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相处,常见自家不是
【王阳明语录】
朋友相处,常见自家不是,方能点化得人之不是。善者固吾师,不善者亦吾师。且如见人多言,吾便自省亦多言否?见人好高,吾自省亦好高否?此便是相观而善,处处得益。——《知行录》
【语录精解】
朋友相处,经常反省自家的不是,方能点化别人的不是。好的固然是我的老师,不好的也是我的老师。例如看见别人话多,我便反省一下:自己的话也很多吗?看见别人自高自大,我也反省一下:自己也自高自大吗?这便是相观而善,处处得益。
常人多有“好高”的毛病,眼睛盯在别人的缺点上,愈看愈起轻视心,那些成就伟业的人,在他们眼里全成了小矮子——刘邦是“小痞子”,刘备是“伪君子”,曹操是“小人”,朱元璋是“暴君”,诸如此类。举凡王侯将相,名家大师,瞧得上眼的没几个人。对身边人,也是如此,老板有什么了不起?傻蛋一个;上司有什么了不起?换个位置我更行。挑剔别人的缺点,对培养优越感有好处,或许也能增强自信,却错过了太多学习他人优点的机会;况且,将自信建立在错觉上,怎么可能有真正的自信呢?
王阳明建议与朋友交往,“常见自家不是”,可谓对症的药。朋友相处,原本是为了交流感情,不是为了比较谁高谁低;朋友相处,原本是为了相互学习、相互提高,不是为了争论“我是对的,错的是你”。常看见自家的不足,你就能“缺什么补什么”。朋友确实有缺点,“点化”一下也是义务,但是,你首先要让朋友相信你的真诚。孔子说:“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取信于人才能劝谏别人改正缺点,否则对方会以为你是在毁谤他。你若对自己的缺点视而不见,朋友怎么可能相信你的真诚呢?
有人说王阳明的每一句话都有来源,言下之意,他读书虽多,发明很少。但从另一面来说,也可说他融诸家于一炉,自成一格。“善者固吾师,不善者亦吾师”这句话,也许借鉴了老子《道德经》——“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但其取意仍出于《论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两位圣人的话,都值得玩味。孔子的话,意思简明:别人的优点可以学习,缺点也可当作反面教材。正如王阳明所说:看见别人话多,我便反省一下:自己的话也很多吗?看见别人自高自大,我也反省一下:自己也自高自大吗?朋友之间相互拿对方当镜子,把自己打理得耐看一点,不是“处处得益”吗?
老子的话,含义隽永,绕了好几个圈,见出一个圆满的意思。“善人”可以给“不善人”当老师。“善”即好,不仅有善良之意,也有擅长之意。无论德行好,还是学问好、技艺好,都值得别人学习。“不善人”怎么会是“善人之资”呢?因为有文盲,老师才有“生源”,如果大家都是天生圣人,老师只好离开心爱的教育岗位,去干点别的;病人是医生的“顾客”,如果大家都百病不生,医生只好集体失业;强盗是警察的“功劳簿”,如果大家都是老实良民,谁愿白给警察发薪水?需求未得到满足的人是商人的“存折”,如果大家什么都不缺,“万事不求人”,谁愿送钱给商人赚?善与不善,一阳一阴,互求互动,正好构成一个圆满的、生机勃勃的世界。正所谓“独阳不生,孤阴不长”,只有“善人”或只有“不善人”,将是一个灾难。况且,每个人既是“善人”和“不善人”,所以,“善人”用不着轻视“不善人”,否则等于轻视自己;“不善人”也用不着嫉恨“善人”,否则等于嫉恨自己。能看到这点的人,是聪明人,不珍惜“老师”,不重视“资源”的人,“虽智大迷”。
但王阳明的“常见自家不是”,主要谈珍惜“老师”,但他办书院、为官、带兵,都需要以“不善人”为“创业资源”。
对谦虚的人来说,每个人都有“善人”的一面,都有资格当自己的老师。曾有人向子贡打听:孔子的老师是谁?子贡说:“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意思是:文王、武王的道理,没有掉在地上,都收藏在人们心里,聪明的人继承了大道,不聪明的人继承了小道,孔夫子跟谁不可以学习呢?又何必需要固定的老师呢?
跟王阳明学绝学:人人都有长技、真见,假如每个人都可以做孔子的老师,难道不可以做你的老师吗?你若认识到了这一点,随时留意朋友的优点,不仅时有收获,朋友相处也会融洽多了!
尊重第一,相下得益
【王阳明语录】
处朋友,务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知行录》
【语录精解】
朋友相处,一定要相互谦下才能相互受益,相互自显高明则会相互受损。
古人说:“贫穷布施难,富贵学道难。”王阳明出生于官宦富贵人家,原本不易学道成功,且容易养成颐指气使的贵介公子脾气。幸运的是他拥有一个德行深厚的父亲,况且他学养深厚,自然明白谦德之妙。且中年又大受挫折,遭到贬谪,种种因素,竟养成了谦和恬淡、平易近人的个性。他为官时几乎是一个检讨专家,凡有问题必自我检讨。他多次上奏辞职,每次辞职,总要自贬一番。例如他在《自劾乞休疏》说:“臣由弘沼十二年进士,历任今职,盖叨位窃禄十有六年,中间鳏旷之罪多矣。迩者朝廷举考察之典,拣汰群僚。臣反顾内省,点检其平日,正合摈废之列。”
也许他并不是真心想辞职,也不是故作谦逊,只是试探一下皇帝的态度。当时官多岗位少,“跑官”的人很多,官场竞争空前激烈,裁员势在必行。假设皇帝想让他辞职,他正好顺水推舟,欣然引退,不让别人为难。
王阳明交友,同样是谦谦君子的风范,把尊重放在第一位,从不恃才傲物。而且他不是那种心里带着冷笑、表面装作的谦逊的人,他的谦逊,确实带着诚心正意,高看别人一眼。他和湛甘泉的知己之情,堪称交友的典范。
王阳明任兵部主事期间,慨叹“学者溺于词章记诵之末,不知身心之学为何等,于是首倡讲学之事”,跟从他学习的人很多,也引来了一片非议声,“同辈多有议其好名者”。当时真做学问的人不多,学者们做学问,争的其实是学界的特殊地位,争的其实是话语权,跟官员争夺权力一样,何况学者本是官员或后备官员,话语权又跟权力紧密相联。王阳明一下子取得了很大的话语权,难免引起大家的嫉妒,当时只有翰林学士湛甘泉对他非常欣赏,“一见定交,终日相与谈论,号为莫逆”。
湛甘泉当时的名气比王阳明大,官位比王阳明高,但他们心里早就没有这些碍眼的渣滓,畅游在学问的海洋里,相交其欢。两人确有共同点:学问以儒为宗而近于禅。大凡学过佛法、修过禅学而真的有所领悟的人,既无“贡高我慢”之气,也无妄自菲薄之心,待人只是一个“众生平等”,他们同为文人,并无“文人相轻”的习气,这也是他们交相契好的一个基础。但湛甘泉更近于禅,做人纯粹且超然,出世之心比较强烈,不太在意功名。王阳明则多了一层道家的修炼,在可出可入之间,相比之下对政治事务比较热衷。
王阳明和湛甘泉的学问见解也不同,王阳明认为儒门高广,可以包容佛道,但有“大小公私”的差别,佛、道在我儒范围之中;湛甘泉认为佛、道、儒没有差别。在其他观点上,两人也有争异。因此,他们既是朋友,也是“论敌”,经常进行争论。例如,湛甘泉对理学的重要概念“格物”,仍持旧说,认为是“穷事物之理”的意思,王阳明提出异议说:那就求之于外了。湛甘泉说:“若以格物理为外,那就自小其心了。”
湛甘泉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等于否定王阳明“心即理”的说法,王阳明为此专门写了一信讨论此事:“‘随处体认天理’是真实不诳语,鄙说初亦如是,及根究老兄命意发端处,却似有毫厘未协,然亦终当殊途同归也。修齐治平,总是格物,但欲如此节节分疏,亦觉说话太多。且语意务为简古,比之本文反更深晦,读者愈难寻求,此中不无亦有心病?莫若明白浅易其词,略指路径,使人自思得之,更觉意味深长也。高明以为何如?”其意是说,“随处体认”未免不着边际,请指出一条简明可行的路径来。
两人终究没有说服对方,但王、湛之争,仅仅是学术争鸣而已,彼此分享对方的见解,而不是为了分出高下。因此两人越争越亲,彼此欣赏,彼此尊重,真个是“君子和而不同”。后来王阳明甚至承认:湛甘泉使他去了邪僻,得入正道。
其实,王、湛两位大师的观点本无根本冲突,若用佛家理论、道家理论解释,都可解得通。按道家理论,道存无、有二性,寓于万事万物中,也在自己心里,“格物”可以是穷事物之理,也可以是去其贪欲;悟道的途径,若求之于外,“随处体认”,一枝一叶皆可悟道;若求之于内,“发明本心”即可。按佛家理论,道是空性,佛是空性,心是空性,“四大皆空”,悟道的途径可以是自外做工夫,也可以由心顿悟,内外本无差别,只是路径不同。相比之下,或许王的路径更简明,而湛的路径更可靠。在禅宗史上,也有过类似的争论,慧能从禅宗“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意旨出发,主张“显真心、见本性”,做的是“内功”,神秀主张参禅打坐、勤修戒律、渐悟成佛,做的是“外功”。结果禅宗分成了南北二宗。无论内功、外功,一旦顿悟,自然内外合一、万法归宗。如果不能悟道,内功就显得很虚幻,“外功”倒多少有些进益。但王、湛各执内、外一端,亦无不可,悟道之路,一条就可以了,哪用得着走两条路?
王、湛同在北京为官时,有意卜邻而居,为的是时常讨论学问。后来,王阳明被放外任,两人相见的机会就很少了。
湛甘泉的老家在广东增城,王阳明任两广巡抚期间,有一次路过广东增城,特意去湛甘泉的老家去瞻仰了一番,还动情地写下了一首怀念友人的诗,“落落千百载,人生几知音”,此语足见他对湛甘泉的真情。
湛甘泉出使安南,回来的途中,特意绕道到滁州,跟王阳明相见,畅谈数日。有趣的是,这一次湛甘泉主张儒门高广,可以包容佛道,而王阳明认为佛、道、儒没有差别。两人当然不是改变以前的主张,而是互拍对方的“马屁”。
跟王阳明学绝学:可见两人虽在学术问题上有许多不同见解,在交朋友的问题上,则二人同心,都深得“相下则得益,相上则损”之精神。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王阳明语录】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知行录》
【语录精解】
人生最大的毛病,只是一个“傲”字。
王阳明作诗,有名士派头,屡出惊人之句;但他做人却鲜有名士习气。例如他的赠友诗中有此二句:“道本无为只在人,自行自住岂须邻?”乍看诗中之意,似乎觉得他是一个性格孤僻、自命清高的人,仔细一看,短短二句,竟然凝合道、佛、儒三家的精意,心态很阳光、很灵动,哪有一丝孤僻自高之意?“道本无为”,语出道家,顺其自然也;“自行自住”,领佛家之旨,自修其心也;“岂须邻”是诗眼,取儒家“德不孤,必有邻”之意,原来不是不要朋友,而是说,只要“致良知”,何愁天下无友?
王阳明确实是一个喜欢交朋友的人,他早年被贬谪到贵州龙场驿担任一个小小的驿丞时,有过一段最孤单的时光,但是,因其“德不孤”,各色人等纷纷而来,向他求学,他也就“必有邻”了!后来,其门生后学遍天下,名气较大者如王艮、徐爱、方献夫、黄绾、王畿、聂豹、罗洪先、何心隐、李贽等。王阳明虽然居于师尊之位,对待弟子们,尊重为先,教学次之,跟他们的关系介于师友之间,从无傲意。
王阳明的弟子都是一时俊才,自视甚高多少有一点,并不是个个都像他一样谦逊。因此,他劝告他们说:“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为子而傲必不孝,为臣而傲必不忠,为父而傲必不慈,为友而傲必不信:故象与丹朱俱不肖,亦只一傲字,便结果了此生。诸君常要体此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无纤介染着,只是一无我而已!胸中切不可有,有即傲也。古先圣人许多好处,也只是无我而已,无我自能谦。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
好一个“只是一无我而已”!点出了做人的至高境界;好一个“胸中切不可有”!点出了做人的进修途径。凡人处世,都以“我”为原点,一切都站在“我”的角度看问题:我的意见一定是对的,我的做法一定是好的,我的选择一定是正确的,我喜欢的一定是值得赞扬的,我讨厌的一定是值得批评的,对我有利的一定是应该欢迎的,对我不利的一定是应该反对的,我的肚子痛比世界大战严重得多,我死了一切都不重要了……人就是这么一个傲慢的动物,因为傲,对身外的一切人和事都不够尊重,自然谈不上什么忠孝慈信。
所谓的自修,一多半工夫要做在消除心中这个“我”,王阳明将“格物”定义为自格其心,不是没有道理。一旦把“我”格尽,以至于“无我”,那就是孔圣人“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境界了!
日常交往固然不能自傲,跟身边人打交道,尤其不能傲。夫妻之间脱不得一个傲字,就做不成夫妻;朋友之间脱不得一个“傲”字,就做不成朋友……把身边的人得罪光了,就做不好人了。所以,王阳明把“傲”视为人生第一大病。
王阳明的弟子九川平日颇有自恃才高的毛病,因此王阳明劝他说:“与朋友论学,须委曲谦下,宽以居之。”王阳明跟朋友讨论学问,争论的纯粹只是学问;但有些人争论学问,争着争着,最后偏离了主题,变成了意气之争:无论如何,我一定要赢你!为了赢,甚至会用到兵书战策、三十六计,或巧言诡辩,或打心理战,或寻找同盟,乃至面红耳赤,暴跳如雷,挥动老拳。这样的争论毫无意义,除了证明自己口才好、好胜心强,对学问有何补益?对了解真相、弄清道理有何帮助?反倒会损害朋友之间的感情。
王阳明还说:“凡朋友问难,纵有浅近粗疏,或露才扬己,皆是病发。当因其病而药之可也;不可便怀鄙薄之心,非君子与人为善之心矣。”
各人的学问有高低、见解有深浅,都是正常现象,相互探讨正是为了提高。因对方学问浅薄而起轻视心,那跟轻视自己没有区别,因为“天外有天”,世间比自己高明的人实在太多,那岂不表明自己也是一个应该受到轻视的人。
王阳明与人论学,只是就事论事,坦诚表明观点,从不“怀鄙薄之心”。有一次,即将出任尚书的乔白岩来跟他论学。
王阳明说:“学贵专。”
乔白岩说:“是的!我少年时学下棋,废寝忘食,不看不听与棋无关的东西,仅三年时间,国内再无对手,确实是‘学贵专’。”
王阳明说:“学贵精。”
乔白岩说:“是的!我成年后学诗文,字求句练,现在已经由唐宋的华丽而步入汉魏的古拙了!”
王阳明说:“学贵正。”
乔白岩说:“是的!我中年以后好圣人之道,懊悔学习棋艺与诗文,但我无所容心矣,你说该怎么办?”
王阳明说:“学棋,学诗文,学道,都可谓之学,但学道能至远大。道是大路,此外都是荆棘小路,很难行得通。专于道,才谓之专;精于道,才谓之精。专于棋艺,那叫‘溺’;精于诗文,那叫‘僻’。文艺技能由道流出,但离道太远,是末技。必须把意向转向道体,才是‘惟精惟一’的真工夫。”
最后,王阳明总结说:“能通于道,则一通百通矣!”
乔白岩谈到以前在学习上的成就时,颇有“露才扬己”之意,明显“病发”,王阳明却没有半分轻视的态度,也不加以贬抑,只是就问题本身阐明自己的观点。他关于棋艺、诗文都是“末技”的观点是否正确,姑且不谈,他谦和的态度却可圈可点。
跟王阳明学绝学:没有人不说错话、做错事,没有人不偶尔“吹牛皮”、自炫己高,“大家都可能做的事必须予以原谅”,原谅别人即是原谅自己。想通了这一点,“傲”病就会少几分了。若是将注意力集中于问题,集中于获取真知、了解真情,而不区分人我高低,心里的“我”字自然渐消,傲气也就散于无形了。
少指摘,多诱劝
【王阳明语录】
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将劝意多,方是。——《知行录》
【语录精解】
大凡朋友,告诫、指摘的地方应该少一点,引导、劝说的意思多一点。
朋友之间,有规谏义务,如果只是在一起相互捧拍,对朋友的错误视而不见,任其错上加错,有失朋友道义。尤其对虚怀若谷、乐于倾听不同意见者,更应该坦率陈言。晏子有个朋友高缭,在门下为食客三年,没有出过什么差错。高缭有意入朝为官,晏子却不推荐他。有一天,晏子和齐景公谈到用人问题,齐景公说:“我听说高缭跟您交好,我想见一见。”
晏子说:“我听说为土地而作战者不能成王,为俸禄出仕者不能成政;高缭这个人,跟我做兄弟很久了,从未指出过我的错误,弥补我的缺点,他只是想通过我求官罢了,这样的人对您有什么好处呢?”
齐景公于是打消了起用高缭的念头。
后来,晏子把高缭赶走了,左右的人劝道:“高缭跟随您三年,没有得到官职,您却把他赶走了,是否有失道义?”
晏子说:“我是个浅薄无知的人,全靠身边的人维持匡正,我才能站直了。高缭跟我相交三年,从来没有指出我的过失,所以我要赶走他。”
晏子身处高位,所以一定要别人指出他的过失;而且他“宰相肚里能撑船”,更不会讨厌别人的规谏。但一般人没有这么大的度量,听见夸赞就喜欢,听见告诫就不高兴,对指摘更受不了。所以,王阳明建议,对朋友的告诫、指摘要尽量少一点。如何尽规谏的义务呢?引导、劝说不妨多一点。
王阳明交友,往往用探讨的方式交换不同观点,很少指责别人的错误,除非对方确实错得很明显,他才略说一二,并且还会尽量为之化解,以保全其面子。
有一次,一个新来的学生,针对他“人欲减一分,天理复一分”的观点,提出异议说:“欲于静坐时将好名、好色、好货等根逐一搜革,扫除廓清,恐是挖肉做疮否?”
阳明正色道:“这是我医人的方子,真是去得人病根。更有大本事人过了十数年,亦还用得着。你如不用,且放起,不要作坏我的方子。”
那个学生惭愧无地。过了片刻,王阳明又宽慰道:“此量非你事,必吾稍知意思者为此说以误汝。”
如此一说,学生的心情好多了。
对朋友的规谏,有一个要点:真诚。你若借指出对方的错误而自显高明,哪怕你的话说得对,对方也不会接受。因为你踮起脚尖比高,只是拿对方的错误当垫脚石,并无为对方着想的真心。你若真心实意为对方好,对方感受到了,自然乐意接受你的意见。
《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谈了真诚交友的五大要诀,很有启发意义,你若能行此五条,朋友自然不会怀疑你的真诚:“一者见之作罪恶,私往于屏处,谏晓呵止之;二者小有急,当奔趣救护之;三者有私语不得为他人说;四者当相敬难;五者所有好物,当多少分与之。”
“见之作罪恶,私往于屏处,谏晓呵止之”,意思是说,看见朋友犯了过失,应该在私下里、无外人在场时进行劝说。“谏”是直言相劝,“晓”是讲清道理,“呵”是大声斥责,“止”坚决制止。“谏晓呵止”四字,准确表达了劝诫朋友的步骤和合理方式。先以尊重为先,劝他不要犯错。如果对方懂道理,一劝即听,那是再好不过了,目的达到了,又省了许多口舌。如果对方不懂道理,就要耐心地分析利弊,使对方知道后果。如果对方明知不对,仍然执意犯错,这时就顾不上他的面子,应该大声呵斥,严厉制止。假设对方不顾利害,仍然执意去做,那就没办法了。一般来说,有外人在场时,谁都会坚持自己的意见,明知错了也不愿意承认,因为怕丢面子,所以一定选择私人场合进行劝说。
“小有急,当奔趣救护之”,当朋友有急事需要帮忙,应该赶紧设法予以帮助。你将友情落实在行动上,朋友自然相信你的真诚,认为你“够意思”。说得动听,做得难看,对朋友的困难袖手旁观,这样的朋友有什么用呢?
“有私语不得为他人说”,保护朋友的隐私、机密,不得告诉第三者。朋友信任你,才跟你分享隐私、机密,泄露给别人,辜负了朋友的信任,甚至会给朋友造成伤害,是严重不义行为。
“当相敬难”,朋友之间要相互敬重。“难”,即再难也要做的意思。路上相遇,点点头,问声好,不难,只要面熟都可做到。停下来,握握手,嘘寒问暖,难度稍大,熟人之间才可做到。亲友结婚,发个贺电,寄个礼物去,更难一点,恐怕要是朋友才行。亲自去参加婚礼,乃至从外地搭飞机去参加婚礼,就更难了。总而言之,你尽礼的方式越难,越能表明对方在你心目中的重要性,双方的友谊越深厚。
“所有好物,当多少分与之”。自己得了好东西,跟朋友分享。这一条适用于古代,现代基本不能适用。不过,如果自己条件好,适当接济朋友中的贫弱者,还是应该的。在这方面,犹太人的经验值得借鉴:比如自己发财了,便设法帮助亲戚、朋友经营生意,使他们走上致富之路。犹太人无论居住在哪个国家,最后都会成为富有群体,原因就在于他们的互助精神。当你尽心尽力帮助朋友发展事业时,朋友还会怀疑你的真心吗?对你的话,朋友自然容易听进去了,即使听不进去,也不会对你的话产生反感。
但是,无论对朋友的“箴规指摘”多么真诚和讲究方法,还是少一点比较好,以免让朋友误以为你是一个喜欢挑刺的人。而“诱掖将劝”则不妨多一点。王阳明就特别喜欢以“诱掖”的方式劝人。例如,王阳明的学生邹守益被流谪到安徽广德时,对王阳明自我反省说,他的遭贬,“只缘轻傲二字”,王阳明马上鼓励他:“知轻傲处,便是良知,致此良知,除却轻傲,便是格物。”
绍兴知府南大吉近狂而不傲,豪旷不拘小节,因喜爱“心学”,主动请求给王阳明当门生。有一次,他问王阳明:“我办事有很多过失,先生何无一言?”
王阳明反问:“你有何过?”
南大吉一一说了自己的过错。
王阳明说:“我早就给你指出来了。”
南大吉莫名其妙地问:“什么时候?”
王阳明说:“我不说,你怎么知道自己的过失呢?”
南大吉说:“良知。”
王阳明说:“良知不是我经常讲的吗?”
南大吉笑谢而去。
过了几天,南大吉又来忏悔,觉得自己的过失更多了。王阳明称赞说:“昔镜未开,可得藏垢。今镜明矣,一尘之落,自难住脚。此正入圣之机也,勉之!”
跟王阳明学绝学:王阳明强调“学贵自得”“学贵心会”,如果一个人全不觉悟,对自己的过失全不反省,指责也是没有用的,徒然增加双方的不快。他以前难道看不到南大吉的过失吗?让南大吉自己觉悟,然后加以“诱掖”,效果自然好多了,而且双方都很开心,不是更有利于维持双方的情谊吗?
责人不如责己
【王阳明语录】
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知行录》
【语录精解】
如果能反省自己,才能发现自己许多不足之处,哪有功夫责备他人?
王阳明有一个朋友,经常发脾气,责怪他人,王阳明提醒他说:“学工夫应该反省自己。如果只是责怪别人,只看见别人的不对,看不见自己的差错。如果能反省自己,才能发现自己许多不足之处,哪有工夫责备他人?舜能化解其弟象的傲气,其诀窍只是不看象的不对。如果舜一定要纠正他的奸恶,就看见象的不对了。象是一个傲慢的人,一定不肯示弱,如何感化得了他?”
这个朋友听了很感动,对平日经常责人的行为感到后悔。王阳明又说:“你今后尽量不要去议论别人的是非,有时忍不住责怪了别人,就要当成犯了一件大错,尽量改正。”
责备别人是容易的,却会加重自己的过错。例如有的老师,不研究学生的心理,不了解学生的兴趣,不钻研教学方法,不训练口才技巧,讲的课干巴巴的,听得学生昏昏欲睡,他不怪自己讲得不好,反倒责怪学生不爱学习。即使成年人,听了他的课也难免不厌烦,何况心性活泼的青少年呢?他对自己的要求未免太低了,对别人的要求未免太高了。好比厨师,他不怪自己的厨艺太差,反怪别人挑剔,不吃他的菜,岂不是既不利于人,又加重了自己的错误吗?
在人际交往中,经常犯对自己要求太低、对别人要求太高的错误,所以错的总是对方,而自己则可理直气壮地责备对方。朋友、夫妻、同事之间,莫不如此。举一个例子:三国时,许汜和陈登原先关系很好,后来却断绝了来往。一天,刘备问起此事:“听说你和陈登是好朋友,近来怎么不来往了?”
许汜说:“陈登待人越来越傲慢,去年我到他那里避难,他睡在大木床上,却让我睡在一个低矮的小床上。”
刘备说:“我是了解陈登的,知道他从来不会做无礼的事情,如果他真那么做了,也一定有原因。”
许汜说:“陈登怪我不顾国家动乱,大量地购置田产。”
刘备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你只顾自己发财,陈登怎么会对你客气呢?如果是我,我会睡在百尺高楼上,让你睡在潮湿的地板上,又岂是大床和小床的区别呢?”
许汜看不见自己的贪婪自私,只看见朋友陈登的傲慢,殊不知陈登的“傲慢”正是从他贪婪自私中来。古人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一个贪婪自私的人,根本不配跟一个志在天下的人做朋友,人家给他一张小床睡一下,已经很客气了。
人们为什么高标准要求别人而对自己要求很低呢?正如王阳明所说:“人虽至愚,责人则明;虽有聪明,责己则昏。”再傻的人,挑别人的毛病还是很容易,况且,你的眼睛有毛病,看什么都是毛病,将别人的优点当成毛病,也可以批评一番。再聪明的人,都有“讳疾忌医”的心理,不自信的人,小心掩盖自己的毛病,惟恐被人发现“疮疤”,正如癞痢头的阿Q听见“光”“亮”就要发怒一样;自信的人,自我感觉良好,以为通身上下全是优点,只差没像佛祖那样头顶放光了,哪肯承认自己有何毛病?
只有真正聪明的人,才知道自己并不完美而乐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勇于改正。
三国时,魏国名将张辽跟护军武周本是好朋友,为了一点小事,引起争执,互不相让,结果闹翻了,从此断交。后来,张辽听说一个名叫胡质的人学问和人品都很,便主动托人说合,想见面结交。胡质以身体不适为由,婉言拒绝了。
一天,张辽见到胡质,问道:“我想与你交朋友,你怎么嫌弃我呢?”
胡质直言不讳地说:“交朋友要看大节,不计小事,才能长久保持友谊。武周为人不错,你们原是朋友,为了一点小事,你就不理人家了。我的才学、品德远不如武周,怎能使你长久信赖?既然迟早要绝交,不如不结交!”
张辽听了,愧悔交加,连连称谢。随即跑到武周家,登门道歉,从此二人和好如初。胡质见张辽知过能改,认为可交,也和张辽结成了朋友。
每个人都可能责己从宽、责人从严,大人物、小人物都不例外,那跟品德没有必然关系,主要由人的视角决定,因为人是由内往外看,只能看见别人身上的灰尘,看不见自己背后的污秽。但是,聪明人不会随顺这先天特点,总要学会用心眼反观,随时点检自己身上的不是。当你冷静反省,发现自己身上也有毛病,而且毛病不比别人少,自然会将注意力转移到给自己纠偏改错上,哪有工夫责人呢?
跟王阳明学绝学:古人说:“静坐常思过,闲谈莫论人非。”思过和不论人非其实是因果关系,不思过者必论人非,只有思过,才不好意思说别人的闲话,对别人的毛病也能理解了。
真正的友谊没有距离
【王阳明语录】
君等离别,不出在天地间,苟同此志,吾亦可以忘形似矣!
——《知行录》
【语录精解】
你们此番离别,不会走出天地之外,如果心志相通,我也可以忘记形式上的交往而与你们神交了!
朋友有两种,一种是利友,一种是义友。利友可以给你带来利益、信息、机会,可以对你的事业、生活产生明显帮助;义友可以跟你交流思想、感情,未必能给你带来实质性的好处,却能安顿你的心灵。
利友未尝不能是义友,但一旦谈利,义便多了几成水分;义友未尝不能是利友,但一旦重义时,利便多了几分俗气。所以,多数情况下,利友和义友是两种交往对象。
人需要利友也需要义友,交往的方式却不同。跟利友打交道,需要做形式上的工夫,经常联系,或打电话,发电子邮件,或坐在一起吃吃喝喝,甚或拎上礼物拜访一下。跟义友打交道,形式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志同道合,彼此知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哪怕相隔千里万里,想起某个地方有一个自己的真心朋友,心里便感到温馨;哪怕十年、二十年不见面,一朝相见,仍温情如故。
利友之情,如同时尚,三年两变;义友之情,如同佳酿,愈陈愈香。
王阳明性喜交友,身边从来不乏朋友,但他是悟道之人,所交多是义友、道友。当然,他和朋友之间也会在事业相互帮助,但那是真心提携、道义相顾,跟一般趋利之人不同。王阳明筑室阳明洞讲学时,人们纷纷前来,跟他比邻而居,“每当一室,常合食者数十人;夜无卧处,更相就席;歌声彻昏旦”。附近寺庙及风景胜地,“无非同志游寓所在”。王阳明每次开讲座时,“前后左右环坐而听者常不下数百人,送往迎来,月无虚日”,有些人跟他学习了一年,而他却不知道。一般来说,人们学习了一段时间便会离去,各营事业,因此送别成了王阳明生活中的一个常事。相处日久,难免产生感情,离别的心情自然不好受。他常感叹说:“君等离别,不出在天地间,苟同此志,吾亦可以忘形似矣!”
“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朋友感情再好,毕竟各有事业、家庭,哪能朝夕相处?那就只能求神会而“忘形似”了!
王阳明跟弟子们的关系,亦师亦友,弟子中有比他年轻的,也有比他年纪大的,他们所探求的是道,并不受外在形式的困惑。
在诸弟子中,跟王阳明最知心的人当数徐爱。徐爱是王阳明的妹夫,进士出身,曾任祁州知州、南京工部员外郎等职。徐爱敦厚好学,非常崇拜王阳明的博学多智。当王阳明受到权奸刘瑾的迫害,被贬谪到贵州龙场驿,人生进入最黑暗时期时,徐爱不避嫌疑,毅然拜王阳明为师。这对王阳明的心情是一个安慰。
在诸弟子中,徐爱对王阳明的心学领悟最深,闻一而知十,德行也很好,颇像孔子的弟子颜回。但徐爱身体很一般,他曾对王阳明说,自己活不了多大岁数。王阳明问为什么,他说自己曾梦游衡山,遇到一个老和尚,抚着他的背说:“你与颜回同德。”过了一会儿,又说:“也与颜回同寿。”
颜回德全而寿夭,王阳明还真怕徐爱也如此,安慰说:不过一梦而已,何必当真呢?
徐爱说:“寿命是无奈之事,我只愿早日退隐归林,跟从先生学习,朝有所闻,夕可死矣!”
后来,王阳明任京官时,徐爱常劝他早日引退,专心讲学,不要介入混浊的官场。他说:“儒道不明,已经好几百年了!现在幸而有所显现,假如最终没有成就,不是最痛心的事情吗?希望先生早日隐归阳明山,跟弟子们讲明此道,以诚己身而教后人。”
徐爱的话不无道理,假如王阳明真的潜心于讲学,阻遏理学的流毒流布天下,使学界回复清新空气,那么其功可同圣人,比他带兵打几场胜仗有价值多了。
但王阳明终究想亲身历练一番,这也符合他“知行合一”之道,他一贯主张“在事上磨练”,从不把做学问跟做事分开。后来,朝廷要派王阳明巡抚南宁、赣州,王阳明有心辞职、坚卧不出。徐爱却又觉得他此时辞职,时机不妥,可能招来灾祸,劝道:“现在外面议论纷纷,先生好歹去走一遭,我和师兄弟们先支撑着,等先生了事后再回来。”
王阳明离京后,徐爱就辞了官,在南京城外买了几间房,带着一群王门弟子读书论道,记述王阳明的言论,编撰《传习录》。王阳明本人比较赞同孔子、释迦牟尼的“述而不作”,只讲道而不著书立说,为什么呢?悟道是一种体验,不是任何文字可以传述的,好比恋爱,你可以感受到其百味俱全的美妙,却很难用语言尽述其味,一落到文字上,感觉已经有点不对了;别人读这些文字,感受更差了很多,而且每个读的人感受都不一样。悟道跟恋爱一样,非得亲自体验不可,光读文字,如同望梅止渴。不过话说回来,悟者的言论记述下来还是有好处的,至少可以让后人略知其味,还可以激发追求悟道的愿望。
王阳明戎马倥偬之余,跟徐爱的书信往来频繁。他们虽然天隔一方,感情从未减弱半分,反倒因长久的别离而变得更加真挚。徐爱常劝他打完仗就赶紧回来,王阳明叹道:这也是我的愿望啊!但他的愿望注定无法实现,打了一仗还得再打一仗,一场场大战下来,时间可就像流水般过去了。
王阳明在军中惊闻噩耗,伤心欲绝,两天不吃不喝。可他责任重大,却又不能沉溺在伤痛中,只好打起精神,化悲痛为力量。他在悼徐爱的祭文中,写下倾注着深情的文字:“呜呼!孰谓曰仁而乃先止于是乎!吾今纵归阳明之麓,孰与予共此志矣!二三子又且离群而索居,吾言之,而孰听之?吾倡之,而孰和之?吾知之,而孰问之?吾疑之,而孰思之?呜呼!吾无与乐余生矣。吾已无所进,曰仁之进未量也。天而丧予也,则丧予矣,而又丧吾曰仁何哉?天胡酷且烈也!呜呼痛哉!朋友之中,能复有知予之深、信予之笃如曰仁者乎?”
他还说:“吾今无复有意于人世矣。姑俟冬夏之交,兵革之役稍定,即拂袖而归阳明。”
徐爱虽然死了,却永远活在王阳明心中,让他怀念终生。他后来赞成弟子们编写《知行录》,未尝不是为了完成徐爱未竟的事业。
跟王阳明学绝学:真正的友谊是千山万水隔不断的,也不会被时间淡化。彼此的心灵可以穿越时空,送去人间的温暖。一个人拥有一段如此美妙的友谊,不是很幸运的事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