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认为,20世纪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有三件大事分外值得关注:一是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二是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是1991年底的苏共亡党、苏联解体。前两件大事,尽管有少数人仍会持疑义,但可以说,历史已经作出结论。第三件大事发生的时间,距离我们甚近,不少事实本身仍是扑朔迷离,对此大事发生的原因、事件的性质等要作出历史上站得住脚的有说服力的说明,绝非易事。因此,从课题立项的那一天起,作为课题的主持者,头顶和身后即悬起无形的剑与扬起无形的鞭。
历史事实本身只有一个,但是站在不同的立场、运用不同的观点和方法看待这同一历史事实,就会得出各种甚至完全截然相反的结论。对苏共亡党、苏联解体这个大事件,国内外各种看法甚多;对这一重大事件产生的原因,仍有各种不同的解读。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对此问题的探究,可能不会有一个统一的答案;对这一话题的争锋,是说不完、道不尽的。
从历史道路曲折的必然性上讲,我们是“悲观主义者”,我们不可能超越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但从历史长河的光明前景看,我们又是坚定的乐观主义者,我们坚信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归宿。
我们说,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对同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的认识,不会有一个统一的答案,但这决不意味着没有客观真理,没有正确答案。但在历史的长河里,随着人们对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最终美好理想的追求,相信绝大多数人会逐步挣脱种种偏见的羁绊。社会实践必将向人们昭示着种种真理。苏联解体十余年来,俄罗斯社会经历了国家瓦解、民族分裂、经济崩溃、生活水平下降、道德水准乃至整个文明程度滑坡、人均寿命缩短等一系列灾变之后,已开始对其历史认识进行重新反思。
2007年和2008年,俄罗斯先后出版了新历史教材《俄罗斯现代史(1945~2006)》、《俄罗斯历史(1900 ~1945)》。新的历史教材充分肯定了苏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并在斯大林评价问题上也提出不少新的看法。比如,教材认为20世纪30年代的“大清洗”尽管有严重问题,但有其必要性一面,必须辩证看待;认为斯大林“是确保国家迈入工业社会的制度体系的维护者”,“是一个濒临战争的国家的领袖”;等等。2009年5月19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签署总统令,宣布成立直属于总统的“与以危害俄罗斯利益而篡改历史的企图作斗争委员会”,向歪曲历史,特别是卫国战争历史的企图宣战。这无疑是俄罗斯民族整体正确评价本国历史的又一个证明。
从一方面看,世界的确是变化很快,经常是目不暇接。从另一方面看,基本的历史规律就是那么几条,事物变来变去,也逃不脱历史发展规律的这个“如来佛的手掌心”。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研究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寻求其中带规律性的东西,以作为后人的殷殷前车之鉴。
此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苏共亡党的历史教训研究”的最终成果。为便于读者查找苏共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基本情况,我们在本书的最后特附苏共兴亡大事记。
本书是课题组各位成员和全体执笔者集体劳动的结晶。课题组由以下同志组成:李慎明(组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陈之骅(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吴恩远(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所研究员)、邢广程(中国社会科学院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树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研究员)、李正乐(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研究员)、王正泉(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于洪君(中共中央国际联络部研究员)、郭春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本书的各位执笔者是:
绪论:李慎明;
第一节:陈之骅;
第二节:王正泉、曹长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第三节:张树华;
第四节:吴恩远;
第五节:郭春生;
第六节:李正乐;
第七节:邢广程、汪亭友(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第八节:于洪君、王正泉;
附录:陈之骅。
本书作为一家之言,求教各位方家。我们深知,即将付梓的书稿,其中包括相关章节内容,还有不少缺憾;在一些技术性问题和具体文字表述上,尽管经过多次校正可能仍有疏漏,敬请学术界同行和广大读者不吝批评指正。我们也十分愿意听取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十分乐意与大家进一步交流讨论。
我们课题组全体成员及各位撰稿者,单位不同,年龄相异,但在长达十年的研究过程中,都能相互支持、通力合作。作为主编,无论在思想理论,还是在学风、作风等方面,都向大家学到不少宝贵的东西。陈之骅研究员协助主编统稿,王正泉教授清华大学刘书林教授最后对注释和引文等技术性问题作了校正,汪亭友副教授协助主编对个别章节进行了必要的修改,王立强研究员对课题组的具体组织工作进行了协调。在此,一并深深致谢。
李慎明
2010年10月15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