夫的报告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发展集体农庄制度、改组机器拖拉机站》的决议,决定将拖拉机和其他农业机器出售给集体农庄,同时将拖拉机站改组为技术修理站。

    1958年6月17~18日 苏共中央举行全体会议。会议讨论并通过了取消集体农庄向国家义务交售农产品等决议。会议还选举波德戈尔内为苏共中央主席团候补委员。

    1959年1月27日~2月5日 苏共第二十一次非常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大会听取了赫鲁晓夫《关于1959~1965年苏联发展国民经济的控制数字》的报告。赫鲁晓夫在报告中指出,苏联已经进入了“全面开展建设共产主义社会的新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

    1960年7月13~16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会议批准了苏共中央主席团关于从中国撤走全部苏联专家的建议。

    1961年10月17~31日 苏共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赫鲁晓夫在会上致了开幕词,又作了中央委员会工作报告,还作了关于苏共纲领的报告。大会通过了苏共新纲领和新章程。这是继1903年和1919年党的二大和八大先后通过的两个党纲之后的第三个党纲。在这个党纲中指出,苏联要在20年内(到1981年)“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党纲还指出:无产阶级专政在苏联已经不再是必要的了;作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现阶段已变为“全民国家”,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的共产党也已经变为“全民党”。

    大会还通过决议,认为在列宁陵墓中“继续保留约·维·斯大林的水晶棺是不适宜的”。就在这一决议通过的当晚,斯大林的灵柩被移出列宁墓,安葬在其后面的克里姆林宫墙下。

    1962年11月19~23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会议听取了赫鲁晓夫《关于发展苏联经济和党对国民经济的领导问题》的报告,并通过了相应的决议,要求按生产原则(即所谓“工业党”和“农业党”)改组党的各级领导机关。

    1963年3月30日 苏共中央致信中共中央,要求根据世界局势的变化“制定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符合它在现阶段的根本任务的总路线”。

    1963年7月14日 苏共中央就中共中央6月14日发表的《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总路线的建议》发表《致苏联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

    1964年10月14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会议同意赫鲁晓夫“自动”辞去苏共中央主席团委员、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同时选举勃列日涅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次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解除了赫鲁晓夫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同时任命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柯西金担任此职。

    1964年11月1日 苏共机关报《真理报》发表编辑部文章,其中指出:“由于社会主义在苏联的胜利,由于苏联社会主义政治思想一致的加强,苏共成了全体人民的党。”

    1964年11月6日 勃列日涅夫在庆祝十月革命47周年大会上发表讲话,其中指出:“我们的全民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自然发展。”

    1964年11月16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把州、边疆区工业党组织和农业党组织合并》的决议,其中指出:“必须恢复按地区生产特征建立党组织及其领导机关的原则”,“在原被分为工业党组织和农业党组织的州和边疆区,恢复州、边疆区党组织”。

    1965年3月3日 勃列日涅夫等苏共领导人出席俄罗斯联邦作家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开幕式。苏共中央在给大会的祝词中强调要坚决反对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和平共处”。

    1965年5月8日 勃列日涅夫在纪念苏联卫国战争胜利20周年大会上作报告,其中指出“以斯大林为首的国防委员会领导了反击敌人的一切行动”,同时又说“我们将始终不渝地贯彻反映在第二十次和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决议和苏共纲领中的总路线”。

    1965年9月27~29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会议根据柯西金的报告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业管理、完善计划工作和加强工业生产的经济刺激》的决议,决定从1966年起在全国工业企业分期分批地推行“经济刺激新体制”,即“新经济体制”改革。会议还通过决议,要求恢复“按部门原则组织工业管理,按工业部门成立联盟兼共和国部和全联盟部”。

    1965年12月6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会议根据勃列日涅夫的说明,通过了把党和国家的检察机关改组为人民检察机关的决议。

    1966年3月29日~4月8日 苏共第二十三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这是勃列日涅夫执政后召开的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大会对纠正赫鲁晓夫时期的一些错误做法给予肯定,表示要把科学态度、集体领导原则和求实精神作为苏共中央活动的基础。大会通过了《关于部分修改苏共章程》的决议,其中取消了党的二十二大通过的党章中对各级党委和党委书记在每次换届时必须更新一定人数的硬性规定。决议还将中央主席团改为中央政治局,将中央第一书记改为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1966年12月 在勃列日涅夫60岁生日之际,苏联最高苏维埃授予他列宁勋章和苏联英雄金星奖章。

    1967年11月3日 勃列日涅夫在庆祝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50周年大会上作报告,其中宣称,经过50年的奋斗,苏联已经建成了“发达社会主义社会”。这是苏共第一次提出“发达社会主义”的概念。

    1968年8月19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举行非常全体会议,决定对捷克斯洛伐克进行武装干涉。两日后,即8月21日凌晨,苏联和保加利亚、民主德国、匈牙利、波兰五国军队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全境。

    1969年12月13日 苏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讨论发表文章纪念斯大林诞辰90周年的问题。与会者对是否要发表文章以及文章怎样写意见不一。最后勃列日涅夫表态说:“因为我们之中没有人对他(指斯大林)的革命贡献提出争议,而且任何时候也不会提出这样的争议;同时也没有人怀疑过,而且至今也不怀疑他的严重错误,特别是最后时期。”因此,勃列日涅夫主张发表纪念文章,并且指示要“以一种平稳的调子写这篇文章”。

    1971年3月30日~4月9日 苏共第二十四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大会根据柯西金的报告通过了《关于1971~1975年发展苏联国民经济五年计划的指示》的决议。柯西金在报告中指出,在新的五年计划期间合并企业,成立联合公司,撤销各部的总管理局,建立部—联合公司管理体制,是完善国民经济管理的适宜形式。大会还通过了《关于部分修改苏共章程的决定》,其中明确规定苏共例行党代表大会由中央委员会每五年至少召开一次。

    1972年5月19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会议通过了《关于更换党证》等决议。

    1976年2月24日~3月5日 苏共第二十五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大会根据柯西金的报告通过了《关于1976~1980年发展苏联国民经济的基本方针》等决议。大会选出的中央委员会中,连任的占83%以上,如果去掉逝世的,连任的比例达90%。

    1976年3月10日 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发表题为《为共产主义而斗争的热忱战士》的署名文章,纪念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主要领导人安·亚·日丹诺夫诞辰80周年。文中赞扬他“反对中立地、客观主义地对待敌对的反马克思主义观点,并作出了战斗的、党性的榜样”。

    1976年5月8日 在伟大卫国战争胜利31周年之际,苏共领导人勃列日涅夫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

    1976年12月 为庆祝勃列日涅夫70岁生日,苏共机关报《真理报》连续七天开辟专栏刊登大量庆贺文章。与此同时,在勃列日涅夫家乡第聂伯罗捷尔任斯克市(原卡缅斯克镇)为他树立半身青铜塑像。

    1977年5月24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会议听取了勃列日涅夫《关于苏联宪法草案》的报告。会议解除了波德戈尔内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职务。此后,苏联最高苏维埃举行会议,解除了波德戈尔内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的职务,同时选举勃列日涅夫担任这一职务。

    1979年12月27日 根据苏共中央和苏联政府的决定,苏联军队武装入侵并占领了阿富汗。次日,勃列日涅夫致电卡尔迈勒,祝贺他担任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总书记、阿富汗革命委员会主席和政府总理。

    1980年10月3日 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柯西金“由于健康状况”辞去苏联部长会议主席的职务。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任命苏联部长会议第一副主席尼·亚·吉洪诺夫担任此职。

    1981年2月23日~3月3日 苏共第二十六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勃列日涅夫作了中央工作报告。大会通过了《关于苏联1981~1985年和1990年前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等决议。据苏联媒体报道,勃列日涅夫作报告时,曾被“78次掌声、40次长时间的掌声和8次暴风雨般的掌声所打断”。戈尔巴乔夫在大会上当选为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1981年3月1日 戈尔巴乔夫在他50岁生日的前夕被授予列宁勋章。

    1982年4月22日 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安德罗波夫在纪念列宁诞辰112周年大会上作题为《列宁主义是群众革命精力和创造精神取之不尽的源泉》的报告,其中第一次提出“发达社会主义起点论”,认为目前“苏联处于发达社会主义漫长的历史阶段的起点”。这是对勃列日涅夫提出的“苏联已建成发达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修正。

    1982年11月10日 苏共中央总书记列·伊·勃列日涅夫因病逝世,终年76岁。

    1982年11月12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举行非常全体会议。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契尔年科受政治局委托,建议选举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安德罗波夫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与会者一致表示同意。

    1983年3月 苏共中央政治局决定在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中广泛推行集体承包制。承包组织与农庄、农场签订合同,建立经济核算关系。承包组织对生产拥有充分的自主权。

    1983年7月25日 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通过决议,决定开始经济管理体制改革试验,要求减少给企业下达的计划指标;各部下达的定额五年不变,超过定额的全部归企业所有。

    1984年2月9日 苏共中央总书记尤·弗·安德罗波夫因病逝世,终年70岁。

    1984年2月13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举行非常全体会议,一致选510举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契尔年科为苏共中央总书记。

    1985年3月10日 苏共中央总书记康·乌·契尔年科因病逝世,终年74岁。

    1985年3月11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举行非常全体会议。会议根据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葛罗米柯的提议,一致选举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戈尔巴乔夫为苏共中央总书记。

    1985年3~9月 苏共中央政治局新增委员4人,候补委员1人,撤职1人;书记处新增书记3人,撤职1人;在苏共中央各部和苏联部长会议撤换二十余名部长及数十名部级领导人;在地方撤换了30名州委第一书记和大批市、区级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承认:“在四月全会以后的短短时期内,苏共中央书记处的大部分成员和党中央各部部长换了新人,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团的全体成员实际上也换了新人”。

    1985年4月23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戈尔巴乔夫在会上的报告中比较全面地提出了他的施政纲领,其中特别提到“加速战略”,说党的使命是“领导全体人民争取加速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运动”。报告还强调指出要大胆提拔和使用年轻干部。

    1986年2月25日 苏共第二十七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开始举行。这是戈尔巴乔夫执政以后召开的第一次党代表大会。戈尔巴乔夫在会上作了《政治报告》,雷日科夫作了《关于苏联1986~1990年和2000年前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方针》的报告,并通过了相应的决议。戈尔巴乔夫在政治报告中指出:形势要求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完善社会主义”。他认为,大会“主要的政治成果”是确定了“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路线”。

    1987年1月27~29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戈尔巴乔夫在会上作了《关于改革和党的干部政策》的报告,对两年来的改革进行了总结。他在报告中强调说,民主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改革的目标”和“实质”。雅科夫列夫在这次会上当选为政治局候补委员。

    1987年2月14日 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发表戈尔巴乔夫在全国宣传工作领导人会议上的讲话,其中指出,“在苏联的历史和文学中都不应有被忘却的名字和空白点”。这个讲话成了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苏共领导对苏共和苏联历史从新审视的公开号召。

    1987年5月6日 莫斯科发生示威游行,要求给非正式团体以合法地位。苏共莫斯科市委书记叶利钦与示威者进行对话时答应他们说,只要“制定一个自己的纲领和章程,作为社会组织登个记,就可以活动”。

    1987年6月25~26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讨论经济管理体制改革问题和组织问题。雅科夫列夫在这次会上由政治局候补委员晋升为政治局委员。

    1987年11月1日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新思维》一书出版。书中提出“新思维的核心是承认全人类的价值高于一切,更确切地说是承认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

    1988年3月13日《苏维埃俄罗斯报》发表列宁格勒工学院教员尼娜·安德列耶娃的文章《我不能放弃原则》,对当时出现的大量批判与否定斯大林的文章和言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认为这些文章和言论“使人迷失方向”,是对社会主义的苏联抹黑。

    1988年4月5日 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发表题为《改革的原则:思维和行动的革命性》的编辑部文章,对尼娜·安德列耶娃的文章进行了反击,指责这篇文章的观点“与改革的基本方针是完全不相容的和对立的”,是“反对改革势力的思想纲领和宣言”,认为替斯大林辩护就是“为专横武断的权力辩护”。

    1988年6月28日~7月1日 苏共召开第十九次代表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会议提出要对政治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并把它提到“首位”。政治体制改革的中心内容是把权力中心从党向苏维埃转移,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这次会议表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的重点已经从经济体制改革转向政治体制改革。

    1989年5月25日~6月9日 苏联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

    1989年11月26日 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发表戈尔巴乔夫的长篇理论文章《社会主义思想与革命性变革》。文中提出要“根本改造整个社会主义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同时第一次正面肯定了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学说,要求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制度。

    1990年1月13日 戈尔巴乔夫在立陶宛共产党积极分子大会上讲话说:“我认为,即使实行了多党制,也不是什么悲剧,而且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们这一点,它是作为正常的历史进程的结果而出现的,是符合社会需要的。”

    1990年2月5~7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会上叶利钦发言要求实行多党制。戈尔巴乔夫则在发言中说党的地位“不应当通过宪法来强行合法化。不言而喻,苏共要为取得执政党地位而斗争,但是这要严格在民主范围内进行,放弃任何法律上和政治上的优先权”。在这次会上,叶利钦还呼吁“放弃民主集中制”。戈尔巴乔夫则表示要“重新认识民主集中制原则”。

    1990年3月11~16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会议通过了《就政治体制问题(苏联宪法第六条和第七条)对苏联宪法进行修改和补充的建议》,并决定将其提交苏联第三次人民代表大会审议。会议还决定提名戈尔巴乔夫为苏联总统候选人。

    1990年3月12~15日 苏联第三次非常人民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会上通过了《关于设立总统职位和苏联宪法(基本法)修改补充办法》的决议。决定删去和修改苏联宪法中有关苏联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领导地位的条文(第六条和第七条),同时选举戈尔巴乔夫为第一任苏联总统。卢基扬诺夫为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

    1990年5月29日 叶利钦在俄罗斯联邦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主席。

    1990年7月2 ~13日 苏共第二十八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举行。这是苏共历史上最后一次代表大会。戈尔巴乔夫在会上作了工作总结和党的任务的报告。大会通过了《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纲领性声明,确立了“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政治路线。叶利钦在会上当众宣读了退党声明,并当即离开会场。

    1990年7月13日 紧跟叶利钦之后,莫斯科市市长波波夫和列宁格勒市市长索布恰克在莫斯科市苏维埃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公开宣读了退党声明。他们还呼吁各级苏维埃领导人不参加任何一个政党。

    1990年11月11日 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会晤。双方同意建立“联合政府”。叶利钦表示俄罗斯联邦至少应得到部长会议主席、国防部长和财政部长三个职务。

    1991年3月17日 苏联就是否保留联盟问题进行全民公决。投票结果有76.4%的公民赞成保留“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波罗的海沿岸三国、摩尔达维亚、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6个加盟共和国未参加投票。但这些共和国的部分居民在地方当局或社会团体组织下进行了投票,其中多数居民赞成保留联盟。

    1991年4月23日 戈尔巴乔夫撇开苏共中央和苏联最高苏维埃,直接与俄罗斯联邦、乌克兰、白俄罗斯、阿塞拜疆和中亚五国等9个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举行会晤,发表了《关于稳定国内局势的声明》(即所谓“9+1”声明),提出要尽快签订新的联盟条约,并在条约签订后半年内通过新宪法,选举新的议会和建立新的中央政府。新建的联盟将更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声明还表示未参加会晤的其他6个加盟共和国(波罗的海沿岸三国、摩尔达维亚、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有权独立解决加入联盟条约的问题”,实际上承认了它们的独立地位。

    1991年6月19日 叶利钦当选为俄罗斯联邦总统。

    1991年7月20日 叶利钦签署了《关于在俄罗斯联邦国家机构、机关和组织中停止政党和群众性社会运动的组织机构活动》的命令(即所谓“非党化”命令)。命令宣布禁止各政党在各级国家机关、群众团体和基层企业中活动,其矛头直接指向苏共。22日,莫斯科市市长波波夫率先表示执行该命令。

    1991年7月25~26日 苏共中央委员会举行全体会议。戈尔巴乔514夫在会上作了关于苏共新党纲等问题的报告。他在报告中说:“苏共应当把本国及世界的社会主义和民主思想的全部财富,而不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基础。”

    1991年8月8日 苏共中央机关报《真理报》公布苏联共产党新党纲草案,并交付全党讨论。草案中说:“苏共把劳动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同时它今天是作为一个社会进步和民主改革的党、社会公正和全人类价值的党、经济与政治自由的党来行动的。”

    1991年8月15日 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正式文本,明确放弃了联盟的社会主义性质。各参加国均为主权国家,联盟仅保留外交、国防、安全和发行货币等有限权力。预定在8月20日举行这个新联盟条约的签字仪式。

    1991年8月19日凌晨 正当戈尔巴乔夫在黑海边的克里米亚休养地休假的时候,在新联盟条约签订的前一天,苏联副总统亚纳耶夫在莫斯科电台宣布: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不能履行总统的职责,根据苏联宪法的有关条款,由他自即日起代行总统职权。接着,亚纳耶夫和苏联总理帕夫洛夫、苏联国防委员会第一副主席巴克拉诺夫联名发表《苏联领导声明》,宣布从莫斯科时间1991年8月19日4时起在苏联某些地方实行为期6个月的紧急状态,同时宣布成立“苏联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其成员除上述三人外,还有以下五人:克留奇科夫(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普戈(苏联内务部长)、斯塔罗杜布采夫(苏联农民联盟主席)、季贾科夫(苏联国营企业和工业、建筑、运输、邮电设施联合会会长)和亚佐夫(苏联国防部长)。

    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表《告苏联人民书》,其中指出,苏联“正面临致命的危险,由戈尔巴乔夫发起并开始的改革政策……因种种原因已走入死胡同,整个国家实际上已失去控制”。接着,苏联军队开进莫斯科市中心,装甲车和坦克占据了国家重要机关附近的阵地和城市广场以及各个交通要道。

    1991年8月19日 上午,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布第1号命令,要求立即解散各种非法组织和武装,禁止集会、游行、示威和罢工,中止妨害形势正常化的政党、社会团体和群众的活动,还规定了一系列确保经济生活秩序的措施。下午,紧急状态委员会又发布第2号命令,决定暂时限制中央和莫斯科的报纸和社会政治刊物的出版,只允许《真理报》、《消息报》、《红星报》等9种报刊出版发行。

    上述“8·19”事件是苏联党政军领导人为挽救社会主义的联盟国家所作的最后一次努力。

    1991年8月21日 苏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扎索霍夫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表声明说,中央书记处认为不能允许试图建立专制制度,主张举行有总书记戈尔巴乔夫参加的苏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

    1991年8月21日晚 戈尔巴乔夫发表声明,宣布他已经全面控制了局势,过几天即可履行总统职务。

    1991年8月22日凌晨 戈尔巴乔夫从克里米亚休养地回到莫斯科。

    1991年8月22日 叶利钦在俄罗斯联邦议会大厦前发表讲话说,“紧急状态委员会的所有反宪法的行动都得到苏共领导中新斯大林主义核心的秘密批准”,同时宣布苏联军队中的共产党组织非法。

    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说:“我现在在你们面前讲话的时候,已经可以有充分根据地说:政变破产了。阴谋家们失算了。冒险家们已被逮捕并将受到严惩。有的人不仅承担了丧失地位和自身自由的风险,而且经常冒生命危险,但他们仍然站到了捍卫宪法制度、法律和人权的队伍里,我要感谢他们。首先我要指出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的杰出作用,他是抵制阴谋和专政的核心。”

    1991年8月23日 在戈尔巴乔夫与俄罗斯联邦议员会见时,叶利钦对戈尔巴乔夫和苏共进行了强烈的攻击和指控,并当众宣布说:“苏共和俄共参加了‘政变’,所以我现在签署俄罗斯联邦总统令,暂停苏共和俄共在俄罗斯联邦领土上的活动。”

    1991年8月24日 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同时宣布:由于苏共中央政治局和书记处没有坚决反对政变,要求苏共中央自行解散,各共和国的共产党和地方党组织自行决定自己的前途。他还以苏联总统的名义,命令苏共在苏联武装力量及一切军事机关、国家机关和护法机关中停止活动。

    1991年8月25日 苏共中央书记处发表声明,宣布接受戈尔巴乔夫关于苏共中央自动解散的决定。同时请求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各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准许在莫斯科举行苏共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或采取其他措施,讨论今后苏共的命运问题,但未得到答复。与此同时,苏共的所有机构被解散,苏共的全部财产、档案等被转交给俄罗斯联邦有关部门管理,各地的苏共历史纪念物被毁坏和拆除。

    俄罗斯联邦总统叶利钦签署法令,宣布苏联共产党和俄罗斯共产党的全部财产归俄罗斯联邦国家所有。

    1991年11月5日 叶利钦再次发布命令,完全禁止苏共和俄共在俄罗斯联邦境内的活动。在此前后,各加盟共和国的共产党也都或被禁止活动,或被宣布为非法,或宣布更名。至此,经历了93年曲折历程的苏联共产党最终垮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